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第1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学科教学.2011年4月出版

[2]杨立刚〈《创新与素质教育〉〉社会科学论坛(教育研究)2005年5月出版

第2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8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助直观感性材料,降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难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理论观点,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抽象的政治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解时,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教师需要借助直观感性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掌握政治知识。

例如,在教学《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课文《欧也妮・葛朗台》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这篇课文的一个视频短片,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影像资料感受葛朗台那种贪婪、吝啬的嘴脸,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他对金钱这么狂热,货币究竟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人为了钱不择手段,进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金钱的看法。学生在对这些比较熟悉的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顺理成章地产生表达的想法,从而顺利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目标。

由此看来,密切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选择直观生动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架起理解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学习任务。

二、运用提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理论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导致学生只能当听众,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影响了学习效果。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几番周折,用自己的铜针换到了象牙,将象牙交给了小船的所有者才可以使用小船。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却反映了货币的本质。教师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旅行家为什么要交换物品?这些物品为什么可以交换?是怎么交换的?学生在理解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轻松地回答出了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商品交换经历了哪些阶段?“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货币交换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揭示出货币的发展过程,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探讨,加上自己的思考,理解了货币的本质,完成了学习任务。

由此说明,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恰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互动,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认知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需要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角度,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获取、加工处理外界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主构建。首先,在货币产生之前是物物交换,让学生讨论归纳物物交换的特点和年代。学生发现物物交换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具有偶然性。随着物物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物的特性才逐渐体现出来,但是非常麻烦。其次,一般等价物出现,让学生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物交换的不足,但还是很不方便。最后,货币产生,引导学生理解大范围的交换需要固定一般等价物,金银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出现的标志。经过逐步的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探索发现,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3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导启论、引导、讨论、追问、练一练。

所谓“导启论”式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俗话说:“教贵引导,点拨方向,讨论出真知和实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也就是导演。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但不能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拔的作用,点拔就是启发教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才能够充分的体现。讨论发现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讨论是一种交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设问”是一种较好有效的手段,通过驱动设问“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境界,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理学学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来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陈也曾说:“学贵有疑”。只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入地探究,学生思维才能不断地历炼,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超越自我。追问是设问的升华,在设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到知识升华和迁移。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程是静态,师生互动生成中酝酿出语言味。我认为老师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和捕捉互动和练习的话头。穷追尽索,巧妙酝酿语文味。因此,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设问――讨论――追问――练一练”。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互。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每课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又是老师设计课堂的关键环节。引导的目的又是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具体包括:“重点词读音和解释、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文本的主线和副线。”因此,引导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引导的运用包含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因而受到许多学生青睐。同时,引导要有目标,内容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的。内容问题要先易后难,逐渐加深,能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此,引导的设计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整体设计有利发散学生思维,加强老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导,积极探索的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二、每课一设问。设问是每节语文课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关键设问既是贯穿全文,以是统领全文。清代的陈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是,大疑则大进。”我认为“无疑则无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可见,教师设问是教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过程:“质疑――解释――再生疑”的过程。只有老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历练,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断地超越与升华同时,设问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而设问,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教者设计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花儿呈红有哪些因素?这样设问既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题意识,激发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轻松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最高学习境界,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每课一讨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种类较多。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五几个讨论出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的模式:“问题――思考――讨论――解决”。这个情境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能创造语文教学情趣。情趣是由情调所激起的趣味。老师在课堂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和互评,老师点拔、指导、总结。如《勇气》一文中讨论1:文章中讲到两种”勇气,你赞同那一种“勇气”?讨论2:你如何理解法国妇女也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如何理解她懂得什么信仰?老师不只按照教参书的答案准则,而是学生要深入层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各抒己见都是正确。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善于发现学思维与动向,紧密追踪,点拔弹弦;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辨别曲直,辩论中受益,起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讨论要有批判性,高度性,热情性倾听。谦虚、民主、平等原则。因此,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益。

