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第2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字】 远程 传输 管理 网络 电力

一、 远程数据传输技术概述

在互联网技术尚未发展的时代,数据获取处理主要依靠人工现场采集的方式,这种方式耗时耗力。随着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数据传输应用而生,在这种方式下,工作人员无需亲自到现场,只需要现场设备自动获取所需数据后,通过网络发送至中心服务器以供数据分析即可。最初远程传输还只限制在计算机或通信领域,所实现的系统架构也较为简单。

二、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发展演进

远程传输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04年至2007最为迅速,这也正是网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相融合的开始。从2007年之后,申请量开始放缓。远程传输技术正在朝着功能丰富化、网络传输多样化、领域结合广泛化发展。此外,其在功能丰富化的基础上还会派生出许多附属功能,如故障告警、安全认证等。

2.1 从功能方面来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形式的远程传输技术开始出现。其已经不在局限于比较宽泛的上位概念的形式,比如管理,而扩展为很多的下位概念,比如更新、访问、下载、登录等。像申请号为CN98124981[1],申请人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其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远程下载技术。除了下位概念的扩展以外,还会出现一些附属功能,像故障告警和安全认证等。例如申请号CN200310123004[2],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在提出了一种家用电器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远程控制家电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会实现远程告警功能。

2.2 从传输形式方面来说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传输方式被加以使用。从早期的基于比较宽泛的网络传输,到比较具体的邮件、短信、卫星、GPRS、WIFI等,形式越来越丰富。例如申请号为CN02103983[3],申请人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使用SDH隧道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除了已经为大众所知的网络传输方式外,申请人还可以自定义网络传输形式。很多技术分支出现在2002-2007之间,尤其是2004-2007,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该领域的申请量最多,而进入2008之后,该领域的申请量放缓。主要是在前几年,很多技术分支的下位概念扩展的已经足够多,功能方面远程升级、访问、监控、配置、共享等等分支均有人申请,网络传输方面,利用internet、邮件、短信、GPRS、卫星等等的不同传输形式也都有人申请,很多能够想到的下位概念或者传输方式均已经被想到,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进入2008之后申请量会降低,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创造性高度很难在提升。

2.3 从领域结合方面来说

远程传输已经不在局限于纯计算机或通讯领域,而是开始和各行各业相结合。从银行、家庭、交通到电力、医疗、教育,各行各业几乎都需要远程传输技术。例如申请号为SE9904099D0[4],申请人为沃尔沃拉斯特瓦格纳公司,其申请的技术方案就是将远程数据传输和车辆交通领域将结合。电力、家庭、车辆/交通是申请比较活跃的一些领域,这些领域和远程传输技术的结合也更为紧密一些。电力领域需要远程采集大量的数据,进行电力系统的监控等,家庭主要是远程家电控制方便人们的家居生活,车辆/交通主要是远程监控。除了和传统生活领域相结合外,远程传输技术还会和很多新兴技术结合,比如物联网或云计算等。像申请号CN201020559303[5],申请人为李畅,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防数据监控中心。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远程传输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功能丰富化、网络传输多样化、领域结合广泛化。2004年至2007是其发展高峰期,2007之后,申请量放缓。虽然申请放缓,但是该技术领域申请量不会一直下降,因为这个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申请号为CN201210250136[6],申请人为贝尔特物联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在2012年7月18日提出了一种4G网络管理系统。尽管在当前4G网络技术尚未成熟,却出现了基于4G网络的远程管理。可以预见在将来,如果出现了更高级形式的网络,比如5G、6G等,那么就会出现基于5G、6G的远程传输。换句话说,只要网络技术还在发展,远程传输技术就会进一步发展,因为远程传输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一种远程下载技术.专利申请号CN98124981.

[2] LG电子株式会社.一种家用电器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专利申请号CN200310123004.

[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数字视频系统进行远程集中式网管的系统及方法.专利申请号为CN02103983.

[4]沃尔沃拉斯特瓦格纳公司. 用于在车辆与管理站之间进行通信的系统和方法.专利申请号SE9904099D0.

第3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输变电 模糊层次 综合评价

1引言

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用电需求的供给压力,保证电网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提升国民经济效益。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可以为项目后期施工起到控制引导作用,提高投产项目收益额,有效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对输变电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2项目影响分析

输变电项目是否满足当地电力需求,是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否具有竞争力,都是评价输变电项目的的根本内容。输变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输变电工程进行评价时,需与市场需求、环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

经济效益:输变电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电力供求紧张的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同时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进而促进就业率。

环境因素:输变电工程引起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噪声污染问题,其中输变电设施引起的噪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变电站,二是输电线路。

技术条件: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导线最大使用张力、地线最大使用张力,如何准确确定铁塔转角度数等以此来减少工程造价成本,如何研发先进输变电技术以减少噪声污染、线损等。在输变电系统中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魅力,使其减少环境污染、造价成本,提高社会和环境的经济效益。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3.1建立指标体系

在对输变电项目进行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工程造价五方面考虑,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3.2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以AB输变电工程为例

