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孔乙己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孔乙己细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8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在备课之初,我最先的设想是最为常规的步骤,由学习字词到课文分层,再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分析课文。但是,现在的教学在追求课堂有效度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的幸福感。为此,我再一次深读课文,有了一段新的教学思路。

好的文章要善于抓住细节,抓住人、物、景的特色来写,力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那么,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何不照此思路来分析呢?《孔乙己》一文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曾说过,在《呐喊》的所有文章中,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先生这么说,必定有他的原由。在备课中,我思索其中的原因,有了自己的想法:《孔乙己》一文不到2800字,但是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描摹得淋漓尽致,将封建科举以及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批判得深入骨髓,那它在选材和构思上定有取舍。于是,我从文章的细处入手,探索文章选材构思上的妙处。

一、抓住人物典型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孔乙己本能写一手好字,能够凭借这一技能养家糊口,但他却是一个“好喝懒做”之人,有手不用来写字,却用来偷窃!因为“好喝懒做”,他偷,遭人取笑;又因为偷,他常被人打;还是因为偷,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断了生活之路。这是何等的悲哀啊!本应该用来生活的手,却成为了他走向死亡的工具。鲁迅的高妙之处就在这儿,不写孔乙己的大事,只是抓住他的“好喝懒做”来做文章,让这一典型性格成为杀死孔乙己的帮凶,让读者对他产生可恨的情感。

二、截取人物特定生活场景描摹社会现状

孔乙己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来了能增加大家的笑声,他不来大家也一样的生活。于是,小说中孔乙己在笑声中粉墨登场,在笑声中强自表演,在笑声中惨然谢幕。他的生活就和“笑”联系在一起。小说的高潮在孔乙己的最后一次登场,他由于偷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以手代步到酒店来买酒喝。常情之中,我们对孔乙己都是同情、可怜的态度,但是酒店掌柜和周边的邻居不仅不同情,反而仍在笑话他的偷,仍在念叨他欠的十九枚铜钱。我们甚至可以说,孔乙己的生命价值就是掌柜的粉板上那十九枚铜钱!鲁迅不写悲,却写笑,以笑衬悲,让我们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悲之所在。没有善意,没有温情,只有冷漠和麻木!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社会,而咸亨酒店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折射出当时整个大的背景中的冷酷无情,这是杀死孔乙己的又一凶手。

三、选用对比手法深度揭露思想毒害

第2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含有以下问题设计——

(1)孔乙己的“名字、穿着、话语”各有什么特点?

(2)孔乙己“遭丁举人毒打”,说明了什么?

(3)联系《范进中举》一文,请你说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的提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孔乙己由于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显得不伦不类、迂腐不堪:“孔乙己”这个名字取自蒙学临帖习字的描红纸上一句似通非通的话“上大人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古时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讲着满口的“之乎者也”。而联系《范进中举》一文,更是为了强调封建科举制度对所有像孔乙己一类的读书人打下了沉重的烙印。

三年前,再上此文。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对小说中人物的解读开始摆脱“标签化”“扁平化”,尝试从人性的矛盾性去解读孔乙己,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斗士”,

当时教学,比较注重“由言及文”,以及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到内在的心理。对孔乙己的解读,不再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标签化代言人,而是深入到其内心的“清高、痛苦、无奈”,读出一个“矛盾的孔乙己”——既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既善良又无能,既可怜又可气,既不幸又不争。

最近的一次教学,恰逢语文教学界开展“教学的有效性——教什么”大讨论。我在想,对于今天的学生和时代而言,《孔乙己》一文教学的有效价值在哪里?是不是仍然从孔乙己这个主人公出发去批判科举制度?联系现实,细读鲁迅,于是,我尝试从更普遍的人性重审本文的教学价值,从“酒客”“掌柜”这些旁观者切入,读出世人的冷漠。——对鲁迅的理解,着眼在其对国民“病灵魂”的解剖与唤醒上。

