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步行街的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第1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

商业步行街最早起源于中国,在盛唐时期就有著名的东市和西市步行商业街坐落于长安。发展至宋代,典型的商业街即可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得以再现。再往后时间推移到1930年,着眼全球,现代步行商业街的雏形“林荫大街”由林贝克大街改建而成,并在商业经营上获得巨大的成功。步行街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其环境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1 对当前城市步行商业街的概述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追求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相当一部分的各种商店乃至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于此,便于人们通过步行在这里集中进行商品的选购活动或得到某种所需的服务。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

步行街作为城市的消费、购物、娱乐、休闲的集合地,人流量大,在人车混行的商业街上购物,车辆的叨扰不仅影响购物的心情,同时也给步行中的顾客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使大家没有办法安心地进行商品的选购。因此要合理布局、合理定位,使之与周围的功能配套相适应,只有这样才是提高商品销售额的有效途径。而步行商业街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在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的同时,恰恰就满足了这种构思。

2 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的特点

2.1 多功能性

步行商业街最大特点即为多功能性,它常常是一个地区的社会中心,并将商业和游憩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在主体上拥有大量商业购物场所的同时,还拥有这大量环境优美的的绿地、水面等舒适的休息处,更甚者,甚至还将儿童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文娱设施布置在内,充分迎合了各个年龄层的观感需求。

2.2 “街头家具”涌现街头

当购物于较为大型的商业步行街时,你会发现必要的室内外休憩场所和“街头家具”是不可或缺的,如公用设施、路灯乃至装饰用灯、人行道护柱等。因为顾客在进行商品挑选时所行走的距离以及行走的时间均较长,疲劳感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产生,他们需要在审美上有所转化,也需要让其身体上得到放松。

2.3 多空间型

由于城市商业中心地价昂贵,当前的步行商业街区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平面型布置,而是被迫不断向空中发展,不断地向多层空间发展延伸,以求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最大的建筑面积。如斯德哥尔摩卫星城VA LLINGBY 就是一个典型的当代步行商业街的例子,其采用架空平台,平台上是步行区,而平台下则通过快速交通与市中心紧密相连。

2.4 讲究铺地,适当增加绿化

沥青、石、砖、烧制陶瓷、预制混凝土块等许多不同的材料均在不断的设计中被运用于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建造中,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铺装形式构成一个街区的特色乃至日后的传统。同时,被运用于街区设计中的点缀物——花、草、树、木等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能为游客提供蔽荫的休息之处,从而我们不难想象,绿化早已成为了商业步行街区的构造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当前步行商业街的分类和规划设计

一个在设计中非常值得重视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摆在商业街布局者的眼前——如何布置当前的步行商业街才能既满足社会发展又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3.1 当前城市步行商业街的类型

当前城市步行商业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穿过居住区中心地带,二是穿过市区中心地带。其布局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3.1.1 直线型步行商业街。大商店穿插于中间,小商店安置于直线两侧,而在内部则设有一些精巧而有环境优雅的小旅店,饮食店等。

3.1.2 地下步行商业街 。这是一种为城市注入了无尽的新活力的设计规划,是一种发展较晚的新式商业步行街。它使更多的生活空间被开拓出来,同时还冬暖夏凉,不仅有效的对城市的路面空间进行了节约,更是对城市的立体空间的扩展。

3.1.3 十字型步行商业街 。传统的十字型城市平面,中央是广场,是步行街道的交点。

3.1.4 封闭式步行商业街。这是一种拥有较大的两个前后出口,并设有一些福利设施在两出口之间,左右两端封闭,同时路口还能兼做停车场的步行商业街模式。

3.1.5 设有小型广场的步行商业街 。这是一种开阔式的商业街区,商店设置于广场的四周,小广场则一般布置于端头或者中部,既可作为街景,也可用于停放部分车辆,起到停车场的作用。

3.2 当前城市步行商业街的设计与规划

3.2.1 规划设计步行商业街时不能单一,要适应城市的发展,要充分注意商业街的环境,与人的“住 ”、“行”密切结合起来,紧密联系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居住区。

3.2.2 在商业步行街区商店的标志上的颜色最好采用鲜艳的红色和黄色,由此可通过采用商店窗子里射出的光和霓红灯来进行照明,而取代路灯的设置。

3.2.3 当有干道存在于商店和商店之间时,连接两边区域的方式有很多,如采用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方式等,这一“上”一“下”的两种方式能有效的避免干道车辆对人的威胁 。

4 在城市步行商业街设计中贯穿“以人为本”

步行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购物”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之一。而在这样的一个日常活动中,人们希望具有足够的安全感,除了店外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同时店内环境的良好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甚至还希望在逛得疲乏之余能有一个地方供其休憩、欣赏。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是步行街产生的根源。而对步行街中的各种人的行为方式都有所了解和研究则是提高步行街的环境品质的不要手段,这也是创造出合适与人的空间环境的必备条件。下面介绍人们对步行街的外部空间的一般要求。

4.1 步行活动

步行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在步行的过程中,人们盼望没有来往车辆的打扰,能够使精神上的满足在慢速的步行活动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心理体验来实现,从而也使步行活动成为最自由的活动。

4.2 休息活动

身心上一定程度的疲倦感会在人们步行了一段时间和距离后产生,这个时候他们会希望有一个可以供其休息的空间。而如果人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步行购物后,没有足够的休息空间,疲惫之下,他们能做的就只好是选择离开。这样就会使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吸引力大大的降低。

5 结语

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步行商业街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它是一个城市财富的聚集之所,通过给人们提供购物、交往的环境,吸引这四面八方的来客。在规划设计步行商业街时,规划设计布局合理必不能少,但同时我们也应应勇于创新,用新颖的造型,建造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寓购物于玩赏的新型步行商业街。

参考文献

[1] 李雄飞等人编著. 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M].天津人学出版社,1990:11.

第2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设置标准;投融资方式;深圳南山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圳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发展情况

南山区位于深圳市中西部,现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共97处,其中人行天桥56处,地铁站点地下通道22处,一般地下通道19处。这些人行天桥多数位于快速路或人流量大的片区,对疏解行人交通、提高行人过街安全起到较大的作用。其中近期新建的天桥,充分展现了美观的设计元素、动感的桥身设计、现代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对行人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南山区乃至深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2年,南山区组织编制了《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该规划改造人行天桥6座,新增立体过街设施85座,其中结合地铁站点的有20座,结合高快速的有28座,结合医院、学校等有特殊需求路段设置的有9座,结合大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办公区等设置的有28座。该规划实施后,南山区立体人行设施规模将达到约189座,立体人行设施密度将在国内首屈一指,基本形成网络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二、深圳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构建高效便捷化、立体化与网络化慢行系统

在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对步行交通予以充分的重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以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为骨架的步行设施配套建设得以持续发展,并构筑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从2000年开始,随着南山区人口的不断积聚,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行人出行与机动车出行矛盾不断深化,为缓和这一矛盾,广大市民及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在南山全区范围内增设多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以此为契机,南山区规划高起点、高质量,且科学有力的构建立体化与网络化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南山区把快捷舒适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系统作为高端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支撑和“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展现 “人文南山、山海合一”城市风情的重要平台。

2、编制合理的、有指导意义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

《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以南山区所有道路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规划土地利用性质及规模,制定了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总体方案,并提出相关的设计指引。该规划对现有规划进行梳理和提升,以指导南山区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其规划成果较为科学和先进,对南山区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

制定符合南山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立体人行过街设置标准

根据国家人行过街设施相关规范,结合南山区交通情况、步行出行需求和行人出行特征,制定如下立体人行过街设置标准:

在行人穿越城市高、快速路时,必须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城市主、次干道人行过街设施间距以250-300m为宜,优先考虑平面过街设施,当交叉口一个路口方向(路段)机动车流量>1200pcu/h,且行人过街流量>5000人/h时,可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在干道穿越在学校、医院、公交枢纽、轨道站点、大型商业建筑等特殊路段时,宜结合附近沿街建筑物及相关交通设施规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明确立体人行过街(天桥和地道)选择指引

过街设施一般可分为天桥和地道两种形式,南山区未来选择何种形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在城市中心区、城市景观区、城市景观道路,宜采用人行地道形式,已满足景观的要求。

与轨道站点出入口统一考虑的原则

充分利用地铁站出入口设施,将人行天桥或地道与轨道出入口一并考虑,引导行人采用轨道交通,同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宜结合轨道车站同步施工。

制定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设计原则和指引

南山区立体过街设施设计应遵循美观、适用、经济、安全基本原则,具体设计原则要求如下:立体过街设施选址位置应与周边步行及自行车系统结合,响应绿色、低碳的出行策略;立体过街设施形式选择应以功能性为主,结合片区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公交枢纽、地铁站点、商业设施等衔接;立体过街设施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要求;立体过街设施净宽应以通过性为主,根据周边的人行过街需求,合理确定;立体过街设施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简洁、轻便、景观协调的原则,同时兼顾建设及后期运营成本。

开展充分的现状调查

项目调查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南山区人行过街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为下一步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调查内容包括行人过街意向调查、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现状调查、交通事故热点黑点调查、行人过街热点难点调查。调查显示,44%被调查者认为现状人行过街绕行距离远,等候时间长,过街不便;41%被调查者认为缺乏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过街不安全;63%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人过街首要考虑安全性;70%的被调查者倾向选择立体过街设施过街,特别是人行天桥,其所占比例达到48%。由此可见,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应从安全性考虑,在高快速穿越居住区路段或人车拥挤主干道路段的,首选人车分离的立体过街设施。

3、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融资方式,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可直接与到企业或商场大厦衔接,既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也强化企业或商场的运行效率,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项目资金除可依靠政府投资外,还考虑吸纳企业投资。一般而言,沿城市主干道路建设或改造的立体过街设施由市政府投资建设,沿次干道建设的立体过街设施由区政府投资,若天桥选址周边有土地更新或开发项目的可考虑企业融资,给予企业投资建设天桥一定年限的冠名权及广告权,但人行天桥的布置形式、设计方案应满足南山区的景观要求。

3、适当简化立体人行过街的规划报建手续

一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到实施一般将会耗时两至三年时间,其中报建手续就约要一年多时间。为加快实施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且考虑到立体人行设施建筑规模和结构相对简单,南山区适当简化了项目的规划报建手续,采用项目建议书和施工图设计两个步骤的报建方式。《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的详细方案已对各规划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址位置、周边交通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做了简要分析,人行过街设施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区工务署根据上述成果组织编制,发改委一般情况下认可根据《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编制的项目建议书,接下来就可开展项目施工图设计,在国土规划委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住建委办理施工许可证后就可动工建设。

三、深圳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建设的启示

深圳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中有成就和经验,也有争议和教训,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很成功的。深圳南山区的成功中先进理念以及现实中成功的范例,对国内城市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1、立体人行过街设施是高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风情的展示平台

南山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实施不但能够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也将极大缓解市民出行不便等实际问题,切实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对市民安居乐业、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在城市景观打造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的景观设计,不仅能提高立体人行设施的利用率,更能彰显城市风情。

2、及早制定市域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十分必要

编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目的是对现有规划进行梳理和提升,对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提出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首先应开展细致、全面的项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行人过街意向调查、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现状调查、交通事故热点黑点调查、行人过街热点难点调查。

第3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中步行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30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对舒适交往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强烈。生活性步行街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便捷、更舒适、更贴近生活的一种交往空间,打破多年来居民小区中长期被批评的“淡漠人情”的情况,创造了一种更现代,更舒适的交往方式。下面笔者讨论了城市规划中步行街景观设计。

一、街道设计

步行街的基本特点在于:它首先是一条通过性道路。通进是步行街空间构成的主体,它的构成形态和尺度感是影响步行街空间气氛的关键因素。在步行街的通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步行街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宜的街道宽度。在现有的步行街设计中,街道宽度首先必须满足消防的要求,即允许一个单车道的通过,至少3.5m。人行需要空间,使人们不致受阻碍和推操,自由自在地选择方向。街道可以通过的人群密度的上限是每米街宽征分钟通过10~15人,相当于10 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大约通过100人左右,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就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地分成两段平行的逆向人流,当步行者最后不得不靠右边才能通过时,活动的自由就受到了限制。一般自然发展而成的摊贩市场中,摊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 m,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6~9 m宽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购物的地方,这个距离使人清楚看见对面商店橱窗里的东西,人们可以自由的、毫不费力地在街中穿来穿去。12 m宽的街道依然是亲切的,20~25 m的街道空间是宽松的,人们对周围的活动感兴趣,能清楚地看见别人的活动。

2、建设合适的街道比例。从街道剖面来看,不同的街道高宽比(H/D,其中H为街道两侧建筑高度,D为街道宽度)意味着不同的街道气氛。当H/D为:4:1街道过于狭长,感觉压抑,2:1行人毫不费力地将街边物体左右纳入视线,亲切宜人,1:1保持完美平衡的状态,舒适的空间,1:2行人可以看到街对而的全貌,建筑物的立面占去全部视野,较开阔、舒适,1:3街道通和感低,建筑主体地位削弱。一般步行街的常用的比例在2:1~3:1之间。街道在长度上和宽度上也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为了围合一个有场所感的空间,可以将街道分为一段一段的空间,大约200~30m甚至更小,分隔的方法可以通过限定物、广场、重要的建筑物以及街道本身线性的变化。

二、界面设计

1、顶界面的设计。顶界面是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限定的天际范围,它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提供了自然条件的界面。其上所横跨的挂布、框架、旗饰、天棚是顶界面的第二层次轮廓线,有时街道两旁行道树高大的树冠也可看作为顶界面的一部分。在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时,我们应注意顶界面第二层次轮廓线的设计。横跨构件不宜粗大,与底界面接触部分以占地面积最小为宜,且应保证行人安全。另外,作为夜间装饰用的横跨街道的灯饰构件应考虑其白天的景观效果。

2、底界面设计。首先,我们需要研究人在行走时的视觉规律。人们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双眼观看时,其视野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形,大约左右为65度,向上为此30度,向下为45度,所以水平视野比垂直视野要大得多,而且人在行走过程中,向上的视野更为减小视轴线向下偏离10度,表现在总注视着眼前的地面、人和物及建筑的底部,所以比街道地面高出5~8米范围内的各个细部设计都对街道中行走的人产生直接影响。

3、街道侧界面。侧界面也是步行街立面设计的重点。侧界面是由沿街建筑、构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竖向界面,它同底界面一样可以看作由“附加物”(如广告、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它与底界面一起反映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影响着街道空间的比例和性格。因此,沿街建筑立面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外观造型,而且要同周山建筑、环境在比例、尺度、色彩、材质、风格和细部等各方面保持协调。

三、绿化设计

1、步行街中的植物配置

步行街的绿化是其风景构成的主要元素。步行街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因而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也要和其他生活设施一样,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尽量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植物景观长时间地保留下来,而不会因为设置不当遭致行人破坏。另外,也要考虑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诸如光照、温度、土壤、风等,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品种搭配上要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要精心选择耐寒品种,最大限度地延长绿期,每个季节有适应各季节的花卉,形成四季不断的景象,也可用盆栽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换树种。

