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风险分析的定义精选(九篇)

风险分析的定义

第1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财政风险涵义 财政风险分类 评价方法 未来方向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提醒人们风险在经济中是时刻存在的,对风险认识和管理的不当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次危机的背后都有着政府财政的身影,将国家爆发的这些危机称为政府财政风险的爆发也不为过。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财政风险,还具有处于转型期的特点。这一状况为财政风险的管理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对我国的财政风险进行研究,对我国现有财政风险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便显得很必要。

财政风险的涵义

关于财政风险的涵义,理论界能达成一致的观点便是财政运行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学者们在论述的时候所选择的侧重点和对风险边界理解的不同便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财政风险定义。已有成果大多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财政风险涵义进行划分,狭义的财政风险是从财政自身角度来考察,是指政府资不抵债或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不能维持正常机构运行的风险,是从财政本身出发进行阐释,指的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预算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全部或部分国家债券停止兑付的可能性(张明喜、丛树海,2009);广义的财政风险则从政府是社会风险的承担者的视角出发,认为凡是最终需要由政府承担的风险都可以称之为财政风险,包括经济方面的风险和自然灾害、政治、社会不稳定等非经济方面的风险(施青军,2000),指的是来自经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出现混乱和动荡的可能性(丛树海,2005)。这种划分方法能够涵盖所有的财政风险,却不能更深层次地对财政风险进行揭示,缺少原因和结果间的逻辑联系。

从产生财政风险的原因和结果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关于财政风险涵义的观点进行归类。根据学者们在给财政风险下定义时是侧重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还是侧重于论述风险的表现,将财政风险的定义分为原因导向型和结果导向型。

(一)原因导向型

从财政风险产生原因的视角对财政风险的定义进行阐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财政制度缺陷和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出发,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吴厚德,2001)。另一类则是侧重于从财政收支不确定性来进行分析:就财政风险而言,它是指财政所面临的减收、增支以及由此引起财政危机的可能性(施青军,2000)。孙国相(2001)认为,所谓财政风险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惰性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刚性以及两者合力所形成的财政困难,并可能引发的财政危机的一种状况。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是统一的,财政收支的不确定性是制度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表现。财政风险是指与财政有关的经济危险,是国家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财政损失、困难以及财政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的可能性。

(二)结果导向型

结果导向型的财政风险定义方式也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政府不能履行职责的可能性出发:财政风险是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政府无法实现其职能的可能性(邢俊英,2000;武彦民,2003)。进一步讲,刘尚希(2003)认为财政风险指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是从财政运行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出发,认为所谓财政风险是指存在爆发财政危机的隐患或可能性(杨小军,1999;许涤龙,2007)。具体而言,财政风险是指财政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当这种膨胀超越一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时,将演变成财政危机,并由此引发一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和社会动荡(丛明、何哲一,2001)。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也是统一的,爆发危机的表现是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时便会引发其他危机。从这个角度出发,财政风险可定义为未来政府在管理、调控、服务公共事务中出现支付危机的前奏反映,即在未来某时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致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单大栋等,2005)。

财政风险的类型

(一)按照产生原因分类

按照财政风险的狭义和广义定义,可以将财政风险按照内外因的角度来划分。外生性风险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如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导致的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的风险;内生性风险则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该风险导致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与外生性财政风险相比,内生性财政风险更容易控制,内生性财政风险包括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公共投资的财政风险、预算赤字的财政风险、国债管理的财政风险、财政的公共风险、财政的制度风险、财政的系统风险、官员道德风险与职业能力风险(张志超,2004)。

(二)按照表现形式分类

1.根据财政风险在财政运行的具体环节划分。从财政运行的级次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地方财政风险又可细分为省财政风险、省辖市财政风险、县财政风险和乡镇财政风险(高志立等,2001)。从财政运行各环节的具体表现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具体来说,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功能弱化,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财政的聚财功能日趋衰弱,预算内财政总规模相对萎缩,出现了“两个比重”不断下降的不良态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偿债负担越来越重;政府部门分配秩序混乱,预算外收入侵蚀税基问题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孙国相,2001)。

2.按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划分。很多学者在分析财政风险时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展开。如刘尚希、赵全厚(2002)在分析财政风险时便依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展开。将我国财政风险分为直接负债:国债、欠发工资而形成的债务、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的亏损挂帐、乡镇财政债务;隐性的直接负债:养老保险基金债务、失业救济的负担也不断加重;显性的或有负债:其他公共部门的债务、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隐性的或有负债: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对供销社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援助。唐龙生(2001)从中央政府借款、地方政府借款、国有企业借款的角度对财政风险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与财政风险矩阵的划分是相似的。

事实上,按照原因来划分和按照表现来划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而使得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从财政风险原因的视角入手并提出对策的的分析方式一般是按照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划分的;在分析财政风险的结果,并对财政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会从表现的角度来划分。

财政风险的评价

(一)直观分析

直观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政府的债务规模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价。这种分析主要采用国债依存度、赤字率、债务率等指标来进行衡量,采用财政风险矩阵的分析也属于此类。童本立和王美涵(2002)对我国的赤字规模进行了分析。马拴友(2001)对我国公共部门可持续赤字水平进行测算。陈共(2003)对我国的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进行分析。

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仅仅考察政府的债务不能够很好的对财政风险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政府的资产来分析,由此提出了应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评估财政的可持续性(张春霖,2000;丛树海、郑春荣,2002)。刘尚希、赵全厚(2002)亦对政府直接负债和政府或有负债进行测算。但是,从广义上来说,财政风险显然不仅仅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还包括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的经济、自然等风险,因此对财政风险分析时也应该将范围扩大。刘尚希(2003)提出了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单大栋等(2005)沿着刘尚希的思路,认为一方面政府拥有的资产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政府承担的负担较重。

