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

第1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 No.1,1999.3.

第2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第3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重要性愈发突出

一、田头市场已成为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随着海南农产品出岛量的逐年增长,农产品流通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目前海南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集中收购运销型;二是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三是经纪人收购和经销商直采型;四是经销商订单收购型。其中以预冷库为依托的产地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经纪人收购型为主要类型,二者的农产品流通量分别占海南流通总量的60%和30%。上述两种流通模式都要经过田头市场。由此可见,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

二、田头市场是海南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支撑

以冷库为依托的田头市场网络,为实现海南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良好支撑。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家,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主要集中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在产地又以大中型冷库为基础形成大小不一的田头市场。这种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损失,促进农产品增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三、田头市场是海南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平台

去冬今春,海南经田头市场销售的海南瓜菜量在270万吨以上,按每斤收入比传统方式增加0.05元计算,农民增收在2.7亿元左右。另外,田头市场的建立,为产销双方提供了公开、公平的交易场所,从而发挥了价格形成、信息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和定价话语权。

成功的经验

海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农产品主要供应内地,海南省几乎没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大多依靠比较完善的产地市场(尤其是田头市场)体系,为了农产品产销顺畅,海南农业部门围绕产地市场下大力气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借助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与冷链两位一体的平台支撑,不经过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并促进高效益、高价值农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以冷库、制冰车间、冷藏车为代表的冷链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海南农产品的产销格局。

根据海南省农业厅乡镇企业局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海南省的冷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海南省仅预冷库就达到184座,总库容量接近30万吨(参见表1)。

海南绝大多数预冷库都建设在产地如海口、澄迈、文昌、琼海、万宁等地,且往往与产地市场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参见表2),有效地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品质。

冷链体系的不断完善,显著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尤其是通过预冷措施),有利于延长销售半径,延长货架期,通过错峰销售避开由于集中上市所造成的价格暴跌情形,有利于稳定产地农产品价格水平,促进了高价值农业集群集聚的发展进程。

第二,很多田头市场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通过“田头市场+冷链建设+运销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让田头市场为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提供更好的平台。由运销企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建设,农民进入市场成本更合理,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抗力得到相应提高,并且他们可以为农民提供生产、供销、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生产和销售。除此之外,运销企业、合作社和经纪人所建田头市场,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经济回报,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服务功能完善。产地市场(包括田头市场)发挥了除集散、交易之外的其他应有功能。一是交易信息功能不断完善。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为重要,如果信息使用者收集到的信息不真实,将会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误导。海南农产品集散多集中在产地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信息量多,信息公开、真实和及时,能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二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农产品直接生产过程的延续,蔬菜等农产品多数是在产地市场进行整理、分级、包装后被运转到外地。海南省农业部门近些年加强了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真开展质量检测和检验检疫证明材料的查验工作,不降低农产品市场准出、准入门槛。特别是田头市场这个层面,省农业厅在2012年利用信息经费为每个田头市场配备了电脑以及速检设备,保障了出岛农产品质量安全。

存在的不足

目前,海南的田头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滞后。田头市场数量明显不足且市场普遍偏小,与生产能力不匹配;基础设施薄弱,收购点只有简易的棚子,个别配有分拣设备,但均没有冷藏设施;集配中心有交易棚、分拣设施和冷藏设施,但缺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安全监控等设施装备。二是市场布局不合理。既缺少全省统一规划,又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市场建设和投资,使得有的区域市场过剩,相互竞争激烈,有的区域数量又不足。三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低。田头市场均采用对手交易,对批发商约束力小;冷库综合利用率低,夏季全省60%以上的冷库均处于闲置状态。

第4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郑州市先行先试,积极适应新常态,探索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提升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主导产业培育上,郑州市突出区域集中布局,围绕优质良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建设10个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沿黄渔业、林果、花卉、休闲观光等示范区,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农业公园、黄河湿地生态露营公园等多个生态农业主题公园,打造100公里长的沿黄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广应用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启动建设农业投入品追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田资源智能监测站,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

