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人口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是劳动力演进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安庆市所辖县区的实地走访调查,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社会关注和社会干预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0引言

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内容,学者们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李钰靖(2009)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转型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1]辜胜阻等人(2011)提出把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相结合起来,创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的观点。[2]潘璐、叶敬忠(2009)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3]段成荣等(201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和家庭照料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4]卢晓军(201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5]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对处于农村与城市边缘留守儿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安庆市为例,对安庆所辖县区城市、农村结合地区即边缘化城镇地带留守儿童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安庆市潜山县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连续三年潜山县都因为留守女童的相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潜山县的官方数据显示,潜山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万多人,留守儿童近3万。从留守儿童的管护情况看,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护的,占总数的52.6%;由亲戚朋友托管的占6.5%;留守儿童自我管护的占17.3%。此外,留守儿童与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的占23.6%。事实上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型差异,[6]潜山县在留守女童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采访中,发现该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面临着比同龄孩子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孩子有时候需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特别是当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时。

1.2安庆市宜秀区城郊结合区留守儿童现状

安庆市宜秀区是安庆市郊区,距离市中心最近,该区留守儿童的特征具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在调查中发现该区90%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只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在亲戚朋友家或者与父母一方居住。因为距离市区较近,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看护人往往会选择让孩子待在家里,性格孤僻,暴躁、交流障碍与其成长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通过深度走访宜秀区发现该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冲动、易怒和思想偏激的特质。42.5%的孩子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归咎与父母,认为父母对他们没有关爱。35.8%的孩子显示出仇视亲情和同学的不良倾向,亲情教育的缺失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偏离。

2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的剖析

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段,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将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笔者对安庆市所辖县区的走访调查,边缘城镇化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2.1社会

①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关注度不足。国务院在2016年2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明显降低留守儿童数量和比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但很少涉及到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解决措施。

②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方面关注度和研究还需加强。查阅文献资料,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却知之甚少。

2.2家庭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经济困难是留守儿童数量激增的重要来源。城郊结合区虽然与城市僻壤,但生活、生产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农村方式,经济收入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城镇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经济基础无法与城市居民对等,生产、孳息方式无法真正转变。

②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关注度有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看护人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和习惯养成,长辈的溺爱也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加重。长期以来,吃好就行了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成长需求的忽视都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新“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和发展,使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缺乏信心,对子女教育问题不关注。城郊结合区的部分家长在思想上还受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如果邻近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业不理想,便成为家长们竞相相告的案例。

④家庭教育的缺失加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笔者发现83.3%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中回家时间很短,每年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20天,且陪伴质量不高,家长很少过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分数,缺乏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遇到问题或者孩子不听话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巨大鸿沟。

2.3学校

①学校基础教育资源与学生规模不成比例增加教育压力。城市学校就读困难,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城郊学校是吸纳农村外出务工子女读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师资规模和教育质量面临较大挑战。师资力量与就读学生间不成比例的增加,造成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法高效教学的现象。

②留守儿童规模与教师监管间存在矛盾,教师监管力不从心。城郊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构成复杂,加之性格、心理特质个体差异较大,任课教师没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关爱,特别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与老师沟通的学生,被忽略的可能性更高。据笔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有82.3%的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他们说话,45%的学生表示自己惧怕与老师讲话,很少和老师进行沟通。

③课程设置单一化,学生缺乏合作、沟通的机会与渠道。边缘化城镇学校教育质量虽然优于农村,但是受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局限,课程开设仍以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为主,自然、手工、美术、音乐课的开课比例和开课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课程还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缺少学生沟通协作、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和渠道,有限的沟通极其容易催生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扭曲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出现。

2.4身心健康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38.3%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成长发育期,这时期的留守儿童开始追求自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乐于尝试新事物,但面对诱惑的抵御能力较差。边缘化城镇因为邻近城市,各种新鲜事务对孩子的诱惑力更大,如果看护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简单粗暴的干预,极易使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成长期产生个性和价值观方面偏离。另外,由于安全教育和亲情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7]

