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精选(九篇)

新技术推广论文

第1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超级秘书网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第2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创新方法;TRIZ;推广模式

Discussion on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Method in Colleges

ZHAO Xue-jun LI Juan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is the main front of cultivate and expor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IZ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thod as a practical tool, is more effective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TRIZ theory is the basic tools that modern creative talents should be hav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ollege, a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method was put forwarded.

Key words: College; Innovation Method; TRIZ; Popularization mode

1、引言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7年7月总理作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重要指示,同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了以TRIZ为主的创新方法推广工作。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的融合。科技部对于推行创新方法的总体指导思想策略中提到了三个对象,其中就包括了教育系统,可见,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在创新大环境下更应该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同时,结合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成为专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服务社会。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均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TRIZ相关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而推广应用领域多集中在企业和科研机构,教育系统内的推广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涉及到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高校也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推广范围较小,专业覆盖也相对较窄,主要是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创新管理等。要在高校广泛推广TRIZ技术创新理论,并参与实践应用还有很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因此,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而有效的高校版TRIZ技术创新方法高校推广应用模式,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推动“双创”具有重要意义。

2、在高校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小到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大到社会进步、国力竞争都离不开科技,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竞争水平的高低,而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竞争实力的强弱。因此,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关键是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除了注重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也必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开始走红。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高校双创”正式拉开帷幕。创新创业听起来是一个词,实际上,二者存在主次之分,“双创”并不是鼓励大学生盲目创业,而是要自主创业,如何自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既在掌握了优势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再配合创业技能的培养,才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高校创新课涉及到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还很少,课程也多被设置为基础性选修课,内容基本上都是从传统创造学衍生而来的,旨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缺乏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另外,师资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意识和思维层面,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TRIZ相关的实用型技术创新方法,无法指导实践,于是造成课程与实践分离,因此就算开设了创新课,仍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的。

3、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分析

TRIZ技术创新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的锻炼,要想掌握并运用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TRIZ的推广也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样一套复杂的工具体系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安排一个合理的推广战略周期,引导和支持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或专业交叉领域展开技术性的探索及尝试。本文将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模式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理论推广模块

TRIZ技术创新方法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在理论推广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分阶段进行。可分为知识普及阶段和理论培训阶段。

(1)知识普及阶段

高校是知识最集中,也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而且院系分立,专业特色,各有优势,要想在知识和专家密集的高校大范围的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任何新颖的变革,要想成功,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宣传阵地的优势,利用课堂、讲座以及网络,让TRIZ在大家的生活中从未知到已知,从被动到主动,从了解到熟悉,不断转变,深入人心。

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俄罗斯、美国、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很多行业和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其中,通用电气、三星公司、西门子等均受益于此。随着研究和运用的深入,又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从而很好的促进了TRIZ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基于这些经验,可以证明,TRIZ在解决很多技术性问题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其有效性也被我国最早推行TRIZ的很多企业所证实,如:现代汽车、中国神华等。很多人一开始总是持怀疑态度,或者不屑一顾,有效的宣传和知识的普及,可以打破人们的疑虑和思维定势,真正去了解TRIZ,主动的去学习TRIZ。

(2)理论培训阶段

目前,涉及到TRIZ的几所高校,重点都放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在高校大范围的推广TRIZ,就不能只满足于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的内部学习和探索研究上,扩大范围和影响才是关键。

可分两步走。首先,从培养师资入手,挑选具备理工科背景,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再结合课题,扩展到专业知识层面,深化理论学习效果。其次,是学生培训,高校可以“校园双创”为契机,将TRIZ理论纳入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中,但是,学生培训应该与教师和企业的培训有所区别,TRIZ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知识的积累尚浅,因此,培训内容可进行简化以降低门槛,仅涉及TRIZ的基础内容和简单工具,使学生在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能运用TRIZ解决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

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上述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第二模块:实践应用模块