四、每课一追问。追问是点拔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拔内容是指“点其要害,拔其迷障。”最终目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拔”。点书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上重新建构。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目的,而追问是点拔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汇报,纠正。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春》一文,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课文只为了写春天的美景吗?这样追问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追问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教学手段,它需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环节。同时产生“学习语文兴趣,打开学生学知识的大门,轻松地度过了美好的课堂时光,学到许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每课一练一练。语文阅读的训练形式是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对话演讲。对答等。这些者是“练一练“的范围。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练一练”这教学过无需列出来。因为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舞台,教师从学生的练中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例如,要示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可以要他们写出来,写成一句,或在黑板上展示,或在讲台上表达出来。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见解说给同学听。”如《选举风波》中,贾里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单辩论。这样辩论有利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认识能力。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引导”带出“设问”,以“设问”产生“讨论共鸣”,讨论中带有“追问”又是讨论的升华。练一练“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导启论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一、转变观念,营造民主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僵硬,往往是单一、规范的课桌排放,学生端正的坐姿,师生一问一答的配合。实际上,这种统一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拉远了师生关系,也制约了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改变教桌排列方式,譬如圆环绕型、会议型、E字型等;根据学生性格、兴趣、认识结构等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开放教学秩序, 学生可抢答、跨组交流讨论等。

如学习《伟人细胞》一文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文章标题中的细胞是什么意思?通过短语概括出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事,你们认为他成功了吗,说明原因。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再现其中某件事,语言须合理地体现人物性格。再让学生自读文章,划出有关语句,进行小组讨论。当本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跨组讨论,然后全部被全班交流。此外,教师还可创设多种教学活动,如才艺展示、辩论会、演讲竞赛、知识抢答赛、师生沙龙等,以营造出愉快宽松、活泼生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欲,使其主动探究与发现。

二、确定目标,指导思维方法

在开展创造教育时,教师需要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在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时,教师需要明确目标,以发挥目标的导向、规范与激励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听、读、说、写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训练,有内容地练习。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多种创造思维法,如求异法、发散法、发现法、质疑法等,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其学会辨析,学会发现与提出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可运用发散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然后依照结尾情景,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不同结局。学生的想象合理丰富,文字语言也十分灵动优美,贴近人物性格特征。此种训练,使学生把握了思维方法,体验到成功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创造思维。

三、鼓励质疑,发挥想象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非常重要。思考需有质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由文本语言文字,文章思想内容,亦或老师提问等方面切入,大胆质疑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师生讨论,甚至争辩,这些是在学生理解文章基础上而展开的,可弥补老师讲解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问题这一钥匙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第一,于课堂上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善于提问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引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质疑传统观点、现成理论,然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探究求异,碰撞思维火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激活思维细胞,由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比如,学习《有的人》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文章的词句、段落与篇章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譬如怎样理解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含义?“刻入”与“烂”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于生活中质疑。知识源于生活。同样,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人文性与思维性。因而,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提出、探究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关注生活,由身边小事进行积极思考,学会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学习《多一些宽容》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举出相关生活实例谈谈宽容是什么意思?有何意义?怎样才可做到宽容?引导学生由身边小事思考问题。而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争辩,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造能力

在语文创造性教育中,若想提高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并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头,更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索,激发创新意识,学会创造性学习。比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实践。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顺文章,对文章有初步感知,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而后进行小组讨论与探究,使其能够借助工具理解语句,并紧扣课后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会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学会提出疑问,融入小组讨论与探究,提出创造性建议。另外,还可让学生将文章编为课本剧进行小品、戏剧表演等。

又如,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教学展开一课一练,亦或使用书本优美语句,使之连词成段,亦或根据段落篇章,加以模仿写作,亦或续写故事情节,写写读后感等。当然,教学不可限于课内,还应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向生活,以丰富学生经验积累,使其学会观察,学会创造性表达所见所闻。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校园,如花草树木、凉亭长廊、楼房建筑等一景一物,关注校园中的多彩生活,如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比如说明文,介绍事物特点;记叙文,写写生活片断,描述人物经历等。其次,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如参观名胜古迹,观察本地风光,调查家乡风俗人情、特色物产,访问当地名人等,以丰富学生生活阅历,增强学生知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这样,既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增强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

第5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7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要实现三大目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培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的接班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是高等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灌输”的说教方式,以引导为主,取得教育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高校校园存在着多种不同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矛盾。思潮多样性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观观的形成,给思想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引领高校校园思潮的价值观基础,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实现和谐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过硬的祖国接班人的保证;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是党和国家给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者们的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要理解这项任务的意义,首先要了解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体现的是同志阶级的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社会思潮通常是通过高层知识分子向青年学生传播,再由青年学生扩散到社会大众。从这个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中国各代国家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造大学生思想之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铸造大学生的思想之魂。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对各种意识形态都比较敏感。这需要高校广大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来明辨是非,抵抗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政治思想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大学生人生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系的主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其科学性,让他们接受和认同这个理想。这个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领导地位,期间我国的兴衰荣辱还历历在目,因为有了共同理想,我们才了三座大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中华儿女才能追求共同的梦想。因而有必要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理解共同理想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真正意义,为我国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准备。

