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规划设计思路精选(九篇)

规划设计思路

第1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节能设计;思路

1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种建筑项目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量的能源消耗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节能设计思路,做好节能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能源紧缺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建筑行业的环保理念的发展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比如趋势。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身涉及到施工、材料、法律法规、能源、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2整体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在整体建筑前期规划时,要对于整体建筑的体型、朝向、体量、间距、绿化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且与节能需求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朝向的选择上,要保证冬季阳光的入户水平,并且保证夏天的通风良好。从节能与环保的两个方面共同考虑整体散热水平和散热效果,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来更好的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热辐射。通过对热环境的改造,可以有效的实现采暖季节的能源采补,降低其他能源的消耗。在建筑的设计阶段,要对于建筑外界的表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减少外表面积,降低深度,通过各种组合体的应用,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水平。在整个建筑物外形的设计上,要尽量减少造型的复杂度,并且对于凹凸面的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简化设计。在造型调整上,也要保证枕头造型的规整性,并且尽量减少点式平面的低层住宅的数量。对于一些气温较为含量的地区,要对于楼梯间设计进行严格控制,并且采用门斗等设计方法,降低室内热量的散发。对于一些窗帘、屋檐、百叶窗等规划设计上,要重点考虑对日照水平的调节和控制。在进行平面设计上,要对于室内平面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来合理的设置相关的节能措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天然的自然资源。对于休息区域的设计上,要保证采光与通风的良好,保证室内隔热性与气密性良好。在起居室的设计上,要注重对光照的保障,真正的将“厅”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实现。

3围护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首先,窗口设计中融入节能理念。作为一种轻质构体,窗户对于热量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冬季与夏季,窗户其本身的绝热性对于室内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住户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决定性联系。窗户设计上,要避免东西朝向,并且对于不同朝向的窗户进行遮阳性能方面的设计保证。与此同时,还要对于玻璃品种和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并且结合自身室内设计需求,选择具有较强吸热、热反射能力的材料。其次,在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的保温层选择上,要保证保温材料的密度和导热系数较高,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保温材料的厚度与重量。对于一些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要谨慎的选择,并且设置好排气的措施。对于一些具有架空板隔热设计的住宅当中,这种保温层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保温层发置业可以采用岩棉、玻璃棉以及珍珠岩等材料,作为保温层的主体材料。最后,墙体的节能设计。在建筑物整体构造当中,墙体是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水、隔热、防潮、承重、保温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建筑工程当中,实心粘土砖是我国主要的墙体保温材料。这种设计方法中,墙体的材料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保温隔热能力。针对于这种单一性的限制,要不断推广复合墙体技术,通过增加水泥、混凝土、煤灰、炉渣等材料,通过特殊手段来构建成新的复合型建筑墙体材料。复合型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隔热效果,并且质量较轻,强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环保性与隔热性。整体房屋围护设施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隔热性和容热性。

4其他技术的应用

通过各个领域的精通合作,才可以真正的实现建筑的整体节能设计。节能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功能实现需要依托规划、建筑设计、环境、民生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且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规划、物理、结构、水电、材料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融合与应用,进而更好的提高整体建筑的节能效果。在节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深入的对新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且保障建筑材料的整体质量水平。在与国际社会先进的节能技术交流中,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利用上,要重视对能量的回收,并且积极的应用太阳能、沼气、地热等常见的能源。在施工过程中,还要重视建筑机械设备的节能研究,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研究,提高整体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更好的将节能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与普及。对一些常规能源的利用上,要做好相关的优化管理。例如,对某小区采暖系统的规划设计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等方式,对于一些特殊地区何况采用热泵的方式进行采暖。对于一些电能、风能较为充足的地区,可以采用相应的特定取暖方式,灵活的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减少能源使用成本。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要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比例,并且积极的进行开发和改进。另外,在进行室外设计上也要根据整个建筑周边规划条件,来做好绿化,减少热岛效应的出现。设计者要对于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针对于一些寒冷地区的防风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通过对压差的保证,提高当地自然通风效果。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节能设计已经成为了决定建筑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要对于相关节能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应用,采取科学的设计手法对于整体规划设计、维护设计进行改进,并且重视各项新技术的应用,结合市级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提高整体建筑的节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宁.建筑规划设计中建筑节能的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3(06)

