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侃侃而谈范文

侃侃而谈精选(九篇)

第1篇:侃侃而谈范文

这好像过几天之后你就要期末考试了,就要放下手头上的所有工作,包括自媒体的更新,包括你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这些似乎都开始高一段落。

曾经追的那个小说作者,他也是一个大学生,他也会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为了复习,为了考试而停止小说的更新,并且在评论区里面跟读者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停更。

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许作者跟读者早就成为了交心的好朋友,尽管它的媒介只是因为一部小说,尽管在这个平台上只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但是看起来这种感觉也是非常美好的呀。

第2篇:侃侃而谈范文

他认为中国典籍只有《毛诗》等8部书,“八部书外皆狗屁”;他面对胡適骂其父为“混账王八”,竟引来满座客人哗然大笑;他可以从窗口尿尿流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窗前,而后又拜师执弟子礼……这就是老北大诸多有名“疯子”之一的大学问家黄侃。

世之名士俊杰,多有令常人所难理解的惊世骇俗之言谈举止,故常被人视作“狂人”、“疯子”或“奇人”。有如狂人刘文典、疯子章太炎、疯子陈子展等。这些人或豪气干云狂傲不羁,或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或言谈惊世思维怪异。而在我国传统文学、经学、哲学等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黄侃,亦属此类。

黄侃其人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大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黄侃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桀骜不驯世之怪才

周作人曾说:“要讲北大名人的故事,黄侃是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因为他不但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能恭维。”章太炎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而得“章疯子”之名,刘师培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而黄侃也由于性格乖僻而与两人被时人合称为“三疯子”。

1911年,黄侃在《大江报》上撰文,宣称:“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相交甚厚。后来不知何故而生矛盾,吴承仕便叫黄搬家。黄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然后掷笔而去。又云,黄在搬走之时,用笔蘸浓墨在房间的墙壁上写满了带鬼字旁的大字。众人见满壁皆“鬼”字,黄才得意而去。

黄侃与辜鸿铭、刘师培曾被称为老北大的“三怪杰”。黄侃讲课,颇多奇行怪举。田炯锦《北大六年琐记》中回忆:“有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时,听得隔壁教室门窗有响动,人声鼎沸。下课时看见该教室窗上许多玻璃破碎,寂静无人。旋闻该班一熟识同学说:黄先生讲课时,作比喻说:好像房子要塌了。言毕,拿起书包,向外奔跑,同学们莫明究竟,遂跟着向外跑。拥挤的不能出门,乃向各窗口冲去,致将许多玻璃挤碎。”

黄侃珍视图书,胜过他物。某日整理书籍,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便怀疑是某人所取。便在当天日记中记道:“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写一贴条,粘于书架之上。其辞曰:“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蠧。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黄才怒气全消。

大义凛然

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鄙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后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袁世凯软禁。黄得知后,冒生命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师日夜论学。

?笏 道不同不相容

黄侃曾言“八部书外皆狗屁”,意谓平生信奉推重的经典只有八部,即《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其余均不可论,更不用说白话文。黄与陈独秀同在北大任教时,二人旨趣截然不同,一为旧派中坚,一为新派领袖。有好事者作诗题咏校内名人,题陈独秀的一句是“毁孔子庙罢其祀”,题黄侃的一句便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曾与胡適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適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便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適赧然。稍等片刻,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適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反对胡適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適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適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一日,黄侃道逢胡適,又问胡:“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胡闻言不解,问道:“黄先生此话怎讲?”黄答:“如果胡先生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適’,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啊!”胡適听后,竟无言以对。

不骂不相“师”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他是贵公子出身,年轻性躁,盛气凌人。章生性好骂人,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然而“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黄侃与刘师培同为北大教授中的“怪杰”,黄小刘一年零三个月,二人在当时学术界的名声不相上下。一日,黄在刘家,见刘正与一北大学生谈话,对学生所提问题敷衍搪塞,随意应对。学生离开后,黄便问刘何以如此对待这个学生。刘答:“此子不可教也。”并大发感慨,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二斩。”语多伤感。黄便问:“那您想要收怎样的学生才算如意呢?”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足矣!”黄当即答应,第二天便对刘行磕头礼,正式拜刘为师,执弟子礼。消息传开,立成北大一大新闻。

教徒有方

《黄侃日记》中对人的称呼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季刚先生对门下从学之士或称弟某某,或只谓学生若干人,不知是何缘故。后反复思忖,方恍然有悟:凡称弟某某者,必定是正式行过拜师礼节的,而仅称学生者,则没有行过这种礼节,虽然他们也同在课堂上听先生讲授,在课下向先生请益,甚或时相侍从、叨陪末座。”

黄侃认为普天之下拜师必磕头,不磕头便不能得真本领。所以他要求拜他为师的人都要磕头,磕过头才能算正式进入师门。1932年,黄侃收杨伯峻为弟子,待杨磕完头,黄便说:“从这时起,你就是我的门生了”。并解释要弟子磕头的原因:“我和刘申叔,本在师友之间,若和太炎在一起,三人无所不谈。但一谈到经学,有我在,申叔便不开口。他和太炎师能谈经学,为什么不愿和我谈呢?我猜想到了,他要我拜他为师,才能传授经学给我。因此,在一次申叔和我的时候,我便拿了拜师贽敬,向他磕头拜师。这样一来,他便把他的经学一一传授给我。我的学问是磕头来的,所以我收弟子,一定要他们一一行拜师礼节。”

陆宗达年轻时对训诂学产生了兴趣,便兴致满怀去拜访黄侃,希望黄能收下他这个弟子。黄知其来意后,二话没说,叫他先买一部白文本的《说文解字》点完再说。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点完,捧着书再去见黄。黄叫他把书留下,再买一部,重点一遍。过了半年,第二部又点完,再去见黄。黄又叫他买第三部……最后,黄才将陆收在门下,后来陆成了著名的训诂学专家。据说,随你问《说文解字》里的哪一个字,陆不仅能当场讲出这个字的字义来,而且连在哪一页都知道。

不畏世俗

黄侃在武昌高师任教时,原配夫人王氏去世,黄绍兰女士继配。二人虽经山盟海誓而结合,但因小事而反目,以至分居。武昌高师学生黄菊英和他大女儿同级,常到他家来玩,以父师之礼事黄侃,黄侃对这个女学生也很好。日子一久,竟生爱恋,不数月,二人突然宣布结婚。朋友们都以“人言可畏”劝他,他坦然地说:“这怕什么?”婚后不多时,他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三不来教授”。

一家之言

黄侃论学问之道曰:“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又云:“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黄侃论学术云:“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又云,“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黄侃言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侃曾言,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又言读书人不能“杀书头”,意谓看书只看开头便罢。黄每读一书,不仅从头读至尾,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

黄侃论成才云:“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第3篇:侃侃而谈范文

出生于1983年的他,作为当年“80后”创业者符号式人物,即将而立。留长发、信命理、痴迷刺青,虽然十几年来经历了各种职场身份:红旗中文2000、市科委、联众游戏、时代美兆以及现在的中澳凯尔健康合伙人和纵横经纬信息技术公司创始合伙人,但性格却一点没变。他形容自己“成熟度特别低”,不过正是敢于面对这一点,他开始放下一些东西。“专心做个大产品经理也不错,你会精力集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比较好。”

10月底的一天,茅侃侃在北京北四环的一家咖啡厅里首次向《环球企业家》记者讲起他正在做的App“哪儿堵”。他一边让身边的设计师做着修改,一边感慨今年种种不顺:在苹果商店折腾了四次才上线、各种bug不断。“今年所有的开发运营都打乱了。”他一脸困惑,说自己倒霉到去厕所也会把手机掉进去。

截稿前,当我问起他最新进展,他还主动邀请我去办公室再聊聊。并约上了两个汽车之家的朋友探讨商业模式。“提前聊聊,也好看看怎么和老李(李想)合作。”他口中的老李,正是当年与他一起被奉为创业榜样的另一个80后。

“我是个文艺青年,只有文艺青年才是个好的产品经理。”茅侃侃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经历,不谦虚地说。但他也说10多年来自己对商业的理解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在赚钱和梦想面前,我会选择赚钱。”他说,以前总觉得梦想更重要,但结果是到后来发现钱没赚到,梦想也无从谈起。头几年,他通过写书赚了一笔“够喝酒的钱”,他挺高兴,“对我来说商业就是你最后总得选择一个方式把钱赚了。”

新的创业

2011年年底,茅侃侃在咖啡厅结识了现在的合伙人郭洁青,郭所在的九州联宇主要从事传统的交通信息处理业务,为国内诸多地图厂商提供B2B信息。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郭希望在地图服务领域拓界到B2C。早年茅侃侃在时代美兆做真人CS时就接触到LBS,对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早已熟悉。但看到国内的玩转四方等LBS网站效仿foursquare却没找到盈利模式,他没敢贸然趟水。

和郭洁青的谈话给了茅侃侃不少启发。他算算自己在北京开了十年车,但现有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交通)那个行业的人不是做产品的。”茅侃侃认为,基于位置服务、智能城市和车联网的竞争目前还并不激烈,用户也没有产生固定的使用模式,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他希望把握这个机会,通过移动互联网和交通系统、汽车厂商进行深度整合。

2012年4月,茅侃侃带领10人左右的团队开始开发交通出行信息应用。他的出发点是:路况信息服务是一种“伪刚需”,工具型App难以长期维系用户粘性,但却是很好的“药引子”;而基于交通出行工具延伸的服务才是刚需,业务延伸的空间大。因此,他希望先打造一个实时路况信息平台,做好种子用户的培育;然后整合线下资源,在后端即汽车厂商、保险公司等领域进行合作,打造全系列的交通出行O2O服务模式,即基于同一个数据平台,衍生出一系列App:路况查询、出租代驾、拼车搭车、道路救援、修车和保险服务等。

在茅侃侃的的设想中,这种“轻应用、重服务、重后台”的产品布局,不仅可以避开和竞争对手的正面攻势,还可以使数据间存在共享与关联关系,从而找到清晰可靠的商业模式。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的团队做出的第一个实时交通路况应用“哪儿堵(Jamper)”,从开发到上线就足足花了6个月,根据苹果商店的要求做了数次修改。这个过程一度令茅侃侃感到崩溃。“总觉得命在别人手里。”他说,此外使用的语音软件磨合也不顺利,导致产品会遇到bug退出。

好在他认为自己本身就是对产品苛刻的人,因此不断修改和打磨成了那段时间的主题。“别看我外表挺糙,但总是我最细心地发现产品里的问题。”茅侃侃说。事实的确如此,在本刊记者试用“哪儿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都马上通过微信给予解答。

产品有了,便是推广。在App的浩瀚海洋中,不刷榜如何能脱颖而出?茅侃侃只是做了一些定向传播,比如他认为凭借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口碑传播能够带来不少目标受众,而汽车之家、weico等平台则可以带来一些“小资”用户的转化。

他定位的目标用户,男性是开头但不是主流,女性和新手才是未来:因为这部分用户在遇到交通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事故、坏车、保险等问题有强烈的求助需求。对于自己进军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产品,茅侃侃的目标是年底覆盖15到20个城市,做好产品的纵深及服务布局。“谈盈利模式现在还早,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就像1999、2000年时刚有互联网时,你总得等得起吧?”

