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精选(九篇)

螳螂捕蝉文言文

第1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以学生熟知的“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我没有直接选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视频,而是采用了画面突出、内容精炼的动画效果——炎热的夏季一只蝉边叫边爬上树梢,美美地吸食着树汁,一只螳螂挥舞着“大镰刀”悄悄地来到蝉后面……螳螂美美地吃着蝉,突然一只黄雀高高兴兴地飞来了,螳螂成了黄雀的美食。这样的一段简短精炼的、主题突出的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在视频中出现的几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吃”的食物关系上,把学生引入主题】

二、认识食物链概念

(一)寻找、发现——建立食物联系

1、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几种生物——树、蝉、螳螂、黄雀,(生说)这几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样的关系呢?(白板图片展示)

(“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螳螂和黄雀为什么需要食物?(为了生存,生存需要食物。)

2、食物中的营养是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而吃就是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那树的生长需要能量吗?树的能量是哪来的?(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

(二)思维——建构食物链概念

1、树汁被蝉吸食了,那树的能量传给了谁?蝉被螳螂吃了,蝉的能量又传给了?所以生物“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的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出能量在树汁、蝉、螳螂和黄雀这四个生物中的传递过程呢?(生:可以用箭头来表示。)

2、请一位同学到白板上画一画。(要求学生边说边画,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箭头由树的图片指向蝉......)

3、(1)白板展示刚才那位同学画的食物链的写法。树汁蝉螳螂黄雀

(2)生齐读: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蝉的能量传递给螳螂、螳螂的能量传递给黄雀。

(3)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食物链。(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意味着树汁被蝉吸食。蝉的能量传递给螳螂,意味着蝉被螳螂吃。螳螂的能量传递给黄雀,意味着黄雀被螳螂?所以,也可以读——树汁被蝉吃、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小结:生物之间普遍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课件展示)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它叫做食物链。

【这课的内容我也看过很多优秀的设计,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用箭头表示食物关系这里,多数老师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草被羊吃的写法是箭头由草指向羊(草羊)。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执教者也是这样的----师问:“草被羊吃,那么箭头...?生齐答:‘由羊指向草’(草羊)”,然后老师说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是由草指向羊。羊吃草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传递给羊;狼吃羊,羊的能量传递给了狼。生物之间这种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的传递过程。然后提问: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简单符号来表示能量在草、羊、狼之间的传递过程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箭头。这时候老师可以边板书边读“草羊狼”(草的能量传递给羊,羊的能量传递给狼)。这样箭头的方向就容易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草的能量传递给羊,就意味草被羊吃,羊的能量传递给狼,就意味着羊被狼吃。所以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草羊狼”读成“草被羊吃,羊被狼吃”。通过这样的一个能量转化上的认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真正地理解,而不仅仅是去死记写法。】

(二)拓展——丰富食物链概念

师:食物把这几种生物联接在了一起,它们生活在森林里,森林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森林里除了树、蝉、螳螂、黄雀,还会有哪些生物生活在这里呢?(生说...)很多很多,生活在森林中的生物还远远不止这些,一起来看看这组图。

1、(白板展示草、羊、狮子的图片)

这几种生物有没有食物关系?(生说,什么被什么吃)你能用箭头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请一位同学到白板上画画,(一边连线一边大声说出谁被谁吃)画好之后再要求该学生用文字和箭头写出这条食物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目的在于练习,掌握食物链的读法和写法。】

2、田野里的食物链 森林中的食物链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一起到田野里看看。……

【这里我比较好的做法就是解释并强调了为什么说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使这句话和上面生产者概念之间有个过渡。】

4、找出花园中的食物链。

……

【巩固食物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并能够准确找出一条完整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5、说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中的食物链。并判断它是不是完整的食物链,作出解释,并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三、认识食物网

1、建立食物网概念。【由于前面对食物链的学习非常扎实,使得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孩子们得心应手。】

2、建立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提问:在这个食物网上如果麻雀灭绝了,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吗?

