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于理想的文章精选(九篇)

关于理想的文章

第1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A篇文章文体为应用文,关于网上学习,篇幅与去年差不多,一个小标题下面配几行文字说明。文中没有超纲词汇,长难句个数不多,基本是短句,与去年一样仍然设置了两道题,难度一般,集中为推理判断题。两道题都可以根据定位词,回到原文找出题处,对比选项加排除就可以解题。

B篇文章文体为说明文,文章主要通过实验,对比黑猩猩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文章篇幅对比去年390词的电子垃圾文章较少,难度也较低。文中并未出现很多超纲词汇及长难句。题目的难度较低,设置了三道题,它们是两道推理判断题和一道主旨大意题。

C篇文章文体为科普文。文章主要是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介绍及危害等相关情况,这是与今年所谓的史上可能面对的最严重的厄尔尼诺自然现象的社会时事相关联的,贴近社会主题。文章难度一般,和去年相比,长度差不多,但科普文会提及自然现象等专业术语,所以文中专业词汇及长难句的理解对于本文的解答有重要影响。考查的四道题分别为细节理解题共2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目的意图题,基于文章重要部分的细节及上下文的理解成为本文解答的关键。

D篇文章文体为记叙文,是关于人物介绍的文章,讲了牙买加一名短跑女运动员ShellyAnn FraserPryce的成功励志故事。篇幅对比去年的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自由与责任)的说明文略微减少,难度下降。文中几乎没有超纲词汇。共设置了六道题,题目难度对比去年的D篇题目难度也有所下降。集中为推理判断题共4题和标题概括题。

一、细节理解题解法

事实细节是用来支撑、阐述和解释主题的具体信息。抓住文段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他类型问题的基础。这类题型的题干常为:

(1) When /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4)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text?

(5)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in Paragraph...?

(6) 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

【应试技巧】 不必通篇细看原文,而应采取“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法,先从问题中抓住关键性词语,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和查读的方法快速在文章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品味,对照比较,确定答案。直接细节理解题答案与原文挂钩,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但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间接细节理解题需要通过有关词语和句子的转换,利用主要事实、图表、图形来获取信息,然后利用因果、类比、时间、空间等关系将零碎的细节经过一系列加工、整理,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占大多数。今年江苏卷中61题和62题属于细节理解题。示例:2016年江苏卷C篇

61.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El Nino in Paragraph 1?

A. It is named after a South American fisherman.

B. It takes place almost every year all over the world.

C. It forces fishermen to stop catching fish around Christmas.

D. It sees the changes of water flow direction in the ocean.

【解析】 D 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El Nifio sees warm water, collected over several yea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flow back eastwards when winds that normally blow westwards weaken, 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可知D正确。

二、主旨大意题解法

主旨题,即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大多数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个句子来表达的,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演绎性的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句首,而归纳性的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句末,主题句在中间时,文中往往有一个转折词引起读者对主题句的注意。一般将文章所有段落的主题句归纳起来,就可找出主题思想。主旨大意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1) 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2)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

(3)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4)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应试技巧】 在回答词类问题时,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这些主题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错误的答案有的太笼统,有的则太具体,不能恰当地反映短文的整体思想,因此,答此类题时一般来说应做到:

1) 分析篇章结构,找到文章主题

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短文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若短文由若干段组成,除仔细阅读第一段的首句外,还须仔细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即段落中心。还有些文章中心句在全文的最后。此类文章往往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最后阐述核心观点。因此,仔细阅读这类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是关键。

2) 全面分析细节,准确概括大意

在阅读中一定要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既不能片面行事,亦不可随意扩大。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细节,找到共同点,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有些记叙文,主题思想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字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示例:2016年江苏卷B篇

60.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A. the helping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B. ways to train childrens shared intentionality

C. cooperation as a distinctive human nature

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解析】 C 主旨大意题。本文属于科普说明文,作者从猩猩的自私行为导入到人类无私帮助他人的本能,分析了人类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本能天性的原因。ABD都属于文章的部分内容,并非中心思想。故C项正确。

三、推理判断题解法

这类题属于主观题,是层次较高的设题方式。它包括判断和推理题。这两类题常常相互依存,推理是为了得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又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推理。

此类题型常见的题干有:

(1) The writer implies ?

(2)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text?

(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4) We can conclude that ?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6) When the writer talks about..., what he really means is that .

