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技术专业范文

核技术专业精选(九篇)

核技术专业

第1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特点;管理措施

专业人员业绩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各项专业技术活动中所取得了成绩、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学习培训时所获得荣誉等。这也使业绩档案成为各单位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最常利用到的资料。但由于这些档案材料保管较为分散,这也为其利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业绩档案的管理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单位领导、人事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1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特点

1.1 真实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真实记录着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过程,其内容具体、全面,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当前企事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具有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体系和指标规范。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技术创新、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形成的材料都被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收集归纳范围中来,有效的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1.2 复杂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这体现在较多的方面,如业绩构成材料、载体、技术人员自身等等。在实际业绩档案中,材料来源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企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甚至专业技术人员自身。载体物质形态也具有多样性,纸质材料、证书、奖章、新闻报道、影音记录、书刊杂志等,材料规格尺寸和保管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3 互补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与人事档案在内容、作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人事档案中,多以表述式或是表格式作为主要的记录形式,涉及到的业绩成果也不会采用证书或是奖章等载体形态进行保存。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了传统人事档案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其在内容上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具准确性和真实性,与传统人事档案互为补充。

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2.1 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单位领导的重视度具有直接的关系。单位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重要性,从而从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来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加快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观念的转变,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使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成档案对自身单位发展及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水平,使档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单位的发展和建设。

2.2 做好档案收集工作

为了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需要主动收集档案材料。单位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意识到个人业绩材料归档的重要性,并有效的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将各种业绩档案材料上交到档案部门。同时还要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进行确定,并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了解,实现对档案材料的动态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将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把好立卷关,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来做好档案整理和立卷工作,针对业绩档案材料变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改,确保归档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

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健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有章可循、又法可依。同时,在规范制度体系建设中要明确目标责任,增强规范制度体系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客观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并具体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所必须的技术指标要求、经费支出渠道、人员素质要求以及体式规格要求等加以明确,从而更好地发挥规范制度体系的指导、引领作用。切实使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4 管好业绩档案,提高利用效率

首先,做好保护工作。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具有利用率高的特点,大量的查阅、复印会使档案寿命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利用最频繁的文件材料按内容制成简表,并作备份,以供利用者查阅复印。在做好纸质档案保护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在保存寿命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可以进行多份复制并可刻录成光盘,在日常保护技术上也相对简便。

其次,提高工作效率。R导际跞嗽币导ǖ蛋改谌萁隙啵要做到快速、准确提供档案信息,仅凭手工检索,已无法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的要求。因此,除了将常用资料制成简表方便利用外,还必须借助计算机管理手段进行检索。根据单位具体情况,编制相关软件录入所需检索科目。要做到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简历、职务、学历状况、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情况、主要工作业绩、情况、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主要著作等详细内容提要进行检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利用的工作效率。

最后,做好保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具有私密性,因此要参照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利用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要坚持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提供业绩档案的利用,做好保密工作。对于利用者要求更改业绩档案中关键的内容,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间、学习、培训相关记载等,必须经过单位人事部门核实批准后方可给予更改,这样才能做到维护业绩档案本身的真实性。

3 结束语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一份完整准确的业绩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其工作业绩和社会活动情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衡量的重要依据,可以为干部和人才选拔、任用提供有效的参考。而且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能够对专业技术人中进行量化评分,并将其作为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通过人才评价来起到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人才的合理任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秋.关于威海市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档案,2016-04-15.

第2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一、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征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以自身的技术能力在研发过程中担任主要工作的行为主体。此类员工的知识来源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或完成相关领域高等教育,因而具有以下绩效特征:成功需求,希望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达到实现自我的需要;存异的归属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保持自身专业技能与行业发展现状一致,通过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因而对组织的归属感较其他员工而言较低;权利需求较少,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单纯的人事管理和管理权利较为淡漠,而对于项目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则更能提升其兴趣;工作自主性需求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尊重知识,个性鲜明,希望得到自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中强调自我引导和自主管理。

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常见问题

(一)缺乏对绩效考核的科学认识

多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与实施。企业虽建立了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整体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清晰,部门绩效目标以业绩为主,在内部并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专业技术人员对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和部门重点工作任务没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因而专业技术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即完成业绩任务。

