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经费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经费管理论文

第1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一、财务人员与项目承担人员沟通不畅

一是财务人员与科技人员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沟通。二是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财务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的实际需求二者难以沟通。三是缺乏两者沟通的平台和制度,导致二者难以对经费预算、使用进行及时沟通。

二、对策与措施

1.改变立项办法

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所提供的科研产品都为公共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各级财政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需的经常性经费都由财政供给,唯有其从事研究的经费必须通过竞争性科研项目获得。而现行的立项办法通常是由各科研院所、企业自行选题各自申报,立项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从中选择部分项目予以立项,而不是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由立项单位进行主动设计,连续支持。从而导致项目多、小、散,为项目而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状况。这样的立项方法既不符合农业科研的特点,也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带来难度,更不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提升。因此,应改变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办法,实行主动设计,滚动支持的立项方法。采用这样的立项方法能有效改变目前项目多、小、散所带来的经费预算不准确、监督管理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2.实行动态预算管理

如前面所分析,农业科研项目由于受其周期长、内容多、变化大等因素影响,立项时一次预算难以做到准确。应改变现有的预算方法,将一次性预算改为动态预算。其具体做法是,项目总经费确定后,以年度预算为主,年度预算允许根据上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当年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科目经费使用安排进行一定的调整。如,上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田间试验失利,则允许下年度预算时增加相应的试验费和下乡差旅费、交通费等。实行年度预算为主的动态预算管理,不仅符合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管理要求,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便于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平台,将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全过程及时在平台上公布。这样做,一则能使科研人员随时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之对经费使用进度与预算的相符性做到心中有数;二则能使项目领导、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管;三则能有效解决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与课题组成员之间沟通脱节的问题。四则能有效避免项目经费用不完或不够用以及项目结束后再进行经费调账等问题。真正实现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

4.提升财务、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水平

第2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14.21%。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3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1、公共财政是不与干部个人利益相关的财政,这样可以保证财政来源的合法性。

所有党的部门和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政法部门都是拿国家工资,使用预算规定的补助,除此之外,不得再有其它收入来源。为了促进工作,可以对各单位、各部门定期由公众进行民主评议,结果为优秀的,可以对整个部门的补助按章进行浮动,部门再按考核结果奖罚到人。

有人担心,收费罚款是各部门乃至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是预算外收入的大头。收费取消、罚款同部门的利益脱勾之后,势必造成此类收入的大幅度减少。但我们应该看到,其一,我国有不少的收费,目的是养活这些收费的人,对于群众而言,这本来就是不合理负担,应该下决心撤销。其二,收费和罚款的减少,受益的是国民,必将优化经济环境,减少干群冲突,有可能使干部由群众讨厌的人,变成群众喜欢的人。其三,收费和罚款收入同部门利益脱勾之后,部门为了达到管理目的,首先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多罚款、多收费,而是如何加强宣传,加强防范,如何减少行政阻力,提高行政效率,这就必将有效地防止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发生。这种改变,实际上就是执法机关以民为本的转变。

费改税后,政府非税收入只剩下国有资产的经营收入、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收入(比如矿藏、国土等)、和有准入限制的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收入,以及行政管理中的罚没收入,这些都要成为各级地方财政的公共收入。

2、公共财政是用之于民的财政,是为公众服务的财政。这有别于吃饭财政。

正因为目前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是吃饭财政,县乡财政收入很难用到公益事业上来,所以群众对县乡财政的认同程度降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被一些人曲解为“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同时,由于县乡财政的硬性缺口加大,中央出台的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加重了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感。因此,费改税后的县乡财政,要是能够普遍让公众受益的财政。

随着国家总体财政收入的增长,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就成了十分合理和现实的事情。农村的水利、道路(包括田间的机耕路)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就不能再象现阶段,办几个好看的点了事,而是要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财政投入机制。而全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中央不可能有一个万全之策来满足各地的投资需求。最佳的办法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力用于地方建设和公益维护。有人会讲,即使给乡级相当大的财权,也无法满足村组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民办公助、乡镇财政以奖代补的方法将会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主要方法,以鼓励和支持村组的一事一议,提升群众投入村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把乡镇财政建设成为真正用之于民的财政。

村级运转是农村公共事务,村干部补助应由乡级财政负担。应该说,村干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农民的一种福利。随着以工补农时代的到来,农民应该免费获得这种福利。它的成本,就应该由政府来支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级事务减少、收入减少和筹资能力下降,要彻底结束向村民摊派资金供养村干部的历史。

