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核技术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核技术专业论文

第1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ized courses are put forword. Then the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ized cours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re proposed. The reform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examina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pecialized courses.

关键词: 形成性考核;专业技术课;质量管理工程

Key words: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specialized courses;quality management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13-02

1 专业技术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熟练掌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专业课教育成为高校教改研究的焦点之一。[1]

专业技术课由于其本身的特点[1]:技术性和严肃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对的难度和内容的枯燥,因此在保证结果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一考定成败”的考核体系不适合专业技术课程。而且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一般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但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要求牢记理论,而是强调将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能够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为了有效的保证专业课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我们将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思路引入到专业课教育当中来。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这种模式更加真实的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进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目前学习的程度,从而保证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2,3]

2 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确定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 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应该根据具体的专业技术课程的类别不同而不完全相同。根据专业技术课程的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型、实践型和理论实践混合型等三类。本文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工程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为例来阐述形成性考核体系在专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该课程属于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即兼有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程类型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方面经课程组讨论后决定总评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其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内容应包括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作业、实验考核、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环节。对于以上考核环节,要通过课程组讨论才能确定具体指标以及相应指标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经课程组讨论后,《工程材料测试技术》课程中平时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提问和讨论占5%,作业占10%,实验考核占10%,阶段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50%。

2.2 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确定了专业技术课程中形成性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后,要按照已制定的考核环节来实施考核。

在平时考勤中,不仅要采用点名的方法,而且还可以通过随堂小练习等多种考勤方法来避免点名时代答等现象。提问和讨论环节中由于课程人数众多、教学时间少等原因,最好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完成。一般3-5个人为一组比较合适,上课时一组同学坐在一起,提问和回答是一组同学共同商讨后给出答案,其成绩为一组同学共同的。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作业考核中,为了防止抄袭的现象,最好布置一些综合性、最后要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完成的题目。对于答案相同的客观题目,在考核时要加大计成绩的次数,例如作业成绩要有10分计入总成绩中,那么最好要考察5次作业,每次完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给2分。

实验考核中最好以综合实验的操作考核来评定成绩。但是若是条件不允许,例如实验设备不够或是均是演示实验等原因,那么就要以实验操作作为考核点,或是以一个3-5人的团队来进行考核。

阶段考试的形式和考核时间的灵活性很强。其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可以是开卷的,也可以是闭卷的。在时间上,可以安排在每个阶段之后,也可以安排在重要章节之后。采取的形式和安排的时间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和班级人数等因素。

期末考试可以按传统的考核模式来进行,可以是闭卷也可以是开卷。由于其卷面成绩只占到总评成绩的50%,没有平时好的表现,总评成绩一定不会理想,反之,平时注重了学习,不仅前期考核成绩好,而且期末考试的成绩也会很理想。因此,有效避免了作弊等违纪现象。

2.3 构建专业技术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体系,在不考虑教学硬件的条件下,需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

问题:

①教师的问题。由于考核环节的增加,必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实践考核内容的增多,必将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因此,为了培养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并组建好老中青搭配的课程组,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学生的问题。这种新型的考核模式需要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的配合,因此课程开始前就要向学生阐明考核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准备,这样才能使考核发挥它正常的作用。

3 结论

在专业课教育中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不仅能够强化考试功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考试作弊等不良学风,从而保证了专业课程教育质量,为高素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迟宝全,黄镇海.专业技术课教学中PDCA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91-92.