(二)对工作特点缺乏分析

多数企业的现行的绩效考核工作不能全面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原因是没有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员特点和工作特性进行深入而科学的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结果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而工作结果难以量化,工作过程具有创新性且难以考核,个人工作业绩与团队工作成果难以区分。专业技术员工的工作绩效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具有阶段性和滞后性之分,具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之分,团队业绩与个人绩效难以衡量区分等特点。如若在考核过程中未考虑到以上因素,所谓的考核就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绩效,绩效激励和促进提升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三)缺乏成长帮助

绩效考核结果与运用缺乏对员工成长的帮助。结果分析没有达到应有之效果,考核结果反馈与考核结果应用只是实现了部分作用,考核结果反馈形式化,结果运用维度多倾向于薪酬调整和奖金发放。对员工工作绩效现状、绩效优势没有起到提升和保持作用,因而无法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绩效考核对员工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表现薄弱。

三、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工作要点

(一)参与设计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来源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将管理者单方面的任务分解转变为员工参与的绩效目标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是企业对其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努力实现的工作任务。确定科学合理的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目标,有利于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利于提供工作指导和提升绩效。管理者侧重指导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员工具体岗位目标是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的细化,因而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目标目标设计应与企业和部门保持一致,且强调目标的简明和数量合理。

(二)有效地收集绩效信息

系统准确的绩效信息是进行绩效考评的依据。从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点出发,绩效信息的收集从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两方面进行,一般包含:工作目标的达到情况,工作绩效突出信息,与员工就绩效问题的谈话记录,员工收到表扬或批评的情况,员工为达到绩效目标的提升方案。在此基础上提供以事实为依据的人员工作情况记录,目的是绩效考核有据可依,对人员的工作行为、态度等信息的掌握,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对其提供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即时有效的考核反馈

即时有效的绩效考核反馈可以使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共同确认考核结果,对绩效误差及时纠正,达到促进绩效改进的目的。即要反馈工作中的不足和不良习惯,也要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和积极行为;即要重视绩效考核后的正式反馈,也要强调绩效过程控制的即时反馈。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特点,建议采取形式多样的沟通性反馈,通过工作间隙、走动管理、面谈等形式开展,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动态、工作压力、工作难题进行掌握和指导,改善绩效缺陷,强化绩效优势。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分析

对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是绩效结果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绩效结果分析着重从绩效信度与效度、整体绩效水平分析、个性与整体性问题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考核记录和数据材料来分析产生考核结果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之处,分析绩效管理执行情况,加强考核过程监督和考核纪律,分析考核结果应用情况。

(五)全面的绩效结果应用

第3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软件技术;考核方式;技能鉴定;多元化;开放性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能力为主线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组,前期曾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核心技能,并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洲TAFE制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模式的比较之后,深入探讨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标准。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

1典型的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模式

1) 德国“双元制”考核方式。“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院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由国家委托的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2) 英国BTEC考核方式。BTEC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通过课业(如案例研究、作业及以实际工作为基础项目)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的专业能力,并检测学生通用能力的水平。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作为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依据。

3) 澳洲TAFE考核方式。TAFE考核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TAFE对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并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这12种考核方法是: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1]

2我国高职教育考核存在的问题[2]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地方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致使职业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本科教育压缩模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上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校内考核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试方法,理论与实践考核脱节。考试方式以笔试、闭卷为主,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考试题型不合理,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种方式均薄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也使职业教育特色含糊不清。为此,改革现有高职学生考核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3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考核方式的思考

软件技术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层次化明显,高职软件人才重点要培养熟悉现代软件生产流程和规范,胜任软件代码编写、测试岗位工作,能阅读和编写相关软件技术文档的软件程序人员,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无法培养出符合上述需求的软件人才。为此,我们在分析和借鉴国外先进职教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

3.1建立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将单纯的阶段考核改为阶段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办法,并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考核体系中,将职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3-4]。

评价体系由若干部分组成,例如,理论课程考试大多采用答卷考试,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小论文、学结等多种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在技能考核上,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的标准,确定软件技术专业各专业课程技能考核内容,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整体侧重上,突出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理论与实践测评权重比例大致处于4:6[5] 。