3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并不是“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8]在对安庆市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1建立社会帮扶机构,为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提供实际需求帮助

①建立咨询辅导机构。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回家无人监管和辅导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及儿童家长或看护人提供咨询辅导帮助,进行心理教育知识方面的指导,并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的课外学习环境,进一步密切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②建立留守儿童兴趣活动室和关爱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建立活动室,提供免费指导,让留守儿童在离开学校后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例如: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提供儿童艺术指导,画出自己的心情。同时绘画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孩子的心理问题,为老师提供辅导和矫治的依据。

3.2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①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长外出打工时要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参与孩子的生活话题,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责骂。

②提升父母家庭角色的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社会的帮助,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宣传和指导力度,让他们处理好经济与子女教育的关系,转变他们的“重生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让留守儿童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③改善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通过与留守儿童家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访、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发现家长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优化家庭教育方面的环境。通过对看护人的教育指导,宣传溺爱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让看护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管教爱而有方,严而有度,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适合的环境。

3.3发挥学校的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①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9]学校基础课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刻渗透在课堂上,及时发现班级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②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问题档案真实管理制度,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登记,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实时情况和变化情况。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让他们轻易掉队,只有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才能根据每一人的情况做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③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将辅导融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活动课上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自我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亲情电话”,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沟通的机会;或者通过开展心理访谈节目拉近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解决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4政府、教育部门要完善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

①政府部门要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改善边缘化城镇居民就业情况。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边缘化城镇居民的就业指导,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就业培训指导,提供本城市的就业岗位,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制造机会让留守儿童亲近家长。

②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重视。当前社会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城镇关注度极低,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问题也一直被边缘化。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儿童的专注和支持力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

3.5加强对边缘化城镇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①开展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讲座,培育他们基本的安全素养,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各种危险情形。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安全问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学校可以通过漫画与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教育,并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学会自我控制与管理,并积极与老师沟通。

②让刑事犯罪案的审理走进校园。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叛逆期极易因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冲动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让学生旁听刑事犯罪案的审理可以让他们直观感受冲动的后果与代价。2016年6月13日上午,有一百多名中学生旁听了安庆市太湖县法院公开审理的一起一群年轻人寻衅滋事犯罪案件,旁听这次审理过程对同学们的触动很深。教师普遍反应这样的形式可以多次开展,让学生引以为鉴,要学会知法、懂法、守法。

作者:詹林云 曲泽静 单位: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钰靖.关注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J].文教资料,2009(6).

[2]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

[3]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段成荣,吕丽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

[5]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5).

[6]李小芳,吴箫言.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5(7).

[7]费招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

第2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285-02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由其他监护人代为抚养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快速转入城市,我国留守儿童日益增多。2010年10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还有其他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在一些经济社会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所占比重更是惊人。在广西,2005年留守儿童学生占在初中小学校学生总数的18.67%。最近,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称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

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河南省检察院对全省2005年至2007年批捕、起诉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05年的案件有443件,2006年475件,2007年460件,分别占当年未成年犯罪批捕数的7.03%、7.21%和6.45%。安徽省东至县人民法院近三年来留守儿童犯罪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2009年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审结15件19人,2010年增加到19 件27人,2011年持续增加,达到了24件38人;2009年故意伤害案件8件8人,抢劫案件2 件3人,2010年故意伤害案件5件7人,抢劫案件3件7人,2011年故意伤害案件8件9人,抢劫案件7件16人。大量的数据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率高,犯罪类型多

由于缺乏父母监管,智力和身心发展不完善,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违纪违法的犯罪之路。福建省的数据显示,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是留守孩子。这些涉案的留守儿童实施的犯罪类型多样,主要有侵财型犯罪、性犯罪、报复型犯罪、暴力型犯罪等。

(二)犯罪恶性日显严重

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引导,很容易引发变态性质的性格异常,导致人格发育的不健全。这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由于年轻气盛,做事容易冲动,很难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巨大社会危害性,易选择比较原始而残忍的暴力性犯罪。