(二)建立财政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模型法是通过借鉴国际上的已有模型或者借鉴其他学科风险评估的模型,选择相应的指标计算我国的财政风险,对我国的财政状况进行预警。

一些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财政风险或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各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我国的财政风险状况(欧林宏,2003;张振川,2004;马恩涛,2007)。这些学者研究中的区别在于对风险分类和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但是基本结论都表明我国财政风险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还有一些学者在使用风险模型时,更加偏重对财政风险的预警,所以这部分研究被称为财政风险的预警研究。如顾海兵(1993)、长春税务学院“中国财政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课题组(1999)、米建国等(1999)都对中国财政风险的预警方法的选择和指标的选取做出了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使用了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风险测量工具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预警,如张明喜(2009)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分析。

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财政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在对财政风险的定义、分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是,相关数据的缺乏却阻碍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入。数据的缺失或者不易获得,使得在研究中要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主观的估计或者舍弃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果的差别。例如,在指数预警方法下预警指标的选取中舍去一些重要的财政风险指标,如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的结构风险指标、使用风险指标等;也有一些被选取指标的统计资料没有反映指标内涵的全部内容,如财政赤字统计就没能反映一些以财政欠账、挂账以及预征税款等形式的隐性赤字(丛树海、李生祥,2004)。由于数据的缺乏,使得一些指标很不准确,而一些项目根本没办法进行评价(刘尚希,2005)。

数据是财政风险研究的基础。数据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风险研究的进展,对那些没有数据支撑的财政风险要么不能进行定量研究,要么需要估计相关数据,导致结论失真。缺少相应的数据,对财政风险的定量研究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具有稳定性,同时也不能为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因此,未来对财政风险研究的重点之一应该是体现在数据提供上,对财政风险研究和管理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改进这些数据的核算和统计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3(5)

2.吴俊培,张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的财政风险[J].财贸经济,2012(1)

3.郭玉清.逾期债务、风险状况与中国财政安全―兼论中国财政风险预警与控制理论框架的构建[J].经济研究,2011(8)

第2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义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是离不开市场风险的,一般而言,市场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由于巴塞尔协议影响的广泛以及用法的普遍,巴塞尔商业银行监管委员会所采用的广泛的定义也越来越普遍。其广义的定义是:由于因市场价格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而狭义市场风险的定义指的是股票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对市场风险给出了全面而完整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类

分类是在定义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延伸,由于市场风险的定义没有统一明确,商业风险的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实践活动,分类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前提和依据,对市场风险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标准就是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有限性,其市场风险主耍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

1.利率风险

对利率风险的定义为:利率的不利变化导致银行利息成本升高、投资或贷款收益降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银行利润减少的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利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汇率、股票和商品的而价格都与它息息相关。比较笼统的说法是利率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风险是指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固定收益证券的价值将会下降的风险。但是,在利率敏感性的复杂资产组合中,大量风险可能来自于不同到期日、名义价值、工具重置日和现金流等资产类因素和负债类因素。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特定货币敞口或者特定货币资产的不完全对冲而引起的风险。这里的外汇资产不一定是由于任何交易某一货巾头寸的目的而产生的,可能是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汇率的波动可能会使公司在同国外投资者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抑制投资。汇率变动的不完全相关性以及国际利率的波动是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涵义

市场风险管理的定义: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银行为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也在于此。商业银行只有充分识别、准确计量、续监督所有交易中的市场风险,才能有效控制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并把市场风险与银行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程序

依据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1)市场风险的识别

市场风险的识别是指对银行面临的各种潜在的或存在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认识,在其基础上进行鉴别和分析。银行为了能够应变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市场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市场风险暴露。重点对其成因和特征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能管理、控制好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的计量

基于风险识别之后,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计量,市场风险的计量是指对市场风险水平的分析和估量,包括计量各种市场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常用的计量方法包括利率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风险价值方法等。评估市场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获取利润都十分重要。

(3)市场风险的监测

为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就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市场风险的监测是指商业银行应该具有完备的市场风险监测系统,满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审计部门的管理耍求。风险防范是离不开监测的,监测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在整个业务中对风险因素进行检查、反映。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侧面的反映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4)市场风险的控制

市场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程序,市场风险控制是指对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后,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可采取规避、分散等相应策略有机结合,,通过对风险源头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达到预防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

在长期的风险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保险管理法、投资管理法、衍生工具管理法三大类。

保险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然而,按照可保风险的标准,市场风险大都是不可保的。保险可保的部分仅是部分有形的风险。对于股票、债券买卖等金融交易的风险,属于不可保的范围。

运用投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一部分风险,采取的策略包括:?用组合投资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采用指数化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用证券组合保险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

然而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有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上述两种风险管理手段操作不够简便,面临新的经济环境形势无法发挥有效地作用。为了应对利率、汇率以及价格变动风险的加大,随之产生了以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手段。它们的特点就是可以把风险通过衍生市场集中后再分配,使得套期保值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规避正常经营中的一些风险,从而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由于衍生交易的杠杆比率较高,可以使套期保值者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市场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很多银行从业人员不能正常的理解市场风险管理,更有人会把它视作是对银行业务扩展的障碍,不能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认为控制市场风险是有助于创造利润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耍集中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忽略了对市场风险,。现行金融体制下,承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凤险的主体是国家,缺乏专业的银行管理者。市场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同时制约了市场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广。

2.市场风险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不完善

市场风险一直在我国银行得不到重视,大多数银行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资本,预防控制市场风险体制不健全,更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横向交义现象。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3.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匮乏量化管理薄弱

