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精选(九篇)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第1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2.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 .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 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 两口之家、 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 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 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 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方法

3.1坚持以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的齐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分区设计。主要以起居厅作为整个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的心情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卧室的设计,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务室可以设计出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注意个性化的平面布局设计。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3)住宅部件设计时,应提高生活品位。门窗与衣柜设计时,应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健身、养花等功能,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4.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4.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 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4.3 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品位。

4.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

(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5.结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2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创新

目前,孤岛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干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已经对居住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在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括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第3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现状;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ife change rapidly, people living concept has been changing.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from the lowest accommodation need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graphic layout and functional zoning; from a focus o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o the attention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the modern living concept, connot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idential civilization, create the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y of modern life mode.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status quo;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以目前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多数设计师习惯于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罔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下自然只能产生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作品。对于这一点,加强对于现场情况的重视程度,在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多地思考与原创,对于现在的我们,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另一方面则是多数居住区过于雷同,缺乏鲜明的个性,也缺乏城市或设计师个体气质的体现。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当前城市特色的模糊不清,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

2居住区规划的设计原则

2.1空间布置要以人为本。

住宅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应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一般应做到30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交通、景观绿化等功能上也要围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档次。

2.2配套设施要经济实用。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能够有效利用附近的资源,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居住区规划更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3道路交通要合理组织。

交通功能是居住区最基本的功能。居民的出行和居住区内部交通的选择对居住区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考虑到近年来私家车的数量日益增加,在项目允许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模式,减少车辆对居民出行造成影响。此外,还应合理预测居住区对停车位的需求,做到既不为了节省投资忽略停车需求,也不盲目建设地下车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做到近期远期相结合,合理布局静态交通。

2.4景观设计要融洽和谐。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居住区整体景观的和谐与否,要看建筑的风格与周围景观的风格是否统一在整体景观构思之下。若随心所欲地将中国式园林与西洋式建筑无序地并置,将会造成整体风格上的杂乱,是很不可取的。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工为辅,要以借景为主,建景为辅,着力创造能优化人群身心素质、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城市总体景观的品质。

2.5绿化规划要简单自然。

居住区环境不仅成为整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而居住区环境中,绿地景观环境又是居住者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第一认识。其实,居住区不仅仅要强调绿化率,而且绿化率也应该适可而止。居住区的绿化要巧于借景,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来形成小区的生态环境。

2.6土地综合利用要体现效率和价值。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情况非常紧张,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土地的价值直接和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潜力,全面分析确定合理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规划指标,避免资源的浪费,充分地利用了土地也就同时相应减轻了居住者为居住而付出的代价。

3现代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3.1可持续发展性居住区

可持续居住区(sustainablecommuni-ty),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设计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上。

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3.2“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则采用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而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条件下,通过规划设计来体现新城市主义的精髓。

3.3“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市场的选择以及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而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因此,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如果抛开容积率去空谈“宜人的居住环境”,也是不现实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决定了建筑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例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奢华型住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路网组织形式和公共建筑的规模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能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得以实现。

3.4“活力型”社区的设计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积极倡导功能多样化,并完善各功能区间的联系;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重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对城市环境造成的破坏。

4结语

总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必须根据整体环境与具体要求综合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从而建设出更多高质量的居住区。以上是笔者从业七年来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创新设计思路,还需要规划师们继续努力和探索,以此来不断创新、完善。笔者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生态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4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容积率;住区;最优

1.容积率的内涵与特性

1.1 容积率的概念

容积率是反映土地使用强度与评价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合理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对容积率的定义为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1.2 容积率的内涵

1.2.1 经济内涵

容积率与总建筑面积售价、土地总出让价有着一定的关系,其大小牵涉到房地产商的利益,开发商总是试图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

1.2.2 社会内涵

当人口密度不变,容积率与人均建筑面积成正比,表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均拥有的建筑面积是在增加。在当前形式下,住区容积率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2.3 环境内涵

一定规模的城市容量对应一定规模的人口、建筑总量,城市自身条件决定城市人口与建筑的量化上限。从城市层面而言,环境与容积率是相互影响的,容积率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

1.3 容积率的特性

第一,容积率表达的是具体“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允许的建筑容量,这个范围是有一定边界、有确定权属的土地。

第二,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建筑层数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容积率与后二者成相对正比关系。

第三,容积率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最优值。在处理好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的同时,使其最大限度协调,就能客观确定一定意义上的最优值的取值大小。

