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贵州大学研究生精选(九篇)

贵州大学研究生

第1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兼职 调查研究 利弊 对策

一、调查目的

中国高等教育于2002年在教育规模上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2009年,中国拥有超过1900所高等院校,几乎是2000年时的两倍,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1900万,是10年前的6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双轨制”的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越来越普遍,兼职人数越来越多。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兼职并不是赚钱的唯一目的,能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才是主要的,所以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多、更准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是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地区,其贫困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全省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7%,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大约是20%,上海是16.3%。随着物价水平近两年来的快速上涨,贵州省贫困生比例还呈上升趋势。为了了解贵州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兼职的基本情况以及兼职对学习的影响,我们开展了就大学生兼职情况的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1.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为了使所涉及的内容尽可能地涵盖近期大学生兼职的各种问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问卷,并聘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统计学专家对各项目进行评定、分析,最终形成30个项目。

2.对象。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等五所学校学生分别作了随机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7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运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动因分析

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导致就业市场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素质、高水平的优势所取代。开放的市场和观念为大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兼职增强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是产业化的改革又没有得到完善,使教育导向易于趋向经济效益。目前我省本科生缴学费为2200-7000元/年,加上生活费,住宿费和洗理费等等,一个学生在校四年的费用已达到3-6万元,甚至更高。而2007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才2373.9元 、2009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53元。可以看出,经济压力的增加也是促使学生兼职的主要动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统分统配的大学生们,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对择业的考验,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19.8%的学生刚进校就考虑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这比例高于16.1%的四年级比例(二年级、三年级的比例为20.7%和30.3%)。而且由于社会变迁、产业调整以及社会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双向选择会经常性发生,不断地出现下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震撼,这也是大学生选择兼职的主要动因之一。

2.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的领域

大学生兼职工作的领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理性的工作领域,即学生对此具有非常娴熟的工作能力,将来能在这些领域内就业,哪怕它们并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挂钩。如化工、通信、教育、编程、卫生保健、补习教师等。另一类是非理性的工作领域,在这些服务范围内学生不具备特别熟练的工作技巧,如贸易、经济、膳食、维修、汽修等等。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理性工作领域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所开设的专业相关,即兼职与所学专业相关占49%,而在非理性领域中工作的比例占了51%。在这两个领域中兼职大学生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其中教育、贸易、卫生保健、编程集中了很大一部分兼职学生,教育行业(中学老师、幼稚园教师、家教、补习老师等)占整个兼职中的63%,贸易、卫生保健(售货员、服务生、保健员等)占了22%。

3.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所花费的时间与获得的报酬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因而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十分有限。通过统计得出,大学生月兼职时间,10小时以下37.4%,10-20小时34.5%,20-30小时14%,30-40小时6.8%,40小时以上5.6%。调查表明,有71.9%的学生每月兼职时间少于20小时间,且基本集中在周末。另外,也有部分兼职工作时间更短,但报酬很可观,比如音乐、美术类家教。

表1大学生兼职工作种类及报酬

在国外,学校为防止影响正常的学习,对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时间,通常规定有一定的限制,不得超过多少小时,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规定的指导。

4.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与学业关系问题

大学生已经是半个社会的人,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就认真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能够兼职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兼职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如果为了兼职而误了学习,也就证明了我们是失败的。所以说,兼职与学习,一定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只有这样,在毕业求职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保障。

兼职和学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矛盾体,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还是把兼职置于学习之后,但是兼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也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通过兼职能够解决自己部分生活费与学费问题。从调查数据显示,74%的同学在从事或者曾经从事过兼职,其中1/6的学生有着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固定兼职工作,28%的学生指出,通过兼职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反过来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力。有37%的学生认为,兼职不影响学习,兼职的时候去兼职,而上课的时候就到教室去上课,同时也认为,他们所兼职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或者是在晚上10点以前。但相对的,有28%的同学坦言,兼职会影响学业,主要是兼职后,特别的累,上课时没有精神,听不进课。38.7%的同学指出兼职时间会与课程发生冲突,当发生冲突时,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是去上课还是去兼职。总之,82%的兼职大学生认为,他们都能较好把学业和工作结合起来,或者说大致能马马虎虎地对付过去。在他们看来,兼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接受调查的从事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15%的人承认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旷课或缺课。

从表1中,值得注意的是,收入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必然会导致挤占课余甚至是本应用来学习的时间。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甚至为了做兼职而长期不到学校上课,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学习,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大学生仍应以学习为主。

对比大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自我评价,兼职的大学生认为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很有成就感,能让他们在兼职工作中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或者了解书上没有的东西的同时,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5.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受损问题

56.8%大学生兼职工作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中介机构,其中包括校内和校外的中介。只有6.5%的同学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表示满意。据调查了解,中介机构大多数以张贴海报或其他广告方式,提供需求信息,并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多数大学生反应,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对于兼职信息的来源,中介机构大多数没经过认真核实、审查,对于兼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也没有效地解决,导致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容易吃亏上当。

而通过我们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中介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有些办公地点就设在临时租用的民房中,也没有相关的证照,不少中介机构开出的收费凭证不正规,有的甚至就是一张手写收据,诚信度难以保证。为了逃避责任,中介机构还形成了大量的行规,如先交费用再提供信息;不满意可以换但不退信息费等。

在兼职的过程中,33%的同学有受骗或与雇主、中介发生过纠纷,在发生纠纷或者受骗后,有44.6%的人主动和对方交涉,4.9%的人找有关部门解决,32.2%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访谈中,他们反映,问题能解决当然好,解决不了时,他们就只好自认倒霉,草草把事了了作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不了再找一份兼职,弥补先前的损失。

四、规范化管理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对策与建议

1.对高校大学生的建议

首先,妥善处理兼职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各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兼职只是一种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大学生在做兼职的时候要调整好成本和利益的关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其次,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积累实践经验。很多的学生想通过兼职积累实践经验,但是相当多的兼职岗位并没有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没有达到初始的目的。而我们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如可以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等,还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社会调查,既能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又能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方面增添一些社会经验。

最后,在兼职中应该擦亮眼睛,增强法律意识。对于通过中介机构找兼职工作的学生,一定要仔细查看中介公司的三证一照――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营业许可执照,避免上当受骗。在兼职的过程中要

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积极的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2.作为高校,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首先,加强教育和管理,增强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学校应当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与企业等真正建立起对口管理部门。将兼职的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兼职的指导。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管理,帮助推荐合适的兼职岗位,帮助合理的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其次还要防止社会不良工作的影响,防范上当、诈骗等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经受挫折、承受困难能力和开展坚忍不拔意志力锻炼,提高学生抗挫折和承受困难的能力,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兼职过程中的畏难、焦虑、消沉的情绪,消除因不健康心理而误入歧途和自杀自残情况。

其次,发挥学校勤工助学信息中心的作用。第一,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学校的勤工助学信息中心不应局限在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岗位上。第二,与某些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专场兼职招聘会,增加大学生与单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第三,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勤工助学要摆脱零敲碎打的局面,形成一定规模,必须建立自己的基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这种基地和实体可以是校内生产型、自助型,也可以是校内外合作型。第四,争取提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获取报酬,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定点联合,尽量把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结合,使得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可以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做准备。

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态度和观念,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其依法维权的能力。在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上,可以通过剖析贴近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案例的方式开展《合同法》、《劳动法》等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与他们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深化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大学生真正做到懂法、用法,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对国家的呼吁

首先,立法机关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岁以上,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既然每个公民都有法定的劳动权,就不应该把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外。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的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

第二,完善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立法。在完善《劳动法》的同时,还应尽快为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立法,加强对兼职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目前兼职市场与一般市场相比,仍比较混乱和不规范。应该看到,规范中介组织及其行为,使其规范、有序,加强政府监督检查力度,打击严重侵害大学生权益的不法中介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比例会逐步提高,而学生兼职又是利弊并存,综合起来看,对大学生兼职应持认可态度,各层面的工作都应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在选择兼职时做到理性、适度、有节。让学生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3] 省略/cm/jycm/beijing/zgjyb/3b/t20071109_124429.htm