2、步行商业街园林绿化配置的延伸

绿化每年四季有变化,它们都存在因为两边高大建筑物影响而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问题,这对花卉品种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诸如枯萎、不茂盛、花期己过、花色不艳等等,这就需要选择较耐荫的花卉品种,最好选择鲜艳的草本花卉,它们都要经常更换,培养方便,另外水分要充足。据测定,要保证草本花卉常年保持鲜靓,每年要随季节变化更换8次品种,在整个步行街绿化上,花卉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重视和精心安排呵护,无疑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延伸部分。

四、设施设计

1、坐憩设施。坐憩设施包括桌、凳、座椅等。室外空间中几个座椅的组合可以形成为非常合适的“室外房间”。座椅的设计为市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习七态。座位是街进家俱中最基本及主要的休息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荃本坐位,如坐椅、长凳等,另一种是非正式的辅助座位,即潜在座位,包括一切高度、宽度舒适停坐的设施,如花坛、窗台、栏杆、台阶、矮墙、路障等。当基本座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大量的潜在座位即能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

2、卫生管理设施。卫生管理设施是步行街中必须细致考虑的外部空间设施,它直接关系到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环境对人们的关怀程度。卫生管理设施包括垃圾箱、烟蒂缸、饮水处、公厕等。垃圾箱:步行街中的垃圾箱设置一般采用个别设置的方式。经常是以休憩或商业空间作为最主要的设置地点,尤其是交通节点、人群集中或自动贩卖机等地点附近,因为在此类空间中所从事的活动。最容易产生小量、快速且游移性质强烈的垃圾,如果皮、纸屑或空罐等,所以对垃圾的需求是以数量大、容量小为特点。饮水器:目前我国的步行街空间中尚比较缺乏这类设施,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国的自来水还无法做到直接饮用,但饮水器还包括清洁用水,人们还是十分需要的。

五、照明设计

步行商业街外环境照明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先进而又合理的总体规划。其规划是整个城市夜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对步行商业街来说,外环境照明的规划就是从街道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街道自身的特点和在整个城区夜景照明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遵循规划设计,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功能及照明科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法则要求,着眼街区照明的总体效果,对街区众多的照明对象逐个进行分析和规划,提出整个街道夜景照明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此作为众多照明对象进行单体照明设计时的依据。

六、保护弱势人群的街道无障碍设计

在步行街的建设中,特殊活动人群的活动状况反映着步行街空间的质量与活力。在户外活动中,存在着一群弱势群体一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士等,他们对室外活动环境的要求较高。儿童与行为不便者是需要他人特别关照。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对空间安全性、舒适性、畅通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对弱势人群的关怀也是步行街建设“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的重点体现。

结语

总之,步行商业街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无论它将来怎么发展,对“人”的关怀将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标。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步行街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着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活动空间,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以人为本

前言

道路是自行车行人与车流行驶用地的统称,位于城市建设范围的道路称为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是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有着:(1)功能多样;(2)组成复杂;(3)行人交通量大;(4)道路交叉点多;(5)沿线两侧建筑密集;(6)景观要求高等特点。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内容繁杂的工作。评价一条城市道路好坏,不仅看其在交通方面的作用和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还应看其规划设计中对“人”(车)的关心,从宏观控制到细部处理的精心程度。而所谓“人性化”含义即: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

1道路规划性质与规划宽度―――――前提条件

1.1道路规划性质

城市道路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是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1995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把城市道路划分为:(1)快速路;(2)主干道;(3)次干道;(4)支路,四个功能不同的等级。此外还可以有自行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轨道交通、商业步行街等。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文件中可以看到“商业性干道”“、综合性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的术语。可见城市道路规划从分类上发生了改变。“道路一旦建成即固定,并占据一定城市用地,沿街建筑物和地上、地下管线等有关市政设施也都跟着道路的布局而相应固定下来。”[1]这说明:规范可以修订,规划可以修正,而已规划并建设的道路的性质、规范红线宽度大多是固定下来了。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老城区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设的城市道路。

有关规划道路性质的问题源于对城市道路称之为“路”还是“街”的思考,应如何协调好交通需求与城市环境的问题。“自盛唐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店铺为主的商业街道,沿街两旁还划出了种植地带,使古代城市道路的面貌起了重大变化。”[2]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街”的来由。“我国习惯将主干道建设得很宽,中间车行道上的汽车和自行车交通量很大,在主干道的两旁设置大型商店和公共建筑,吸引大量人流,目前许多城市采用几道栅纵向分隔的办法,以阻止行人穿越道路,来提高车速并保证交通安全,但对商店顾客和公共交通乘客形成很大不便。为此,希望将吸引人流多的商店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次干路上,使主干路主要发挥通行车辆的交通功能。”[1]新规范明确早期规划建设的“商业性主干道”的事实,和把“街”式的道路加纵栅改造成兼有交通性主干道的弊端,对城市经济和城市风貌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中应慎重考虑商业、公建中心区的道路交通定位,而对城区商业性主干道在采用“加纵栅”法改造道路时,应特别关心行人、自行车过街、公交换乘的需求,合理地设置人行(自行车)过街地道或过街天桥。把行人、自行车交通组织在另一个连续的层面内。使市民的步行交通不再干扰快速的车辆交通。

1.2关于道路规划宽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和经济水平巨大变化,交通流量远远超出早期规划的预测。道路设计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道路规划宽度不足以满足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规划规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车道宽度,分隔带宽度和道路绿化率不能满足要求。

现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90),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的要求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297),对于大城市主、次干道不同设计车速所对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宽度

2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横断设计中首先应确定行车安全的需要和行人通畅安全的需要,应结合平、纵面线形来确定横断面形式,以确保人(车)安全。这是设计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最重要步骤。在我国大城市有很多三、四块板形式的主、次干道,但一块板式道路横断面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仍然沿用着,如:青岛市的香港东路,8车道,中间只设双黄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实线分隔,宽阔的绿化带集中在人行道上,看上去给人宽敞的空间和美丽的视觉感受,景观效果很好,安全舒适。但这种形式横断面要保证安全的条件有四条:(1)市民交通意识强,遵守交规;(2)平面线形好,视距通畅;(3)机、非车流饱和度低,交通服务水平高;(4)非机动车量少。

在法国举世闻名的香榭丽舍大街,10车道,也是一条一块板式横断面的街道,其中央双黄线两线间隔约2m,无分隔物,两侧宽阔的人行道如同步行街,有长排喝咖啡区和宽广的绿荫带,是一条广场般的街道。

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4.3.2条: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主干路宜设中间分隔带,困难时可采用分隔物。笔者从工程实践出发,当平面线形有会车视距不足的小半径弯道路段时,应设中央分隔,以确保行车安全。

如前所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规划红线宽度不足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的情况,许多大城市出现高架路式道路,而一些城市在市中心区街道上则采用设纵栅分隔加大通行能力,同时用压缩绿化、人行和自行车道宽度的方法来增加机动车道。有些城市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并道,使行人缺乏安全感,不符合人性化设计,同时亦不符合交通组成之一―――――自行车族的需要。

在许多城市虽然随着公交发展,小轿车作为私家交通工具迅速增长,自行车交通占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自行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将客观大量地存在。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部分城市自行车出行方式的比例。[3]

可见道路横断面设计仍应保留传统式自行车道。对于城市快速路横断面,主路与辅路之间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也可在局部路段采用阶梯式横断面,这种变化的断面有利于半通视过街地道的布设。

3行人过街安全

3.1人行过街通道的设置

行人过街通道有地面斑马线式和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形式,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应结合行人过街的需要,一般在道路两旁吸引大量人流的学校、商场、剧院等公用建筑的附近应布置,同时要考虑公交换乘的需要。行人过街通道间距应根据需要确定,如布置不当,必然给行人过街带来不便,甚至发生“翻栅栏过街”的不文明和不安全的现象和“打的士过街”的笑话。因此,合理地设置行人过街通道是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3.2行人过街通道的细节设计