第2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第3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28-05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诸要素中居于首位。所谓方法核心能力,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导向作用的科学思路与逻辑判断。其与方法关键职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一致,即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1]。笔者曾于2010年在J省10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H省5所高职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表现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偏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显性目标,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认识到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而微”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多将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能力上。2014年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必修课就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职院校,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形成学校的个性风格;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追逐市场潮流,突出市场需要的“短平快”,课程设置上“精雕细琢”,条分缕析,过于“对口”,缺失潜移默化的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夯实与渗透。专业设置雷同,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样,专业口径过窄,“细而微”,虽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利于专业化上岗、就业,但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位

偏重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其他核心能力尤其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小而精”“细而微”上下足功夫,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对学生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上缺乏充分的认识,基本处于一种盲区,以致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元素缺失。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资源固定化、模式化,课程门类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及其个性化的培养。

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所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并未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思维方法教学在高职生三类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与自觉,仅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这是因为教师的方法意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较贫乏,概括能力不高,缺少意识且缺乏能力将经验做法阶段的隐性方法概括出来,转化成显性方法[2]。

(二)博雅教育涵养的欠缺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通识课与选修课而开展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

1.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焦性思维的双重发展,有利于方法核心能力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虽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3],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养,又是方法核心能力的修为。以2011年调研的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为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压轴。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思想方法、人文关怀的因子,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虽渗透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人文知识的熏陶,不足以充分培养高职学生思想自由的灵性,也难以培养其牢固的思想方法意识。

第二,“工具”技能彰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虽散发出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思想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不能充分培养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素养。

2.选修课程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选修课学分本来就不多,一般是4学分,2门选修课。除专业选修课外,多数高职院院校还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资源往往是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恋爱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类等课程,而真正能够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课程有限,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选修课。访谈表明,一些高职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课程,少数甚至仅以讲座代替选修课[4]。

高职院校举办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类的报告,尤其是企业成功人士的现场说法及经验总结类座谈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意义重大。这原本应作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或必需的学术、技能培养活动,而不能简单沦为选修课。同时,若把一次听座谈、报告的心得、思想汇报算作零点几学分,就系统性而言,有零散、破碎、拼凑之嫌,不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科学整体的知识观,不利于系统的思维判断及思想方法的积淀、形成、完善。

选修课学分分配不合理,根源还在于选修课资源非常有限。以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为例。专业选修课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专业任选课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训练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

相形之下,国外一些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某高职电气工学科,其通识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必修课程主要有:国语、历史、现代社会、数学、微积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概率、统计学、保健・体育、英语、音乐或美术(任选1科);选修课程主要有:地学或生物或统计学任选1科、法学或心理学或文学Ⅰ或社会学任选1科、经济学或哲学或历史学或文学Ⅱ或交流特讲或德语Ⅰ任选1科、英语A或英语B或英语C任选1科、德语Ⅱ或法语或中国语或韩语或英语特讲任选1科[5]。

二、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方针的偏离

1.就业目标的“单向度”

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或辅之以实训实习或顶岗实习,或以“订单式”为特征,经由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考试考核,让学生获得进入各类市场的准入证书,达到就业目标。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明确与就业目标突出,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绕开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就业目标上,就未免矮化了教育理想,也会单向度背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定位不相一致。

2.综合素养培育不足

就业目标达成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只是教育方针的维度之一。比照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说,就业目标的达成只是接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二者不如就业目标那么具体、有效、实用,但仍然是高职院校无法绕开的教育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并未等同于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更不能等同于“一次性”解决。因为离开了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场景的变化及科技、工艺、工种、岗位的更新换代,如没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配合尤其是方法核心能力的“驾驭”与“导向”,离开了学校教育,缺失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后劲必将逐渐枯萎、衰竭。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就业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意味着高职院校综合素养培育的不足,预示着高职院校培育目标背离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方法意识,即培养学生方法观及方法观的升华――方法论意识。方法论超出了经验范围,摆脱了具体工具思维的束缚和羁绊,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领域。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忙于运用高明的、精湛的方法和手段,沿袭固定流程,去实现已规划好的蓝图,而是要把方法所包含的静态规则转化为人的精神坚守与现实践履[6]。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导向

1.为职业而教育

专精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为职业而教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做中学”,为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但它忽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7]。为职业而教育的结果就是突出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及获得,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放松对高职生进行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渗透,突出一技之长的培养与训练,即片面强调学生能力方面的工具性素质,忽略其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创新素质、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得要领[8]。最终,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的只是特定工种的具体岗位技能,而不能在思维判断与思想方法上获得教育与陶冶。

