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纳米银抗菌范文

纳米银抗菌精选(九篇)

纳米银抗菌

第1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 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 烧伤; 愈合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040-02

The Application of Treatment Fire Burn Patients by Nanometer Silver Antiseptic Dressing/CHENG Jing-w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9):4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fire burn patients by application nanometer silver antiseptic dressing. Method: 50 cases clinical data of fire burn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burns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February 2014,which was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 by different nanometer silver antiseptic dressing,control group 20 cases and detection group 30 cases. Daub of sulfadiazine ointment to the wound of control group,Nano silver antibacterial medical dressings for processing of detection group,the two group curative effect were detected. Result:The wound healing rate after fire burn 7 d、average healing time of detec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Superficial II degree burn,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anometer silver antiseptic dressing; Fire burn; Coalesc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Hospital of Xuzhou Mining Group,Xuzhou 221131,China

近年来随着生产活动的逐渐增多,烧伤等意外性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1-2]。烧伤是由于机体在接触高温物体或者是受到强烈的热辐射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由于高温、化学物质和电诱发而引起的,烧伤程度和温度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烧伤之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复杂,严重的患者可能诱发全身感染和死亡。烧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的形象美观,同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3]。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4年2月烧伤科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烧伤患者抗菌敷料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62岁,平均(33.5±11.2)岁,伤后到入院时间3~13 h,烧伤分度:浅Ⅱ度13例,深Ⅱ度7例。烧伤原因:火焰伤11例,沸腾液烧伤6例,化学烧伤3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61岁,平均(34.8±10.8)岁,伤后到入院时间4~12 h,烧伤分度:浅Ⅱ度19例,深Ⅱ度11例。烧伤原因:火焰伤15例,沸腾液烧伤8例,化学烧伤7例。两组烧伤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分度、烧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软膏进行创面的涂抹,保持药物厚度为0.15~0.30 mm,每天换1次药,人在下次进行换药时对上次药物进行刮除,根据患者创面深度、部位进行充分的暴露,给予相应的包扎处理。观察组采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进行处理,首先通过无菌生理盐水对创面擦洗,局部通过碘伏棉球进行消毒,将脱落坏死的表皮组织进行清除,保持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患者的健康组织。将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铺在创面上,注意不留空隙。受伤后3 d,每天进行换药,通过碘伏进行创面的清晰,根据创面渗液情况,进行换药。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浅Ⅱ度烧伤患者伤后7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2)观察两组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浅Ⅱ度烧伤患者伤后7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

观察组浅Ⅱ度烧伤患者伤后7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浅Ⅱ度烧伤患者伤后7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比较

组别 伤后7 d创面愈合情况 例(%) 平均愈合时间(d)

对照组(n=13) 4(30.8) 11.5±2.0

观察组(n=19) 15(78.9) 8.0±1.5

字2/t值 46.71 5.66

P值

2.2 两组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情况比较

组别 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 例(%) 平均愈合时间(d)

对照组(n=7) 4(57.1) 19.0±2.5

观察组(n=11) 9(81.8) 16.0±1.0

字2/t值 14.38 3.60

P值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烧伤发生率的增多,烧伤感染率也随之增加,进而在治疗过程中对创面的局部血管造成堵塞,影响了抗生素的应用,进而进一步加重创面感染,影响治疗过程,严重者可能造成菌血症,诱发死亡[4]。烧伤创面是烧伤感染过程中病原菌进入的重要途径,烧伤组织属于变性、坏死的物质,其表面有细菌滋生,如果侵入到痂下临近组织就会形成侵袭性感染。对于创面有效的处理成为减少烧伤患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手段[5]。烧伤过程中,创面会出现大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会促使各种生长因子发生降解,从而影响了创面的愈合[6]。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烧伤科收治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烧伤患者抗菌敷料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软膏进行创面的涂抹,观察组采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进行处理。银属于贵金属的一种,其抗菌谱较广泛,并且细菌产生抵抗性较小,银可以对细菌内的电子传输系统进行阻断,有效地增强细菌DNA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细菌的细胞复制,可以对细菌的本身结构和存在的受体功能造成破坏,有利于预防感染和控制感染[7]。另外银还可以减少伤口炎性反应,有效的促进创面发生愈合[8]。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是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的一种抗菌敷料,其通过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9]。其表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大,从而增加了敷料和皮肤、创面渗出性液体的接触面积,更加进一步增大了抗菌活性。由于纳米银颗粒体积微小,可以轻易的进入病原体,从而和细菌中的巯基蛋白巯基-SH结合,促进代谢酶失活,影响了细菌的正常代谢,从而诱发病原体死亡[10]。纳米银还可以和细菌的DNA碱基结合,从而形成交叉链接,促使嘌呤或者是嘧啶中的相邻氮之间的氢键发生置换,从而导致DNA变性,促使细菌无法正常的复制,起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另外有资料显示,纳米银的原子排列在分子和固体之间形成介态,从而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进而杀灭病原体[11]。另外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还可以通过载体材料和纳米银进行结合,促使和创面接触后不断的释放银离子,可以有效的引流坏死组织,从而起到抗菌的效果,并且激活人体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创面进行血流灌注,有效的进行创面修复和伤口愈合。另外纳米银在人体内不会产生蓄积,不会对人体造成刺激,安全性较高。通过两组对于烧伤创面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烧伤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分度、烧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医院,提示两组研究结果的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浅Ⅱ度烧伤患者伤后7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对于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磺胺嘧啶软膏,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可以更好的提高烧伤创面的愈合效率。

综上所述,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应用在烧伤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烧伤整形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42-43.

[2]安振国,李召芳,杨文东.烧伤患者早期合并心肌细胞及心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50-52.

[3]练祝平,黄立妮,蔡浩,等,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61-162.

[4]梁伟姬,欧芬,李海英,等,湿润烧伤膏治疗Ⅱ度烧伤患儿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3):22-23.

[5]莫勇,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52-153.

[6]付小兵,王德文.现代创伤修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288-289.

[7]徐刚,周荣芳.M EBO结合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临床观察[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8,20(2):122-123.

[8]陈炯,韩春茂,林小玮,等,纳米银敷料在修复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0-51.

[9]吴晓明,孙艳军,孙奎,等.德莫林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291-1292.

[10]王春莲,黄燕萍,董永盛.纳米银敷料与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2):46-47.

