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务消费范文

职务消费精选(九篇)

职务消费

第1篇:职务消费范文

职务消费货币化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调查研究,制定制度

对现有的职务消费要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实情,了解存在的问题,明确货币化重点,对症下药,提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制度.在制定制度时,既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量入为出,适度从紧,切不可盲目攀比,相互仿效,又要从便于工作出发,不可一味求低,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务消费要从公务用车费、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和学习考察费等项目入手,逐项细化管理,对各项目的范围、对象、标准等作出规定;二是制定配套制度,规定职务消费项目的使用原则和审批程序,明确职务消费货币化的组织机构、运行管理、监督奖惩办法。

二、科学测算,核定标准

科学测算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合理的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标准,因此,核定标准是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关键。核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前三年职务消费基数,核定的标准所反映的职务消费总体水平应比前三年实际消费平均值下降8%以上,其中开支较大的消费项目,如招持费、公务用车费等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核定不同单位、不同职务的标准要综合考虑消费基数、工作性质、职责范围等因素,单位之间、职务之间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并适当拉开距离,以满足特殊工作、特殊岗位的职务消费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研究。职务消费标准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动.在核定的公务用车费、招待费、通讯费、差旅费和学习考察费等项目中,把这些项目费用分成个人部分和公共部分,个人部分定额到人,包干使用,超支自负.公共部分总额控制,集中管理,审批使用。

第2篇:职务消费范文

关键词: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规范;货币化改革

Abstract:Post-relatedconsumptionisthecostforthegovernment’snormaloperation.Likeadouble-edgedsword,theconsumptionisgoodforthesoundrunningofthesocietyifproperlymanaged.Ifnot,itmayleadtothegreatlossoffinancialfund.Thus,thereformationofthepost-relatedconsumptionsystemwaitsnotime.Toeffectivelyconstraintheconsumptionofpublicservants,sothattheadministrativecostcanbeloweredwhileefficiencyimproved,thereformationneedssystemization,monetizationandstandardization.

Keywords:publicservants;post-relatedconsumption;reformation;monetarizationreform

职务消费是指公务人员为履行公务所必需的、适度的消费,包括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它构成政府运行成本的主要部分,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费用支出。但是,职务消费与权力紧密相关,对职务消费的范围及标准既无允许的规范,又无约束的规定,往往会导致行为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使得必要的消费供给不足、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要保证财政资源的使用不偏离公共利益,就必须将职务消费纳入制度化、货币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当前公务员职务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滋生腐败

职务消费中的腐败是腐败最集中、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对职务消费的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缺乏合理、规范的制度性约束,形成了“职务消费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局面。制度刚性的缺失和消费的不透明又使得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过度的职务消费以及故意的奢侈浪费层出不穷。与贪污、受贿等其他的腐败行为相比,职务消费中的腐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几乎天天在人民大众面前发生,很容易导致民心的流失。

2.职务消费管理口径不一,随意性大,并呈扩大化趋势,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职务消费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预算外资金,由于我国对职务消费的管理口径不一,存在很大的地域、部门差异,随意性较大,因此,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职务消费项目越来越多。另外,“实报实销”的财务报销制度使得公务员只要有合法的票据,就可以由政府为其“埋单”,这些行为必然会加重政府负担,导致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和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3.供给制和实物分配制广泛存在,导致了高行政成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务员职务消费及福利待遇由政府大包大揽:其住房、用车、通讯工具等实行实物配给,差旅费、招待费等采取“实报实销”的财务报销制度。当前的职务消费制度虽然进行了试点改革,却依然没有实现全面货币化分配,大部分地区继续实行实物供应,并且对供应对象也缺乏严格的控制。1995年,全国行政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1%,如今已经达19%~20%了。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1]。

4.监督主体不合理,有效监督少

公务员既是职务消费政策制定者,又是职务消费政策执行者,并且是最后的受益者[2]。行为主体的一致性使得监督过程中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上级“鞭长莫及”难以监督、同级“怕惹非议”不愿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最终导致内部监督失灵;另一方面,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在制度上缺乏透明性,使得公众和舆论等外部监督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获得的信息量也不对称而难以实行监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职务消费制度难以达到节约资金、防治腐败的目的。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

目前职务消费的诸多问题与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有着直接联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的薪酬制度,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给公务员加过几次薪,但由于幅度不大,公务员工资偏低的状况并没能得到根本的改观,与其社会地位、工作需要和工作强度难以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职务消费就变相成为公务员工资的补充。由于我国缺乏公务员工资加福利的薪酬体系,各种津贴和补助游离于工资之外,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较低的工资以及不规范、不透明的各种补贴又加大了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差距,刺激了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可以说,低工资是造成当前职务消费混乱、公私不分的根本原因。

2.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

①预算约束的缺失。硬性的预算约束的缺失,是导致职务消费异化最根本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预算没有细化,执行标准不一,只重投入、不重产出,必然导致不计行政成本,不讲行政效率。近年来,我国对预算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实际执行中随意性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算难以从经济根源上规约职务消费。目前,我国的预算制度还未完善,还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预算的法律效应也不强,没有任何约束力。

②职务消费范围界定模糊。由于职务消费与公务员所拥有的权力有直接关系,有人据此把职务消费同权力消费等同起来,认为只要与手中权力沾边的消费,都可以找公家报销。有一些消费虽然与权力沾边,却介于职务消费和非职务消费之间,这种消费既不违反职务消费的规定,却又超出职务消费的范围。比如,一些无明确目的的会议被安排在高档宾馆甚至是旅游度假区,有些领导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空间,提高接待的档次并且扩大邀请的范围。正是由于职务消费的范围规定不明晰,导致职务消费恶性膨胀。

③职务消费制度在执行中大打折扣。我国现行的职务消费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不合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有些制度规定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造成职务消费在制度和执行上严重脱节,比如差旅费制度;其二,公务员既是职务消费制度的制定者,又是职务消费的直接受益者,很难排除自身利益的干扰,执行起来难以真正到位。

④对职务消费违规行为处罚不力。由于目前对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职务消费中出现的问题难以量化,对职务消费违法违纪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鲜有人因为职务消费而受到制裁。低风险及消费“攀比”效应的广泛存在,很容易促使一些公务人员不必担心后果地过着奢侈的生活。

3.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

目前,我国依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机构设置框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特别是直接为领导干部服务的人员日益增多。2005年8月10日,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取消了省辖市、县(市、区)领导干部的专职秘书配备。两年前,四川省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是改革的阻力很大。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行此项改革,不仅市县级领导有专职秘书,就连一些乡镇干部也普遍有秘书跟班。自1982年以来,国家虽然先后对政府行政体制进行了五次较大的调整,但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人越多,官越多;官越多,事越多;事越多,又刺激人更多,如此,陷入帕金森定式。官多,必然导致与此相关的职务消费过度膨胀[3]。三、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思路

