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都德最后一课分析精选(九篇)

都德最后一课分析

第1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学习兴趣 专题教学模式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我个人认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的学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

二、激发中职德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德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几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入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哪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入,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门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二)巧设“课前10分钟:时事热点分析”栏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当代中职生涉世面较广,思想相当活跃,面对异彩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大事,都会有所关注。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法律课的特色,我在教学中开辟了“课前10分钟:时事热点分析”栏目:在课前的这10分钟里,通过老师讲或学生自己来讲一些生活中的时事新闻和热点事件。例如,在讲授到“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我在课前10分钟栏目里讲了两个事件。事件1:“我爸是李刚”。从大家熟悉的一句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开始,从事件的经过,审判结果,原因,以及对我们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事件2:“三名青少年贪玩扔石块致丛飞遗孀遇害”。向同学们讲前两天刚发生的时事新闻,逐一分析案件的经过,原因,以及对我们的教育意义,并且呼吁同学们要向丛飞夫妇学习,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最后总结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一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边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遵纪守法,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尤其重要,并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通过这个栏目,可以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个栏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中职德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在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在专题教学实施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自身特长,社会阅历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而且还可以在极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法律专题讨论课:罪与非罪?我是这样设计的,授课题目:2009年刑事热点――深圳机场清洁女工梁丽拾金案。授课过程:一、内容提要。二、清洁工梁丽档案。三、事件的主要过程。四、罪与非罪大讨论。讨论1:这个小纸箱是“遗忘物”还是“遗弃物”?讨论2:梁丽的行为是“捡”还是“偷”?讨论3:从道德的角度上,梁丽的行为是属于“拾金不昧”或“拾金而昧”?讨论4:从法律的角度上,梁丽最后把捡到的东西拿回家构不构成犯罪?讨论5:根据网民调查结果,百分之几的人会支持梁丽不该被定罪?讨论6:假如粱丽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你认为应该是盗窃罪还是侵占罪?五、公安机关的观点。六、梁丽辩护律师的观点。七、检察院宣布案件结果。八、事件主要经过回顾。九、本节课的教育目的。讨论7:梁丽当初应该怎么做才算是最明智的做法?讨论8:如果路上有一箱金子,你会捡吗?――结论:多行善举,人生更精彩。通过本节课学生激烈的讨论交流,课堂上不听讲、扰乱纪律的学生减少了,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的热情高涨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很喜欢,教学效果好。所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势在必行,当然这也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

总之,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理动机,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学生能真正喜欢上德育课,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机,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作为德育课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结合实际,探索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德育课在学校里能真正起到应有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激发中职德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梅. 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改革初探. 华章[J]. 2010(33).

第2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研究策略 具体阐释 个案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YKGZD20140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提升相关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或相关的研究者都有必要结合目前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策略

与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研究与实践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研究结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下的研究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无论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实践,还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理论研究,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中应该坚持综合性的研究策略。对于此处所提到的综合策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教学层面上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即有课程本身的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而无论这些内容哪一项都既可以成为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又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所以说,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其实践的层面上需要有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其次,作为一项理论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综合性策略的指导。例如,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它的综合性策略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问题所需的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甚至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它可以丰富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对这一教学实践的阐释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一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如情景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都可以从这一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启示。

2、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具有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对于这个研究策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课堂教学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阐释一定要运用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才能分析得清楚。例如,在研究个案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结合目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影响到对个案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分析。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与阐释中,一定要把系统而全面的思维作为一项研究策略并贯彻在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3、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虽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既可以作为一理论研究而存在,但对其的相关研究却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分析与阐释。所以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只有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探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只有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二、理论研究的分析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中,由于各地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个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的不同,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完成对各地所有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可能只丰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此只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的选择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选择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根据本校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其次,在选择了某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之后,一定要结合相关期刊上关于这一理论运用问题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某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对运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既可以补充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纠正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脱节问题。

三、实践研究

1、措施的制定

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改革者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也无论是关于教材编写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

2、实践的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学实践的评价,既可以纠正指导这项教育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纠正教育教学理论在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体系的建立应该具有同步性。

四、个案分析

下边以建构主义指导下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学个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在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第二章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本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以下三个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节其它两个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关系到对本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的助人为乐的模范郭明义。