第2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炎性丘疹;痤疮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nanoparticulate silver gel on the effect of inflammatory papules of acne

WU Yun-xue,TING Hua, WU Qin-xue,et al.

The Twelfth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zhou,5106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nce of nanoparticulate silver gel o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papules of ance. Methods 204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ulture group. Respectively, nanoparticulate silver gel and self-made 10% amikacin sulfate-xinhuangpian paste were used once at night topically during the 4-day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and culture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and culture group was 97.05%, 83.33%(P

【Key words】 Nanoparticulate silver gel;Inflammatory papules;Acne

作者单位:510620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自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我科门诊使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局部用药治疗痤疮炎性丘疹,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入选标准及剔除标准 选择发生于面部以炎性丘疹为主痤疮患者:炎性丘疹为粟粒大小,红肿,可有轻压痛或无,同时尚可有脓疱、粉刺、囊肿、色素沉着等痤疮表现。剔除标准:有重大疾病不能耐受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或其基质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2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2例,男女各63例、39例,年龄15~43岁,平均(21.3±2.8)岁;对照组102例,男女各65例、37例,年龄15~45岁,平均(22.5±2.1)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前均温水清洗患处,治疗组于患处外涂适量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爱可欣,深圳市爱杰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组于患处外涂适量自制10%阿癀糊(调制方法:将0.64 g,2粒,新癀片加入0.2 g/2 ml,amp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中自融成糊状,临用前配制,即配即用,生产厂家分别为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两组均每晚1次,于2 h后搽净余药,连续4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当天及第5天记录病情。痊愈:炎性丘疹红、肿、痛及痒消失,可遗留色素沉着、丘疹中央结痂;未愈:仍有红、肿、痛或痒,不计轻重。

1.5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未愈治愈率*

治疗组10299397.05

对照组102851783.33

注:*χ2=10.87, P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痤疮为青少年常见多发病,以炎性丘疹为主的痤疮常常引起痛、痒等不适,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心理及精神的改变[1,2],而心理及精神的改变亦能加重或促进痤疮的发生、发展[3],形成恶性循环。经研究证明,银粒子具有抗炎特性,能抑制DNA的复制[4],作用机制为纳米银粒子先在细胞壁上产生小的孔洞,由此孔洞入周质空间,导致细胞膜成分渗漏和破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进入细胞内部的纳米银粒子使DNA浓缩呈紧张态,并与破损细菌的细胞质结合积聚,最后引起胞内物质流失[5],并且其强渗透性能深达皮下组织发挥作用。Carlson[6]等提出纳米银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毒性理论。在体外实验中证实[7,8]纳米银无细胞毒性及对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杀灭作用;同时,能促进哺乳动物细胞的生长[9],从而加速损伤的愈合。由于纳米银为物理抗菌,迄今未发现耐药菌株的出现。总之,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可以作为有效治疗痤疮炎性丘疹的一种选择。而对照组采用阿米卡星及新癀片,有研究报道[10,11]治疗痤疮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丽,廖万清,李小建. 100例面部重度痤疮患者体像与自尊的调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7):535-536.

[2] Hensen G, Schiller M, Luger TA, et al. Psychosocial issues in outpatient care of acne vulgaris. Gesundheitswesen, 2009, 71(7): 405-413.

[3] 林欢儿,陈爱英,傅佩芳,等. 心理社会因素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相关性研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7):4-5.

[4] Demling RH,Desanti L. Efects of silver on wound management(J). Wounds,2001,13(1 Suppl A): 1-15.

[5] 谢小保,李文茹,曾海燕,等. 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工程, 2008,2008(10): 106-109.

[6] Carlson C, Hussain SM, Schrand AM, et al. Unique cellular interac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size-dependent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J Phys Chem B, 2008, 112(43): 13603-13619.

[7] Alt V, Bechert T, Steinrücke P, et al. An in vitro assessment of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nanoparticulate silver bone cement. Biomaterials, 2004, 25(18): 4383-4391.

[8] Alt V, Bechert T, Steinrücke P, et al. Nanoparticulate silver. A new antimicrobial substance for bone cement. Orthopade, 2004, 33(8): 885-892.

[9] Agarwal A, Weis TL, Schurr MJ, et al. Surfaces modified with nanometer-thick silver-impregnated polymeric films that kill bacteria but support growth of mammalian cells. Biomaterials, 2010, 31(4): 680-690.

[10] 邬运学,李其林,黄永华. 囊肿内注射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5, 21(1): 100-102.

第3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织物;功能性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TS195.1

文献标志码:A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隧道效应等,而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已在化工、纺织、轻工、电子、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领域呈现出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纳米材料应用到纺织品功能整理领域,开发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织物,将会在未来的纺织行业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纳米银作为一种正在深入研究并迅速发展的新型纳米材料,以其广谱持久的抗菌性能/抗电磁辐射性能/导电性能及吸收部分紫外线等功能,在纺织业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在天然纤维纱线和织物的应用

天然纤维制成的织物本身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且多为多孔性纤维,能为细菌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同时周围环境也可为细菌生长提供氧气,促进细菌的繁殖。人体在穿着过程中容易出汗,更加剧了细菌的滋生,使得织物的实用性下降。纳米银具有广谱持久的抗菌性能,因此,许多研究者对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抗菌织物进行了研究。目前,关于纳米银在天然纤维中的抗菌应用主要是针对纱线和织物,抗菌功能主要是通过后整理获得。

纱线的纳米银抗菌整理一般是针对棉纱或羊毛,如局静霞在采用氢氧化钠对棉纱进行膨化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鞣酸还原银氨溶液在纤维的微隙间载入纳米级银颗粒,使纳米银颗粒与纤维间通过配位键作用负载于纱线上,从而赋予载银棉纱以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洗性。Panthea Sepahi Rad在酸性条件下使用纳米银溶胶和酸性染料,对羊毛纱线同时进行染色及抗菌整理,不仅可以提高羊毛纱线的上染率、色牢度以及柔韧性,并使羊毛纱线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对棉织物进行纳米银抗菌整理的研究较为广泛。邵明以纳米银系无机抗菌剂对棉织物进行浸渍处理,整理后织物的抑菌率可达99.9%。Vesna Ilic等采用纳米银溶胶对棉织物进行抗菌处理,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得到提高,且经染色后也不影响其已有的抗菌性能。刘艳利用多胺基化合物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溶胶,并采用汽蒸法在位还原得到纳米银抗菌真丝织物,经整理的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耐洗性,并且对真丝的白度影响较小。