今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社区环境的改善一靠群众的自身努力,二靠政府财政的资助,村干部将成为村级公益事业的牵头人。要在村级干部精简的基础上,让所有的村都有人负责上传下达,负责组织群众和调解矛盾纠纷。由乡财政给村干部提供一定的补贴,这实际上是给予村干部的最低补助保障,同时也维持村级组织的基本服务能力。作为公共财政支出事项,可以采取上级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发放村干部补贴。

3、公共财政是法律规范下的财政。应立法确定公职人员补助和机关运转的公用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法律规范是一种持续的保障,目的是防止强势阶层多占或独占公共资源。费改税后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

费改税后税收的设定及征收办法。

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成比例和使用规则。这都是可以用统一公式核算出来的,

公职人员工资的地方附加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限制和占国定基本工资的比例规定。

对公职人员收取钱财不入财政的贪污受贿行为的处罚办法(费改税工资统发之后要从严治政,如贪污受贿不论数额大少,除加倍罚款并取消养廉金外,一律开除公职;数额大的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干部工资的地区差别和机关运转经费应由地方财政在法定限额内按预算支付。

4、公共财政是公开财政。没有公开监督就没有公共财政。实行费改税、干部工资国家统发、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之后,财政所有收支都应该公开化。没有公开,就没有公平。只有公开,才能保证民主管理和监督到位;只有公开,才能消除暗箱操作,才能消除财政领域的腐败;只有公开,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共财政。

公开财政不仅是支出的公开,还要求收入的公开,行政的公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收费不等于就自动的公道了。如果一个厂子应发包五十万元,而干部把它用十万元包出去,再从中收取二十万元的红包怎么办?这就要求要有决策的公开、程序的公开,结果的公开,舆论的公开相配套。

政务公开保障的是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方便的是监督机关的监督权,限制的是执政者的谋私权。

政务公开离不开媒体的参与和法制的保障。

所有职务消费货币化,由地方财政列入经费预算。职务

消费货币化改革争论很大,我认为有几个原则必须把握,一是改革之后财政负担必须减轻。二是要剥夺官员公款买单的权力,必要的公款消费要在民主授权和有效监督下进行。三是要引进民主法制机制,通过民主程序将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列入财政预算,公开监督。

5、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没有严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体系就不能确保公共财政的长期良性运转。

公权何以成为公权?两个环节必不可少:一是权力授予的公共性必须有制度保障,而不能权力系统同体授受;二是权力制衡的公共性必须有制度保障,而不能只有权力系统的同体监督。如果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权力运作便失去其公共性,就难以避免。这就是说,公共财政必须要有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相伴。

公共财政要有一个透明的铁预算,这就必要加强权力机关的决定权威。预算要包括机关公用办公经费、职务活动的货币化支出(包括首长的支出限额)、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补助支出、各项地方建设的支出预算、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奖励和补助支出等。这些预算都要由政府提出,人大审议通过,交由政府相关部门执行。

民主决策的公共财政将会否定没有效益的“政绩工程”。一个未经考证的故事,福建省长卢展工,曾去福建一个落后地区考察农业。地方官员兴致勃勃地把卢领到一个投资千万元计的高新农业基地。面对这样的“盆景农业”,卢表现出罕见的冷漠。卢对地方官说,用钞票堆积起来的“现代农业”,除了观赏价值外,还看不出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实在的益处。这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有人口口相传?关键是现在这样的“政绩工程”太多了,而象卢展工这样讲求实际的官员太少了!但民主决策的公共财政,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政绩工程”,因为在决策时就无法通过。也就是说,那时将会出现千千万万的卢展工!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保障就是民主选举。没有民主选举权,其它民利也会流于形式。