3.2建立多渠道职业能力考核方式

1) 结合职业技能(资格)考证,主要是国家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软考)及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有关技能考试。如程序设计员、程序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英语四/六级考证纳入评价体系。目前,我校教务部门已制定相应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对获取软考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试相关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获取软件设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试(修)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并将相关课程成绩一律调整为优秀。

2) 加大企业参与评价的力度,对各门实践强的课程,如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课程、企业顶岗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我们均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如安排毕业生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同时安排1名指导老师,不定期下到企业,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思想等进行关怀,学生的技能考核任务就落在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身上。兼职教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与上司、顾客、同事和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职业技能(参与企业真实的应用案例开发)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评价。

3.3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结构

为确保基于能力为主线的课程考核的有效实施,除了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这种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双师”队伍是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下的必然要求。

我校2008年与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协议核心内容包括:中大软件工厂有限公司(中山大学校办企业)接受我院专业教师挂职顶岗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重点学习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包括软件工程实训教学模式、实训教学体系,实训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训案例分析等,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中山大学软件学院或软件工厂派出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协助我院开展软件工程实训教学。与此同时,学校也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计算机教师到各类IT企业兼职、与企业合作搞科研开发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一支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开放式技能考核的前提和保证。

4结语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是适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现状的。目前,这方面的改革总体上看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地进行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思考,以适应社会、行业不断变化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建奇.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25.

[2]齐景嘉. 高职高专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54-55.

[3]赵雪玲. 深化职业教育成绩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0-21.

[4]赵金祥. 课程模块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讨[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4-48.

[5]梁师俊,陈桂珍.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5-56.

Discussion of Software Technical Student Assessment Methods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 Li-li, CHEN He-nian, JI Wen-tian

(Depart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Hainan Software Profession Institute, Qionhai 571400, China)

第4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19-03

1 引言

随着我国职教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职教毕业生进入社会,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找不到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是职教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没能达到企业的期望,造成学生、企业双方均不满意。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并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更侧重于专业技能。事实上,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因此,对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以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2 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依据

2.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正确定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面向汽车后服务市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汽车维修、检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是要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2.2 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因此,正确划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属于交通运输大类中公路运输类专业(《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通过调查汽车后服务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向:可以将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为主要就业岗位、次要就业岗位和其他就业岗位三类(如图1所示)。

2.3 根据工作任务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整理归纳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并拟设相应课程。

1)整车维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新技术的相关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维护常用工具、量具;具有汽车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等);会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车轮动平衡仪、灯光检测仪、废气分析仪、喷油器清洗机等诊断、维护设备。②拟设课程:整车维护、汽车结构认识、汽车使用常识。

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知识;能熟练使用发动机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发动机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柴油机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3)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底盘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等知识;能熟练使用底盘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汽车底盘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底盘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底盘构造与维修;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4)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汽车空调、安全气囊等系统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电气设备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5)企业经营管理。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具有企业人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财务知识。②拟设课程: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

6)汽车性能检测。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性能检测的知识和技能;会使用、维护常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②拟设课程: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典型案例分析;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7)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熟悉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等汽车各大系统零件名称及作用;能熟练使用汽车配件管理软件;掌握汽车配件的编码原则;掌握汽车配件进货方式;具备鉴别货源的能力;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具有货物运输的基本知识。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驾驶;现代物流管理。

8)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含汽车保险与理培)。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结构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具有规范的电话礼仪和交谈技巧;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具有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知识;具备规范的社交礼仪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驾驶证。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汽车保险与理赔。

9)质量控制。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车辆维修流程;了解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方法;具备一定的与人交流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

10)钣金。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车身检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汽车钣金焊接;能修复汽车车身的损伤。②拟设课程: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

11)涂装。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掌握汽车调漆技术;掌握汽车喷涂技术。②拟设课程: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2.4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结构可由四部分组成:专业(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含方向课程)、证书培训考核和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1)专业(实训)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液压与气动、财务管理、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接待、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整车维护。

2)选修课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典型案例分析;钳工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现代汽车电控设备;(二选一)汽车类专业入门、汽车使用常识;(二选一)汽车结构认识、摄影;(二选一)汽车文化、社交礼仪;(维修方向)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柴油机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营销方向)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旧车鉴定与评估;(钣金方向)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涂装方向)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3)证书培训考核:中级汽修工证、高级汽修工证、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及其他专项工种。

