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年龄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年龄调查报告

第1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1、目的和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生入学年龄及其包学习班情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近2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2、取样方式:

这次调查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3、调查程序:

(2)调查过程:

xx月20日,在xx市二街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xx月21日,在xx市南关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xx月22日,在xx市东关小学向教务人员及学生做问卷调查。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2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皮尤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47%,去年4月为25%;截至今年5月,65岁以上美国老年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比率为26%,去年4月为13%。报告称,尽管电子邮件仍为美国老年网民的主要联系工具,但越来越多的美国老年网民正利用社交媒体与他人共享链接、图片、视频及其他信息。

皮尤报告还包括以下要点:

-目前美国18~29岁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次数最为频繁,但其自去年4月以来,该年龄段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率仅为13%。

-截至今年5月,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11%使用Twitter或其他状态更新服务,此类老年用户量比去年4月增长了1倍;6%此类网民每天会登录Twitter,去年4月相应比率仅为1%。该年龄段网民使用Facebook的比率也增至20%,去年4月为10%。

-在美国50~64岁年龄段老年网民中,76%上网是为了阅读新闻,其中42%每天都浏览网络新闻。这部分年龄段美国老年网民在接受调查时,42%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20%称自己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而18~29岁年龄段网民在接受调查时,60%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使用过社交媒体,44%称自己此前一天刚刚浏览过网络新闻。

-美国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的提高,使更多美国老年人成为网民;如果美国老年人家中拥有宽带接入,这部分人群会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

第3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情感;虐待;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0994-04

儿童虐待(child abuse,CA)是近年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虐待对儿童的躯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受虐儿童的近期表现主要是极度自卑、焦虑、抑郁、自尊降低等,有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1];长期可以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一些特质的人格,如人格、边缘性人格等[2]。为了解合肥市中学生虐待现状及其流行特征,笔者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的定义,对合肥市中学生的情感和躯体虐待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制定儿童虐待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合肥市市区5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各选取12个班级,高一、高二各选26个班级,共76个班级,以被抽取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846份,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4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3798份,有效率为98.7%。初中生1133名,其中男生608名,女生525名;高中生2665名,其中男生1326名,女生1339名。平均年龄为(15.42±1.62)岁,主要集中于12~18岁,占99.5%。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中学生一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收入、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工作地点、父亲和自己的血缘关系、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工作地点、母亲和自己的血缘关系、自评学习成绩等级、过去1 a里父母是否有争吵或打架等情况。

情感与躯体虐待采用Straus[3]编制的亲子冲突策略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PC)中的情感、躯体虐待子量表进行调查,包括4个方面: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重度躯体虐待。该量表回顾性调查过去1 a中情感、躯体虐待发生的次数(共分为7级,分别为过去的1 a里发生了1次、2次、3~5次、6~10次、11~20次、20次以上和从未发生);评分标准为过去的1 a里发生了1次为1分,2次为2分,3~5次为4分,6~10次为8分,11~20次为15分,20次以上为25分,从没有发生为0分。

中学生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操作性定义为:被调查对象自填曾遭受1种或1种以上CTSPC中所陈述的儿童虐待状况,即得分大于或等于1,为发生该种类型虐待;如果得分为0,则为未发生该种类型虐待。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考虑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可以退出;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2.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双侧检验,α=0.05。统计推断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及年平均发生次数 情感虐待的报告率(prevalence)为81.1%(3082/3798),其中“对你大喊大叫”条目报告率最高,为67.6%;“诅咒你”条目报告率最低,为14.7%。躯体虐待总的报告率为55.1%(2092/3798),其中“用手掌打你的四肢如你的手、胳膊或腿等”条目报告率最高,为34.7%(1319/3798),而“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你(如烟头或开水)”条目报告率最低,为2.2%(85/3798);轻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48.3%(1833/3798),中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39.5%(1499/3798),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9.8%(372/3798)。

情感虐待报告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3.8次,其中“对你大喊大叫”条目报告的次数最高,年平均为8.2次;最低的为“说要将你赶走或踢出家门”条目,年平均为 4.0次。躯体虐待报告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1.6次,其中“扭、捏、拧或掐你”、“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你(如烟头或开水)”2条目最高,均为5.3次,“用皮带、木棍或一些坚硬的物体抽打你的屁股”年平均发生次数最低,为4.1次。