[4] finance.省略/china/dfjj/20080229/19384566293.shtml

[5] 省略/gzdt/2006-02/23/content_209508.htm

[6] 何烨:大学生兼职,影响学习吗[J].成才与就业,2005,(19)

[7] 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经素[J].青年研究,2005,(10)

[8] 李倩: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 沈一鸣占珊:大学生兼职市场调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第2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目的就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与态度,为高校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内在而真实的参考依据,同时希望通过我们的这块小石,激起国内死亡研究的层层波澜,使理性而智慧的人们能够直面这一与生同在的悲壮主题,并以此来升华短暂的人生。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向贵州大学、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等大学的学生发出问卷500份,收回367份,回收率为73.4%,有效问卷343份,占收回问卷的93.4%。其中,文科学生答卷235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1.4%,理工医学生答卷108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29.6%;男生答卷230份,女生答卷113份,各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7%和33%。

问卷共设选择题10道,每道选择题所提供的答案为3个,并设“其它”类供被试写出其它的想法和意见,力求达到答案的全面、完整。还设有简答题4道,要求被试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态度和体验。整份问卷涉及面广,覆盖面大,有死亡观、意识死亡的年龄、对自杀的看法,还有自己可能有过的濒死体验等等。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意识死亡涵义的最早年龄及体验

大学生在意识死亡涵义的年龄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般在6――11岁之间(即相当于小学价段)。其中男性主要表现在7岁或10岁左右,女性则集中表现在9岁左右。在回忆当时的具体感受时,大部分人体验到一种具体的恐惧情绪(130人,占总数的64%),只有三分之一的人(57人,占总数的36%)感到不理解,如好奇、好玩、无所谓等。

诚然,生命是美丽的,但当死神冷酷的阴影第一次漫进意识的领域时,生命又变得如此地令人忧伤而恐惧。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著名信中,一再提出反对死亡恐惧的理由:“当我们存在时,没有死亡;当有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但是,恐惧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还是随着对死亡的意识一起深深地隐藏在幼稚的心灵中,影响着以后的人生。可以说,正是对死亡的这种普遍的恐惧情绪几乎在同一年龄阶段,以其有力而无情的切入,打开了个体早期浑沌的心灵之门,从而成为个体社会化开始的鲜明标志。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大约在7―10岁的时候,开始意识到死神的存在,同时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感,具本表现如一段时期内寝食不安,尤其在晚上感到莫名的害怕,这种对死亡暂时而清醒的恐惧,标志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期的结束,也预示着儿童社会化的开始。

(二)大学生对待死亡的态度

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几个选择题上反映出来。

第一个选择题:“对于个人的生命”。“要活得有价值,无论长短”者有164人,占总数47%;选“好死不如赖活”者有9人,占总数3%;选“顺其自然”者有101人,占30%;最后,自答者有69人,占总数的20%。

这个选择题反映了大学生的主流是抱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有价值、高质量的生命,反对那种为活而活的“赖活”观念。

第二个选择题:“你对死亡的态度”。选择“给生命画上句号,应快乐接受”者有58人,占总数的17%;选择“是一种巨大的丧失,难以接受”者有79人,占23%;选择“无所谓”者有88人,占总数的26%;最后自答者有118人,占总数的34%。从这个选择题可以发现,尽管大学生反对“赖活”,追求积极的人生,但是他们对死亡采取消种回避的态度,更多的人认为,这是“难以接受”而不是“快乐接受”。选择“无所谓”其实是有所谓或者说是无奈罢了。因此,多数人不愿选择供选答案,宁愿在最后序号下叙谈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反映了对死亡的回避心理,更何况他们的看法也并没有真正超出上述三个答案。

第三个选择题“假如你处于濒死状态”,选择“拒绝死亡者”者有99人,占总数的29%选择“接受死亡”者有94人,占27%;选择“无所谓”者有66人,占总数的19%;选择自答者有84人,占总数的25%。

可见,虽然明知要死,不少人依然不能接受。虽然有较多的人选择“接受”或“无所谓”的态度,但依然还有总数29%的人拒绝死亡,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这种不能正视死亡的态度恐怕反映的是更多的人深藏在内心的同样的回避愿望,这与上面选择题的结果相互呼应,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的缺乏准备与理智。这种消极态度与他们在人生观上积极态度鲜明对立,生与死的这种“二律背反”令人费解。因为一般来说,对死亡的态度实际上就孕育了对生存的态度,反过来,一种人生观也就包含了其对死亡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与死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便确切地表明:他们在死亡问题上还缺乏真正的认识与心理准备,而同时他们已有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外烁”的即是教育的结果,并不是在自己实际的人生体验中萌发的真实持久的态度。这种人生观积极也好,消极也罢,都只是暂时的,它们的生命力取决于他们的死亡观的形成。只有确立了稳定的死亡观,他们的人生观才会相应地形成,这种生与死的矛盾才会消失。当然,死亡观也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只是它比人生观更隐蔽、更间接、因此也就更具本源性。

上述结论还可以在另外的问题上得到论证。为了更充分地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死亡观,问卷还设置了简答题。其中第二题是“你现在对死亡的认识如何?并请谈谈你曾经历的一次濒死体验。”这个问题第二问的答案显示,大多数人(261人,占总数的63%)经历过“濒死体验”,至于造成这种濒死事故的原因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下述三项:1.溺水;2.车祸;3.疾病。可见主要是意外事故,他们的体验主要是“后怕”。在谈到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时,可以说基本上都认识到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基本上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面出现的生与死的“二律背反”现象解决了,相反,在表面接受中,只有少部分人是乐地接受它,使人生完满无憾。与此相反,有132人(占濒死体验者的61%)虽然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心理上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们或是“遗憾”,或是“恐惧”,甚至还希望能“避免”,即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接受态度,这实质上仍反映了他们死亡的不成熟以及在心理准备上的不充分,这种普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生不重死”的倾向及其对人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

(三)大学生对自杀的看法

自杀是人自觉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虽说动物也有类似的现象,但似乎说是“有意识”的行为还缺乏证据。对于自杀现象有各种看法,在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是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自杀是“个人自由”的标志。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把人生的重点放在“今生今世”上,任何过早的或非自然的死亡都被看成是脱离常规、不吉利的事。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就特别关心避免过早的死亡和如何达到长寿。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精神相违背的其余学派思想(如墨家的刚烈任侠及各种悲剧意识)都最终湮灭,因此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不赞成自杀的。

这种思想是否还影响着今天的大学生呢?为此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简答题:“你对自杀的看法如何?你是否有过这种念头?”结果表明:1.对自杀持肯定态度者有91人,占回答此问题总人数的27%,其中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者有70人,认为“自杀是强者的行为,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者有21人。2.对自杀持否定态度有243人,占回答此问题总人数的73%,其中认为“自杀是愚蠢的,是不值得的行为”者有166人,“认为自杀是不负责任”者有77人。3.有过自杀念头者有126人,占回答问题总人数的42%;没有过自杀念头者有171人,占回答此问题总人数的58%。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自杀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其中第一位的理由是认为自杀是对人生价值的毁灭,因而是“不值得”的行为;第二位的理由是认为自杀是“不负责的行为”,认为自己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还属于哺育了自己的双亲以及影响过自己的亲朋好友等,为了报答他们就必须活下去,而自杀便是对这种社会责任的放弃,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从以上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重生不重死”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们。的确,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历程,切不可轻率放弃。但是生命的价值决不是由其长短来决定的,而是由其质量决定的。“赖活”并不是对宝贵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对宝贵生命的珍惜,相反是对生命价值的破坏。因此,对自杀现象也应辩证地认识。从动机上分有这样四种自杀者:第一种是“世厌者”。他们认为自己被某种观念、某个集体甚至社会所抛弃,觉得无法再活下去,只好一死了之。第二种是“厌世者”,他们认为人生的痛苦大于幸福,所以宁死勿生,结束这痛苦的一切。第三种是“游戏人生者”。他们无所谓生与死,既不恋生,也不怕死,浑浑噩噩,甚至为了某种玩笑就可以以身试死。第四种是“追求生命质量者”,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它的质量上。如果自己的生命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就可以死而无憾、死得其所了,即使是身体健康时也可以放弃这已无价值的生命。如著名作家川端康弘、三毛的自杀,不仅无损于他们人格的完美,而且还显示出死神温暖并富有人性的一面。调查结果中有91人肯定自杀,但其中只有21人认为自杀是强者的行为,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大部分人只是将自杀视为从苦海中解脱的方法,这种将自杀视为人生旅程的捷径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当代大学生在自杀问题上的这些观念表明:他们对自杀的看法基本上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他们不赞成自杀,认为这是不值得的愚蠢行为,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极少数人(占总数的6%)能够从生命质量的观点来看待自杀,并承认自杀的价值。这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死亡观上的基本不成熟及其人生观的不稳定性。