3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两个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最本质的文化素养,体现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革新为本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富有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原动力。在对高校学子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时,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传承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出革新的重要意义,明白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开拓进取,求实奋进,让青年学子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潮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素质培训,甚至包括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理论性强,难于全面把握的特点,这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带来了困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行动的指导,需要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想转换为行动的指导,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要尝试把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入到教学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授课,但教学效果难于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分清主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来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针对这块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2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思想,让思想来指导行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教学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是让学生深入农村和城市,了解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进步、秀美的风光和真实的民意,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的特点变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优点,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中,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中。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最高境界,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学生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更新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从内涵改进工作内容,外延上扩展工作范围;以人为本,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塑大学价值观,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积极促进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的阵地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利用好校园网络,通过强化校园网站和论坛的建设,来引导学生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正确认识。

4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贯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还存一些缺陷,如缺乏主流引导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步与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处事。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师德建设成果。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和科研两条线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上,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努力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上,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让自己成为本专业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其次,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即使是专业课的教师,也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修养的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渗进专业课的教学中。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荣辱观。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教师们才会严于律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要让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在思想上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言行上做到“美其言,慎其行”,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单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需要高校在措施和机制上不断的创新,将国家的制度落实到实处;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高校校园思潮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且复杂的工程,应该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为提高效果,还需要求新求变,不断使用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校学子特点、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之路。这是国家和民族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具体来说,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尊重差异与批判错误结合起来。在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时,一定要兼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百家开放、念兼容蓄、和谐相处,这样的校园思潮才是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错误的思潮,敢于和那些腐朽、没落的观念做斗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据,批判那些唯利是图、荣辱不分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民族精神为指导,同一切反动的思想和言论做斗争。

二是把包容多样与确立主导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待其他观念的基本态度,社会主义者从来都是拥有广阔的胸怀,能够接求同存异的人,同时,多元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自我完善,在矛盾中斗争,在矛盾中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确立一个主导的观念、主导的思维,“一元统领”、“协调有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要求,主力思潮会带动社会向前发展,能让我们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协同奋斗。

三是把净化思想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净化思想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解决自己切身利益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世界观,妥善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地去解决师生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安居乐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对推动校园思潮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而积极的意义。

四是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的关键。高校学子是校园思潮的主体,改造主体的日常思想品德就是改进了校园的思潮。高校学子要积极参与,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是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预测高校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潮,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变化趋势,以揭示不良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注意把收集到的各种思想理论信息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形成不同社会思潮的共同因素和相似现象。只有认清了校园思潮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才能科学预测其传人校园的内容、途径和可能的影响,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

预测的目的在于引领方向,在引领方向时,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阐释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要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中国的图谋,说明维护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效的分析与引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在“引领”战略上,要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要借助校方的公信力地位,牢牢掌握宣传上的话语权。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据高校的思想阵地,并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

第6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P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式;要点

一、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概述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笔者认为应该涵盖三个方面,首先,应该准备一些合适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其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勾起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对之后自主学习的开展与效率有不小的帮助。其次,如果条件允许,准备好一些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其设计尽量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方式铺展开。再次,准备好课后需要拓展学生视野的小问题或者小任务,确保问题或者任务的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性,并且与当天所学尽量契合。

(二)课时引导

首先,做好良好的课程导入,利用课前准备的问题或者一些生活中或者历史上的小故事来做课程导入也是不错的。良好的课程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个步骤做好铺垫。另外,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一定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

其次,做好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的环节或者是在分析讨论的环节,老师都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平和、平等以及趣味性强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氛围则需要教师懂得将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借学生的口来进行教学,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提问空间,多进行鼓励与引导,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再次,做好团队合作的规划。在初中语文自主课堂上的团队合作指的是将个人独立思考得出的问题或者结论拿出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得学生们能够相互启发,并且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将一些个人的或者比较浅显的问题消化掉,节省了大量了课堂时间,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谈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此外,除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意外,老师也需要鼓励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适当的表示鼓励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横向或者纵向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后,做好总结升华。在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中,得到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很有亮点的提问和想法,老师需要将知识点以及学生提出的亮点有机的串联起来,将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老师也要进行评价,对其思考模式和探索技巧提出一些建议。在总结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升华,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

(三)课后拓展

初中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思维方法都可以进行一些实际运用。老师可以在课后提一个典故,半句诗词,一些课前准备的拓展性的问题等,留个悬念给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有机会多组织一些如情景剧,诗朗诵比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后拓展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点,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些在生活中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习惯,既是拓展了视野,也是培养了能力。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点