第2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 园林规划 设计方案 思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45-01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水平,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步伐,通过启动园林绿荫工程,充实道路、游园景观工程,推进园林文化工程,加速推进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质量。 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不断提高水平,对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创造出温馨的环境。

1 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

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办法和手段,找到一条综合性的创作路径。

园林规划设计应主题明确,要做到:第一,要有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和适度的文化品位,利用独特的创新视角和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体现出人文关怀。方案确定之后,要透过细部进行传达,要经得住推敲。第二,要善待、慎待园林建筑。由于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这些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因此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要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利用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加强文化与生活的积累与沟通。第三,要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尤其是对植物和过繁建筑物的删减,保证植被景观和植株的形态美、个体美,在提高绿地艺术质量的同时做到植物群落科学合理。

2 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人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3 园林规划设计应注重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论文大全。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论文大全。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竞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4 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性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具体地来说,园林绿地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生态原则和植物群落原则的指导下,注意选择色彩、形态、风韵、季相变化等方而有特色的树种进行绿化,景观与生态环境融于一体,或以园林景观反映生态主题,使城市园林既发挥了生态效益,又表现出城市园林的景观作用。

5 园林规划设计应体现经济性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汲取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与植物、山水、建筑等统起来进行综合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景观感受,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人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优势,创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建筑艺术。在景观材料的选用上盲目跟风,包括大树、热带景观树种和其他一些新材料,有许多中看不中用,或根本不能“入乡随俗”的舶来品,导致保养负担过重。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建设正在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园林景观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前提,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科技的新成果,把城市建设得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牛学舫.小议城市园林景现的人性化设计.南方农业,2010(8).

第3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是公路的主要功能,也是其建设的初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的城市道路建设已经由原来舒适、安全、快捷并适当注重美观向舒适、安全、美观、快捷转变。这一建设原则上的转变也标志着社会在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和公路建设都要求进行相应的景观设计,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的需求。如何依据不同公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一、公路景观特点概述

公路景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生态特点、形态特点、空间特点、工程特点、视觉特点及受众特点六个方面。第一是公路景观的生态特点。公路作为环境基质当中的廊道,对区域环境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对于公路景观的营造。同时区域内的环境生态也会作用于公路,对其产生影响,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将会很好地促进公路景观建设;第二是公路景观的形态特点。公路本身具有线形结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整体上呈现出线型景观。但是由于联接跨越的区域不同,公路景观周边的人文、生态基质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连贯的变化当中;第三是公路景观的工程特点。公路是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同以城市为背景的构筑物相比,其周边视域下自然环境的比例要更大,并且同自然环境密切相连。公路景观本身具有两种选择,或强调工程之美,或弱化自然同建筑物间的边界;第四是公路景观的空间特点,这一特点则是由公路所经区域当中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第五是公路景观的视觉特点。公路桥、边坡、隧道等结构物,交通服务区、收费站房、安全设施等附属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形状尺度、位置、色彩、比例、亮度、机理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到行为心理,关系到行车安全;第六是公路景观的受众特点。公路的受众主要是驾乘人员,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自私的交通功能。但是另一部分的受众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公路周边的居民,他们的视野范围内,公路是视野景观之一,因此,公路景观的的视觉朝向是双向的或立体的。

二、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原则、内容探讨

(一)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公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个方面。人文景观指的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的需要,运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建的各种交通设施、建筑物、村落、城镇、庙宇等社会艺术文化景物。自然景物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地物、地貌、地形等,如山区、平原、湖泊、河流、草地等。

(二)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整体上来说,动态的交通流决定了其是在动态中欣赏景观的,但是由于交融手段和交通目的的不同,胡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规律特性,因此,以人为本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第二,对于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区域的整体规划,也要求同各种景观元素相协调,同区域内的历史文物、自然景色及附近建筑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公路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来考虑,应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在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防止造成视觉污染。造成公路视觉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视距得不到满足、视线不同产、平纵线配合不当等,此外不规范的交通标志、此言的广告、道路上的垃圾也会影响人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存在了交通隐患,影响着公路服务水平和使用质量的发挥。

(三)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首先,是对于道路平、纵、横的设计。公路的平纵横设计作为景观设计中关键的的核心内容,在整个公路的设计中对于交通是否安全和通畅的影响最大。如果对于道路的平纵横的设计是不合理的,那么即使绿化设计做得再完美,也会给人以不协调之感,更别说带来美的感受。

