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如何让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何让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摘要: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阐述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术教学;创造力;创造潜能

艺术教育能培养人的创造力。都市里,父母往往会将年幼的子女送进绘画兴趣班、书法班学习。这样真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吗?笔者针对艺术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了思考。

一、从科学本质上,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孩子创造潜能的培养

艺术能培养人的创造力有科学依据,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RoperSpery)博士提出的理论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点。他关于裂脑人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脑的“双势理论”①。他的研究表明:左脑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右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是我们想象力的源头;人的创新灵感也产生于右脑。看来,在人创造的过程中,占重要作用的想象力、形象思维、灵感基于右脑的功能。而艺术学习正是主要锻炼人们的右脑。形象思维是右脑的重要功能,是指运用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就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②。但一些艺术课堂和部分兴趣班仍采用照葫芦画瓢式的临摹教学。这种单纯的描摹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这种学习模式虽培养出许多画得很像的学生,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教师与家长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反思:首先,应坚信艺术学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次,减少对临摹学习的重视;最后,也最重要,家长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不管画得多糟,只要有丰富的想象,我们就应不吝赞美。

二、从出发点上,改变功利心理

不可否认,送孩子进各种艺术兴趣班,其中有些家长存在功利心理:利用地方政策——艺术作品得奖升学考试可加分,或想让孩子将来成名成家。而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创造力是否得到发展,这些家长漠不关心。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我们的儿童教育成功与否,有赖于能否形成一个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竞争力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这个目标又有赖于是否能够向儿童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方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如果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③这段话对于我国也很适合,那就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艺术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艺术思维,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各类社会工作中富于想象和创造性,更具竞争力。由此,教师应改变观念,让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而不要挪作他用。

三、从评论上,改变多批评打击的方式,要多赞美、鼓励

现在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多有批评性的评论:怎么还是老毛病,比某某差多了,真没用……其实,面对学生的作品,应该多用“颜色真漂亮”“画的故事真有趣”“想法真新奇”等话鼓励。艺术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教师应多给学生以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

四、从课堂氛围上,化“死寂”为活跃

现在有一些课堂过于强调秩序,样样都井井有条。很多发明创造都来自天马行空的想法,从而带来了发明创造的灵感。要让人在死寂的氛围中产生多彩的想法,这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活跃的氛围,学生才会放松、无拘无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教师在艺术课堂上,应适当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活跃起来,只要不离开课题,可允许学生言语、行动自由些。这样,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更易不期而至。对于如何让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值得反思,这是个很大的课题,笔者在此只是作了粗浅的思考。期望更多的父母与教师能深入研究,并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对子女、学生的艺术教育中,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艺术学习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李小平.基础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③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国美术教育,1998(5).

作者:周金宝 单位:江苏灌南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