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社团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社团文化论文

第1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和学生社团文化的主要特征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近年来,学生社团由过去零星自由的小规模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与多学科广泛交叉,朝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品味、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高校社团文化的全貌,不难发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和四个特征。

所谓四种类型是指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确定。第一种是政治思想型社团。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等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这类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学生组成。第二种是专业学习型社团。主要是基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新知识的共同兴趣而组成的学生群体。学生中的电脑协会、考研协会、文学社和英语协会等当属此类。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包括健身强体的各种体育协会、愉悦心情的音乐、书画、器乐等学生艺术社团。第四种是服务型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家教服务社、公关礼仪服务队都是以一定形式或义务或有偿为他人提供服务。

学生社团是多姿多彩的。上面四种类型只是粗略的、相对的分法。实际上,一个社团也许同属不同的型类。各个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同,规模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社团也呈现多样性。据调查,高校学生有六成以上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一个社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上千人,其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影响之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这主要是学生社团的特征使然。其一,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学生社团不需要组织动员,也不需要行政安排。学生基于相同的爱好、志趣,由学生自己发起,经过简单的申请程序,便可组成一个社团。其二,自主性。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虽然学生社团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其自主性。其三,专门性。爱好、志趣是社团赖以成立的基础和纽带。它决定了社团具有专门性。爱好不一,志趣不投是很难组成一个社团的。学生由于爱好相同参加同一个社团,由于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的社团。但如果一个人有多种爱好,可同时加入几个社团。其四,松散性。学生社团是以自愿为前提,以爱好和志趣为纽带,活动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虽然社团也有章程,对社团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限的。对一个具体活动,参不参加、参加多久,成员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同时,由于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方式多种多样,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所以,相对班团组织而言,学生社团具有松散性。

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

二、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导向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相互激荡的文化冲击和多元的文化选择中,他们大多具有求新、求异、敢于追求、敢于探索特点。如果说课堂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由于学生社团紧贴学生生活,且较少外来干预,容易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社团活动的非功利性,学生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中的感受,容易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又由于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所以,它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社团,就可以使学生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社团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性。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

2素质拓展功能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促进了专业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团活动,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补充,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增长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才干提供重要渠道。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又能激发大学生灵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促进学生心身协调发展。素质拓展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又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学生社团既给活动创造了条件,又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和方便。尤其是愉悦心身的社团被人们称之为学生心灵的驿站。社团的自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而以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各类体育社团又为学生健身强体提供了切实有效服务。

3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人们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各项文化科技和艺术体育竞赛是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在各项竞赛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里推出的演讲、书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各项活动大多少不了社团的参与。相当多的活动还是由社团来组织。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同一个社团的成员之间为了争金夺银进行激烈角逐。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也让学生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竞争能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4内化自律功能

学生社团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以及自觉遵守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社团约束机制比较软,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赖成员的观念内化和自律意识。因此,社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较之学校其它规章对学生更具认同感。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社团文化中,一次竞赛、一个创意、一刹那的灵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反过来外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功能在学生社团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学校选课制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级被打破。学生更多地生活在公寓里,活跃在学生社团中。因此,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1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所谓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精品。青年学生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当前,学生社团文化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大众化活动多,高雅精品活动少;文体类活动多,学术性活动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注重强调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坚持雅俗共赏,打造精品,多层次,多形式,引导社团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以优带劣,以好带次,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学生社团文化就能反映青年学生多样需求,贴近时代脉搏,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育人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第2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65—02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在传承文化理念,启迪学生心智,培养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无不以其独特而鲜明、丰富的社团文化而著称于世。社团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生能力和生活丰富性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社团文化正面临着新媒体形势下的一系列挑战。如何顺应新的形势,积极有效地构建高校社团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们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国内高校社团文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所高校都拥有为数众多的学生社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生社团文化在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还不够明显。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科学而系统的建设规划,社团类型结构不合理,过多偏重于文艺体育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一是文体型,以开展各种文艺及体育活动为主,如合唱团、街舞社等;二是实践型,以技术开发和技能培养为主,如大学生广播社、十字救护社、网站设计社等;三是服务型,以培养成员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如志愿者协会、环境监察社等;四是学术型,以满足成员对某方面知识的需求为主,如普通话协会、心理研究协会等等。其中第一种在大多数高校社团中几乎占据了2/3以上,而后三种则寥寥无几。

2.社团文化活动与高校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社团活动多以文体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匮乏。受高校的性质所决定,高校校园文化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浓厚的学术及理性特点。然而,由于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过多地集中于文体方面,因而所办的活动也以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这就造成了社团活动的学术和理性色彩不足,不仅导致了校园特色精神不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

3.社团文化活动缺少健康有效的思想引导,社团活动吸引力不够

由于缺少高尚进步的思想价值观念,一些学生社团盲目模仿社会上的某些低俗活动,如宣扬个人行为绝对自由、鼓励恋爱行为自由化等等,使得低格调文化流入社团文化中,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很多学生社团往往名单上人数众多,但举办活动时参加者却寥寥无几。很多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宁愿宅在宿舍里上网、睡觉,也不愿意参加活动。

二、学生社团文化发展状况不理想的原因

1.学校决策层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社团文化理解片面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决策层将主要精力用于知识体系更新和第一课堂教学的改进以及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科学系统规划的则更为少见。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团文化活动被很多领导视为一种调剂学生业余生活的手段。

2.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思想引导策略忽视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性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试图以此来正确引导学生及其社团活动,然而收效甚微。因为近年来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们已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外来信息转为了主动选择信息。相对于网络上各种生动、鲜活、时尚的事件来说,思想教育板块那种教科书式的宣讲显得枯燥教条、脱离生活,难以引起大学生们的兴趣,甚至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进而干脆放弃对于校园网的关注。

3.社团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浮泛,未能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新媒体环境的变化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仍是以课后在现实中聚会为主。虽然就理论上来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然而,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多数学生需要在正常的上课时间之外到处“充电”,这就造成了很多社团的社团活动时间与社员空余时间不一致,使得他们无法参加活动。尽管网络这一媒体形式可以很好地弥补某些时空不足,但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还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此外,很多社团活动内容的浮泛,以玩乐和了解某些知识概况为主,也让很多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没什么意义,影响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社团文化的策略

1.提高对社团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成熟完善的学生社团制度

当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工作都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杜绝不良社团,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因为社团成立申报材料上的拟开展活动与成立后的实际活动可能差别很大。同时,由于很多高校规定不批准成立活动方向重复的社团,因而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和志向的学生往往为了在社团内拥有话语权而不得不设法取悦社团负责人,争权夺势。这就造成了学生社团中的所谓“官场文化”,给社团的健康发展和活力带来极大制约。可见,健全学生社团制度是发展社团文化的首要工作。在这方面,美国哈佛大学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他们积极鼓励学生建立社团,不仅在新生入学手册上介绍了成立社团的基本程序,在官网上登载有关内容供学生下载,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学生社团申报成立的电子注册系统,免去了学生为繁琐手续而奔波的麻烦。这些经验是可供我们借鉴的。比如,我们可以放宽社团的成立门槛,新社团的成立只需到学校备案即可,所办活动也可以由普通社员直接发起,但所有的社团活动必须经过学校审批;学校鼓励开展与高校培养目标相关的社团活动,并在社团经费的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既可以给予每一个社团成员发挥才干的空间,避免了灰色官场文化对学生社团的侵袭,又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健康有益,使社团活动经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并且使社团活动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2.转变思想教育策略,完善校园网络版块,对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在课外接受信息的首选媒体,因而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这一现代科技平台来对学生及学生社团进行正确引导。需引起重视的是,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已经无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起到良好作用,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各种新形式,以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继而推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比如,可以在校园网上传一些主旋律电影、电视、文学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以在校园网上针对一些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专栏研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

