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连高校范文

大连高校精选(九篇)

大连高校

第1篇:大连高校范文

关键词:就业意向;影响因素;logit模型;大连;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24-06

一、引 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大连市围绕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对毕业生资源的需求,接收各类毕业生约10万人,为超前吸纳、储备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连市的人才状况从全国范围来看却不容乐观。在大连市高校2006届毕业生就业生中,仅有三成留连就业。据对16所在连高校统计,共培养2006届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42 872人,有16 300名毕业生在大连市实现意向就业,占2006届毕业生总数的38%,占大连市协议接收毕业生总数的32%[1]。根据2005年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统计显示,大连市综合水平位于17位,落后于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等城市,但在人才能力指标方面大连市排在41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与综合指标相比并不相称[2]。

综合大连市人才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大连市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有数字显示,大连市吸纳的人才中外地生源毕业生为5.2万人,即多数本地高校毕业生并没能留在大连市[1]。另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下同)和长海县接收各地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下降,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而且,大连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如硕士和博士)方面也存在突出问题。针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矛盾现象,本文通过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和主要原因,并为政府制定相关人才政策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

二、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模型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时,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进入就业市场的,因此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劳动力供给一般随工资的上升而增加,故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由于劳动力边际生产力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劳动力需求曲线通常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1所示)。由于近几年大连市经济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劳动力需求在高校扩招前后没有显著变化,我们假设需求曲线(D)没有移动;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S)由S0向右移动到S1。假设短期内高校毕业生对收入的预期来不及变化、市场来不及自身调节,于是,在W0的工资水平上增加了的供给,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点a,到达了不均衡的点b,这样,短期内就造成了L 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身的调节,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就业心理和自我预期。这样,工资水平向下移动到W1,劳动力市场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点c。结果是以收入降低为代价,增加了L1-L0的就业。但我们同时发现有Lb-L1的高校毕业生仍将无法就业。另外,由于专业的限制,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需求方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结构性过剩,供需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招工难与找工作难”两难现象并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我们可以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市场存在人才缺口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费尔浦斯(E.S.Phelps)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求职者的求职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工作找寻”(Job Search)理论[3]。麦肯纳发展了该理论[3],提出一次搜寻的表达式:

其中,R(r)代表一次搜寻的收益,r表示保守工资(即求职者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每一次搜寻活动所碰到的工资不小于r的概率表示为P(w≥r),小于r的表示为P(w

通过(2)式我们可以看到:搜寻成本C和保守工资r这两个变量在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活动(如图2所示)。搜寻成本C上升,将使搜寻数量n*下降。当边际搜寻成本从c0上升到c1时,理想的搜寻数量从n0*降至n1*。另外C增大,R(r)减小,这些都减少了求职者搜寻到理想工作的机会。可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搜寻成本仍然逐年上升。从(2)式中可看出,r越大,R(r)越小,求职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小,就业越困难。

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报酬是不同的,而由于信息不充分,高校毕业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单位劳动报酬最高,因而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找寻。而搜寻成本的逐年增加导致就业更加困难。虽然大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但多数人不了解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多人对于大连市的企业信息也不了解,求职过程中带有盲目性,从而增加了搜寻成本。可见,由于信息不充分,会延长高校毕业生工作找寻的时间,降低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的沟通,也很可能会造成或扩大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程度,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除了上述的信息不对称外,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求职者的一些公开的信息,如年龄、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等,雇主很容易获得。但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个人性格与爱好、勤奋程度等私人信息,雇主则不易获得。雇主总想找到最好的雇员,但他们拥有的信息比求职者少。因此,雇主就把一些指标量化,例如,高校毕业生手里拿了多少个证书来判断其能力。基于上述两种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即雇主招聘到的高校毕业生不一定就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和本地企业之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但各个区域和各个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给作为人力资源供给方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根据各自需求进行不同选择的机会。如何留住本地人才或吸引外地人才,则需要借助激励理论来加以探讨。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也就是激励主体制定一定的遵循人们行为规律的激励措施,使激励客体采取有利于激励主体目标利益的行为的过程。激励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激励主体创设满足激励客体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动机,从而使之采取符合激励主体利益的行为,同时也使激励客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激励过程的起点是激励的客体因某些需要(生理或心理)得不到满足而激发其满足需求的动机,在动机驱动和目标导向下,产生某种行为,从而最终实现激励主体的目标;同时激励客体根据其需求满足的程度,不断更新其需求并开始下一轮的激励过程。激励理论强调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人的不同需求,给予相应的激励。而激励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激励措施对激励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

大连市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人才市场,人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于需求的满足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本地政府为了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分析不同人才群体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强市战略,善尽其才,并合理地分配人才。高校毕业生作为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主体,把握住他们的需求,并相应地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才能防止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外流并吸引外地的有用人才。

三、基于logit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抽样调查样本及影响变量说明

为了对大连市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留在大连市,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影响因素有更好的把握,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方法,对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大约发放1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5份,其中男生总数246人,女生总数179人,男女比例为1∶0.73;东北财经大学共155份,大连理工大学共123份,大连海事大学共147份。

对样本的毕业生而言,一部分愿意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部分则不愿意留在大连市工作。是什么原因决定毕业生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与否?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文将影响高校毕业生去留的因素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学生的基本情况。(1)学历层次,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种;(2)性别。

第二类,大连市的基本情况。(1)人才引进政策;(2)经济发展情况;(3)自然环境;(4)薪酬福利水平;(5)消费水平(房价等);(6)企业的规模与名气;(7)对口工作岗位的多少。