现行的金融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的风险管理工具,对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缺乏,在某些方面制约了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的发展。比如,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所提供的市场风险管理?具非常有限。在我国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以至于量化分析手段相对落后,也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量化管理相对十分薄弱。

4.市场风险管理数据储备不足信息系统不完备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各类交易数据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又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导致数据分类、蹄选和整合的过程十分繁琐。市场风险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不能够很好的整合,甚至于银行内部在制作分析报表时没有统一市场数据,从而阻碍了市场分析的进行。

第3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广义保险;努力函数;契约刚性;企业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越来越健全,政策以及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承担的必须保险以及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相关的管理支出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必需的资金项目。围绕着被雇佣者的风险管理投入已经逐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必要支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也就要求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支出。在财务中,因为其数额比较小,所以一般是将上述的支出作为费用或者作为成本融合进其他项目进行管理和分析,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到占用巨大资金的地步,例如在美国已经占了公司成本平均的40%,甚至有的公司达到60%,而这些费用总计占用了代表性公司大约26%的现金流。这导致很多美国企业,将如何把这些风险管理项目产生的经营成本进行转移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来研究。我国目前正在寻求的发展模式逐渐人性化,这也说明各类必须保险将进入公司,与企业被雇佣者的健康和安全有关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渐得到重视,公司必须把这些开支作为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关系到公司的安全以至价值的变动。

在这里,笔者定义了一个名词:广义保险,即企业在生产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购买的保险,以及与被雇佣者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所支出的资金。笔者的观点就是要寻求广义保险的变动会影响公司的风险值,从而使保险支出成为一项专门的投资项目进行管理,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变动。

二、研究现状及观点综述

(一)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广义保险的研究是从保险和职工保障分别进行讨论的。对一般定义的保险基本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思考的;对职工保障基本是从人性化角度考虑的。一般定义的保险主要是从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保险公司本身的作用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这种研究往往未考虑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企业的利益。对职工的人性化研究也未考虑企业的利益产生机制.这只是因为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于风险的研究已经基本得到共识,即广义上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和可推测风险。纯风险是损失和不损失的机会,可推测风险被认为具有损失或者收益的机会的特征。纯风险的例子是灾祸风险,例如地震、洪水以及飓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面临的不只是可推测风险,还有纯风险,比如丰田公司就因为一家提供原材料的钢铁公司爆炸造成停产,损失巨大。

对于不同类的风险按照理论界的观点,可以分别采用保险和金融方式进行规避。但其实要把这两类完全分辨开来,已经被认识到是不可能的。保险和金融在实际中已经逐渐交融,很多实际业务已经把保险和金融包含在一起,典型的例子有巨灾风险证券化。无论如何,企业必须通过保险来转移自己的风险,而不管是纯风险还是可推测风险。通过保险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本质上就是带来了收益,这是目前学者们已经研究得出的结论。

上述的保险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和笔者所定义的广义保险有所区别。

(二)我国相关理论的观点综述

该观点(广义保险与企业投资的关系)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过,但相似的观点在个别文章出现过,例如张庆洪就提出了职工保险以及其他保险对企业风险有影响,没有具体分析,只用数百文字说明了一下。但这是笔者在中文签料中看到的唯一提到企业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有关的观点。

另外目前国内对保险的陈述大都局限于保险公司和银行业的资金保险,主要的观点着重于保险资金的投资使用上,例如保险基金的使用、保险资金的风险分散等.但是从企业角度来说明保险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从而保险占用和使用资金,进一步影响企业本身的价值方面,没有学者明确提出.只有在国外的文献中,例如MULONGWANG博士在其毕业论文中提出保险和金融合二为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的广泛的风险管理概念,并阐述了企业内部的与职工和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管理的资金占用和使用的重要性。

结合目前国内的空白和国外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的广义保险对企业的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进而影响到企业资金的使用,改变了投资结构,可能影响到了企业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

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渐明确地制定相关的保险条例,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是1998年12月16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明确对所有的保险内容进行行政性的统筹管理.这也就意味着从1999年开始,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逐渐完善自己必须的保险项目(例如职工养老保险、所从事行业的责任保险等)。所以采用的数据也是从1999年开始.

(一)企业风险与广义保险相关性理论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观点和笔者的思考,本文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如下;

1.应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要考虑企业风险受到广义保险的影响问题,也就自然采用企业的β值作为应变量。各公司每一年的β值是根据证券特征线,采用“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日个股回报率”与“不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综合日市场回报率(总市值加权平均法)”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所得,这样计算的瞄既包括了企业的系统风险,又包括了其特有风险。

2.主要自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主要自变量采用的是(保险费+福利费)/净资产。保险费用是企业具体的作为保险项目进行的投资,它的目的非常明确。例如财产保险,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的财产在受到可保风险的损害时得到财产恢复,职工生产中的责任保险就是为了职工在受到所在职位工作损害时候得到补偿。福利费是为了激励职工和保证职工安心甚至全心工作所占用的资金,比如职工的医疗补助等。这些都是属于本文所称谓的广义保险的内容。因为企业的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所以以净资产作为分母更能表现出广义保险对股东的作用。

3.控制(自)变量的确立和计算方法

一般而言,企业的风险有两类: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上一般都采用资产负债比作为财务风险的指标。经营风险反映的是企业本身经营运作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即企业本身运作的获利能力.