另外还有一个待分析的结果,即自杀问题的第二问表明,有近半数的大学生(42%)承认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自杀行为。这一方面说明产生这种念头的事件严重程度还不足以导致这样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一位同学的话则反映出自杀念头的出现可能起着某种心理治疗的作用。她说:“我有这种念头只是为了泄泄气。”也就是说,这种极端念头的出现,只是对心理上所累积的生活中的不快进行清除。因为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再想到它的可怕后果,那么心理上所有的愤怒情绪便一扫而光。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这种“假自杀”行为,这实质上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保护性心理机制。当然,这个结果也提醒高校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心理上的反常信号,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3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 贵州高校 在校大学生 创业实践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的国际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明确提出创业能力是“第三种能力护照”的全新理念,更是从世界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合格大学生的角色——成功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中国的有识之士指出“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趋势。现实的就业压力,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都要求高等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做更多努力,而创业课程的开设只是努力的第一步。而结合某一特定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展开的实践研究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步,本次研究正是以贵州为样本,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模式作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

本次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调查方案在形式、内容和学科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平衡和全面。开放和封闭两类问题的设计兼顾数据统计分析的便利性和个人实际情况的特殊性,调查内容涉及创业意愿、动机、条件、学校和家庭对创业行为的态度、政府扶持等多个影响要素,所涉及大学生的学科包括经济、管理、工、医等主要学科,保证了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选择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贵州代表性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表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对于样本的选择,先采取分群抽样的方法,确定要调查的几所高校;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各高校的被调查者,采取面谈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资料的整理,由专业的统计人员完成,并经过多次审核,力求确保无误。对于资料的分析方法,整体上是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995份,其中有效问卷812份,并且包含25份网络调查问卷,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

本文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的多个方面,既包括大学生心理素养和实践状况,又包括大学生创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状况,以下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多角度的全面分析。

(一)创业意愿高,具体实践少。

图1 大学生创业意愿图

图2 大学生创业实践图

在本次调查的贵州大学生中,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抽样总体的26.93%,而参加过创业竞赛的仅占4.72%;有过创业想法的占53.86%,而讨论过创业问题的仅占35.28%;根本不想创业的仅占4.77%,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方面活动的占56.02%,如图1和2所示。由此可见,创业意识的深入人心和实践意愿的薄弱是调查样本中存在的一对显著矛盾。

表2 各学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分配比例

从表2中各科人数在创业意愿上所占的比例和综合数据来看,学科和创业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创业动机呈理性,基础服务业受青睐。

图3 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图

图4 大学生创业目的图

如图3(经多项选择题统计)所示,“自己兴趣和理想所在”,“有好的机会和条件”,“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动机,这种动机的分布说明其创业意愿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非盲目的抉择。而在创业目的的选择上,如图4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接近60.39%)又呈现出了思想上不成熟的一面——创业仅仅是经验积累的一部分。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这种不成熟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将创业项目集中到了餐饮、服装等第三产业,同时,资金、时间、经验、学习等因素成为了大学生放弃创业的主要原因,这两个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愿景之上。

(三)多数家庭支持,学校态度相对保守。

创业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家庭无疑是大学生创业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环。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给了我们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保守观望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

(四)敢想敢做,不局限于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时候,首先会考虑的就是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适合创业,才算是做好了创业的准备。这个准备与年龄无关,有的人可能二十几岁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创业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四十几岁没有做好创业准备而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所以说,大学生创业不在其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他们掌握资源的多寡,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自身心理素养、自身具备的知识技术条件,也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网络关系等。

图6 大学生思想中创业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图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在此次调查中,选择创业激情、具体合理的创业计划及外在的创业资金和家庭帮助等物质条件的大学生各在70%左右;只有44%的学生选择有过实际经验,这样大学生对个人心智和创业平台的期许较实际经验的期许要高三十个百分比左右,自然可以看出,大学生注重创业经验的积累,却也不局限于此,如图6所示。

在创业过程中,创办人要关注的因素可能很多,像市场开拓、团队建设、财务状况及开发人力资源等。每个创业者对于要重视什么要素,或者说先注重发展什么,然后发展什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大学生,他们关注的角度可能不同。在大学生最需关注的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资金和团队各有20%的人看重;企业运作管理、创业平台及掌控市场风险、信息和创意各有1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关系和专业技术的统计结果是11%,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如图7所示。总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各有不同,而且关注点比较分散,这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他们的关注点也仅仅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可以看做个人管理风格的缩影。

图7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元素图

(五)对创业教育期许很大,注重创业能力培养。

从样本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需求,超过80%的被调查者都明确表示:涵盖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及创业实践机会的学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开创创业教育”、“开展创业计划和活动”、“成立创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定资金”是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具体落脚点。

图8 大学生想获得的创业教育图

(六)资金是最大障碍,看重政府扶持。

现阶段,大学生对于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抱有相当大的期待,不过超过80%的受调查者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还处在一个相当模糊的状态。

对于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获得支持的选项如图9所示,资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政府政策和专业指导,这三者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对创业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在对大学生做“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的调查中,资金也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是从业经历,其余的像个人能力、创业平台等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图9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调查图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创业准备的过程中,资金被看做是首要的因素,政府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更应该形成一个创业平台,一个互动空间,让大学生们参与进来,切切实实地了解创业的有关信息。

调查中,创业行业多为第三产业的基础行业,类似开餐馆、开服装店之类的创业较多,而新兴产业和知识型产业较少。这也难免调查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看得不高,毕竟低端创业更看中启动资金。另外,创业管理观念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反而不利于创业。

三、创业实践模式及成败因素

(一)创业实践模式。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立体的政策支持环境。贵州省在2009年的3月份制定出台了《贵阳市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办法(试行)》,并出台了相配套的扶持措施,不过总体而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业模式的单一化,具体表现为接受度高的创业模式仅有以下几种:

1.加盟连锁模式。加盟连锁模式是指大学生以区域、加盟营销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资金来源单一(个人或合伙),项目品类较为集中(主要为商业零售和餐饮),管理模式有章可循,创业风险较小,配套支持水平较高,自主性和成长性不足,利润率较低。

2.积累发展模式。积累发展模式是指创业者白手起家,通过发展积累把企业从小做大,完全独立的创业模式。其特点表现为创业门槛低,资金需求的弹性较大,项目选择性大,管理灵活,企业成长性蕴含较大风险,等等。

3.市场发现模式。市场发现模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或者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才能和天赋,想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其特点主要为定位明确(如贵州当地土特产品的产业化),创业的基础好,运营风险较高,等等。

4.技术入股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是大学生用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作为资本参与企业的建设。其特点为专业性强,融资渠道单一,创造性高,个人发挥空间较大,市场不确定性较高。