【应试技巧】 考生做题时要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把握作者的“弦外之音”。

1) 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推理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2) 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作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增强理解,抓住材料中实质性的东西。

3) 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需要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要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scanning的方法,迅速在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判断。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和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今年江苏卷中56、57、58、59、63、65、66、67、68和69题属于推理判断题。示例:2016年江苏卷A篇

57. What do students need to do before completing elearning courses?

A. To lea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B. To do their assignments independently.

C. To update their mobile devices regularly.

D. To talk face to face with their teachers.

【解析】 B 推理判断题。根据Is eLearning for you? 部分Students who are successful in online course are usually capable of working independently in a responsible and honest manner可知B项正确。

四、标题概括题解法

标题位于文章之首,用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题。它是段落中心思想的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多为一个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要求能覆盖全文,其确定的范围要恰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精确性强,不能随意改变语言表达的程度和色彩。它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标题可帮助读者迅速推断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讨论的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应试技巧】 1) 有些文章,比如记叙文,主题思想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这时就需要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文章主题。要恰当地选好标题,还需要了解标题的基本拟定方法。一般来说,标题的拟定方法是:以话题为核心,与控制性的概念词按一定的语法浓缩为概括句意或中心思想的词组。

2) 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考虑这句话或短语与文章主题是否有密切的联系;再看它对文章的概括性或覆盖面如何;然后要注意题目是否过大或过小,要避免以下三种错误:概括不够(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从而导致范围太小);过度概括(多表现为人为扩大范围);以事实、细节替代抽象的大意。2016年江苏卷中考查该题型共1题,也就是第70题。

70.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The Making of a Great Athlete.

B. The Dream for Championship.

C.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D. The Power of Full Responsibility.

【解析】 A标题概括题。本文介绍了牙买加著名女飞人ShellyAnn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奥运冠军,再到最后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性。激励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范围有点过大,与文章不贴切。

第2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 思路与技巧

在中考中阅读理解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运用能力,如何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呢?在英语阅读题中,题材有很多类型,体裁也非常丰富,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对知识的积累。而且必须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文章的内涵等,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解题方法

1.首先阅读一遍需要作答的问题,弄清题意,带着问题再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重点看看首段和尾段,结合标题和内容,想想文中的主要意思,了解了大意后,再次看看问题,但不要急于答题。

3.认真再读原文,寻找文章的关键信息,掌握文中的细节内容。

二、解题技巧

1.找出中心句。文中常常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展开的,这也是阅读解题的关键,怎样快速找出中心句呢?一般中心句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句子结构简单,不会采用难句形式。②概括性比较强。③段落中的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解释和支撑中心句。

中心句的位置基本会有两种:①段首,一般文章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叙事方法。②句末,在归纳写文章时,概括性的句子都放在句末,这样结尾正好点题。

2.寻找关键信息。要想找到文中的关键信息,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反复阅读文章,抓住文中的细节,注意做些标识,把文中的时间、人物、事件都要做标识,例如:人名统一用圆圈圈起来,时间用双横线,事件用波浪线等,这样阅读起来是就一目了然,通过标识,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更容易理解,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了答案。

3.增加词汇积累,学会猜词,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要想理解阅读内容,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不行的,影响阅读能力最主要原因就是词汇量的多少。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对没有学过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判断词义,②如果有专有名词,可以根据文中来辨别是人名还是地名,不一定要知道词义,因为它影响阅读不是很大,③合成词,通过构词法进行分析。如果是平时的阅读练习,遇到难以猜测词义的,又对文章的理解很重要的,就查一下词典,通过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识记,多积累,多背诵,会增加许多的词汇量,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学会略读和查读。在阅读文章时,掌握好五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脉。所以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体的印象,必须通过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略读。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懂得重点阅读文章的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与尾句,对于不会的单词和难句,要懂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掌握好这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理解文章。因为这种方法基本上能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及结论,通篇略读最适合于下列题型: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3)Where would this passage happen?

(4)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快速阅读完文章后并获取了文章的大意,为了做题的正确率更高,那么就要决定再次细读文章内容,这时就必须查读,也就是查找文章中的具体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相关信息,要让学生再次读懂问题,了解文中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已有的线索迅速判断在何处寻找有关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文中寻找关键信息相当重要,一旦找到方法,便可以迅速正确地答题。

5.推断和结论――深层次的理解。易理解的意图,即隐含在陈述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可从段落中每个句子的大概内容去分析理解。推断出的结果即结论,推断和结论都是理解了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考生对所给的阅读段落理解之后,就要对段落的内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考生在考试中要知道so that,and,but,if等这些单词在阅读材料中的意义和作用。如so that表示结果,in order to表目的,although表原因,so表结果,but和if表示转折和条件。因此考生在阅读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真实含义,这样可以有助于考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提高做题质量。

学生要想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好成绩,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作为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学情以及自身执教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出适合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董启明.全国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论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第3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日语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基础 阅读技巧

引言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 “读”、“写”四个方面。而“读”又是四个方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日语学习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模棱两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如何尽快掌握日语文章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日语学习者所关注的问题。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要素

1. 阅读基础

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广义上,阅读基础是指除阅读技巧外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本文主要从词汇量、句型结构和中日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1.1词汇量 词汇是阅读理解基础中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语法上的不足。因此,掌握的词汇越多,对文章的理解才会越深。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单词。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句话中,单词都认识,却不知道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对单词的把握和理解不够,因为一个单词常常会有多个意思,每句话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熟练地掌握每个单词的每个用法,并根据上下文、上下句加以猜测。

