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第1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支付工具;支付体系;推广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09-03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支付方式、支付服务手段都有长足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50158亿笔,金额1607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2%和2497%,笔数、金额增速同比分别加快032个百分点和847个百分点。“以县域为重点,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是央行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县域金融机构各乡(镇)营业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全面开通,ATM机、POS机及转账电话等支付机具布设到乡(镇)及其他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开展,使得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都能够得到应用,但是,数据显示,目前在农村地区现金结算量仍然很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比重偏低现象较为突出。本文主要介绍非现金支付工具及其优势,分析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偏低的原因,提出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建议。

1非现金支付工具及其优势

11非现金支付工具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相对于现金而言,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载体。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我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分为票据、银行卡、汇兑等支付方式以及电子支付,形成了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汇兑、电子支付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非现金支付工具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手段,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近年来,随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支付服务组织的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接受,其对现金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12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

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能减少社会成本,提高安全性。非现金支付工具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具有安全卫生的特点,其推广有利于降低现金流通产生的大量社会成本,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减少消费者携带大量现金所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资金安全。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效率,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非现金支付突破各种交易的时空限制,节约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增加了支付方式的可选性,逐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支付工具品种的多样化也增强了支付工具之间的替代性,提高使用者分散风险的能力。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催生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众多现代化服务渠道,拓展了金融服务对象,延伸了金融服务领域,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为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银行机构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四是非现金支付增加交易透明度,有效遏制违法行为。非现金支付对于资金的流动路径有详细的记录,使资金交易留有痕迹,不仅有利于打击洗钱犯罪、预防腐败、防止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也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增进社会文明。五是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在货币政策传导,流动性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2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城乡经济进入了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时期,金融市场日益做大做强,非现金支付工具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票据、汇兑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子银行等新工具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同时,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比例失衡、对私与对公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城区与乡镇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

3制约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的因素分析31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不想用”。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有限,普遍受传统支付观念的影响,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等传统支付观念;农民习惯现金支付,认为现金支付具有看得见、摸得着、避免拖欠的优点。二是“不能用”。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不高,还要负担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各种费用,结余有限,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六分之一的农民从未办理过银行卡,农民没有办法了解和享受非现金支付带来的便利。三是“不会用”。农村地区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较慢,对银行卡、非现金支付工具了解不多,不愿学习多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不敢用”。一方面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有限,使用时有心理负担。例如,使用ATM机时唯恐使用不当,发生吞卡现象或吐出假币;转账时担心转错账或对方不讲信用否认收到款;另一方面是受金融案件特别是银行卡犯罪案件频发的负面影响,觉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没有现金安全。

32客观方面的因素

321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金融支付网络和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商业化运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防范经营风险大力压缩和撤并营业网点,尤其是撤并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对单一,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电算化、网络化程度低,硬件设备、环境配备不到位的问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覆盖面小,许多乡镇网点甚至没有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322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亟待改善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为了抢占银行卡市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将银行卡发行数量作为重要的业务考核指标,与员工收入挂钩,导致各行银行卡发行量大幅上升,但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银行卡的配套设施很少,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大部分没有安装ATM机等设施,生活消费领域的特约商户也很少。

323支付成本及效率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支付成本是客户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现金支付的零成本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银行机构名目繁多、标准各异的非现金支付收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办一个银行卡,一般要工本费10元,年费10元,即使是惠农卡也要工本费5元,年费5元,对经济还不是很宽裕的农民来说,这也是一笔负担。此外,一些非现金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也制约了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如转账支票、委托收款结算环节相对较多,在途时间长;商业汇票背书及签章专业性强,一旦误操作可能带来很多麻烦,农民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和使用。

324农村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有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正逐步萎缩,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现实问题,办理现金业务省事、熟练、差错率低,同时自身学习不足,对新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一些业务人员都是一知半解。有的业务人员以为老百姓对支付业务了解不多,更加不注重支付服务质量,阻碍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的正常发展。

4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措施建议41政府重视,构建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机制

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乡村,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很难推进。所以,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结合县级人民银行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协调作用,加强与银行机构、农村企业、农户的沟通协调,构建以县(或县级市)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为协调,银行机构和银联公司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工作保障机制。可成立由县(市)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银行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工作职责,加强检查监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42夯实基础,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一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体系。应加快对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调查,合理增设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尽快实现涉农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使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既分布合理,又相互补充。鼓励商业银行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发挥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促进有序竞争,满足对公业务需求。在网点设置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中心位置的自然村设立营业网点,缩小农村之间金融服务距离,扩大辐射范围。从而形成镇、乡、村三级由商业银行、涉农金融机构组成的支付结算组织体系。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各金融机构应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分期分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增强渗透能力,确保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畅通,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要。加快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银行自助设备的投放,不断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为非现金结算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利用“家电下乡”的机遇,在各乡镇积极发展特约商户,并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逐步建立移动POS机,扩大收单范围,降低农村地区现金交易量,切实提高支付结算受理环境。

43积极创新,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关注民生”,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必须在与农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需求迫切的支付领域和支付品种上寻求突破。在服务对象上,针对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和个体经营户的交易特点,创新适合农村地区经济特色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话支付终端等,不求大、求全。同时,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加大对农村小额存取现等金融服务突破和创新,鼓励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完善业务操作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以多种创新方式积极解决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偏低的问题。

44以点带面,开展“示范县”、“示范村”创建活动

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创建示范县,对如财政补贴惠民一卡通改革、自助转账终端等整体推进,使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提高银行卡在农村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开展银行卡示范村创建工作,结合特定的银行卡产品,可以开展“惠农卡村”、“绿卡村”、“大海卡村”等银行卡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开展银行卡村建设,方便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家电下乡、政策性补贴、新农合、新农保、农民工工资、上学、就医等惠民补贴实行非现金结算。

45加强宣传,提升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一是充分采用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功能,新业务、新工具的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度。二是进一步加大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受益的群体,进而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三是针对目前受服务群体整体观念落后,持卡受卡意识较差的现状,农村银行机构点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推动工作,选择好客户目标进行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改变使用现金交易观念,增强用卡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所有支付结算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普及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作用,掌握非现金结算工具基本操作流程,有效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正确使用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工具。

46营造农村地区安全支付的社会氛围

要把安全用卡宣传以及其他支付工具安全使用的知识宣传深入到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监控设施投入,一旦有诈骗案件发生,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减少农村地区金融犯罪特别是银行卡犯罪的发生率,消除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疑虑心理,在农村地区创建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35-50