2.2 不同性别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男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为80.5%,女生为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躯体虐待报告率为55.8%(1079/1934),女学生为54.3%(1012/1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男学生(41.2%,11.3%)均高于女学生(37.7%,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30;χ2=10.428,P=0.001);轻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龄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 见表1。

不同年龄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不同。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趋势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情感虐待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高中生的报告率均低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躯体虐待中,轻度躯体虐待和中度躯体虐待无论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高中生的报告率都低于初中生;而在重度躯体虐待中,“故意用燃烧物或热液体烫”初中和高中的报告率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条目初中生均高于高中生(P值均

2.5 不同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中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的报告率 独生子女情感虐待、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人均收入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中下等的学生报告率最高,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家庭人均收入的学生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亲家庭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双亲家庭及其他家庭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情感虐待报告率在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学习成绩越差,情感及躯体虐待报告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报告率不同,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也越高,但轻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在外地工作与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情感虐待的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中父母发生吵架或打架的学生其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均高于家中父母没有发生吵架或打架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亲与自己血缘关系不同的学生、母亲与自己血缘关系不同的学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做了以下描述:儿童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或)精神的折磨、待、漠视、放任、商业的或其他形式的剥削,并导致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或潜在的伤害[4]。儿童虐待一直是一个全球问题,危害性很大,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特别心理创伤往往是灾难性的。有研究表明,1,2次的虐待即可构成童年期创伤性体验,印刻在儿童长时间记忆或潜意识中,有些儿童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5]。儿童躯体虐待是导致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6],而严重的躯体虐待与反复的自杀行为有关[1]。成年胃肠道紊乱和偏头痛也与儿童期躯体虐待有关[7]。因此,加强对儿童虐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对儿童虐待的测量大部分都使用自编量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且各项研究结果儿童虐待的报告率相差较大,难以和国内外的同类研究比较。本次调查选用CTSPC对中学生的躯体及情感虐待进行调查,该量表被众多国外学者用于儿童虐待的评价,我国香港的政府部门也用该量表对儿童受虐情况进行调查。国内一些学者使用该量表对儿童虐待情况进行调查[8-10],其情感虐待分量表Cronbach系数为0.72,躯体虐待分量表Cronbach系数为0.83[9]。

在本次调查的3798名中学生中,情感虐待的报告率较高(81.1%),高于杨林胜等[10]的报告结果;其差异可能与地区间的差异有关。而Hamarman等[11]认为,儿童情感虐待的含义不明确,从而导致医学和法律方面的定义混乱,如美国各州报告的情感虐待甚至有300 倍的差异。调查显示,合肥市有55.1%的中学生在过去的1 a里受到过躯体虐待,低于杨林胜等[10]对长沙地区儿童调查的结果(62.4%),与香港的结果[12]相近。轻度、中度和重度躯体虐待均低于长沙地区儿童的调查结果,特别是重度躯体虐待,也低于挪威的一项调查结果(18%)[1],但高于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7%)[13]。考虑到本次研究的对象平均年龄比其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虐率是逐渐下降的[10],两地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反映的是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同时文化背景如种族的不同也会影响躯体虐待的报告率[14]。

本次调查情感虐待和轻度躯体虐待在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我国学者早期的研究结果[15]一致。我国多数研究显示,男童躯体虐待的发生率要高于女童[10,12];一项对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回顾性调查也发现,儿童期躯体虐待经历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度躯体虐待和重度躯体虐待男生要高于女生。不同年龄学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高,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呈下降趋势。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报告率比较,高中生明显低于初中生。

有研究表明,父亲丧失与儿童躯体虐待有关[17];陶芳标等[18]也指出,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躯体虐待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显示,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学生情感虐待与躯体虐待的发生均有差异,单亲家庭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儿童躯体、情感虐待与是否独生子女没有明显的关联[19],但本次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父母情感和躯体虐待。可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加上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旦子女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容易发生虐待事件。香港的一项研究也显示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父母的情感虐待[12]。