3.鼓励学生社团在传统的社团活动形式之外利用校园网开展新媒体社团活动

关于如何利用网络来开展社团活动,新媒体社团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哪些等问题目前国内还缺少相关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过在现阶段,社团活动完全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线交流,上传视频、音频,讨论方案、发起投票等形式来进行。如果社团多通过网络来开展活动,那么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团成员们因课余时间不同无法统一参加活动的问题,大大增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校园网的关注程度,使之更容易接纳校园网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组织的文化活动都是与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密切相关的,利用网络开展社团活动是社团文化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态势下,利益群体已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利益集团以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同其他利益集团竞争,特别是对政府立法和决策施加强大的影响力,支配力。利益集团的社会权力同国家权力互动,是现代国家与社会新的权力结构重要特征。本文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集团、中国的利益集团(一般社会组织、新型的社会阶层、特殊利益集团、权贵资产者集团以及黑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作了论述。 关键词: 利益集团/社会权力/权力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报告在重申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再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还特别在“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节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和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就“社会体制”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言,不应只就改善民生着眼,还应当涵盖更广些:包括社会多元群体(阶级阶层、各种利益群体公民与社会组织等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权力结构,社会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体制t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t等等。这些需要分别有专题的讨论。本文仅就现今已然形成的我国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集团、阶层或阶级的状况及其地位作用,略加探讨,并同发达国家的情况略作比较。 一、社会利益集团概说 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在早期西欧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按马克思的说法,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但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态势下,利益群体已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自然地结成部落或氏族利益共同体,以向自然谋取生存的资源,并对抗强大的自然力和其他部族的侵害。后来产生的国家,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利益集团。所以,广义地说,任何社会团体和组织都可以称为“利益集团”。各种社会组织也无不是利益的结合,只是有的追求经济利益,有的追求政治利益或精神利益,有的则是为了公共利益。 在追求利益时,个人的能力通常是微弱有限的。而由个人构成的群体、集团,其凝聚的协作力,在维护个人利益上则可以起到任何个人所不能起的作用。此即系统论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利益集团作如下界息“利益集团是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他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利益集团分为‘圈内’集团和‘圈外’集团,‘圈内’集团可以定期与政府磋商,并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圈外’集团通常被视为非法,他们为在政治事务中获得立足之处而奋争。” 现代社会的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国家早期是以“压力集团”(或称“院外集团”)形式出现,通过游说等手段,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力、支配力。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群体利益的压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政府的公共政策趋于中性平衡,避免出现政策与立法上利益倾向性的偏差。当然,由于利益集团有强势与弱势的不同,使政府政策和决策往往向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倾斜,因而也难免有失公正。成熟的现代利益集团是在市场经济产生后逐步发展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竞争,促使 有相同利益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利益团体。而为了防止市场失灵,国家日益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市场主体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利益群体为了谋取生存和利益最大化,就必然要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其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去同其他利益集团竞争提升其对于政府立法和决策的影响力。而在现代民主政制较宽松的条件下,对政府行为施加影响的途径也逐渐增多,利益集团由此发展壮大起来。 利益集团是一个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群体,能使个别的、分散的利益诉求,集中表达为该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也便于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并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它们也都属于非政府组织。不同的是,合法的社会组织更具有社会公认或政府承认的政治参与资格和能力,譬如美国的院外集团可以合法地游说于议会走廊;非法的、具破坏性的利益集团则必须严加取缔。 二,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压力集团的社会权力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是各种社会集团或非政府组织林立的国家,也是社会权力强大的国家。人们认为,加入一个压力集团比加入一个政党更能发挥影响。政府很少能忽略压力集团提出的建议,因为这些组织对社会问题调查详细,资金雄厚,其成员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依靠宣传媒介或依靠向政府和议会游说,向其施加压力。 西方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对国家机关特别是对立法的正面影响,可使立法机关及时了解各阶层人士的利益与要求。西方学者认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自于这一事实:利益集团的成员是公民,而其政治制度是要反映公民选票的影响的。 利益集团对立法的有益作用是:(1)比较有利于集中本集团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形成共同意志,以集团力量影响立法;(2)其提出的资讯具有广泛的社会来源,且有该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有助于立法机关作出决策;(3)利益集团大量立法案,可作为立法法定程序的有益补充。利益集团影响立法的负面弊端是,可能因某一强大的利益集团代表狭隘的局部利益,导致国家权力及其立法偏袒,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 下面举例简略分析英美和日本压力集团的动作情况: (一)英国 英国虽然是内阁垄断整个立法过程,但利益集团仍然有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影响国会议员,如提供资讯,代拟修正草案、准备质询资料等。如英国商会及防止虐待动物皇家协会等利益团体都设机构来主持其事。(西方国家利益集团一般都在立法机关所在地派出常驻办事机构,被称为“第三院”或“院外集团”,而舆论部门则称为“第四部门”或“第四权力”。)英国商会与工会还经常聘请该选区的国会议员担任他们的执行主席或顾Ih3,如英国下议院议员JamesHudson在其任内(1950—1958)~长期担任全国禁酒联盟的秘书长,并支领薪水。利益集团通过这种利益的连结,来影响国会议员的决策活动。利益集团影响国会最直接的办法是支持某一候选人当选议员。如1974年当选的国会议员中,就有128位是由全国各种工会支持而当选的。此外,一些利益集团常用的方法是制造或改变舆论,或利用其掌握的传媒,或动员其成员以“授意通讯”方式(选民的电报、电话、信函)乃至广告雪片飞来,形成巨大的压力。该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常常聘请前政府官员和50名院外活动家进行游说,保证了该协会在1981年通过的保护野生生物和乡村环境法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1977年儿童贫困问题行动小组也迫使卡拉汉政府实施了儿童补助 计划。 (二)美国 美国的各种利益集团的种类和数目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利益集团已成为美国 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美国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议会立法、政府决策、总统和国会议员的竞选、高级官员的任命等等。 美国的利益集团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企业集团、劳工组织、农场主集团、各种专业组织、种族和民族组织、妇女组织、宗教组织、福利组织、公益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不同程度地同政治发生关系,而且有不同的利益倾向性,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谋求对政府施加影响,其中有三个主要利益集团,即企业利益集团、劳工组织和农场主集团。此外,还有一些特种社会利益集团,如美国全国**协会,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说组织之一。它有400多万成员,每年的预算达1.8亿美元。过去l0年中,它一直支持共和党,游说全民拥有枪支。但56%以上的美国人则赞成严格控制枪支。特别是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枪击案后,枪支控制提到政治议程的首位,他们才不得不采取守势。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社会:多人种、多外裔民族、多文化、多价值观、多权力中心、多生活方式、多学术派别,许多不同利益由不同组织所代表,权力不是集中于国家和政府,而是分散于各种社会集团之中。行政管理不完全是国家机构的职权,相当多地转到一些社会组织手里。美国有三个社会团体分管着高度分散的市场,即“不动产委员会全国联合会”、“百货零售商全国联合委员会”和“全美医疗协会”。而众多的利益团体的并存,是民主国家“多元化社会秩序”的特征。立法机关则成为反映利益集团需求的焦点。立法也就是对这些不同利益与需求加以协调。立法机关既受利益集团的压力,也依赖它们获得信息。两者是互动关系。 美国利益集团既对国会议员提供帮助,如提供资讯;设计政治策略;帮助议员调查其他议员的投票立场与态度,并提供对付的策略;直到帮助议员竞选,提供竞选经费;等等。如果议员不依照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利益集团就可能给以报复性的制裁,如通过操纵选区舆论,离间议员与选民的关系在经费与舆论上公开支持议员的政敌阻挠其加入国会某常设委员会。特别是少数垄断资本家以其雄厚的金钱实力和强大的社会权力,向国会施加压力。如美国企业界圆桌会议就是由全国20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组成,他们经常以其会议的集体名义作出决定,直接向政府与议员施压。美国利益集团还可以借助各种通讯工具,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宣传手段来影响舆论,组织抗议游行或进行静坐罢工等等。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利用公共机构的“正常渠道”来达到集团的目的。如对选举、立法程序、政府计划实施方法和法院等施加影响,也可以安排选民发出竭力主张其观点的大量信件和电报,或者组织一批批的选民到国会大厦依其意愿面陈其看法,也可能准备详备的意见书。 (三)日本 据王新生的研究,在日本的利益集团中,财界的政治影响力是最大的。在1994年对247个全国性社会团体实施的舆论调查中,对政治过程影响力最大的20个团体中,“经团联”、“同友会”、“日经联”、“日商”分别排名第一、二、四、五位。财界四团体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执政党以及政府的首脑。如“日经联”被称作财界的劳资对策本部,日本的劳资政策及劳资立法大多是在该组织的直接参与下制定的。 至于日本工商业界,属于中间层次的行业团体,诸如日本钢铁联盟、石油联盟、纤维产业联盟、矿业、纺织、银行等全国协会、建筑造船、汽车、化学等工业会等,在有关经济政策领域具有较强的发言权,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渠道主要是执政党的决策部门、国会中有关常设委员会以及有关政府省厅。中小企业团体属于基层组织,这些为数甚多的团体大多是根据政府的法令由上而下组建的,如1957年根据中小企业团体法》建立的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1957年根据环境卫生法))建立的环境卫生同行组合联合会等,与行政机构有密切的联系。1994年上半年针对劳动省关于劳动者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的规定,中小企业组织游说当时的非自民党政府,成功达成在中小企业暂缓执行上述规定 的协议。 尽管日本的工会组织较多,单位工会团体的会员规模也较大,但工会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强。1980年代以前,全国性的工会组织主要有四个,即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全日本劳动总同盟、中立劳动组合联络会议和全国行业劳动组合联合。70年代以前主要通过在野党阻止不利于自己的利益要求的实现,70年代以后工会通过执政党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活动逐渐增加。如1982年组成的“全日本民间劳组协议会”仅1984年到1985年的一年间就同政府各省厅及执政、在野党的决策机构进行过近百次会谈,提出的利益要求涉及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物价政策、税制改革、就业政策、养老金制度、医疗制度、土地及住宅制度等13个领域。 在日本农民方面,根据1948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被组织到“农协”中来。1985年成员达806.8万名,它拥有协助政府分配农业补助金、垄断农产品流通等特权,而且还负有对其他农协组织指导监督、提供信息、调解纠纷以及向政府提供建议的责任,并以其800多万成员的投票优势,将支持“农协”利益的候选人选进国会。仅在自民党所属议员中就超过了370名(1987年)。另外,“农协”起到协助政府落实农业政策的行政性功能,因而与行政机构、特别是农林水产省的关系十分密切,进一步增加了“农协”的政治影响力。例如在政局大变动的1993年,参加大选的七个党派无一例外地主张保护国内农业、反对农产品进El自由化;1995年在“农协”下属团体“全国农业者农政运动组织协议会”推荐的4o名参议院议员候选人中有34人当选。由此可见,日本“农协”是左右政府政策的重要利益集团之一。 此外,日本还有以专门技术人员为中心组成的专家利益集团,例如日本医师会、律师联合会、公认会计士协会等等。还有大量公益性集团,关注社会福利、生态环境、能源政策及税收政策、妇女及老人社会地位等。[11] 三、利益集团的社会权力同国家权力的互动 从上述英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情况可以见出,社会利益集团同议会和政府之间已形成一种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二元互动互补的权力结构。如同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制是政党政治一样,利益集团政治是政党政治和代议制政治的补充。虽然政党可以说是利益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但利益集团并不像政党那样以掌握政府权力为目的。它限于为社会群体提供广泛参与政治和决策的机会与路径。当然,发展到一定程度或适应社会需要和利益集团本身的利益需要,它们也可以进而组成政党,参与竞选,由拥有社会权力到获取国家权力。如欧洲各国的一些“绿党”后来多当选为政府的部长。 至于非法的、暴力的、以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破坏社会治安乃至企图颠覆合法政府为目的的社会利益集团,同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对抗的,应予取缔,另当别论。 四、中国的利益集团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垄断一切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局面,已经出现了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现象,社会上初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 益集团。 (一)一般社会组织 现今我国一般利益集团有中国工会、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等传统组织,它们一般被称为人民团体,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受国家直接资助和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团体,享有政府赋予的一些特权。过去其活动独立性较少,很难说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它们开始注意谋求本身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工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权益保障会都曾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分别主持草拟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草案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草案。但总体来说,这些人民团体在充分表达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诉求和积极维护群众的权益上,还有不少窒碍。有些工会组织往往只注重贯彻政府的意旨,或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增加税收,甚至偏心于企业主的利益,而压制工人群众的合理要求。此外,像消费者权益保障会、律师协会等等行业或公益组织,也是代表其所联系的群体的利益组织。其他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各种维权组织等等,也逐步出现。不过,以上这类团体,从组织程度、行为方式、作用能力等方面看,还未成熟到像西方国家那样规范的压力集团。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至今还没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全国性组织。 执政党和政府固然要依靠各种社会群体和集团的力量来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更要协调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社会阶层的利益,着重照顾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为工人、农民和其他一些弱势社会群体提供参与政治的管道,从而保证他们获得正当的利益,保障基于公平正义之上的社会稳定。 (二)新型社会阶层 2006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的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个阶层及其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据人民日报》采访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说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目前全国私营企业有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约有1000万。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执政党要调整统一战线工作,把新社会阶层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提出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12] 为了有效吸纳新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我国不仅已经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利益(如修改宪法来保障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而且在政治上为这些社会阶层提供渠道,让其参与政治、影响执政党及政府的政策。随着这种总体政治环境的变化,新社会阶层也越来越成为执政党统战工作的重点,并且已经提上了制度化的层面。例如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了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协会等行业协会参与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系会议制度。