据报道,现在也有学者利用织物本身所具有的还原性及稳定性,在织物上原位还原纳米银粒子,从而使织物获得良好的抗菌耐洗性。如Xinwang Cao等利用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选择性氧化黄麻纤维,在超声波加热的条件下还原硝酸银溶液,使纳米银粒子在织物表面原位合成,处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马廷方利用纤维素大分子自身的还原性和分散性原位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得纳米银抗菌棉织物,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及耐洗涤性能,经20次循环洗涤后,抗菌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仍分别高达98.5%和94.3%。Majid Montazer等也成功地利用纤维素的还原性及稳定性还原托伦斯试剂(银氨溶液)合成纳米银,经纳米银处理后的织物循环水洗30次后,抗菌性能几乎不变。

此外,还有学者将纳米银与其他物质复配,利用无机有机复配方式或无机无机复配方式,制备得到如纳米银/聚糖季铵盐(HACC)、纳米银/二氧化钛等复配物,再对织物进行浸轧整理,获得具有多重功效的功能性纺织品。来水利以无机有机复配方式制备了新型纳米Ag/HACC复合抗菌整理剂,使用浸轧法处理棉织物,处理后织物经30次洗涤仍能保持80%以上的抑菌率,且织物的吸水性、柔软性和平滑性也得到了提高。王海云以无机无机复配方式制备了载银纳米TiO2抗菌剂,并将其用于棉织物的整理,使棉织物获得了银离子溶出抗菌和TiO2光催化抗菌的双重杀菌功能,且两种抗菌作用相互促进,使得抗菌效果远优于含量相同的单一抗菌剂。

2 在合成纤维及其织物中的应用

锦纶、腈纶、涤纶等3类合成纤维应用广泛,目前,纳米银在合成纤维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也是针对这3类纤维和织物。合成纤维功能性面料的制造主要有纺制功能性纤维和后整理两种方法,具体包括共混纺丝法、浸渍(轧)法和磁控溅射法。直接纺制的功能性纤维效果持久,但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使用整理剂简单方便,适用于大多数纤维纺织品,成本较低,但耐洗性等相对较低。

2.1共混纺丝法

共混纺丝法是在纤维制造过程中添加纳米银粒子共混纺丝制成纤维,从而使最终的织物具有相应功能,共混纺丝加工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应用广泛。张华采用超细汉麻杆芯粉体制备纳米银颗粒,纺制成抗菌型多功能锦纶,当粉体添加比例为2%时,锦纶纤维不仅具有优异抗菌性、强度高、弹性好的特点,还具有远红外发射、负氧离子释放的能力,可纺性亦满足要求。王鸿博将纳米银溶胶加入到锦纶6(PA6)/甲酸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含银PA6纳米纤维,制成的含银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效果。赵妍采用T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过的载银纳米氧化锌抗菌剂与涤纶共混制得抗菌涤纶母粒,将其加入到涤纶皮层中,纺丝制得皮芯型抗菌涤纶,这种纤维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为99%以上,但处理后纤维的强度略有下降。

2.2浸渍(轧)法

共混纺丝法虽然环保,但调制可纺性纺丝液具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浸渍(轧)法工艺比较简单。俞巧珍通过浸渍法将纳米银粒子处理到涤纶织物上,研究了其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发现纳米银处理能有效提高涤纶织物的抗静电能力;且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织物的影响不尽相同,如纳米银粒子处理和染色同时进行的一浴法效果明显优于染色后再整理的二步法。Majid Montazer等以丁烷四羧酸(BTCA)作为交联剂,次磷酸钠作为催化剂,采用浸轧法整理锦纶织物使其负载纳米银粒子,整理所得的织物水洗20次后,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仍大干96%,且织物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提高,对白度无明显影响。更有研究者探讨了一种新型整理方法,使纳米银颗粒通过化学键合力结合在纤维表面,这样纳米银与纤维的结合更为牢固。如,吴之传将腈纶部分偕胺肟化,使纤维表面带有螯合基团,可络合上银离子,再用甲醛溶液还原银离子,即得到纳米银复合腈纶,这种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灭率超过99.99%,抗菌性能良好,并且纤维原有的物理性能无明显变化。

2.3磁控溅射法

为避免浸渍(轧)法存在的废液处理问题,有研究者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织物表面溅射纳米银膜。磁控溅射法是在高真空充入适量的氩气,在阴极(柱状靶或平面靶)和阳极(镀膜室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使氩气电离,氩离子被阴极加速并轰击阴极靶表面,将靶材表面原子溅射出来沉积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此法具有镀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强、镀膜层致密均匀等优点。孟灵灵等人对涤纶平纹布溅射纳米银膜后发现,沉积纳米银膜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导电功能,并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应用

纳米银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应用对象主要为非织造布、层压复合织物和复合材料。

3.1在非织造布中应用

使用纳米银对非织造布进行整理,可使其获得抗菌性能及抗电磁辐射性能,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汽车内饰、电磁屏蔽材料等领域。与合成纤维类似,非织造布的纳米银整理方法也包括共混纺丝法、浸渍(轧)法和磁控溅射法,其原理同上所述。

洪剑寒在室温下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涤纶纺粘非织造布表面沉积纳米银薄膜,使织物获得抗电磁辐射性能,且随着纳米银膜厚度的增加,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增强。该方法扩大了非织造布的应用领域,可用于开发抗静电材料、导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和纤维传感器。王鸿博将不同基体的(丙纶基、粘胶基、棉基)非织造布浸轧纳米银粉体抗菌剂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粘合剂使纳米银附着在织物表面以获得抗菌性能,整理后产品手感柔软,一次性牢度好,可用于一次性医用护理衣服。

安信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非织造布为承载纳米银的载体,将纳米银抗菌剂高度均匀地分散植入纺丝液中共混纺丝,使织物获得较高的稳定性以及抗菌性能和耐洗涤性能,进而开发了纳米银抗菌水刺非织造布卷材及纳米银抗菌针刺非织造布卷材。前者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制作医疗卫生用品,如纳米银抗菌口罩、抗菌湿巾、医用床单、医用抹布等;而后者的市场应用也十分广阔,例如汽车车厢/室内空调抗菌过滤介质、服装衬布、抗菌鞋垫、鞋材等。