在教学中,主要设置了以下活动——

(1)读酒客:由酒客的言语深入探讨酒客冷漠之内心。

(2)读掌柜:由掌柜的言语深入探讨掌柜冷酷之内心。

(3)联看客: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追问国民劣根性。

(4)联鲁迅:孤独而深刻地呐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激情明显高涨,思维非常活跃。

学生从酒客一看到孔乙己就高声“叫道”“嚷道”感受到酒客以嘲笑孔乙己为快乐;从“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四个紧紧连在一起的嚷叫逗问之中,体会到酒客们玩赏孔乙己的心态——猫捉老鼠一般的慢慢戏弄。

学生从掌柜在听说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之后,只是一味的“慢慢的结账”,只是漫不经心回话“后来怎么样”, 从掌柜那多次重复的话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感受到掌柜心中只有钱且钱胜于人那冷酷的内心。

而在“联看客”环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那十几个路人见死不救的冷漠,更是触动了学生的灵魂。进而,学生也真正明白了鲁迅弃医从文之原因——为拯救国民“病灵魂”而“呐喊”!

我想,从“看客”这一角度出发解读《孔乙己》,才是顺应时代要求把握住了此文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点,才是真正走进了深刻的鲁迅!

由三次执教《孔乙己》所想到的——

1.文本教学价值点的选择——应以解读普遍人性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青春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突破时代烙印浓重之解读——“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着眼于普遍人性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板书——一个巨大的“网”字,小说中的人物,就各自被生活的“网”所覆盖。无奈的人生,如网般纠结啊!我想,《孔乙己》一文也是如此,“看客”——国民之病灵魂,这一从普遍人性角度出发而选择的教学价值点,使《孔乙己》一文具有了永恒的震撼力!

第3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孔乙己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特殊社会生活的产儿,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距离学生太遥远,其遭遇对学生而言太陌生。小说《孔乙己》所展示的社会生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作品所笼罩的悲凉氛围、作者寄寓其中的悲悯情怀和深刻思考等,都是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教授《孔乙己》这类作品的具体方法也必须有所改进,力图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在教读这篇课文时,我引进了一些时尚元素,设计了一些独特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时代气息。

一、为孔乙己设计并填写信息采集表

为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我让学生为孔乙己设计一张信息采集表,表的栏目越全面越好。学生们一下子兴致盎然,设计的栏目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学历、身高、体重、外貌、穿着打扮、生活年代、爱好、生平经历、人缘、特长、婚姻状况、社会关系、生卒年、口头禅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关注生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及其人物的理解。

在人物信息表各栏目具体内容的填写过程中,闪现了许多可供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了解社会的教学契机。如关于人物姓名一栏,学生们各执己见,有学生填上了孔乙己,爱动脑筋的学生随即提出了异议,说“孔乙己”只是一个带有调侃轻慢意味的绰号,其真实姓名已经被遗忘,他只是一个无名无姓、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关于籍贯,有学生写上了浙江绍兴,并举出了许多证据,如“咸亨酒店”这一店名、“鲁镇”这一地名、“茴香豆”“盐煮笋”等有地方特色的特产、“好声气”等方言。再如婚姻状况,有学生填上“光棍”后陈述了这样的理由:“单身”“未婚”这些用词与人物的年龄、生活状况不相称,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不结婚,基本上是因为讨不上老婆,而非现代的“单身贵族”。所以,“光棍”与孔乙己连老婆都讨不上这一可怜可悲的人生状态最相符,也与孔乙己暗淡的人生前途相照应。诸如上述的争议和思考,将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处。

人物信息表的设计与填写这一教学环节,既让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孔乙己,真切地感受到孔乙己的可怜,激发了学生的悲悯情怀,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地理环境、社会世俗观念、社会生活常识等。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审读人物、解读生活的视角。

二、拟写诉讼状、辩护词

在学生了解了孔乙己其人其事、预测了孔乙己的人生结局、深刻感受到孔乙己的可怜可悲之后,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探寻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谁该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负责?拟写一段诉讼词,将你所认定的“责任人”告上法庭、推上被告席。