5.创业竞赛模式。创业竞赛孵化模式是大学生经过高校创业大赛与创业孵化园区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创业门槛较低,创新性和开放性较高,项目运营的风险较小,政策扶持度高,等等。

6.概念创新模式。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点子、创意、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概念创新主要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等行业。其主要特点为创新性极强,经营方式灵活,创业成本较低,风险度高,等等。

从以上列举的模式中看出,贵州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整体发展较快,已经具有多种模式类型,但是必须看到省内大学生创业实践人数较少,创业模式还比较单一,结构相对简单,所以创业还应该从多领域、多层面进行发展,大学生创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社会的管理者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更多平台。

(二)创业成败因素分析。

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首先要具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善于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下这五个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我省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下面具体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因素:

1.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贵州盛达创业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自身的最大资本——专业技能和创新性——转化为了坚实的项目资本,专利技术和审慎的项目选择最终促成了创业团队的成功。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所忽视的,他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追赶别人的优势之上,而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能否正确选择创业的方向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纬度文化传媒的张喆认为创业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很好地体现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创业和赚钱相关,但远远不仅限于赚钱,对于还身处大学校园的创业者而言更是如此。

3.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将勤补拙,弥补不足。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富于激情、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然而,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社会阅历,浮躁、不能吃苦流汗等是大学生创业中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创业容易三分钟热度,跟着感觉走,随大流。

4.大学生应充分准备,敢于创业。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对创业做太多理想化的假设,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要有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5.性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外向型、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的实践型学生及具备营销专业知识的学生,更适合自主创业,而且成功几率相对较高。其次,成长环境,职业素养的培养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影响。如遵义、铜仁等黔北地区,文化中有着较为强烈的商业文化基因,有经商创业的历史文化传承精神,我们接触的这几个案例中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以上地区,具有比省内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更为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梦想。

四、创业发展新思路

通过对贵州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调查分析与个案解剖,发现贵州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或是创业方式都存在一些误区,创业环境也有待改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贵州高校要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在校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现行体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考核大学生素质方式不因人而异,而是一刀切的分数、绩点,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难以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至于创业人力资本的输出就更少了。在对贵州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学业教育很重要,想在这样的教育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既然,现行的教育方式没能为大学生带来较好的创业能力,那么在大学生创业的时候,应当积极配合大学生,学校有创业方面的资源也应优先考虑大学生,至少在一些关于学业的政策上给学生开绿灯,而不应采取现在的保守态度。

(二)政府应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形成一个基金库。调查中,大学生创业最想得到的是资金支持,有了基金库以后,政府一方面可以培育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以专利发明为基础,申请基金。政府还可以聘请专家培训大学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另外,在公司注册审批上应给予大学生优待。

(三)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很多大学生都只有创业意愿,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创业。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社会上,大学生就业还是主流趋势。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亦或是政府,应当积极营造这种气氛,这样,一方面创业的大学生不用愁就业,另一方面因创业而新创造的岗位又缓解了就业。

(四)贵州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选择自己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创业。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创业选择行业都是一些基础服务业,如餐饮业、服装业。在这些传统/基础行业里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新人与其他同行相比,是缺乏竞争力的,即使能创业成功也仅仅是一个生存型的创业,一方面只能养得活自己,另一方面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很小。所以,大学生创业应该避开传统的基础行业,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贵州盛大创业团队就是这样成功的。

第4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

贵州农村大学生数量较为庞大,这批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区域较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此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相对不足,心态上表现为较单纯,因此这批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纷繁复杂、多彩缤纷的、信息化、社会化的大学校园时,部分学生显得准备不足,应接不暇,因此关注这批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成为当下贵州农村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贵州农村大学生的现状

贵州农村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与城市大学生有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因为大多数贵州农村大学生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开始有少部分大学生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表现出难以适应。从总体上讲,来自贵州农村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积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不容乐观,而贵州农村大学生在全省大学生中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关注这批人的自信心,成为当下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特点

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比贵州城镇大学生自信心表现出不足,主要原因为:一、贵州农村大学生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上处于弱势,导致心理上缺乏自信;二、没能考上理想大学,没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导致缺乏自信;三、缺乏学习动力,成绩不够好,导致缺乏自信;四、就业压力大,学生处于就业压力下,缺乏动力,缺乏自信;五、特长较少,兴趣单一,导致较自卑,缺乏自信;六、知识面窄,性格内向,孤僻,交际能力不足,导致缺乏自信。

三、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提升策略

1.内因

贵州农村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在自信心不足,要自觉、自省,要鼓足勇气制定计划、付诸实施,要坚持不懈;学会自我剖析,认识到自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既要认识到自身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更要看到自身能力的培养,还要认识到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提升和培养,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制定提升计划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分阶段实施,把大学四年分阶段制定目标,一年一年提升,四年一大步提升,直至适应社会,成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2.外因

(1)扩充知识面,增加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同志曾指出,学习的内容不应该是狭隘单一的,应该是全面而广泛的。大学生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也要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思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科学常识,历史知识等等,特别要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新陈代谢,避免知识过于陈旧,与时代接轨。贵州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独特的教育背景导致知识面较窄,因此在校期间要增加阅读量,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逐步提升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宽知识面、拓宽兴趣爱好,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加强学习和获取,使自身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和理论修养得到质的提升。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要保持,不足要制定计划赶紧弥补,补充和提升不足方面的知识能力。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知识面要广,自信心要足,心态要健康,既会动脑思考,又会动手实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健康,心态要积极向上,贵州农村大学生要以这些为目标,从实际行动上提升自信心和综合能力。

此外,知识的获取不要多渠道、多层次,这就要求贵州农村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完善自身知识储备。还要积极关注各种学术讲座,不断吸收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进而提升自信心。

(2)制定贵州农村大学生学习目标和主动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贵州农村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提升到首要任务,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学习,要认真学习,学生要制定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和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主动。

(3)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始终是社会的一员,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贵州农村大学生而言,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则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出发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理论为基础,贵州农村大学生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论修养与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人生认知水平,提升个人境界和修养。贵州农村大学生要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和技巧。学习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学习礼仪有助于贵州农村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和认知社会的重要保障。掌握沟通技巧可以让贵州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实践中去锻炼、感悟和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贵州农村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交往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贵州农村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逐步增强自信,提升个人竞争力。

总之,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关系到贵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能否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全省人民同步小康,全社会要关注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自身觉醒和社会帮助,有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早日找到自信,进而健康成长、成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第5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 贵州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贵州省生态化煤炭产业体系的构建 贵州省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道路的探讨 以贵州省为例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研究 关于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着力构建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贵州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2.8亿元 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促进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构建贵州省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贵州省人才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金融政策支持与贵州省特色产业的发展 论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和意义 论贵州省普通院校高校篮球普修教学改革 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文化产业与图书馆管理的体系构建 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4-16.

[3] 杨元芳,郑至荣.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 王志标,郭太臣.积极转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专业设置须看“贵州需求”[EB/OL]

http:///content/2014-01/13/content_391882.htm,2014-01-13.