3.2在层压复合织物中应用

层压复合织物是民用运动服、防寒服、野外工作服、军用作战服、劳动防护服等产品的理想材料。对这类织物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湿、透气及保暖性能,而人在运动时汗液、皮脂会大量分泌,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微生物容易大量繁殖,所以有必要对衣物进行抗菌整理。

复合层压织物的纳米银整理主要是通过浸渍法或者共混纺丝实现。徐佳使用DF纳米银抗菌剂以浸渍法对层压复合的TPU膜复合织物(即以锦纶、涤纶及棉为基布贴合高透湿909TPU薄膜)进行处理后,织物不仅具有良好、持久的抗菌性能,且整理加工对织物服用舒适性影响很小。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者采用含有纳米银粒子为抗菌改性剂的十字异形截面聚酯纤维材料作为织物的外层,吸湿性较好的精梳棉纱作为织物的内层,利用织物组织结构的变化,结合先进的后整理工艺,使面料具有吸湿、排汗、抗菌等多项功能。

3.3在复合材料中应用

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具有纳米银和聚合物的优良特性的同时,还赋予材料一些新的功能,从而使其在纺织、电子学、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原位法,具体又分为原位聚合法和原位生成法。

原位聚合法是首先合成出纳米银粒子,再将其与聚合物单体混合均匀,引发聚合。Paula A Zapata等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首先使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粒子并加入改性剂(油酸)使得纳米银与聚乙烯(PE)的附着力增强,采用茂金属作为催化剂,引发纳米银聚乙烯复合物的合成。制得的PE/Ag-NPs抗菌性能明显提高,使其在家电、日用品、以及建材和室内装饰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原位合成法是在聚合物中原位生成纳米银粒子,再形成复合微粒,以此制备复合材料。Narendra Singh等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存在下,用过氧苯甲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在体系中加入硝酸银并使之还原,得到纳米银粒子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的复合微粒,并制得PMMA/Ag-NPs复合膜,膜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同样,也有学者使用纳米银复配物整理复合材料,不仅提高了复合材料本身的热稳定性,其抗菌性能较单一纳米银抗菌剂整理也有所提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效果。

第4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说到手机对健康的危害,人们往往会想到辐射问题,但实际上,手机更大的危害是隐藏大量细菌。英国研究人员表示,手机上爬满了致病细菌。每平方厘米“驻扎”的细菌部队竟有数万之众,超过一个门把手、一只鞋,甚至一个卫生间马桶等细菌“基地”。如果使用过程中不注意手机卫生,用户很可能会被隐藏在手机中的病菌“击倒”。细菌中的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可能隐藏在手机的缝隙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种致病细菌,容易引发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则会引发腹泻等肠道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手机病菌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呢?除了注意培养健康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使用“抗菌手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手机加上抗菌功能的目的就是防止手机的二次污染,保证手机随时都处在一种清洁的状态下。就现行抗菌产业来说,抗菌产品应用于手机领域单从技术上讲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把抗菌材料涂在手机表面还是添加到材料里都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添加抗菌剂对手机的影响主要在表面性能上,可能会影响到手机表面的光泽度或手感,但对其最基本的实用性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影响手机的通讯性能。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抗菌手机按其抗菌原理分主要有三种:

纳米银抗菌手机

银溶解到水中可以溶解出少量的银离子,从而拥有很好的抗菌性。基于此原理,在手机面板、键盘、机盖等处全面覆盖含有微小银粒子(纳米银)的透明薄膜,从而达到消灭病菌的效果。

纳米光触媒抗菌手机

光触媒是一种特殊的介质,透过光的照射被激活,具杀菌与抗污的功能。纳米光触媒是将光触媒微小化到纳米量级,使其能够均匀附着于物体的表面,并且在光照下就可以被激活。纳米光触媒抗菌手机是通过在手机外壳上涂上一层纳米光触媒而起到抗菌效果的。

第5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抗菌陶瓷;复合材料;研究;展望

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抗菌防病毒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关注的一个热点。从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研究所和大学也开始了抗菌剂和抗菌陶瓷的研究。在各中抗菌制品中,抗菌陶瓷由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年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日本最大的两家陶瓷生产商TOTO和INAX公司,以及美国知名品牌美标等生产的卫生陶瓷大部分都是抗菌陶瓷,而且产品畅销全球。在国内,只有一小部分厂家生产抗菌陶瓷,其抗菌率在90%左右,仅仅或偶尔能达到国家标准。尽管这对抗菌陶瓷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真正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而且抗菌率达99%以上,长效稳定的抗菌陶瓷并不多。本文简单阐述了国内抗菌陶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旨在推动抗菌陶瓷的制备技术和发展,通过对新型抗菌复合材料的介绍,让抗菌陶瓷能近一步普及和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2 抗菌陶瓷

抗菌陶瓷是指在陶瓷制品(陶瓷墙地砖、卫生陶瓷、日用陶瓷等)的釉中或釉面上加入无机抗菌剂,或采用表面浸泡、喷涂、滚印等方式加入无机抗菌剂,从而使陶瓷制品表面的细菌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抗菌陶瓷的抗菌效果与其采用的抗菌剂有直接的关系。

2.1 抗菌剂及抗菌原理

应用于抗菌陶瓷的无机抗菌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含金属离子的抗菌剂。多种金属离子都具有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大小顺序为:Ag>Hg>Cu>Cd>Cr>Ni>Pd>Co>Zn>Fe。但Hg、Cd、Cr、Pd等金属离子残留于人体中会严重有害身体健康;Ni、Co、Cu等离子对物体有染色作用。实际上,用金属抗菌剂是使用银系抗菌剂。其抗菌机理是:银离子通过与蛋白质的硫基(―SH)反应,破坏细菌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胞失去分裂繁殖能力而死亡;金属银离子与细菌结合,破坏细菌正常代谢,导致微生物死亡或抑制其繁殖。另一类是TiO2被光催化(或叫光触媒)抗菌剂。其中用机理为:TiO2被光照后产生电子空穴对,并与其表面吸附的OH-和O2-作用生成羟基自由基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O2-。这两种自由基均非常活跃,当遇到细菌时直接攻击细菌的细胞,抽取有机物的H原子或攻击其不饱和键,导致细胞蛋白质变异和脂类分解,以此杀灭细菌并使其分解,起到杀菌、防霉、除臭的作用。

