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层建筑范文

上层建筑精选(九篇)

上层建筑

第1篇:上层建筑范文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社会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侧向刚度比

椐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中,仅带转换层的建筑有几百栋之多。为保证转换层下部大空间整体结构有适宜的刚度、强度、延性和抗震能力,应尽量强化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转换层上部主体结构的刚度,使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及变形特征尽量接近。本文结合郑州正弘旗1号楼工程实例,谈谈高层建筑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的设计。

1工程概况

本实例工程是河南正弘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郑州正弘旗1号楼(见图1所示),项目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以北东明路以西。本工程地下1层为小汽车库,地上24层,建筑高度为79.05米,室外地坪至24层屋面总高87.50米,总建筑面积38238.16平方米。

该工程主楼为二幢独立塔楼,在裙楼屋面以下(即转换层以下)通过裙楼屋面大底盘连为一体,楼电梯间筒体上下贯通连续,选用带梁式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其结构布置的关键是要保证大空间层有充分的刚度,防止沿竖向刚度过于悬殊;加强转换层的刚度与承载力,保证转换层可以将上层剪力可靠地传递到落地剪力墙上去。

图1郑州正弘旗1号楼鸟瞰图

2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的设计原则

2.1转换层的结构布置

研究得出,底部转换层位置越高,转换层上、下刚度突变越大,转换层上、下内力传递途径的突变就越加剧;此外,转换层位置越高,落地剪力墙或简体易出现受弯裂缝,从而使框支柱的内力增大,转换层上部附近的墙体易于破坏。总之,转换层位置越高对抗震越不利。高规第10.2.3条规定,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落地剪力墙和框支柱的布置对于防止转换层下部结构在地震中倒塌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规规定了几条重要原则: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内筒应全部上、下贯通落地并按刚度要求增加墙厚;框支剪力墙结构要有足够的剪力墙上、下贯通落地并按刚度比要求增加墙厚;长矩形平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其落地剪力墙的间距不原规程适当加严;比原规程增加了限制落地柱周围的楼板不应错层的规定。这几点的原则是防止转换层下部结构破坏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抗震设计的结构,要求更加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就可控制刚度突变,减少内力传递的突变程度,缩短转换层上、下结构内力传递途径,保证转换层楼盖有足够的刚度以传递不同抗侧力结构之间的剪力,防止框支柱因楼盖错层发生破坏。

2.2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设置了转换层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受到很大的破坏,转换层结构竖向承载力构件不连续和墙、柱截面的突变,导致传力路线曲折、变形集中和应力集中,因此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

抗震设计时,高位转换对结构受力十分不利。计算分析说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倾覆力矩分布曲线在转换层处呈现转折,转换层下部是以剪力墙为主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所分配的倾覆力矩由转换层往下递增较快,而支撑框架的倾覆力矩递增很少。此外,转换层处,框支剪力墙的大量剪力通过楼板传递给落地剪力墙,这也是倾覆力矩曲线呈现转折的原因。当转换层位置较高时,剪力分配和传力途径亦发生急剧的突变,落地剪力墙更容易产生裂缝,框支剪力墙在转换层上部的墙体所受内力很大,易于破坏,转换层下部的支承框架更易于屈服,从而容易形成几个薄弱层。其转换层上部楼层的部分竖向构件不能连续贯通至下部楼层,因此,转换层是薄弱楼层,其地震剪力需乘以1.15的增大系数。设计中不要误认为只要楼层侧向刚度满足要求,该楼层就不是薄弱层。

2.3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

目前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控制转换层上、下层主体结构的剪切刚度比γ来避免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沿竖向刚度过于悬殊。

高规附录E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2所示的计算模型按下列公式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

式中:――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高度;

――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计算模型1)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高度,其值应等于或接近计算模型1的高度,且不大于;

――转换层上部若干层结构(计算模型2)的顶部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侧向位移。

(a)计算模型1转换层及下部结构 (b)计算模型2转换层上部部分结构

图2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计算模型

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时宜综合考虑各构件的剪切、弯曲和轴向变形对结构侧移的影响。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出现转换层的下部楼层刚度较大,而转换层本层的侧向刚度较小,此时等效侧向刚度比虽能满足限值要求,但转换层本层的侧向刚度过于柔软。层侧向刚度比的限值取60%,与美国规范(IBC-2000)的规定相同。高规等4.4.2条只规定了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未规定下限值。对于位于3层及3层以上的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规定60%作为下限值是十分必要的。

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应按高规规定分别计算等效侧向刚度比和转换层本层与转换层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比,设计中应同时满足这两种刚度比的限制条件。

2.4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合理取值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转换层上、下层主体结构的剪切刚度比(γ)的合理取值:

(1)扩大柱距的框筒结构或内部抽柱的框架结构。

对这种情况的结构γ应取1,即保持上、下层剪切刚度不变。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建筑功能上要求下部柱子截面小,层高要比上层高许多,因此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此时建议转换层以下采用钢骨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这样来调整柱的截面面积、刚度和延性,从而达到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但这时应特别注意转换层上、下的连接,当转换层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时,应将下部钢骨混凝土柱锚入转换层内。

(2)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由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底层高大以及部分剪力墙不落地改为框支后,底部刚度显著减小,为防止底部层刚度突变,应控制转换层上、下剪切刚度比(γ):当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3郑州正弘旗1号楼工程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设计

3. 1程序选择

带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时,直接用三维空间分析程序进行整体结构内力分析,求得转换梁的内力作为设计依据。根据高规第5.1.12条和5.1.13条规定,本工程采用通用的SATWE墙元空间结构分析程序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采用PMSAP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校核。

3.2转换层结构刚度分析

3.2.1落地剪力墙的布置

框支剪力墙结构由于底层框架柱的抗侧刚度很弱,结构竖向抗侧刚度在转换层处发生突变。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能力,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宜将转换层上部的部分剪力墙落地并贯通至基础。落地剪力墙设置过少,对结构整体抗侧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帮助;设置过多,既影响底层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又造成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本工程设计中,楼电梯间墙体落地做成剪力墙筒体,在建筑物两端设置落地剪力墙,并贯通至基础;在转换层以下,结合建筑平面布置,纵横向均设置了落地剪力墙,以满足抗侧力的要求。

3.2.2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按双塔整体计算: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剪弯刚度算法

转换层所在层号:4;

转换层下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2,4,15.30m;

转换层上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5,8,13.30m。

计算结果:X方向下部刚度:0.1468E+08,X方向上部刚度:0.1390E+08,X方向刚度比:0.8229;

Y方向下部刚度:0.1372E+08,Y方向上部刚度:0.1993E+08,Y方向刚度比:1.2633。

分析:本工程为抗震设计,X、Y方向刚度比均接近1,且不大于1.3,满足规范要求;其转换层设置在4层,《高规》附录E.0.2在《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30]2.48条明确指出:抗震设计时γe不大于1.3即可,若小于1.0,一般情况下更有利于结构抗震。规范中的“宜接近1”,主要指不要大于1太多。这也表明了控制转换层侧向刚度的原则:强化下部、弱化上部。

3.2.3高位转换时转换层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比

SATWE程序计算时,层刚度比计算选项中应选取“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计算结果见表1:

表1郑州正弘旗1号楼工程层刚度比计算结果

楼层号 4 5 6 7

Ratx 0.7441 0.8720 1.0865 0.8591

Raty 0.7490 0.8316 1.0509 0.8332

Ratx1 1.4240 1.34149 1.6628 1.6177

Raty1 1.5408 1.3593 1.7145 1.6655

RJX(kN/m) 3.1230E+06 2.7234 E+06 2.9589E+06 2.5420E+06

RJY(kN/m) 3.8796E+06 3.2262 E+06 3.3906E+06 2.8252E+06

注:Ratx,Raty: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

Ratx1,Raty1: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RJX,RJY: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

分析:

1)转换层X、Y方向楼层侧向刚度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比值分别为:1.15和1.20,均大于60%,满足高规附录E第E.0.2条要求。

2)各层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均不小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满足抗规4.4.2条规定;并设定转换层为结构薄弱层,按高规5.1.14条规定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放大系数,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带转换层结构体系整体分析的首要目标是控制结构的整体信息:除了位移、周期的要求外,还需要通过转换层侧向刚度的比较分析判断结构布置是否合理。计算分析侧向刚度应分两步:首先SATWE程序计算中应采用剪切刚度算法(仅首层为大空间时)或剪弯刚度算法(多层大空间时)对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进行分析,并满足附录E.0.1或附录E.0.2要求;然后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方法分析“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的要求。

如果整体计算中侧向刚度不满足要求,可以通过调整转换层上下几层落地剪力墙位置、墙厚、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手段使侧向刚度满足要求,从而避免地震作用下结构严重破坏的可能性。

4结论与建议

1.要保证底部大空间有充分的刚度,防止沿竖向刚度变化过于悬殊,对实际工程意义重大。设计中要做到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结构设计与建筑协调,争取尽可能多的剪力墙落地,必要时也可以在别的部位设置补偿的剪力墙。在满足建筑物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设计的转换层刚度不宜太大,应严格按照高规要求控制转换层上、下刚度比。

第3篇:上层建筑范文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4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世博会;建筑材料;性能;应用

前言

本次世博会场馆建筑外层材料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需求:①作为围护结构的基本功能性要求;②展示自身文化特色、产业特色;③重视节能、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④与周边建筑或者园区整体环境和谐相处。基于这几个主要依据,建筑师利用不同材料在形状、色彩、质感、性能上的特点,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产生了美的建筑形式和节能低碳建筑外层。