2.太原市南部住区形态

太原市南部区域是其未来3-5年的重要建设区域,是城市“南移西进”战略的用地储备区,是解决城市快速增长、分散城市职能的关键区域。

2.1 多、高层住区

随着土地的有偿出让,高层住宅形式的广泛采用,太原南部在近几年的建设中为提高容积率与创造良好住区环境,在住区规划形态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以多、高层住区形态最多。

2.2 低层住区

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发展作为新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旧城改建中的主流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整体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的同时太原南部也形成了对居住形式的多元需求。

3.太原南部住区最优容积率的估算

3.1 容积率的发展趋势

太原南部住区按照区位划分,即由城市核心地区到市区边缘地区,住宅容积率呈递减趋势,其中南内环至长风街平均值为2.9,长风街至南中环平均值下降0.3,由南中环至南环高速容积率下降0.5,下降幅度增加;而项目用地面积从核心区到边缘区呈递增趋势,其中南内环至长风街平均用地为6.7公顷,长风街至南中环平均值增加3.2公顷,由南中环至南环高速环到外环平均值增加4.2公顷,升高幅度增加。

3.2 最优容积率的估算框架

现行对容积率的常规估算方法主要有经验统计法、参照比照法等,本文主要是采用模型计算法,建立数学模型框架评估计算容积率。

计算区域容积率基准值

(1)通过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均居住面积估算区域住宅容积率基准值

FAR=Mg×Pg

FAR:为区域住宅容积率基准值;Mg:为规划人口密度;Pg:为规划人均居住面积

(2)估算今后待建住宅规划总体容积率基准值

FAR’=(Sg-Sj)÷(Sy-Sx)=(Rg×Pg-Rx×Px)÷(Sy-Sx)

FAR’:待建住宅容积率基准值;Sg:规划建设总居住面积;Sj:现状建设总居住面积;Sy:规划建设居住用地面积;Sx:现状建设居住用地面积;Rg:规划居住人口;Pg:规划人均居住面积;Rx:现状居住人口;Px:现状人均居住面积

考虑环境适宜度即加入绿化参数估算容积率进行基准值修订

(3)通过区域对住区绿化率的规定,结合区域高度限制估算符合景观质量的容积率

FAR=Dc×N=(1-Dg-Dp-Ds)×N

N:平均层数;Dc:建筑密度;Dg:绿化率;Dp:停车场覆盖率;Ds:其它用地比率(车行、人行道等)

按照《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 50180-93》规定要求: 20%~28%的市政地,道路占 18%~20%,各种配套设施占 15%~17%,绿地占 30%;建筑密度为 20%~25%。

考虑开发商合理利润的住宅容积率取值范围

(4)根据经济容积率计算公式:

F=(P1×S1+P2×S2) (1+r)n(1+m)(1+R)÷{X S3-S1 (P3+P4) (1+r)n/2(1+m)(1+R)}

公式中,F 为经济容积率;P1 为土地出让价格(元/㎡);P2 为房屋拆迁补偿费(元/㎡);P3为建筑安装费(元/㎡);P4为土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元/㎡);X 为房价(元/㎡);S1 为现状宗地面积(㎡);S2 为现状建筑面积(㎡);S3 为总建筑面积;r 为利息率(%);m 为不可预见费率(%);R为行业法定利润(%);n 为开发建设周期(年)

特殊区域容积率分配

(5)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容积率适宜特定区域容积率。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 A.L.Saty提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1

3.3 太原市南部住区容积率估算分布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太原市南部住区现状人口为110万人,居住用地为1905公顷,现状住宅建筑总量为2761万m2,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1 m2。到2020年,南部城区住区人口控制在150万人,规划居住用地2270公顷,住宅建筑总量4200万m2,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 m2,“十二五”期间南部城区可供房地产发展住宅建设的用地约为1000公顷。2

4.结论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促进城镇化在向解决民生问题、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向转变。而作为容积率这个与规划息息相关的指标,它的取值合理与否不仅仅是规划编制的问题,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在国内,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城市规划问题的研究很少,尤其是通过结合业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也比较少。基于“科学规划”的目的,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有关量化指标,为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注释:

1 计算方法与软件参考网站ABBS建筑论坛(.cn/)等

2 参考《太原市总体规划》与《太原市住房规划(大纲)》

参考文献

[1]邹德慈. 容积率研究, 城市规划. 1994, 1:19

[2]陈琳. 最佳容积率的确定.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 1995, 2:55

[3]杨振华. 对城市规划中容积率控制的思考. 城市规划, 1998, 2:65

[4]贾梦宇、吴松涛、卢军. 容积率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6(1):123

[5]杨晰峰. 新时期城市住宅容积率的分析与建议. 上海城市规划, 2005, 3

[6]刘琳, 张博, 刘长滨. 城市建设中容积率指标的确定方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 5:36