[13] 这个正在形成的新阶层,已经有着其特殊的利益,有的学者概括出它们五方面的诉求:要求政府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到诸如基础建设、物流和股份银行等只向国企和外资开放的领域;享受和国企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如获得银行信贷等;希望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如参加政协、人大等更多地参政议政。[14] 也不妨说,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已经或正在形成为一个有特殊利益的集体,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尚不能说已形成为阶级。 根据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作为一个阶级,不仅指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处于共同利益与地位的经济实体,而且在其社会活动与斗争中已逐渐自觉地联合起来,形成共同阶级意识和明确的政治诉求,直到组建成相应的全国性政治实体(如压力集团、政党)。二者在形成过程中存在时差。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17、18世纪,当法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关系已经构成一个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时,它在政治上还只是第三等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15]只是到后来,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他们联合起来,由地域的联系发展到全国的联系,组织了政党,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才从等级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马克思说,这时“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个等级,而是一个阶级了。”[16]资产阶级的形成经历了“从城市自治团体直到构成阶级” 的各个阶段。[17]中国的这一新阶层想必也需要经历一些生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18] 时下这个新阶层整体上还难以同国企和权贵资产者集团平等竞争。他们也正在力谋获取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政治地位,以其资本这一强大的社会权力资源逐步掌控某些国家权力,争取在制定国家政策和立法上的话语权,使之向有利于他们的权益上倾斜。一些地方富有的企业主已进入政协和人大,有些已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其资本与权力(包括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兼具,开始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势力。2007年在互联网上广为传布的安徽省政协常委汪兆钧(一位从事高科技与环保事业的民营企业家)致中共中央领导人长达4万字的公开信,力陈现时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及其改革主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一事件多少反映了这个新社会阶层力图政治上表达更多诉求的动向。它们是当代中国尚未形成但已开始发育的中产阶级的基础。 新社会阶层是一大新兴社会力量,如果善加引导,注意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和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可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力量。当然,也要防止他们为贪官所利用,或与权贵资产集团相勾结,左右基层政局,掠夺工农弱势群体,则会造成祸害。 (三)特殊利益集团 除上述一般利益团体和新社会阶层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本在利润最高的行业里占据了垄断地位,形成了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那些从政府“脱钩”转化为企业的垄断性的行业,原来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经营的,改革开放后虽然从形式上走向了市场和社会,但它们与政府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银行、铁路、民航、石油、电力、电信、外贸、烟草、公证、保险等等垄断性行业公司,原来作为政府部门掌握的国家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之后,又通过与国家权力结合,影响国家的立法和决策朝有利于它们的方向倾斜,以保护其特权利益。这些垄断性利益集团不仅利用其垄断资本的优势,享受着比一般企业高的垄断利润,而且能直接动用政府权力的强势,称霸市场。在其主管政府部门的庇护下,可以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并用,按其主管部门权益与行业利益,制订规章、章程和各种规定,事实上起着准法律的强制性作用。 近年来,这些央企的老总及其员工的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令人吃惊。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某些央企负责人年薪平均为职工的13.5倍,有的几十万,有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加上职务消费公款消费、无偿配备的轿车等消费,是一个巨大“黑洞”。除央企高层外,一般职工的工资,尤其是号称“十二强”的央企,其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三至四倍,更是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十倍。某些央企不但超额发工资,还超额置办职工福利。不少央企系统的职工还享受行业特权。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加起来,庞大而有权力,是我国改革的最大的阻碍力量,也是最难突破之处。[19 ] (四)权贵资产者集团 这是特殊利益集团中已经形成的一个经济上腐败、政治上霸道的权势集团,他们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官僚利益集团。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也是当今世界上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最快的地区之一。有的政协委员根据(2011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的内容指出:“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有23.6万。这些人占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而2003年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中国富豪的产生,大都是与“暴富”联系在一起的。在完善的社会公平机制下 ,造就一个百万富翁,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但在当代中国,一些煤老板和房地产商从一穷二白起家,在短短几年中,就成为千万、亿万的富翁。许多大城市在房地产业红火的时候,平均几天就能产生一个百万富翁,有的房地产商甚至完全可以用“一夜暴富”来形容。 房地产利益集团与一般意义上的利益群体有所区别,它是与官僚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在各类富豪排行榜上,高居前位的一半以上都与房地产业有关。由于房地产开发呈现一种低成本的付出、高利润的获取的态势,于是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从获利群体的角度看,房地产经济链条中,房地产开发商是最大的利益获取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人已经形成为暴利集团。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认为,房价越高,意味着财政税收越多、GDP增大,意味着领导班子的政绩显著,此外还会为部分官员带来灰色收入。其中也有许多原国企领导在“改制”的幌子之下,将国有资产以最小的代价化为私有,成为了民企老板并跻身于千万富豪或亿万富豪行列。另外,它们以其无孑L不入的社会权力,同掌握国家权力的官方串通一气(如“官煤勾结”),通过公共权力寻租,实现权力货币化,造就了多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富豪巨贾和“红顶商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万名亿万富翁中,按调查的比例,有90%是高干子女和亲属。也就是说,有1.8万个家族是凭权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也是被称为“权贵资产者阶层”的缘故。权贵特权集团突出特点是具有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政治性和掠夺性。当市民和农民被用极低代价掠去房产或土地,起而抗争的时候,他们或运用社会流氓甚至黑社会组织,或直接动用公检法进行打压。所以这些权贵资产集团事实上在把老百姓当作对立面进行围绕利益的社会斗争。他们和人民的矛盾具有对抗性。国内发行的凤凰周刊署名祝东力的民主化绝不是中国的选择的文章,至少在客观上反映了权贵资产者集团的政治倾向性。 (五)贪腐集团 由于政治改革的滞后,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机制没有切实建立,中国官场的贪腐痼疾日益严重。每起贪腐案件的清查,大都会拉出一群人,暴露一个官商勾结、官官狼狈为奸的巨大贪腐群体和网络。它已不限于单个人的行为,而多形成群体性的、稳定的、带有相当普遍性的贪腐集团。实际上是寄生在党政内部的官僚特权利益集团。 像2006年5月曝光的湖南郴州以市委书记李大伦为首的大贪腐案,引发郴州官场大地震。这个庞大的贪腐集团中包括该市市长、市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部长、纪委书记、国土资源局局长等要员在内,涉案的党政干部和资本家达158人,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经检察机关侦查,李与奸商联手,出卖国家利益,受贿1325万,其家庭存款高达3200万。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涉案金额亦逾千万。一个与李勾结的厂商邢立新数年间就积累了上亿资产。永兴县县委还以红头文件为其促销“幸福花园”商品房。在郴州,邢立新被称为李大伦的“地下组织部长”,某些官员升职都要通过邢立新打通关节。面对执法人员的讯问时,有的矿老板竞警告执法人员“要睁开眼睛看看这是谁支撑办起来的矿!”这一案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权力与资本勾结形成贪腐集团的图景。[20] 又如2002年开始陆续揭出的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为首的贪腐集团,其中牵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就有70余人,包括市属相关单位和县市“一把手”30余人,厅级干部l1人,该市领导层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21] 文革前搞所谓“四清”运动,中央领导人估计全国农村党支部有三分之一“烂掉了”。其实那时农村干部即使有贪腐行为,也不过是“公私不分”、“多吃多占”,“小菜一碟”而已;同现今的贪腐规模、数额,特别是集团化、网络化,无可比拟。这类贪腐集团由于掌握着权力,不但以之为资本进行权钱交换,而且还以权力组建贪腐网络,形成犯罪集团,并运用他们掌握的权力机关作为打压异己的工具,在当地形成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残酷打压敢于揭发和反抗他们的公民和社会组织。他们是生长在党政机体上的毒瘤, 能否解决好此患,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六)黑社会性质组织 黑社会性质组织、恐怖组织及其他反社会的极端组织,也是具有特殊利益的集团,他们也具备民间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拥有大小不等的特殊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但它们纯属犯罪团伙,与一般非政府组织或利益团体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代就有帮会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如“三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是民间的地下组织,行规严密。人们也将中国的黑手党概称之为三合会,其中心一直在香港,现有8万名成员。据警方称,其中只有15个组织有刑事犯罪行为。中国黑手党在欧洲经常以中餐馆或贸易公司作掩护。他们在德国多是搞偷渡人口。2007年1月5日在德国下萨克森4'1、l一个小镇的中餐馆里,有7个人遭枪击身亡,被疑为中国的黑手党所为。[22] 随着市场经济促使民间社会相对独立性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迄今中国各地已形成为数不少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其类别多为地缘型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以省或市或县或乡或村范围组成。此外,还有基于成员间的血统或亲缘联系而形成的血缘型组织,和基于成员间的某种犯罪职业的联系而形成的业缘型黑社会性质组织。他们具有成熟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其基本成员固定,并且多是职业罪犯,有一套分层级呈金字塔型的组织指挥系统,实行垂直领导。居于最高层次的是被称为“老大”或“领导”的首恶。下面按等级和职务分工排座次,有一套按等级的财产分配与福利保障制度,有严酷的帮规和保密制度,违反者或变节者将受到残酷镇压。据四川省公安厅刑事侦察局发表的调研报告,现有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开始模仿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是该省宜宾县的狄绍伟集团,他们制定的员工手册》共四章十七条,俨然是其“刑法”,内容含对出卖、背叛、损害组织利益、不服从命令的处以割舌、挖眼、切指、断双手、断双腿等处罚,直至处死,可见其对内的社会权力之严酷。有些黑社会性质组织已通过购买从边境走私的枪支武装起来,其对外施行的暴力十分残忍恐怖,犯罪的智能化也程度越来越高。 黑社会性质组织一个重要动向是黑白合流,黑老大戴上“红帽子”。如浙江温岭的张畏,除了黑社会老大这一身份之外,还具有跨省份的8个其他身份:原湖北省宜都市政协副主席、台州市青联委员、浙江某报社名誉社长、台4'1、l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东海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上海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温岭恒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台州新世纪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等等。他们与当地的某些官员们沆瀣 一气,个别政府官员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靠山和保护伞,形成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张畏一案所牵涉到的67名党政要员中,有市长、公安局长及党政干部42人、司法干部15人、金融机构干部10人。张宅门前挂着“温岭市公安局重点保护单位”的铜匾,故当地人称张畏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红色黑帮”。这种另类的社会权力同腐败的官家权力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能量。这些罪恶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利用违法犯罪活动获取的巨额资金,与内地一些机关和单位的党政干部拉关系,获得种种作案的方便。1980年代以来,其主要犯罪活动之一是参与国际贩毒,倒卖盗窃文物,拐卖人口,搞“走私”、“偷渡”和“国际绑票”。据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底,福建仅捕获的境内外“蛇头”就达1400多名,截获偷渡人员20000多人,被遣返的多达30000多人。 黑社会性质组织还介入腐败官员之问的权力斗争,近年来频频发生的“ 官杀官”事件,就是借助黑社会的杀手锏。黑社会这种以暴力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另类权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全感。 黑社会性质组织介入经济活动更是其犯罪的经济基础。他们在打造经济基础时,无一不带有暴力性质,有的完全是通过经营非法生意得来,如广西百色的周寿南表面上挂的牌子是百色饭店娱乐总汇,实际上是通过垄断该地的赌业经营聚敛财售沈阳嘉阳集团的董事长刘涌在短短几年问聚敛钱财逾七亿元人民币,其合法生意一般也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河南许昌的梁胜利黑帮看中了南阳市场的布匹托运生意,就采用暴力手段驱赶原来的经营者,迫使其他人退出市场。以此手段,该黑帮进入了服装、鞋帽、建筑、建材、运输、饮食娱乐业等多个行业,并在黑帮内部划分了势力范围。但其经营手段却完全不是合法手段,而是采用暴力手段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掠夺垄断利润,最后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凡属这一黑帮组织涉足的行业,所有的人都“自动退出”,不敢与之竞争。但更多的中小黑社会组织是采取收保护费等形式建立经济基础。通过地下经济活动(包括地下工厂、黑市交易、地下金融机构、走私、毒品买卖、**等非法经营活动)的黑色犯罪链条,正逐渐深入地影响着中国正常的社会生活。势力较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大,并已在一些地区和社会底层成员中成为一种“公共权威”。[23]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是那些与之勾结的官方保护伞,是现今横行街衢、欺压底层百姓的恶势力,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大敌,必须坚决打击铲除。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6页。 转引自《利益集团与立法之互动,(文献资料大全》首页2011年l0月。 社会权力是指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化格局下,社会主体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详见郭道晖:社会权力与法冶社会》,原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收入郭道晖:((法的时代挑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42页) 朱志宏:立法学,台湾三民书局I995年版,第237—243页。 转引自“压力集团”大行其道,参考消息1994年8月29日第2版。 见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7年4月18日报道。2007年4月该校留学韩国生赵承熙在教室用两支手枪枪杀师生32人。 参阅博隆世纪网站((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1),((我看美国政治——浅谈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参阅王新生的博客,http://blog.daqi.com/wangxinsheng,2007年2月26日访问。 [11]王新生:((日本的利益集团》,http://blog.daqi.com/wangxinsheng,2007年2月26日访问。 [12](新阶层手握10万亿资本崛起,成中共统战重点,凤凰网,2006年9月12日访问. [13](新阶层手握10万亿资本崛起,成中共统战重点,凤凰网,2006年9月12日访问. [14]郑永年: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意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年9月24 日访问。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9页、第170页。 [16][17]同注[15] [18]关于阶级概念与理论的论述,参阅郭道晖:阶级与阶级斗争新论》,载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291页。 [19]肖华:《对内开放之门为何难开,((南方周末2007年4月26日C18版。 [20]湖南郴州原市委书记落马波及158名官商)),南方新闻网,2006年9月4日访问。 [21]维红、汉水:官腐并发症,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1期。 [22]聂立涛、金晶:本报记者探访德国中餐馆血案现场)),参考消息)2007年2月8日。 [23]何清涟:“另类社会权力一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现状,新华网,2011年8月25日访问。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第4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管理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冯振萍(1964- ),女,广东广宁人,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李宪伦(1954- ),男,回族,山东平度人,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50-02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的群众性团体,是高校群团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校园的社会存在。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规范学生社团行为并形成学生社团文化,进而开展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生社团先进文化建设,形成高校校园健康文化和新的发展增长点,对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有直接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新的发展增长点