4)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3 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与高职高专(高中后)毕业生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因此,在构建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时,必须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根据毕业生今后可能从业的方向,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有核心技能项目部分、辅助技能项目部分和选考技能项目。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如图2所示。

4 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实施

在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丰富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教学部门应成立专门考核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以确保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的质量,真正达到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分阶段按年实施,也可以在毕业生离校前集中组织考核。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构建和实施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产性校企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适应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人才的内涵不断变化,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彰显高职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成以及生产性校企合作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朝着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成长,同时,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提高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1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又称“关键能力”

或“核心技能”,它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1]。

图1职业核心能力位置示意图

图2职业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图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转移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划分为可转移的技能和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的技能或使能技能,可转移的技能是指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里的知识和技能,使能技能是指促使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高层次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几种能力。

1.2职业核心能力特点与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其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如图3所示。

图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职业的特点:

1)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成功的一个目录外新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物联网技术等)来进行物流的仓储、运输、跟踪管理。是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依靠员工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2) 在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应用中,信息流是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客户)的,从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岗的位职员,不仅需要过硬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有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岗位有很多,就业人员岗位变动较频繁,工作流动快,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各项职业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学生在生产性实习的过程中,将上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2.1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是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2.2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本模式要有两种模式[2]: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内置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外置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挑选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学院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2.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模式[3]。

近几年,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与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采用“1+0.5”模式,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天骄班”、“希赛班”校内生产性实训1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我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新尝试的一种新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的专业,需要对最新的知识及时的跟踪,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我院为了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与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物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让参与共建的公司进行生产实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

3.1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与企业生产性合作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整合到生产实训包中,主要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生产情境实训、生产问题研究、产品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或比较分析,让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对不种角色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在与湖南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仓库进行仓储系统管理,不同学生定位不同岗位,从一般的仓储信息采集到仓储信息处理员,进而到信息处理部门的主管,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在不同岗位进行岗位转换能力,效果明显。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算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学习者要全身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核心技能中交流合作技能、创新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

图4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在产性实训中,尝试生产产品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课程新颖,构建了专业的“专业+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与湖南一力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其生产性的系统软件由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研发,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起到非常好的基础。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情境实训法来提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企业化的教学场景,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与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了这些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再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既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2发展对策

对于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也避免企业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同时校方应有更高的主动权,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要以学校为主,“引企入校”走“专业+公司+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创建“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模式是最好的发展对策。“引企人校”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按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需要来建设,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创办“公司”,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融入企业化管理,情境实训,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4],如图5所示。

图5生产性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1) 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的主体。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在生产实训中探索

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生产实训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真实训跟生产性实训的不同,他们将生产性实训获得的经验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积极性很高。

2) 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境职业化。

“引企入校”后,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参考学生实习日志、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作出评价。

3)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生产化。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即工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 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 只有这样多方合一,才能有效的改变以往的“参观式”生产性实训,才能真正的把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

4)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

对接市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开发出实际的产品或从事实际的营运性业务,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结语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和可持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生产性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 职业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54-255.

[2] 石令明.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EB/OL]. [2010-04-15]. /content.aspx?id= 115483494680.

[3] 丁金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R]. 北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8.

[4] 马广. “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0-61.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ve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I Zhi-qiang, DENG Zi-yun, JIAN Xiang-hui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odern Logistics, Changsha 410131, China)

第6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

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第7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与技能抽查相结合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践》( 项目编号:13C272)成果之一。

当前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已成为汽车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汽车营销及技术服务高层次人才,是当前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核心课程的开发研究,为培养高素质汽车营销及汽车技术服务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1、课程开发研究的目的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技能抽查的标准和试题库,但基于工作过程与技能抽查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还不太充分。

从技能抽查考试标准来看,抽查的技能点多、操作性强,尤其将核心技能融入核心课程当中进行综合考评,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包括发动机舱目视检查、汽车底盘目视检查、车辆展示与介绍、试乘试驾以及交车服务等多个内容。因此,汽车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及教授方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2、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