1 材料类型

1.1 材质

(1)生物材料

这一类材料中,主要包括竹子、木材、藤条、绿化植被、麦秸砖、屋顶花园等等。这类生物材料往往注意与当地的原生性材料相结合,将当地资源丰富的原材料作为建筑外层设计,往往是可回收利用、无污染的绿色材料。

(2)玻璃材料

玻璃是本次世博会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建筑外层材料。绝大多数的展馆外墙以及门窗洞口等都有应用。除了最普通的玻璃之外,玻璃材料往往与一定技术或科技手段相结合,主要希望达到低辐射、低耗能、保温隔热的效果。例如澳门馆等采用的低辐射双层中空玻璃;世博中心的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以起到更好的保温隔热作用。

(3)太阳能利用材料

很多场馆实现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外层设计的一体化。本次世博园展馆建筑中主要是对太阳能的主动式应用,主要方式是光伏发电技术和光热转化技术。如瑞士馆使用了11000块包含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生物树脂悬挂在半透明的铝网结构帷幕上。这些树脂圆片与展馆周围的能量如阳光和相机的闪光发生反应,整个外墙呈现一种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以此展示如何充分利用周围的能源。

(4)环保复合材料

这类材料一般具有可降解、可以循环利用的特点并且有别于以上几种材料。如联合国馆外墙所采用蜂窝复合墙体材料,因为其主要构成为纸,也被通俗的称为“纸砖”。经过特殊工艺的纸蜂窝材料,有防火、质轻、保温、隔音更能,并可降解。芬兰馆外层的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低,不褪色。

(5)薄膜材料

本次世博会主要采用的膜结构材料大多为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材。除了PTFE膜和ETFE膜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环保可回收的薄膜材料在展馆建筑外层中得以应用。德国馆外墙采用的是一种网状的、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的银色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对太阳辐射能具有极高的反射作用。展览结束后建筑网膜还可以制成手提包、遮阳伞等进行重新利用。

(6)传统材料的新利用

意大利馆的透明混凝土源自于一种特殊的树脂与水泥的混合,大量的、颜色各异的树脂组合在一起可折射五彩斑斓的灯光,进一步加大了室内自然光照明的效果。

澳大利亚馆、卢森堡馆、智利馆都选用了耐候钢作为建筑外层材料,耐候钢在钢中加入磷、铜、铬、镍等微量元素后,使钢材表面形成致密和附着性很强的保护膜,阻碍锈蚀往里扩散和发展,保护锈层下面的基体,以减缓其腐蚀速度。与普碳钢相比,耐候钢在大气中具有更优良的抗蚀性能。与不锈钢相比价格较为低廉。

水在本次世博会中也被巧妙的用于建筑外层设计。匈牙利馆外墙被垂直悬挂的无数的透明塑料水管包围,里面是流动的水,远看像是垂挂的线帘,近看能看到水流速度的不同和水管内的气泡。在美观外层的同时也能起到外墙面降温节能的作用。

(7)其它材料

除了上述几大类主要特殊材料之外,也有很多相对传统或者普通的材料在外层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主要包括塑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木材合成板材、瓷砖(马赛克)等等。塑料复合材料有PVC板材、塑料板、塑料片、橡胶等等。外层设计往往利用这些材料的形状易切割、色彩丰富等的特点。例如拉脱维亚馆外墙的十万个彩色塑料片。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铝合金板材、铝塑板、彩钢板等等,这类材料往往用于大面积的建筑外层装饰。此外还有部分场馆用传统的马赛克、瓷砖等面砖进行外层设计,如奥地利馆的红白两色马赛克,以色列馆仿石材的面砖等。

1.2 传统与新型材料

由于对节能、环保、实用、天然建筑材料的重视以及世博会场馆建筑的特殊性,传统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砖、瓦等建筑材料,不仅在建筑外层已经很少使用,在结构上的应用也比较少。场馆建筑较多地使用钢结构型材,少用混凝土,以便于日后拆卸和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大部分自建场馆都采用了一种或者多种新型材料,或者对传统材料进行改造和改进用于建筑外层设计。

1.3 材料类型应用比例与分析

经过现场调研以及资料分析发现,本次世博会园区建筑的外层材料类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场馆往往采用多种建筑材料综合应用以达到不同的作用和功能;②新型材料、高科技材料应用丰富;③建筑外层材料中复合材料、生物材料所占比例很大;④重视可回收材料的应用,绝大多数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

2 材料性能与作用

2.1 展示作用

这里的展示包括空间上的建筑形体的展示,也包括对建筑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展示。从材料应用角度来看,建筑外层材料的选择往往依据设计理念,有时只有选用某些特定的材料、材质才能够达到建筑师对建筑外层形态的塑造效果以及建筑文化内涵的展示。另外,从材料的颜色角度来看,很多材料本身的自然色可以更真实、自然的反应建筑原本的设计思想,与建筑形体相得益彰。

