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终身美丽范文

终身美丽精选(九篇)

终身美丽

第1篇:终身美丽范文

没有丑女人,也没有懒女人,

只有不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女人!

对于第一次见到陈芸的人来说,年龄是个秘密。你很难从外表看出这样纤细美丽的女人究竟经过多少岁月淬炼,才可以拥有既自信直率又谦逊优雅的迷样风情。

陈芸出生在云南一个军人家庭,17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前往广州学习专业美容。那时候她是学校里最勤快、最有灵性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陈芸顺利地留校当起了授课老师。可自小就有旺盛好奇心的她实在不甘于稳定地蜗居一隅,她向往更广阔的空间,学习更多样更有效的美容知识。从20多岁起,陈芸辗转了中国许多发达的城市,当过美容老师,也拜师去当地最负盛名的美容院,甚至不惜从最底层干起。

让人庆幸的是陈芸最后选择了兰州,她是追寻着爱情来的,却因为深爱着这个城市而眷恋地不肯离去。十年前陈芸第一次来兰州的时候,看着满街的黑灰和女孩们疏于保养而问题重重的脸庞,陈芸决定留下来。先开始只有4、5个员工,小小的一家美容店却因为陈芸的诚信经营慢慢熟客越来越多。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陈芸已经开了七家分店。而新开的陈芸美容会所是环境最好,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一家。陈芸并不是咄咄逼人的女强人,相反她温婉细腻,笑起来还有少女的纯真。如果不是看着客人越来越多,每次都需要预约排队,陈芸情愿店面小一点好让自己一心一意地做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容师。新开的这家店有足够的空间,有一个床位的单间,也有两三个床位的,这样不管是单身来的客人还是和朋友一起来,都有幽静的私密空间慢慢享受美肤疗程。

陈芸总是笑容满面,她说快乐的源泉不在于盘算自己每日的营业额,而是把美带给每一个顾客后的成就感。陈芸最大的梦想就是所有对自己皮肤不满意的女性朋友都来找她,不管是有斑还是松弛,她都有信心可以用自己2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精心挑选的产品,把每一个女人都调理的美美的。在陈芸的心里,这个世上没有丑女人,也没有懒女人,只有不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女人。一个女人只要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心情自然就好,工作家庭也会顺利,这比一张暗沉乏味的脸却花几千元买名牌套装更直接,也更有效。

因为用心,所以专业。

陈芸美容会所里所有的美容师都是陈芸手把手教出来的,每一个都至少跟她学习了6年以上。她们不光要学陈芸独创的按摩手法,熟悉产品成分功效,还要定期考试。如果不合格就要一直练习到合格为止。陈芸说,不管是学什么,只要用心、勤快就没有做不好的。不光是学习的时候要用心,为每一个客人服务的时候都要用心。只有你用心了,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你在美容这一行才会更专业,得到的才会更多。

好产品是她的底气

以往的美容院里经常有他们自配的产品,有时候我们做过护理之后反而皮肤的状况更差了。一怒之下决定再也不去美容院“受骗上当”。在陈芸美容会所里不会再有这样的担心,这里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国际品牌。是20多年来,陈芸在工作中针对客人的使用情况,精心挑选出来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成套的使用同一品牌的乳液、眼霜,皮肤却并不会得到大的改善?是因为每个品牌都会有它的技术核心产品,而一个专业的美容师可以在判断你的肌肤状况后,恰到好处的组合使用它们,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2篇:终身美丽范文

玛格丽特就是这样一朵雏菊,她身处繁花绿叶的绚烂景色之中,却只对自己的美貌顾影自怜。她因万般怜惜自己的美,时时恐惧美貌会离自己而去,终日生出些虚妄而无意义的幻象来。有时在嫉妒的幻觉中,她仿佛已变身成玫瑰,插满不伦不类的利刺;有时她只能眼巴巴地仰望,期盼能像马蹄莲那样藏身于象牙塔。恍惚中,玛格丽特似乎已戴上尖利的头盔,却浑然不觉这副样子与自己曾经引以为做的美丽相去甚远。整日的哀叹与自怜,使焦虑与绝望啃噬着玛格丽特脆弱的心灵。她纷乱的思绪,恍如作品画面中晦暗的泥土下纠结、缠绕的根系,又如仓惶失措间即将被吞食的虫儿。担忧与害怕已经完全消耗掉玛格丽特全部的精力,她不再光彩照人、充满活力了。实际上,自怜自艾的哀叹,本就会折损美丽的容颜。

迷失在自己美貌中的玛格丽特,从来没有发现身边还有朋友的存在。那在花丛中流连忘返的蝴蝶,卷起叶子好奇地偷看玛格丽特的小蜗牛;那时不时为大家婉转吟唱的鸟儿,常常想靠近玛格丽特的金龟子,以及热情洋溢的小蜜蜂;当然,还有那位一直在玛格丽特身后,默默而深情地注视着她的百合先生。其实他们一直都围绕在玛格丽特身边,在美好的季节里驻足歌唱、玩耍嬉戏。他们欣赏着缤纷的风景,也为玛格丽特的美丽深深吸引。但是这一切,玛格丽特却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能照见自己小小的可怜的私念。她听不见身旁小鸟清脆的呼唤,看不见金龟子、小蜗牛友好的目光,也未能发现周围的美丽。

平凡如你我,是否有时也会和玛格丽特一样――因为太在意自己、太在乎失去,而忽略了身边关心、呵护你的亲人,淡漠了本可畅谈、欢聚的朋友,抑或是错一份足以珍藏一世的深情呢?