这一设计一出,顿时群情激动。经汇总,学生控诉的对象有:丁举人、短衣帮、掌柜,也有人状告炎凉社会的世道人心和封建制度,同时又为找不到法人代表而苦恼。学生在控诉词中列举了各自诉讼对象的罪状及其罪责。

如丁举人的罪状有:1.残忍。私设公堂、动用私刑,直接伤害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直接责任人。2.霸道。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欺凌孔乙己这样一个失败者。3.冷酷。同是读书人,在孔乙己落难之时见死不救、见危不扶,缺乏同情心;在孔乙己走投无路、贫病交加之时,袖手旁观,缺少读书人应有的匡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短衣帮的罪状则有:取笑孔乙己没有功名,在别人伤口上撒盐,剥夺了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麻木不仁,对同是苦命人的孔乙己缺少同情心。掌柜的最大罪状是为富不仁,只认钱,为人冷漠,是炎凉世态最厚实的土壤,只想着孔乙己欠他的十个钱,丝毫不关心孔乙己的生死。

状告科举制度的诉讼理由则更多:科举制度让天下读书人把它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使无数的读书人不顾一切地走上“十年寒窗”的漫漫征程;科举制度使许多家庭倾家荡产;科举制度使许多读书人丧失了基本的谋生本领;科举制度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毒瘤牢牢地长在了全社会的人心里,使孔乙己在读书求功名失败之后,仍然以读书人自居;科举制度使全社会的人对“丁举人”这样的读书成功者顶礼膜拜,对“孔乙己”这样的失败者冷嘲热讽,扭曲了世道人心……学生在由衷的愤恨之后不由自主地想到,该让谁站在“科举制度”“炎凉的世态人心” 这被告席上?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的心也越来越沉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内心痛苦的沉重。在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往纵深引导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反思生活、审视社会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让学生为被告拟写辩护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丁举人辩护的理由有:丁举人打偷了东西的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潜规则,有功名有地位的丁举人是社会制度行为准则的维护者,社会法规的实际执行者,何来私设公堂动用私刑一说?“没有同情心”“见死不救”只能受道德的谴责,怎能以此为依据给他定罪?我们不能因为丁举人未能实践儒家思想而给他定罪。如果要怪的话,只能怪儒家思想只教会了人拼命谋取功名以改变命运,而没能培养出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

为“短衣帮”辩护的有如下理由:孔乙己没有功名是事实,短衣帮们嘲笑他这一点,既不构成造谣诽谤,也不造成名誉损失,何以定罪?若说他们取笑孔乙己是在他伤口上撒盐的话,那么,应首先追究伤害了孔乙己的人。而造成他精神创伤的又是谁?该负什么责任、担怎样的罪名?况且,短衣帮们也非有意伤害孔乙己,他们调侃孔乙己以获取可怜的,有过失也只是无心之过。如果嘲笑失败的赌徒有罪的话,那么,参与的丁举人、孔乙己,开设的官府,制定科举制度的朝廷岂不更有罪?

为掌柜辩护的理由则更充分:掌柜对孔乙己既无丁举人那样的身体伤害,也没有短衣帮们的精神刺激,他对孔乙己只是冷眼旁观,如果 “为富不仁”可以作为罪状给人定罪的话,那么,社会上该被定罪的富人岂不很多?

以上的种种思辨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很好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

四、组织辩论

让学生以“孔乙己的悲剧是自身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酿造的”为辩题进行辩论。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针锋相对,激情高涨。

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自身性格造成的”的学生列举了孔乙己这样一些性格弱点:衣服脏胡子乱、常喝酒——好喝懒做;穿长衫、“窃书不算偷”——虚荣、死要面子;替人抄书,坐不了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好偷、缺乏毅力等,然后得出结论:这样一个人,书自然读不好——他吃不了“十年寒窗苦”;工作当然找不到——他会将工作的工具材料变卖掉;家财定然守不住——只出不进,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人生命运的悲惨:穷困潦倒后死去。因此,孔乙己的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

