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存的选择范文

生存的选择精选(九篇)

生存的选择

第1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 乔治六世; 存在主义; 极端境遇; 选择一、引言

2010年由汤姆·霍珀导演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海伦娜·伯翰·卡特主演的影片《国王的演讲》改编自马克·罗格编纂的同名文集,又译《王者之声》《宣战时刻》《皇上无话儿》等。马克·罗格的《国王的演讲》一书以其祖父莱诺·罗格的个人资料为基础,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他的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之间的真实故事。《国王的演讲》一书在经过编剧大卫·塞德勒改编成电影后情节更富戏剧性,将乔治六世和莱诺·罗格之间的故事浓缩在一年的时间中并加以提炼,突出展现了乔治六世在极端境遇中的艰辛与抉择。影片《国王的演讲》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在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奖,同时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12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奥斯卡重要奖项,此外,《国王的演讲》一片还获得了金球奖,导演公会、美国制片人公会、影视演员公会的多项提名和奖项。

大战爆发之际,自幼口吃的乔治六世面临着战时演讲的这一困境,正如在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指导下乔治六世所朗诵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台词所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战时演讲的困境已经使乔治六世面临着“生存”或是“毁灭”的选择,在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鼓励和帮助下,乔治六世毅然踏上了寻求“生存”之途,成功地发表了战时演讲,为战争中的英国军民鼓舞了士气。

二、《国王的演讲》:极端境遇中的生存选择

当爱德华八世在选择美人而放弃江山之后,乔治六世被推上皇位。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故事开始于1925年的一天,民众聚集在大英帝国的展览会会场上静候王子艾伯特即后来即位的乔治六世致闭幕词,为帝国服务的英国广播公司国家频道将使用最新的无线电技术将王子的演讲传遍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而令人错愕的是,广播中传出了艾伯特王子断断续续的结巴声,顿时人群沸然。而将其推至幕前的父亲乔治五世也在听到儿子的结巴声后雷霆大怒,“如果你不能顺畅地读出讲稿,面前这个邪恶的话筒和机器就会毁掉你。”导演将乔治六世的极端境遇浓缩在一幕发表闭幕词的场景中展现,使观众在观影之初便明晰了其中的矛盾焦点,自幼患有口吃的乔治六世正处在一个极端的境遇之中,选择“生存”就意味着他必须克服自己长期以来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障碍——口吃。

(一)《国王的演讲》之极端境遇

临床研究证明,口吃并非遗传疾病,其形成的时间大多在幼年时代,即5~12岁期间,外倾型攻击性及将自我意志强加他人的冲动是口吃症状的主要成因,当大脑遵循急切而强烈的冲动之时,就无法让元音和辅音顺利通过,便在言说的过程中形成了发音的滞涩和艰难,长此以往,前额区域掌管语言的大脑神经元便会习惯性地保持惰性。[1]想要消除这种导致口吃的惰性就必须寻找到患者无意识领域中被错误禁止的东西并加以疏导。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主人公乔治六世的口吃即源于其意识中被禁止的亲情,这种亲情的缺失和无爱的家庭生活使乔治六世一直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处境之中,所导致的扭曲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为他严重的口吃。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乔治六世的父亲乔治五世十分强势、严厉,他拥有着与自己父亲之间的融洽关系,却不愿多关爱自己的儿子;乔治五世酷爱集邮,便严禁自己的儿子拥有其他爱好。可以说,与众多皇室家族一样,乔治五世与乔治六世之间的关系已并非单纯的父子关系,他们还是君臣,在这种排斥亲情的君臣关系中,家族成员间的亲密程度自然降低。此外,相比于自幼口吃且胆怯的乔治六世而言,乔治五世一直寄希望于自己的大儿子爱德华八世,而且按照英国王位的继承权而言,身为长子的爱德华八世自出生以来便被视为未来的储君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直到当放荡不羁的爱德华八世在王权和辛普森夫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之后,乔治五世才无奈地将王位寄托于乔治六世身上,因为根据英国教会的要求,曾经离过婚的辛普森夫人不能够成为储君之妻,对于乔治五世而言,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作为君王,乔治六世都是一个不被重视和宠爱的孩子。在缺失父爱的同时,兄长爱德华八世自幼以来的嘲讽与压制也是导致乔治六世口吃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口吃患者大都拥有着对于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幼稚而强烈的渴望,这种精神状态使患者一方面傲慢而霸道,无法忍受超越他的存在,渴望摧毁比自己优秀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环境中的弱势地位又使患者带有无法消除的恐惧感,这源于患者无法通过打败他人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次子地位使其在家中没有地位、缺少权利,永远不会继承王位的乔治六世在与身为长子的哥哥的对比中日益强化了心中无处发泄的愤怒与无从实现的自我价值。从这一层面而言,乔治六世潜意识中希望打败的人就是一直比自己获得更多优越感的哥哥爱德华八世,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多个乔治六世与爱德华八世共处的场景,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乔治六世面对兄长之时,他便难以开口,这就说明了他内心压抑自己的力量在压抑对象出现后的膨胀,即所谓的防御机制被启动,口吃随即出现。除了乔治六世自幼以来的口吃之外,爱德华八世开朗热情、不拘小节的性格也成为加重乔治六世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通过影片中二人相处的场景可知,爱德华八世的嘲笑与戏弄几乎伴随了乔治六世的大半生,哥哥对于口吃的弟弟并没有施以援手,而是凭借长子的地位和幽默的谈吐来嘲弄乔治六世,如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当爱德华八世带领辛普森夫人出席宴会时,乔治六世出于好心提醒兄长这种行为会损坏皇家的威严,但爱德华八世却反过来以嘲弄的姿态模仿弟弟的口吃,这使本来吐字艰涩的乔治六世彻底哑口无言。在长期的口吃中,乔治六世一直在默默忍受命运的折磨,但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决定将乔治六世推上了一个更为紧迫和极端的境遇之中,继承王位的乔治六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善自己的口吃,从而在大战之际发表战时言说,这是一个国王的责任,也是乔治六世一直希望实现的自我价值。

(二)《国王的演讲》之生存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于世界中的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与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推崇存在先于本质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戏剧理论,萨特认为人的本质需要拷问,他善于在自己的戏剧中设置极端情境来加强或加快对于主人公本质的拷问,其中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主人公们不同的命运。[2]正如上文所述,战时演讲前的乔治六世便因严重的口吃而陷入了这种极端的境遇之中,面对“毁灭”或者“生存”的决定,乔治六世在妻子莫琳的关怀和语言矫正师罗格的帮助下毅然做出了生存选择。

乔治六世的妻子莫琳温柔、贤良,是一位典型的英伦淑女,面对多年口吃又经常暴怒的丈夫莫琳不离不弃,为丈夫四处寻访名医,但数年的弹珠疗法却完全不见成效。影片中王妃莫琳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女性,在传统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她来到伦敦的哈雷大街上寻找到一位并不为皇家服务的医生罗格,但罗格独特的治疗方式开始并不为乔治六世所接纳,二人的医患关系一度中断。当乔治六世在1934年的圣诞演讲再次失败后,沮丧而无奈的乔治六世和王妃莫琳再次来到罗格的治疗室中,当乔治六世在《费加罗婚礼序曲》音乐中流利而大声地朗诵出莎士比亚剧作中“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台词时,乔治六世与罗格共同踏上了“生存”之路。