要彻底清除公务员职务消费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货币化轨道,用制度来规范、约束职务消费行为;同时,根据职务消费项目的具体特点,将部分职务消费货币化,从制度根源、经济根源上规约职务消费。

1.加强思想建设,强化职业自律

推行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首先要解决公务员思想认识上的种种问题,引导其破除利己思想,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强化职业自律;同时,加强公务员对腐败的认识,提高其思想觉悟,从而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职务消费行为

①实现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化。这就要求按照政府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起一套机制完善、运作规范、措施得力的管理制度,彻底清除职务消费“灰箱”,降低公务成本,提高行政经费利用率。为此,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压缩职务消费的范围,严格区分个人消费与公务消费。职务消费应该主要限于在职人员的公务消费,要坚决杜绝私人消费由政府“埋单”的现象。

其次,分类制定职务消费标准。职务消费标准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部门的工作需要,承认不同地区同级别职务消费差异的合理性,分级、分类核定地方政府职务消费标准,从而达到既能满足公务员的正常公务消费,又能降低公务成本、提高政府行政经费利用率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标准的有效执行,制定消费标准的单位必须是独立于执行标准单位、个人之外的“第三方”[4]。

再次,改革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职务消费恶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务员的法定工资较低。借鉴西方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经验,公务员工资应该包括满足其生活方面的支出以及履行公务的必要支出。在财力支持的条件下,应给有消费需求的职位设立一定的金额,并将其纳入公务员薪酬之内,其职务消费部分结余归己超支自付。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允许合理的工资差距。通过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使其工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最后,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配合建设有限政府和节约型政府的要求,政府要将市场能做的还给市场去做,政府只做市场不想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政府机关的一些行政服务能推向市场的应当交由市场去做,例如:公车可以通过成立汽车租赁公司来提供服务,取消专职司机队伍;机关后勤服务也可以进行社会招标。政府管的事情少了,职务消费的范围和耗费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②实行部分职务消费货币化。职务消费的货币化改革,主要是对职务消费中票据报销部分进行的改革,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核定标准,包干到人;在支付方式上,实行货币化[5]。

将职务消费全部货币化是不现实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衡量,要避免出现“泛货币化”的倾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易量化的职务消费(如交通费、通讯费等)以货币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公务员,超支自付、节余归己,以强化其成本和效率意识。有的用货币化的方法就不合适,比如差旅费,对此只能依靠建立严密的职务消费报批制度。

③硬化预算约束。职务消费主要来自于预算外资金,职务消费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在于预算的软约束,因此,抑制职务消费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预算制度的有力约束。具体来说,在预算的编制层面上,要做到全面、及时、合理,加大预算外资金的清理力度,所有的职务消费都要用预算内资金支出;在预算的执行层面上,要使广大公务员认识到预算的本质就是法律,一旦被批准,就不能随意更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违反预算即是违法。

3.加大监督处罚力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职务消费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与监督处罚不力、政务透明度不高有直接的关系。进行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就必须将政府的公务活动置于“阳光”下,接受外部的监督。

①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由于政府政务不透明、公开程度不高,公众对公务员职务消费最基本的知情权都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监督。而且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公众揭发官员腐败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保护,公众参与度比较低。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定期公布政府行政经费使用信息,有利于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降低职务消费腐败的发生率。

②以外部监督为主,严惩违法违纪。由“内部人”制定改革规则容易导致职务消费货币化程度过高,从而引发“变相腐败”:一方面享受职务消费补贴,另一方面又暗中报销费用,因此,必须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检查。内部监督的失灵启示我们将监督的重心转移到依靠外部监督上来,形成以纪检、监察、司法、舆论、公众等组成的外部监督合力。对于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要畅通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查处违纪人员;司法机关要对职务消费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4.加快各项配套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精简机构、预防转嫁消费、完善考评机制等相关措施保驾护航。

①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臃肿的机构、超编的人员必然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为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公务员职务消费改革必须配合机构改革才能有效进行。合理规定职务消费适用人群的范围及额度,遏止“公共地悲剧”。在保证行政作为的前提下,改革最终要达到减人、减事、优化职务消费结构的目的。

②建立转嫁消费的预防机制。当前进行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并没有全面铺开,只是在少数地区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搞试点,改革还没有深入到垂直部门和企业,这就为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转嫁改革的成本提供了机会。由于目前尚未对此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出现问题处理起来很棘手,因此,必须针对这种行为竖立起“警戒线”。

③完善公务员绩效考评机制。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必须与完善公务员绩效考评机制相结合,防止因职务消费紧缩导致公务员行政不作为,影响政府行政效率。要将是否利用职务消费搞腐败、是否在职务消费中奢侈浪费作为考核公务员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内容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那些拿了补贴不好好履行职责的,要有专门的惩罚办法,将异化的公共权力重新引导到“公共”的大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鹏.去年公车出行耗资3000亿[N].现代快报,2007-01-18(A16).

[2]张永刚,邸平玲.从公务员职务消费看当前腐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126-128.

[3]焦建国.规范职务消费:辨析、探源与改革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05(9):4-8.

第3篇:职务消费范文

关键词: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规范;货币化改革

abstract:post-related consumption is the cost for the government’s normal operation.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the consumption is good for the sound running of the society if properly managed. if not,it may lead to the great loss of financial fund. thus,the reformation of the post-related consumption system waits no time. to effectively constrain the consumption of public servants,so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cost can be lowered while efficiency improved,the reformation needs systemization,mone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public servants;post-related consumption;reformation;monetarization reform

职务消费是指公务人员为履行公务所必需的、适度的消费,包括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它构成政府运行成本的主要部分,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费用支出。但是,职务消费与权力紧密相关,对职务消费的范围及标准既无允许的规范,又无约束的规定,往往会导致行为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使得必要的消费供给不足、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要保证财政资源的使用不偏离公共利益,就必须将职务消费纳入制度化、货币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当前公务员职务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滋生腐败

职务消费中的腐败是腐败最集中、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对职务消费的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缺乏合理、规范的制度性约束,形成了“职务消费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局面。制度刚性的缺失和消费的不透明又使得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过度的职务消费以及故意的奢侈浪费层出不穷。与贪污、受贿等其他的腐败行为相比,职务消费中的腐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几乎天天在人民大众面前发生,很容易导致民心的流失。