1.2句型结构 谓语放在句末是日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点和汉语不同。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很容易只读到一半就完了,以致于将前半句的意思理解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或者先入为主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推测而造成对句意的误解。因此,我们要适应这种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先看句尾的习惯,快速找出句子主干,把握全句含义。

1.3中日文化差异 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又会造成人们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举个例子来说,法律之外的很多事情,中国人以道德为准绳,这件事违背了道德观念,所以是错的。而日本人则以做这件事的人数的多少为准绳,因为大家都做了,所以没有错。再举个饮食文化上的例子。在吃面这件事上,中国人认为发出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而日本人则认为发出声音代表面好吃,是对主人的一种赞美。因此,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在加强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的日本文化,以日本文化为立足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理解一些文章中没有表达出的内容,避免一些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阅读技巧

想要提高日语阅读能力,除掌握词汇、语法及中日文化差异外,掌握阅读技巧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阅读技巧也是“仁者见仁”。下面就从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简单说明,以求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文章。

2.1说明文 说明文是运用说明的方式,客观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及其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能、特点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在文章里想要向读者解说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理。再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全文意思。这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句与句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二是要把握段落大意,即找出说明文中的关键句,以便了解作者最想说的事。三是理清段与段的相互关系。而段与段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并列、转折、因果、承上启下等关系。弄清楚这些,全文的脉络和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中,还要注意理解指示词所指示的具体内容(そ、あ系列指前面已经出现的内容,こ系列指将要出现的内容)和分清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罗列出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的看法或者感想。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物和事理,说明文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句比较多。弄清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及比喻的具体对象,对进一步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2.2小说 小说是描写人或事的文学性文章。小说同我们所熟识的记叙文一样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阅读小说时,首先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其次,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表情、态度、动作、情景描写等,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面部表情、处世态度来把握人物的形象,理清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留意作者的语言技巧。特别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应用,以便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感彩。最后,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背景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3评论文 评论文主要考的是对文章中重点句的理解,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因此,解读评论文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揭示的问题是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短时间内,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文章的主题。在明确文章主题之后,围绕主题,仔细阅读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以及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

结语

以上主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时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在日常学习中,仅作为一种参考。阅读技巧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才能开始考虑的问题。否则,空有技巧,连最基本的文章意思都读不懂,何谈运用阅读技巧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呢。总之,学习外语没有捷径,主要还是多看多记,多读多查,多做阅读,这样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只要长期坚持阅读,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1期.

[2] 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3] 武晓燕;影响大学生外语阅读的因素及教学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爱;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对微命题结构的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003年03期.

第4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内涵;提升;语言;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学作品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用最优美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尤其是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名家名篇。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地

解读。

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进而提升品味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

一、推敲锤炼关键词句,使它们闪出耀眼的火花

经典的文章总要一些言简义丰的重要词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关注这些词句,分析这类词句的表面意思和深沉内涵。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堪称小说中的经典,文中的环境描写和情节安排都是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主题服务的。文章在介绍鲁四爷的书房时先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

由此可见,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其显目的,也可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一般书房中挂一些装饰用的字画,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励人上进的内容,而这里为什么挂一“寿”字呢?“寿”表明主人公追求健康长寿,但一般挂在正堂,鲁四老爷却把它挂到书房里来,可见主人公不是专心研究学问的人,而是一个一心想着延年益寿的人。

而延年益寿要能做到的恰是墙上挂着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这也应该是鲁四老爷的追求。可是在对待祥林嫂的一系列语言上,我们看到鲁四爷做不到“心气平和”。无论是初到时的皱眉,还是死后骂她“谬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鲁四老爷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本质。

一个“寿”字挖掘下去,能够理解人物虚伪的本质,可见鲁迅在遣词造句上的别具匠心。

除了要引导学生品读记叙类文章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品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如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关于拿来主义内涵的阐释有这么一句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仔细咀嚼这几个短语,“运用脑髓”――独立思考,进行辩证地分析;“放出眼光”――有鉴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自己来拿”――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理解这三个概括力极强的短语,就理解了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

锤炼这些有内涵的词句,教师首先要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不能仅仅是一些参考资料的照搬者,其次要引导得当,要允许学生有另外言之有理的见解。在大量的解读和品味之后要求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努力运用一些有表现力的词句,使文章形象丰满。

二、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蕴含的深意

好文章总离不开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精辟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好文章也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

因此,笔者在钻研教材时要求自己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蕴含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牢牢抓住其思想精华给予阐发揭示,启发学生

深思。

例如苏教版教材必修(二)中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文章的标题含义极为深刻,按照文章的内容,标题可为《一个伤病员的故事》,而要理解前一标题的思想性,就要结合它在文中的位置和语境。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被要求用六种字体写了六遍的铭文,这本是希腊纪念阵亡战士所立的纪念碑上的文字,用以纪念为保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斯巴达战士,与纳粹德国的侵略战争没有关系。但纳粹德国的统治者却将之灌输给广大的青少年,使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卖命。这一标题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解释了战争背后的思想根源:纳粹德国统治政府推行的无孔不入的残酷的恐怖主义的军国主义教育。