[7]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艺术教育论文5300字(一):新中国70年来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

摘要:新中国70年来,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成果显著,为了更客观地了解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1949-2019年间收录的“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作者和机构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得出贵州艺术教育研究趋势的知识图谱,进一步分析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态势。

关键词:艺术教育;CNKI;CiteSpace;知识图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的艺术教育研究也随着课程、学科、专业的建立而迅速发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贵州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众多丰硕的成果,包括专著、教材、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集等众多类型,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艺术教育者,不仅促进了贵州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民间艺术方面,也为整个中国的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贵州艺术教育研究七十年来积累的大量论著文献,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图谱研究。因此,正确系统分析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现状、梳理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索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对新中国70年来贵州艺术教育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进行分析,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了建国70年来有关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数据。文中的艺术教育数据是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书法、艺术”教育八个方面进行收集的,采集的地域范围包括了贵州省所有的县市,运用基于布尔(Boolean)字段组合的专业检索方法进行检索,其中的一段正则表达式如下:

SU=美术教学AND(SU=贵州ORSU=贵阳ORSU=遵义ORSU=安顺ORSU=六盘水ORSU=毕节ORSU=铜仁ORSU=清镇ORSU=盘州ORSU=凯里ORSU=都匀ORSU=福泉ORSU=兴义ORSU=兴仁ORSU=黔东南ORSU=黔南ORSU=黔西南)ORSU=美术教育AND(SU=贵州ORSU=贵阳ORSU=遵义ORSU=安顺ORSU=六盘水ORSU=毕节ORSU=铜仁ORSU=清镇ORSU=盘州ORSU=凯里ORSU=都匀ORSU=福泉ORSU=兴义ORSU=兴仁ORSU=黔东南ORSU=黔南ORSU=黔西南)ORSU=音樂教学AND(SU=贵州ORSU=贵阳ORSU=遵义ORSU=安顺ORSU=六盘水ORSU=毕节ORSU=铜仁ORSU=清镇ORSU=盘州ORSU=凯里ORSU=都匀ORSU=福泉ORSU=兴义ORSU=兴仁ORSU=黔东南ORSU=黔南ORSU=黔西南)ORSU=音乐术教育AND(SU=贵州ORSU=贵阳ORSU=遵义ORSU=安顺ORSU=六盘水ORSU=毕节ORSU=铜仁ORSU=清镇ORSU=盘州ORSU=凯里ORSU=都匀ORSU=福泉ORSU=兴义ORSU=兴仁ORSU=黔东南ORSU=黔南ORSU=黔西南)

在收集到的初始数据中通过人工删除人物访谈、会议通知、新闻报告等无效数据和一些重复数据后,最后得到新中国70年来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有效文章共有316篇。

(二)数据处理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将选定的文献数据按照Refworks格式导出,为了方便下一步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每条数据包含标题、作者、摘要、出版日期、期刊等信息。在CNKI中导出的信息需要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才能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发文数量分析

发文量是指学术研究论文的发表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某一学科的研究水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通过统计1949年至2019年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期刊和硕博论文,得到图1所示的年度发文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49年至1993年发文量为0,这期间贵州艺术教育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1994年至2009年,年发文量总体在10篇以内,这期间贵州的艺术教育开始有了比较缓慢平稳的发展;2010年至2019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50篇。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的截至时间是2019年12月31日,2019年发表的文章应该还有部分数据没有上网,所以2019年的发文量只有22篇。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善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工作,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在2010年以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尤其是艺术教育,对于贵州这类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不够,每年的发文量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但是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下,相关研究也在缓慢进行着,在2006年发文量达到了9篇。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指出: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重要任务。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动作用,贵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增长极快,在2018年达到了最高峰。

(二)研究热点分析

表1是“1949—2019年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排名前20名关键词统计表”,其中包含关键词、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中心性,关键词的中心性代表了关键词的共词程度[2]。图2是“1949—2019年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核心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中以关键词字体的大小表示出现频率的高低。关键词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者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浓缩,一般来讲高频关键词可以用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列出了出现频次较高的前二十个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音乐教育”,出现了18次;其次是“美术教育”出现了14次;排名第三的是关键词“现状”,出现了13次。排名前两名的关键词正是本文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的关键词中的两个,排在前列是正常合理的。其余的排名前20关键词包含传承、创新、教育、少数民族、高校、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贵州大学、实践、本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侗族大歌、红色经典艺术等。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可以看出,近些年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民间艺术的传承方面,研究的机构主要在高校,包括贵州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在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渐得到重视。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千百年来,贵州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了形式多样、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艺术类型。贵州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都非常值得人们研究,这也是贵州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

在关键词中还有一个非常具有特点的是“红色经典艺术”。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优越性,将“红色经典艺术”引入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三)作者分析

图3是排名前15位的作者可视化分布图,每个点代表一位作者,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发文量越多,点与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排名前15的作者发文量都是两篇及以上,其中4人有合作关系,发文量最多的张应华和谢嘉幸合作发表了2篇文章,排名第6的张亚曼和排名第7的潘仙尧合作发表了2篇文章,其余的作者均是单独发文。这说明进行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大多呈离散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作者合作网络。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是一个区域性研究,进行相关研究的作者不算太多,研究者之间如果能够加强合作程度,形成一个较大的研究共同体,这将促进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更为科学地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本文依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即“M=0.749×(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3]。在该公式中,Nmax代表所有研究者中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N则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当作者发文大于N时,则可判断其为核心作者[4]。通过CiteSpace分析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可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张应华教授在贵州艺术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共发5篇文章,则nmax=5,得出N=1.675,即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不低于2篇。根据作者发文量统计结果,有15位作者符合核心作者的条件,分别是张应华5篇,谭娇艳3篇,谢嘉幸3篇,牟孝梅3篇,其余11位作者发文量都是2篇。

为了进一步确定核心作者的发文质量,对上述15位作者的文章被引用频次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

在国内对贵州艺术教育进行研究的作者中,文章被引频次超过5次的有5位作者。其中,谢嘉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发文量是3篇,平均被引频次是26.67;张应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发文量5篇,平均被引频次是16.20;杨殿斛,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发文量2篇,平均被引频次是6.50;聂建平,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发文量2篇,平均被引频次是6.50;牟孝梅,贵州遵义师范学院教师,发文量2篇,平均被引频次是5.33。上述5位作者是发文量较多,被引频次也较高,说明他们关于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四)机构分析

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如图4所示,图中圆点表示发文机构,不同圆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间有合作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进行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机构主要是贵州的各高校。从机构之间的连线来看,在图中只看到贵州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之间有合作关系,各研究机构基本处于零散分布,这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合作意识不强,这对于贵州艺术教育研究非常不利[5]。因此,建议各研究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协商探讨,增强结构之间的合作机会创建协同创新的科研共同体[6]。

把图4中相同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对CiteSpace分析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发文量最多的是遵义师范学院,有29篇。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2011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文批准遵义师范学院为全国10所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遵义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研究主要方向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其次是贵州大学发表的22篇,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历史悠久,在西南地区的艺术教育中,在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方面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等在贵州艺术教育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结语

本文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作者和机构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一是通过发文量统计,贵州的艺术教育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相关研究者可以投入大量精力到贵州艺术教育研究中;二是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现状、传承、创新、民间艺术、红色经典艺术等方面,民间艺术和红色经典艺术也是贵州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三是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出进行相关研究的作者不算太多,研究者之间如果能够加强合作程度,形成一个较大的研究共同體,这将能够促进贵州艺术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四是通过“研究结构合作图谱”分析,得出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合作意识不强,这对于贵州艺术教育研究非常不利。因此,建议各研究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协商探讨,增强结构之间的合作机会创建协同创新的科研共同体。

作者简介:令狐红英,硕士,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文献学、设计信息学、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分析、计算机技术在设计研究中的运用。

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艺术教育在技工院校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专业院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与责任重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作为技工院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技工院校需要正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发展与渗透艺术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本文首先对艺术教育在技工院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技工院校发展艺术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教育技工院校作用

0引言

绝大多数技工院校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将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训课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但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却不够关注,艺术教育严重缺位。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技工院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因此不需要开展艺术教育。但当前各行各业对于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更看重技能人才的全面性与创造性特质,在这一情况下,必须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技工院校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虽然与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相比,其作用并非十分突出,但对学生发展以及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艺术教育是技工院校落实素质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职业教育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人格、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更看重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泛化,人们对于美育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中渗透与发展艺术教育成为学生了解艺术基本常识、掌握鉴赏艺术作品基本方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与审美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

另一方面,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增强技工院校学生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工院校由于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薄弱,且部分学生来自于教育以及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这就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不够自信,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常识、学会鉴赏艺术作品,其更强调对人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能够领略艺术世界的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技工院校发展艺术教育的策略