2.职务消费管理口径不一,随意性大,并呈扩大化趋势,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职务消费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预算外资金,由于我国对职务消费的管理口径不一,存在很大的地域、部门差异,随意性较大,因此,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职务消费项目越来越多。另外,“实报实销”的财务报销制度使得公务员只要有合法的票据,就可以由政府为其“埋单”,这些行为必然会加重政府负担,导致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和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3.供给制和实物分配制广泛存在,导致了高行政成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务员职务消费及福利待遇由政府大包大揽:其住房、用车、通讯工具等实行实物配给,差旅费、招待费等采取“实报实销”的财务报销制度。当前的职务消费制度虽然进行了试点改革,却依然没有实现全面货币化分配,大部分地区继续实行实物供应,并且对供应对象也缺乏严格的控制。1995年,全国行政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1%,如今已经达19%~20%了。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1]。

4.监督主体不合理,有效监督少

公务员既是职务消费政策制定者,又是职务消费政策执行者,并且是最后的受益者[2]。行为主体的一致性使得监督过程中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上级“鞭长莫及”难以监督、同级“怕惹非议”不愿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最终导致内部监督失灵;另一方面,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在制度上缺乏透明性,使得公众和舆论等外部监督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获得的信息量也不对称而难以实行监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职务消费制度难以达到节约资金、防治腐败的目的。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

目前职务消费的诸多问题与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有着直接联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的薪酬制度,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给公务员加过几次薪,但由于幅度不大,公务员工资偏低的状况并没能得到根本的改观,与其社会地位、工作需要和工作强度难以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职务消费就变相成为公务员工资的补充。由于我国缺乏公务员工资加福利的薪酬体系,各种津贴和补助游离于工资之外,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较低的工资以及不规范、不透明的各种补贴又加大了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差距,刺激了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可以说,低工资是造成当前职务消费混乱、公私不分的根本原因。

2.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

①预算约束的缺失。硬性的预算约束的缺失,是导致职务消费异化最根本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预算没有细化,执行标准不一,只重投入、不重产出,必然导致不计行政成本,不讲行政效率。近年来,我国对预算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实际执行中随意性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算难以从经济根源上规约职务消费。目前,我国的预算制度还未完善,还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预算的法律效应也不强,没有任何约束力。

②职务消费范围界定模糊。由于职务消费与公务员所拥有的权力有直接关系,有人据此把职务消费同权力消费等同起来,认为只要与手中权力沾边的消费,都可以找公家报销。有一些消费虽然与权力沾边,却介于职务消费和非职务消费之间,这种消费既不违反职务消费的规定,却又超出职务消费的范围。比如,一些无明确目的的会议被安排在高档宾馆甚至是旅游度假区,有些领导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空间,提高接待的档次并且扩大邀请的范围。正是由于职务消费的范围规定不明晰,导致职务消费恶性膨胀。

③职务消费制度在执行中大打折扣。我国现行的职务消费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不合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有些制度规定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造成职务消费在制度和执行上严重脱节,比如差旅费制度;其二,公务员既是职务消费制度的制定者,又是职务消费的直接受益者,很难排除自身利益的干扰,执行起来难以真正到位。

④对职务消费违规行为处罚不力。由于目前对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职务消费中出现的问题难以量化,对职务消费违法违纪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鲜有人因为职务消费而受到制裁。低风险及消费“攀比”效应的广泛存在,很容易促使一些公务人员不必担心后果地过着奢侈的生活。

3.政府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

目前,我国依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机构设置框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机构臃肿、人员严重超编,特别是直接为领导干部服务的人员日益增多。2005年8月10日,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取消了省辖市、县(市、区)领导干部的专职秘书配备。两年前,四川省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是改革的阻力很大。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行此项改革,不仅市县级领导有专职秘书,就连一些乡镇干部也普遍有秘书跟班。自1982年以来,国家虽然先后对政府行政体制进行了五次较大的调整,但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人越多,官越多;官越多,事越多;事越多,又刺激人更多,如此,陷入帕金森定式。官多,必然导致与此相关的职务消费过度膨胀[3]。

三、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思路

要彻底清除公务员职务消费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货币化轨道,用制度来规范、约束职务消费行为;同时,根据职务消费项目的具体特点,将部分职务消费货币化,从制度根源、经济根源上规约职务消费。

1.加强思想建设,强化职业自律

推行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首先要解决公务员思想认识上的种种问题,引导其破除利己思想,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强化职业自律;同时,加强公务员对腐败的认识,提高其思想觉悟,从而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职务消费行为

①实现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度化。这就要求按照政府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起一套机制完善、运作规范、措施得力的管理制度,彻底清除职务消费“灰箱”,降低公务成本,提高行政经费利用率。为此,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压缩职务消费的范围,严格区分个人消费与公务消费。职务消费应该主要限于在职人员的公务消费,要坚决杜绝私人消费由政府“埋单”的现象。

其次,分类制定职务消费标准。职务消费标准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不同部门的工作需要,承认不同地区同级别职务消费差异的合理性,分级、分类核定地方政府职务消费标准,从而达到既能满足公务员的正常公务消费,又能降低公务成本、提高政府行政经费利用率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标准的有效执行,制定消费标准的单位必须是独立于执行标准单位、个人之外的“第三方”[4]。

再次,改革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职务消费恶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务员的法定工资较低。借鉴西方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经验,公务员工资应该包括满足其生活方面的支出以及履行公务的必要支出。在财力支持的条件下,应给有消费需求的职位设立一定的金额,并将其纳入公务员薪酬之内,其职务消费部分结余归己超支自付。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允许合理的工资差距。通过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使其工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最后,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配合建设有限政府和节约型政府的要求,政府要将市场能做的还给市场去做,政府只做市场不想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政府机关的一些行政服务能推向市场的应当交由市场去做,例如:公车可以通过成立汽车租赁公司来提供服务,取消专职司机队伍;机关后勤服务也可以进行社会招标。政府管的事情少了,职务消费的范围和耗费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②实行部分职务消费货币化。职务消费的货币化改革,主要是对职务消费中票据报销部分进行的改革,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核定标准,包干到人;在支付方式上,实行货币化[5]。

将职务消费全部货币化是不现实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衡量,要避免出现“泛货币化”的倾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易量化的职务消费(如交通费、通讯费等)以货币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公务员,超支自付、节余归己,以强化其成本和效率意识。有的用货币化的方法就不合适,比如差旅费,对此只能依靠建立严密的职务消费报批制度。