教育永远都是有针对性的,实践应用模块的实施就是针对理论培训中具有强烈创新意愿,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师及学生,按学院组成TRIZ实践应用团队,结合课题或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理论学习,这一过程应完善TRIZ技术创新方法中的复杂工具,学会将问题转化为功能模型,并进行分析和解决。

高校TRIZ实践应用模块的开展可以与“挑战杯”及各种创新大赛接轨。创新团队的持续性发展,不但对高校的TRIZ师资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同时,学生一届一届的传帮带,更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既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推动了创新项目的可行性,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实践。

4、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设计

高校的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必须依托学院,充分挖掘各个学院的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由领导牵头,积极推动,统筹协调,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平行交流的TRIZ推广互动平台,确保每一个模块的连续运行和独立管理。本文设计了一个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按以下方式运作:

(1)以学校为主,设立TRIZ创新推广互动平台。平台建设可以多学科交叉,多渠道并用,在学校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平台的功能是:定期组织TRIZ相关理论的宣传及推广,并且针对各个学院以及专门的TRIZ社团进行活动的召集和信息的共享。

(2)以学院为主,推荐专任教师参加TRIZ理论系统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国际TRIZ协会的认证考试,以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校TRIZ师资团队。

(3)以TRIZ实践应用团队为主,深化TRIZ理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结合专业特色,完成创新项目。

5、结论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成为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的重要阵地,为了提高推广应用的效率,本文针对高校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与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推广应用模式,该模式对高等院校推广TRIZ技术创新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卡伦・加德.TRIZ――众创思维与技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2] 孙永伟,谢尔盖・伊克万科.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张国会,于浩.北京TRIZ方法推广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28-33

第3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 河北省TRIZ;技术创新方法;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04 [文献标识码] A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自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08年颁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各省市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创新方法工作得以在全国全面展开。

目前,创新方法种类繁多,TRIZ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1]。韩国的三星、美国的福特和波音、德国的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应用TRIZ解决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我国创新方法工作也是以TRIZ理论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3]。

TRIZ是俄文Teoria Resheniya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上世纪中期前苏联的发明家G.S.Altshuller创立,并由其科研团队发展起来的。Altshuller通过对世界各国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基于唯物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的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被誉为解决发明问题的神奇点金术[4]。

1 河北省创新方法推广现状

河北省是我国较早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普及活动的省份,从1999年起就依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创新方法(TRIZ理论)研究,并在小范围推广应用。随着多年连续的支持和积累,在技术创新方法平台、团队建设和推广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

1.1 抓人才培养,建设优秀学术团队

河北省科技厅依托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持续支持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开展创新理论研究工作。目前,该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国内一流且国际知名的学术团队,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研究力量[5]。十多年来,檀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传统TRIZ基础上,开展原创性与集成性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版CAI软件。此外,还将TRIZ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核电阀门、中药机械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檀润华教授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6]。

1.2 抓平台建设,夯实服务全国的技术支撑

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依托河北工业大学组建了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面向工程、煤炭、石化、通用机械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领域开展应用和服务,通过追踪国际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与工程化研究,为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为提高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

1.3 抓试点示范,带动全省的推广应用

为深入推进创新方法工作,在2010年开展了河北省创新方法试点市和示范企业的遴选与培育工作。经过组织申报、择优遴选,确定了石家庄市等6个市为创新方法试点市、省科学院等2家院所为创新方法示范院所、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创新方法示范企业。通过对试点示范单位提出工作任务,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创新方法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应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其成为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自全省有组织地开展创新方法工作以来,河北省先后经历面、点、线的培训发展过程。先是在全省科技管理系统的普及型培训、地市层面的动员型培训(石家庄、秦皇岛、廊坊),其次是企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新奥集团、长城汽车、天业通联),现在主要进行的是行业的创新工程师培训,已经举办了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河北省创新型企业、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培训,培训人员400多人。

1.4 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

为更加全面把握河北省各地市创新方法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加强创新成果的跟踪管理,河北省建立了创新方法工作统计调查制度。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8月开展了全省创新方法工作情况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方法工作在河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试点市和示范企业以及参训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5 创新方法应用示范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连续两年设立创新方法示范项目引导资金,引导支持创新方法示范和应用企业对前期培训和应用创新方法过程中产出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中得以实际应用。