影片中的罗格是一个澳大利亚移民,远离上流社会的他却拥有着绅士的气度,他坚持以平等的姿态与乔治六世对话,最终也是这种自尊与平等使他与乔治六世建立了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君王与平民的友谊。在了解到乔治六世自幼以来的生活境遇及心理问题之后,罗格坚定了为其治疗的信心,与乔治六世一样,罗格选择了“生存”。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罗格一直迷恋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戏剧中的国王角色,但由于其年龄偏大的问题,一直被剧组拒之门外并因此遭到了儿子的误解。帮助乔治六世克服口吃、树立王者风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完成了罗格本人的“国王梦想”。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肌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后,乔治六世的口吃有了明显好转,影片的高潮出现在乔治六世战时演讲之前,在登基仪式即将开始时,乔治六世邀请罗格与其共同熟悉仪式过程并将其安排在王室成员的包厢中就座,然而罗格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坦然地坐在了象征着国王权利的坐椅之上,并对于大臣们关于他没有行医执照的指责不以为然。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心情紧张的乔治六世,出于愤怒,乔治六世克服了自己口吃的症状,流利地斥责罗格道:“我是你的国王,我有发表声音的权利!”而罗格则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你有这样的权利,你是我认识的最勇敢的人,会成为一个相当好的国王!”机智的罗格使用激将法成功地为乔治六世建立了信心,国王在向德国宣战之际发表了登基过后的首次演讲,虽然这次演讲是依靠罗格在讲稿上标注的发音提示完成的,但至少乔治六世完全克服了口吃的症状和对于发表演说的恐惧,在大英民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坚定而自信的王者风范。“……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同时,乔治六世也将真诚的谢意送给了罗格:“谢谢你,我的朋友。”乔治六世成功的战时演说也标志着罗格“国王梦想”的实现。

三、结语

以英国王室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向颇受大众欢迎,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传奇经历了,而影片《国王的演讲》则大胆地选择了一位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怯懦无为、没有故事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实属冒险。事实证明,这一冒险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影片一举斩获多项重要奖项,虽然片中所塑造的乔治六世有刻意美化之嫌,但这样一部以英国王室故事为题材的励志影片确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评论界的赞扬。相比于小人物的故事而言,身居王位的乔治六世克服自身缺陷、勇于担当责任的故事更能鼓舞人心,其教育意义和榜样作用也因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而被扩大。[3]这迎合了当下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克服困难的坚毅与勇气,现实的巨大意义胜过了导演使用的不甚真实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现实意义之外,《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堪为精品的电影,整部影片弥漫着令人怀念的英伦气息和令人向往的华丽元素,细腻的镜头和适度的节奏使两位主人公乔治六世和罗格的形象塑造细致入微。另外影片中典雅的布景、古朴的装束与还原历史的服装、道具等要素的运用也为《国王的演讲》增色不少,加之舒缓而悠扬的音乐、音效的配合,可以说影片《国王的演讲》不仅使观众在心灵层面获得了慰藉和鼓舞,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雕细琢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弗里兹.直面内心的恐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55.

[2] 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242.

第2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似乎赋予男女两性以公平竟争的机会,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然而,本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结合两性发展的现状,揭示出市场经济中我国女性在新旧两重性别文化的夹击下,被迫作出妥协或叛逆的二元崎形生存选择,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社会压迫,特别是男权压迫的结果。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存选择;两性文化;男性霸权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女性被鼓励以机会平等、优胜劣汰的方式参与社会竞争。表面上市场经济给予男女两性以公平竞争的机会,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然而,当我们考察市场经济中我国女性的生存状况时,得到的却是发人深省的事实。

一、市场经济中女性生存选择的境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律,保证了妇女获得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男女平等权利。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女性在传统性别文化和新的性别文化的夹击下,陷人生存选择的困惑之中。

(一)传统性别文化:当代中国女性生存选择的旧困惑

传统的性别文化约束以及由此形成的两性不平等发展,使得男女两性从进人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一方面,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强调男女阴阳调和,可是实质上强调男尊女卑、女为男用。这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还有男子休妻的“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等“天条”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此外,“由阴阳学说衍生出来的,以天、尊、刚、强、表、明、暖、上为阳;以地、卑、弱、里、暗、寒、下为阴。并由此衍生定型的观念:女为阴,是低等人类;女奸小,不可靠近;女无能,不成大事;男人生产、女人生育;男人从政,女人持家。”……所有这些封建落后的两性观内化为男女两性的道德价值观,已是根深蒂固,并代代传承,短短一个多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是难以剔除殆尽的。

《中国妇女报》在1988年2月至10月底与中国社会调查系统合作,组织了“女人的出路?”的全国城市公民的社会调查。调查中问道:是工作重要还是带小孩子做家务重要?回答“工作重要”的为37 %;“带小孩做家务重要”的也为37 %;而回答“两者都重要”的高达66.6%。在“你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选择”问题的回答中也印证了这一点:82%的被调查者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选择是“工作家庭都要搞好”。然而,按照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女性本身的自身特点来看,她们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中时常是冲突的,要做到两全其美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在市场竞争全面展开之际,家务劳动与抚养小孩还没有实现社会化,仍旧靠家庭成员来解决。由于社会和生理的原因,这些“无偿劳动”最终还是推向妻子。这样,许多妇女在市场竞争中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往往被拒之门外;而那些已就业的女性,始终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冲突的困扰之中。

另一方面,传统性文化的长期压迫,使得男女两性在各方面的发展中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女性缺乏市场竞争中所必备的素质。

首先,妇女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成功在事业、女性成功在家庭”的思想观念影响,造成她们心理与行为上的自闭,社会参与意识不强。一项“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表明,在1991年,全国16-64岁的妇女中还有81.1%的人没出过远门;23.1%的妇女最远到过县城;17.6%的妇女去过地区所在市;21.%的妇女到过省城;5.1%的妇女到过外省;0.2%出过国;有43.9%的女性喜欢与别人谈个人生活大事。该调查还表明,有74%的女性“从未想过当人民代表”;不知我国国家主席、政府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女性,分别有44.1%、42.5%和40.5%,分别比男性高24%、 23.7%和34.9%……总之,她们还不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人格。

其次,妇女总体文化素质较低。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半文盲、文盲数占总人数的1/4,其中,女性就占了80%以上。那么,据近年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8亿文盲中,女性就占了70%;在5.86亿女性中,妇女文盲、半文盲有1.2725亿人,约占女性人口的1/4。全国261万未人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童超过2/3。又据统计,男性上大学的机会是女性的2.3倍,进高中的是1.56倍,进初中的是1.54倍,上小学的是1.2倍,女性教育大大落后于男性。由此可见,我国妇女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文化偏低的妇女深感自己的社会角色受到现代社会的严重挑战。[5]

因此,传统两性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使得男子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的社会安排中,始终处于优越的地位;而女性则仍旧受到这些文化的压迫,使她们不愿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她们只能在当时的两性文化范围内作“有限的社会参与”和“有节制的社会竞争”。