2.2 保温隔热性能

建筑外层设计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材料本身以及材料的构造方式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性能;二是建筑外层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双层空间设计,内部通常为普通的围护结构,外层为展示层。通过两层材料之间的间隔,并利用空气流通等措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利用材料本身起到保温隔热性能的有绿色植被、屋顶覆土技术的花园、双层中空玻璃、木材等等。利用外层结构构造起到保温隔热作用的有太阳能板、膜材、水幕等。如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与建筑防水等结构措施相结合,设置双层构造,以起到保温隔热作用。

2.3 采光与通风性能

建筑外层材料的采光性能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一方面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透光性,这类材料主要为膜材。第二方面是对玻璃材料进行一定的处理,以达到特殊的采光效果。如智利馆的玻璃中掺入65%-70%的废旧玻璃,能起到透光不透视的作用。第三方面是通过不透明材料的布置形式,采用孔隙式采光。

2.4 降噪性能

除了目前应用已经比较广泛的双层中空玻璃(如澳门馆)可以起到降噪的作用外,本次世博会场馆建筑中所应用的部分材料,同样具有良好的降噪性能。例如葡萄牙馆的外墙、内壁以及地板采用的软木来自于大自然,由软木做成的地板及墙板具有卓越的吸音、隔音和减震性能,为人们营造一个宁静祥和的空间。

2.5 能源生产功能

外层材料的能源生产功能主要由太阳能材料的发电装置提供。以主题馆的屋面太阳能板为例,其面积达3万m2,年发电量约250万度,大约相当于少用893吨标准煤,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74吨。

2.6 自洁性能

具有自洁性能的建筑外层材料以膜材料为主。如中国航空馆的PVC膜表面有一层二氧化钛光触媒的涂层,表面不易附着污物,同时可分解附着在表面的灰尘和有机物,并能够吸收紫外光,还可以使膜免遭紫外线照射的老化作用。

3 建筑外层材料总结

3.1 材料性能的综合体现

本次世博会场馆建筑外层设计的特点就是,建筑外层不再是简单的内部与外部的分隔,而是要实现一系列功能,如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降噪、防火、安全、美学等等,并且根据建筑特定的功能要求、地域和环境特点等,可以强化或者弱化某项功能。建筑外层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层。绝大多数场馆建筑外层设计的材料选择,综合考虑了材料的不同功能,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组合。一方面是一种材料往往兼有多种性能;另一方面是单个建筑上结合建筑设计运用多种材料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和作用。

3.2 建筑外层材料的发展趋势

总结本次世博园区建筑外层材料的应用经验,可以为今后的展会型临时性场馆建筑以及新建建筑的外层材料提供借鉴,一些材料的运用方式也显示了建筑外层材料的发展趋势。

①建筑外层材料将趋于无害化,并重视节能环保;

②复合型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环保复合材料;

③材料趋向于制成品或者半成品,很多材料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和快速施工;

④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建筑外层的一体化、复合多功能。

参考文献

[1]胡廷楣.访问世博建筑师69个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2]郑时龄,陈易.世博会规划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章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解读及启示.建筑学报,2010(7).

[4]杨希文.建筑表皮在建筑造型中的视觉印象.工业建筑,2004(10).

第5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剪力墙;混凝土裂缝;控制治理

1、工程概况

遵化依水贵宾楼大厦,是一栋超高层商用写字楼,大厦用地面积3668.5,建筑覆盖率50%,地上31层建筑面积43.955,高度约153m,地下3层车库,停车位240个,建筑面积12484。总建筑面积56439,容积率11.89.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核心筒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1~5层为C50,6~17层为C45,18~22层为C40,23至屋面层为C35。其中1~4层墙厚500mm,配3层钢筋网,外片Ф16@150mm/Ф14@150mm,内片Ф10@150mm,5~15层墙厚400mm,配2层钢筋网,Ф14@150mm,剪力墙钢筋均为HRB335级。

核心筒剪力墙在混凝土浇注后3~6d内,局部出现竖向裂缝,裂缝位置集中在剪力墙平面长度较长的区段中间位置(靠近暗柱)。每个部位的裂缝数量大多为一条,较少的位置有2~3条。裂缝的方向基本上为竖直方向且垂直于楼板,不完全连续。裂缝沿高度方向为中间大、上下头小,其开展高度一般为板顶至上层梁下口150mm处止,部分延伸至梁下口,个别部位存在斜向裂缝。绝大多数裂缝宽度在0.2mm以内,部分裂缝在0.25~0.4mm,个别达到0.5mm。

2、防裂技术措施

为避免出现裂缝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也为了完成既定的优质样板工程的质量目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专门召开了专题研究会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