首先,根据建构主义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天祥及其故事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原来对爱国主义的感性理解建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这首诗作,更能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这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对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的拓展性例举,对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每一位能够按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汗青”的人,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是能够践行“爱国主义”内涵的人物。

其次,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即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中一般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教学内容的体现。虽然在和平的年代里,学生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样具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在平常的岗位上,现代的学生依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思想。如,通过弘扬祖国的文化达到爱国的目的。就连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细小的行为也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

再次,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评价,分析在运用建构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案例可以在理论上为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建构,尤其从感性的到理性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运用这样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使相关的阐释与说明更符合教学实践,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上,一定要坚持综合性的策略、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青松.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第3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 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 情景式教学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的合理设置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对德育课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现状

要了解当前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基本现状。中职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心理严重,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同学都会有看不起中职学生的思想;并且中职生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非常迷茫;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思想偏激的行为。要使中职德育课真正起到实效,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而且,目前的德育教学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德育成绩只占不足 10%的比重。在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社会道德的情况下,中职德育课程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重要意义。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相帮助等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另外,目前中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中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死板,未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没能从学生希望了解的实际内容出发,使得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能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大大地削弱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因此,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策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所有中职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职教育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策略。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如下:

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使教与学的双方能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互动”和“理论的实践检验”。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和具体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激发兴趣,广泛积累案例”,“遵循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和“科学高效地使用案例”。通过选取一些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中职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细致分析、独立思考和明确判断的能力,牢记依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3.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探究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答疑、讨论问题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营造思想碰撞的氛围,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归纳总结,引申结论,最后拓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作为过程和前提,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三自一导”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基本都是以增加中职德育课的有趣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来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创新策略。

三、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

1.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气氛。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首先必须以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2.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现实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养成和非认知教育,在于培养中职学生对社会基本常识的认同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中职学生传播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增加中职学生的创造力。

3.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策略离不开中职学校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中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之外的形式。应灵活安排德育课的教学场合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四、小结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突出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庆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卫生职

业教育,2011(11).

第4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字:问题性教学;思想品德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比较注重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安排思想品德的教课环节,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升学生思想上的认知。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乏味死板,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性教学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使思想品德课变成了一个思考性课堂。通过老师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某些思想品德内容的阅读。然后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进行问题分析,从而总结出自己所得到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性思维。

一、问题性教学的概念

问题性教学就是将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老师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己思考等方式,将自己带入到老师所提到的问题的情境当中,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剖析,然后再将自己所领悟到的知识进行总结。问题性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而且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更为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并且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

问题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主旨在于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探寻和思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思维,在了解了知识点以后掌握其中蕴含的技能。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自己手里,自己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理念。

二、问题性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

(一)创造问题情境

创造问题情境是思想品德课中问题性教学的第一步。虽说问题性教育适用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规则,或者说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贴近生活,注意问题情境的生活性。当老师设置这些问题情境时,最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够了解到老师所要讲的知识点。如果创造的问题情境过于深奥或者复杂,对于学生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学生,如果创造的问题不是学生日常能见闻的 ,那学生很难能将自己融入到老师所创造的情境。所以,老师在创造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贴近生活,与学生日常的见闻相贴近[2]。比如提出的“中国梦”,老师可以通过问学生:最近咱们国家的总书记同志提出了“中国梦”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中国梦”你觉得当咱们国家变成什么样就会实现“中国梦”

(二)提出问题

设置完问题情境后就要将问题带入到情境中去。问题是一个结论或者说结果探索的最初,问题就像是一个点,一个通向答案的点。虽说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但也要有适度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学生一眼就得出了结论,那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比如老师要是问学生:如果在路上捡到了钱你会怎么办?这种问题就过于简单。有适当的难度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的继续探索。而且有适当难度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带入感更强,在学生得到问题的瞬间就不知不觉的自主的开始了思考。而且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以跳进水里救人但是去取了生命为例,就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舍己救人的问题大家怎么看?要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对难的知识点的进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还会得到对于问题思考方法等的启发。问题还要有普通性和差异性的差别,针对某些问题可以具有普通性,就是所有学生一起探讨同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思想都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对待这样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要有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三)分析及解决问题

