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精选(九篇)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第1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在城市设计规划中,风景园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项目,植物景观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体现园林整体的设计规划方向和思路的过程,并且是提高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重要步骤,所以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好风景园林。

一、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以及原则

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园林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现代化园林设计理念,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长久以来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产出,并且指导着我国未来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植物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现代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这种园林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植物的设计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主,目前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使得植物景观在种植时能够满足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绿地、以及住宅、工厂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园林。另外一种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的园林,这种园林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建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供市民们欣赏和生活。这种园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绿地以及滨水的公园,郊区的公园等地方进行设计。而园林设计的规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护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在建设现代化园林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生态化完整循环的生态园林,并且对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进行协调,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发挥出风景园林的真正意义,做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要点

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分析现状,其次进行概念规划,第三步进行方案设计,第四步是对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设计施工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设计配合[2]。

(一)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之前,对园林的施工地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个阶段是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关键,保证了园林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分析施工地区的现状时,主要要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三个工作。资料收集是对施工场地所属的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当地的基本气象、土壤、水温、地质的情况以及当地与植物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现场调研就是对施工产地的土壤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对施工地区周边的整体绿化情况,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等情况进行了解。

(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设计师根据施工地区所属城市的整体规划理念,结合现状分析的资料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提出一个大概的规划思路,并提出整个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新意和特色。

(三)设计方案。在规划好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之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调整规划概念中的层次以及内容,并且将概念进行深化和细化,将宏观的概念方向变成具体的细节步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规划的宏观内容全面有序的展开,将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行分区,并整合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然后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的再次细化和调整。将方案这几中的内容借鉴园林植物配置和设计的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归置,并且表面种植的数量和需要间隔的距离等,深化设计是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同步进行的细化过程,是对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调整。

(五)设计施工图。施工图的设计囊括了植物种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预算、工程的监管和验收等工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设计。施工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种植某种植物的目的以及种植植物的具体步骤和细节。植物的施工图明确了植物种类、名称、种植位置、行距、数量、规格等大多数需要施工中注意的问题,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选用情况以及种植植物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资料和要求。是最终进行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而出现种植的问题。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对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重新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现场的施工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这个过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效果和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设计师要积极的对施工进行配合。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遵循现代园林设计原则,并且做好设计前的现状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规划概念,同时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导施工的施工图,才能够使植物景观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风景园林的质量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牛艳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00-4104.

[2]任斌斌,冯久莹,李树华等.模拟邯郸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6):870-877.

第2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由比利时的数学家、生物学家P・E・Forest于1838年提出,最先是由美国农业部的森林管理局用于对野生动物的管理。1985年,美国农业部林业局首次将LAC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领域,用以解决游憩环境容量问题。作为对环境容量理论的深化,对指导旅游开发,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不再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容量控制单一的局限在对旅游者人数的控制上,而是通过建立自身完善的理论系统,综合地考虑旅游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承受力。

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存在独立、共生、对立的三种关系(保继刚等,1999),而旅游的开发或多或少的都会给环境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下降也是不可以避免的,因此需要给旅游地设立一个可以接受的极限值,而景区管理人员的眼光也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数据上,而是要在这一极限范围内去探究多大强度的旅游活动是可行的。LAC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旅游区的现状分析,设定环境控制的各项指标,计算出与该景区相对应的可接受的最大的该变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对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监控,避免给环境带来破坏。

1985年由美国国家林业局出版的《荒野地规划中的可接受改变理论》报告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LAC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步骤,整个理论框架分为以下九个步骤:

(1)确定规划地区的课题和关注点;

(2)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种类;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检测指标;

(4)调查现状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

(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

(6)根据步骤一所确定的课题和关注点和步骤四所确定的现状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

(7)为每一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

(8)评价替选方案并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案;

(9)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和社会状况;

LAC理论的优势在于它通过对景区的资源和居民进行考察,针对目的地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设计景区的各项指标的具体量化数值,通过这种直观的数量化手段,让管理者更容易在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虽然有些指标也并不是能够那么简单的量化,但是较之以前的旅游容量的技术手段,LAC在可操作性上确实有其特色和优势之处。

20世纪90年代以来,LAC理论就已经被很多国外人士用于国家公园和旅游管理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仍停留在对环境容量定量数据的探究上。

二、 LAC理论在皖南古村落的应用

LAC理论作为环境承载力的一种变通方法,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和问题分析改善景区的管理体系,相比较计算体系复杂的环境容量体系,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基于旅游管理对象的性质而确立的综合、系统的衡量指标体系,更加的科学化,可操作性更强。此外,清晰的数据界定有助于更好的管理。