无信号灯班马线通道应在来车方向给人车一个安全视距,视距区内绿化应配合种植低矮灌木或草皮。车道数大于等于双向6车道时应在中央画出黄线待行区,使行人过街不必一口气通过,尤其对老幼过街有一个安全感。如图1所示:道路中央设连续分隔带(物)时,行人过街构造物―自行车、人行天桥或地道就要与道路相匹配建设,设计上是选择建天桥还是建地道,一般考虑建设条件、安全(包含治安方面)、方便行人、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其中哪方面成为决定因素视道路所处城区位置特性确定。

天桥与地道坡道设计直接关系到人行走的舒适性,兼顾自行车过街时一般采用坡道与梯道结合,图2(a)中示两侧设坡道时,坡道宽度取0.4m可让困难行人抓握扶手;图2(b)中示中间设坡道形式;当自行车通过量大时应在两侧与中间均设坡道。图2(c)表示25%坡道对应梯步较接近人行习惯的步幅。偏远城区结合地方治安,宜尽量缩短通道长度或修建半地下式通道。

4道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关因素

4.1交通要顺畅

城市路网是城市平面的骨架,道路功能首先是交通,所有景观因素均要在道路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即交通顺畅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试想在人车处于拥堵状态之下,有谁还有心情欣赏景观,因此城市环境景观首先是交通要顺畅。

4.2道路上的构造物

构造物主要有立体交叉、高架道路、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立体交叉选型首先考虑交通需求,但同时应考虑立交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一般立交规模越大,对其周边环境影响越大,如果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心区建一座大型立交,这肯定会使市民感到突兀,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有在大城市中心地带结合地形修建中小型部分互通型立交,解决了交通问题又改善周边环境的实例(立交桥梁面积仅5000~10000m2)。高架道路设在城市中心区,应重视其对环境的影响,注意高架桥的宽度、跨度、高度对地面道路上人、车视觉的协调。如广州的内环高架,桥下净空7~9m,高架桥下可建人行天桥。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某些高架路由于净高低、占路宽比例大,对地面上的人、车造成压抑感。人行天桥对城市空间环境是有影响的,中心区街道上,不宜布设得很密集,而采用地道对环境影响较小。

4.3路面结

构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路面结构形式分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两大类。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形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许多城市道路在选择路面结构类型时侧重经济效益而选用刚性路面,如80年代福州市修建的国货东路和90年代初福州市二环线(东西北环)、北京的三环、四环路都采用了刚性路面结构。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大中城市建设的经验使决策和设计工作者选用路面结构时,更加注重路面结构对城市环境影响和行车的舒适性,多数采用柔性路面结构。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多数采用“白加黑”的方法,即加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基层,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随着先进工业产品的不断出新,各种改性剂和路用工程纤维对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性能的改善,使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都是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体现城市人性化设计的进步。

第5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商业,大型购物中心,室内大空间,超限,防火性能化

中图分类号:TU892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由瑞典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开发建设,一期为宜家家居,二期为购物中心。两期分期建设,各自管理运营,但是空间上各层连通。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京九铁路以东,北邻西红门东西街,东邻兴华大街,西邻西红门西区二号路,南邻西红门南二街的建设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上建筑主体为3层,局部4层,建筑高度23.95米,地下建筑为3 层。本项目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为多层公共建筑,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项目定位为区域型大型购物中心,其建筑设计理念秉承英特宜家集团的“为家庭而设计,为商业而建立”的商业理念,开发模式上具有欧洲商业购物中心的特征:一是大: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汇集了主题商店,大型超市,百货公司为主力店,辅之以精品店、专卖店、美食广场、咖啡厅、多功能国际影视城等于一体,店与店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互补性,并通过统一管理发挥整体效应。

项目由7 栋地上建筑物组成,建筑物编号为1号~7号楼。沿四周布有五栋建筑,分别为1号,2号,3号,6号,7号楼,中间为两个岛型建筑,分别为4号,5号楼。建筑的北侧,东侧,和南侧设有主入口,北侧主入口与地铁二层和三层连通,东侧主入口约有50米 的高大中庭空间,南侧主入口将有室外架空步行连桥系统与用地南侧的兴创和春光地块相连接,为行人创造通畅的立体步行系统。环形的室内商业街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和东西向,其首层及二、三层连桥将7个建筑物和主入口联系起来,商业街顶部为玻璃采光顶屋面。

地下为三层大型汽车库,可提供4750 辆停车位。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机房,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锅炉房及大型卸货区,锅炉房位于地上建筑的投影范围外;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三层为汽车库,六级人防物资库,主要设备机房,如:制冷站,给排水机房,中水机房等。

建筑层高:地上各层为5.58米,地下一层为5.58米,地下二层为4.34米,地下三层为4.65米。建筑净高:地上各层为5.36米。

二、主要面临的防火疏散问题

由于建筑物南北向约500米,东西向约200米,体量庞大,占地面积大,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多样等特点,其防火设计难以完全依据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面临的主要消防设计难题和问题如下:

1、人员疏散问题: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能直接对外,且其出口距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大于15米,最远距离达到120米。

2、各层均有距安全出口直线距离超出37.5米的问题。

3、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及地铁空间贴邻,难以接受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

4、建筑长边为490米,难以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5、防火分区问题:购物中心内步行街区域(即中庭及回廊组成的交通空间)总面积约为42000平米,难以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三、防火问题解决方案概述

常规的防火设计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如要实现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的多样化,需要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并进行火灾模拟设计和人员疏散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中庭及步行街部分在整个建筑中穿插并直通室外,因此把中庭及步行街部分通过采取防火措施做为疏散准安全区,人员疏散至此即视为安全,通过此区域再进一步疏散到室外,类似于防火规范所提到的扩大前室的概念。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在距离室外较远的楼梯外设置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区,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可按2.0小时 确定,其吊顶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实心吊顶。疏散走道作为安全走道处理,并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四、防火问题解决方案详述

经过了相关的研究,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购物中心与其它功能区域界面处理问题。

1)与宜家家居的界面

(1)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 的防火墙、特级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2)分隔处特级防火卷帘两侧消防控制中心均可对其实施控制;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2 个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信息实现共享。

(4)宜家家居入口中庭与购物中心中庭相连通,划分逻辑防烟分区。

(5)在本项目施工期间,应采取在靠近宜家家居工地增设室外消火栓、保证界面区域的道路畅通等可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消防车可快速到达宜家家居(一期)四周,以保证宜家家居(一期)在本项目购物中心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

2)与地铁空间的界面处理

(1)首层为开敞空间,可不进行防火分隔处理,购物中心二、三层应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连通地铁空间的连桥进行分隔,此连桥不得作为经营活动场所;

(2)地铁空间与连桥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地铁空间实现火灾报警信息共享。

2、针对消防车道设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外部(包含一期和二期)消防车道应形成环形,实现快速到达各建筑区域;

(2)购物中心四周均应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且应符合下要求: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每块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米 和8米;操作场地及其下面的地下室、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3)在四周适当位置设置扑救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米×1.0米,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米,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识别的明显标志;

(4)设置可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消防车道。

3、针对防火分区及人员疏散问题的应对策略

将具有独立疏散条件的区域如迪卡侬、电器卖场、超市及电影院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本项目步行街及相关区域应对策略如下:

1)步行街区域

(1)步行街区域首层、二层及三层建筑面积共约42000平米,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内禁止放置任何固定可燃荷载,如确有需要,可设置一些主体材料为不燃的家俱,但不应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

(2)步行街区域应允许消防车进入(保证首层4米净高的消防通道),进而实施灭火救援。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的安全。

(3)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消防水炮或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4)步行街区域应设置适用于大空间的火灾探测系统。

(5)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6)步行街区域消防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分钟,且保证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小于5.0勒克斯;

