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刺猬汉斯范文

刺猬汉斯精选(九篇)

第1篇:刺猬汉斯范文

关键词: 刺猬的优雅 当代隐喻理论 生命真谛

一、引言

法国知名畅销作家兼哲学教授妙莉叶・芭贝里(Muriel Barbery),1969年出生于摩洛哥。她的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一经问世就获得了不少文学大奖,而第二部《刺猬的优雅》出版后反响更盛,英国版和美国版同步上市,网络销售量已超过一百万册。《巴黎人报》曾评论道:“全民公认,原创、幽默生动、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巴黎高档住宅区的一栋公寓为背景,以两位年龄、社会背景迥异的女性为主角,以刺猬、金鱼、猫等动物为隐喻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真谛的追寻。本文从人文主义角度,结合当代隐喻理论,通过对书中动物隐喻认知的分析,旨在解读作品中所折射的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

二、当代隐喻理论与文学

世界上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世界珍贵的灵魂宝库。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珍贵作品的内涵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使用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邃和耐人寻味。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美化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日常说话之中。隐喻,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无论是语言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与隐喻之间的联系都密不可分。因此,结合当代隐喻理论,对作品中的隐喻意象进行深层次的解构是非常必要的。

1.隐喻的定义

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定义、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解读。以往的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美化手段。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1980)。其中关键词是“理解”和“经历”,这两词是使用,使得隐喻超越了文体学领域,进入了认知语言学范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思维和认知。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2008)。隐喻理论还涉及两个概念域,即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指的是已知的、熟悉的认知域;而目标域指的是新的、抽象的、复杂的认知域。人类就是用已知的认知域的经验理解、认知另一个认知域。当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新的目标域上,目标域因源域而得到部分认知和理解。

2.隐喻与文学

Richards曾在《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而隐喻的意义之所以产生,是两个事物,即两种思想,相互活跃作用的结果(Richards,1936)。当遇到复杂、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时,人们往往寻求另一类词来进行表达和认知,这是隐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隐喻修辞,隐喻使得文学作品用词简约而意义丰厚(覃承华,2003)。看似简短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文学作品由于有了隐喻思维和隐喻修辞的运用而更显得丰富深邃。由此可见,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是息息相关的。

三、解读《刺猬的优雅》中的动物隐喻

《刺猬的优雅》出版以后反响巨大,除了赢得评论界极高的声誉之外,还获得了5项文学大奖。故事发生在巴黎的一个高端住宅区,小说主人公是看门人勒妮和少女帕洛玛。小说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借助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动物隐喻折射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本文从人文主义角度,结合现代隐喻理论,从小说中涉及的动物着手,解读其中动物的隐喻意义,以期解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

1.金鱼:一群过着沉闷、随波逐流生活的人

小说当中最先且反复出现的动物就是金鱼,一直在有限空间里游来游去的金鱼。帕洛玛曾在日记里提到,金鱼的一生即是“在金鱼缸中度过一生,最后终结于尸袋之中”(妙莉叶・芭贝里,2010)。她不想像金鱼一样活着,因此打算在她13岁生日前死去。这段开场白令人震惊,因为她并不是一个生活窘迫、生无所依的人。恰恰相反的是,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父亲是国会议员,生活富足无忧。芭洛玛的智慧与哲思让她足够有能力洞察身边的每个人身上的善良与愚昧,骄傲与软弱,母亲的敏感与衰弱的神经,父亲的邋遢与和蔼,姐姐的自私与傲慢。都说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清澈的,帕洛玛也是如此,只是她的眼神里多了一些神秘,她总是能关注身边具体的某一事物,无论是人,还是鱼缸里的鱼,还是一只猫,一本书,她会在这些物质化的生命上停留,思考,拍摄。她对事物是敏感的,却也是客观的。客人来家中聚餐,滑稽而敷衍的谈话,女人悄悄拿起食物喂着她椅边的两只猫,父亲焦灼地打着电话,母亲忽然哭泣……这一切她都看到了,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所有热闹与伤心。在她的镜头前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发生的种种都显得冰冷,每个人见面都绅士般地用着敬语,看似优雅,看似富有怜悯关爱之心,但之间早已毫无真诚的交流。她想逃离这个虚假冰冷的“鱼缸”,所以决定自杀。她决定在死亡之前拍摄一个影片记录点什么。因为,她相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常的一件事。但是有意义的是,你在死亡的那一刻,正在做什么(妙莉叶・芭贝里,2010)。帕洛玛是一个聪慧有灵气的女孩,小小年纪,早早看透了人性。眼神清澈深邃的她,早已透过浮华看见腐朽,透过平凡却能发现睿智,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和看门人做好朋友的原因。

2.刺猬:内心丰富、才华横溢却竖起“防卫的刺”抵御外界的冷漠和偏见的一群人

刺猬一直以来是“外表冷漠、孤僻、内心柔软”的形象。在法Z中,刺猬还可以暗指那些难以接近和相处的人,但是很难将刺猬与优雅联系在一起。在这部小说里很难发现有刺猬的实体形象存在的场景。但是,我们总是能在两位女主角的身上发现“刺猬”的影子。女主角之一的少女帕洛玛是生活优越、天资聪颖的富家千金,但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在大人眼里是一个“浑身有刺”的古怪孩子。

另一位女主角是女门房勒妮。帕洛玛说:“勒妮,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妙莉叶・芭贝里,2010)勒妮是这栋高档住宅区的看门人,但没有谁会注意到她,一个五十多岁、不修边幅、矮胖的看门人太太。在外人看来平庸不堪的看门人,却有着一颗高贵的心。虽然她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房间里却收藏着各种图书。空闲下来的时候,她会独自坐在窗前,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悠闲快乐地阅读来度过一天。两位女主角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却是不折不扣的同类。她们习惯和周围的人保持距离,帕洛玛眼中的勒妮“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的坚不可摧的堡垒,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妙莉叶・芭贝里,2010)。她们都厌恶社会的麻木和虚伪,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虽然才华横溢,却习惯竖起“防卫的刺”来抵御外界的冷漠和偏见。

3.猫:反映出不同家庭背景对人的期待

猫是法国家庭普遍豢养的一种宠物。每个家庭所养的猫,折射出这个家庭的影子。女门房勒妮的猫,名字叫列夫。因为她喜欢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只猫就像勒妮一样,“不大在融入同类这方面下功夫”。帕洛玛家的猫名字叫宪法和议会。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母亲是文学博士。另一个有桥梁作用的重要人物小津格郎也养有两只猫,这两只猫的名字叫吉蒂和列文,同样取自托尔斯泰的作品。猫在这部小说中起到了媒介作用,它让勒妮和小津格郎熟络,让两个刺猬般的人放下“防卫的刺”,建立信任并成为挚友,让读者感慨“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不为人知的优雅”。

四、结语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迥异,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但是正是这些平凡又不同的人物,塑造了法国的现实生活。这些人有看门人勒妮,日本人小津格郎、少女帕洛玛等。文中还描写了一些流浪汉等普通角色。各种角色交织在一起,为读者构思了一个法国小世界的缩影。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三种动物:刺猬、金鱼和猫都有特殊的隐喻作用。小说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生活描写,将人类追寻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的过程勾勒得淋漓尽致。小说的最后,因勒妮的意外死亡,帕洛玛放弃了自杀的计划。因为她已经懂得,“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妙莉叶・芭贝里,2010)。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不被理解。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解药还在于自己。或许每个人都是生活在“鱼缸”之中的鱼,每个人都是被身边不了解的人包围着的。但是求解药的方法,不一定是要坐困愁城,却可以鼓起勇气,冲入未知的世界,也许会发现新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人生的意义便会源源不断。原以为一成不变的人生,就能活出另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刺猬汉斯范文

