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精选(九篇)

固定资产管理要求

第1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一、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2014年初正式施行,同十几年前的旧版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更高,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财政部重点改动的环节,表明了政府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期望。

1、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准确性是会计工作最基础的目标。虽然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使得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态。该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准确性的缺失是由旧制度规定所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无法避免。新制度针对管理办法的落后,对相应规定做出了调整。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相比,有效抑制了固定资产虚增,按照经济业务实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并且准确反映出后期维修、改造资产价值增加等情况。权责发生制关注固定资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折旧、改造等情形的节点,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在高校的运用尚属首次,因此对会计人员在思想、专业技能水平、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范围缩小,管理从严

以前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较广、明细较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出多而杂的特点。新制度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重新做了定义。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到提高,并且把一些数额较大,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列为了存货,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如今固定资产少而精的管理方式要求会计人员集中精力管理好固定资产。虽然固定资产的范围有所减小,但是对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要求都提升了一大截,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3、合理确定折旧方法和年限

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每年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体现固定资产价值。过去16年里,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过折旧,这份工作对于高校员工来说非常陌生,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会计人员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会计人员需要针对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要求其不断加深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学习。

4、提高各部门协调性

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高校内的很多部门,包括固定资产申报购置时的使用部门、采购时的物资部门、入库时的仓库部门。财务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离不开上述部门的配合,因此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资产价值需要采购部门提供资料,折旧需要依据使用部门定时汇报的资产状态进行计提。由此可见,为了管理好固定资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

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衔接期的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新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更快适应新制度的有关要求,首先应当对资产管理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匹配

高校在过去采购财务软件时,并未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同资产部门使用的管理软件缺少对接接口,两个系统较为分裂,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信息,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衔接的不通畅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财务处无法通过系统及时查询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耗损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在折旧时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了解到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情况,导致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同一资产价值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给管理造成了困难。

2、账目、账实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做到账目、账实相符。由于旧会计制度中并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通常局限于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严重缺失。正是因为制度的规定以及会计人员的不重视,个别高校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仅仅通过凭证、账簿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时,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无法查阅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前状态,极易导致账实不符。除此之外,资产部门、验收部门与财务部门入账时间存在不同步性,导致有账无实、有实无账。

3、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落后

高等学校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已被取代。然而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机财务软件,未建立集中的数据库管理,使得上级部门审查高校固定资产状况时必须前往高校,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第二,学校财务软件的内部封闭性导致固定资产申报购置部门的申报计划难以被高校其它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容易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浪费。第三,由于没有专人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更新较慢,偏离了信息化的初衷。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过渡时期的衔接对策

新版会计制度加大了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跨度也由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延伸到了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折旧、减值、处置)期间。目前高校正处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期间,为了更好地达到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做好衔接阶段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会计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管理做出严格要求。高校领导在旧制度的影响下,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认识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首先应当提高领导、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认识,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深刻了解在目前高校运营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筹划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对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单位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使用部门最为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状态,结合经验与判断,分析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等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了解,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组织相关管理工作的教育和培训。高校应当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在三级管理网络上各尽职责,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力。

2、加强清查,理清账目

高校固定资产过去存在着账物不实的情况,为了在新制度下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应当对过去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确保新制度执行初期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需要在衔接过渡时期开展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对高校当前固定资产的存量以及价值准确统计。清查过程中,做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计工作,准确区分并记录土地、文物、图书等不进行折旧的资产,确保将来计提折旧数额的准确性,也便于不同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3、建立开放性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

第2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缺乏重视程度,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重现金轻财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领导关注的焦点大多数都是集中在资产的购置上,但是在资产的购置方面却不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购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事业单位的国定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置,有些领导只是一味的求新求大,在购买之后,对于资产的运用与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有很多购置的资产甚至长期处于闲置的状态,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1.2缺乏管理体系,制度不够建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是各项管理工作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而当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另外,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常常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对单位的固定资产长期不进行清查盘点和检查,以至于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资产账面记录与实存数量不符的情况屡见不鲜。

1.3缺乏有效监管,随意现象严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处置方式具有明确规定:其处理由国家财政部门与国有资产部门共同决定。但是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相关的监管部门在监管上比较松;还有的事业单位存在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的现象,不经过任何的审批就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甚至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处置固定资产的所得也不进行上报,使得我国国有资产出现非正常流失的现象。