2.1提高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

职业技能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有着相融互通之处,二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艺术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学掌握某种艺术鉴赏方法与创作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触及职业技能方法的训练。其实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专业能力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例如古代的“六艺”。因此,技工院校的领导与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提高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思考如何将艺术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增设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课,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

2.2增设艺术类课程

课堂教学是技工院校发展艺术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与必修课,使学生对于艺术流派、基础美术、音乐知识等有初步的了解,例《审美入門》、《音乐欣赏》等必修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艺术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设选修课,例如《中外美术史》、《舞蹈及鉴赏》、《戏剧鉴赏》等艺术课程,使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无论是公共必修艺术课程还是选修艺术课程,都应该将课程纳入学分考核体系内。

2.3侧重艺术实践教学

技工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偏重于实用性,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偏理论性的课程缺乏兴趣。因此技工院校艺术课程教学也应该淡化艺术理论知识,侧重艺术实践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实际的使用性。例如在《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经典歌曲的演唱以及合唱指挥,在课前教师可以把器乐曲与诗词上传至网络中,让学生课前聆听乐曲,还可让学生将听后感写下来,不限字数,最后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演唱与欣赏乐曲,还可组织小组演唱竞赛、班级文艺演出等方式让学生可以将课堂中学习的音乐基础知识用于实际,这种偏重艺术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开展多样的艺术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技工院校艺术教育隐性课程之一。因此技工院校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创建社团,在学生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鼓励学生成立摄影社、手工社、合唱团等社团,并为社团活动提供足够的场所,鼓励各个社团联合举办文化艺术沙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提高生活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及创新能力,为更多的技工院校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自信心。

第7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宋宝安,男,汉族,45岁,湖南人。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博士,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从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这个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建立、成长、发展的历程,贵州大学、乃至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在3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足迹清晰可见。正是因为教育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贡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得以不断夯实。

1977年8月3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拉开序幕。会议由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第3天,讨论的话题转向高校招生。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向邓小平力陈已持续了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存在弊端,希望能尽快恢复高考。其他与会者纷纷阐述恢复高考的重要性。此时,高考被中断已整整10年!

70天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宣布1977年立即恢复高考。

两年后的1979年,宋宝安如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从湖南来到了贵州大学,成了一名“贵州人”。从此,宋宝安便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陆续在贵州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两个“家”。

2008年1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等领导同志,来到了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了宋宝安教授,并高度评价了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以来为贵州的教育和科研所作出的贡献。

至此,宋宝安教授已客居贵州近30年,这也是他见证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跨越的激情30年。2008年初冬,本刊记者来到了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尽管由于他出国考察不巧未能谋面,但仍然从他的同事口中,倾听到很多他和他们的“家”的故事……

“家”之建立:宋宝安教授成就事业的经历,紧紧扣着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精细化中心,也就是我们这个‘家’,是1995年成立的,它与宋宝安教授初到贵大,整整相距了16年。16年,要是个孩子,也该长大了。”宋宝安教授的同事、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杨松幽默了一下,向记者娓娓道来。

1979年,16岁的湖南小伙宋宝安还有些许稚气。在贵州大学,他如饥似渴地徜徉于化学的科学殿堂里,享受着教育新阳光的沐浴。这一年,恰是贵州召开“”后全省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后的第1年。那时,贵州教育秩序已逐步恢复正常,走进了新的发展时代。

4年后,宋宝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并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杨松说:“那一年,宋教授刚满20岁,贵州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多,但他们都是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后的直接受益者。”“但由于‘’遗患对教育的桎梏,最初几年,贵州教育发展步伐始终迈不大。”同是毕业于1983年的教师刘毅,对恢复高考甚是心存感激,但也略觉遗憾。

1985年夏天,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全省分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教育局长召集在一起,对贵州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与会者认为,有的领导把发展教育当作“软任务”,存在“一任官”思想,认为教育周期长,不能吹糠见米,从而不把发展教育提上日程,以致全省普遍存在站得不高、看得不远、轻视教育的状况。

时任省委书记在会上讲话并宣布,省委、省政府带头,马上为发展教育事业办9件实事:每年教师节和春节,各级党政领导都要对教师进行慰问;省政府对有30年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省财政每年增拨2000万元专款补助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每年划出100万专款,用于输送优秀人才出国留学或进修等。

当年10月,贵州省又了《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是振兴经济、富民兴黔的根本大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改正轻视教育、轻视知识的观点,把发展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

此后,“科教兴黔”口号逐渐深入人心,各地也纷纷提出“科教兴区”、“科教兴县”等口号,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科教兴黔”被提到议事日程,贵州的学子们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大学毕业3年后,宋宝安获得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于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12月,宋宝安又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用他同事的话说:“宋教授跟进了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也让这个‘家’跟上了速度。”

作为中心主要创建人,宋宝安教授最先担任了副主任(主持工作),两年后,他升任主任,成了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名副其实的“家长”,从此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负重前行。

“那时候,在学校搞科研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尽管1978年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由于贵州的特殊省情,宋教授当初在学校搞科研时,还是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不论怎样,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认为自己并没有落后太多,我们应该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我们的团队,从当初的两三人发展到今天的近20人,博士也由当初一人发展到了近10人。”宋宝安的同事谈起那段经历,心情颇为激动。

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的变化,可以说是贵州高等教育变化的一个缩影。

有关数据显示,1978年,贵州省招收的本科生不到万人。30年后的今天,全国共有1159所高校在贵州省招收近10万人,而报名人数也创纪录达到24万人,贵州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因此也从原来的3.6%逐步提升至11.5%;本科院校已由原来的8所,发展至现在的40多所。

“2000年左右,贵州省高校博士生仅有40余人,而现在仅贵州大学就已有200多人,省内很多高校具有硕士学历的老师基本都能达到40%至50%左右。”杨松说。

“家”之认同:“不务正业”获得巨大成绩。30年间,在贵州人们对科技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从1978年迎来“科学的春天”,到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今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此,宋宝安教授曾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科教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基础作用。

1986年7月,23岁的宋宝安研究生毕业返回母校贵州大学,前导师赠予的“攻、破、立”3字多年来一直被他奉为圭臬。攻克、破解、标新立异,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硕果累累。但这个过程,却来得非常那么不容易。

“当时我国还没有进入WTO,我国使用的农药产品主要是以仿制国外农药品种为主。因为那时候农药产品在我国不受专利保护,但其合成工艺受专利保护。”据介绍,在1997年前,跟国内大多数农药专家一样,宋宝安教授也曾以仿制国外的农药产品对其合成工艺进行创新为主。“就是针对国外的专利产品,开展工艺创新研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药研究才开始从单纯的仿制向创新发展。

为了研制出自己的科研产品,宋宝安教授连节假日都没有。“作为副校长,他白天要在校办上班处理学校的行政事务,而晚上就回到中心的实验室上班,他正月初一也不休息,工作、工作、一直工作,好像从来不知疲倦。”宋宝安教授在他的同事眼里,似乎成了一个工作狂。

通过大量的研究,宋宝安教授终于发现了一个结构新颖的农药新品种――“病毒星”。该品种2007年成功拿到国家农业部新农药登记证,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农药抗病种,对有“植物癌症”之称的植物病毒有优异的防效,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担任贵州省精细化工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和贵州省精细化工试验中心主任期间,在省计委、省科委和贵州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将科研成果吡虫啉原粉项目移植到安顺农药厂,他办讲座培训工人,积极参与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吃在车间、睡在工棚,始终战斗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次年4月试产成功,一举结束了贵州无农药原药生产的历史,也为新型农药在贵州的生产掀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带动了贵州高校大批教授直接投身到各种领域的科学研究之中。这种对高等教育认识上的变化,使我省高校科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短短数年,广枯灵、高敌威、恶霉灵、寒霜等新产品接连投放市场。尤其是广枯灵,已发展成为中国农药生产防治土传病害的骨干产品,先后推广使用几千万亩,为贵州农药在全国占据了一片宝贵的空间。