[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5-40

[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20-30

第2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洗钱风险;反洗钱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新型支付结算业务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银行机构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从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创新金融产品和多样的支付渠道,例如网上银行、自助一行等手段和工具。另一个方面是以担保中介形式出现的第三方机非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等。这些新型支付结算手段的出现优化、丰富了人们的支付手段,但是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掩体。

一、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特点

(一)网络化

ATM机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新型支付结算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网络银行成为人们的重要支付手段,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银行逐渐成为人们支付手段的首选。这些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采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资金可以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各个银行之间划转,并且方便快捷。

(二)隐蔽性高

不论是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还是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这些结算业务都需要进行网络注册,并且自行设置交易密码,交易方式也不再是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而是自助完成支付交易,这样就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实时掌握客户的交易行为,支付结算的隐蔽性较高。

(三)远程化

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手段是建立在网络通信技术之上的,因此具有网络的操作远程性的特点,客户手边只要有一台计算机或者是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支付操作,支付不受地域限制,不论什么时间都可以顺利的完整资金交易。

二、新型支付结算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

(一)银行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存在的洗钱风险

银行推出的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在为人们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支付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智能的洗钱风险。不法分子利用新型支付结算手段的网络化、高隐蔽性、远程化等特点开设空壳公司,利用网络注册账户进行银行资金划转,然后进行转款体现,利用网络银行进行诈骗。客户身份是遏制洗钱的一项重要核心手段,为反洗钱工作提供重要的资料保障,但是新型支付结算的“非面对面”交易方式也让银行难以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客户在开户和资金交易时,均采用远程操作,银行工作人员无法对客户身份进行持续有效的识别。另外,“非面对面”交易方式还造成了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新型支付交易只需一些数字密码就可以成功完成资金划转,在复杂、数据量巨大的网络世界里分析监测出交易资金的流向和交易的可疑线索是非常困难的。

(二)非金融支付结算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

非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洗钱风险点主要在于相关管理办法不健全、法律效力低,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非金融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职能职责,但是这些法规的适用性较低,并且比较笼统,不法分子容易利用这一点钻法律的空子。非金融支付手段具有的电子化、数字化、多样化的特点也增加了洗钱风险。近年来,洗钱范围活动的花样层出不穷,利用各种非金融支付平台进行洗钱犯罪,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等是常用的洗钱手段。另外,非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交易双方都具有身份无从考证、交易信息真实性不确定的特点,这些都增加了识别监管洗钱行为的难度。

三、提防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洗钱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反洗钱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的反洗钱政策主要适用于传统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与快速发展的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相比,反洗钱政策显得相对滞后,现有的反洗钱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新型支付结算业务。因此,要针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特点和存在的洗钱风险,建立完善适用性强的反洗钱政策,从管理规章制度、业务范围、操作手段、法律约束、识别监管等方面提高反洗钱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加强身份识别和资金监测

犯罪分子之所以猖狂的使用新型支付结算业务进行洗钱,主要是因为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身份识别困难、资金监测难度大。因此要采取手段加强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身边识别和资金监测,充分利用高科技网络通讯技术,建立新型高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数据库,建立大额资金交易监管系统,并与反洗钱监测系统进行链接,当可疑交易发生时,迅速在客户身份数据库、资金监管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中进行定位,对洗钱行为做出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反应。

(三)规范非金融支付业务

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洗钱风险点主要表现在非金融支付手段方面,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规范管理办法的出台,第三方支付在客户身份、可疑资金交易监管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与花样翻新的洗钱犯罪手段相比,非金融支付业务还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因此要加大非金融支付业务的规范管理力度,对非金融支付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监管规范,提高反洗钱工作的监管力度。

四、结束语

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有效服务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的洗钱手段,如何发扬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优势,规避洗钱风险成为各方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防范洗钱风险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为反洗钱工作提供参考。现实生活中,还要注意加大对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新型支付结算业务形势下发洗钱工作提供完善、高能的人才队伍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诗娴.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要点介绍[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211-212.

[2]邵予鑫.论银行业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科技资讯,2011(06):243-245.

第3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摘 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举措,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偏差,混用资金,单位理财观念与财务核算水平没有得到转变和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程序复杂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效率 影响因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原则是“三变”、“三不变”,即:改变账户设置,改变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改变过去用款的随意性;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举措,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以笔者所在地为例,我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自2010年8月份试点以来,分四批对全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市重点工程建设资金、财政专户资金等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至2012年底,纳入集中支付改革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159家,专项资金2项、市政建设重点工程29家,财政专户资金4家。国库集中支付的优势初现,主要表现在:

(一) 有利于政府充分利用沉淀的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预算单位账户。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根据轻重缓急和财政收支矛盾调配使用预算资金。如对一些进度滞后但已同意安排预算资金的基建项目,可以暂缓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将财政资金优先安排到“刀口”上去。2012年就改变了1.17亿元建设资金沉淀在建设单位账户的现象,减少了融资成本,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 有利于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了预算约束力

单位不再“随意”用款,每笔支出都遵循预算指标下达,计划申请批复、申请审核支付的业务流程,规范了支出管理,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在源头上实施监督,杜绝了不合理、违纪、违规支出,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

(三) 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将对资金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对资金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效率的主要因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三年来,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拨付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财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偏差,混用资金,单位理财观念与财务核算水平没有得到转变和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程序复杂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在支付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优势的发挥。如基本建设资金直接支付的审级较多,支付周期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支付效率,势必会影响工程单位的施工程度。笔者认为影响国库支付效率的主要原因有:

(一) 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

规范的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结余、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来进行核定,大部分都不能细化到具体项目,一般都是按大类估计编制支出额度,预算支出还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部门预算编制过粗,许多支出没有细化到具体用途,导致用款计划的编制过于笼统、随意。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也将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正常运转。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有极强的计划性、科学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年初部门预算下达前,单位的基本支出一般是按照上年预算的序时进度用款,而项目支出一般要到预算下达或指标追加后执行。比如需要购买的设备不敢签订合同,只能等资金额度到位后才能实施,对项目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二) 支付手续繁琐

由于集中支付工作开展时间短,预算单位多,资金量大,而财政对于如何协调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方式与充分发挥单位积极性方面尚在探索,管理方式和能力有限。一方面请拨资金手续繁琐,财政业务科室对于所管理的财政专户未能与银行及时对账,单位所需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清算环节多,影响支付效率。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均采取银行网点先垫付,再由银行分行汇总各网点的垫付款项后统一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清算环节必须经过银行零余额账户的过渡。清算环节越多,资金在各账户周转的手续越多,资金支付速度就越慢。