(1)计算指标权重向量

(2)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

按照评价等级高低,将输变电项目评价等级分为{很差,差,一般,好,很好}五个等级。聘请专家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经济、环境效益、技术条件水平、市场需求、工程造价成本等内容,并针对B1 、B2 、B3 、B4 、B5 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总分为1分

将权重向量Ci与对应的评价矩阵Ri合成,得到Bi的综合评价矩阵:

从上节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有7%的专家认为AB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估情况很差,有14%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综合情况有些差,46%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一般,21%的专家认为比较好,13%的专家则认为很好。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该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结果介于一般与好(0.46~0.21)之间,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此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丰厚利润,还可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缓解环境压力,总体来讲,投资建设AB输变电项目是有意义而且是很必要的。

4结论

输变电工程是一个环境、经济、技术等多因素结合的复杂体。电力供给对经济、环境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又受制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变化因素,也就是说,输变电工程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项目工程必须保证企业、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及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明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探析.电力工程经济,2005.

[2]张殿科.5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山西电力,2005.

[3]顾群.220KV沈星输变电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马涛.邯郸永和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论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4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电力能源已经成为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电力的管理,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是石化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其面临的挑战。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网输配开始逐渐向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石化企业而言,运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电力设备进行自动调控,是当前石化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课题。

一、电力自动化输配特点

1、高效性和灵活性

如今电力系统获得了飞速发展和进步,石化企业电力系统借助于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系统化管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涉及到了较为广泛的管理范围,因为工作程序较为复杂,借助于电力自动输配,可以促使电能的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得到有效提高,更加安全快捷的传输电力,进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力传输工作的效率。

2、快捷性和智能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求越来越多的能源,对电力能源有着更大的需求。那么在电力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在电力输配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电子通信技术,提升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这样过去人工操作所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效率得到提升。借助于智能化的操作,可以促使出现的电力传输故障和电网事故得到有效减少,使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3、服务性和安全性

电力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如果有事故出现于电力系统传输过程中,那么就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于电力系统电能的自动化传输,因为它的操作程序较为严谨,安全性能较高,配电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就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少。

4、综合性和简约性

电力输配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在电力输配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促使电力操作以及设备检修和安全管理方面占用的时间得到减少,在电力传输过程中,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促使输配电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电力输配电稳定性就得到了保证。

二、输配电和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的优点

1、有利于实现全程监控

在电力输配及其用电工程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传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可以对电力输配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数值进行直观的监测,为电力的输配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电力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对于电力输配元件的远程控制,从而实现电力输配的高效性。同时,一旦电力输配过程中出现停电故障,供电部门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在第一时间锁定故障位置,并分析故障原因,从而实现故障的快速排除,保障电力传输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降低电能损耗

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损耗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线损,这种损耗不仅直接影响了电能的有效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力输配管理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优化输配环节,降低线损,是十分重要的。电力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相应的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电力输配进行优化,实现电网线路和电网设备等的高效匹配,从而降低电能的额外损耗。

3、有利于及时排除故障

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系统中,配备有自动报警装置和历史数据库,以及大量的传感终端,一旦检测到输配电线路故障,自动化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对故障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供事故的隔离方案以及恢复措施,为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能够有效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

三、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不足

许多石化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员的管理不够重视,人员流动性大,配置不合理,从而影响了电力输配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对于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缺乏管理意识,没有认识到输配电管理的重要性,导致管理漏洞,严重影响供电安全。因此,对于石化企业的供电系统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结合激励性的措施和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员工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确保石化企业供电系统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电力输配存在严重的电能耗损现象

用电工程较长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保养,人为管理、输配电设备及技术条件等的限制,都容易使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出现电能损失的现象,影响输配电的传输效率,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和资源浪费。在电力输配过程当中,电能损耗作为技术问题一直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地降低输配过程当中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更是企业电力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受天气的影响及破坏

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对输配电运行线路及相关设备也容易造成严重破坏。以夏天为例,气温升高,石化装置的用电负荷都呈现迅速攀升的趋势,不断创造用电的新高峰,这种对电力资源需求猛增的现象,对输配线路及设备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就将会加速输电线路的老化速度,造成设备及线路的性能降低,电能耗损增加。总而言之,天气的变化对于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相关措施

1、加强降耗技术管理,提高能耗控制水平

首先,要做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管理工作,通过形成完善的奖惩制度以及责任体系,将系统功耗值与个人岗位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整体损耗控制意识;同时,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操作方式,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流程进行优化,使得系统的整体运行损耗得到合理控制。同时,通过将输配电技术应用到自动化运行系统当中,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完成对电力输配与用电工程的传输优化工作中,合理的对系统中的电网、线路及设备进行调控,使得整个系统的功耗得到控制,从而实现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

2、要注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上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的空白,一方面由于我国此项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对于专业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也不够。实现自动化跨越式的发展,专靠引进是不成气候的,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石化企业在选聘用工人员的时候,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电力输配技术操纵的专业型人才,这有利于对以前用工方式的改革,改变企业用工现状。另外能够保证创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电力输配工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积极应对高温,确保电力稳定