在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时,教师要相机引导,适当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愤”“悱”时“启”“发”。

第5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明朝灭亡;章太炎;民族革命论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75-01

章太炎(1868-1936),原名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章氏认为,革命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保存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国粹”,这一思想是其革命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并且对当代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起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一、章太炎民族革命思想的渊源

章太炎民族革命思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家训熏陶,浙东学派的思想传承,以及明季史籍的影响;第二,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以王夫之所著《黄书》为代表;第三,西方近代论著的影响,尤其是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第四,为近代秘密会党的反满情绪所鼓舞,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主。

(一)幼年家训和明季史籍的影响。首先,章氏幼年时期其外祖父“夷夏之防”的教诲,以及章氏家族坚持民族大义的“深衣”殓葬传统促使了章氏革命思想的萌芽,促使其深刻认识到种族革命的思想原本就存在于汉人的心灵深处,只是没有表露出来而已。其次,一大批极具民族气节的汉族人士丝毫无畏于清朝残酷的刑罚,毅然活跃于明朝历史以及南明抗清事迹的搜集、整理和修撰中。这一明史修撰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大兴与修撰明史相关的文字狱,以此来巩固和维护自身的统治,导致大批记载明季史籍的著作被查禁焚毁。正是这些基于历史史实,以弘扬民族大义为己任,旨在激发广大汉人的民族热情的明代著作,使得从小接受民族大义熏陶的章太炎更加坚定了排满光复的决心。此外,章氏早年还受到了浙东学派的影响,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思想。这一切都构成了章氏民族革命思想的源泉。[1]

(二)王夫之及其《黄书》的影响。据考察,王夫之实为清初“残明遗老”之一,在基于孔子“夷夏之辨”的大义之上,他将传统的种族思想上升到理论层面,遂著成巨作《黄书》,并最终成为章氏革命理论的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章氏的革命理论并非仅仅只是延续了王夫之的民族思想,而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理念的推动以及复兴中华民族强烈愿望的指引下,对其中一些极具哲理意义的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并将之与西方社会进化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章氏的基本理论架构得以形成。由此可见,王夫之的民族思想以及其所著《黄书》对章氏民族革命论的形成影响深远。[2]

(三)西方社会进化学说的启示。章氏民族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还建立在汲取西方近代论著的营养之上,尤其是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学说对章氏的影响和启示极大。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以及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章氏坚持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特征,这是不为动物演化所具有的,而这种文化传承又是通过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在此基础上,他还沿用了王夫之的观点,认为文化保留是维系族群生存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在西方近代论著的启示下,章氏的民族革命论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同时也适用于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章氏所倡导的民族革命论把民族文化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具有民族情怀的观念,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传承对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有远见,对世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3]

(四)近代革命运动的鼓舞。中国近代历史上所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人民革命运动为章氏民族革命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洗礼。这一系列的革命运动都为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使得章氏最终于改良派决裂,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以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道路。

二、章太炎民族革命理论的内涵

章氏的民族革命论实际上是一个倡导反满的民族革命理论,同时也是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其核心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基本信念就在于保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揭发和谴责,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追求。虽然现在看来,该理论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就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大的政治环境来看,该理论却极具进步意义,尤其是对于文化传承的强调,更是可供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

三、结语

章氏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值得我们钦佩,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自身的民族身份,才不至于在众多文化身份的交融当中感到迷茫、彷徨。另外,章氏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和现代意义,在当今全球各种文化越来越趋于融合的今天,我们需要培养自身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持清醒,不至迷失。

参考文献:

[1]沈定平.明朝覆亡v史与章太炎民族革命论[J].明史研究,2014,(14):282-297.

第6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深度 写作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作文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达到四项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深刻”包括:(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

一些同学平时不注意“思考”与“积累”,到了考场就不免写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乏深度的文章。我认为有深度的文章应是这样的:文中要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缜密严谨的结构,新颖且典型的材料,文章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在众多作文当中脱颖而出。