渺小如你我,是否有时也会和玛格丽特一样――因为心中的世界只容得下一己之私,而看不见生活本来的丰富与美好呢?

文字作者盖利?克莱克笔下的玛格丽特是幸运的,当她从一场令人绝望的噩梦中醒来,终于发现了他人身上似乎拥有更美的东西。而当她不再害怕失去,能够关注与欣赏周围美好的人与事时,也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平静与幸福。

整本绘本的插画装饰风格突出:从鸟儿、昆虫身上的图案,到各种花瓣、根茎、叶脉的图形,乃至地面、天空的形态都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从而使视觉效果别具一格。如表现玛格丽特仰望高高在上的马蹄莲时,作者就采用天空云朵的图案来描画马蹄莲的花瓣,以衬托象牙塔高耸入云的形态。有趣的是,书中花瓣、叶脉的图案与色泽也会随着玛格丽特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你愿意用心去看,也许还会发现画家笔下更多构思巧妙的细节:一只小蜗牛惊讶的眼神、夜空中月亮不解的目光……

第3篇:终身美丽范文

她是位企业家,历经10多年风雨,终于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容美体小店发展成为有着30多家分支机构、80多家全国连锁分店的大型民营企业,创立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美容美体系列产品,并被推选为河南省美容美发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理事和洛阳市西工区政协委员,荣膺河南省“巾帼创业带头人”的光荣称号;

但她更是位爱的使者,数年来,她以一颗滚烫的爱心扶弱济困,热心公益事业。最近,在九朝古都洛阳又传诵着她帮助河南省偃师市残疾姑娘高晓霞创办自己的美容店,使这位高位截瘫的残疾姑娘从自卑走向自立、自强的动人故事。

她,就是热心助残的河南洛阳市某美容美体中心董事长夏丽女士。

美,是女人永远的追逐

今年28岁的残疾姑娘高晓霞出生在河南偃师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两岁时的一场病魔使她成了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患者。从此,她与轮椅为伴,寂寞地走过了26年的年华,一个老式收音机成了她了解外界的惟一窗口。虽然家中有疼爱她的母亲,有关心她的姐姐、弟弟和妹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晓霞渴望着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为此,她学过裁缝、开过小商店。2002年初,报纸上刊登的一则美容美体中心招聘连锁加盟店的广告,使她那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心再次激荡起层层涟漪。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她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美容美体中心董事长夏丽的电话。听到高晓霞那甜美的声音、得体的谈吐,爱贤若渴的夏丽立即答应她到洛阳面谈。

高晓霞心中却忐忑不安。其实,在此之前,高晓霞曾经找过十几个美容店商谈加盟的事,均被拒之门外,更有甚者,竟对她说:“我们这是美的事业,让你这样的残疾人加盟,也太有损我们的形象了。”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第二天,在弟弟、妹妹的陪同下,高晓霞第一次来到闻名中外的古都洛阳,来到夏丽办的美容美体中心,却受到了员工热情的接待。

当高晓霞坐着轮椅被推到夏丽跟前时,见多识广的女老板夏丽还是不禁愣住了。机敏的晓霞看到了,忙不好意思地说:“大姐,我让你失望了吧?”短短的一句话触动了夏丽那颗善良的心,她忙拉着晓霞的手说:“没有,没有。走,咱们到办公室谈去。”

来到办公室,高晓霞眼含着热泪向夏丽倾诉了自己的一切:26年的苦难与寂寞、26年的自卑与抗争,更讲述了自己渴望着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立自强的强烈愿望……听着,听着,夏丽的泪水悄悄地涌满了眼眶,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如果说,她刚看到高晓霞,心中涌起的仅仅是种善良的本能,那么现在,要帮助高晓霞实现理想愿望的决心已定。她快步走上前,蹲下身子,紧紧地拉着高晓霞的手,深情而坚定地说道:“你放心吧,大姐帮你,你能拖着这样的身体来到我这里,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你自立、自强,比那些虽然四肢健全,却不思进取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闻听此语,高晓霞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那样甜蜜,上翘的眼角上,挂着两颗晶莹的泪珠。

爱,联结陌生的你我他……

夏丽要帮助一个残疾人开办美容厅――这个消息在洛阳美容界一传开,顿时引起不小的轰动。的确,美容美体作为一个塑造美的特殊行业,对从事的人来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残疾人从事这项工作,走遍全国恐怕也是前所未闻。但是,熟悉夏丽的人都明白,夏丽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她的经历、她的性格,更是她那颗善良的心灵决定的。

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的时候,当时在洛阳一家国营大厂工作的夏丽也不甘寂寞,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辞职下海,几经风雨,几番选择,她最终选择了美容美体这一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奋斗、10多年的拼搏,夏丽终于由一个普通的工厂女工成为一个有着400多名员工的大型民营企业的掌舵人。

夏丽经常对她的员工讲,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上,一定要活得有价值,要对得起这个社会,对得起身边所有关爱支持你的人,要对你所从事的事业负责,要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她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在企业成长的10多年里,热心于公益事业,由于她的努力,受益人数达到近千人。