问题的解决是问题创造的初衷。在最后将得出的问题结论进行分析和解决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部分,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在思想品德这种思想性比较强的课堂上,思想上的正确把握是一个老师要发挥智慧的部分。比如就救落水的人而失去自己生命这个问题所有学生得出的肯定不是一个答案,有人觉得应该救,有人觉得如果自己的水性不好,要想别的方法等。不是所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正向的,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纠正。并且要好好地将问题分析透彻,经过学生的思考,问题肯定不是一个答案,所以老师还要将多元化的结论做出一些正确的结论。

三、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与反思

问题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枯燥无聊的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老师设置问题情节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主要是通过思考问题这种方式将思想品德课中的重点难点一一做出剖析,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过程中,是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寻中自主的进行学习知识[3]。

当然在这过程当中也需要反思,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可以弄错,不是学生问老师问题,而是老师主动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通常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会将这两种角色弄反。这样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开展就失去了原有的初衷,问题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老师设置问题情境。

结束语: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问题性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让老师也思考。有些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会给老师很多的启发。当然问题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既能全身心的的投入学习,又能进行自主的对学习难点重点的探究,是问题性教学主要的主要旨意。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出来,将新元素融入到问题教学中也是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广也是问题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苏美. 问题性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4.

第5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内部环境 品德与社会 实施效果 影响因素

目前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研究颇多,其研究成果在丰富和发展课程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使小学生在德育知识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的课程实施效果依旧不容乐观,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单从学校内部环境(学校领导层面和任课教师层面)研究发现,此课程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缺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研究、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比较差等存在一系列的校内影响因素。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此课程的实施效果,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学校领导层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

(一)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研究

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目标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都首先在学校实施方案这一层面得以体现。在德育新课程改革之后,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效果难以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要求,在已有课程现状研究中发现,到小升初这一年,部分学校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时分配很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并没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学校也没有具体根据有关部门对品德与社会制定课程设计方案,未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做出相应整体的计划。因此,缺少对课程实施方案的研究会成为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在德育课程改革之后,学校在考核方式、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学检查以及对教学过程的评估等这些相对基础性的工作未做详细部署,教学管理制度未能与课程改革相融合,致使新课程以达到优化。通过文献研究得出德育课程教师几乎未参加过与德育课程改革相关的学校教研活动有些甚至未参加过,因为学校从未组织有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研活动。同时,学校未能及时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没有具体的实施策略,未能引导教师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从而逐渐淡化了教师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缺少研究

学校未能真正将新课改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要求应用于评价制度的建立,学校依旧用考试成绩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方法仍然传统。未能对学生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比如观察记录、学生成长记录、作品评价等。未能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比如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以及课程实施和研究能力等多角度的评价。因此,学校在对学生和教师评价方面的传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教师教学层面缺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

(一)缺乏对教材的解读

首先,教师未能将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和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辨别清楚。其次,教师能否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否理解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一定的质疑。好多老师对教材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上课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再创新,但他们未能将课程之间的连贯作用应用到位,他们只是在先熟悉本节课内容、对本节课进行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这实际上只是单纯的在上课,未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最后,未能将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

(二)缺乏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素材性资源是目前教师能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唯一资源,且开发不典型,将校内外资源以及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的教师无几。比如,教师讲述的是“邻里之间”这一课,教师选用的资源都是反面案列,仅给孩子讲授邻里之间不和谐的事情。这样的资源运用应该是不符合教学主题,更谈不上典型的案列,不能根据主题挖掘周围的教育资源。因为没有挖掘合理的资源,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不能让孩子们知道邻里团结的重要性,反而使孩子们对周围的邻居处于一种警惕的心理。

(三)缺乏对课堂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

教师缺乏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形式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注重学生亲自去感受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内化知识。常用的品德教学设计形式主要包括创设情景――模拟表演式、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式。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渗透了其中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形式,但是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层次性。

三、教师对教学对象缺少分析

(一)缺乏学情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德育课程改革教学要求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自身由于众多原因根本没时间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对教学对象分析的具体内容和对教学对象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没有一定的理解。没有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教师之前的备课、到后来的讲课都是对自己一个人的表演。