1.高校学生社团及其社团文化发展概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指导教师等规范指导下,经批准由学生自主成立的群众性学生团体(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发展中所形成一定特征并反映其社团价值属性的文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某高校的社团登记统计,经学校团委等组织正式批准注册登记的学生社团38个,而未经批准即兴自发组织的同乡会、老乡会则达67个。这反映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亚文化的繁荣景象,未经学校组织批准的学生个体组织和社团,既给高等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也为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建设以学校组织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学生社团的发展与社会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作为社会亚文化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又主要是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思想文化和社团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生社团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青年人是快速掌握现代化通讯工具,推动网络、微信、飞信、微博、QQ群等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流群体,成为学生社团文化推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活力。高校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推动,成为学生社团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既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集合体,也是形成高校社团文化的有效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既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推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多元价值取向与个体发展趋向。在众多的高校社团中,以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主旨的社团占绝大多数,并以兴趣、爱好、志趣相投为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纷呈、取向多元、观念各一、价值非整合的文化多元特征和倾向,同时向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且不问政治的“去政治化”①价值取向发展。一些学生社团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呈现出个人的发展似乎与国家的政治无关,在政治与经济、政治与国家发展乃至经济文化发展的认知上,甚至表现出个人的发展道路与国家发展道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殊不知,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其意识形态性。“文化,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②这说明文化的狭义概念就是意识形态,进而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的意识形态综合属性是其基本特征属性。例如,学习型的理论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生社团,又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理论性社团,只不过这一类的学生社团在整个高校学生社团中不表现为主流而已。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去政治化”发展趋向,但是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综合性属性③是客观存在并不容回避的。否则,高校社团及其文化建设就会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和多元价值取向与个体发展趋向,提示着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并加强指导,推进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命题。