6、公共财政是科学财政,要全面推行财政收支的电子支付制度。实行费改税、干部工资国家统发、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之后,财政所有收支都应该电子化。也就是说,机关不能有现金收入,也不能有现金支出。所有政务收入都到银行交款,入财政帐户,或在刷卡机上刷卡,入财政帐户。所有支出到终端帐号,工资支出和的包干经费到每个人工资帐号,除此之外,谁也没有公款买单的权力。政府采购的资金,直接进入卖方帐号。其它不确定的小项支出,直接在银行划帐,由领款人签字。这种电子支付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事后对一切收支的来龙去脉查过水落石出,这就为财务公开和购筑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看我国现在的送礼群体,有一半以上是公款送礼,用单位的钱为个人买官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单位工资发不出,但领导却可以将大量的公款用来送礼。可以讲,电子支付制度的全面实行,公款送礼就将难乎其难,因为资金流向将很难掩盖。如果公款送礼得到有效遏制,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将大为减少,腐败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也有人会说,各级各部门没有机动财权,部门领导怎么协调关系啊?笔者认为,国家机关本来是社会上的强势者,就其本身的职能而言,不存在要送礼的。而且请客送礼是中国的陋习,政府理应带头革除。不仅不应请客送礼,而且不应接受请客送礼。即使非请不可的客,也列入了职务消费的包干范畴,应由请客者自掏腰包。当我们的各级干部无法用公款请客送礼的时候,还会这么大方吗?当干部再不敢接受吃请的时候,群众对当官的还会有这么大的意见吗?

第4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认识不足及预算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滥用浪费科研经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越来越广,类型多样化,以及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预算管理体系起步较晚,重立项、轻绩效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同时,农业机构科研经费还受到科研实力、区域布局、学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有所研究[1],但是目前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出发,解释目前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适用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2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时间较早,早在1860年左右,美法德等国就开始尝试评估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包括投入、产出及影响力等方面。并且于1980年左右,欧盟部分国家也相继实施绩效考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Martin和Irvine(1983)最早提出绩效考评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维度、教育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扩展,Godindore等学者(2003)从科学、文化、政策、经济、环境、人才等多个角度,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自2014年8月公布的《预算法》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思想,从法律层面上支持预算管理、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关于预算绩效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任红艳(2014)学者基于绩效预算的角度,提出自己关于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思考。[3]张钰等学者(2016)人则针对基础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价进行案例研究。[4]但是目前我国对农科院绩效评估的研究仍然较少,将绩效评估应用于预算全过程的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率先构建较为完整,且符合农科院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委托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因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于是美国伯利和米恩斯学者提出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即笔者常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作为授权者,指定雇用人也就是被授权者为其服务,授予其一定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双方都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委托人并不能观测到人的行为,双方会存在利益冲突。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预算管理中,就存在这样的委托关系。首先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政府是委托人,农业科学院所是人,由于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性,农科院可能隐藏一定的信息,夸大或虚报预算额度,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使实际需要支出的金额与预算编制的金额并不相符,可能会造成浪费。其次是预算执行及监管方面,在这里,具体进行科研活动的是科研人员,可以看作人,而农科院执行预算监管和控制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视为委托人。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和休息时间,可能并不会认真对待科研,而是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能不会掌握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的一手资料,甚至基于追求自身效用,而对一些、浪费经费的现象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管理不恰当,监督不到位,控制不及时。不仅使科研成果的质量降低,违背了政府鼓励科学创新的本质意图,而且还降低了预算管理的职能,使预算流于形式。[5]

3.2激励相容理论

经过长时间论证,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的个人行为都会受利益的驱使。但是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哈维兹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单位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即缺失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根据资历、学历、职称来确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经常能听见“论资排辈”等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只会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同时长时间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不对等,会导致科研人员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或多或少产生心理不平衡,然后消极怠工或是不作为,最终使得科研效率低下。[6]

通过上述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对农业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当、违规支出经费、经费监管不严等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下面几条:一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农科院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科院的角度来看,需要树立科研人员诚信的价值观,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后果及危害。同时在农科院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快速公开传递信息的信息体系,从而使农科院各个部门及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所有相关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要将科研人员的劳动贡献与报酬直接挂钩,在做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根据科研成果质量高低实施奖励。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淡化资历、学历、职称等对收入的影响,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双赢”。

3.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按属性分类,不同类别的因素分属不同层次。再对较低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在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综合评判,依次得到二级、三级等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实证研究

4.1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1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农科院科研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和预算管理系统构建的相关文献[7],认为应把绩效评估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A1)、科研经费的使用(经费管理A2)、科研结果评价(科研产出与效益A3)。本文结合文献法和实地访谈法,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后,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七个二级指标和二十个三级指标。

4.1.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征询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15位专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同时借助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次确定矩阵里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得出CI=0.009,RI=0.532,CR=0.017,CR

综合以上内容,所得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从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成果三个角度出发,将绩效评价运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今后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在农科院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并以某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最终得出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等级为良好,但还是发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做好预算绩效理念培训工作