(二)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研究

人的身心发展除了某些共同规律之外,人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恰是由于这些共同规律的存在,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制约着教育工作者。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人们更多的提倡“因材施教”。而如今的教育工作者依旧打着新课改的旗帜走自己的路,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缺少根本性的研究。

(三)缺少对学生生活地域特点的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渐扩大的社会生活范围来设置课程内容,所以执教者应该将此课程教学与当地自身的地域特点相联系。比如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抗争史,各位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就应该合理的利用我们身边的地域特色,并非从学生们陌生的地区展开讲解,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参观革命旧址,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德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德育课程向整体性、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代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其实施效果,对其影响因素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6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而德育学科的学科特点,更讲究的是“知、情、信、意、行”5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职业、法律、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来明确正确价值取向、思索社会热点问题、指引自身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考核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小议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1 考核方式:鼓励多样化

除传统笔试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材料分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越来越多的成为德育课的有效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的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必然要求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鼓励更为考察学生能力运用的新颖方式。

传统德育课评价常以笔试试卷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分出分数、等级。特别是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获取高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教师通常只能依靠最后一两道主观题分出分差,同时客观题分值过大也会降低学生作弊难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分析、小论文、调查报告类考核方式以往在课后练习、单元测验中经常使用,针对专门问题往往效果较好。大作业通常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参照高考材料分析题方式,采用经济、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新奇感,参与感。与之配套的批改则可放宽尺度,对符合立意的新观点给予鼓励,突出对事件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合理联系书本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辩论、表演也是新颖、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比如笔者展开的“学生绘制校园周边生活地图行动”(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及实施”、“校园部门大探索”(针对我国的基层管理部门部分)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完成。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运用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方式,做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学们很有参与感、成就感。

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辅以辩论、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较为抽象的规律、原理则可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学生在表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二次加深认识。

2 考核内容:由知识强化转向能力培养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共识。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必须围绕考查能力来展开。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

德育考核注重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因素,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完成成果,体现能力。如笔者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学生实际陪同父母共同办理低保手续,行胜于言,自己也受到精神触动;有学生收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突出前后对比变化,详实有据;更有学生采访五保户、了解领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贴近现实,有真实感。

现行的考评过于偏重对知识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的差异。我校虽都是建筑类专业,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均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考”。以笔者一次开放性期末考核为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能力的特点,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撰写小论文;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美术设计和电脑编辑能力,即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经济学原理制作一份思路清晰、排版美观的电子经济学小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缜密认真,作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组织蕴含社会学原理、符合我国实际的“小品演绎”、“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差异化考试有效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3 考核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中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绝不应该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评价体系,特别是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评和互评。

具体到实施层面来看,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中学生自评与互评效果较好,评判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印象,二次学习。主观性较强的材料分析、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则需要老师进行事前专门考核培训,确定评阅标准,传输解题思路,经过训练后也能较好地完成互评工作。学生充分参与自评互评,能消除考核神秘感、增强其重视性,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班主任,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家长等都来参与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既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学生要求,又具备现实教学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2]金华兴.中考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与特点[J].政治课教学,2002(03):35.

[3]宋公志.我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4.

[4]叶永鹏,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9.

[5]罗芳芳.中职德育课考核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1.

[6]教职成[2008]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第7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 技工学校 教育教学

21世纪,技术、经济和社会正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取代,这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能够“持久被雇佣”,不仅应具备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技工院校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德育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笔者认为其教学的成败对一体化课程改革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德育课任重而道远。现在笔者就德育课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实践与反思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技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文化功底差。近几年来,由于招生不设门槛,技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上课睡觉、对考试成绩满不在乎,甚至厌学等现象,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个别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抽烟、喝酒,打架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德育课教学仍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向学生灌输概念性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枯燥的说教,学习必然显得非常乏味,久而久之,教师可能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结果可能是无效的。因此,技工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有的放矢才行。

仼课教师应仔细研读本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知识点及能力培养的目标全面把握,然后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倘若条件允许,班主任老师最好亲自承担本班级的德育课教学工作,把德育课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更有助于有针对性教学计划的制定。

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具体做法则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和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相符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学时,需迅速适应环境并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第一册恰恰就是以“学习的适应—心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观念的适应”为主线,形成了有机的逻辑结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也和新班级良好秩序的建立密不可分。