采用的资产销售额比,反映了每单位销售额需要多少资产来做保证。这两类指标是企业风险重要的表征。

4.模型说明

β1=a0+a1X1i+a2X2i+a3X3X3i+ei

其中:β1是某企业的风险量度:X1i=(保险费+福利费)/净资产;X2i=总负债/总资产;X3i=总资产/销售额

(二)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1.广义保险费用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

2.资产负债比、资产销售比都与企业的风险正相关。

四、综合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深、沪两市的制造业公司,从700多家公司进行全面数据分析后选择了115家公司作为样本,时间为1999年到2003年。(数据来自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系统、新浪网财务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库)

综合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所收集的样本公司的广义保险费用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尽管有的年份略有下降)。

每年的统计数据如下:

1999年:

β=1.096945-2.281752X1+O.02663X2-O.026479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0年:

β=1.366805-6.229701X1-0.215727X2-O.043648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1年:

β=0.846829+12.42256X1-0.057552X2+0.037278X3(由于样本量太少,仅供参考)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2年:

β=1.25773-7.03651Xl+O.009564X2+O.024168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2003年:

β=1.204171-2.414082X1-0.247257X2+O.00737X3

1%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5%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10%的水平下显著(t检验)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999年广义保险费用与企业风险p显著负相关;X2与X3对p影响都不显著,且X3还与β负相关。2000年,X1基本与p都有显著的负相关;但X2与X3与β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2001年因为数据资料过少,仅供参考。2002年,Xl与β显著负相关,X2与X3与联系不显著但呈现负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趋势。2003年与2002年雷同。

1‘通过对数据(因为篇幅的原因,更详细的数据不另外列出)的观察,我们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Xl(广义保险/净资产)与β(企业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且有显著效应,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

(2)X2(负债/资产)、X3(资产/销售额)与β呈现的关系有时为正相关有时为负相关,基本不显著,但2003年出现X2对p10%水平下的负相关,与假设2不一致。

2.对各变量所呈现结果的具体分析

(1)广义保险/净资产是本文设计出来反映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的因素。通过连续几年的横截面统计分析,模型验证了广义保险确实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广义保险的数据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保险政策和人性化管理确实逐渐在起作用。在企业或者职工、政府看来这是政策因素或者是道德因素在起作用,但其实在契约经济学中,舍韫·罗森(SHERWINROSEN)就已经提出了风险中性的委托人为风险规避的人提供全额保险,人将会付出最优的努力,然后通过生产努力函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保证被雇佣者一定的待遇,那将会带来被雇佣者吏大的努力,自然也就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企业的风险也就自然可以降低。

(2)负债/资产对企业风险理论上本应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但数据结果显示的却是:基本不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且在2003年还出现了10%水平下的负相关。与假设2明显不符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笔者分析这种结果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而且该结果也恰恰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理性,至少是弱式有效的。原因就在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根本;对信息的反映程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制度对债权人保护力度不够,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破产制度未能真正建立,欠债、贷款不偿还的现象比比皆是,三角债现象严重,加之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害怕由于破产引起失业等),企业破产的概率极小,企业所谓的债务并不一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而且按照税负利益一破产成本假说,在没有形成财务风险时,债务越高,企业价值越大。所以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识别我国这些所特有的制度性因素与环境。

(3)从理论上讲,资产/销售额对企业风险也应该具有正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却也是: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且不显著.笔者分析,这个结果也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因为作为上市公司,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壳资源,这种壳资源的价值对于经营风险是一种有力的缓冲。另外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公司,他们对市场占有的重视要大于对纯粹的反映经营风险的指标的兴趣,所以很多公司都采用低价来占有市场,这样自然就很容易降低销售额而实际扩大了销售量。例如很多制造企业就只有不到5%的利润率,而在以前他们的利润率可以达到15%到25%。所以该指标在上述的原因下自然也就不能显示出显著性的相关。

五、结论及研究局限

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即资本市场能够达到识别制度性特征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这一程度.上面的实证结果基本证明了这一前提,由此证明本文首先提出的观点,即广义保险能够独立降低企业的风险。笔者大胆地认为,广义保险本身就应单独列为一项投资,应该成为企业投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应该只作为其他投资的一种补充。它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它的收益笔者认为是企业风险降低所带来的折现增加额。既然是投资,那就可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变动。

综合起来本文主要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个:广义保险的定义。广义保险对企业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广义保险可以独立视为一项投资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展开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证明了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理性,但有其不合理性,这与我国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但笔者所提出的广义保险确实对企业的资金占用和使用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关联,这对我国的企业融资投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由于数据的严重缺失,在统计分析上未能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来探讨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的长期均衡关系:(2)只证明了广义保险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没能进一步证明广义保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这也将是笔者后续研究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MulongWang,B.S.FinancialDerivativesinCorporateRiskManagement.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August2001.

[2]Pe]lizzai.P.Statichedgingofmultivariatederivativesbysimulation.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Oc—tober2005Vol.166.

第4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一)学校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比如,(1)出售主要资产;(2)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3)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防范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内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水平高低,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1)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2)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3)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4)抽样技术;(5)共同研讨法;(6)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方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译.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李海风,李媛媛译.CIA考试指南.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5]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内协网,2004.

[7]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内协网,2005.

[8]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

第5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 咨询管理 风险防范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因素

1. 工程造价咨询风险特点和概念

(1)风险概念

在传统工程风险管理中,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不确定事件引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的结果与工程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差异程度作为了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程度。日本学者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分析中,根据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不良后果,将风险划分成人类行为、自然行为对不利事件的可能性;美国学者在风险定义中,根据特定时间、特定情况,将风险定义为结果差异。

我国学者根据火灾特点,将火灾风险定义为火灾发生概率以及后果。由于不同领域研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学者对风险定义、理解具有很大差异。工程造价风险的不确定事件导致预期效果偏离,对工程进度、投资、安全、质量造成的影响也有不同。

(2)风险特点

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中,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相对性、多边形、无形性等特点。由于风险构成因素多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风险客观性影响下,不仅要正确认识风险、探究风险规律,还要根据风险防范措施,从根本上将工程风险降到最低。在构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的同时,正确预知风险;在理论系统、模糊概率综合运用的同时,客观评价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