第三类,学生的发展情况。(1)是否有个人发展空间;(2)是否了解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3)是否肯定在大连市的工作前景。

第四类,学生的家庭情况。就业地点是否受家庭地理位置的影响。

(二)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们把是否留在大连市的机会界定为被解释变量 Y,属于二分变量。而当被解释变量出现二分位的特点时,残差项存在异方差性问题,且无法保证估计值一定会落在单位区间内,同时被解释变量也不满足一般回归分析的假设,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而需要采用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模型[4]。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模型包括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由于probit模型需要对多元正态分布的整体进行评价,所以它的应用受到限制。而logit模型的样本不需要服从正态分布,更适合于效用最大化时的分布选择。logit模型是根据Logistic概率密度函数而来的,若变量t是Logistic函数的随机变量,则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其中,P 表示不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的概率,P/(1-P)是不留在大连市的概率与留在大连市的概率之比,定义为不留在大连市的机会比率。解释变量Xi的含义为不留在大连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影响因素。各个系数βi表示解释变量对不留在大连市找寻工作的影响,其取值等于机会比率的变化率,正的系数表示该解释变量会造成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工作,并且系数越大表示不留在大连市的概率就越大(同一解释变量的不同取值之间的比较)。ε表示随机扰动项。对于分类解释变量,我们采用的是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

本逻辑回归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大连市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为被解释变量“是否留大连市”设置虚拟变量时,把“留在大连市”作为基准变量,设值为0;把“不留在大连市”作为观测变量,设值为1。其他各影响因素的赋值情况如表1所示。

我们利用SPSS软件进行逻辑回归,剔除掉薪酬额、消费水平和对口岗位三项非常不显著因素,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说明

Hosmer-Lemeshow检验为0.769,表明被解释变量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的拟和效果较好,因此本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表2的回归结果中,回归系数的符号表示各因素的观测变量与“不留在大连市”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号为正,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即观测变量会造成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符号为负,二者是负相关关系,即基准变量会造成毕业生留在大连市。

从显著性水平考虑,各影响因素中,薪酬水平、学历、人才政策和名企数量四项对不留在大连市的影响最大。其预测正确率总共可达到86.866%,也就是说,这四项变量的拟合值与观测值有86.866%以上是吻合的。因此,我们把这四项作为影响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的主要因素。而其中薪酬水平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卡方检验值达到60.5%。也就是说,毕业生不留在大连市的主要因素就是觉得大连市的薪酬水平太低。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0%的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值位于3 000元以上。由此,可推断出大连市给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3 000元。

学历变量的相关系数为-1.27,即硕士和博士学历一般不选择留在大连市,与本科生相比,就是说学历越高,越不愿意留在大连市。对这样的结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相比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额与大连市可提供薪酬水平的差距更大。

对人才政策了解情况的相关系数为1.902,也就是说,对大连市人才政策的不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

名企数量的相关系数为1.069,也就是说,毕业生不愿留在大连市的原因是认为大连市的名企数量偏少。对名企数量变量的如此看重,我们认为是毕业生普遍认同在名企工作可以给个人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或是即便在名企工作的发展空间有限,但凭借名企良好的培训、管理等,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的几率可大大上升。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在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中,影响其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薪酬水平和拥有的名企数量,但薪酬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留连就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多数选择毕业后不留在大连市发展,本文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大连市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留在大连市工作的原因。其中有经济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有政治层面的原因。为了能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建设大连市,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效就业,合理就业和调整大连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我们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建立信息网络,实施校、企、政协同的资源库管理体制

政府、企业同大连市的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库管理机制,充分掌握人才资源、行业信息,并配合就业指导,实现校、企、政三体联合。通过政府补贴,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毕业见习基地”。在当今社会,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都不能孤立生存,必须加强合作与联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成本,提高找到合适工作的数量;而且可以降低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促进企业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高校要多到企业中调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1)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中看不中用”;(2)要把企业状况、企业用人标准等向学生宣传;(3)要把自己培养的学生向企业宣传,让企业了解学生的优势;(4)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提前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

鼓励企业主动地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联系,在他们的安排下,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的福利待遇、在该单位的发展空间等,让学生知道企业的发展、用人动态等。

(二)加强人才市场和行业协会的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是企业和高校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的有效平台,行业协会是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人才市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面的扩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服务力度,建立、完善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服务的窗口,广泛收集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地结合。政府部门应积极促进各地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使行业协会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和行业内企业人才需求的“双选平台”。

政府要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入到各大高校,使高校学生在校在读期间就能了解到大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企业、社会要求和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政府也应多到企业、高校中去,加强与企业、高校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理论研究合作,制定科学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政策、法规。

(三)鼓励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创业的倾向比较高。建设“数字化大连”,主要依靠其相对比较发达的软件产业。该产业规模效应较小,比较适合高校学生毕业后创业;且该产业可接收学生的学科范围比较广。目前大连市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外包,研发层次较低,经济增加值不高。因此,要真正使软件产业发展起来,就必须要鼓励创新,而在这方面,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具有很大的优势。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存量的快速增加。设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为其小额贷款进行担保,资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兴办企业,并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因此,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应设置较低的进入门槛和一定的优惠政策,以留住大批高层次人才。