(三) 财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预算单位出纳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是其一。在集中支付体系下,对出纳工作的要求非常高,单位所有的财政资金,不管预算内、预算外还是专项资金,都要从专门的财政集中支付网络系统中支付,出纳人员必须身兼数职:既是银行出纳和现金出纳,又是网络系统操作员,还要从整体上了解单位资金项目的构成,承担计划申报,资金计划接收等通过集中支付网络系统来完成的任务。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纳工作,要求其不仅会做账,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和全局意识,能够统筹安排单位支出。现实却是有的单位的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证,缺乏最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有的单位的出纳人员年纪较大,不会电脑操作,这些因素影响国库集中支付进程。

国库支付中心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这是其二。国库集中支付后特别是财政建设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后,大量资金需以直接支付方式支付,直接支付是由支付中心人员审核后直接将款项支付给供应商的支付方式。这就要求支付中心人员熟悉、掌握财政基建业务的知识,准确把握支付审核关。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支付人员对基建业务知识掌握不多,造成审核延时。

三、如何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化解改革矛盾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着重需要抓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

1、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保证单位的合理性支出。编制预算时要考虑单位实际情况,特别是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预算要保证,尽量减少追加预算,避免预算执行过程中挪用项目经费情况发生。探索建立项目支出的标准和支出范围,与基本支出区分开来。加强对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将结余资金的使用与部门下年预算编制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2、部门预算要做到早、细、统。要早谋划、早部署,及时组织对单位(部门)的业务培训,明确相关要求,提升部门预算编制规范化水平。要细化项目预算,减少经费转拨。要求部门(单位)将项目预算细化到具体基层单位、具体事项,财政下达预算时直接将支出指标下达到基层单位,逐步减少通过部门转拨经费。对于年初不能细化预算的项目资金,原则上暂不下达支出指标,待具体单位、具体事项落实后再下达支出指标。要加大结余资金统筹力度,减少资金结余沉淀。加大历年结余资金清理收回力度,对符合清收条件的结余资金,将在年度预算指标结转时予以清收,由政府统筹使用。

3、建立财政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机制。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和突破口,对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成效进行全面监控与评价,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评机制要针对预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重点地选择考评指标及绩效目标,同时要有可操作性。

(二)明晰各部门责任,提高业务办理时效

1、要科学界定送审时点。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受理预算单位支付申请经审核批准后,需在一个工作日内办毕开具支付令手续,当日上午11时前办毕的,在当日上午下班前将相关支付凭证传递给银行;下午下班前办毕的,在次日上午8时30分前传递给银行。

2、要灵活变通清算渠道。银行收到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的支付凭证后,需在当天办毕付款手续,并及时同有关银行账户进行清算。银行支付资金正常清算渠道是与人行国库清算,每日下午4时后因系统关闭来不及与人行进行清算的,则与在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专户进行清算;人行国库收到银行送来的支付凭证后,当日下午4时前收到的应在当日办完清算,下午4时后收到而当日清算不了的,应在次日上午与财政在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专户进行清算。

3、要提高银行服务水平。银行的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资金支付的效率。在明确银行业务职责的基础上,严格规范业务办理时限和票据传递时间,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通过年度量化考核办法,督促银行网点提高服务效率,杜绝银行不规范行为,保证预算单位及时用款。因业务量多、工作繁重,银行要加派人员,减少通过其他营业网点传递凭证的中间环节,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效率提高。对无故拖延、工作不细、落实不力的,将根据有关协议进行必要的处罚。

(三)强化财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1、要提高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些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对新的制度政策和支付软件操作能力掌握不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指导和培训,使财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流程和支付软件的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2、要提高服务意识。支付中心工作人员要理清工作思路,认清方向,关注大局。要严格按照制度办、程序办、要求办,保持工作的高效顺畅。要本着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预算单位服务原则,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每位职工都应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到牵头工作不推诿,配合工作不拖拉。

3、要提高效率意识。要求当天业务当天办理,与行和清算银行清算业务实行日清月结,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零失误,树立良好的窗口单位形象。每位工作人员要在勤奋工作的同时勤于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规范各项制度,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扬云.浅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丽水研究.2010(4).

第4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农村支付服务体系;非现金支付工具;新型支付结算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00 ― 02

齐齐哈尔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村支付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2014年以来,市人民银行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的要求,按照“发挥央行职能,服务三农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构建多元化农村支付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辖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体情况

齐齐哈尔市所辖9个县,112个乡镇,1146个行政村,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55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8万人,非农业人口196.4万人。面积420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02万亩。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杂粮、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所有乡镇、行政村全部接入支付系统,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村利率100%,截止2015年6月末农村地区ATM242台,电话POS4824台,普通POS2656台,遍布各行政村支付服务点2783个,目前已形成了ATM机、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相互补充的助农取款格局,辖内县(市)助农取款覆盖面达87.43%,粮食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比率达到了88.98%。市人民银行采取“先试点、后普及,先宣传、后应用”的方式,试点建设并推广普及了以支付结算“村村通”、“惠农服务站”和“农村支付绿色通道”为特色的多元化农村支付服务架构。

(一)开展支付结算“村村通”建设。2014年,齐市人行在克山县协调农业银行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小分队推动惠农卡发卡、转账电话和网上银行应用,试点开展以“一村一银行、一卡一网点”为目标的支付结算“村村通”建设。

(二)建立“惠农服务站”支付服务模式。2015年,齐齐哈尔市在辖内推广支付结算“村村通”建设的同时,又在克山县以农业银行惠农卡和转账电话为依托,试点建设“惠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存取、汇款、查询“一站式”支付结算服务。

(三)开辟“农村支付结算绿色通道”。2015年,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把支付结算“村村通”和“惠农服务站”建设在辖内全面铺开,组织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开辟了“惠农卡+转账电话”、“农村金融服务点+鹤卡”和“绿卡+商易通”三条“农村支付结算绿色通道”,多渠道为农民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提供便利。

同时,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还以银行卡、POS及网上银行为载体实现银行、粮食收购企业和经济人(农户)三方的粮款网银非现金结算;扩大支付系统覆盖范围,利用大、小额支付系统和银行卡发放涉农补贴资金;开展“乡村支付惠农行”大型宣传活动,深入村屯普及支付结算知识,现场接受农民咨询。