对于目前自己的这份职业,茅侃侃坦言自己并不想太远。他反问道:“创业板排了多少个企业?有几个能上市的?”在他看来,如果产品做得好,未来即使被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收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在纵横经纬创业中,他不再像此前几家公司中去做管理者,而是以产品开发为主,郭洁青负责日常经营。“那并不是我的专长所在。”他说人能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最好。他还举了自己好友李想的例子,他说李想的优势就是做管理。在这方面,李想也给了他不少建议,“做兄弟这就够了。”茅侃侃说。

成长之困

他逐渐认清自己,是在时代美兆做过管理者之后。2009年离开后,茅侃侃经历过一段醉生梦死的日子。

“那时候没什么事干,每天都在喝酒,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20岁出头被冠以“亿万富青”名号,让他体会到名誉和现实之间的迷失。“虚荣总会让人找不到方向,到最后你会发现正负都抵消了。”茅侃侃说,幸好那个时候没有微博,否则也许更找不到自我。

实际上,曾经的“过亿资产”是他所在的时代美兆项目拿到的投资,他拿到的不过是有限的年薪和股权。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则是那时认识了一些本在那个年纪和阅历没机会认识的人,这些人慢慢做成了朋友,能在需要的时候拉上他一把。2011年,茅侃侃在自己关于职场心得的书《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中写道:“没有哪个创业故事是神话故事,更没有哪个创业者是神。我喜欢英雄二字,这适合每一个正在创业路上的人,因为英雄也有悲情,但他们仍是英雄。”这是这个八零后创业者十年打拼的内心写照。

在投入移动互联网创业之前,茅侃侃还有另一个相对稳妥的机会—去腾讯,而他当时也和腾讯几个业务线谈过。作为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他很遗憾当李想他们把泡泡网、汽车之家做得炉火纯青时,自己却一脚踏进了时代美兆这个线下项目。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机他不想再错过。和郭洁青的合作让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也开启了一段新的商业旅程,茅侃侃说,如果他的精力分10分,现在放9分在这个事情上,剩下1分留给生活。在这方面,他最钦佩的人是开发出微信的腾讯副总裁张小龙。他认为现在最开心的事是“自己产品的那一刻”。

茅侃侃的精力依旧很充沛,他活跃在微博、微信以及QQ上。白天他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用在产品的开发上,晚上则是一直和十几年前一样—泡咖啡馆、卡拉OK或者夜店。

他还喜欢刺青,他对自己作为文艺青年的评价是:这些人或许口味重,但内心都很单纯。“穿西服的未必是好人,有纹身的未必是混蛋。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就证明你是对的。”这是茅侃侃的座右铭。他说自己的上升星座和月亮星座是天蝎,特别矛盾,“但是适合做生意”。

适合做并不意味着会做。茅侃侃认为自己对商业的看法依然不成熟,但他说自己的心志有很多改变,至少做产品不像原来那么着急了。未来,他也只想做好产品。“所谓的产品,就是看你擅长使用哪种工具了。”

在拍照时,这个露出刺青,扎着辫子的三十岁大男孩一次次把沙发上的靠垫抱在怀里,在采访结束后他还特意发微信过来,问杂志上的照片能不能用自己自拍的照片。“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茅侃侃说。

Q and A

Q:你幸福吗?

A: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Q:你所看到的新趋势有哪些?

A:机器的人工智能

Q:你希望身处的新商业文明是怎样?

A:就现在这样,其实挺好的。我不期盼什么商业文明,最期盼法制健全,将人治的权重降到最低

Q:你的产品或服务对世界有哪些改变?

A:这个话题太大,不求对世界有所改变,只求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有乐趣和简单

Q:你如何被全球化改变,又想怎么样改变世界?

A:这么深奥的问题没有想过,我想这应该是奥特曼的事业吧

第4篇:侃侃而谈范文

“总之,现在是到了对心理课‘调侃’问题作出认真反思和认真应对的时候了。”钟志农老师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上发言的这句话引人深思。反思自己课堂上的“调侃”现象,我觉得要解决“调侃”问题,首先要理解调侃,分析出现“调侃”现象的原因,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钟老师在上述发言中很精辟地论述了“调侃”不是辅导教师人本主义态度引发的必然结果和辅导氛围“开放、放松” 的表现,“调侃”不是由于学生素质低而引起的。那么“调侃”的产生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觉得理解和处理“调侃”现象可以从学生所处的环境、课程主题、学生年龄、教师的课堂处理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看调侃和环境的关系。我在不同的场合上课,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节课,在自己的辅导室上有人听课和没有人听课会有不同,在教室上和在报告厅上会有不同,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和借班上课又有不同。我的经验是没有人听课反而没有什么“调侃”现象出现,而有人听课时却会出现;在教室上课课堂气氛显得真诚,而在报告厅听课人很多时会出现“调侃”现象;借班上课也是如此。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觉得和学生上课时的安全感有关。团体辅导特别需要让人信任的团体氛围,教师和自己的学生相处,已经有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团体在不断地上课中已经营造了一种安全感。钟老师说:“许多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是那些与学生整日厮守在一起的优秀班主任的杰作。对于兼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来说,对学生抱有充分的尊重、理解、真诚、接纳、支持、鼓励、关爱等基本的辅导态度,比他掌握较多的辅导理论与辅导技巧紧迫得多、重要得多。”这大概也是因为班主任上辅导课时班级团体安全氛围特别好的原因。但是当这个团体来了一个陌生的老师上课或来了很多老师听课,学生的安全感会被打破。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公开课比平时的课困难一些,后来我每到一个班级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向班主任要半个小时时间,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辅导课,和学生建立一种关系;每当有人听课时我就会重申保密原则,并尽量让学生在课开始前和听课老师互动。比如鼓掌欢迎,看起来好像有点做作,但我觉得这有助于学生安全感的建立。这样处理后学生在辅导教室上课的表现要比以前好些。

但是对于大型的公开课,我对于学生的表现还是感到担心。我觉得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几百个人听课,教师置身于舞台之上,还有灯光、录像镜头始终关注着,要在学生内心建立起完全的安全感是很难的。我认为我们的这种教研活动是有悖于心理辅导规律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采用“调侃”态度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行为,正如台湾学者黄惠惠所指出,“团体过程中常常用开玩笑的方法来面对严肃的课题时,可能是一种防卫行为,借由让大家发笑而除去考虑问题时的痛苦”。学生为了应对心理的紧张和巨大压力,而借用“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负性感情或非主流观点,从而觉得保护了自己。这种情况,好比在平原上生长的树木显得均匀、挺拔、高大,而在贫瘠的崖缝中生长的树木往往矮小、扭曲。但是无论哪种生长方式,都是环境造成的结果,和环境是协调的。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在崖缝上造一个平台,让树木挺拔生长。这个想法很好。在2007年浙江省优秀辅导活动观摩课评课中,有个老师发出“我们要听听常规课”的呼声,如果我们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能有专业的观摩教室,用单向玻璃把学生和听课教师隔离开来,那就是在崖缝中建造了一个平台。如果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可以省去很多和听课老师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常态课而不是非常态课了。

或许有人会反驳我说:这样就能每一节“舞台课”都不会出现调侃的现象了?当然不是。是否会出现“调侃”还与活动课讨论的主题,学生要表达的内容有关。我发现在讨论积极的主题和阐述符合主流社会观点的内容时学生出现“调侃”的现象会少很多,因为他们不需要用这样的“马甲”来保护自己,因为他(她)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也就会用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多时候在公开课上会出现感人场面的原因。有些人因此认为一堂好的心理辅导课中必须出现让人流泪的场面,认为这样学生才达到了深层的认知。其实这是个误区,很多时候学生被场面所感染,他们的认知层面并没有得到改变,就像我们中间很多人看电视、看电影会被情节所感动,而这种感动却往往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没有带来什么改变。因此,把这种感动作为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的主要标准是不妥的。当然,我不认为出现感人场面不好,我只是觉得感人场面的出现和“调侃”的出现都有它特殊的原因。

“调侃”的出现还和学生的年龄有关。我觉得学生的年龄越小,出现“调侃”的机率越小。因为调侃是一种比较幽默的表达方式,年龄小的学生不能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年龄小的学生对于大场面的压力感觉会弱些。

“调侃”现象的出现还和辅导教师自身素质有关,和辅导教师的态度是否强硬、对学生的“错误”是否比较宽容等因素有关。辅导教师很多令人信赖的人格特质如:真诚――开放的自我;尊重――绝对不伤害学生;同情心――总是设身处地表达理解;热情――学生不能不被你的努力所感动;人性化――适度表达常人的喜怒哀乐。这些特质有时是双刃剑,在安全的环境中,这些特质是学生打开自己与团体真诚分享的基础;但在不安全的环境里往往是学生敢于“调侃”的原因。

那么,辅导教师如何避免或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调侃”现象呢?我觉得钟志农老师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上的发言中谈的“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非常有道理:(1)调侃应该“容忍”吗?要看具体情况决定。(2)重在预防,抓好团体动力的“起、承、转、合”,营造健康、开放、活而不乱的团体氛围。(3)重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有的教师对“调侃”之风抬头缺少敏感,认为“我觉得不是调侃,而是……”其实“调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感觉。当然,引导和制止不等于粗暴地训斥,它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4)重在建立团体规范。(5)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对可能破坏团体氛围的调侃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并及时作出“再规范”的反应。但强调规范不等于板起脸“叫停”,而是重在及时提醒,这与辅导教师保持人本主义的接纳态度并不矛盾。