(三)低龄化,文化程度低

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便会轻视法律的威严,不断试图触碰法律底线。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加之农村地区的普法意识不够,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团伙性犯罪,侵财型案件居多

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而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尤为突出,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亲通常无法满足其物质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往往走向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探析

(一)寄养监护代替亲子监护

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建设还不能跟上我国城镇化进程,使得我国大量年轻劳动力在前往城市就业时不得不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儿童的生活照顾主要由近亲属代办完成,即所谓的寄养。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养主要有隔代监护和委托监护两种,前者是跟随父母一方的父母生活,后者是跟随亲戚、朋友生活。有资料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因父母一方外出而与单亲一起生活的占43.8%;因双亲外出而与(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为51.7%,独自生活者占4.4%。至于那些双亲外出的少年儿童,通常有80%左右被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组成隔代家庭,少部分寄养在其他亲友家中,也有的是独自生活。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儿童难以有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得到的大多是物质上的支持,难以获得父母般情感交流。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的,由于缺乏家庭温暖气氛和父母亲情呵护,儿童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感觉寄人篱下。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在认识事物和人生价值上容易出现偏差,加之儿童的心理还没有成熟,极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二)亲子间联系缺乏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亲子间的良好交流和沟通是培养子女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子间长时间的疏远,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严重的情感饥渴和生存障碍。远距离流动导致与其父母见面的频率一般都很低。在四川眉山调查的近6000名留守学生中,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50.7%,二年回家一次的占17.5%,三年以上未回家的占12.7%。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长期放任不管子女,或关爱层次的肤浅,他们的外出给孩子留出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一些人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人迷上电子游戏,有的拉帮结派,部分留守儿童从此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育缺席导致对不良文化的接触

留守儿童往往得不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监管,在学校同样得不到行之有效的管理。学校在管理不了的情况之下往往只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留守儿童的不健康行为得不到良好的矫正。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的行为不受限制,极易成为暴力犯罪的实施者。还有些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后,由于家里无人看管照顾,混迹于犯罪发生集中的场所,习得了犯罪手段,最终演变为犯罪人。

(四)农村社区组织疏管

由于受组织建设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社区功能不全,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农村社区里基本上是散养。那些文化程度低、未经专业培训的未成年人又不愿务农,就业就更成了问题。无所事事的留守儿童等青少年脱离了社会的管教,极易走上犯罪之路。

四、控制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综合治理,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齐抓共管,把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的监管中。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制度建设,努力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加快改革,打破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要营造孩子不离父母的社会环境,合理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通过廉租房建设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家,从本质上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心态。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稳定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让民工子女能享受当地的义务教育政策,实现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

(二)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

父母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外出务工父母应经常和留守儿童保持联系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指导教育,而不能放任不管。外出务工父母应常回家看看孩子,并利用电话等现代工具强化交流和沟通。父母从有利于孩子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监护人,经常与子女在家的监护人和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必要时要常回家与子女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

(三)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

农村社区应顺应时展,冲破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依靠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坚持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领域,以更新家教观念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并列为对乡村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有利于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积极发挥学校功能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应该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在学校教育中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五)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

非政府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政府部门应鼓励个人创建并充分发挥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也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3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人口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所有未成年人①。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 290万人②,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他们举数字,说现象,写议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声疾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一般家庭私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及早得以解决,十年之后,将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③

怎样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呢?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以及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鉴于笔者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入手,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党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来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几则案例和几组数据:

案例1 2004年,四川富顺13岁留守女孩小英被堂伯父怀孕生子④。

案例22005年,湖南新晃县一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4岁初一女生服药自杀⑤。

案例3 2005年,湖北勋县59岁的李爷爷病死在床上,由他照料的3岁小孙子兵兵也因此饿死在床上⑥。

数据12002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犯的占1/3⑦。

数据2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②。

数据3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⑧。

…………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诸如上述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留守儿童自杀死亡乃至因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等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轻视生命,采用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

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⑦。这表明,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②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

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等,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加以效法和模仿,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把拐卖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有的把留守女童当作发泄淫欲的对象,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笔者以为,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1.父母应切实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实行寄宿制管理,举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3.社会应净化环境,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结队帮护活动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关工委牵头,协调教育、共青团、妇联、公安、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加大财政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钟昭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张乐.20 000 000.那是农民工留在村里的娃[N].新华每日电讯,2007.