其次,是对于公路绿化的设计。如果将对公路的平纵横设计看作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那么其绿化设计则是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外在表现。现代对于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要求层次分明、简洁明快,作为慢速景观要求则更应该色彩丰富,同周围的环境相一致。

最后,是对于公路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设施作为交通安全通畅的必要保障,其与景观设计是一个相矛盾的统一体。对于交通设施的设计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将其纳入到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当中,置于这样,才能满足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双重要求。

三、公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一)对于平纵指标过于看重

从我国已经建成的山区高速公路看,公路过于追求指标,采用的平纵横线形指标普遍较高,导致大挖大填现象比较严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为剧烈,因此,缓解这种继续恶化情况已迫在眉睫。

(二)过分强调工程化,而对设计的灵活性相对缺乏

我国公路防护景观初期,在工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将重心放在工程结构上,加上土地资源紧张,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边坡放缓坡率有限,对不稳定边坡较多采用高大的挡墙、锚固、抗滑桩等强支挡措施,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较差。如边沟设计大多采用矩形边沟,并且不考虑流量大小,均采用统一的型式与大小。

(三)绿化设计方面十分盲目

在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下,路侧绿化较为刻意,无论城市绿化还是乡野山岭绿化,均多采用模纹栽植,且在山岭地区大量采用城市绿化树种,成行成列栽植,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四)对于文化展示过分看重

构筑物景观兴起之初,不考虑公路特点而将城市构筑物景观乃至建筑景观的营造方式照搬到公路景观中,过分追求文化展示,景观设计琐碎复杂,甚至分散了驾驶人员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四、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分析

(一)保证公路道路的畅通和安全

保证道路的畅通与行驶安全, 避免对司乘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 恐惧感、 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不可预见、 弦光等视觉障碍是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与前提。

(二)线性景观设计应着重对于“势”的把握

早在汉晋之际, 我国古代环境设计理论中出现的“形势” 说, 恰可用于公路景观设计。在 “形势” 说中,“形” 有形式、 形状、 形象等意义, “势” 则指姿态、 态势、趋势、 威力等意义。而 “形” 与 “势” 相比较, “形” 还具有个体、 局部、 细节、 近切的涵义; “势” 则具有群体、 总体、宏观、 远大的意义。线性景观的观赏者多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 看到的只能是整体与轮廓。因此, 线性景观设计应力求做到公路线形、 边坡、 分车带、 绿化带等连续、 平滑自然且通视效果好, 与环境景观要素相容、 协调。

(三)点式景观设计应着重对于“形”的把握

公路通过村镇、 城乡段及公路立交、 跨线桥、 挡墙、收费站、 加油站、 服务设施等处的景观, 其观赏者除一部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外, 还有很大部分处于静止、 步行或慢行状态。因此, 这部分景观的设计应放在 “形”的刻画与处理上。如路体本身体态、 形象设计; 绿化植物选择与造型; 公路构筑物的形态与色彩; 交通建筑与地方建筑方格的协调; 场所的可识别性、 可记忆性强调; 甚至铺地、 台阶、 路缘石等均应仔细推敲、 精心规划与设计。

第4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思路发展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城市规划新思路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新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3.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4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可持续发展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建设一个良好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省地节能的理念,这要求我们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从解决水资源和具体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以寻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宏观层面科学规划,解决水资源问题

水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求或趋向平衡,或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以往给排水工作常把重点放在寻找水源上,但由于受区域水资源富有程度、距离城市的远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资源使用的多目标性、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难度等众多制约影响,往往难以寻求到理想的水源。以中小河流为水源的城镇供水大都取自天然径流,但缺乏径流调节能力,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的水白白流失,一方面枯水时节取水困难,易出现水源短缺现象。而对于傍邻大江大河或大型水库的城镇.由于水量丰沛而价值低估。浪费现象严重,节水意识淡薄,使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速度往往落后于用水增长的速度,而不堪重负,高峰时甚至出现明显缺水情况,使得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全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全面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作为非工程措施,投资小、上马易、见效快,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吻合。在美国的“水利规划编制规程”中被作为优先措施予以规定。我国从1982年的“二十五个城市用水会议”、1984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到1989年建设部召开“城市节水工作座谈会”,1992年开展“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等等,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城市节水的活动,并作为国家技术政策已成为进行给水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城市给水规划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缺水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节水工程与企业新、扩、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二是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三是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不能老像过去那样把“节水”停留在口号上,应把软指标变为硬指标,改长期沿用的“万元产值预测法”、“经验指标法”、“增长率法”等工业用水量预测法为“重复利用率一万元产值用水量预测法:以消除以往供水规模预测与节水目标控制互不相干甚至自相矛盾的状况,使工业复用水率这一主要节水控制指标落到实处;四是随着产业的技术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与节水意识的提高,不断改善用水工艺、用水器具及输配水设施,降低用水单耗,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2.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