第2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2、蚂蚁和蝉 一场秋雨过后,绿叶和青草都换了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太阳出来了,蚂蚁兄弟们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它们来到树下,将树上掉下来的果子收集起来,整整齐齐地摆在树下晒成干儿,然后一点点地运回家。

3、蝉出地洞。蛴螬[也就是蝉的幼虫]冲破外壳然后离开有纤维的枝条后,等到触须能够自由的摆动了。腿部比较有劲,能伸缩自如,前面的爪子也能伸缩了。然后它们便摇晃着掉了下来,它们很聪明,在树上时便找好了落下的地点,最后它们找好了地点,就马上开始工作,一刻也不耽误。

4、螳螂捕食。猎物移动到螳螂的捕食范围内的时候,螳螂会有反应。首先是头转到猎物的方向,紧紧盯住猎物。之后前足(爪子)收紧,重心后移,视线不离猎物。等到最佳时机,螳螂会以极快的速度将猎物捕获,将爪子刺刺进猎物身体,紧紧抓住,并啃食起来。

5、灰蝗虫。蝗虫的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

6、绿蚂蚱。蚱蜢是一大早在树的高处趁蝉歇息时发动袭击的,受袭的被活活地开膛的蝉猛然一惊,随即进攻者和被袭者扭成一团跌落下来。

第3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 食物链 保护生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食物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而“食物最终从何处而来”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想到的问题,所以,“食物链”这一课的编排一环扣一环的。教材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安排内容,不仅注意到单个知识点的阐述,而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综合考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做中学”通过分析农田附近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比较连出的多条食物链,归纳出食物链的一般特点,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学中用”通过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既复习和巩固了食物链的知识,也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的一员,同样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用中思”通过提升本课内容,寻找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重难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初步形成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知道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说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2 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尝试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树立小组团结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文本,编制教案,制作课件,下发学案;学生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学具,预做学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教师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体现了什么成语,表示了什么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螳螂、蝉、黄雀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蝉吃螳螂,黄雀吃蝉)

螳螂又是以什么为食,黄雀又能被什么动物所吃?(植物,鹰)

通过这个动画,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关系)

3.1 做中学(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谁吃谁?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通过依次递进的5个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动口讲、动耳听的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这是农田附近常常可以见到的青蛙、青草、蛇、蚱蜢、鹰、鸡等几种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谁吃谁吗?

师生活动1:做一做。

动手做常常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展示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活动体验,为构建概念做好形象化模型。

教师提前将略厚的纸剪成边长约为3 cm的正方形卡片,分别在上面写上6种生物的名称,每种卡片多写几张。再准备些胶水或回形针,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相关生物用带箭头的纸连起来。

学生利用已有知R经验,分析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自行写出,再小组讨论,将卡片连接形成链状来表达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生活动2:画一画。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栏目,通过动手做过渡到用笔画,形成比较清晰生动的表象,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过程。教师提出以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① 你会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的捕食关系吗?你写出了几条?

②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长短不一的链条)

③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④ 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标出?(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被吃的写在前面吃的写在后面)

师生活动3:评一评。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食物链,然后由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展示画出的食物链,再通过评价环节,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做到当场反馈和即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率。

① 青草鸡鹰;② 青草鸡蛇鹰;③青草蚱蜢鸡鹰;④ 青草蚱蜢鸡蛇鹰; ⑤ 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师生活动4:想一想。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食物链和讨论题,讨论食物链的共同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思考,从分析例题中食物链特点开始,过渡到对“食物链”概念内涵的归纳。讨论如下:

① 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② 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③ 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④ 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⑤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了什么?(鸡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师生活动5:练一练。

教师以练习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避免了传统概念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缺陷,锻炼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形成的概念比较深刻。练习题如下:

① 某一菜地的生物有黄鼠狼、鸡、菜青虫、狐狸、青菜,完成习题:

A. 一共有几条食物链?(四条)

B. 图中4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植物(青菜),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

C. 图中植食性的动物是菜青虫,鸡的食性是杂食性,其中肉食性的动物是黄鼠狼、狐狸。

② 食物链的特点 。

(① 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 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 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④ 食物链中通常有少量的杂食性动物)

3.2 学中用(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人吃谁?