(二)女性消费文化:当代中国女性生存选择的新困惑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的转型,一个以女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被商家和媒体炒作了出来。一方面,他们仍然按照“传统”的家庭主妇标准塑造女性的消费导向。正如弗里丹所说“当人们认识到妇女是美国商业的主要顾客时,家务的永存、女性奥秘的成长应有意义了(并能赚钱了)。”当中国进人商业社会时,商业利益集团也很快发现了这一奥秘。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抑制事业型妇女,让妇女回到家庭之中,使她们一直处于家庭主妇的地位,处于充分起作用、有不可名状的渴望、没有活力的状态,她们就会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了“女性回家”的热潮的深刻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他们推出“现代性”的时髦女性标准引导女性的消费选择,女性是美容和时尚的消费者,女性的美在于年轻、漂亮和性感。一时间,女人成为各大市场的“卖点”,减肥、美肤、丰乳肥臀的广告铺天盖地。在各种媒体中,女人都成了温柔美丽、风情万种的“被看”的尤物。她们多是乳峰高耸、秀发飘逸、衣着暴露,既吸引男人的目光,也暗示着女人们“前进”的方向。在这里,女性不仅成为了消费的主体,而且成为了消费的客体。在以男性的品味和眼光为审美标准的性别文化中,女性的“生理”无疑具有了特别的资本意义。

从女性消费文化折射出的两性文化,我们可以得知在市场经济中女性受到一种回归家庭和使用“生理资本”的社会压迫力量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中女性的二元生存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体素质低下的女性,在丧失保护性政策以后,不仅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反而使女性发展也陷人了困境。女童失学、女性失业下岗加剧了两性发展的不平衡,女性商品化和物化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女性形象渐渐变为男望化的对象。有人甚至公开主张“发展经济必须牺牲妇女”,“繁荣必须‘娟’盛”,致使以色情为诱饵牟取财产的行为和缥娟现象激增,重婚纳妾沉渣泛起,以女性为、以女性标榜身份的行为甚至成为“时尚”。于是女性不可避免地沦为男性、金钱、物质的附庸,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面对这样的社会生存环境,多数女性做出了如下两类生存选择:

(一)妥协式生存选择

由于妇女整体素质不高,她们在丧失保护性政策以后,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取胜,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大潮,部分原来寻求自我发展的女性也转向从婚姻中寻找出路。因此,在这个追求实惠和功利的时代,一部分女性想寻求一种快捷、轻松的成功之路,因而生理资本、婚姻就成了“通天之塔”。于是不少女性在种种压力之下,回归家庭,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姻上。她们公开宣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认为,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深信:“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于是,女人着意地按照男性的要求塑造自我,所谓“在客厅里像贵妇,在厨房里像贤妇,在卧室里像,在其他男人面前像贞妇”等等。这种对男性标准的认同和内化,表明了女性被物化和奴化的程度。

女性在总体上的屈从地位使一部分知识女性也不得不利用生理资本来获取发展机会与生存资源。于是,在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或人才交流会上,遭到冷遇的女大学生,只好出“奇招”:毕业推荐书上附上写真集。即使她们就业了,也往往充当男性老板、经理的秘书、情人和普通工作人员。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男性依然控制着绝大部分资源,掌握着权力和经济命脉,半数女性却占有极少的资源。尽管她们已经走向社会,经济收人水平也自然远远低于男性。

面对那些几乎苛刻殆尽的职业需求,那些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或不满足于微薄的收入的女性来说,她们就不得不以自己的美貌、身体等作为资本,与男人进行裸的交易。她们或沦为发廊女、或被他人“包养”。在这里,男性总是充当买方,女性充当卖方,男性是消费者,女性是被消费者。然而,当他(她)们在这种裸的交易中获取各自所需时,一种破坏社会道德的罪名就形成了。男人还以“女人渴望”、“女人”等理由把这种道德败坏的污名套在女人的头上。社会流行的谴责思维模式也主要是着眼于金钱的作用和女性的道德因素。

可见,在男性处于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女性处于依附和边缘化的地位的商品社会里,女性“最明智的选择”无疑是按照男性的眼光和欲望塑造自己。

(二)反叛式生存选择

进人20世纪以来,人类两性关系渐渐发生着变化,要求男女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尊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当我国女性在两性的不平等地位和关系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市场社会里,循着这条道路发展时,也就意味着她们将成为男权中心文化的叛逆者。

首先,经过妇女解放运动的洗礼,我国一部分社会改革的新型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寻求自我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这些发展的女人往往在生活中面临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或选择家庭,或选择事业发展。当她们毅然摆脱家庭的束缚,选择发展时,她们也就脱离了生活常规,也就意味着她们要与男权中心文化抗争。这样,她们必然要遭受男权主流文化的压制,往往被视为另类。因此,她们又成了缺乏女人味的异常人,即集狭隘、自私、精神变态、歇斯底里于一身的令人厌恶的“女强人”。

其次,在现实的主流话语中,一方面,女性被构建为性秩序和婚姻的代言人,被要求为了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而检点自己的;另一方面,她又被描述成为男性性满足的对象,消极被动地等待男性的支配。对这种性压抑或虐待不堪忍受的女子,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她们或选择独身或选择同性恋,更有甚者会报复社会,走上犯罪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冬燕.影响知识女性成就动机的社会与心理因素[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4).

[2]余坟.试论媒体中女性话题的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3]庄秀峰.女大学生的就业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3,(5).

[4]刘旭金.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妇女发展的主要矛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4,(4).

第3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 创建期 生存期 中小微企业 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成熟期或扩张期的中小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拥有较为稳定的顾客和供应商以及比较好的信用记录,也已拥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现金流,需要资金时可选择银行及资本市场等传统融资方式。但大部分处于创建期及生存期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没有稳定的利润及现金流,也没有高价值的抵押物,难以达到到银行及资本市场的高门槛要求。然而这部分中小企业又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紧迫、频率高、金额小。众多小企业的需求构成整个社会的大需求,在此环境下,政策引导和自发形成了形形的融资渠道,在此我们仅对各种非主流融资渠道作简要分类介绍,供中小企业参考。

1 非定向较大额资金需求

如果企业不是为投资某特定项目,而只是日常经营中需要偿还贷款、补充营运资金,进行股权并购等,需要资金额较大时,可选择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渠道简介:根据2012年5月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办法》规定,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未上市中小微型企业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公司债券。试点期间,符合工信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的未上市非房地产、金融类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只要发行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并且期限在1年(含)以上,可以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由于私募债券发行主体为非上市的中小微企业,跟上市企业相比,其财务状况和信用资质都要弱些,所以发行利率会较高,也称为高收益债券。

融资技巧:中小企业要想更好地利用债券融资渠道,应首先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信用,取得债券发行资格;其次根据项目需求,确定适宜发行数量,发行额定得过高,会造成资金过剩,加重企业财务负担;发行额度太小,又不易满足筹资的需求;第三,选择合适债券品种,确定恰当债券期限;第四,选择适当发行时机,从企业自身来讲,最好选择企业负债率较低的时候发行债券,从外部环境来讲,选择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发行,可降低融资成本。

2 特定用途融资

2.1 政府扶持基金

渠道简介:多年来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基金或专项资金,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资助和扶持。按融资方式的不同,有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和政策性投资等。一般情况下,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企业都可以申请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政策性融资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等优点,但申请手续繁琐,花费时间较长,另外适用面窄,有一定规模限制。

融资技巧: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有产业优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容易申请成功,但掌握申请资金技巧也是申请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向申请政府资金,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与政府打交道。要主动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人员接触、沟通,建立起必要的公共关系和信任关系,使政府了解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运作状况,广阔的前景。

