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班级特色社团活动探索

班级特色社团活动探索

[摘要]班集体的共同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传统的班集体建设模式把课堂上的共同活动排除在班集体建设的活动之外。“班级社团”指的是在班级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通过自愿报名、小组招募,由班主任共同参与组建起来的,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自愿共享、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为一体的成长共同体组织。班级社团活动以开放式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为背景,尊重学生的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的特点,注重文化的内涵,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形成融洽的班级文化氛围。

[关键词]任务驱动;班级社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国家公民道德素养的要求

国家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2001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公民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它包括公民的素质和修养,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奉献精神、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过公民生活。在班级社团里,教师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引起学生对班级、学校、社区、国家等公共事务的关注,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技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与人沟通,体验小主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社团生活,锻炼学生的公民自治、公民组织和公民行动能力,让学生树立公民精神,养成更为完善的公民品质。

(二)任务驱动与班级活动的结合

任务驱动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任务”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在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探索与学习。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执行活动和完成任务,其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任务单”,实施“任务单”导学,即以任务为核心,精心设计并串接起一个个任务的物化载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调查、交流探究、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现场模拟、合作探究、参观考察、社区服务、践行感悟实践等方式提高能力素养。若干任务与活动是相辅相成,由浅入深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任务活动的实践体验中感悟、活化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以此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和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例”与“理”融为一体。教师要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即教师尽量放低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这使学生在学习时易找到成就感;多做是指既要人人可做,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又能尽量多开展活动,这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生成知识和技能,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深思即在多做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构建认知结构;高出即学生情感和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才和成功。

二、任务驱动下的班级特色社团活动的实施

从维果茨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来看,班集体的一切教育方法是否具有科学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唤醒、启迪每个成员的潜能,促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班级特色社团活动的创建以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具有向学科教学、向社会生活辐射的扩张性。班级特色社团活动可以分为:认知性的社团活动,如读书活动等;体验性的社团活动,如影视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社会实践等,施以情感体验、艺术体验、社会体验等教育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潜能的社团活动,如网页设计、体育、科技、艺术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班主任可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选取符合班情的社团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向学生进行情感、智能、审美、意志品质及健全人格的教育。然而,并不是任何社团活动都能促进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中,有些社团活动甚至会阻滞班集体前进,对班集体的建设起消极作用。例如,有的社团活动由于教师组织不好,活动中角色配置不当,参加者彼此不协调等导致社团活动的失败,这反而让人际关系紧张起来。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如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构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学生的相互关系、相互评价也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中介的,学生彼此的互相作用是按照现成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他们很少会对这些规定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在组织班级社团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提高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实效。教师在组织班级社团活动时,从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取消包办代替的做法,必须发动全班学生献计献策。教师要让每个成员都分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自己能胜任的和满意的角色。这样,即使班级社团内部有问题,社团成员也不会埋怨、指责别人,而是会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与承担责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世界读书日,八一希望学校每学期一次的读书节也开始了,笔者所在班级的班级书香小社团也启动了。社团的开展情况如下:第一,回味读书之趣。根据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更感兴趣等特点,笔者整理上一阶段学生读书活动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和学生分享,照片有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共读、到图书馆借书、在课室里阅读和课间在学校读书廊阅读的情景,这能勾起学生们的回忆,引起共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二,感悟读书之乐。笔者邀请郑同学分享读书自白和她的脑洞小故事。由于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郑同学的榜样激励,为本次社团活动的任务做了铺垫。第三,体会读书之法。笔者以“近期你爱读什么书?”为题访问学生,根据学生提出的书名进行分类,读书单并设计活动任务。组1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组2有《作文大全》《趣味数学》等;组3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组4有《贾里贾梅》《淘气包马小跳》《草房子》等。基础任务:1.一周内小组分类共读,在共读中讨论交流读书收获,在班会课上汇报展示;2.制作读书漂流卡。拓展任务:为班集体设计一个图书角、设计书架、选择书目以及给图书角设计一个主题。基础性任务适合全体学生,能促进待优生的参与,拓展性任务能提高学优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分组任务中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体验求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加大情感投入,达到活动的目的。第四,共享读书之美。学生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适合我们年龄读的书”“有助于学习的书”“儿童版古典名著”“儿童小说、散文”四个方面,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学习成果。学生的读书漂流卡和成果展示形式各具特色,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模仿。学生照着别人提供的样式做,在实践中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初步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第二,改造。学生对卡片进行加工,改变原有的样式,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在同组同学的适当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之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探究知识的热情。第三,创新。教师在学生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展示。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家长,可以问同学,方法可以多样,只要能完成任务,达到要求就可以。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故事的脉络和梗概,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有的学生为故事画了一张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线图,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有的学生把故事主角改成了自己,自然地走进了故事,成为主人公,去故事的世界中体验了一次;有的学生给故事主角写了一张图文并茂的邀请函;有的学生和同组同学轮流扮演故事主角和记者,让记者采访故事主角;有的学生根据书的故事内容,给书籍设计封面、封底;有的学生给自己喜欢的书录音,放到个人微博、班级QQ群上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读完一个故事,就故事内容设计了一套相关的书签,给书中人物画像或描绘精彩的情节,写上自己从这本书里学到的道理或好词佳句;有的学生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之后,给这本书写了一段好书推荐的广告词。

三、实践探索的成效与思考

任务驱动与班级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使班级文化建设有了一个丰富的载体。一个有力的抓手,改变了传统班主任工作中的“填鸭式”“说教式”“灌注式”“统一式”的方法;以“文化润德,文化化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体上提升了学生在班级里的活动质量,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走进学生的心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自由创新的精神。任务驱动下的班级特色社团活动探索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它的建设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王仕杰.需要德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傅国涌.如何培养好公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唐克军,蔡迎旗.美国学校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王贺.班级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5).

作者:刘铭茵 单位: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