学生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起点,从中“发现”食物链,由此,拓展了食物链概念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到食物链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生活动1:承上启下。

重新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新课导入时的两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树蝉螳螂黄雀鹰),再画一条和人有关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么,人类是否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的呢?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师生活动2:设计食谱。

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接着写出动物的食物,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提出问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几条食物链。

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水稻人;青菜人;苹果人;水草草鱼人;草牛人;草鸡人)。

师生活动3:人的位置。

学生通过设计午餐食谱的活动,思考两个问题:自己处在食物链中的什么位置?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属于消费者,位于食物链中的最高位置。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3.3 用中思(提升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不仅加深对食物链种类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人和食物链相互关系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从指责他人到改善自我的转变。

深度提问1:为什么一个生态区域中往往有多条食物链?(一种动物可吃多种动植物,即有杂食性动物存在;一种生物可被几种动物吃)

深度提问2:食物链有哪几种?(捕食食物链:草羊狼,即本节所学内容;腐生食物链:生物尸体细菌真菌:寄生食物链:人蛔虫)

深度提问3:食物链的通用公式怎么写?(食物链通常有3~5个环节,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中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

深度提问4:从食物链方面,举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例子?(参考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示意图: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林果间作,桑间养鸡,桑叶喂蚕,蚕沙喂猪、猪粪喂鱼、猪粪肥田等)

深度提问5从食物链方面,举例说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天空过度捕鸟,草原过度放牧,林间过度捕猎,水域过度捕鱼,农田过度捕食青蛙、蛇类)

深度提问6: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

第4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本书,将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使读者特别着迷。书中记载了十几种昆虫的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1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昆虫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家、文学家法布尔。这本书向我们主要介绍了7种昆虫。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为我们介绍了昆虫世界的各种趣闻逸事,是一部集知识、趣味、文学、哲理于一体的散文集。这本书精选了有关红蚂蚁、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种较为在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让我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学习了科普知识。

小时候,每到夏天,我都会在外婆家住上一阵子。跟着大我三岁的表哥,我们几乎翻遍了院内院外的每一个角落。大有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趣。捉过萤火虫,掏过蚂蚁洞,撅过蝉的幼虫,甚至还养过数不清的蝈蝈。跟昆虫没少打过交道。殊不知,在阅读了《昆虫记》后,我竟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从不知观察虫子,与虫子打交道还有如此高深的学问。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这许许多多关于昆虫的知识,竟使我有种第一次进入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的幻觉,我仿佛成了“虫盲”。

法布尔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2法布尔不仅是个昆虫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耐读正和他那细腻风趣的文笔有关。很显然,在他的眼里,这个昆虫的世界是如此有趣,他是那么地热爱这些昆虫,所以笔下的昆虫都是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他对昆虫充满了感情,在这里,昆虫就是他的朋友。

当他想去挖黄蜂的窠巢时,选择早上动手,因为这时候“我希望清晨的冷气多少可以为它们降降火气,削弱它们的恼怒和气焰。”他说“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娴美且优雅的身材。”说到蜜蜂的寄生虫,法布尔愤愤不平:“这些心狠手辣的强盗鸠占鹊巢,把别人的家占为己有,却毫无羞愧之心。到了来年,巢穴的主人早已惨遭不幸,而坏事做尽的恶棍却顺利地迎来了自己的幼虫。”清道的甲虫犀头母亲时时刻刻照顾自己的孩子,连续四个月不吃不喝,实在困了就在旁边睡上一小会儿,打个小盹。法布尔对这样的牺牲精神赞赏有加:“这位母亲就是这样辛苦地看守它的卵,为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真是操碎了一颗心。”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会是觉得在读科普文章吗?不,这就是文学作品,有趣神奇的文学作品。