在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会与儿童虐待有关方面,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关联[19,20],本次研究结果与之基本一致,儿童情感及躯体虐待在父母不同文化程度间没有明显差异。有研究显示,居家面积较小的家庭发生躯体虐待的危险性大[10]。本次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与儿童躯体虐待没有明显关联。但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家庭情感虐待的发生反而要低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这可能与家庭中父母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情感关爱有关。

由此可见,儿童虐待是一个常见问题。为了保护儿童权利,可以在社区和学校开展预防儿童虐待的宣传工作及其相关研究,提高公众保护儿童意识,为受虐儿童提供健康服务。

4 参考文献

[1] YSTGAARD M,HESTETUN I,LOEB M,et al. Is there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and repeated suicidal behavior?Child Abuse Negl,2004,28(8):863-875.

[2] 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等.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88-391.

[3] STRAUS MA,HAMBY SL,FINKELHOR D,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a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 Child Abuse Negl,1998,22(4):249-27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1999:29-31.

[5] DUNCAN RD,SAUNDERS BE,KILPATRICK DG,et al. Childhood physical assault as a risk factor for PTSD,depression,and substance abus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Orthopsych,1996,66(3):437-448.

[6] JOINERTE JR,SACHS-ERICSSON NJ,WINGATE LR,et al. Childhood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and lifetime number of suicide attempts: A persistent and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hav Res Ther,2007,45(3):539-547.

[7] GOODWIN RD,HOVEN CW,MURISON R,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migraine in adulthood. Am J Public Health,2003,93(7):1065-1067.

[8] 许晓君,陈维清,韩珂,等. 广州市初中学生家庭虐待流行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15-516,518.

[9] 沈桃. 婚暴虐生率之初探――以南投例. 中心理生刊(台湾),2006,19(4):331-363.

[10]杨林胜,赵淑英,尹逊强,等. 家庭中儿童躯体虐待及影响因素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42-244.

[11]HAMARMAN S,POPE KH,CZAJA SJ. Emotional abuse in children: variations in legal definitions and ra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Child Maltreatment,2002,7(4):303-311.

[12]TANG CS. The rate of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Chinese families: a community survey in Hong Kong. Child Abuse Negl,1998,22(5):381-391.

[13]LAZENBATT A,FREEMAN R. Recognizing and reporting child physical abuse: A survey of primar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J Adv Nurs,2006,56(3):227-236.

[14]IBANEZ ES,BORREGO J JR,PEMBERTON JR,et al. Cultural factors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child physical abuse: Identifying reporter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reporting tendencies. Child Abuse Negl,2006,30(12):1365-1379.

[15]孟庆跃,刘肖柱,王健,等. 父母忽视、训斥和体罚儿童的频度研究. 中国社会医学,1994(2):44-46.

[16]THOMPSON MP,KINGREE JB,DESAI S. Gender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buse of children: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Am J Public Health,2004,94(4):599-604.

[17]GUTERMAN NB,LEE Y. The role of fathers in risk for physica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possible pathway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Child Maltreatment,2005,10(2):136-149.

[18]陶芳标,叶青,SOON-dUCK Kim,等.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10-314.

[19]陈晶琦. 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第4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从经济来源看,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老年人待遇差距巨大,并且,由于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述报告全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团队撰写,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等十余人。

此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旨在提供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数据。该调查正式启动于2011~2012年间,调查覆盖了不包括在内的中国大陆所有县级单位。样本包括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10257户适龄家庭共17708人。

调查数据显示,与医疗保险类似,不同养老保险项目提供的福利水平差异非常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很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养老金非常高。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在每年720-1200元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为2.4万元。也就是说,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差异巨大。

统计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支出的比例为20%,而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所提供的养老金分别占了人均支出的244%和192%。

此外,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我国城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为70760元,而农村人均财产中位数仅为18395元。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人均财产中位数城乡差距3.8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耀辉教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改革很难破坏既得利益,城镇养老金不大可能减少,要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养老金要尽快涨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压力摆在了社会与家庭面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1年底,中国约有1.85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约为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快速上升到34%。