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酿造的”依据有:是“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意识左右了孔乙己前半生的生活方向,只知读书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意识控制了孔乙己后半生的生活道路,使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谋取生活;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规律决定了孔乙己被嘲笑的必然性;是根深蒂固的尊卑等级意识注定了孔乙己的被打被嘲笑成为司空见惯;是炎凉的世态注定了孔乙己贫病交加之时也无人施以援手,只能孤独凄凉地死去;是封闭落后的社会现状注定了孔乙己求取功名的失败。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酿成的。

第4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那么,怎样设计恰当有效的切入口,以走进文本深处呢?笔者将通过解析《孔乙己》教学中的多种切入方式,提出文本有效切入的四字要诀。

一、准: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如果教学的入口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就有可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或者绕了不必要的弯路。确定目标就是给文本解读指明方向,而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文本的落脚点和核心点。选择切入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重难点入手,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知。为此,教师在文本切入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抓准重点、难点;要从文章重点、难点出发,提纲挈领地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确定解读的方向、研读的层次、感悟的深度等。

我在进行《孔乙己》一文教学时,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我由《一面》中鲁迅先生“竹枝似的手”导入,引导学生将视角投射到《孔乙己》中对手进行的细节描写,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初读《孔乙己》,找出文中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全文,从而找出了从“排出九文钱摆阔的手”到“偷东西卑劣的手”,再到“教孩子识字善良的手”……教师通过一个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切入,由点到面,透视文本,发散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重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形象,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也更好地解读了文本的主旨。

二、趣:激发阅读兴趣

只有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才能深入。因此,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一定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作为入口的问题不应该是一眼就能在文本中找到的简单问题,而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类型的。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思索欲望,使学生主动进入文本,收集、筛选、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深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情趣因素,精心设计提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切入方式:让学生帮助孔乙己创建一个学籍档案,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确定学籍所填的项目内容,即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家庭成员、学习工作经历、操行评语等。这样的切入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鉴赏小说和条分缕析的能力,使一个立体的孔乙己跃然纸上,同时,也使学生保持了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并使他们迸发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如另一位老师在进行《孔乙己》教学时,将问题插入文本之中,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问学生:“孔乙己这个人物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哪句话显示出了这一点?”“小说中对孔乙己的描写,笔墨最多的是什么方面的描写?”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明白了人物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的要点后,老师就引导学生勾画、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从而帮他们感悟文章主题。

三、简:提领内容特点

文本切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全文的讲解。切入点如果不能灵活自如地联系全文,那么也就失去了切入的价值。因此,文本解读切入时要选择具有概括性、纲领性的内容或关联全篇的内容,这样的切入点,能以小见大,提领文本内容。通过这个切入点来揣摩、理解文本,就能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整篇文章的赏读。

语文名师余映潮在《孔乙己》的初始教学阶段,以“孔乙己与酒”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与酒有关的情节。这种精简的切入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境界当中。在余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经常受到酒客们的嘲笑;咸亨酒店只是孔乙己悲剧的一隅。如此精简而有力的切入,一下子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与人物相关的事迹和特定的情境上了。

设计切入问题时,要同时根据文本的特点,或从情节入手,让学生总体把握;或抓住构思特点,使学生体会其精巧;有时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两个精彩词语,引入对全文的领悟。抓住文本原有的特点,巧妙地设计入口,常常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有效提领文本内容。

在《孔乙己》的主体教学阶段,余映潮老师又扣住一个“偷”字,引发学生再次进行阅读和品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偷”引出“笑”, 将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展露无遗,将社会的冷漠和盘托出。由“偷”引出“打”,那因为偷东西而被打折的腿,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由“偷”引出了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在这里,抓住一个“偷”字,课文的灵魂就显现出来了,同时也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四、活:切合学情素养

适当的切入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入口,更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有效工具。因而,切入口设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要尊重学生的已有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李镇西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寻找文本中的疑难点,采取生问生答的形式。这种切入法一改以往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被动模式,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初读文本后,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有学生问:“文中提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有学生问:“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文本的主题,从而使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