目前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预算,对预算绩效的应用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做好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多次开展关于预算管理专题培训会,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认识。

5.2大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2.1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能存在侥幸逃避心理,产生预算松弛。同时,科研经费应按需合理分配到各个阶段,进行分阶段编制预算。由于科研项目周期一般较长,一次性的预算编制往往不贴合实际,所以持续动态地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科研经费与每个阶段的科研目标更加契合。并且,可以令财务部门加入预算编制工作中,让预算编制更加合规,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5.2.2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关注重点支出,如劳务费、仪器设备等,对这些重要且金额较大的经费支出应该谨慎处理;其次可以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在接受大众舆论监督的同时,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不能忽视结题的重要性,不能做“半吊子工程”,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提前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激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科研项目根据情况进行项目延期或是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2.3加强预算监管控制

加强预算监管控制是目前预算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农科院可以模仿企业设置内控审计,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审计。同时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利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农科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能对科研经费科学有效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5.2.4注重科研成果产出效益

农科院应加强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价,不能单单只依靠论文专著发表数或是专利数量,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实际应用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2]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514.

[3]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4):11-14.

[4]张钰.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张岚.关于完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4(1):40-45.

第5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在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的三个 内容 ,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屡有发生,不仅对投资方的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最终也给国有财产造成流失。现就如何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问题 ,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 发展 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股东会。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股东会所行使的职权。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因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方,国有单位是通过股东会的形式,采取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委派和更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人选等 方法 ,通过控制董事会和监事来完成对公司的控制和监督的,使公司按照控股股东方的经营思想和方向去发展,这是公司法赋予控股方的权利,而控股方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它所承担的义务就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不得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 法律 后果。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中華励誌網为您提供免费管理论文下载,免费管理论文是《中華勵誌網》www.zHLzW.com为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管理论文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 在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的三个 内容 ,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屡有发生,不仅对投资方的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最终也给国有财产造成流失。现就如何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问题 ,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

第6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计算机收费 网络管理 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在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的手段应该更加的完善和健全,逐渐的向现代化发展。在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的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从而使工作人员具备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可以和现代化管理的相关要求所适应。本文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在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刚刚建设不久,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还不是很完善。而收费管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主要有下面几点:有个别的驾驶员严重缺失法制观念,并且贪图便宜,根本不存在谁受益和谁支付的具体概念,所以他们想尽一切手段进行逃费;有些单位和企业的特殊车辆以及持有特权工作证人员,也对高速公路在进行收费管理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困扰;还有就是收费的标准相对而言比较高,甚至有很多收费人员严重缺失服务意识。

2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

2.1对基本管理工作进行改善

(1)人员管理

对相关的收费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过硬本领、遵规守纪和敢于承担的员工团队。而管理部门还能够对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大力的推行,并通过对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杠杆进行利用,按照公司在营运过程中所获得的效益,为优秀的收费员工颁发奖章和荣誉称号,并适当的提供物质精神奖励。

对职业道德教育以及遵纪守法行为进行加强,使其思想认识进一步的提高,科学有效的对国家、个人和集体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的加强检查、考核和监督的力度,要赏罚分明,并逐步的形成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从而使收费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设施管理

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通过自动磁卡和半自动磁卡等收费方式,建立计算机与人工有机结合的现代电子收费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设备出现过于复杂的状况,还可以对作弊所导致的抑制作用进行避免。只要把收费人员存在的对设施的思想认识进行合理解决,就可以很好的进行管理和使用,并使系统设施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票证管理

通行卡可以对车辆通行收费的过程提供依据和凭证。对票证的管理,还需要在发放以及回收登记的过程中严格的对其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的制度,坚决避免票证出现流失的情况,尽最大可能使免费卡的使用效率缩小,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2.2对管理模式进行改善

(1)统一收费标准

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一般都是通过人民政府批准的,省财政和省交通主管机构以及省物价局共同的相关收费文件,对高速公路的减免范围、收费管理、收费范围、违章处罚和收费标准进行明确。现行的收费标准主要是对经济状况、区域经济承受力、投资规模和物价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分析来制定的,再报告给省人民政府,经过批准以后才可以实施。