2.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为了保障工程造价风险客观评价顺利进行,在正确分析工程造价风险影响因素的同时,可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造价实现过程,将风险分为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以及管理风险。根据成分不同将风险分为不确定性、确定性以及风险性造价;根据工程目标影响,将风险分为工期、质量、造价风险;根据后果分为投机风险以及纯风险。

二、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过程以及防范方法

1.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过程

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中,常用的识别方法有检查表、流程图、头脑风暴、情景分析、德尔非以及敏感性分析法。在明确工程目标的同时,确定影响因素;根据文件资料,正确评估项目风险形式,进行直接、直接风险识别。如决策阶段影响整个工程造价风险的 75%~95%,设计技术占 35%~75%,施工阶段占 10%~35%。根据这串数据可以知道,在设计阶段以及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直接影响工程决策。因此为了满足工程项目使用要求,在合理使用的同时,必须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在工程风险识别中,不仅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正确评价,在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还要通过相关信息特征,采取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益的防范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评价方法包括传统造价方法、决策法以及主观评分法。由于概率分析缺乏精度、可靠度,导致造价管理事后控制,一般用于单一值分析。统计试验法,又称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法,在多参数、多种参数分析中,根据相关概率进行随机变化。在全过程动态控制中,通过统计试验法产生新型成本造价,继而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这种分析法在充分应用概率分布的同时,通过投资分析进行管理决策,具有信息预测丰富、使用广泛等特点。

2. 工程造价咨询对管理风险防范方法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在风险防范中属于中断的方法,通过放弃原有工程,在设计保守的同时,使用科学的合同条件。如技术不达标的施工方案坚决不用,在避开风险的同时,从根本上避免有风险的技术、方案、资源。同时也需注意的是,规避也会衍生新的风险,失去获得利益的时机。因此在风险防范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方法。

(2)风险遏制方案

风险遏制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中,通过控制危险源,在减小危险因素的同时避免危险延伸,让保护对象和危险隔离,及时处理已经造成的危害,从而不断更新、修复受损害物体。这种积极的工程造价风险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以工程造价风险评价、识别为依据。如当工程管理出现财务危机持续升高现象时,可通过薪资注入的方式,从各方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风险。

(3)风险转移方案

风险转移是将风险意识通过特定路径转移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另一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索赔、工程分包等。如在工程保险担保中,通过购买保险、合同等方式将工程风险转移给他人,从而达到工程分析转移目标,一般用于概率小的工程风险。

3.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保障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效益,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控制环境主观能动性以及控制意识,从根本上增强风险管理控制环境,增强项目内部控制效益,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控制体系。在内部信息沟通监督中,通过增强监督部门职责,充分利用信息系统,降低工程成本资金。在工程造价风险监控处理中,可根据“三超”现象主要原因,制定全方位的监控预测,对识别项目进行精细处理、监控。由于工程造价风险不仅具有全程性,还具有普遍性。因此,必须加强工程整体性控制,从根本上保障风险有效控制。在造价风险监控处理中,必须保障以下几方面:

1)风险规避方案。风险规避是一种中断方式,具体做法有通过放弃工程,采取保守的设计,争取合理的合同条件。如:存在技术不达标的施工技术坚决不采用。这种防范方法是从根本上不使用有风险的技术、资源、方案,从而避开风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避可能衍生出一种的新的风险;规避的同时也同时失去了获取利益的机会;有时候采取规避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2)风险遏制方案。其具体措施有预防危险源;降低构成危险的因素数量;防止危险的扩散;隔开危险与保护对象;迅速处理已经造成的损害;修复、更新遭受损害的物体。这是一种积极的工程造价防范措施,它的实行必须以工程造价风险识别和评价作为依据。如:对于出现的财务危机继续升高的风险,采取注入新资金的防范措施。这种防范方法是从风险发生的角度出发去控制风险的。

3)风险转移方案。这是一种将风险有意识的转移到跟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另一方。其具体措施有工程分包、工程索赔等。如:实行工程担保和保险,是工程分析得到转移,通过合同或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他人。这类风险控制方案多数是用来对付那些概率小的风险。

三、 结语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作为工程造价效益的重要保障,在风险分析、处理中,必须根据方法特征,正确分析风险类型。在正确评价、识别风险的过程中,要使用最佳工程造价管理方案,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控制工程造价风险,促进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茹泉洪.浅析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2]李蜀燕.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9).

[3]曾俊.工程造价咨询项目集管理[J].中华民居,2011(07).

[4] 孙海虹,叶晓延.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的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建筑学报.2005,27(6)

第6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1 定义和概念

效益风险评价和药物经济学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在不同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和风险的定义还未统一。此外,效益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研究界限也是模糊的。因此,这些问题还值得探讨。

1.1 效益与风险

简而言之,效益反映一种产品降低患一种疾病的风险的程度。在药物经济学的效益风险评价中,效益是指由该项目或干预措施带来的产出价值[2],这一产出价值的单位是货币。效益风险评价中的效益不同于成本效益中的效益。效益在这里指的是使用某种药品给个体或群体带来的正面结果。它不仅包括“效益”,还包括“期望的效益”。“期望的效益”有些类似于“效果”――临床健康结果,可以被直接量化,并且通常包括对获得效益可能性的估计。在效益风险评价早期,效益主要考虑的是“期望的效益”。在1997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季员会(CIOMS)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并不包括对生命质量等经济学角度的正面影响。但是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效益风险研究中,对效益的定义包括临床增进健康数据、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以及对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利益。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药物风险的简要、标准的定义是药物的负面情况将发生的可能性。一些对风险的定义试图从几率、强度和时间这三维来描述风险,即不良事件或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特定群体中的个体的健康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以及健康危害结果可能持续的时间。另外,由于同其他产品相比, 药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即与生命、健康的关联性及个体化使用的特异性,药品风险显得更为复杂。而这种个人风险程度的确定会因药源性损害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特异质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而变化。因此, 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药品风险,还应包括个人和人群水平的信息, 以保障个体和群体用药的收益超过最大边际风险。