诚然,皖南古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加强了对保护的重视,采取了措施,遏制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诸如建筑的损坏、环境的污染、民俗的遗失等等),建立起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选取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古村落今后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AC理论从资源保护和游客体验两个角度设立监测指标,在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后,通过数据的分段来明确机会种类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措施。这种兼顾各方利益和全面综合的景区保护方法更具有优越性和进步性,本节以皖南古村落为例,运用LAC的管理办法,来指导古村落的运行和监控。

(一)确定规划地区的课题和关注点

第一步骤主要包括对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的界定:①确定皖南古村落的资源特征和质量;②确定皖南古村落规划应该解决的问题;③确定哪些是公众关注的管理问题;④确定规划在区域层次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

皖南古村落作为千年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徽州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理念,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洗礼,皖南古村落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还是较为完好的被保存了下来。总体而言,皖南古村落的资源禀赋较好,文化内涵价值较高。由于遗产资源的这种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古村落的开发模式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适当的开发力度,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因此,目前的发展重点应该是通过联合各相关利益者(政府、旅游开发商、目的地居民,适当的时候还包括游客),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实现古村落的健康化、可持续化。

(二)界定并描述旅游机会种类

旅游机会种类是用来描述不同的资源所要维持的不同的资源、社会和管理状况。以皖南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特征,对资源的保护和游客体验确定不同的旅游机会类型,当然这些机会种类必须是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与景区整体的规划目标保持一致。

(三)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检测指标

指标是针对监测活动所设立的直观反映。LAC理论下的指标选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可测量性,以量化的指标为主,具体的数据量可以方便管理者的决策,简化监控过程;二是实际性,即所设定的指标必须是要有意义的,尤其是对景区的实际保护工作。通过一整套的指标体系对目的地进行监控;三是灵活性,由于LAC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样的指标体系仍然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不断地完善,科学地决策。LAC理论关注的对象包括资源和游客两部分,下面针对皖南古村落的资源状况和游客体验设立了相关指标。(见表1)

(四)调查现状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

资源和社会现状的调查时为接下来的步骤(五)确定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标准,调查的内容即为步骤(三)所设计出来的监测指标。

(五)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资源状况标准和社会状况标准

标准是为每一个旅游机会种类所划定的极限值,为管理者的监测与行动提供依据,这也体现了LAC理论的字面意义。这里所说的极限值是协调好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和专家等的意见,以每日的游客量为例,景区的开发商当然希望这个数值越到越好,门票收入越多越好;可是游客数量的增多,容易造成拥挤问题,扰乱当地居民原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会给他们的生活习俗带来一定的冲击;旅游活动频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对景区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由于遗产资源的功能多元性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景区的产权十分复杂,当涉及资源的保护问题时,容易造成“踢皮球”的局面。

(六)根据步骤一所确定的课题和关注点和步骤四所确定的现状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选方案

替选方案是规划者和管理者根据步骤一和步骤四所获取的信息,来探索旅游机会类别的不同空间分布。不同的方案可以满足不同的课题、 关注点和价值观,但是都不能与保护区的天然性质相违背。下面以大气净化对旅游的承载力、植被对旅游的从承载力、噪音的感知

为例。(见表2)

(七)为每一个替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

步骤六所确定替选方案,只是制定最佳方案的第一步,管理者和规划者应该知道从现实状况到理想状况的差距有多大,还需知道必须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动,才能到达理想状态,从某一种角度来讲,在步骤六中,应该为每一个替选方案进行代价分析,确保所确定下来的管理行动计划方案是最佳的。(见表3)

(八)评价替选方案并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案

根据以上七个步骤所确定的分析框架和调查结果,评价上述旅游机会种类下的管理行动计划的代价与优势,再综合考虑课题、关注点,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即旅游规划过程中就要融入资源保护的理念,通过指标数值的确定和管理行动方案的代价权衡,为景区的各项管理指标确定一个数量的极限值,在此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程度都是可接受的,这也就是LAC的理念所在。

(九)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和社会状况

进行到此阶段,形成皖南古村落的LAC管理成果,通过文本的形式将规划的结果展示出来。该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资源和游客的各项监测指标,以及标准的划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对成果的实践,即对景区整个运行过程的监控。通过古村落管理部门,或者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各项指标定期进行考核,一旦其中的某项数值超过极限的时候,就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因为过度的旅游活动而引致的对资源的破坏。