好的切入点应该是文本内容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结合。有生命力的课堂永远是充满变化的。即使教师课前已精心设计好一个切入口,但在课堂中也应考虑与课堂生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随机应变,在新的课堂动态中重新设计新的切入口。这种能动的设计,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可见,考虑学生实际,恰当利用生成切入,就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5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一、以读促悟,深入思考

自始至终,朗读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读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非常活跃积极,尤其是作者描述的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朗读来促进学生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试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例如有的学生就对文本第七自然段描写的小伙伴们在冬天捕鸟一段内容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读一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将文本中的感情充分抒发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同学们,在你小时候冬天下雪的时候,你会做什么游戏?你有过捕鸟的经历吗?当时你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回到美好的回忆中,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教师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内容,学生们对于文本中作者抒发的喜爱百草园的感情有了深刻的体验。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对文本中的情感透彻把握,还需要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同时体验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致揣摩,深入品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高效阅读的目标。

二、对比切入,有效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比切入,有效探究,让学生快速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启发学生抓住文本中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进行阅读切入。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比较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角度体会,例如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这样,经过大家的阅读,在文本中一共找到了两处孔乙己的肖像描写,比较之后发现相似点很少,但是不同点却很多。例如在前文写到孔乙己的身材高大,穿着长衫,即便这时的长衫不仅脏而且破,但是在后文中出现的孔乙己却连这样的长衫也没有了,而是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夹袄,且盘着腿在蒲包上坐着,靠着草绳来支撑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孔乙己以前由于经常挨打挨饿,所以脸色青白,脸上常常有伤痕,但是现在的孔乙己又黑又瘦。根据肖像描写的对比学生们认识到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中,这也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在这篇小说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主人公的肖像描写进行解读突破,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文本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咀嚼词语,升华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境界。深刻体会文本情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咀嚼,品味效果会很好。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一些有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品读这些词语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在@篇文章中记叙的车站送别这一场景中,出现了“聪明”一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我们也经常夸某个人很聪明,那么文本中使用的‘聪明’和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意思一样吗?”经过大家的细心品读,学生们觉得文本中的“聪明”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机智、有智慧”的意思。于是大家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这里的“聪明”一词应该理解为“糊涂”或者是“不懂事”,这样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反语,这样的表述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现在才体会到父爱后而醒悟到自己以前不懂父爱的内疚及自责的心情。

品读文章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境进行深入体会,同时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

第6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孔乙己 形象分析 性格特点

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打消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隔膜,

我仍然是敬而远之。当然,先生的不少作品却带来了我心灵的震撼,其中《孔乙己》为最。

我初读《孔乙己》,已记不清是在中学几年级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如今再读《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的。也许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士”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寒窗之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这个巨大的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跑。然而,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穷的生活。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其遭遇折射出了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现了科举时代没落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腐的魂魄,孔乙己是科举场中人物梦想破灭的最佳写照。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忠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的奔走着,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无丝毫的悔悟,仍然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于是导致了他在生活方面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他轻视劳动,四肢不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和戕贼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鲁迅先生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身上这样几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其一,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是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着这样的理念。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但讨饭抛头露脸,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他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却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的第二个性格特征是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

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是孔乙己的第三个特征,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作品中写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精神上的孤独,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可笑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封建制度是把他拖进人生苦海的竹竿,但他却把它看作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稻草。他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传的封建思想,衷心维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他心中没有对人生的幻灭,但他的一生却无药可救的走向幻灭。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鲁迅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第7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孔乙己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明白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孔乙己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孔乙己读书心得1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经过对外形的整体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述,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杯具的必然性。

经过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经过服饰的细节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经过一件破长衫的描述,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述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我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述,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经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述。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杯具和整个世态,突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戕(qiāng)害读书人的罪恶以及封建统治下一般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作者经过人物外貌、心理、语言、动作和自然场景、社会环境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征和悲惨遭遇,生动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孔乙己读书心得2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许是命运的捉弄,选择了你,成为最不幸的人,你是别人嘲笑的把柄,是科举考试的仆人,是千千万万深受迫害的文人之一,你就是孔乙己,