“从‘不务正业’到‘普遍认同’,我们经历了数年。”正如这30年一样,在中国,在贵州,人们对科技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

对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深有同感。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意识深入人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30年来,大力振兴教育一直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最近10年,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主要在于我们抢抓了一些机遇。一是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这一政策对提高人口素质和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愿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西部大开发将“两基”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三是2005年教育结构大调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些机遇促使贵州省教育实现了大发展。

高等教育的成败,与义务教育的发展程度紧密相连。2001年,贵州省实施“两基”攻坚后,贵州省投入了60亿元资金,在全省大力兴建校舍,招聘并培训教师,全方位改善中小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今年秋季,贵州省又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城乡一体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为经济原因失学。

义务教育的保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贵州省实施“两基”攻坚7年来,扫除了几百万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如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0万在校生,比过去翻了几番,就业率也达到了90%。截止到2006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也比1998年增长了3倍,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因此,在老百姓看来,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一个直观感受――孩子上大学更容易也更放心了。

“家”之发展:贵州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被比喻成宋宝安教授“家”的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大“家庭”,在贵州省有关部门和贵州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宋宝安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实现了贵州教育多个“零的突破”。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来自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正如2008年1月2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等领导同志,专程来到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宋宝安教授时指出的那样,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宋教授和他的团队自身的努力外,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氛围为宋宝安教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党和人民以及母校贵州大学的长期培养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及贵大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支持科研工作为他营造了一个舒畅愉快、适合钻研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他与同事们齐心合力、联合攻关的结果。

对于领导的关怀,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工作人员深为感激。“在1995年精细化中心成立之初,研究条件极端简陋。但13年后,我们不仅有了一栋实验面积约31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实验设备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13年来,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过程。”

杨松还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现在条件已经相当优越,但是对于研究团队来说还是略显不够,因为“我们团队需要壮大,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高兴的是,中心所涵盖的项目已为贵州省教育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这让我们团队感到欣慰。”

2001年1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贵州大学为贵州首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农药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成为贵州省首批博士点。

“很荣幸,我就是农药学第一批招收的两个博士生之一,也是宋宝安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杨松介绍说,而现在农药学专业每年博士生的招收数量已经达到了10人,而硕士生的数量也扩大到每年50人。

“以前团队很小,什么事都是宋教授一个人扛着,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以宋教授为首的研究开发团队,中心也成了一个‘家’。”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工作人员说。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厚强介绍说,目前贵州大学已经发展到有硕士研究生6909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576人、博士研究生146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187人。

2006年12月,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被正式授牌,成为贵州省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该中心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贵州大学农业学专业还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两项目前仍为贵州省的“唯一”。

同时,贵州省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另一个“零的突破”。2005年,贵州大学被批准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实现了贵州教育历史性的突破。目前,该校已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

与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这个“家”一样,贵州省这个大“家”也于2007年底取得另一项重大突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宣布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33名新院士从全国48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当选新院士,成为我省第一个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

“这些喜讯,凸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此外,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的突破,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落户等,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

透过宋宝安教授主持的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这个别样的“家”,以及贵州大学这30年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印迹清晰可见。(本文由宋宝安供图)■

链接〉〉

数字的背后

16700000000:2007年,贵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67亿元,占GDP比值达到6.16%,创贵州省教育资金投入总量历史新高,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达到并超过国家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目标的省份之一。

6000000000:2001年,贵州省实施“两基”攻坚后,先后投入60多亿资金,在全省大力兴建校舍,招聘并培训教师,全方位改善中小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今全省所有孩子都能免费入学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

240000与1159:高考恢复当年,贵州共有65111人从工厂、机关、学校、农村走进高考考场,当年在全省招生的高校实际录取人数仅6898人,录取比例约为9:1。30年后的2008年,全国共有1159所面向贵州省招生,全省高考报名人数也突破24万,高校招生计划10万人,录取比例约为2:1,录取人数远超当年报名人数。

400000与90%:贵州省实施“两基”攻坚7年来,扫除了几百万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如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0万在校生,比过去翻了几番,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0%。

第8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廖少华任遵义市委书记

男,汉族,1960年11月生,四川遂宁人,1984年12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

1978.03~1982.08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建筑专业学习;

1982.08~1986.05 铁五局三处见习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86.05~1989.11 铁五局三处施工科副科长;

1989.11~1992.04 铁五局三处副总工程师;1992.04~1993.04 铁五局三处副处长;1993.04~1994.09 铁五局南昆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正处级);

1994.09~1997.08 铁五局副局长兼南昆铁路指挥长、党委书记(1994.09~1995.01在铁道部干部管理学院中青班学习);

1997.08~1998.02 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1998.02~1998.05 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省青联主席;

1998.05~2000.07 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厅级)、贵州水柏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其间:1999.10~1999.12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0.07~ 2001.12 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厅级)、贵州水柏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2001.12~ 2002.04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正厅级)、贵州水柏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2001.03~2002.01在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班学习);

2002.04~2005.07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2001.03~2004.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5.07 黔东南州委书记、凯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1.12 黔东南州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2012.07~ 遵义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刘奇凡任铜仁市委书记

男,1967年4月出生,贵州水城人,汉族,199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

1984.09~1988.08 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

1988.08~1989.07 贵州省体改委见习;1989.07~1990.04 贵州省体改委工作;1990.04~1995.02 贵州省体改委宏调处科员、副主任科员(1990.4~1990.10在贵州省织金县天宫冶炼厂工作;1990.10~1991.3挂职贵州省务川县水泥厂副厂长);

1995.02~1997.07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常务办、省长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1997.07~1999.10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长办公室、综合处主任科员;

1999.10~2001.01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

2001.01~2002.01 贵州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1998.09~2001.06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学习);

2002.01~2005.09 贵州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2004.10~2004.12 贵州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5.09~2006.12 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2006.12~2011.06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2009.05~2010.01借调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工作;2010.03~2011.2参加省直赴三都县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挂职三都县委副书记、交梨乡党委副书记);

201106~2012.07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正厅长级);

2012.07 ~中共铜仁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李飞跃任黔东南州委书记

男,侗族,1959年8月生,贵州江口人,1985年7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大学西方哲学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

1978.09~1982.08 贵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82.08~1985.09 黔东南民族干部管理学校教师;

1985.09~1988.07 安徽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8.07~1996.07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干部;

1996.07~1999.06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省长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

1999.06~1999.11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厅党组成员、综合处处长;

1999.11~2000.12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厅党组成员;

2000.12~2002.01 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厅党组成员;

2002.01~2005.12 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厅党组成员,兼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2005.12~2006.11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分管常务工作,正厅级)、兼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2006.11~2007.02 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州长(正地级)、党组书记;

2007.02~2012.07 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党组书记(2008.03~2008.07 中央党校第2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12.07~ 黔东南州委书记、州长。

张吉勇任毕节市委书记

男,汉族,贵州松桃人,1959年5月出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经济师。

1978.09~1982.08 贵州财经学院贸易经济专业学习;

1982.08~1983.11 贵州省铜仁地区商业干部学校教师;

1983.11~1986.06 贵州省铜仁地区商业局工作员、业务科副科长;

1986.06~1989.06 贵州省铜仁地区五交化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1988.08评为经济师);

1989.06~1990.12 贵州省铜仁地区商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90.12~1994.06 贵州省铜仁地区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94.06~1997.01 贵州省铜仁地区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

1997.01~1997.11 贵州省铜仁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1997.11~1998.10 贵州省铜仁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地区地方税务局局长(兼);

1998.10~2001.07 贵州省铜仁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1999.09~2000.01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现代公共管理党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1.07~2004.02 贵州省铜仁地区行署副专员;

2004.02~2006.10 贵州省毕节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

2006.10~2008.06 贵州省遵义市委副书记(2007.09~2008.01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8.06~2011.12 贵州省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党组书记;