第5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居住区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联日常生活。居住区园林绿化应努力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植物造景的功能,用丰富的植物景观营造出具有“积极”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为广大居民提供功能完善、空间丰富的休憩活动场所。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功能完善;以人为本;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居住区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绿地类型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为居民所经常利用【1】。

加强居住区园林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做好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地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可以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应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自然的气息融进人们居住空间中,同时还应考虑到居住区绿地特有的环境和特殊功能【2】。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绿地以植物为主题,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居住区绿地优美的绿化环境和方便舒适的休息游憩设施、交往场所,吸引居民在就近的绿地中休憩观赏和进行社交,满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户外活动的要求,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邻里交往。同时在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有疏散人流和芳险避难等功能。居住区绿地对城市和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景观风貌,社区文化,居民的生理、心理都有重要作用【3】。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学和景观科学的重要指导价值。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

通过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来努力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提升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项目价值,打造更加完美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专项分析

2.1 阴影分析

利用Cad、Sketchup等设计软件,建立居住区模型,设定项目所在的城市、时间,并可以实时分析阴影,形成阴影的演示动画【4】。

日照阴影的分析在居住区园林设计中是应用最多的分析,根据一年中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规律性变化,结合地面所接受的能量的多少,可将景物的阴影面划分全荫区、半荫区、半阳区、全日照区,这是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理论依据。

根据居住区建筑的阴影分析,确定阴影区和永久阴影区作为后期植物造景选择植物和组团绿地中动态活动空间与静态休息空间分配的依据之一。

2.2 视线分析

经过对居住区多角度视线的分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轴线的营造提供依据,并结合视线走廊的位置,布置组团绿地中的停留空间,形成良好的观景视线,做到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

2.3行为构成分析

人的行为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而且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公共空间不仅是让人参观的,同时,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一部分。其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在环境中的活动,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居住区中进行的运动不同,对空间的要求也不同,居住区绿地的功能必须尽可能的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活动类型所对应的空间形式。居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应结合居住区建筑组群来布置、主要供住宅组团内居民活动和休息,主要为幼儿及老年人就近休息,带来方便。应该满足“休憩”和儿童活动为主的这两个功能以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层次,丰富建筑所包围的空间环境,达到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的目的。通过对其行为构成的分析,对居住区绿地功能空间的布局、尺度和空间的类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设计目标

通过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来努力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反映场地的原有特征,满足休憩、娱乐、运动、生活并富有文化气息,生态自然的居住区空间。进而提升居住区的品质和项目价值,打造更加完美的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从它的空间、环境、文化、效益等四个方面着手,从新颖多样的居住区建筑形式和布局、人性化的居住区环境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创造人、住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共生的居住区。对此进行普遍绿化的基础上,充实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使鳞次栉比的居住区建筑掩映在山水花园中,把居民日常生活与园林游赏结合起来,使绿地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有机联系【5】。充分发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与美化景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植物,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6】。具体设计中,应在合理布置园林建筑小品、园路和铺装等硬质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着意营造各种景点,使绿地环境动静相生,园林气氛清新活泼。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园林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生态功能等的形成。

四、设计原则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一般原则。首先,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也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其次,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当地气候生态特点和用地的土壤条件,结合立地环境的适当改造,选择适生的绿化植物;同时,居住区园林绿化中既要有统一的基调,又要在布局形式、绿化植物选择等方面做得多样化和各具特色。具体包括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尽可能做到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多方面的活动要求,丰富居民文化娱乐活动。设计必须有效地为居民服务,特别是在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要形成有利于邻里交往、居民休息娱乐的园林环境。

2、统一规划,分区设计的原则。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合理组织,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以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住宅区宅间绿地为基础,协调市政、商业服务、文化、环卫等建设综合治理,使小区绿地自成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构成有机的组成部分。

3、安全性原则。进行居住区的消防通道和消防登高操作区域的规划设计,满足居住区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居住区绿地起着防灾避难的作用。

4、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7],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5、功能性原则。内部设施布局要紧凑充分满足各年龄段的人群需要。

6、环境美化原则。节制的改善季节、时间、天气等环境。

7、布局协调。

8、地域场所性。尊重气候、水文、地形特征,创造具有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的人问自然社区环境。

