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九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

第1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们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10月1日晚上的玄武湖公园,凉风习习,景色迷人。我和爸爸,还有朋友一家3口兴致勃勃地来到玄武湖公园观看烟花表演。

虽然是晚上,但玄武湖公园里面人山人海,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离放烟花的时间还有几十分钟,我们决定到游乐场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游乐场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所有的娱乐设施都在开放,有:飞标、碰碰车、钓鱼、摇晃船……我和我的朋友玩起了钓鱼。服务员叔叔给我们发了一大块鱼饵,爸爸帮我给钩子装上鱼饵,我把鱼钩甩到水中,开始钓鱼。一开始怎么也钓不上鱼,我有些着急。爸爸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是要让鱼把鱼饵和钩子一口吞掉。”我照着爸爸教我的方法耐心等鱼上钩一甩,不一会儿四条小红鲤鱼成了我的“俘虏”!

第2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帐钩的具体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有关它的记载最早却可追溯至东周时期。东晋医学家葛洪(公元284~公元364)在他的《西京杂记》中写道,西汉广川王去疾在盗魏哀王冢时,发现“铜帐钩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帐糜朽而铜钩坠落”,这充分说明了帐钩在东周列国时期已被王室所使用。帐钩在古代又称为“帐构”,最早为青铜所制。中国的早期铁器时代虽然已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铁器的广泛使用却远比青铜为晚,因此所谓“帐构”,应特指的是东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帐钩”。与罐、碗等器皿相似,帐钩在发明时即决定了它的用途,即用于联接悬挂帐幔的帐架,使帐架更牢固。东汉著名训诂之作《释名》中写道: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而与此相连的,“钩”则特指支撑帐子的构件。在河北、山东等地发掘的战国墓中也曾发现了青铜帐钩,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区第六号墓的西库卫中,有髹黑漆的木帐构和铜帐构,帐杆多成朽灰,而铜帐构保存完好。在西汉之前,青铜帐钩的用途都是用来联接帐架;但人们在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帐钩却发现其明显有了更多的用途,靖王墓中出土的帐钩构件上都有着“甲”、“乙”、“丙”、“丁”字样,且“甲”、“乙”构件与“丙”“、丁”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发现,西汉帐钩有前后之分,“甲”“、乙”帐钩用于悬挂在帐幔的前方,将幔帘向两边分开悬挂,以便人出入;而“丙”、“丁”则与战国帐钩大致相同,即用于联接帐架。

二、清代宫廷帐钩的主要内容形式

清代国祚二百多年,先后经历了12个皇帝,宫廷文化也随着清代的兴衰从灿烂辉煌走向没落,而见证这一切的,其中即包括了宫廷的帐钩文化。从内容形式来看,清初宫廷帐钩沿袭了明代帐钩的古朴简洁。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诸申”(女真)族号,改称“满洲”,由此,清初宫廷文化也迎来了它第一次的辉煌发展,而旧“诸申”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也进一步催发了宫廷帐钩的演进历程。清中期是宫廷帐钩发展的辉煌期,在康乾盛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宫廷文化也逐渐的丰富起来,而宫廷帐钩则由清初的古朴简洁而演进为精致细腻,且首次出现了雕饰镌刻,由此,清中叶宫廷帐钩也终于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灿烂辉煌的康乾盛世宫廷帐钩文化融合了满族贵族对民族图腾的崇拜,其中,寓意着“福禄”的葫芦帐钩、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如意帐钩、寓意着喜庆的双喜帐钩等种类繁多,展现了康、雍、乾三代的国祚鼎盛、文嗣发达。从内容形式来看,目前,藏于沈阳故宫的清代宫廷帐钩大多为清中期产物,其形式主要包括:镂空葫芦花卉纹帐钩、花卉纹如意头帐钩、镂空双喜帐钩、光绪牡丹花纹帐帐钩、双喜字福纹帐钩等等。清代末期,清王朝逐渐从中兴走向没落。鸦片战争后,清朝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其中中法战争是清代宫廷帐钩变迁的转折点。清代末期的宫廷帐钩主要有龙纹鎏金铜帐钩、镂空花篮双面满工刻花铜帐钩和喜上眉梢白铜帐钩等等,虽然款式依然保留了宫廷特色,但材质和做工却远非清中叶的精致细腻,粗陋质劣的帐钩开始显现。

三、清代宫廷帐钩的艺术风格及其特色

1.清代帐钩文化的艺术风格

(1)图案风格

满族是通古斯民族的一个支系,自爱新觉罗氏一统中国,古通古斯民族的图腾文化也随之融入进来,在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碰撞中迸发了极为耀眼的火花,孕育了灿烂的清代宫廷文化。帐钩文化发展至清代已进入到了一个最为辉煌的阶段,清代帐钩秉承了明代帐钩构件的古朴简洁,并在此基础上随着清王室不断吸取汉族文化而逐渐演变为精致细腻,但同时也延续了满族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民族特色,仅就图案的艺术风格而言,呈现出了极其多样的艺术风貌。清代早期的帐钩图案依然沿袭了满族传统的民族特色,康熙初年,“旗头”、“索伦杆”是宫廷帐钩的主要图案;康熙16年~46年,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采取开明政策,大量吸取汉族文化,流苏、耕织乃至笔墨山水等等都可作帐钩图案,至此,帐钩文化才逐渐趋于大同,但这种大同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严格来说,宫廷“御用”帐钩仍然以满族传统图腾为代表。清代中期,花鸟鱼虫和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凤凰图案成为了宫廷帐钩图案的主流,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宫廷青鱼花纹铜帐钩,图案为青鱼、荷花纹、钩首为如意头。此外作为皇帝的象征,帝王帐钩以“龙”为代表,象征着清代宫廷的权威有沈阳故宫现藏清末龙纹帐钩,钩身雕龙纹,钩首为龙头。至光绪末年,慈禧太后重农抑商,宫廷帐钩图案在传统旗头、流苏、龙和山水的基础上融合了大量与农耕相关的图案,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

(2)款式风格

自清初以来,宫廷帐钩文化开始繁衍,从清初至清末的200多年间,从宫廷中流传了无数的帐钩款式于民间。如清朝初年,民间盛行以“钱”辟邪,相传巴郡乡绅王甤铸造带有“去殃除凶”、“福山寿海”等字样的帐钩赐予子侄,并“铸钱千串”祭祀宗祠,保佑风调雨顺、子侄健康长寿;乃至清中叶,一些仅具象征意义而不能流通的帐钩款式在民间盛行,巧工匠人仿制“开元通宝”刻以吉祥图案,美其名曰“长命富贵花”;进而,受宫廷文化影响,清中叶民间帐钩大多造型为一端为系,一端为钩的基本型———系为了能与床架相连,钩用以拢住帐帘,尺寸也就以合用为第一要务,约15—30厘米长,10—15厘米宽,但这种款式的影响范围较小,没能在全国形成大的影响。清朝末年,受外来文化影响,宫廷帐钩的款式愈加多样化,此时的款式设计已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同时还兼顾审美,但“宫廷”与民间的差异却正在逐渐地缩小。

(3)材质风格

清代中前期宫廷帐钩的做工精致细腻,材质考究,以金、银、铜为主。清后期到民国间的帐钩材质粗陋而质劣,这种日渐消退的宫廷文化伴随了清代二百多年的发展。其中,这种变化既有风气和审美取向变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例如,清末民间民不聊生,农民在陋床板旁撑竹竿,麻布粗帐,帐幔基本不用帐钩;而宫廷的帐钩大多老旧,新制作的帐钩材质远不如早期的结实耐用,只有少数宫室以床架之典雅大方,绢纱之曼妙轻柔,挂帐之钩便不可能粗俗碍眼。同时,为了维护宫廷的权威,皇室用具一应日用器皿自然又讲究、华贵些;然而终究国力衰微,百姓潦倒,用具们也大多逐渐的粗陋起来。从历史发展视角来看,这种变化是规律性的,宫廷帐钩材质的变化即是一种见证。