为此,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让德育课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走出课堂,放眼于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切实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即使你不是所带课班级的班主任,也应该主动和班主任沟通,参与班级管理,使德育教学有成效。

二、精心设计授课内容

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下,“德育”是一个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到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育,德育一直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主题。虽然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毕竟应试教育仍是主流,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未真正达到德育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尤其是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身上更是存在着诸多的毛病,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使社会道德素质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要达到这个目标,不在于概念的灌输,也不在于强制的规范,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正确取向,把德育教学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质培养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自信和主动,逐步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刚开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德育第一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笔者选择了中华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专业奖获得者的事迹(本班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班),课堂上重点探讨他们从一名普通技校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的事迹。让学生去分解人才成长的阶段,每一阶段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什么,我们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该怎么做?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抛砖引玉,更多的内容需要学生课下去做,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兼带德育课,其优势就很明显了,因为和学生接触最多。在教室、宿舍、校园,在其他与学生相处的场合,对问题的探讨都是无止境的。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规划人生,教学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三、将参与性教学方法引进课堂

由于德育课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要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学生知行统一,即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因此,要将参与性教学方法引进德育课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参与性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参与、分享的方式使学生在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教学方式有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在生动、活泼、有趣味中完成。德育课的许多内容,诸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心理、预防犯罪等等均可采用参与性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完成教学。

例如在讲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主要选择了案例分析法。首先精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其次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剖析他们犯罪的原因,找出共同点,然后让学生去分析、去发现:在这些原因中,哪些在我们身上存在,如果这些错误不及时纠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假如将来真的有同学犯罪了,在公安机关留了案底,又会对该同学的前途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回归主题,如何预防犯罪?整堂课都很轻松,不但使学生有兴趣,同时通过学生总结、分析的方式也会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技校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看法必须由教师把关。所以,参与性教学法在课堂上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成为总的调度师,使方法为内容服务,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采用过程考核方式,用多元评价体系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笔者学校作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试点院校,部分专业己开始推行一体化教学。德育课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怎样检测结果?考核仍然是主要方式。但是考什么、怎么考,怎样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学习,同时真正提升学生能力,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根据多年探索,笔者学校德育课开始推行过程考试方式,用多元评价体系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笔者学校德育课每学期基本上都由三大模块构成,第一模块是开学教育,主要包括礼貌礼仪、军事训练、教室、宿舍6S管理、法律与安全、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二模块是每周五下午用半天时间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训练内容提前一周由德育教师、班主任、学管人员根据近期学生实际状况共同制定;第三模块为理论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考核方式也不同。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主要看实际效果,根据学生参与训练的态度,完成指定任务的结果给予学生客观评价,分值为20分。第三模块注重过程训练,主要包括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情况、出勤状况、单元小测验、完成实践活动的效果、课堂笔记等学习情况,由任课老师给每个学生评定一个合理的分数附加学生综合评语,分值为30分;期末总结,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对一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具有论述性质的问题,所以开卷试题以论述题为主,分值为30分;最后,德育考核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由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给学生评价,分值为20分。学生各项分值相加之后,就是该学生最后的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所占比重太大。有时候,由于对评价标准理解的不同,评价结果就可能有较大差距。而考核是检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德育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所以,为保证德育课评价的效果,笔者和其他德育课教师经常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分享教学体会,在学生考核方面更是相互配合,尽量给学生一个公正的评价。

由于德育课不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是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并用多元评价体系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开始注重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第8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德语教学;影音教学;运用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上搜索到影音资料越来越容易。德语学习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找到很多影音学习资料,本文将主要针对德语影音资料在高职院校的德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德语教学情况

1.1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刚从高中生经过高考进来的,而且一般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喜欢新鲜的东西,有一定的学习自控力,但是不强。刚开始学习德语的时候,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觉得很好玩,学习热情与信心高涨,但是慢慢的熟悉了以后就会厌倦课堂觉得枯燥,有的学生还有抵触的情绪。加上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对德语就没什么兴趣。所以对高职德语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对高职院校德语专业设置的课程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有开设德语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常见的设置课程有旅游德语、德语阅读、经贸德语、科技德语、德语精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说以及德语翻译等。