9、适用、经济、美观原则。园林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这是节约型园林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美观”,也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三者协调,最终创造出理想的园林设计艺术作品。

5设计手法

纵观园林大千世界,各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了无数的园林佳作。究其根本的创造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轴线法,山水法,综合法。以西方为代表的轴线法即规则式园林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庄重、开敞、明确的景观感觉,多用于广场的设计;以东方为代表的山水法即自然山水园,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其创作特点是把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巧妙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所谓综合法就是指介于绝对轴线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园林设计方法,又称为混合式园林。综合法,各取轴线法和山水法所长,使得园林设计手法更加灵活多样,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公园的设计,逐渐地形成了现代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风格【8】。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组团公共绿地和宅旁绿地的功能类型,科学、灵活地运用轴线法、山水法和综合法进行景观设计,创造出功能完善,景观层次丰富的休憩活动场所。

6 结语

高水平的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为广大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充满人性化的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对居住区绿地充分利用最新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统一规划,分区详细设计,从功能第一的原则出发,深入分析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特点和广大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定能营造出丰富的功能空间和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建设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设计理念;用丰富、稳定、生态的植物景观突出设计主题,运用各种园林设计元素最终营造出具有“积极”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为广大居民提供功能完备、空间丰富的休憩活动场所。相信,这样的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一定会赢得广大居民的亲赖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主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39.

[2] 林晓君.浅析城市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C].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07:NO.11.

[3] 李和平.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54.

[4] 魏毓洁,巫丛,蔡如.SketchUp在工程设计专业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249.

[5] 白伟岚,任建武.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6,16(1):37-42.

[6]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主编.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4.

第6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规划重点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residential quarters has occupied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ange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and planning priorities based on writer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Key words: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priorities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下文就从住宅区开发优势条件、规划范围、规划原则、规划理念与规划重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2、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鉴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或演进,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其新特点和新需求,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使入住后的城市住宅小区能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近期建设,又要兼顾长远发展,以适应居民的远期发展需要。

2.3生态环保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最大限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环保和节能思想贯穿到建筑环境中。

2.4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地挖掘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小区内的物质因素,注重小区内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绿化、道路、小品统筹规划,有机结合,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3、确立复合的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旨在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地结合起来。

3.1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融入建筑群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3.2城市住宅小区要通过设计,丰富住宅类型,合理地规划布局,运用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居住小区。

4、规划构思与布局重点

通过分析项目功能及周边城市环境,通过多种布局方式的比较,从整体到细节精心规划

与设计,不仅力争创造一个高品位、安全与健康的城市中心社区和生动活泼的商业场所,同时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街区环境。

4.1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如何与周围地块的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演绎成一个舒适而富有诗意、生动而充满激情的社区空间综合体,是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最大挑战。从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观形态及艺术大师对客观物体和空间形式的表现方式中吸取灵感,在地块规划的格网内采取适度自由、灵活的建筑形态组合,以回应住户对阳光、空气及良好景观环境的追求。在区内绝大多数居住单元不仅具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具有宽广深远的视觉景观,有效地避免高层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常见的视觉与空间压抑的弊病。

4.2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城市住宅小区要有合理的弹性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如采用类似于“一轴、两心、双环相扣”的布局形式。“一轴”主要是指小区内部的中心绿化轴,以绿化带为轴,把各个组团中心绿化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两心”是指小区中央的两个组团绿化中心,这两个组团中心与周围的院落绿化、沿主要道路的带状绿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双环相扣”是指小区内部东、南纵向“”型的绿化带和小区的西、北纵向“『”型的城市防护地带形成的环,与小区主要路网形成的环相互融合,这样就使绿化和交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他建筑以院落的形式和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空间。为使城市住宅小区内建筑具有识别性,每一院落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院落出入口处设标志性构筑物,以强调地域感。

4.3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

4.3.1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

4.3.2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

4.3.3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

5小结

城市住宅小区只有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合理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确立与居住容量相匹配人停车场所,以及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才能最终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7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现代社会住宅小区的建设设计已逐渐开始追求从量到质的改变,居民用户开始越加注重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程度和住宅质量等相应因素。因此,建筑师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特征等不同条件来建造出受人们欢迎的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在建设设计过程中要及时解决设计存在的问题,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提高新技术、创造新理念,来提高现代住宅的科技含量。

1.对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遵循原则的探讨

1.1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追求人性化的设计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时展的主题,因此,从多方面的设计去综合考虑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成为了设计住宅小区的基本要求。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满足人们艺术审美需求是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的完成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设计,我们更应该时刻遵循以人为根本、为人而设计的规划设计理念。