(4)满族文化在宫廷帐钩风格中的体现

在由满族贵族掌控的清室宫廷里,帐钩的风格虽然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变迁,但始终也体现着满族传统的文化风貌,从整体来说,是保留了一部分满族的图腾崇拜。综合来说,满族文化在宫廷帐钩风格中的体现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婚庆类帐钩。清代宫廷婚庆被称为是天作之合,由此,鸳鸯蝴蝶、喜鹊腊梅、双喜图、麒麟送子、天仙送子、多子图、和合二仙等等都是清代宫廷帐钩图案的主要风格特色。这类帐钩多数表达了清代的经济和文化风貌,金、银帐钩是清初宫廷婚庆帐钩的主要类别,而清晚期则多数以银质或铜为主,代表了清王朝的没落。第二,寿庆类帐钩。寿庆类图案是清代宫廷二百多年间最常见的帐钩图案,主要图案有福寿图、麻姑献寿、金玉满堂和益寿延年等等,用于宫廷显贵的生日或满族传统节日等等。第三,吉祥类帐钩。与上述两种帐钩图案相较,吉祥类帐钩在清代宫廷帐钩图案中更加的丰富多样。其中,图案的类型主要有佛教多宝图案、花开富贵、二龙戏珠和狮子舞等等。综合来说,清代宫廷帐钩图案风格与其“御用”图案基本相类。作为宫廷中极易被忽略的一个装饰环节,清初宫廷帐钩“御用”图案的精致和单一表达了满族文化的单一和纯粹;而清中叶帐钩图案的丰富表达了清王朝的鼎盛,晚期图案的多样化和“平民化”则预示了清代的没落。从帐钩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清代的发展轨迹,虽是一枚小小的帐钩,但其与清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治国要素是分不开的。

2.清代帐钩文化的艺术特色

(1)喜庆特色

婚庆自古即为人生大典,尤其是反映洞房的帐钩,更能体现婚庆的特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婚庆仅是喜庆中的一环,其不能代表所有的喜庆,因此,仅从清代宫廷帐钩文化所表达的喜庆特色来看,其类型多样,且又婉约而缠绵,无论是鸳鸯蝴蝶、喜鹊腊梅还是多子多福,其传统观念都表达了满族的传统文化风貌。在满洲贵族的眼中,喜庆与福禄是相连的。因此宫廷帐钩的喜庆特色也并非仅应用于王室的婚嫁,一些王子贝勒加官进爵,都会使用喜庆的帐钩来点缀氛围。而表达婚庆的则更能突出满族的传统文化,如麒麟送子帐钩,这种帐钩除了表现戏出的类似《封神榜》故事题材而外,民间绘画雕刻的构图中,凡人物乘于麒麟上的多是取自这个吉语,且又易于融入进宫廷文化中。满族贵族称麒麟为仁兽,晋唐间开始以其比喻小儿聪颖非凡,唤作“麒麟儿”。明清间成为民俗构图,希望麒麟能为新婚夫妇送来个聪明的男孩子。与这种寓意相同的还有“天仙送子”“、观音送子”等常见图示。此外,还有“天女散花”“、喜上眉梢”“、花蝶连绵”等多种喜庆的特色的图案,是清代宫廷帐钩中最为常见的几种。

(2)吉祥如意

在中国,鬼神之说由来已久,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在世界上内是极为罕见的。在古代,鬼神作为一种信仰,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在清代,尤其在宫廷,达官贵族大多将对鬼神的崇拜与祭祖混为一体,并将钱币与帐钩文化深深的植入其中,甚至已分不清其间的界线。因此,可以说清代贵族的鬼神崇拜是源于古通古斯民族的图腾信仰,而祭祖文化则是源于古代满族的祭礼文化。进而,在清代,无论是鬼神信仰还是祭祖仪式,帐钩都是最重要的祭奠品。宫廷贵族用“戳子”在草纸上打出轿子的形状并将其焚烧以祭奠鬼神,而所谓的鬼神,严格来说即逝去的贵族先辈。清代末年,皇室宫廷将“帐钩”这一祭奠品也进行了改革创新,用纸直接糊成帐幔的“仿制品”并焚烧,这在体现清代帐钩文化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皇室贵族价值观的转变。此外,清代宫廷其他常见的吉祥图案帐钩,如若细分还有很多,如闺阁中习用图案,百鸟朝凤,或类似“丹凤朝阳”等等。这类题材作品多属闺阁中物,但清晚期也有宫廷皇子用类似帐钩特色来装饰帐幔,以求吉祥如意,顺意平安。其中最著名的为“刘海戏金蟾图”,中心图案为传统吉祥图案“刘海戏金蟾”。刘海儿是传说中的仙童,常见图案为手中舞弄一串铜钱,骑、踏或戏耍一只三腿金蟾,人物塑造多生动诙谐,用于皇室小儿的帐幔。“福禄图”的主要构图为缠枝葫芦,有藤为镂空加线刻,所有葫芦呈圆雕状的,属于上品。传统吉祥图案中,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又隐含“多子多福”,现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类似图案及题材的帐钩很多,如清光绪宫廷银白铜葫芦帐钩、锡质葫芦纹帐钩、烧蓝福字葫芦帐钩等。

(3)寿庆特色

清代宫廷中寿庆类的帐钩作品也很多见,如常见的“福”字、“寿”字,“福寿图”,和“松鹤延年”等等。当然,这其中也注定有一些特定含义的图案值得注意,尤其那些构图复杂的,其中所包含的禁忌和祈祝正是清代宫廷封建伦理与家庭观念的产物。其中,“福寿图”最常见有出廓璧形镂空线刻,合背的样式。中心构图为蝙蝠和篆书的“寿”字,构成吉祥图案中的“福寿图”,或称“福寿双全图”。其中,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镂编葫芦纹如意头帐钩,极精致,全长25x12厘米,镂编葫芦、花卉纹、钩首为如意头、钩为银质。也有全部采用图案化的,即其中寿字用仙桃表示,而且所有图案两两成双。以唐草纹连接上下“双福”,中央为篆书“福”字,就构成“福上加福”的吉祥语。“福(蝠)在眼前(钱)”的图案同理,是用蝙蝠和铜钱的图案组合。而“鹤鹿同春图”的寓意则更为深远。松树寓意“长春”,“鹤鹿”即“贺禄”的谐音,这类帐钩多用于皇子贝勒———即寻常人家不吃朝廷俸禄“,贺禄”便失去了意义。此外“,玉堂富贵”、“金玉满堂”帐钩也常见于清代宫廷,大多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代表了清代宫廷帐钩中的最高艺术。