按照汽车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专业要求以及高职学校教育规律,汽车销售专业的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必须做好教学授课计划的制定、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工作。

2.1 核心课程的科目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营销管理》、《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沟通》、《汽车构造》5门课程。

2.2 教学要求

汽车营销专业关于汽车知识方面的课程包括《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等。但本专业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课程的要求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以汽车构造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阐明课程改革的思路。

《汽车构造》这门核心课程分为《汽车构造》(发动机篇)和《汽车构造》(底盘篇)。根据技能抽测标准和基于工作过程来看,包括发动机舱目视检查、汽车底盘目视检查、驾驶舱设备操作与调整等,主要培养学生在汽车售后服务这一块对汽车发动机、底盘等主要零部件进行故障分析和初步故障诊断的能力。

2.3 教学内容

对于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掌握必要的汽车专业知识,会讲出所售车型汽车的基本结构,能解释清楚所售车型的技术参数,能对消费者的问题进行全面回答。需要的知识是综合的,专业知识不必研究得很深入,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将课程设为《汽车构造》结合汽车销售知识进行讲授(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内容

2.4 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方法响应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模块化教育方针,采取了模块化、任务驱动的形式,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人品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摸索出了一套递进提升的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解决因果关系的推理与归纳;案例教学:解决思维方式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角色演练:解决在工作中如何寻找最适合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解决如何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

2.4.1 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又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电子教材等)为媒体,学生通过听课、思考、讨论、练习来接受到理论知识。

2.4.2 案例教学

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体现在相应的案例分析里面,让学生在设定的工作环境下以大型作业或案例分析的形式把所学知识体现在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描述中。例如,对于汽车营销方法和汽车事故理赔这两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教学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3角色演练

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客户和销售顾问,掌握专业的销售方法和技能。比方在了解客户需求环节中,通过提问和倾听分析客户需求。交通工具的背后许多实际的需求:身份的需要;可能是运输的需要;也可能就是以车代步;更可能是圆梦。

2.4.4 情境模拟

在讲授促销策略的推销技巧时,可以模拟汽车专卖店形式,由学生扮演顾客和汽车销售人员,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体验营销矛盾。如果是由于销售顾问本身专业知识欠缺,还会激发他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各占50%,加大实训考核部分,能够真正检验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教学保障

拥有完备而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主要包括:一汽丰田F-SEP汽车销售仿真训练场、汽车整车实验场、形体礼仪和声乐训练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0多家。

3、课程开发研究的结果

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方法,我们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合格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95%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由于办学特色明显,我院汽车毕业生职场竞争力强,在汽车销售及技术服务行业取得相当好的业绩。

第8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测控技术 评价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25

Abstract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standard, we have reforme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specialty. In this paper,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forming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was expounded. Finally, some experiences were given for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eforming situation in part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Keyword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hods; educational reform

0引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有序推进测控系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深入开展,完善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钻研课程、自学创新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根据家、贵州省及学校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我系开展了以市场、地区产业和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模式和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促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改革试点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核心任务。作为应用型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于研究性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动手实践,熟练运用工程技术实现设计目标。为此,我们尝试对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改革,以期规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完成课程,强化学生查阅资料的技巧,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文档编写与汇报答辩能力。

1 传统课程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评价方式重视考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不能评价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时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和技能。课程过于强调理论,而不联系实际应用背景,使得学生不理解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对专业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过程十分被动,只在期末时要求教师勾画重点并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而考试多以侧重理论知识考查的记忆性题型为主,系统综合性设计、系统分析与调试、操作分析类题型少,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应付,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

传统评价方式单调而缺乏灵活性,且成绩构成不合理。传统评价方式通过平时作业、期中笔试和期末笔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仅仅通过作业和笔试,不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实际的操作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传统评价方式相当重视期末笔试成绩,其权重过高,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凭在期末突击或利用其它手段获取高分,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干,都有相当比例的实践环节,且多安排在专业理论课后或穿插在理论课程中,由于其权重较低,又费时费力,学生和教师都未能足够重视,得过且过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2 核心课程评价方法改革