(四)发展经济,保持第三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

引进人才与发展经济是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是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又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应考虑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的相互匹配。因此要吸引人才,应该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从2005年大连市统计数据来看(仅考虑大连市四个区的情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1.5%和55.2%。这与一般全国的统计数据中,第二产业产值高于第三产业产值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应建立在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因此,大连市应在保持其第三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 王承敏.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讲话[OL].大连人事编制网,2007-01-19.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 罗伯特 S.平狄克,丹尼尔 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第2篇:大连高校范文

关键词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在招生政策、学籍管理、运动训练的实施及其就业安排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为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对大连地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现状展开深入、实地研究,旨在探索中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策,从而推动大连地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

2.研究意义

2.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是高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对象,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的学子。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是体育也是艺术,参与其中获得的是成就感,可以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流畅体验。观看高水平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同样能获得类似于艺术审美的感受。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校园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2.2带动学校体育的开展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人际沟通等方面发挥了其他课程或学科不具有的作用。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一方面是帮助学校确立了特色体育项目,另一方面,通过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而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

2.3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

无论是最早提出的“德智体”教育目标,还是后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体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中占有很高地位。对于教育而言,体育是知识的载体,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连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进行整体分析,完成对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的构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现有研究,了解与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为本课题提供了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2.2专家咨询法:采用专家咨询,对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制度、运动水平、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咨询,收集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资料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制定调查问卷,如《专家问卷》、《运动员调查问卷》、《教练员调查问卷》等。

1.2.4访谈调查法: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情况。就目前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与被调查者进行开放式的交谈。

1.2.5数理统计方法:对获得的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

三、大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对策研究

1.运动项目布局的合理化布局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集中大连竞技重点项目、奥运优势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突破的项目上。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

2.加强教练员管理提高训练质量

设置专职的教练员岗位。实行教练员责任制,明确教练员的任务、目标、奖惩制度等。同时,大连各高校要多渠道、多方式地选择优秀教练员,还要积极引进社会上优秀的高水平教练员充实到教练员队伍中,这样能带动和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师教练员。提高教练员的满意度,将教练员培训、聘用与评估结合起来。

3.建立高水平运动员公平的选拔体系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大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方面应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统一招生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招生制度,杜绝不良之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环境。学校在对运动员教育培养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起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的观念。

4.建立多途径的经费筹集体制

大连高校应通过举办高质量、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学生比赛,依靠出售门票、电视转播权和各种广告来争取企业、社会、海内外各界人士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资助和捐赠。要积极开辟以高校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市场,成为筹集资金的主渠道,形成向学校、社会、个人多途径的经费筹集体制。加强各运动队自我造血的机能。如CUBA篮球联赛与“飞利浦杯”大学生足球联赛。

5.训练、科研、医务监督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争取在学校领导的协调下,联合多学科为运动队提供科研服务。组建由教练员和多学科科研人员构成科研小组。加强和各专业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对各学科的实验室和科研设备的有效共享。以体育部为基础,设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立项,对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课题攻关等等。要想提高训练效率,就需要在训练时间和经费投入有限等不利条件下,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

6.多方面的参与运动竞赛

第3篇:大连高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团队 抽样调查1.“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选取了大连市某一高职院校作为统计样本,来统计大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共发放100份,实际回收90份,两份不适合作为样本统计,因此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8%,可以作为调查研究数据使用。现采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1年龄结构

在随机抽取的88名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22.7% ,年龄在31-40岁的占46.6% ,年龄在41-50岁的占23.9%,年龄在51岁及以上的教师占6.8%。31~40岁教师比例占46.6%,说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存在教学经验、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应大力发展31-40岁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发展的主要成员。

1.2学历结构

在所调查的数据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为2.3%,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为58.0%,硕士及以上所占比例为39.8%。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还是以本科院校为主,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学历水平是现阶段乃至将来的侧重点。

1.3职称结构

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初级及以下职称占13.6%,中级职称占39.8%,副高级职称占36.4%,正高级职称占10.2%。

1.4来源结构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占65.9%,来自其本校内部培养的教师占8.0%,从其他高职院校调入的教师占3.4%,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教师占17%,来自行政机关的占1,1%,其他来源占4.5%。由此可见,该校教师主要来源为普通高校,从其他渠道来源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学来源单一,因此缺少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企业引进教师,所以,应加强校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建立。

1.5培训情况

从所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在最近两年中,没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或竞赛的老师有24人,所占比例为27.3%,而参加过的老师当中参加一次的有23人,两次的有24人,三次及三次以上的仅有17人,占总人数的19.3%。由此可以看出,该校对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的重视程度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2.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

彼得·德鲁克在关于团队组成人数中曾说过5-20人的团队是最合理的,因此课题组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查该校的团队建设问题, 43.2%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学团队5-10人为最合理人数。因此我们认为在建设双师型团队时,应按照此数字进行组合。

所调查的教师对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主要目标选择情况:10.2%的教师选择了“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平台”,17.0%的教师选择了“设计精品课程、提升院系特色学科教学实力”,54.5%的教师选择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育专业实践强的学生”,最后18.2%的教师选择了“密切与企业保持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如此可见,“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育专业实践强的学生”是该校组建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主要目标。

在培训方式方面,认为“结对互学,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教师结成对子,互教互学”最有效的占11.4%选择“课题研究,将教育科研活动与“双师型”教学团队学习结合,以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水平,以项目开发和技能操作来提高操作水平”的教师占14.8%,选择“聘请学科理论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双师型”团队教师进行指导”的占10.2%,选择选派“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观摩活动”的占9.1%,选择“选派“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调查研究活动”的占36.4%,选择“教学团队成员到合作企业实习,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的占14.8%,选择“利用网络培训平台”的占3.4%。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选派“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调查研究活动”的方式最有效。因此,要制定出完善的培训政策,让高职院校的老师定期到一线去,增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创建产学结合模式。教师掌握当下核心的科技水平与管理经验,使其能更好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手脑并用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1. 大连工业大学;2.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连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影响因子分析》课题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述,2010(7):38-39.