1.4缺乏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同时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要对固定资产的相关特点进行充分的把握,另外还必须对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充分的了解。目前,事业单位中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甚至有的事业单位大多使用非专业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其能力根本无法跟上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5缺乏清查盘点,管理工作混乱。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部门之间的分工等原因,不能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另外,对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明确,平时只在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清查登记;在固定资产的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批,自行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显得比较混乱。

2.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与建议

2.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事业单位领导要把固定资产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彻底改变“重钱视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带头参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员、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不断强化资产管理观念,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落实管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2建立建全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根据《会计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条例。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购置事前有计划、有预算;购置时严格按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执行,并设置相应的监督机制;入库时设立登记卡,并注明名称、类别及编号等,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做好入库、入账;同时,建立资产盘点制度,做到“家底”清楚,使得账面记录与实存资产相符合,力争实现对资产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2.3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固定资产责任追究。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同时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利用第三方,如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止资产流失。对各种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2.4推进信息化管理,健全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单位众多、汇编范围庞大、数据量大。资产信息化管理涉及主要内容是用信息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数据库,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投入需求、采购方式、产品价格、报账时间、调配使用及报废处置等信息,使领导及各业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对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最后的报损进行实时监督,严密掌控,使内部监督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

第3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类是日常办公类,主要是指办公楼、应急车辆、办公需用的电脑等设备;第二类是指专用性的固定资产,此类资产是指实验室科研设备,卫生检验和检测设备以及相关的病情诊断设备等。由此可见,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多,金额大,需要管理层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不断强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能够维持卫生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2013年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明确要求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对固定资产的范围、折旧方法以及核算方式重新界定,从而促进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部门不协调

在有些卫生事业单位当中,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工作,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的核算两类工作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部门的协调性问题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若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账务处理相互脱节,则会出现采购的固定资产难以及时地记账,固定资产的报废、转让情况也难以及时地反映在账务上,从而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有些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难以落实,即使按时进行盘点,但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盈与盘亏情况不能及时的汇报到财务核算部门,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进度存在差别,因此,财政部门对不同的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和医疗设备的投入指标不同。有些卫生事业单位存在固定资产采购资金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固定资产的配置不够合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等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问题。有些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预算不够协调,甚至出现严重不符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现实存量缺乏清楚的了解,因此,依据混乱的固定资产账务信息编制的固定资产预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固定资产折旧跟不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2013年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创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原则。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卫生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很多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不足,难以胜任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因此,有些卫生事业单位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能跟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将会阻碍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局面,相关的卫生事业单位应当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加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首先,卫生事业单位应当逐渐完善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制度,明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2013年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对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内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基本内容,并迅速应用到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当中。在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的管理,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实现固定资产的账务清晰,资产产权明确。另外,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审查定期盘点是否得到切实执行,实现事业单位能够真实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盘盈、报废等情况,以便于及时确定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和报废处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构建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融入现代科技技术,创新性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比如,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账务处理上,可以尝试引进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人工处理环节比如记账、报账、审核等环节的工作效率,使得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与其他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同时,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有助于掌握现有的固定资产规模、结构以及使用状况,以此形成的固定资产财务报表有助于事业单位实行正确的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和维护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二)设置科学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的配置在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上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置计划。在制定固定资产配置方案时,一定要杜绝盲目采购现象,避免固定资产配置的资金浪费。卫生事业单位的配置标准分为基本装备和推荐装备,基本装备是实施卫生事业单位工作所必需配置的设备,推荐装备是在基本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作需要以及未来的疾病流行发展趋势需要的医疗设备。另外,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配置要考虑卫生事业单位的医疗水平以及医疗器械等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状况等因素。

(三)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准确核算固定资产价值

卫生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学习新的会计制度,为了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状况,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也有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于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卫生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规范处理,对于更新较快的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应当优先选择加速折旧法,这种折旧方式有利于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保障财务信息的质量。由此可见,2013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因此,进一步落实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助于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