他长着一张古铜色的鹅蛋脸,直勾勾的大眼睛上有一对粗粗的浓眉,眼睛下面长着塌鼻梁,鼻梁下有特别富有表情的薄嘴唇: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噘起的小嘴能挂一个小油壶。从这张嘴巴中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你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他还有乌黑发亮的刺猬头。

他还比较讲究穿着,每天穿得都很大方、新鲜。他的性格既不温和也不急躁。

他特别贪玩。记得有一次下雨,放学回家时看见路旁有很多水,他忽然说:咱们玩漂流吧!于是,我们就自己找材料,我用吸管当船,而他摘了一片树叶当船。水流又急又快,不一会儿,就到达第一个水沟,我的“船”冲了过去,而他的船不幸掉进了水沟里,他连忙跳进水里,拿起“小船”,二话没说,索性放在我船的前面。

第3篇:刺猬汉斯范文

李欧梵在哈佛的“国际路线”

1961年,李欧梵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在即,感到前途茫茫,于是随着班上大部分的同学申请赴美。他到处乱寄申请信,后来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准备收他,芝加哥给他免学费的待遇,哈佛则给他“另类奖学金”,是“备取”或“候补”的意思:如果别人不要那份奖学金,他或有机会,否则无望。李欧梵不想再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决定就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

后来,李欧梵还是决定申请到哈佛大学研究中国问题。当他遍查哈佛的课程表,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科目,而中国历史方面,除了费正清教授外,只有两个不甚熟悉的名字:L. S. Yang(杨联)和Benjamin Schwartz(史华慈)。芝大一年快结业时,他收到哈佛的入学许可,而且有全部研究院的奖学金,在1963年暑假从芝加哥搭顺风车到了波士顿。

初入哈佛,李欧梵就立下三大志愿:除了多旁听课之外,就是故意少与我族类来往,甚至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开创一个新局面—“泡洋妞”。因此他不久就以专走“国际路线”驰名。

当年在哈佛政府系最有名的教授是基辛格。李欧梵去旁听他的一门大班课—“国际关系理论”,第一堂他未开讲前早已挤满了学生,教室是音乐系的演奏厅,基辛格坐在演奏台上,任由四五位助教在台前讲述本课的要求和指定作业,足足说了20分钟。然后,基辛格才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开讲,不慌不忙,一口作秀式的德国口音。在李欧梵的眼中,不免觉得基辛格简直就是一位政客。据说基辛格在尼克松手下当完官后想返回哈佛重执教鞭,却被哈佛政府系的全体教授拒绝。

哈佛最开心的事是泡图书馆,李欧梵常在怀德纳图书馆的层层藏书架前流连忘返。他回忆:“看累了则偷看别人,一饱窥视欲,特别是看到漂亮的女生,则更可做‘眼睛捉迷藏’的游戏。在怀德纳图书馆看书的以研究生为主,所以要找靓女,还需要移师到本科生的图书馆。我的惯例是:如果一天没有课,则早上到怀德纳图书馆,下午到本科生的拉蒙(Lamont)图书馆,晚上有兴致时则去距离较远的蕾克列芙女校的图书馆,当然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偶尔也会有“艳遇”。在拉蒙图书馆看书有另一个好处:它的阅览室有落地玻璃长窗,窗外风光一览无遗。我往往在此看书至五六点钟晚餐时刻,看到窗外的一群群一年级学生到附近的餐厅去吃饭,一副得意的样子,令我既羡慕又忌妒,因为哈佛的本科生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是雄心勃勃。当时流行着一则笑话:如果一群本科生去餐厅时被汽车撞倒了,这会成为一件大事,因为其中就可能有将来的总统和议员。而我们这些研究生则是可有可无,在一年级学生的眼中,我们都是大学花钱养的废物。有时候我看到这一群哈佛园新来的年轻人,天真烂漫地嬉戏于夕阳斜照的拉蒙图书馆窗前,也不免感到老大徒伤悲,其实我那时候还不到30岁。”

在哈佛大学念中国近代史,李欧梵的主要目的是跟随费正清教授。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更接近思想史,所以后来拜史华慈教授为师。入学后的第三年,他和费正清的关系开始接近起来。费正清公开称李欧梵是一个“放荡不羁者”(free spirit),请李欧梵参加他家的茶会。李欧梵因此认得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还不止一次和少数研究生应邀在周末到费正清的避暑山庄去小住。几个学生初抵山庄不久,费正清就带着他们去砍柴,体力劳动数小时,有一次,费正清还率先跳进一个泥泞的小池塘中,要同学们先洗一个“自然澡”。晚餐后闲谈一阵,费正清就早早就寝了。第二天费正清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书房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户,据说是数十年如一日。李欧梵了解到,费正清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严谨:每天清早起身,上午四个小时绝不上课或见人,而是独自躲到他在怀德纳总图书馆的书房中去看书,每天下午才去上课、上班和处理公务。后来费正清对李欧梵说:“以后你们教书忙起来,每天能抽出两三个小时读书就够了!”

叛逆性格

李欧梵的论文尚未完成时,要求先到欧洲去“游学”半年,并找寻写论文的“灵感”。费正清欣然答应,还为他弄到2000美元的奖学金去欧洲各国游历。李欧梵成行前向费正清致谢,费正清给了他三封信,要他在适当时机交给费的三位欧洲汉学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当年在伦敦执教的Stuart Schram教授,当李欧梵把费正清的信拿给他,他看后大笑说:“看来费教授要我带你到酒吧去喝酒,他说你是一个free spirit!”

史华慈曾是费正清的及门弟子,但费正清曾公开承认学问特别是在思想史方面不如他。史华慈年少时在波士顿上“拉丁中学”就开始会拉丁文,在哈佛读本科生时专修的是法国哲学,二战服役时又学了中文和日文,德文和希伯来文则有犹太人的家学渊源。除了法文外,他又兼及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据说,有一次史华慈到意大利开会,早晨打开报纸看后大谈中国新闻,别人都目瞪口呆,原来该地没有英文报纸,他看的是意大利文报纸。有一次李欧梵到史华慈家拜访,亲眼见到他和夫人吵架,原来吵的原因是他到底懂得几种语言,他夫人说他至少懂十国语言,他坚持只懂六七种。

第4篇:刺猬汉斯范文

关键词:托马斯・曼 《魔山》 同性恋 欲望

《魔山》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发表于1924年的一部长篇杰作,讲述了来自汉堡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去瑞士达沃斯山顶的一座疗养院探望表兄,却因为种种诱惑最终在那里待了整整七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终于下山离开的故事。其间卡斯托普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的疗养客们,迷上了一位名叫舒夏的俄国女人并与之发生了关系,还经历了招魂术、决斗等刺激的事件, 度过了一个个由一日四餐和仰卧治疗组成的日子。

该书历来因其人物众多、材料浩繁、线索庞杂而备受争议:喜欢它的人认为其堪比一部欧洲精神史,且极有趣味,即使称之为欧洲生活百科全书也毫不为过;不喜欢它的人则讥讽其为“鲨鱼的胃”,①或者抱怨它太富说教意味,没能给读者带来“用脊椎骨阅读的”。②而事实上,《魔山》绝非一本空谈哲理思辨的沉闷砖块,读者也无需拥有强悍的思想史知识才能对其尽情品味赏玩,从最通俗的层面来看,《魔山》讲述的恰是一段段禁忌之恋的故事,其涉及题材之敏感、内容之劲爆,即使放在当今书坛仍能完败其他任何“用下半身写作”的畅销小说。诸如同性恋、恋物癖、恋尸癖等近段时间极为吸引眼球的话题,在这本百年前的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实在是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光是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这几段扑朔迷离的感情,就已经足够让我们窥见一斑。而书中托马斯・曼对和禁欲进行的深刻探讨与反思,对于当今混乱的欲望社会也有着预言式的意义。