调查显示,就业比例随着年龄变老而下降,但城镇与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差异。城镇户籍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在50多岁到60多岁这个年龄段退休,而农村户籍人口却到65岁以后才出现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农村老年人大部分在65-69岁时依旧在工作,而到80岁时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率仍在20%以上。赵耀辉指出,农村老年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务农,而且农村老年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明显大于城市老年人。

就业率的性别差异在城镇户籍人口中更加显著。调查显示,在50-54岁的人群中男性的就业率达到75%,但只有45%的女性参加工作,到了60来岁,只有不到10 %的女性还参与就业。以国际标准而言,中国城镇中老年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

报告建议,中国可通过为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提供工作激励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工作年限,以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比如,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就包括,在法定退休年龄达到后仍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可以在他们延迟退休后领到更高的退休金。同时降低提前退休的养老金激励。报告还呼吁,至少应该把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与男性一致。

除了养老保险,家庭对于老年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身体照料和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提高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然而,报告显示,较年轻年龄组别的夫妇,健在子女的数量已显著下降。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有三到四个子女,而45岁到49岁的中年人只有平均不到两个子女。

第5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一)、对乡镇计生统计人员严格要求,以专业化、知识化多元化为标准,每月定期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现场练兵,不断以会代训对乡镇计生所长、计生统计等业务人员对统计基础知识、报表质量、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到了一定的业务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计生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制度,做好经常性统计工作,坚持落实村级计生管理员每月月底到乡(镇)计生办参加报表汇审例会制度和乡(镇)计生统计员每月二日到县计生委统计股参加报表汇审例会制度。今年元至5月份,县发展规划股共召开乡镇统计员例会5次,应到会120人次,除极特殊情况外,每次例会基本全部到会。

(三)、在严格要求统计员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要求报告单与报表一致,报表数据与日常调查一致,微机输入数据与报告单、报表一致,对报表不符合实际、数据失真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使报表与微机输入数据真正起到有分析价值的作用。

(四)、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方法,坚持统计报表与抽样调查及年终考核相结合,微机输入与手工报表相结合,拓宽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将下级数据上报与上报信息反馈结合起来,保证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五)、对每季度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并通报各乡镇,以便指导下步工作。

二、认真落实人口计划,做好人口发展预测工作

(一)、今年元月份根据乡村人口规模、已婚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等实际,结合往年人口生育情况的特点,县人口计生发展规划股坚持宏观调控与科学分析,对乡镇及时下达2010年生育计划。由各乡镇根据本乡(镇)符合生育政策对象数量,合理安排生育指标,做到生育指标落实到人,所有符合生育政策的对象名单逐级上报。首先由村级报到乡镇计生办,然后由乡镇计生办逐人报到县计生委发展规划股备案。

(二)、2010年元月发展规划股对今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写出了人口形势预测警报告,分析新形势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措施,向县委、县政府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及时对各乡镇2010年的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进一步认清我县人口形势,明确任务,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确保全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三、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

(一)、发展规划股全体人员积极服务于全县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协助和指导乡镇认真清查漏档漏管已婚育龄妇女,要求组织专业队伍,逐村逐户排查,澄清已婚育龄妇女底数,康检对象底数和四术对象底数,结合计划生育信息录入情况与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联系,及时将新婚和漏登漏管已婚育龄纳入管理,特别是已婚育龄妇女和康检对象占总人口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值的行政村,利用单月康检的机会,加大排查力度,确保漏登漏管已婚育龄妇女全部纳入管理,提高管理率,并按时向市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上报排查两漏进度情况并按要求上报两漏排查情况报告。

(二)、对“四术”任务进行预测和合理分配,指导乡镇积极完成“四术”任务,确保人口计划的完成。

四、规范生育证的管理与发放,进一步简化办证手续,严格审批程序,确保符合政策生育

(一)、一孩生育证继续由统计股统一管理,乡级发放。县对乡实行抽查监督,坚持一孩生育证的登记发放制度,要求乡(镇)实行生育对象随时要求领取,随时发放,做到生育前领证,使符合生育策的对象都能持证生育。对一些工作不认真、把关不严的生育证管理员,不同程度进行通报批评和调整。