1.2住宅小区的设计要有安全防卫的标准

如今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安全因素是居民用户非常关心的重点问题,安全因素主要需要考虑住宅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还要注重住宅院落空间的强化任务,加强居民之间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除此之外规划设计需注重小区内部交通道路的合理铺设,主干道规划设计要减少我国现阶段小区经常出现的交通混杂的现象,提高小区的安全系数。因此,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多方面考虑小区内部的安全性因素,保证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是优秀建筑的重要基础。

1.3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要保证有完善的服务设施

可以看到,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健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居民在选择居住环境时看重的主要条件。居民的平常的户外运动依靠小区的服务设施完成,因此建设具有完善服务设施的住宅小区已成为当今规划设计小区的重要原则。小区的服务设施向小区居民普遍开放,并为大多数居民共同使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将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小区人口的数量和年龄层级进行配置,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其配建规模和布局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因此,注重住宅小区的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是建造具有完善体制住宅小区的重要条件。

2.当今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阶段的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较为单调

因住宅小区生态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区居住环境的品质的高低。所以 ,注重小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 ,建设设计人员因各方面的条件因素限制,往往设计建造的住宅区的周边生态环境无法满足居民用户的生活要求,小区的空间环境比较单调,并且有些住宅小区建筑密度比较大,严重影响了舒适程度和其他有利因素。有些小区绿地面积虽然很多,但在景观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居住环境的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使小区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遭到了破坏,引发了生态环境不平衡的现象出现。

2.2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由于当代一些建设要求的需要,在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将很多的人行小道拓宽变成了随时可以通过机动车的小区道路 ,这样虽然对小区内的物质流通有很大的方便,也方便了有车用户的日常出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些噪声和汽车的尾气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不利因素不仅对他们睡眠质量和空气质量造成了影响,还对他们的小区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

2.3住宅小区普遍存在配套商业化的现象

现在住宅小区配套设施普遍包含了学校、幼儿园、老年人活动站等一系列公益性场所,这些公益性设施有效保证了居民用户的各项生活要求。由于建设这些设施的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使这些公益性设施过于商业化。

3.对提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水平方法的探讨

3.1住宅设计过程中将小区与环境完美结合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 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即是一个物质化的生活环境, 也是一个社会化环境。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在规划居住小区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为此在规划设计时可以综合考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建设环境达到完美融合。一个有个性、有创新的住宅小区不仅能给开发商和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 还能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让人们身居斗室也能享受到空间的开阔和自然的清新是当今规划设计的要点。如何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居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愉悦,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 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 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可以在布置手法上,将高层住宅和底层住宅合理配置以达到有效利用空间和美化小区的整体效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各组团之间以绿地和低层建筑隔开, 将居住小区设计成一片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统一的整体。在规划中要始终结合绿化布置的要求, 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 各具特色, 从而使居民可以看到绿色优美的环境, 整体上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3.2合理建设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和住宅的车库设施

小区道路是住宅内部决定交通条件好坏的重要因素,合理设置小区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将行人和行车的道路合理分配开,在满足消防规范的前提下也方便有车用户的出行。小区的规划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地下车库的设计,让车辆尽量进入地下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车库做为存放各种车辆的场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车库的整体设计,车库的设计既要保证车库功能也要保证车库内部的安全,一般情况下,地下车库一层楼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各层之间在疏散楼梯间处和楼梯间前室处设置防火门,在各层之间的车道上设置防火卷帘门。如果那一层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则需设置为多个防火分区,各防火分区之间可用防火卷帘门进行分隔。在这里,所有防火卷帘门都是在不同的防火分区之间起防火分隔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地下车库的车道出入口处设计安装有防火卷帘门,车库的车道出入口直接连通室外,火灾时有必要把车库与室外分隔开吗?本人觉得,此处防火卷帘门属于画蛇添足,应直接取消。

3.3规划设计要建立合理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并体现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智能化建筑已经普遍引入到住宅小区的设计中。包括对各户居民的水表和电表以及煤气表进行集抄 ,还包括小区网络的建立、安防(包括周界、监控、消防、防盗报警、煤气泄漏报警、紧急情况报警等)的建立、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及背景音乐、车库管理等内容,智能化管理中心通常作为小区的指挥中枢 ,极大的方便了小区内的管理,让更多的居民体会到科技为生活居住带来的各种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空间会越来越大。