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在平时教室范围内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的准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钟老师把“调侃”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类型,如何以敏锐的目光,觉察出“调侃”是不健康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台湾学者黄惠惠认为,在团体过程中常常用开玩笑的方法来面对严肃的课题是不健康的;樊富珉认为喜欢在团体中表现自己、引起他人重视,从而进行过分的“调侃”是不健康的;台湾学者李坤崇认为:“有些学生为逃避问题,不讨论团体中发生的事情、不谈论在团体中的感受,或不直接回馈他人的意见,而仅谈论团体外的事情、过去的感受或脱离主题应该是不健康的调侃。”笔者认为,辨别什么样的“调侃”是健康的,什么样的“调侃”是不健康的,需要辅导教师去锻炼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但是我们要反对草木皆兵的做法,例如一听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学生回答时态度不够严肃,或者回答的内容是非主流思想的观点,就认为是调侃,就加以封杀,这样也不对。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论坛上讨论“调侃”问题,有个网友介绍过:“记得黄淑真老师介绍过这样一个课堂环节,老师问学生在家里什么事情令人生气?学生说:‘吃完饭,打开电视想看一会,妈妈走过来关上电视,说:做作业。’‘你是怎样表达自己情绪的。’‘大声地把自己的房门关上。’其他同学回答:‘撕纸’‘敲打枕头’……”大家觉得学生的回答是一种调侃还是自己真诚的反应?我觉得这是初中生最真实的反应,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回答都当作调侃,那么我们的活动课将会变得死气沉沉。

最后我觉得处理调侃问题还要看场合,“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处理,特别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活动中,要特别谨慎,因为那是最“恶劣”的环境,学生的安全感最低。在这种场合中,笔者主张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调侃”时应以引导为主,不要轻易用规范的手段,否则课堂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不健康的“调侃”是个问题,但是“调侃”并不是凶神恶煞,只要处理得当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4]钟志农.实施班级心理辅导课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5]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侃侃而谈范文

真正能将快乐与事业融为一体需要相当的智慧与能力。

“80后”网络新贵中年龄最小的茅侃侃做到了。

他玩游戏玩出了名堂,创造出真人实景游戏,把游戏从网上玩到网下颠覆了传统网络游戏的虚拟状态。他从网络世界里“玩”出了上亿的财富,一夜之间成了商界的超级新秀。

有人叫他“混世魔娃”,有人叫他“游侠”。也有人叫他,“IT英雄”。

但是,他就是他,一个张狂外表下潇洒生活的“乖孩子”。

不做“啃老族”

茅侃侃外表却是不乖的。他穿着休闲,打扮嘻哈,喜欢玩游戏和山地车。由于过于时尚无法让人认同他为乖孩子。

但在骨子里,他知道父母给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一个很“远大”的目标:挣钱养活自己,不再花家里的钱,他说得很简单,“还是花自己的钱,牛气!”

相比社会上有些让父母头疼、总也长不大的“啃老族”茅侃侃很早熟。

可早熟不等子学业有成。在父母的期望里,哪个孩子不应该拿个很好的学位,然后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里,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

茅侃侃拿到的最高学历却只是初中。茅侃侃上大学的可能,终止于1999年。那年,茅侃侃被高一地理会考绊住了,不及格后补考,还不及格。按国家政策,他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

提起那两次会考,他说:“不是我喜欢的打死也记不住。我也像模像样地看了,就是记不住。”

当校长为这样一个太忠实于自己好恶的“落后生”发愁时,他倒轻松地说,“这不正好,咱就不学了。”

按照一般的衡量标准,这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但茅侃侃不是一般的孩子,就不能按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他。从初中阶段,他就很少跟同龄人打交道,在网上,跟他打交道的人都比他大七八岁。也因此,茅侃侃的思维和行为要比实际年龄老到得多。

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早就想工作,初中的时候想考职高,就是想早点参加工作。”时至今日,他说自己很崇拜跟他年龄相仿的李想,因为他觉得李想是真正白手起家的人。

茅侃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脑。那是1993年,他父亲从国外带回来一台电脑。茅侃侃一见电脑就爱不释手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围着电脑转,吃饭也是一手端碗一手握着鼠标,小小年纪的他从那时起就爱上了写电脑程序。没两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上网,初中阶段精通计算机的他就几次带领校队参加中学生计算机比赛,扫北京市。

有这个底子,他觉得将来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只要是跟计算机沾边的事,我都能干。”

茅侃侃对自己的能力一直比较自信。“我不在乎别人说我的学历低。而且,我认为这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断地体验与收获

虽然轻松地离开了学校,茅侃侃却必须沉重地面对现实。他非常清醒:“公司招聘员工要看证书,没有任何证书肯定是很难找到工作的。”

他决定去考微软和思科的计算机认证。于是去计算机认证考试的辅导班学习,可是只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就上不下去了。“还是因为不想花家里的钱,去上课要花钱打车,不好意思跟家里要。”

心高气傲的茅侃侃便买了书回家自学。4个月后他享到了微软和思科两个计算机认证。

这一年茅侃侃刚刚17岁,而当时亚洲18岁以下的人拿到这两个认证的只有两个。他是其中之一。

他享着这两个招牌在一家网站谋了个月薪3600元的网管职位。可是这不是他兴趣所在,所以并没有做多久,生性好动的他说自己实在“坐下住”又转做能四处走动,跟人打交道的市场和策划工作。“当时的王作蛮过瘾,老跟媒体打交道,很多创意想得天花乱坠。”

之后的3年里,茅侃侃从网站到游戏公司再到政府部门,换了四五次工作。在这期间,他和别人合伙开过公关公司,甚至还制作过一个电视纪录片。在财富的收获上,是有挣有赔,“挣到的钱,基本上又撒了回去”。

他频频更换工作,让人觉得有点游戏人生的味道,他并不在意:“我年纪小,还难做到通盘地权衡利弊,所以只要有一千机会,别管好坏,就冲上去通通拿住,换一种环境,多一种体验这不就是年轻人该干的事吗?”

茅侃侃不只是在体验生活,还是在累积经验,为创业做充分的准备。任何时候,机遇都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入。

不同行业的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茅侃侃承认,技术工作的背景让他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设想与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而政府部门的经历,则让他可以从更宏观地角度认识公司发展的方向。

有位教育家说过,想真正成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见万个人。就是强调实践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茅侃侃在自觉地做这些。

成功后的他继续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还对大学生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我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大学生就该做两件事,一是出去玩二是谈恋爱。出去玩可以结交朋友,谈恋爱可以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做好这两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在锻炼与人沟通这一必要的技巧。”

在这方面他觉得自己的好朋友高燃做得非常好。“我和高燃是好朋友,性格却完全不一样,他为了要资金,可以把杨志远堵在电梯里找沟通的机会,这种勇气我自认为没有。”

我们公司招聘员工注重的就是实战能力和社会阅历,很少看文凭。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有效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需求。

我“玩”故我在

茅侃侃爱玩,也从不掩饰自己爱玩的个性。打网络游戏就是他很喜欢的一种“玩法”,

“玩是人的根本需求,关键在于如何玩得更有意思。”

高手和菜鸟之间的区别也许就在于对游戏的态度。

“通过玩,我一直在磨合,直到找到了属于我的发展发向。

茅侃侃所找到的自我发展方向,就是把网络游戏的情节融入到实景里面,由人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提供大量电脑化的道具和变化的场景,作为游戏高手,他深信有了实景体验,会让游戏更真实,创造更多的互动。

2004年,他决定做这个项目,取名“MaJoy”,意即“魔幻(Magic)”加“乐趣(Joy)”。

可是启动这个项目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

就在这时,茅侃侃碰上一个曾经合作过的老板。茅侃侃把想了一年的MaJoy项目跟他交流。

当然在交流时,茅侃侃并不只是说了一千简单的,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的想法,而是递给他一叠厚厚的资料,那是茅侃侃通过成宿成宿努力才

完成的长达二十多万字,专业性极强的《Majoy商业计划书》和《MsJpy娱乐指导白皮书》。精明的老板当即被茅侃侃的那套大胆而缜密的文案所打动,当场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并由茅侃侃负责。

于是,“MaJoy”,项目的执行公司一北京爱航工业公司诞生了。茅侃侃以智力八股,占25%,双方正式运营MaJoy,首期投资3.75亿人民币。

他说,“MsJoy将通过游戏本身,以及一系列通信、网络、传媒等增值产业形成整合的盈利模式。未来5年,MaJoy项目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将不低于15亿至20亿元人民币。”

自此,茅侃侃跻身亿万富豪的行列,他“玩”出了真金白银。

“玩”亦有道

有人觉得茅侃侃只是个爱玩的孩子,成功只是偶然的幸运罢了。

他不以为然。他有一套“玩经。”

“玩不能傻玩,消费要和就业 创业结合起来。”

“人玩得有目的,玩到最后才是高手。”

“玩也能从偏分玩成正分,这与学历无关。”

偶然里有其必然性,对于创业,茅侃侃认为能力、勇气、发散性思维观察力和毅力这5点很重要。

“我还没有成功,但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是善于发现生活。”

“很多人都认为我现在风光事实上我经常在公司的地下室工作到早上4点,日子也很艰辛。”

的确,茅侃侃不是没吃过苦,他经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他只是不认为那是“苦”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无所谓苦。”

茅侃侃还有一种乐观的精神,就是很善于把挫折忘掉:“人呢,什么困难坎坷都要经历。但是我老觉得自己内心挺强大的,两分钟我就忘了,你问我经历过什么困难,我真记不住。”

“人得‘信命’,但不能认‘命’。信‘命’是你得能接受现状。上次做培训,有好多人都说现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工作,但是让他说具体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又说不上来。不能天天想一些没影子的事,你得面对现实。不能认‘命’就是你不能太安于现状了,有机会就得把握。”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某种学问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它作为快乐。

第6篇:侃侃而谈范文

关键词:《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306

清代翟灏《通俗编》是明清俗语辞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通俗编》共38卷,采集方言俗语5 456条,分38类,即: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每一类下面分别收录相关词目,每一词目下,均引用书证以明词义与来源,或有按语[1]。