在具体项目摆布上,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100个1000亩到2000亩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100家休闲农庄(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市旅游规划布局,打造滨河风光览胜游、果岭山水体验游、天地之中养生游、慢享生活休闲游、田园风情观光游等5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发农业全产业链体验游,初步形成三全、思念食品加工体验游,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

安阳:全面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

安阳是农业部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耕地面积415.4万亩,规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185万亩,支撑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

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遵循“六个高标准”的要求,按照“三统、三高、四整合,六良、八化、三超过”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85亿元,集中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示范区等“五大重点片区”,新建高标准粮田面积30.99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30万亩的103%。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今年,安阳计划整合资金3.86亿元,高效推进,高档次新建高标准粮田30万亩,进一步提升粮田基础设施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鹤壁: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近年来,鹤壁市把信息化当作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方位、多举措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推动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2013年,鹤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鹤壁市规划建设了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并在粮食生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初见成效。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南阳:多策并举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

南阳市注重培育做大龙头企业,提升集群聚集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发展层次;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集群原料供给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对接服务,提升保障支持力度。去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今年,南阳市将完善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模式,做好20个重点集群与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的联合、合作,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壮大科尔沁肉牛、牧原生猪、赊店酒业有机粮食三大产业集群。

济源:改革创新求突破 务实重干促发展

去年,济源市按照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培育壮大‘一个主体’,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完善提高‘五个体系’”发展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引领带动,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城、一廊、两带、四区、五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73元,增长11%,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预计达73.6%,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源市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一稳两转”作为基本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为引领、以依法护农为保障,全面发展生态、效益、智能、品牌、开放、安全“六型农业”,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力争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5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43—04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现代化盈仓富农、强基固本,不仅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重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绿色生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营养、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节约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碳汇林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化覆盖广。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并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是手段,标准化、特色化是方苗洁,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向,产业化是有效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突出农业生产特色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5.多功能性。新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拥有较有力的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地域和时令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则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这一难题的根本,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7.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新型工业化则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基本内容上看,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注重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从市场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从发展目标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率、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保证食品安全等。从思想观念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率、产量、技术、收入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益、质量、创新、环境等。从转化动力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由技术、制度、资本、人口、工业化等因素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由知识、信息、创新、生态意识、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奉献多、回报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则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农业主产区投入力度,重视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和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农作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推广“喷灌”、“滴灌”。加强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核心区排涝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拨付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增田减的背景下,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集约化种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导农民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重点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积极推进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高效低碳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

4.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从拓展农业多功能出发,科学划分农业功能区,确定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完善相关区域政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等,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轨道。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建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合作。

6.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各级部门信息服务功能,形成与国内外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每个农户。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农产品安全控制,加强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围绕农村市场流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7.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库区水保综合治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杜绝工业化向农村“污染转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营造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8.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9.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平原地区,围绕粮、棉、油、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点发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扩大加工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积极开发多元服务城市的农业,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1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支持河南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

[2]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吴海峰.河南新农村建设“三化”合力推进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4]盛小平.对衡阳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EB/OL],,2008-10-21.

第6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按照现行的预算定额标准及相应费率编制工程预算,调整建设资金标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针对各镇财力情况,实行财政差别扶持政策,对财力较弱的农业镇,采取资金倾斜政策。同时,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养护管理和资金使用,将养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统筹协调、资金整合,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设施,建议按照“谁损坏、谁补偿,谁造成破坏、谁负责修复”的原则追加相应赔偿,缓解镇政府财政压力。

二、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采用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其抗压性能差,施耐久性不够,为此建议:

(1)根据不同类别农田及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农业镇的基本农田地下渠道,采用双壁缠绕排水管(波纹管);其他各镇的基本农田,采用基础涵管;其他农田地下渠道主要考虑维修和局部翻建,采用无基础地下渠道结构。