为什么你总甩不掉那破旧的长衫、甩不掉满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还是环境所迫?经过作者鲁迅的眼光,你的身影,总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我无法理解你,你总是想把自我“包装”起来,让别人承认你是一位“读书人”但你是否明白,你其实是在欺骗自我,既然是“读书人”那为什么学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为什么要舍弃谋生的机会而去“偷”呢?又为什么要为自我的“偷”而找借口呢?你确实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就连“我”小时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试问,你还有什么理由堕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柜”时的眼神,更忘不了你凄惨的结局,世态的炎凉,你的路,也更是难走。

我同情你,当我明白你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我没理由同情你,却又无法不一样情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上天对你的不满,还是你命运早就注定?若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对你说:“其实是科举考试害了你。”可是,你,一个愚蠢的旧社会的潦倒读书人,能相信我吗?能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去相信我吗?我同情你,可你什么时候能清醒过来,摆脱科举对你的残害?

可是,我同样敬佩你、尊重你,当别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时候,你没有逃避,而任由他们去说、去笑,尽管那使你难堪,难道应对这些不需要勇气吗?难道这份勇气不值得我去敬佩吗?你向孩子们分发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识字的那份诚恳,以及被打折腿后活下来的那份坚持、那份勇气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却走到了尽头。

“年关”已过,又一年端午的时候,粉板上的“十九个大钱”依然还在,这意味着你走了,在世的时候,受尽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会对你深深的折磨。愿你走得安息,来世的时候,也期望你能永远脱下那破旧的“长衫”,做一回真正的自我。

文章到此,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仿佛遗憾什么、惋惜什么、又仿佛亏欠孔乙己什么。在作者鲁迅的“神笔”之下,我认识到了一位凄惨的人,更认识到一个世态炎凉、人性丑陋的社会。

孔乙己读书心得3读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心境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却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还是被冷漠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人们所吞噬。

在酒馆里,长衫主顾鄙视的笑孔乙己穷酸;短衣帮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为笑料;掌柜见孔乙己惨不成样的样貌,没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乐……孔乙己当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别人家的东西,在被人嘲笑时,却又死要面子,据理力争,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罢了,然而又读到后面,却又发现孔乙己是个善良、热心的人,还总使得旁人发笑、快活,但他自我却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严重的打击。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却也是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的秋天甚是悲凉。旁人鄙视、嘲笑孔乙己也就罢了,连“我”这样的一个小伙计也甚鄙视他,说话都不愿与他多讲几句话,足见这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是多么冷漠,人们是多么的麻木不仁。最终,“我”都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听到孔乙己的死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孔乙己看来是必死无疑。

人们的自私麻木逐渐把自我本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泯灭了,人们同时也忘记了:一个人越是能宽容别人,就越是有爱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敬重。

读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万千: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坎坷,历经不幸,若是有本事,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忙他人;若没有本事,也不能对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与取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尊重、友爱、给予帮忙……

孔乙己读书心得4明白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明白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明白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从孔乙己出场,整篇小说就带上了些讽刺和杯具色彩,并且越往后,这种讽刺和杯具就越明显。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必须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杯具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杯具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喝酒的人看着他笑”,“众人哄笑起来”,“也都哄笑起来”,“附和着笑”,“在笑声中走散了”,“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从头一向笑到尾,笑声愈响,欢快的气氛就愈浓,孔乙己的悲惨色彩就愈浓重,以至到之后孔乙己自我都无底气了,低声地恳求道“不要取笑”。

我们不明白孔乙己年轻时的样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惨的。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困死在这个漩涡里。我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我的欢乐。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而与之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孩子们是可爱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而叙述者“我”,也是一个孩子,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再读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孔乙己读书心得5静心拜读完鲁迅的《孔乙己》,那老头就像从纸里走出来,活生生立在我面前,挂在脸上的那幅表情,带着几份欲言又止的呻吟。