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多元价值导向,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1.关注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是由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就是其文化价值属性,学生社团的价值属性是以其文化属性和文化性为基本性质的。高校学生社团尽管有多种类型,但各种学生社团类型的属性和存在价值可归纳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文化价值属性,二是兴趣价值属性。其中,兴趣价值属性又归属于文化价值属性。在多种类型的学生社团中,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兴趣爱好属性为其基本价值属性,而学生社团的这两种价值属性从根本上说又是由其文化属性决定的。这说明高校学生社团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及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其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取向)特征。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包括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要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社团文化建设,关注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向特征。在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的实践中,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示的先进文化建设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领,把控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导向。构建学习型、理论型高校学生社团是党的思想文化战线(领域)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高层次要求。高校文化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表率,就是要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领,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把控好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导向。高校文化包括作为高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文化,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④。高校文化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其中“引领”本身就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其多样性的文化含义⑤,说明社会思潮的产生是其相应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这就说明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要关注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价值多元的先进文化建设导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主元去推进和主导社团多元文化建设,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意识形态共融,实现思想文化新觉醒。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文化发展,把控好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导向并以高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大众化文化发展。这既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得以合理合法存在并实现有效发展的认知基础。

3.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是指由该社团名称和属性相符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活动范式、活动内容、成员的素质、社团组织和个人行为规范等元素。要关注上述社团文化的诸元素建设并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特征,进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多元价值导向,既是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正确导向,也是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要素和基本要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建设,就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的诸要素作为重点进行持之以恒的建设,使其成为社团文化的特征和符号,以此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高校学生要成为社团人,其文化要素就是文化特征和符号的代表。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学生社团之一的“晨光文学社”,是一个已经成立并发展了27年的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多为文学爱好者,学生毕业出去之后除掌握其原有的专业技能外,有一定文学爱好的特长并转行从事社会文化服务和管理的人不在少数,就是其大学文学社团的文化影响结果,而要使其成为品牌就要加强社员对“晨光文学”的业余写作乃至创作为文化要素的内涵建设,并形成“晨光文学”为要素的文化符号和特征,使其成员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文化影响力,以此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推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1.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依法依规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及其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的行为,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依法依规管理极为重要,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践的一项常规工作命题。而规范学生社团行为,就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从社团的发起者开始的社员组织发动,社团的名称确定,社团内部章程(含社团的基本性质、目的宗旨、活动内容、方式和活动的要求等)的制定、指导教师的遴选、社团的逐级审核报批及备案,到成立会议和活动安排等,方可成为高等学校作为依法办学实体条件规范下经批准的高校学生社团。凡是未完成上述程序并经批准备案的自行成立的学生团体(特别是老乡会、同乡联谊会),均属不合法、不合规的学生组织和团体,应予“取消”的同时,要对活动组织的牵头者予以教育并劝其解散该团体,取消任何在校园出现的相关聚会宣传、海报和广告等。唯有做到规范学生社团行为,才能推进和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依法依规管理。这是维护高校校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秩序,实现高校安全文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高校师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从事学习、工作和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在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尚未普遍推行的过渡时期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政府部门和高校治理能力的必然。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指导,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新发展。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与其社团的要素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就是要加强其社团要素的建设指导。这一要素就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元素,就是使其社团形成相应文化的传统(即能使之传承和遗传的)元素,而要使其社团形成相应文化的传统元素,就要使社团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把代代相传的做法形成优良传统。例如,邓小平理论研习会(一般在研究生层面的组织居多),经常邀请指导教师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新研究、新成果,而学生在讨论会上经常以“学术论坛”的形式探讨学习和认识体会并成为惯例;又如,汽车爱好者学会自行设计制造的简易跑车,在校园划定的范围内由教师、教练的指导下经常练习车技和交流,利用业余时间边练习、边交流形成固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形成相应固化的社团活动模式和文化形态,亦即对社团活动内容和方式固定化并进行周而复始的练习,不断加强其活动的指导所形成固化的模式和相应的文化形态,长期一以贯之地坚持就能形成该社团的社团文化。社团的要素建设就是对使其成为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法等主要元素加以建设,这一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其社团活动的指导所形成固化的模式和相应的文化形态,并形成相应社团文化的进程。因此,要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指导,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新发展。唯有如此,高校的校园文化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中形成并得到新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3.引领和推动学生社团先进文化建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先进文化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多元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的娱乐特性现实,决定着学生社团的基本属是为丰富学生文化和大众化服务的。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推进学生社团文化向高一层次的先进文化建设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社团的活动既是多元纷呈的,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还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娱乐性质的。这说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领学生社团文化先进性建设,仅仅依靠一两个学习型、理论型品牌是难以实现的。唯有建设兴趣爱好型、技能技术型的学生社团并成为品牌,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在信息化、大众娱乐化时代背景下,在校园信息快速传播的高校文化环境熏陶下,学生有时获得和掌握的知识信息及技术比指导教师快速,反而成为相应的社团活动实践老师。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及其相应的社团文化建设,要在社团管理者和教师的指导下,在社团活动和理论学习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发挥社团成员作为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凝练和形成该社团的精神与文化,以此推动学生社团先进文化建设,并以一贯之地坚持其先进文化的主元和要素建设,形成先进文化新的增长点,从而形成社团的品牌活动并向品牌社团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引领和推动学生社团先进文化建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先进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吴朝国,孙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3,9(9):14.

②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文化”辞条[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4(7):1533.

③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8(1):42.

第5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理论社团 运作逻辑 思政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78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出现源自国家对高校学生和教师意识形态的管理需求。自国务院在2004年以16号文件的形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以来,以国家的意识和政策来引导高校日常管理、科学研究、思想教育、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将先进的政治理论逐步逐层输入高校大学生的头脑中,进而从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为其提供丰富的、真实可信的、具有先进性的引导和政治理论支持,助力当代高校大学生构建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则可以从人才的基础层面来灌输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和相关思想。这也是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大范围拓展的直接原因。

1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在实践中的发展

1.1 与校园文化间的差异与融合

以16号文件为基础,2007年对于普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中共教育党组织继续出台了11号文件,自此,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才正式获得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支持。从我国利用各项政策作为文件的形式向高校推送来引导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下构建社会主义整体思想意识观念以来,这种类似于可以直接复制的组织形式在各大高等院校次第诞生,虽然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风气,但是从各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和价值点方面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诸如三个代表理论在2000年被颁布后,继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全民族学习的指导新思想,高校大学校园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而第十二届人大的第一次会议上的“中国梦”思想则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理论社团增加了新的价值点,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一跃成为各大高校学生社团中极其重要的社团组成之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缺乏个性化和基于创新层面的延展化。

1.2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离合性

李斌雄对于当前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弘扬之间的关系和认同感曾规划出四步走战略,首先是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认同感,其次是对自我教育和修养、国家灌输、学校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第三步则要将理论价值观念还原到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解提高认识的着眼点,最后一步才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点进行精神层面的普及和推广。在实际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对于社会不断转型要求下中国国际化为教育和各行各业所带来的各类正负面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脱离原本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所带来的固有化结构及标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由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价值方向选择等方面的控制与调节功能,则相应的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未来的发展取向自此与学校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之间明显的出现了断裂层。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对学生直接产生“辐射性”和“引导性”作用的学生团体机构,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起到推动和疏导作用,但是毕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单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教育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专业课程的权威性、理论的滞后性以及视觉单项性与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社会化实践之间必然会出现裂痕,而各大高校对于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重视和管理流于表面,又为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以及学生自主的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规律化的研究与提炼等直接起到了阻碍作用。

1.3 与大学生社团固有规律之间的不调和

1.3.1 大学社团固有属性影响理论研究实践

立足于大学生社团规则基础上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大学生社团发展瓶颈的制约。以广西61所高校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为例,经过调查发现,此61所高校的大学生理论社团经费中81%来自学校的拨付,经费形式的单一和有限,为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走出校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影响力发挥设置了一大阻碍。而高校社团外联部尽管寻求多方、多渠道的外界帮助,但是受限于高校社团属性,也无法获得更多的赞助,资金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理论研究缺少实践调研、社会调查等真实数据的支撑。