《通俗编》一书,古今中外学者评价都很高,相关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历来关于《通俗编》的研究似未曾注意到黄侃先生对《通俗编》所作的评语。黄侃精通语言文字之学,尤精小学,曾在《通俗编》书眉施评语二百多条。其评语《〈通俗编〉笺识》收录于《量守庐群书笺识》[2]。黄侃的《通俗编》评语虽只有两百多条,但牵涉到训诂、文字、音韵、方言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阐释,贯穿了黄侃个人的学术见解。评语中内容最多的是有关训诂方面的。本文拟对《通俗编》黄侃评语的训诂特点与成绩作一述评,以揭示其学术价值。所引《通俗编》据乾隆无不宜斋雕本,所引黄侃评语据《〈通俗编〉笺识》,引文后标明《〈通俗编〉笺识》在《量守庐群书笺识》中的页码。少数文字因需要而保留繁体形式。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二或三例。

一、与词源研究相结合:以转语揭示同源词

黄侃注重词源研究,他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究其根本,“一切学问皆必求其根本,小学亦何独不然?《释名》之作,体本《尔雅》,而其解说,正在推求语根。以《释名》之法驾驭《说文》、《尔雅》即为推求语根之法。”[3]59“名物须求训诂,训诂须求其根。”[3]197在《通俗编》评语中,黄侃特别注重汉语词源的探讨,他经常说到“转语”、“某乃某之转”这样的话,实际就是揭示同源词。同时,他还注意揭示明清俗语词的同源词,这在已有的只注重上古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例如:

(1)《通俗编》卷二“崎”条:“《朱子语录》:伏羲只是理会网罟等事,不曾有许多崎。按:毛苌《正月》诗传有‘崎岖’之语。此节用之,与言‘跷欹’者别。”黄侃于词目“崎”后评曰:“此与‘跷欹’皆‘奇巧’之转语。”[2]418

按,“崎”,《汉语大词典》释义:“同‘崎’。奇特;古怪。”举《朱子语类》二例。按释义欠妥,《朱子语类》中有“跷欹”、“跷”、“跷蹊”和“崎”,是一组异形词,表示“奇怪、可疑、诡谲”之义[4]179-180。“奇巧”,《汉语大词典》义项一:“奇异机巧;奇诡狡诈。”首例是《管子・治国》:“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后二例是《庄子・人间世》与宋无名氏 《道山清话》。语义上是一致的。语音方面,“”,疑母宵部。“跷”,溪母宵部。“巧”,溪母幽部。三字声近韵近。宵部,黄侃称豪部;幽部,黄侃在萧部。“崎”,溪母歌部。“欹”,同“”,溪母歌部。“奇”,群母歌部。三字声近韵同。声母方面,黄侃将“群”并入“溪”;韵部方面,歌部,黄侃称歌戈部。所以,三词是音近义同的关系,故黄侃视之为转语。

(2)《通俗编》卷八“操剌”条:“《五代史・汉纪》:‘耶律德光指刘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按:剌,音辣,世俗以勇猛为‘操剌’也。”黄侃于词目“操剌”后评曰:“‘操剌’犹‘躁戾’。”[2]421

按,“操剌”一词,始于《旧五代史》,《汉语大词典》举此例及清恽敬《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又清乾隆五十三年奉撰《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二・御制赞》称“头等侍卫和隆武巴图鲁额尔登保”:“中林绩,健捷过人,星驰飞镞,操剌罕伦。”黄侃说:“‘操剌’犹‘躁戾’”,“躁戾”,《汉语大词典》释为“浮躁暴戾”,举二例:明唐顺之《郑氏三子字说》:“鸾鸟之声和,故乐家象之以协于律吕,君子载之在舆而听焉。以消其非僻躁戾之心,是和气之应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使不仁加身者,是何宁静严密功夫,而堪此躁戾恶语也?”“躁戾”在史籍中最早见于《魏书》卷十九:“第二子世,颇有干用而无行……世轻薄,好去就,诏送晋阳。兴和中,薨。赠侍中、都督冀定瀛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傅、定州刺史, 尚书令、开国公如故,谥曰躁戾。”乃是贬义之词。唐柳宗元《祭崔使君神柩归上都文》:“嘻乎!崔公楚之南,其鬼不可与友,躁戾佻险,败苟,脞贱暗,轻嚣妄走。”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躁戾者阳中之恶,狡险者阴中之乖。”从语义上看,“操剌”与“躁戾”大致相同,都是指凭意气做事情,仅有褒贬之不同。从语音上看,“操”,清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躁”,精母宵部,二字声近韵同。“剌”、 “戾”均为来母月部(黄侃称曷末部)。因此黄侃所说的“‘操剌’犹‘躁戾’”可以理解为二者为同源词。

(3)《通俗编》卷十三“掇”条:“《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朱子《答陈同甫书》:‘告老兄且莫相掇。’《元典章》:‘禁宰杀文书到呵,掇各路分榜文行者。’史弥宁《杜鹃》诗:‘春归怪见难留住,掇元来都是他。’”黄侃于词目“掇”下评曰:“此‘催督’之转。‘督’转‘掇’,犹‘’转‘至’、‘’转‘轾’也。”[2]423

按,“催”、“”古音均为清母。“督”,端母觉部(王力拟音[uk],王力“觉”、“幽”黄侃合为萧部,为阴声韵,则为[u]);“掇”,端母月部(王力拟音[at],黄侃称曷末部)。“”,端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至”,章母(黄侃“照三归端”,“章”归于“端”)质部([et],黄侃称屑部)。“”,章母(黄侃归“端”)幽部([u],黄侃归萧部);“轾”,端母质部([et],黄侃称屑部)。故“‘督’转‘掇’,犹‘’转‘至’、‘’转‘轾’”均为阴声韵转入声韵,黄侃所说“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从语义来看,“掇”有“怂恿”义,亦有“催督”义。《汉语大词典》“掇”义项一:“怂恿。”义项二:“催逼;催促。

”“怂恿”他人所做之事是不好的,故为贬义;“催督”他人所做之事是中性的。《通俗编》所举朱子书、《元典章》及史弥宁诗中的“掇”实际上都是中性的“催督”义,与《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是不同的。

二、与词汇研究相结合:揭示音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形词

黄侃注重词的音义关系研究,尤重以声音通训诂,他认为:“古无韵书,训诂即韵书也;古无训诂书,声音即训诂也。故古代经典文字多同音相借,训诂多声近相授。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3]200词汇研究的范围很广,黄侃《通俗编》评语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注意从音义关系角度探讨异形词。所谓古汉语异形词即是指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包括方言音变和历史音变)、同义(一个或多个义位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5]。例如:

(1)《通俗编》卷一“霍闪”条:“顾云诗:‘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按:《文选・海赋》:‘无度。’注引《说文》:‘,大视也;,暂视也。’俗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古雅。”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霍’如‘霍然病已’之‘霍’,‘闪’如‘罔两闪尸’之‘闪’,作‘霍闪’自可。”[2]417

按,汉枚乘《七发》:“然汗出,霍然病已。”“霍”为迅疾义。“闪”,《文选・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像暂晓而闪尸。”李善注:“闪尸,暂见之貌。”吕向注:“暂晓谓暂见即没也。闪尸,疾见。”唐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闪”是突然闪现之义。故“霍闪”自有其成词理据。故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说文・目部》:“大视也。”徐锴系传:“惊视也。”“”,《说文・目部》:“暂视也。”闪电因其只能暂视故又可引申指闪烁。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仲阳》:“电,其光也。”故“”亦有其成词理据。“霍闪”、“”,二词音义相同,可视作异形词。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也并未否认“”的写法。他在《论学杂著・蕲春语》中说:“今吾乡电曰,谓云中出电曰掣。”作“”。因此“霍闪”与“”当视作异形词。

(2)《通俗编》卷三“登时”条:“《魏志・管辂传》注:‘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易》之清浊,延于万代。’《北史・祖传》:‘夜忽鼓噪喧天,贼众大惊,登时散走。’《旧唐书・张柬之传》:‘姚崇言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则天登时召见。’《王子年拾遗记》:‘使者令猛兽发声,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抱朴子・自序篇》:‘或赍酒肴候洪者,虽非俦匹不拒,后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按:《盐铁论》‘登得前利,不念后咎’、《焦仲卿妻诗》‘登即相许和’,所云‘登’者,盖即登时之谓。”黄侃于词目“登时”后评曰:“‘登’即‘当’之转。”[2]418

按,黄侃“‘登’即‘当’之转”之说有利于我们考察二者音义关系。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登时”条:“登时犹言实时、当时也。当读去声。《唐书》田弘正笑刘悟曰:‘闻除改,登即行矣。’胡三省《通鉴》注:‘登即行,言登时行也。’《律条》:‘凡夜无故入人家,主家登时杀死,勿论。’按韵书‘登’注‘升也,进也,又成也,熟也。’无实时、当时之义。‘登时’盖方言耳。”[2]7-8陈士元所引见《资治通鉴・宋纪十六》“帝登帅卫士”胡三省注:“登,登时也。登时,犹言实时也。”《助字辨略》卷二“《吴志・钟离牧传》注‘牧遣使慰譬,登即首服’”刘淇按:“登,即登时,省文也。”按,“当”,古音端母阳部(黄侃称唐部);“登”,端母蒸部(黄侃称登部)。“‘登’即‘当’之转”之说是有道理的。“登时”即“当时”,也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顿时”[6]。较早例子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辂以为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当时”表“登时,顿时”义《汉语大词典》首引《海内十洲记》,此书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在六朝时,可见其基本上与“当时”同时。“顿时”则迟至清代出现。“登时”、“当时”、“顿时”是一组音转异形词。

(3)《通俗编》卷八“琅汤”条:“《管子・宙合篇》:‘以琅汤凌铄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按:今以不敛摄为琅汤。”黄侃于词目“琅汤”后评曰:“‘琅汤’即‘浪荡’。”