孔乙己的一生不被世人所理解,他活得痛苦又寂寞。他到咸亨酒店喝酒,不仅仅是借酒精麻醉自我,他需要的是人们的关注。哪怕是一句嘲笑“孔乙己你又偷书了”,哪怕是教小伙计写“茴”字,哪怕是把自我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至少他能够涨红了脸分辨,至少他能够洋气地回答“回”有四种写法,至少他能够在一群孩子面前,用长衫的大袖口遮住盛豆子的盘子,说“不行不行,没有了没有了。”

也许在咸亨酒店的一切,是孔乙己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他需要这份鲜活,来温暖他单调的命运。可是尽管这样,有他的日子酒店的气氛活泼热闹,没有了他,酒店的日子却也一样,没有人关心他是否还有钱买酒吃,被人打得严不严重。于是在寂寞而痛苦的日子里,他开始变得颓废,从“排出九文大钱”到最终“用手撑地走到酒店”小说结尾淡淡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老头的命运戛然而止。

一开始,孔乙己是个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学,于是所以放弃了另谋他路。暂且不说什么原因使他没有考中秀才,但当初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也许是他并没有做好考中秀才的准备,抑或许他再坚持考一年两年说不定就能考上了,所以说,从读书人的角度讲,孔乙己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是个失败者。如果说社会封建制度,他完全能够不读书呀?他读了书不也年年有的是秀才举人当官发财吗?社会选拔的就是有才学和本事的人,依照后文所说孔乙己“好吃懒做”,这样的人当然考中不了,幸然孔乙己还比较聪明,考取不了功名却写得一手好字,开始做起了替人抄书的活,能勉强维持生计。

可是抄书也不是轻快活呀,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得一字一字地不停抄,抄完了还得低三下四地向主家讨价钱,孔乙己大抵是受不了这束缚,干脆偷掉了几本书到当铺当掉,这钱来得又快又实在,这又和社会制度有什么关系呢?上天赋予他两张大手写得一手好字,他却不肯吃苦非要做偷窃之事;如果说当今社会制度变了,也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小偷偷了价值连城的古董人们赞叹他偷盗技艺精湛而赞叹他三分的啊?而孔乙己“偷书”的坏毛病传出去,就再也没人找他抄书了,一下子断了孔乙己的财路。

这可怎样办呢?别忘了,文中提到孔乙己可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啊,他完全能够凭自我的体力混口饭吃,或许是帮别人拉车,或是到酒店打杂之类的。可他偏偏不,他宁愿偷了书,被人家打出伤来,再潇洒地到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温一碗酒再要盘茴香豆。血汗钱就这样被他自我挥霍掉,而他却丝毫没有想过要改变自我的命运。他不是读书人吗?他不是要面子、要自尊吗?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随地都能够改变自我的命运,他能够改掉好吃懒做的毛病,给别人说句好话继续抄书,他甚至能够去帮工人抬水泥包,到饭店打杂……他还能够借抄书的机会学习,然后再去考试,可是这一切中的一项他都没有尝试过,或是尝试过却失败了,他就所以挫败,沦落成真正的乞人模样。

第8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一、趣味课堂导入,让学生兴趣倍增

有趣的东西总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那么,在课堂上,我们为何不延续这种趣味的教学方法呢?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顿时对本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老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就显得轻松多了。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才是有趣的呢?