[2]陆富春,陈俊. 浅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2-33.

第4篇:大连高校范文

近日,一名年仅20岁却在大学校园里疯狂作案30余起的年轻人被西城警方抓获。

2004年9月25日11时许,犯罪嫌疑人张某窜至某大学公寓学生宿舍内,趁宿舍无人,盗窃事主刘某手机1部、掌上电脑1个(价值人民币1930元),后到西城区西直门地区销赃时被西城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当场抓获。经过办案人员的审讯,发现年纪轻轻的张某竟是一个在大学校园里疯狂作案30余起的公安部通缉的网上在逃人员。

自2002年6月以来,张某流窜至太原、西安、石家庄、北京等地盗窃作案30余起,盗窃手机21部、CD机5部、现金5000余元,涉案价值共计4万余元。张某作案地点多选在当地的高等院校,如: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石家庄体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留有张某犯罪的足迹。

日前张某已被移交山西省太原市公安机关处理。

第5篇:大连高校范文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占据所有企业的30%以上,可以看出,连锁经营发起前景十分广阔。当前,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在全国范围内,有70%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缺少具有执行能力的管理人员。因此,高校肩负着艰巨任务,所以必须加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力度,进而实现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培养目标与预期有一定差距。因而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教学体系、模式等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对提升学生管理和其他素养,并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高校开展此专业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教育资源缺乏。比如,一些高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不足,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够,造成高校没有专门的实验设备。同时,教学软件也很少,使得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局限性。

(二)对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视

当前,不够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作为重点,使得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没有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包含专业课、实践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程,所以高校必须制定教学体系,进而确保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然而,一些高校所制定的教学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专业课程占比高达80%,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在不健全的教学体系下,学生未能接受全面的教育,其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能欠缺。

三、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提升学生素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

某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并提升学生的素养,通过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优化学生的管理能力做好铺垫。首先,该高校为了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加大通识教育。高校意识到学生的素质对其发展的作用,加强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素养得到提升,为其从事连锁经营管理提供有利依据;其次,高校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和连锁企业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等专业作为教学的重要课程等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通过健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其素养也有所提升。

(二)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提升学生的素养,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目标与市场相适应。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拥有较高的素养,进而确保其步入社会,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高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过程中,应该将具有实用型、社会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高校通过掌握市场动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教学力度

高校为了实现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重视。因此,高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教学资源,并对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高校将资金用于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和完善教学条件上,通过建立连锁经营管理实验室,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其次,高校还应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通过定岗实习,进而将学习到的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以高效应用,培养其管理技能。因此,通过加大教学力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第6篇:大连高校范文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客观上要求在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中,单一、不连贯的措施必须转变为综合且连续的护理措施,连续性护理服务越来越为国外医务工作者重视和提倡。在国外,连续性服务是指“continuity of care”,国外在很多领域对连续性服务进行了探究,主要应用于五个领域:初级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特殊疾病保健、护理治疗、连续性干预措施[1]。连续性护理服务是指在患者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无论在健康或疾病的状态下,都能获得护理人员所提供的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的护理服务[2-3]。高校退休教职工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老龄化严重、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高及医疗护理服务要求高等特点[4-5]。从2011年起,本院针对就诊的高校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较多的特点,制订连续性护理服务策略,开展连续性护理服务,本调查通过了解高校退休教职工对连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结合护理人员提供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校医院连续性护理服务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随机抽取在本院就诊的86例高校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59.3%),女性35例(40.7%);平均年龄(71.6±4.9)岁;高血压平均病程(17.1±6.2)年。在征求患者同意下,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一般情况、疾病和健康情况、连续性护理服务利用情况,其中疾病和健康情况,由受访者根据自身状况主观打分,分值为0~100分。同时对本院10例参与高校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连续性护理服务的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所得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为完善连续性护理服务措施提供对策。

1.2 连续性护理措施

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连续性护理服务最核心的特征维度主要包括:信息连续性、人际连续性和机构际连续性[6]。根据连续性服务理论,本院制订了连续性护理服务措施,具体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2 结果

2.1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不同年龄段、性别、健康状况、高血压分级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非常需求和比较需求率分别为89.5%、84.9%、87.2%、88.4%,提示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较强。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在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评价情况

不同年龄段、性别、健康状况、高血压分级组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评价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分别为76.7%、82.6%、75.6%、79.1%,提示大部分患者对连续性护理服务评价较高,但服务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评价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人员半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半访谈资料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连续性护理服务在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中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本研究显示目前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对于校医院提供的高血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指导、规范化药物治疗等连续性管理措施需求很高,从本调查结果来看,考虑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高血压分级等因素,>85%的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对校医院护理人员提供的连续性护理服务表示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从患者角度反映出本院护理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约80%的退休教职工高血压患者对校医院护理人员提供的连续性护理服务给予了良好评价,与当前高校退休教职工普遍不满意校医院服务质量的现状相比,说明本院连续性护理服务是改进高校校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有力措施,值得借鉴推广[7-8]。