4.结语

住宅小区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其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社会的秩序和安定,它映衬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目标。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对于现阶段我国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多少存在一些问题,设计人员应及时修正自身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综合住宅各方面设计因素,优化并完善设计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空间,使人们都能居住在一个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

[1]王其钧,城市规划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8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整合设计;居住区设计方法;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089-04

1 整合设计是城市化时展的需要

工业革命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城市发展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弗兰普顿把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的城市称为“有限城市”。在“有限城市”阶段,城市功能不复杂,环境建设的相关工程简单,专业工种没有细分,建筑师往往承担城市建设中的各项设计工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既是建筑师,又是雕塑家还能设计广场和道路。设计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控制上,使当时的城市环境形态得以保持良好的秩序,体现出一种和谐性和整体性。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各个系统在技术与理论上不断发展,形成相应的专业与学科,包括建筑学、景观学、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等。专业的分工和发展还促使管理系统的分离,城市各系统越来越独立,甚至形成各自为政的权力范围。建筑设计专业局限在基地红线范围内设计建筑,景观专业仅对城市开放空间从事景观与园林设计,至于道路、桥梁、市政和地下工程等专业设计更是以其工程技术目标为单一的价值取向。这些专业设计所建成的城市构成要素往往无视整体环境,各自为政的专业设计组合只能使城市环境形态成为无序、混乱的拼凑,当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相距甚远。过去许多居住区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导致居住区环境品质不高。

居住区环境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基本功能要求的满足,而对其在视觉、心理感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营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区环境,采取与之相宜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以往的居住区设计流程是规划专业对小区做好总平面功能布局,建筑专业进行户型设计,景观设计只是对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补充与完善手段。这种填空式的绿化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住区环境的品质,近年来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只是在空地上配置花草树木,而是一个集总体布局、空间层次、建筑形态、功能实现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越来越多的居住区运用三者整合的设计方法,把三个专业整合为原则作为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于是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应运而生。整合设计已成为居住区设计的趋势。

2 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的内涵

2.1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同步性。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程序是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只是在建筑当中填补缝隙,设计难以一气呵成,自然无法与建筑融合。而在整合设计当中,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全过程,对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2.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一部分来设计,让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向室外场地,促进居民更好的交流。仅仅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是不能引发人们的逗留心理,只有把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其空间才有意义,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景观也必须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要实现整合设计,必须从规划与建筑两个方面人手,把景观设计真正融入到规划与建筑中去。

3 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是指在小区规划初始阶段就融入景观的构思,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划,不是对小区的环境来做设计,而是把该小区放在整个城市的尺度上,使小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做到两者的整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巧于因借法

“巧于因借,精在合宜”,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对我国园林设计手法最精辟的论断。在小区规划与景观整合设计中,同样也可以借鉴应用。

“因”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小区规划要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使小区与环境景色协调,互相依托。“借”是借景取胜,把小区外部美景借入到小区内,丰富空间构图,增加景观内容。例如巧借远处起伏的山峦,溪流,城市标志物等,把整个小区置于构图精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中。同样,小区建筑的组合布局也是重景观,利用建筑的巧妙组合,将小区内高层、多层、低层不同产品类型的建筑组合摆放,错落有致,塑造出丰富的景观。

以邵阳市新邵县酿溪生态园概念设计为例,来说明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为邵阳市新邵县酿溪生态园5#、6#地块,该地块地形为丘陵山地,南面是自然山体,西临城市主干道和酿溪风光带。小区规划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和水体,在小区南北方向设置一条通透的景观轴,将南面自然山体景观引入到小区中。整个小区空间形态南低北高,低层住宅置于南面,小高层住宅位于西北面,这样既有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也增加了小区内的观景户数。

新邵酿溪生态园5#、6#地块概念设计就包含了景观的构思,把景观设计融入到规划中去,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景观和温馨的氛围。

3.2 虚实相间法

小区空间按实体虚空概念和视线遮挡感受来划分,可分为实、虚、柔三种空间。实空间为全遮挡的空间,内容包括建筑、构筑物、实墙等;虚空间为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包括道路、广场、草坪等;柔空间指视觉半遮半挡的空间,虽为实物但可入,如植物、亭廊、水景等。因此,小区的整合设计,就是将三者要素空间通过恰当布置,将三者彼此相互融合。建筑为实,置于地块中,围合庭院为虚,虚中点景有实:建筑中空,又可容纳百家,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三种性质的空间交织融合,围合穿插。