③曹显钰. 农村留守儿童亟待关注――访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J].安徽日报,2007.

④周俏春,邬焕庆.留守儿童遭摧残十三岁女孩做妈妈[N].新华社成都,2004.

⑤李伦娥.其实你们不懂我苦闷的心――留守儿童渴望更多的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5.

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老屋悲剧[N].2005.

第4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6.28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第5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子女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称为“流动儿童”;另一种是迫于城市生活消费的高昂,将孩子留在村庄,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亲戚家,称为“留守儿童”。这两种家庭模式下儿童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

周宁县受地域和县情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万人口中有近8万人在外办企业务工。全县的幼儿及小学、初中在校生22000多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5000多人。另据县政法部门统计,近年来周宁县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全县在2006年至2007年共17个月中有300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149名是青少年,而这些青少年大多数缺乏家庭的有效管教。

我校(英才实验学校)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样突出,我们很早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专题调查研究,力图不使任何一个孩子因外部影响而降低教育质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行为规范、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在下文以案例描述的定性方式呈现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的分析试图越过现实数据展示的留守儿童现状这一教育浅层次现象的状态,而直达留守儿童应该如何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如何开展等核心教育目标。

[案例一]小辉,男,六年级,小队长,父母外出四年,只在春节期间回来,由祖父母照顾。

小辉是个热心班级事务,热情开朗,大大咧咧的男生。由于担任小队长,并喜好表演,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收集和留守儿童中队活动中担负主要任务。但他在活动中总是红着眼圈,有时甚至经常找不着人影,一反常态。

一次当老师在放学后轻声向他问起原因时,小辉跑出教室,用自来水冲湿头发,掩着面坐在空旷的操场边上,强忍哭声抽泣着。老师心疼,无语,递上毛巾,小辉没接。老师知道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生,不想让同学和老师看到自己哭泣的样子,淋湿头发只是为了掩饰满脸的泪水,就再递毛巾,低声说:“自来水跑进眼睛很疼的,你的眼睛都红了,擦一擦。”

小辉接过毛巾擦了一把脸,递回毛巾。

老师接过毛巾,细致地给他擦头发,低声关切地说:“用冷水洗头发会感冒的,以后要注意。”

小辉抑制着哭声,说:“李老师,谢谢你。我知道了。”

为什么我们的关爱活动会让一个合群的孩子孤独地落泪?难道只是因为我们触发了孩子对父母的想念?凭着职业的敏感,老师们注意到不仅这位男生,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回避同学们关切的目光,也回避老师真切的问候,他们害怕被称为“留守”,他们有脱离团队的孤独感,他们惊恐于自己的特别。在一次县级留守儿童工作交流会上,另一个学校的老师也谈了她的经历。

县移动公司与该校留守儿童建立了帮扶关系,有十位留守儿童受邀参与移动公司的参观活动,其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选作代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谈留守儿童得到社会关心的感激之情。该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县移动公司的感谢,情绪稳定。第二天,老师发现该生未到校,到他家里家访,看到他蒙在被里哭泣。询问后,该生说:“我没脸见人了,只要电视台的新闻播出了,大家都会知道我家穷,知道我是留守儿童。我不想去学校了。”

上述两个学生;自尊心都极强,他们平时表现突出,是师生眼中的好学生,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却回避甚至反感。因为孩子们不要廉价的同情和怜悯,需要的是“尊重的爱”,或者说是不以留守为理由的爱。在班级中说某些学生是留守的,把他们单独列出一块,让留守儿童有被剥离团队的孤独感。尤其是在留守比例小的班级中,孩子们更加惊恐于自己的特别。