单纯从天然径流提取水源,取水利用率很低,大量的过境水量未被有效利用。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白自流失的资源。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城市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

由于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或者是农业水库改变性质,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对其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例如,在河流上游开发水利,往往与削减水害相一致。而在中下游,则形成一对矛盾,互为限制;利用农业水库向城市供水,不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因此,必须协调好城市供水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环保及淹没移民等各方面的关系,有主有次,综合平衡,趋利避害,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3.严格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不仅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可能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饮用的水源减少。间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首先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其次城市在规划中要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有的城镇可能牵涉到上游城镇的排污或下游城市的水源安全),应通过城市规划提请上级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城镇予以综合管治。

二、市政给排水具体规划设计

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譬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在中观层面出现问题是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变大,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

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问,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避免重复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

2.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譬如,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浸溢(水利标准,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3.污水系统规划

3.1合流制与分流制讨论

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根据某污水厂厂外管网工程实践证明,完全分流制必须从化粪池出口分流开始,并且采用专业监督和专业队伍施工。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截流式合流制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因此中小城市建议以截流式合流制为宜。日本东京区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合流制系统,他们认为尽管合流制会增加污水处理量.但合流制下水道系统可充分与利用原下水道系统进行改造、重建与完善,而且建设费用、技术要求低于分流制,故广泛使用。

3.2污水厂尾水去路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尾水排放以就近向内河排放做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尾水向外江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第6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第7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overdevelopment and over-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brought many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recognize the present status of landscape water in China, actively develop and design water-saving landscape, promot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of all kinds of plants,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nd improve people's water saving consciousnes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landscape.

关键词: 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

Key words: water-saving;landscape;planning programming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11-02

0 引言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人口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水资源稀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园林规划是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如果在园林设计规划中不注重节约用水,就可能加剧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程度。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园林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和园林部门应加强节水型园林的设计和规划,构造出科学、现代的开发思路,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园林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水大幅度提升,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导致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绿地面积日益增加,大大提升了园林用水量,且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下文就园林设计中不合理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植物运用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情况来看,植物运用不合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必然会加大园林的用水量。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大多数设计者往往忽视了研究调查,并没有结合地方特点,只是一味的盲目模仿,大大降低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更容易激化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

1.2 水景设计不合理 水景设计不合理是园林设计规划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在园林设计规划中,人工水景往往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主要依靠于自来水系统,利用后排入下水道,并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者水系统循环利用。园林水景设计中水渠底部和两岸往往采用硬质铺装,不仅难以保持水质,还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生存困难,为保持景观性就必须经常换水,增大了水资源用量。

1.3 灌溉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的方式,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持水管的方式。由于资金不足,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比如滴灌、地下滴灌、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针对城市路旁绿地的路段,均采用水车灌溉,灌溉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大。

1.4 雨水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很难考虑到雨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被排入下水道,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部分园林在对雨水资源利用设计时,多数时候是将其直接排入下水道,导致雨水无法合理利用,没有用于绿地灌溉或者补充到城市水系中,加大了城市园林水资源的使用量。