2.2 不同种类抗菌剂的比较

银系抗菌剂和光催化抗菌剂都具有抗菌作用,但由于抗菌作用机理不同,其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条件有较大的区别。不同种类抗菌剂的性能比较如表1所示。

2.3 抗菌陶瓷的制备工艺

(1) 银系抗菌剂陶瓷的制备

传统的银系抗菌陶瓷是将含银的无机抗菌剂直接加入到釉料中进行烧制。

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制备工艺简单,只需要对传统的陶瓷生产工艺作很少的调整,因此便于大规模生产。其缺点是贵金属多(釉面中Ag2O 含量为0.09wt%),成本高且容易改变制品外观质量,而且在烧成温度较高时,由于银离子的损失,抗菌效果会急剧下降。

离子扩散法是新提出的一种利用银系抗菌剂制备抗菌陶瓷的方法。其原理是当釉面与熔融的银盐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接触时,由于离子的扩散作用,熔盐中的银离子逐渐扩散到釉面之中。根据釉的组成选择适当的银盐成份、扩散温度和扩散时间可得到所需的银离子分布。具体工艺为:将AgNO3和NaNO3按一定的摩尔比范围混合,在约300 ℃下混合盐熔化为液体,把上釉烧制好的陶瓷器皿放在液体中,在360~370 ℃扩散4~24 h,取出器件并清洗,陶瓷器皿即具有优良的抗菌功能。离子扩散法最大的优点是避免了高温烧成抗菌陶瓷中银离子的损失问题,制成的陶瓷制品的釉层颜色和光洁度均能保持原状。

(2) TiO2薄膜抗菌陶瓷的制备

以普通釉面陶瓷作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和浸渍提拉技术制备TiO2抗菌薄膜陶瓷是今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过程如下:以钛酸丁脂为主要原料,正丁醇或异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透明溶液,即前驱体;以普通陶瓷为基体,经过预处理后,直接浸入前驱体中,浸渍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拉,制得溶胶膜;然后经过老化、干燥,形成凝胶薄膜;再经过高温热处理、退火等工艺,最后形成TiO2薄膜。此法的特点是能避免TiO2在高温下由锐钛型转变成金红石型,从而失去光催化活性,并且可以控制薄膜的厚度。但是这种方法生产工艺难度大,规模化生产有困难,而且成本较高。

(3) 新型银系复合抗菌陶瓷的制备

新型银系复合抗菌陶瓷是将含新型银系复合抗菌剂直接加入到釉料中进行烧制。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对陶瓷生产工艺作调整,便可大规模生产。成本低,不会改变制品外观质量,耐高温,抗菌效果好,一般在99%以上。

3 影响银系抗菌陶瓷抗菌效果的因素

3.1 载体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银系抗菌剂中的银离子载体对抗菌效果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载体物质的粒径大小。粒径大,表面积小,载银量小,银离子只是简单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容易损失。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采用特殊的化学手段和阴离子置换法,将Ag+置换进纳米载体的微孔中,制成纳米载银抗菌剂。纳米载体巨大的表面积为抗菌剂和细菌的充分接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杀菌的效率,所以,纳米级抗菌陶瓷的杀菌效果更好。

3.2 阴离子和烧成温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银离子的引入直接影响杀菌效果。在相同釉烧温度下,加入量越大,杀菌效果越强,但加入量过大,釉烧温度就会降低,釉的质量下降,且成本提高;而加入量太少又达不到杀菌的效果,一般以2%~5%较为合适。烧成温度不仅影响陶瓷产品的质量及性能,而且影响其杀菌效果。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银离子的损失逐渐增大,杀菌效果明显下降,一般釉烧温度在1100~1200 ℃之间,产品的质量比较好。对以磷酸锆为载体的抗菌粉体,较理想的温度范围是1080~1500 ℃。实验证明:添加一定量的氟化物有助于提高银离子的耐烧温度。添加一定量氟化物后提高了烧成温度,抗菌效果几乎无变化。也有研究发现,在无抗菌剂中引入稀土元素可以激活银系抗菌剂,从而更有效地强化材料的抗菌效能。

4 影响TiO2光催化型抗菌陶瓷抗菌效果的因素

4.1 光源对TiO2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光源的强度和波长对TiO2光催化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一些研究报道,在相同波长照射相同时间的情况下,紫外线光强度大的杀菌效果比光强度小的杀菌效果好。且由于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半导体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太阳光的杀菌效果不如紫外光的杀菌效果好。此外,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杀菌效果也不一样。波长短,光子能量大,当细菌受到该波段的辐射后,其白和核糖核酸(DNA)强烈吸收辐射能,引起DNA链断裂,核酸和蛋白的交连被破坏,导致细菌死亡。因此,波长小的效果要好些。

4.2 烧成温度对TiO2光催化效果的影响

不同烧成温度与光催化活性的变化情况是:光催化活性开始随灼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到500 ℃时显著增加;在600 ℃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到800 ℃时显著降低。在500~700 ℃之间是最理想的灼烧温度,因为当温度较低时,凝胶中包含的有机物未被充分灼烧掉,TiO2也主要以光催化活性较低的无定型为主,随温度的升高有机物被充分灼烧掉,且TiO2也主要转变为光催化较高的锐钛型,使光催化活性大为提高。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TiO2再次发生晶型转化,由光催化活性较高的锐钛矿型向光催化活性较低的金红石型变化。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釉开始熔化使TiO2被包裹、凹陷,并与釉发生反应使活性失去。表面再次变得光滑均一,但呈微黄色,说明TiO2与基体釉层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而使光催化活性失去。

5 新型银系复合抗菌陶瓷的效果

新型银系复合抗菌陶瓷是将银和二氧化钛通过复合技术,将不同纳米级银和二氧化钛进行复合。该新型复合材料经多家知名陶瓷企业的工厂试验和检验机构检验后认为:新型的复合抗菌陶瓷工艺简单,不需要对陶瓷生产工艺作调整,成本低,不会改变制品外观质量,耐高温,抗菌效果好。