四、结语

第3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西周以后,巴族地区的青铜铸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现小件青铜器的数量亦在进一步增长,如清江流域香炉石遗址[8]251的西周文化层中(第④层),就出土了小件铜器14件,其中有铜锥4件、铜凿1件、铜削1件、铜镞7件、铜环1件、铜鱼钩1件等。在该遗址的东周文化层(第③层),亦出土小件铜器14件。器类有锥、凿、削、镞等,其中有铜镞8件,可分三式,占57%以上。在清江鄢家坪遗址里,还发现了不少制作铜工具的陶范残片,可知铸器的形状者有铜斧等器类。在清江岩屋顶西周时期的墓葬材料中,发现了一件陶范,属于铸造“鱼叉”的范具,且完整无损。在峡江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文化遗址当中,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小件青铜器。如在巫山双堰塘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中,先后共发现小件铜器58件。其中1997年第一次发掘时发现小件铜器28件[9]57,器形有镞、刮刀、鱼钩、锥、条形器、蝎形饰、杈角形饰和珠形饰等。2000年第三次发掘时发现小件铜器30件[10]112,器形有镞、鱼钩、条形器、铲形器、钉形器、锥形器等等,其中有铜镞12件(分四型共六式)、鱼钩3件(分三式)。在忠县中坝遗址周代文化堆积层中,也先后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小件青铜器。1997年出土小件铜器9件[11]598,其中有铜镞6件、铜饰3件。1999年出土小件铜器15件[12]1036,其中有铜镞11件、铜鱼钩1件,此外还有铜环及铜器残件等。2000年发掘时出土了斧、削、镞、印章、饰件等小件青铜器[13]1592。在秭归柳林溪[14]193周代遗址中也发现小件铜器19件,可分生产工具、狩猎工具和装饰品,器形有箭镞、刀、环、套筒等,其中有铜镞10件,可分为二型三式。除了一些小件铜器外,伴随青铜器出土的还有一些冶铸青铜器后遗留下来的铜矿渣,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如在秭归官庄坪、巫山双堰塘、丰都玉溪坪、石地坝等西周时期的遗址地层中,都发现有青铜冶炼后遗留下来的残铜渣。有的遗址还发现了当时用于铸造青铜器小件的范模。如1981年,秭归柳林溪遗址[15]102商周文化层中,发现了两件陶范,均为泥质红陶,为扁形器外范,可能是铸造铜凿的,其中1件长9.9厘米、宽5.7厘米、厚3厘米。1997年,云阳李家坝遗址[16]219的商周文化层中出土一件用红砂石制作而成的钺范,宽11.1厘米、长8.7厘米。1981年,秭归官庄坪遗址[17]312东周早期的文化堆积层发现了一件用棕红色砂岩制成的刀范,范面阴刻刀模,刀背厚,刃薄,弧背平刃,直柄中间有凹槽,柄与刀身结合处有三道朝下的刻划痕迹,石范全长9.5厘米、最宽处6.8厘米、最厚处3.4厘米。总而言之,夏商周时期,巴族所在的三峡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均属于小件青铜器,器形简单,铸造粗糙,多为镞、针、锥、钩之类,主要是用于狩猎、战争、捕鱼、缝织服装或编织渔网等等。大件青铜器虽偶有发现,但这些大件青铜器均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酒器,且多窖藏于江、河岸边,并非出自遗址或墓葬中,作为祭祀之器有可能源自中原地区而非本地制造。从清江香炉石、巫山双堰塘等早期巴文化最具代表性遗址出土的小件铜器可以看出,当时巴族的青铜铸造业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在三峡东部的两湖地区、北部的陕南汉水上游地区、西部的城都平原地区都有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出土,因此,与周邻地区相比,巴族地区的青铜铸造业还是显得比较落后。这是由巴族所处的三峡地理环境以及渔猎经济形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当时巴国无法与楚、蜀相抗衡的真正原因。

    战国到两汉时期巴人青铜铸造业的繁荣

    战国时期,巴人的青铜制造业在商周时期的萌芽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青铜工艺逐步成为巴族地区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手工业。无论是铸造的质量,还是装饰技法,以及对青铜器原料的配料等,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的一批铸范及有关铸造遗物,反映了巴族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冶铸业状况。建国以来,在巴族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的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巴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体可分为三类:即青铜乐器、生活器、兵器。青铜乐器以虎钮錞于、编钟、铜钲为代表;兵器以剑、戈、矛、钺为代表;生活器以釜、洗、壶、鍪等为代表[18]76。从这一时期巴族地区青铜器的出土方式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人类居住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一般都是小件青铜器,主要有兵器类、工具类、其它类。兵器类中以箭镞最多,形式有双翼式、三棱式等。工具类主要有刀、斧、鱼钩等。其它类主要有镯、圈、环、簪、钮等等。另在不少遗址地层中发现有铜矿渣。二是在窖藏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发现于河边、山坡、洞穴或树下。分布范围很广,在峡江地区与巴族内陆腹地均有发现。器类以大件青铜器为主,尤其是以青铜乐器(虎钮錞于、编钟、铜钲)和生活器(生活器以釜、洗、壶)为主,青铜兵器在巴族内陆腹地的窖藏中很少发现。三是在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战国时期巴族地区墓葬出土青铜容器、兵器、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的现象极为普遍,大件、小件铜器均有,数量众多、种类复杂。器形主要有釜、鼎、罍、甑、盆、豆、杯、盒、鍪、壶、剑、钺、戈、矛、戟、鐏、弩机、甲胄、箭镞、斧、刮刀、斤、凿、削刀、带钩、印章、铺首等等。涪陵小田溪发现巴人墓葬9座,先后出土铜器近200件。巴县冬笋坝发现巴族墓80多座,每座平均出土青铜兵器3至5件,约计有300多件。云阳李家坝发掘战国巴人墓85座,先后共出土铜器134件。四川广元、峨眉、成都、绵竹、犍为等地墓葬出土的青铜兵器,亦应在1000件以上。其中峨眉符溪出土的兵器约在300件左右。绵竹一座木椁墓就出土青铜兵器上百件。新都乌家堡战国木椁墓出土青铜容器、兵器共188件[19]3。除此而外,在渝东、鄂西、湘西及汉水流域战国时期的巴族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巴式兵器、容器和生产工具等,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出土的巴式青铜器,无论其铸造质量或装饰技法,都十分精湛。尤其是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器物之精美都堪称巴墓之最。据对涪陵小田溪出土铜器的金相鉴定,证明与《考工记》所定的比例接近。以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铜矛为例,其含铜82.11%,含锡15%,含铝1.5%;而《考工记》所载的中原地区铜矛的铸造比例为含铜83.33%,含锡16.67%[20]58。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着名的越王勾践剑,其铜锡合金比例为含锡16%~17%[21]26可见,巴族工匠已能与中原工匠一样比较正确地掌握青铜的合金比例了。中国古代合金成分的比例,最早见于《考工记》,这是先秦时代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该书记载了六种器物的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这六种不同合金的比例是:“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含铜85.71%、含锡14.29%;“斧斤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含铜83.33%、含锡16.67%;“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含铜80%、含锡20%“;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含铜75%、含锡25%;“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即含铜71.43%、含锡28.57%;“鉴燧之齐金锡半”,即含铜66.66%、含铜33.33%[22]497。这个合金配方,总结了青铜合金性能随配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指导人们应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的科学总结,在世界冶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工记》中还有关于冶铜时观察火焰以判定冶炼火候的记载,炼铜时,从黑烟、白烟到青烟,预示着铜锡中的杂质挥发完毕,精炼成功,才可以用于浇铸。所以到现在人们还用“炉火纯青”一词来形容事物的精纯,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从这一时期巴族地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看,明显是采用了中原地区春秋中晚期发明的分铸法和失蜡法等先进的铸造工艺。所谓分铸法,是器身与附件分别做模,最后把各部分铸件组合在一起浇铸、焊接成型的工艺,它便于铸造形制复杂的器形。失蜡法溶模铸造工艺,是先用蜡、油等做成器物的模型,外面涂上耐火材料拌成的细泥浆,使凝固成型,浇注铜液时,蜡、油遇热流出,铜液冷却后即成为带有繁缛花纹的铸件。尤其是虎钮錞于的铸造成功,是巴族地区青铜铸造技艺成熟的标志。据考证,虎钮錞于的铸造,采用合范铸成,依錞于的器身,可-121-见有规律的垫片点,它是模具内部的支撑点,形如方钉,约1厘米见方。可见,青铜铸造技艺必须是精工规整方能成器,且模具上的花纹也必须是精雕细刻而成。在小田溪一号墓出土的14枚铜编钟,不仅大小比例匀称,而且钟面上还饰以精美的错金变形蟠虺纹和旋涡纹,钟架上的虎头饰件则饰以错银云纹;三号墓出土的一铜壶上用错银的技法,制成云水图案,其精雕细镂,浑然成体,表现出工匠的高度制作技巧。此外,在出土的巴式兵器剑、矛、戈等器物上,也刻画了虎形纹、手心纹等各种精美纹饰。这些青铜器上的各种花纹图案,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特点和工艺水平,还表现了那个时代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习俗和风格,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巴族历史、了解巴族文化的重要材料。