(一)生本思想,激活主体意识

虽然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自主课堂教学中,区别于以前的概念,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学生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来承担教学活动的主动者,老师做好引导和启发等作用。不同于过往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过去再怎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一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就难以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其次,鼓励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做到师生平等,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要加以鼓励,能够抓住学生思想中的亮点,让学生在教学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要重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去探究和思考,在寻求答案产生疑惑之后也能自主的去分析和提问,跟小组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区别于以往的是,这种提问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的全部动力都源于学生自己。

(二)注重引导,培养综合能力

由于师生角色的转变,语文老师一下子从知识的教授者以及课堂的控制者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所以更需要重视这个引导的过程。引导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目标的引导,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大方向,漫无目的的讨论反而降低课堂效率。其次是,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高效并且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再次,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其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过多的干预,应该通过提问或者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只教导学习和思考方法,却不直接灌输其知识点。

(三)整合资源,打造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言也应该与时俱进。整合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多种资源,无疑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比如,利用微信或QQ等软件建立一些讨论群,让学生课后还能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并且可以在上面直接提问,从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更加自由平等的学习平台。除了老师主导构建的学习平台,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搭建一些合适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多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让语文课堂学习真正与时代接轨。

(四)新旧结合,深度挖掘教材

很多老师由于引入了新的自主教学方法,将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的摒弃。其实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有很多精华的,比如提问的技巧,切入的技巧等,我们应该将新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起来。整合的方法的核心就是依托于教材的开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并且结合当下的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热点来进行教学工作,无疑会使得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和生动。

参考文献:

第7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阅读应当是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感悟,接受实践阅读的过程,教师给予的是指导,在阅读中接受情感的教育,思想的升华,获得真实性的阅读感悟,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去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兴趣导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前,加强课前导入,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课堂,加深对课堂学习主题的了解。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时,可以启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投身学习情境。巧妙地加以引导(图片、问题、影音片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展示辽阔无边的草原景象,让学生在歌声与图片的熏陶中,感受草原之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在观看完课件之后,有感而发。在感受了草原之美以后,教师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提问,谁看过草原,你脑海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家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绘我们美丽的大草原呢?通过开篇设疑的教学方式,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在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进行提问,你们读到了什么,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阅读中获得知识。

2指导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提问式教学活动是依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来实现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学设计主线,让学生在实际课堂中,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让学生将思维中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因为具有疑惑的部分,学生才会产生想要探索的冲动,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疑问探究中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要讲究艺术性。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组织教学互动,参与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熟悉课文内容,制定计划,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文中的角色的特点,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五名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重要任务,其余的同学充当旁观者,五名同学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整整一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显而易见,并且五个人物扮演者对课文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且拓展了不少的课外知识,给其余同学带来了知识的累积,这样不仅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地环境下就将课文熟练掌握,并且了解了情节脉络,故事背景。像这种有故事内容的课文,教师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开发,想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依据教材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设定多种情景,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学会自主探究,因此,自主学习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始。

3开展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将自我思想和想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培育学生疑问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问题,例如“人类如果失去了联想,将会变得怎样?”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开始讨论,展开充分的联想,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边读边想,边读边悟,这时他们就产生一种独特的感受,并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时,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讨论,或分小组,或同学互议,或自由组合,他们会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充分的表达。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时,要及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充分认识学生所想,悟学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在展开联想的同时不偏离主题,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性的体验,从而得到语文知识教育,获取知识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4启发想象,增强思维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要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创新,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4.1应用优美语言,诱发小学生的想象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在阅读到某些优美以及作者思想感情丰富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描绘出的这样一幅景色,以及作者通过这段景色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在学生阅读时,教导学生对课文加强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学生能够获取语言知识积累,在语文写作中可以加以运用。例如《草原》中写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进行积累,摘抄,甚至记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联想,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

4.2生动朗读课文,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应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能够将想象力展现出来,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其中,在教师描绘画面时,能够身临其境。教师的语言如果不够生动、形象,就难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不能感同身受。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可以通过听录音,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去体会文中所抒发的中朝两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亲如一家人的主题思想。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

