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合同管理模版精选(九篇)

合同管理模版

第1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著作权 授权模式 模式整合 出版商 数字图书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其功能在于保存作品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接触作品的机会。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作品,对传播知识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传统图书馆来说,只有特定的社会公众,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才能接触到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作品。因此,这种接触对作者行使著作权的影响是有限的,不构成侵权。而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保障公众获取与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构成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留着一定的公益性,但目前国内的数字图书馆(如数图公司、超星公司、书生之家等)都以商业模式运作,这样就涉及到作品授权问题。

目前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主要有4种:①基于传统合同法的一对一授权模式;②基于集体管理组织的集体授权模式;③基于公共借阅权的数字补偿金模式;④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和《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可能衍生出的法定许可模式。前两种授权模式是正在使用中的,后两种还在理论研究阶段。就海量信息而言,前两种授权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都要支付报酬,这对于刚刚起步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但如果不经授权又会引来官司,结果是既要赔偿又要道歉,极大阻碍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所以,数字图书馆需要更加合理的、免费的授权模式,这样就能更加促进数字作品的传播与利用。

现存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主要有集体管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开放获取模式、补偿金支付模式、法定许可模式、创作共用模式、数字版权模式和著作权模式等,这些授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著作权的合法使用问题,但又都存在各自的不足,那么如何将其进行整合才更有利于数字图书馆发展,就成为学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已有著作权授权模式分析

2.1集体管理模式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或其他权利所有人无法行使著作权邻接权或者行使权利有困难时,将其权利授予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由该机构代为管理和行使,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从200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海量著作权人的权利维护及解决出版和传播形式日益复杂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集体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优势:①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出现弥补了个人管理的不足,为作者与使用者搭起一座桥梁,维护了作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也节省了经济资源的消耗,最终促进了精神文化作品的传播;②著作权集体管理能够更加积极地适应网络技术的要求和特点,为作品的使用者和权利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实现著作权的平衡;③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激发了集体管理组织的整体创新。

但集体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表现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集体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其垄断地位,侵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权益;另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积极维权的问题已经显现。

2.2授权要约模式

授权要约模式即著作权人在图书出版的同时,根据其意愿,随书刊发出一个“授权声明”,明确该书的著作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及其支付方式等。标准的授权要约模式是按照约定的方式合法使用作品,免除了一对一洽谈的巨大交易成本,是彻底解决传统版权交易模式下的高成本问题的关键。

授权要约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能够把著作权自身的信息进行快速地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它的公益机制。但是,授权要约模式的可操作性不强川,单靠市场机制推行难度很大,且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2.3开放获取模式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也称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理念和出版机制,开放存取的目的是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它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②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其意义在于学术成果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平等免费获取和使用。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上,无论是创办开放获取期刊还是创建机构知识库,都需要人员和设备支出,所以还是不能做到真正的免费获取。

2.4补偿金支付模式

版权补偿金制度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它指代的是由于某些作品通过私人复制被大量使用,版权人难以实现分别的授权许可使用以致其利益不能有效保护,而产生的法定的对于某些复制工具和存储介质进行统一付费,并通过一定方式支付给版权人的制度。补偿金的目的是为非商业目的的私人复制对版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作品范围和费率都是事先规定的,计算方法也较为简单,利益平衡是版权补偿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补偿金制度的调整范围不好确定,补偿金的金额、分配比例及从收取到分配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体制健全的组织来完成,成本相对较高。

2.5 法定许可模式

法定许可使用是一种准法律行为,即虽无严格意义的意思表示,但又有表意之行为,因而发生与法律行为后果相同的一种法律关系。尽管使用者在使用作品时向版权人支付了一定的报酬,但毕竟不是版权人主动或自愿行使自己版权的结果,法定许可使用对版权人行使版权保护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法定许可使用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对作品的利用与传播,维护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著作权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但适用范围十分严谨。

2.6 创作共用模式

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协议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授权协议,即除特殊说明以外,任何人可以免费拷贝、分发、讲授、表演某个站点的任何作品,但要注明出处或作者,而且只能用于非商业用途,不能为某种利益而擅自更改或者删除作者名发表在任何商业媒体上。

创作共用协议可以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具体作品的权利开放程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络作者的心理需求。但目前存在协议使用不当和普及力度不够等问题。

2.7 数字版权管理(DRM)模式

数字版权是为了防止盗版而采取的一项加密技术,被它上锁以后,从微软的Zune音乐商店购得的音乐只能在Zune播放器上播放;从索尼的Connect商店

买来的音乐只能在索尼的播放器上播;从苹果的iTunes商店购买的音乐,只能在iPod上播。

数字版权管理模式虽然在微观层面对著作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临很多问题,如版权授权通道狭窄使多方利益受损,权利人难以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公众对知识的学习和使用受到制约,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等。

2.8 著作权模式

著作权机构中比较突出的是出版商作为机构,还有一类是专业性的公司。作为著作权人和权利使用者之间的桥梁,著作权机构掌握有数量足够多的作者、作品,可以利用商业经营的方式管理。但在实践中,很多著作权人不愿意将著作权特别是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的权利授权给出版商行使,究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地位的不平等,出版商往往凭借在出版发行上的种种优势地位对著作权人做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

3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烂研究

以上8种著作权授权模式中,集体管理模式发展历史最长也相对比较完善,开放获取和创作共用模式是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模式,数字版权管理模式则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授权。这些授权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也具有共性,将其进行整合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3.1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站在发展中国家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角度,对著作权授权模式进行整合是必要的。从世界范围看,大约18年以前,科学家和学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是通过印刷解决的,而网络的诞生能够确保自由无障碍的获得信息。科学是一个团体活动,知识生产也是一种集体事业,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印度国大党的一位图书馆员提出,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建立世界数字图书馆,每个国家建立一个民族的记忆网站,其内容包括人文和科技,让全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自由阅读。这种分享的价值对于发展中国家作用更大,因为巨额费用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信息鸿沟,也因为存在研究能力的极大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技术鸿沟。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开放获取,通过传播知识和促进虚拟合作的力量使知识民主化,实现一个广泛合作的环境,以谋求共同发展。

其次,从国家内部的角度看,科学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有利于公众对信息的充分获取,有利于信息的广泛共享。如果每一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以某种最简单的方式授权,不仅可以让读者花最小的代价获得他想要的,而且作者也因他的作品传播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再次,就数字图书馆而言,其基本功能是实现知识共享(尤其是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开放获取授权模式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免费的资料来源,极大地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更好地提供服务。

3.2 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除数字版权管理模式是技术手段外,其他模式在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组织性质方面存在共性。

3.2.1

契约式的管理方式

纵观现有著作权授权模式,除数字版权模式外,都属人文管理范畴,都采取契约式的管理方式。其中,以集体管理、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最为突出,作者和公众之间是通过契约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著作权的授权与使用,但并不是一对一的签约,节省了经济资源的消耗,促进了精神文化作品的传播。