夏季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使不少石化企业都加大了用电需求,对输配电自动化运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应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电力的稳定。针对电力不稳定的现象,电力管理部门应建立战略部署眼光,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消纳水电资源,减少弃水,积极组织相关的应急演练;加强对输电线路及相关基础型设备的维护,提高电煤库存;根据需求进行侧重管理,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努力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总而言之,就是要尽量减少电力的不稳定性因素,保护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4、加强自动化输配电技术的深度研究与应用

石化企业电力系统应该结合自身的需要,加大针对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技术扶持的方式,采用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方式,加大对实时监控、远程控制等多功能系统的研发,并将之应用到整个自动化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电力输配与用电工程运行过程的整体监控,使得运行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及异常,并在监测过程中形成对应规模的数据量。以此作为故障分析及处理的数据库,分析导致电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系统故障的原因,为科学的运行决策提供依据。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石化企业要想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强化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的自动化管理,不断提高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电力输配自动化的优势,从而逐步实现电力输配的经济、安全、快捷,推动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仟卉.浅谈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欧阳熳芳.浅析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J].投资与合作,2013(12).

[3]张永祥.浅析电业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

第5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就业导向;输配电专业;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5-02

在课题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输配电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企业需求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存在错位。本课题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出适合于电力企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

问题的提出

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对山东地区多家不同类型的电源、热电和供电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手拿着各种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却难以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不得不将新员工再次送入培训中心或相应企业“回炉”。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研究的方法

调查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基本内涵。

查文献 查阅有关论文、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标准、职业要求等相关资料,掌握企业需求现状,研究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

研讨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和电力行业的培训进行研究和总结,邀请企业管理者、专家、一线生产人员共同研究设计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验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对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特质基础之上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研究

职业特质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是能将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职业活动,研究获得职业活动卓越成效的人所具备的职业素质。

输配电专业比应职业活动调查 笔者通过对我校近五年60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型多达37个,职业生涯发展也有5大领域。

职业活动的分析 为了客观掌握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活动,本课题邀请了山东省电力学校、山东电力集团超高压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西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电力学校、广东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山西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企业、院校的14位专家,应用现代职业分析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表,具体如表1所示。

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发现,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都是严格按照生产过程或操作规程、顺序展开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输配电专业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是由过程顺序所支配的,即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特点。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内涵 输配电专业人才特质的职业特质定义为:具备依据任务严格执行工作表、作业指导书和安全工作规程,用严格的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保证操作结果质量要求的意识与素质。

中职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职业特质的形成取决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了发挥教学系统整体突现原理的作用,本研究的子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进行了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专业的职业面向分析 依据对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调查,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主要对应输变电企业、发电企业、热电企业、供电企业等方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生产技能发展,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三是成为企业或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专业职业方向的划分如表3所示。

就业证书需求的分析 依据国家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企业调查后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输配电专业学生就业一般要求具备计算机等级证书、焊工、钳工、电工证书和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除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外,还可选择英语等级证书。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送变电工程公司、供电公司、电气安装工程公司或其他电力企业,培养从事架空送电运行与检修、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运行与检修及送电线路架设等工作,适应现代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四级平台教学模式。第一级平台为公共基础学科平台,或称工具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外语、计算机和人文课程教学。第二级平台为专业核心课程平台。该平台“以人为本”,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突出“夯实”的原则,为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第三级平台为专门化方向培养平台。该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致力于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外延”,突出“以职业岗位为标准”的原则,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石。第四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突出“实用”和“娴熟”原则,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类型以职业活动型课程为主,辅以知识型课程和技术型课程。依据由企业提出的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输配电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专业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进行输配电专业过程导向教学策略设计时,专业各课程教学团队要根据职业能力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项目(或任务)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剖析,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如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价等方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配置的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综合实训项目开发要提炼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层次递进的综合实训项目,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形成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

山东省电力学校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三年(2008~2010)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教师、企业一致反映在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注意到贴近企业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完成企业的项目和任务,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学生就业后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受到企业欢迎。

结论

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要把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形成需要采取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导向的行动教学策略。行动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技能教室和工作过程导向结构设计的教材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职教论坛,2005(7).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邓泽民.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4]卢洁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J].职教论坛,2008(17).

[5]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J].职教论坛,2004(10).

作者简介:

第6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 课程体系 试点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09-0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是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最为关键的工作。[1~3]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计算机课程平台教学的实际特点,我们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班实施。本文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本要求、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试点班的改革与实践经验。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要求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控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主线大体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在硬件方面,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流CPU结构与原理(有取舍、有侧重地学习X86、单片机、PLC、嵌入式、DSP、FPGA中的一到两种),存储器组织,总线结构,读写时序,常用基本接口电路,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等。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常用的信号输入输出通道的硬件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要求掌握基本汇编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底层,要求能够编写驱动程序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与数据传输,应用层要求能够完成数据的简单计算处理。在达到软硬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流行的数据传输总线、协议及链路,能完成数据的传输、显示、打印的硬件通道设计;可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可视化编程、网络化编程方面的软件程序编写,实现仪器的虚拟化、智能化、网络化。