(2)统一专户存储

我国的高速公路在对车辆通行费进行征收管理时,主要采取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和专户存储等基本原则,并构建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就收费方面而言,要严格的按照定期解缴制度去执行,避免出现坐支挪用、平调通行费和截留通行费等现象;就支出方面而言,需要按照量入为出、综合平衡、鼓励超收以及宏观调控等基本原则,采取指导性计划和年终财务管理结算等管理制度。

(3)统一票据管理

在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时,要严格统一的对票据(有价证券)进行管理,通过对票据进行印刷、领发、核销、保管以及使用等管理环节,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确切的对收入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3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对高速公路收费的具体工作程序可以顺利的运行进行保证,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应该对相关管理部门在实施收费的过程进行明确,还有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所以,一定要让收费人员不断的使自身的服务意识得到提升,这也是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康志杰,彭刚.高速公路收费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新型全自动计费收费模式介绍[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智能交通与机电工程卷[C],2002.

[2] 金明新,黄庆.高速公路收费车型分类的计算机判别[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

[3] 杨效丰.我省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税收筹划理论与实践[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

第7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是国有企业收益分配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理论为基础,运用2008至2012年我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果发现派发现金股利可以显著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

关键词 :现金股利;在职消费;理论;公司治理

一、引言

收益的分配问题一直都是财务经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Fisher Black(1976)将现代公司股利行为称作“股利之谜”(Dividend Puzzle),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更是“谜中之谜”(李增泉、孙铮、任强,2004)。为解释“股利之谜”,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回答“为什么公司需要发行股利(股利之谜)”的理论,如信号传递理论、税收顾客效应论、理论等。Rozeff(1982)是第一个利用成本理论来进行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证实了内部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高,股利支付率越低。他认为,企业对股利支付率的确定是在成本和交易成本两者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因为股利的发放会减少企业的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增加交易成本。支持用理论解释公司股利支付行为的还有LLSV、Lang、Litzenberger、Faccio等。

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用理论解释“股利之谜”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王信,2002;周立,2002;廖理和方芳,2005)。然而,目前较少有文献探索股利政策对于抑制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的作用。为此,本文拟结合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行为和企业分配政策,研究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是否能够影响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程度,从而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并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提供证据支持。

二、文献回顾

Jensen 和Meckling(1976)从公司中的委托关系出发,认为人并不会总按照委托人的利益来进行企业的管理,委托人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或者惩罚机制来约束人的自利行为,但是不可能完全杜绝。从形式上,管理层问题包括过度的公款(在职)消费、过度投资、企业盲目扩张等(田利辉,2005)。股利理论认为,现金股利支付行为是一种有效约束管理层动机的机制。Easterbrook(1984)认为,股利支付行为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迫使企业从外部市场融集资金,从而使得企业面对更为严格的来自外部市场的监督。Jensen(1986)提出了现金股利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他认为当企业存在大量现金流量时,管理层越有倾向加重在职消费的程度,而股利支配行为减少了管理者实际上可以控制的现金资源,从而减少了进行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的倾向。Lang 和Litzenberger (1989)、Lamont(1997)、Ghose(2005)及我国的魏明海、柳建华(2007)都发现企业现金流量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过度投资水平的高低,现金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层可支配的现金流量,从而减少了其进行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的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国有企业现金股利的支付抑制了管理层的在职消费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了2008 年~2011 年所有在深、沪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网。本文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样本剔除。①剔除了42 个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样本。②剔除同时发行有B、H 股的公司。③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剩余1321个样本,四年总共5284个。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本文选择了每股股利(DIVI1)和现金股利支付率(DIVI2)两个指标分别从相对数与绝对数两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股利分派程度,并分别研究它们对高管在职消费程度的影响。构建的模型如下:

PERK=a0+a1*DIVI1+a2*DIVI2+a3*SIZE+a4*INDEX+a5*LEVER+a6*MSH+a7*DUAL

本文参考陈冬华、万华林等(2005)的做法,用公司年度报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的数值来衡量在职消费。此外,本文加入了五个控制变量。

相关的变量说明见表1。

四、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模型回归结果

表2 是通过对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对表进行以下分析:

1.无论是每股股利还是现金股利发放率,都与在职消费的程度负相关,每股股利在1%水平上显著,现金股利发放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发放现金股利可以显著的抑制在职消费行为,减少成本。

2.企业规模与在职消费程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不考虑应收账款的影响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在职消费的程度也越大。

3.市场化指数与在职消费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有可能是因为市场化指数越高的地区,经济越发达,企业的规模往往也越大,因此在职消费的水平可能越高。