1.3.2 毕业和大学社团换届选举制度导致思想传承断代

由高校大学生所构成的理论社团其生存和发展一方面离不开高校学生自身政治思想建设,一方面必须植根于高校学生社团基础功能的土壤中,受到国家政策和思想意识灌输方式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自身的发展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必须经过思想、文化精髓等方面的传承和延续,但是高校自身体制又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人员必须遵从毕业退出制度,由此,一旦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核心人物从基层到高层完成了红色文化的培养要求后,受到毕业、升级的客观要求无法正常发挥其引导作用和影响,那必然造成人才大量流失,传承断代的问题,从此点出发,拟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则必然要从对核心人物的培养及任期长短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加大调整。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大学生社会建设趋同化和固有的换届选举制度又为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稳定性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一旦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特有的“红色文化”精髓受到以上问题的影响而出现断代,那么必然会因为缺乏逻辑性和特色性而在校园竞争中被淘汰。

2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创新思政教学实践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价值观为基础,按照社团活动、性质、个性化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类型。不同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运作逻辑具有差异性,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专业教育、高校对学生党建的管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均不同。但是从新形势下,面临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不同类型的理论社团均需要以创新思政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现从理论社团的思政实践教学方面入手,建议如下:

2.1 社团活动推陈出新,思政创新灵活形式

2.1.1 打破单一性模式,多类型化促进思政创新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运作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结合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进行合理调配。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化特性是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运作的逻辑基础,从社团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本身的多样化角度来看,诸如北京大学开设的包含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国旗班、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等在内的8个特色政治社团,按照思政创新要求,从活动形式上纳入灵活性处理意识,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为前提,以撰写时评、名师讲座、理论学习、思政学习辩论赛、公益社会实践、座谈会等形式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理论研究实践活动。

2.1.2 以目标人群的兴趣为着眼点,网络沟通促进思政创新

任何学习和研究都离不开对目标人群兴趣的培养。由此,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可以立足社团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就思政教育方面以创新的形势灵活调配,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的丰富化则更能确保思政创新的具体化融入。比如当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普及率达到99%,电脑的普及率则为62.4%。按照大学生当前使用手机和电脑来学习知识,完成信息传递需要的习惯特点,可以在高校局域网范围内设置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网络交流平台,从校园BBS、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化交流方式入手,就理论的普及和研讨展开课下教学延伸,当然在建立的过程中,务必要脱离传统的“大好山河一片红”的设计模式,在设计理念和信息采集角度要结合学生的喜好、接受度、社会热点话题等来进行“红网工程”的科学化管理,完全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理论教学,足不出户也能加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讨论的心理诉求。

2.2 激发各团组织活力,建立特色品牌效应

2.2.1 以党带团,形成链接式互助双赢

广西61所高校的大学生理论研究会依靠学校的团委来组织和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则建立了活动团支部来负责社团运作管理。前者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实践的指导,活动主要依靠学生自发组建,这种学校开设总会,各个系构建分会,最后落实到党课学习小组的方式在当前中国各大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构架中多有体现,但是从实践意义来看,总会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清,分会执行程度具有差异化,小组学习缺乏监督性,学生活动经费和经验指导不足等均直接限制了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创新发展和思政实践创新的延续。

而后者则从自身的存在价值角度铺开,以学生为各项活动和思政创新实践应用的唯一目标,从各班团组织的职能发挥处着眼,其建立起来的党团合一组织模式,利党带团来完成团促党建的预期目标,这种方式既可以全部吸纳全校各个系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和团员等,又可以从宏观一带一、一帮一、老带新、新促老的角度完成思政理论的逐层融入要求,更能在实践角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团体内部的激情,对于思政理论实践、协调、学习和研讨等方面的联动活动更能起到多效并举的推动效果。

2.2.2 以身定性,以特色品牌效应获得内外支持

活动资金的短缺已然构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瓶颈。由此,立足政治理论学习目标,按照自身发展有效进行品牌定位,从而借助对理论学习的品牌化特色经营来获取校内外资金支持,这也是提升学校重视度增加学生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理论社团为例,其品牌建设工作从名称“大学生先锋社”,到按照各个系专业的知识交叉程度和活动实践性以及社会宣传需要所设计出的理论学习课堂,均进行了统一化和个性化的包装和宣传运作。此种融合趣味性、思想创新性、知识延展性、思想政治活动的诱导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构建形式,不但对当前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有启发意义,在趣味活动实践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思政养人,文化育人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法,比如“双学”传承红色文化活动,立足两会做时代新型接班人等均特色鲜明地为学生思想塑造和思政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样,这也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未来运作模式的调整和改革,理论社团和思政创新的生命力延续等均提供了极具深远意义的案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赫,关莹,张沙艳.我国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作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5):56-57.

[2]魏一.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类社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怀芳.大学生理论社团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能分析[J].学理论,2012,(9).

[4]刘杨.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2012,(12).

[5]孙晓华.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6]王学军,陈爱民,李中焘.广西高校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管理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12,(11).

作者简介:范晓莲(19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广西科技大学社科学院,广西柳州 545005

唐焕韶(1963-),男,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方向等,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广西柳州 545005

第6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构建;党建;社团建设

一、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和地位

1、高校社团成为容纳学生的新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已经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第二课堂。以我校社团建设为例,全校27个学院共有426个社团,划分为志愿服务类66个、学术科技类62个、文学艺术类98个、实践创业类29个、理论学习类55个、体育健身类80个以及其他36个共7个类别,其中共有A类社团39个。以每个社团10名学生为平均数,而社团成员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致可以推算全校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曾经加入过社团,参加过社团各种活动。在高校以学院、专业、班级建制的环境中,能如此大范围地以同样的规程、相似的特点并且长期开展活动、容纳如此规模学生的阵地非社团莫属。社团已经当仁不让成为大部分高校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最为活跃的阵地。

2、高校社团成为培养学生的新渠道

作为容纳大部分学生的高校社团,以其自身的群体聚集功能、多维发展功能、文化熏陶功能不仅拓宽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了实施教育的方法,也丰富了教育实施的内容。社团类别的多样性和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使大学生活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课堂,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更加有利于多样途径教育的实施。通过引导社团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社团活动组织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人际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中,由被动向主动的过渡,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组织社交等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平和坚强的心理特质,打造健康积极的人格特征。

3、高校社团成为繁荣文化的新形式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建构了校园文化新的内涵。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员人数的增多,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奠定扎实的基础;社团多样的活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提供不尽的源泉;社团创新的精神为校园文化的繁荣生成不竭的动力;社团建设的成果为校园文化繁荣传承品质与精神。社团日益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诠释校园文化的方式、拓展校园文化的载体、创新校园文化的抓手、建构校园文化的渠道、繁荣校园文化的依托。

二、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呼唤整体建构

1、高校党建创新需要通过社团拓展延伸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如果渗透到社团组织中,将保证社团发展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建立社团党支部,有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用支部的组织力量凝聚社团人,使支部成为社团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建立社团党支部,有益于社团中的学生党员增强组织观念和党性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社团党支部,有利于党组织在社团中培养青年学生,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带动社团、班级乃至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高校培养人才、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建设和谐文化校园。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实现党建与社团工作由教育功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型。党建与社团工作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服务融合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业服务、生活服务、管理服务、心理服务、助困服务和就业服务。

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有助于推进高校党建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原来按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已远远不能满足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发展,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建立社团党支部,作为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新形式,可以更好地补充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2、高校社团特点要求通过党建引导深化

学生社团具有成立的自主性和决策的民主性特点。学生社团的产生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基于共同的志向和爱好,自愿聚集在一起,开展活动,进行素质的拓展。社团主要负责人和社团内部的管理大都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社员按照达成的共识共同承担社团工作。社团成立的方式赋予了它灵活性的特点,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影响着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态度和程度,这种相对宽松的社团环境虽然有相关章程的约束,更需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正确的方向,成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思潮的社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把先进文化融入社团运行的过程中,确保社团产生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持久性。

学生社团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覆盖的全面性特点。以我校社团建设为例,通过“春之声”、“秋之韵”社团巡礼和社团博览会等大型社团活动展示,为广大学生发展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团已经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第二课堂,各种社团活动已经辐射到所有的学生,而且随着社团和专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全校每年28个专业文化节的举办,满足青年学生高品位、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成就了较多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成才。容纳了大量学生的社团必须有其主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体系,要以党建的文化精神为基础,在这块丰沃的土壤上孕育出健康的种子,开出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最终结成丰硕的育人成果。

学生社团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实践性特点。社团活动较好地体现着学生敏捷的思维、创新的精神,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各种文化对校园的冲击影响越发广泛而深远,纷繁的活动形式和多样的活动内容也日益呈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性。校园社团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我吟咏与歌唱,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势融入外面的世界,社会也以包容而开放的姿态接纳社团。在这互相融入体现的开放和进步过程中,良莠不齐的影响因素也相依相存。必须坚持党建思想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的主导和支撑作用,成为大部分学生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定的精神支持,能够经受各种文化精神的冲击挑战,更有自信、更为成熟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3、高校社团现状需要通过党建规范整合

高校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与发展社团人成为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主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在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拓展素质、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但现实中,社团的党建工作却不容乐观。

社团成员多为新生,党员数量较少。很多社团在新生中开展招新活动,从成员构成来看,多数为新生,且每个新生盲目参加社团,每人参加两个甚至更多的社团。高年级的只有大二的学生,数量较少,只分布在社长和副社长两类同学中,存在一到大二结束就需要退出社团的潜规则。而参照现行的党员发展规定来看,低年级党员相对较少,所以存在于社团中的党员也就为数不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社团成员大多担任学生干部,且多处于低年级,具有发展潜力。