读着《昆虫记》,我不得不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和牺牲精神所震撼。他可以为了观察捕蝇蜂,站在烈日下半天不动;他可以为了了解蜣螂的做球过程,躺在地上与蜣螂为伍,脏?那算什么;他可以冒着被黄蜂蜇伤的危险(实际上经常被蜇),无遮无挡地站在蜂窝旁看蜜蜂如何喂养它们的孩子;他可以在松树林里和松毛虫相伴到深夜;他可以整天整天地呆在昆虫室,眼睛不敢眨一下地观察那些幼虫的孵化过程……也许任何人的人生都该这样吧,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为之付出,为之牺牲,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吃再多的苦,也是一种乐趣。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感谢法布尔,因为这世界有这么个奇人,有他一辈子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才可以读到这本奇特的书。

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3法布尔用他一生很多的时间观察千奇百怪的昆虫,收获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观察到了昆虫们的所有习性,并且不断思考,必要时总会将昆虫带到家里养,以便观察。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蝈蝈……它们都像你的亲密朋友一样,给你讲述它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的故事。

法布尔倾注一生在昆虫的观察与研究中,他怀着父母对子女一样的爱心,记录了昆虫的生命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敬畏和赞美。整本书介绍了不一样昆虫的不一样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其中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

法布尔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我这张“板凳上”。最终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

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4昆虫,大家都一定见过吧!在路边,在树上,在草丛……随处可见,可是你知道这些昆虫的名字和生活习性吗?想必你也不大清楚吧。可是法国的一个小男孩——法布尔,却是一个了解各种昆虫习性的“科学家”。他长大后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昆虫学家,最终他将自己一生的收获都编进了一本书——《昆虫记》。

这本书生动有趣地讲了各种昆虫的生老病死、生活习性,如蚂蚁,蜜蜂、马蜂等等。它们全部被法布尔一一观察过,因此法布尔也受了不少苦,一次他被一整窝的马蜂蜇了手。为了观察红蚂蚁和黑蚂蚁的战争,一蹲就是好几个钟头,但是这些苦都是值得的,他写出了昆虫界的“荷马史诗”,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昆虫!

在这本书里,我最想说一说的一种昆虫就是——蝉。蝉在寓言故事中总是像蚂蚁乞讨,不劳而获,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是蚂蚁霸道!书中写到:有一天,蝉在树上吸食树的汁液,许多昆虫见里都想来喝上一口,蚂蚁知道来立马爬到蝉的井边,他们不惜用一切办法去霸占这口井,他们咬蝉的腿尖,爬上蝉的后背,有的还想拔来蝉的“吸管”!最后,蝉被蚂蚁扰得生气了,他离开了井,走之前还向蚂蚁撒了泡尿,你看蝉多么清高,不与蚂蚁这些小人们计较。没想到蚂蚁是寓言中的蝉,而蝉是寓言中的蚂蚁呢!

法布尔的这本《昆虫记》幽默生动地叙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他描写的每一种昆虫都各具特点,例如:蝉是那么的可爱、高尚,蚂蚁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他赞扬了蝉的这种不为小事计较,宽容大方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法布尔昆虫记品鉴心得5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看了以后使原本就对昆虫非常感兴趣的我,就越发地喜欢上这些小虫子。

《昆虫记》这本巨著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观察能力,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耗费一身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本让他花费毕生心血的杰作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蝉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多么神奇的大啊。兽类动物有弱肉强食、寄生的现象,昆虫里也有类似的情况,蝉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要小

的小虫子,会将的卵产在蝉卵上面,而这种小虫子发育要比蝉快好几个月,这种小虫子的幼虫便拿蝉卵作为食物,供自己生长发育所需。

小时候,在看《黑猫警长》动画片时,有一集是说母螳螂在结婚当夜将公螳螂吃掉,然后黑猫警长来破案的。一直以为这只是编造的,看了《昆虫记》后发现,这个动画片是真实的科教。让我了解了螳螂是一种