1.2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

与效益风险评价相近的一个概念是风险效益管理(risk-benefit management,RBM),有时也简称为风险管理。为进行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成立了风险管理特别兴趣组(Risk Management Special Interest Group,RM)。一些国家(如美国)的药品监管机构,也设立了药品风险评价部门,对所有上市药品安全信息加以监测和评价。不同的机构对所进行的风险效益管理有类似的定义。RM认为风险效益管理是评估和开发某一情况下效益风险管理策略的过程。在卫生保健领域,它是在权衡医疗干预的潜在效益时,主动并互动地估量和分析风险的过程。风险效益管理包括分析医疗干预的效果,以及识别任何不良的副作用。欧盟的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的预警和干预活动,被设计用于确认、描述和阻止或最小化药品的相关风险, 包括风险交流和风险最小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评估。FDA 将药品风险管理解释为在药品生命周期内, 一个反复持续的管理过程被设计用于优化药品的风险/ 效益比。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这两个研究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两者都从效益和风险两方面评价药品,研究都包括效益和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报告、决策全过程。细究两者区别,效益风险评价更偏重风险效益平衡的技术问题,而风险效益管理倾向于效益风险评价的公共政策管理和运用。由于效益风险评价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方法,有很多未达成一致的领域。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效益风险评价中也应考虑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

2 研究范畴

在理想情况下,根据效益与风险的不同组合,药品可能处于4类不同区域:A区域,最坏的平衡(高风险,低收益);B区域(较高风险,较低收益),限制条件下使用,可能需要深入研究;C区域(较低风险,较高收益),可接受的平衡;D区域,最理想的平衡(低风险,高收益)。在极限区域A和D中,评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极限区域中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区域B和C的位置模糊,且区域B的限制条件难以确定,使得制定效益风险决策会显得复杂和困难。因此,区域B和C就是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范畴。

3 研究分类

效益风险评价可分成正规的(定量的)、比较性的以及非正规(定性的)。

3.1 正规的评价(定量分析)

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运用科学的推理过程,以一个数值表达式为基础,定量地比较效益风险。近年来,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表现为基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的研究,以及meta分析和决策理论工具的定量模型。

例如,运用三三原则分级体系的思路,将疗效或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按其高、低分别给予30~10 的分值,分别求出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作为效益(B)和风险(R)的量度,然后计算出效益/风险比值(B/R)。

计算公式:

效益(B)=治愈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持续时间

风险(R)=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持续时间

上例中的方法通过确定3个关键指标,将不同药品的效益和风险联系起来,适宜用于2种或2种以上药品的B/R之间的比较,但并不是所有的效益风险定量分析都能用于2种以上效益风险的比较。对于很多效益风险评估而言,效益和风险都不易进行量化对比。例如,某一药物能够缓解一种普通的、自限的疾病症状,但是同时也会伴随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副作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三者是否能赋予一致的权重值得考虑。因此,即使是定量分析,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定性的,甚至稍微有些主观。并且对于风险的承受度,与能够观察到的临床获益程度直接相关。

3.2 非正规的评价(描述性评价)

非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是一种归纳或者主观分析过程,依靠个人判断对治疗选项相关数据作出评估。

例如,先分别从药品的利益、风险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利弊分析结论。

对于药品效益方面的分析,首先应考虑药品所治疾病的严重程度,如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持续时间、高危人群等,同时还应考虑:该药品是治疗急性疾病、慢性疾病,还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还是仅用于缓解症状或提高生活质量,是否还有其它替代治疗方法;如果不使用该药品的后果、对疾病控制或治愈的程度如何?有无可测量的客观证据指标?有无与其它治疗方法效果比较的资料?

对药品风险的评价,应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生率等方面考虑。与效益分析不同,风险通常是由许多不良反应组成的,并且不同的不良反应往往因其表达指标和单位不同而难以比较。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注意分析风险信号的证据强度和具体特征,如时间联系、发生率等,还应注意分析其它不良反应的情况,注意评价不良反应的可预见性、可预防性和可逆性。另外,有时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适应证或不同用药人群可能构成不同的风险范围。

在非正规的分析中,包括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其他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内,认知和医疗实践的标准都可以影响对效益风险的判断。由于许多效益风险决策都建立在相对而言不正规的证据之上,正是这些不正规的证据使得学界认为“效益风险评价总是基于人们不可靠的判断而形成的”。即使就同样的效益和风险描述信息,也难以达成统一的效益风险评价结果。

3.3 比较性的评价(半定量评价)

比较性的评价方法,是将考察中的产品跟相似产品进行定性对比,来测定效益和风险是否看起来相似。

例如,将药品的效益和风险以所治疗疾病的性质、药品疗效、不良反应这3种因素作为代表,分别按照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的高低给予3~1 分,再将分值相加得到每种因素的总分值,可以大致反映出药品的效益/风险情况。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2种或2种以上同类药品之间的比较,由于该方法是基于一组个人的主观判断,所以不会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结果也许不一致。

4 研究意义

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客观存在,对上市后药品进行科学再评价极为重要。上市后评价主要是就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这3方面评价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药品监管机构都始终将安全性评价和疗效评价放在上市后评价的首位。药物经济学讨论的效益风险评价,是对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药物效益和风险比不断认识的一个动态过程。如果某种药物的效益大于风险,则可批准上市或继续保留在市场;一旦风险大于效益,而且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应撤市。

在我国药品管理现阶段,完善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药品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保障部门降低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和费用提供途径,并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录的修订提出参考依据;为医疗卫生部门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疗风险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修订提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善联.上市后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 5(5):353-356.