深圳某大型小区就是一个空间组织的典型实例。

在呈线性的小区空间中,强调空间的流动与穿插变化,小区空间构成元素比较纯净,一条潇洒的水系联系了各个建筑单体。几种元素交织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环境空间。

3.3 步移景异法

路由景生,应把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设计。小区内人的活动路线正如一根主线,把不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串连起来,道路不是用来划分小

区空间的,而是联系和穿插不同空间。过去小区规划多为笔直的道路,分区域的建筑布置,整个小区布局呆板单调。现在小区道路多蜿蜒曲折,时收时放,时宽时窄,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广场相依相靠,道路的线性与建筑的布置排列,互相沟通交流,使景观的空间序列有开有合,有收有放。

益阳沅江市太阳家园小区是在一块方整的L型用地上,设计采用一条斜向的步行景观带,使整个小区空间显得生动活泼。

从小区东北面主入口到南面的次入口,设置了曲折的步行景观带,将小区内几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使小区空间收放自如。建筑与景观带相互呼应,避免了行列式布局的呆板和单调。

4 小区建筑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只有景观与每一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能丰富生动。建筑与景观整合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景观提出要求和景观环境对建筑进行适应的过程。例如,从居住建筑户型布置的角度,对不同户型对景观环境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研究。如,小区中面积最大的户型,应处在最好的环境中,这样的户型建筑对小区景观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将小区内景观最好的部分给予这一类建筑。而且,这样的住宅,应该有更为方便的可到达活动场所与住宅配套。

北京星河湾住宅,就充分考虑了户型与小区环境的充分结合,在住宅户型设计中,认真研究了小区景观获得与房间朝向之间的关系,使每户住宅的居住空间,或者获得良好的景观面,或者获得良好的朝向。星河湾B2户型住宅,客厅与次卧面向北面的小区景观,而主卧、餐厅和阳台面向南面,获得良好的朝向,从而通过景观手段改善了居住水平。

4.2 景观设计中对建筑的考虑

仅仅从建筑到景观的过程还远远不够,整合设计还需要完成从景观到建筑的过程。一方面,从景观总体布局的角度,会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另外,景观总体的布局,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

例如,在规划的中心花园附近,建筑的景观品质在小区中是最高的,这里的建筑,就必须结合小区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把最好的户型安排在这花园周围,力争获得更多景观好的住宅的户数。在景观优秀的前提下,住宅的朝向选择可适当减低要求,用良好的景观弥补朝向上的不足。

某小区的建筑,原来是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南北向建筑群,但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中心花园做成圆形有助于形成具有视觉中心作用的中心景观,且圆形景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好。因此,景观设计师提出将中心花园做成圆形,并要求建筑师更好地处理建筑与中心花园的关系。于是,建筑师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将环绕中心花园的建筑,由完全南北向条形布置,调整为圆形向心布置,从而使中心花园周围的住宅与花园更好地结合,使周围的住户都能朝向花园的中心。一些住宅,虽然套型的朝向不再是正南北向,但却获得了良好的景观面。而中心花园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变化又打破了常规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所产生出的单调的条形宅间园林空间,形成了面积较大,相对集中的宅间绿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9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服务;数字化;景观

近来,随着城市住宅区域开发质量的不断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建构正在向低碳倡导、注重人文、技术与情感高度结合的方向前进。人们不再仅仅只关注户型、价格等因素,而更加注重房子的综合品质,小区居住环境是否适宜等等。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舒适、自然、健良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相应地,诸如多新生概念在居住区设计中能否实现;如何更好地做到人工技术与自然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精髓有机统一,融居住区景观、人、自然为一体,成为当前景观设计师们需要多加关注的问题。

1 “景观数字化”概念的提出及其手段介绍

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1946年,建立在二进制代码基础上的世上首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诞生。计算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开辟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人工模拟。反到的建筑学领域,首先就是设计方式和方法的重要变革。信息数字化技术掀起了景观设计工作的技术性变化,生发出了人机交流、创建数字模型、多媒体等工作模式;而且促使景观设计本身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表现语言,最新一轮的设计理念更新方向是将景观设计与生态应用,目的是使居住区的人居结构更为合理。数字化的技术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使在过去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非线性扭曲面等难题都得以解决,而且对空间进行调整时也不必再受到形体的约束。数字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为建筑设计师们想像力的驰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支持平台,使得住宅区景观设计形式得到了空前的扩展。设计师利用当今流行的图形分析、虚拟设计和数字化控制技术,设计师们摆脱了传统的线形思维方法,使更多种不规则、动态的、复杂类景观的实现成为可能。