3.2 高校校医院连续性护理服务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从本研究患者角度来看,仍有20%左右患者对校医院提供的连续性护理服务不太满意,评级为一般或不好,说明当前实施的连续性护理服务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从护理人员半结构访谈归纳结果来看,在信息连续性方面,应加强校医院护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电子记录系统;在人际连续性方面,应加强医生、护士、患者的联系,组建跨学科服务团队,弥补护理人员医学专业知识的相对不足,更系统全面地为患者服务;在机构际连续性方面,校医院应重视校医院-患者家庭之间的连续,资助连续性护理服务团队开展随访服务,使患者无论在医院还是居家,都能得到无缝隙的护理照护。

第7篇:大连高校范文

【关键词】高职 技术技能型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1-02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及其要求

1.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入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通常又被称作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工作,通过技术型人才的劳动,可以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以及决策等变换为直接物质形态,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共享。 而技能型人才,又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效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型人才,强调的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侧重对技术设备的操作,尤其是动手能力,一般智力含量较少。而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智力含量比较高。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要培养同时具备技术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熟练掌握技能与专业知识。

2.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进一步加快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技工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跟随职业教育事业的步伐,坚持学制教育与实训产业、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同时要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要完善课程建设,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90后与70、80后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90后学生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与宠爱,可以说是在“蜜糖”中长大,在面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时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表现出畏惧退缩,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较差。另外,90后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力比较强,缺乏谦虚谨慎的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虽然理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是必须要具备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管理学、连锁企业经营等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让一些学生写策划书或者计划书,不能熟练地运用管理学基础理论,连锁经营理论去撰写,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整份计划书显得微弱无力。学生在遇到一些战略经营上的问题,不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整个问题解决的构成都是零散,缺乏系统性的。

2.职业技能比较薄弱

据用人单位反映,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比较薄弱,尤其是门店、超市营业操作技术,卖场的设计与策划技术等比较薄弱,甚至有一些学生对这些技能完全不懂,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和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3.沟通和谈判能力较差

连锁经营行业的员工,会遇到各种客户,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沟通,同时需要参加公司的一些业务交流和商务谈判。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会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在商务谈判环节阻挡不了对手的进攻,总是吃亏。在开拓业务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为公司争取更多利益,说话底气不足,严重的甚至让公司的经济利益受损。

4.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广,基本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很多刚出来的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软件处理上,对文档的处理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也有一些学生在操作办公软件方面很不熟练,尤其是对常用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都不会操作。 现代企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如果对这些数据处理不熟悉的话,将会大大的降低工作效率。

5.外语基本运用能力较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外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英语。一些外资连锁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招聘了大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外国客户的时候,交流十分胆怯,由于口语不流利,无法听明白客户的需求,导致客户的丧失。一些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也比较差,遇到一些英文函电,不能快速阅读和翻译,总是求助于网络在线翻译。

6.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学生很少。首先,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安于现状,对于不懂的知识缺乏自主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请教同事。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每天就是按要求完成基本工作,在岗位上做事情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变通,不懂在工作中进行方法或形式的创新。

三、高职连锁专业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课程都比较雷同,例如《连锁经营原理》《店铺开发规划》《门店运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同时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本区域产业的深入了解,没有根据本区域经济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导致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2.轻视实践环节

现在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主要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学时,但老师讲课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要求从事实践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解释,没有实际的工作让学生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例如《连锁企业配送管理》,很多教师从开课到期末,都是给学生讲授连锁企业的相关理论,没有让学生去参与到配送实训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的到实践中,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出去工作时不知所措。

3.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古板

由于我国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时间较晚,导致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很多学校的连锁专业课程,是由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师担任,这样只能勉强能给学生上课,却不能传授更专业、更深入的知识。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导致在授课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无法施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无聊和专业的沉闷,长期下去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4.教学硬件及设施投入不够

影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硬件及设施水平。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收学生较少,因此,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进行过多的教学设施的投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没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专用的实验实训室,比如商品陈列室、商务谈判室等,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1.走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路线

高职院校要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学生竞争的筹码,就要走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路线。以往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特色,教学模式缺乏个性,模仿其他高校,甚至是直接复制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整合本校的所有资源,根据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条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师资力量也不错,学校在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结合学校的外语优势,开设一些双语课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同时,也可以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或“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也就是由某个企业提出相应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的相应岗位工作。例如某高职院校与七天连锁酒店联合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由该酒店提出明确的岗位要求,技能要求,高职院校根据酒店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教师授课目的也很有针对性,这样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2.增设创业学院,打造专业品牌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打造专业品牌,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满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连锁专业学生,可以在创业课程中,学习到如何注册一家公司,如何设计商标,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开拓市场等。同时,在创业课程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自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强化相关的技能,加强动手能力,加强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以此来提升连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就算不创业,也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上拼搏和奋斗。

3.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就业方面的合作,或者校企合作停留在形式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知名度的工具。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应该用心做好校企合作,真正从学生和企业角度去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要安排学生周末或者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连锁企业的运营过程,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顶岗实习,不能流行于形式,要以学分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要继续进行实习,直接考核及格为止。暑假或者寒假等长时间的实习,就要安排教师带队实习,做好学生实习和生活上的思想辅导,同时监督学生的实习,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者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给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上进行指导。