3.2.2

以广泛的资源共享为管理目标 除数字版权模式外,现有著作权授权模式的管理目标都是尽可能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如中国版权协会、北京书生公司、《中国版权》杂志共同发起的“授权要约”运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共同推动的“开放获取”运动,学术界认可的“创作共用”运动等,都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作者的作品,让信息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共享,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优化现行著作权授权模式,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

3.2.3

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著作权授权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组织机构来完成授权的,这些机构在组织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非盈利机构(如集体管理组织、开放获取期刊、著作权商等)。这些机构为作者与使用者搭起一座桥梁,维护作者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以集体管理组织为例,目前,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1988年成立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1992年成立的音乐著作权协会,1993年成立的中国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中心,2000年成立的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2008年成立的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都是非盈利性组织,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

以上著作权管理模式存在着共性,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所以对其整合是可行的,通过整合,可构造更加科学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4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

整合的基本含义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就上文探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而言,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印刷型文献的著作权管理,所以应长期存在;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更多地出自个人行为,应用范围有限;法定许可和补偿金制度主要受国家法律规范,操作不太灵活。而开放获取则是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之间利益关系的较好解决办法。如何将这些授权模式整合在一起呢?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数字图书馆为整合平台,来实现各种模式的著作权授权。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桥梁,是广大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捷径,所以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来集中实现各种授权模式是高效率的。

・数字图书馆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和输入输出平台,可以方便著作权人提交自己的作品,愿意以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模式授权的作者就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传播,这样要比建设机构知识库节省。

・从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经营方式上看,其公益性要大于商业性,其所实现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其获得的经济收入,所以,布达佩斯宣言推荐的两种实现开放获取的策略之一:作者自存档就可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在线知识库来实现。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跟数字图书馆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其与作者沟通,避免侵权事件。而法定许可和补偿金制度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问题也在逐步达成共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数字图书馆来实现各种模式的著作权授权是目前一种科学合理又经济高效的途径。

第2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全面推广利用的今天,各种行业都在进行对以往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图书的阅读量也不断的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印制出版行业要不断的进行对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全面改善,因此印制出版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带动自身企业的有效发展。

一、分析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能够全面的提升出版社的出版效率。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够全面提升印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中,能够针对出版印制工作的复杂性和程序性过程进行有效地规划和安排,因此出版社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根据项目的指标实施项目管理,实现数字化的出版模式。随着当前社会的电子书籍不断的增多,一般的纸质书籍就要进行版面的全新规划和设计,实现人们对于信息的全方面要求,而且实施印制出版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性,达到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要求,所以尽管电子书籍增多,还是要以纸质书籍为主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够针对性的将电子档案进行管理,针对性的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了信息化的指导,并给印制出版工作的进一步全面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搭建了平台。

带动出版社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印制出版工作实施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根据信息工程的建设需求进行对于版面信息的及时调整,信息化的管理能够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全面的指导性工作,而且印制出版工作的工作量较大,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出版版面的丰富信息量的重点规划,所以实施出版社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能够将印制出版工作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促使信息化的实现,从而也保障成本和产值表能够得到连接,形成出版事业的全面发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成本和产值的有效连接,全面的改进印制出版的工作效率。

而且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根据印制工作的需要进行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促使信息化的管理具有搜索、核算、成本、物流一体化的功能。因此印制出版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并给电力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电力工程建设对于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连接,提升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建设。

二、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能够提升出版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及时的供应链模式。出版社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对于社会信息的及时收集,并进行有效地数据处理,做到信息管理和出版社店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信息化的建设要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供应链,并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因此出版社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能够加强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利用电力工程高效、便捷、全天候的工作特性,在各个出版社之间建立起供应链的模式,因此带动印制出版工作的全面开展。

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强图文资料的丰富性。在印制出版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信息的收集,并及时的进行出版发行,因此实施印制出版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利用网站的资源共享性,准确的挑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资源整合,抓住信息的重点增强图文资料信息的丰富性,并且也有助于数字图书资源数据库个读者数据库以及作者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所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直接给印制出版工作带来全面的便利之处,再加上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建立印制出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出版社网站的综合性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印制出版的产品进行宣传,实现出版印制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印制出版工作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的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技术运行,通过对社会信息的资源深度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不断的调整自身企业的发展不足,从而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实际竞争力,所以实施的印制出版信息化管理能针对印制出版行业需要的信息量进行系统信息的收集,从而全面的调动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结合电力系统的稳定环境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工作运行能力,直至实现出版企业的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销售渠道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培养,全面维护出版行业的信息收集率,针对性的提升印制出版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改变原有的出版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印制出版行业,就是要求其结合实际,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印制出版行业要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开展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数字化出版方向发展,能够通过重组业务的流程实施出版社资源的集成化运营,将印制版权资源实施数字化也是给数据库的有效管理打好技术,从而才能够建设网络出版的模式,利用电子图书、光盘、多媒体出版物等,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全面推行。

同时在实施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印制出版行业实现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改变传统的图书发行方式,利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出版和网络的有效性互动,同时发展电子商务开拓数字出版物市场,因此网络技术的印制出版行业就必须要实施信息化的管理,出版社可以逐渐的将网上发行和传统的市场营销连接起来,发挥网上书店等虚拟卖场的海量存储、便捷查询、轻松消费以及服务多样化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创造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

第3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纸盒拼版对后道工序的影响

纸盒拼版是依照节省纸张的原则,尽量在合开的前提下,将多个纸盒拼得最为紧凑,拼成适合印刷机印刷的幅面。但纸盒生产牵涉的后道工序较多,不同的拼版方法对后道工序的质量和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合理的拼法可以使后道工序顺利完成,如果拼版不当就会给后道工序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造成无法完工,甚至不得不返工。因此要求拼版人员必须熟悉印后工序,最好有专人进行质量把关。

1.对模切工序的影响

模切是糊盒工序的前一道工序,模切质量的好坏将对糊盒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1)对模切压力的影响

经模切清废后便得到一个个盒坯,为保证每个盒坯的折痕和切口清晰、光滑,满足成型的要求,模切时的压力调整最为关键,这就要求纸盒拼版时距离最近的两个边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即一般纸盒的最小拼距是3mm。否则,在做刀模时就会很麻烦,同时也会影响模切压力的调整,以至于影响纸盒的模切质量。

(2)对模切规矩调整的影响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拼版工作人员一般会尽量提高版面的拼数,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抽胀问题,尤其是垂直纸张丝缕方向的抽胀会更为严重,而与之相对应的模切版尺寸是不会出现这种变化的,如果拼数太大,就会造成印张上一部分盒坯图案发生错位,给操作人员调整模切规矩带来很大难度。