改革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归纳如下:以学生最终能够应用乃至设计完整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包括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为教学目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基础到应用,分阶段、分步骤,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多个学期连续不断线教育与短期集训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余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由多个任课教师分成小组,分工配合地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方案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的优化整合方案为: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着力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注重基础,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有效克服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分散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学环节不连贯等问题,解决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课程科目与实践环节过多与总学时有限的冲突、知识面广而不精等问题。

1.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软硬件方面的课程设置均存在一定的弊端。软件程序方面,必修课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一门,开课时间设置在第一学期,与后续课程脱节,导致学生到第五、第六学期的实践环节用到时已基本遗忘。另外,教学内容不充分,没有覆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硬件方面,必修课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同属硬件类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的内容不尽合理,如没有目前常用的PC机板卡资源、嵌入式技术等。此外,选修课多而杂,教学主线不明确,与专业培养目标配合不紧密。

具体来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几个原则如下:①综合性: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自成一体的单个课程范畴,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达到以软硬件基础知识为主体,以计算机测控应用技术为主线,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②先进性:将传统的测控技术与当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原来单一模式的分析方法转变为生动丰富的多方案优化,加深了对现代测控手段的理解和掌握;③实用性:找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夯实软硬件基础、拓展系统综合应用能力,避免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的单调性和复杂冗长化。

2.教学内容的深度凝练

经优化整合后,3门必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归纳如下:

(1)《程序设计基础》是本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综合了《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软件基础》等课程的内容,并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计算机测控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计算机硬件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着重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中存储器、I/O接口、总线、中断、人机交互等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同时通过实验,初步形成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3)《计算机测控技术》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设计基于微型计算机的测控系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基于微处理器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常用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常用人机接口的设计、常用数据传输电路的设计、简单数据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机测控技术的若干新进展,形成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改革后,上述3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多门课程优化整合而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强,见图1。在保证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其逻辑思维及理工科思维能力。

3.独立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下设精密机械与测试技术、传感技术、光信息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号处理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可开展全方位的独立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从课程分类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应用的转化。

(1)作为实践教学必修课,《计算机测控实践》安排在计算机系列理论课程全部结束之后进行,集中设计时间为两周,相比改革前其教学力度加强。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多人共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及协作技巧,并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方法及基本技能,培养工程师的素质。

(2)《测控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第7学期,学时为3周,题目均来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模式,建立起了新的设计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实践环节体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际的小型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或大系统的一部分)的设计与调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分群体加强学生在某个具体技术领域的技能培养,做到学以致用。

三、实践探索及初步成效

以上计算机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实施的。具体地,首先,在测控08级尝试独立的实践环节《计算机测控实践》,在第六学期初由教师集中讲解,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与要求,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查阅资料、制订设计与调试方案。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分散在相关实验室进行系统分模块设计和调试,教师分组指导与答疑。最后两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联合调试,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成课程设计验收与答辩。

其次,针对测控09级,有意识地对计算机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与取舍,注重教学环节的搭配与教学内容衔接。同时,花大力气建设了计算机系列课程实验系统。针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门设计、制作了模块化的实验系统,该系统让学生采用搭积木的思路来设计、调试、验证简单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及其应用,如温湿度测量、处理、输出显示等系统。

最后,根据前期积累的改革实践经验和教训,形成了2010级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教学文件,在测控2010级特色专业建设试点班中推广实施。实施新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测控1001班(试点班)学风突出,在大一全年的各次考试中单科与总体成绩均名列前茅,为后续几年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并结合我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总结经验与摸索创新的基础上,我系对该专业的计算机系列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环节进行适应性改革,构建了合理有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特色,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试点班进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 唐鸿儒、郑洁、黄亚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5):71~74

第7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数据;SDH;MSTP

1、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特点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是电力系统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之一,而电力系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面广: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五个环节;

(2)专业化程度高:除一般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之外,还包含众多的电力系统专业业务知识;

(3)各地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各国、各地区在电网运行、经营管理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在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系统上,更难做到完全标准化、产品化;

(4)受国家政策保护,国产化是主要方针。

2、信息业务分析

2.1调度电话及行政电话。属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是电力调度及行政工作的重要通信平台,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快速接续速度。

2.2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为了对“四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多采用TCP/IP与10/100Base-T网络接口方式。

2.3管理信息系统(MIS)。提供日常业务查询功能,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信息联网均基于电力信息通信专网。

2.4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其作用为调度控制中心采集实时数据,可靠性要求高,并需要较小的时延。

2.5继电保护信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可以通过PCM设备的G.703/64kbps接口接入SDH传输平台。

2.6视频会议业务。基于H.323的运行在分组交换网络的IP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逐步被电力企业用户所认可。今后将更多采用TCP/IP的接入方式。

2.7通信支撑网及通信监控信息等附属业务可以通过TDM或IP两种方式进行承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网正在由基于TDM的语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承载越来越多的IP数据业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基于TDM的重要业务仍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3、信息技术体制分析

随着国家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很多县级电力企业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基于SDH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但是,目前通信网的网架结构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此外,随着网内的IP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以支持单一TDM业务为主的SDH技术体制也难以高效地支持此类业务。