二、支付结算工作主要做法

(一)构建协调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谋求长远发展。市人民银行领导班子对两大平原农村支付服务工作高度重视,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作为优化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等方式,摸清农村支付服务状况,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在市人民银行倡导下,辖内各县(市)分别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财政、税务、工商、农业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广试点经验。市人民银行在克山县、依安县、龙江县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试点,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辖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场会,介绍试点做法,进行实地观摩。2014年市人民银行主管行长分别在试点单位主持召开辖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场会,动员和部署“福农通”和“惠农服务站”建设推广工作,使“克山模式”经验做法在辖内得到普及,以点带面,整体联动,不断开创辖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整体新局面。

(三)搭建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强化舆论引导。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在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支付结算知识,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引导农民对现代化支付工具的认知和使用。二是开展阵地宣传。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协同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支付结算业务、转账电话和网上银行业务的培训、辅导和宣传营销,推进现代支付工具普及。三是送知识下乡。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组织涉农金融机构邀请农户代表参观和演示转账电话、网上银行业务办理流程;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传授支付结算知识,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提升现代支付结算技能。

(四)夯实基础,多种渠道,全面推进农村支付结算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农业银行采用“农行+超市”的方式,通过转账电话办理农民小额支现或消费业务。此项工作克山县较为突出,截止2015年6月末,克山县辖区,已实现支付系统乡镇接入率100%,共布放ATM 41台,普通POS 655台,电话POS 946部,发放银行卡75.3万张,建立助农取款点593个,实现了行政村跨行转账结算、小额取现、查询全部可以足不出村,大大方便了农民的金融报务需求。二是全面建设乡、镇、村(屯)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截止2015年6月末,农业银行布放“惠农通”机具960台、联社布放“农民自助服务终端”机具435台,全市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共2,161个,助农取款业务覆盖行政村1,002个。同时,积极开发助农取款服务点的金融服务项目,实现了“惠农通”机具开通“新农保”代缴费功能、受理信用社鹤卡的功能以及部分代缴费业务的开通。三是大力拓展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服务项目。引导联社等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开通“新农保”、“新农合”及“涉农财政补贴”等特色金融服务项目,通过银行柜台、自助机具、助农取款机具等进行补助资金非现金发放。截止2015年6月末,齐齐哈尔市共业务231.10万笔,金额48,550.69万元。四是加大农产品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推进步伐。自2014年9月起,我市将推广“福农通”机具作为粮款非现金结算的重点工作,我市通过实地调研、召开推广(介)会、试点示范等措施,大力推广粮款非现金结算意识和“福农通”机具,取得了显著效果。截止2015年6月末,全市共布放“福农通”机具600余台,非现金结算金额82亿元。其中依安“象屿”公司较为突出,该公司布安装了23台“福农通”机具,并示范带动50名经纪人布放使用了“福农通”机具,仅使用“福农通”头3个月,累计结算粮款30余亿元。五是引导和支持辖区各金融机构推广新兴支付工具。充分利用电话网络、手机网络、互联网络环境,组织各县(市)向各涉农金融机构布置推广新兴支付工具任务,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活动,在行政村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截至2015年6月末,各县(市)网银用户508,494户 ,网银业务1,038.20万笔,交易金额444,152.79万元;手机银行用户355,992户,办理业务8,583.45万笔,金额411,024.96万元。

(五)量化考核,强化监督,确保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取得实效。人民银行齐齐哈尔市中心支行建立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量化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定指标,根据各县(市)指标完成情况,对各县(市)支行进行年度考核。同时,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考查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的实际工作落实情况。通过量化考核,有力地推进了辖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各县(市)支行、各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支付工作取得成效

(一)农民非现金结算意识增强。几年来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化了农民的非现金结算意识,农村非现金结算量大幅增长。以克山县为例,2015年农村非现金结算48.38亿元,较2009年增长514.68%;现金净投放较上年减少3.84亿元。

(二)新型支付结算工具拓展见效果。随着支付结算环境的不断改善,我辖区的非现金支付途径也在逐渐拓宽,非现金支付种类增多。如手机银行、网银和电话银行等新兴支付种类,被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接受和使用,以依安县为例,截止2015年7月末,辖内共有6家金融机构开通了此项业务,累计手机支付用户达3.11万余户,惠及农村人员2.58万余人;辖内共发展网银用户28,200户,办理业务6.67万笔,金额合计12.83亿元。

(三)实现支付系统乡镇全覆盖。目前,辖区支付系统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银行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确保了汇划资金及时到账,进一步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有效节约了“三农”成本。以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循环贷款为例,通过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现代支付工具,农民借款、还款免受时间、地域限制,实现信贷资金的自助可循环使用,使实际利率显著低于合同利率。其贷款合同利率为7.08‰,按自助循环使用率为70%计算,实际付息率不足5‰,降低了农民借贷成本。

四、推进齐齐哈尔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前期,市人民银行虽然协调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组织体系,但还存在前关部门参与程度不深、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市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解决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站营业场所建设、财政和税务对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等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建设,根本解决农民跨行取款难问题。前期建设的三条“农村支付结算绿色通道”只能受理各涉农金融机构本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人民银行总行推广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此,市人民银行将以此为契机,对前期建设的 “农村支付结算绿色通道”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POS在农村地区小额取现中的积极作用,实现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联网通用。

第5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第二条财政授权支付改革试点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以下简称结余资金),是指按照有关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区财政核批预算单位跨年度结转使用的资金,即预算单位按区财政核批的当年纳入财政授权支付改革试点资金范围的预算指标(包括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减去当年财政授权支付数的差额,包括基本支出结余、专项业务费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第三条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申报程序

一、当年12月31日工作日结束时,银行通过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向区财政国库科(支付中心)提供《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年度对账单》(附件1),经区财政国库科(支付中心)核对无误后,开具《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注销通知单》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注销通知单》(附件3),加盖印章后分别送国家金库*支库和银行。国家金库*支库和银行据此注销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授权支付额度。

二、银行于下年度第一个工作日,将《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注销通知单》送达所属各有关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于次日向预算单位提供对账单和《财政授权支付注销额度到账通知书》(附件4)。

三、预算单位于下年度四个工作日内对截至12月31日时点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支用、余额等情况与银行进行对账签证,并将银行的《财政授权支付注销额度到账通知书》作为记账凭证,进行年终注销额度账务处理。

四、预算单位于下年度十个工作日内依据区财政核批的当年财政授权支付的预算指标(包括追加追减预算指标)和财政授权支付数,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分别填制《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费年度预算结余申报核定表》(附件5)和《预算单位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结余申报表》(附件6),一式两份报送区财政国库科(支付中心)。