2 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思路与措施分析

园林工程作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对净化城市空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城市环境对园林绿化用水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供水矛盾,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2.1 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 在城市园林设计规划中,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比如北方地区普遍缺水,为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消耗,往往选择耐旱性强的树木和植被。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多种植树木少种植植被,主要原因是耐旱树木需水量较少,且根系锁水效果好。那么除了特殊场地必须种植草地外,其余地方应尽量种植树木。树木种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因素以及树木生长特点等,为提高园林的美感和观赏性,应科学合理的种植、错落有致,以实现降低灌溉水量和保水锁水的目标,提高整个园林的抗旱能力,保住城市有限的水分,有利于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建立节水型园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在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园林灌溉工作不仅关系着园林各类植物的生存,同时影响着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见做好园林灌溉工作,能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但目前我国园林规划部门缺乏对灌溉技术的管理,并未成立专门的灌溉管理组织,导致我国园林灌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为切实做好园林灌溉工作,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建立节水型园林工程,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应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实现灌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当然在采用灌溉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植物生长特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的生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方式打破了传统水车拉水灌溉的弊端,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创新出喷灌、滴灌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损耗,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同时,节水型灌溉技术利用自动化技术,确保灌溉工作的高效性,提高了园林灌溉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因此积极推广与应用节能灌溉技术,将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园林规划节水节能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包括河流的自然水、地下水系等,这些均称为常规水源。另外城市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这些废水进行必要的回收和处理,从而满足园林植被灌溉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和规划节水型园林时,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常规水源,变废为宝,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收集和存储雨水,并进行适当的净化,用于树木和植被的灌溉,有利于节省大量的自来水。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才能切实解决城市园林生态用水问题,从而促进园林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价值,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净化空气的目标。

2.4 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 作为园林工程的创造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遵循节能节水的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当地地形、土壤、水文等条件,将设计规划方案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设计出适合该地区的园林工程。比如在缺水的北方,设计人员应注重增加树木种植面积,减少植被的种植,尽可能选择耐旱保湿的树木种植。由于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中,部分绿化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节能节水意识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先进灌溉技术手段的优势,导致灌溉不均匀、不全面,部分植物因缺水被枯死或者因灌溉过分被淹死。因此园林部门应加强绿化人员相关设备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为建立和实施节水型园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3 结束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发展,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增加,园林绿化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矛盾逐渐被暴露出来,建立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迫在眉睫。园林部门及相关设计规划人员应认识到节水型园林的重要性,面对我国城市园林用水不合理的情况,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不断开发和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和节水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园林工程最大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邱冰.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齐风超.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金小婷.干旱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及优化设计[D].新疆农业大学,2012.

第8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IDC机房;总体规划;节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081-02

电信运营商在看到IDC机房发展中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面对IDC机房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支付的巨额成本。首先要解决数据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问题,其中包括发电机组、机架地板和不间断电源等基本配备。通常运营商在基本设备上花费的成本越高,设备的性能越好,相应地经济效益就会降低。其次就是IDC的巨额运行成本,这笔花费已经有逐年攀升的趋势。在早期建设数据中心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机房内部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才造成了现在高耗能、高成本和低效益、设备故障多的运行情况。

1 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设计的要点

对互联网数据中心进行设计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IDC进行设计的同时,要保障各个系统的完整和统一,规范其配置,那么其设计重点为供电模式的计算、对用电容量的统计、对变压器进行优化和设计、对UPS进行合理配置、根据冷量需求及气流确切选择空调设备、规划安装细则、计算空调新风等要素;第二,如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较为可靠,那么在对其进行设计的同时,要保证其正常运行,例如每年都会对相应的设备采取定期维护、检修,因此在维护、检修的同时,该系统必须持续运作;第三,鉴于南方、北方的气候条件有所差异,那么当夏季到来时,必须确保机房空调的最小风量,而冬季到来时,还必须顾及到空间问题,做好机房的通气和清洁,该要点中,确保机房的清洁和最大新风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某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建成之后,每一楼层中的IDC机房的制冷装置均正常运行。但是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谐波对设备的影响,从而导致变压器的负载不足,铁磁损耗过高;在对机架排列的同时,空调方位与气流、风力的关系并未计算在内,而冷通道以及热通道的方位以及送风方式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那么空调的制冷效果依然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设的后期,必须将空调设备容量进行扩充,但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IDC机房总体规划节能思路

IDC初步设计、建成之后,首先要确保机房安全,其次大力完善节能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IDC不仅是空调以及UPS等设备上的能源消耗,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以待考察,需要做好最全面的规划。

2.1 优先安装低能耗设备

在选用设备的同时,首先要确定能耗量较大的必备设备,例如机房中的服务器、数据库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的UPS。而UPS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散热现象,例如上述设备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电能,绝大部分会转化为热能放出,与此对应,空调的所需功率和数量就会被无形地提高。因此可知,若某机房中的设备能够满足日常生产规划,那么应该首选低能耗设备,从根源入手解决节能问题。