(2)电机开关,采用固定式低压开关柜,这不仅可以增强用电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比刀闸开关更加美观。

(3)倒虹吸可采用波纹管,圆形渡槽采用球墨铸铁管,以增强排灌设施的耐久性。

(4)对于泵房及电机设备,按照建筑物相应防雷要求,设置避雷器等,防止其遭受直击雷。

三、积极开展新型灌区试点,逐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研究新型灌区建设发展模式,以水定灌、以需定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一批灌溉科学、生产高效、配套齐全,能满足作物轮种需求的新型灌区,积极开展高标准新型灌区建设。重视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提倡高效灌溉、提高节水水平,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丰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各镇具体情况,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如:老港镇东河村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灌溉规模为1000亩,其中200亩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书院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这将会给我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四、加快农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1)建设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和排灌设施WebGIS,数据库数据来源于2009年起我县开展的农田排灌设施调查。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模块:排灌设施信息管理、排灌设施统计分析。灌区信息管理包括对泵站、渡槽、地下渠道等设施信息的管理,可以对设施信息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排灌设施统计分析涵盖灌区单类设施数量对比情况、全区单类设施年度变化趋势等八个方面,可以实现对单类设施、各类设施在不同年度、不同区域的汇总、对比分析及趋势预测。排灌设施WebGIS按照不同的设施类型分别设置图层,可以按照类型、镇域、灌区查询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制作专题图片。基于WebGIS的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GIS图层管理、分层显示、专题查询、统计分析、报表与图形输出、数据动态编辑及更新,可以实现对排灌设施的属性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年度变化趋势的全面把握,为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科学决策,动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第7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试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17-03

农业信息化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作为重要支持内容。农业试验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加强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的建设,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当前物联网在基地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思路,优化物联网在农业试验基地平台上有效利用,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现实性课题。

1农业信息化与物联网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我国农业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物联网是近年来在信息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综合化信息应用技术[5],更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6]。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化农业发展模式转化的基础保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建设

2.1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建设中的意义

农业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在新产品研究、试验、展示及推广过程中具有“旗舰”的作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农业试验基地承载的各种试验项目,提升人们对基地的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能力,在智慧型农业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7]。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极大地提高农业试验基地的科研能力和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2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基础架构

物联网的“物物相连”应用到农业上,可以推进试验基地综合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要求。它通过感知识别、网络传输、计算处理等三层架构来连接整个物联网体系。根据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物联网组成架构由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服务层及用户层组成(图1)。

数据采集层的任务是确定监测的对象与目标及其因子参数的接收采集。根据农田设施栽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定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参数监测,如气象参数(光照、温度、湿度)、环境参数(氧气、氨气、CO2 等)、土壤参数(温度、湿度、pH、土壤成分)等。数据传输层的任务是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实现数据采集层所捕获数据的高速传输。应用服务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感知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有效利用,对监测对象实行信息反馈与实时控制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用户层是负责信息处理的人对经过综合处理信息的终端利用,即通过数据采集层采集来的信息经过网络传输、汇聚融合、标准处理、智能加载后再作用于监测对象,实现信息控制的目的。

2.3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借助物联网的介入,正逐步实现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可追溯性、精准农业、集约高效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早在2001年,高光谱遥感信息获取试验成功在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8]。2010年,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安全生态农作物集成示范区、精准农业示范区、新型节水农业示范区,对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与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9]。2011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等三大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2013 年,农业部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认定了40 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各地农业物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另外,新疆、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也已建立起多个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10],取得显著成效。

3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物联网建设的意识落后

我国的农业物联网建设及利用水平较以往虽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国家宏观性规划与分步实施方案,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往往存在“科研多、生产少”的现象,农业物联网建设“务虚”成分远超过“务实”。