(2)要认真学习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从而通过努力使自己企业符合申请的条件。

(3)申请材料充分展示企业实力。

2.2 风险(创业)投资公司融资

渠道简介:风险投资是在没有任何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投资方以资金与公司业者持有的公司股权相交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股权融资获取风险投资已经有了不少的成功案例。在企业创业之初,或者在产品研发阶段和市场进入前期急需资金之际,获取风险投资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融资技巧:风险投资最适合于产品或项目科技含量高、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利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便可以尽快得以启动。风险投资方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最看重以下几方面:

一是团队。企业的管理团队是否具有行业领军性,或者拥有领军的潜质。创投界有句名言:宁愿投二流技术,一流团队的企业,也不投一流技术,二流团队的企业。

二是模式。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有否鲜明个性或与众不同之处。清晰的盈利模式,清楚地告诉投资者你靠什么赚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

三是产品或项目。是否具有行业成长性或者拥有爆发性增长的市场。

2.3 融资租赁

渠道简介: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出租人根据承租人选定的租赁设备和供应厂商,以对承租人提供资金融通为目的而购买该设备,承租人通过与出租人签订金融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代价,而获得该设备的长期使用权。

融资技巧:融资租赁表现形式是融物,实质内容则是融资。从本质上说,融资租赁是对设备的投资,是一种以实物出现的资金融通。融资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租赁公司。

2.4 项目融资

渠道简介: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活动。即项目的发起人(即股东)为经营项目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以项目公司本身的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并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的担保物。项目资金来源可以是银行贷款或者投资公司等。

融资技巧:项目融资的特点决定了贷款人所看重的是该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可能性以及其所得的收益,项目的成败对贷款人能否收回其贷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想要顺利获得项目融资,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以及投资方的喜好,从项目本身下功夫,使项目拥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另外项目方案,可行性研究等资料的撰写要详细明确,使其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 小额急需资金需求

如果公司资金需求不大,且急需使用,则可以选择手续简单,但利率较高的融资方式。

3.1 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无论经营小公司还是摊点,只要经营时间超过六个月,都可以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一般能在两到三天内放款。贷款利息可双方协商。与银行相比,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更为便捷、迅速,适合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与民间借贷相比,小额贷款更加规范。

3.2 典当行融资

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对于急需流动资金的企业来说,典当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手段。首先,它方便快捷,办理贷款速度快,快则当天,最长不会超过十几天,能够迅速及时地解决当户的资金需求;其次,经营产品灵活机动,期限可长可短,从几天到六个月不等,且时间灵活,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提前赎当或者续当;第三,由于它是实物质押、抵押,因此不涉及信用问题。这几点都十分适合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但与此对应的是,典当贷款成本较高,除贷款利息外,典当贷款还需要缴纳较高的综合费用,包括保管费、保险费、典当交易的成本支出等。此外典当贷款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3.3 担保投资公司融资

投资公司也是企业常用的融资渠道之一,相对于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来说,寻求投资担保公司的贷款或投资,要简单和快捷一些。但在选择投资公司之前,企业应对投资公司的资金量、盈利模式有所了解。有些投资公司根本没有多少资金,徒有虚名。还有的投资公司只为其股东提供服务。另外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也有区别,有的只提供短期拆借,有的既可以提供贷款、还可以针对某项目投资、或者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还有的投资公司主要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公司的投资目的也不同,战略投资类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的,投资时间较长;财务投资类投资公司以追求现金流入为目的,投资时间较短;投机类投资公司以获得投机利润为目的,主要赚取不良资产的买卖差价,进行短期资金拆借等。融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公司。

3.4 员工个人融资

如果公司资金需求量不大,公司员工又比较稳定,也可以考虑在企业员工内部借款或者募集股份。采取该渠道融资时,对员工说明资金用途、使用期限、还款的保障和来源,征得员工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另外,企业还要对融资归还方式作灵活安排,以便员工在急用资金时能得到保障。如果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老板本人充分信任,企业资金投向及回收期让人信服,有良好业绩,则融资更容易成功。

3.5 企业或个人拆借

尽管与信用风险或者法律风险相伴而生,也因此备受争议和处罚,民间融资多年来都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着。这说明民间借贷存在的必要性。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又没有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大多会通过民间拆借渠道融资。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投资公司或者担保公司,向需要资金的公司投资或者担保贷款。也有企业或个人通过某些中介机构进行拆借。这种民间融资一直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企业在运用这些融资渠道过程中,注意规避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4 日常融资

4.1 内部积累融资

内部融资,简言之,即开源节流。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想法设法扩大企业收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存货周转率、提高应收帐款周转率等。需要从一下细节着手,比如要尽量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扩大销售和加强销售管理;增加企业在培训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开支;加强存货管理,减少存货占压资金,提高存货周转率;加强帐款管理,提高应收帐款周转;控制不合理资金需求,杜绝不合理投资;实行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企业各子系统的绩效考核。企业长期注意做到开源节流,也就相当于建立了日常融资渠道。

4.2 往来企业融资

往来企业融资也即我们平时所若的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包括赊销、赊购、分期付款等形式。在当今企业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商业信用是应用最广泛的融资形式。企业在日常购销活动中,由于资金紧张,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或者预收款项。如果商业信用应用得好,融资成本低且效率高,而且还可以和上下游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稳定的关系。

商业信用本来是企业间互利共赢、相互扶持依赖的生存之道,然而由于某些企业信用缺失,导致良好的融资渠道被滥用,盛行的三角债拖垮了很多企业。要更好地利用商业信用,除了社会信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外,我们企业自身在现有条件下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谈判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在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时,注意采取一些更加安全有保障的形式,比如采用银行承兑汇票、与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供应或销售公司、以设备或厂房抵押、股权质押、或第三方担保等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弛,杨同宇.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研究[J].消费导刊,2012(4).

第4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概念;问题;策略

记忆是任何阶段学生学习任何学科必不可少方式,特别是还处于认知层面和记忆启蒙阶段的初中生,更应当学会利用好各种记忆策略科学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根基。记忆是理解数学概念,推导数学公式,证明数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目前,初中生虽然有着较好的记忆力,但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解、掌握数学概念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明确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究竟存在哪些困难,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记忆数学概念这一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一、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深入研究。

1.缺乏针对数学概念记忆的策略性知识。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在“记忆学”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在“应试教育”教育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数学“记忆型”教学突然在理论上被界定为“数学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向来受到重视的“数学三基”数学理论研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同时,理解型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越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核与教育界理论研究的热点。这意味着前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视阈的一个“真空地带”。可从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规律可以看出,“记忆型”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且占有重要地位的方法论。因此,不能因为素质教育的倡导就彻底否定了记忆教学的价值,或者说割裂了记忆与创新教育的必然联系。

在如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创新教育理念,刻意讲求创新方法,无形中把必要的数学知识记忆完全抛给了还处于记忆懵懂阶段的初中生。而他们不但没有记忆的感性认识,而且在记忆策略层面完全是一片空白,更何况高难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记忆呢?每个教育者想必都知道,初中生如果在这种完全没有指导性的碰壁式条件下记忆数学知识的话,最终结果只能是徘徊在记忆的原始阶段“机械记忆”。这对于依靠理解性学习的数学来说是一个致命性节点。那些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在以后逐步的应用中,慢慢地“反刍”大脑中的数学知识;而那些基础不好、主动性差的学生则极有可能永远在数学的迷宫里徘徊不前。可见,在肯定和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探讨记忆与创新的结合策略,充分发挥记忆的强大优势,科学推进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是一个必要而紧迫性的课题。