[2]421

按,《汉语大词典》“琅2汤”:“浪荡,放纵。”举《管子・宙合》:“以琅汤凌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 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琅,读为浪;浪;犹放也。汤,读为荡;荡,《说文》作,云放也。”“琅,读为浪”表明“琅”是借字。“”,《说文・心部》:“,放也。”沈涛古本考:“《华严经音义上》引‘,放恣也。’”是此“放”即放恣、放荡义。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荡’为之。”然“荡”亦有“放”义。《广雅・释诂四上》:“荡、逸、放、恣,置也。”王念孙疏证:“荡、逸、放、恣同义。”《荀子》有“荡悍者常危害”之语。二字古音均为定母阳部(黄侃称唐部)。是“琅汤”是“浪荡”之借字,“浪荡”之“荡”与“”为同源词。黄侃所说“‘琅汤’即‘浪荡’”,揭示出二者是异形词的关系。

三、与文字研究研究相结合:注重形义关系,表明文字正俗

黄侃的训诂,注重形、音、义的结合。“盖小学即字学,字学所括,不外形、声、义三者。《说文》之中,可分为文字、说解及所以说解三端。文字者,从一至亥九千余是也。徒阅文字,犹难知其所言,徒阅说解,而犹不能尽其指意,于是必究其所以说解。……而后知形、声、义三者,形以义明,义由声出,比而合之,以求一贯,而剖解始精密矣。”[3]8在《通俗编》评语中,他的训诂也注意从文字研究的角度进行。例如:

(1)《通俗编》卷二“苏州”条:“高德基《平江记事》:吴人自相呼为‘子’,又谓之‘苏州’,范成大《答同参》诗‘我是苏州监本’。郑思肖《懒道人凝云小隐记》:‘懒道人,苏人也,既矣,又懒焉,苏人中真苏人也。’按:今苏、杭人相嘲,苏谓杭曰‘阿’,杭谓苏曰‘空头’。据诸说,则旧言‘’者,苏人也;据田汝成说,则旧言‘空’者,杭人也,不知何时互易。赵光《说文长笺》云:‘浙省方言曰阿带,谓愚戆。阿入声,带平声,一曰阿。’赵氏,苏人也,苏人之嫁于浙,其自是时起欤?”黄侃于词目“苏州”后评曰:“,正作‘’。”[2]418

按,“”,《说文・女部》:“,迟钝也。亦如之。”段玉裁注:“《集韵》:‘,当来切。’即此字也。今人谓痴如是。”“”、“”是宋代产生的后起字。“”,《广韵・韵》:“,,失志。”“”,《广韵・韵》:“,痴,象犬小时未有分别。”按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苏杭呼痴人为子,累见人又或书‘’、‘’二字。虽知书如杭徐伯龄,亦以‘’字为是。予考《玉篇》众书无‘’、‘’二字。独‘’字《说文》云‘马行仡仡’,而《韵会》云‘病也,痴也’。凡痴字,皆作‘’,独《海篇》载‘’、‘’二字,亦曰义同‘’字,是知‘’、‘’皆俗字也。”“”,《玄应音义》卷六引《苍颉篇》:“,无知之也。”《广雅・释诂三》:“,痴也。”《汉书・息夫躬传》“内实不晓政事”颜师古注:“,愚也。”“”,古音定母之部,“”,疑母之部。之部,黄侃称部。二字音近义同,可以认为是异形词。

由此可知“”、“”是较早产生的表示迟钝、痴之义的字,“”、“”则为其俗字,“”后来又写作“呆”。从词的角度来说,“”、“”、“”、“呆”则为异形词。黄侃所说的“,正作‘’”揭示了字体正俗之关系。

(2)《通俗编》卷十六“头”条:“《元史・武宗纪》:‘徽政使头等言:“别不花以私钱建寺,为国祝。”’按:音如哇,不正也。元俗质朴,即其形以为名。海宁有元祭酒荣头墓,谈迁《海昌外志》俗作‘歪头’,非。”黄侃于“音如哇”下评曰:“正作‘’。”[2]425

按,“”,《广韵》苦瓜切,是“”的异体,《集韵・佳韵》:“,不正也。或作。”贾公彦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周礼・夏官・形方氏》:“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玄注:“杜子春云:离当为杂书,亦或为杂。玄谓华读谓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绝。”即歪斜不方正之义。《通俗编》较简,《直语补证》“邪”条增加了新材料:“,苦哇反。即今歪斜字。《周礼・夏官・形方氏》注:‘邪离绝。’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一头宽一头狭。’《广韵》作‘’,火娲切。物不正口偏曰。若白诗所谓‘天斜’,其音义相似耳,非正训也。”[2]883《直语补证》对“”、“斜”、“”词义的细微不同之处作了辨析:“”是“两头宽中狭”,“”是“物不正口偏”。诸词在实际使用中均可泛指歪斜。“”与“歪”,《说文・立部》:“,不正也。”段注:“俗字作歪。”故“”是正字,“歪”是俗字。黄侃所说的“正作‘’”是就《通俗编》中的人名“头”说的,“头”是“物不正”,故当用“”。“”是“两头宽中狭”,“歪”是俗字,所以“头”的正字应当用“”。故黄侃此处的评语是从文字的本义与正俗角度来说的。

(3)《通俗编》卷十八“阿姆”条:“《诗・采》笺[《仪礼・士昏礼》注]:“姆者,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若今乳母也。”《通典》晋袁准曰:“保母者,当为保姆,春秋宋伯姬侍姆是也,非母之名也。”按:姆,即‘母’音之转,汉呼乳母曰‘阿母’,见《后汉书・杨震传》,今通谓之‘阿姆’,《北史》宇文母与护书曰:‘元宝、菩提及汝姑儿贺兰盛洛,并唤吾作阿摩敦。’阿摩,疑亦‘阿姆’之转。”黄侃于词目“阿姆”下评曰:“‘姆’正作‘’。”[2]427

按,《通俗编》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因其实即古之乳母、今之阿姆,并疑《北史》“阿摩”亦“阿姆”之转。“阿摩敦”为古鲜卑语,是阿尔泰语的一支。阿汉之间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又,因为“汉呼乳母曰‘阿母’……今通谓之‘阿姆’”,故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实则二者同音,是同源词。黄侃说“‘姆’正作‘’”,“姆”,《玉篇・女部》:“姆,女师。”“”,《说文・女部》:“,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段玉裁注:“许作‘’,《字林》及《礼记音义》作‘姆’也。”《玉篇・女部》:“”,同“姆”。“”与“姆”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从词的角度来说则是异形词,“”见于《说文》,“姆”则不见于《说文》,故黄侃说“‘姆’正作‘’”,是以“”为正字。

四、与音韵、方言研究相结合:发掘语音的演变与词义变迁

黄侃强调形、音、义三者的密切关系。“小学必形、声、义三者同时相依,不可分离,举其一必有其二。”[3]48上古音方面,他的古音十九纽、二十八部是评语的音韵体系,例如上文所引黄侃“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中古音则依从《广韵》。《通俗编》评语中也颇多音韵与方言研究的材料,须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例如:

(1)《通俗编》卷十七“喝”条:“邵伯温《闻见后录》:‘欧阳公曰:“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黄侃于词目“喝”下评曰:“今作‘吆喝’,语出于礼经之‘噫兴’。”[2]426

按,“喝”,《汉语大词典》释义:“犹吆喝。”举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与《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例。“吆喝”,《汉语大词典》列四个义项:1.大声喊叫。2.犹呼唤。3.呵斥;喝令。4.大声驱赶;大声驱逐。“喝”首见于宋代,“吆喝”则要晚一些才出现。因多用“吆喝”,故辞书归纳其义项亦较“喝”多。又“”,《广韵》於霄切,影母宵部;“吆”,《集韵》伊尧切,影母萧部。二者音近义同,实为异形词。黄侃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按《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一说“噫兴”即“噫嘻”,叹词。清钱大昕《声类》卷一:“‘噫歆’、‘噫兴’即‘噫嘻’之转,亦即‘呜呼’之转也。”黄侃所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此处“噫兴”当理解为后一说:叹词。则“喝”、“吆喝”与“噫兴”均有大声出声之义。从语音上看,“噫”,《广韵》有二读,作为“叹声”是於其切,影母之部。“兴”,《广韵》亦有二读,此当为平声即虚陵切,晓母蒸部。又“”、“吆”是影母,“吆喝”之“喝”在《广韵》中是许葛切,晓母曷部。“喝”(吆喝)与“噫兴”声母均相同,亦可视作是“噫兴”在近代汉语中的音转。

(2)《通俗编》卷十八“我侬”条:“《隋书》:‘炀帝宫中喜效吴音,多有侬语。’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湘山野录》载吴越王歌:‘你辈见侬底欢喜,永在我侬心子里。’程倚《悼贾岛》诗:‘驰誉超前辈,居官下我侬。’宋《江上歌》:‘我侬一日还到驿,你侬何日到邕州。’按;吴俗自称‘我侬’,指他人亦曰‘渠侬’。古《读曲歌》‘冥就他侬宿’,《孟珠曲》‘莫持艳他侬’,隋炀帝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他侬’、‘个侬’,犹之云‘渠侬’也,元好问有‘大是渠侬被眼谩’句。”黄侃于词目“我侬”下评曰:“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2]428

按,“侬”作代词,可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有用法或说为“人”声之转。《六书故・人一》:“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侬”在《广韵》中是泥母冬韵,黄侃所说“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语言,“老”、“囊”是“侬”的音转。“老”,《广韵》来母皓韵;“囊”,泥母唐韵。“老”之与“侬”,犹今之l、n不分。当然,“你老”、“他老”在语义上有表示尊敬的意味,故“‘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

(3)《通俗编》卷二十四“礓子”条:“《武林旧事》诸小经纪有卖‘礓子’。《字汇补》;‘,音擦。姜石,出《大内规制记》。’按:此当是阶磴之称,而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黄侃于词目“礓子”下评曰:“吾乡谓石阶长短皆曰‘礓’,寻其正字,当作‘阶砌’。”[2]431

按,《武林旧事》“礓”、《字汇补》“姜”,黄侃考定其正字为“阶砌”。“礓”、“姜”,《广韵》见母阳韵,阶,见母皆韵。“”,《字汇补》;‘,音擦。“擦”在《字汇》中音初戛切。“砌”,《广韵》清母霁韵。“礓”、“姜”与“阶砌”音近,无可疑也;词义上也一致(“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只是方言意义缩小而已)。黄侃证以方言词,所探本字凿然可信。

五、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考察训诂的文献材料

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解释,黄侃评语中注重训诂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以求正确的结论。例如:

(1)《通俗编》卷四“公子王孙”条:“《战国策》:‘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此四字连见故籍者。《史记・货殖传》:‘宛孔氏有游公子之名。’师古曰:‘公子者,五侯贵人之子,言其举动性行有似之,若今言诸郎矣。’《汉书・韩信传》:‘哀王孙而进食。’苏林曰:‘王孙,言如公子也。’《文海披沙》:‘秦汉人相呼,率有此美称,如蔡中郎谓王粲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盖亦口头虚语耳。’”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2]419

按,此条为文献校勘内容。查明谢肇八卷本《文海披沙》(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130册影印明万历刊本),卷六“王子公孙”条云:“秦汉人相呼,率有美称,如漂母谓韩信为王孙,蔡中郎谓王粲亦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此亦口头虚语耳。注者百方解释,至谓公子为胜之字,此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引全文知《通俗编》仅引《文海披沙》材料而未引其观点。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有“暴胜之公子”:太始三年,“三月,光禄大夫河东暴胜之公子为御史大夫,三年下狱自杀。”师古曰:“公子,亦胜之字也。后皆类此。”“公子”有美称泛指用法,但暴胜之字公子史书有明证。黄侃“‘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之说是。

(2)《通俗编》卷十一“木人”条:“《史记・灌夫传》正义:‘今俗云人不辨事曰杌杌若木人也。’按:《论语》云‘木讷’,《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数郡,民俗质木’,皆谓其性之朴,而此直以木偶喻之。今流俗所诋为木者,大率本此。”黄侃于《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后评曰:“‘杌’即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2]422

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帝宁能为石人邪”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云:‘言徒有人形耳,不知好恶。’按,今俗云人不辨事,骂云杌杌若木人也。”“杌杌”,无知、痴呆貌。《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李善注:“干宝《晋纪》云言君上之议虚谈也。萧杌,未详。”刘良注:“言时名目三公,皆萧然自放,杌尔无为,名称标著上议以正朝廷者,则蒙虚谈之名。”“萧杌”一词,李善未注,刘良注为“萧然”、“杌尔”,亦嫌过略。黄侃以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注《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杌”,则明“萧杌”亦“杌”义。“萧然”有空虚之义,“杌”有浑然无知义,则“萧杌”为同义复用,空虚无知之貌也。

以上我们对《通俗编》黄侃评语中的训诂内容作了述评。黄侃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形、声、义相结合,要究其根本,“(形、声、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为写物音。由是而义傅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7]反映在《通俗编》评语中,就是他的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深入结合。《通俗编》黄侃评语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系统总结。参考文献:

[1] 翟灏.通俗编[M].清乾隆无不宜斋雕本.

[2]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A].量守庐群书笺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曾昭聪.古汉语异形词与词语释义[J].中国语文,2013(3):282-286.

第7篇:侃侃而谈范文

邓,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曾在中国新闻出版社、中国记协、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华声报电子版等机构服务任职;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研修。主要著作:《网络新闻编辑》(2005年)、《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2005年)、《东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2006年)、《网络新闻编辑教程》(2013年)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数十篇。

摘要:本文以“旭明侃两会”为例,观察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名人坐镇主持访谈节目的传播现象,并对网络平台、访谈主持者以及网民参与等多元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国内网络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面对传受关系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复杂局面,简单模仿名人上电视的主持和传播形式,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在网络微访谈活动中,如何处理主持人、嘉宾和网民的话语权力分配。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本文观察的实例来看,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尚处在初步的摸索和尝试之中,许多环节还在磨合中。最后,国内网络媒体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单媒介传播优势进入网络环境,“从单到多”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有性质的重大区别,业界对多媒体网络新闻服务运行的特点和形态还需扎实领悟和体会。

关键词:网络新闻 访谈 互动 微博 王旭明

“旭明侃两会”是人民网2013年两会期间在人民微博平台上新创的一档访谈类栏目,从2013年3月4日至15日总共推出十期节目。这档微访谈节目由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担任主持,每期节目围绕一个话题与嘉宾、网民展开三方互动交流,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主打。

人民微博始于2010年2月,2011年7月试水微访谈;2012年,微访谈形式进入其两会报道阵列,设立网民通过微博与政协代表直接交流的“直通大会堂”栏目。2013年的“旭明侃两会”不但着力突出微访谈形式,更专设主持人,显示创新力度。

请名人坐镇,是人民网2013两会访谈式报道的一大特点,如孟非的《非要点评》,曹景行、王旭明、曹林三人的《一说到底》等,都体现这种思路,其中尤以“旭明侃两会”最为重头。王旭明是时下网上网下的媒体名人,有长期新闻从业经验,更能娴熟运用及应对媒体表达。他的出场可明显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受众注意力。不过,这种名主持和微访谈的直接叠加,是否就是优化新组合呢?换言之,新闻名人主持微访谈节目,能否产生倍加的正效果呢?本文以此为例探讨网络微访谈的特色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样态创新问题。

一、访谈主持人的权力地位

在“旭明侃两会”中,主持人占据主导地位。

每期节目开场时,王旭明首先介绍嘉宾,热身暖场并引领话题;在访谈进程中,他不断提问嘉宾,推介网友问题,把控话题走向,推动讨论深入;最后结束时,他做总结提炼,归纳要点,一切驾轻就熟毫无困难。如此一来,主持人在微访谈形式中的分量地位陡然提升和强化,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微访谈的传播模式。本文发现:在微访谈中,主持人走到前台唱主角,必然会“抢戏”,把原本作主角的嘉宾主角和活跃的网民推到一边,压抑了嘉宾和网民的直接互动和直接对话。

统计观察显示,“旭明侃两会”节目中的嘉宾直接回复网民问题的次数普遍偏低(除第四期外),而主持人的问题的平均回答率达到65.64%,占据了网民与嘉宾互动的大部分时间。同样,在访谈中,网民获得回答后,只有12.77%的追问能再获答复;而主持人王旭明在连续提问上具有明显的把控优势。

当然,“旭明侃两会”的名称从一开始就赋予主持人极大优势,王旭明在访谈中的核心地位,足以让嘉宾必须向他靠拢和倾斜,网民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

二、嫁接微访谈方式的局限

国内微访谈始于2010年的新浪。它的基本模式是从网络论坛访谈中脱胎出来的。微访谈的新颖之处在于网民参与时使用微博方式,这使得论坛话题平台和被访者不再是唯一的和最终的信息流的交聚点;网民在向嘉宾发言的同时,也可以有网民之间的横向互动。微访谈的主持人功能通常很弱,或者根本不设置。经常是微访谈嘉宾直接面对广大微博主的提问,既担当以一对多的被访者,也是所有聚谈活动的一分子,只不过是更主动、更活跃和更突出的一分子而已。

一旦强化主持人地位,所有微访谈的运行都将为之改变。本文发现,十期“旭明侃两会”涉及到房价、教育、医疗、收入分配、政治改革、反腐倡廉、环境污染、文化发展等广泛而热门的主题,与人民网“2013年两会调查+大热点”的重合度很高。这说明“旭明侃两会”选题与网民的普遍关注焦点基本一致。

不过,话题虽有热度,但由于它们大都比较宏观和原则,放在微访谈环境中处理,互动和交流难免泛泛而谈,讨论和访问经常勉强落脚到官方回答或未来的期盼上,缺乏实质效应。许多话题牵涉面太广,普通网民不可能深入了解,不是不知如何提问,就是提问分散无法集中讨论。普通微博用户在参与前提上先天不足,一问一答的交流又要限制在140字的范围内,实在难度太大。每期“旭明侃两会”的时间设为一个小时,加上微访谈是一种时序性的打字交谈,除去选择或斟酌问题以及打字时间的消化,有效访谈交流时间不长。许多节目结束以后,问题仍然没有搞清楚。

三、“名主持+微访谈”的传播意义

超脱地旁观“旭明侃两会”,发现它的传播模式框架更像广播、电视访谈类型。它有主持、嘉宾和受众三方参加,主持人是掌控的主角,主持和嘉宾之间的互动是核心环节,网民的提问和参与只作陪衬。这点从前述的话语权力分配分析中已经可以看清。自然,除了访谈过程以外,个体网民可以对访谈内容中的某条微博跟评或者转发,以参与或表示态度意见,即网民评论或转发主持人的“评”或“问”,网民评论或转发嘉宾的“评”或“答”,网民评论网民的“问”等。这些内容都被缩写为微薄下方的数字。但是,具体观察“旭明侃两会”节目,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网民留言,都没有形成与微博主的互动。这又与开放听众短信互动平台的电视访谈没有什么大区别。受众的反馈只对主持人,并受主持人把控,更广泛横向的传播互动无法发生。微访谈通常在运行时长上享有自由度,可以较长时间驻留,方便网民和嘉宾互动参与:微访谈如果设立主持人,可以一种活跃的微博主身份,经常关注和参与微博中的交流,呼应和保持此微访谈的热度和聚合力。值得国内媒体关注,“旭明侃两会”的时长限制较为严格,这也更像一档广播电视访谈节目,而不像网络传播。

总之,“旭明侃两会”的主持人地位偏重,挤占网民与嘉宾直接互动的机会,所设话题宏观,微访谈特色不多,网民和嘉宾互动不充分,节目时长限定刚性的特征表明,这档节目基本是以微访谈为表,大众传播式访谈为体的传统节目样态;它表面式样新创,其质是传统大众传播模版,对网络传播特性的理解还有欠缺。

四、分析小结

人民网“旭明侃两会”的节目模式引出了几点思考和联想。首先,人民网是从纸媒中脱胎出来的互联网络新闻传播机构。它原本的强项在文字新闻方面,它的音视频传播始终处于生长壮大的过程中,许多纸媒出身的网媒机构都有这样的变身压力,尽管它们的进步幅度不小。这种由原本传统的单媒体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的过程,也正是传统新闻机构步入互联网世界的不可省略的改造任务,尽管具体各家的起点和由一转多的路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