3.2物联网基础设施及相关人才匮乏

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实用、适用的要求,软件支撑体系未能体现智能化的实际效果。其次,农业信息化人才作为物联网用户层的关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仍较困难。

3.3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尚待统一

农业试验基地作为农产品研发的主要阵地及整个农业信息化网络的第一线,拥有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至关重要。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标准的农业物联网应用规范是物联网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各种设施设备有效桥联的保障,在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4财政保障措施尚待加强

物联网基础性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初期收效缓慢,投入产出比使得企业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资建设。另外,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更造成了相关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4改善及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4.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工作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突出,必须科学统筹农业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借鉴引入国外试验基地的先进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扶持支持农业物联网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的项目,切实做好宏观层面政府的引导扶持工作。

4.2加强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新型高效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研发能力,使得质优价廉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到各个试验基地的田间地头,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推进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应重视交叉学科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对现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

4.3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

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从技术与应用两个角度明确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工作范畴和应用领域,制定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标准工作计划。鼓励全国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大学、企业、基地等参与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形成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应用的机制。

4.4加大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

将农业物联网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预算,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同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物联网体系建设工作,用科技促进科研,让资金保证科研,切实走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5结论

农业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加强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能够改善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11, 12]。农业试验基地作为承载农业事业的排头兵,应率先做好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实现集约、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杨征,等.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1):51-53.

[2]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16(9):174-176.

[3]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 2006(6):50-53.

[4]李志清,李璇.浅谈物联网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2):327.

[5]戴起伟,曹静,凡燕,等.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28(5):1173-1180.

[6]曹青林.物联网研究现状综述[J]. 软件导刊, 2010,9(5):6-7.

[7]王连胜, 夏冬艳,汪源,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30):7393-7396.

[8]高光谱遥感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 2001(2):80.

[9]窦家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方案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4,11(1):8-11.

[10]朱会霞, 王福林,索瑞霞.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310-314.

第8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时期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围绕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两大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强化装备和科技两大支撑,突破加工和流通两大环节,推动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两大进程。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联结、政策扶持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建成优质蔬菜基地20万亩,名优柑桔100万亩,生猪800万头,山地鸡8000万只,优质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15个和省级名优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4个。

2、发展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约150家。其中部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每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每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利3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3500户以上;市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40家,每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税利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各县(市、区)共培育年销售收入在l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全市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0万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3、全市经工商、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达100家以上,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二、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一是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四是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五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一步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议案,加快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整治,健全完善农田排灌系统,示范带动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继续落实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机电排灌议案,提高农业有效排灌面积,推进农业水利化。建立有效快速的农田水利排灌体系,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快“沃土工程”和“两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的实施,把基本农田建设为渠成网、路相通、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面启动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规划管理,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优势特色区域农业产业带,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优质禽畜水产、中华名优果品、高效林业及特色林产品、名优蔬菜、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要加强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扶持发展农业“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培育发展和巩固扩大一批专业村、专业镇,打造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各地主导产业和名优农产品基地为依托,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结合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强化投入,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按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挥和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林产化工、林浆纸一体化、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按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四个一批”的要求,全面启动实施“111”示范工程。争取到“*”期末,每个镇培育1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每个县培育10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全市培育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并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社会的参与共助作用,积极兴办县、镇、村三级的以发展生产、开展农产品流通经营为着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

(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逐步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逐步推行IS09000、ISOl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

(八)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抓紧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的关键技术,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更新工程,加速品种技术更新步伐。抓紧制定或修定全市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九)加速农产品流通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加大政府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力度,抓紧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综合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村流通服务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龙头企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协作。

(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要大力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龙头企业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年,市政府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201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科研和信息化专项发展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的外向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各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安排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在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总额内统筹安排。各县(市、区)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扶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强信贷服务。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将各地有信贷需求且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向当地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推荐,建议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允许农业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同时,各类专业银行在现行信贷政策制度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专业大户发展生产、扩大经营。