为何文章一定要追求思想的深刻性呢?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由于受主观情感的支配,我们容易产生片面、夸大、过激的思想情绪,这会直接影响文意的表达。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使思维凝聚思辨的色彩。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深度意识,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如何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呢?叶圣陶说过,要在平时充实生活,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认识事物的习惯,养成有条理地周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试想如果一个人思维混乱或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那么即使他的语言知识再丰富,恐怕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写作对思维品质的检阅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又有形象的。写作内容不同,材料涉及面不同,其检阅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篇章结构的构思安排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要想在“深刻”方面出彩,我们的见解一定要深刻,立意一定要高远。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要深刻”是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有了深刻的立意,写作自然就会深刻。在学生作文立意方面,教师应加强思想的深度训练。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被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考时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我们可以从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等方面深入思考。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这件事,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立意,使学生的文章思想富有深度。例如:写议论文应力求辩证分析,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记叙文应做到见微知著,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无论是什么文体的作文都应具有时代特色。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文章的创作不应离开现实,写作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文章应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写作触角要深入到时代的角落,探及人们的灵魂。我们要把时代活水引入到文章当中,这样会使文章说理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学生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要讲究“深度”。高考“基础等级”对结构的要求是“完整”。我们所要求的是更高一个层次,即结构严谨,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和安排,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记叙文说,以时间、空间、事态发展结构文章;就议论文来说,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结构,递进式结构的特点是文章各层之间呈现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或由次到主)、逐层推进的关系,递进式结构往往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种结构往往是摆现象、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递进式结构的设计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这样分解: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采用“总-分-总”式、对比式或并列式的结构,使用时应注意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表述应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总分总结构的设计如:话题“学贵有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总论点:什么是“勤”,学贵有勤。分论点:勤出成果,勤出智慧。重新回扣论点:勉励人们靠“勤”获取事业学习上的成功。对比式结构的设计如:“合作使我们双赢”。正:合作利己又利他。反:各自为政容易两败俱伤。可以灵活安排并列式结构的顺序,我们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并列式结构的设计如:话题“播种希望”。分论点一:播种希望是奋斗的起点。分论点二:播种希望是奋斗的动力。分论点三:播种希望是成功的保障。

第7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1.框架式阅读,把握整体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提高理解水平。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管阅读什么文章,都要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去思考,这三个方面依次是内容、形式和鉴赏,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阅读的“框架”。在阅读中,要理解文体特征和掌握阅读方法。读诗歌主要应该抓住情感、意境和语言,读小说主要应该抓住人物、情节和结构,读散文应抓住散文的表象(形散)和实质(神不散),读戏剧应抓住对话和冲突。这些阅读的方法就是一个个阅读的框架。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框架式阅读思考:谁给我的孩子们?给孩子们什么?给我的怎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孩子?这四个问题的思考把握,能一下子抓住课文内容和思想,也清晰了学习环节和思路。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实践表明,框架式阅读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全面把握。

2.问题式阅读,着眼探究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阅读戏剧《威尼斯商人》,可以边读边提出问题:为什么鲍西亚一上场,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她掌握了什么金钥匙呢?在学生理解了一磅肉条约的漏洞后,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条约漏洞的纠纷呢?怎样避免呢?这样问题式阅读,能够使理解更加深入。又如学习古文《愚公移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愚公真的移山成功了吗?神仙帮助移走山,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呢?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但愚公为什么不移屋,偏要移山?这样的质疑问题,能够使课文内容开掘更加深刻。实践证明,带着问题的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有效培养学生深刻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3.比较式阅读,注重辨析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理解事物的重要基础”。在阅读教学之中,可用比较的方法把相关的内容观点整合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以把文本读深读透读活。比较阅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字词句之间的比较,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有篇章笔法等方面的比较。一些文章选作教材时,作者和编者又作了精心的删改,有时还能找到作者的原稿。对此可用比较法来阅读,对修改处反复比较、分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和作用。有些文章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方面颇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比较式阅读,能够展开联想贯通环节,深刻理解文章的要旨,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认识。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同为“记”,同是作者在被贬时所写,两人都有一种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但细细辨之,两文思想情感又有所不同。《岳阳楼记》文作者具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境界堪称高尚。而《醉翁亭记》文作者表达出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但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于欣赏山水中流露出的抑郁情怀。可见,比较是开拓思路的好方法,比较式阅读,能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感想式阅读,突出共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阅读中应该用心去读文章,提倡学生对阅读的文本发表有关感想,可以是文本或者是文本语句的片言只语的批注,可以是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的联想,可以是对文本流露的思想情感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如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文时,学生可以联系自身的体验和阅读感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达成对文本的感想阅读。有学生这样批注:后花园是“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乐园;也有学生联想到鲁迅的“百草园”,感悟后花园、百草园都是两位作家童年天真快乐的缩影;也有学生这样评价:后花园是作家童年的精神领地,也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自己天真快乐的后花园……这样的感想式阅读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主旨,使学生将文章自觉不自觉地与个人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相结合,用个人的经验去解读文本,使之产生意义,进行再创造。

5.猜测式阅读,激荡思维

第8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一、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课文内容有主有次,叙述有详有略,这都由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教学时如何处理,既要从课文着眼,也要针对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单看叙述的详略来确定处的轻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有些课文详写的部分,学生并不感到难懂,略加指点学生就能体会得不错。但是教师往往放不下,不避琐细地加以分析,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所得也非常有限。对于文章略写的部分,又不联系课文的整体去细究,简单化地处理过去。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内容搞不清楚,学生的体会也难得全面、深入。为了积极处理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入手。备课时教师应该理清楚课文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叙述的,与中心思想有什么联系。