无情的昆虫,母螳螂竟会六亲不认地把它的吞食掉,产卵后便再也不回来了,不管自己的亲生子女能否健康!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体,娓娓道来,在对昆虫日常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作者对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经过解剖等工序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而是亲身溶入大自然,不顾野外冒险的,就好比描写黄蜂,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当时怎么冒着去观察黄蜂巢,又怎样弄懂黄蜂的习性,写得非常精彩。

第5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公将鼓之( )

(2)望其旗靡( )

(3)小大之狱( )

(4)牺牲玉帛( )

2.选出与例句中的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把选项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例: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4)乡为生死而不受 ( )

2.下列对黑体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3.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挂牛头卖马肉

[先秦]晏 子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③而不止。晏子见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

[注释]①灵公:指卫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48年在位。 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1.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国人尽服之 B.相望而不止者

C.不逾月 D.而国人莫之服

2.下列黑体文言虚词与其他项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使吏禁之 B.裂其衣裳

C.断其带 D.而国人莫之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2)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拓展训练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语。

(1)豁然开朗(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

[西汉]刘 向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④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④务欲:一心想要。⑤前利:眼前的利益。

1.下列选项中的黑体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告其左右曰

B.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C.如是者三旦

D.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1)吴王欲伐荆( )

(2)如是者三旦( )

(3)怀丸操弹( )

(4)子来(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第6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一)知识训练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K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通“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教学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敢__长()者__错()意__怫()然__免冠徒跣()()____以头抢()地__休祲()__缟()素__色挠()__

(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ú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ò放在心上。fú发怒的样子。guān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ì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á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第7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期待 阅读能力

阅读期待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一、巧妙导入新课 唤起阅读期待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阅读期待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尤其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地给学生一种惊奇,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北京》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三、重组教材信息 激活阅读期待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归纳和总结,进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首先我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明白“少年已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并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直接叙述“螳螂捕蝉”故事的段落读通、读懂,联系故事理解少年说的寓意深刻的话。再以“少年仅仅只在向吴王讲述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读、议。最后理解寓意,评议人物。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问题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摒弃了“繁琐问答”,变多个问题的单向思考为一个问题的多向探究,刺激了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充分引发了阅读期待。

四、创设留白空间 萌发阅读期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先把学生领进乐曲《二泉映月》的“叹息”和“哭泣”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体会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填补这一空白。教学中,正是通过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使学生走进文本,始终保持较强的阅读期待。

五、允许个性差异,调整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间的心理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读的自由。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期待心理”,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期待、愿望的阅读,才能自由地走进文本,畅游于故事情节中、语言文字中。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摒弃了师生共同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将此课改为美文欣赏课,将阅读权充分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学生自由快乐地读,满心欢跃地期待着,期待着一份份意外的阅读收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六、拓展课外视野 延续阅读期待

第8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一、教学语言的简洁精练

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条条是道、滔滔不绝,固然是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语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一语中的,显得干净利索,是不是更胜一筹呢?

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以精练的语言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思维、想象、创新。能用一个问题来提问的,决不使用两个问题。能用一句话作出解释说明的,决不多说第二句话,而且做到不重复说同一句话。不要担心学生听不明白,要充分相信他们。那种“是不是啊”“对不对呀”“这个呢,那个啊”“我再复复一遍”“我再强调一次”等习惯用语应该坚决杜绝,话语多了甚至适得其反,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正所谓“事以简为正,言以简为当”。

二、教学语言的亲切自然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如此,美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用一种亲切、自然而又优美的语言进行教学,是完全可以把学生“粘”住的。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他那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

……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读课文?第一位读的同学最勇敢,其他同学如有疑问,可随时指出。

(生读)

师:(微笑地)他一读就知道哪儿懂,哪儿不懂,谁来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得不错。

师:哪儿不错?

生1:字音很准,但字音稍快了。

师:(转向其他同学)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认为也很好。

师:孰为汝多知乎?――还有谁来评论?我评论行吗?