3.1链状网络,可靠性低目前的电力通信网网络拓扑整体上依赖于输电线走向,大体上呈星形或链状拓扑结构,其可靠性很低。根据电力通信网络目前的状况,只能采用线路保护倒换,无法实现环形网保护。

3.2不支持IP业务,在电网系统中,传统的SDH体制主要传输语音等TDM业务。SDH是一个以复杂的集中式供应和有限的扩展性为特征的体系结构,难以处理以突发性和不平衡性为特点的IP业务,无法满足IP业务的需要。

4、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的技术需求,为了在将来的网络中更好地支持比重日益增加的IP业务,县级电力系统运营者在建设自己的通信专网或对现有的SDH网络进行扩容与升级时,均把目光投向以下的技术体制,即DWDM波分复用技术、RPR弹性分组环和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等。此外,纯IP宽带网络、NGN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于已经建成SDH网络的地区,从保护投资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以现有设备与技术体制升级到适合承载IP业务的通信网络,寻找一种方案,从现在的静态TDM复用模式过渡到动态IP网络模式;对于尚未建设本地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的地区,应该充分结合业务需求,选择一种适合的技术体制。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1atform)技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数据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在传统SDH设备上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功能。它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因此,MSTP既能够兼容目前的TDM业务,又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的要求,同时采用了SDH成熟的组网和保护技术。可以说,MSTP体制为电力通信专网建设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5、电力信息数字化的展望

随着我省电网的不断发展,总公司相关领导提出加强电网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进行电网建设,以提高大电网的驾驭水平。深入开展配网自动化技术研究运用,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各级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重点城市的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82小时,城市配电网综合线损率低于4.5%。其他地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达到国家电网公司有关技术导则要求。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守率2012年达到100%。

建立业务系统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业务部门为主体推动业务系统的应用率和实用化,提高信息化系统实用化水平。加强通信主网网络结构,提升主网光通信环网率;综合数据网覆盖全部地区局,主干网千兆到地区局,地区局百兆到分县局;建设光传输B网,与地埋光缆、卫星通信系统构成立体化通信网。建设配电GIS、DMS和配电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配电生产管理信息化。110千伏及以上站点、新建35千伏变电站和分县局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逐步实现双环网;光通信网络覆盖全部35千伏变电站。”

6、结束语

第8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输电线路;电压;检修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8-0052-02

1 地域化管理是输电线路运行工作的必然趋势

目前盐城供电公司拥有大量的输电线路。日常工作如果由专业中心负责线路运行工作,会造成运行工作成本较高,因此线路运行工作应该采取地域化管理模式。输电线路的日常工作包括:正常的巡视、季节性巡视、故障巡视、状态巡视、状态检测等各项工作。如果这些工作都要由专业中心来做,牵涉的人力物力将很大,造成的人员浪费也比较严重。由于技术性的特点,完全可以实行地域化管理由属地供电公司发挥地情熟悉、交通便利,集中方便的优势来进行。

1.1 输电线路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

输电线路广泛分布在各个县,每个供电营业区域内均有数百公里的输电线路。线路运行工作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线路要进行定期的巡视和各项检测工作还要进行各项季节性工作,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各种特殊巡视工作。如果由专业中心进行运行管理工作,那么其运行管理工作范围太大,运行人员就要经常性地往返于各区县之间,由于路途较远运行人员的住宿餐饮和行车费用相当可观。如果由当地供电公司进行线路属地化管理,其维护半径小,运行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

1.2 专业管理增加生产管理费用

如果线路运行工作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为了完成输电线路运行工作,专业生产中心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办公设施,后勤保障等等。专业生产中心每年的生产成本中除了线路运行工作直接费用,还需要大量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其他人员开支等等各项支出。为了线路运行工作这一生产活动,专业生产中心需要配备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需要为这些非生产一线人员付出工资、奖金各种保险金,生活福利待遇等。专业生产中心需要有办公场所、各种办公设备、各种车辆,以及后勤系统这些每年都需要极大运转费用。

目前各区县供电公司都具备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有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各种办公设施后勤设施等等。不论是否进行输电线路运行管理工作,这一生产管理体系都要存在并运转。

如果增加输电线路多行工作,各公司目前不用增加太多的人员和设施。只需要增加额定的运行工作人员和少量的技术人员即可,不用增加大量的管理人员。增设线路运行工区和班组的办公场所和生产设备即可。输电线路运行工作的生产管理和后勤保障等等依靠供电公司现有资源即可。

1.3 地域管理有利于工作开展

各区县供电公司对所在供电区域的各种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民风民俗,对线路运行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区县供电公司与当地党委、各级政府、各行政机关联系较为密切,有利于取得当地政府机关对工作的支持。目前输电线路运行工作中缓解树线矛盾、制止违章建筑和输电线路设施的保护工作都需要当地政府和各行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区县供电公司对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工农业生产等线路运行环境情况比较熟悉,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线路运行管理工作。