1.3对高职院校老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虽然在语言的教学中有一本书曾经概括出了六种方法,分别是听说法、直接法、认知法、语法-翻译法、功能法及视听法,但是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实际的课堂中由于受到学校教学设施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所局限。在进行德语教学时最常用的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如果在德语教学中能够引进影音资料进行授课的话,那么以上提到学习语言的六大法中就可以用到其中的认知法、功能法以及视听法,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德语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2对高职院校中采用德语影音教学的可行性及优缺点进行探讨

目前国内的德语教材在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德语影音资料相对英语、日语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的都是靠老师自己搜集材料制成的讲义。一般来讲,歌曲、视频、广播都是影音资料。德语老师的视频资料主要是从德语的电视节目、德语新闻、德语电影、德语广告、德语广播、德语歌曲中收集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形象性,同时传达出了大量的信息。采用影音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德国的国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知悉实事,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生活化口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德语听力及口语表达水平。但是影音资料的内容分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而且时间又长,比较适合对有一定德语基础的学生采用影音教学法,不然会挫伤一些德语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布置任务时要把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进去,然后进行知识的及时复习与巩固。

3探索影音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运用

影音教学应用在德语的视听说这门课中是十分合适的。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下,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前预习,课堂上导入文章主题后用一些词汇、文化小贴士进行相关的词汇及文化背景的介绍。接着根据主题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然后针对题材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口头回答,最后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习题加强口语的锻炼。

影音教学作为德汉翻译课教学中的练习资料也是十分恰当的。不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好相应的影音学习资料难度就是了。;另外影音资料在德语阅读、德语综合以及德语写作中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不仅可以使得教学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拓展模式。老师要注意的是选择的影音资料要切合教材主题,可以是教材的背景知识介绍,也可以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而不是说看个德语电影打发时间。还有平常老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当下流行的,比较好听的德语歌曲或者是精彩的德语歌曲mv,用于课前和课后的播放,这样有助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上德语课堂,同时也可以拓展视野。

4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语教学经验还不足,又因为学情的不同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高职的德语老师,要继续加油,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开拓思维,摸索出一条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德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京平,崔娜娜,柳爱群,严春妹.德语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1(06):23-36.

[2]陈宏,温盛妮,任俊颖,钟青璇,吴勇毅.ν夂河锝萄Ю砺塾胗镅匝Э颇靠际灾改[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6(23):55-68.

第9篇:都德最后一课分析范文

    一、教学内容应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德育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因此我们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使德育内容多元化,来更好地体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

    1.不拘一格,活用教材

    规定的教材要用好,要掌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不拘一格,用活教材。我在学期上课之前一般先参照课程大纲,同时结合本学期工作安排,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丰富的学校生活融入教学。如田径运动会,辩论赛,技能大赛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教材。这样,结合恰当的授课时机,学生对重新整合过的课题较感兴趣,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紧扣时事,补充教材

    中职生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要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事,关注世界事。如教学“当今时代主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看书、阅报、上网等搜集资料。课上,学生交流滔滔不绝。有的分析“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有的剖析“经济发展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德育课与时事的结合使德育课更富有时代感、立体感,与时俱进,更具有吸引力。

    3.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据教材,结合实际,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亲身体验这些都给德育课注入了无限生机。我认为,最实在、最有效的教育还是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身边的名人开始。如我们整理了一些本地名人,本校校友职业和创业成功的案例作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的补充。例如: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靖江交警焦桂红是如何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安全护送放学小学生过马路;是如何为了让一位违章司机心服口服连敬了十二个礼;是如何为了一位大妈丢在出租车上的一捆绒线而花了半天时间细细查询。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对学生更具说服力,自然也就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4.“NFTE创业教育”走进校园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职业指导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NFTE)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开设的NFTE创业教育搬进了课堂。NFTE创业教育注重的就是在具体实践中给学生带来必要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几轮NFTE创业教育的开展,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对自己将来的创业和就业很有帮助。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成了具体的、可感的德育内容,很容易就被学生所接受。

    二、以教学形式活动化来提高课堂效率

    德育课的教学活动化是指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1.采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引入德育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执行: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第二阶段,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

    2.大力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