(7)步行街区域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疏散指示应采用具有火灾时能优化疏散路径功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系统。

(8)应根据区域功能特点、防火分隔条件等因素对步行街区域合理划分火灾联动控制分区。

2)步行街以外区域

首层商业(含零星布局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二、三层商业与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步行街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750 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固定分隔物将商铺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商铺与步行街区域之间分隔可采用2.0小时实体防火墙(图1)。

(2)当商铺建筑面积大于750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的防火墙(局部开口可采用3.0小时防火卷帘)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且至少设置2个安全出口。

(3)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主体家具应为不燃材料。

(4)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首层“岛”区域的疏散走道还应增设加压送风系统,其加压送风量按风速法计算确定。

(5)疏散楼梯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满足以下条件:

1、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3、应分别设置前室,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五、各层防火问题解决方案

(一)首层防火设计:

本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含超市)及室内步行街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图2)。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二、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疏散宽度为15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66米,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1)将步行街作为疏散准安全区

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二)二层防火设计:

该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及步行街区域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首层、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19米,基本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三)三层防火设计:

三层主要由精品店、餐饮区、亚洲精品区、电影院及步行街区域等组成,本层电器卖场及电影院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

3.0小时 防火墙、3.0小时 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

区域分隔如下:

1)步行街区域(中庭)本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与首层、二层的步行街区域划为一个防火分区。本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应采用宽度不小于6米 的隔离带进行划分,防火隔离带上应划明显标识,且不得设置固定可燃荷载。

2)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

本层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2)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家具主体应为不燃。

(3)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4米,现该区域对外出

口总宽度为115米。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六、综述

经过以上的防火性能化设计,不仅能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遇到火灾情况可以解决疏散问题,也同时保证的大空间大流线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的耐火极限隔墙把建筑分区,使空间统一的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材料,机电的防火设计成若干防火独立单元,避免的生硬的防火墙的处理,同时解决了大规模中庭空间的防火问题,并使之成为疏散的借用对象,完成了建筑方案的理念实现。

第6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通过对青岛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图2):89.25%的受访者青睐于选择首层商铺经营,仅仅约2%的受访者可以接受二层或三层的商铺。数据表明:投资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还是首层铺面。因此,如何提供更多的首层商铺空间是体验式商业人性化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岛·十五街”的商业街规划理念对此给予了完美的解答。在该项目规划设计的前期,我们利用基地现状高差较大的地理特点,引入了“多首层”的概念设计,在兼顾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的商业价值。

“多首层”设计是指通过缓坡布道、扶梯等建筑交通元素的布局应用,将一层与二层甚至三层步行街自然贯通起来,将人在一、二层等之间传统的垂直动线转换为自然起伏的曲线,达到两个甚至三个首层的效果,扩大步行街聚拢人流的功能。跨街而立的南北两区不仅不会隔断步行街动线的完整,反而会因为地上、地下贯通连廊和码头式的设计而形成连贯的步行街体系。

“青岛·十五街”这种独创的多首层设计突破了一般商业街对首层的规划理解,使首层的优势空间扩展为原来的2倍甚至更大。该人性化的设计得以方便的将交通人流和周边商业设施的人流引入二层甚至三层的商铺,从而形成一条庞大的人流带,让建筑商街扩展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复合型的“内、外街体系”,将汇聚人流的功能充分扩展:外街,即依附于建筑正反两个立面、紧临市政街道而形成敞开式步道;内街则是因建筑的围合而形成休闲购物走廊,两种商街不仅形成了完整的购物走廊体系,还为合理规划商街功能提供了设计上的便利。商街在不同空间上回转,将人的动线曲折化、情趣化,为以后延长消费人群的停留时间创造条件,成为商铺可随时捕捉的商机。

2“情趣化”的街面

体验式的休闲消费是以轻松娱乐、闲庭信步的方式开始的,“阡陌纵横”的购物摩尔(shoppingmall)总是让人的心情紧张而又沉闷。如何才能留住顾客的脚步和目光呢?结合顾客的消费心理和习惯行为,无疑就是要让他们随意漫步,因此就必须为这种漫步的消费提供专门的通道--商业街,并且让所有的漫步者都能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就能被某一偶像零售店所吸引,这是消费习惯决定的商业必然。

用建筑的方式解释“街”的过程就是对消费理念的一次深度解析,商业街不一定是临着大路的,如长安街;也不一定需要漫长历史的积淀才能形成,如王府井。“青岛·十五街”就是通过建筑来实现商业街的体系化和多层次化(图3),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使消费者逗留最长可能的商业步行街。只要有了这样一条街,所有商铺都沿街分布,剩下的就是逗留,就是体验,就是消费。

体验式商业步行街,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的,都要做到妙趣横生,它们是真正只有行人通行的步行街。诚然,宽阔的街道成就了体验式商业模式的成功,如巴黎的香榭丽大街、纽约的第五大道,芝加哥的北密西根大街等,都是著名的例子,但是目前世界成功的体验式商业模式开发经验表明,为了获得预期的满足感和惊奇感,理想的购物娱乐大街应该是9~15m宽,而且有弯道。此外,如果街道超过60m长,宽度方面就应该有所变化,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拐弯的街道可以强化行人的体验,增加行人的好奇心,因为人们想知道拐角那边到底藏着什么东西。当然,为充分营造商业步行街氛围,还应在每个路口建筑物裙楼间设置天桥连通,不仅让行人更方便、安全,还可加强人流和商业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2]

3“有故事”的广场

根据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图4):除临街商铺以外,综合性的休闲广场也是较为受访者欢迎的商业形态。

“青岛·十五街”成功打造了三个主题广场,分别是:A1区的城市艺术广场(图5)、A2区的T台时尚广场和A4区的休闲娱乐广场(图6)。城市艺术广场营造了一种静谧、典雅、多变的艺术氛围,它以圆形咖啡厅为中心,周围以多层次退台为人与人、人与建筑的对话提供了互动式空间,用建筑艺术创造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广场,将城市广场融入城市背景之中;A2区的T台时尚广场形态则偏向于严谨、工整,它受横向、纵向及空间多轴线严格控制,连接三个不同的标高,由低到高拾级而上,如同演绎着现代经典的舞台剧。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施和景观,增强其影响力;A4区的休闲娱乐广场则以放大的尺度、精心的植栽,并有机地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使城市广场华丽活泼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建筑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异国情调又令人熟悉的效果,让顾客以轻松的方式逗留、体验、娱乐、消费。三个区域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并汇聚成一个大的中心广场,聚集人气,成为城市的大客厅。

就体验式商业空间而言,广场的特色大多源于环境的塑造,环境能为来访者创造一种地方感,为商户创造一种存在感,同时也能为顾客创造一种温馨的归宿感。国外大量成功案例表明:有经验的开发商会使用一整套共同的设计词汇来塑造地方特色,创造出一种能够支持和吸引商户个体形象的地方感[2]。如广场上修复的教堂,中央喷泉以及公共大台阶等,而且这种地方感又契合了大量偶像零售店和偶像餐馆的环境需求。

4“互动式”的路线

体验式商业不同于传统商业中心的那种平铺直叙的商户构造,它更需要静心的规划和定制化,以满足日间和晚间活动的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成功的体验式商业中心的空间布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街道式空间可将一些列令人怦然心动的专卖店组织起来,从而强化日间购物活动,而零售店的设计也构成了街景的一部分,它把街上的客人吸引到各种零售环境造就的体验空间中;餐饮设施倾向于围绕着广场等公共空间,或者就在拐角处和“十字路口”的街景中“扎堆”经营。餐饮经常充当起延伸四种主要活动路线的作用:购物活动、家庭郊游、晚间外出活动及游客游览活动。关于娱乐设施的位置,特别要考虑如何满足周末和晚间活动的需求,一方面,为了缓解高峰期的拥挤和排队现象,娱乐设施需要一定的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娱乐设施的“外溢”现象也提供了一个促进零售店销售的机会。如利用影剧院和娱乐设施与零售商店串在一起产生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平衡分割晚间活动的实际需要,并产生了一种有利于零售店购物的活动流,从而使顾客进入一种计划之外的体验消费,延长顾客逗留的时间。

5结语

“青岛·十五街”的商业规划和建筑设计由顾客的体验和情感出发,从色彩和灯光,到每条走道的宽度,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不知不觉中就把每个楼层都逛一遍。这是该项目的特点,更是成功的体验式商业中心必须具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体验消费下的新商业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06-05-22(036).