1.6 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的开发

相继开发了单机版和局域网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现在正在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软件(CAI)设计及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是河北省自主开发的全国独有的创新方法在线工具。该工具将实现创新方法指导的在线实施,为企业技术人员更方便快捷的使用创新方法工具提供服务。

2 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面临的问题

企业通过导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我省的示范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同时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社会既有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以及企业原有的研发模式、创新理念、管理惯例也带了一定冲击。在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2.1 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创新方法推广工作中发现,新闻媒体对创新方法宣传次数偏少,高水平的创新科普原创资源少,社会大众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对于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如何运用创新方法真正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切身体会。全社会真正关注技术创新方法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影响了应用推广的深入开展,因而亟须从多种渠道加强全社会对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的认识。

2.2 政府推动工作亟须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大部分地市推动创新方法工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而创新方法工作的师资培养、创新工程师培训、企业创新团队的建立、科学工具的研发等都是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创新方法工作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与社会主导迈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理与支持来推进这一进程。

2.3 企业文化与创新方法尚需进一步融合

目前,创新方法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引导开展的,少数企业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熟悉创新方法的技术人员在企业研发队伍中还是极少数,传统的研发思维、研发流程还是主流。企业在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时,还缺乏一些相应的方案、制度、奖励等配套手段,距离实现创新方法与企业创新文化相融合的目的还有相当距离,真正做到大多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研发设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 对策与建议

3.1 继续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大力提升河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联盟为依托,联合河北省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行业或专业创新方法培训工作,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这一情况,组织引导专家为中小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3.2 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方法师资和技术人员梯队。加强人才引进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的良性竞争和流动,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批具有综合交叉能力的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Invention Tool),开发创新方法在线工具,并不断充实河北省创新方法服务协作网,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境内外创新方法学术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提供平台;建立技术难题解决案例数据库,并进行深化推广扩散工作。

3.3 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团队,并对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专项支持

引导创新方法示范企业在内部建立TRIZ工作室或工作组。设立创新方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和应用,推进创新方法应用成果向现实产品的转化,彰显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显示度。

3.4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

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对青少年的科普宣传,让青少年了解科学工具、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宣传创新方法示范企业的典型案例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人员关注创新方法,从而在全省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3.5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国内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理念、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江苏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24-125.

[2]陈宏宇.TRIZ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84-85.

[3]高常青,赵方,吕冰,张大瑞.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2,2(3):5-6.

[4]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宋先锋,檀润华创新火种的传播者[J].创新科技,2010(6)38-39.

[6]2008中国创新培训十大领军人物(机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

第4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推广;综合运用

1.黑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的现状

1.1黑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的进展

1.1.1项目选择与确定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项目选择是技术推广的前提,是一个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定项目的过程,也是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主要有:

1)引进的外来技术。

2)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的研究成果。

3)农民群众的先进生产经验

4)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改进等。

1.1.2农业推广中要坚持小面积试验

在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中的农业科技成果是在特定条件下研究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因此、试验是推广的基础工作。要求在推广之前,先进行小面积试验,以对新成果、新技术进行推广价值的评估。通过正确的试验可达到两个目的。即评价新技术在当地具体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同时探索综合配套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因地制宜地应用技术。

1.1.3农业推广中的成果与方法示范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中的成果示范是一项新技术推广活动的最初阶段,既是进一步验证技术适应性和可靠性的过程,又是树立样板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吸引农民自觉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扩大新技术的使用面积,为大面积推广做准备的过程。成果示范用事实和直观的结果教育和吸引农民,以调动其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适应了农民的直观现实心理。

1.1.4农业推广的普及推广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中要普及推广是使新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的过程.又是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新技术最终产生“三大”效益的过程。它体现了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相融合和作用发挥,需采取个别指导、群体指导和大众传播的推广方法,将技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有效推广和应用。