以小说《孔乙己》为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悲剧的一生让人同情,他独具个性的性格又使人发笑。总之,孔乙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让人琢磨的读书人。那么,在进行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应该怎样进行开场呢?我在这堂课的准备上花了一些功夫,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真正的现代版孔乙己。

在课前,我自己仔细揣摩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文中的细节描写,在课堂开始,我扮成孔乙己的样子走进教室,然后慢慢地在教室里走上一圈,慢慢走的时候,口中也说着孔乙己的经典台词。停在一个同学的身边,学着文中的孔乙己的样子叫小二拿出酒来,同时从袖子里排出九文钱来。

总之,在课堂的开始,我会试着扮演小说中的人物,然后再问学生我扮演的是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一定会被我的扮演逗得哈哈大笑,他们在看我的表演时,一定也注意到我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这些都会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看了我的表演后,他们学习小说时也会轻松很多,这样的课堂导入确实值得一用。

二、把握小说文本,多方面了解小说特点

了解小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文本,在初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但是,文本教学也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来进行小说文本教学。

比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我采用的文本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显得糊里糊涂。《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比较有特色,我在安排学生朗读这篇小说时会让学生自愿来参加。在学生朗读小说文本时,我会先让全班同学自由阅读小说文本,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分组来朗读这篇小说。待各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完文本后,我让学生选出此次朗读中读得最接近人物性格的同学,然后进行鼓励。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解,也能让学生把握住每个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合理想象,活跃学生思维

在初中小说教学中,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的小说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小说趣味。初中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想象力让小说教学变得更加有趣。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后,我会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孔乙己,会选择怎样的生活道路。当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很多学生都抢着会答问题,有的同学说如果是他,他会选择去做生意,根本就不会再次去考试。有的同学说如果自己是孔乙己,他会利用自己的才华去开一个私塾,然后教更多的学生,让学生去实现他没有实现的梦想,还有的同学说如果他是孔乙己,会跑去砸了考试的地方。听了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所以很欣赏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试着让学生想象本堂课就是最后一节课,上完这堂课以后,大家都不能说自己的母语了,也不能读自己的汉字,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片进行介绍,设置一定的历史环境,让学生能够重回历史情境中,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结果这样的提问方式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也很积极的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出了很多平时都不敢说的话,这样使整个课堂也显得特别真实。通过让学生想象,是为了激发学生最潜在的情感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也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强大、更加活跃。

所以,在学习小说时,老师也不妨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象一下,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体验故事中的悲喜欢忧,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感觉到小说课堂的快乐。

第9篇:孔乙己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是疑问的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如果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被激活了,那么学生的兴奋点就被激活了,他们就会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的创新点,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丰富美学因素的感染,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在《一只小鸟》的课堂教学中,在细节之处讲到“他每天只能在巢里瞅着”和“大地上一片好景”,仅从文字看,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后有着鲜活的感情、形象的画面,作者仅用一句话带过,让读者体会小鸟的快乐。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理解,然后想想小鸟一家的对话,体会小鸟所反映的人性之美,让学生接受美德教育,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味情感,使小鸟全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进入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又如,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中国解放了”“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等句子无不表现出华罗庚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跟着华罗庚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华罗庚这种迫切回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此时,学生会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共鸣,真正走进课文,接受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二、结合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是良好的美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推敲古诗词的文字美,感受古诗词的意蕴美,领略古诗词的刚柔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境界,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盈。而古诗词的韵律美,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其描绘的优美境界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教师可通过领读、齐读、默读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时,教师可先自己领读,让学生体会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然后让学生齐读,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用韵、节拍、停顿,最后让学生默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后找出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曲径通幽处”一句进行详解:“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课文对“曲”的注释为“竹”,而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这样,学生就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并通过对字词的理解,领略其中的意境美,培养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通过问题设计强化美育

对于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教师可通过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评价其中的典型形象,体会作品中的社会美。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找出若干质疑点,使学生上课的时候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重点、有的放矢地听课。例如,《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预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写作此文目的是什么?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本文主要通过哪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的性格?为什么用“孔乙己”作为小说的题目?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自行解决了上面的五个问题,但产生了六个质疑点:文章开头对酒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为什么要强调孔乙己的长衫?为什么重复写“众人哄笑”?为什么孔乙己偷书,而酒钱总不欠?怎么理解“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对“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么理解?上课时,学生会特别注意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而体会文章的社会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美的事件和美的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美育。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全文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这一特点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让学生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从而发挥这篇文章应有的悲剧的审美教育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凸显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