有的文学批评家认为汉斯・卡斯托普与威廉・迈斯特一样,是作者笔下用来引领读者探究广阔世界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角色。实际上,托马斯・曼做到的绝不止于此。卡斯托普的确以威廉・迈斯特为模型,但托马斯・曼并没有停留在歌德处,而是将卡斯托普转化成了自己爱过的所有男孩们的影子。他把自己的欲望寄托在了卡斯托普身上,正是这些欲望成为了推动全文发展的动力:冗长的《魔山》中各种复杂的线索和内容因卡斯托普的而结合成了连贯的一体,时常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之中。试想,若不是卡斯托普对舒夏夫人的,他又怎会决定留在疗养院,怎会有这长达七年的魔山之旅呢?另一方面,卡斯托普也绝非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主人公:他上山时对于生活一无所知、单纯天真,下山时仍迷惘懵懂、不知何去何从。诚然,他增长了不少年纪和阅历,可是对于人生的终极意义,依旧是一头雾水。这样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一个彼得潘似的人物,竟带有些纳博科夫式(虽然纳博科夫并不欣赏托马斯・曼,但他创造的一些人物却与曼氏笔下的许多人物惊人相似)的色彩:正如《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希望他的洛丽永远十二岁一样,托马斯・曼也通过这种方式如家长般完完全全地占有了汉斯・卡斯托普――他所有爱人的化身。

卡斯托普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资青年,其实一直在玩着不少踩界的“禁忌游戏”。正因为其天真无邪,我们也许很难发现这些“禁忌元素”的存在;或者说即便我们感觉到了,也会因为他那副“不知者无罪”的天真模样而轻易地原谅他。托马斯・曼那些作为一名正直的中年学者无法表露的最隐秘的欲望和最黑暗的秘密,都在卡斯托普身上找到了出口。

在这些禁忌元素中,卡斯托普的同性恋倾向透露得恐怕是最为明显了。与《死于威尼斯》中的阿申巴赫不一样,卡斯托普的同性之欲埋藏在了他对一个假小子的欲望里:他把自己童年时期对于男孩希培的喜爱转化到了舒夏夫人身上――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细长的斯拉夫眼睛、突出的颧骨以及灰蓝的眼球。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舒夏夫人这个形象,就会发现,她离让人一见钟情、神魂颠倒的大美人形象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一双毫无高贵气息、短粗的、指甲咬烂的手,冰凉的手臂,瘪瘪的以及那绝对谈不上美丽的东方面孔,还总是很没礼貌地摔门――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大男孩而非优雅的。更为致命的是,她有病的身躯限制了她的生育能力,让她失去了作为女人最基本的一项功能。然而唯其如此,汉斯才越发对她感兴趣:“要是一个男人对一个有病的女人发生兴趣,那肯定是丧失了理性,跟……喏,跟当初他汉斯卡斯托普暗自对普希毕斯拉夫希培发生过兴趣没什么两样。”③卡斯托普的这一反思,不正是他的同性恋宣言吗?

相比之下,汉斯・卡斯托普的恋物癖④倾向则流露得更为明显。与曼海姆商人魏萨尔那种通过探听汉斯卡斯托普跟舒夏一起的经历而获得刺激的直白方式不同,卡斯托普具有更强的联想能力与功底:他小时候就能通过借一只希培的铅笔、保存一点铅笔屑而激动一年之久,成年后对于雪茄的嗜好、对于含体温计的积极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他对生殖器的迷恋。他在梦里亲吻舒夏夫人那双“未经保养、手掌嫌宽、指头短粗、指甲边的肉皮已经翘起的手”,并且“一霎那间从头到脚充满了一种甜蜜得令人心慌意乱的快意”(66)。而舒夏夫人的油画像则深深地挑起了他的,以至于他“甚至可以想象嗅到了一股汗味,一股由那肉体发出的看不见的体香”(184)。听到贝伦斯医生对皮肤的分析,他整个“热血沸腾,额头绯红,目光闪亮”(185),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了。他也因此开始对人体的构造产生了兴趣,有好几个夜晚都致力于对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钻研”:当他躺在阳台上一页一页地细读着《病理解剖学》的时候,他的眼前浮现了舒夏夫人的形象,“他感到了她的体香,感觉到了她心的跳动。一股温软舒适之感围绕着他的脖子,他把手抚在她微觉粗糙的臂膀两侧,也就是抚在紧绷的三角肌给人以凉悠悠的皮肤上,嘴唇感觉到她湿漉漉的热吻,心里既快乐又恐惧,人整个儿地销魂陶醉了”(203)。在舒夏夫人离开疗养院后,他还一直保存着舒夏夫人的X光照片,无数次地注视它、亲吻它。无论何时何地,卡斯托普似乎总能用他那丰富的联想能力将一个个冰凉的物件化为炙热的肉体,满足自己的欲望。

卡斯托普对于尸体的偏爱则较为隐秘。因为从小就参加过许多次亲人的葬礼,卡斯托普对于死亡可谓熟视无睹。就连祖父去世后,卡斯托普也一点儿不感到悲伤,“就像那些关系着躯体,仅仅关系着躯体的事情,很少值得人悲哀一样”(21)。相反,他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一“真人般大小的娃娃”(21)。那只飞来停在祖父尸体上的苍蝇,在爱伦・坡笔下也许会成为一个不祥之兆,但托马斯・曼却让卡斯托普深深嗅了一把尸体的味道,还联想到了一个被人排挤的同学身上散发的那种动物臭味――动物本能的性气味。而疗养院这个时常有人死去的地方,更是吓不倒卡斯托普:听到这里用雪橇往山下运尸体,他“笑得胸部剧烈震动”(8);不顾院里的规定去停尸房看了“马术师”的尸体,他还“非常满意这次吊唁活动,为所得到的印象而感到精神振奋”(208),并且由此展开了与表兄约阿希姆一起进行的一系列“临终关怀活动”;而在表兄约阿希姆去世后,他对运送棺材男人满心的不信任,坚持留下来帮忙搬运尸体,并且“抛开天生的矜持,用嘴唇在约阿希姆遗体石头一般冰凉的前额上吻了一下”(383);面对佩佩尔科恩服毒自杀后的尸体,他的仰慕丝毫没有减少,甚至深受感动,叹道“他真是个人物”(446)。卡斯托普当然没有到渴望奸尸的变态地步,但是他并不害怕尸体,甚至对尸体很好奇、有好感,这一点是绝无争议的。

托马斯・曼虽然将自己的欲望都写进了《魔山》里,但是他并没有放任这些欲望恣情横流,反而借《魔山》对禁欲和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探讨,虽然最终他并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却用他一贯的反讽精神对这两方面都进行了反思。

即便是最理性的人也无法逃离欲望的牢笼,塞特姆布里尼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这是一位典型的启蒙主义代言人:他虽然身材矮小、衣着寒碜,但是姿态优美、落落大方,还优雅地拄着根手杖,就连“早上好”的发音都“准确而又悦耳”。他吐字准确、能言善辩、机敏警惕,令人不得不慨叹佩服。他总是毫不谦虚地谈到自己写过的悼念卡尔杜齐的文章,谈到自己那人文主义的伟大事业,谈到自己如何为人类进步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的出身,更是根正苗红:祖父是政治鼓动家、爱国主义者、一名烧炭党人,始终为自由而战;父亲是一位出生在希腊的人文主义者,用文字做武器为人类的幸福、为民族的自由而战。总而言之,他反对一切黑暗、落后的势力,反对一切阻挡人类进步的事物,对他来说,肉体的诱惑就是对理性、对精神最大的威胁。