1.2农业推广要正确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程序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2.黑龙江省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2.1农业推广方法选择与综合应用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要坚持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阶段性规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扩散规律以及农民行为改变原理都告诉我们,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创新传递给广大农民。让其自觉接受和采用,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必须选择和应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农业推广实质也是一种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效果与沟通内容的多少、采用方法的多少具有正的相关关系。

2.2农业推广方法选择与综合应用的要领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中,在选择推广方法时,一定要考虑环境条件,当选择的方法被采用后,是否能够达到推广的目标,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改变态度或行为。这是基本的要求。

2.2.1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中应考虑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

农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技术推广中尤其要考虑其复杂性和难易程度,从而选择适当的推广方法。对于简单易学的技术,通过课堂讲授和技能方法示范,可能使推广对象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复杂难懂的技术,则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手段、如课堂讲授、模型演示、实物和现场参观、放映录像、技能培训等,以刺激推广对象各种感官,达到学习、理解和掌握技术的目的。此外,对于在当地末推广过的技术,作为开创性的工作,推广人员首先要帮助更多的农民充分了解和认识新技术。此时需要通过大众传播方法向农民提供有关新技术的信息。同时,采用巡回访问、个别座谈等个别指导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的问题。通过组织参观成果示范等,使农民产生直观的认识和兴趣,并帮助他们结合自家生产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用等。如果某个技术在当地推广过,已有部分农民在使用,仍有其他农民未采用,想要通过进一步的推广工作扩大使用范围,则要了解和分析这些未采用人的原因,是这些人不想用还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是未掌握技术的操作技能还是对技术的效益抱怀疑态度,还是应用该技术所需生产资料的供应存在问题等。推广人员要弄清楚原因,采用适当的推广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2.2.2黑龙江省农业推广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

农业推广对象个体间有着多种差别,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产技能、价值观等。这决定了推广对象具有不同的素质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时要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适当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对于整体素质表现“先进”的农户,以及富裕地区的农户,以散发资料、电讯、网络等的信息提供和引导为主,同时作为试验和示范农户重点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成为带动左邻右舍应用新技术的革新者,而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成年人等,首先要采用宣传、培训、参观和现代多媒体手段,让他们通过亲眼见、亲耳听和亲自对比评价,提高认识和积极性;其次,多开展成果和方法示范,增强和提高其生产技能。对于自然和经济条件差的落后地区,要以改善其生产经营条件为主,帮助他们全方位搞好资金、生产资料和产后产品处理的服务。

2.2.3黑龙江省农业推广考虑新技术不同采用阶段的特点

农民在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在不同的采用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农业推广方法。一般而言,在认识阶段,应用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快地让农民知道革新的技术和事物。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以及成果示范、报告会、现场参观等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和认识它。在兴趣阶段,除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成果示范,还要通过家庭访问、小组讨论和报告会等方式,帮助农民详细了解新技术的情况,解除其思想疑虑,增加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到了评价阶段,应通过方法示范、经验介绍、小组讨论等较有效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预期效果等,还要针对不同农民的具体条件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他做出决策和规划。进入试验阶段,农民很需要对试用新技术的个别指导,为农民提供试验技术,准备好试验田、准确掌握技能和组织参观,并加强巡回指导,鼓励和帮助农民避免试验失误,取得试验结果。指导农民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扩大采用新技术的面积。

【参考文献】

[1]闫春鹏.农业推广的程序与方法选择.民营科技2012,(2):93.