第4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语文课堂来完成。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原则。启发的特点:一是及时,即在学生需要时,及时予以引导、鼓励、启迪;二是巧妙,即运用教学技巧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而提问是启发的主要手段。教师提出问题,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类启发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感性启发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饶有兴趣的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之后让他们讨论:①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②你观察过吗,小鱼生长在哪里?③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到很多鱼的办法呢?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3)利用教具。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借助教师的实验,很容易就明白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后来是怎么喝到水的。

二、理性启发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入境入情”,触发联想和想象。主要做法: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如教古诗《鹅》,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描述:读了骆宾王七岁时做的小诗《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只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你看鹅的羽毛洁白,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水清得能看见鹅那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拨动。这只鹅是多么美丽可爱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启发了学生的审美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 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三、问答性启发

问即为教师有目的地设疑提问,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情境”,答是教师合理处理学生的质疑,这样使问与答都成为刺激学生思维与创造的动力。提问要考虑以下方面: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为什么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为了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维,教学中还要注意设计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如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谁决定捞铁牛?他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一只只捞起来的?他是谁?这样逐层理解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推事及人,对怀丙的智慧才能也会由衷的敬佩。

(2)考虑提问的对象。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再让优等生作补充,或帮助解难点,简单的问题多让后进生来答,偶尔也让他们试试难题。这样提问面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第5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关键字]陈国公主墓 辽代 玉器

[中图分类号] K876.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85-2

1前言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1986年6月至8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和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共同发掘了该墓。墓女主人是辽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正妃萧氏所生,曾初封太平公主,进封为越国公主,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墓男主人为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是辽圣宗仁德皇后之兄。【1】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为典型的辽中期契丹贵族合葬墓,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契丹贵族墓葬。墓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许多制品是用软玉、玛瑙和水晶制成,总数达300件之多【2】。这些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工艺精美,足以代表辽代玉器的最高水平,是辽代玉器研究极其珍贵的资料。

2陈国公主墓玉器分类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器类较为丰富。依据功能和用途之异同,可初步划分为装饰用玉、玉器皿、文房用玉和习俗用玉四类。下面分类述之【3】:

2.1装饰用玉

组玉佩。包括工具形组玉佩,1组7件;动物形组玉佩 1组6件;龙、凤、鱼形组玉佩 1组6件。

圆雕肖生玉佩。包括双鱼玉佩,2组4件;交颈鸿雁形玉佩,1件;交颈鸳鸯形玉佩,1件。

玉盒佩。包括鱼形盒玉佩,2件;螺形盒玉佩,1件;龙凤纹盒形玉佩,1件。

玉带饰。包括玉銙丝鞓蹀躞带1条38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1件,圭形青白玉铊尾、带饰分别为1件、8件,桃形白玉、青白玉带饰18件;玉銙银带1条16件,其中,方形白玉带銙14件,白玉桃形带銙1件,白玉圭形铊尾1件。另出有水晶串珠152枚、管形玛瑙饰品14件。

2.2玉器皿

包括玛瑙碗,1件;玛瑙盅,2件;水晶耳杯,1件;系链水晶杯,3件。

2.3文房用玉

包括“风”字形玉砚,2件;玉水盂,1件。

2.4习俗用玉

马具饰。包括马形玉饰件149件,狻猊形玉饰件122件,花形玉节约8件。

玉臂鞲。1件。

玉柄银锥、银刀,各1件

3辽代玉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辽代玉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以及河北、天津的北部地区,与辽王朝统治范围基本吻合。除陈国公主墓外,辽代玉器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村辽墓【4】、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5】、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6】、宁城县小刘仗子辽墓【7】,辽宁朝阳北塔天宫【8】、义县清河门辽墓【9】、阜新塔营子辽塔、法库叶茂台辽墓【10】,以及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佛塔【11】等。以下在对陈国公主墓玉器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地点出土的辽代玉器,对此期玉器造型题材和制作工艺特征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

3.1造型题材

综合辽墓出土玉器的造型,可以发现有以下特征:

肖生造型的玉器占有很大比重。肖生造型中所涉及的现实动物有鸿雁、鸳鸯、鱼、蛇、马、猴、蟾蜍、蝎、蜥蜴、螺等;神话动物有龙、凤、摩羯、狻猊等。以动物作为造型题材的玉器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已有之。

辽代的鸿雁、鸳鸯、天鹅、熊、鱼等肖生玉器,应与契丹族的渔猎生活和四时捺钵习俗密不可分。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被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冬春之际,辽朝皇帝与群臣常在便于放鹰捕天鹅、大雁和凿冰钩鱼的鸭子河泺(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进行捺钵活动。宋人王易《重编燕北录》中就有对捺钵的记载:“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

鱼是肖生造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仅陈国公主墓就出土八件,究其原因,除上述捺钵习俗之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佩鱼制度源自唐代,盛行于中唐至宋。《新唐书·车服志》有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命’”。辽国辖区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的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旧风和地方特色,此期玉器受唐代影响甚大。辽代盛行佩玉鱼就属沿用唐制,用以表明尊贵身份,也兼取鱼之吉祥寓意。

摩羯,又称摩伽罗,意为大体鱼、巨鳌、鲸鱼。据称摩羯以肉济人达二十年之久【12】。佛教经典以其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摩羯作为佛教的圣物,表达了人们借以获得佛祖的恩惠和护祐的美好愿望。辽代玉器造型使用摩羯形象十分常见,其中以陈国公主墓龙、凤、鱼形组玉佩和辽宁北票水泉玉摩羯【13】为代表。这与契丹政权大力倡导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玉器与契丹族的民族习俗有关,即本文第一部分涉及之习俗用玉。契丹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马是契丹族日常生活和游猎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契丹族对马具的制作特别重视,爱马饰马,不惜花费重金来装扮心爱的马匹,马具上的玉饰件、玉节约较为常见。此外玉柄银锥、银刀和架鹰所用的玉臂鞲等狩猎用具亦是善骑射狩猎的契丹族所特有。

组玉佩和玉盒佩在辽代玉器中较为常见,是独具特色的契丹民族玉器。前者为一件片状玉牌以金属链与若干件玉坠饰连接而组成,如工具形组玉佩、动物形组玉佩、龙、凤、鱼形组玉佩。后者常由一件盒形玉、一件玉饰和若干件珠饰共同组成,如鱼形盒玉佩、螺形盒玉佩。盒形玉佩小巧玲珑,适于随身携带,其应是用来装盛香料、药末、胭脂等物品,兼具赏玩之用。组玉佩和盒形玉佩精美繁琐,尽显雍容高贵,这正与墓主人的身份相契合。

竹喜热耐温,生长在南方,其空心、柔韧、有节的特质,在中原汉文化中常用来象征虚心自持、柔中有刚、高风亮节等美好品质,古代称梅松竹为岁寒三友。陈国公主墓所出工具形组玉佩,共有剪、觽、锉、刀、锥、勺形玉坠6件,其中觽、锉、刀、锥、勺形玉坠皆为竹节柄。此外辽宁阜新塔营子塔基出土的白玉竹节盒形佩和内蒙古宁城小刘仗子墓出土的竹节形玉握也同属此类题材。这种造型的玉器表达了契丹族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竹代表了契丹族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刚强、坚毅的民族性格。这也足见中原汉族文化对契丹民族玉器制作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辽代玉器的造型题材丰富,文化内涵多元;至少受到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契丹文化“蕴含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成分”【14】,辽代玉器的造型上恰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特色。