下面对《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内容,作个简单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四段。中间两段是主要的,是对飞夺泸定桥的整个过程的具体叙述。头尾两段是次要的,是对“飞夺”的作用与意义的简要说/!/明。课文的中间两段各分两层。两层内容也有主次之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叙述虽不如具体经过那么详细,但是对突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直接拿教师的理解去教学,还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跟教师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对课文的故事感兴趣。喜欢有具体情节的内容,其它的则不留意。要么粗粗一看,要么跳过去。由于不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对中心思想也就难得完整而明确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调换理解的角度,用心体会学的甘苦。

从学生角度来看《飞夺泸定桥》,抢时间与攻天险的具体经过富有吸引力。文章叙述得详细,文字并不难懂,自己阅读可以体会到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其它内容一扫而过,不甚理解,更不能跟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学生佩服红军的行动,对于这行动产生的根源与意义却缺乏认识。

调换角度理解,教师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心沟通了,处理起来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课堂上要抓好中间两段内容的理解。这是课文主要部分,具体表现中心思想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抓好了,学生才满足,才有收获。对这两段内容怎样处理,还要细致考虑。两段的前一层都偏重于问题的说明,意思含在词句中,间接地表现中心思想。学生阅读时又不留意,教学时应该加强指导。两段的后一层则相对地减少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些内容具体,叙述也比较详细,直接表现中心思想,学生又感兴趣。他们不耐烦教师琐细的分析,希望独立地读一读。有了对抢时间的关键性和攻天险的艰巨性的明确理解,体会红军战斗行动时,学生就能够自觉联系红军肩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困难。在深入领会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受到革命理想教育。

在课文中,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主要的,也是作者详写的,这正是文章“强”的所在。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是次要的,也是作者略写的,这正是文章“弱”的地方。如果文章强的地方没有什么难懂的,教师可以减少指导,加强学生的自学。遇到文章弱的地方,学生理解有困难又妨碍了深入理解中心时,教师还要加强指导。这就是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这是把课文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处理课文内容的一条思路。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深入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抓住主线,开阔思路

在课堂上,常常是按内容叙述的先后顺序,把文章分成几段。逐段分析之后,总结中心思想。这样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处理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

文章由词句段结构而成。词句段联系起来反映作者的见闻和感受。把分析文章结构与揣摩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路结合起来,对文章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得深入、透彻一些,处理课文内容的方法就能够灵活。这里结合《鸬鹚》这篇课文来谈。

第9篇:关于理想的文章范文

一、文论观点“本之于经”

作为一名经学家,陈澧亦兼擅文学,其经学思想及其学术方法不知不觉向文学的领域延伸。陈澧的文论观点皆“本之于经”,将《诗经口小雅》中“有伦有脊”一词作为作文指导法则,并将文学视为学术经世的手段之一。对于作文之法,陈澧拈出了“有伦有脊”的原则,并且明确指出自己的文论观点“本之于经”:“昔时读《小雅》‘有伦有脊’之语,尝告山舍学者,此即作文之法,今举以告足下,可乎?伦者,今日老生常谈,所谓层次也。脊者,所谓主意也。夫人必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书之于纸上,则为文。无意则无言,更安得有文哉!有意矣,而或不止有一意,则必有所主,犹人身不止一骨,而脊骨为之主,此所谓有脊也。意不止一意而言之,何者当先?何者当后?则必有伦次。即止有一意而一言不能尽意,则其浅深本末又必有伦次,而后此一意可明也。……虽然,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仆之说虽浅,然本之于经,或当不谬。”[1所谓“有脊”,是指文章必须要有思想、有内容。所谓“有伦”,是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也就是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而,“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如何才能做到文章“有伦有脊”?陈澧提出“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的韩愈被陈澧推为文章家的典范:“凡为学者,当于古人中择师;仆为足下择之,其昌黎乎?昌黎进学解日:‘先生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此昌黎读书法也。昌黎一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一一自言之,又屡言之,燥然而可见,确然而可循如此,才真高矣,志真博矣。”[2韩愈为学尊孟子、苟卿,读书披百家,吟六艺,其作为文章始能“陶冶镕裁合为一家,而犹可以寻其所自出。”文章家当师范韩愈“一生读书为文,求圣人之道”,才能作出“有伦有脊”的优秀篇章。对于文章的“意”和“脊”,陈澧尤其重视,他所推崇的是具有“古诗人之旨”的诗文作品。他称赞冯子皋的诗“盖大令之诗,尤善者《徐乡竹枝词》二十一首,凡耕植丝布之业,沙草鱼蟹之利,岁时灯火酒食之乐,男女婚嫁思慕之感,历历如绘,此近于古诗人之诗,陈之可以观民风者。,[钉评方子箴诗“及其怡怿乎心灵,流连乎古昔,慷慨乎兵事,感喟乎民俗,卓乎古诗人之旨也。[]所谓“古诗人之诗”,也就是文章内容需“原于古,切于时”,具有“怡怿乎心灵”的感人力量。陈澧论文“本之于经”,主张作文“求圣人之道”,同时要“慷慨乎兵事,感喟乎民俗”,“陈之可以观民风”,秉承了儒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论精神。这与陈澧学术经世的思想直接相关。经世致用思想本就是儒家的学术传统之一,陈澧生活在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这一学术思潮重新得到张扬。齐思和说:“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5]处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学术氛围中,陈澧虽关心政治,却自认并无经世之才,自然不能像他所佩服的魏源那样“以经术为治术,[,他选择了学术经世的途径,通过著书立说、教育人才来达到间接救世的目的。“至于治法,亦不敢妄谈。非无意于天下事也。以为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吾之书专明学术,幸而传于世,庶几读书明理之人多,其出而从政者,必有济于天下。”[7他将学问看得异常重要,甚至认为“学术衰坏”直接关系“人心风俗”,这是他经世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文学同样具备经世的功能。陈澧提出“凡经学,要识义理,非徒训诂考据而已。”“凡史学,要知治乱兴亡之由。‘凡读古人诗文,要取其开我之心胸,养我之性情。”[8]不论是经学、史学还是文学,陈澧看重的是他们帮助士人识义理、通古今,提升道德修养,从而有用于世的致用功能。他赞扬郑小谷的文章“观君之文之论事者,则亦可识之矣。必原于古,必切于时,必可行而后著其说,必不可不除而后陈其弊,是三者不徒在于文,而又有在于文之外者也o.[93文章应“必可行而后著其说,必不可不除而后陈其弊”,发挥经世之效用。陈澧的诗文亦表现出强烈的对时事的关切之情。如《大水叹》指出广州的水灾不仅是天灾,还与官吏管理不善,滥收田租、诱民垦荒有极大的关系。《有感》讽刺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临敌而不设防,致使广州城陷落的荒唐举动。《炮子谣》写吸食鸦片给中国人带来的身心健康的损害,对世道人心的破坏,这正是他“切于时”的文学理念在创作领域的贯彻。