对于塞特姆布里尼的感情生活我们则知之甚少,或者说作者有意避而不谈:只听纳夫塔说他曾对“小妞们吹口哨抛媚眼”(268),但更多时候他总是混迹在男人堆里,很少对女性正眼相看、甚至于十分蔑视。而他处理自己与其他男性关系的方式则十分可疑:一方面恨透了宿敌纳夫塔,却又选择跟他同住一个屋檐下;另一方面又不偏不倚地选中了卡斯托普作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且孜孜不倦地妄图将这个冥顽不化的小伙子拉进自己的理性阵营。他总是时不时来到卡斯托普哥俩的餐桌上大谈特谈他的人文主义理想,警告卡斯托普音乐在政治上的可疑性,一再阻止他和舒夏夫人接触,还总是劝他离开魔山这个罪恶之地。在卡斯托普发烧后卧床休息无人问津之时,他还特地跑去小伙子的房间,对卧床的病人大谈了一通光明理性的宣言。可他为什么就选中了卡斯托普当自己的学生呢?卡斯托普这个在汉堡长大的典型小资产阶级市民,不光追求生活的享乐与精致,喜爱抽点雪茄、听听音乐,还十分滑头、摇摆不定,必要时就临阵倒戈拆塞特姆布里尼的台,无论怎么说都算不上孺子可教。但塞特姆布里尼就是对他情有独钟,论其原因,我们大胆揣测,可能也就像卡斯托普对于希培的感情一样――“从校园熙熙攘攘的众多认识与不认识的同学里,他偏偏挑中了他,对他发生了兴趣”(86)。

为了这个老是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塞特姆布里尼可真是操碎了心:一会儿要想办法阻止他被舒夏夫人勾引了去,一会儿还得忙着担心他被纳夫塔的雄辩给征服了,更别提那些来自贝伦斯、克洛科夫斯基博士或是荷兰人佩佩尔科恩的种种引诱了。在这场“卡斯托普争夺战”里,很难说谁最占上风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塞特姆布里尼绝对是最在乎、最认真的。光是与舒夏夫人的争夺就让他气得够呛:为了警告汉斯卡斯托普不要与这个俄国女人接触,他甚至唤起了整个西方文明社会为自己撑腰。他的反对首先是普遍地针对整个疗养院的死亡气氛,提醒卡斯托普不要被麻痹,甚至在见到他的第一天就劝其打道回府。他还一再用言语含沙射影地讥讽舒夏夫人,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他已预见的汉斯卡斯托普的“堕落”。就在卡斯托普终于迈出向舒夏夫人的那一步时,他还不死心地用意大利语冲着其背影大喊“理智一点儿”!这之后他虽然兀自生了好一阵子的气,不理卡斯托普,可最终还是忍不住又回到了他的学生身边,假装没事儿人一样地继续做他的老师。所以也难怪他给了咱们的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一个“生活的问题儿童”(Sorgekind des Lebens)的称号了。实际上,我们也大可以把这看做是一种――“让人操心的小孩儿”――好一个无限亲昵却又满是无可奈何的爱称。

在生活上,塞特姆布里尼始终克己复礼,绝不做任何出格之事。他不抽雪茄,讨厌量体温(我们知道在这部小说里雪茄和体温计有着什么色情的含义),就连可能乱性的酒也一口不碰,而是“要点糖水,用麦秆津津有味地吸着”(368)。他再喜欢卡斯托普,也始终坚持两人之间用“您”相称,就连狂欢之夜他也严词拒绝了卡斯托普对他称“你”的企图。在舒夏夫人离开山庄后,卡斯托普终于成为了他一个人的“问题小孩”,他却突然决定搬到山庄外边住,与卡斯托普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极爱争辩,可一旦话题涉及男女关系,他又不敢多说一句了,因为“这个话题他可是把握不住……鉴于自己的教育者身份,他与男性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社交场中的斗鸡公类型”(418)。

在威尼斯方言里,塞特姆布里尼的意思是“九月的男人”(september men)。“九月的男人”总是在旺季过去后才出现,买走一些已经被玩剩下的男孩子,这与塞特姆布里尼脸上那抹总是既痛苦又甜蜜的笑容就更契合了。[2]塞特姆布里尼对待卡斯托普的态度,总有一些哈姆雷特似的忧郁――明知道无法改变这个问题小孩,却又无法放弃这个念头。因此他的行动也就遵从叔本华的“刺猬法则”(Hedgehog’s Dilemma,德语原文是关于豪猪的预言,Die Stachelschweine)⑤: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既不互相伤害,又能互相取暖。塞特姆布里尼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正是他那永远抹不去的忧郁的源头,他只能苦笑着支撑自己摇摇欲坠的理想。

恰恰是这样一位永远这么克制守礼的塞特姆布里尼,在汉斯・卡斯托普终于决定走下魔山之时,终于抛下了师尊的矜持,拥抱了他的“问题小孩”,“像个南方人或者俄国人”(511)一样亲吻了他的两边脸颊,还一边流泪水一边第一次称呼了卡斯托普的名字――他叫道:“再见吧,我的乔万尼!”(511)塞特姆布里尼最终的情感爆发,让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卡斯托普都差点乱了方寸。

欲望的确是人无法控制的,我们始终都是自己欲望的奴隶。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该任其主宰我们的生活、唯其马首是瞻呢?也许佩佩尔科恩就是托马斯・曼给读者的一个警示。这位来自爪哇的咖啡种植园主腰缠万贯,气场十足,即使长相并不精致、谈话也空洞无物,仍然凭借其难以理解的人格魔力征服了从情敌汉斯卡斯托普到女侏儒服务生的所有疗养院人士。他征服了野性的舒夏夫人,也将殖民地的热情带回了欧洲;有他在场,就连最能言善辩的纳夫塔和塞特姆布里尼都成了扫兴的小丑。当他邀请病友们共享美酒佳肴时,那股霸气劲儿就像酒神一样令人如痴如醉,即便在雄壮的瀑布面前他说出的话全无声响,仍能博得满堂喝彩、众人倾慕。

他毫不克制自己对于物质享乐的欲望,总是叫上一桌华丽的菜肴以及昂贵的葡萄酒,还有极浓极酽的咖啡;他也丝毫不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而发挥自己天生的统治者魅力,“通过自己威严的表情,黯淡的目光,紧皱的额头,有力的话语,将所有人都拖进了魔障”(401),时而又勃然大怒,宣布一切一切统统是混蛋垃圾,搞得大伙儿只能瞠目结舌,大气都不敢出。他就像一座巨大的磁场一样,深深吸引着周围的所有人,理性和言语在他面前也只能缴械投降。他的爱好直白而简单――不是雪茄这种过分讲究的享乐(相比之下卡斯托普就只能显得矫揉造作了),而是最淳朴的两样事物:美酒以及女人。每次正餐都要喝上一两瓶顶级葡萄酒,对各种女人也总是大献殷勤――无论是餐厅的女侏儒,还是低俗的施托尔夫人或者马格努斯太太,当然也包括他的小情人舒夏夫人,个个他都照顾到位、博得欢心。

光是看看塞特姆布里尼对待他的态度我们就能对其魔力窥知一二了:塞特姆布里尼一再警告卡斯托普不要对他搞什么盲目的偶像崇拜,在佩佩尔科恩面前,他甚至宁愿汉斯卡斯托普站在他平素最恶的纳夫塔一边。佩佩尔科恩在他嘴里就是个“江湖骗子”、是个“魔鬼”,这个时候就连舒夏夫人的存在也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他甚至试图用佩佩尔科恩是舒夏夫人的新情人这一点来挑起卡斯托普的醋意。卡斯托普却一点儿也不买账,仍旧对这位“亚洲毒树”一样刺激的大人物膜拜不已。