3.2制作工艺

由于相关出土资料和史书记载的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只能根据玉器本身的诸多因素对辽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分析梳理,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

从雕琢技法来看,主要有圆雕、平雕、镂雕等工艺。玉器表面不注意大面积抛光,多呈蜡状光泽。线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装饰技法。

3.2.1圆雕

因料赋形。善于运用玉料的自然形态,即根据玉料形状的特点随形设计整体造型进行雕刻。玉料多选用近三棱体形的籽料,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然后以浅浮雕、阴刻线在玉料的各面刻划,表现出动物的外形和其他细部特征。【15】这种圆雕制品大多表现动物的静止状态,以静寓动,十分逼真。如陈国公主墓的交颈鸳鸯形玉佩、交颈鸿雁形玉佩以及朝阳北塔出土的玉鸿雁、玉孔雀,就以玉料之原形稍作加工来表现其交颈而卧、匍匐静止的状态,又以阳纹、阴刻两种线条表现其饱满的羽翅,静中有动,形神兼备。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3.2.2平雕、镂雕

平雕技法常与镂雕技法巧妙结合,从而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辽代玉器镂雕制作时,多以铁质实心钻带动解玉砂直接进行钻磨镂空。所以镂空处边角圆钝,边缘上常有钻头留下的半圆柱体凹痕和不规则的螺旋纹。由于只是为充分凸显图案的轮廓,此期玉器不刻意修整镂空部位,形状多不规则。【16】

因器饰纹。善于运用钎砣刻划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以表现图案。陈国公主墓龙、凤、鱼形组玉佩中的五件小尺寸玉坠上精琢细碾有整齐细密的阴刻网格纹,以表现密集整齐的菱形鳞片。又以锯齿纹表现鱼鳍、鱼尾,增加了图案的精美感和细致感。龙凤纹盒形玉佩上团状的行龙、飞凤与盒形玉佩固有之圆形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此外,辽代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形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交颈鸳鸯、鸿雁,双鱼玉佩也都以一组两件的形式设计。

3.2.3玉料

辽代玉器的质地种类较为丰富。主要为软玉(和田玉)、玛瑙和水晶等。

和田玉,主要产于今新疆和田地区。辽代玉器所用的和田玉料大多通过当时西域诸小国遣史进贡和双方通商贸易而大量流入辽地。《契丹国志·诸小国进贡物件》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史,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 【17】 。尤此可见辽代和田玉料之来源。又因为契丹族有着尚白的习俗,白色在契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辽代贵族墓中出土的玉佩饰多为白色、青白色软玉所制。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凡玛瑙,中国产处颇多…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宫山、宣府四角山【18】;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北方用者多宣化府黄尖山产…【19】”宋应星所指是明代玛瑙、水晶产地,但从陈国公主墓出土玛瑙、水晶制品数量上看,不排除辽代开采北方玛瑙、水晶的可能性。辽代玛瑙器多为透明质优的红褐色、无色玛瑙,主要用于带饰、器皿和马具的制作。水晶器则用无色透明的优质原料琢制,以佩饰、器皿、佛教用品居多。

岫岩玉的主要产地辽宁岫岩,在当时属辽国东京辽阳府所辖。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两件玉砚,呈青绿色,夹杂有白色斑点,硬度差,具有岫岩玉的特性。原报告中将之定为岫岩玉质,如果报告无误的话,辽代开采岫岩玉矿当属可能。

辽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接受并引进高度发达的中原先进文化,且尊崇佛教。其用玉制度沿袭汉制,碾琢风格颇得唐风。随着对周边政权的战争掠夺和进行的纳贡馈赠、榷场交易以及民间贸易,汉族玉工、中原制玉技术和丰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辽境的机会。此外,辽地工匠结合契丹民族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巧妙构思。以及辽代中期较为繁荣稳定的社会背景,都是以陈国公主墓出土玉器为代表的辽代玉器发展迅速、数量颇丰、工艺精美的重要原因。

注释

[1]索秀芬:《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文物》,《荣宝斋》,2004年5期.

[2]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4]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56年3期.

[5]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4期.

[6]巴右文、成顺:《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金银器窖藏》,《文物》,1980年5期.

[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昭乌达盟宁城小刘杖子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9期.

[8]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7期.

[9]李文信:《义县清河门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4年8期.

[10]辽宁省博物馆:《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

[11]天津历史博物馆:《天津蓟县独乐寺塔》,《考古学报》,1989年1期.

[12](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13]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2期.

[14]许晓东:《佛教对辽代工艺的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2期.

[15]于宝东:《辽金元玉器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16]丁哲:《古玉的镂雕工艺》,《收藏界》,2011年3期.

[1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

第6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莫哈维- 大盆地沙漠,死亡谷国家公园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和内华达南部的莫哈维沙漠,总面积近14 万平方公里,是北美最为干旱的地方; 其北部接壤的大盆地沙漠则占据了大部分内华达州。莫哈维―大盆地沙漠也是美国最大的沙漠地区,而美国除阿拉斯加以外面积最大的死亡谷国家公园就位于这两个沙漠的交界地。

死亡谷国家公园成立于1994 年, 占地面积近1.4 万平方公里,公园内夏季气温常超过49 ℃(1996 年有40 天超过49 ℃), 平均降雨少于5 厘米。1913 年7 月10 日,公园内的火炉溪测得迄今为止所记录的世界最高温56.7℃。死亡谷内最低海拔-86 米, 是世界第八也是整个北美海拔最低的地方。

1848 年加州发现黄金从而掀起了疯狂的淘金热,拓荒者们以盐湖城为基地穿越沙漠翻过内华达山脉进入加州。1849 年10 月,一支拓荒队从盐湖城动身前往加州,由于内华达山脉降雪后道路无法通行,他们不得不往南绕道“老西班牙小径”。随后在一张不太可靠的手绘地图指引下,为了走捷径这些拓荒者又偏离原来的小径进入现今的死亡谷。这些人花了两个月仍然没有穿过沙漠,于是派出两名年轻人翻山越岭寻找补给和求援。近一个月后两人在累死和遗弃3 匹马后带着补给赶回原地, 已经有一名同伴因严酷的环境而过世。这些迷失方向的拓荒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越帕纳明特岭,其中一人回头望向被困的地方,喜极而泣道:再见了, 死亡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座国家公园名字的由来。

沙漠、雪峰、盐沼、恶地、高温、极旱,这样一个极地公园,却栖息着51 种土生土长的哺乳动物、307 种鸟类、39 种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超过1000 种植物。

每逢冬春时节,细雨不断滋润着土壤,春天明媚的阳光温暖着种子, 山谷内轻拂着和煦的微风,死亡谷内便会出现野花盛开的奇景。如果9 ~ 10 月暖冬式的暴雨紧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高于平均值的降雨,这座国家公园内更会成为花的海洋。2016 年春天的死亡谷,就是11年一遇的野花盛展。

沿着加州190 号公路由东面进入死亡谷国家公园后,选择了向南23 公里长的但丁景观路,从这条路的终点―― 海拔1669 米的但丁观景点可以俯瞰恶水盐沼和死谷盆地,而沿途则盛开着颜色各异的野花。

路边,白色的沙漠菊苣和月见草、黄色的金黄晚樱草和金鸡菊、紫色的驴蹄叶钟穗、蓝色的飞鸽鼠尾草,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花竞相争艳。风拂过,花儿们随之乱颤,在阳光下抖动着身影。

天色渐暗,沿着190号公路往东北入口驶去,公路两边漫山遍野开满了黄色的野花,不难想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儿的山谷一定是最烂漫的。