二、文章家当“学、识、才”兼长

陈澧在《郑小谷补学轩文集序》中,提出了文章家当“学、识、才”兼长的理想要求:“昔人谓史家有三长:学也,识也,才也。澧尝论之,以为文章家亦然,无学则文陋,无识则文乖,无才则文弱而不振。然持此以论文,其可以号为文人者,寡矣。求之于今,其刑部象州郑君乎?君读四部书不知几万卷,宏纲巨目,靡不举也。奇辞隽旨,靡不收也。其考订足以精之,其强记足以久之,是日有学。通汉唐注疏,而碎义不尚也;尊宋儒德行,而空谈不取也。兼擅六朝、唐、宋时文而模仿沿袭,尤深耻而不为也,是日有识。其为文也,能同乎古人而毅然必自为也,能异乎今人而又坦然莫不解也,其锋英英焉,其气磊磊焉,其力转转而不竭焉,是日有才。'''',[9]这是他在当时文坛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关系的论争中,主张调和汉宋、贯通相左的折中的学术立场在文论领域的反映。陈澧“学、识、才”兼长的文学理念受到章学诚的深刻影响。“才、学、识”兼备的观点最早由史学家刘知己所提出,清代章学诚将之引用到古文创作的理论中,提出“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1叩认为理想的古文应将文辞、考据、义理也就是才、学、识三者完美融合。颇具深意的是,章学诚提出“才、学、识”,陈澧则将其排序变为“学、识、才”,并在具体阐释中融人个人之思想。对“学”的要求被陈澧放在首位,提出“考订足以精之,其强记足以久之”,也就是训诂精确,博闻强记。强调为文精于考据,与陈澧崇尚汉学的学术取向密切相关。陈澧虽主张汉宋调和,但他的学术出发点是汉学,其学术成果也基本集中在汉学领域,正像钱穆所说“是子襄虽亦主融汉、宋,而与陈东塾之为见异。东塾之旨,在融朱子于康成;九江之论,则在纳康成于诸子。’,[n因此,他将汉学家所重视的考据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在诗文创作中避免因疏于考据而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所谓“识”,是指“通汉唐注疏,而碎义不尚也;尊宋儒德行,而空谈不取也。”也就是汉宋融通,不拘泥于一家的学术识见。清代中期以后,汉学和宋学各执门户之见,争论不休。陈澧学术思想的特点在一“通”字,抛却门户偏见,主张汉宋融通,考据与义理兼长。“百余年来,说经者极盛,然多解其文字而已,……然则解文字者,欲人之得其义理也。若不思其义理,则又何必纷纷然解其文字乎!仆之此书,冀有以药此病耳。既成此书,乃著《学思录》,通论古今学术,不分汉宋门户。,[]学有识见,“以其所学发而为文,为诗”,则不会流于琐碎空虚,也不会流于乖张臆说。汉宋通融的经学立场影响到陈澧的文论建构,强调“学”与“识”兼长,也就是考据与义理兼擅构成其文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才”,主要指深厚的文学表现才能,也就是章学诚所说之“文辞”。在为友人文集所作序中,陈澧对“才”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凡方伯之诗之美,澧能言之矣。其健也,巨篇连章,横翔而杰出。其奇也,狭韵僻字,斗险而争新。其艳也如春,其清也若秋,其巧也雕刻穷纤微,其和也锵锵中宫徵。若是者,犹才人之能事乎!虻]这里的“才”主要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从用字到音韵到风格都有精到的论述,可见陈澧对文学作品具有相当高的审美鉴赏能力。陈澧虽提倡文章家应“学识才”兼备,但这三者在他的心目中并非处于同等位置。他欣赏辞章之美,但却将“学”和“识”置于“才”之前:“作诗写字,但能不俗可矣。若求工妙,让专门者为之。……若夫著述之体,切宜留意……学人之著述,非才人之辞章所可同日而语者,俗人更不识也。”C14]这里的“著述之体”指的是经说与史论,陈澧提明确地将著述之体置于诗文之上。对于诗文,陈澧则提出“不俗”的评价标准,而将文章艺术的工妙置于其次。何为‘不俗’?陈澧认为“不俗者,狂狷也。俗者,乡原也,同乎流俗也,孔、孟以为贼,可惧也。志狂者之志,行狷者之行,是为不俗。,E143所谓“狂狷不俗”是指特立独行,绝不同流合污的个性。陈澧对清末“廉耻道丧”的世风极为不满,将“行己有耻,博学多文”作为教育的宗旨,一贯强调道德的修养,他的赞扬“狂狷”,痛诋“乡原”,就是要警醒世人,要做个性独立,道德高尚的“狂狷”君子。此种思想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不俗”的诗文品格的提出。“不俗”论的提出更多是偏向于对诗文作者学识修养、道德品格的要求,也就是将“学”与“识”放在首要之位置。