2.对糊盒工序的影响

如果采用自动糊盒机进行纸盒加工,在拼版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能盲目为了追求节省纸张而将糊口做得太小,或为了增加纸盒的边压而将糊口做得过大。因为自动糊盒机对纸盒糊口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且同一台设备对不同盒型的糊口尺寸要求也有所不同,通常为30~80mm。

纸盒拼版方式

1. 一刀切(不出血)拼版

这种纸盒拼版方式与名片拼版方式类似,整体最外边缘需要出血,版面上各个纸盒之间的一些边缘线(如糊口是直角)可以共用一根钢刀,不用留3mm的间距,这样既可以节省纸张用量,也便于清废。别小看这3mm,在拼版尺寸很紧张时可以解决大问题,同时模切版少了一条钢刀,也会减少相应的费用,如图1所示。

2.两刀切(含出血)拼版

对于相邻的两个纸盒图案需要出血,或相邻边不是直线时,两个纸盒之间需要采用双刀切的拼版方式。对于双刀切拼版方式,相邻边的模切间距要保持3mm,否则很难在胶合板上割出两条结实的缝来安放模切刀,并且也难以在模切刀之间安放海绵胶条,如图2所示。

3. 轧盒、打孔、圆角拼版(需要排刀版,拼法同2)

4. 混拼(搭版)

搭版就是所用纸张相同、印刷数量和质量要求相近的不同印品共用一套印版,即基本相同的业务集中在一起印刷生产,从而分担固定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为了便于模切后清废,有时需要在模压版上额外加放一些刀片,用于将废纸边分切成多块(以自动模切时不掉纸屑为佳)。图3~图4为不同结构形式的搭版印刷。

常见盒型的拼版

纸盒盒型各异,在此,笔者主要就包装印刷企业中能够实现自动化加工的大订单里常见盒型的结构及拼版做具体介绍。

管式折叠纸盒是能够用自动模切机、自动糊盒机等自动化设备加工的常见盒型,其中反插式结构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结构。

1.反插式管式折叠纸盒拼版

同样外观的包装盒,因其结构不同,拼的大版排列方式也不同。反插式管式折叠纸盒的拼版如图5所示。

2.直插式管式折叠纸盒

直插式管式折叠纸盒常用于针剂式药品包装,由于盒盖和盒底在一块主板上,所以根据版面可以采取两种拼版方式(如图6所示),上下方向错位的拼版方式便于进行模切调版,水平方向错位的拼版方式比较节省纸张,上下对齐的拼版方式在垂直方向上比较节省纸张。

3.手动插底纸盒的拼版

有些纸盒的底部必须承载较重的产品,恐怕一般折舌和插舌承受不了,而采用插底封口就使得底面比较平整,没有可以插入的位置。这种纸盒一般采用底对底或头对头的拼版方式,如图7~图8所示。

4.自锁底纸盒

自锁底盒型的底部相对于盒盖部分比较整齐,所以拼版时大都采用盒盖部分拼插,如图9(a)所示。

第4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合版印刷;拼版;网络拼版;油墨;色彩管理

合版印刷又叫拼版印刷,又称为网络拼版印刷就是将不同客户相同纸张、相同克重、相同色数、相同印量的印件组合成―个大版,充分利用胶印机有效印刷面积,形成批量和规模印刷的优势,共同分摊印刷成本,达到节约制版及印刷费用的目的。合版印刷一般比专版印刷报价低10%~20%不等。而传统的合版是用手工拼版,将同一个印刷品的不同页面通过拼版软件进行拼版组合,实现顺利印刷后按页码数顺利装订。

合版印刷起源于台湾,它是一种结合网络和印刷的新型服务模式,它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客户、不同小印量的印件组合成一个大版,各个客户分摊制作的制版费用、印刷费用、开机费用、油墨费用、设计费用等等,不仅满足了客户印刷的质量,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印刷的成本,因此,网络合版印刷成为了网络信息时代的经典印刷。

合版印刷的优势很多,第一,极大降低了传统印刷生产小批量业务的生产成本由于合版印刷采用网络传版,集中印制,分摊费用的方式,因而印刷费用大大降低。例如,采用合版印刷10盒双面标准名片报价只有18元,而传统专版印刷方式或者数码快印的报价是合版印刷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第二,印量可多可少不受限制;第三,可满足一般的品牌传播商业印刷质量;第四,形成印刷成品速度快;保证速度快至关重要条件有两个,一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合版印刷提供了前提的必备条件,二是发达高效的物流为合版印刷的快速提供了保障;第五,个性化、可多批次、随时印刷;第六,对于企业来说,合版印刷提升设备利用率,降低原辅材料进价。大大拓展了企业承接业务的能力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合版印刷同样也有不足,由于不同的商家不同的设计主色调,难免会造成色差的问题;建议:①建立统一色彩管理流程,客户所来文件要先经过调图再拼版印刷;②相同色调的印件依纵向拼列;③如果客户对颜色极为严格,要求要依纵向同版或采取传统印刷方式独立开版印制。为避免合版印刷发生色偏问题,制作时毡夭捎CMYK模式的颜色设计,不建议采用RGB模式以免发生合版印刷后之色偏争议。中国地域广阔的特点,物流限制,有些不发达地区不能很好的实现合版印刷;物流成本的限制使得合版印刷企业版图的边界还局限于区域发展,合版印刷企业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名片和宣传单页等产品上,还没有能把高附加值数码印刷业务有效地整合到生产系统中。

从区域上看,当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客户要求高、需求高端、印刷厂众多,正稳步的发展中;而在华南、华东以及华北区域的主要城市,人口密集、具有充足的活源、物流便利以及印刷市场竞争激烈的二三线城市,合版印刷发展很快、很明显,甚至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形式(如湖南的雅高和长沙合版)。

发展合版印刷,关键在于软件,运用网络软件来承接生产业务;不断开发出最新的设计软件来服务于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应用ERP软件来负责从生产到资金、从人力资源到物流的全部管理,而且,软件开发也是一个不递进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从这点出发,可以说合版印刷既是一种顺应短版需求、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后的一种帮助印刷企业挣钱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管理,不断开发新品,需要企业持续投资的一项工作。

合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正如西安理工大学刘琳琳老师在其《合版印刷在中国:2015年度主题报告》中所说的一样,“合版经历了若干快速发展阶段,如地推接单,区域,网络接单,合版快印联盟等等。目前在往更大更强,更专业,更自动化方向发展。”

合版印刷知易行难。但再难也架不住群策群力,拦不住印刷人创新的热情。做好合版印刷,速度快、服务好、标准化被大多数企业认为是三大基础要素。尤其在“服务”二字上,企业均认为具有广泛的延伸性和可能性。合版印刷通过精细管理来实现质量、速度、价格三者融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合版印刷和网络印刷的取长补短必然是商业印刷企业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殷庆璋.台湾网络合版印刷发展经验剖析[J].印刷技术・数字印艺,2013,10.