6 抗菌陶瓷的展望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抗菌防病毒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关注的一个热点。抗菌陶瓷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特别这几年,H7N1等各种病毒不断对人们造成伤害,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家居中的生活用品都具有杀菌功能。

(2) 传统的银系抗菌剂和光催化抗菌剂由于在生产工艺、成本等过程中仍有不足,而且杀菌效果受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大,传统的银系抗菌剂和光催化抗菌剂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陶瓷工业生产和人们对杀菌陶瓷的需要。

(3) 新型银系复合抗菌陶瓷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不会改变制品外观质量、耐高温、抗菌效果好等优点,因此能满足现在陶瓷生产的需要和人们对抗菌陶瓷的需要。

7 结语

抗菌陶瓷是一种功能陶瓷,但随着纳米技术和化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使得陶瓷的抗菌材料既能保持原有陶瓷花样外观的效果,又能增加陶瓷产品的抗菌消毒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要求的提高,抗菌陶瓷作为一种功能陶瓷将进入每个家庭中,其应用领域将日益扩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围良,李雄德,李毅坚,等.抗菌保健陶瓷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发

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陶瓷工业,2003,10(6):55.

[2] 袁鹏,何宏平.银系无机抗菌剂的研究发展[J].化工矿物与加工,

2002,(10):5.

[3] 刘维良,喻佑华.先进陶瓷工艺学[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4,8.

[4] 崔少英,马帆,祖倚丹.纳米级陶瓷粉抗菌性能的研究[J].河北

科技大学学报,2003(2).

[5] 楚珑成,周作万,段晓飞.ZnO纳米复合抗菌剂的研究[J].材料导

报,2003(6).

[6] 李家驱,缪松兰.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6.

[7] 孙再清.硅酸盐工程试验法[M].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1988,10.

[8] 周桂欣.无机抗菌剂及抗菌陶瓷制品[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3,3.

[9] 刘纯.研制高效陶瓷专用无机抗菌剂[J].江苏陶瓷,2002(2):36.

[10] 金宗哲.无机抗菌材料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摘要: 分析了空气过滤器目前存在的两大难题,即阻力和二次污染问题,介绍了驻极体静电合成纤维、光催化纳米氧化钛和纳米银的主要特性,报道了合成的纳米氧化钛、纳米银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器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62Pa的低阻力,99.99%的高效率,低廉的价格,使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防止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实用的产品。

关键词: 高效空气过滤器 纳米氧化钛 纳米银 驻极体

1. 引言 2003年春天那场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教训和警示,更多的则是人类应该如何去防御疾病的侵袭,如何去预防,去医治这些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疾病。今天,“健康”的概念已经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健康”也成了暖通空调专业研究、开发、制造的重点,空气净化技术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

在诸多空气净化技术中,应用最广、最成熟、最无异议的可能就是空气过滤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空气过滤器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应付各种需要,在很多时候,空气过滤器成了唯一的最安全的、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这点从SARS疫情传播期间,以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措施和标准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目前在使用空气过滤器的过程中,困扰人们的是,如果要获得理想的高过滤效率,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去对付高阻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耗问题、噪声问题、风机选型问题等等。另一方面,高效率的空气过滤器拦截了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可是沉积在过滤器上的微生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将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由此又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企图从目前国内外已经进入市场的诸多空气净化技术中筛选出若干成熟的、有效的、价格便宜的技术组合成一种新型空气过滤材料,解决上述问题。

2. 空气过滤器的阻力 根据空气过滤器的两个国家标准[1,2],我国空气过滤器分类可参见表1[3]。

表1给出了各种空气过滤器的初阻力,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空气过滤器的终阻力,所谓终阻力,即“指在额定风量下由于过滤器积尘,而使其阻力上升并达到规定值。一般为初阻力的2倍。”[4]。表2给出了空气过滤器的终阻力建议值 [5]。

表1 我国空气过滤器分类

额定风量下的效率

(%)

额定风量下的初阻力

(Pa)

粗效

中效

高中效

亚高效

粒径≥5μm,80<η≥20

粒径≥1μm,70<η≥20

粒径≥1μm,99<η≥70

粒径≥1μm,99.9<η≥95

≤ 50

≤ 80

≤ 100

≤ 120

效率为大气尘计数效率

高效 A

B

C

D

η≥99.9

η≥99.99

η≥99.999

粒径≥0.1μm,η≥99.999

≤ 190

≤ 220

≤ 250

≤ 280

A、B、C三类效率为钠焰法;D类为计数效率

此寻找既能保持高催化活性又能维持负载材料的物性,而且能均匀、牢固地使催化剂固定在负载材料表面的技术是十分困难的[10]。

纳米银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其抗菌不需要光催化外,其他与光触媒二氧化钛相同。

6 光催化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器研制及试验结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国内和国外多种纳米氧化钛和纳米银材料进行了调查,从中各选择了3种产品,送交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根据GB15979-2002等标准、规范规定的测试方法[11-13]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虽然经过筛选,最后确定的6种材料的抗菌性能仍有一定的差异。对纳米氧化钛的太阳能利用率同时进行了测试,作为综合指标进行了筛选,发现国内开发的普通光型纳米氧化钛的抗菌效果已经接近光催化型纳米氧化钛。在上述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负载技术研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最后决定,对纳米银材料采用合成法,即按一定比例将聚丙烯纤维切片与纳米银粉体混合,然后进行熔喷和静电充电,生成纳米银驻极体静电过滤材料;对于纳米氧化钛则配制成快干溶液,这种溶液具有很好的附着力,采用高压喷雾法,可以均匀附着在驻极体静电过滤材料上。表3是3种合成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分别是① 纳米银驻极体静电过滤材料;②纳米氧化钛驻极体静电过滤材料;③纳米氧化钛、纳米银驻极体静电过滤材料。

表3 抗菌材料分析检测结果(细菌含量单位cfu/cm2) 材料编号

检测内容

大肠埃希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7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磺胺嘧啶;银霜纳米银敷料;烧伤治疗