三、结语

第3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思路;设计步骤

1 引言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3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3个阶段:(1)起步期(初级阶段)。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2)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3)成型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以上3个阶段,对于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每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第一步和第二步实际上就是城市生态化发展阶段,生态城市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高级境界。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已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有很多城市仍在继续重蹈传统工业化发展老路。

4 城市生态规划方案分析

福建省厦门市依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开展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和“生态立市、生态兴市”为主要宗旨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几个方案,但都是以城市的基本环境围绕着发展生态城市为主线提出的。

其中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设计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总体目标:依据“优化岛内、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构想,突出“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自然特征,构建支撑整个生态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加强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及经济聚集功能开发,充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及生态产业,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活力及培育城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启动数字化生态城市管理系统,确保用8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生态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健康、安全、社会永续发展、兼备海城特色、适宜创业及生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位海湾型生态城市。

5 结语

总之,面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为只有这样,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才有其从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长久的安宁和健康。

参考文献:

第4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实例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45-2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是太原市西山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重点工程,也是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绿化规划为例,探讨了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绿化。

1 当地的现状

1.1 社会环境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地区,北起汾河二库公路,西至横岭、庄头,南至甘草峁,东至西山脚下,规划公园内有崛围山、崛围山、多佛寺、土堂大佛旅游景点及柴化路和去往汾河二库的专用道路。北面紧邻汾河二库景区据有较多的旅游资源。

1.2 自然环境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多为石质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较陡。部分地区经过四十多年的造林,形成大片的混交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是东边沿山地带分布数家停产的石料厂,地质条件破坏严重。西部多为农民的农用耕地,由于地下水位较低,产值很低。近百年来,当地石膏矿开采及挖山取石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出现,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极低,一些村庄出现人、畜吃水困难的现象。一些村民不得已搬迁,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荒废。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就是要求注重景观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保护与公园开发相结合。公园建设必须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有:景观景点、野生动物、古树名木、环境卫生等,规划中应分别保护对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在实施中落到实处。同时,尚需在公园范围内按景区划定保护等级。公园按自然界线划分适当范围的保护带。

2.2 重点原则

重点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化公园的主体。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应坚持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林区潜在的能力,保持森林野趣,使森林景观资源来于自然美而胜于自然美。在经营管理上,应注重现有风景林的定向培育和低效林的定向改造,提高森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服从和服务于景观资源旅游品位的需要。

2.3 协调原则

要求建设内容相互补充,景区意境相互融合,建设环境相互协调。森林公园规划和开发项目本身应相互协调,综合平衡。建筑物、构筑物应自然天成,注意与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和共生,讲求和谐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3 城郊森林公园绿化规划主题

太钢城郊公园地处旅游区,既有自然分光、又有多佛寺、土堂大佛等宗教文化,因此在设计上以生态旅游为主,结合园区内的崛围山、多佛寺、土堂大佛等旅游景点,以崛围红叶和登山参观寺庙、登塔望远为主题,在保留原有植被不动的前提下,扩种带有秋日变红的树种,打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4 绿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建设步骤

根据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的地形、地貌将园区划定为五个区域

(1)大部分为太钢义务植树基地,地形相对平缓及阴坡面分布有油松,已基本成林,阳坡植被稀少,需要进行补植补种,树种以侧柏为主,混交黄栌,形成四季有绿、秋季满山红叶的格局;沿山地方分布一些停采的开山破坏面,本着恢复生态,重建生态系统的原则,采取修整地形,重造地貌,草、灌、藤相结合的办法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将结合该区建设规划布设适宜的园林景观;沿山二坡地,根据立地类型,种植以红叶为主的阔叶树,树种有元宝枫、火炬、臭椿、国槐,混交部分针叶树。

(2)西北部地区多为宜林荒山,零片分布有油松林和以黄刺玫为主的灌木林。在黄刺梅区域插种油松等常青树种;在没有植被地段,采取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方式,栽植油松和侧柏、白蜡、栾树、椿树、火炬树、元宝枫、山桃、紫穗槐、柠条、黄刺梅。

(3)为黄土沟壑地带,配合当地的经济模式以经济林为主,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枣树、苹果等建设经济林景观带。根据各乡村的土壤、小气候等地理条件,结合本地农民的栽种植习惯,选择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乡土树种、引进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品种,在本区域内进行科学栽植管理。

(4)南部原有的植被分布较好,采取补植补种的方式,增加该地区的植被种类,在适宜种植的地区阳坡补种侧柏为主黄刺玫、山桃、山杏为辅的混交林。阴坡种植油松、樟子松、为主、黄栌、火炬、柠条为辅的混交林、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视觉效果。