四、结语

第4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策略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建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管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应当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其中固定资产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或者下属分公司完成建筑施工项目,他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设备购买自,但由于相关制度的执行缺乏必要的保证,使得很多固定资产购置制度无法得到落实,所以经常在购买机械时产生卡片账与实际数量不符合、技术资料档案不健全、卡片账不健全等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年底清查会因缺乏必要依据而难以有效进行。此外,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会在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时发生无人负责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投资盲目性大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都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申请购进固定资产,经过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和企业领导审批就可以购买。但是很多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常常会考虑项目的利益,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充分研究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进而引发了盲目购置、重复建设的问题,最终造成了企业大量资源的浪费。

(三)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配、维修、保养、报废等环节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导致很多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存在于工程项目中,工程竣工后这些固定资产由于技术升级等原因而被闲置,进而使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幅降低。同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还没有实现统一管理,经常被企业的一些人员挪用、占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应当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购入、使用、处置等环节,明确相应的程序和要求,保证固定资产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得到科学的管理。同时对相应环节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确,使得相应任务能够有效落实。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强化对固定资产相关资料的管理,这是企业掌握固定资产状况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进而保证企业各项固定资产有据可查。

(二)严格依照程序和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程序和要求应当进行明确,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负责人的责任,要求其严格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工作,对于其通过的申请应当上交企业高层管理者研究决定。同时还应当严格规范购进固定资产的程序,申请人应当提交购进固定资产的申请,注明相关情况,审批人员则根据申购固定资产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对于不符合经济性要求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租赁的方式。另外还应当规定购进资产的相应要求,例如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购进该项资产、在什么价格范围内可以构建该资产等,避免出现企业固定资产使用紧张或者资产过剩的现象,进而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环节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

建筑施工企业的大部分资产是固定资产,企业管理者应当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将监督活动贯穿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重点关注固定资产清理盘点、账卡核算、固定资产购置等重要环节。同时还应当安排专门人员清查和盘点企业固定资产,进而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满足账账相符的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填补管理中的空白和漏洞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四)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要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就应当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所以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道德教育,通过对各个岗位会计人员的针对性业务培训增强员工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通过相应的道德教育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提升其职业素养。最终利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养指导,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胜任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工作。

(五)固定资产技术更新导致的固定资产过时落后的解决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这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经常会因为技术更新而过时,这不仅影响了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还占用了企业过多的资源成本。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当对设备、设施的技术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于技术更新快的设施、设备尽可能采用租赁的方式。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提升技术更新快的设备的使用率,通过将这些设备、设施向外租赁降低固定资产过时造成的资源成本。另外企业还应当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对技术更新快的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升级,进而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

三、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高效运行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探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J].时代金融,2014,(08):98+105

[2]鲁艳艳.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14,(11):37-40

第5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战略成本; 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 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

第6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目前,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规模很大,按教育部对高校本专科教育的办学的要求,各高校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据统计,一般的高校固定资产总额已占资产总额的8 0%左右。但是通过近几年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发现,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总额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暴露出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至使部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和固定资产流失等系列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和增强单位的竞争力极其重要。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我认为应该从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着手,针对性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滞后,思想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高校进行扩张后,固定资产的数量迅猛增加,但是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方式并未随之改变,各分校区仍旧沿用合并前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管理方式出现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现阶段各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在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既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各高校对财务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进而造成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二)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重购轻管”思想严重

目前各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虽然基本上都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但大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只停留在登记造册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高校,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依旧只是账面登记之类的流水账,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合并后监管不到位、管理滞后,盲目的进行扩大投资,争相申请购买不切实际的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性质的设备重复购置,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共享,造成很大的浪费。这就进一步体现出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使得各分校区对于闲置资产的利用监管不到位,部分教研设备只能为个别部门服务,造成高投资、低效益。各高校在固定资产采购时,往往在管理上能做到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就逐步弱化或忽视了,这就出现了“重购轻管”的管理模式。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当学校购入固定资产时,应按照固定资产原值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并在当年从事业收入或财政补助收入中抵扣。但是如果学校的固定资产既不计提折旧,而且每年的成本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的折旧项目,那么这就极易造成成本费用核算失真。因为,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及真实性原则相违背,使会计报表上的资产总量虚增,而且又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背离。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能作为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这就使得各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政策的理念中成本效益原则不摆在应有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如果分为多个校区的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成本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更加明显。

(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未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

(2)管理制度各环节有待细化。

(3)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因此,首先提倡在多校区高校建立新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各校区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固定资产管理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鼓励各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科学规划,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即:学校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由分块管理改为统一管理,进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各个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要考虑购入和验收签字的控制要求。要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做到账户设置保持一致。