因此,开展留守工作面对学生时,应该淡化留守的概念,过分渲染会让他们产生压力。 “留守”只是一个概念,它的提出应该仅限于成人世界中。若直接使用在孩子身上,虽然“留守”只是一个名称,却让他们产生了从学生群体中被驱离的感觉。这是一种不平等的暗示,是一种成人无意识的伤害,甚至会因此让部分学生产生对父母的抱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淡化留守的概念,舒缓留守带给他们的压力,树立他们正面认识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工作需要留守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我们都尽量减少或不把他们单独列出来开展活动,而将他们融在集体活动中,呈现自然状态,精巧设计问卷,从不易觉察处侧面获取想要收集的资料。这只是细节的考虑,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就是由这一个个细节构成的。

[案例二]小全,男,六年级,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由亲戚照顾。

小全是个品学兼优、阳光向上的学生,从他每日绽放的笑脸里,大家都以为这是个从小生活在温馨家庭、被幸福养大的孩子。看到调查问卷后,老师们震惊地了解到: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家仅靠体弱的母亲抚养四个孩子,家庭生活极为困苦。姐姐主动放弃师范的学习,辍学外出打工,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弟妹。小全珍惜学习的机会。积极地面对生活,从他微笑的脸庞里没有人能猜到他的遭遇。我们害怕他过于压抑情绪会影响身心,造成心理不健康,就向他建议:难过就哭出来。他说:“当想起爸爸,想起妈妈的辛劳时。偶尔我会躲在一旁哭,但更多的时候,我会笑,因为哭不能解决问题。我如果愁眉苦脸的,妈妈会担心,姐姐妹妹们会担心。我微笑着,就不觉得生活还能有多苦了。姐姐的成绩很好,却把读书的机会让给我,我要更努力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要让她们过上好生活。”

一个生活充满艰辛的孩子却能有这样阳光的心态,坚韧的个性,不被生活打垮,不被困难压倒,这种品质令人佩服,也给了我们以工作的启迪。因为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和方式,希望以此来干预留守儿童的道德养成过程。口头的说教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小全的事例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于是我们就将能自理、自强、自立、自律面对留守生活的儿童例子作为重点宣传,改消极的说教方式为积极的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们:“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是承受不住风雨的打击的,是不能美丽绽放的。”通过名人伟人的例子,让孩子们知道留守的生活就是挫折教育,留守就是考验,让孩子们认识到这是比同龄孩子多了锻炼意志、克服怯懦、培养坚韧独立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最好机会。让留守儿童从内心强大起来,从榜样中汲取力量。不再畏惧留守的身份。

我们还编了一则快板:“我留守,我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留守,我独立,关心爱护记心头,少了依赖更独立,稚嫩的手顽强的心。我留守,我能行,一定行!”

当孩子们一遍遍读着朗朗上口的快板时,慢慢地就能主动面对留守。当孩子们能笑对困难、笑对留守时,内在的力量就被调动起来了,留守生活就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案例三]小强,男,四年级,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祖母照顾。

小强是个脾气暴躁、语言过激、爱闹事、不守纪律、让教师头疼的“捣乱分子”,被认为是软硬兼施无效“没救了”的学生。在留守儿童集体活动中,他不是招惹同学就是猛敲桌子大喊大叫。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我们了解到他的情况: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年迈的奶奶照顾,经济由姑姑负担。自小的心灵孤独使他渴望被关注、被爱护,因此他就采用过分淘气的行为,做出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案例四]小荣,女,六年级,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家里仅剩她与在职中读书的哥哥,生活自理。