4.完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

为了保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正常进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就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要根据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配备相关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比如设立商品展销室,为学生提供商品摆放的实践场所;开辟商务谈判实训室,让学生体验谈判的实践场景。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在学校设立小卖部或校内实训超市,让连锁专业学生进行经营和管理,将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5.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这样可以为学生传授更专业、更具体的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强化学生的相关技能。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连锁专业教师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或者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将学习的经验带到课堂上。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系统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减少“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

6.丰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园生活

教师可以将课堂带到企业中,例如将学生带到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扩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积累相关的企业知识。增设连锁专业相关的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行业精英到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与名人近距离接触,感受名人的魅力,感受连锁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竞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例如“连锁经营技能比赛”“大学生创业比赛”“连锁企业营销案例分析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7.加强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的教学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假若完全脱离信息化技术去发展连锁经营,连锁企业将难以实现的规模持续扩张,因此连锁经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新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要设置相应的电子商务课程,将连锁经营的门店管理与网络运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能够使用先进的网络知识进行店铺的开发和门店的管理,增强学生的网络实际运用能力。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走上了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对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应用型连锁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走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之间的融合,完善教学设备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连锁经营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增加竞争的资本。

参考文献:

[1]郝强,李春杰,柳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北方经贸,2012(09).

[2]王东林.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4).

[3]沈秀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4]刘予.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39).

第8篇:大连高校范文

校园网出口成新瓶颈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大量增加,网络访问量逐年增长,使得出口带宽逐渐成为校园网的网络性能瓶颈。为了解决出口瓶颈问题,高校不断对出口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大部分高校教育网从开始的100Mbps逐步升级为1000Mbps,网通与电信出口也由开始的10Mbps逐步升级为300Mbps~500Mbps。

高校不断扩展出口带宽,是否就意味访问互联网的能力一定大大提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高校经过测试发现,现有出口使用的出口设备,在启用NAT和大量策略路由的情况下,设备性能严重不足,导致出口访问频频受“卡”。

其表现主要是在上网高峰期时Web链接打开很慢、QQ/MSN经常掉线、下载文件速率很低、在线看视频不流畅、停顿等。校园网出口访问为什么会“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建连接速率低:校园网内众多用户高峰期同时上网,需要出口设备有较高的新建连接速率。例如高峰期2万个用户同时上网,平均每人每秒要建立3~5个连接,出口设备的新建连接速率要在6万~10万个/秒,但校园网出口的使用出口设备(路由器或者普通千兆防火墙),新建连接速率通常不高,只有2万~3万个/秒,只能满足一部分建立连接的请求,大部分新建连接的请求必须等待,其具体表现为打开新页面时反应很慢。

2.出口设备NAT吞吐性能低:国内大部分高校,建网时间较晚,拥有的公网地址较少,校园内部主要使用私有网络地址,对外访问需要在出口设备进行NAT(网络地址转换)。大部分学校NAT在路由器上完成,但大量做NAT会导致路由器CPU占用率过高,吞吐性能下降很多,其具体表现如下载文件速率低,在线看视频不流畅、停顿。

3.出口设备NAT最大并发连接数低:校园网用户数多,且多数用户上网时间长,访问资源多,产生的并发连接数大。2万~3万用户规模的校园网,平均每人占用60个并发连接,边界设备做NAT的最大并发连接数至少需要120万~180万个。边界路由器对NAT支持的并发数非常有限,一般中高端的路由器只有50万~80万个。在上网高峰期(例如20:00~22:00时)边界设备NAT最大并发数不足的问题特别容易暴露,其现象如新的网页常常打不开,新的网络应用无法建立。

大流量宿舍网的管理

目前各个高校普遍建设了专为学生使用的宿舍网,通过宿舍网学生可方便地访问数字校园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料查询、课程选择,接受学校教学管理和信息等。宿舍网由于主要面向在校学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对网络设备要求并发连接数高。当前学生宿舍电脑已经比较普及,笔记本、台式机数量较多,学生日常学习娱乐频繁使用网络,使得宿舍网与校园骨干网之间的流量很大,并发连接较高,通常5000人左右宿舍网高峰时并发数可达120万个。

2.上网时间集中、网络突发流量大。学生上网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晚间和节假日),所以此时段网络访问流量会较大,在一些特殊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量的网络突发流量。这对网络设备保持高性能,提供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多而杂,性能要求高。学生休闲时间上网,喜欢玩网游、FTP/P2P下载、访问视频网站等各种娱乐应用服务。其中网游类应用主要以100字节报文为主;FTP/P2P、视频网站以1024以上大字节报文为主,这样的特点对宿舍网的边界设备处理小报文大报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性能不能满足就会出现网游游戏人物动作迟钝、视频频繁停顿或丢帧等现象。

4.病毒攻击事件较多,流量清洗和审计面临挑战。学生访问大量各类网站,难免会感染各种蠕虫、木马病毒,且学生中有众多网络技术爱好者,他们经常下载各种工具和学习使用各种黑客技术,这就使得宿舍网络与校园骨干网之间充斥着众多的扫描、病毒攻击、网络攻击,这就要求宿舍网络出口的设备,首先本身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如:防DoS攻击,防DHCP攻击,防扫描,防ARP攻击等)和异常流量清洗能力;其次,设备具备较强的审计功能,可以对发生攻击、入侵源头可以有效跟踪和记录日志。

5.网络访问控制要求高。为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习,访问黄色网站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需要在宿舍网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时间规则、URL过滤等。例如禁止访问某些黄色网站地址、过滤不健康网站的URL、通过定时规则禁止学生上网等。