(2)要考虑日常保管和维护的控制要求。做到定期对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

(3)要考虑报废处置的控制要求。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其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应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审批方可处置。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抓紧研究和建立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2)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统计手段,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4)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7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1.1财务部门不能有效的进行资产核算

(1)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之间没有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一些设备的名称以及型号大小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而且直接入账,在对财产进行检查的过程不能有效的对账。(2)医院对于自身制定的资产未能有效的办理相关的手续,固定资产在进行捐赠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的对账务进行处理,导致清查资产时出现账目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3)在医院扩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资产不真实的现象。如,在医院房屋进行扩建的过程中,医院会采用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扩建后的实际支出,但是对变价的实际收入却没有改变,这就导致了医院资产的虚假增加。

1.2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缺少规范性

一些医院部门中出现了擅自转让或者捐赠机械设备的现象,资产调度部门也没有按照要求办理交接手续;在医院进行扩建的过程中会存在设备丢失或者损坏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对资产的保管能力缺少规范性,医院的惩处制度也不健全,一些医院资产使用部门有时还会擅自处理资产,导致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1.3资产管理部门责任意识淡薄

(1)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多数都是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多数是对建筑房屋、家具等常用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设备的类型多种多样,相关部门在进行购置的过程中出现设备类型不清楚,出现重置购买、多样管理的现象,这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境。(2)按照财务部门的规定标准,必须要对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明确的划分,管理部门设置相关的金额大小的账目进行明确的划分,使用部门要进行卡片账目的有效设计,将自身的职责充分的实行。但是,多数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落实,管理责任意识也比较淡薄。

1.4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比较盲目

现阶段,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时常出现错误,而且工作比较多,对账工作比较难进行,管理能力较差,资产的使用情况不高,资产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没用充分的被发挥出来。由于医院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部分管理部门根据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购置仪器设备的过程中比较盲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对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困境。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

2.1医院各管理部门的需要

在进行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计算机的使用成为了支撑医院改革的重要手段,新的医院制度也对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满足现阶段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有利于医院管理的发展需求。

2.2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工作流程进行简化,而且能够有效的进行优化整合,促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尽可能的规避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防止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了固定资产自身的调节作用,确保了医院设备的使用的安全性,促使医院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获取人们的肯定。

2.3医院网络的为其提供支柱作用

医院的计算网络已经具备了实施计算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软件系统,医院全体工作人员也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管理资产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的培养,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与技能的不断提高。

2.4计算机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管理自身就存在强制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严格的根据工作流程去进行,计算机软件同样也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其对人为的疏忽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的避免,同时,还对因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不够仔细认真而导致的固定资产流失、错报等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

2.5便于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

计算机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资产信息与账目、实际物品保持统一,这也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创建一个便捷的固定资产管理清查手段,便于及时、有效对固定资产的动态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将固定资产的信息资料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促使固定资产的信息、实际物品、以及网络信息保持统一。

3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计算机应用的措施

3.1贯彻落实固定资产物资编码管理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构建了一整套合理、科学的编码系统,也是固定资产计算机化的重要基础。(2)物资编码管理实现了每一件物资标识的唯一性,防止了相同物品出现不同解释与名称的问题。对物资形成了规范统一的描述,有效减少了各个工作环节对某一物资寻找及确认所需的时间。物资编码管理实施之后可以迅速、准确的进行定位,加强了便利性。(3)实施物资编码对医院职能部门统计产寻固定资产的使用分配情况十分有利,可以最大限度的应用现有资产,科学调配使用以及再次应用闲置的现有资产,提升了综合利用固定资产的效率。

3.2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管理知识,同时,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因此,医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专业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水准队伍,以此来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固定资产的原始数据是网络化资产管理的基础,只有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准确,才能根据网络化的资产管理进行深层次的规范。在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的过程中,要相关的网络管理要求,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4结语

第8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折旧;信息化管理

一、旧高校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

旧《高校会计制度》将单位价值在500元(专用设备800元)以上,使用期间保持原有形态,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分别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购置固定资产采用收付实现制,按照实际取得成本入账,计入当期事业支出,在后续使用当中不计提折旧,账面价值始终不变,分别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科目中核算,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变化及要求