小荣在班级生活中总是孤独地躲在一边,不爱与同学们交往,成绩中等,不苟言笑,性格特别内向。当老师注意到这个默默的身影和胆怯的目光时。就加深了对她的关注。在老师的关心下,她慢慢打开了心门,写了张纸条:“李老师,我面对爸爸不知道是不是还该叫他爸爸。他离开了妈妈,妈妈要照顾我和哥哥,特别辛苦。我恨他,不能原谅他。”老师看到后才明白是父母的离异给敏感的女孩增添了许多压力,也是她封闭自己的原因,就告诉她:“父母离婚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快乐,才选择分开。这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事,但不是爸爸或妈妈的错。作为孩子,无论爸爸妈妈选择在一起或分开,他们都永远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永远爱着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小荣打开了心结,说:“我原来很矛盾,既爱爸爸,想爸爸。又恨他,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又可以叫爸爸了。我还是有爸爸的孩子。”此后,在老师一次次的肯定中。小荣慢慢退却孤独和害怕,慢慢走出孤独的个人世界,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媒体对留守群体的大量宣传,使人们说到留守儿童就联想到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消极状态的孩子,说到“留守儿童问题”就联想到“问题留守儿童”。

在我们眼里只有“留守儿童问题”,没有“问题留守儿童”。上述两个孩子,粗一看行为,似乎都正是媒体宣传中典型的留守儿童问题。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消极行为的轨迹起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小强是在完全缺失父爱和母爱的非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在他心里爸爸妈妈是个模糊又向往的形象,他的不循常规是对爱的需要。小荣的父母离异带给她强大的思想包袱。她的紧张来自对家庭不完整的恐惧,对父亲是拒绝还是接纳的认知矛盾影响了她的内心世界。

因此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孩子归为“问题留守儿童”。即使有些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也绝不能将这些缺点放大为思想或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有问题就找根源,对学生不做思想品德的定性,只做心理行为的引导。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结合问卷数据和实际接触,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随年龄增长而分化愈加明显,初中留守儿童问题比小学更显著,三至七年级是最好的预防教育时间;留守儿童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更需要关注,更讲求方法。

第6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82公里,国土面积561.38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户数6402户、人口27063人。其中农业人口5870户、25511人,占总人口的94.27%;非农业人口1552人,占总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

通过调查,全乡截至20__年5月农民工输出总数6767人, 0-18岁(不含18岁)的农辶羰囟苁?740人,其中男生949人,占54.5%;女生791人,占45.5%;男女生比例约为1.2:1。经过对全乡11个村委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0-18岁(不含18岁)留守儿童中,在校生有1130人,占64.9%;家庭条件较好的有314人,占18%;生活难以保障的有380人,占21.8%;隔代监护有843人,占48.4%;寄养监护有222人,占12.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5月,我乡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740人,加之今年干旱,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二)分布广,不均衡。从统计分析,我乡11个村委会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村寨,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留守早,时间长。我乡0—6岁(不含6岁)的留守儿童数有505人,占29%;6—14岁(不含14岁)有857人,占49.3%,14—18岁(不含18岁)有378人,占21.7%。从中不难看出,0—14岁(不含14岁)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大部分留守儿童中,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四)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我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其中也有少部分从不联系。每年能与父母也只能见上一面,其中多年才见一面的情况也存在。

(五)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比其父母打工前有所提高,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生活质量却处于下降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存在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育和变化期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使她们缺乏生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关怀,加之农村学校对生理卫生课不够重视,使一些留守女孩在初潮期心理产生恐慌。

(二)留守儿童心理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

(四)留守儿童安全方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其监护人上山劳动,还有的年龄比较大照顾自己都困难,加之临时监护人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致使火灾、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患病却得不到及时医治,孩子的安全问题存在诸多隐忧。

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和沟通。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全面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虽然部分父母有时会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过问很少。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县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祖父监护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二是亲戚监护型(由亲戚——叔婶、姑舅朋友托管);三是单亲监护型(单亲—— 基本上是母亲托管)。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学习、人身安全和吃穿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三)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监护人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此外大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四)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二是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使孩子身心发展受到扭曲;三是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而且无力承担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任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性格偏激等不良习惯,加之年老体弱多病,监管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五)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二是文化传媒难以有效控制,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渗入,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责任感缺失是农民工自身原因。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六、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及存在困难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全乡已外出6767名务工人员进行统计,掌握他们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外出后存在的困难,并且登记好留守老人、小孩的情况。

2、实行党员、干部联系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制度。各乡镇对壮劳力全部外出,家中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的,由乡、村、组干部和在家的年轻党员联系。