[2]潘晓东.“五看”合版印刷[J].印刷工业,2014,07.

[3]王凤娜.“合版印刷热”在国内日渐升温[J].今日印刷,2015,8.

[4]张纪娟,赵高杰.印刷经营新方式[J].中国印刷(合版印刷),2016.1.

[5]合版印刷――大幅面才是主流[J].今日印刷,2015,8.

[6]朱时良.互联网思维下的合版印刷[J].印刷工业,2016,1.

第5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7S”管理 应用研究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定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职校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职校特有的办学目标,注定了她特有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内涵,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康人生和高尚品格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也是融合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和办学特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7S”管理的内涵

“7S”管理模式是由日本的“5S”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这 7 个词的首个字母缩写。因为这 7 个词在日语和英文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7S”。将“7S”管理引入到中职校的学生管理中来,实现企业管理和校园管理的无缝对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7S”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因此,将它运用到学校的管理中时,不能生搬硬套,我校将企业的“7S”管理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我校管理的“7S”模式。

三、将“7S”管理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能够提升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够保证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到更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参与就业和创业。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具备一般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外,更应该强调与企业的结合,让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让企业文化融入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职业学校的特色文化氛围。职业学校应该突出她姓“职”的特点,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但是,企业文化包罗万象,作为职业学校应该如何着手去实现企业文化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成功对接呢?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学校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引进企业的 “7S”管理模式,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的最佳途径,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品行,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7S”活动起源于日本,发展于美国,完善于中国,它相当于我国企业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企业“7S” 管理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和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地位。“7S” 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卫生打扫,保持环境卫生。

那么,如何 把“7S”管理模式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来呢?

1、把学校的实训工厂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为此,学校制定《 实训工场“7S” 现场管理》,要求教师和学生严格按照“7S” 管理办法进行现场操作和管理。

2、在学校公共区域建设“企业文化长廊”,着重宣传知名企业的先进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教室内外墙壁上张贴国内外、本地知名企业家和优秀工人的寄语,让学生平时耳濡目染。在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校园雕塑等对外校园标识上突出“职”的特点,努力营造的职业文化氛围。

3、学校各个班级积极响应,纷纷在班级里、寝室里积极推行“7S”管理模式。同样,老师的办公室也实行7S管理制度,各种物品的摆放都有规定的要求。学校认识到“7S”管理重在坚持,因此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时抽查相结合,公布检查结果,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 要求校园文化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为特色。通过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去探寻中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和特色,感受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对接与融合,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建设与发展中职特色校园文化,以便培养出更多受企业欢迎、满足社会需求的中职人才。“7S”管理办法在我校实行了几年,已初见成效,学生过去懒散、脏乱、不守规矩的毛病都有了较大的改观。目前全体师生基本都认同和接受“7S”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第6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规划保障;计算机辅助;综合保障;装备系统

1引言

在装备研制过程中,过去大多采用序贯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诸如装备形成战斗力慢、战备完好性差、寿命周期费用大等许多弊端,对于大型复杂装备尤其严重。目前,在许多大型复杂装备的研制过程中,都开始实施综合保障工作,强调主装备的设计要与保障系统的设计并行开展,通过保障性分析协调二者之间出现的冲突。规划保障是实施综合保障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装备使用与维修保障方案及计划的确定、保障资源需求的确定以及保障系统的建立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保障工作的主要特点有:(1)在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多,影响因素多,需要考虑的保障资源繁琐。(2)各项工作之间的耦合比较严重,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要求每项工作都必须准确,不能出差错。(3)规划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渐深入的过程,并且要与主装备设计详细程度保持一致。(4)需要和产生的数据多,涉及到多个方案、多个版本。

针对主装备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手段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目前已有非常成熟的CAD软件。但是对于保障系统的设计而言,可用的、好用的工具却很少,这直接影响了综合保障工作的实施和装备系统性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符合相关标准、使用方便、能支持规划保障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软件。本文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研究CAMSPWP的软件模型和关键技术,对各种数据和分析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并与装备设计系统、可靠性信息系统等协同,形成一个集成的设计分析环境,能够完成规划保障所涉及的各项设计分析工作,从而提高规划保障工作效率,提高装备系统的研制水平。

2系统模型

2.1总体需求

规划保障工作是以现役同类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障统计信息、新研装备设计信息和使用方案为基础,在有关标准、准则的约束下,并与其他系统配合,为新研装备制定保障方案、保障计划、保障资源需求,并影响新研装备设计的过程,如图1所示。用户主要有两方面的业务需求:1、进行各种规划保障所涉及的分析工作。2、制定各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管理。

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装备综合保障领域的顶层标准GJB3872-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和其他相关的一些可靠性维修性标准确定CAMSPWP的主要功能。CAMSPWP能够完成GJB3872-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规定的三个部分(规划使用保障、规划维修和规划保障资源)中所有的设计分析工作。CAMSPWP支持规划保障所涉及的各种分析工作,如功能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CMA)、修理级别分析(LORA)以及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OMTA)等,同时CAMSPWP可以完成拟订初始保障方案、制定备选保障方案、评价优化备选保障方案、制定保障计划以及确定保障资源需求等工作。根据需求分析,CAMSPWP的功能划分如图4所示。

图4系统功能划分

2.2系统体系结构

CAMSPWP将运行在人们熟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CAMSPWP可以开发成单机版,也可以开发成基于C/S模式的网络版,供不同用户在局域网内使用。系统的软件结构如图5所示,由五部分组成:

1)基础业务模块

负责使规划保障工作的设计分析过程能够协调有序地进行。主要功能包括工作空间的配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版本管理、工具状态监控等,不涉及到具体的规划保障工作。

2)分析模块

CAMSPWP主要的分析模块包括功能分析模块、FMECA、RCMA、OMTA、LORA,每个模块负责一项分析工作,各个模块都留有接口,能够相互联系,保证数据的流动。同时也要求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要尽可能弱,便于以后系统的扩展。

3)方案模块

在规划保障工作中,初始保障方案、备选保障方案及计划、保障方案、保障计划、保障资源需求是贯穿整个规划保障工作过程的主线、核心。后续的各种手册、规程、细则等都是由这些核心方案产生的。方案模块负责组织管理规划保障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对从分析模块输出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生成各类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删除等编辑工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义生成各种方案。

4)数据库

数据库负责存储规划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输入数据、中间过程数据以及输出数据。输入数据主要包括现役装备的统计数据,各种设计标准和准则,从其他工具软件获取的数据等;中间过程数据主要包括各个分析工作的结果、备选保障方案、备选保障计划,评价备选保障方案所用的模型及准则;输出数据主要包括保障方案、保障计划,保障资源需求,对装备设计的影响等。