2002年初,当地媒体报道有40多名身无分文骗去新疆摘棉花的农民围在洛阳火车站无法回家,夏丽得知后立刻拿出4000多元钱送到农民手中;一位外地来洛阳办事的游客遭到歹徒抢劫并身受重伤,当因他一文不名,医院犹豫的时候,恰巧被夏丽遇到,她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为亲人看病仅有的1300元钱,给这位素不相识的游客垫上了医疗费……

用爱创造美,生命便不再孤寂

2002年9月21日,恰逢农历中秋节,晓霞开办的美容美体连锁店在鞭炮声中隆重开业了。残联、妇联领导纷纷前来祝贺,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也赶来为晓霞祝福。而夏丽为晓霞这个连锁分店的顺利开业,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经营场地的选择,到员工的招聘培训;从店内的设计装修,到技术设备的引进;从理顺经营环境,到整体形象包装,甚至连工商、税务……她也一趟趟地躬身亲临,帮助疏通关系,办理有关证照。

分店开业后,夏丽每每有空,就会专程到偃师市,帮助指导晓霞如何开发、培育市场,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最近,高晓霞给夏丽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几年过去,但美容美体店开张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夏丽大姐来为我庆贺,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使我这个普通的残疾姑娘一下子成为众人的焦点。

美容美体店开业初期,附近的很多人对这个行业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的。那段时间夏丽大姐总是挤出时间往我这里跑,教我如何开发、培育、拓展市场,如何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上帝”终于被我们感动了,顾客一传十、十传百,小店在镇上出名了。方圆十几公里的爱美人士专程来到这里美容。现在,店里每天顾客盈门、生意红火。我还要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另一个镇上开的美容美体姊妹店也即将隆重开张。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您夏丽大姐这样有爱心,如果更多的企业家都去关心扶持残疾人,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定会更美好!

作为残疾人,我是不幸的,但因为认识了夏丽大姐,我又成了幸运儿,使我从一个普通乡村的残疾姑娘成长为有用之人。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会更努力,以此报答关心关怀我的人们。

夏丽在给高晓霞的回信中动情地说:

第4篇:终身美丽范文

阳春三月,花开花谢。我是一颗可爱美丽的桃树。

春风伴着雨露送来第一缕晨光,我伸了个懒腰,从冬的沉寂中渐渐苏醒了过来!

顷刻间,我身旁多了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挺拔的身躯令我折服。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比它更美丽,花枝招展!

早晨,不时有几个人,来观赏我高雅美丽的姿态。人越来越多了!我的周围一会儿就围上了许多人……

夕阳落山了,太阳带着亮光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了!月牙儿,在习习晚风中,来到了天空。

我自豪地对松树说:“看吧!怎么样?还是我漂亮些吧!有几个人围着你观赏啊!”松树无动于衷地耸立着。我有些不耐烦了,“比不过我,就不说话,这算什么!”

春姑娘收起银色的披风走了,夏伯伯也悄悄地来临,匆匆地走了!秋带着一片金色来到了世界。我心中忽然涌出一股伤感,春走了,秋来了,我难道在慢慢变老吗?我那美丽的皮肤,妖娆的身躯会慢慢褪色吗?我伤心了!

松树终于开口说话了,可它的话却异常特别。“美丽,不是表面的,内心中的安祥是真正的美丽!”它继续说道:“也许你不知道,可我不同,我是一棵游遍大江南北的松树。我去过美国、希腊……可我最佩服的是林黛玉的诗才柔情;维纳斯的沉着、坦荡;雅典纳的善良;达芙妮的勇敢;阿波罗的放荡;安琪儿的纯洁。因为她们都是心灵美的人。”可我却对松树的话不屑一顾。

金秋时节,我的枝叶上挂满了丰富的果实,人们对我赞不绝口。可松树始终满脸地平静!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那么美,可松树……

冬天终于来了!这或许是我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了!

第5篇:终身美丽范文

    英国着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的英国斯蒂文顿小镇,家道小康、终生未婚的她长期生活在舒适恬静的乡村环境中,因此她的作品既非反映社会矛盾的宏大叙述,也逃脱了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文坛主流的伤感基调与哥特风情的晕染而自成一派。其中以反映乡绅家庭女性婚恋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创作于1813年,被赞誉为堪与莎翁作品相媲美的文学经典。

    这部融合了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19世纪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喜剧小说历来备受文艺批评界的关注与推崇,自1940年美国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将之拍摄成片后,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的影片便络绎不绝地被搬上银幕,如1949(NBC)、1952(BBC)、1958(BBC)、1967(BBC)、1979(BBC and A&E)、1995(BBC)等。其中2005年版本的影片《傲慢与偏见》在综合前人改编、拍摄得失的基础上,凭借对原着剧情、写作视角等方面的细致体察而独立群雄,曾荣获2006年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核心奖项提名。该影片由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莉、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主演,忠于原着地以伊丽莎白·班纳特及其家庭中或生活周遭的单身女性为视点,主要讲述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的四桩婚恋生活。