社团活动较多,理论学习缺乏。高校学生社团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经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实践环节。大部分社团以开展实践活动为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如盆栽义卖活动、模拟面试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相比较而言,社团工作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凸显不足,只有个别社团,如马克思主义及“三个代表”研究会这样的理论研究型社团才能保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缺乏政治理论引导下的社团就如同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也许最终能顺利远航,却必然多走弯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多变期的青年学生,又处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之中,如果没有政治思想的有效引导,将会偏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干道,无法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社团注重内部管理,缺乏主动接受党团领导的意识。社团成立均需具备一定的社团章程,即要有社团内部管理的办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社团内部管理,也倾向于自己管理自己。对于党团组织的“介入”,比较陌生,缺乏这样的认知,更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目前,党组织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发挥是较弱的,院系党组织对社团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够重视。社团党建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抓手,社团中党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更无从发挥。

三、如何构建党建和社团建设的整体工作体系

1、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因材施教

不同的社团有各自突出的社团特点和活动倾向,其成员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素质和修养。理论学习类社团的成员相比较其他社团的学生来说,会具有更高的理论学习研究热情和更多的机会学习相关知识。文体类社团党建指导的开展相对其他社团则会有较大的难度或者需要更加创新地思考指导的方式,以便因材施教。实践创业类社团则更需加强党建思想的正面引领和导航,若通过参与社会的历练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端正和重塑,则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能辅助社团内党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社团推优,创新党建形式

适应党员流动性的特点,在社团成立团支部的基础上探索成立社团党支部,或者社团联合党支部,由不同社团的党员参与组成,有完善的支部建制,学生社团党员的组织关系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退社自动转入学院分设的专业党支部。将班级推优和社团推优有机结合,既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内的付出,也全面考虑到部分学生在班级以外的社团的锻炼,全面科学地考核优秀团员,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最大限度地将积极要求进步,努力锻炼自身,品质优良的有志青年团结到学生党员的队伍中来,建成一支优质精良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

3、依托党员骨干,统领社团党建

社团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思想层次和取向。要使党建思想成为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向引航,必须要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理论教育和系统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在带领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将党建的文化精髓一以贯之地执行到活动的开展中,借以对社团的成员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配备社团负责人的过程中,有必要安排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党员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锻炼各项能力,也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将影响辐射到整个社团。

4、发挥网络优势,凸显时代特色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的优势,开发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专门网站以及上网系统服务窗口平台,引导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弘扬党建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如建立社团党建专门网站、论坛以及创建社团党建登录平台,平台设立“理论学习”、“党建研究”、“经验交流”、“在线答疑”、“BBS论坛”等专栏以及QQ群、微博等,并配备专人在线提供答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网络中能感受到组织的教育和关怀。

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不断结合社团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学生党建育人新模式,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一、把握大局,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

去年以来,团的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入,进一步在全团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努力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全面实施青年文化行动,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初步形成了青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和省市党委、政府,举办了纪念**周年“青春”主题晚会、青年文化周、青少年读书周、青年服装时尚周、欢乐节等一系列重点青年文化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今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对团中央关于实施中国青年文化行动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文化行动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数年,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掌握现代先进知识,又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一代青年接班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同时,团属新闻出版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新发展。总体上看,**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保持了团十五大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团的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团的宣传思想战线全体同志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这里,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央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要求非常具体和明确,为我们切实做好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指明了方向。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最近,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强调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青团组织大有可为,共青团的宣传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团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工作,充分发挥出生力军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团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大力宣传广大青年和各级团组织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做的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应该看到,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任务既光荣又艰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判断形势,充分看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也要看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心,努力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团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比如,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在青年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青年和共青团的作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等一系列课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在这些方面前些年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贯彻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总结经验,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党的要求和青年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结合起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团的宣传思想工作新的局面。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今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

今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迈进的关键一年,也是共青团工作贯彻党的要求不断深化的一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任务很重。赵勇同志将对今年团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书记处在听取团中央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共青团组织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上狠下功夫,把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抓紧抓好。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新人,是团的宣传思想战线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抓好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结合当前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全团即将开展的团员意识教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引向深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帮助广大青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按照中央8号、16号文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入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在全国城乡广大青年中集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年认清形势,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为青年树立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激励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建功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抓住重要历史契机,加强引导,加大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度。

第二,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近年来,团属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各新闻出版单位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青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的舆论阵地的扩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任务更加繁重,对各级团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建设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情况,舆论导向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各级团组织要贯彻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所属报刊、出版、网站、影视单位的管理,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始终绷紧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根弦,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把好关,把好度,做到守土有责。团属舆论阵地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大力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党对青年健康成长的关怀和要求,宣传好广大青年成长进步的主流、时代风貌和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促进青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建立健全团属新闻出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推动团属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对于团属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宝贵的机遇。团属新闻出版网络影视单位要贯彻中央精神,抓住机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壮大团属新闻出版事业的整体实力,巩固和扩大团属舆论阵地,在团结教育引导青少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大力加强青年文化建设。青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去年,各级团组织全面实施青年文化行动,大力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年,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实施青年文化行动,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贯彻党对青年成长的要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推动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要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广泛动员青年参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使青年文化建设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深入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创作精品、培养人才、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等各个方面下功夫,形成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建设局面。青年文化行动刚刚起步,青年文化建设的领域十分广阔,有很多新情况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要加强青年文化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索出更多为青年喜闻乐见、为青年所欢迎的文化活动形式,更好地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整合团内外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团属新闻出版单位和各级团校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合力,切实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推动青少年读书学习,在青少年中大兴勤奋学习之风,是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团的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工作。各级团组织要始终如一地紧紧抓好这项工作,不断深化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为青少年读书学习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广大青少年提高素质,全面发展。要为青少年树立具有时代感的学习成才榜样,推动青年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着力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导向,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加强读书阵地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为青少年读书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使读书学习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时尚和潮流,成为青少年建功成才的坚实基础。

三、加强建设,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团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和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党对青年群众工作的要求,大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宣传思想工作,同样存在一个能力建设的问题。要贯彻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团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

第8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而且是可靠的途径之一,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广州地区高校社团的现状调查,在总结分析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社团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学生组织,学校连接社会、课堂连接生活、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深入开展,对广州地区高校社团的现状进行调查,提出社团建设的探索。

一、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据共青团广东省委统计,目前广东高校现有学生社团2 443个,类别包括:理论学习、科技学术、文化娱乐、社会实践、体育竞技、文学创作、志愿活动、义务工作等,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高达60%,82%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基本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社团规模大小不一,1 000人以上的社团占15%,500~1 000人的社团占20%,500人以下社团占65%,表明学生社团普遍规模不大;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情况:38%来源于学校拔款,40%来源于社会赞助,13%来源于会员会费,9%来源于其它方面,表明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主要靠社会赞助;在社团规章制度中,96%的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80%都有指导老师,大部分采取理事会的管理模式;在社团管理体制中,大部分高校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统筹管理校内学生社团,也有个别高校直接受校团委、学生会的指导管理。目前,广州地区高校在校学生加入学生社团的人数占比例较大,如表1所示。

二、广州地区高校社团的发展特点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如下主要特点。

1.社团成员的广泛性

沿海地区高校社团成员发展非常广泛,不同班级、年级、专业、学科、层次、性别、民族的在校生都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都可以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广东团省委统计,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学生高达60%,一些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社团活动的多样性

由于社团类型多样性,差异很大,社团成员多才多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表现出社团活动规模大小不一、形式自由、灵活多样、时间不定。社团活动内容从学术研究、文化娱乐到社会调查、爱心行动和科技服务等,社团成员在彼此交往和共处中受益,社团凝聚力强,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努力。

3.社团组织形式的自发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为追求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目标的一致性而自发形成的,社员是自愿参加社团活动的。其体制结构比较松散,入会手续简单,退出社团自由;其组织形式、社团成员、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变动。

4.社团管理的民主性

学生社团以自愿为前提,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活动决策由社员自主进行,社团大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有充分的民主性。由于社团的自发性特点和没有严格的社团规章,社团活动灵活多变,这就需要社员民主讨论、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来开展活动。

5.社团活动内容的学术性

大学生群体学术、科技水平比较高,学生社团能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开展活动,也是学生社团长远发展的优势,高校学术类社团发展最快最多,特别是社团指导老师大多是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不知不觉地沿相同学术方向探索,正因如此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学术性较强。

6.社团影响范围的社会性

社团活动范围正在走出校园延伸到社会领域,与社会上社团组织联合,如义工协会、志愿者协会等,通过服务社员、服务社会扩大其影响;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为寻求社会经费支持,也不断与社会相关单位合作;学生社团活动正深入社会实践,通过服务于校园文化、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社会,锻炼社员的生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深刻的社会性。

三、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一)对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参与学生人数占80%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由此高校学生工作面 临新的形势,需要认真思考,实现创新,延伸手臂,拓宽领域,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校共青团的创新。

1.学生社团为高校共青团深化职能奠定了基础

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群众组织,要真正代表广大学生,维护大学生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为大学生服务,就不能低估各类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就要主动拓展工作职能,延伸工作手臂,形成“一体两翼”的架构,把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也纳入到工作重心,拓宽领域,深化职能。这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新亮点。