针对高校校园网络的特点,联想网御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字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联想网御万兆安全解决方案

1.高性能NAT多出口边界解决方案

设备配置和部署

校园网的网络出口区,将原有做NAT的某千兆路由器替换为1想网御金刚安全网关KingGuard 8000,配置1个万兆接口和1千兆光纤与核心万兆骨干网络相连,出口采用千兆光纤接3条线路,分别是Cernet 线路1000Mbps,Telcom线路200Mbps,CNC线路600Mbps。KingGuard 8000设备上配置多出口的策略路由规则、地址池做海量NAT、抗攻击、服务器负载均衡、QoS、日志。

部署效果

・KingGuard 8000具备10Gbps处理能力,并采用万兆接口,万兆的线路使得校园骨干网到出口设备之间的带宽没有瓶颈,解决原出口设备千兆接入骨干产生的网络拥塞。

・KingGuard 8000支持300万NAT并发数,新建连接速率可达20万个/秒,在原有出口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新建速率和NAT并发数性能的提升,使得校园出口支持的会话数上升了50%,上网高峰期(下午15:00~17:00;晚上20:00~22:30)时出现的Web链接慢、QQ/MSN掉线、下载文件速率低、在线视频不流畅、停顿等现象都得到有效改善。

・开启抗攻击和服务器负载均衡,杜绝了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的服务器瘫痪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服务器安全运行时间。

2. 高适用万兆学生宿舍网解决方案

设备配置和部署

在校园网宿舍区汇聚到骨干网的出口位置,配置了1台KingGurd9201,采用1个万兆接口和10个千兆光口,万兆接口与万兆骨干网光纤相连,10个千兆光口分别连接10个宿舍区网络交换机。设备工作在透明模式下,主要配置是关闭常见病毒端口、定制时间规则、URL过滤、日志记录、抗攻击。

部署效果

・KingGuard 9201采用万兆接入,支持500万个最大并发连接数,新建连接速率20万个/秒,在晚间和节假日访问高峰期,日常应用和上网速度未因部署安全网关KingGuard而受到影响。

・部署KingGuard后,关闭常见病毒端口,并启用清洗异常流量功能,并记录日志,原来进出宿舍网的大量攻击、扫描、蠕虫病毒流量大幅下降。通过审计日志,较容易分析和定位攻击事件及来源。

・基于时间规则,定时在23:30以后启用关闭网络,使得学生利用笔记本熄灯后继续打网游影响学业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9篇:大连高校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学校的科技工作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学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才能不断提速,为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展,建设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抢抓历史机遇,服务“五点一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适应环黄渤海区域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2006年春天,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五点线”开放开发战略。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就是要转过身来面向大海,调整全省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构筑新型沿海产业体系。要着力推动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装备制造业“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做出辽宁应有的贡献。这是在以独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构筑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开放与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和学者就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渔港、第一座现代化油港和现代化军港。当以“面向大海”为特点的“五点一线”发展战略提出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大连理工大学应该也能够在服务“五点一线”建设中大有可为。我们既看到了机遇。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在,从校领导到教师员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顶天”和“立地”辩证统一起来,把履行国家使命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完美结合起来,在服务“五点一线”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践中,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做出更大的贡献。

适应形势需要,调整学科布局

为了配合辽宁“五点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院系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时,都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加大了对有关服务“五点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服务“五点一线”战略的需要。

进入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先后成立,同时新增交通工程等本科专业,这是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新型学科,整合既有学科,实施学科交叉的谋划之举,其发展愿景必将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而广泛的人才支持。

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其中,大规模培养在国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高级经理人才,是实现我国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自2006年1月揭牌成立以来,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承担干部培训任务,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综合办学优势,至今已举办六期专题研讨班,培训了350多位重点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近50位辽宁省属企业班子成员。中央企业负责人来辽宁学习研讨和参观,加深了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央企在“五点一线”的投资信心。就在今年首期研讨班开班期间,大连理工大学与9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央管理的在辽宁的重点骨干企业。现已与华锦化工集团启动年产1000吨尿酶抑制剂NBPT工业生产技术研究等产业化合作项目。

2007年3月,大连市和大连理工大学携手英特尔公司,共同签署创建半导体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英特尔公司三方共建的半导体技术学院应运而生。随后,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这对于提升辽宁省微电子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7月5日,学校又与大连德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建立大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技术合作意向书。现在,大连理工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连锁效应已显端倪,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国内高校中,集成电路产业设备最先进、研发实力雄厚的人才培训基地的地位。

学校还将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出台和实施一系列新的调整措施,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为落实“五点一线”战略服务。

汇集多方优势。创新合作模式

搭建一批合作平台,研制推广一批自主创新型科学技术,并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尽快促成一批技术在企业实现引进消化、集成再创新与技术扩散,一直是学校服务企业,振兴地方经济追求的目标。事实证明,这些举措与服务“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目标相当吻合,并逐步走向成熟。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大连理工大学和成员企业携手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零距离”。两个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以化工、船舶、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等为重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超前储备技术,实现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目前已有省内57家大型企业加入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已完成540个技术合作项目,解决技术难题520多个。委员会成立至今,每年校领导都要率领相关教师到重点企业走访,仅2006年初,几位校领导就分别率领10个院系主管科研的院长和有关专家,先后对辽宁省鞍山市、辽阳市、本溪市、朝阳市、阜新市、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本钢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等6市、1院、13家大中型企业走访。并与鞍山市、本溪市、朝阳市、阜新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分别签署了为期5年的校市、校企全面合作协议。还分别与本钢起重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4项科研合作协议。上述市政府及企业领导也多次到学校回访,通过高层互访,增进了沟通,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还有计划地组织在读硕士、博士利用寒暑假到成员单位实习、访问,派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赴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承接科研课题。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将单一的技术和项目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和短期阶段性合作,变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群体性长期合作。真正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开辟企业“研究特区”