    制片人保罗·韦伯斯特认为,在过去的65年间,众多版本的影片《傲慢与偏见》均未能展现出原着的风采,此次拍摄力图打造出一部有别于往日随意发挥的作品。正是在这种忠于原着进行拍摄的意义旨归下,2005年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不仅成功地演绎了原着中伊丽莎白等女性婚恋生活的剧情,而且试图以作者简·奥斯汀细微入微的女性视角描绘19世纪的英国乡镇生活,通过“两寸牙雕”的小窗口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形态与风土人情。本文试图从该片精彩的剧情演绎处着眼,探析片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及其他三位单身女性的婚恋生活,兼述其中所展现的婚恋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二、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与婚恋观

    简·奥斯汀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家庭中及生活周遭的几位单身女性的婚恋生活,包括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雅与韦翰和夏绿蒂与柯林斯,导演乔·怀特忠于原着地将这几桩婚姻浓缩于短短129分钟的胶片中,成功地将其展现于银幕之上。

    (一)纯洁与美满的婚恋

    2005年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摒弃了前人改编拍摄时对于情爱缠绵的浓墨描绘,转而采用较为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制作,真实地再现了在英国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熏染下的简·奥斯汀的原本意图,展现了故事本身朴素的情感与原着中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即美满的婚恋生活并非空中楼阁的山盟海誓,也非无爱轻率的唯利是图,只有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在甜蜜爱情的滋养下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影片《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之间的两桩婚姻诠释了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婚恋观。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无疑是影片中最为美满的婚恋,在他们一波三折的交往中成就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美好婚恋期望。二人在舞会上结识,达西对伊丽莎白一家的傲慢与由此引发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成为二人相识之初的主旋律,然而在不断地相处、磨合之中,达西逐渐被伊丽莎白自信独立、机智敏锐的个性所深深吸引,而伊丽莎白也在拨开偏见后认识了傲慢背后善良多情的达西,最终达西彻底摒弃包括门第差异在内的傲慢,对伊丽莎白展开执着、真挚的追求。在这桩走向美满的婚恋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占据了引领与指导的地位,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也着重刻画了这位深为原着作者简·奥斯汀所赞美的女性。

    在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导演选择了着名英国女演员凯拉·奈特利饰演伊丽莎白这一最为重要的角色,凯拉·奈特利凭借独有的倔强气质及高超的演技成功地诠释出了伊丽莎白的自信独立与机智勇敢,并因此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可以说,正是伊丽莎白这种特立于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传统女性的自信、独立与机智促使了她与达西的爱恋走向美满的婚姻,同时也展现了伊丽莎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伊丽莎白面对婚恋并非迪雅般草率轻佻,她通过自己的理智克服着感性的冲动,在指引自己的同时为所爱之人达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伊丽莎白是勇敢的,她勇于面对阻碍自己追寻真爱的各方力量,用勇气扞卫自己纯洁的爱情。伊丽莎白与达西这段始于傲慢与偏见、终于美满的婚恋不仅拥有荡气回肠的纯真爱恋与曲折发展路径,而且也拥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无疑成为影片中最为美满的婚恋,展现了影片所倡导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婚恋观念。

    在伊丽莎白与达西这桩婚恋之外,在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还有一桩婚恋展现着影片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即简与宾利的婚恋生活。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的简温柔善良、端庄娴静,是英国18世纪、19世纪在社会主流文化规约下的典型淑女,而与之相恋的宾利文质彬彬、慷慨大度,也是现实生活中少有的绅士,简与宾利这种中规中矩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二人平淡而美满的婚恋生活。与伊丽莎白一样,简也是在舞会上初识宾利,但不同的是,二人在舞会上并没有遭遇傲慢与偏见的障碍而一见钟情。但简的矜持与宾利的克制也使这种一见钟情在几经波折后才走向美满,影片中简虽然堪为完美女性的代表,但深受礼教规约的她并未表现出自己对宾利的爱意,致使宾利产生误解;而宾利出生于正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这种规范森严的家庭氛围也导致了宾利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使他在情感中徘徊不前。但二人最终在内心真实爱恋的指引下及固有优势的符合中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虽然缺少伊丽莎白与达西婚恋生活中的炙热与激情,但也不同于夏绿蒂和柯林斯的利益至上与丽迪雅和韦翰的冲动草率,在影片中亦堪为美满婚恋的代表。

    (二)轻率与困苦的婚恋

    如果说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是符合影片主导婚恋观的正面范例,那么韦翰与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的婚恋则完全被置于以上二者的对立面而存在,她与韦翰的婚姻不仅缺乏真挚爱恋的指引,而且也并无雄厚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最终导致了困苦的悲剧结局。

    丽迪雅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终日做着浮华与虚荣的白日梦,她经常幻想自己身着华服,行走在满是年少军官的路上或是与众多军官同处一室并接受众多异性的献媚与追求。她的女性价值只有通过与异性卖弄风情才得以实现,完全弃稳固婚姻和真挚爱恋于不顾。与丽迪雅一样,韦翰不仅拥有俊俏的外表,同时二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特质也是十分相似的。韦翰凭借其俊美的外表与虚伪的言行一直在试图引诱美丽而多金的女子,在结识丽迪雅之前,韦翰曾将罪恶的双手伸向达西的妹妹,以获得其三万英镑的嫁妆,当这一计划破产后韦翰毫无留恋地转而追寻其他符合条件的女子。韦翰与丽迪雅相恋并与其私奔并非出于对她的爱恋,而是为了满足他可笑的虚荣心理与对金钱的贪欲,与丽迪雅这位貌美年轻的女子私奔一方面可以满足他途中的虚荣之心与炫耀之意,另一方面可以以丽迪雅为筹码敲诈较为富有的班纳特先生即丽迪雅的父亲一笔大额财产。最终在达西的协调下,二人结合,但二人畸形的婚恋观念必然导致这桩婚恋的困苦结局。