(二)、发放二孩生育证严格按照《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河南省生育证发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过对二孩生育对象深入调查研究,报请市、县生育证审查审批领导小组的审核决定后,再根据年度人口计划,决定是否发放二孩生育证。使生育对象做到了持证怀孕和持证生育。

(三)、通过宣传橱窗等宣传形式,公示《河南省生育证发放管理办法》,增加办证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生育证发放程序。

五、进一步搞好对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全程监控

利用单月康检对当年和下年度持二孩生育证人员进行全程监测,直至生育后采取绝育措施为止。通过监测对当年未生育的及时换发下年度生育证,避免隔年度换证,制止了私自引产流产后换证,对因特殊情况胎儿发育不良,造成的胎儿畸形、死胎等情况必须经县计生服务站鉴定确诊,由县计划生育医学鉴定审批小组审批后同意终止妊娠者方可换证。对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孕情监测一律由乡镇计生办统计员、生育证管理员、计生服务中心B超员三人共同负责把关,对持二孩生育证外流人员,由流动人口管理员严格把关,按时寄回合格的康检证明。定为单月11日乡级按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将持二孩生育证人员的孕情监测表上报县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

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两条例”严肃生育政策,维护生育证的权威性,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使生育证审批发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对持生育证对象实行月报告、零报告、实名报告制度,并搞好持证人员的跟踪服务。定于每月5日乡级按时向县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股上报上月的生育证发放人员登记表及汇总表。

根据驻马店市人口计生委[2007]44号文关于对持生育证对象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的通知精神,县人口计生委下发了泌人口[2007]83号文,并要求各乡镇将持一、二孩生育证的已婚育龄夫妇个案信息录入《驻马店市政策内全程管理服务系统》,定期对办证、录入、监控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了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六、搞好目标考核评估工作

第6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第二条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申报

(一)凡户籍在县年龄达到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高龄老人均有权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向其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或所在工作单位申报享受高龄补贴。

(二)申报对象申报高龄补贴时必须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民政所提供其本人有效身份证、户口薄原件及其复印件、现时实物免冠照片等相关资料,如实填报《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申报审批表》。

第三条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相关工作部门职责

(一)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本乡镇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高龄补贴对象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或所在单位)负责高龄补贴工作的申报受理及高龄补贴申报对象相关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乡镇民政所负责进一步核实各村(居)委会(或单位)上报的高龄补贴对象基本情况并负责高龄补贴享受对象的常态管理工作。村(居)委会(或所在单位)、乡镇民政所在调查核实高龄补贴对象相关情况方面必须坚持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同时上户并同时签字负责的原则。

(二)公安部门负责为高龄补贴对象提供真实有效的户籍资料证明。

(三)老龄工作部门负责高龄补贴工作的日常审批业务及高龄补贴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民政部门是高龄补贴业务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做好高龄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履行职责。

(五)财政部门负责做好高龄补贴资金的年度预算和高龄补贴资金发放审核拨付工作。

(六)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高龄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

(七)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高龄补贴工作中违规行为的查处工作。

第四条高龄老人长寿补贴资金审批审核发放管理

(一)高龄老人长寿补贴资金实行按季发放。县老龄办在每季最后一个月中旬向县财政局报送当季高龄补贴享受对象发放名册,各乡镇民政所在高龄补贴资金到账后一周内完成高龄补贴资金的分户发放工作。

(二)高龄补贴资金实行农信社“一卡通”发放方式。高龄补贴对象银行账号户主设置要求为高龄补贴对象本人,特殊情况下经高龄补贴对象本人意愿并确保高龄补贴金能供高龄补贴对象本人使用的情况下,高龄补贴对象银行账户可变更为高龄补贴对象家人(或高龄补贴对象的其他监护人)。

(三)高龄补贴对象亡故或户籍迁离本县的次月,必须终止其享受高龄补贴金,高龄补贴对象所在村(居)委会(或单位)向所属乡镇民政所报告,乡镇民政所每月汇总本乡镇情况后向县老龄办上报高龄补贴对象资金停发表。