其次,即使各网络传媒机构都拥有多媒体传播的实力,它们仍须面对网络整合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挑战,因为网络多媒体传播并不是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手段的机械叠加,它更要在融汇贯通地体现网络传播特性方面下很大功夫。正如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即便将中央电视台(CCTV)各频道节目全部上网,也不等于就实现了网络视频传播一样,至多实现了节目搬家。因为,网上传播必然对理念本身提出新的要求,对节目模式提出新要求。这种由单媒体到多媒体、由传统传播再到网络传播的双重变身,正是国内网络媒体业界时下面临的切实压力和具体挑战。上文对“旭明侃两会”的观察,正说明这种两步式跨越转变目前在中国网媒运行中的进行情况以及变身尚未完成的鲜活样态。

美国在视频新闻传播方面近期有一些新进展。除了超级视频平台YouTube依然强大以外,与社交媒体结缘的新闻视频站点非常活跃。例如,《赫芬顿邮报》(Huffintong Post)的“论坛直播”(HuffPost Live)以及都将社交媒体和多人视频聊天技术嫁接,主打移动用户终端新闻视频互动传播,受到年轻网友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谷歌Plus(Google+)的“Hangouts”将社交媒体服务资源集合起来,推出新颖的视频新闻服务,大大提升了竞争力。这些都是与传统电视新闻上网相区别的创新之举。相比之下,国内网络媒体在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方面,在打破传统视频传播思维和内容模版等方面,显然还需要更大胆的尝试。

作者:邓忻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8篇:侃侃而谈范文

侃爷最擅长讲拍案惊奇,其中一个关于他出生的故事,他更是讲了九九八十一遍。话说侃爷出生的当天,在产室门口焦急等待的侃爷的爸爸看到天空飘来一朵祥云,定睛一看,只见那云组成了一个字――“帅”!紧接着侃爷就出生了。每当说到这个“帅”字的时候,侃爷就如沐春风、满面红光。直到我有一次看《闪闪的红星》时,怎么看怎么觉得潘冬子经典眺望的表情很熟悉。

当我还不太清楚尼采哲学是怎么一回事时,侃爷就已深受尼采的迫害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体现在侃爷和同桌的女生因为鸡毛蒜皮的问题而展开激烈的口舌大战上。别看侃爷的嘴唇厚,一侃起来那可是“叭叭”的,骂人的功夫一点也不输给九品芝麻官里的周同学。如果对方女生是个普通的角儿也就罢了,可偏偏是棋逢对手,针尖对上了麦芒。说起那女生,也是我们班里响当当的一号传奇人物,骂人一刻钟不带重样的。然而,这些战争却没有一次满足我们这些看客的基本心理需求,往往不分胜负的几个回合之后,这二人开始了各自的独朗诵。他们心里明白,再吵下去不过就是两败俱伤,给看客们提供了不少笑料。其实侃爷在绝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奸的。

侃爷爱财,要说现代人,不爱财的很少,然而侃爷却不是一般的爱财。您能想象出侃爷爱财爱到何种地步吗――为了手纸都能打一架。如果生命轮回这个理论成立的话,我估计99%侃爷是葛朗台的再世。侃爷不仅爱守财,还总梦想着能发财,一夜暴富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无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永远有一位青年伫立于民工队伍中,他就是事业的忠实股东,我们的侃爷。在投入了大量资金不见回报的情况之下,侃爷终于痛定思痛,决心不再投身于这种一没保障、二没技术含量的致富道路中去了。然而一天没有买,侃爷就挠心抓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千万条小虫子在他身上爬那么痒。后来侃爷想通了,其实是一种慈善基金,往日白扔的那些钱也许已经变成山区小孩的书包和笔记本了,心想自己长这么大还没干过一件让人瞧得起的事,这回就算是对慈善事业作点贡献吧。侃爷怀着崇高的理想来到了点,又买了两张,开奖时一兑,还别说,中了五十。从此侃爷发誓要吃斋念佛,多行善事,这样也许就能中五百万的大奖。可是动机不纯的结果便是――此后再买的,侃爷依然是只捐不中。

要说侃爷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不流氓,当我们班的男生一个个对饭岛爱、武藤兰垂涎三尺的时候,侃爷总是用蔑视的眼光打量这些人。可能是小时候被幼儿园阿姨罚背过安徒生童话,侃爷现在依然对男女之情的想象还停留在王子公主式的纯情中。在家看电视时,一对情侣拉个手接个吻他还能勉强接受,可要是这个男的手往上摸了一点,或这个女的裙子稍稍露了大腿,他就一边大声说少儿不宜,一边坚决让他妈换台。他妈通常看着正入神,气得跳脚直骂这倒霉孩子,都多大了,还少儿呢!

侃爷一向对女生是不感冒的,曾经有过一两个女孩子主动找他提出交往,都让他一口给回绝了。可突然有一天,侃爷特神秘地跟我说,他恋爱了。我问是哪家的千金,是坐奔驰来的那个还是坐宝马走的那个?侃爷说是学校新来的实习校医。我说侃爷你不是想倒腾学校的这点药吧?侃爷承认自己人格确实有贱的一面,但还犯不上为了仨瓜俩枣挖学校的墙脚,而且警告我可以随意诋毁他的人品,但他纯洁的初恋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侃爷恋情伊始是在某月月考,那天正考数学,当我们像往常一样正抓耳挠腮、左顾右盼、翻书的翻书、交流的交流、或者干脆睡大觉的时候,广播说让我们集合到操场去做操。莫非领导来视察了?来得真是太巧了!侃爷一拍大腿,“噌”就蹿了出去。做了三四遍操以后还不见领导讲话,大家觉得这气氛有些蹊跷了。后来学校关了音乐干脆让我们在操场自由活动,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回教学楼,连厕所都不能上。这可提醒了侃爷,越是不让上厕所,侃爷就越是尿急。实在憋不住了,侃爷就苦苦哀求学校领导放他去上厕所。领导拍着侃爷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学校刚刚接到群众举报,说教学楼里有炸弹,你想想,放你一个人进去,万一爆炸了怎么办?就算你出来后没事,可别的想上厕所的同学怪学校不能一视同仁怎么办?侃爷苦苦哀求了半天,学校才同意找一个校医陪他去,那校医就是侃爷日后纯洁的初恋。

意志这个东西真是奇怪,如果一直不让去厕所,侃爷可能也就憋住了,可偏偏小河沟里翻船,侃爷到了厕所,眼见裤子就要脱了,水龙头突然发生了故障――侃爷在男厕所里尿裤子了。我们的校服裤子只要沾点水就能显,侃爷觉得这样出去太丢人了,不如在厕所里等裤子干了再出去,被炸死都比活现眼要好。侃爷也不知道在厕所呆了多长时间,反正他说看着窗外天空出现了火烧云,觉得自己的裤子干得差不多了,就出去了。然而就在厕所门口,侃爷看到了他此生最为感动的一幕:他日后的初恋,依然靠在门口的柱子上等着他,天边的金黄色染了她一身。侃爷说刹那间他见到了天使。侃爷回到操场一看,同学们早解散回家了,他也茫茫然地回教室提了书包走了。我问侃爷还有下文么?侃爷说没有了,但他坚信,这天使校医便是终生所求。

谁知,命中注定侃爷只是别人姻缘中的月老。那节课本来该上体育,但由于外面下雨,就临时改成了自习课。这时学校又来突击检查卫生了,侃爷依然还是等天使校医走过来,成心扔了些废物在地上。(按照侃爷的理论,那么漂亮的姑娘,后面献殷勤的人能从永定门排到长安街,而一般这种姑娘,只会注意与那些人截然不同的人。)天使校医照样让他捡,但侃爷还是依然绷紧了脸,往常天使校医都是悻悻地走了,谁知这回天使校医不依不饶。争执了几个回合之后,天使校医不知怎么突然“呜”地一下捂脸哭了。侃爷一下子就蒙了,就说跟你拌了几句嘴吧,可也不至于哭成这样啊。这时看不下去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我们的帅哥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一反平时跟同学嬉哈的状态,严肃地要求侃爷向天使校医赔礼道歉。侃爷就这样成全了帅哥的英雄救美。后来有一段时间,侃爷一看见这两人甜甜蜜蜜地在一起,就会咬牙切齿地说,那混蛋体育老师,连政治老师霸占他的课都不敢说个“不”字,这回可好,英雄救美,我当坏蛋倒成全了他,哼!我说,你那天使校医冲着帅哥来的,本来那天的突击检查没有咱们班的,她硬是给加上的。侃爷一拍桌子,我真是个傻×,我这是被人利用了!

第9篇:侃侃而谈范文

创建红四方面军电台

1931年初,中共中央调宋侃夫到中央特科无线电科学习报务和机务。这位工科大学生很快掌握了收发报技术,每分钟可以收发120至130个字。报务学习结束后,他又学习无线电工程原理和无线电机械装配。由于有电器知识,因此他学习比较省力,有些学习内容等于复习了一遍,英文版无线电手册他也能直接阅读。尽管如此,他学习仍相当认真,对无线电电器的装配、修理尤其专心致志,水平提高很快。不久,中央特科的陈寿昌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开办的电器商行买来一些原器件。宋侃夫等利用这些原器件装了一部收音机和一部发报机。最后装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台。他们按照上级告知的呼号、波长、联络时间,与上海的一部秘密电台进行联络,初次联络即得到了回答,这使他们兴奋不已。

在军警特务和法帝国主义租界巡捕房军警的森严罗网下坚持斗争,宋侃夫等人百倍警惕、谨慎。他们租住了西华德路的一间亭子间,住进后才发现房东是与巡捕房和警察有勾结的大流氓。经过仔细考虑,他们决定利用这个关系掩护自己,有时出门故意把房门钥匙交给房东太太,还经常给房东的小孩带些糖果,就这样成功地隐蔽了自己。