(转向刚才读书的那位同学)这位同学第一个站起来,我特别佩服,声音响亮,而且字音也很准确,你听我的评论舒服吗?

生:舒服,因为我知道了自己也有优点。

师:要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再提缺点,你的缺点是速度快了,最后一句能接受吗?

生:能。

师:愿意再读吗?

生:愿意。(生又读了一遍)

师:(着学生的头)有进步。在课堂上我们看着他在进步,多高兴啊!还不鼓掌等什么?

(生热烈地鼓掌)

师: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凡是受欢迎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他们十分善于引导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只有语言自然,态度亲切和蔼,才能产生情感,而师生间有了情感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有了这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了这样一种无穷的力量,学生能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吗?正如孙建锋老师所说的:“用充满真情的亲切的语言,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

三、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

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理论时,用农民娶媳妇不要“杏眉柳腰、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形象的事例生动有趣,使听者了然,对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

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告诉我们,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一直以来都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乐学、会学。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

生:请问老师,“麦垄”是什么?

师:问得好!请大家看我写“垄”字――那“麦垄”是什么?有问题先问谁呢?

生:问自己。

师:有道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呢?

生:问老师、问同学、问字典。

师:看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可真多,孙老师愿意和大家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麦地?

(学生都摇了摇头)

师:转过身去,看一看下面坐着的老师,如果说这是一大块麦地,这样(教师用手一行一行地比划着)坐着的老师就是“麦垄”。

生:(豁然开朗)哇,我知道了,麦垄就是那麦地里一行一行的小麦!

师:孙老师也像你们一样高兴,因为咱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生开心地笑了)

形象才会生动。有时课堂上一个更好的眼神,一个优雅的手势,都在无形中使教师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孙老师用手势把坐着的一排排教师比作是麦垄,学生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有趣,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心是距离,在教学中产生特殊的凝聚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切实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语言的幽默诙谐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教学语言的幽默。”

幽默惹人喜爱,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老师的水平也能得到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如果说于永正老师堪称这方面典范的话。那么,年青的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幽默语言却别有一番情趣,请看他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中的片段:

师: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她加上了一些词,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生动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

生:然而,蝉万万没有想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拱起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真是太紧张了!好听!(众笑)

生: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少年应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

……

第9篇:螳螂捕蝉文言文范文

教材是学生探索语言的工具,只是依照教材按步就搬,就教材教教材,会失去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自觉积极探究,思考课程问题。不仅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以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现文本秘妙,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捕捉文本中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品悟,积累运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实现“例”的增值成为阅读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焦点。围绕“钻研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课题,展开了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阅读教学中活用教材的做法。

二、结论分析

1、解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

以苏教版《月光启蒙》的教学为例。本文在客观上蕴含着多方面可选择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体验作者表达的深情母爱;理解作者表达母爱过程中遣词造句的精妙和修辞的运用;体会篇章结构安排等。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歌颂母爱”,以情感体验为主,教学很容易煽情,教学中自始自终围着情感转,难免在情感上纠结。

研读了原文,发现编者的定位不是母爱。在解读教材课程标准,阅读教参、课后思考题,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图:母亲虽然不识字,通过唱童谣、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等方式来教育启发我,为我打开了文字的宝库,启迪了我的想象,飞向诗歌王国,对我进行了文学启蒙。在学生经历理解内容、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再内化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2、积淀语言,夯实表达基础

《槐乡五月》中写道: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孩子们,谁来推销自家的槐花饭?