4.资产负债率与在职消费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高管人员能够实际控制的现金流量越多,为管理者进行在职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加重了在职消费的程度,增加了成本。

5.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在职消费的程度负相关,但没有通过任何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就表明在我国,管理层持股这一激励方式对于降低管理层的在职消费程度并没有显著性的作用。

6.两职兼任与在职消费程度负相关,而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使得董事长在决策、经营管理和日常事务处理上都具有最终的决定权,董事长进行何种在职消费、消费数目多少都存在着很大的自由意愿。

五、本文结语及缺陷

在职消费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在我国确实存在。它不仅受到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程度,进而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这为制定一个合理、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来优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

当然,本文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职消费信息的自愿披露及在职消费的计量噪音使得本文的研究可能有偏。当企业规模很大,分支结构很多时,业务招待费就不仅仅局限于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也可能享用到业务招待费,因此把业务招待费笼统的归于高级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使得结果偏大。另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不同,高层薪酬的管制也不同。国有企业受政府的管制较大,政府对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进行管制,高管进行在职消费的动机都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现金股份的支付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然相同,将企业分类对现实指导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军雄.《所有资、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经济研究》,2007 年第12 期.

[2]陈冬华,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

[3]樊刚,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11年.

[4]刘志强,余明桂.《投资者法律保护、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学报,2009第8期.

[5]钟祥财.中国古代职务消费评述,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管理世界,2009年第11期.

[7]王满四.《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效应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12期.

[8]李寿喜.《产权、成本和效率》,经济研究,2007年第1 期.

[9]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管理世界,2007 年第4 期.

[10]王信《. 从理论看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金融研究,2002 年第9 期.

[11]黄文华《. 国有企业中的在职消费与现金股利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2]Black, Fischer.1976,“Dividend Puzzle”, Journal of PortfolioManagement, 2, pp.5~8.

第8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当独特,影响十分深远,其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越来越宽广,并且有成为经济学主流之势。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等。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推进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应当成为我们了解的重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经济的制度,传统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经济体制意义上的。制度这一概念是在规则这一意义上被制度经济学家使用的。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基本出发点的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的绩效是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造成的,而人们活动、行为的方式和逻辑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人们的动机则是由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诱导、塑造和决定的。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

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与旧制度经济学相比,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都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的作用以及过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满。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以实际的人出发来研究人,强调研究人、制度和经济活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旧制度经济学尽管对古典经济理论不满意,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重视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但二者仍然有区别:旧制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法律、文化等逻辑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引进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将制度问题纳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实现形式化、模型化。

二、公司管理理论概述

公司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按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典型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制度是公司为了规范员工行为,加强考勤管理,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经过一定的程序严格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一套科学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以下发展阶段: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是机器,通过改善工作程序来提高效率;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人,有需求,需要激励,高效率的工作来自好的人际关系;系统理论认为整个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人、组织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等因素;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以人为本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应该从人性出发,建立和谐的组织和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现代管理理论有四个特点:长远性、全局性、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大量资源的配置问题。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司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一)公司的出现。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战争使得政府出现财务问题,商人的财富却急剧增加,此时,商人出资帮助政府解决财政问题,政府则授权给商人进行贸易、工程、税收的权力,公司由此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合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的层级机构较多,机构之间的协调需要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样的话,政府进行贸易、工程、税收时的效率较低,所以政府才有将这些职能承包给商人的动机。可以看出,公司的出现是由于公司内部的交易成本小于政府内部的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交易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来替代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但企业内交易也有成本,如果过高,运行的效率就会降低,又会被市场交易所取代。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两者交易费用的比较。

(二)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而是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训机制,实施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激励机制,开发人的潜能。要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竞争平台,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工作环境,增加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在日常工作管理中,不再把人作为生产机器,人是社会人,是有需求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了修正,对人的行为做出三点假定: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人们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寻找均衡点。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方面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环境的能力。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约束。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理念与制度运用相结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9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费用粘性 自由现金流量 股权性质 信息披露度 管理层持股

一、 引言及文献回顾

在成本会计中,产品的成本习性可以用Y=a+bx表示,Y表示企业产品总成本,a表示企业的固定成本,bx表示随业务量变化的变动成本。但近年来随着cooper等人提出费用粘性问题以来,众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我国企业费用粘性成因及程度。万寿义和王红军基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基本面分析(2011年)提出,当本期销售收入增长时,会提升下期销管费用比率,当本期销售下降时,对下期销管费用比率影响不显著。徐圣南基于企业控制人角度提出,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2010年)。王明虎提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决定了费用粘性的高低(2009年)。曹晓雪、周泽将(2009)以沪深A股市场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情况,结果发现中央企业的费用粘性存在。