(5)中部地区围绕横岭和庄头两个自然村,为黄土台垣地貌类型,土层深厚,为主要农作区、自然植被稀少。沟谷地有少量油松片林,杂木林。主要以经济林为主,经济树种可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枣树、苹果等,林下采用豆科牧草覆盖,如苜蓿、草木樨、小冠花等,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一方面滋养地力,在原有农田上采用块状混植方式,即便于管理又能形成多样化景观,在不宜发展经济林的陡坡、阴坡采用两种混交方式,一是油松、樟子松、杨树、刺槐为主的主辅混交林,点缀白蜡、栾树、椿树、火炬树、元宝枫,即实现了四季常青,春夏秋冬又皆有景可观。二是以黄栌、山桃、紫穗槐、柠条、黄刺梅为主的灌木混交林,可以实现春夏秋冬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以上部分为我们对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的绿化规划,公园项目建设是有益于每一个人的一件事,我们也会尽全力为公园的建设付出我们的辛苦和汗水。相信项目的建成会为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健康身心、放松心灵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 谢凝高.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和对我国风景区的思考[J].城乡建设. 1995(08).

[2] 张杰,张运来,赵克尊.帽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与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报.2000(02).

[3] 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田卫,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4] 江海燕,曾丽娟,黄高辉.森林公园规划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共赢――以东莞市大屏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广东园林.2005(01).

[5] 吴为廉,葛春霞.森林走进城市 城市呼唤森林――以共青森林公园为基准,构筑上海现代森林城的战略策划[J].规划师.

2002(04).

[6] 王存禄,袁颖,程弘,魏秀元,赵军.景观敏感度评价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甘肃林业科技,2000(03).

[7] 马剑英,孙学刚,贾戎.兰州地区森林公园质量综合定量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02).

[8] 吕忠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理论与技术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0(01).

[9] 廖德平,张华海.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01).

第5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速写;策略;美术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51-02

【作者简介】钱燕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210036)编辑,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美术编辑。

2014年上半年,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专业统考考试说明》,其中美术统考最大的变化是在素描和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必考科目――速写。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希望通过速写项目拉开差距,挤去艺考大军的部分泡沫,让真正喜爱艺术、艺术素养全面的学生继续深造,回归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本质。

近几年美术专业始终呈现升温趋势,一些高考生为了获得大学通行证临时转行突击美术,经过短期训练,强化一些应试技巧,三个小时的素描、色彩考试,慢慢磨也能磨出来,所以专业水平测试并不能使考生拉开明显的差距。而新增加的速写项目要求考生30分钟画两幅人物速写,短期的训练只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而线条的灵动、流畅,画面的生动性和艺术表现力等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训练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在速写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的升华,通过多种形式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速写能力。

一、了解感受,做好速写训练相关基础知识准备

1.从临摹入手,感受速写的表现技法。

对优秀作品进行认真临摹,是提高速写水平的一种有效办法。通过临摹,可以研究借鉴他人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如画面的构图、结构的把握、线条的组织、黑白灰的处理、节奏的表现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临摹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不同的范画。速写的风格多种多样,采用的工具也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有的以线条为主,有的以明暗为主,有的线面相结合,不同的工具和表现形式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临摹,找到自己最佳的速写方法。

2.了解人体解剖知识,掌握运动变化规律。

学习并掌握好人体解剖知识,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大的结构关系、外形特征及运动中的体块变化,对画好人物速写是很有帮助的。建议在速写训练的同时,多参看一些人体解剖教程。

3.打好素描基础,逐步练就造型能力。

速写和素描培训在我国分为两个不同的科目,在西方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无论是长时间还是短时间的写生都是素描。实际上速写是比较简约的素描,它们在观察方法、对于形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方面都是一致的。学生在速写训练时要把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到速写当中,素描扎实,画速写就有较多受益,两种训练方式结合,互为补充才能逐步练就坚实而全面的造型能力。

二、循序渐进,通过写生训练提升速写能力

1.静态人物慢写。

正确的速写练习应当从慢写入手。静态人物慢写是指作画时间稍长(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的一种速写形式。速写的目的不是有多快而是有多好,要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形体结构的表现概括大胆、人物形象动态刻画生动到位,至于用多少时间先不用在意。速写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时间就自然而然缩短了。由于慢写时间相对充分,这就要求造型相对准确、画面充实。以40分钟的人物慢写为例,其作画步骤如下:

(1)动笔前先对作画对象进行仔细观察,注意人物的总体外形特征,人物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及透视变化。把观察所获的总体外形印象在画纸上进行构图设想,取得合理构图。(约用5分钟)

(2)用简要的虚线画出人物动势。以头部为比例单位,用长切线自上而下画出身体的各部位位置。此时要注意各部位之间的长短比例、位置关系及透视变化。(约用5分钟,见步骤一)

(3)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用短线画出人物各部位外形的主要起伏、结构关系,可适当注意头部五官的位置特征,边画边检验前面的虚线是否准确。(约用5分钟,见步骤二)

(4)画出主要衣纹和手脚的动态特征,注意透视关系和线条的穿插。不一定把每个部位都画完整,画七八成即可,留点余地以便深入时再调整。(约用15分钟,见步骤三)

(5)最后进行深入调整。在各部位主结构线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细微的形体转折起伏,适当强调主体部分。这一过程应注意把握画面的黑、白、灰及线条的疏密关系。(约用10分钟,见步骤四)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2.静态人物速写。

静态人物速写时间稍短,以20分钟左右为宜。每个步骤所用的时间都相应缩短。深入阶段不要看见多少画多少,要有取舍地画,通过概括、组织,画出代表主要结构关系的线条,这样就不会面对复杂的对象无从下手。最后可重点注意调整线条的疏密与节奏的变化。

3.有规则的动态人物速写。

学生在刚开始画动态速写时较难入手,可以选择重复性强的动态对象进行练习,如拉锯、铲土、健身器械上的活动等。有规则的动态速写动笔前应仔细观察对象,选定运动过程中最能体现“造型性”又最具美感和力感的瞬间动作入画。这类速写起笔的线条要能表达对象的动势特点。有规则的动态,乍一看似乎只有局部在动,事实上相关联的其他部位也在活动,所以,拉动态线条时切不可注重局部,而要画整体。

4.无规则的动态人物速写。

无规则的动态速写与有规则的动态速写有很大不同,在随时变化的对象中,无法用反复观察的方法捕捉对象,也无法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法表现对象,依靠的是对对象运动变化过程中动态的“选定”和对选定动作的感受和记忆。因此,画这类速写时要求学生情绪饱满、专注,这样才能对具有画面感的瞬间动作留下印象,动笔时还要讲究速度,果断地将捕捉到的动态用最简洁的线条准确地勾画出来。这类速写要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有时要靠默写完成,因此难度较高。

三、拓展延伸,提高速写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

1.动态默写。

所谓默写是指将想要画的形象直接默画下来,而不是对着对象写生。学生在有一定速写基础和相关人体解剖及透视知识后,可多作默写练习。开始练习时可将自己画过的速写默画出来,再对着原稿纠正默画的不足之处,这样反复练习,默写能力会逐步提高。还可以采用看一眼对象,将形象记在脑中,凭记忆将画作完成的练习方法,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提高较快。

2.速写想象画。

动态想象练习是基于默写有一定基础后进行的。当我们观看电影、电视、舞台戏剧后,可根据印象对人物形象、动作、场景等进行默写或快速组织构图内容。这类练习带有一定的创作意味,可以作一些适当的夸张、强调,以增强画面生动性和艺术感。

第6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动态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Huaina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actic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stage city short-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necessary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programming, dynamic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new thinking and new method, so that the city government through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city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control.

Key words:city;first phase construction planning;mov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近期建设规划是依据法定已批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际部署,并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第一阶段,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由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要贯彻城市建设远景与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的方针;因此,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对安排城市各项近期建设项目,解决近期建设实际问题,指导当前各项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和经济意义。但传统的编制思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编制方法的不足之处

从传统编制方法来看,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仅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在总体规划审批后,仅对近5年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与绿化、民生工程、园区建设等目标与重点有所安排和考虑。而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般为15-20年,因而当近期建设规划年限过后(即城市总体规划实施5年后),不再编制相应时期的近期建设规划,使相应时期内的城市建设重点、时序、规模、投资等内容和总体规划后10-15年没有合理安排,降低了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引导。此外,传统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计划性强,缺乏对宏观环境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使规划对近期建设项目安排不、不足且又缺乏应变能力,削弱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性。同时,由于没有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管理规定相制约,造成建设项目分散、配套实施不全、环境景观零乱和效益低下的局面,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被动。

