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第1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目前,通过全县各镇(街道)妇联组织摸底调查,共统计出5209名困境儿童,其中留守儿童2519人,流动儿童170人,孤儿724人,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88人,残疾儿童241人,特困儿童594人、单亲家庭子女530人,其他困境儿童343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困境儿童总数的48.36%。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多数同学对父母的外出务工表示不理解,认为父母常年在外,平时缺少面对面沟通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常年不在孩子身边感觉亏欠孩子,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学习问题

一方面,这些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

3、缺乏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中小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基本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4、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权益问题

由于脱离家庭的关爱,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普法程度低,不懂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年纪越小问题越明显。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掌握困境儿童现状。

__县妇联成立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妇联主席任组长、副主席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儿童部,儿童部长、各镇(街道)妇联主席为成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根据信息采集、活动开展及结对关爱,分别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困境儿童基本信息档案、参加活动档案和2+1结对关爱档案,并实行电脑动态管理。

(二)巧设载体,强化举措,确保关爱行动惠及每个困境儿童。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镇(街道)妇联先后举办了“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启动仪式,营造了全县上下联动、全面关注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县镇(街道)妇联陆续开展了情暖冬日、喜迎元旦、欢度新年、开学护航、快乐六一、共度中秋等系列关爱活动,同时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制作并颁发具有妇联和__县特色的爱心妈妈和成长伙伴荣誉证书,鼓励爱心人士和在校儿童积极结对,开展双十帮扶,真爱护航。

二是整合资源,创新举措。2015年,为更好落实关爱困境儿童实事工程,县妇联召开了“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县、镇(街道)对接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开展“巾帼护蕾助成长—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通知》(__妇发〔2015〕4号),得到县直各单位积极响应。__县

法院、检察院、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__县中学、电信局、人民医院、农商行、红十字会等40多家县直妇委会利用春节、开学、三八、六一、暑假等契机开展了关爱困境儿童慰问结对活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部门联动,强化落实。针对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大、年龄小、问题多的现状,妇联、文明办、教育局、团县委、民政局、关工委、邮政局、联通公司等部门联动,召开关爱留守儿童联席会议,筹划构建了县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平台和留守儿童安全守护行动。助力县公安、司法、检察等部门深入学校对弱势儿童进行重点帮教及安全指导;与宣传、教育、民政、团委、关工委、卫生等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在入学、健康、扶贫等领域积极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联合民政、残联、红十字会加强对孤儿及各类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同时,充分利用省妇联、省儿基会和社会各方支持,办好各类春蕾班,助推困境儿童学业发展,为春蕾儿童发放帮扶资金20余万元。

(三)强化机制,重点推进,确保关爱行动长效有序开展。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保障。县妇联将积极推动关爱培养行动纳入2015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争取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牵手困境儿童——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对结对对象、帮扶要求、主题活动开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二是深入帮扶,儿童受益。__县妇联统筹资源,积极作为,累计投入60余万元,为我县5000多名困境儿童提供物质、情感关爱,利用镇(街道)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建立了向日葵活动点、读书点及儿童快乐家园,提升为困境儿童服务水平。活动中,“爱心妈妈”(集体)对结对儿童尽显关爱,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爱心妈妈(集体)、成长伙伴、自强儿童等,感人事迹枚不胜举,使困境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关爱工作成绩显著,先后有37个集体(个人)受到省市表彰,50个集体(个人)受到县级表彰。

三是项目推进,巾帼育蕾。县妇联申报实施了“巾帼育蕾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公益项目,针对20名单亲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和中国矿业大学陈世民教授联系对接,细化并落实公益项目。前期开展家庭走访和学校调查,对参与项目的20个孩子及其监护家长分别做了问卷调查,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高学历的“爱心妈妈”。在“喜迎新年 博爱送万家”向日葵关爱护蕾行动、“你的背包我的期望”开学礼等主题活动中提供物质帮扶,同时开展“春蕾绽放 悦心生活”心理讲座、“有你相伴 一路阳光”成长交流会、“让爱住我家”巾帼育蕾公益项目亲子diy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深切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对道德的认知与修习,提高儿童道德水准,培养儿童高尚情操,涵养儿童文化修养,升华儿童思想境界。

四是立足实际,长效推进。活动实施以来,县妇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向日葵关爱培养行动”等文件8个,将关爱工作与妇联各项工作相结合。在资金支持上,探索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县妇联坚持妇联下拨、基层配套、社会赞助三方结合。在推进措施中,县妇联按照宣传—启动—推进—总结—展示—持续等不同阶段逐步推动。宣传阶段,着重营造氛围,采集信息;启动阶段,着重探索模式,结对孤贫;推进阶段,重在创新举措,全面结对;总结阶段,着重反思提高,建立机制;展示阶段,则是汇报表彰,鼓励先进;持续阶段,立足实效,长效坚持。

(一)要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社会力量为骨干的工作体系。

(二)要积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需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要实现与教育、民政、公安、团委、妇联等组织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社会化、可持续化发展。

(三)要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体系。志愿者队伍建设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常化、可待续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大力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志愿者培训,建立志愿者考评、监督、激励机制,组织专门人员对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结对情况、监护情况、开展服务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倾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

务体系,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深入开展。(四)要努力做好监护人教育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共管合力。父母及其它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赋有法定义务,他们的监护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他们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学校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化解矛盾,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