上述文献大部分是基于委托成本理论,认为经营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分离,导致成本的增加,进而增加费用粘性,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以上文献对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研究均立足于某一个因素的影响,不系统,且没有研究因素影响费用粘性程度的高低。

本文选取一个典型样本,将影响费用粘性的各种因素作为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并加入信息透明度这一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样本费用粘性程度的高低。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成本认为公司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利益不一致引发公司成本。企业有充裕的自由现金流量时,管理者更容易将自由现金流量用于自己的在职消费和其他方面利益,增加成本,形成公司的费用粘。提出假设:

H1: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国有控股的公司缺失明确的产权人,对管理层监管缺失,在业务量大幅增加时,成本费用的增幅大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利己行为更明显,成本更高,费用粘性效应更大。提出假设:

H2:公司控股股东性质与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权结构的变动降低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Friend and Lang(l998)提出一种观点,控股股东持有股份份额较高时,增强对内部人的监督,降低成本。陈小悦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促进作用。Mishra 和 Nielsen( 1999)认为,管理者薪酬影响企业规模,业务量上升时,增加费用,业务量降低时,滞后调减费用,造成费用粘性,增加管理层持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降低短期费用的滞后调减。提出假设:

H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

H4:管理层持股与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

游家兴和李斌(2007)研究表明,信息透明度越高,费用粘性越低,信息透明度越低,费用粘性越高[12]。我们可以假设信息透明度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费用粘性,提出假设:

H5:信息透明度会调节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来自上海和深圳上市的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 2008―2012年年报数据。共得到 768家公司5年共 23040个数据,形成 23040个观测值。

(二)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公司信息透明度对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的关系的影响,第一,需要研究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治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第二,研究加入信息透明度这个因素后,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治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Anderson 等( 2003) 的模型进行改进:

:第 i 家公司第 t 期的成本管理费用

:第 i 家公司第 t 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虚拟变量,当t期主营业务收入大于t-1期主营业务收入,= 0; 当t期主营业务收入小于t-1期主营业务收入,= 1。

当收入增加 1% ,成本管理费用增加β1% ;当收入减少1%,成本管理费用减少() %。如果存在成本费用粘性,则>,即< 0。越小说明成本费用粘性越大,代表成本费用粘性的程度。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分析,收入增长率均值10.01%,说明观察期内样本的收入呈增长趋势,最大值621.45%,最小值0.1234%,样本在观察期内收入增长率的差异较大。费用增长率均值12.628%,最小值0.2232%,最大值735.2%,标准差0.857,费用增长率脱离收入增长率,表现了较强的费用粘性特征。控股股权性质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0.682和1,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部分是非国有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34.58%,标准差为0.386,说明样本公司股权集点较为明显。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0.96%,中位数0,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自由现金流量均值-0.0324,中位数-0.0282,说明大部分样本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较为短缺。信息披露度均值0.0322,说明样本公司整体的信息披露程度不高。收入变化比和宏观经济变化比作为控制变量。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制造业的费用粘性问题,自由现金流量、控股股东性质影响费用粘性程度,自由现金流量为正时,控股股东为国有时,费用粘性程度高;股权集中度高、管理层持股比例高有利于降低费用粘性。加入信息披露程度这一因素后,自由现金流量、控股股东性质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大大降低,股权集中度和管理层持股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也大大提升,信息披露对费用粘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因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建议:第一,我国制造业可以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第一大股东和管理的持股比例,激发大股东和管理层对费用的管理,是费用支出更科学。第二,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将现金流投入到更有效的投资项目中去,以免占用自由现金流形成不可将费用;进一步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减少制造业国有控股比例。第三,将企业信息披露度法制化,进一步明细披露信息条款,加大对信息披露度的考核程度。

参考文献:

[1] 陈磊,宋乐,施丹.企业的成本粘性被高估了吗?[J].中国会计评论.2012,(3):3-16.

[2]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3):110-124.

[3] 龚启辉,刘慧龙,申慧慧.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国有控股与成本和费用粘性[J].中国会计评论,2010,(12):431-446.

[4] 江伟,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9):74-7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