第5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1教材内容与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要引进当前农技部门推广的先进农业技术,特别是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甘肃省68%的人口在农村,有关农村劳动力的资料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以上的仅占14.83%,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农村劳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提高现代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应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目前农村职业高中各专业的文字教材品种基本上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但反映新技术、新知识的教材缺乏,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在整体上没有大的改观,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当地农业生产,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教育效果一般。如教材中关于甘蔗的栽培管理技术,由于本地没有甘蔗栽培,学生仅仅是知道了,不会去深入了解;但是目前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双垄三沟蔬菜种植技术、设施农业育苗、嫁接等先进适用技术,学生则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由要学变成爱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农村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提高现代农民素质,培养新一代农村科技人才,农村职业中学要改变过去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学生需要的状况,农村职业教育要引进当前农技部门推广的先进农业技术,作为教材的辅助内容。

2学校实训基地与试验示范基地相结合

农技推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和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而农村职业中学具备推广“平台”的条件,有大量的实训基地,有懂技术的管理人才。农技推广部门技术人员经常下乡,紧跟农民的生产,但由于农民的理论知识有限,认识不足,相互观望,积极性不高,给农技推广带来很大的困难,推广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农技推广部门和职业中学相结合,将部分试验示范基地与学校实训基地结合,把职业中学作为一个推广的“阵地”,通过专业教育和基地实践,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完全符合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成为合格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职业中学的学生多数来自当地农村,连着千家万户,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推广的农业技术,学生就像“触角”一样伸向四面八方,推广起来效果会更好。实际上,职业中学就是农技推广的一个分支,拓宽了技术推广渠道,加大了推广的动力。同时,职业中学的学生掌握了更多实用技术,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社会消除了对农村职业中学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看法,提高了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扩大了社会影响,解决了农村职业中学招生难的问题,相得益彰。

3学校教育与推广人员培训相结合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较弱,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这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区域站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加之长期在基层工作,信息闭塞,开拓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经常抽调农技人员从事“中心”工作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使农技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村级农技人员大多是“人情”技术员,缺乏基本的农业知识,科技素质较低,急需通过培训提高。而职业中学教育完全可以承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按照农技推广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可以完全按照基层农技推广技术员的素质要求培训职业中学的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扩大农技推广的范围。

第6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2009年以来,莱钢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初步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山东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莱钢模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燕华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莱钢的经验非常典型,要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

近年来,莱钢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了“三箭齐发、七路并进”的技术创新工作新格局,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创新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7月至今,莱钢集团按照“专家导入、自主培训、典型带动,形成机制”的推广思路,全面导入并深化应用TRIZ创新方法,应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了精轧机组稳定性等技术难题19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促进了专利申请的爆发式增长,三年申请专利640多项,超过了以前近40年的总和。

1、专家导入。在分析TRIZ创新方法应用对钢铁行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莱钢决定快速引进推广这种被世界所公认的技术创新方法。分管技术工作的张胜生副总经理亲自邀请著名TRIZ专家张武城教授、刘彦辰教授在莱钢举办了首场TRIZ创新方法报告会和首期TRIZ创新方法培训班。培训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模式,讲练结合,积极互动,讨论热烈,效果明显,极大地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学习TRIZ的兴趣和信心。一开始,莱钢把TRIZ的培训对象设定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但培训后进一步研究认为TRIZ不是“贵族文化”,基层的管理技术人员、甚至操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并且可能会用得很好,TRIZ在莱钢大有用武之地,要尽快让更多的员工了解掌握它,学会应用它。

2、自主培训。学习创新超越的企业文化培育了莱钢员工超常的学习力。TRIZ导入莱钢之后,各单位纷纷要求学习TRIZ。要开展广泛的培训推广,单靠外部专家难以满足培训的需求。莱钢领导层决定以培训中心为主,抽调骨干力量,打造企业自己的培训师团队,并制定了《莱钢TRIZ创新方法自主培训团队打造计划》。从学员变成先生,特别是对于只有少数专家才能驾驭的TRIZ创新方法,很多人担心:“能行吗?”。但培训师们靠着一股韧劲,在专家导入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强度的刻苦的学习和研究,自学、团队攻关学习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紧紧咬定这个项目不放松,对TRIZ创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开发了不同形式的课程,形成了“X+Y”的培训模式,即把X天的创新方法工具培训与Y天的项目指导式训练结合起来,一手抓培训推广,一手抓创新项目指导,注意营造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和TRIZ创新方法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现已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70多期,培训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典型带动。一种创新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还在于它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引得进来,推得下去,关键要有典型的示范引导。莱钢不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激励典型、加强引导。定期召开技术支撑体系专题例会、成果会,举办论坛活动等,让先进单位和个人做经验介绍,定期出版《TRIZ学习应用简报》,推广交流TRIZ培训、学习、推广和应用经验。在开展培训推广的过程中,请典型学员进行现身说法式讲授和培训,谈他们的学习的困惑、应用的技巧、解题的思路、注意的事项、存在的误区等,给新学员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极大树立了人们对学习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信心,鼓起了大家学TRIZ,用TRIZ的热情。