5)接口

为实现装备系统的并行设计,CAMSPWP必须与装备设计系统、可靠性信息系统等协同工作,这时就需要良好的接口与装备设计系统、可靠性信息系统以及其他工具软件进行数据交换。鉴于XML的诸多优点,CAMSPWP将使用基于XML的接口,通过建立XML格式数据的收/发器,可以输入/输出XML格式的数据文件,保证CAMSPWP能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

图5CAMSPWP的软件结构

3关键技术研究

3.1产品层次约定和编号规则

产品层次约定对许多设计分析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于普通零件一般设计成不可修复的,也不需要进行精确的修理级别分析。为了便于换件修理,子系统和组件通常设计成外场可更换单元(LRU)、车间可更换单元(SRU)和车间可更换分单元(SSRU),并分别在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更换。产品层次一般是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和功能关系来划分的,通常把装备划分为系统、分系统、组件、部件、零件这五个层次。为了更好的与装备设计系统进行协同,在CAMSPWP中产品层次划分与装备设计系统保持一致。同样,在CAMSPWP中,产品编号也与装备设计系统中的产品编号保持一致。对于产品的使用与维修功能

编号,将在产品编号后面加上一部分,从而可以用编号来标识每一个产品的每一项使用与维修功能。同样,在使用与维修功能编号后面加上一部分就构成保障工作的编号,标识每项保障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在CAMSPWP中,从每个产品到每项具体的保障作业,都可以用唯一的编号来标识。

3.2数据模型

规划保障工作涉及的数据种类多,数量大,耦合严重,尤其是各种保障资源。这就要求必须对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确定数据的内容、形式、层次结构,理清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完善的数据模型。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模型,将相关数据对象化。这里以分析工作模块的数据模型为例,如图6所示,该模型的主线为:产品—功能—保障工作—保障作业—保障资源,图中所示对象的关系从上向下,都是1对n的关系。产品(含重要功能产品)包括装备各个层次的产品,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维修功能,保障工作包括使用保障工作、修复性维修工作以及预防性维修工作,保障作业包括使用保障作业和维修保障作业,保障资源包括八个综合保障要素。整个模型为树形结构,展现了规划保障的工作层次。

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使用Visio或PowerDesigner等CASE工具建立数据库模型,然后通过前向工程,使用相应的驱动程序,将数据库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生成完整的数据库。

图6分析工作模块数据模型

3.3版本管理

规划保障工作是一个反复迭代,不断更新的过程,贯穿装备研制全过程,并且与装备设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不同的设计分析阶段会产生大量的中间分析结果和多种方案,而且许多中间分析结果不是简单的保存,会被其他模块使用。因此,在CAMSPWP中需要特别注重版本管理。版本管理问题解决不好,数据就会出现冗余和不一致现象,影响分析工作的效率。版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及其关系如图7所示。

版本管理的实现过程如图8所示,对于一个对象,可以选择新建一个版本,也可以打开已有的版本,进行编辑。对于编辑完成的版本,可以选择保存到现有版本,或者另存为一个新版本,或者不满意这个版本将其放弃,从而删除这个版本。

图7需要进行版本管理的对象及关系

图8版本管理的实现过程

4系统实现

根据实际情况,CAMSPWP选择作为系统平台,VisualBasic2005作为编程语言,SQLServer2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CAMSPWP将部署在三个层面上:客户端、组件层、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为用户提供诸如输入验证等基本功能和简洁的操作界面;系统的业务规则全部放在组件层,以后如果需要修改程序代码,则只需要对组件层的功能模块进行修改,简化了系统开发和版本升级工作,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图9为CAMSPWP的部署图,图10和图11为系统实现后的部分界面。

图9CAMSPWP的部署图

图10判断产品是否为重要功能产品的界面

图11确定重要功能产品故障影响类型的界面

5结束语

通过使用证明,CAMSPWP具有操作方便、扩展性好等优点,实现了装备保障系统设计的数字化,提高了规划保障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装备设计和保障系统设计的同步进行。随着在大型复杂装备系统研制中综合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CAMSPWP必将发挥重大作用。CAMSPWP的开发为建立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计算机辅助装备系统设计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宗昌.保障性工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2.158-215.

[2]赵廷弟,曾声奎,康锐.计算机辅助可靠性设计分析系统研究[J].航空学报,2000年5月第21卷第3期;206-209.

[3]赵廷弟,孙琳玲,屠庆慈.计算机辅助FMECA软件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2月第26卷第1期;118-121.

[4]DavidM.Kroenke.数据库处理-基础、设计与实现(第八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8-74.

[5]H.Barbaraorensen,JacobD.Hornsby,DawnRiddle,etal.ADataManagementandVisualizationToolThatBenefitsMissionReadiness[R],AIAA2004-6356.2004.

ResearchonComputer-AidedMaterielSupportPlanningWorkPlatform

WangShi,WangRong-qiao,FanJiang,ZhangZe-bang

(1.SchoolofJetPropulsion,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hina;2.SERIRSC,ChinaShipbuildingIndustryCorp,Beijing100083,Chhina)

第7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 飞机构型;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04―02

随着市场环境的完善和材料、工艺的改进,飞机在制造的过程中,在构型的处理中实现了动态化的发展,而且飞机的零部件比较多,零部件的规模非常大,在进行数字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飞机构型管理的理念。

1简化飞机构型管理

如今,在飞机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同形式的构型方式,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那么就不能实现复杂结构的管理。客户在定制的过程中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各类飞机产品在制作成成品的过程中,也会采用不同的原材料,飞机制造的工艺和材料的形式越来越多。为了完善飞机产品构型的方式,防止在飞机构型的过程中管理不当,要对飞机构型管理的流程进行简化。在对飞机构型管理简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飞机产品结构模块化管理的方式,通过模块化的管理可以对产品的结构进行组织,并且通过模块的有效性确保整个飞机构型的合理性,这种简化的方式实现了飞机构型的合理的控制,而且现了一种分级的思想。由于整个飞机的规模较大,飞机产品的构型应该采用模块的形式,对构型的每个环节进行定义、控制和审核等。在对每个模块进行构型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零部件的分析来决定,对每个零部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构型活动的管理。通过分级的构型管理方式,可以对飞机构型管理流程进行简化。如美国的波音747大型客机在构型的过程中,每件的数量能达到600万件,如果采用的是传统的构型方式,那么要对600万个零部件进行分别的管理。但是如果在管理中树立了模块思想,从而可以对数量进行比较,将每300个零部件组成一个模块,从而在整架飞机中就有2万的模块。在进行整架飞机构型的过程中,可以简单的对这2万的模块进行控制,然后在针对每个模块控制,实现细节化的控制。