第五条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工作动态管理

及时掌握、核停高龄补贴亡故对象长寿补贴金是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动态管理工作中,高龄补贴对象所在村(居)委会或所在单位是本辖区高龄补贴对象动态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各乡镇民政所是本乡镇高龄补贴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县老龄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是全县高龄补贴对象动态管理的监管主体。

(一)高龄补贴享受对象亡故当月,享受对象家人(或监护人)必须向享受对象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或高龄补贴对象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尽到报告义务。

(二)高龄补贴享受对象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或对象所在单位)必须对本辖区高龄补贴享受对象予以长期张榜公示,公示牌(栏)要公布县老龄办及本乡镇高龄补贴工作举报电话。在高龄补贴享受对象常态管理工作中,村(居)委会(或对象所在单位)要以月为时间单位上户见面调查了解本辖区(单位)高龄补贴享受对象的健在情况,调查结果在每月月底前报告所属乡镇民政所。

(三)乡镇民政所要严格按照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以月为时间单位调查、核实、统计本乡镇高龄补贴对象亡故人数并在高龄补贴工作常规报表中如实反映上报县老龄办。

(四)各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本乡镇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特别要重视建立落实本乡镇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措施,及时、准确掌握本乡镇高龄补贴对象亡故情况,防范长寿补贴财政资金损失。

(五)县老龄办在高龄补贴资金发放审批业务中既要及时核停各乡镇上报的高龄补贴亡故对象的高龄补贴金,更要着重完善建立高龄补贴享受对象抽查工作制度、高龄补贴享受对象年检工作制度、高龄补贴动态管理考评工作制度、高龄补贴动态管理举报奖励制度、高龄补贴不当领取资金追缴工作制度,还应加强与县农保局、社保局等涉老工作部门沟通,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制度等。

通过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实现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常态化,确保高龄补贴财政资金安全。

第六条奖罚

(一)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工作纳入全县民生工程综合考评,对综合考评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落后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全县通报批评。

(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本着对高龄补贴资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本乡镇民政所、各村(居)委会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责任落实。为确保高龄补贴资金安全,各乡镇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挂钩,凡因高龄补贴动态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资金流失严重的,将从该乡镇转移支付及该乡镇村(居)委会干部绩效工资报酬中予以相应扣减。

(三)凡弄虚作假伪造资料骗取高龄补贴资金的、高龄补贴对象户籍迁离本县时高龄补贴对象本人(或其家人)及高龄补贴对象亡故后其家人(或其他监护人)不尽报告义务超时多领高龄补贴金的,高龄补贴资金不当占有人必须退还其不当领取的资金,在规定时间拒不退还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四)高龄补贴相关工作人员、,造成高龄补贴资金不当损失数额较大的,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第7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诸城市 心脑血管事件 综合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56-01

脑卒中、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健康,而且也成为医疗费用上涨以及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做好登记报告工作,对于掌握发病趋势、制定防治对策、评价干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市于2012年启动脑卒中、冠心病监测工作,并借助于《山东省慢病监测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

1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病种

1.1 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分类脑卒中。

1.2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骤停(冠心病猝死)。

2 数据完整性评价

2012年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系统中共报告5859张,其中无明显错误的5274张,占总数的90.02%;主要质量问题为身份证号码、职业、工作单位等个别数据缺失,有待进一步完整数据,共585张,占总数的9.98%。

3 数据准确性评价

3.1 最高诊断单位构成。2012年心脑血管网络直报统计数据显示,县市级医院心脑血管最高诊断单位,占总数的54.45%;其次为乡镇级医院,占总数的43.16%。

3.2 最高诊断依据构成。2012年我市心脑血管事件最高诊断依据构成比例中:冠心病诊断依据最高的为“临床症状+心电图”,共1274张,占59.37%,其次为“临床症状+心电图+生化”,共390张,占18.17%;脑卒中诊断依据最高的为“临床症状+CT”,共2630张,占70.83%,其次为“临床症状、心电图、CT”,共287张,占7.73%。

4 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结果分析

4.1 冠心病。2012年诸城市共报告冠心病病例2146例,发病率为197.25/10万,其中急性心肌梗共报告2087例,死亡发病构成比为97.25%,发病率为191.82/10万,冠心病猝死共报告59例,构成比2.75%,发病率为5.42为/10万。