2.2 优化供电方案

在IDC机房中,设备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的规划,清晰划分不同用电量设备对电能的消耗情况,从而制定有区别的供电、用电措施,以免出现电能浪费或电能紧缺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对机房规划的投资,还能削减能耗。

2.3 选用合适的空调运行模式

空调的运行会消耗一定量的电能,但是运行模式的不同就能确定不同的电能消耗量。例如空调中的制冷因子、空调的运作模式等,将这些要素进行控制和改善,完全可以保证在最小的电能消耗下,得到最好的机房制冷效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室外空气较冷,是可以在一定的干燥措施后,简单引入制冷系统进行制冷的,楼体的冷冻水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制冷原料,冷冻水空调也是大型数据中心制冷设备的首选。

2.4 防止跑冒滴漏

热能消耗,一直都是IDC的能源消耗重点,而导致热能消耗的关键问题,又在于隔热效果不好,这属于跑冒滴漏的范畴。要进行有效的防范,需要我们对IDC机房的门窗、天花板、墙面等部位进行有效的隔热处理,对南方地区而言,更应该注意外墙的隔热,因此IDC机房在地板下敷设橡塑保温棉、墙面采用岩棉夹芯彩钢墙板等。

2.5 其他节能措施

其他节能措施还包括对机房进行合理的布局,例如采用冷通道密闭系统,保证大型数据中心的微环境温度,为真正提供高效冷却和节能等降低环境负荷;另外,为保证气流的运动,以提升散热效果、对不同品牌不同时代的设备,进行差别冷却等。

3 IDC机房设计中运用的有效节能技术

首先是采用氟泵系统来代替传统的压缩机系统来达到制冷的效果。IDC机房内部需要全年制冷,在秋冬季节的时候,室外温度普遍低于室内温度,所以将自然冷源用来降低机房内的温度就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好办法。在室外温度偏低的时候,空调内的泵会将氟利昂输送到室外,完成冷热互换后再输送回来,新式氟泵系统运行的功率比传统的压缩机要小的多,可以达到节能的目标。这种方法在夏天的时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压缩机来制冷,但在机房内的温度高过室外温度时,就可以由压缩机制冷模式自动转换到氟泵运行模式,有利于保证机房内的空调稳定、安全运行。氟泵系统除了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出明显的节能优势,还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安装方便,运行过程中不会对室内空气造成任何影响,有效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等

其次是在空调内使用微雾喷淋技术。由于夏季温度普遍偏高,所以空调的热交换效率较低,压缩机的工作压力和运行功率较大。微雾喷淋技术的使用原理就是将软化水喷在机翅片上,根据水在吸热后会蒸发的原理来提高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在空调内安装喷淋系统也能达到节能、缓解压缩机工作压力的目的。

然后是采用专门的加湿装置来替代空调内的加湿功能。传统的空调加湿功能一向是通过电极直接将加湿罐内的水烧成水蒸汽,从而起到加湿效果。加湿器则是通过加大水的蒸发面积来提高其蒸发速度,从而起到加湿效果。就其加湿方法来看,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和耗电量都明显比空调加湿要好。

此外,还可以在IDC机房内采取节能灯、精确送风系统以及热交换系统等节能措施来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行成本。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要保证生产生活有序开展,我们必须保证IDC的发展。然而其发展离不开各种能源的损耗,损耗的这部分能源以热能的形式直接流失,与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有所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为之进行一定的探索。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优先安装低能耗设备、优化供电方案、选择合理的空调运行方案等措施,从结构上保证节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尚华.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J].科技视界,2012,(7).

[2] 颜洁卿.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科技传播,2012,(7).

[3] 黄战略.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估[J].信息通信,2011,(6).