2.1 评价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对分析、设计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评价方法不能沿用平时考查加理论考试的传统方法。应通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综合设计,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为此,教学方法方面,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对重点知识进行解释和演示,也包含对普遍存在问题的解答。在实验环节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同时,根据每个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评价方式方面,我们进行如下设计,量化评价平时成绩以改善过去平时成绩记录的模糊性,增加开放性小组项目,教师只根据教学阶段提出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设计与实践。完成的小组项目需要制作PPT,向课程教师组进行现场答辩并提交设计报告。现场答辩将主要考查内容、语言表达、PPT制作、团队协作、创新性等方面。现场答辩评分引入同行评议机制,分组间要相互提问与打分。答辩评分和报告评分将分别按权重计入总成绩中。在考查团队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注重考查每个学生在团队的中贡献,结合平时情况与综合团队项目中个人考查环节评分,以个人团队分浮动百分比的形式,评定个人在团队中所做贡献。

2.2 评价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在系统设计、实践、分析和调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答辩和项目报告的质量为依据综合评定总成绩。课程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为各环节的加权平均,评价体系包括如下环节: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小组项目、项目报告、期末考试和个人团队分浮动比例,共七个环节。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各环节占比为平时考勤(5%),课堂提问(5%),平时作业(10%),小组项目(40分),项目报告(10分),期末考试(30分),个人团队分浮动比例(?0%)。课程总成绩=个人成绩+团队成绩赘鋈送哦臃指《壤F渲校鋈顺杉?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团队成绩=阶段测验+小组项目+期末考试。

2.3 评价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的评分标准实行“边界约束制”,即根据各专业核心课程特点给出评价体系中,各环节考查的主要指标和基本标准,即边界约束。不满足约束的按标准进行扣分,而超越边界的则按标准进行加分。也就是说,课程允许学生差异化发展,专精某一方面,用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课程满分为100分,课程分数区间为[0,100]。课程初始分数为100分,按照指标体系要求,根据执行细则逐条进行减分或加分,执行完所有细则后得到分数,若该分数在课程分数区间内,则即为本课程最终评分;若该分数不在课程分数区间内,则按欧式距离最小原则,取课程分数区间的上下边界为课程最终评分。以综合团队项目环节中选题情况指标为例,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扣100分。

(2)选题不包含测量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扣60分。

(3)选题存在明显错误,设计不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有原则错误,缺乏研究能力的,反映出作者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很不扎实的,按每项扣分,每项扣20分。

(4)选题基本可行,设计基本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无大错,研究能力较弱,对某些问题提不出个人见解的,反映出作者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按每项扣分,每项扣10分。

(5)选题可行,设计比较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对研究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反映出作者基本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不扣分。

(6)选题较好,设计比较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或有新见解的,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按每项加分,每项加10分。

(7)选题新颖,设计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对研究的问题能较深刻地分析或有独到之处的,反映出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按每项加分,每项加20分。

(8)选题具有创新思维,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探索了有价值的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的,加30分。

(9)选题纠正了前人在某些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错误,或解决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问题的,加30分。

评分标准不仅只关注技术指标,同时也关注文档编写、诚信状况、工作量等非技术指标,以求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

3 总结

评价方法改革措施已在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2级和2013级部分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评价方法改革有以下几点体会: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对课程总成绩的评价不再集中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环节,而是隐含在课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要求他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全情投入。而评价标准细致地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允许差异化发展且目标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规则合理规划,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课后还会就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2)实现了互动式教学。通过适时开展随堂实验和团队项目,让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在团队项目中,积极讨论、综合专业所有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充满了乐趣和吸引力。

(3)掌握了实际技能。教学实践表明,所实施的评价方法改革使得学生在系统方案设计、项目报告编写、项目答辩技巧、绘制电路图、制作硬件、写程序、安装调试和正确使用工具仪表等方面的表现得到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 樊尚春.北航测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0年学术产业大会,2010.

[2] 薛凌云,赵伟杰,祝磊,等.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效果的管控与考核方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99-102.

[3] 陈希亮,姜峰,赖俊,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6).