第四条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审批结转程序

一、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费年度预算结余审批结转程序

区财政国库科(支付中心)于收到单位上报的信息后二个工作日内,审核并确认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费年度预算结余,并将《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费年度预算结余申报核定表》批复预算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结余审批结转程序

1.区财政国库科(支付中心)于收到单位上报的信息后二个工作日内,将预算单位上报的项目支出实际支付数与银行对账单、支出明细账核对一致后,网上将《预算单位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结余审批表》(附件7)送区财政业务科室。

2.区财政业务科室于三个工作日内,根据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财政、财务管理规定,审核并确认预算单位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结余,并将《预算单位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结余审批表》批复预算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未批准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项目区财政将统一安排。

第五条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使用

下年度,预算单位收到区财政批准结转的审批表后,视同增加预算指标,连同下年度预算数合并编制用款计划报区财政批复使用。年初区财政核批预算结余前,预算单位需要用款,可在上年底上报的新年度一季度(或一月份)用款计划中考虑(新年度预算指标),如新年度无预算指标或项目,可特案报批后使用。

第六条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

一、年底预算单位依据银行提供的《财政授权支付注销额度到账通知书》作相关注销额度会计账务处理:

(一)行政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二)事业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二、年底预算单位依据区财政全年的“关于下达预算指标的通知”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进行核对,若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单位根据两者间的差额作相关会计账务处理:

(一)行政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拨入经费—财政授权支付

(二)事业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财政授权支付

三、每年工作结束后下年度,预算单位收到区财政批准结转的审批表后,依据银行提供的上年结转资金《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作相关会计账务处理: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第七条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结转申报、确认的工作要求

第6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由于银行岗位设置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许多分行或者支行,由于银行制度并不完善及人员配给不充足等原因,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岗位设置不合理及人员分配不科学,包括对银行印章等管理缺乏详尽的管理方案,而且不能明确责任归属。这种缺乏相互监督机制的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根本无法保证支付结算制度有效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较为繁杂,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而易造成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相当多的银行业务,包括记账、审核、对账等等,工作量相当大。日常工作中较为繁重的银行业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基础和较为熟练的技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许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由于岗位设置等问题导致其业务技能并不纯熟。这样也就难以规避在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中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人员态度问题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并未得到系统的培训,少数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较易受到社会恶劣风气影响而导致缺乏道德。当银行的薪水并不能满足其享乐主义的要求时很容易引起其不满心理,而相关责任人又不能及时做好监督及管理工作,造成这些人存在长期的不满情绪,于是不仅可能导致其对客户发泄不满也可能会最终导致其挪用资金。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会因为被不发分子盗用而造成欺诈。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也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这些进步在为社会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机会。据调查,近些年利用先进的科技工具进行非法欺诈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作案手段也不断提升。如果商业银行柜台人员对欺诈风险不够重视,并且责任心不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支付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十分庞大,对于签章并没有核对,这样就较难进行查询。不法分子较喜爱利用人员素质较低和业务较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诈骗。这也是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又一个新的风险趋势。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征分析

在我国,银行支付结算已经形成了十分严谨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主要工具包括银行卡及银行票据,随着科技进行,移动及互联网支付也加入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愈加庞大,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也就不断增强,支付结算风险主要产生于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资金活动的进程中。可以说,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过去,我国对银行业监管并不严格,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贷款和担保、信用卡违规及高额利息揽储等形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支付结算风险已经转变到票据领域和业务,逐渐转变为信贷及票据领域成为支付结算风险的高发区。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危险性高

纵观近些年发生的支付结算案件,大多数案件的范围都十分广阔。许多案件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或者外部人员,联合其他不法分子一起作案,他们主要的作案手段包括挪用、欺诈及贪污等。可以说,当代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不仅范围广而且风险也较高。支付结算风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能会发生。只要涉及到商业银行业务,都可能会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多以内部风险为主

根据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案例研究得出:大多数案件都是有银行内部人员涉案。涉案人员不仅包括银行基层员工,还包括银行高层管理者,可以说是包含了银行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同时,案件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不仅作案的收到愈加科学化和专业化,而且作案人员也大多数是受到良好教育、具有丰富学识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样也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案件越来越难以解决。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涉案金额逐步增大

通过对近些年的支付结算案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案件的金额越来越大,这样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差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类型

通过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研究,因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控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内控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银行内部的执行和监督并没有区分,并且岗位设置不科学,重要的岗位缺少必要的监督等。这些都是内控风险的重要体现。

(二)市场竞争风险

当前,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市场,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许多银行不惜利率倒挂来增设基层网点。并且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各式各样的创新型金融业务开始不断涌出,违规操作的结算和贴现业务也不断增加,这些也都导致了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三)信息技术风险

商业银行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因而信息技术就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有些银行系统老化,服务不到位,顾客信息遭到泄露及黑客攻击银行系统等。这些都会造成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

(四)欺诈风险

商业银行的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权利对资金进行挪用或盗窃,并且相关负责人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银行内部人员对贷款审批不严格,恶意泄露客户信息,或者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伪造银行信息、伪造信用卡等行为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五)其他相关风险

其他可能归类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主要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问题分析

(一)支付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的所有对公网点都可以办理企业的账户开立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该账户进行资金活动。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并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而不能对客户执行严格的账户监控,形成了潜在的风险。同时客户的重要印鉴及资料都会在基层网点保管,这也就为某些员工伪造印鉴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审核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支付指令都是采取人工审核方式,银行通过手工审核来判断付款人的指令是否正确,当银行不能判断企业的指令是否正确时就会通过,这样就不能正确防范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进行违法活动。并且商业银行对现金收付管理更为宽松,对可疑的现金交易不能实现实时监管。由于许多商业银行基层网点都需要招揽企业满足自身的营销任务,因而其对许多企业的现金管理基本都停留于表明,不得不尽量满足企业的现金需求。

(三)银行对账方式较为落后

银行对账是每个企业与银行必须进行的业务之一,同时定期对账也是确认客户资金收付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而当前大多数银行是通过基层网点记账人员发送或收回银行对账单,并不能有效防止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串通挪用资金等行为。

(四)支付结算工具管理落后

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银行卡和网银为主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了支付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行业相对落后,加上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支付结算工具引发的风险时常发生,这也就不断暴露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工具上存在的问题。

(五)支付结算监督管理机制相对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优良的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环境,并且银行的管理者对支付结算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认知,因此也不够重视。很多管理者甚至认为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责任,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营销任务,在企业办理结算过程中并不能严格审核,这也违反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的规定。