第7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工程管理

1、前言

同其他建筑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而单项水利工程自身也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口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第二,一般来说,大、中型水利工程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而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第三是运行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2、风险管理

2.1风险的含义

对工程风险的定义关涉对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定义在经济学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另一种是预期与实际的差距[1]。它们都以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来评判风险的有无与大小。在社会学中,对风险也有客观主义的实在论与主观主义的建构论两种认识[2]。在此,从关注工程活动目标的角度来思考工程风险,将工程风险定义为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其涵义并不局限于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带来损失的不利一面,它还包括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带来机遇的有利一面。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工程的整个生命期间都可能对工程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或者使工程活动中各个阶段的预期目标和期望效果难以达致,阻比工程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妨碍工程活动的后续展开,甚至造成工程的失败;或者促进工程的完善,使工程在满足社会各方的利益与意愿的同时又兼顾自然与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生态诉求。因此,工程风险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

2.2工程风险的特点

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塌方,导致这种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了,可能是采购的建材质量不合格或者材料型号与设计不符,可能是设计单位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可能是承包商的施工工艺不当或现场管理有漏洞等等。总之,风险损失往往是风险因素在潜伏期积蓄到一定程度才爆发的。

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影响因素太多,自然环境、设计、材料质量、施工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技术水平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不可靠因素而导致风险。当采用新方案施工,发生什么样的风险事故,造成什么样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3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控制风险频率和风险幅度的策略、程序、技术和方法。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导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目标必须与工程的总目标相一致,必须与工程的环境和企业的特有属性相一致。一般来说,应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规定具体负责的范围,并制定具体风险管理的措施和程序。

3、工程风险因素

3.1政治风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公司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市场,不可避免的将面临国际政治风云带来的各种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政局不稳、国际关系紧张、与我国的关系、政策开放性、拒付债务。

3.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水利工程所在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形势及业主的资金和支付能力可能给工程公司的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3.3自然风险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直到运营生产,与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都密切相关,对工程的成败有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容易发生对工程的自然条件估计不准确而产生的问题,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影响。

3.4技术风险

标准和规程特别庞大复杂,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如许多大型的工程中浇筑混凝土的一项工作,就需要用到许多规范和标准。

4、风险管理方法

4.1风险识别

识别工程风险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在历史信息、专家经验(以及工人操作经验)、内部数据库、业界风险事件数据库、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等信息基础上,应用核对表、流程图、工作分解结、敏感性分析、事件树、故障树、专家调查法(例如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幕景分析法等方法识别工程项目可能具有的风险。

4.2风险评估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本着防患于未然的要求,从人员安排、技术支撑、资金到位、自然风险、人为破坏等各个方面予以填密思考,并且设计好几套风险应对预案。在评估的过程中,理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源的确认。在风险发生之前,风险源难以确认,但是我们理应按照有关技术和工作的经验,提前拟定范围,并且根据风险发生的机率予以量化;二是根据危险程度而确认风险发生次序。把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放到警示位置。在水利工程方面,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而评估的基本前提是风险的分析。

4.3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决策,理应建立在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基础之上。“防范决策不仅要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阻断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小危机的危害程度,而且应通过对潜在危害事件的预测、认知,主动积极地调整、控制,促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对一般决策所具有的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特点,它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逆向性(防患于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超前性(防患于未然);信息不对称性与高风险性(防范的是.“信息雾”,得到的确切信息和付出的东西二者之间其实就是质和量的关系。既然严重不对称,注定防范风险就是一种高风险投入);执行的军事化强制性(令行禁止。对风险防范决策执行必需严格)”

4.4检查和评估

决策之后,需要将自上而下的评估模式和自下而上的评估模式结合起来,引入360度绩效评估,全方位予以认真评估。在效果的巩固和落实方面,一定采取追踪管理,对正在实施的决策要适时修正,对已经落实的方案要调查落实情况,注重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和反馈,从而便于构建防范风险的指标生成体系。

5、结论

通过水利工程中体现出来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使我们了解水利工程中的风险,明白如何采取避险的措施,这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管理;防范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而且因其而附加的资源消耗也十分巨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巨大且复杂的活动过程,当然,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因此,在进行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项目特点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评估各方面可能造成的绿色风险,此举将有助于治理环境污染,构建和谐家园。

一、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管理涵义

顾名思义,绿色风险是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失,就生态环境而言,一旦人类的正常活动超过其承受限度,将会对其造成难以挽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某些因素可能为人类带来弊益,而有些因素则可能为人类带来危害,这些影响存在的可能性即为风险,绿色风险与其他风险不同,因为绿色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绿色概念泛指“3R”,换句话说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诸多因素都会“3R”目标造成影响, 通常将不确定因素归纳为绿色风险,即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困难的可能性。

绿色风险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满足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绿色风险分类

(2)绿色风险源识别

(3)绿色风险分析

(4)绿色风险控制

二、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特征

1.普遍性

无论任何的自然活动以及人类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产生,比如火山、海啸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都会带来不同的破坏,而且政策的改变、群众罢工以及战争等社会因素也会形成很多不确定因素。建筑工程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在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生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诸多可能性不能忽视。

2.必然性

人类的正常生活活动与建筑密不可分,同时,建筑给人们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也不可避免,因此,建筑项目绿色风险是必然的。