③硬化预算约束。职务消费主要来自于预算外资金,职务消费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在于预算的软约束,因此,抑制职务消费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预算制度的有力约束。具体来说,在预算的编制层面上,要做到全面、及时、合理,加大预算外资金的清理力度,所有的职务消费都要用预算内资金支出;在预算的执行层面上,要使广大公务员认识到预算的本质就是法律,一旦被批准,就不能随意更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违反预算即是违法。

3.加大监督处罚力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职务消费中出现的腐败问题,与监督处罚不力、政务透明度不高有直接的关系。进行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就必须将政府的公务活动置于“阳光”下,接受外部的监督。

①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由于政府政务不透明、公开程度不高,公众对公务员职务消费最基本的知情权都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监督。而且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公众揭发官员腐败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保护,公众参与度比较低。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定期公布政府行政经费使用信息,有利于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降低职务消费腐败的发生率。

②以外部监督为主,严惩违法违纪。由“内部人”制定改革规则容易导致职务消费货币化程度过高,从而引发“变相腐败”:一方面享受职务消费补贴,另一方面又暗中报销费用,因此,必须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检查。内部监督的失灵启示我们将监督的重心转移到依靠外部监督上来,形成以纪检、监察、司法、舆论、公众等组成的外部监督合力。对于官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要畅通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查处违纪人员;司法机关要对职务消费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4.加快各项配套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精简机构、预防转嫁消费、完善考评机制等相关措施保驾护航。

①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臃肿的机构、超编的人员必然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为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公务员职务消费改革必须配合机构改革才能有效进行。合理规定职务消费适用人群的范围及额度,遏止“公共地悲剧”。在保证行政作为的前提下,改革最终要达到减人、减事、优化职务消费结构的目的。

②建立转嫁消费的预防机制。当前进行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并没有全面铺开,只是在少数地区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搞试点,改革还没有深入到垂直部门和企业,这就为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转嫁改革的成本提供了机会。由于目前尚未对此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出现问题处理起来很棘手,因此,必须针对这种行为竖立起“警戒线”。

③完善公务员绩效考评机制。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必须与完善公务员绩效考评机制相结合,防止因职务消费紧缩导致公务员行政不作为,影响政府行政效率。要将是否利用职务消费搞腐败、是否在职务消费中奢侈浪费作为考核公务员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内容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那些拿了补贴不好好履行职责的,要有专门的惩罚办法,将异化的公共权力重新引导到“公共”的大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鹏.去年公车出行耗资3000亿[n].现代快报,2007-01-18(a16).

[2] 张永刚,邸平玲.从公务员职务消费看当前腐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126-128.

[3]焦建国.规范职务消费:辨析、探源与改革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05(9):4-8.

第4篇:职务消费范文

【关键词】 职务消费 管控 思考

一、军队职务消费的主要特征

1、公共性

军队职务消费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提供国防这种公共产品)而发生的费用,其资金来源于公共资金,或者说财政资金。只有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务消费行为才是合法的、合理的消费,任何与公共服务无关的、相悖的消费行为,都不能包括在内。此外,由于公务行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资金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公共资金、包括职务消费资金的最终来源者和承担者,因此,确定合理的职务消费标准就是对人民负责,是“服务人民”的重要内涵。

2、行政性

职务消费行为是依公务或职务而发生的消费行为,具有鲜明的行政性。一方面只有在职、在岗的公务人员才需要履行公务,才有职务消费行为,因病、年老或其他原因离休、退休的公务人员以及因故调任离岗的公务人员所发生的消费不能包括在内。另一方面,公务人员所发生的消费行为,只有与公务相关的、为履行公务所发生的消费,才是职务消费。公务人员个人消费行为不能包括在内。

3、历史性和社会性

职务消费是与一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和国情的国家,其职务消费的范围会有所不同。军队身处于社会之中,其职务消费行为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方面,职务消费的范围和所包括的内容在不同国家因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而有所不同。比如中国古代职务消费的范围就相当广泛,官员的衣食住行全部包括在内,唐代甚至还有专门的食堂制度,认为集体用餐也是办公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则无此例。另一方面,同一国家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职务消费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规模越大,职务消费的范围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这是因为,市场发育较为完善的阶段,职务消费的社会化程度较高,许多职务消费项目通过市场和社会来提供,不需要政府直接组织生产;而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时,社会化程度较低,许多公务消费项目都需要政府自行组织。

二、制定军队职务消费限额标准的原则

1、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

我军的经费保障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军经费标准的制订也一定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步骤、有计划,逐步渐进地完善、改进我军的经费供应标准体系。

2、制定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

经费标准关系到整个军队建设的正常发展,标准的制订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即根据部队的不同实际情况正确区分标准档次,做到经费保障量体裁衣;根据经费保障对象的特点确定标准的结构形式。科学合理与简便易行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制订经费标准时,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使之简便易行。主要体现在:简化标准档次,各项经费的标准档次能一致的尽量一致;概括同类型单位名称;各科目之间的标准档次尽量一致;标准的结构要简明,层次不宜太多;计领方式要简便,计领的条件、计算期、标准额度等力求简便易行。

三、军队职务消费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职务消费过于随意

军队干部职务消费性质模糊,公私难分,支出随意,容易造成鱼目混珠、是非难辨的局面,如领导因公用车和领导家属用车如何区分,招待领导客人的开支与正常的职务消费如何界定等。同时多数单位对领导层的各种职务消费没有指标限制,都是实报实销,或者虽然在财务上有指标规定,但并未真正执行,超过指标也无有效的控制措施。此外,职务消费只是由领导和少数工作人员经手,消费过程缺乏监督,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均无法得知。

2、职务消费内控机制缺乏

就当前而言,我军职务消费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而这种审批权集中于单位主要领导,其他党

委成员往往是有职无权,也就是说其他领导干部对职务消费并无实质性的支配权,造成了军队干部职务消费内控机制的缺失,使得资金开支的方向、范围、内容处于控制盲区,增大了职务消费的风险。

3、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监督

军队干部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且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而又权威的法规对职务消费经费监督的职能、内容、手段等进行规定,导致财务监督没有法律保障,行使财务监督职能缺乏必要的法规手段,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成性和实际成效。财务监督的有效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财务监督机构和职能重叠现象严重,军队财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职能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监督主体不够明确。

四、科学制定军队职务消费限额标准

1、经费供应标准化

(1)拓宽职务消费标准范围,科学建立职务消费限额标准体系。中央军委《关于改进和加强军队财务管理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凡能制定标准的经费,要尽快定出标准。职务消费标准化主要是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对于没有明确标准的事业经费中的间接性支出,先制定其开支标准。特别是对有任务、有编制但没有经费标准的部门,应逐步建立供应保障标准。同时,还应根据部队需要,建立一些新的供应标准。