1.4 地域管理有利于事故抢修

为了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发生线路事故障碍必须尽快进行抢修,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故障原因进行处理恢复线路供电。由专业生产中心负责运行维护,由于维护半径过长难以在事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利于及时发现事故点和进行快速抢修。因此专业生产中心负责运行工作管理,发生线路故障时难以快速恢复供电,会造成用户停电时间过长降低供电可靠性,影响公司优质服务工作.停电时间长降低受电量。

1.5 地域化管理利于区县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

线路划归区县供电公司管理,线路运行生产工作将与供电公司的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线路运行管理将是各区县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县供电公司各项安全指标和经济经营指标。供电公司会根据当地电网结构,负荷情况、经济利益等情况认真深入地开展线路运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线路运行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当地输电线路规划工作。供电公司了解输电线路状况,有利于线路大修和技改工作的开展。供电公司可以根据地区负荷变化情况,灵活调整线路运行方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

2 输电线路检修工作应由专业公司开展

输电线路检修工作质量要求极高,工作项目复杂多样,需要熟练的专业化工作人员和大量的专业化工具。为了保障线路检修工作的质量应由专业生产中心进行管理。线路一般的缺陷可以由区县供电公司负责处理,线路清扫等检修工作可以由专业生产中心进行。

2.1 专业化管理保障检修工作质里

线路检修管理是线路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线路检修对器具、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像测盐密、零值、温度,另外特别是带电检修工作对器具,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尤为高,地域化管理很难高质高效的做到。

输电线路检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应该由专业生产中心进行,有利于保障线路检修质量。专业生产中心在人员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都是区县供电公司无法比拟的。在输电线路检修工作水平上,区县供电公司与专业公司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难以改变。输电线路检修工作项目较多,主要是线路清扫检修和各项维修工作。对于区县供电公司来讲每年的工作量不多,只是所辖几条线路的年度清扫工作和为数不多的维修工作。因为区县供电公司每年的检修工作很少,无法维持一支工作内容全面、技术水平高、工人操作熟练的队伍。区县供电公司的线路检修工人不经常从事线路检修工作,难以保障检修工作水平和检修质量。

2.2 检修地域化管理成本高

区县供电公司输电线路数量少,需要停电检修的缺陷并不经常发生,有些检修工作多年都不使用者遇到,如果配备各种检修工具将占用大量生产成本,工具保存、维护、校验工作很多,而使用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线路检修需要的各种材料种类繁多,区县供电公司如果准备各种检修用的材料,将会占用大量奖金和仓库设施,而且使用的概率很低。因此区县供电公司从事线路检修工作成本很大,而工作量却很少经济效益极差。

2.3 地域化管理不利于安全生产

区县供电公司由于检修工作较少,无法保持高水平的检修队伍,检修质量差、工人工作技能低。其检修工作难以保障线路设备的健康水平,容易留下事故隐患。工作从事检修工作的机会较少,操作不训练容易发生人身事故。因此输电线路检修工作由区县供电公司进行是不利于安全生产的。

2.4 专项技术管理尤其需要专业检修公司

专项技术管理工作投资大,需要雄厚的技术分析能力,这些只有专业生产中心能做到。 防治雷害工作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及其它测雷装置,观测并记录本地区每年发生雷暴日,并结合记录绘制累计区分布图;利用这些技术测量线路的雷击次数,对地雷击密度、雷电流幅值等参数,制定可行的防雷、避雷方案,保证线路的健康运行。

防治线路的污闪工作也需要专业生产中心来完成。防治污闪建立在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对盐密数据的积累,对绝缘子检测数据的积累,这些都需要专业性很强管理人员来做,在分析透彻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绝缘的调整,合理调整周期性工作的周期。

3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模式的建议

结合输电线路工作的特点和盐城地区实院情况,本文建议输电线路运行工作实行地域化管理,而检修工作实现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3.1 运行管理工作

各区县供电公司负责本地域范围内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工作,跨区线路归属受电端供电公司运行管理,输电线路资产直接归属于各区县供电公司。各公司设立线路运行班组负责资产管理,日常巡视,周期性检测工作,季节性工作,各种特殊巡视工作和政治保电工作。生产技术部负责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供电公司将基础数据和各类信息汇总上报,由生技部制定管理规范,技术原则并进行具体业务指导。

3.2 缺陷管理

输电线路一般缺陷处理如去树,补牌,补塔材等工作,各区县供电公司自行安排处理。对无法处理的严重缺陷,危急缺陷上报生产技术部,由生技部安排专业生产中心处理。专业生产中心根据工作情况收取费用。

3.3 检修工作

各区县供电公司将线路检修工作委托给专业生产中心进行,专业生产中心和区县供电公司在工作中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双方签定工程劳务合同协商双方责任和义务。区县供电公司从生产大修资金中划也维修费用,根据检修工作量将劳务费用支付给专业生产中心。检修工作中区县供电要严格验收检修工作质量。

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由于专业技术性极强,人员水平和工器具要求严格。所以必须由专业生产中心开展,以保障工作安全和质量。区县供电公司根据工作需要委托专业生产中心进行带电作业工作,专业生产中心收取带电作业费用。