对2012年我市各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均如此,且各年龄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7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急速上升。

冠心病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贾悦镇,为303.47/10万,其次依次为石桥子镇、林家村镇、昌城镇、相州镇、百尺河镇、桃林镇,报告发病率均超过了200/10万,报告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密州街道办事处,为101.83/10万。

4.2 脑卒中。2012年我市共报告脑卒中病例3713例,报告发病率为341.27/10万,其中脑栓塞共报告1119例,构成比为30.14%,脑出血911例,构成比为24.54%,脑血栓形成904例,构成比为24.35%,腔隙性脑梗死700例,构成比为18.85%,此4种脑卒中类型占脑卒中报告总数的97.87%。

对2012年我市各年龄段脑卒中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均如此,切割年龄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60岁上年龄段发病率极速上升。

脑卒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石桥子镇,为617.61/10万,其次依次为贾悦镇、皇华镇、枳沟镇、辛兴镇、相州镇、桃林镇、昌城镇、林家村镇、百尺河镇,报告发病率均超过300/10万,报告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龙都街道办事处,为210.20/10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从2012年我市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1)我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发病率较高,为538.52/10万。

(2)男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为1.25倍。

(3)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脑血管的事件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从55岁以上发病率增加幅度越来越大;脑卒中从45岁以上发病率增加幅度越来越大。

(4)农村地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区街道报告发病率,城区各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各市直医疗机构等报告点存在漏报现象。

5.2 建议。

(1)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加强新发病例的收集和审核,提高数据报告质量。

(2)规范报告程序,按照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数据网络报告。

(3)充分利用例会制度,定期对辖区医疗机构填卡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业务培训。

第8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免疫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90-02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麻疹粘膜斑,伴随发热、卡他症状等为特征。为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现对2008年――2012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及流行病学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汝州市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1]进行诊断和分类。

1.3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软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2年汝州市共报告麻疹为312例,发病率波动在1.44/10万-20.83/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0.18/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09年汝州市麻疹发病处于较高水平,2008年除8、9、10月外均有发病,2009年除1、10、11月外均有发病,集中在3-5月,占总病例数的75.99%。2011年――2012年无麻疹发生。

2.2.2 地区分布 麻疹平均病例数居前3位的乡镇、办事处是寄料镇38例、王寨乡28例、杨楼乡27例;发病率前3位是王寨乡17.93/10万、钟楼区17.63/10万、寄料镇16.08/10万。

2.2.3 年龄分布 报告的312例麻疹中,最大的44岁,最小26天,以5月龄-3岁比例最大,为67.31%。其中8月龄以下32例,占10.26%;8月龄-1岁59例,占18.91%;1-3岁101例,占32.37%;3-7岁60例,占19.23%;7-15岁35例,占11.22%;15岁以上25例,占8.01%。

2.2.4 性别分布 男性190例,女性122例,男女性别比为1.6:1。

2.2.5 职业分布 发病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散居儿童222例,占71.15%;学生31例,占9.94%;幼托儿童28例,占8.97%;农民22例,占7.05%;其他仅占2.89%。

2.2.6 免疫史 312例麻疹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者126例(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32例,因未达到规定的麻疹接种年龄,无免疫史),占40.38%;有麻疹免疫史者47例,占15.07%,其中1剂次者38例,占12.18%,2剂次及以上者9例,占2.88%;免疫史不详者139例,占44.55%。

2.2.7 暴发疫情 2008――2012年共报告暴发疫情7起。2008年的5起暴发报告病例61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28.91%,涉及6个乡镇;2009年的2起暴发报告病例5例,占全年病例总数的5.8%,涉及2个乡镇。

2.2.8 实验室检测 312例疑似麻疹病例中,采集样本184例,采集率为69.94%;血清学IgM抗体阳性104例,阳性率为56.52%。

2.2.9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常规免疫规划麻疹疫苗接种率均≥90%。2010年9月,按河南省卫生厅统一要求,针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3 讨 论