    (三)互利与互惠的婚恋

    在伊丽莎白和达西这桩美满婚恋与丽迪雅和韦翰的困苦婚恋之间,影片还为观众展现了夏绿蒂和柯林斯这桩堪称互利互惠的婚恋。夏绿蒂是一位并不美丽但有着良好教养的大龄待嫁女性,而柯林斯则是一位拥有一定财产并急切寻找妻子的单身汉,二人一拍即合,在结识后很快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缺乏真爱而空有物质基础的婚恋生活并不符合影片所倡导的婚恋观念,也难以走向美满。

    夏绿蒂因其良好的家庭出身与自幼接受的优质教育而拥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她清晰认识到没有情感基础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但基于自己现有的处境她依然选择走入无爱的婚姻。在与柯林斯结识时,夏绿蒂已经是一位27岁的大龄单身女性,同时面对父母的焦虑与兄弟的排斥,她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嫁给一个拥有一定财产,可以为其提供丰厚婚后物质生活条件的异性。这桩婚恋互利互惠的特点还体现在柯林斯对于一位妻子的需求上,柯林斯在众人的敦促下,认为自己需要一位异性与之组建家庭,可以说柯林斯虽然不似达西般多情,也不如宾利慷慨,但也绝非韦翰一样唯利是图、虚荣幼稚,他与夏绿蒂一样具有较强的理智,在试图对班纳特家中的几位女儿追求失败后,他将目光锁定于夏绿蒂这位有着良好教养并急切出嫁的单身女性身上。最终柯林斯如愿获得了一位妻子,夏绿蒂也过上了自己目标中的婚恋生活:一栋大房子与一座花园,然而婚后的夏绿蒂并不幸福,她终日生活在柯林斯的房子与花园中却希望忘却这位自己并不爱恋的丈夫。

第6篇:终身美丽范文

 

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是20世纪最出色的美国华裔剧作家,其代表作《蝴蝶君》于1988年在百老汇的尤金·奥尼尔剧场公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这部作品也为黄哲伦赢得了美国戏剧界最佳戏剧奖——托尼奖,奠定了其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蝴蝶君》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作品对东方主义的颠覆、打破西方传统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或者对《蝴蝶君》背后的文化研究等。然而,如果只把研究视角局限在“东方主义”这个层面,那么《蝴蝶君》无疑有其政治及时代局限性,更不能称作对人类进步及人文书写有意义的经典。所以,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挖分析其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将其上升到人类共之的道德情感关系的探讨上,才更能体现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伦理身份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身份是由人的身份与伦理环境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标示或者象征,它还承载着伦常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义务和束缚等”。 作为男旦的戏剧演员,宋丽玲因其特殊职业性伦理身份对伽利玛产生强烈的同性之爱。回顾中国百年来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凌辱的历史并结合宋丽伶生活的时代背景,宋丽伶对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之恨。文革期间人们推崇者中国礼义的传统习俗,职业是戏子的宋丽玲是被人看不起的。而伽里玛却对宋丽伶十分欣赏与爱护,让宋丽伶感受到了其身份的存在意义。京剧旦角的职业设定及东方人的身份都在本质上决定了宋丽伶对伽里玛这个西方男性的爱,也是无声、阴弱落后的东方(女人)对先进的、阳刚的、理性的西方(男人)不可压制的仰慕与爱。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东方人的伦理身份,宋丽伶无意识地把伽利玛想象成西方霸权主义的代表,落后的东方遭受着西方霸权主义的欺压和凌辱。宋丽伶的民族伦理诉求支撑着其对伽里玛的恨,甚至是反抗。宋丽伶恨的伦理诉求在表达东方对于欧洲中心主义和东西方刻板印象不满的同时,也宣泄了美籍华裔对于美国社会对于少数族裔歧视的愤恨。恨的伦理诉求也驱使宋丽伶提供假情报导致伽里玛遭解雇被遣送回巴黎,并在最后的法庭上扮演秋秋桑的角色自杀终结。

 

二、伦理困境

 

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脱离语境的研究是对作者意图的篡改。宋丽玲隐忍地承受着内心对伽利玛的同性之爱与种族之恨的矛盾,在这种极端的爱与恨的纠结间,转化为“蝴蝶夫人”故事中平克顿式的霸权角色,开始对伽里玛的男性身份发出挑战并最终逼迫其穿着蝴蝶夫人的和服自杀死去。也正如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身份是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伦理身份的变化直接导致伦理混乱,引起冲突。”

 

“当代女权主义者不仅坚持性别的可选择性,更强调性别本身的表演性”。在朱迪斯·巴特勒看来,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同性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被视为病态的、扭曲的。当伽里玛六个星期没有去看望宋丽伶后,宋写信说:“有时我恨你,有时我恨我自己,但是,我总是想念你”(p56)。这里的恨,既是恨伽里玛没有来,更是恨伽里玛是个霸道蛮横的西方侵略者的现实,而自己的民族身份就是遭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弱势东方人。然而,内心对伽里玛产生的同性之爱无法浇息。在宋丽伶的公寓,伽里玛带着提升的消息来了,“是的,我是你的蝴蝶”(p63),而伽里玛不知道的是,宋丽伶的民族身份一开始就决定了其根深蒂固的怨恨。