然而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看做是上帝合欢器官”(446)的人,却偏偏阳痿(这一点上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创造那个极富魅力、从亨伯特身边拐走洛丽塔、自称“魅惑猎人”的奎迪又与托马斯・曼不谋而合)。佩佩尔科恩视自己的性无能为一种不可饶恕的罪孽,是“宇宙的灾难,对神灵的亵渎”(446)。这样一个王者般的巨人在“女人分开的双腿前”却只能“出丑卖乖、败下阵来”(403),是多么的屈辱难堪、颜面扫地啊!这就是生活,它折磨人羞辱人,将人最珍视的东西撕成碎片,让身体背叛精神。残酷的生活中不会有梅菲斯特送来魔女的返老回春汤,不会因为人拥有了金钱和魅力而对其偏爱有加。正是因为如此,他最终选择了“弃权”,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痛苦的生命。的确,像这样一个能够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王者,却没有一个乞丐都拥有的天赐的能力,又何尝不是遭到了欲望的背叛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百年前的殖民地荷兰人身上,竟带着当代荷兰的标志:、、安乐死。托马斯・曼又一次做出了惊人的准确预言,也许以佩佩尔科恩为镜,当代人亦能照见自己的影子。

托马斯・曼于193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哈佛大学学者霍华德・内莫诺夫(Howard Nemerov,1920-1991)赋予汉斯・卡斯托普的新形象:“他是一个找寻圣杯(Holy Grail)的人。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一点――如果说我想到了的话,那么我也是凭感觉猜测出来的(both more and less than thinking)。”⑥引用这段话的托马斯・曼,就仿佛是在挑衅那些认为他中庸的批评家们,告诉他们即便是最顶尖的文学家都已经承认了感觉的重要性。没人比托马斯・曼自己更清楚,《魔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作者与自身的角力游戏。

禁欲对不起自己的身体,对不起自己的灵魂。位于瑞士达沃斯的这座魔山,独立于平原的世界之外,庞大又复杂。欲望与爱情、疾病与死亡、精神与肉体、友谊与礼仪,东方与西方、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光明与黑暗,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魔山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生活之中。它恍若一座死火山,外表死寂,内部却充满暗涌。在这里,思想是生命的奴隶,而生命又是时间的弄人。在这里,太多的爱未能实现,一切的爱都那么不完整,被世俗、被理性绊住了脚步,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而欲望的满足又总是伴随着疾病和死亡的阴影,让人望而却步。

“为了善和爱的缘故,人不应该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卡斯托普在经历了那场差点夺走他性命的暴风雪之后坚定地对自己这样说道。可归根结底什么是善,什么是爱呢?也许在卡斯托普与舒夏夫人吻得意乱情迷时述者的那段调侃便是最恰当的回答吧:“本来嘛,爱情就算贞洁到极点也不能与身体无涉,反过来即使再肉味儿十足也并非就不贞洁,它永远是它,恣情纵乐也好,崇高神圣也好,都总是表现为对有机体的同情,都总是对某个注定要腐烂的物体充满淫欲之情的拥抱――即使在沉迷陶醉或者狂暴放纵之中,爱怜肯定仍然存在。什么含义暧昧?可人以上帝的名义,给爱情就下了个暧昧的定义!这暧昧就是生活,就是任性;这意味着无可救药地缺少脑子,根本不关心爱情的含义暧昧还是不暧昧。”(428)欲和爱本就纠缠不清,我们又何苦庸人自扰,非要选一条极端的路走呢?

注释

① Hans Wysling.Thomas Mann Jahrbuch. Band 1,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1988:14.

②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自己的《文学讲稿》中,曾经对托马斯・曼的小说才能表示过轻蔑和怀疑,认为他在自己的小说中更多的是一位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太过忙于说教.

③ (德)托马斯・曼.魔山[M].杨武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92.部分译文有改动.后文凡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只在文后标明出处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④ 人的性对象应该是活生生的人,但有些人的对象却是物.在变态心理学中,我们把这种在强烈的望与性兴奋下,反复收集、玩弄异性所用物品(包括头发)而获得性满足的现象叫恋物癖.恋物癖(Fetishism)的特点是通过与异性所穿戴或佩戴的物品相接触而引起性的兴奋与满足.引自:陈生.变态心理学引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02.

⑤ 一群刺猬想挤在一起取暖,可是靠得太近,会彼此扎伤,于是分开一些,太远了,却又得不到对方的温暖气息,于是再靠近一点,可是又会受到伤害……如此反复,最后终于找到了适当的距离――既能得到别人的温暖,又不会伤害彼此.

⑥ 托马斯・曼1939年五月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Thomas Mann,Einführung in den Zauberberg für Studenten der Universit?t Princeton,Mai,1939.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曼.魔山[M].杨武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2] Anthony Heilbut.Thomas Mann.Eros and Literature.New York:Alfred A.Knopf,1996(S):434.

第5篇:刺猬汉斯范文

2006年8月12-13日,贝塔斯曼(Bertelsmann)图书集团公司第一届模拟董事会在其中国总部所在地中国上海召开,会议应到董事5人,实到5人,公司全体高管以及部分监事列席了本次会议。本公司已在2006年7月21日分别以书面送达和传真方式向全体董事发出了会议通知,会议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合法有效。

本次会议议案的主题是:是否通过在华业务战略收缩议案。集团目前的财务亏损现状,以及在华业务的拓展遇到政策瓶颈,因此召开本次模拟董事会以讨论是否要收缩在华业务。

出席本次模拟董事会会议的董事有:梁小永(北京万圣书园华东区采购经理)、唐允(东南大学出版社图书中心编辑)、谢杰(贝塔斯曼书友会成员)、俞渝(当当网联合总裁)、赵悦(知名书商),会议由模拟董事长赵悦主持。

模拟董事会召开之前,董事会秘书已向诸位董事递送了关于本次会议的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份:

一、贝塔斯曼在华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1995年,贝塔斯曼与上海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并与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作成立了贝塔斯曼书友会。

1996年,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1998年,贝塔斯曼为了提高在中国的知名度,推出“书友会在线”,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贝塔斯曼中国投资公司。

2002年12月,贝塔斯曼营业额创造了自进入中国以来的最好成绩,达1.4亿人民币。

2005年12月,贝塔斯曼买下21世纪锦绣图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40%股份,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连锁书店。此交易达成后,贝塔斯曼集团成为在华外企中首家夺得书报刊零售全国连锁牌照的外资企业,开始涉足图书零售市场,在中国书籍零售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高。

2005年5月,贝塔斯曼携手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了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辽宁出版集团控股51%,贝塔斯曼持股49%。这是贝塔斯曼在中国业务拓展的最新举措,也标志着其业务范围已经从邮购、网上销售到连锁零售再到批发,正式全面进入了中国出版物的分销市场。贝塔斯曼目前在国内拥有150万会员,而21世纪锦绣则拥有39个“会员中心”书店。

2006年6月,曾经在北京市场布点密集的连锁书店贝塔斯曼遭遇“搁浅”,同时遭遇停业命运的还有贝塔斯曼位于北京黄金地段的11家门店,停业门店数已占70%。

二、中国图书市场竞争概况

目前,从市场主体看,中国图书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但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任务。

以新华发行系统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制运动。据业内人士分析,其改制基本思路就是在保证新华书店总店为第一大股东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资本,组建一个新的股份制企业,这里的其他资本既包括各种国有资本,也包括外资以及民资。

相比而言,力量较弱的民营资本正在谋求联合,以形成大型舰队和国有书店抗衡。目前,由于普遍存在单册图书销售的下降和图书品种增多的现象,导致书店库存增大,资金占用增大,传统的民营书店流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联合不乏为一种策略。当然,民营资本也不乏佼佼者,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的火爆是民营资本中的一道亮色。

外资是近年来中国图书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2004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在书报刊分销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后,外资进入书报刊领域的限制基本取消,外资不仅可以从事书报刊的零售业务,也可以从事批发业务,还可以从事佣金服务和特许经营。应该说,外资在书报刊的分销领域取得了与国内企业同样的待遇。于是,一大批外资开始登陆中国图书市场,希望瓜分这块诱人的蛋糕。截至2005年,已经有包括港台资本、德国资本等在内的15家外资企业,在北京、福建等地建立了合资的图书零售企业,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图书市场的搏击。