第9篇: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然而,家电物流这块蛋糕却并不好吃。目前,国内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每年都要压缩3%―5%的物流费用,并把物流成本下降的压力直接转嫁给了物流公司。在自身积累不足与行业利润微薄的双重压力下,家电物流企业举步维艰,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达到客户要求,整个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基本形成规模,正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展望未来,家电物流仍然任重道远。

家电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家电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生产企业之间的整合增强,品牌减少,产品品种臼趋多样化;家电连锁企业快速扩张,开始由一二级市场向三四级市场渗透;国际家电连锁巨头虎视中国市场,将以并购方式快速切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电生产或流通企业更加关注物流成本: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物流费用。这给家电物流市场带来的变化就是,家电物流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大,市场集中度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异军突起,对信息化以及专用运输设备的需求上升。

1.第三方物流企业异军突起,市场集中度提高。

2005年以前,一些大型家电企业均有自己参股投资的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不公开向外招标,关系型的家电物流企业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这类企业在整个物流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相当薄弱,其主体业务依然是仓储、配送、干线运输等简单的服务。家电企业内部对这些“御用”物流企业的评价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但是,由于自己与其存在着股权利益关系,所以又无法把这些物流企业直接放到市场上与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竞争。

进入2005年以后,大型家电企业进一步追求物流成本降低,压缩了家电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全国公路运输整治冲击着整个物流市场。一些大型家电企业投资的物流企业和仅能提供单一职能的物流企业,终因不能适应整个行业竞争而退出家电市场。而一些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顶住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已经基本形成规模,逐步走向成熟,降价不再是竞争的唯一手段和砝码,物流服务质量变得尤为重要,其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进一步增加,成为家电物流的主力军。多家全国知名的家电企业希望与这些具有品牌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家电物流行业格局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规模效应也带来了边际效益。随着市场进入门槛的进一步提高,家电物流企业认识到,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够提高效益;只有拥有了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才能够提升物流运作的服务质量。在这一点上,家电物流企业和家电企业是双嬴的。

2.社会资源利用率提高。

家电企业在2005年继续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对供应商的成本要求和服务要求同时提高。一批家电企业开始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社会资源来降低物流成本。如长虹、海信、海尔、康佳、美的等先后采取招标形式,吸引国内知名的家电物流企业投标,从而确保物流成本的最低。这就要求家电物流企业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以降低成本。

以长虹为例,始于2005年初的长虹物流改革,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销售商、客户等各个环节有效整合到同一个物流平台上,以实现物流系统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长虹通过干线运输招标,截止到2005年11月,公路运输成本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2%;铁路运输成本在年初下降15%的基础上再降10%;生产坏节费用短途运输、车辆维修下降15%;出口运输费用下降30%;绵阳外租仓库费用下降50%。长虹整个物流运作费用降低了7000万元人民币。

3.物流信息化步伐加快。

目前,家电企业物流活动信息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企业内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流以及生产过程物流和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核算所产生的信息流动。二是企业间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企业间订货、收货、发货、中转、以及结算等活动所产生的物流信息。三是社会物流信息。其内涵是企业物流信息的社会化,它是由企业共同参与,依靠物理平台或虚拟平台从事物流活动和交流以及所产生的各类信息。

宏观上来看,家电企业物流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坏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也把信息化和标准化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其次,信息系统的整合技术受到关注。物流企业在扩大规模与运营网络的同时,也在调整、升级自己的信息系统,需要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一些信息系统供应商已经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建立在标准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基础功能模块化之上,才能降低开发成本。于是结构标准化和基础功能模块化以及分布式为主兼顾集中管理需求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主流。再次,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比预计的要快。供应链管理系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业务范围更广,包括物流、商流甚至资金流,服务内容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扩展的,个性化特点也更突出;二是要求信息系统具有更高的开放性,与客户的系统相衔接、相整合,实现业务的协同。广东美的、江苏春兰等纷纷实施了SCM管理应用。例如,格兰仕在整合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准确预测客户需求,科学安排产销计划,加快存货周转,避免呆滞存货。

家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家电物流企业专业化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如长虹新的R3系统要求由VPN技术的路由器进行支持,康佳要求物流商提供扫描读卡服务。这样的服务更加体现出家电物流的专业化特点,适合家电物流朝着专业化深入发展,也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

4.家电专用运输车投放市场。

我国家电运输原来使用的车辆较杂,一般以双桥挂车为主,专用运输车辆基本没有。由于2004年国家开始治理超载超限,家电运输属于重抛货,不超重,但是超高、超宽,所以在治理超载超限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批车源纷纷报停,使家电运输在一个时期内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家电物流企业分析装载量,在国家公告的范围内,与特种车辆厂共同研制符合国家规定的家电专用运输车型,现在主要以高底板双桥挂车为主。这样的车辆比原有车型多装货15%,而且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解决了家电物流企业的燃眉之急。2006年,社会车源新增加的物流专业车辆将更多使用该种车型。可以预见,车源与车型的变化将提高家电物流运作的专业性,有利于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市场格局虽已形成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经过几年的发展,家电物流形成了四大格局:

一、国外大型物流公司进入国内市场,成为家电企业物流整体运作的方案合作商;