 

三、伦理选择

 

“文学作品在描写禁忌的同时,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也得到真实的充分的描写。作家对人的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的揭示中,我们看到了自由本能和原始欲望对于人的命运的影响”。《蝴蝶夫人》盛行的历史语境下,宋丽伶是没有嗓音的,但却优雅,柔弱,传统中国服装、日本女性和服、宽松的睡袍,“我的鲁莽行为让我的皮肤发烫”,宋丽伶一步步地打消了伽里玛对他男性生理身份的窥探并呵护备至。为了强化伽里玛的东方女性幻想,宋亲自为他沏茶,并写一封有一封信谴责他的冷漠,告诉伽里玛她已经无可抗拒的爱上了他。为了帮助中国革命,从伽里玛那里获取有关越战信息等情报,宋极力装扮符合外交官想象的形象。为了博取绝对的信任,宋丽伶带来了孩子,“我将抚养他,他是我们的孩子,可他永远不会成为你在中国之外的负担”(p106)。为了让伽里玛进入其报复圈套而达到报复西方的目的,宋丽伶利用西方对东方刻板印象和“中国的敌人搞最低下的性变态活动”(p110)。宋丽玲在旦角身份的掩护下,扮演者一个符合西方男性幻想的柔弱“蝴蝶夫人”,用其柔弱的美骗取他的信任和感情,并用绝对的服从与阴弱从他身上窃取情报。目的达到后,宋丽伶暴露出其男性象征给他最后的致命一击,这是被精神阉割的亚裔男性对西方的一种“将计就计”的复仇行为,充分暴露了黄哲伦对于被“阉割”的愤怒。在最后一刻宋丽伶在伽里玛面前暴露出其隐藏很久的男性生理特征,并一步步压迫至伽里玛换上蝴蝶夫人的服装自杀,这一系列情节一方面实现了宋丽伶与伽里玛性别身份的互换,也实现了东西方权力关系的颠覆,更传达出黄哲伦希望西方强权者对东方献祭的复仇愿望。

 

四、结语

 

在伦理身份的冲突之下,宋丽伶如何通过扮演伽利玛心目中的蝴蝶夫人来最终达到控制伽利玛,报复西方的目的。宋丽伶复杂的伦理身份决定了其与伽里玛的交往终究陷入一个个的伦理困境,黄哲伦写出了一个东方人与西方人相处固有的矛盾冲突。在困境中,最终民族的身份让宋丽伶最后做出了伦理报复的选择,也因伽里玛的殉情传达了黄哲伦其颠覆原有东西方权力关系的愿望。

第7篇:终身美丽范文

雪总是纯洁的,它是美丽的化身,可谁会想到它竟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幸。

冬天是雪的世界,雪花尽情的飞舞着,跳动着它独特的旋律。恰似一个仙女独自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跳舞……而——雪的生命的是短暂的,当太阳升起时,就是它们美丽的终止,无情的终止了她的美丽。雪同时也是无私的化身。

雪孩子纷纷落地,他们手拉手,铺在了地上,人们践踏着它洁白的身躯,多了许多黑色的脚印,雪孩子没有哭泣,只是默默地独受痛苦。

雪孩子被孩子捧起,做成雪球投向他人,顿时,雪团破碎了,落在了地上……

破碎的雪孩子落泪了,不是因为痛,也不是被人们践踏,更不是自然融化,而是被遗忘,被人们无情的遗忘,永远的遗忘。当它们变成碎片时,没人关注它们;当它们被践踏后也没人关注它们。

它们总是天真地幻想着:人们会爱护自己,人们会关注自己。自己不再会被遗忘。渐渐的它们变成了水,人们再也不能看到它们的美丽。

过了许久,人们望望山坡,曾经的雪白,变成了淡黄;望望房檐,人们又想起了雪;曾经的雪白变成了乌黑;望望大地,曾经的雪白变成了灰白……

我望望天空,好像看到了雪孩子在欢乐地跳舞,它们终于被人们想起。

第8篇:终身美丽范文

——题记

风轻拂过,带动着一片片枫叶。经过一个秋天的洗礼,枫叶以优美的舞姿画上了它生命的圆满句号。随风落下,犹如一支悠扬的华尔兹。旋转,在旋转,伴着生命的终曲,欣欣然落下了。

有人说:“枫叶是美丽的,可它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可我望着眼前飘舞的枫叶,看着它们弱小的身躯落在泥上,却想起一句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很多人,欣赏,喜欢枫叶是因为它们那耀眼的红色和高贵的金色及凹凸有致的形状。可我认为,枫叶真正的美不是美在漂亮的外表,而是它们在飘落之后,将自己的身体融到泥土中,用自己的全部滋润了下一代,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使它的美永不停息,生命得到重生,美丽得到延续。

人生亦是如此,许多人为了社会大家,默默地付出着,即使是牺牲自己,也会为人民默默付出。

从古到今,伟大的奉献者,毫不缺乏。从屈原的满腔热血,为国报不平以抗议而终结生命,到黄继光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抵挡万千子弹,只为人民的和平幸福,再到四川地震中为他人不幸牺牲的小英雄们。哪一个不曾是鲜活健壮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最美的人!