索诺兰沙漠,巨人柱国家公园

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的索诺兰沙漠,肆意蔓延在加州和亚利桑那南部、以及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索诺拉和锡那罗亚州。这儿是北美所有沙漠中生态最为多样化的一个,至少有60种哺乳动物,超过350种鸟类,20种两栖动物,以及约100种爬行动物和30种原生鱼类在此生活栖息,而美国巨人柱国家公园便坐落于沙漠的北部。

巨人柱国家公园位于亚利桑那南部图森市,公园内的巨人柱仙人掌如同茂密的森林在谷底恣意蔓延。作为索诺兰沙漠的独特景观,巨人柱巍峨高耸,有的竟达23米,难怪人们会称之为索诺兰沙漠之王。

巨人柱国家纪念地成立于1933年,1994年由国会批准升级为国家公园。公园总面积约370平方公里,图森市将巨人柱国家公园一分为二,东面为凌康山区,西(北)部为图森山区。

出了市中心沿着起伏的道路一直往西,半小时出头就到了图森山区访客中心。上世纪60年代,学者发现凌康山区的仙人掌数量有所下降,于是将图森西面的一片巨人柱森林划入了公园范围,这片森林所在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图森山区。

图森山区是1亿多年前断层作用形成的山谷,长约32公里,宽约11公里,山脉最高点1429米。站在访客中心外就能看到长满巨人柱和仙人掌植物的图森山谷,这儿可以向工作人员了解公园的历史和动植物资源,停车场周边就有巨人柱以及仙人镜等公园最典型的植物。

访客中心的北面,有一条7.8公里长的景观环线道路,沿途有不少徒步线路可以近距离观赏各种沙漠植物。访客中心外盛开着非常漂亮的品红色仙人掌花卉,这种叫作青绯虾的仙人掌又叫“草莓刺猬”,为什么叫刺猬呢?这种生长在墨西哥奇瓦瓦和索诺兰沙漠以及美国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直径4~8厘米,最高可以长到60厘米的仙人掌通常几株十几株地一起生长,毛茸茸的长满了刺,就像圆滚滚的刺猬。

驱车前往景观环线道路,虽然是土路却也不难开,沿途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沙漠植物包括仙人掌,如泰迪熊仙人掌、鱼钩桶仙人掌、仙人镜、福桂树、鹿角仙和针珊瑚等。

泰迪熊仙人掌是一种有着很多枝干、最高1米多的墨西哥西北部和美国西南部本土植物,由于缠绕的枝干上长满了刺,看上去很“可爱”,所以称之为“泰迪熊”,这种黄绿色的仙人掌开出的花朵也是绿色的。

鱼钩桶仙人掌因其身上有着鱼钩状的刺以及桶状外形而得名,五大三粗犹如长满刺的大冬瓜。这土肥圆仙人掌最高能长到3米左右,会开出红、橘、黄色的花卉,花谢后头顶长出黄色的果实,一些动物如西l和鸟喜欢吃鱼钩桶仙人掌的果实,甚至古印第安人图霍诺・奥哈姆族都会取食。

这肉质的仙人镜,因其红宝石色的果实和黄色的鲜花又被称为刺梨仙人掌、郁金香刺梨或者沙漠刺梨。这种生长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仙人掌植物,竖起来看像一面镜子,中文便用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仙人镜来取名。仙人镜的肉和果实富含维生素C以及铁、镁等矿物,古印第安人经常取来食用,直至今天仍是墨西哥人喜爱的食材。

公园内还有一种和仙人镜类似的仙人掌植物天人团扇,长着黄色或黄中带红的鲜花,普通人要区分这两种仙人掌还真不容易呢。鹿角仙是一种枝干如鹿角一样的仙人掌植物,其花卉为黄色或橙色;而针珊瑚看上去有些暗红,会开出红、橙或黄色的花卉,这种仙人掌植物公园内只有图森山区才能看到。

驱车来到环线北侧的信号山步道入口,这儿有一条400米长的小径通往小山坡顶。除了响尾蛇、蝎子和美国毒蜥出没于此,千百年来这儿也是霍霍坎印第安人的家园。在小山坡上可以看到许多霍霍坎人岩画,有人形、动物、螺旋几何图案等,这些石刻也许有着宗教和仪式方面的意义。

公园里生长着大约180万株巨人柱,这些平均寿命150~175岁的庞然大物可长到8吨重、15米高,但其生速度长非常缓慢,在最初的10年里可能只有3厘米高。巨人柱35岁时开始开花,60~75岁时会长出枝干,125岁时成年。每年4~6月巨人柱会“昙花一现”,在晚间开出乳白色鲜花,第二天下午就会凋谢。通过鸟类和昆虫的传粉,巨人柱会结出含有2000粒黑色小种子的红宝石色果实,当土狼或棕曲嘴鹪鹩吃了果实后,这些种子会“毫发无损”地通过粪便排泄出来散落在沙漠中。一株巨人柱一生中大概会长出2000~4000万颗种子,干旱、霜冻、以及成为动物食物,使得这千千万万粒种子只有少数才能“生根发芽”,能够长成成年巨人柱的也就是个位数。

太阳照在山谷里,M山的巨人柱、仙人掌,金灿灿的。夕阳中,又看到一大群多刺树状仙人掌植物,毛茸茸的枝干上结满了果实。

东面的凌康山区,从机场附近开车过去也就近半小时的车程。一进大门,就看到漫山遍野的黄色沙漠毒菊和其他野花,当然还有鲜艳的仙人掌花。

凌康山区有一条近13公里长的仙人掌森林环线道路,沿着蜿蜒的公路穿行在山花烂漫、仙人掌遍布的景区,走走停停,时而在步道逛上一圈,看着粉扑花、墨西哥花菱草在风中摇曳。

山谷里偶尔看到一两株顶端长得像鸡冠一样的巨人柱,可能是变异,也可能是霜冻或雷击造成,整个公园内这样的巨人柱大概有50多株,也算是稀罕物。忽然,两只西l乱穿马路钻入了树丛。几株巨人柱矗立在花丛中,不远处,鱼钩桶正结着果实,还有那肆意伸展的仙人镜。

奇瓦瓦沙漠,大本德国家公园

北美最大的奇瓦瓦沙漠,从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部和德克萨斯西南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境内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北部,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与莫哈维和索诺兰沙漠不同的是,奇瓦瓦沙漠有着寒冷的冬季和多雨的夏季,其北部墨西哥奇瓦瓦、科阿韦拉州与美国德州交界的山区全年近1/3的夜晚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部分地区的气温则会高达50℃。大本德国家公园便坐落于这个沙漠地区北部美墨边境的德克萨斯州境内。

大本德国家公园位于德州西南部,总面积约3242平方公里,隔着美墨界河格兰德河与墨西哥相望。公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超过2000种植物,11种两栖动物,56种爬行动物,40种鱼类,75种哺乳动物,超过400种鸟类以及大约3600种昆虫在大本德国家公园内栖息生长,此外,还有丰富的白垩纪和新生代恐龙生物化石。由于地处奇瓦瓦沙漠北部边缘,这儿也可以看到大约60种仙人掌植物。

德州118号公路和385号美国国道一左一右,往南延伸进入大本德国家公园,而园内总长174公里的铺装公路更可深入腹地直至格兰德河畔东南部的格兰德河村以及西南部的圣埃伦娜峡谷。园内190公里长的格兰德河(河流总长超过3000公里)在格兰德河村与圣埃伦娜峡谷间、国家公园最南部马里斯卡尔峡谷附近形成一个U型急转,大本德也因此得名(所以又译为“大弯国家公园”)。

沿着118号公路进入公园,右手旁有一条21公里长的土路通往圣埃伦娜峡谷观景点,尘土飞扬的路旁长满了数米高的丝裂丝兰等丝兰属植物和沙漠植物福桂树,在春夏季的雨后通常会在树梢分别开出白色和红色的花卉。沙土中不时闪现红、黄色的鲜花,仙人镜也已竞相争艳。