在进行飞机构型的分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产品类型都可以用特定的模块进行,然后在管理的时候集中的对模块进行管理即可,可以对模块的内部构成进行合理的分析。在对模块内部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中,可以对构型管理的程序进行控制,通过管理和控制相关模块的方式,形成了结构树的形式,将飞机产品各个模块的管理形成逻辑化的上下级,树的下层是所有的零部件,树的上层是模块。由于在进行飞机分级构型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模块为核心,由此形成了中心枢纽的作用。

2飞机构型的控制技术

在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制作的环节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任何产品都不能避免发生状况。

2.1版本分级追踪模型

在进行版本追踪的过程中,飞机产品的模块化管理非常的关键,这种简约化的构型控制简化了管理的流程,在控制策略上实现了简化的操作,可以提高版本追踪的效率。版本的追踪是对飞机的不同的结构进行管理方式,当低一级的零部件发生了变化后,对相关联的零部件和模块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版本的向上追溯功能就会受到限制。在对此版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对新的版本的追踪模型进行分析。

产品优先版本的追踪模型要通过对每个零部件的分析实现,然后形成特定的产品版本,形成从上至下的效果。飞机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客户的需求非常的多元化,所以,飞机产品构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所以要采用结构树的形式进行管理。

在最低级的追踪管理开始后,从而对重点模块的产品进行优先的管理,然后对配置的规则进行选择,从而可以确定模板。在进行产品优先追踪的过程中,首先针对的是整个产品系列,通过对相关产品的配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特定的产品构型。产品结构树是由相同的产品的产品版本构成,产品结构树和产品结构类树存在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一个不确定的数量,后者是一个确定的数量。

2.2飞机构型控制的应用策略

在飞机实际的研制过程中,在进行版本追踪的过程中,可以对顶层的产品进行追踪,而且可以对不同级别的配件进行追踪,所以,版本在追踪的过程中呈现的是辐射的状态,这种状态非常不容易管理。在模块的基础上,采用分级追踪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分散化追踪的问题。所以,应该以模块作为分界点,对飞机构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组成模块的零部件进行分析,充分的考虑到版本的追踪的问题,组成模块的零部件形成逐级向上追踪的机制,所以,在进行版本控制的过程中是非常简便的。

如果飞机的构型发生了变化,对版本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编号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些结果都会集中的导致分级的产生,此时可以采用分级模型的方式。而且,在飞机制品研制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外界因素,而且活动随时都会更改,所以,一架飞机的状态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传统的飞机构型管理的过程汇总,每一项更改都可以在飞机上进行实践,这项的构型还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生产中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飞机构型的过程中,应该引入区域点,区域点可以将多个或者单个的节点进行分析。将更改区域点的概念引入,当更改发生时,可以不立刻进行操作,在对方案进行更改的过程中,应该确定好区域点的位置,实现对实际模型的更改,从而确保飞机可以较为稳定的操作,防止各类改造行为的出现使飞机制造的成本过高。

第8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关键词: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3-02

目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新版图设计员工时,都希望找到已经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并且熟悉本行业规范的设计师。但是,IC设计这个行业圈并不大,招聘人才难觅,不得不从其他同行业挖人才或通过猎头公司。企业不得不付出很高的薪资,设计师才会考虑跳槽,于是一些企业将招聘新员工目标转向了应届毕业生或在校生,以提供较低薪酬聘用员工或实习方式来培养适合本公司的版图师。一些具备版图设计知识的即将毕业学生就进入了IC设计行业。但是,企业通常在招聘时或是毕业生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即使是懂点版图知识的新员工,电路和工艺的知识差强人意,再就是行业术语与设计软件使用不够熟练、甚至不懂。这就要求我们在版图教学时渗入电路与工艺等知识,使学生明确其中紧密关联关系,树立电路、工艺以及设计软件为版图设计服务的理念。

一、企业对IC版图设计的要求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版图设计员工时,除了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英语的应用能力等要求之外,大部分是考查专业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会对新员工做以下要求: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CMOS或BiCMOS、BCD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熟悉集成电路(数字、模拟)设计,了解电路原理,设计关键点;熟悉Foundry厂提供的工艺参数、设计规则;掌握主流版图设计和版图验证相关EDA工具;完成手工版图设计和工艺验证[1,2]。另外,公司希望合格的版图设计人员除了懂得IC设计、版图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Foundry厂的工作流程、制程原理等相关知识[3]。正因为其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而国内学校开设这方面专业比较晚,IC版图设计工程师的人才缺口更为巨大,所以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工程师,就成为各设计公司和猎头公司争相角逐的人才[4,5]。

二、针对企业要求的版图设计教学规划

1.数字版图设计。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由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结合版图验证工具实现的。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加载准备好的由verilog程序经过DC综合后的网表文件与Foundry提供的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文件和I/O的库文件,它包括物理库、时序库、时序约束文件。在数字版图设计时,一是熟练使用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如Encounter、Astro等,鉴于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推荐学生自学或是参加专业培训。二是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的设计,可以由Foundry厂提供,也可由公司自定制标准单元版图库,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设计好标准单元版图使其符合行业规范至关重要。

2.模拟版图设计。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无论是CMOS还是双极型电路,主要目标并不是芯片的尺寸,而是优化电路的性能,匹配精度、速度和各种功能方面的问题。作为版图设计者,更关心的是电路的性能,了解电压和电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知道为什么差分对需要匹配,应当知道有关信号流、降低寄生参数、电流密度、器件方位、布线等需要考虑的问题。模拟版图是在注重电路性能的基础上去优化尺寸的,面积在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问题。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性能比尺寸更重要。另外,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作为前端电路设计师的助手,经常需要与前端工程师交流,看是否需要版图匹配、布线是否合理、导线是否有大电流流过等,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懂工艺而且能看懂模拟电路。

3.逆向版图设计。集成电路逆向设计其实就是芯片反向设计。它是通过对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与分析、整理,实现对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洞悉。因此,对工艺了解的要求更高。反向设计流程包括电路提取、电路整理、分析仿真验证、电路调整、版图提取整理、版图绘制验证及后仿真等。设计公司对反向版图设计的要求较高,版图设计工作还涵盖了电路提取与整理,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工艺流程;而且还要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标准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三、教学实现

1.数字版图。数字集成电路版图在教学时,一是掌握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对UNIX或LINUX系统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指令;二是数字逻辑单元版图的设计,目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大都采用CMOS工艺,因此,必须深入学习CMOS工艺流程。在教学时,可以做个形象的PPT,空间立体感要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CMOS工艺的层次、空间感。逻辑单元版图具体教学方法应当采用上机操作并配备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电路和绘制版图,一边讲解软件的操作、设计规则、画版图步骤、注意事项,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紧随教师演示学习如何画版图,同时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速度,适时停下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若有错加以纠正。这样,教师一个单元版图讲解完毕,学生亦完成一个单元版图。亦步亦趋、步步跟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掌握速度更快。课堂讲解完成后,安排学生实验以巩固所学。逻辑单元版图教学内容安排应当采用目前常用的单元,并具有代表性、扩展性,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整个单元库。具体单元内容安排如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选择器、异或门/同或门、D触发器与SRAM等。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符合行业规范,比如单元的高度、宽度的确定要符合自动布局布线的要求;单元版图一定要最小化,如异或门与触发器等常使用传输门实现,绘制版图时注意晶体管源漏区的合并;大尺寸晶体管的串并联安排合理等。