2.学生社团是高校改进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别是红色理论社团,在宣传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自觉自发教育的功能;社团在服务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社团的凝聚力和自发性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条件。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理论社团的蓬勃兴起,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等,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红色理论社团已成为学习、宣传、实践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在团建创新工作中,正在积极探索社团建立团支部,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了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的作用。

2.知识结构完善作用

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开拓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弥补了教学的不足,补充了课堂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参加各类社团的实践和锻炼,达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

3.素质能力提升作用

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舞台和机会。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才干;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大学生参加了社团活动,个性得到了展示,才能得到了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素质、能力得到了提升。

4.科技文化熏陶作用

利用科技学术类社团,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提高,营造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能力;利用文艺类社团,培养自己的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素养,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文化品位,陶冶情操,起到了用高雅文化熏陶人的作用。

5.就业创业服务作用

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起到了“模拟”作用,是他们将来充当社会的“职业准备”。他们提前接触社会,培养了不工作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能力;社团活动也是自己编织人际关系网、贮存社会资源一种绝好的途径,为日后就业创业打基础,加速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的进程。

6.身心健康调适作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学生社团既给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情感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方便。社团的民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体育类社团为开展各种运动和竞赛,为学生健身强体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

四、广州地区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广州地区高校毗邻港澳台地区,接触港澳台地区的学生社团多,学生思维比较前沿,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拓宽共青团工作领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社团大都挂靠在校团委,由校团委担任或派出管理执行机构,如社团部、社团联合会等,负责社团管理指导工作。社团活动上存在多头管理,社团文化宣传上要宣传部门审批,活动场地要教学、后勤等部门审批,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与学生会发生冲突,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省级还没有相应的学生社团总机构,大多社团是由学生会派生出来的,管理上受团委、学联主导,有些社团实际上是团组织、学生会的工作部门,严重削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2.学校管理观念、管理手段滞后

学校、学生个人和社会对学生社团在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正确认识高校社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对社团的管理没有更新理念,引导不足,管理有余,采取传统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社团内部的管理比较松散甚至混乱;社团活动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舆论支持不够,活动场地不足,经费不足,导致社团活动难于开展。

3.社团指导老师配备不足

社团指导教师主要来自于团组织、团干部和离退休教师,显然这种配置对管理思维活跃的社团是不够的,学生社团缺乏引导和指导老师,社团整体活动质量较低。尽管一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义务为社团兼职,加上教学科研工作繁重,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

4.社团的传承与发展不够

有些社团章程、工作计划都没有,负责人分工不明确,仅凭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有些社团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继承,成立之初轰轰隆隆,过几年则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社团核心成员只重视在任期间活动开展,而不关心培养下任核心成员;导致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使得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这是社团建设特别注意的问题。

5.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

很多社团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活动简单化;还有的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解决经费紧缺问题,商业气氛太浓厚,好像在做商业营销活动,对社员没有多少帮助,反而影响校园的学术科技氛围。

五、解决学生社团发展问题的对策

1.强化管理机制,健全机构设置,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

有健全的机构设置,有利于统筹、协调和管理校内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团省委、省学联要深入高校认真调研、论证,可以成立省级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和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各高校也相应成立社团联合会,形成上下统一的格局。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团组织为主体,学生会、社团为两翼的格局,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党进社团、团进社团”工作,这也是高校党团建设的重要补充,在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方面,学生社团党组织、团组织有更好的优势。首先,做好“团进社团”工作,在社团联合会建立团工委,社团建立团支部或团总支,将社团组织纳入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中,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党进社团”工作,构建多元化的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作用。

2.完善社团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社团管理办法,各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和社团本身要不断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社团管理制度,建立社团审批制度。严格申报制度,社团成立必须做到“五个一”: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有一个管理单位、有一位专门的指导教师、有一定的经费来源、有一批社团骨干,对社团章程、内部组织、活动方案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一套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管理体系,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3.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保证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模式,研究社团发展和建设的规律,保证社团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各级社团管理部门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和保障,努力为学生社团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同时,要放手社团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4.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社团自身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的发展方向“,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开拓创新”的活动原则,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学术、理论类社团,使之成为“学习型团队”;坚持学生社团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创造适合于大学生专业需求、兴趣需求、层次需求的社团文化,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为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开辟一条新途径,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春林,徐步荣,栾庆国.新暑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与作用分析[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3):25.

[2]施喜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特征、作用与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29-30.

[3]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19.

第9篇:社团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团文化;主体意识;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5-03

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长期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机构机制、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1]社团文化对社团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一个社团的成长来说,社团文化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2]伴随着高校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加,社团文化愈加浓厚,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1.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大学生需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第一课堂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挖掘。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按照社团的章程开展活动。这样的组成形式能够填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当前,学生社团大体上有理论研究类、商业经营类、文体娱乐类、文学艺术类、社会公益类和思想政治类。理论研究类和商业经营类社团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倡专业学习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的强化;文体娱乐类和文学艺术类社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生活中起着调节剂和剂的作用;社会公益类社团和思想政治类社团能够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思考,是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洞察时事政治的窗口。

2.学生社团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参加社团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在其活动中,会更加投入,社团的价值目标、传承下来的文化,对社团新成员产生重大影响,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成员在一起,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目标,在这种氛围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3.社团是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当今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参加几个社团,是新生的家常便饭,社团成员有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社团的性质决定成员之间交流更加容易,社团打破了传统专业之间的界限,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齐聚一堂,进行交流,信息量更加庞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4.社团是学生将兴趣、爱好转化为特长的舞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综合竞争力,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怎样让学生凸显自己,将爱好升级为特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社团是个人特长培养的一方沃土,相同爱好、志向的同学在一起,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学习,能够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化为特长,形成其竞争力。

5.社团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窗口,是实践的桥梁。相当数量的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跨进社会,吸收社会的资金和运作方式,如学生社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单独组成社会实践团,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商业经营类社团在假期及平时空闲的时间中给社团成员提供社会兼职的机会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6.社团活动让校园文化熏陶更深入学生。社团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重视学生在社团的实际感受和体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伴随社团文化的兴起和社团活动的增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很多扶持了与部门职能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去开展一些活动,关乎“校风、校纪、学风”等众多话题通过社团活动在广大同学中展开,让同学更好了解了学校,更好感受和体会到校园文化给同学带来的隐性的熏陶。

二、良好的社团文化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隐性作用

主体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3]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一般包括三方面独立意识、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团活动依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开展,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度,逐渐浓郁的社团文化在学生主体意识强化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在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力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三自”教育有助于启发大学生主体意识。“三自”教育即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参加社团活动,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发的,学生平等合作去开展活动的同时,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和培养,在社团活动中,每个个体又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创意的碰撞滋生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因此,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团是差异化学生的集合体,差异化培养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个性优势,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途径。社团是相同个性化的学生的集合体,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按照个性化教育思路,依据学生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社团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3.非智力因素是主体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是非智力开发的平台。个人的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分,智力因素通常指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等,非智力因素指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协作精神和表现力等。在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身上潜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社团能够为这些提供有效的途径,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主体上。

4.将社团扶持成大学生创业的典范,引发学生思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前大多高校尚处在实践探索状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是扶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创业教育需要普及常态化的创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打造创业的典范,当前在高校存在各种大学生创业或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这些社团聚集了大量具有创业激情的同学,从这些学生入手,对其进行有计划、又步骤全方位的培养,能够培养相对符合创业精神的创业者。

5.大学“被”文化盛行,社团具备将“被”文化转为“主体”文化的先天优势。近几年在大学“被”文化异军突起,第一是“被安排”。每所大学不同的专业都有其固定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体现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必须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完成所有事宜,更有一些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官话无微不至,安排好学生各项事宜,剥夺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想法;第二是“被学习”。当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执行是良好的,而这样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与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度尚待商榷,今天的教学,学生并没有摆脱课堂被学习的命运,无论自己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都要学习固定的课程,也不论自己高不高兴、合理不合理,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内容,使得原本培养大学生个性、自我的精神课堂流于形式。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更像生产线,生产出相同的产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第三是“被就业”,这似乎是大学中最热的一个词汇,在就业率的强迫下,高校的校长和书记成为就业率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就业的老师们在强大的压力下,无暇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志向及人生规划,草率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要缓解和解决这些“被文化”所形成的现象和造成的影响。学生社团是最快的切入点。大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其性质决定其相绝对自主性,将第一课堂的优秀教师引入到学生社团做指导教师,配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发挥老师及学生共同的主动性,能够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意识和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全面的提升;社团是学生和企业结合的最好切入点,企业的用人需要要求比较明确,技术、市场、人力等方面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社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企业的需求,将社团与更多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起联系,让同学提前走出学校,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自主的就业意识能够得到提升。

6.社团能够滋生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学生社团飞速发展应生出来很多问题,但随着社团的成长和社团在学校第二课堂教育中的地位的提升,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得到提升,社团的机构机制必将得到健全,活动质量必然得到提升,在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其整个发展、变革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解决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会成就一批学生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当今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社团机构、机制不断完善,社团文化愈发浓厚,社团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日益明显,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健康个性的社团文化必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2]邓红樱.加强我院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网,2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