2.缺乏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在"应试教育"阶段,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顾及数学知识传授的量的积累与扩充,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质的积淀与提高;只强调向学生“填塞”数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填塞”的方法论要求。这一阶段实质上是记忆完全占据统治地位的阶段。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下,许多数学研究者有这样一个共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学生自己理解过程的参与。此观点后来不断被强化,以致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走向了一个与前者完全相反的极端,即理解完全占据同志地位的阶段。但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后,一条数学教学科学规律终于得到广泛的认可: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化过程。记忆与理解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寻求恰好的“平衡支点”。初中生只有站在这个“平衡支点”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概念,并逐步勾勒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网。现在,问题的主旨在于如何帮助初中生建立权衡记忆与理解的关联意识,寻找到这个最佳“平衡支点”。

3.缺乏系统性数学概念梳理意识。记忆学显示:有效的数学概念记忆的结果应该是使数学概念在大脑中以网络链接模式有机组合的。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也只能以这种模式存在,才能更加利于以后知识的择取与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显示:只有学生自身经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形成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基础性、可辨性、适用性的品质。数学理论的逻辑体系更是决定了数学概念应该是一系列概念环节互为相扣的链条有机体系。但是,初中生特别是那些在数学迷宫里徘徊不前的学生,长时记忆体系中的数学概念却是孤立的、散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生没有有效地讲求记忆策略和没有处理好数学概念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外,主要是学生没有整体意识,没有从宏观上梳理所记住的数学概念,更没有理清数学概念间的联系。其实,即使在教改后的现在正在应用的数学教科书里,很多基础练习都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概念而设计的,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节、章,甚至是一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关系的练习。

二、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的对策选择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科技教学的广泛应用,解决上述问题具备了比较充足的应策选择的条件。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初中生记忆数学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第5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 卢梭 生存教育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 启示

一、引言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1]“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巨著《爱弥儿》成书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首次出版。生存教育成为卢梭《爱弥儿》一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卢梭实践了生存教育,发现了生存教育的社会意义,还把生存教育纳入祛除社会弊端的乌托邦蓝图之中。[2]卢梭认为,早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人生存,培养真正的自然人。因为幼儿时期,儿童只关心自己,对社会关系毫不了解,所以应首先教育幼儿做人,接受人性的教育,过人的生活。[3]卢梭关于生存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卢梭生存教育的思想

卢梭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四个各具特点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从前两个阶段来探讨儿童生存教育的内容,出生到2岁是第一阶段,以儿童身体的保健和养护为主,这一阶段必须注意儿童的健康。2―12岁为第二阶段,应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炼,使提供感官的身体健康强壮。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4]凡是违反儿童天性,妨害儿童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的教育,均应避免。我认为卢梭关于幼儿生存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生活习惯的养成,开发幼儿身体的潜能。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注重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只要按着循序渐进之法,就可以逐渐让孩子对一切都无所畏惧。所以卢梭也打破自然法则,开发幼儿身体的潜力。例如,主张给儿童洗冷水澡,锻炼其抗寒的能力;儿童得了小病不必诊治,而是放到自然中去,等等。另外,卢梭认为睡眠可以补偿运动造成的消耗,这是大自然所规定的,所以,孩子要养成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习惯。同时,应逐渐培养孩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入睡的习惯。让孩子在有所需要的时候可以毫无危险地打破睡眠法则,“使他能够睡得晚,起得早,突然醒来,站一个晚上也不至于感到不舒服”。如果不尽早开发身体的这些潜能,等到他已经长大后才突然遇到的话,就必然会把他的身体弄垮的。作为家长,你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劳其筋骨。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同时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那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能延迟到明天再教给他,绝不在今天进行。[5]卢梭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体力,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身体的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生物发育过程是自然的过程,是人无法干预的。儿童教育需要基于自然的发育过程,引导儿童在其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精神文化世界。

(二)磨砺幼儿的勇气。

卢梭认为,应该对幼儿进行生与死的教育,死亡是痛苦的,如果我们尽早地让孩子懂得痛苦、疾病和不测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就能使他的心灵坚毅而不可征服。[6]明智的人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归宿和解脱,正是因为有生命的轮回,才会让人有坚强的信念去忍受生活中的痛苦。不论幸福与痛苦,都将伴随人的一生。那么,在生活中即使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也不要急忙去安慰他,孩子看见你很镇静,他也会镇静下来。因为这个年龄应该开始学习勇敢的精神,忍受轻微的痛苦,并且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7]卢梭坦言:“要是孩子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会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要知道,不断地锻炼孩子,磨砺他们的勇气,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才是遵循自然之道。”

(三)教会幼儿如何保护自己。

在卢梭看来,仅仅想着如何保护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有些人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付伤痛。孩子受到自然的锤炼,只要不让他们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看似危险,恰恰是在分散危险,减少危险。这样,可以毫无危险地养成正确的习惯。即使有一些危险,也不必过于小心,要知道危险始终与人相伴。因此,在他没有遭遇危险之前,先把他武装起来才是明智之举。[8]卢梭认为,当母亲过分关心孩子的时候,反而会使孩子脱离自然。为了防止孩子娇弱,却把孩子养得越来越娇弱;希望孩子不遭受自然法则的侵害,却把未来的灾难和危险积累起来;当孩子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实际上是在给他们积累未来的苦难。应该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以经受命运的打击,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生存下来。

三、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关注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

生存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在独立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教育。[9]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使用的课程形式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向幼儿传递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理论的课程,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幼儿联想,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可见,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幼儿在认识上的问题,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关注不多,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园课程可以通过体育、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生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化解生存困境。在这一点上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给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启示:幼儿园课程应关注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

(二)把“生”与“死”的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内容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生”与“死”的教育是卢梭生存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卢梭把人们所避讳的“死亡”渗透在幼儿的教育中,让幼儿对生与死有正确的认识。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很少涉猎死亡的内容,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灾难和突发事件常常令人遂不及防,幼儿所生存的环境无时无处不存在着危险,我们应该借鉴卢梭关于生与死的教育,设计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存课程,让幼儿认识生命的轮回,正确面对生与死、面对生命中的不测,尊重生命和生活,学会保护自己,有勇气面对人生、经历生活的痛苦,善待生存挫折,具备抗挫折能力,最终磨砺出闪光的生命。

(三)生存教育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对于学前儿童的生存教育,卢梭主张教育一方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对幼儿进行身体的养护和感官教育,不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为幼儿自然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幼儿需要,知识和道德便是可以教的,但是切忌教师一味地灌输。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家、学者们所倡导的课程价值观都指向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在具体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采取课程忠实取向的学科课程行为比较普遍。[10]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发现: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对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学前儿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11]不过幼儿园学科课程的学科知识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当前,在我国幼儿园内开展生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生存教育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只能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家荣.论生存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回归.职业技术教育[J].2009,(19).

[2]秦勤.从卢梭《爱弥儿》中审视生存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3][4]石筠|.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9.

[5][6][7][8][法]卢梭著.方卿编译.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0,49,9,9.

[9]黄国秋,乔聚龙.生存教育: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的培养[J].白城师专学报,2002,(3).