二、国内大型物流公司成为家电企业的物流承运商;

三、国内中型物流公司成为物流分包商;

四、小型物流公司、车队、配货站组成国内的实际作业机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区域性和单一功能的物流企业是家电物流运作的主体,而真正的全国性、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家电物流市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了家电物流企业向专业化发展:

第一,物流费用缩水,服务商苦苦维持。

随着家电价格逐年走低,家电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只有将目光转向降低物流费用。与此同时,家电产品在城市日趋饱和,增长前景在广阔的农村腹地。要配合家电企业覆盖尽可能多的目标市场,在现在扭曲的运输价格体系下,家电物流企业的压力相当大,日子并不好过。

2005年,家电物流行业的利润点低于整个物流市场的整体利润水平约10%,开始从微利时代走向保平时代。这主要是因为家电物流的特性是大宗产品物流,其运量较大,运距较长,所以利润水平比起小批量、多品种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以及对服务时限要求较高的鲜品和食品相对要低,其物流直接费用预计在400亿元左右,其中,国际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为40%,国内干线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10%,仓储及附加费用占总成本的15%左右,流通渠道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15%,采购物流成本约为其整体物流成本的15%,其厂内物流及管理费用约占总成本的5%。从家电企业的分布来看,白色家电企业占整体直接费用的30%,小家电企业占整体直接费用的40%,黑色家电企业占整体直接费用的20%,家电配件企业占整体直接费用的10%。

家电的整体物流费用排在蔬菜、食品和煤炭之后,成为全国物流费用排名第四的产品类别。同时,家电对交通工具和时限性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其物流成本相对较低。2006年,随着平板电视等高端产品和小家电企业的突起,家电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物流的风险系数将会有所加大,将导致家电物流企业在物流招标中提高自己的费用报价,使家电企业的物流费用增加。

第二,家电行业物流外包程度不高。

家电物流虽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但当前家电物流外包的程度还不够。阻碍家电企业物流外包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家电生产企业有较大的物流能力。目前,家电生产企业中78%的企业拥有车队,74%拥有仓库,35%拥有机械化装卸设备,3%拥有铁路专用线。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其次,家电生产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不深,主要是对第三方物流能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第三,家电企业缺少接纳全国性。专业性物流企业的胸怀。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整合社会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但是家电企业往往不具备与竞争对手共用一个物流供应商的涵量,提出为竞争对手服务的物流企业免谈的口号,从而将优势社会资源白白浪费,增加了自身的物流成本。

家电企业物流发展趋势

1.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化物流改革。

外国家电企业依托其供应链,进一步显示出在制造方面的竞争力。如在欧洲,敦豪承担了欧洲的家电企业的物流,让制造企业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国内家电企业也正在逐步接纳供应链管理思想,长虹等国有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社会物流资源。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家电企业将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思考物流运作,破除现有格局,实现物流外包,以降低物流总费用。

但是,目前,很多家电企业的物流外包还只是基于单项业务成本节省方面的考虑,没有企业整体观念;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尚停留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但对物流总成本的认识又未能完全明了,尤其是在利润降低的压力下,有为了维持低成本而放弃服务质量的趋势。第三方物流的目标将是帮助中国家电企业整合供应链,认清物流成本构成,帮助企业在一定的物流成本下提高客户满意度。

2.RDC布局合理,运输配送半径进一步缩小。

家电物流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满足家电企业整体战略的需求。2006年,家电企业物流运作的关键点在于满足销售需求。现在家电销售的趋势是向家电大卖场集中,向三、四级乡镇扩张。这就需要家电企业精耕细作自己的物流布局,认真设置RDC仓库,使运输配送半径和仓储成本进一步减少,以期达到供应链成本的最小化。在这一点上,康佳、长虹、海信走在了整个家电行业的前列。2005年康佳的RDC仓库缩减到36个,运输半径控制在300公里以内;海信的RDC缩减到47个;长虹从200多个RDC仓库缩减到66个;美的的干线运输半径为340公里;TCL的干线半径为270公里。

长虹物流公司总经理杨剑透露,2006年,长虹将通过彻底整合公司内部物流资源,继续完善长虹物流的平台功能。在运输方面,以全国销售物流网络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商为主体,构建国内干线运输货物回流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在仓储配送方面,进一步优化RDC设置和物流供应商结构,进一步提升对销售系统的服务质量。

3.家电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

信息在物流活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企业物流发展呈阶梯式上升。家电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有几种方式可以推进企业信息化:

(1)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包含六大功能: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用户需求响应的及时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此方式成本较低,收益较快,但由于属于公共信息,所以在信息技术上对业务帮助不大,只起到检索和的作用。

(2)自建物流信息平台。可以聘请软件开发商或者自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设计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信息平台对业务优化有很大好处,但是自建物流信息平台成本较高,风险也很大,所以一般中小型企业无法采用这种方式。

(3)信息平台外包管理。小型家电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物流软件平台,进行软件业务外包,通过电子商务达到信息集成化。这样既可以降低初期的开发成本,也可以对业务有所帮助,较好地满足客户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