[2]美国城市土地研究学会编;李树会,周鸿飞译.零售娱乐中心规划与设计.第二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第7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一、以城市规划修编为先导,规划调控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进展顺利。今年,投资55万元聘请省测绘局实施了县城规划区40平方公里1:1000电子地形图测绘工作,6月份已出成果。电子地形图的制作完成,为我县县城的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近期建设的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对推动我县的城乡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规修编工作正式启动。上半年,我局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县财政已为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拨出首批专款30万元;通过考察,我局已邀请湖北省省城规院、浙江大学城规院、上海浦升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资深规划设计单位前来投标,经过公开招投标,6月底可正式确定总规修编单位,12月底可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平川大道向西延伸控规编制已经完成。为全面完成县政府20*年“十件实事”之一——平川大道向西延伸工程,我局上半年集中规划技术骨干对平川大道向西延伸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规划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强化规划管理,上半年主要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执行规划督察员制度、实行规划公示“阳光规划”制度,严格执行《江西省建设项目城市规划行政审批规程》,建立查处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等系列制度,健全了规划管理长效机制。

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上半年城乡建设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包括平川大道向西延伸,旧城改造,滨江东大道绿化,平川大道北段绿化、亮化,自来水管网建设,城市燃气、公交建设、平阳商业街建设等。今年1至6月份,全县城市建设总投资5170万元,其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0万元。

平川大道向西延工程全面铺开。该工程系县政府20*年十件实事之一,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道路长610米,宽40米。目前已组建机构,完成了规划编制,正进行被拆房屋的丈量和征地工作,预计年底可完成道路硬化。平川大道的向西延伸工程,将完善城区道路网络,改善了旧城北区的居住环境。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抓好旧城改造工作。今年重点抓好了府江小区建设和西街修复改造。目前府江小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对西街古街古建筑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留风格,修旧如旧”的规划设计原则,进行保护和修复改造。为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客家风情,今年西街客家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改造己全面铺开,已清理不利于文物保护的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物,搬迁、拆迁店房1*家。经过修复后的街道两旁房屋青砖黛瓦,配之于客家骑楼、女儿墙,两端街口建设大型古牌坊,路灯采用古色古韵的灯笼造型,整个风格充分突出客家风韵,初步展露客家古屋的雄姿。建成后西街将成为一条集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客家古建街,街道居民的生活也得到全面改善。

滨江东大道、平川大道北段绿化已基本完成。二条大道绿化已投资5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滨江东大道的绿化亮化、平川大道北端绿化亮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城区自来水质不断提高。对20*年改造尚未到位的地段重点进行改造,西街自来水管网结合西街修复改造工程有计划地进行,工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来水水质方面,加大了供水水质的质检,由原来的常规分析16项检测指标,提高到目前的35个,使供水水质全部达标,确保了市民用上安全合格自来水。

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整顿,我县三个燃气企业和一个城市公交企业均保持了安全、高效、稳健地发展,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势头。为支持城市管道燃气的建设,已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抽调专门力量作为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城南菜市场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建筑已封顶,年内可投入使用。

三、以强化村镇规划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新农村规划取得了初步成果。上半年,我局聘请了湖南科技大学城规学院对全县282个村庄进行新农村规划编制;争取了赣南测绘院、核工业赣州勘测院等6家单位对我县新农村规划的支援,对长冈乡塘石村、社富乡等新农村的地形测绘和规划编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截至6月25日,共完成新农村规划点地形测绘490个,已编制“三图一书”规划成果4*个。

乡镇总规修编任务全面完成。龙岗、江背、方太三个乡镇总规修编工作于五月份完成,现已组织专家汇审,下一步将按程序公告、报批、颁布实施。

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全面铺开。今年1至6月新农村建设投资457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但为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而且将工作进一步地进行了延伸,派出技术人员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重点指导农民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上半年,一共发放新农村建设宣传挂图4413份,指导农民建房160次,派出设计人员、质监人员深入农村指导建房。针对村庄整治的特点,我们贯彻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五不”,即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毁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通过扎实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部举办的村庄整治培训班先后分三批到我县实地参观考察,上级领导、专家和学员对我县的村庄整治成果给予了一致好评。

挖掘和开发堪舆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村。在村镇规划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在新农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注意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村进行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目前该村的规划测量工作已完成,正对外公开招标进行规划编制,拟在堪舆文化发祥地三僚村规划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将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建成中国堪舆文化旅游基地。目前该村已被列为江西十大乡村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

四、以加强建筑业管理为中心,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好转

上半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487万元;新开工项目13个,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清理拖欠工程款1012万元,清欠率达98%;建筑节能工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上半年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城市规划修编为先导,规划调控指导作用日益增强

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进展顺利。今年,投资55万元聘请省测绘局实施了县城规划区40平方公里1:1000电子地形图测绘工作,6月份已出成果。电子地形图的制作完成,为我县县城的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近期建设的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对推动我县的城乡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规修编工作正式启动。上半年,我局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县财政已为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拨出首批专款30万元;通过考察,我局已邀请湖北省省城规院、浙江大学城规院、上海浦升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资深规划设计单位前来投标,经过公开招投标,6月底可正式确定总规修编单位,12月底可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平川大道向西延伸控规编制已经完成。为全面完成县政府20*年“十件实事”之一——平川大道向西延伸工程,我局上半年集中规划技术骨干对平川大道向西延伸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规划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强化规划管理,上半年主要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执行规划督察员制度、实行规划公示“阳光规划”制度,严格执行《江西省建设项目城市规划行政审批规程》,建立查处违法建设联动工作机制等系列制度,健全了规划管理长效机制。

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上半年城乡建设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包括平川大道向西延伸,旧城改造,滨江东大道绿化,平川大道北段绿化、亮化,自来水管网建设,城市燃气、公交建设、平阳商业街建设等。今年1至6月份,全县城市建设总投资5170万元,其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0万元。

平川大道向西延工程全面铺开。该工程系县政府20*年十件实事之一,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道路长610米,宽40米。目前已组建机构,完成了规划编制,正进行被拆房屋的丈量和征地工作,预计年底可完成道路硬化。平川大道的向西延伸工程,将完善城区道路网络,改善了旧城北区的居住环境。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抓好旧城改造工作。今年重点抓好了府江小区建设和西街修复改造。目前府江小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对西街古街古建筑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留风格,修旧如旧”的规划设计原则,进行保护和修复改造。为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客家风情,今年西街客家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改造己全面铺开,已清理不利于文物保护的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物,搬迁、拆迁店房1*家。经过修复后的街道两旁房屋青砖黛瓦,配之于客家骑楼、女儿墙,两端街口建设大型古牌坊,路灯采用古色古韵的灯笼造型,整个风格充分突出客家风韵,初步展露客家古屋的雄姿。建成后西街将成为一条集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客家古建街,街道居民的生活也得到全面改善。

滨江东大道、平川大道北段绿化已基本完成。二条大道绿化已投资5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滨江东大道的绿化亮化、平川大道北端绿化亮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城区自来水质不断提高。对20*年改造尚未到位的地段重点进行改造,西街自来水管网结合西街修复改造工程有计划地进行,工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来水水质方面,加大了供水水质的质检,由原来的常规分析16项检测指标,提高到目前的35个,使供水水质全部达标,确保了市民用上安全合格自来水。