3.可变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绿色风险并不是固定的,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发生变化,比如载体变化、风险受体以及风险源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可以说绿色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社会能源、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均会相互制约,从而相互影响,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则建筑项目绿色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的识别

1.进行绿色风险的识别过程必须找出绿色风险源,并且充分分析造成绿色风险的因素,识别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分析预计风险

(2)分析危险及操作性

(3)分析事故树

2.相关技术人员利用图标形式对绿色风险进行标注,并且依据图标识别绿色风险并进行管理,一般而言,识别绿色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法:

(1)利用相关施工人员的实践经验以及感知能力,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绿色风险予以辨别。

(2)对已发生的绿色风险进行探讨总结,并且依据有关资料记录,对绿色风险造成的破坏进行调查,继而总结破坏规律,并进行归纳整理。

四、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的分析

绿色风险源的不同其分析办法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分析办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定量分析法以及敏感性分析法,以下为分析办法的具体实施操作。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辨别绿色风险,并且评估其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对破坏程度以及风险大小进行排序。

层次分析法实现对绿色风险可能性的定性分析,并且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的风险因素予以严加监督,细化分析绿色风险因素,实现最佳效果,因建筑材料而导致的风险因子,不仅包括环境风险因子,还包括能源风险因子以及资源风险因子,因此,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是造成绿色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对其着重分析,从而极大的降低绿色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2.决策树法

使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进行建筑项目绿色分析,通过利用决策树模型(图1)以及数学概念,对施工绿色风险的几率进行计算。

因为E(新建)数值最大,因此新建方案为最佳选择。

决策树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

(1)绿色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

(2)绿色风险已成功辨别

(3)绿色风险的概率以及发生因素的影响

(4)可能存在的条件

(5)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3.定量分析法

首先,要对绿色风险的源头进行探索,可以量化的风险要及时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分类列表,随后利用统计概率方式集中处理,建筑项目的绿色风险依据集成路线列表汇总风险源,得出风险的概率以及存在趋势。

五、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的防范措施

进行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的防范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关技术手段,从而将风险概率降到最低,以此来降低风险造成的破坏,具体的防范措施如下:

1.转移绿色风险

所谓的转移绿色风险,即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从而达到减少自身损失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要对污染严重、耗资较大以及耗能极高的施工材料充分重视,防止因不规范施工导致的预算成本增加,从而发生诸多环境破坏。

2.自留绿色风险

所谓的自留绿色分先,即将风险完完全全的由自身承担,并且做好未知因素造成破坏的准备,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某些绿色风险的破坏较小,而且重复率相对较高,此时只要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就能规避掉,这些属于自留绿色风险,例如:相关施工人员处理噪音、烟尘、垃圾等,均属于自留绿色风险的范围。

3.完善管理体制

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的管理体制是当前国际社会均面临的重要问题,比如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均是亟待解决的危机,以下为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的几点措施:

(1)相关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利用政策法规以及奖惩制度对建筑项目的绿色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促进,严格把关绿色认证环节,提高认证质量,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建筑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

(2)施工单位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且利用教育活动广泛推广绿色风险概念,提高人们对环境、能源等问题的认识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风险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随后通过发展绿色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探索风险规律,并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

六、总结

目前绿色风险概念并不普及,仍需要有关部门不断推广,从而开阔绿色风险管理渠道,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彦海.小议建筑项目绿色风险管理与防范[J].价值工程.2010(36):74.

[2]王路飞.工程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5):28-29.

第9篇:风险分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层析分析法检测设备引进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S73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企业质量意识的不断加强和质量理念的逐步建立,检测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检测设备引进项目是检测技术引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物化技术为主的硬技术。企业通过引进检测设备,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检测设备的引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是一项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在设备选型、供应商选择、签订协议和合同、设备的运输和清关、设备安装和验收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检测设备引进团队做好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成功引进检测设备尤为关键。项目风险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内,由于某些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项目偏离目标,造成项目损失的风险。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全寿命期内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减少风险的损失,从而实现项目目标的科学管理方法。

1 建立检测设备引进项目风险管理模型

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检测设备引进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可有以下四部分组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如图1所示。

2 层次分析法在检测设备引进项目风险中的风险

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把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再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根据分析者自身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后决定评价诸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排序。

2.2 分析计算过程

(1)建立风险评价层次模型

现以我司W检测设备引进项目为例,如图1。最高层为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第二层为与系统有关的风险因素,第三层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

(2)建立判断矩阵

根据上面的项目风险评价层次模型,邀请参与项目的主要人员及企业相关专家,对风险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经数据处理后,构成判断矩阵,包括A-B判断矩阵,B1-C、B2-C和B3-C判断矩阵。见表1和表2。

表1A-B判断矩阵

表2 B1-C判断矩阵

表3 B2-C判断矩阵

表4 B3-C判断矩阵

表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3)建立系统综合重要度的综合权重

计算各因素的综合权重,见表7。

表6评价指标综合权重

(4)风险分析

按照各风险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然后计算累计风险权重,用百分数表示。根据ABC分类法及统计分析,累计风险权重在65%以下的风险可定义为A类风险,累计风险权重在65%-95%的风险可定为B类风险,累计风险权重在95%以上风险可定义为C类风险,划分结果见表7。

表7风险分类表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合同因素C4、验收因素C7”等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属于A类风险,应重点管理,严加监控,做好应对措施。对于“组织因素C9、经济因素C2、安装因素C6、资金因素C8、运输因素C10”等为B类因素,应加强管理。对于“设计因素C5、政治因素C1、自然因素C3”等为C类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语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检测设备引进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分析构成风险的主要因素,综合评估项目风险的整体水平。汽车行业引进的检测设备主要以非标设备为主,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检测设备引进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波 龚时雨 谭云涛等. 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