2011.12~2012.01 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党组书记;

2012.01~2012.07 贵州省毕节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2012.07~ 贵州省毕节市市委书记,市长。

张政任黔西南州委副书记

男,1966年4月出生,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汉族,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

1985.09~1989.07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播音专业学习;

1989.07~2003.11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1997.09~2001.07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2003.11~2006.03 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2000.09~2004.07在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博士研究生班学习);

2006.03~2006.07 中国演出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6.07~2007.03 中国演出管理中心主任(主持工作);

2007.03~2008.08 中国演出管理中心主任(正局级);

2008.08~2009.12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主席助理(挂职);

2009.12~2012.2 新疆自治区阿勒泰地委副书记(正厅长级);

2012.02~2012.07 贵州省铜仁市委副书记(正厅长级);

2012.07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副书记(保留正厅长级)。

陈昌旭任毕节市代市长

男,汉族,1970年1月生,贵州绥阳人,1988年12月参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项目管理硕士。

1988.12~1991.05 贵州省绥阳县宽阔区岩坪乡秘书、乡团委书记;

1991.05~1992.07 贵州省绥阳县宽阔区岩坪乡副乡长;

1992.07~1993.02 贵州省绥阳县宽阔镇政府筹备组副组长;

1993.02~1995.11 贵州省绥阳县宽阔镇副镇长(1995.03~1995. 06在贵州省遵义地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5.11~1997.08 共青团贵州省绥阳县委书记(1994.09~1997.07在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7.08~1998.04 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8.04~2000.10 共青团贵州省遵义市委副书记;

2000.10~2001.11 共青团贵州省遵义市委书记(1998.08~2000.12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1.11~2002.03 贵州省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2.03~2002.10 贵州省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2.10~2002.12 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贵州省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2.12~2007.02 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2003.03~2006.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理论专业学习);

2007.02~2008.01 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2008.01~2011.04 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2008.09~2010.11在贵州大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席库提米分校合作举办的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班学习);

2011.04~2012.07 贵州省黔南州委副书记(保留正厅长级)、瓮安县委书记,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第9篇: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贵州 高等教育国际化 特色发展 平台发展 机遇策略

[作者简介]张成霞(1963-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王小华(1967- ),女,贵州瓮安人,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杨晓椿(1986- ),女,贵州天柱人,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留学生管理。(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贵州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D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7-02

一、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1.高校国际化发展意识不强。全省范围内的宏观国际化意识不强;很多高校没有将国际化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国际化意识淡薄,对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国际化综合能力不强;高校外事队伍对国际化教育的政策不太了解,规章制度也不熟悉,受多年工作习惯性思维和大环境的影响,在国际交流工作思路、方法创新方面思考不够,视野不够开阔;国际化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待建设与培养;师生对国际化的认识和参与程度较低。

2.缺乏相应制度和经费保障。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大部分生源经济能力有限,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国际交流形式单一,数量有限;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自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申请和办理国际交流项目的程序和手续烦琐;管理体制与制度不健全,高校内部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机构和编制,部门职责不明确,有些学校缺乏固定的外事工作人员,致使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难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

3.缺乏相应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平台。贵州高校普遍存在信息不畅、渠道狭窄、经费不足、专业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缺少优质项目对国际化发展的支持;有些学校很难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国际交流机会少;尽管许多学校已同境外的高校或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其中能保持密切联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为数不多;各国学者和留学生青睐的教育环境,包括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国际科研合作仍显不足。

4.学校的硬、软件基础薄弱。贵州高校的学科虽具特色,但欠缺国际优势,在国际上没有显著影响力和吸引力;全英文教学师资匮乏,双语教学尚未普及,师生的外语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国际化标准;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家和教师十分缺乏,难以引进国际的专业教学资源;汉语专职教师紧缺,虽已经得到重视,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存在不足;缺乏能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核心研究人员和团队;目前贵州高校的学校网页、教务系统、评教体系、服务设施设备针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建设尚不健全;多数学校对国际化的硬软件投入不足。

5.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大。一是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能力偏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水平与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省内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省属院校的国际交流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特别是像贵州大学这样的“211工程”大学,其国际交流活动占到了全省高校的60%以上,而一些地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国际交流基本没有开展。三是在同一学校内部,有的学院和学科开展国际交流比较有优势和积极性,而另一些则只有零星的项目。

二、贵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全省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层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将国际化理念贯穿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引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际化的内涵,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增加贵州高校的活力、动力,从而树立自信心。贵州省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其融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制定适合省情、校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表,拟定适合贵州省情的相关规章制度、具体行动计划和可操作的行动路线,使高校开展国际化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指导和领导,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贵州省政府应制定统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推进作用;建议制定出对外宣传策略和实施方案,加大对贵州和贵州高等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贵州;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简政放权”,简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审批手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省内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设立奖学金和专项经费,鼓励省内高校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支持贵州高校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对于尚未启动国际化工作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给予优惠和鼓励政策;创建省内高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的联系机制,在管理层面上为后进高校多争取合适项目,支持发展。

3.提升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首先,应确立对教师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其次,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逐年派遣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加强师资的国际性流动;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公费留学项目;将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进修、讲学、访问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双语课教师和国际化管理干部。

4.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借鉴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各校实际,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院校高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和科研水平;成立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执行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等;成立独立的国际学院,形成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培养国际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办学实体;注重国际合作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教材的创新;加强语言教学,开设多种外语,使学生具备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学和留学的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对外教和留学生的管理机制,注重服务和人性化管理,使他们获得归宿感和认同感;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来黔的外国专家、教授、留学生等提供住房保障,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质的国际化师资为我所用,为高校国际化增添生命力。

5.注重策略选择,做到有的放矢。(1)特色发展策略。贵州部分重点高校的学科门类设置相对齐全,学科发展均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优势专业值得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特色,优势较为突出。贵州的职业技术院校能够发挥技术型专业优势。另外,贵州可利用其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宜人的气候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国外学生到贵州留学、参加夏令营,利用贵州的多学科优势和独特的区域特点,吸引国外专家来学术交流、任教和进行研究,利用贵州充足的合作空间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贵州的特色专业、培养模式、教风、人文社会环境、地理和气候特征、民族文化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支撑作用等,都有助于自身国际化的发展。(2)平台发展策略。贵州已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雅思考点、日本语能力考试考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港澳台学生联合招生资格普通高校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还不够,贵州高校要以优秀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机构)、科研项目、联合实验室建设、人员交流作为载体,搭建更多的国际化平台。(3)机遇策略。《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地区等平台,积极参与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指出:“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扩展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对口支援中建立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多方交流合作模式,提高中西部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这些政策的出台,给贵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贵州的“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知名的国际品牌项目。贵州的高校在对外开放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化经验,部分高校已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办法。贵州高校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扩大对外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4)资源发展策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诸多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资源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资源的利用上,贵州应做好相应的规划,有计划、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趋势,寻求、接触和了解合作对象,提出和协商解决国际交流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5)差异化策略。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指导方针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外交格局的要求,形成贵州高校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开放与交流策略。重视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及教师培养等。注重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东盟的交往。由于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理相近,双方在留学生培养、语言学习、联合办学、科研合作、职业培训、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合作具有相当的潜力。通过双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各国教育的互补协作,资源共享,获得双赢。重视与日韩的合作,日本和韩国教育质量高,教育资源富足,又是中国的近邻,与贵州的高校有较多的往来和交流,互派学生留学及在日本、韩国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惠又便利。密切与港澳台高校的合作。由于相同的文化和语言,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相对于与其他的合作要容易得多。贵州高校与港澳台高校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应加以巩固和扩展。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增强文化软实力服务。目前贵州只有两所孔子学院,贵州高校要主动出击,找准目标,增加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数量。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加)简・莱特,别敦荣,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云发[2006]11号)[Z].2006-07-08.

[3]高玉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