1931年4月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上海形势异常紧张。9月,宋侃夫和同事徐以新奉命去鄂豫皖苏区。离沪前,在上海的地下党领导乐少华告以鄂豫皖苏区与上海中共中央、江西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湘鄂赣苏区通报的4个密码电台的呼号、波长和联络时间。这些密码的编制没有现成的本子,宋侃夫只用了两三天时间就熟记了其中的3个密码本。徐以新熟记了一个。他们牢记着这些密码,肩负党的重托,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1年11月,宋侃夫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蔡威、王子纲、徐以新等人一起投入了创建电台的艰苦工作中。当时,红四方面军组建未久,电信工作几乎一片空白。宋侃夫、蔡威等人将红军在战斗中缴获的电台和无线电器材仔细清理后,发现连一部完整的电台也凑不齐。没有电台,无线电通信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宋侃夫被暂时分配到军委会参谋部,负责分管谍报和机要,同时还负责编印军委出版的油印小报《军事通讯》。宋侃夫没有忘记作为一个通信战士的神圣职责。他担负起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一、第二期特种兵训练班无线电专科的教学任务。主讲英语课,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工作的创建储备了人才。他还和蔡威一起从部队不断缴获的破旧发电机、收发报机中仔细挑选出可用的零件,为创建电台作准备。1931年12月,黄安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全歼了军赵冠英第六十九师,缴获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台,并俘虏了2名报务员、1名机务员。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商(城)潢(川)战役中又缴获了张钫部的一部电台。为保证电台安全、完整地转运到后方,宋侃夫骑马赶到前线指挥部去接收,得到了总指挥的热情接待。叮嘱宋侃夫仔细检查电台,看是否还缺什么,临行前又让人挑选了两匹好马,送给宋侃夫和蔡威。

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在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县城)南门外钟家饭的一间简陋小屋中诞生了。宋侃夫任电台负责人,兼管译电。他夜以继日地坚守在电台旁,一面抄收中央社新闻,一面呼叫上海中共中央和周围邻近的革命根据地,很快就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沟通了联络。他们发出的第一份电报,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报告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建制情况。以后。陆续收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发来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例如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对待地主富农政策、城市政策等等,这些文件对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由于电台功率和天线高度等技术条件的限制,红四方面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络一直未能沟通。只能通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电台转发电报。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红四方面军取得了苏家埠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次战役缴获了4部电台和大批无线电器材。这推动红四方面军电台扩建成两个台,并与中共中央电台接上了信号。宋侃夫担任一台台长,随方面军总指挥部和军委会行动。面对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青年学员不能独立工作等诸多困难。宋侃夫身兼数职,日夜守候在电台旁,一面随时保持与中共中央和各个革命根据地的联络,一面监听电台广播,为方面军首长提供敌情情报。

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于10月越过平汉铁路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由于电台器材庞杂、沉重,行军作战格外艰难。宋侃夫带领电台全体同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带着庞大沉重的电台设备翻越重重大山,跨过道道江河,千方百计保护电台不受损伤。西进途中,部队缺衣少食,甚至连食盐都没有,还要顶风冒雪行军作战,环境异常艰险。有好几次,由于找不到房子,宋侃夫只好把电台架在野外工作,军的子弹“嗖、嗖”地从工作台面上掠过,宋侃夫镇定自若,从容操作。在他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电台转战鄂、豫、皖、陕、川5省,行程数千里,始终保持了电信联络的畅通,并跟随总部抵川北通江。

红四方面军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建立了川陕根据地后,因为有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无线电通信工作发展很快。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在涪阳坝新建了第三台,同时成立了电务处,统一管理全方面军无线电通信、机要工作和干部训练。宋侃夫任电务处处长兼第三台台长。统管报务、机要、译电和行政工作。随后,红四方面军又相继建立了第四、第五两个电台,并开办了两期无线电训练班,培训了一批无线电通信工作骨干。这是红四方面军电台发展的全盛时期。

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显神威

宋侃夫于1932年2月开始了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他与王子纲、蔡威密切合作,利用四川军阀的电台在报头、报尾用明码通信的弱点,通过侦听截取川军驻地、番号、主官姓名、行动方向和指挥系统等重要情报。宋侃夫常常把川军的往来电文全部抄收下来,然后再对照敌人部队的番号、驻地、主官姓名等有关资料,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并根据川军电台通报用语中的蛛丝马迹,寻找其密码的内在规律。他先从简单的单个字码入手,联系手中

已掌握的情况,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反复对照比较。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推敲,慢慢判读出一份电报,然后,根据字码与字的关系,经过深入侦听、追踪、对照、分析和点滴积累,逐步摸清了川军电台编制、排列密码的规律,最终排出了敌台的密码表。此后。四川军阀的无线电通信对于红军来说也就无密可保了。

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成果很快就在战斗中显示了威力。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集中38个团的兵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三路围攻”。宋侃夫及时破译了敌军有关、作战计划、主攻方向等情况的密电,报告方面军总指挥部,使红军对敌军的行动了如指掌,为粉碎“三路围攻”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10月,刘湘纠合四川各地军阀,以110个团20余万人的兵力,向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六路围攻”。由于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大,作战地域广,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和技术侦察工作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此时,宋侃夫领导三台在后方工作。三台连宋侃夫只有3个人,却不仅承担了与中革军委电台、方面军总部电台的通信联络工作,而且还担负了对敌军师、旅级以上数十部电台严密侦控的任务。宋侃夫带领大家架起了5台收信机,坚持全天值守。随着战斗日趋激烈,敌军电台的花招也越来越多,密码几乎一星期改一次,越改越乱,宋侃夫戏称之为“烂码”。有时敌军在传达进攻命令时突然改用新密码,上午下令,中午或下午就开始进攻。但这一切花招都没有难倒宋侃夫。他常常在很短时间内就破译了敌军改动后的新密码,使方面军耳聪目明,占尽先机,处处主动,最终以歼敌8万的辉煌战果彻底粉碎了“六路围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宋侃夫在与中央红军通报时发现中央红军处境十分艰难。由于军对中央红军疯狂地围追堵截。迫使中央红军每天都要行军作战,它的电台无法停下来与各地红军联络,更无暇侦听周围敌军电台的通信。为让中央红军及时了解周围敌情。宋侃夫全力投入了破译敌军密码的工作。敌军密码编排复杂,宋侃夫和蔡威经过反复琢磨,终于破译成功。为了将所掌握的敌情及时通报给中央红军,宋侃夫率领电台工作人员,坚持全天守听,定时呼叫联络。只要中央红军停下宿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宋侃夫立即将有关敌军番号、、作战计划、行动方向等情报予以通报。这些情报对中央红军在湘、贵、云、川地区摆脱敌军围追堵截起了一定作用。

浴血奋战河西走廊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此后不久,宋侃夫担任了新成立的红军总司令部三局局长,统一领导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全部电台(共计12个台)。宋侃夫十分注意做好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电台工作人员之间的团结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两个方面军各电台之间在人员、器材、通信破密技术和通信工作制度、工作作风等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使无线电通信工作的局面焕然一新。

8月,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成左、右两路军北上。宋侃夫在左路军中。一天,拿来一份反对北上、坚决要求南下的电报要宋侃夫拍发。电文还未发出,又匆匆跑来拿走了电报稿,并对宋侃夫说:“这个报不发了,朱老总要来。”后来,果然来了。等走后,又将电文送回来,并交待宋侃夫:“今后有电报,直接交给我,不送参谋长,也不要给别人,否则你宋侃夫要负全责!”这种反常的诡秘行为和专横跋扈的作风,自然引起了宋侃夫的疑虑和反感。后来南下另立中央,更引起了宋侃夫和电台许多同志的不满。

在红四方面军南下转战途中,曾同宋侃夫进行过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回顾了红一、四方面军电台互相通报敌情、互相支持帮助的往事后,语重心长地对宋侃夫说:“天下红军是一家嘛!我们红军都是党的队伍,工人、农民的队伍。过去我们不分彼此,相互支援,现在也要不分彼此,团结一致,今后更要不分彼此,并肩战斗!我希望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永远在一起。将来也可能不在一个地方,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目标是一致的。红军都是一个思想、一个模式锻造出来的。”朱总司令这番话,坚定了宋侃夫维护党的团结和红军团结的信念。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共同北上,宋侃夫随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走进了渺无人烟的水草地。尽管他视力不好,但仍然坚持在风雨交加、泥泞遍地的草地里行军跋涉,晚上宿营还不顾疲劳,顶风冒雨在电台值班。

10月,宋侃夫带着三局下辖的7部电台,随红三十军、红五军、红九军西渡黄河,准备执行中央部署的宁夏战役计划。11月10日以后,中央先后来电指示:因敌情变化,宁夏战役计划取消,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西路军沿河西走廊西进,到甘北永昌一带建立根据地,并相机打通国际路线。由于西路军此时已远离根据地和主力红军,黄河渡口又完全被敌人封锁,无线电台就成了西路军唯一的通信联络工具。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与中共中央及与下属各军之间的联络。都是通过无线电台进行的。11月的河西走廊已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宋侃夫率领电台的同志。身穿单薄的衣裤,带着沉重电台,在漫天风沙中艰难行军。部队缺衣少食,缺粮断水,还要时时与马家军骑兵作战,环境异常艰险。马家军大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而红军中负责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二局又未能随西路军过黄河,因此西路军对周围敌情了解得很少。为了尽快弄清周围敌情,以保障西进安全,、、李特先后两次找宋侃夫、王子纲谈话,要求他们马上把二局的情报工作搞起来。宋侃夫和王子纲已有一年多没搞无线电侦察工作了,而且。他们对马家军的军队编制、番号、驻地以及电台的编码规律、呼号、波长、频率等情况一无所知。尽管工作难度极大,宋侃夫、王子纲还是接受了任务。他们不分昼夜守候在电台旁,首先找到了功率最大、信号最强的兰州行署朱绍良的电台,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马步芳、马步青的电台,再以西北军孙蔚如在陕南时送给红军的一个密码底本为参考,逐步摸清了马家军编制密码的规律,基本上破译了马家军的密码。到11月下旬西路军进驻永昌时,宋侃夫、王子纲已基本上掌握了甘北地区马家军的、作战计划、行动时间、武器装备等情况,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

从1936年11月开始,西路军先后在古浪、山丹、永昌、高台和倪家营子等地与马家军展开激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在激战中,宋侃夫的右手指被炸伤。高台之战红五军董振堂军长的壮烈牺牲深深地教育了宋侃夫,他在自己的手枪中留下两颗子弹,随时作好牺牲准备,宁死不当俘虏。

1937年3月,弹尽粮绝的西路军被迫从倪家营子突围西进。突围时,宋侃夫的马丢失了,电台也被敌骑兵冲散,敌骑兵的马两次从他身上跨过。在其他同志帮助下,他才得以脱险。宋侃夫把剩下的4部电台集中起来,砍下敌人的电话线做成应急天线,又恢复了正常工作。这种顽强精神使敌军深受震慑,红军在侦听敌电台通报时,曾收到了敌军严令在俘虏中清查宋侃夫的电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