分析显示:①年均发病率为10.18/10万,各乡镇均有麻疹病例发生,以散发为主。②发病高峰在3-5月,与麻疹流行高峰期基本相同。③发病人群以5月龄-3岁所占比例最大,为67.31%,有小龄化趋势,与婴幼儿未达到麻疹初始接种月龄,而通过母体所获得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2]。

汝州市2008、2009年麻疹发病水平较高,2010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无麻疹病例报告,说明麻疹强化免疫是迅速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无论是麻疹强化免疫目标人群还是非目标人群发病率均显著下降[3],但不排除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低,未发现某些轻症或症状不典型患者的可能。

综上所述,我市麻疹防控策略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保持常规免疫麻疹疫苗较高的接种率的同时,通过督导等措施,提高8月龄及1.5岁儿童疫苗接种的及时率,必要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减少疫情的发生。②提高麻疹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特异性,完成《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除麻疹工作的通知》要求的县(市、区)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0/100万以上的目标,及时发现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4],开展规范的调查处置,从而控制和消除麻疹。③呼吸道传染病有周期性发病的特点,要随时做好全面应对麻疹疫情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R].北京:卫生部,1998.

[2] 周勇,蔡志坤.福建省自然人群麻疹免疫抗体水平状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2):37-38.

第9篇:年龄调查报告范文

一、稳步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工作要求,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各项任务。

二、巩固消灭脊灰工作的成果

2012年要继续加大消灭脊灰的免疫、监测与管理三大措施的力度,重点防范脊灰野毒株的输入和我国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的传播流行。

(一)AFP监测继续加强AFP病例快速报告、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提高病例报告、调查和随访及时率;认真抓好标本采集、送检,提高合格采便率。

(二)免疫接种继续做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特别是4岁加强免疫的预防接种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2012年1月5日和12月5日,根据上级要求,对全区0-4岁儿童特别是常规免疫难以覆盖人群、流动人口儿童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

三、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全面开展消除麻疹工作

(一)免疫接种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全省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含麻疹成份疫苗3针次常规免疫(尤其是初免之后的复种)接种,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尤其要做好8月龄初免儿童的接种及时率。2012年下半年,根据上级安排将计划对全区8月龄-6岁儿童开展一次后续强化免疫活动。

(二)监测按照《市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做好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报病意识。加强对医疗机构关于麻疹病人隔离治疗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技术指导,杜绝院内外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散发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

四、全面加强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

(一)免疫接种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实现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以上、全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5%的目标。

继续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按照《市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甲肝疫苗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提高1-15岁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

(二)监测工作继续按照《市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开展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疫情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指标特别是15岁以下病例调查完整率、调查及时率和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

我区作为部级乙肝监测试点单位,要继续按照《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乙肝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项目工作。

五、做好其它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工作

(一)乙脑和流脑做好适龄儿童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的常规免疫,做好乙脑(7-9月除外)、流脑疫苗常规运转,提高基础免疫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继续推广使用A+C群流脑疫苗。

(二)AMES监测继续做好我区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合作项目。做好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病例主动监测和报告。要做好监测病例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运送;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做好适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常规免疫,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四)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的接种率。继续做好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监测。

按照卫生部要求,继续在全市开展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监测,做好疑似病例的报告、采样和检测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工作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加强各类疫苗、注射器的计划、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实行疫苗、注射器专人负责、专账管理,实行微机化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及时制订和上报疫苗、注射器的年度使用计划,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冷链运转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二)预防接种管理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查漏补种,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继续做好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提高卡、证相符率。正确处理一类和二类疫苗的关系,必须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决不允许因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冲击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

(三)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及补种严格按照市卫生局和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转发〈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加强沟通与协作,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开展托幼机构及中、小学的新入学(托)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做好疫苗补种工作。查验和补种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填写与统计登记报表,并审核上报。

(四)重点环节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环节管理,强化各项管理措施,提高其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免疫规划工作平衡发展。

(五)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和管理;按照省卫生厅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和验收标准要求,强化预防接种门诊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室建设。

(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按照卫生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厅《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要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妥善处理,防止事件扩大化,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

(八)宣传和培训要利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之际和“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的有利时机,做好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九)流动人口管理将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纳入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开诊频次、时间、方式等多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十)督导工作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采取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增加督导频率,提高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