2.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必要性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与速度出现前所未有的景象,及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可更好地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补充、调整近期建设方向与内容,实现城市建设的动态引导和管理,为政府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干预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日益市场化,将使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住房市场化,给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设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可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步骤和内容,体现市场经济下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城市实现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2增强规划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经济效益,出现片面追求高容积率和高利润等急功近利的问题,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损害,如中小学、幼儿园、医疗等公益性设施实施难度加大,公共绿地被侵占等问题。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政府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干预建设的重要手段,势必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实现政府对城市建设的积极引导和控制作用。

2.3具体落实政府对城市近期工作的安排

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可有机地将城市社会经济、近期项目和各项事业近期建设计划结合起来,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计划,适应其调节与选择的需要,对计划制定和政府决策起到咨询和参谋作用。

2.4提供规划可操作性

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可提高规划对市场的引导和规划的可操作性,使城市管理部门能够依据城市发展与市场走势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各种关系,真正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的思路与特点

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是以解决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原则,根据上一年城市建设的情况与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情况,适时调整和补充今后五年城市建设的思路与项目安排等,其主要思路与特点如下:

3.1体现规划的龙头作用

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一改以往由规划部门综合各有关部门发展设想等做法,而是规划部门的主动行动,即先由规划部门提出规划方案,再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根据各部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后,上报市政府审批。这样,规划部门可以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城市当前建设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不再是完全根据各部门的利用和发展建设要求,从规划布局、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城市近期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建设内容,有利于规划龙头作用的发挥。

3.2对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的研判

通过对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执行情况的回顾,可从中总结和分析出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发现问题,使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更能体现政府的意图,更能贴近现实,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3规划是动态的、连续的

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作为年度性工作,具有明显的动态和连续性,这是适应城市功能不断发展和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更新和优化的需要,在短期内使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景观和环境面貌等方面有所改善;根据城市建设状况及时调整和控制城市建设中的重心,能促进城市各项功能建设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动态引导和管理。

3.4强调解决城市重点建设的问题

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是以解决城市建设中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城市建设重点、实现城市有序发展为目标的,并可根据城市近期发展需要提出优先项目计划,为城市建设留有余地。

淮南市根据当前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综合环境混乱、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绿地广场偏少、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等问题,在2011-2015年近期建设规划中,提出了转型与跨越的发展战略思路,着重于提高城市载体为功能、盘活现有土地存量,提出的建设重点是:1+6的新区建设即1为山南新区,6分别为滨淮河新区、滨高塘湖新区、滨瓦埠湖新区、凤凰湖新区、焦岗湖新区、潘集新区; 4+7的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城市景观和环境的综合改善、城市绿化与市民广场、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旧区改造与新区开发、产业调整及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高等。

4.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4.1主要内容

淮南市近期建设规划是以国务已批的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所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依据,通过对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设施情况的总结,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安排近期土地投放量、提出近期建设的主要项目,确定近期建设范围和建设步骤,估算近期项目总造价和制定实施措施等。因此,淮南市近期建设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城市近期建设实际情况,提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重点项目。主要编制内容如下:一是对中心城区近期拟开发建设地区和规划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计划、开发方式、开发强度等进行研究和合理安排;二是从有利于城市近期经济建设和城市空间景观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出发,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对城市近期建设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三是挖潜城市现有土地存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四是结合淮南创建绿色生态城市,重点规划建设生态公园、道路绿化景观带和、滨河湖景观带等项目;五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积极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建设。

4.2编制方法

编制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淮南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政府重要的年度性工作,是城市规划局的一项重要的年度工作,该项工作建议由规划局牵头,各区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委托规划院完成。工作阶段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每年1月份开始,在上一年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基础上,对上一年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现状调查与收集的内容有:土地利用、项目审批与实施情况,住宅、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和市政工程等实施建设情况,以及城市景观、绿地广场、城市综合环境整治、环保、防灾等方面与近期规划编制相关的资料;二是每年2月份,收集各有关部门当年的工作计划和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对上一年编制的近期鬼狐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下一年度要实施和重点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每年3--7月份编制规划方案,依据本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找出近期建设规划急需安排的规划项目,合理估算近期建设所需投资;四是8-10月份,规划方案向各部门征求意见,修改、补充与完善方案,规划局组织专家评审并进行网上公示,规划局政府审批;五是每年11―12月份,在政府安排下一年度规划建设计划与任务时,以近期建设为依据,为政府确定下一年度提供建设项目参考。

结语

编制动态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它不仅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建设的需要,及时地为当前的城市建设项目提供预先安排和设想;为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作出正确的判定与决策,及时提供咨询;同时为政府确定年度建设项目提供参考范围,避免先决策后作可行性研究的现象。城市政府试图通过动态性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实践,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政府年度计划的落实。目前,编制动态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已成为淮南市一项重要的年度性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1.1生态型校园特点