2.模拟版图。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更注重电路的性能实现,经常需要与前端电路设计工程师交流。因此,版图教学时教师须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学生能识CMOS模拟电路,与前端电路工程师交流无障碍。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工艺对模拟版图的影响,熟练运用模拟版图的晶体管匹配、保护环、Dummy晶体管等关键技术。在教学方法上,依然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的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在内容安排上,一是以运算放大器为例,深入讲解差分对管、电流镜、电容的匹配机理,版图匹配时结构采用一维还是二维,具体是如何布局的,以及保护环与dummy管版图绘制技术。二是以带隙基准电压源为例,深入讲解N阱CMOS工艺下双极晶体管PNP与电阻匹配的版图绘制技术。在教学时需注意晶体管与电阻并联拆分的合理性、电阻与电容的类型与计算方法以及布线的规范性。

3.逆向版图设计。逆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标准单元的命名规范、所有标准单元电路结构、常用模拟电路的结构以及芯片的工艺,要求学生熟悉模拟和数字集成单元电路。这样才可以在逆向提取电路与版图时,做到准确无误。教学方法同样还是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教学流程,达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当以一个既含数字电路又含模拟电路的芯片为例。为了提取数字单元电路,需讲解foundry提供的标准单元库里的单元电路与命名规范。在提取单元电路教学时,说明数字电路需要归并同类图形,例如与非门、或非门、触发器等,同样的图形不要分析多次。强调学生注意电路的共性、版图布局与布线的规律性,做到熟能生巧。模拟电路的提取与版图绘制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常用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因为逆向设计软件提出的元器件符号应该按照易于理解的电路整理,使其他人员也能看出你提取电路的功能,做到准确通用规范性。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应面向企业,按照企业对设计工程师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开始就向学生灌输IC行业知识,定位准确,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相关知识。本文从集成电路数字版图、模拟版图和逆向设计版图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教学可以满足企业对版图工程师的要求展开探讨,安排教学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做了分析探讨,力求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IC行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霞,余菲,赵杰.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4):5-8.

[2]刘俐,赵杰.针对职业岗位需求?摇探索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8.

[3]鞠家欣,鲍嘉明,杨兵.探索微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80-282.

[4]李淑萍,史小波,金曦.微电子技术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11):13-16.

第9篇:合同管理模版范文

[摘要]中小出版企业占据了我国出版行业的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出版行业的整体的运营现状和发展态势。因此,研究中小出版社的发展策略意义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当多的中小出版社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小出版社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提出中小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制胜之道。

[关键词]中小出版社;困境;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34-02

近年来,国内书业竞争日渐激烈:大到各地的出版集团组建,发行企业的连锁经营、规模化运作,小到各出版单位出书范围的扩大,出版社的分支经营、异地扩张,以及各地的书城、大卖场之间的商战,甚至到激烈的价格战等,这一切无不预示着书业“大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状况下,出版产业的“二八效应”凸显,即由不到100家年发行码洋1亿元以上的出版社占据了整个国内书业80%的市场份额。随着大型出版社的集团化、企业化的发展,民营工作室的大量崛起,他们扩张市场、加大竞争的势头更加猛烈,这无疑会给剩下的400多家年发行码洋不足1亿的中小出版社带来更大的冲击,占国内出版社总数80%的中小出版社的处境将更为艰难。

1中小出版社的发展困境

目前,我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含副牌社34家),其中,年出书品种500个以下的出版社有445家,年生产码洋在一亿元以下的约412家,分别占出版社总数的80%和7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而且行业的集中度很低。有的小出版社在行业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它们之所以还能生存,主要是与当前的出版体制有关。一方面,由于政策上的需要,这些出版社都有国家的事业费补贴,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出版市场竞争不充分,使这些出版社仍有可能通过市场赚得一些利润。近几年来,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使得目前出版社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与此同时,大量图书工作室的崛起和国外出版企业的进入,大多数中小出版社的经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大出版社和民营书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随着国内出版产业的不断竞合,国内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出版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通过组建出版集团,转换运营机制,利用资本运作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地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品牌效应愈发显著。民营书业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通过优胜劣汰也已经初步在市场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它们充分利用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以其高效、灵活的独特优势,在出版业中占据的比重迅速上升。而此时的中小出版社既没有大型出版社的资本和资源优势,也没有民营书业灵活的运营机制,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被逐步的边缘化。

12中小出版社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这些中小出版社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症状。诸多中小出版社仍然以“事业单位”自居,经营管理模式上仍然留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有些中小出版社也尝试进行市场化改革,但在缺乏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和管理理念的条件下,仅仅将出版社改成“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模式远远不够。这些中小出版社普遍缺乏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没有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致使中小出版社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企业流动资金,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出现举步维艰状况也就不足为奇。

13自身的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方式落后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中小出版社没有自身的营销渠道,普遍通过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进行营销,没有同客户的议价能力。由于长期以来事业性质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少工作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调研不充分、选题策划能力薄弱、渠道建设落后、营销推广模式陈旧,发行人员只知道看订单发书,图书销售仍然停留在“发行”阶段而非“整合营销”模式。而且在目前图书销售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壁垒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中小出版社面临着退货大幅度上升、利润下滑严重的不利局面。

14产品缺乏竞争力,品牌效应差

图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都相对较弱,这是几乎所有中小出版社共有的不利因素。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中小出版社在进行前期投资(如高额版税支付、图书整体设计等)和市场运作(如图书媒体宣传、渠道推广等)方面很难有大规模的动作。很多有实力的作者和书业人才十分看重出版社的规模和品牌,这样中小出版社策划到优秀选题的几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国内的图书市场还存在一系列不规范的竞争现象,很多中小出版社好不容易策划出了特色图书,而盗版、“跟风”现象往往很快就会出现,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又会被一一分割。而面对这种情况,大的出版社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实力背景,发行渠道多,产品上市面广,打击盗版的能力强,相关产品开发跟进及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样的损失,但是中小出版社由于规模有限,在发行渠道方面的话语权较弱,也就只能无奈地看着利润流失,早期的投入变成为他人所作的“嫁衣”。