3、实行定期走访。党员干部对所联系的打工户每月走访1至2次,并安排邻居亲戚每周看望一次,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帮助他们,经常向外出务工人员通报家庭情况。

4、成立春耕帮扶组。春耕生产期间,乡政府、村委会、村小组发动党员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留守人员家庭搞好生产。

5、建立打工亲情联络站。为方便留守儿童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

6、及时救助。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家庭贫穷、生活困难的儿童,政府给予及时救助,并列为“两免一补”对象。

(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偏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照顾和救济。三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组织开展工作力量薄弱。

七、建议及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当地责任,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三)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明确责任,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第7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家庭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和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生活的产物,是“制度性孤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监护人综合素养普遍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禾洞镇留守儿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现今辖7个镇和46个行政村、4个社区。连山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左右。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117570人。由于连山县禾洞镇地处山区,大山阻隔导致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上处于清远市的最北边,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扶持的对象之一。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连山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过半数的人口外出到珠三角地区打工,解决生活所需的资金。他们长期难以回家,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无法让孩子和自己在城市生活,子女由自己父母或近亲代为照顾。

笔者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和访谈共涉及到190人,小学共93人,初中97人。访问的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外打工情况,中小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49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141人。权威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的教育给孩子们留下最根深的影响。有一个好的家庭坏境,才更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一是生活成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开,自小和亲属生活,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其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腿脚不如年轻人利索,对孩子的照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得更加吃力和辛苦,孩子经常蓬头垢面,脸和手经常黑乎乎。孩子的卫生状况较差,在访谈中得知,普遍而言孩子的父母在家时都把孩子打扮的干干净净,穿戴整洁,衣服脏了经常换洗。而当爷爷奶奶照料时,由于小孩子一般比较顽皮和贪玩,会经常把衣物弄脏,而年纪大的老人一般都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一天换一次衣服,冬天由于寒冷,洗衣服辛苦,就经常几天才换洗一次。在访谈学校教师时,老师们也提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经常是衣冠不整、面貌不结。

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任何人不可替代,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的心灵空虚和孤寂。留守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是极度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的,这些缺失造成孩子童年的不幸、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尽管监护人对自己很好,但也不一定就能感到开心和幸福。在镇上和村民交谈的时候,有位村民讲述他们村里的一些事情,让人听了甚是难受。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发了疯似的狂追着妈妈的背影,歇斯底里的大哭,大力拉扯着自己妈妈的衣角哀求着:“妈妈不要走…”从家门口一路狂追着到村口,家人怎么都拉不住,她妈妈强忍着泪水和哭声无奈的不停安慰说:“你要听话,在家等着妈妈回家…”那场面真是让人内心揪痛。而当地村民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和离家时这样的场面常有。从这些描述中足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上的不幸福,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是心里成因。留守儿童发部分性格外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村里,这些儿童都很多小伙伴。但当他们独处时,常表现为孤僻、内向。在学校时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当他们有心里话想倾诉时,过半数的人最愿意和父母讲,他们认为父母才是最懂他们想法的人。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到懂事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料,孩子的母亲快生孩子的时候才回家待产,出月后又去上班了,孩子得不到父母陪伴和父母回家次数少,导致孩子对父母没记忆。亲子关系尴尬,孩子见到父母就躲起来,父母也无奈。

综上原因,造成孩子内心从小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性格上多表现出叛逆、自卑、自觉性差等特点。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要是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导致他们长大后走歪曲的人生道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邵文虹指出,近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发人深省的两个数字:一是留守儿童5800万;二是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4年相比,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上升到了10%。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是安全成因。监护人年龄大、干农活疲劳等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上的疏忽,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外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当地乡镇调查的时候,一位村长表示,这里是山区,山路偏僻,沟坑多,一般上了中学的留守儿童周末和放假的时候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农活,上山砍柴砍竹、种田种地、放牛等。有时候天气阴晴不定,突降暴雨,山路崎岖下雨后更是湿滑,人很容易摔倒,上一年初冬有一个孩子独自上山干活,结果突然下了一整天的大暴雨,家人发现后找村民一起出去找,都没找到,幸运的是在山上干活的邻村村民在跑回家途中遇到已经晕倒的他,那时小孩身上的衣物已经被大雨淋湿,还发着高烧,于是赶紧把他背回来带去救治,这样才救回他的命。