4、形成机制。莱钢成立以公司分管副总为组长的TRIZ创新方法推进领导小组,将推进办公室设在培训中心,统一策划推进整个集团的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将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推广应用纳入《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三箭齐发、七路并进”的技术创新工作新格局;制定了《莱钢深度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对各单位推进的考核激励机制,每月在公司技术支撑体系例会上宣布评价考核结果。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逐渐形成了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第7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科技专家;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

农村科技推广中科技专家的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人员,不能仅限于科技专家出版的专著、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等理论成果,重点应包括科技专家在基层农村推广中的实际贡献和技术需求

主体的满意程度。在构建科技专家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

同一个农技推广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的科技专家,各层次的科技专家在推广中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员不能用相同的分值去考核他们完成任务的优劣,应客观地反映科技专家所

做的实际贡献,以此作为按劳取酬和择优淘劣的客观依据。

2.稳定性原则

绩效考核标准在科技专家的农技推广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经过一定程序制订出考核标准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宜频繁调整,以便于科技专家参照执行。如果科技专家的总分增加,则表明他的科研推广业绩上升;反之,则其科研推广业绩下降。

3.回应性原则

回应性原则即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则是满足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对先进生产力以及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科技专家的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深入到基层,形成推广工作与成果之间的利益反馈机制,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目标的指导下,对指标的设计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构建起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农技推广软环境

农技推广软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的总称,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推广方法三个方面。(1)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中科技专家通过成果方法示范、技术培训班、广播电视和科技活动等方式使农民获取知识技术,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综合考察科技专家在农技推广一年中的工作量。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 培训时间X1-l;培训种类X1-2;推广受益对象数量X1-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幅度X1-4。(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对科技专家研究成果质量的鉴定,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可把它分为三项三级指标:知识产权X2-1;成熟度X2-2;风险度X2-3;经济需求度X2-4。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科技专家的最重要的产出,也是申请了专利保护的科研成果,可通过一定的折算方法,加权计算各种类型和水平的专利数。②成熟度。评价推广技术的成熟度的不可控因素较多,难度较大。本研究采用技术效率评定法,测算技术对效益贡献程度的大小。③风险度。风险度是农民在接受农技推广过程中,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④经济需求度。经济需求度是通过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反馈来引导先进科技的研究开发。(3)推广方法。推广方法是科技专家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将科研理论转为生产力。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三项三级指标:推广方法种类X3-1;农民对科技推广机制满意度X3-2;农民对推广技术吸纳度X3-3。

注:对于无法用具体数值表示的项目,我们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把主观判断不确定性用具有区间概念的模糊数加以描述,最后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估。

2.农技推广的现实力

它是指科技专家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从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可具体划分成以下两项二级指标:推广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1)推广效率。它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推广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有利于监督推广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构成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项三级指标:推广指数X4-1;平均推广速度X4-2。其中:①推广指数。该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广状况,可表示为:,推广率=(实际转化成果数×正常转化周期)/(研究成果数×实际转化周期)×100%,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②平均推广速度。该指标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限。(2)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指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等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产量增减值X5-1;农业新增产值X5-2;降低成本额X5-3;节省劳动时间X5-4。

3.农技推广的后续性

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地区性、季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农技推广的后续性是农民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农技推广的可持续性这个二级指标体现。它是指农技推广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构成推广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推广手段与方式的可持续性评价X6-1;推广结果的可持续性评价X6-2等。