默默付出,辛勤奉献,即使离世,精神也能得到延续。真正的美丽,不是外表的秀丽,而也懂得奉献的心!

美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可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奉献使人生更美丽,使自己更美丽,而且这美是永恒的,可以延续的。

抬头望着枫树,那一片片叶子又缓缓飘落,沙沙地响声,不是叶子们的哭诉,而是快乐的乐曲。仿佛又看到叶子们慢慢腐烂后钻入泥土中。

那抹金红色的身影伴着乐曲,舞着飘落,融进泥里,使美丽得到了重生,延续,永恒!

第9篇:终身美丽范文

关键词:洛丽塔 小红帽 纳博科夫

《洛丽塔》被公认为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书以独特的叙事结构、惊世骇俗的情节设置、繁复的表达技巧以及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而享誉世界,而其中对于童话故事的戏仿尤为突出。纳博科夫出生于贵族世家,曾受到良好教育,尤其沉醉于欧美经典童话的奇妙世界中,他曾经宣称:“伟大的小说往往是伟大的童话。”(1)纵观《洛丽塔》全文,它的故事核心与《小红帽》的情节流变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人物也与童话人物有着外貌形象、精神气质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闯入森林遇见狼”――故事模式的内在联系

从情节的设置来说,《小红帽》的故事可以划分为三大块:遇见狼――被吃入腹――猎人相救。《洛丽塔》若以洛丽塔的视角出发,整个故事发生顺序为:亨伯特搬入,与母亲结婚――母亲去世,与亨伯特进行公路旅行,定居比尔兹利――与亨伯特矛盾激化,开始第二次旅行――逃离亨伯特,投奔奎尔蒂――摆脱奎尔蒂,嫁给狄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洛丽塔》与《小红帽》的情节架构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

首先是“遇见狼”情节。亨伯特从搬入她家的那天起,就意味着狼登堂入室,小红帽却浑然不知,亨伯特为了更接近洛丽塔而选择与黑兹太太结婚,亨伯特先吞噬掉身为保护人的母亲,继而对她虎视眈眈。接着是“被吃入腹”情节,狼一步步引诱小红帽,最终将她吞吃入腹。《小红帽》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脱了衣服,我的孩子。’狼温柔地说道,‘然后躺在床上,留在我身边,把衣服什么的都扔到炉火里去吧,你不再需要它了!’”狼让小红帽脱去衣服,并且躺到床上,隐喻陌生人了纯洁的小红帽,狼是贪欲的象征,包括。亨伯特故意使自己与继女共处一间,为父女关系的异化创造了可能空间。两次公路旅行及短暂定居,都可以看作洛丽塔被困于亨伯特织的密网中,就如小红帽被大野狼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样。

小红帽最终被猎人所救,从而逃离大野狼的控制。洛丽塔的第一个猎人是奎尔蒂,在洛丽塔看来,亨伯特是毁灭她童年的罪魁祸首,她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这个靠提供经济庇护而获得享受的大野狼。定居比尔兹利时,身为她戏剧指导老师的奎尔蒂抓住她这种心理,两人策划许久,包括洛丽塔首先提出第二次旅行,并在途中趁机离开。谁料到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奎尔蒂强迫她拍摄色情视频并对她加以虐待。被赶出来后,面目平庸甚至无力支付她产子费用的狄克成了她最后一个也是真正的猎人:与她进行合法成婚,给她一个正常的家庭。猎人救了小红帽,洛丽塔被狄克所救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放下仇恨,重新向亨伯特求助。洛丽塔正如小红帽,在成人森林里颠沛流离,一次次遇见大野狼,一次次被猎人所救。即使狄克作为猎人,并未正面与亨伯特于奎尔蒂对抗,与洛丽塔年龄相近的他却拥有最有力也最安全的武器――建立于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下的健康的婚姻关系。跳出主叙述人亨伯特视角,从洛丽塔方面出发,《洛丽塔》的情节架构是一出“20世纪的小红帽冒险史”,最终,小红帽逃出成人森林,躲进安全稳固的木屋怀孕、成长、发福,即使最终难产而死,那也是小红帽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童话从来不会告诉你王子和公主的婚后生活,小红帽?黑兹最终从童话魔境中回归现实。纳博科夫告诉了我们小红帽的结局――摘下帽子,系上围裙。

二、“微笑的狼”――人物形象的相类关系

狼之所以为狼,第一,它有狼子野心,第二,它善于伪装。亨伯特有“狼性”,首先表现为他有着违反人类既有道德认知的不平常的好:恋童。“私下里,我对每个经过我身边的女都怀有一股地狱烈火凝聚起的。”他将9岁到十四岁有着特殊魅力的少女称作“女”、“小仙女”、“小妖精”,由于人类的维护幼族本能,恋童不仅在基于自然性标准下被认为是反生理的,更是一种出于人性考量下的反道德行为,在这一点上,纳博科夫赋予了亨伯特兽性。当完全符合“女”标准的洛丽塔出现在他面前时,掠夺与控制的兽性本能促使他留在黑兹家,一步步将猎物诱惑至网。他将对洛丽塔不可告人的藏在内心,表面上,亨伯特符合所有人类道德标准,风度翩翩,身为大学教授,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欧洲的绅士作派,并且小有余财。黑兹太太受其迷惑,与他结婚,无意中为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关系设置了牢固掩体。亨伯特是洛丽塔的合法监护人,在黑兹太太去世以后,亨伯特能够名正言顺地将洛丽塔带走。因此,亨伯特的狼性是基于对洛丽塔非常规占有欲下的,所谓的爱情也是首先以身体吸引为基础的,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亨伯特就是穿着西装的狼。