第2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第3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__市__县__街道是__县城驻地,经济发展较好,有较多的工作选择,相对__县其他乡镇来说,父母全部外出留守子女在家的情况较少,但不排除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据调查,__街道共有234名留守儿童。23名在读中学,179名学生在读小学,32名在读幼儿园。208名留守儿童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21名留守儿童寄养在亲戚朋友家,还有5名留守儿童无人监管。这其中,还有3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为困难。

一是学业问题。进入学龄段的儿童在校时间较多,其主要任务理所当然是学习,据了解,约有80%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学业压力,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表现优秀,在校优秀学生中,留守儿童仅占2%,而所谓的“问题儿童”,即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异常的儿童,留守儿童占达40%。上初中以后,这类群体的学业问题更加明显。生活缺乏目标,学习没有规划,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这让他们还未完全开始的人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二是人际交往的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爱无可替代。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人诉说,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也没有父母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这类孩子易形成孤独、自卑、敏感、脆弱、少语的性格。据调查,73%的留守儿童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是意外伤害。儿童的生活无非以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主,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尽到监护职责,防止意外发生,而学校之外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便是最大的隐患。据调查,21%的留守儿童存在摔伤、动物咬伤、碰伤、溺水、坠楼、烫伤等,意外伤害等安全问题。

四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如抢劫、拐卖、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形成代际传递,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

一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留守儿童多由祖辈代为监管,据了解,街道234名留守儿童中,高达50%以上的儿童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更有1%的儿童由于父母出国务工,已经四五年没见了,这样的情况谈何亲密,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亲子参与,抗挫力和适应性必然不及同龄的正常孩子。

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人都想过好生活,在农村,只靠种地满足不了一家老小的物质生活,进而就有一大批年轻人为了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背井离乡,选择去大城市甚至出国打工,试图快速给>文秘站:

三是学校和祖辈监督不周导致留守儿童的案例问题频现。学校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安全、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等问题;祖辈年纪较大,精力不足,自身素质也跟不上,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的吃穿住行,重学习轻教养,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不能及时引导和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从而使留守儿童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四是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不断的一大诱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成绩不理想,厌烦学校生活,早早的就步入社会,但由于年龄尚小,是非意识模糊,无法正确应对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信息与状况,不法分子威逼利诱就有可能侵犯一个儿童的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帮助留守儿童,不仅是解决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其成长不至于成为社会的敌人。留守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关注其健康成长,将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部门或个人是无法改变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街道将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关爱措施,形成政府、学校、村(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4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积极情感 农村特殊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会。在这次会上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应该说是目前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出现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与前些年相比较,2005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迅速增长。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留守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报告》按学龄对农村留守儿章进行了划分,并统计出了各学龄段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6%,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初中学龄和高中学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报告》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集中在中南部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加起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52%。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报告还总结出在这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最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大多数是属于典型的贫困省份,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大,但广东、江苏这两个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省份由于省内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隔代式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隔代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爷爷奶奶(隔代)监护、单亲父母监护、自我监护、兄长或姊妹(同辈)监护以及亲戚朋友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鹏教授带领着该校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这项调查主要针对父母等人口的流动外出,对子女造成的影响和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大多数留守儿童中,单亲父母抚养和爷爷奶奶抚养是主要的监护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5%和48%。通过数据,隔代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和单亲监护方式一样成为主要的留守子女面临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得不到相应的监护与引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的教育基本由隔代人负责,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样子,在思想观念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上差距比较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再有就是忙农活照顾不上管学生,更有的是身体不好根本照顾不好学生,更有甚者是一两个老人照顾几个孙辈,精力根本不够。上述种种原因加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学生只能在物质上或生活中给予满足,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在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粗暴和放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心理上,以及安全方面屡屡发生问题。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也在上升,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未得到提高

第5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 藏族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渭源县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铜仁市幼儿体操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铜仁市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研究 铜仁市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铜仁市中学篮球课余训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研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分析 铜仁市校园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铜仁市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况与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竹桥村为例 会宁县杨集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与教育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 关于铜仁市的基本情况,参见《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④ 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⑤ 铜仁妇女网:

第6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第7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51-02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W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今年9月是第三个“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为组织好今年的“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现将有关要求及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今年的“实践月”活动将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积极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和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组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各县(区)妇联要围绕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突出实践月活动的主题和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吸引力强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亲子携手同行双合格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及展示活动。活动要体现家长与儿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从活动中切实受益。

2、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专题调查研究。各县(区)妇联要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按照已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要制定本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方案(成县、礼县的调研报告和各县的统计表按要求尽快报市妇联)。

3、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各地要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活动室、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阵地,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可在原有家长学校中挂牌,必须是留守、流动儿童多,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做的好)。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是开展双合格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妇联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2、强化宣传,形成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宣传实践月的有利契机,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协调,对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进行聚焦宣传,动员千家万户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良好氛围。

第9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调查 建议与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亲情缺失严重,渴望父母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隔代监护,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放弃了家庭教育,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身着脏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饭,晚上不洗漱就睡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学习成绩不佳,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有打架斗殴现象,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为孩子考虑,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定期“温馨对话”,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适当进行家访,加强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获取快乐和自信,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健康快乐,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2005.4.

[2]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孙鸿雁,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5]牛场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DB/OL].,200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