2.为生计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生计而教育。在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生计而教育本无可厚非。

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重视[9]。前者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显然,无论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思想方法与思维技巧的应对,而方法与技巧正是上述诸多能力背后的根底。

如果高职教育仅限于生计教育,而无其他软性目标的追求,诸如,方法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等等,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当然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仅限于“一技之长”的发展,不是仅仅停留于“生计”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培养前者的同时,突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予以理论论证的。突出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10]。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主张综合技术教育应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认为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普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又能促进普通教育的发展[11]。

1.学习基本技能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学习基本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指根本的或主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技能涵盖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基本技能,意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技术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即制造物品或提供具体服务,也即能“做事” [12]。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用操作阶段。其二,方法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阶段。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为知识的技术,含特定形态的知识,有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二是指作为意志的技术,含目标、意图、愿望及选择等要素[13]。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深化阶段,近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技术维度与方法维度各有侧重,二者缺一不可,但后者更能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指导。

2.把握基本原理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另一原则是把握基本原理。所谓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4]。把握基本原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除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高职生多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以养成高职生一般应具有的厚积薄发、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实质上,基本原理就是贯通、联系、思考、交流、价值的知识。比如,要培养高职生技艺、技能的历史及相关社会意识,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须了解技艺与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他们要能够用广博的知识参与对话,能够探讨技术正在把我们引向何方,又怎样把我们引向要去的地方[15]。

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16]。无论是“观点”“连贯的意识”“相互关联的意识”,还是“献身精神”“特定的宗旨”“意义”都是关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都是基本原理,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与根本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亟待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

第二,博雅教育。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第三,课题探究。与其他所有专业一样,职业教育也应包括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探索,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17]。

2.及时跟进教师教育

除了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造外,还需要学校的校本培训、课程进修、境内外访学等各种再教育途径。这就是教师的职后教育,相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入门指导而言的[18]。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在。可从两方面对高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一是前沿把脉。学习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修养。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19]。

教师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其综合素养,拓展其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培植其方法意识,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及时跟进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帮助他们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长处和需要发展的领域”[20],以更好地满足学习化社会合格师资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其面临的困境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所在,“交流、辩证和开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导原则”[21]。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破解当下偏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瓶颈,践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范规定,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社会呼告与时代吁求。

参 考 文 献

[1][12][1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6.40.44.

[2]张健.论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7):43-46.

[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J].哲学研究,2011(1):90-93.

[4]计洁灵,汤广全.高职人文教育误区的案例分析:课程设置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6):66-68.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2-26.

[6]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7] [10]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643.663.668.

[8]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9]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5] [1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111-112.

[17][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8]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145.

[19]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0][英]芬坦・奥里甘,等.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郑威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21]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6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mong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method abilities is one of the predicaments. The dilemma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of method mainly includes being par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the insufficient connotation of literal educ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are laying one-sid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vie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e key i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第4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一、认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养教育和考核

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是医院水平的体现,医务部、护理部及各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抓好日常技能培养,并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分别组织开展全院性技能考核评比,医院对优秀个人和科室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将考核成绩纳入科室年终优秀评比条件之一。

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根据《四川省继续教育条例》和《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等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学校毕业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必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是所有医、技、护理人员职称考试、聘任,执业资格考试、注册,年度考核等的必备条件。

1、医院定期不定期组织本院专家或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回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主要介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新检查、新诊断、新治疗以及疑难危重病案讨论等,原则上每月组织一次。

2、临床医技科室应定期不定期组织本科人员进行学术小讲课,新技术、新方法讨论以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每月不得少于一次。

3、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邀请外地专家、教授来院讲学。

4、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总结临床经验、推广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并撰写论文,但所有对外交流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经医务部、护理部审核签字并交科教科登记、盖章后方能交流发表,交流发表后持刊物原件再次到科教科登记。否则不报销发表费用,不评选优秀论文以及计算继续教育学分。