(一)标准和类别变化。新《高校会计制度》重新界定了固定资产标准和类别,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标准,缩小了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将单位价值在1,000元(专用设备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将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规范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类别,将其他固定资产类别进一步细化为家具、用具、装具级动植物,同时将档案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标准和类别的重新界定给新的固定资产核算指明了方向,明确会计核算科目,有利于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但同时也要求高校积极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水平。

(二)计量基础改变。新《高校会计制度》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了对取得固定资产成本的核算,购入固定资产成本包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调试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范围更广更全面;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包括建造该项资产至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添加了一个“必要”限制条件;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成本按照固定资产扣除折旧后的账面实际余额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固定资产拆除部分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更准确反映了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价值;统一了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更真实地反映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

(三)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及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除外),高校应合理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采取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按月计提,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继续使用,并规范管理。为避免重复计入事业支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不计入事业支出,相应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计提折旧是解决目前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消耗情况的一大举措,做到实物与价值一致。

三、当前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现状

(一)计量基础现状。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以取得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入账,部分费用计入事业支出,范围相对狭窄,不能完全反映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相对偏小。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价值在高校基建会计账务体系中反映,没有纳入高校事业会计账务体系,在事业会计中不能反映当期改扩建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和价值,而只能反映基建项目的拨款,这影响了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未计提折旧,账面反映不真实。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依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按照原始历史成本入账,中间不再计提折旧和摊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历史成本一致,随着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损耗,就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净值不相符,账面价值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存在虚增状况,账面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

(三)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固定资产购入登记的时间与财务入账时间不一致,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漏记账;二是固定资产出售、报废、盘亏等处理未及时与财务核对,未及时核销;三是在基建账户列支部分固定资产大型维修支出未重新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仍以原固定资产价值反映在账务上;四是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各类别固定资产存在差异。

四、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一)资产清查,实现新旧制度对接。高校应依据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和类别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现有固定资产的单价、类别,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固定资产,要将其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要一次性摊销其成本,并做好实物资产登记管理工作;对于达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对比新旧制度固定资产类别,按照新账固定资产分类标准重新分类,计入新账“固定资产”科目中。

(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为解决高校固定资产虚高、信息不实的情况,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当对固定资产(文物、图书、档案、动植物除外)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按月计提,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高校应按照新制度规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对于2013年以前购置的固定资产,要全面核查已有固定资产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于2013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补提折旧,对于实行新制度后购置的固定资产,合理确定使用年限,按月计提折旧。

(三)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取得固定资产成本以及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进行了完善,高校应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转变核算观念,以新会计制度核算标准进行核算,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同时,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的成本支出,真实全面的反映高校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的支出情况,这不仅是高校财务统一核算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为高校全面加强资产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四)新制度下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管理认识。随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全面实行,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各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高校资产管理领导应树立依法管理的意识,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资产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新政策的变化,让教职工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与财务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新旧制度固定资产核算的衔接工作。

2.建立固定资产专职管理部门。高校应建立固定资产专职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审批、入库、调配、报废等管理,全面掌握学校固定资产的存量和调配共享,统筹规划学校固定资产工作事项,实现固定资产管理集中化。采取固定资产管理处集中管理,资产使用部门梯次分级管理的模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解决重复购买导致浪费的问题。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按照新制度要求制定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并不断完善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学校部门目标管理或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部门管理情况,以监督各部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4.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也迈入信息化阶段,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网络一体化。在固定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固定资产资源共享平台对固定资产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财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全校固定资产的状况,实时对账,并可实现固定资产付款、折旧、处置的一体化核算;使用部门可以查询固定资产购置申请状态,及时作好固定资产购置或调配工作。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简化了固定资产管理手续,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也提高了固定资产信息的共享程度,从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高校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加强对高校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外派学习等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培训,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核算变化内容,熟悉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保证新会计制度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对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金玲.浅析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2013,21:43-45.

[2]田红.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3,33:145-146.