(六)监管效率较低,惩处力度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支付结算工具也不断更新,但是商业银行的检查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段上,因此监管效率就不高。同时,很多操作人员已经长时间不进行系统操作,对系统并不熟悉,这样也降低了监管效率。另外,由于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银行往往碍于人情而减轻对企业的惩罚,有时甚至并不处罚。

五、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需要银行内部许多部门进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完善其自身的管理机制。

(一)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是保障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同样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能够保障支付结算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应当构建健全的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开发建设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在内的全社会的信用监管体系,完整记录各种企业或者个人的不良信用,并在依法的状况下提供查询服务。这样也能够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当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产生于支付结算的各个环节之中,商业银行都应当认识到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银行也应当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

第7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 支付结算体系,转移机制,公开市场操作,金融监管体制,货币体系,资金清算

一、支付结算体系概述及其前沿研究的重点领域

支付结算活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行为,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也是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制度性安排。

完整的支付结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交易、清算和结算。交易是指债权债务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收付款人身份、支付方式、支付能力的确认和支付指令的生成与发出。清算是指在收付款人金融机构之间,按照约定的清算规则,完成支付指令的交换并计算出待结算的债权债务的过程。其中,支付指令的交换包括支付交易数据的接收、存储和发送。结算是将清算过程产生的待结算债权债务,在收付款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应的账簿记录、处理、完成货币资金最终转移并通知有关各方的过程。

现代社会中,货币的转移机制表现为完整的体系,即支付体系,它指实现货币转移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的有机组合。支付体系则由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支付体系监督和相关的法规制度等构成。支付体系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一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离岸市场等紧密联结起来。支付体系通过严谨的法规制度和技术设施安排,向金融机构和社会提供资金运行的工具和通道,满足金融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付清算系统促进经济活动,方便市场交易,减少现金的使用,维护市场次序,规范结算行为,防止支付风险,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打击洗钱、逃债、逃贷、腐败等,维护金融稳定,为央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提供基础。同时,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使得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也使得金融系统越来越多采用科技进步成果,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效率,增强金融系统竞争性,改进金融系统管理效率。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支付清算系统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了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创新。支付结算体系既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的创新与金融服务产品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密不可分。

支付服务组织是指向客户提供支付账户、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为这些机构运行提供清算和结算网络服务的支付清算组织,主要包括央行、金融机构和支付清算组织等。央行是银行间资金转移等支付服务的法定提供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或应收、应付款项,通常通过其开立在央行的结算账户办理划拨转账。商业银行直接面向客户,为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种类型的支付产品和支付服务,如银行卡、自动取款机以及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兴的电子化产品和服务。支付清算组织是提供支付指令的交换和计算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包括票据交换所、从事银行卡数据交换的网络公司等。健全的支付系统是保持和促进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

支付体系监督是为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和高效进行的公共政策活动。支付系统通常还是传导金融市场冲击和波动的主要渠道。因此,仅凭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自动地实现支付体系的安全与高效,因为市场主体没有足够的动力承担所有的风险和成本。为弥补市场缺陷,必须由政府对支付体系进行监督。央行通常在支付体系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央行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并且在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支付体系监督的核心目标是维护支付体系的安全与效率。此外,央行可能还会关注其它目标,如犯罪预防、竞争政策以及消费者保护,等等。此外,为实现支付体系监督目标,央行需要与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合作。

目前,对支付结算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支付体系的成本与效率,主要包括支付工具的创新、支付服务组织的创新、支付系统的改进与完善、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协调等。二是零售支付中,消费者的支付选择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对传统的纸质支付工具和电子支付的选择、对各种支付服务方式的选择,以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及理财的行为模式。三是支付体系的技术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创新等,如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对于支付体系安全性的影响,技术规范及监管细则等。四是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与对相关跨境支付活动的监管,尤其是支付结算体系的危机扩散机理及监管协调。五是支付体系、支付工具的创新、虚拟货币、电子货币等与传统上货币法偿性的关系、大额支付系统效率改进与虚拟货币对货币发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支付电子化、虚拟货币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实现途径的影响等。

二、中国支付结算领域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

(一)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中国支付结算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主要包括:(1)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支付清算全过程的银行账户管理体系。(2)以票据、信用卡为主体,以银行卡、互联网、手机等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不同经济活动需求的支付清算工具体系。(3)多元化、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系统由2000多家同城票据交换清算所组成,处理行内和跨行支付交易;四大国有银行的全国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处理全国三分之二的异地支付清算业务;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处理异地跨行支付的清算与结算;银行卡授信系统、邮政汇兑系统以及正在推广、试图逐步取代现行电子联行系统的现代化支付系统。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沪深分公司仍然分别按照不同的登记结算方式负责两市证券交易登记结算,尚未形成统一、互联,证券交割和资金转账之间的电子连结还不完善,难以实现真正的DVP。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国债、政策金融债的场外交易则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登记结算。联网客户在系统中开设有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三大期货交易所的结算部门则提供期货交易的结算服务。此外,还有政府债券登记、交割和结算系统。

(4)支付清算管理体系,包括支付结算法规的制度性管理如《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支付清算系统准则》、《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及日常监督检查、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管理如结算违规社会举报制度、结算纪律定期检查制度及结算违规处罚制度等;支付结算纪律监督管理;支付结算纠纷协调管理及反洗钱工作管理,如大额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及国际反洗钱合作等。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已形成如下特点:一是在同城支付清算和结算的高效与安全性上。分布在全国城市和县城的2500家同城票据清算所处理了三分之二的支付清算额,便于监管,控制支付结算风险。二是支付清算系统的综合性及较高的自动化。

央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对交易、结算的自动化、电子化进行大量投资,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和各级各类支付清算系统。此外,以各种支付卡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方式成为零售小额支付领域的重要形式,各类信用卡、借记卡、非银行卡层出不穷,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工具高速发展。当前,重点是优化支付系统的功能,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换系统。

(二)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的缺陷及其改进

金融改革进程中,形成了央行主导,多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等共存的多种利益格局,基本上实行四级管理的模式,形成多级宝塔式结构。因此而建立的业务管理系统突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即逐级汇总,层层把关。这种高度分散的账户管理方式,一是分割了国家银行体制,使得银行监管变得困难,不利于商业银行有效管理行内资金。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只能将支付清算工具交换最末端实行电子化。二是阻碍了支付清算系统的一体化进程,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基于RTGS方式的大额支付系统,使得业务管理系统既不能体现科技的促进作用,也难以适应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