从外貌相关上来看,小红帽美丽纯洁,洛丽塔同样拥有美貌。更为重要的是,小红帽与洛丽塔的精神气质也不无相通之处,年轻弱小、天真烂漫。小红帽最重要的特征是她佩戴着一条由外婆所送的连帽红披肩,象征着女性长辈亲属将美貌遗传与她,这让人不由想起《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不止一次写到黑兹太太与洛丽塔的相像。小红帽的传承是女性特质的传承,黑兹太太与外婆就有了对应性,野狼先吞噬了外婆从而给欺骗小红帽扫清了障碍,黑兹太太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被亨伯特间接害死的,身为保护人的女性长辈的覆灭,使小红帽向被吞噬的命运更进一步。

除了亨伯特与狼、洛丽塔与小红帽、黑兹太太与外婆存在鲜明的对应关系外,《洛丽塔》殊的是对猎人形象的镜像折射方式。在《洛》中,猎人分化为两个特异个体:奎尔蒂、狄克,他们分别象征猎人形象的双重性:莽汉式暴力、英雄式拯救。猎人手持猎枪射杀野狼,除了有拯救的正义性之外,也代表了以暴制暴的负面解决方式。奎尔蒂代表负面猎人,他以不正当方式将洛丽塔拐走并对她进行暴力虐待;狄克以更温和有效的方式拯救洛丽塔,象征正义与救赎。纳博科夫在文本中,以审判官的身份化身亨伯特对他们进行了最后裁决:枪决奎尔蒂(正如猎人射杀野狼),给洛丽塔家庭送来数目客观的救济钱。这种纳博科夫式的戏仿,蕴含着因果循环论,他甚至在自己的文本中给予童话中的人物各自的合理结局:小红帽嫁给猎人成为主妇,外婆被狼抹杀,狼心碎而死,反派猎人被枪决,正面猎人被救济。基于此,笔者认为,《洛丽塔》中的人物设置脱胎于《小红帽》,与其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红帽正是洛丽塔的原型。

三、“狼爱上小红帽”――纳博科夫式的审美再创造

作为小说文本,《洛丽塔》是不可能像童话文本“枕边故事模式”一样以故事情节和说理教育为主,纳博科夫进行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化创作。

首先是文本层面的改造。《小红帽》的叙述视角是“上帝视角”,以一个局外人第三者的身份展开故事情节,而在《洛丽塔》中,有着三重叙述结构:纳博科夫本人,小约翰・雷博士,还有纳博科夫选择的主叙述人――作为狼的亨伯特。全书以亨伯特的生活经历出发,将对洛丽塔变态迷恋的缘起、过程、结局结合自身主观经验以线性的时间顺序一一展开,由于大量出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整本书更像是一个罪犯在教堂中的告解书,正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语言方面,《洛丽塔》的语言就像“洛丽塔”服装风格一样,繁复华丽,层层叠叠,装饰碎花蕾丝,大量用典,运用多种体裁。《洛丽塔》完全脱离了口语化的可讲述性,这是一部只供书面研读作品,正如纳博科夫所言,这不是写给一般读者的作品,而是给文学研究者的作品。同时,纳博科夫自己在后记中指出《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童话的教诲作用被完全抛弃,而是以创造艺术的美感为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目标。

审美倾向上来看,《洛丽塔》是悲剧性审美,没有《小红帽》大团圆结局。对于亨伯特来说,洛丽塔的堕落是他人生理想的毁灭,他间接造成了黑兹太太的死亡,直接夺走了奎尔蒂的生存权利。洛丽塔被迫离开童年的花园在成人森林中颠沛流离,最终难产而死。《洛丽塔》有着强烈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是对人的存在的整体认识,也是对艺术存在的深刻洞见”。因此,亨伯特有了可以被原谅的可能性,“狼的眼泪”只是因为“狼爱上了小红帽。”《洛丽塔》又像是闹剧,在亨伯特对奎尔蒂进行了一出上帝式的审判后,驾车离开,却闯入了几头母牛群中,所有神圣的爱恨、正义的坚守、生存与死亡的思索最终被滑稽愚笨的兽类拦截。对文明的嘲弄解构、鲜明的毁灭倾向使这部作品既具有20世纪“荒原”意象的荒诞感,而对不伦爱恋的描写、纯艺术化处理的表达技巧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倾向。

综上所述,《洛丽塔》是一部狼对小红帽的最深情、最优美然而又最骇人听闻的情书。纳博科夫以《小红帽》的人物形象、情节流变为基础,在原型之上再次造型进行审美再创造,完成了这部童话的成人解读。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2)佩罗:佩罗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译文出版社,2013。

(4)于晓丹: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外国文学,1995年第1期,75-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