陈澧“学识才”兼长的诗文理想对克服当时空虚、琐碎、浅薄的文风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意识到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陈澧为宣传自己的经世主张,将著述文体凌驾于才人辞章之上,对文学作品流露出贬低的情绪,这是他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对陈澧颇有些菲薄态度的刘师培在《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一文中曾说:“宋代以前,‘义理’‘考据’之名未成立,故学士大夫,莫不工文。……至宋儒立‘义理’之名,然后以语录为文,而词多鄙倍。至近儒立‘考据’之名,然后以注疏为文,而文无性灵。夫以语录为文,可宣于口,而不可笔之于书,以其多方言俚语也;以注疏为文,可笔于书,而不可宣之于口,以其无抗坠抑扬也。综此二派,咸不可目之为文。”E15]批评宋学家以语录为文,文章俚俗;汉学家以考据为文,文无性灵,明确提出义理、考据之作皆不可称为“文”。这段话或可让我们对陈澧文论未能摆脱经学思想羁绊的不足之处有更深的了解。

三、沟通骈散、反对时文

古文与骈文、考据之文的论争是清代汉学与宋学的斗争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反映。笃信宋学的袁枚、翁方纲以及桐城派作家崇奉古文,以阮元为代表的汉学家则推尊东汉考据、训诂之学,提倡骈文、考据之文与之相抗衡。清代后期,汉宋兼采逐渐成为经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汉宋兼采派经学家的文论观点亦正如他们的经学主张,对文坛矛盾基本上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陈澧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与调和汉宋的经学立场相一致,陈澧对于文学领域的骈散之争持折中的态度,认为古文与骈文、考据之文各有所长,应该互相调和:“李恢垣吏部刻其文集成,属为之序,读之而惊且羡也。集中有古文,有骈体文,有考据之文,又别有诗集,兼擅此四者,求之国朝海内诸名公,其顾亭林乎!其洪稚存乎!袁简斋能为古文、骈体文,能为诗,而不喜考据。然其随笔之书,即考据也。阮文达公精考据,又能为骈体文与诗,而谓古文非文也,笔也。然其集中之笔,亦复佳。是皆兼擅四者,其余不暇论。”[1他认为本朝文人只有顾炎武、洪亮吉、袁枚、阮元能够做到古文、骈体文、考据文、诗歌四者兼长。顾炎武是陈澧终身仰慕的学者,为文考据和义理并重。洪亮吉乃骈文大家,陈澧对他颇为欣赏。袁枚提倡性灵说,反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理论,但陈澧认为他实际上十分精通考据。阮元立倡文笔说,推尊骈文为文之正统,认为桐城派古文只能算“笔”,根本就算不上是“文”。陈澧认为阮元实际擅长笔的写作。陈澧以顾炎武、洪亮吉、袁枚、阮元的创作为例,力证汉学与宋学可以调和,古文与骈体文、考据文可以兼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