职务消费标准的制定对象可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个人费用支出标准,包括差旅费用支出标准、会议食宿费用支出标准及培训学习费用支出标准等。第二类为商品价位标准,包括交通工具价位标准、贵重办公用品价位标准、文体器材价位标准等。第三类为办公费用消耗标准,制定职务消费标准限额时要充分考虑部队所担负作战及训练任务的不同,商品、劳务或服务的地区价格差异及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别,军兵种建设的特征及差异,不能在军兵种之间搞 “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各军兵种建设所特有的规律。

(2)优化职务消费限额标准结构。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样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客观情况复杂,这就需要考虑解决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队之间、不同物价之间标准差异的问题。因此职务消费标准的制定,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现基本标准与补助标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把自然环境、部队性质、部队担负的任务和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这四个因素作为经费补助标准的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经费分配补助标准的目标层和准则层,确定各指标的量化标准和各相关因素的权重系数,构建出指数模型,从而科学确定职务消费的补助标准。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各部门的职能、人员岗位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职务消费标准。一要科学限定支付范围。什么能花,什么不能花,要很明确,不能借“职务消费”之名,行个人消费之实。二要准确把握支付的“度”。有预算,有额度,不能想花多少就花多少。在制定标准上,既要保证节约,又要保证工作;既要考虑国家和军队利益,又要兼顾官兵切身利益;既要统筹考虑,避免矛盾纠纷,又要区别对待,重点倾斜,体现“工效挂钩”。同时,要根据部门职能和人员岗位调整和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标准;要根据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应提高或降低标准。

(3)建立科学的职务消费限额标准增长机制。经费消耗标准属于财务法规的范畴,一经审批颁发便具有法律效力,为维护其严肃性与权威性,应保证其内容相对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社会发展会使赖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的职务消费标准部分内容就可能会阻碍军队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外军有益做法:以3—5年为周期,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职务消费标准增长机制。我们可根据国家近几年经济平均增长幅度和某项事业任务所涉及的商品、劳务及服务的物价水平平均增长指数,在标准基数能够与当时国家经济总体形势相协调的前提下,确定出相关标准的年增长系数以提高其标准限额,确保职务消费标准不会因经济增长而低于实际需求。

2、支出项目标准化

职务消费的支出标准化是确保经费在支出过程中不失去控制,解决超标准、超范围开支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明确制定对象,制定出可行的支出标准,对可以标准化的职务消费支出都采取标准化的手段。在制定职务消费支出标准时,应根据对象的特点,从制定价格标准和限额标准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职务消费支出价格标准或支出限额标准。另一方面,要统一间接性支出统计口径。事业经费中的间接

支出是指直接性支出中的职务消费支出和与本事业任务无关的支出。事业、财务部门应该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以把握合情、合理、合法三者间政策的界限。同时应进一步明确间接性开支的范围,即对哪些项目能开支,哪些项目不能开支要做出明确规定,从严界定经费开支范围,确保不打“擦边球”。

(1)公务用车支出标准。关于公务用车支出标准问题,应制定一般公务用车货币化补贴标准,主要根据部队干部的职务、任务的公务责任性质,以及对应交通里程和交通工具价格制定,可参考《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军人职业的奉献和以往工资改革惯例,军队公务用车保障补贴标准应高于地方同职级人员的20%。此外,随着军费保障程度的提高,公务用车保障标准也需做相应的调整。具体办法:总部规定各战区制定对经费供应标准的最低限额,核定各战区的经费总量。各战区根据总部核定的供应总量及制定的标准、比例,再结合本战区各部队的特点、各地的物价涨幅情况和部队自补能力,在总部规定的项目、单位及最低供应量基础上具体制定本战区各部队的标准。各地区的供应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报总部审批后颁发执行。

(2)会议、招待、办公支出标准。在总部规定的标准内,视情况合理确定标准限额。如招待费标准,各单位应针对不同对象(包括上级机关来人、复转、退休及地方走访人员等)、此行的目的、来部队的食宿天数等,区分层次,结合伙食费标准,确定陪同人员数量,分别明确招待费标准。同时要确保标准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标准如果过低,并且没有与市场价格相联系,那么制定的限额只是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又如会议费标准,各单位应在总部规定的标准内,根据会议的类别确定必要的会议人数、天数,考虑当地的房租费、场地费、伙食补贴费和夜餐费等价格因素,合理制定本单位单项会议费标准限额。

【参考文献】

[1] 胡维娜、马宝忠:规范军队干部职务消费浅探[j].军队财务,2009(6).

第5篇:职务消费范文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资发分配〔〕69号)、《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管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豫国资文〔〕97号)和《阳市国资委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市出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资〔〕158号)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市出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度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的申报与核定

(一)年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的申报

1、各企业要依据本单位负责人不同岗位职责及分工,结合年、年、年岗位职务消费实际发生数额,本着因公所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和国境(外)考察费等五个方面的有关要求,合理编制年度各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

2、各企业年度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须于年3月底前上报市国资委。同时,附本单位年度营业收入、利润、税金等主要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年计划简要说明。

(二)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的核定

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实行预算管理,国资委参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参考各企业年、年、年3年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和国境(外)考察费的平均值,结合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制度或办法等,对各企业负责人年度职务消费数额分别予以核定。

凡因特殊情况超出核定数额支付职务消费各项费用的,由企业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和理由,市国资委根据企业实际及有关规定,经研究后对核定数额予以调整。

二、认真做好年度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自查工作

第6篇:职务消费范文

主要措施

严格差旅费支出

1.住宿费方面。我市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06]313号)精神,严格规定出差人员住宿须以各地区、各单位的内部宾馆、招待所为主。如果内部宾馆、招待所接待条件不具备,就住宿在社会上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的宾馆、饭店。

2.交通费方面。采取根据工作人员活动的范围确定不同的标准,如在本市境内出差,其交通费凭据实报实销;到外地出差,每人每天发市内交通费3元,包干使用;城市间交通费凭据报销。另对乘坐交通工具的补助作出规定,如出差人员自带交通工具或接待单位提供交通工具,我市只报销其自带交通工具的有关费用,其它交通费一律不予报销。

3.伙食补助费方面。按照工作人员活动的区域实施货币化补贴,如到各镇下乡驻村,每人每天补助4元;在省内出差,每人每天补助10元;到省外一般地区补助15元,到特殊地区,通常补助20元。我市工作人员到外地参加会议或因公外出宴请他人就餐,如果接待单位安排其免费就餐或餐费已由其单位报销,我市就不再发伙食补助。