5、所有医、技、护理人员每年必须要有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5分,且初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5分;中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10分;高级职称每年必须至少要有I类学分15分。

6、无论是全院性或是科室学术讲座、讨论医技小讲课等均应有记录、参加人员签字、教案等备查。

三、严格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监督管理

1、医务部、护理部及科教科应严格审核监督管理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及学术论文交流、发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培训及学术技术交流等,努力培养医疗护理高新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外出参加学术论文交流、专委会会议、短期培训,原则上一年内不得重复参加,外出进修学习原则上三年内不得重复参加,若因病、因事临时不能参加者,未经院领导同意不得随意转让参会资格。

3、凡外出参加学术论文交流、专委会会议、参观学习短期培训学习结束后,由参加者持院领导审批同意书、到财务科填报差旅费审批单,经院领导审批报销差旅费。

凡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超过一月,脱产、半脱产“专业证书”学习以及读研者学习期间生活费领发、路途车费报销按财政部门及医院有关规定进行。

财务科在审核填报差旅费前务必认真审核是否有领导审批及医务部、护理部及科教科审核签字。凡不按规定程序外出者,医院不报销任何费用,并按旷工等有关规定追究不假外出责任。

4、凡外出进修学习、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学习及读研者不遵守进修学习医院或主办单位规章制度,无故终止学习或被退回单位者,其进修学习费用概由本人负责。情节严重者医院将追究其责任,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5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要做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必须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课题组一定要反复斟酌和修改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得到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查方案和具体的调查问卷。

通过调研了解到下面的信息:1.企业对毕业生的未来需求:在将来的十年之间,大部分企业会扩充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2.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企业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职生就业的岗位大部分都是在维修、装配、调试、质检等四个方面,由此看来,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将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就是生产一线。3.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德才兼备,能够熟练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并且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肯吃苦、不怕累。4.课程结构亟待改善,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更加倾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5.专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和中职生需求方面,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和中职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具体来说,教师更擅长板书教学,而中职生最喜欢的是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的整合教学方法。

通过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以及面临的困难,从而进行认真地探索,并且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更好地进行中职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提升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二、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

通过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对本专业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过“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将 “元器件准备”、“装配”、“检测”、“调试”、“总检”五个工作项目初步的确定了下来。

专业核心技能直接关系到中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弄清楚核心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之下做出进一步的拓展,而并非让任何的领域都任意的发展。由此看来,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及核心课程尤为重要。

经过深入地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可以发现,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技能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电路图的识读技能、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

三、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编写中职应用电子课程标准

(一)按照确定的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所谓中职应用电子课程的核心课程,就是能够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率、全面促进其它学科的开展的课程。虽然具备了上述的理论支撑以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定位,然而,为了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工作,仍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想方设法进行应对,具体如下所述。

1.困难一:知识体系与行动体系的转变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以知识体系呈现,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更喜欢那些以行动体系呈现的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如何应对这一困难?

应对方案:根据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自身的特征,对于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都更加倾向于理论讲解,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这些课程的理论过于难懂,又缺乏实践操作,这就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能够激发起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要应对这一困难,就应该传承这些课程不可或缺的优点,并且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通过核心技能,就可以对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进行重组,对于整个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打造,使其出现巨大的转变,对于一些中职电子应用技术知识点可以加入到《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两门新确定的课程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职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困难二: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理论课、专业实训课面临着纯理论、纯实践的困难,这就导致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

应对方案:根据核心技能,合理设计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一般情况下,《电子工艺》课是和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最一致的,这一课程也受到了众多的中职生的喜爱。基于此,可以对《电子工艺》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个个的教学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中职生更加热爱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大幅度提升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避免了纯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的问题的出现。

(二)分工负责,共同制定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标准

第6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1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考前培训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严格考核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3考后点评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第7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 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8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考前培训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严格考核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第9篇:核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 思路 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7]肖海平.探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