2 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数字化

住宅区景观数字化设计就是指通过虚拟现实、参数化控制、生态模拟,遥感监控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的整合,并开发和应用数据库对设计进行评估,规避设计风险,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住宅区景观设计数字化包括已有的各种规划设计图纸的数字化和应用各种绘图软件进行住宅区景观的数字化规划设计,各种规划、各种住宅区景观照片和住宅区景观模型都是进行住宅区景观数字化设计的一手资料,将上述资料全部数字化以后,后将之和绘图软件绘制的设计图一起建立一个对应的数据库,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3 居住区景观数字化的生态服务设计原则及方式

居住区生态环境指的是居民区表面外观及空间构造形式,绿地、道路及主体建筑构是居住区景观的基本设计成分。进行生态服务设计时设计师们要注意以下原则:一、保护。尽可能保护所有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二、利用。尽可能利用已有条件,如规划区内废弃的建筑、现在植被、地形特点等等元素,结合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进行二次设计,将现有元素进行再利用,这样可以既能节约城区资源又不浪费自然能源。三、尊重。尊重规划区范围内存在的生态物种多样性,特别是对于植物群落,不仅要尊重还要保护还要采取措施进行维持。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对于原生态的干扰和破环,促进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

居住区景观数字化的生态服务设计方式有以下几种:

3.1 居住区景观数字化设计中的水资源设计

3.1.1 节水

绿地和植被景观灌溉是居住区水资源使用的最重要的部分,运营成本巨大,更关键的是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但居住区内的绿地景观又不可能不进行最基本维护,那么既然必须做,那就只好在设计时对于相应的技术进行科学设置。首先,可以想办法提高灌溉效率,设计利用滴灌方式对绿色景观进行灌溉。因其灌溉的准确性,这样做不仅可以省水,而且还能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快速成长。其次,可以针对天然水收集来进行设计。居住区内的所有植被景观都使用居住区居民用水来进行灌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浪费。完全可以在居住区内结合住区内的生态水处理系统加设一个集雨系统,用这个系统收集的水来进行灌溉不但经济,而且天然水灌溉更有利于植物景观生长。

3.1.2 集水

居住区如果使用大面积的不透水管道和地面,雨水就会被集中排放掉,易因为排水不及时而遭遇“于内地看海景”的尴尬。

在进行居住区水坏境设计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规划地内的地理条件多设置生态渗水池及聚水绿地,等到雨时再结合人工沟渠将雨水和地表水引入其中。其间当水流经过到植被区域和透水性较好的土壤区时,其中的污染物会自然得以过滤。这样就设出了一个天然降水、地面水、渗水池、和聚水绿地组成的开放式集排系统,不便能缓解水对植被的侵蚀,而且还促进了地表水向地下的渗透,达到了一定的节水目的。另一方面设计师可以考虑运用透水建材铺一定比例的居住地面,这样就可以帮助下雨时向地面渗水。

3.2 居住区景观数字化设计中的植物资源设计

3.2.1 护表土

我们的景观设计师要考虑到:第一、在居住区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道路开挖、建筑地基、公共广场建设等等现象,如果直接开挖可能会造成土壤的风化危及土壤中微小生物的生存,影响土壤的再利用。所以在景观设计时就要提出对于施工区域内的地表土实施专业储存;第二、在原有土壤结构健康的条件下,进行因地制宜。因为任何土壤的生态结构都有其内在的适应性,不适当的的改良反而会对其原有结构造成破坏,不利于土壤可持续的利用,设计师只要对其加强保护即可;第三,居住区建设施工时会用到大量建筑设备,不可避免会对原有地表形成挤压式破坏,但绿色景观的健康成长需要相对松软的土壤结构,所以对于表层土要实施翻耕,以恢复其活力。

3.2.2 利用植物资源

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师们应把植物作为一种综合性资源来看待,尽量挑选出量有利于居住区生态维护的植物群落类型,在居住区自然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整体的生态服务规划和审美需求挑选多种类弄的物种种群,以利于达到未来居住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发展。此外,要在设计中避免对于居住区内原有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变,因为一旦居住区内本源植物群落遭到破坏有可能遭到污染,将很难再自我恢复。

4 结束语

改善人居环境,居住区景观数字化设计最重要的目标。在居住区景观数字化设计工作进行中,景观设计师在考虑到居住区方方面面的实际因素,才能达到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霞,徐刚.居住区景观策划浅议[J].中华民居.2010(12):1

[2]唐涵.浅谈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J].文海艺苑.201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