(二)规范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和公费外出

办公费是指单位购买的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支出。在这方面我市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控制日常办公用品的支出,假如单次采购金额超过200元,在报帐时就必须附办公用品的明细清单,随同发票一起入帐。

业务招待费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执行公务或开展业务活动必需开支的接待费用。主要包括在接待地发生的餐费和住宿费。另规定发生的招待费必须全部在“招待费”款级科目中列支,不得列入其他费用支出科目,年终决算时应如实反映;对于市委、市政府批准财政安排的专项会议费,在计算业务招待费时应予以扣除;外购用于公务招待的烟酒食品,应从严控制,经采购办审核后,再计入业务招待费;

在公费外出方面,我市一般提倡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与外地沟通,以尽量减少可参加可不参加的调研、考察活动,假如必须外出调研、考察,要求外出人员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获,确保实效。

(三)定额控制通讯费等专项补贴、补助

通讯费由我市确定统一标准,在限额内凭票由所在单位报销。不能以补贴形式随工资发放。

在补助、补贴方面,我市也作出了明文规定,如: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发放的各类津贴、补贴、补助及节假日加(值)班费,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而单位自行制定标准发放的津贴、补贴、补助及节假日加(值)班费一律要停止执行。

(四)严格政府采购管理、基建项目审查

我市规定凡单位的支出项目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要经政府采购办公室审核。

在基建项目管理方面,我市采取要求各单位对基本建设和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维修资金加强管理,对于10000元以下的基建维修项目,要由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自行办理;如果超过10000元达不到政府采购

规模,必须报财政局基建科审核后才可报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宽”。指职务消费的范围宽,监督管理难度大。例如个人通讯工具购置费、通话费、差旅费、公车及车修车燃费、业务招待费、交际应酬费、参观考察费等等。

(二)“滥”。指为满足职务消费需要,违反财经法规滥支滥报。由于当前对职务消费的含义、种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一些部门、乡镇及村“职务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民间有个顺口溜:“职务消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三)“特”。即在基层领导干部层面上的职务消费,大多发生在一二把手身上,往往是出去一摞票子,回来一把条子,车修车燃、请客吃饭、联络感情开支,在行为主体上极具特殊性。一些部门、乡镇及村权力过分集中在“一把手”身上,上级对其鞭长莫及,监督不了;同级怕得罪人,不愿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实际上出现了监督“死角”,导致职务消费向权力消费异化。

(四)“弱”。即监督管理弱化。领导行政时心中没有成本观念,公务成本普遍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打“球”问题还存在基本认可的空间。监督制度不配套、不具体,使得被监督检查单位和人员不愿接受监督,监督检查部门难以监督。

管理不规范存在的负面效应。一是提高了行政成本。二是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疏远了基层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的关系

三、建议及对策

(一)“建”。就是要围绕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主要方面,如交通、通讯、应酬、学习考察等建章立制,推行政府预算和货币化改革,核定范围、类别和标准。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关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提高效果。

(二)“管”。就是要求各单位既要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有关监督部门也要形成合力,加强对职务消费的管理。单位内部财会人员要严格坚持内部控制制度,真实、合法、合理的记载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财政部门要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审计部门要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进行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干部不予提拨重用。

(三)“处”。就是对领导干部借职务消费之名,行之实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干部按法纪、党纪、政纪条规予以严肃处理。在这一点上,既要有处理规定,又要予以坚决执行。

第7篇:职务消费范文

关键词:职务消费;货币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14-02

为了消除干部职务消费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些地方推行了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即把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发生的职务消费费用,如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通讯工具等开支,均以货币形式定额包干到个人,由个人筹划使用。职务消费货币化,是以经济的办法取代供给制的办法,是将隐性支出变为显性收入,它是对传统职务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也是对职务消费者个人利益的调整。

一、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确实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消费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但就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实践看,由于认识不够统一、相应的措施不配套,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削弱了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了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推进。

1.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补贴标准划分过于简单

有的地方在核定标准时,不顾及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差别,没有与单位性质、领导个人分工、实际工作量联系起来,仅按职级的高低确定补贴标准,搞“一刀切”,出现了消费项目有的标准过高,有的过低,脱离了实际情况的现象发生。

2.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补贴对象界定相对单一

有的地方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适用对象仅限于领导(各单位班子成员),没有考虑一般干部,使一般干部执行公务时差旅费、通讯费等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一般干部工作上出现不方便导致干部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3.将“职务消费货币化”片面理解为工资化

从职务消费货币化补贴发放的方式方法上,不少地方将职务消费补贴以现金形式随工资发放给个人,职务消费补贴变相成了干部的工资福利。还有一些地方在开展了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后,有的干部为节省开支,把一些必要的职务消费取消了,因此影响了正常工作。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与解决干部职级和福利待遇等同起来。按这种思路搞改革,很容易陷入“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歧途。

4.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与经济发展脱节,“三乱”现象反弹

部分地区没有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推行改革。以“车改”为例,有的地方,每月发放的汽车费用补贴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大大高于领导干部的月工资收入。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往往由于财力不足,对职务消费货币化项目所需资金,要求由各单位自行解决。有些单位为完成此项改革,便搞“创收”,违反规定乱收乱罚,导致“三乱”行为反弹。

5.职务消费货币化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健全,推进困难

部分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个人消费和职务消费概念。把以现金形式的补贴看成提高福利待遇,与高薪养廉混为一谈。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补贴标准不科学、制监督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没跟上,一方面部分地方的领导干部对职务消费货币化这项改革心存疑虑,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消极等待;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怕影响了一把手的权威,引发单位的“无政府”状态,,有一定抵触情绪。

二、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对策

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当前,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应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重点环节: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一定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争取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

对于决策者来说,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内涵,坚定改革的信心。要认识到职务消费是公务消费的一部分,用货币的形式将职务消费预算包干到岗位,是从制度上、源头上健全预防公共权利市场化的一项治本之策。要认识到是增强领导干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密切当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对于消费主体的领导干部来说,要更新思想观念,支持并参与改革。认识到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遏制职务消费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

对于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来说,要看到改革带来的明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自觉支持改革。

2.先行试点,横向拓宽,纵向延伸

在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时,要按照先行试点,由点到面,先易后难,上下联动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要在对试点单位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切合实际的改革思路和方法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完善改革措施。同时,要按照“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思路,扩大改革领域。

3.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在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实施范围上,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目前,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较易实行货币化结算的招待费、交通费、通讯费、差旅费等四个方面,这也是群众最关注,与领导干部个人行为联系最密切,且不容易管理的重点项目。因此,要首先在这四个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由局部向全方位、深层次改革转变,逐步形成一套规范运作、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