第9篇:核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通信专业 实践教学 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038-02

1、引言

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通信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或者说是培养研发、技术类人才;其二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前者一般为重点高校或品牌专业所选择的一种方向和定位,后者则为大多数为信息类高职院校的选择,目前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也在向这个方向调整培养计划。

大多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定位在工程应用型方向,但受限于学生的层次、理论课时有限以及学校专业基础薄弱等因素的约束,往往会轻理论而重实践,准确来讲是重实训。有些学校在实训室的建设方面花费巨资来购置实际的商用通信设备,如传输、交换、接入、数据、3G等,通过这些设备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在工作中能尽快上手。但这样的实际通信设备主要是设计给运营商来用的,在工作原理方面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开放性,甚至因为设备价格昂贵,学校基本上不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硬件的搭接,所以用这样的设备来实训慢慢地被很多高校称之为“设备操作工”的培养模式。而有些学校由于资金有限,生源不多,设备老化甚至淘汰,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步入社会后也无法快速地进入角色,用人单位一般也就不愿意招收这样的学生。

高职通信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有限的实验课时,无法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验;

(2)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实验室难以做到真正开放;

(3)现有实验设备的可靠性、实验现象的稳定性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1]。

(4)配套测试设备不完善、不稳定,常常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5)花巨资购买的实训设备不具备开放条件,不能让学生了解工作原理并自行动手搭建系统;

(6)昂贵的实训设备因为台套数有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参与;

(7)评价和考核学生实践效果的手段单一,基本上只有实验报告;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加强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效果及其实践动手能力呢?答案是虚实结合!也就是在教学中,建有必需的实验设施设备,同时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虚拟仿真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它把实际问题抽象化成理论问题来加以解决并把结果反馈到实际中去[2]。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由此可见,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教学一种重要手段,对理论与实际实验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通信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中,引入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首先,在通信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设计了分层渐进的结构,遵循“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强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思路。即: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在此基础上强化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针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模块化的方法设计基础实验模块,有基于“数据通信实训室”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及部分设计性实验、基于电子技术的现代通信系统设计实验和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应用实验,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验证基本知识如编码、调制等模块来搭建出简单的通信系统,并通过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设计了系统仿真实验模块来针对强化能力的培养,包括基于通信原理实验箱的elabsim仿真软件的应用、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系统仿真实验[3]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通信系统设计都可通过以上的仿真软件平台实现,从而明确了各个具体模块的实现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对整个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有了真正了解;最后,通过移动通信开放实验系统实现CDMA系统和GSM系统的搭建,通过综合布线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串联应用能力。图1为通信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将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体现基础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机结合,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先进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2)在仿真实验项目设计中,注重设计性实验的开发,重点提倡自主实验、课内外实验相结合,开发出富有创意的研究探索性实验,开拓学生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仿真实验系统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自主性;

(3)在课程架构设计中,紧紧围绕全程全网的通信理念,各模块循序渐进,突出通信系统的完整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新的实践体系中,可以完成从传输、交换、移动、接入网、支撑网等整个专业的实践过程[4],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的开展

首先,根据通信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学生借此建立起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其次,通过基础实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通信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及关键技术有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认识;最后,通过CDMA系统及GSM系统的搭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现各种通信网的构建,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的能力,以满足培养通信与信息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5]。

比如,在数据通信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实验箱进行“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于硬件电路搭建需要哪些模块,如何连接这些模块,然后通过波形分析其原理,验证最初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流程。图2为利用实验箱测得DPSK的输出波形图。

在系统仿真实验中,可以利用和通信原理实验箱配套的elabsim软件,进行仿真设计,对DPSK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硬件和软件实验的结果做比较,帮助学生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过实践证明,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学生可以用Systemview软件平台自行设计通信系统,以进一步加深对通信系统的认识。

最后,利用移动通信开放实验系统构建CDMA系统和GSM系统,对移动通信的组网和各部分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利用硬件和软件实现融合,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应用和强化,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

4、结语

总之,为了兼顾建设成本以及实验室的利用效率等因素,我们采用了现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主流思路,即硬件设备加虚拟仿真的思路,硬件主要采用开放性比较好的实验箱或实验台的结构,虚拟仿真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教学效果、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地提升。经过几年的实践,通信专业核心实践教学虚实结合的开展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志强,李光球,李芸.软硬件协同设计型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2):14-15.

[2]符杰林,周海燕,李天松.仿真软件用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大众科技,2011(7):227-229.

[3]段九州,岳云天.SystemView用于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