第6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国营农场形成于建国初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在四面崛起的城镇工业之间举步维艰,原来促进国营农场发展的因素,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却成了自身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此,明确国营农场的发展导向,重新确立农场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提升国有农场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营农场的现状与问题

1.产权关系模糊

按理来说,国营农场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也即是全民所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这个权力,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农场内部以及企业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国有资产的运营主体缺位,经营管理无人负责,以致出现严重的流资产流失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国营农场在市场经济中构不成主体,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而难以根据市场导向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方案。

2.计划经济的惯性

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经济的管理理念不断革新,而国营农场由于惯性难以及时调整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想着靠国家政策来指导。其经营观念总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现代营销、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自我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互动。其管理体制依然是政企不分,官本位的思想根深柢固,只顾考虑近期目标,无心为企业的发展作长远打算。

3.处境孤立

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边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渐形成的,距发达的市区较远,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跟不上城镇步伐,没有充分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又因行政管理的差异,国营农场也很难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处境封闭,无法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使自身功能的完善受阻。

4.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较高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国营农场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几乎没有展。即便是第一产业,也没有获得很好的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5.管理机制落后

国有农场作为企业,是一个自负盈亏并且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但是其财产权利具有不完整性。农场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但这个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农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的处置权。在许多情况下,农场要承担超出其自身资产权益的经济责任。面对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国有农场将风险管理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国家补贴和保护上。农场领导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在农场各方面管理决策中,没有考虑承担风险的意识。

二、国营农场的发展路径

1.政企分开

在国营农场发展中,首先要找准政府职能定位,做致政企分开。政府应该在一旁发挥其引导作用,对财政、经贸、教育、文化、卫生、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等方面作统一规划,在经营管理上不要越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经营与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

2.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领导体制。关键的一点是,要处理好农场内部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拥有财产权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说法人,经营者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力,只是对企业法人负责,从而使农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国有农场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化、机械化的大生产,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国有农场过去曾经有过很强的管理与技术优势,但近十余年来,人才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农场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到高等院校引进毕业生,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锻炼,充实到农业管理和技术推进的队伍中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的农业经济需要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国有农场一方面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争取农业开发项目,另一方面要从经济效益中取出部分资金,对农业机械、排灌设施、环场公路,以及粮食晒场、仓储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发展观光农业

第7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摘要:本文基于博弈论的简单模型,对商业银行面临挤兑危机进行了分类分析。在假设两位存款人的前提下,分析了挤兑可能发生的情况,银行与两位存款人之间的相互博弈过程,并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纳什均衡。

关键词:银行危机;挤兑;博弈论

一、引言

银行的挤兑危机,也称为挤提,是指大量的存款人由于对银行丧失了信心而提前到银行集中提取存款,并最终造成银行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以及清偿能力出现问题的一种现象。而导致存款人对银行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一是受到谣言的影响,银行会遭到挤提,例如1960年代代香港银行危机和1980年代的香港银行业危机;二是政治、经济形势变动,会引起存款人恐慌,也会使银行遭到挤提,例如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经济形势异常,经常引起银钱业挤兑风潮;三是银行经营不善,银行经营策略冒进,具有大量不良资产并且银行贷款多投放于高风险行业。纵观历次挤兑历史,被挤兑银行基本都存在着以上三个原因中至少两个。

然而,任何一家银行,不论其如何经营,由于存款保证金率并非100%,一旦遭受挤提,贷款无法及时收回,流动性会变得异常紧张,不仅会使得银行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严重会导致银行寻求收购甚至破产清算。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求助于其他银行的拆借资金来满足存款人的提前提款要求,这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成本和困难。而单个的银行挤兑很容易演变成存款人对于金融体系的不信任进而引起挤兑风潮的蔓延,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金融市场将会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国内外的金融竞争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这也改变了国内金融业结构。国内商业银行不再缺乏竞争对手,这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随时会面临银行挤兑危机。现在,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老牌外资银行可以随时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会在相当程度上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储蓄资金外流,造成资本金下降进而导致流动性不足,很容易引起银行危机。

本文通过对银行挤兑危机的分析中,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决策行为建立博弈模型,来推断存款人挤兑的行为策略以及银行的应对策略,并讨论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银行流动性的作用与其运行机制。

本文讨论了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下的银行挤兑博弈模型,进行了纳什均衡的求解,得不同条件下,存款人与银行的策略行为过程与结论。

二、银行挤兑的博弈模型

1、问题描述

在假定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情形:

存在三个时期即t=0时期、t=1时期和t=2时期;存在三个博弈参与者:银行、存款人A和存款人B。

在t=0时期,银行吸收资本金α和存款β,存款到期时间为t=2时期。银行在t=0时期将这些资金投入贷款组合γ,即γ=α+β。此时t=0时期结束。在该阶段中,只有银行的行为策略。银行可以选择贷款组合γ为高风险贷款组合θ高与低风险贷款组合θ低,两个不同风险贷款组合到期时间均为t=2时期,且成功概率分别为P高与P低,有P低>P高,到期收益率为R高与R低,有R高>R低。并且有P高R高=P低R低>1,即两个不同风险贷款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相等且均大于1。而两种放贷策略失败的收益均为0。

在t=1时期,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可以选择是否提前取款,银行可以选择是否提前收回贷款。如果存款人在t=1时期选择提前取款,则银行支付其利率为R1;若不选择提前取款,则银行支付其利率为R2(即在t=2时期到期取款),且R2>R1>0。如果银行选择提前收回贷款,则银行可以收回的贷款比率为a,并且有R高>R低>1+R2>1+R1> 1 > a > 0,亦即低风险贷款投资组合成功率要大于高风险贷款投资组合成功率;高风险贷款投资组合成功的收益率要大于低风险贷款投资组合成功的收益率,且大于存款人到期取款的收益率,大于存款人选择提前取款的收益率,并且大于银行在t=1时期回收贷款的收益率a(银行可以选择出售贷款以在t=1时期提前回收贷款)。

在t=1时期,存款人A和存款人B同时可以选择是否提前取款。假定,在t=1时期,银行通过出售贷款来提前回收贷款的款额,只能满足一个存款人的提款要求,而不能同时满足两个提款人的提款要求,即有β(1+R1)2

在t=2时期,银行投资贷款组合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取得失败。

如果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组合θ高,若t=2时期时该投资成功,则存款人A与存款人B分别得到收益β(1+R2)2,银行得到收益R高γ - β(1+R2);若该投资组合失败,则存款人A、存款人B与银行得到收益均为0。由此可以得到,如果在t=0时期银行选择高风险投资组合θ高,且t=1时期存款人均不选择提前取款,则t=2时期银行的收益期望为P高(R高γ - β(1+R2)),存款人A和存款人B在t=2时期得到收益的期望为P高β(1+R2)2。

如果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组合θ低,若t=2时期该投资组合成功,则存款人A与存款人B分别得到收益均为β(1+R2)2,而银行得到的收益为R低γ - β(1+R2);若该投资组合失败,则存款人A、存款人B与银行得到收益均为0。由此可以得到,如果在t=0时期银行选择高风险投资组合θ低,且t=1时期存款人均不选择提前取款,则t=2时期银行的收益期望为P低(R低γ - β(1+R2)),存款人A和存款人B在t=2时期得到收益的期望为P低β(1+R2)2。

以上描述为整个简单银行挤兑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及策略执行可能性集。我们假设挤兑可能发生在t=1时期,而银行的应对策略――提前收回贷款,也只有发生在挤兑行为发生的前提下,也只能在t=1时期。而如果存款人A与存款人B在t=1时期都决定提前提款,银行则不得不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也就是银行必将破产清算。

2、银行挤兑博弈模型的扩展

通过上一节的问题描述,我们可以绘制出上述博弈模型的树图如下:

图1扩展的博弈模型

上图中,x代表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概率,1-x则代表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概率。T代表一位存款人选择提前提款,NT代表不提前取款。①到⑩个节点分别表示存款人A、存款人B和银行的选择可能性集。

第一个节点表示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而两位存款人均选择提前提款,则银行得到收益为0,存款人A与存款人B都得到收益aγ2。

第二个节点表示存款人A选择提前提款而存款人B不选择提前提款,在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银行收益为0,存款人A收益为β(1+R1)2,存款人B收益为aγ-β(1+R1)2。

第三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B选择提前提款,而存款人A不选择提前提款,则银行收益为0,存款人A收益为aγ-β(1+R1)2,存款人B收益为β(1+R1)2。

第四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选择提前提款,则银行收益为0,而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收益均为aγ2。

第五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选择提前提款,存款人B不选择提前提款,则银行的收益为0,存款人A的收益为β(1+R1)2,存款人B得到的收益为aγ-β(1+R1)2。

第六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B选择提前提款而存款人A不选择提前提款,则银行的收益为0,存款人A的收益为aγ-β(1+R1)2,存款人B的收益为β(1+R1)2。

第七个节点到第十个节点均为存款人A与存款人B在t=1时期不选择提前提款,而使得存款人、银行间博弈进入t=2时期。

第七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如果该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成功,则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收益均为β(1+R2)2,银行的收益为R高γ - β(1+R2)。

第八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如果该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失败,则银行、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收益均为0。

第九个节点表示在银行选择低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如果该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成功,则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收益均为β(1+R2)2,银行的收益为R低γ - β(1+R2)。

第十个表示在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如果该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失败,则银行、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收益均为0。

这里依旧强调,若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则成功的概率为P高,失败的概率为1-P高;若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则成功的概率为P低,失败的概率为1-P低。

3、纳什均衡解

我们已经详细描述了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在陈述了我们所需要的假设条件之后,分析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博弈策略行为。现在,我们需要对以上所述的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模型求纳什均衡解。

这里使用逆向归纳的方法来求如上所述的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

在t=2时期,存在两个决策节点,即(1)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组合且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的情况;和(2)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组合且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不选择提前提款的情况。

当P高β(1+R2)2 < β(1+R1)2时,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会选择(T,T)策略,即所有存款人均会选择提前提款。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存款人是否知道银行选择的是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还是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存款人都会选择提前提款(T),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纳什均衡策略为(T,T)。对于银行来说,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还是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是没有差别的,因为银行的收益总是0。所以总的均衡为(θ高,(T,T))或者(θ低,(T,T))。

当P低β(1+R2)2 > β(1+R1)2时,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会选择(NT,NT),即两个存款人均不会选择提前提款。因为不论银行在t=0时期是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还是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存款人A与存款人B的选择都是(NT,NT)。而给定存款人的选择集(NT,NT),银行会在t=0时期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总的纳什均衡为(θ高,(NT,NT))。

当P低β(1+R2)2 < β(1+R1)2 < P高β(1+R2)2时,存款人A、存款人B与银行之间的博弈需要区分为两个情况,即存款人知道银行会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还是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行业,我们称之为信息公开;和存款人不知道银行会做何选择的情形,我们称之为信息不公开。

存款人A与存款人B在知道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会选择策略行为(NT,NT);而在知道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提下,存款人会选择策略行为(T,T),即提前取款,而此时,银行的收益将会为0。综上所述,当P低β(1+R2)2 < β(1+R1)2 < P高β(1+R2)2时,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银行会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即策略组合(θ高,(NT,NT))。

而如果存款人不知道银行会选择何种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即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则要根据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概率x来讨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策略博弈。

如此,我们令存款人提前提款时的收益与不提前提款时的期望收益相等,就有下列等式:

(xP高+(1-x)P低)β(1+R2)2 = β(1+R1)2(1)

解上列等式(1)中的x,得到一个解x解=1-R11-R2-P低(P高-P低)。当x=x解时,存款人A与存款人B选择提前提款与不选择提前提款时的收益是一样的,即两个选择是我们可以认为是无差异的。

那么,当x > x解时,存款人A与存款人B不会选择提前提款,因为此时不提前提款的期望收益要大于提前提款的收益,则存款人行为策略为(NT,NT)。而给定存款人行为策略(NT,NT),银行会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因为此时对于银行来说,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而当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时,存款人的行为策略会变成(T,T),于是,得到银行与存款人的策略行为纳什均衡解为(θ低,(T,T))。

当x < x解时,存款人A与存款人B将选择提前提款,原因同上。而若给定存款人策略行为(T,T),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或是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的收益都是一样的,因为银行的收益都是0。所以得到纳什均衡解为(θ高,(T,T))或者(θ低,(T,T))。

三、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发生银行挤兑的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当银行选择低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时,如果存款人不选择提前提款的收益小于提前提款的收益,存款人会选择提前提款。而如果给定存款人提前提款,银行选择高风险投资还是低风险投资是无差别的。所以银行挤兑是无法通过银行自主选择避免。

当银行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时,如果存款人不选择提前提款的收益大于提前提款的收益,则存款人不会选择提前提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然会选择高风险贷款投资项目来增加收益,且不会发生银行挤兑。

而如果存款人提前提款的收益小于银行选择高风险投资且客户不提前提款的收益,大于银行选择低风险投资且客户不提前提款的收益,则存款人对于提前提款的选择基于客户对于银行的投资选择的了解程度,即信息是否透明。银行挤兑是否发生也就依据信息是否透明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是否选择信息透明以及判断存款人的行为策略下来进行博弈,进而避免挤兑的发生。

综上所述,银行挤兑是在存款人A与存款人B均选择提前提款的情况下发生,而经过讨论,不会出现只有一个存款人提前提款的现象,因为只要一位存款人提前提款,另一位存款人也会提前提款来保证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银行挤兑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共同造成的危机。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银行是无法通过自主选择来避免挤兑危机的发生。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存在成本过高等问题,也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

本文只是分析了在其他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银行投资决策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得到一些条件下的纳什均衡解,为银行通过自身决策防止挤兑危机的发生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 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第三期

[2]Chari, V.V and R. Jaganattan, Bank Panics, Information,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XLII

[3]Jacklin, C.J., Market Rate versus Fixed Rate Demand Deposi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Fernando Vega-Redondo,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2006

[5]韩冰,凤凰涅磐――问题银行救助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李义奇. 银行挤兑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0,6

[7]HD. Morris.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Addison -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5

第8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1858年,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与华莱士共同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随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书中他挑战了人们关于创生的信念。

自然选择也被称为物竞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被淘汰。

基因是遗传特征的基础,也是自然选择的单位,自然选择则是演化的主要机制。经过自然选择而能够成功生存,称为“适应”。当一个物种中的不同族群因为自然选择而产生生物分类学上的差异时,则称为物种形成;若是族群因为不受自然选择的青睐而导致族群规模缩小进而消失,则称为灭绝。