主持人:各位董事,很高兴我们相聚在上海,但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繁华的城市开一个比较沉重的董事会。想必大家已对贝塔斯曼最近的状况有所了解,连续的亏损让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到很被动的局面,在华业务的拓展也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鉴于公司全盘局面的考虑,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是否考虑对在华业务进行必要的战略收缩,并制定下一步的在华策略。公司在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图书市场概况的资料已经提前发给了各位,大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把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

唐允:我认为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还没有到战略收缩的程度。贝塔斯曼进入中国11年,从单纯的书友会到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成立图书出版发行公司,已经足以证明我们步步为营的策略是对的。随着政策的开放,我们在图书分销领域获得的权限越来越宽,中国这个庞大的图书市场还是十分有潜力的。

梁小永:唐董事说的没错,但我还是要给你浇点冷水。中国图书市场的盈利点并非我们的想象中的那样。据我观察,长期以来,中国图书行业内的巨额利润是来自教材和教辅以及少数畅销书,这些书的高利润掩盖了大多数滞销书带来的亏损。事实上,真正的畅销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们占市场图书种类的比例非常低,这就让中国图书市场的真正盈利机会大打折扣。

谢杰:我来谈谈贝塔斯曼的现状,我们通过多年书友会的积累,充分了解了客户的需要,长期对客户的跟踪服务让我们拥有了非常详尽的信息资料,这为我们对目标客户进行锁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要知道,贝塔斯曼90%的销售额来源于书友会,我们的客户数据库已经日臻完善,我们可以分别将图书分类信息有的放矢地发给书友会的同仁,这样,我们的营销成本就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只要坚持将这个群体发展、壮大,我们的盈利前景是让人充满信心的。

俞渝:但是,书友会现在也面临很大的问题。是的,150万会员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积累起来,而且目前会员的维护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可能做的更多的是向会员寄出一封又一封的催买信让其履行义务,却忽视了给他们送去真正的实惠。比如他们有的没能在书目上找到自己想买的书,有的如果只买1-2本,折合下来的费用比原价更高,而当当、卓越的超低价策略已经严重侵蚀了我们的会员基础,它们可以让读者享受更多的折扣和更快捷的购买方式,所以说会员的维护现在成了我们最棘手的工作。实际上,书友会虽然快速发展,但是其支撑成本很高,到目前为止,亏损已经很严重了。

唐允:目前的亏损不能掩盖我们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绩,更不能影响我们将来

的投资信心。眼下,国际上有多个传媒公司正在与我们竞争,它们有的以发展内容为主,把重点放在具有品牌优势的内容营销上,如维亚康姆公司;或者以渠道为主,重点建设自己能够控制的渠道,如默多克,贝塔斯曼属于后者。但是,随着我们的业务不断发展,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贝塔斯曼进入中国11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买下21世纪锦绣图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后的40%股权,这让我们拥有了书报刊全国连锁的经营权;二是与辽宁出版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这让我们有机会从图书的零售进入批发市场。虽然这还不能让我们直接控制内容,但是我们已经离出版和内容环节更加接近。争取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巩固所取得的成绩。

俞渝:提起连锁,我必须指出目前连锁店的现状,也想进一步和大家讨论一下我们的渠道建设,究竟应该是门店,还是其他途径?虽然目前我们在华的近40家门店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但我们必须面对在北京这个中国最大的图书市场败退的现实,17家门店关闭11家,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随着北京地产的不断升温,人口流量大的地段租金必然要上升,而门店的销量似乎并不能与其同步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这种连锁的门店模式?是否继续加强网上和俱乐部的销售?

谢杰:根据销售部门的统计,门店的销售量占到整个书友会销售业绩的40%。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友会的壮大将对连锁门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北京市场的这次关闭门店措施,我认为是及时的、必要的,因为这些门店在2004年开业时,北京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会员基础,有些草率。我认为,贝塔斯曼要想在门店销售上取得突破,必须依靠书友会这一有力的后台支持,有了会员基础,辅以书目以及网站信息的补充,门店的销售会给我们带来好消息。

俞渝:其实到现在为止,贝塔斯曼在中国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2003年之前,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发展是较为顺利的,年营业额曾一度达到1.5亿元。但之后大规模开门店,业务重心也转移到门店的建设,贝塔斯曼网站和俱乐部客户没能得到更好的维护,这使得2004-2005年度贝塔斯曼中国的销售额急剧下降,我们必须承认,贝塔斯曼在中国的业务模式不如在国外成熟。

谢杰:建设门店其实也是贝塔斯曼在中国建设多元化渠道的方法之一。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对手是多重的,有处于多年垄断地位的新华书店系统,其强大而密集的发行网络并不是我们一日就能建成的;还有近几年来崛起的民营书店,如风入松、国林风、三联书店,它们在图书的差异化营销上花了很大一番功夫,也渐渐在市场上树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品牌;此外,当当、卓越也对贝塔斯曼的网上图书销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它们的低价、团购策略比我们有更大的灵活性。打个比方,贝塔斯曼虽然是一只老虎,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不仅遇见了凶猛的狮子,还有一群刺猬,短期内占领山头恐怕并不容易啊。

梁小永: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那就是图书的价格。只要我们随便在图书城里逛逛,就会发现中国图书的价格与国外图书简直不在一个水平之上。打个比方,在中国,一本儿童小说只相当于一个肯德基汉堡的价格,而在欧美国家则是与8-10个汉堡相当的。这个价格差距恐怕是贝塔斯曼进入中国之前难以想象的,而事实就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这种靠“卖纸”赚钱的盈利模式有悖于我们的初衷。

主持人:各位,我不得不打断一下你们的讨论,有一点我想提醒各位,目前贝塔斯曼的财务状况,是第一季度的总体亏损。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97亿欧元(约合4.5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盈利则为25.4亿欧元,当然这其中包括出售AOL欧洲公司49%股权获得大笔非经营性收入:第一季度公司收入仅为39.3亿美元,减少8.6%。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扩张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是很统一,不过我个人看,根据目前的市场特点和公司实际情况,我比较倾向于公司在华做战略收缩。好,各位董事都已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下面我们进入表决程序。

第6篇:刺猬汉斯范文

每每拿起语文文书,我就会想到学词句篇,贾志敏也说过,语文课要教语文,教语文,就要贯彻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丰富的字词积累,才是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石,几年来本人一直关注字词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理论摘记学习,并尝试着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去探索发现字词积累教学的经验。

以下是我们学校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中的字词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片段一:《称赞》同课异构中词语教学片段采集

蒋老师《称赞》第一课时片断采集

1.教学“称赞”导入

师:(板书:称赞)谁会读?

生:读

师:谁给它换个词?

生:表扬

生:夸奖

师:平时得到老师的表扬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生:很高兴

2.教学“粗糙”

师:从哪里看处小板凳做得很粗糙?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看图,说一说

生:有裂纹

生:太矮了

生:有一只脚胖一点,有些地方瘦一点。

师:刚才于冬说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但很认真,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读)板凳做的很粗糙……

3.教学“泄气”

师:谁来读一读,泄气是什么意思?

生:放弃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泄气?

生:(沉默,没有一个回答)

师:在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跳绳,我们老跳不好的时候,会?

生:做也做不好的时候会满泄气。

师:你来读这句话

生:读

上课老师反思: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情境称赞学生的学习用具摆放整齐,衣服穿的整洁,人坐的端正,精神好等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称赞带来的快乐,为下文“称赞”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听课老师点评断采集:这堂课上课文。得非常扎实,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称赞,然后让学生给“称赞”换个词。接下来就进入初读。整个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这部分,预设非常充分,抓“粗糙”的理解让学生看图进行突破,创设情境“从哪里看出小獾非常认真?”老师及时的给学生称赞,与文章的主题相符。“泄气”的教学利用生活实际进行突破。

黄老师《称赞》第一课时片断采集

1.教学“称赞”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称赞别人是快乐的。

师:那什么是称赞?