5结语

第8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让学引思 高中 作文 训练

高中时期作文训练在展开时,教师应当确定更加合适的思想理念与教学出发点。随着新材料作文成为高中作文考察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也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和素养的锻炼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材料深入的解析能力,并且能够从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论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完成。因此,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作文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分析看待问题时应当具备从不同视角来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和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高中课堂上学生学到的阅读文章中不乏一些很有深度的经典文本,在分析这些文章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各种观点、想法有分享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学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分享。在这种整体氛围下才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自然会逐渐形成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如教学《雷雨》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是假进行讨论,展开辩论。有的同学结合教材的内容认为是真,如把鲁侍萍的照片摆在房间里;保留当年用过的家具、侍萍帮他补过的衣服、不喜欢开窗的习惯等。有的同学辩证看待:年轻时候的周朴园很爱年轻貌美的鲁侍萍,后来周朴园成为了资产家,具有封建资产阶级的思想,变得唯利是图,对鲁侍萍的爱有虚假的成分。随着辩论的越来越激烈,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样的教学组织环节不仅会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挖掘更深,这其实也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层面有所提升的训练过程。

二、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仍然会经常在高中作文训练中出现,这类作文训练方式需要学生对于具体材料或者探究的主题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学生要能够从材料进行延伸,在有效思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观点或者立意点,然后来组织与构建文章。材料作文的训练中,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是训练重心,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可以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以让学引思理念作为指导,鼓励学生对于讨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在观察和阅读中获取的一些体验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形成自己的立意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都有所要求。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慢慢成为主流,教师可以多从一些典型的训练题目中来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让学生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都更加熟悉。比如,有关钻石与石头的材料作文,我们就要让学生自己认真读,思考可能的写作角度。除了从钻石、石头的角度,以及钻石与石头对比的角度外,可不可以选择其他角度呢?其实,可以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作文情感的倾向等。如这道材料题可以抓住“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一关键句提炼出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这一观点。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是学生思维引发的向导,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以及τ诓牧戏治鐾诰虻墓程,对于材料有充分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审题立意,找到自己写作的有效切入点。

三、展开对于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对于有的学生不容易把握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也是对于让学引思理念的一种彰显。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中作文训练的主流,但是,有的材料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思路上的偏差。一旦审题立意上产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主题表达,学生会写偏甚至写错。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找到自己想要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进而更好的组织与构建文章。

如一道材料作文谈的是“知识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如果有学生只从“财富就是金钱”的角度写作则明显不妥,当然,老师不能批评学生,毕竟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财富”有深刻的内涵吗?让学生继续进行联想想象,学生进一步思考会得出:“财富”是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此,学生思路打开了,写作方向多了,更有利于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会陷入局限,甚至进入题设的陷阱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指出学生思路上的偏差乃至错误,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于写作主题的自主探究,进而慢慢找到良好的写作思路与方向,更清晰的架构文章,写出优质的习作。

【参考文献】

【1】曹勇军.追求作文教学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2】贺向东.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01)

第9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互动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77-01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于学,乐于学,而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正是学生不愿意花精力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部分学生认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在考试时依然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成绩,而更多的原因语文课堂过于刻板枯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机从而让语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构建。

1 转变教学理念,打破固有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一直遵循课堂中老师为大的原则,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节奏的带动,对于问题的见解都是由老师再到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教师的思想基本取代了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这种传统的教学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低下,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创新的当下,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保留原来的理念,虽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但都是流于形式,教学在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善,而启用新模式的年轻教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明显,所以要想真正的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开始改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模式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基本已经形成,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对于文章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但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让学生接受教科书中所述的内容而否定他们自身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者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会去主动的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就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再让课堂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

2 问题引发讨论,讨论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由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进程中适时的抓住问题引发讨论。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所述问题的可探讨性,不能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是毫无头绪,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针对这些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研究,选出最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讨论,范围不能够太大,使得课堂时间因为讨论而被占用太多以致于不能够完成教学计划,也不能够范围太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询问学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性格是怎样的,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来说明,对于看过《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章来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王熙凤其他事件的引用来具体说明,而没有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则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讨论会对于这本书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种形式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结课文内容,更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而教师就要抓住学生问的这些问题,适时的引发讨论,学生对于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更大的动力,也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学生经常问,为什么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他杀了刘邦,天下自然就是他的,就不会有后来的乌江自刎,教师要充分抓住这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方面又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甚至由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发到最后项羽失败只是时运不济还是另有原因,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越想越丰富,越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让学生真正的投身课堂,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享受思考的过程。

3 教师参与讨论,建立良好关系

讨论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非常全面,所以常常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在原则上发生错误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在自己的看法得到肯定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够左右学生的思想,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好与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在知识面上给予补充,会让学生的讨论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这种交流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会减小,在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由于学生的主动配合,语文课程教学也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构建互动讨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压抑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孟杏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