(1)用抗的方法:在剪刀墙中间部位易出现裂缝处在增配8.5×8.5Ф3钢丝网。实践证明,采用此方法后,大大地减小了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2)用放的方法:通过对工程图纸的的深化研究,认为由于核心筒内的走道、门洞,客观上形成了许多天然的应力释放带。东、西、北侧墙长超过8m,易出现裂缝,所以在东、西、北侧剪力墙洞口上方采取了连梁后浇的措施(35d后再浇注连梁)。通过合理的布置后浇连梁,使混凝土内的应力得到缓慢和充分的释放。此方法大大地减小了由于混凝土收缩变化引起的裂缝。

(3)选用中低热水泥:采用冀东P0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主要是降低水泥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以便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4)选用合适的骨料:经适配,本工程粗骨料选用粒径为10~31.5mm的连续级配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4.4%。细骨料选用细度模数2.7左右的中粗砂。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石子控制在0.3%以下,砂子含泥量控制在1.3%以下。因为含泥量越高,碎石表面的泥粉妨碍了石子和砂浆之间的咬合粘接,降低了抗拉强度,使得混凝土容易开裂。

(5)掺加粉煤灰:掺加粉煤灰可以替代一部分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增加混凝土可泵性,可加大到20%左右。

(6)合理选用外加剂:根据经验我们选择了维克纤维和膨胀剂,纤维用来抵抗混凝土早期的裂缝,膨胀剂(USA)用来补偿收缩,掺入有缓凝、减水作用的减水剂(ATS-SPI)

3、防裂缝施工措施

(1)在泵管上铺设湿草包,以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2)混凝土浇注2d后适当松开模板的对拉螺栓,在墙体上口用水管浇水,可使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保证湿润。在混凝土浇注4d后,拆除模板。利用这段时间增加混凝土的保水性和表面摩阻力,以抵抗一部分收缩力,从而减小表面裂缝的出现。

(3)膨胀剂对温度特别敏感,在设计交底时一定要求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注完成8~12h后,必须开始养护,保湿时间不低于7d。特别是加了膨胀剂后,混凝土会因强度增长而抑制膨胀,故剪力墙拆模后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喷淋养护的措施,必须能够保证混凝土浇筑之后亦不少于7d。

(4)混凝土的收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收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在保证泵送的条件下选择最小的坍落度。

(5)本工程主体施工正值6、7、8三个月,混凝土入模温度很高,为此在选择浇注时间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同时要求混凝土搅拌站对粗细骨料适当遮盖。

4、裂缝的事后处理

该剪力墙混凝土裂缝属收缩性裂缝,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但裂缝会导致剪力墙钢筋锈蚀而影响其耐久性,需要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对于宽度小于0.2mm的非贯穿性裂缝,使用水泥浆液加108胶进行表面封闭;对于大于0.2mm的裂缝,则使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浆封闭。

5、结语

核心剪力墙出现裂缝是超高层建筑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出现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钢筋的锈蚀。在本工程建设中采取综合技术和施工治理措施,具体而言通过混凝土配比控制(含试验),增加钢筋网片、抗拉纤维、增加表面摩阻力、降低水泥用量、掺外加剂、减小坍落度等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又合理设置连梁后浇带、加强浇筑工艺、喷淋养护等施工措施,有效减少裂缝及裂缝的发展。

第6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的形成史

最早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表述是在1843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说:“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最早的理论表述。1844年《神圣家族》 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859年《序言》 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最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等著作,特别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认识

2.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认识

在《形态》中市民社会被定义为交往形式,这一用语是产生在18世纪,市民社会最早表现为简单的家庭和部落生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民社会是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形成来源于生产,“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并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不同时期下产生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表现对史前时期到封建时期出现的不同所有制根源的分析,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

2.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上层建筑的认识

《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上层建筑这个概念,并阐明了它的根源、内涵及其产生的历史。马克思说:“市民社会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它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里马克思既说明了上层建筑根源于市民社会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也揭示了上层建筑的结构。上层建筑产生与体力和劳力劳动的分工,因为“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 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关系的认识

3.1《形态》中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解读

在谈论历史产生,马克思说:“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明确表示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并且对上层建筑的国家和法的基础进行了解析,指出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不是有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相反是它本身产生了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对统治阶级的维护,他说:“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表明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2《形态》中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解读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着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在《形态》中也在一定的层面上论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在《形态》中国家、法律、刑罚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其次上层建筑还能反映经济基础中出现的矛盾,马克思说:“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在的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矛盾。”

4总结

作为构成唯物史观的一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不仅对这对范畴定义做了概括,还对他们产生的原因以及俩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解释,特别是比较完整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历史观上面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7篇:上层建筑范文