在对烧伤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局部抗菌药物的应用依然是对创面发生侵袭性感染症状进行有效预防的一种重要措施[1]。良好的局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很强的穿透焦痂的能力、广泛的抗菌谱、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低、不会对局部造成刺激、用药后没有全身不良反应、应用方便等几大特性。磺胺嘧啶银霜是以往临床上对烧伤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常用的外用类药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药物存在穿透力不强、容易出现耐药菌、对创面上皮化会产生不利影响等几大缺点[2]。本次研究对患有烧伤疾病的患者应用磺胺嘧啶银霜与纳米银敷料两种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有烧伤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6.8±1.4)岁;烧伤时间1~9 h,平均烧伤时间(2.7±0.5)h;电弧烧伤疾病患者13例,热液烧伤疾病患者14例,火焰烧伤疾病患者18例;浅Ⅱ度烧伤疾病患者23例,深Ⅱ度烧伤疾病患者14例,Ⅲ度烧伤疾病患者8例;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6.9±1.3)岁;烧伤时间1~8 h,平均烧伤时间(2.6±0.4)h;电弧烧伤疾病患者12例,热液烧伤疾病患者14例,火焰烧伤疾病患者19例;浅Ⅱ度烧伤疾病患者24例,深Ⅱ度烧伤疾病患者13例,Ⅲ度烧伤疾病患者8例。上述五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病例入选标准 ①我院收治的Ⅱ度及Ⅱ度以上烧伤疾病患者;②患者以往没有烧伤病史;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④患者烧伤时间在10 h以内;⑤排除患者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⑥患者年龄在20~80岁。

1.3方法 对于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患者,应该首先将腐皮及污物去除,然后采用洁尔灭实施常规消毒出现,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洗,对照组在烧伤局部涂磺胺嘧啶银霜,治疗组在烧伤局部涂纳米银敷料,用纱布包扎,隔日换药。Ⅲ度烧伤患者在术前没有明显感染且创面处于清洁状态的条件下分别换药2次,在接受切痂植皮术治疗之后的5 d再次应用各组的药物,且外层采用普通纱布在加压状态下进行包扎,根据伤口的实际情况,对首次换药时间进行安排[3]。

1.4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烧伤疾病治疗效果、烧伤部位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5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患者自述烧伤局部没有任何灼热、疼痛、肿胀感,创面处于完全愈合状态,局部皮肤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自述烧伤局部的灼热、疼痛、肿胀感明显减轻,创面处于基本愈合状态,局部皮肤的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患者自述烧伤局部的灼热、疼痛、肿胀感没有减轻,创面仍然没有愈合,局部皮肤的功能仍然存在明显异常。

1.6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2.1烧伤部位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局部应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后(16.39±2.35)d烧伤部位创面达到完全愈合状态。该组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21.30±3.42)d;治疗组患者局部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后(11.08±2.76)d烧伤部位创面达到完全愈合状态。该组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7.35±3.11)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烧伤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局部应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后烧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患者局部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后烧伤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 对照组患者应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局部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磺胺嘧啶银是一种有机银化合物类药物,相关报道称,该药物在实际应用后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银离子能够与表皮角质细胞的DNA发生结合,发现磺胺嘧啶银对角质细胞的增殖进行有效抑制,使深Ⅱ度烧伤疾病患者的创面再上皮化的现象明显延迟。良好的局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很强的穿透焦痂的能力、广泛的抗菌谱、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低、不会对局部造成刺激、用药后没有全身不良反应、应用方便等几大特性。纳米银可以使烧伤疾病患者的创面上皮再生速度明显提高,对创面的愈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纳米银抗菌凝胶主要具有很强的吸收液体能力,在凝胶膨胀之后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持久的湿润环境,为肉芽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具有明显的收敛作用。该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具备特点包括:①药物的起效速度快,可以在用药后的30 min内迅速达到灭菌有效的作用。②抗菌作用更加持久,至少能够保持3 d以上的有效效果。③该药物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谱,对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阳性、阴性菌以及真菌等150余种病原体都可以产生有效的杀灭作用,其中也包括耐药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4]。

参考文献:

[1]陈炯,韩春茂,林小玮,等.纳米银敷料在修复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1,44(12):151-152.

[2]王强,贾成钢.美宝湿润烧伤膏与磺胺嘧啶银霜治疗热镁渣烧伤的比较[J].中华烧伤疮疡杂志,2009,21(13):183-184.

第8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食品包装 纳米材料 食品贮藏

引言

纳米科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最重要的科技领域之一,因其在国计民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甚至革命性的影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投入。美国自1991年开始将纳米技术列为“政府关键技术”;我国将纳米科学研究列入“863计划”、“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重点研究计划。伴随纳米科学理论日益成熟,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产生了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具备卓越的光、电、热、磁、放射、吸收等特殊功能,在机械、电子、化工、包装、国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纳米及纳米材料

1.1 纳米

纳米(nanometer)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通常界定1-100nm的体系为纳米体系。由于这个尺度空间略大于分子的尺寸上限,恰好能体现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具有这一尺度物质粒子的许多性质均与常规物质相异,在这个领域中物质的性质有时既不能用经典力学、电磁学等加以解释,也不能用量子力学等理论来理解,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视角。研究上述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被称之为纳米科学。

1. 2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根据构成材料物质属性的不同,可以分成金属纳米材料、半导体纳米材料、纳米陶瓷材料、有机纳米材料等,当上述纳米结构单元与其他材料复合时则构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中包括无机一有机物复合、无机―无机复合、金属―陶瓷复合、聚合物―聚合物复合等多种形式。

1. 3 纳米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材料多由聚合物制成,如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酞胺(尼龙,PA)等,其制成包装材料透气性难以满足各式果蔬的呼吸强度,尤其当果蔬的呼吸强度很高时,大部分膜不能使包装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配比达到最佳。进入20世纪90年代,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发展,给聚合物包装材料的发展带来的巨大革新,纳米包装材料应运而生。

纳米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应用纳米技术,通过对包装产品进行纳米合成、纳米添加、纳米改性,使其具有某一特性或功能的一类包装材料的总和。在食品包装领域,研究最多的纳米包装材料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NMC(Polymeric Nano-Metered Composites),常用的聚合物有PA、 PP、 PE、PVC、 PET、 LCP等,常用的纳米材料有金属、无机物聚合物等无机系和有机系成分,通过扦层复合等技术将高分子聚合物和纳米材料复合。

2 纳米包装材料在食品贮藏中的应用

复合纳米包装材料的优良性质使其在食品包装领域广受欢迎,纳米抗菌性包装材料、纳米保鲜包装材料、纳米高阻隔性包装材料等已在食品包装中有了一定的应用,其中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较深入。