4.科学合理地制定补贴标准、界定补贴范围,规范补贴办法

在职务消费货币化补贴标准的制定上,要力求科学。职务消费货币化,是以经济的办法取代供给制的办法。标准过高,有违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初衷;标准过低,则不利于正常的公务活动。因此,科学地确定费用标准十分重要。在制定标准时,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二要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三要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参考本单位以前3~5年财务支出确定总额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不同档次和标准。对一些特殊部门、特殊岗位,如公安、检察、法院以及抗洪救灾等部门,要考虑其特殊需要,切忌“一刀切”。

在职务消费货币化补贴对象的界定上,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工作需要出发的原则,合理地界定补贴对象。就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补贴而言,不仅要补贴领导干部,也要给予一般干部适当的补贴。就通信工具使用费补贴而言,则应以在职领导干部、特殊岗位人员为主要补贴对象,不宜过宽。

在职务消费货币化补贴的方法上,要严格规范。根据不同费用项目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考核兑现办法,做到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实际操作中,可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项目分为“个人职务消费”和“公共消费”两大类。其中,交通费、通讯费、差旅费、学习考察费等列为“个人职务消费”;办公费、招待费、会务费列为“公共职务消费”。“个人职务消费”可进入实质性货币化发放阶段,节余全部归己。“公共职务消费”可定额到人,包干使用,超支自负,节余滚存到来年或按比例奖励给个人。

5.建立监管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核定的职务消费货币化费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以防止严重超支、弄虚作假、转嫁消费现象的发生,保证改革效果。在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严格审批程序。所有职务消费项目在单位财务中设立专账,公共职务消费项目的使用和开支,由单位主要领导与分管财务领导审批。个人职务消费项目的使用和开支,由领导干部本人经手或征得同意后实施。二是要严格结算程序。由各单位职务消费管理办公室牵头,经办人参与核定消费费用,然后实行货币结算。三是要严格监督检查程序。这是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建立专账、实行专项审计,严格审批制度,坚持公开制度,严肃党纪政纪等措施,实施有效监督,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有利保证。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证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顺利进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触及各方面的利益,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必须注意落实配套措施。在改革的实践中要做好从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工作。一是要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结合起来。通过规范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同级同薪,遏制一些机构谋取部门利益的冲动,起到源头预防的作用,为推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与推行部门预算结合起来。推行部门预算,可以防止支出向下级单位“转嫁”,同时,也可防止挤占其他支出项目。还有利于领导干部转变观念,科学理财。三是要与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当前要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完善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在用车、就餐等方面提供便利、便捷的服务。四是要与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坚持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转变职能,做到减人、减事相结合,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五是要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相结合。坚持全面、透明、规范的原则,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探索和完善公开的方式,把实行政务公开与改进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和治理腐败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玲,王元庆.职务消费货币化是大趋势[J].理论前沿,2004,(3) .

[2] 孙建东.对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12) .

[3] 贾康.我国公务员职务消费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国总会计师,2004,(5).

[4] 董有富.关于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思考[J].中国监察,2002,(1).

[5] 云鸣.呼唤阳光下的职务消费[J].政策,2003,(10) .

[6] 陈攀.浅谈不当职务消费的原因和对策[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3).

[7] 陈黎民.国有企业职务消费中的问题及对策[J].党风与廉政,2001,(6).

第8篇:职务消费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媒体舆论;同质群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政府行为表现之一就是拉动内需,鼓励消费,也许是中国比较传统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不敢消费,因此目前刺激消费的举措很多。睁开眼睛,打开电视,广告到处可见,这些对没有踏入社会的高职生就有很大的影响,当然,高职生的消费行为还受其家庭背景和同质群体影响。从总体情况来看,高职生消费现状除了受外部环境影响之外,最终消费决策还是由自己做主,因此,高职生的心理因素、性别差异和习惯不同对其消费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因素

大众传媒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目前主要包括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手段,向为数众多的人们提供消息、知识、思想、观点、广告的活动。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媒体消费已成最近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对于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生,一方面,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另一方面,有限电视普及农村,从而这批学生成为媒体发展的受众群体。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信息量非常大,再也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对国家乃至世界的信息获得非常便利。对于高职生群体来说,大众传媒对其消费如何产生影响,笔者拟从媒体舆论导向和广告煽动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一)媒体舆论导向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消费行为影响。媒体舆论导向传输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潮流或者说是一种思想,媒体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消化吸收,从而对其行为具有导向性。最近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非常火爆,引起很大的舆论反响,也带动了很多媒体开始探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并带给学生很多这样的舆论导向: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工作好不如嫁得好;找个有钱老婆可以少奋斗几年等,这些与中华传统的吃苦耐劳、辛勤劳作这些传统美德相背离。

社会的媒体关注热点会对高职生有很大影响,虽然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多数为住宿生,在学习期间看电视比较少,但是每个学生都有手机,手机可以上网,因此,社会信息透明度很高,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揣测这种媒体舆论导向对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偏激的媒体舆论使很多学生家长树立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因此,很多家庭开始张罗应届毕业生的相亲活动。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不是将学习视为首要任务,而是将逛街,如何装扮自己视为重任。第二,媒体过分关注所谓的富二代生活及明星、歌星的私生活,在无形中使年龄不足二十岁的高职生盲目崇拜物质主义,追求享受的生活。没有明确价值导向,不要说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没有体现,过分好逸恶劳、拜金主义却显得非常严重。

(二)广告煽动效应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消费行为影响分析。吴茜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大学生是对商品广告反映最敏感、最强烈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一些广告的反映速度、反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其他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对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广告尤其如此。高职生的年龄比大学生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消费模式,其可支配收入来源相当,因此,高职生受广告影响更为明显。

广告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由铺天盖地广告陪伴成长的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一代,他们更是不习惯没有广告的时代,对于广告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并且很受广告煽动效应影响。

第一,目前广告代言人选择大腕明星,对于追星的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生具有很大促动作用,有些学生喜欢某些产品的原因变得异常简单就是喜欢本品牌的代言明星。第二,学生属于感性消费的代表群体,容易相信广告语言,并受商家促销活动牵制,听说促销,就等同于便宜,因此表现出过于冲动消费。第三,目前广告符合学生求异、求新心理。因此,广告嫁接的媒体如果具有这些广告,将会吸引学生眼球,并会增加对此的消费。追求广告带来的知名效应,追求广告带来的信息效应、享受广告带来的鼓动效应,因此,广告煽动效应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的消费行为就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先赚钱再消费到现在先消费再赚钱的转变。记得在转型时期有一很经典的营销学案例讲的是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那段对话。中国老太太说,“我终于赚足了钱可以买一套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终于把我们房子的贷款还结束了。”到底是先存钱还是先住房的问题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发展至今,大家还是比较接受贷款买房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刺激了高职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提高。这种消费主义文化背景,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见以下几名学生的认识:

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观念对高职生的消费理念影响深刻。在学校教育中虽然一直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但是从学生的消费行为中看不到这些优良传统,学校也没有给新时代的生活作风进行定义,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从这些学生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们追求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社会观念有意见,也有些人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是很难控制。总之,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高职生的消费观念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挥霍不去。

(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市场经济繁荣,产品琳琅满目,物流发达,为学生消费带来更多的可能,一方面,扩大了消费范围和消费空间;另一方面,为炫耀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产品应运而生,对于没有消费经验的学生来说,这种物质流充斥着他们在消费长河中摇曳不定,对其影响可见一般:

第一,卖方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买方市场的需求(供>求),可替代产品、换代产品层出不穷,从而加速了产品被淘汰,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物质商品的不断更新,对于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生来说,正好是追求新鲜的年龄阶段,这样的社会物质背景,刺激他们消费,消费欲望膨胀在所难免。第二,目前物质产品的价格相对来说价格比较便宜,使作为没有足够收入来源的高职生消费群体可以支付,再说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何谓勤俭节约?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过多掺杂的是个人感性和情感消费。

三、家庭环境因素

根据市场调查得出家庭收入不同对高职生消费支出具有影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总体来讲,家庭收入较高的高职生来自家庭的新经济来源就会多一些,家庭收入较低的高职生来自家庭的经济来源就会少一些,90.2%的高职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因此,家庭收入情况直接影响高职生的消费行为。

还有就是家庭文化背景、父母的职业对孩子的消费行为也有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第一所学校,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很多的消费行为都沿袭家长的消费行为,但是中国多数的家长都有个观点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开绿灯”。这样的家庭理念教育下,使很多孩子理解成父母养育那是理所当然,就不去考虑父母生活的艰辛,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第一,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对孩子的生活费不关心,也不敢过问,每个学生在家庭里的地位就像“小皇帝”,高高在上,在他们的意识里,上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因此家长对孩子只能顺从,没有引导和批评。第二,家长的消费倾向对孩子消费行为的影响巨大,孩子如何消费?或者说消费什么?他们的第一任消费老师就是家长,那家长的这种榜样作用对他们来说一直是模仿的对象,还有家长的引导消费会让孩子养成对应的消费习惯,很难去改变。

四、同质群体因素

同质群体是由特点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组织行为学研究将群体分为同质和异质群体,相比较而言,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职生的年龄特征更容易受其同质群体的影响。

同质群体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这些高职生的影响确实很大,证实了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表现在:同质群体会在空间上给你带来相似消费的可能,由于大家的身份背景相似,平时消费需求相似,那当高职生甲在消费的同时会对高职生乙带来面对面的消费冲击,因此,消费乙比较容易采取从众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表现在: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使同质群体在时间上对其消费影响带来保障。比如高职生甲有了手机消费,那平时高职生甲和高职生乙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形影不离,那手机给甲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快乐,乙最清楚,因此,高职生乙就有手机消费的动机和欲望。为什么,大中专的好朋友在一起久了,别人就会觉得他们相像,原因就在于此。

五、个体行为因素

高职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习惯对其消费行为比较有影响。第一,他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其可支配消费金额比较少,那在消费的优势因素利诱下,应该首选就是满足其生活中的习惯,这点从马斯洛的消费层次理论可以推测,第二,消费也是一种行为,是行为就受惯性影响,因此,高职生的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影响颇大;第三,他们有别于其他消费群体,不仅消费心理不够成熟,而且他们追求不被控制的心理在消费行为中有所体现,因此越是家长、社会、学校不认可的事情,他们越是喜欢去做。第四,还有高职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炫耀心理,这些心理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2]黄小兰.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培养[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3]刘聪,欧阳力胜.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甘肃农业,2006(6).

[4]高明,陈美玲.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畸形消费心理及治疗[J].商场现代化,2006.12.

第9篇:职务消费范文

一、充分认识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重要意义。职务消费是指企业负责人为履行工作职责所发生的消费性支出及享有的待遇。规范职务消费是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规范职务消费的要求。各中央企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做好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工作。

二、规范职务消费的原则。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应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坚持以下原则:激励与约束相一致;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三、职务消费的主要内容。本指导意见所指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含礼品)、差旅、国(境)外考察培训等与企业负责人履行其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

四、建立健全规范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各中央企业要对本企业负责人现有的职务消费进行认真清理,依据法律、法规及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和履职特点,研究、制订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或管理办法。其内容应包括各类职务消费的具体项目、享有该类职务消费的人员范围及费用标准(额度)、企业内部审核与监督程序、违规处罚及其他要求等。

企业应同时制订企业内部有关人员及所出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或管理办法,对其所管理人员职务消费的行为进行规范。企业负责人经批准在所出资企业兼职的,所出资企业应定期向母公司报告其在本企业职务消费的情况。

五、积极探索各类职务消费的管理办法。对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可以探索实行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和职位特点,参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做法,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不得高于货币化改革前的费用支出,不得变相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总体薪酬水平。

对已实行货币化发放的职务消费项目,货币化补贴应纳入企业负责人货币性收入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得在货币化发放标准之外,以报销等方式在企业列支。

企业负责人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应事先报经国务院国资委同意。

对实行实报实销或年度限额报销的职务消费项目,企业要根据享有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限额标准和审核报销程序,明确审核责任人,防止公私混淆。实行实报实销或年度限额报销的职务消费项目,不得同时给予货币性补贴。

六、严格控制职务消费水平。企业负责人应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项职务消费的标准(额度)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消费水平。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要纳入企业年度预算内进行调控,避免职务消费预算的过快增长。

七、增强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透明度。企业拟定的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前,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听取职工意见。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应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在适当范围公布,接受职工的民主监督。公布的内容原则上包括: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含礼品)、差旅、国(境)外考察培训等职务消费的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等。

八、加强对职务消费的监督检查。企业负责人应将职务消费情况在述廉评廉会议上进行通报,接受监督。企业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部门应将规范职务消费作为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的重要内容进行检查和监督。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监事会应对本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各中央企业规范职务消费的制度建设情况、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应接受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资委纪委和驻委监察局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范职务消费制度的企业负责人,企业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部门应责令其纠正;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影响的,国资委将按有关规定给予当事人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及相应的经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