用2.5毫米厚的ABS板制作一块舵机机架板(图1),用螺丝安装在舵轴套上端圆盘上。机架上开一个舵机安装孔;在车床上制作一个铝合金圆盘,安装固定在舵杆上;把舵机摇臂安装在舵机上。舵圆盘和摇臂用2根直径2毫米的不锈钢丝弯成的连接杆连接(图2)。舵机机架的其余平面用来放遥控接收机和接收机电池。

制作上层建筑和武器

1.舰桥的制作 舰桥是军舰主要上层建筑的称呼(民用船则称为船桥)。导弹艇模型的舰桥要轻巧、牢固,方便装卸。因为这个模型在表演开始时要取下舰桥,在舱口内用手拉,起动内燃机后又要马上盖上舰桥驶离码头。

导弹艇模型舰桥用1.5毫米厚ABS塑料板制作,根据设计图纸放样后用502胶水粘接,见图3a。舰桥后平面上3个孔是安装桅杆用的。为了防止舰桥落入水中,还要制作两个锁紧装置,在舰桥的前后外壁上各安装一副小型箱扣,见图3b。在前后舱盖制作时,也要安装锁紧箱扣。

桅杆用3毫米和2毫米直径的黄铜管焊接,大致形状见图4。

“敌我识别雷达”用细铜丝和铜皮焊接。雷达的形状和旋转机构见图5,用一个损坏了限位机构的舵机(只会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作为带动雷达旋转的慢转电机,舵机输出轴上安装一个小皮带轮,雷达轴下面也安装一个小皮带轮,皮带用一根橡皮筋代替,舵机皮带轮转动,带动雷达旋转。在舰桥后部安装一个电源插座,当舰桥盖上后,电源插头甲板上的插座,电源接通,雷达就可以遥控转动了。

2.前舱盖和发射装置 前舱盖用ABS板制作。盖上有一个炮塔和2个“反潜火箭发射器”。

按照图纸,用ABS塑料和木块制作炮塔(图6)。这个炮塔仅仅是装饰,不做动作。

取外径16毫米、壁厚1毫米的黄铜管4段,用ABS板支架粘合成“反潜火箭发射器”,每一根铜管尾部要车一个底盖闷住,每个底盖中心钻一个5毫米的孔。要做4个发射器(前、后舱盖上各放置2个)。为了方便以后取下底座以清除火药发射后的污垢,发射器底座与舱盖之间须可以拆装,因此,底座有4个自攻螺丝安装孔(图7),固定4根铜管的ABS板照图8的样子制作。在每个发射器旁边舱盖上安装2个铜制接线柱(图9),接线柱用6毫米六角铜杆车制。2个接线柱底下接2根电线和一个插头,插头将和后舱通过来的点火电源电线和插座相连(图10)。

表演前,火药的安装方法是:在铜管底部的5毫米孔内放入一个航天模型火箭专用的电发火“点火头”,在4个孔内分别插入导火线连接(图11),然后用纸胶带封贴住洞口;往4个铜管里各倒入2~3克颗粒状黑火药,再用纸胶带捆扎住4个一扎的小鞭炮,导火线朝下放入铜管,并用筷子压实。把点火头的2根电线接到接线柱上。

表演时,接通电流,点火头爆发,引爆火药,在引爆一个铜管黑火药时,其余3个铜管中的火药由导火线引爆。黑火药爆发的气流将小鞭炮推出铜管并发出爆炸声,鞭炮在十数米外爆炸也能听到这种声响。

3.后舱盖和发射装置 后舱盖也用ABS板制作,盖上也有一个炮塔和2个“反潜火箭发射器”,不过,发射的方向是朝后的。

还要在后舱盖上制作一个“雷达干扰(铝箔)弹”发射器,实战时,干扰弹发射升空爆炸后,会散发许多铝箔,干扰敌方雷达探测。在模型上,我们用普通的烟花代替,将4个烟花捆扎在一起,放在发射坑里,发射坑也用ABS板制作,其形状见图12,尺寸按导弹艇模型图纸放大。

在后舱盖上,要安装6个接线柱,其中4个接线柱接2个火箭发射器,另外2个接线柱接干扰弹。

4.“导弹”发射架的制作 导弹艇的后甲板两侧有两个“舰对舰导弹发射架”,发射架外壳用0.3毫米厚的马口铁皮弯折,用焊锡焊住。发射架四周要焊上几圈1.5毫米粗的黄铜丝以增加铁皮的刚度(图13);发射架底部是一块1.5毫米厚的不锈钢片,还要安装一根直径4毫米的拔直钢丝作为“导弹”发射的导向杆,导向杆用一块1.5毫米厚的不锈钢直角料固定。不锈钢后盖的下方要开一个口,以便引出电线。