到了圣埃伦娜峡谷,眼前又是另一翻景色。格兰德河蜿蜒在沙漠绿洲和峡谷峭壁间,山谷里开满了蓝色和黄色的野花,宛若世外桃源。离开峡谷往东行驶,沿途山峦起伏,到处都是开满了红花的福桂树,还有黄、粉、红橙、品红等色彩鲜艳的仙人镜等花卉。

第7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长滩岛的度假村和酒吧星罗棋布,格调各异,浪漫抒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海滩边和清澈见底的海水中,伴着美酒和情歌,消磨一段又一段美妙无比的时光。

在小岛的北部和南部,那些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上,蜿蜒的路径穿过茂密的热带雨林,连接起座座村庄,徒步在这样的地方,不仅浑身清爽,还有着不期而遇的惊喜。

每年,不论春夏秋冬,都有无数人盼望着去那些热带岛国的著名度假地过一个悠闲的假期,5天也行,7天也好,10天也罢,为的是亲手捡起海滩的贝壳,光着脚踏着一望无际的细软沙滩,身着艳丽清凉的比基尼,恣意迎接清爽的海风,享受慵懒的阳光、新鲜可口的海鲜大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以为自己在中国北方著名的度假地北戴河拥有长久居住权,眉眼是花开燕去,水流云在,光阴抓在手里,无需穿越领空。然而,当我站在菲律宾长滩岛白色的沙滩上,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和国内大多数海滨城市相比,境外海岛游更能让游客看到非比寻常的好风景,更能体会到长乐未央的自然魅力。

安歌一曲为长滩

长滩岛的海到底有多漂亮?2004年的夏天,一个中年男人独自来到长滩岛,除了每天下午到小岛西端的白沙滩普卡滩游泳一个小时外,其他时间都留在酒店里闭门不出。第3天,被一群眼尖的香港游客认出,蜂拥合影,他便是歌手罗大佑。

罗大佑躲在长滩岛上创作出了专辑《美丽岛》。也许在他眼中,长滩岛就是一座离世的村庄,可以看尽沧桑,也可以埋葬悲伤。就像歌词中浅吟低唱的“离别黄昏后,相会在断层底,泪眼美丽岛,为君生为尔泣”。

2010年2月,“情歌天后”梁静茹和赵元同在浪漫的长滩岛上举行了婚礼。明星大腕云集,隆重婚礼现场直播……俄罗斯人、韩国人把长滩岛当作是最佳的蜜月度假胜地。欧美人的年度休假计划中,长滩岛总会名列其中。长滩岛沙滩素有“全世界最浪漫最细腻的白沙滩”的美名,平缓的浅浅向前延伸的是海岸线,每到一处都蓝得如梦如幻,海中有肆意生长的珊瑚,倏而远逝的游鱼,星罗棋布的各色海星;那里似乎集中了全世界的闲人,他们在海边闲逛,或者躺在沙滩上看书、闲聊;那里有带着小狗嬉戏的孩子、火辣的比基尼女郎、阳光下小麦色肌肤的男生……

在海中戏水的人如果不经意间徜徉进那一片蓝,几十米后蓦然回首时会发现,自己似乎陷身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一转身,仿佛离尘世很远。最原味的海滩餐饮酒吧街掩映在椰林摇曳的树荫下,还有完美的长滩日落,海边日出……我们还幸运地逢上月圆,在夜空中,巨大的圆月仿佛伸手可及,星星以月亮为中心,一层层宽展延伸。第一次见到这番美景的我建议朋友,行程中最好选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抵达长滩岛,吹吹海风,看看夜色中的灯火阑珊。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再去感受长滩无敌震撼的海景。蓝天、碧海、游轮、轻帆、白沙……远离尘嚣的童话世界近在咫尺。

长滩落日圆

长滩岛上住着一批每天带着防水单反相机到处拍照的摄影师们,如果问为什么?听到的答案之一,定会是因为有拍不尽的日出日落和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

在长滩岛,游客们信手买张明信片,八成上面就是夕阳西下时金色海面上的各色风帆争奇斗艳。傍晚四五点钟,游客们乘帆船出发,几十分钟后,就看到了很多电影中和岸上小贩手中明信片上才能见到的画面:太阳就在自己眼前慢慢落下,发出金色的、逐渐晕开的光,而自己所坐的帆船也被一片金色覆盖。在海上穿梭的其他帆船,也因为夕阳的照射,五彩缤纷的风帆上闪动金色的光,好像流动的画卷,成为相互映衬的风景。

玩在长滩不思归

在长滩岛你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陆上运动有高尔夫球,环岛游小越野,沙滩排球;水上运动有香蕉船,水上摩托,冲浪舢板,滑水板,水上降落伞等。可以租用帆船在海上漂浮,也可以到潜水俱乐部去请专业的潜水教练租用螃蟹船和潜水设备出海深潜或者浮潜。除此之外,海滩MASSAGE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长滩岛沙滩边有散发出精油的香气的轻纱木棚,这里就是做“马杀鸡”的好地方。帐幔低垂,海浪轻拍,当地女人娴熟地使用着按摩指法为游客推油舒筋活血,而搭在身上的白色纱缦随着海风扬起又落下。对于我们一行来说,躲在DISCOVERY SHORES度假村私密的按摩会所里做SPA,虽说风情稍嫌不够,但尊贵绝对有余。

长滩岛的帆船与众不同,被称作“螃蟹船”。整艘船以修长的船体为主轴,前后长了两对伸出海面的“翅膀”,看上去就是一个上下穿了头的“工”字,样子十分奇特。其实所谓的“翅膀”,就是4张用粗麻绳在木杆上缠结而成的牢固大网,主要供人乘坐,船身则做摆放食物和水以及随身物品之用。乘坐这样的帆船,一路乘风破浪,犹如一只在海上翱翔的大鸟。

如果游客要求,螃蟹船会载游客去周围小岛参加垂钓活动。长滩专门为垂钓开辟了海域。坐在船舱外狭窄的走道上,踏着螃蟹船腿的连杆踏脚以防掉下海,此时船老大会给游客们发一件救生衣,然后从一个箱子里拿出10个空矿泉水瓶子,这就是钓具:瓶子中间卷着渔线,把瓶盖揭开倒出鱼钩和铅砣,钓饵就是去掉了头尾的小虾。鱼钩上好诱饵后,入水5至7米就开始钓鱼,鱼咬没咬钩全凭手感,觉得咬了钩就立马往上提,不一会儿就会钓到各种各样的鱼,成就感十足。

有海的地方,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潜水。我们一行就体会了浮潜之乐。坐上机帆船,从浅滩到深海,居然全程都能清晰地看到奇妙的海底世界。40分钟后,帆船漂浮在一片海域里,我们换上泳装,穿好救生衣,戴好潜水面罩,随着引领员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各种美丽的鱼儿围着我们游弋顾盼,真正有种远离尘世之感。

中文导游缇娜告诉我们,在长滩岛,浮潜只是玩海的入门课,要想升级为优等生,就要挑战一下深潜。白沙滩上有很多专门为游客安排深潜的商铺和培训学校,背上氧气瓶,以背跃式跳入海中,在身上绑定的铅块作用下,徐徐下沉,潜水教练会全程保驾护航。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很多珍贵的深海生物,如虎鲨、大海龟等。深潜与浮潜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人沉入海底,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蔚蓝世界,你不再是观赏者,而是一种全身心的融入。当自己幻化成一尾大鱼,穿梭在形态各异的珊瑚群中时,五光十色的鱼群蠢蠢欲动,好像摆出热烈欢迎的姿态,这时,才终于圆了《海底两万里》的梦想,真的与原来只可远观不可近渎的鱼儿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舌尖上的长滩行