校园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特点: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家标准。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

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2.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2.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①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④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2.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二五”生态型校园规划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于上世纪50年代,校园建设存在功能分区不明、景观布局单一、基础设施老化,耗能严重等情况。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同时提出结合学校现状及实际情况分步骤按计划逐步实现生态型校园。为此,我校在“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型校园理念,现就我校该项工作情况加以介绍,以资共飨。

3.1我校校园环境现状

我校于1975年从北京迁至武汉,校园建设布局较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插空建设现象较多,各校区的学科布局以及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校园用地由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学校建设用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均缺乏艺术的变化,较少考虑兼容校园文化特色,缺乏亮点和新意。校园内绿化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话,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植物景观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很少讲究艺术构图和造型。

3.2学校“十二五”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原则及目标:

3.2.1节约性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3.2.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3.2.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3.2.4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3.2.5整体性原则。绿化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绿地中心的环境艺术小品,如雕塑、喷泉、景石、游路、广场、铺装等景观与绿地规划应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

3.2.6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我校校园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符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学校现状及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协调好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布局,逐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建设和谐校园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我校师生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水平,初步实现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

3.3“十二五” 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型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对生态校园的建设重点如下:

3.3.1 节能减排方面

1)雨污分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校园雨、污分流管网系统,雨水收集管网并入洪山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并入洪山区污水管网。在北区试点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北区东湖水塘合并规划,将地表雨水汇入东湖水塘储存起来,利用生态净化后的雨水资源进行校园浇灌、冲厕等。

2)太阳能能源的利用: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对我校新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均采用太阳能能源。若学校财力允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校区内全部学生宿舍利用太阳能能源的热水系统改造工作。

3)节水、节电系统: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水电二级计量安装工作,确保“十二五”期末水电表二级计量改造全部完成,三级计量改造完成70%;实现校内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9620KV,电缆管线入地工作完成。

3.3.2 校园道路: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道路及其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校园道路交通条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改造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道路主干次干分明;2)所有道路尽可能形成环线,减少断头路;3)视交通情况,在主要路口安装减速带和反光镜;4)利用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区域;5)道路两侧尽可能预留管沟、管群;6)资金使用以维修道路为主,若允许,考虑北门、东二门、西二门的修缮及改善道路周边环境。

3.3.3植被园林建设:1)完善校园的园林规划。计划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美化校园。包括消除土壤区;局部硬化地面,调整为植草砖地面,以增加雨水下渗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物种多样性,逐步改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被面积,绿化覆盖率从48.2%提高到55%。2)继续做好校园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东区家属区开辟樱花园和桂花园,打造3-5个具有地大人文情怀的精致园林景观和沿湖景观,与东湖风景开发区联合开发校内风景片区。

3.3.4固体废物处理:1)建设无扰民的校区内生活垃圾中转站。计划设立下沉式垃圾回收站,其中东区3个,西区3个,北区2个,预计总经费240万,可有效改善校园环境,消除异味,降低疾病传播率。2)逐步开展实验室废物单独收集,重点针对有毒有害废物,包括废弃试剂、污染样品的收集与处置,建立管理档案。3)投资20万元,成立可降解性废物的消化分解试点,待效果明显后逐步推广。4)枯枝落叶(打草)单独回收,就地利用:对我校每年秋冬季节均有很多的枯枝落叶,以往的做法是将其集中后清运至市政垃圾站,每年此类“绿化垃圾”清运费数万元。建议从“十二五”后,对此类“绿化垃圾”采取单独堆放,就地粉碎、腐熟堆肥等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

第8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生态河道;规划;规划设计;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59-1

生态河道规划的概念在1930年代德国的野溪治理工程中逐渐成形后,于欧洲的应用历史已近70余年,因而得以拥有足堪各国学习仿效的成果与经验。[1]在当前多数人对生态河道规划仅止于模糊认知的情况下,我国位处工程第一线的实务人员对其规划、设计无不感到手足无措。[2]因此,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其规划设计流程进行说明,以提供更清晰的生态河道规划的概念。

1 生态河道前期规划

前期规划成果应包括使用与功能需求计划、合理计划期程及整体工程概估经费等。因此,前期规划必须至少完成下列事项:

1.1 问题与需求

前期规划最可能由公共部门执行。当配合政策推动需要(配合其他上位计划)、民众陈请、或日常巡守发现问题时,必须透过进一步的分析,了解问题的成因及其严重程度,再判断根据项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然而,因为各地区的社区型态、产业、环境组成,及土地利用需求差异极大,在工程规划初,必定面临解决问题优先顺序难题。因此在完成理想图描绘后,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构想与概念。配合民众的再教育,使其确实感受到,判断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是建立在各项问题皆已受到平等而缜密探讨,未有偏颇的前提下所决议。

1.2 前置调查作业

为详实了解问题本质,进而判断解决办法,需透过前置调查作业执行。除基本的理化因子调查及生态调查外,还需进一步与地方居民互动沟通。主要目的在于让民众了解问题概况、整合民众的想法与看法,并获取地方性的文史资料。

2 生态河道综合规划

在确认现况问题的项目处理后,开始搜集规划前必要信息,包括地理环境特质、地方文史特质、生态环境状况与变迁,及民意等,使规划工作中进行决策所需资料尽可能充裕无虞,并对规划区内物理、化学、生物、时间轴及人等面向做全盘式的了解。

综合规划服务费用,得以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或服务成本加公费法编拟预算。采建造费用百分比法者,应依机关委托技术服务厂商评选及计费办法附表所定费率为拟编预算上限,机关得于预算范围内,制定必要服务费率;以服务成本加公费法推估者,得以所推估实需费用,编拟服务费用预算。且应视技术服务类别、性质、规模、工作范围或工作期限等,就服务成本加公费法、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按月、按日或按时计酬法及总包价法或单价计算法等4种方式,选择符合需要者,明订于契约中。因为生态河道规划执行常面临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或总包价法办理,难以确实预估合理费率或费用的情况,建议应以服务成本加公费法办理。综合规划可以以先期规划结果为基础,评选具有专业资格规划设计的服务厂商,并提出实质规划、设计成果及经费概算等。具体流程包括以下方面:

2.1 信息整合

分析综合规划应对规划区内外限制条件(如法规、潜在性天然弱点)及基地潜力与特色(可发挥、着力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判断。因此必须根据基地环境生物系统分析,及利用与传统工程差异性分析,判断适宜的工程策略,并进行民意沟通,使民众充分了解问题成因与影响程度、计划目标,尤其应听取民众愿景,以供未来设计参考依据。此阶段中,务必全力建立民众生态意识,此步骤将成为能否应用生态河道规划的重要关键。经过信息的整合、分析与评估后,即能决定考虑生态河道规划以外工程技术需要性,甚至可决议不采用任何工程施工,而改采其他非工程性替代方案。替代方案考虑在生态河道规划过程中落实,此为基于生态环境伦理与保育价值观所衍生的最大突破。

2.2 生态河道规划范畴界定

这一步骤需寻求最优处理方式,一般而言改善环境品质的经营管理工程,最常见的有下列4种:复育(restor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改善(enhancement),以及创造(creation)。[3]上述不同程度整治方法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视工程目的与目标以及现实中所能获得的环境资料进行判断。

2.3 规划方案确立

在整合并确认生态、景观以及安全的重点考虑后,需选定计划绩效指标,以检讨执行成效与目标达成率。规划阶段需举办公听会说明、沟通规划方案,协助民众选择最理想方案,再根据民意回馈与修改后定案,并依据环境与生态信息建立(生态)评鉴计划。

因而,生态河道规划在进入细部设计前,需先完成前期规划与综合规划。其主要功能系将规划阶段的努力及各方具体形成共识影像化,供细部设计的配置基础。同时,需确保必要的安全性,并考虑水质、生态、景观、亲水、形态学时,保护目标与对象设定便成了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美)克雷格·S.坎贝尔(CraigS.Campbell),(美)迈克尔·H.奥格登(MichaelH.Ogden)著,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第9篇: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范文

传统的生物保护战略被动地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将物种运动和生态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景观控制过程来对待,我们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概念对这种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有启发意义:即景观的空间构型对生态过程的作用,生物进化空间轨迹与景观格局设计及景观阻力与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正是在这些方向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景观生态,景观规划。

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i)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ii)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iii)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见 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iospatial hierarchy)上进行,即(i)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ii)群落层次,(iii)物种层次,(iv)种群层次和(v) 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 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amstel等1988;selm 1988)。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i)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ii)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iii)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iv)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v)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 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ii)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iii)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edwin 1991)。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 and harris,1986)。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noss1991):

(i)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

(ii)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iii)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ifting mosai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 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 model,简称mums)(harris,1984;noss and harris 1986)。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 of landscape compensative 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