禾洞镇河流资源非常丰富。夏天留守儿童们喜欢去河边游泳洗澡、拉网捉鱼,爷爷奶奶年纪大,加上也有农活要做,不能时刻看管孩子,孩经常结伴去河边游玩,溺水丧命的悲剧时有发生。一个乡镇的村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指着一个地方说:“就是那边的那条河,溺死了不少可怜的孩子。”调查的时候笔者落脚的那户人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父母出去打工。小男孩才三岁,但是小腿上一片严重烫伤的惨状。和他们交谈得知,家中盖房子,没钱请人,都是他爷爷自己一砖一瓦的往上盖,而奶奶一边帮忙运送水泥沙之类的材料,一边照看幼孙。有一天烧开水的时候,奶奶要送水泥就出去了一小会,小孩不懂开水的危害性,就打翻了开水,烫伤了整个小腿。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孩和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人身安全隐患较大,安全隐患实在是随处可见,经常由于监护人的一个不经意疏忽有可能失去宝贵的生命,遗憾终身。

四是教育成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人格教育、学习上的辅导和监管等。杨国枢认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少部分的人比较自觉,愿意去学习。这在我们的个案访谈和家访中都有相关了解。这部分孩子多数为女孩子,她们乖巧懂事,努力学习。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整天和其他孩子出去玩,把学习扔在一边的,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他们怨恨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丢下,觉得世界对他们不公平。问卷数据显示65.8%监护人都不怎么监管他们的学习,50.9%的留守儿童都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上的辅导,77.7%的监护人没有能力对其辅导,因为监护人主要群体是爷爷奶奶等,他们年纪偏大,以前生活困难,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王玉琼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学习上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往往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起居和生活。对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较溺爱,这样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利的。22.3%的监护人有接受过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能进行一点辅导,但是他们表示,白天要上山和下地干活,傍晚回到家中早已精疲力尽,晚饭后早早休息,根本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硬件设备、师资质量等。我们的调查、家访和以上数据都显示,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师资力量差,乡村教师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硬件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资料、没有教学工具。教师往往是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经常以孩子们的成绩片面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其他优点。64.1%的学生表示老师家访频率是一年一次,同时学校开家长会的频率一年一次的占79.8%。学校不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示有时候学校老师来家访那都是因为孩子欠住宿费和伙食费(当地初中生有住宿),不然基本上都不来家访。

三、结语

在调研中总结了留守儿童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孩子们大部分都希望在生活上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一家团团圆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分享快乐。懂事的孩子则希望在外的父母能够健康、平安,早日回家。同时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有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好的学习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

[3] 王菲.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思考[J].教育研究,2013.

[4] 何彪,牛星丽.关于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 http:///info/616[EB/OL].

[6]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7] 李克勤与留守儿童父亲通话:你们是国家功臣[EB/OL].2014-01-28.

第8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divides it into the life question, the education question, the security problem,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the moral behavior question, and i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necessity analysis foundation,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费文斌,1985.7.6,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改革与社会发展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双方在城市打工,视具体情况将其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例如叔伯姑舅,或者寄养在邻居朋友家,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责任通常落在最大的孩子身上。儿童时期的生活调理,对于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直接代管的监护人要么年纪太大没有精力,要么还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应付不过来,造成大部分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3、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此外,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4、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道德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在待人处事上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同时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对策思考

1、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适时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多种手段,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父母的监护引导作用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抓好农村学校教育这一环节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二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三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4、寻求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强化社会关爱,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例如可以推行“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加强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第9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家庭教育农村人口留守儿童智育发展就学问题儿童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儿童的成长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更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兴群体,出现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对他们疏于管教,也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通过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樊军,余雪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案例[J].知识经济,2009,(06):61.

[2]周琢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