(三)支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的多种经营资金要加大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都要采取业主投资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要建立标准化农田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职能部门如农业、水利、国土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四)力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级政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南,结合地方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计划,落实扶持奖励政策。农业、民政、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引导指导、扶持协助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其健康良性发展。要加强调研工作,不断总结探讨创新发展机制,要积极帮助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解决好办公场所、运作经费、建章立制、经营管理、培训推广、产品流通等方面的问题,强化其功能,提高对农民的辐射带动面。

(五)加强流通环境及信息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经市外经贸部门认定的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市外经贸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口种子、种畜、种苗和加工生产设备等,海关等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农业信息网”等农业信息等服务系统建设,加强信息综合和,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

(六)扶持名牌发展。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合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产品,制定扶持奖励政策,加大品牌产品开发和市场推介力度。工商部门要继续引导养殖、种植大户注册和使用商标,引导行业协会注册和使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驰)名商标,指导企业、协会正确使用和管理产品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商标声誉。对有较大规模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养殖、种植基地,各级政府及工商、农业部门要积极做好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加大品牌产品市场宣传、推介及打造上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占有率。市、县(市、区)级政府对获得部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支持科技进步。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产品标准化、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各级都要安排专项经费,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实施蔬菜、肉桂、柑桔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种改良计划。制定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

(八)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帮助产业化组织解决基地建设、市场开拓、资金融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等问题,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纪检部门要加强经济环境治理,杜绝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税务部门要及时落实好有关农业龙头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各县(市、区)对上级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要配套投入;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第9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范文

按照现行的预算定额标准及相应费率编制工程预算,调整建设资金标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针对各镇财力情况,实行财政差别扶持政策,对财力较弱的农业镇,采取资金倾斜政策。同时,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养护管理和资金使用,将养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统筹协调、资金整合,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设施,建议按照“谁损坏、谁补偿,谁造成破坏、谁负责修复”的原则追加相应赔偿,缓解镇政府财政压力。

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采用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其抗压性能差,施耐久性不够,为此建议:

(1)根据不同类别农田及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农业镇的基本农田地下渠道,采用双壁缠绕排水管(波纹管);其他各镇的基本农田,采用基础涵管;其他农田地下渠道主要考虑维修和局部翻建,采用无基础地下渠道结构。

(2)电机开关,采用固定式低压开关柜,这不仅可以增强用电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比刀闸开关更加美观。

(3)倒虹吸可采用波纹管,圆形渡槽采用球墨铸铁管,以增强排灌设施的耐久性。

(4)对于泵房及电机设备,按照建筑物相应防雷要求,设置避雷器等,防止其遭受直击雷。

3、积极开展新型灌区试点,逐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研究新型灌区建设发展模式,以水定灌、以需定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一批灌溉科学、生产高效、配套齐全,能满足作物轮种需求的新型灌区,积极开展高标准新型灌区建设。重视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提倡高效灌溉、提高节水水平,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丰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各镇具体情况,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如:老港镇东河村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灌溉规模为1000亩,其中200亩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书院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这将会给我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4、加快农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1)建设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

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和排灌设施WebGIS,数据库数据来源于2009年起我县开展的农田排灌设施调查。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模块:排灌设施信息管理、排灌设施统计分析。灌区信息管理包括对泵站、渡槽、地下渠道等设施信息的管理,可以对设施信息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排灌设施统计分析涵盖灌区单类设施数量对比情况、全区单类设施年度变化趋势等八个方面,可以实现对单类设施、各类设施在不同年度、不同区域的汇总、对比分析及趋势预测。排灌设施WebGIS按照不同的设施类型分别设置图层,可以按照类型、镇域、灌区查询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制作专题图片。基于WebGIS的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GIS图层管理、分层显示、专题查询、统计分析、报表与图形输出、数据动态编辑及更新,可以实现对排灌设施的属性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年度变化趋势的全面把握,为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科学决策,动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2)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