发射架前面的“门”是要靠遥控打开的。在发射架的底座里安装一个舵机,舵机摇臂上装一个圆盘,圆盘和发射架门用一根直径1.5毫米钢丝连接,遥控操纵舵机摇臂转动一个角度,发射架门就会打开或关闭。把两个发射架下面的两个舵机的电线并联起来,使得两个舵机同时动作,两个发射架门同时打开。在左边的舵机圆盘上,还加装了一个凸齿,在发射架门打开的同时,这个凸齿会把一个微动开关的簧片压下,使开关接通,这个微动开关是整个导弹艇所有“武器”发射电源的保险开关。只要这个保险开关没打开,所有发射动作都不可能启动,这是为了安全起见。

导弹发射架里的“导弹”是用航天模型小火箭套材制作的(图14),小火箭配有专用的火箭推进器和安全点火头,把小火箭的导向套套在发射架里的导向钢丝上,火箭尾部的推进器和点火头塞好后,将2根电线拖出发射架尾部,连接在2个接线柱上。

5.两侧“火箭”发射器的制作 为了增加表演效果,我们在导弹艇两侧各安装了2个“火箭”发射器。发射器也是用直径16毫米的铜管做成的,其形状见图15。

6.烟雾弹发射架的制作 导弹艇的尾部有一个烟雾弹装置,过去在表演时曾经发生过烟雾弹倒喷火烧坏船上层建筑的事故。可以在发射架上装一个铁皮罐(可用椰奶罐代替,图16),以保护船体。

7.船艏艉提手把的制作 由于导弹艇表演船有一些重量,需要2人抬着下水。为了提拎方便,在艇甲板的艏、艉部用6毫米铁条各做一个把手(图17)。

制作和安装遥控接收、动作装置

这艘导弹艇模型有13个表演动作(包括操舵),为了简化遥控程序,除了操舵、控制内燃机油门、转动雷达、打开导弹发射架门外,其余动作采取用一个舵机拨动棘轮的牙齿带动一个凸轮,依次接通安装在棘轮周围的10个微动开关,按顺序控制各个动作的方法。棘轮、微动开关、舵机等都安装在一块ABS板上(图18),另外,ABS板上还需要安装一个6伏电池的电源插座。由于节省了许多遥控通道和许多舵机,因此这艘导弹艇模型只需要用一台6通道遥控设备就可以了。

内燃机油门控制结构见图19,它是用一根自行车多股细钢丝刹车线(连同刹车线套管),将舵机和内燃机汽化器上的油门转盘连起来进行遥控操纵的。

雷达转动遥控开关结构见图20,它用安装在舵机上的凸轮压下微动开关上的簧片,接通开关,使雷达转动。

导弹、火箭用6伏干电池(1.5伏4节串联)引爆,引爆电路图见图21。

表演时操纵顺序

首先打开导弹发射架舱口,同时打开接通发射电源的保险开关。

表演时具体操纵依次为:发射左侧导弹,发射右侧导弹,发射左侧前反潜火箭,发射右侧前反潜火箭,发射左侧后反潜火箭,发射右侧后反潜火箭,发射左船侧火箭,发射右船侧火箭,发射铝箔干扰弹,烟幕弹点火。

油门加减速、舵左右转向、雷达转动、打开导弹发射架前盖均由专门的发射机通道和舵机控制,用一个发射通道控制一个舵机带动棘。

安全注意事项

安装火药、鞭炮时,不允许明火靠近。

要在表演开始前才插上发射电源插头,并先检查保险开关是否打开;表演结束后,将导弹艇抬上码头,首先拔掉发射电源,避免有可能未发射的火药点燃。

第8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分类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s, people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design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firstly in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electrical and lightning strike and other aspects, safety protection design in high-rise building.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design 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结构理论和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1 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1.1 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虽然其裙房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是对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高层建筑的下部门裙房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的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是不容忽视的。 

1.2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2 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2.1底层入口 。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2 建筑围护。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2.3 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3 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

3.1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决定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层建筑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①层数增多,高度增加。我国设计有8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的处于领先地位。②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新结构形式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不断发展,对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③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更加复杂。现代高层出现了不规则、不对称和曲线形的平面,主要是结构分析技术和计算手段的提高为它创造了条件,需要结构设计更加提高。④耗能减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2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主要包括:①整体尺度。整体尺度的均衡非常重要,设计时要注意: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要很好地处理裙房、主体和顶部的尺度关系;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②城市和街道尺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城市的重要景点。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③细部尺度。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3.3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要求应该受到迫切的关注。主要内容为:①高层建筑营运系统的生态性设计。建筑平面与体型系数影响建筑采暖能量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个热工性能参数,这意味着减少体型系数可以降低舒适空间的平均成本,在常见的平面形式中,圆形平面可以拥有最小的面积。②方形。每个建筑基址都有其特殊性,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毫不例外也与基址相关,通过建筑形式、植被和遮避带最大限度地开发基址剩余区域的潜能。我们可以利用规划建筑的平面形态和外墙以达到自然通风和更有效的制冷,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