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整顿,我县三个燃气企业和一个城市公交企业均保持了安全、高效、稳健地发展,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势头。为支持城市管道燃气的建设,已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抽调专门力量作为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城南菜市场建设进展顺利,主体建筑已封顶,年内可投入使用。

三、以强化村镇规划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新农村规划取得了初步成果。上半年,我局聘请了湖南科技大学城规学院对全县282个村庄进行新农村规划编制;争取了赣南测绘院、核工业赣州勘测院等6家单位对我县新农村规划的支援,对长冈乡塘石村、社富乡等新农村的地形测绘和规划编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截至6月25日,共完成新农村规划点地形测绘490个,已编制“三图一书”规划成果4*个。

乡镇总规修编任务全面完成。龙岗、江背、方太三个乡镇总规修编工作于五月份完成,现已组织专家汇审,下一步将按程序公告、报批、颁布实施。

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全面铺开。今年1至6月新农村建设投资457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但为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而且将工作进一步地进行了延伸,派出技术人员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重点指导农民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上半年,一共发放新农村建设宣传挂图4413份,指导农民建房160次,派出设计人员、质监人员深入农村指导建房。针对村庄整治的特点,我们贯彻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五不”,即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毁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通过扎实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部举办的村庄整治培训班先后分三批到我县实地参观考察,上级领导、专家和学员对我县的村庄整治成果给予了一致好评。

挖掘和开发堪舆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村。在村镇规划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在新农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注意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的三僚村进行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目前该村的规划测量工作已完成,正对外公开招标进行规划编制,拟在堪舆文化发祥地三僚村规划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将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建成中国堪舆文化旅游基地。目前该村已被列为江西十大乡村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

第8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山地城镇;特色营造;规划

Abstract: the mountain town development is the use of the land saving,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But the mountain town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copy the ground town mode and experienc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the first step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e should fusion topography,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ontext factors, should be potential LiDao through the site, road, building, landscape, such as design means to creat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harmonious space environment.

Keywords: mountain town, Characteristic buil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云南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高达94%,坝区占全省国土面积仅为6%,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是我们应该长期面对实践性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小河镇安置区修详规为例,就如何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空间特色的营造,对目前城镇上山的规划设计具有较强指导性。

现状概况

项目用地南临小河沟,北临通往虹山的现状公路,东西两侧沿山形走势呈带状展开,总用地面积:21733.81平方米。用地范围内除少量现状村民自建房外,大部分为山体坡地。山地地形复杂。东北高西南低,自然坡度较大,平均坡度达到了50%以上,最低点到最高点高差超过50M,,但基本为一个坡向,视野开阔,用地高程均高于洪水淹没线10M以上。需进行科学的场地分台处理,才能整合成可利用的建设用地。用地与小河镇区的交通联系较弱,规划应加强步行交通及出入口的联系。另外项目区具有背山面水的自然条件,规划可以在布局上体现山地城镇特色。

规划构思

1、规划思路

(1)定位问题:在满足灾民安置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镇区未来发展及灾民生产就业的问题。经过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安置点建设打造独具水乡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

(2)风格问题:积极打造小河镇“水” 的文化品牌, 做足“水” 的文章,体现“水乡”特色。建筑规划布局、步行交通体系及建筑户型设计均要充分体现“山城”特色。

(3)布局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分台相结合,形成了行列式形态,实现布局的最合理化。建筑布局应形成街巷空间,增加临街铺面的商业价值,形成浓郁的商业氛围。

(4)规模问题:尽可能多的满足安置户数,安置区建筑面积满足居住和商业的要求。建筑设计在满足群众的安置意愿的同时,应体现节约土地的原则。

(5)实施问题:充分考虑规划区与区域的交通联系,为片区未来发展破除障碍。对场地现状做出充分合理的分析,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利用工程措施以及建筑设计等手段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建设成本最小化。

2、规划目标

结合本次灾民安置区的建设,将本项目作为小河镇水乡精品旅游小镇的启动示范区域。为整个镇区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3、 规划定位

把项目区建设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的示范项目,同时打造独具水乡特色,功能复合的精品水乡古镇商业步行街区。

安置区 + 特色商贸区

规划布局

1、总体布局

山地规划设计首先要顺应地形,以山地的环境特征出发,依山就势,优化有利坡向和山体,改造弱化不利坡向,把场地整理成缓坡、台地、平地、坡地。为建筑提供形式丰富又适于建造的基地条件。规划顺应地形,采用行列式的布局方式,沿平行等高线方向对基地进行分台,沿南北向把基地划分为五级台地,每级台地宽约30米,高差约7到8米。这样的分台处理既保证建筑布局的用地要求,同时也有效地消化了场地的坡度和高差,减少了规划实施中的土方工程量,最大程度减少对山体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之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了“一轴、一带、一核、四区的结构”。

“一轴”:南北通透,串联着山体绿化,河流以及内部景观核心的绿化景观主轴。

“一带”:围绕河流,自下而上延绵展开的滨水步行景观带。

“一核”:地块中部规划形成的公共景观核心。

“四区”:即社区公共活动区、公共停车区、社区公共服务区、步行商业街区。

2、交通组织

(1)交通流组织

复杂山地道路系统高差相对平地地形要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自然山形地势的起伏变化,应势利导规划道路系统:道路无需过宽,在满足消防通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基本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在线型设计上应避免垂直等高线,灵活运用“S型路”、“单边街”、“爬山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环境的空间特色,形成层次丰富 、生态、有机的道路网络体系。规划采用外环道加尽端式支路的道路结构,对人车进行分流。车行交通从西北侧入口进入规划区,到停车场即止,停车场以下区域均为步行空间,同时在步行街一侧预留车行空间,保障紧急情况消防车辆的通行以及人流的疏散。各层街道之间通过滨水步行道以及南北的阶梯形成环状步行网络。以50米步行的距离在相应地段设置供人停靠休息的休憩场地。

(2)出入口设置

全区共设置了两个对外交通出入口,其中西北侧出入口与通往虹山的公路相连为近期主要的车行及步行交通出入口,南侧入口近期主要考虑通过架桥的方式解决规划区与老城区的步行交通,远期建设条件成熟后建议增设车行道路,以使规划区与整个镇区路网形成整体的道路系统。

3、步行空间组织

步行空间的组织是山地空间特色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中应对梯道所形成的竖向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突出山地特色,可尝试以步行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片区中心和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规划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有效的步行交通环境。本规划利用基地高差,在基地内部形成东西向的五条商业步行街,其中以中间的一条作为为主要街道。又在基地南北向设置了一条主要的景观步行通道以及多条步行阶梯,连接不同高差的两条街道,同时街巷内引入溪水,形成商业气氛浓郁的的水巷。凸显了水乡特色,形成安置区的景观标志。

规划中在为步行者提供休闲与交往空间环境的同时,还注重了小河镇文化环境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改造和创新,突出城镇的地域性特征,强调商业步行街厚重的文化积淀。塑造具有魅力的商业步行空间环境。 “以本土为本”的地域性特征在步行街中发挥着聚集人气,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规划街道以本地的石材为主,通过青石、卵石、拼茶石材来营造历史的沧桑感,水系的组织自由碗蜓,宜窄则窄,当宽则宽,与砾石拱桥、巨石相结合,再辅以古树垂柳,小品、群雕。

4、景观特色营造

规划用地靠山面水,南面与镇区隔河相望,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场地南高北低,置身其内整个坝区风光一览无余。规划绿化景观系统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建筑立体空间的错落、平面的围合、视廊渗透等各种设计手段形成了内外环境相互交融,自然和谐的景观结构。