生:表扬。

师:还有吗?

生:夸奖

师:学学这篇课文,看看称赞是不是这么神奇。

生:自由读文

师:指名读

生:读

师:仔细听,

师:表扬她,称赞她,(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口语中,就运用了词语)

2.教学“粗心”“泄气”

师:粗糙的小板凳是什么样子的?

生:不平整

生:有裂纹

生:做的高高矮矮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都做了三只了,还做不好,心里会怎么想?

生:着急

生:伤心

生:奇怪

师:就是只泄气的小刺猬。

3.教学生字

师:(出示 刺猬 小獾)瞧瞧他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个偏旁的,都是反quanpang

师:(出示板凳 椅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木字旁。

师:有什么区别?(看图理解)

生:都是木头做的。

生:椅子有靠背,板凳没有

师:哪个难做

生:椅子难做

上课老师反思片断采集:在教板凳和椅子时,这两个生字时,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椅子有靠背,板凳没有,根据学生的认识,老师进一步引导“椅子”做起来更难,从而为学生理解后文中“小獾从会做板凳到会做椅子”的进步打下基础。因此,紧扣文本进行字词教学,不仅能提高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同时读文识字紧密相连,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

点评:有人说“好的方法是一颗良种,可以播一粒,绿一片,收一筐。”本课识字教学,老师积极遵循汉字构字规律,让学生轻松快乐完成识字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识字效率还可以举一反三,扩大识字量,无异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理论解释及思考讨论】

以上是我校两位老师在一次校本研修活动中同课异构教学片段。两位老师采用的字词教学设计不同,各有闪光点,却感觉都还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值得深思。

1.解读词语,读出词外意

教学词语,首先要解读词语。如何解读词语?词语可以通过工具书(如字典)去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去理解,不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去理解等,先拿我们的“粗糙”一词来做例子吧。词典里的解释:第一个意思是质料不精细,不光滑。第二个解释是草率,不细致。结合《称赞》这篇课文来想象这里的粗糙:小板凳表面还带小刺,是第一个意思;板凳的脚做得一只粗一只细,是第二个解释。正确深入的解读了“粗糙”一词,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就会有方向,有内容。如片段一中,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将“粗糙”一词化为眼前可视的“实物”,从而在对话中感觉到板凳做的糟糕。孩子的思维形象具体,老师通过图,让词语一下子就变的形象可感了。遗憾的是,在通过看图说话过程中,只有两三个小朋友回答说“有裂纹,不平整,一只脚胖一只脚瘦”,这个词语的教学就好了,感觉过于简单了。

如何深入这个词语的教学?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词语基础。粗糙这个词语孩子们可能已经理解,但是只停留在学面意思上的理解,也就是词典中第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才是学生要学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表面的“粗糙”,再用眼睛观察做工的“粗糙”,然后还可以拓展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粗糙?小朋友可能会回答说,树皮是粗糙的,爷爷的手是粗糙的等等。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解释下的例子:如表面光滑,但是外表不大美观的也可以说粗糙。这样孩子对粗糙一词的认识才够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的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的感彩,为了让儿童获得深刻的体验,让词语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儿童通过想象画面、词语组合等方式唤醒词语表象,由抽象的词语进入具体的形象去感知、感悟。

2.链接生活情境,内化词语

链接生活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只要能意会、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但随着阅历的丰富,孩子的理解会加深,这个加深应该是在已经构建的基础的不断深入。所以,词语意象的根基应该打下。在词语教学实践中,让词语与生活情境结合,可以把模糊的词语教学变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可以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如以上的教学例子中两位老师都将“称赞”直接运用于课堂,正如老师自己反思的那样,课堂上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情境称赞学生的学习用具摆放整齐,衣服穿的整洁,人坐的端正,精神好等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称赞带来的快乐,为下文“称赞”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由此可见,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词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刺猬汉斯范文

一、满洲里自然地理概况

1.气候:属半干旱性大陆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原控制和大兴安岭山脉屏障作用的影响,春季多风,夏季温热,秋季早霜,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为280―300mm,无霜期1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3℃。

2.地形和土壤:

满洲里市处于呼伦贝尔高平原和大兴安岭边缘过渡地带,主要地形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比较平缓。土壤以暗栗钙土为主,粗骨质土、草甸土分布于山丘顶部和河滩地。

3.河流和湖泊及水资源:

满洲里市地表水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东部。其中,海拉尔河年平均径流量约23.4亿立方米,伊敏河年平均径流量10.8亿立方米,呼伦湖水量蓄积约130亿立方米,新开河年平均径流量约110万立方米。

呼伦湖,总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又名达赉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

4.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褐煤、石灰石、砂石、黄粘土、珍珠岩、膨润土、明矾石、花岗岩、硅石、玄武岩等。

扎赉诺尔煤田储量约为101亿吨,煤田西起扎赉诺尔大断层,向南延伸至呼伦湖底,东至阿尔公断层,北至中俄边境,面积约1035平方公里。煤层结构简单,发育稳定,低沼气,断层少,落差小。

5.动植物资源:

鸟类共有241种,为全国鸟类总数的1/5,其中部级保护鸟类15种。猛禽数量、种类很多,鹰隼类如草原雕、猎隼等24种。野生兽类35种, 主要有狼、狐狸、沙狐、紫貂、獾、水獭、旱獭、麝鼠、兔、黄羊、狍、刺猬等。鱼类约30种。水生植物主要为芦苇类,面积约为2666.6公顷,蕴藏量在3万吨左右,是内蒙古自治区芦苇的重点产区之一。药用植物420种左右,野生中草药主要有黄芩、黄芪、艾叶、知母、漏芦、柴胡、黄苔、麻黄、波叶大黄、小白花地榆、防风、甘草等107种。

二、满洲里的土地资源

满洲里市土地总面积为1098657.93亩。按实际情况可划分为:

土地利

用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工

业用地交通

用地水域未利用

土地

比例(%)2.510.094.3670.489.60.872.349.75

牧草地:面积为774371.8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48%,遍布于城区,是满洲里市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

耕地:面积为27586.2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1%。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东湖区新开河两岸和二卡农业新村等地。

林地:面积为47894.9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6%。主要分布在沿国境线种植的三北防护林及合作区北部。

三、满洲里的人口民族

至2008年,满洲里市总人口约25万,几年来人口的增长主要为机械增长,以外来人口迁入为主,有蒙、汉、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和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

四、满洲里的经济

满洲里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与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形成了贸易、金融、运输、仓储等综合发展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体系;构建起了易货贸易、现汇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并存的对外贸易格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铁路、公路、管道和航空并举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日臻完善。

五、满洲里的旅游业

满洲里市的历史文化灿烂,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满洲里地区就是古人类――“扎赉诺尔人”栖息的故乡,在历史不断推进中,东胡、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游牧和征战,现有保存完好的有拓跋鲜卑族古墓群、辽代古城遗址、金代边墙、猛犸象古生物化石、“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等。

第8篇:刺猬汉斯范文

[关键词]童话 习作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82

童话之于儿童,是每一个幸福童年不可或缺的记忆。千事生蹊,万物有灵。在童话的幻想世界中,人获得了一种想象中的胜利感,一种从人的各种局限中超越出来的解放感、自由感,这种超越感、胜利感、解放感、自由感自然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正如梅子涵所言,童话就像一个太阳,让整个人类都有了长大和生活的光亮。