第9篇:规划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数据建库;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信息化体系规划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监管的压力也日益增大,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呈逐渐增多、影响范围广的趋势,如广西龙江河的镉污染事故、山西长治苯胺污染事故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损失。因此国家层面也意识到环境信息化的重要性,环境信息化成为当今时代应对环境污染监管必不可少的手段,早在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信息化是指把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工具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使之形成新的生产力并造福于社会的过程。环境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种具体应用,是环境管理方法的创新。环境职能体系包括环境监察、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生态等多个部门,环境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在于构建数据平台将环境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形成高效、便捷、及时的信息体系。

二、环境信息化体系规划的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环境信息化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复查的工程体系,包含硬件、软件条件,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分步实施,确保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实用性、及时性。

资源共享,技术安全。环境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根本点是资源共享,在总体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走国-省-市-县共建的道路,将环保系统地方的信息与上级直管部门共享。积极争取国家、省环保部门的支持,统一部署、密切配合、联合建设环境信息化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资源共享的最大黑手是网络的安全性,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安全,确保共享资源不泄密、不受黑客攻击。面向问题,突出重点。环境信息化最终目的是应用,是要能够为日常工作中解决一些问题,因此环境信息化应当以环境管理需要为导向,以应用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按照轻重缓急,在环境急需解决问题方面优先投资发展。鼓励创新,积极发展。环境信息化体系不单单是计算机方面的事情,而是将计算机与环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应当鼓励环境专业人才自主应用信息化技术, 也鼓励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发展环境应用方面的信息化技术,积极打造实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快速便捷的环境信息化体系。

三、环境信息化体系规划的总体目标

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应当与环保系统职能分工相一致,按照县级-市级-省级-部级,逐级向上,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功能,建设的总体目标:各级环保部门全部实现环境监管信息化,能够在信息化平台中资源共享不仅本级内部机构数据之间共享,而且上级部门能够调阅下级部门数据。

(1)环境信息化体系数据内容:

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数据、申报登记数据、环境执法数据、在线监测数据、日常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法律法规和数据等。

(2)各级环保部门的功能

县级环保部门:填报及查阅辖区内监管对象的相关信息,包括监管对象数量、监管对象位置、监管对象环境风险源、监管对象污染排污情况、监管对象的监测数据等。

市级环保部门:具备县级环保部门的功能外,增加自动在线监测数据,能够对国控重点监测数据实时掌控;污染源普查数据、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可以查阅所辖县全部数据。

省级环保部门:具市级环保部门的功能外,还增加视频会议功能,可以查阅所辖市全部数据。

部级环保部门:具省级环保部部门功能外,可以查阅全国所有省份的数据。

图1环境信息化总体设计框架图

四、数据库功能及设计

4.1数据开发的软件环境

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基础,软件平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开发时间的长短,良好的软件平台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开发难度,增强系统功能,同时使系统具备较好的维护性,界面也更加人性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所说的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及数据建库中软件平台,一般是指网络操作系统平台、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操作系统能够有效连接用户和计算机,因此通常情况下,用户均是通过操作系统来加强文件与磁盘管理,并且进行指定系统运行等各项操作

4.2环境数据的中心建设

为了有效的实现对各类环境数据能够进行统一采集,不断的加强环境业务数据共享交互,提高操作人员对环境业务数据的后期整理、分析和利用。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从环境数据的具体应用着手,结合环境数据的有效来源和应用,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数据库调用的难度,采取统计表的方式来诠释环境数据,最终达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实现共享的目的,为相关领导人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4.3环境数据同步

具体而言,主要是实现排污收费数据、申报登记数据、环境执法数据、在线监测数据、日常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和数据等的同步,同时还需要相关人员对环境数据中心和一些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导入与维护。

4.4 环境数据的具体应用

通过加强环境数据的统一、查询与分析,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帮助日常环保业务的合理实施,为相关领导人做出宏观决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加强环境的综合管理,构造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准备,从而科学、有效。准确、迅速的对环境污染以及其它公害进行治理与预防,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4.5转换环境统计数据

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环境监察数据,使其能够直接转换生成环境统计数据,从而实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最终从多方面来提高环境数据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效率,促使环境监察数据能够真正的纳入环境统计,最大限度的增强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落后的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只有新的技术的注入,才能提高效率。本文结合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数据建库的各种特点和当前建设现状,提出了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以及数据建库应该包含的各项功能与具体设计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平安.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9(23):80-84.

[2]张小波,程子聪,宋晖.Java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45(9):247-248.

[3]高兰德.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及数据建库应具备的功能和设计方法[J].大科技,2011,15(8):299-300.

[4]谢辉.嵌入式数据库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1,14(06):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