(1)、绿化景观结构 :

“一纵五横,一带一心,多节点多渗透”

一纵:南北纵向展开,连接内外景观的景观主轴。

五横:顺应山势地形东西向展开的五条步行商业景观轴。

一带:围绕河流,自下而上延绵展开的滨水步行景观带。

一心:以水乡文化主题广场以及跌水景观组成景观核心。

多节点:各个主要的步行景观节点。

多渗透:周边山体景观以及河流景观的渗透。

4、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整体布局应顺应山形地势,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形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平缓地带布置较高的建筑,山坡地带则布置较低的建筑。如此布局不仅降低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 、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可以减轻坡度较陡区域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坡度较大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的手法设计建筑单体,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构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本规划建筑主要以5层为主,风格为传统小河民居式的建筑,其中一层及三层沿街部分为商业,其余房间均为居住。建筑单元采用错层拼接式,两户人家南北、上下拼接,南北的拼接关系,形成了双向商业街,使商业空间完整,更具逗留性。上下的拼接,解决了场地高差、入户问题的同时,这种的单体设计不仅满足了居住建筑采光、通风和抗震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安置户生产发展的需要。

结语

通过对小河镇安置区规划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山地小城镇规划中,特色空间的营造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特产空间营造应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入手,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 ,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空间环境。

其次,山地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应尊重自然环境,以地形地貌等现状条件为依据,依山就势利用地形地貌的起伏和自然变化形成有机流畅的空间结构。

第三,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中应统筹考虑水系、植被,道路等现状建设条件,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并进行多方案必选,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每一寸土体。

第四,步行交通组织是山地空间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 规划结合水系、绿化等自然景观合理组织步行交通系统以凸现山地空间特色。

第五,营造山地城镇特色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山水自然成形,起伏多变、,层次丰富,特色鲜明。规划设计中应依山随势,理清自然景观脉络,将规划方案有机融入其中,营造城镇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色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钢. 《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生长空间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1.6

2、郑嘉玲. 《生态规划对坡地开发之必要性》,台湾:建筑师,1988.10

3、况平. 《景观生态规划》.四川建筑,1994.5

4、苏勇、胡纹.《反秩序之美一山地建筑空间与形式精神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

第9篇: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瀛湖 规划设计 安康

一、规划项目概况

该用地东西长约288.5米,实际建房用地长为240米,南北宽为50米,现状用地内基本无建筑,入口处有两幢建筑需拆迁,最低高程为330.0米,为可耕种坡地,这条新开辟的街道位于流水客运与货运码头之间,街道正对瀛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交通 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用自然美的手法塑造景观,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仿古民居一条街街景规划方案以创造一个美好而令人愉快的公共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方特色和风貌,把地方建筑及地域风格元素合理地在街景中表达出来,按照 现代 美学原则进行设计,使街景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具有时代特征,调动一切极积因素,准确把握外部空间尺度与比例关系,使环境与公共活动达到高度一致。

河湖水系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没有水系的点缀和丰富的水面与景观相映衬,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不会充分体现。133229.Com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利用水资源,蓝天、白云山水相映,天人合一。二是要充分利用天然地理条件,仿古民居街道连接客货码头,天然的地理优势形成便捷的交通,它的建成不仅成为立于流水镇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成为浮出于湖面上的绿色临江走廊。三是充分利用绿地资源,在宏观上把握绿地的整体效果。在中观上要突出重点,以仿明古居为基调,具有流水特色的建筑群落。微观上要注重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观赏树种与经济树种相结合,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的 规律 ,山石,水体相结合,共同构筑街景的自然美、环境美,创造出人性化、生态化、 艺术 化的人居环境。通过小品的材质,造型,色彩,图案等变化体现一种自然、休闲的风格,营造生动清丽的水系景观风景线。

2.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结合。

规划方案以满足居民及游客的活动为重要原则,确保细节设计的合理性,充分尊重人的行为与基本要求,使街道的空间整体结构和建筑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要求,要充分考虑各种景点、景物的相互渗透,处处体现悠然的情调与勃勃生机,并使人中有景、景中有人,给人以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感受。一是要满足人的合适感,绿荫下,说古道今,吹拉弹唱;堤上休闲、晨运、清水台边老人、小孩、男女青年、一群群,一对对悠然自得。二是要满足人们心理安全感,通过设围栏,防滑花岗岩和灯光处理满足居民心理安全感受的需要。

3.充分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

方案根据流水镇的地方风格和基地的具体物质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特别是原有的客运货运码头,最大可能保留并加以扩展,流水镇街景规划方案以“土方就地平衡”为原则进行竖向设计,组织景观。

由于规划基地为可耕种坡地,坡地高程在334.0米-340.0米之间,方案设计时,根据用地情况规划设计为台阶式上下两排建筑,靠近瀛湖街道线型上栽弯取直,街道规划宽度为11.5米,其中包含2.5米垂钩台,3米绿化带和6米人行道,靠近集镇街道宽度为11.5其中包含2米绿化带,人行道宽度分别为5.5米各4.5米,两条街均为步行街,上下两条街之间的台阶高3.6米,靠近集镇压的街道为双石街(即街道两则均为门面),靠近瀛湖的街道与单面街建筑的二层楼地面相连接,即增加了活动面积又统一了空间效果。在靠近湖面沿线设置了三个观景亭,即有利于游人观景又成为流水仿古街景的点缀。

三、规划设计构思

由于仿古民居一条街连接流水镇客运,货运码头, 交通 便捷,街道正对瀛湖,处于天然的山水之间,交通便捷,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条绿色临江走廊按“三线一体”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即临湖街道为垂钓养性线,步行街为观景线,内廊为购物、餐饮线。休闲、观景一体化。再配以小品、花划、树木进行点缀。成为具有流水特色的建筑群体,与瀛湖二岛紧密相连,交相辉映的仿明清建筑。

1.山形水系的建设

依照规划区域的地形条件,通过适度的土方调整,形成了北侧为天然人工湖,南侧为特具民俗风情的建筑群落。 自然 形成了农家街半抱湖水的格局,以此来构成街景的景观框架,以此来作为街景功能分区,空间序列组织和景观环境设计的基础。

瀛湖是街景的主要景区,由于湖水位置较深,沿湖垂钓台以北至观景亭的水深尽量控制在5米以内,为保证安全,在垂钓台,观景廊两侧均设防护栏杆。三个观景亭是连接湖面与道路的重要建筑,它的存在,自然的将整个建筑群落融入山水、人工天然、一气呵成,台阶以下,道路均为步行街,并设绿化带,丰富了平面景观和空间组合。

2.功能分区的组织

规划区内功能组织充分尊重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基地的现状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对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主要分为民俗生活区和观景游览区。

3.色彩与序列设计

规划景点是一个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有机融合的统一体,规划设计时强调各自的特征,并在和谐统一前提下追求对立与变化,产生强列的视觉冲击。自然要素的色彩主要表现为蓝色、绿色和部分石材颜色,而人工要素则以灰青、白、粟等,显然大片的自然颜色成为景点的背景色,而人工构筑体的色彩是自然色映衬下的合谐色彩。

景点的主轴线为入口码头一民俗风情大道一绿化垂钓台一观景亭,保证了景点的整体效果和良好的大局观,强调了景点与镇景观的有机交融与互补,为细部设计提供了一个尺度合理的框架。

4.绿化设计

道路中的绿化带均为草坪铺地,在此基础上设置半园型连续图案和线条优美的丝带状图案,配以青山绿化,更显天然、人工的合谐与统一,并插建桂花等树木,更显小镇幽香径远,为体现亲和性和环境节约性,路灯为目标灯,间距为40米。

参考 文献 :

[1]安康县县志.

[2]安康是总体规划.

[3]安康汉滨区流水镇 旅游 规划.

[4]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