海滩边颇具格调的英国酒吧、法国饭店、西班牙小馆等餐饮娱乐场所,每到傍晚便喧闹起来。长长的海岸成了国际交际社区。不同国籍的游客来到长滩岛就会爱上音乐和泡吧。乐手在沙滩上弹唱轻缓的情歌,此时手托一杯色彩艳丽的鸡尾酒,或是来杯菲律宾特色的“哈罗哈罗”饮料,听着海浪拍打白沙,真是惬意的享受。

长滩行,也是一次味蕾的旅行,这里各国菜肴俱全,绝对能满足世界各地的食客们。海岛上,海鲜自然会是桌上必备的美食,长滩岛更不例外,烧烤就是当地一大特色。

在长滩岛上有条叫D'mall的街,旁边是海鲜市场。街上餐饮店非常多,随处可见整齐摆放着龙虾、明虾的冰盒,有的店铺甚至直接将暂养水箱放在醒目位置,将鲜活的龙虾展现给游客。在长滩岛上,吃一顿海鲜大餐相当便宜。包括龙虾、大螃蟹在内,随便你挑着样地选,经过饭店厨师加工后,就放开胃口大快朵颐吧。

此行可待成追忆

菲律宾海岛上的人民非常简单、淳朴、善良。因为整个海岛的经济都是靠旅游支撑,岛上原住民们十分热情,可以说拥有最好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设施。游客举起相机,他们就会对你微笑并摆出姿势,从酒店保安,到服务员,永远都是问好和笑脸。卖水果的黑黑的小姑娘,骑三轮的瘦瘦的摩的司机,总是那么彬彬有礼。他们有的会问你是哪国人?听到“China”时,会高兴地说“Good”。因为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人创造的经济财富和拥有的社会地位都较高,所以很受优待。

到长滩岛第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乘坐“爱之轮”出海看日落,在著名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享用晚餐。游轮的女主人是位上海女孩,她的故事可以简单叙述为:上海的漂亮女孩,嫁了帅气的美国大哥,随着他周游世界。当俩人来到长滩岛后,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里,于是,卖掉所有家当,买了一艘法国游轮,在当地经营渡轮度假业务,从此俩人无怨无悔,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里。

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全程陪同我们参观的是中国青岛女孩Mimi,她学的专业是酒店管理,毕业后应聘成功被派到菲律宾。她说,想家时就把目光望向更远的海面,这样就觉得离家乡并不遥远。在长滩,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有一段简单惬意的生活。他们在人人艳羡的绝美海岛上与世无争,了解他们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生命的意义。

在DISCOVERY SHORES度假村――一个汇集无数名流的地方,我们在世界最受欢迎的海滩上,听着、看着一半用于妥协,一半用于放逐的清风和海浪,闲闲地、淡淡地划过耳畔,掠过脚面,享用了一顿丰盛的鲜花、烛光晚餐。

夜游长滩岛的大街也是不错的选择。White Beach上各式商店位于酒吧和旅店之间,其中D'mall区的市集街对于喜欢血拼的游客非常合适――布艺灯、贝壳相框、茶盘、麻制手袋、珍珠首饰、海螺和缆绳织成的风铃与门帘都很有特色。芒果干、巧克力、咖啡、果冻等都是送给亲友的好礼物。

第8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1、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让学生注意课题中的“鱼”与文中所讲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曾遇到过无数的‘鱼’。”抓住“鱼”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两处的“鱼”含义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很快就会发现,后面的这条鱼是打了引号的,它肯定不是指真正的鱼。然后经过思考,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推敲,弄明白两个“鱼”字的意思截然不同。

2、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教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如:《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将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意思?《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往上升。”“慢慢儿”怎么会“一纵一纵的”?不管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鼓励与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事实说明,只要学生在个体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的基础。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第9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

从雕刻着巨型人面鱼纹图案的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扑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物、参天的松柏和碧绿整洁的草坪。

绿草坪上一丛丛迎春花开的金黄金黄的,就像好客的主人迎接我们的笑脸一样灿烂。风儿轻轻的,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洒在博物馆静穆的院子里,暖融融的。看着绿草坪上一棵棵宝塔型的枝叶婆娑的冬青树,望着展馆前一株株郁郁苍苍的高大的古柏、雪松,感受着春日阳光温柔的抚慰,我顿时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博物馆的正中央有一个圆形喷泉(遗憾的是那天喷泉没有喷水),喷水池里是清清的长有水草的池水,碧绿的池水恰似一池翡翠,红红的游鱼在几片枯败的荷叶下游来游去,水池中间有一尊雕塑:一位清秀的远古少女半蹲着身子,面带微笑,用双手倾斜着一只尖底瓶,正仪态娴雅地从尖底瓶里往外倒水,尖底瓶里的水一直往下流淌着,恰好流到了下面的喷水池里。据导游说这就是博物馆里的著名雕塑——半坡姑娘。

呵,半坡姑娘,你带着永恒的微笑,你是从遥远的河边刚刚汲水回来吗?你的裙裾边还带着青草上的晨露;呵,半坡姑娘,你也爱美吗?你的手腕上带着用贝壳做成的精致的手链;呵,美丽娴雅的半坡姑娘,你是负责氏族公社的用水吗?你辛勤劳作的身影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美德啊!望着这尊古朴而生动的雕塑,我的思绪飞到了遥远的6000年前,飞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

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展室。右边的一个展室门上写着“守望永远的半坡”,走进去,原来这里陈列着半坡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的大量资料照片。另一个展室是“世界原始部落风清实录”,也是资料照片和图片,它讲的不仅仅是我国的原始部落,还有非洲、拉丁美洲的原始部落情况。

左边的两座展室是两座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磨制的工具,有精巧细致的钻孔石斧、石刀、石铲、石锄、石镰等;有造型别致、符合力学原理的尖底瓶、细颈瓶、葫芦瓶;有古朴生动富于美学原理的彩色陶盆、陶杯、陶碗;有用于狩猎、捕鱼、纺织的弓箭、长矛、飞球索、骨针、鱼叉、鱼钩,但这些都是用石头或者兽骨精心磨制而成的;还有粟种(一种粮食作物)和扑朔迷离的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等。那些简单的刻画符号据说是我们汉字的雏形。

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浐河之畔,他们的文明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他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但从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来看,半坡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也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由于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先民的生存,他们还进行着原始的渔猎活动。还有,聪明的半坡人已经具备了制造彩陶的工艺和初步的纺织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坡人制造的用于汲水的尖底瓶符合力学原理,尖底瓶口小腹大,存水多,当水灌满后,瓶子就直立起来,而且瓶身上有可以穿绳索的双耳子,这样一来,用它汲水和提水就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

半坡人爱美,这从他们烧制的彩陶上可见一斑。半坡人制造的彩陶上刻画着鱼纹、网纹、鹿纹、席纹等。看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当我看到一个彩陶盆的底部刻画着优美的“人面鱼纹”图案时,我惊呆了!这真的是6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物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和今天的美术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啊!

这是一个由简单的圆形、三角形和鱼纹形组成的精美的图案。打眼一看,好像一个戴着帽子和饰物的可爱的小娃娃,娃娃的脸上带着最纯朴的微笑。仔细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构图竟是那么的简单: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娃娃的脸;娃娃的头顶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两边是鱼纹形;用两条小鱼代表娃娃的耳朵;娃娃的腮帮上也各有两条小鱼;娃娃的鼻子、眼睛是用粗线条勾勒成的,看起来好像在眯着眼睛笑。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在半坡人的艺术作品中呼之欲出!

忽然间我悟出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从6000多年前半坡人对美的追求来看,不正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著名论断吗?“人是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不是吗?这一著名的论断在半坡博物馆大量的史实面前变得不再抽象和费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