三、评价方法

1.不同量纲的指标归一化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表现为多个特征的综合,而每个指标只能表达一个特征,因此,既不能用一个特征指标去表达科技实力或运行绩效的全部含义,也不能把所有不同质的指标直接进行运算。我们采用线性比例归一化的方法,即将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施“无量纲化”,保持指标间相对比较的分值大小,除去指标的具体含义。这样,通过测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

因考虑到指标的权重和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最大值转换模型较为合理,其转换公式为:

其中,CT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C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测算值; Coma―在评价区间第j项指标最大测算值。考虑到各评价对象在规模上的差异大,为了保证计算精度,我们将计算结果扩大1000倍。

2.指标权重赋值

权重系数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见表1)。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渊,陆玉梅,梅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85-187.

[2]李友华,丛丹阳,韦恒.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及其绩效的评价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2:39-41.

[3]涂小东,肖洪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38-40.

第8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第9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改善措施

大力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动物疫情、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意义

1.1益于国家与政府管理

如果能保证畜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帮助国家和政府对畜牧业体系进行具体化管理,制定和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履行政府和国家的基本职责,从而建立健全畜牧业兽医体系,使畜牧兽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科学合理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可以参照,保证兽医对畜产品的安全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资源利用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能有较为具体全面的把握[1]。

1.2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于畜牧业来说,新的畜禽品种不断出现,养殖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而对于新品种的安全研发和大力推广离不开畜牧兽医技术体系[2]。为保证现代畜牧业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势必要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而畜牧兽医技术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力推广畜牧兽医技术有助于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技术水平,保证生产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生产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而这也能有效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同时,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通过制定统一的投入品安全使用、动物防疫的体系标准,并在本系统内得到有效实施,从而保证畜产品的质量。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推广队伍素质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推广队伍来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足,专业能力未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就现阶段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来看,有相当一部人推广人员是从上级畜牧业行政部门调剂过来的,尽管这部分人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好,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操作水平较低,多适合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技术指导层面的实践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队伍中还有部分人员是从别的部门调过来的,专业与畜牧兽医不对口,且对实际情况知之甚少,理论知识也不合理,无法担当技术推广职责[3]。

2.2缺乏技术推广机构和制度

现阶段畜牧兽医推广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多是因为许多地区的地方领导并没有意识到畜牧兽医的重要性,因此地方上的畜牧兽医建设力度不足,没有可以依照的科学合理的政策标准,也就无法有效管理畜牧兽医站,从而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难度。尽管在畜牧兽医方面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及制度,也要求设立畜牧兽医站,有效控制动物疫情,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人员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国家制定的法律无法落到实处。而针对这样的漏洞,也没有相关监管部门给予有效监督和审查[4]。

3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善措施

3.1提高推广人员的团队素质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畜牧兽医站不仅要吸纳优秀的兽医专业毕业生,以及时更新理论体系,保证技术能紧跟时展,还要集结经验丰富的兽医对新人进行培训,帮助新人能在短时间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我国畜牧兽医站非专业人士占比大,管理人员应定时组织培训工作,帮助畜牧兽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还要帮助畜牧兽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格把握市场动态,对国家相关政策及行业标准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还要建立考核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应逐步探索建立现代畜牧业考核办法,将现代畜牧业的考核融入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中去,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和方法,有助于挑选畜牧兽医人才,改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3.2理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如果要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力度,就要建立起良性管理体制,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整合畜牧业、林业、财政和计划政府部门资源,还要重视畜牧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多个部门能协调运转,保证管理效果。在推广畜牧兽医技术的过程中,各部门的协作能力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影响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能保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就能有效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水平。另外,畜牧兽医技术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革新,而这就要联合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推动基层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强同畜牧兽医的合作,根据各地的不同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广方案,从而保证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4结语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成为相关人员工作开展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农业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应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推广现状,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推广方案,并针对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效果,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方明.畜牧兽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2):9.

[2]吴文华.浅谈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5):295.

[3]黃焯新.对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4(2):6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