第9篇:上层建筑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紧张,因此,城市居民对高层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住房的迫切需要,高层建筑的重要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高,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首要考虑到的就是安全问题,以及高层建筑的围护、管理、服务等问题,高层建筑随着发展历程在不断的变化,高层建筑有其自身的风格,高层建筑考虑到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消防通道问题、装修及配套设施的问题、安全疏散问题等,本文分析高层建筑的各种相关问题,为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高层建筑的设计是为了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的空间可以节约用地面积。在城市中建造高层可扩大绿化用地,有利于节约城市建设的总投资,高层也可为城市办公环境提供有效的办公空间,高层中办公环境机构集中,方便相互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层建筑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高层建筑的单位造价高、管理费用大、能源消耗大等,而且在安全上的问题,例如防火、安全疏散等,高层建筑在安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创造城市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

一、高层建筑安全设计现状

(一)高层住宅建筑缺少必要的“避难层”。高层住宅的造价成本很高,高层住宅在建筑结构设计、住宅容积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但建筑中缺少对“避难层”的设置,这种问题很容易造成高层建筑在突发火灾时,因缺少避难所而威胁到居住人们的人身安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救援的消防云梯车不能达到所需高度,以致在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在外面进行施救时就会很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大楼里的居民需要依靠自己实施自救,而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避难层”就是实施自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我国的一些避难层的防烟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主要是我国一些建筑中由于风口位置不当,使得大量烟气从风口进入避难层。

(二)高层建筑的消防通道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建设商用高层建筑时,高层建筑之间密度高、空地少,而且关键是没有设置消防车通道,不仅是商用建筑有这样的问题,而且高层住宅建筑也有一些问题,例如高层建筑中消防车通道,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通道多是以环形车道为主,有些车道也不够平坦,同时也没有设置回车场,一些高层住宅小区内设置了不利于安全疏散和火灾扑灭工作,或者是在消防通道中设置永久的挡车柱,使火灾中消防车辆不能顺利通过,不利于楼层中人员的疏散,严重影响了火灾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层建筑中的装修及配套设施存在一些问题。高层建筑的建设要求很高,建筑中的集中供应空调和冷热水会增加建筑本身的负担,另外,一些建筑中的消火栓箱为满足建筑要求,追求美观而把消火栓箱直接镶嵌在墙体里,使得墙体的耐火极限不符合要求。

(四)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存在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疏散人员的自身素质有些问题,这些疏散人员在面对火场环境时,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很多疏散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混乱的情况;二是开发商的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疏散出口的数量、总宽度等不符合要求;楼梯间的面积不够;建筑的自然通风欠缺考虑。

二、高层建筑的设计原理

(一)高层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五种主要尺度,一是高层建筑的城市尺度,高层建筑的体量巨大,对高度的要求也很高,因而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的重要景点,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高层建筑尺度不能脱离城市,应与城市相互协调,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有利于城市景观的布局,高层建筑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另外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的考虑该城市尺度,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二是高层建筑的整体尺度包括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尺度要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整体尺度讲求的是均衡理论,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各部分尺度比例要相互协调,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三是街道尺度要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四是近人尺度,就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五是细部尺度,也就是材料的质感,质感给人以视觉和触摸的感觉,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给人以视觉上优美的感觉。

(二)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设计原则。一是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要统一的原则;二是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五种尺度,在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三是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要有可识别性。

三、高层建筑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应注意防火的问题。防火安全通道要保证畅通安全,安全楼道的设计要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利于疏散建筑中的人员,同时安全通道要设有照明系统,使得楼道内的人员在疏散过程中快速的撤离,避免发生踩踏等其他伤害;高层建筑的楼道内也要设置消防器械,便于人员能够及时的采用灭火措施;建筑物的材料具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以保证火灾时结构的耐火支持能力和分区的隔火能力。

(二)高层建筑的安全照明问题。消防电源与配电对高层建筑来说,要具有很高的要求,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进行合理配电;高层建筑的应急照明要合理人性化,应急照明要安装建筑中的主要部分,以便发生火灾或者其他紧急情况能够清晰的看到,使得人员能够安全迅速的撤离。

(三)高层建筑的排烟问题。在建筑中,防烟楼梯应具备自然排风条件,防烟楼梯间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以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排除烟,降低人员的伤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迅速发展起来,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也成为建筑工程关注的重点,安全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中最至关重要的组成方面,高层建筑工程的安全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且高层建筑的设计也开始朝着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在整体规划和布局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层建筑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城市的景观环境产生很大影响,高层建筑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结构,如高层建筑的规划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起到破坏作用。如今,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成为建筑工程最为关注的问题。个城市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城市经济、技术水平、市民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崴,董昕.高层建筑工程安全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2]赵莹.浅析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若干安全问题[J].科学之友,2011,(08).

[3]陈云强.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11,(1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