第8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现金;结算;支付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55-03

一、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制约因素

(一)现金管理制度缺陷,支撑现金支付偏好

目前,现金管理制度关注更多的是企事业单位,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个体工商户,尤其是个人现金管理涉及较少。由于个体户具有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特点,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对这类账户又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交易创造了条件,因此,很多个体户为了逃避银行监督,利用制度缺陷,将经营性的资金混同于储蓄资金,通过储蓄账户频繁地存取现金进行支付交易。由于现金结算能够钱货两清、避免拖欠,加上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事业单位为规避非现金结算风险,也偏好方便快捷的现金结算方式。更有一些单位为了提高资金回笼的速度和效果,或者进行逃债、逃税,对现金结算给予更多的优惠条件,坐收坐支,造成大量现金体外循环。而对个人来讲,现金结算较票据结算能够节省一些支付费用,大额存取现在制度上又没有限制,购房、还款、购物等支付交易从几十万到几百万支取现金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为现金结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不足,制约着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对大多数个人来讲,票据是专业性很强的支付工具,不仅内容比较复杂,规则较多,而且票据的真伪性和合法性不便于判别,因此,支付交易中拒绝接收票据的情况也较多。比如,支票、汇票、本票,其要式性和文义性要求较高,填写签章要求规范,尤其是在背书转让过程中,稍有疏忽,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给持票人带来很大麻烦。在人民银行支票影像系统上线后,支票虽然在同城和异地范围均可使用,但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个人支票的社会认知度较低,银行推广难度较大,使用较少。而对于本票,在部分地区因银行宣传推广工作不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其认知程度更低,使用更少。在银行卡的使用上,持卡人也常常因为对自动设备操作不熟悉,或设备损坏,造成转账支付失败,从而影响了银行卡的正常使用。

(三)跨行资金清算时效性差,打消了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积极性

现金支付交易,主要在同城使用,在同城又以跨行交易居多。造成“现金大搬家"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汇划(转账)环节较多,在途时间较长,时效性差,从而打消了付款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转账支付交易的积极性。当前,银行代销的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对时效性要求都较高,人民银行虽然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跨行转账交易仍未实现实时到账。对异地跨行汇款,尤其是个人汇款,由于系统内银行实现了实时到账,当收付款人不在同一银行系统时,为了保证对方能够实时收到交易款项,付款人一般也会选择现金交易,通过将现金存到收款人系统内银行的万式,直接汇入存款人账户。

(四)收费制度取向直接影响着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银行卡年费等。对一些小额交易而言,结算手续费就有些偏高,为节省费用,个人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对大额现金交易,客户只需提前向银行预约即可,银行也不另收取大额取现费,存款银行甚至会派专车接送,这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现金支付交易,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五)宣传工作不到位,非现金支付工具未被大众接受

现金结算直观方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放心,普遍乐于接受,在结算量较小的情况下,现金结算比较方便。而对于非现金支付工具,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对其缺少必要的了解,对其信用度也持有怀疑态度,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使用现金支付,因此,一些新型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也一时难以接受。

二、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体系,引导非现金支付交易

随着我国市场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体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金融机构目前执行的仍然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其日益凸显出不合时宜性、难以操作性,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与当时相比己有天壤之别,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新情况层出不穷,条例的一些内容已不能满足实际支付需要。为强化现金管理,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尽快修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在现金管理方面的硬约束。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明确现金管理工作的职责,加强现金监管,尤其应加强企事业单位在现金使用上的管理,封闭贪污、受贿、洗钱、不法交易通道,加大个人大额现金存取限制,鼓励个人大额现金支付交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从政策上引导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心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仍在不断建设中,人民银行组织构建的个人征信系统虽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套系统目前只对有借贷行为的个人逾期或到期末还款记录做了记载。而无借贷行为的个人并没有信用记录。除此以外,对个人的人格特点、生活环境、收入水平等等都没相应的记载和分析。单纯的不良记录只影响到个人贷款行为,对其他方面并没有约束,不足以判断个人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用度,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一种体现。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增加必要的征信信息基础上,要增加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用记录,加大对支付交易活动中产生不良记录的惩治力度,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守信意识,规范支付交易行为,增强社会公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

(三)改进非现金支付工具签发、支付手段,弥补自身不足

现金结算的主要特点是付款人当面交付,即时到账,钱货两清。按此思路,如果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能够做到当面交付即时入账,其作用就可以等同现金交付,推广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我们在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前提下,将金融机构纳入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和交易环节的核心地位,并通过以下方式来弥补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不足:对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出票时由付款人开户银行签发,并加大宣传和防伪力度,要突出宣传银行作为付款人的地位,以银行信用做保障,更便于推广。对支票,在个人支票推广初期,由付款人向银行提出使用支票的申请,银行将付款人款项圈存,以防止签发空头支票,然后由银行机打签发后交付持票人,以保证支票准确签发,减少支票填写次数,降低付款人成本。对银行卡,采取简化银行卡办卡手续,拓展POS机特约商户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用卡支付。同时,要进一步缩短跨行转账到账时间,要充分利用小额支付系统,通过银行的系统设置实现存款人资金在不同银行间的自动转账和通存通兑。

(四)创新支付方式,鼓励转账支付

要进一步加快网上支付平台、电话(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的拓展,促进电子支付 工具的发展,不断完善无纸化支付的交易规则,并提高其安全性,消除使用者的后顾之忧,为市场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结算通道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同层次群体的结算需求。要全面开通跨行转账功能,通过改进系统设置,实现社会公众和收付费单位在任一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就能办理水、电、煤气、电话等公用事业服务费用和工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统筹等社会保障金的缴纳和发放,对异地大额汇款也可采取先转账再汇出或直接转入的方式办理,避免大量“现金搬家”现象。鼓励和引导个人通过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简化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的处理手续,加强付款单位对支付款项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放宽单笔转账金额限制,便于转账支付。

(五)建立健全合理的结算收费制度

目前各金融机构对现金存取基本上是不收费的,而转账业务基本上都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收费方式和收费金额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也阻碍了非现金结算方式的推广。因此在结算业务收费模式上,银行应对既可以转账支付又可以现金支付的业务进行成本估算,权衡利弊后,进行统一定价。一般来讲使用现金支付,银行的成本是最高的,因此,银行对现金支付交易金额的大小需确定合理的收费乎衡点,对小额现金不收费,对大额现金结算收取高于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的费用,以引导客户以非现金支付工具替代大额现金支付交易。