出示句式:用ABB式词语。

吃咸的,吃咸的,浇上(香喷喷)的麻油、(白茫茫)的蒜泥、(酸溜溜)的陈醋;吃甜的,撒上(黑黝黝)的炒芝麻,拌上(甜丝丝)的槐花蜜。

师:此饭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本文文字特点是ABB式叠词多,有“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理解及生活经验积累,从语言文字入手,巧妙运用ABB式叠词进行积累并补充扩展,促进了语言积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瞄准形式,促进模仿迁移

如《姥姥的剪纸》作者怎么写让读者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文中写道:在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折。这属于正面描写。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属于侧面描写。要让学生体会本文表达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特别句式迁移训练,领会写法,积累运用。

师:“文中写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学着书上这句话来夸夸姥姥。出示句式:剪……像……,剪……像……,剪……,剪……。

生:剪蛇像蛇,剪龙像龙,剪只骏马能行千里,剪只鲤鱼能跃龙门。

生:剪鼠像鼠,剪牛像牛,剪只骆驼能驮物,剪只猴子能上树。

文本中诸多秘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英雄”,不能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甄别和选择,把握文本品悟的关键是什么,选择一个语言点特别讲究。比如“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读起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4、内容承接,提升语文能力

观察当下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目光只关注内容,设计的重点是理解感悟、体验,陷入分析感悟式。在阅读引领学生触摸言语形式,从“教教材”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教教材”,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设计一:

师:谁来谈济南泉水的样子,声音描写非常生动有趣的词句?哪一种泉子已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泉水可谓奇特,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怎样,请你想象一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读得也很有感情。

设计二: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田肚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设计一主要是理解感悟体验美读,偏于内容分析式,设计二增加了写作知识的渗透,经练笔的机会语言训练更理想,对孩子的受益更大,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

5、拓展延伸,多维链接文本

出示王冕图的墨梅图,出示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从诗的写法入手先引导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在《墨梅》教学中启发思考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帮助学生读懂隐藏其中“志”,“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层层深入认识理解。诗人咏梅之淡雅更咏梅之情操。这是中华民族灵魂最珍惜,“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并适时课外搜集言物咏志的古诗,课文情境更加丰满,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更加丰富了。

像这样渠道,多角度的即时性拓展,采用横向类比,纵向拓展的策略,围绕文本进和相关作品链接,引入相关题材内容让学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体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大大增加语言积累量。

6、凭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一文中写道:少年说:“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都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着祸患呢!”

运用文中语言复述转述文中人事景物,语言转换,对语言进行改造。《螳螂捕蝉》不单是以内容理解为主,让学生明白事件的经过,更主要借助文本,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入情入境说话训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对学生而言,更是语言内化,思维创新过程。

7、关注标点,注重语言训练

标点符号,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不仅把他当作一种知识,还把他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以下是同一内容两种教法。

教法:

第一句:“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刺眼的光芒你在什么时候见过?照在脸上有什么感觉?现在呢?能把这种温柔和美读出来吗?

第二、三句:“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深蓝的天空像什么?展开想象。

师: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山?(师板书连绵起伏的山简笔画。)

师:夕阳快离开前,把最后一束光芒给了西山,最后一束光芒叫余晖。此时此刻的西山,正披着夕阳日余晖,静静地立在广阔的蓝色天幕下,确实壮丽。

出示课件

师:真是美不胜收,陶醉了。壮丽的景色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说夕阳真美,让我们把赞叹融入朗读吧。

省略号是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看图找一找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颜色藏在省略号里面,这么多颜色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很形象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太阳这么可爱,它身边的云呢?除了这些你还看到哪些颜色?省略号就表示还有许多颜色,省掉了不写。从细微之处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抓住省略号,师引导“夕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那其他颜色去哪里呢?”学生从省略号找到答案,并引导学生想夕阳还会将云朵染成其他颜色的瑰丽画面。

8、分类整合,化零为整建系统

苏教版每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其中“读读背背”中每单元安排了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以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自学担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理解编者意图,启发学生,注重在语文实践中自主领悟,全面扎实提高自己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成语的语言结构之美,更重要将已掌握知识,经验与文本中成语相融合,在语言实践中广泛积累,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全面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理解编排意图,落实“用教材”理论。当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词语个性,单元特点对“词语沙龙”中的词语进行多样化教学,训练的是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言素养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说,词语积累是语言积累的基础,词语沙龙中补充课外语文学习和积累词语“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像这样词语,你还掌握了多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积累,怎么会有语言的海洋?本片断教学较好的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