此外,中小出版社还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产品结构不合理、盲目发展,片面追求高码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人预言:如果失去国家政策的庇护,中小出版社将在一夜之间消失。这样的话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2中小出版社的优势所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读者的阅读空间更加广阔,出版社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会更大。正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国内的出版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步伐刚刚迈进,出版社还有出版专有权,图书市场竞争还未形成定局的大背景下,虽然中小型出版社资本少,经营规模小,在人才、管理、渠道等方面缺乏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同时,它具有组织、决策较快,负担较轻,管理成本少,生产经营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等优势。这也成为了广大中小出版企业的潜在竞争力。

从国外的出版产业发展来看,虽然那些出版巨头不断地通过企业并购和重组垄断着市场,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那些中小型的出版企业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在某个行业内不断做精做细,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小型出版社都在开发微观的图书市场。国外出版业的发展历史证明:生存下来的小型出版社必定是有专长的出版社,必定在某一个微观的专业出版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和品牌。中小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出版社一定要使其品牌成为某类信息或某个专业权威性的保证,这不仅是一个专业出版社的方向,这也是西方中小专业出版社成功的经验。中小出版社只要明确定位,敢于创新,反应敏捷、善于求变、在与大社的竞争下仍然能够寻找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和区域,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

所谓开创“蓝海”,即蕴含着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企业应该摆脱常规的竞争思维,而应该在关注买方价值提升的基础上,将创新、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为一体,以同时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从而摆脱与竞争对手的直面竞争,在释放新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中小出版社的差异化战略实质就是以产品开发为核心和先导,以提升读者的价值需求为宗旨的低成本扩张战略。中小型出版社只有把追求卓越价值作为核心价值观,把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作为依归,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方能够有杰出的表现和作为。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我国一些中小出版社不断开始自身的改革与探索之路。一些中小出版社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或板块方面取得了比较优势,实现该领域或该板块的规模经济。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以对外经济贸易图书为核心,以商务英语、工商管理、法律图书为支柱的选题结构,并在对外经济贸易类图书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和特色,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世界市场行情(国际营销)等一直是出版社经典图书,被业界俗称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摾献趾艛”,被全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累计销售量均在百万以上,有的累计突破300余万册。很多读者形成了“读经贸书,选外经贸社”的共识。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围绕着土木、建筑专业方面的教材不断深入挖掘,1998年以来,该社陆续开发和组织了“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类专业系列教材”、“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等,形成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的特色和品牌。其他一些知名出版社,例如外研社,也是从自身专业的领域出发,做精做细,十几年间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社一跃成为年销售码洋近10多亿的知名大社。

3中小出版社的制胜策略

31通过专业化经营,树立自身品牌

中小出版社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立足于本专业给予深度的挖掘和扩展,以市场差异化开发为核心,打造出不可替代的或者替代程度很低的产品,在“专、精、特、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取得比较优势,逐步实现规模效益的良性增长,从而由“专”变“强”,由“专”变“大”。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并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和市场认可度,这是总体实力不强的中小出版社走出困境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明智之举。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中小出版社可以认清自身定位,切实考虑某领域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开发自身较为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在选题策划和营销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不会大量增加的前提下也能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走出一条低成本扩张的新路子。另外,随着读者需求越发多样化,图书市场的细分程度越来越高。大型出版社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小出版社自身的局限性也决定其很难在关注程度高的出版资源的竞争上获得比较优势,这就要求中小出版社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在细分市场和小众市场的调研分析上下工夫,从“被遗忘的角落”发掘出“宝藏”。

32善于整合内外的优势资源

从传统的出版企业运作的“一条龙”模式转变到事业部制的出版运作机制,重点抓好选题策划和图书营销两大主要环节。通过整合内部人力资源。使社内编辑、生产、营销、编务各个部门岗位人员数量与质量的合理配置与正常流动,达到减员增效,进一步发挥出编辑与营销等重要岗位人员的带动作用。另外,利用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通过与社会上的专业公司合作,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例如,在选题方面,可以与广大的文化工作室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利用他们的创意来丰富出版社的选题;在编辑、翻译等中间环节,广泛的与专业人士取得友好合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编外队伍;在印制方面,寻求可长期合作的诚信伙伴,降低成本和风险,在稿源方面,建设稳定的作者队伍确保拥有稳定的稿源;在销售方面,既要有传统的社店合作,通过寻找共同的利益,

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还要加大与图书流通相关的其他渠道的合作,提高市场推广的力度。

33建立灵活的企业运营机制

中小出版社转变管理模式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在国外的一些中小出版社,只有策划编辑和销售队伍,其他的诸如文字编辑、印前制作等环节都采用外包形式,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同样,国内中小出版社在组织制度的建设上也应该有别于大出版社,应该建立以选题策划和营销为中心、部门层级设置较少的组织结构,以形成效率高、反应快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突出“灵活”、“高效”的特色。例如,在加快图书生产流程上,缩短生产周期,快速抢占市场。再如当前的POD(即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和经营模式,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物流资源、人力资源,让图书出版更节约资源、更节省成本、更高效、更个性化。

34运用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

中小出版社要建立自身独特的营销渠道。在与传统的图书营销渠道的合作上,可以采用制,即出版社拥有本版图书的总发行权,充分利用大的中盘商进行本版图书的。如四川天地出版社选择民营的上海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作为其图书发行的总,当代中国出版社选择了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为其总,两社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除了与新华书店等传统图书销售渠道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外,更要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例如,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营销在各个行业的营销中逐渐兴起。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互动性、直观性、便捷性和低成本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一些专业的图书销售网站,如“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已经成为上班一族购买图书的重要途径。中小出版社应当注重企业的网站建设,充分利用自己的企业网站开拓营销平台,还要结合邮购、读者俱乐部和其他一些直销的方式开展图书营销,以达到有效地减少图书的流通环节,降低图书发行成本,扩大图书销量的目的。

35放眼海外市场,发展版权贸易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版权贸易的交易额正在逐年增加。中小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出版社,可以通过引进国际上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强化自身的出版特色与图书品牌,形成权威类图书,引领国内相关专业图书的潮流和趋势。另外,可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魅力,运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自身的特色图书推介出去,扩大本社的品牌影响力,赢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类图书《品味中医鸡汤》,被成功的推介到台湾地区,在当地图书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追根究底,我国中小出版社的发展状况普遍不佳,是由当前的出版体制所决定的。只有通过进一步地深化出版体制的改革,建立出版企业的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优胜劣汰,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中小企业也应当从自身的现状出发,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立足本专业出发,努力树立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追求创新,才能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实现从弱到强,引领行业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朱璐,周鼎.中小出版社经营战略管理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1(6).

[2]曹胜利,谭学余.对改制后中小出版社发展道路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1(10).

[3]苏磊,张昕,薛陶,苏青.后转制时代中小出版社的战略抉择[J].科技与出版,2011(6).

[4]皮胜,柏子康.后转制时代,中小出版社如何演绎服务升级[J].编辑之友,2012(2).

[5]邱建国.中小出版社发行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广角,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