(六)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人们更偏好现金支付,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普遍缺乏了解,这需要金融机构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知识的宣传和推广,让社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优缺点,并通过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掌握汇票、本票、支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社会公众熟悉和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并逐步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

参考文献:

第9篇:支付结算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支付清算;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74-03

一、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现状

(一)农村牧区银行机构网点的设置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不仅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部级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典型的牧业旗。目前科右中旗辖内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主体,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补充的农牧区支付结算组织体系。从银行机构网点设置看,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科右中旗均设有网点,全旗金融服务网点共25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共计18个,占网点总数的72%;农业银行机构网点共计4个,占网点总数的16%;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点共计3个,占网点总数的12%。这些金融服务网点有56%设于旗政府驻地(县城),44%设于苏木(乡)镇。其中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均设置在县城,农村信用社有7个金融服务网点位于县城,11个金融服务网点位于苏木(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

(二)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建立

据统计,科右中旗辖区现接入到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网点共计3个,占网点总数的12%。全辖金融服务网点25家全部接入本行行内系统,其中县城15家,苏木(乡)镇10家,分别占到网点数的60%、40%。参加同城票据交换的只有县域3家旗县级机构。

(三)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目前,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呈现营业网点少、支付机具少,支付工具少,农牧业人口多,现金使用多的特点。同时,农牧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较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新型支付结算工具不会使用,现金交易习惯不易改变,造成农村牧区支付结算方式仍以现金结算为主,银行卡业务、支票结算业务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电子银行化的支付方式使用较少。

(四)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据调查,从2009年科右中旗辖区营业网点办理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情况来看,支票结算占47.08%,汇兑结算占24.80%,银行卡结算占27.9%,网上银行占0.22%。由此可见,银行卡、支票、汇兑是农牧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三种非现金支付工具。汇票和银行本票业务至今仍未开办,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转账电话等新兴支付工具还是空白。

统计显示,科右中旗各家金融网点银行卡业务以借记卡为主。截止2009年底,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320245张,其中借记卡占发卡总量的99.21%,贷记卡占0.55%,准贷记卡占0.24%。农村信用社发卡量占总量的26.04%,农业银行占发卡总量43.81%,邮政储蓄银行占发卡总量30.15%。在银行卡受理环境方面,全辖区发展特约商户40家;布放ATM机具5台,覆盖率20% ;布放POS机具40台,覆盖率8.49%。从ATM机和POS机的分布情况看,所有ATM和POS机均分布在县城,8个苏木(乡)镇均无相应设备。

二、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弱化

由于农村牧区结算业务相对较少,业务发展缓慢,办理业务成本高、收益低,农村信用社盲目增设网点、扩大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农村牧区金融机构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难以覆盖到地处偏远的乡村牧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分布现状难以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居住分散对支付结算的要求,对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二)农牧区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制约支付结算业务发展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基于城乡机构经济效益比较,已经将网点从农村牧区退出,基本业务及发卡市场主要集中在县城,而面向广大农牧区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其基层网点的设置、软硬件环境的配置由于受其自身规模、科技力量等限制,进而导致其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中的适应能力不强,乡镇以下网点根本不具备办理银行卡业务的能力,使得“惠农卡”等便民、惠民的银行卡无法在边远农牧区正常消费和使用。金融网点的萎缩及环境的制约限制了支付体系和银行卡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也使银行支付结算网络、ATM机等自助设备向农村牧区发展缺少了依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三)自动服务机具缺失,银行卡市场建设缓慢

从现状看,科右中旗ATM、POS机都集中布放在县城,苏木(乡)镇的刷卡环境处于空白,受硬件设施的限制,导致大多数农牧民用卡困难,农牧民办卡的积极性不高,使银行卡在农牧区的发行量降低,造成农牧区银行卡市场搁置。POS机更是普及率极低,目前投入的POS机主要用于零售商店、品牌专卖店等一些零售行业,普及面较少。由于ATM机、POS机严重缺失,银行卡在苏木(乡)镇无用武之地。“空卡”和“睡眠卡”大量存在,现金结算居高不下。

(四)农牧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缺乏认识,现金交易习惯难以改变

由于地处偏远,现代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信息服务不发达,农牧民客观上难以接触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对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了解较少,使用更少。同时,由于观念保守,对非现金支付结算接受积极性不高,操作流程不熟悉,主观上不愿意通过非现金方式进行结算,仍然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的交易方式。对使用转账、刷卡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结算方式,较难接受和使用。一些持卡人尽管申办了银行卡,有的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有的因不会使用而搁置一边,有的只将银行卡用于工资存取或储蓄,不习惯于刷卡消费。此外,边远地区广大农牧民收入较低,农村牧区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与城市相比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牧区的推广运用。

(五)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效率较低下

据调查,受网络、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加之苏木(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结算业务量小,难以消化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各家金融机构对苏木(乡)镇支付结算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牧区覆盖面较窄。科右中旗所有苏木(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既没有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也没有接入同城清算系统。普遍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没有接入支付系统的网点只能通过其行内系统由营业部支付系统业务,实现跨行、跨区域的资金汇划,增加了支付业务处理环节,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资金结算效率较低。

三、改善农牧区支付结算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和服务“三农”政策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应给予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农村网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农信社在农牧区增设营业网点,扩大其在农牧区的覆盖面。将支付结算业务和结算工作逐步完全覆盖到苏木(乡)镇,以实现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有效改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完善基础设施,对农村牧区支付环境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政策倾斜

一方面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投入,对银行卡相关配套设施,可以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为主与金融机构投入为辅的方式。政府对金融机构在农村投放ATM机设备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或场地提供,以减轻金融机构高成本压力,增强金融机构投放终端设备的积极性,提高农牧区人均ATM机占有量。另一方面,采取用卡消费适当优惠的政策,对农村牧区商户开办银行卡业务给予优惠和补贴,对农牧民持卡在农畜产品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领域的使用给予适当的返利,以此调动提供结算者和持卡人消费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构筑农村牧区支付清算网络

人民银行应注意引导服务农村牧区金融机构重点是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小额支付系统,让农村所有网点以间接参与者的方式接入支付系统,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办理异地资金汇划业务,让农牧民真正享受到支付系统快捷、高效的好处,加快支付体系向农村牧区延伸的步伐。在解决农村牧区支付体系建设硬件设施投入资金方面,可积极建议采取国家投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行承担,地方政府税收优惠及向客户收取四个方面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清算网络,满足农村牧区经济对支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