严文井先生说:“童话是由孩子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最初的创造者是孩子。”的确,儿童天生就是童话家。因为童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幻想的时代。儿童常天真地把周围的东西,无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与人等同看待,想和它们沟通交流,甚至与它们同喜同忧。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家德国的凯斯特纳将幻想力称为儿童的“第三力量”。人们常说,童话就是儿童的话,是儿童的专利。童年状态正是童话状态,儿童的生命世界与童话世界同构对应。在习作教学中,我尝试让童话与童年在班级习作共同体中牵手,让童心的世界在童话的世界曼舞轻歌。

一、共同寻找童话密码

童话是人人都爱读的一种文学作品。从牙牙学语开始,学生就与童话相伴了。童话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模式化使得故事里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创编童话之前,我先和学生一起寻觅:“从小到大,听了读了这么多童话,美好的童话都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生1:我发现童话里有我们喜爱的角色,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等,她们很善良;还有巫婆、继母等,她们都很凶。

生2:童话里的一切都有生命,它们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时甚至还有神奇的魔力。

生3:它们之间总会发生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读就会被牢牢地吸引住。

生4: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非常美好。

生5:我还发现童话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还常常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童话的世界里,好人万般皆好,坏人十恶不赦,聪明人聪明绝顶,蠢汉愚蠢到家……鲜活的童话角色总让学生津津乐道。在童话的世界里,灰姑娘在第三次参加舞会时丢掉了玻璃鞋;皇后三次用致命的礼物引诱白雪公主;主人公要回答三个难题或是经历三次考验……复沓回环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不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互动,还常常情不自禁地进人情境,与自己喜爱的形象同呼吸,共命运。形象和事件在儿童的头脑中是鲜活的,更是运动和发展着的。童话世界成为儿童心灵畅游的境地。儿童用童心、童趣轻而易举地解构了童话的密码,让儿童编童话也正契合儿童的心性。

二、集体引爆童话思维

鲁迅曾经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爱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儿童对创编童话很感兴趣。但是要动手写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从何写起,或者以为只要让小猫小狗开口说话就是童话了。“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因此,童话思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它既与幻想密切相关,又与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映象不可分割。没有童话思维的习惯,现实生活便无法在眼中幻成童话。

我结合精美的图画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飞起来。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你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在童话世界里都能帮你实现。你想请谁来担当你童话中的角色?你想在它身上发生些什么新奇的、有趣的故事呢?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每个小组选出最新奇、最有意思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建立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与比他们的知识更丰富的人之间的互动上。同伴之间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的引子犹如爆竹的引线,点燃了儿童思维的火花,学生尽情地、大胆地想象,真情地、自由地、海阔天高地表达,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童话带来的欢乐。值得一提的是,编写童话故事,把虚拟的变成现实的,除了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还必须想得像,符合童话的逻辑,这样才可能合情合理。比如说,牛会反刍,被吞进牛肚子的小蚂蚁就有了逃生的可能;猪长得胖,所以想减肥……这样的故事既合乎情理,又生动有趣。在集体交流中,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幻想触发童话的灵感,文字的疆域得到了无限的拓展,精神的驰骋变得自由潇洒,一个个奇思妙想在儿童的小脑瓜里诞生了。

三、合作创编故事情节

童话故事总是用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如磁石般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而学生在自己创编童话时常常因为情节过于简单而失去了童话的魅力。在指导学生创编故事的时候,我借助童话故事设计图,引导学生把设想的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写下来,大胆想象故事的发展变化和结局,努力写清楚、写完整。小旭同学在编写《小刺猬寻宝记》时起初的构思是这样的:小刺猬准备去寻宝。它在寻宝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终找到了宝藏。

这个构思有了清楚、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不够生动有趣。在童话的世界里,主人公的经历总是险象环生、麻烦不断、困难重重、遭遇奇特,而这才让故事充满了张力。就拿小刺猬去寻宝来说,寻宝的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我以此作为学习的“锚例”――创设一个“靶子”,暴露与讨论的主题相关的概念,请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在小组对话协商下,小旭同学修改了自己的童话故事设计图:

显然,修改后的故事情节有血有肉,有看点。情节一波三折,方能引人入胜。故事曲折离奇,方能趣味盎然。在习作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在学习的边缘性参与中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习得知识,在智慧的分享中学会搭建故事的框架,童话的情节也渐趋丰满生动起来。

故事的结构设计好了,还需要用生动的描述让角色活灵活现起来。我再次发挥习作共同体的作用: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让他先说说自己编的故事,其他同学一起帮他想,一起帮他补充修改。这样一人主讲,大家帮忙,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呱呱坠地了。

蓉蓉和小组同学合作创编了《美容风波》:“……小猴前脚刚跨出店门,后面就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喂,别走,你还没付钱呢!’哎呀,为了这次美容,小猴花了整整一千元。”

青青同学觉得结尾不够精彩,建议改成:

“小猴妹妹回到猴群,可万万没想到,猴子们竟然把它赶出了猴家族。因为它已经变样儿了!没有一只猴子认识它!

小猴妹妹边走边哭,这熟悉的声音让猴妈妈听到了。猴妈妈终于认出了小猴妹妹,她摸着小猴妹妹的头说:‘孩子,自然美才是最美的。’小猴妹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想,这个故事的诞生跟当今社会时兴美容有关。更让我感动的是,童话里藏着美好人性的种子。只要用适当的方式去唤醒,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甘甜的果实。在幻想的世界里,儿童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舒展,心智也得到了最好的生长。

第9篇:刺猬汉斯范文

关键词:儿歌节奏韵律音乐性学龄前儿童

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

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

(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

如陕西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

排排坐,×××︳

吃果果,×××︳

你一个,×××︳

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

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乐性。

刘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陶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

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

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陈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孩子的审美特性,这就使得成人可以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既能聆听又能唱诵儿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儿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的的陶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启心智

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这首儿歌音韵优美,节奏明快。形式上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这大大满足了儿童模仿开火车、乘火车游戏的需要和愿望。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不忘。而在玩中获得的乘坐火车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和礼貌,也会使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质的儿歌,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来预演自己的人生。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儿歌使孩子获得了全身心的精神,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此时,儿歌作为游戏的载体,就可以使孩子在玩乐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再如鲁兵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儿歌运用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拟声的语言,把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小朋友比喻成小刺猬,形象十分贴切,而且富有情趣。如果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用小娃娃的形象,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捂住耳朵,生气地说:“你在写我。”他们就不愿意听了。所以即使是批评孩子的儿歌,最好也能做到寓教育于情趣之中,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儿歌以丰富的题材、有趣的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儿歌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认知,在认知中长大。正如褚东郊所说:“儿歌的流传,因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

(四)儿歌的音乐性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又如郑春华的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孩子总是喜欢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眼里,会跳的小兔,会跑的小狗,都应该是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那娇嫩的小草更应该是得到保护的对象。作者从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把真挚的感情融进诗句里。“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在大人看来十分稚气,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合情合理,正是这种稚气,才把孩子那种童心的美真实地再现出来,才使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那种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

儿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这就是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歌的音乐性给学龄前儿童的听赏念唱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孩子们边玩边唱、反复吟诵,这种幼年时代的强化记忆,对于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可以说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多少成人,一提起《丢手绢》《编花篮》《找朋友》《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就会引发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就会引领他们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过去世界”,体会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人们借助儿歌,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子生出的藤蔓、花朵、果实,将在他们心中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甚至鬓发斑白,仍然能记起儿时的歌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幼年背诵的东西,好像用火印烙在大脑上似的,就是完全记不起来,它的痕迹也永远不会消灭。因为构造上的改变一经固定在生长的脑里之后,这个改变就成了常态组织的一部分,营养的代谢、作用还照例维持它,因此它像伤后的瘢痕一样,会毕生存在着。”这就是儿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作用。正如明代吕坤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可以说,儿歌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幼年的美好时光。”儿歌在儿童的学龄前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的身心,伴随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4.

[2]郑光中.幼儿文学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9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