[3]李国助.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 76-78

[4]辛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协同对策研究[J]. 对外经贸,

第9篇:固定资产管理要求范文

一、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是指通过购置、自建、融资租入、更新改造、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获得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而形成的资产。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不同,是通过折旧的方式转移其价值。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基建、财务、实物管理、资产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核算、盘点、维修、处置和转移等。随着国家对水利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水利单位的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多年来水利各单位也在规范水利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势的需要,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离管理目标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晰,固定资产重复、超标准配置,固定资产流失等问题。怎样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加强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中央和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2006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财政部令第100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财资〔2016〕27号)及《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级水利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水财务〔2019〕266号)。这些法规和文件规定,健全了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和内控机制,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建立起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明确了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管理要求,成为水利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由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根据这些依据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解决固定资产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尚淡薄,观念相对落后现象和原因有四:一是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在没有引进政府会计制度前不提折旧,因此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好坏对单位和管理者自身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单位重视争取项目、轻视后续管理。二是不考虑资金利用效益,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方便角度出发,反复更替性能好、款式新的设备,固定资产在单位部门之间难以做到共享,固定资产利用率极低,造成固定资产浪费。三是认为固定资产虽然归自己使用,但不属于自己,在管理上不重视爱护,造成管理上漏洞很多。四是一些管理者不重视对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管理起来随意性强甚至混乱,缺乏依法依规意识。

2.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一些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更新,有些尽管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是落实效果比较差,人为因素大,制定的制度不执行,制度的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的职责缺乏明确的规定。未建立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等。

3.账卡物经常不符,管理过程混乱从账务管理方面,一是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账面数与实物数无法核对,账面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二是实物管理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实物台账或登记不全,无固定资产验收、登记,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的领用、调拨、转移等没有详细记录,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三是在盘盈或盘亏固定资产时,会计人员未能及时入账,无法真实反映或有效控制固定资产。从管理方面,存在固定资产长期不对账、不盘点,没有进行定期清查检查;还有一些单位存在着财务账已经报批处理,而实物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按规定处置实物,甚至累计多年对报废的资产不处理的情况。还有实物管理人员随意对坏损的固定资产变卖而财务账上无法处理的情况。

4.配置超标超范围,形成资金浪费一些单位对各级人员固定资产配置的标准政策规定不知晓,存在超标准配置现象。比如对办公用房、沙发、打印机的配置,人员级别要求并不一样,对复印机、电脑、家具的价格配置标准要求也不同等。对购置需求具体情况的相关分析不充分,购置时随意性强,重复购置时有发生,致使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造成了资产浪费。

5.缺失动态管理,出现了资产流失表现在一些职工调离或退休时不移交,长期无偿占用在岗的固定资产,如笔记本电脑、照相器材等易携带物品;单位内部之间人员流动不交接,没有及时清理原岗位配置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没有随着人员的变化而变更,造成管理混乱;对基建和财政专项资金购置形成的固定资产长期不验收、不结转固定资产,脱离监管视线,形成账外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水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的建议

1.增强管理意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所以容易出现问题,根本在于单位领导没有全面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建议主管部门将资产管理同预算管理相结合,利用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单位存量资产进行深入摸底,研究各类资产配置标准、配置数量、配置额度,促使各单位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产浪费,使单位切实重视资产管理工作。除此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还要引入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还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员工资产管理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提高相关员工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

2.健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固定资产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各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和完善固定资产单位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预算、审批、采购、验收、登记、领用、调拨、处置、盘点、维护等规章制度,健全资产清查制度,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划分固定资产负责人、管理人、使用人员职责、权限。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上规范化、秩序化,堵住资产管理漏洞。

3.夯实基础工作依照《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开展固定资产确认、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等相关核算工作,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根据单位本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用适用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认真履行固定资产报批审核程序,对于需要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政府采购的要正确选择固定资产政府采购方式,采买后的固定资产入库保管要有验收、登记手续,并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实物标签,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在领用环节,要由使用人员进行签字,完成领用手续。在处置环节,实行固定资产分级管理,处置固定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要履行审批手续。应由财务部门牵头,实物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精心设计固定资产清查方案,通过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应报废的资产,由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或技术部门等共同审定,由实物管理部门或技术鉴定部门出具书面技术鉴定报告,直接报单位管理层核准并形成书面记录。超过报废权限的必须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或财政批准后才能报废。要对各类渠道来源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账外固定资产,在制度上规定转固期限,办理评估或验收等入库手续,完成转入固定资产登记入账。

4.规范配置标准水利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配置固定资产时,要结合现有固定资产存量数量质量以及分布情况,立足现实,综合考虑配置。配置时要依据《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财资〔2016〕27号)规定,按照对各类人员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和范围进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