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制成的新型包装材料聚酞钱-6塑料(NPA6)与传统的尼龙塑料相比,有更多的优越性。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透过率降低了一半,水的透过率也下降了30%左右。用它来包装食品,如香肠、火腿、泡菜等,食物的变质程度更小,保质期更长。添加0.1 %~0.5%的纳米Ti02制成的包装材料可以防止紫外线引起的肉类食品的自动氧化变质,保护维生素和芳香化合物不受破坏,使食品保持新鲜。陈丽等人将纳米Ti02粒子和其它11种功能材料加入到PVC中研制出的保鲜膜,可使富士苹果的保存期延长到208天,同时对蔬菜也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纳米银粉应用于食品包装中既有抗菌又有保鲜的作用,对细菌和霉菌等抗菌效果好、抗菌时间长,添加到食品包装材料中可保持长期的抗菌效果,且不会因挥发、溶出或光照引起颜色改变或食品污染;同时,纳米银粉具有对乙烯氧化的催化作用,在保鲜包装材料中加入纳米银粉,可将果蔬食品释放出的乙烯加速氧化,减少乙烯含量,达到果蔬保鲜的效果。

结语

用于食品包装中的纳米包装材料优于一般材料,其具有抗菌、低透氧率、低透湿率和阻隔二氧化碳等优点,且具有韧性强、耐磨性等机械加工性能,耐热性、透明度高、抗磁防爆等理化性能。因此纳米包装在食品包装领域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华,饶景萍.果品蔬菜贮运[M].西安,陕西科学出版社,1998.

第9篇:纳米银抗菌范文

[关键词] 纳米晶体银敷料;烧伤;烧伤后残余创面;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066—02

烧伤是由于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即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在烧伤后给予其治疗烧伤创面,处理创面是烧伤治疗的关键,在处理治疗中,给予局部抗菌药物、防止侵袭性感染、减少渗出、利于引流、镇痛、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视为治疗的关键;而理想的烧伤创面处理则应该具有防止侵袭性感染、减少渗出、利于引流、镇痛、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1];纳米晶体银敷料是一种新型敷料,它能够为创面提供持续稳定的动态活性银;而本文就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作出了相关的观察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133例,其中有66例为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其中,男39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39.5岁;女27例,年龄为19~60岁,平均40.5岁。其中烧伤非关节部位浅度烧伤的有25例,深度烧伤的有17例;关节部位浅部烧伤的有16例,深度烧伤的有8例。所有患者烧伤后到本院就诊时给予检查,均为非特殊烧伤,无明显的休克症状表现,无严重的合并伤,且伤前均无严重疾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使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和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无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无严重并发症及严重全身感染,无急性代谢紊乱,无糖尿病史,女性患者非妊娠、哺乳期妇女,无药物过敏史,且排除依从性差或生命垂危及不能完成治疗的患者归纳为纳入标准;对有严重的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患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有严重并发症及严重全身感染,出现急性代谢紊乱,有糖尿病史,女性患者为在妊娠、哺乳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其依从性好或生命垂危及不能完成治疗的患者归纳为排除标准[2]。

1.3方法

1.3.1对照组 使用常规治疗:首先对缺水的患者给予补液治疗,然后对患处给予无菌0.9%氯化钠溶液擦洗干净创面,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并将已坏死脱落表皮组织清除干净,做到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健康组织,然后再给予药膏涂抹创伤部位,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如果创面大可使用暴露法);伤后3 d内每天换药1次,3 d后改为每2天换药1次,连续治疗18 d后观察其疗效[3],并记录数据同时把数据输入电脑记录。

1.3.2观察组 使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同样首先给予患者补液治疗,然后对患处给予无菌0.9%氯化钠溶液擦洗干净创面,然后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并将已坏死脱落表皮组织清除干净,做到不疼痛、不出血、不损伤健康组织的常规治疗;然后使用纳米银敷料与皮维碘软膏揉搓在一起,再将敷料直接敷于表皮剥脱的创面上,使敷料紧贴于创面,不留空隙,再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如果创面大可使用暴露法);同样伤后3 d内每天换药1次,3 d后改为每2天换药1次,连续治疗18 d后观察其疗效,并记录数据同时把数据输入电脑记录。

1.4疗效评价标准

按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如下,痊愈:在经过治疗后其创面愈合100%,全身症状消失;显效:在经过治疗后创面愈合率为≥70%且< 100%,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有效:在经过治疗后创面愈合率≥30%且< 70%,全身症状好转;无效:在经过治疗后,创面未达到有效标准,烧伤的创面未能控制好导致感染,或进行性加重[4];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治疗效果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使用纳米晶体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其结果显著,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使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其中不良反应有1例占3%,有1例患者患处出现泛红、瘙痒的症状,停药后恢复;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其中不良反应有5例占15.2%,有2例患者患处出现泛红、瘙痒的症状,有2例患者出现头昏的症状,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的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 < 0.01)。

3讨论

烧伤患者在烧伤后患感染的发生率极高,这也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烧伤后患者侵袭性感染大多来源于创面,由于烧伤的创面血管局部栓塞,进而促使抗生素难以到达创面,从而导致创面细菌繁殖增加和加快[5];而使用静脉用药来控制烧伤创面细菌的繁殖,其效果比较差,使用早期的外用杀菌和抑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防治措施。

本文使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总有效率为81.8%,仅有1例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66.7%)及不良反应(15.2%),主要是由于纳米晶体银敷料是一种有效的杀菌和抑菌药物,它是一种新型敷料,它能够为创面提供持续稳定的动态活性银,能够有效地防止侵袭性感染、减少渗出、利于引流、镇痛、保护创面、促进创面愈合[6],并且其副作用小,并发症低;使烧伤的患者能够有效地治疗创面,从而有效地杀菌和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患者的侵袭性感染和患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使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创部,并发症低,后遗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 练祝平,黄立妮,蔡浩,等. 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61—163.

[2] 王春莲,黄燕萍,董永盛. 纳米银敷料与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院,2010,10(2):46—47.

[3] 李民,牛亚明,林倩君,等. 纳米银敷料对烧伤创面保护作用的观察[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29(5):11—13.

[4] 曾荣洽,郑若. 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J]. 现代医院,2006,6(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