2006年3月8日,学校根据东北,尤其是辽宁的产业结构特点,成立了“辽油一大工”研究院;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求,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验室等13个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内研究开发机构;2006年5月10日,启动了“沈鼓一大工”研究院。

这两个合作研究院完全采用新的运行理念、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科研流程,成为企业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的“研究特区”。目前,“沈鼓一大工研究院”已启动大型高速压缩机转子试验系统及所固耦合振动等1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冀春俊博士为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解决了大抽压器的技术难题,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20万元。“辽油-大工研究院”也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等4个项目,研发经费达2000多万元,4个工程总投资额度1.5亿元,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5万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并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审定。这是国际上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

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建立“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都要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专职负责企业研发,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研发成果归属企业;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沈鼓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辽油不低于3000万),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沈鼓一大工研究院”、“辽油一大工研究院”已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600余平方米、1 1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聘任了首批大工教授、海内外相关专家,分别选派了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购置了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学校在企业群设立创新“引擎”

为推动大连市光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光电产业企业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了大连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中心以研制出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投入2000万元购置了研发设备、大连市政府提供了相关配套支持经费,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学校教师深入高新技术园区面对企业需求搞研发。在高新技术的氛围中,一方面使科研人员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又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不足,成为了一个“创新源”,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效。例如作为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受益者,大连世纪长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克服了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局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其生产的“世纪长城”牌大屏幕显示屏已在中国夏季达沃斯年会主会场等重大场合亮相。

加快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

建设科技园区,打造成果转化的“创新源”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技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一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依托大连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本着“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宗旨。按照“校府共建”、“一园多校”的模式共同发起和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是高新园区的“园中园”,2004年3月已经科技部和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国内企业总数已达96家,各类研发机构79家,中介服务机构20家,在孵的科技项目167项。吸引社会各类资金3 47亿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节能、海洋水产产业、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企业群。

2007年8月8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最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大连理工科技城。大连理工科技城规划设于旅顺科技创新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2公顷,总建筑面积56 69万平方米。科技城将建设三个功能区,主要涵盖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材料与控制园、绿色生态示范园、机电一体化装备园等8个园区。

依靠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

依靠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形成特色产业,同时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相互促进、互动多赢的局面是学校近年来科技产业的主要工作。

为推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研究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所需的相关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承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论证、设计等任务;组织、策划举办国际航运中心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来大连讲学,为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港航立市”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2007年,学校又与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半导体发光照明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专门围绕半导体照明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大连奥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专门从事汽车车身装配系统、传输系统、生产工具开发的大连汽车车身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大连创思福液力偶合器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创思福调速中心有限公司。

大力推进学校技术转移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要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要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是整合学校、国内外科研成果,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实现技术集成与推广,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市场的对接,学校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由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和公司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评估、许可和转让。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利用该项目重点建设了几何量分析测量

中心,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是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开放的从事几何量测量技术研究与测试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式测试平台,平台突出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供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技术支持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技术转移中心近期又重点孵化与转移了“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密闭式冷凝水回收技术”等节能、环保、降耗项目,其中“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先后在海城镁砂公司、锦州六陆公司、辽河油田石化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在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将使用过的聚酯(PET)塑料工业废料、食品包装容器、废饮料瓶等加工处理后生成PET颗粒,实现PET挤出机在增粘技术上的突破,该技术为解决数量巨大的废旧瓶的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目前该技术设备已在2家企业开车成功。

又相继成立大连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大连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大连光电研发技术中心和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以研制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是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学校有27个实验室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服务中心服务企业620余家,完成服务项目830余项。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开放,努力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先后与日本、芬兰、俄罗斯、韩国和德国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国际与国内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向流动,高层次地发掘国际技术资源,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如与日本岩手大学联合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办公室、与芬兰国立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等。

针对下一步的技术转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提出新三区联动的构想,即校区、研究开发区、产业园区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校区指大学,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手段。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园区指高新园区,是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具有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条件,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能提供较佳的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研究开发区指大学和高校园区之间的研发群,通过研究开发区来实现大学和产业园区实现技术转移的联动。

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已具有了很好的办学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始终担负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建设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链接:“五点一线”大有可为

“五点一线”是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提出的一项开放开发战略。“五点”包括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以及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区;“一线”是指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连接“五点”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

以“五点一线”为支撑,“西拥渤海、东挽黄海”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刚一起步,就已日渐成为外商外资竞相涌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开放热土。

如今,在每一具体的“点”和“线”上,都有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活跃的身影。

――土木水利学院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辽宁省“五点一线”以及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创性地从港口物流角度主持完成了《大连港“一岛三湾”核心港区规划》、《长兴岛造船工业园区的工程方案设计》、《长兴岛海岸演变分析》、《长兴岛海冰调查》、《大连船舶重工长兴岛基地选择方案》等13项港口规划项目和专题研究,首度完成《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战略研究》,创新资源整合模式,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率先提出并负责完成编制大连航运价格指数,负责完成了《大连航运交易市场的功能提升研究与对策》;全面完成了《营口沿海产业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