达尔文虽然借用了“选择”这个词,但这只是一种比喻,并非说有超自然的力量在进行选择。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自然选择不过是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进化的观点看,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不一定就是最适者,只有生存下来并留下众多后代的个体才是最适者;又考虑到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现代综合进化论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修正了达尔文的看法,认为自然选择是群体中“不同基因型的有差异的延续”,是群体中增加了适应性较强的基因型频率的过程。例如,英国有一种桦尺蛾,在1850年前都是灰色类型,而1850年在曼彻斯特发现了黑色的突变体。这是由于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气中的硫化氢杀死了树皮上的灰色地衣,煤烟又把树干熏成黑色。结果,原先歇息在地衣上得到保护的灰色类型,这时在黑色树干上却易被鸟类捕食;而黑色类型则因煤烟的掩护免遭鸟类捕食反而得到生存和发展。于是黑色类型的比例迅速提高,灰色类型的比例则不断下降。到19世纪末,前者已由不到1%上升至90%以上。后者则从90%以上下降为不到5%。这种情形就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自然选择。

第9篇:生存的选择范文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存在;本质;自由选择;责任

赛珍珠(Pearl Buck)1931年出版了其“中国农民史诗”《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大地》,1934年她发表了《母亲》,1936年两部关于其父亲母亲的传记《放逐》和《战斗的天使》又与读者见面,1938年她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美国女作家。获奖的评语说,这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

赛珍珠一生笔耕不辍,在1972年,她的另一部小说《女神的容忍》(The Goddess Abides)出版,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Edith与三个男人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在丈夫Arnold去世后,Edith在孤独,迷茫,焦虑中和Edwin(和自己父亲岁数一般的哲学家)探讨生命永恒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并与之产生感情,和Jared(和自己儿子岁数一般的物理学家)产生爱情并最终因为爱情放手给予对方和自己自由。小说中处处充满了对死亡,爱情,自由,永恒的思考,给时常处于迷茫寻找状态的现代人无尽的启示。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虽然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却是在法国得到真正的发展与繁荣。存在主义者们用文学形式表现他们的哲学观点。被誉为“人类20世纪的良心”的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1905―1980)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体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世界是荒诞的。(2)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仅仅是自我本质的选择。在我的世界里因为没有上帝而被判定为自由的,当我像一颗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3)自由选择与责任。人在“上帝已死”的时代具有了绝对自由而成为自由的人。但在上帝不存在的世界,人无法用任何方式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他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于是,人在世上处于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责任和虚无的存在的混杂中,人必须面对存在焦虑才能激发自我勇气而重新发现人生的意义,使人从虚无中不断赋予自己以本质,最终成为生成自己。(王岳川,2008,156-158)

本文主要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与责任”两点出发,分析女主人公Edith的存在状态与精神诉求,对人物行为和性格进行新视角下的考量,在死亡,爱情,自由,永恒的主题中找寻现代人的本质,体验我们的选择与责任。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我们所说的存在主义,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自己……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以外,什么也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萨特,1988)

Edith以妻子的身份出场,面对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世的丈夫,她没有表现出痛苦无状难舍难分,相反,她已经开始规划独自一人的生活。“with the passing of Arnold,a life had passed,her previous life,childhood and girlhood,her young womanhood,her wifehood.All things now were to be made new,what and how she did not know,but the cause was in herself,the cause and the source.She must wait for the new self to unfold.”(Pearl,72)“She had chosen to live alone and explore her freedom.”(Pearl,89)

Edith不知道面对她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她坚决不跟孩子们一起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孤独,但是她在这份孤独中努力寻找着自由,尽管她自己并不知道她想要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样的;她在这份孤独中寻找着自我,尽管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到底是谁;她在这份孤独中寻找着幸福,尽管她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的生活于她而言是真正的幸福。哲学家Edwin告诉她“one happiness has passed,but hold yourself ready for the next,whatever it is.If you donnot see it on the horizon,then you must create it where you are.So long as you live you may find happiness if you search for it or create it for yourself.”(Pearl,22) Edith 的寻找没有停止,在与Edwin的交流中,她看到了爱情的真谛,她明白了爱情与死亡的关系,死亡与永恒的意义:“Each experience of love is life is itself.Ea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at has taken place before and will take place again.Love is born,it pursues its separate way,world without end,transmuted into life energy.”(Pearl,53)“Love finds reality,love creates the longing for live for ever,and the longing is the promise of immortality.”(Pearl,71)Edith给予Edwin偶尔的陪伴让Edwin在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中没有遗憾,完成了自己对于死亡与永生的探索,于Edith而言,这段她永远不会向别人说起的爱情,填补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也使她在迷茫彷徨中看到了爱情的真谛,人生的永恒。Edwin无私不求回报的爱情付出在无形之中开启了Edith对于下一段爱情的抉择。

Jared在无意之中闯入了Edith坐落在山间一人居住的房屋,起初的Edith对他满是戒备,她要寻找自己的自由,她不允许有一个男人给她套上思想的负担,婚姻的枷锁,尽管这个男人是那么的充满魅力,年轻,有学识,创新进取,但是在她寻找自我,寻找自由的过程中,她渐渐打开自己,因为Jared的出现没有成为她寻找路途中的牵绊,相反她的寻找因为Jared而圆满,她所追寻的自我的意义在最终得以实现。“now and again she had met brilliant men but she had not met a man,fearless os Jared was fearless,in his instinctive recognition of her as a woman but his equal.”(Pearl,114)她爱他,因为他的存在给予了自己新生,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幸福,就连Edith的好友Amelia和Edith偶来探望自己的儿子Tony都发现她的不一样。他们之间纵使隔着年龄的千山万水,但他们还是勇敢的相爱,虽然最后Edith选择为爱情放弃爱情“she had a responsibility of which she was becoming aware,at first dimly but now,day by day,more clearly.Nothing must impede the fulfillment of Jared’s whole development as a man,rich in talents and capable of rich growth,mental and spiritual.”(Pearl,158)最终的Edith选择离开Jared,这时的离开没有纠结痛苦,相反,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人类没有任何本质或预先规定的特征来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选择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做的;人们不得不经历恐俱、烦脑、厌恶、仿徨、无助,无奈的痛苦。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选择和创造有意义的存在,必须追寻真实的存在。正如Edith在找寻的过程中,她不知道到底要什么,她不知道爱情于她而言到底是什么,她不知道要找寻的自由是什么,Edwin在她丈夫Arnold死后出现,用爱填补着Edith的寂寞孤独,Edith自己也在这份爱中体会着生命永恒的意义;年轻人Jared在Edwin死后,以年轻人独有的活力开启Edith爱情之旅的又一体验,最后Edith为爱情放弃爱情,因自己一直找寻自由而给Jared自由完满。Edith找寻的道路没有结束,因为存在,本质会在找寻的途中逐渐显现。“Arnold’s death;Edith,his love and death;Jared and his love and hers,only in the beginning now that its path lay clearly before her.There was time,infinite time until the very end of her life.She knew she must search,quietly and firmly for her own completion.” (Pearl,170)

三、自由选择与责任

萨特曾说:“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是同一的,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的实质在于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 (王静,2009,38)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每一个人要成为自己的主宰,他不可能将责任推卸给上帝或者他人,他的存在使其将个体责任和群体责任放在自己肩上。(王岳川,157)除了自己之外别无立法者,因为处于被弃的状态下,必须自我决定。

Edith,一个在存在中找寻本质的女人,一个勇于选择而承担责任的女人。她选择“married young”,并且完成着自己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当丈夫逝去,儿女长大成人,这份责任已悄然蜕变。此时的她作为新的独立的个体,选择一个人的生活,并在这份孤独中寻找自由的踪迹;她选择陪伴Edwin身边,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启迪着Edwin,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找寻爱情,生命与永恒的意义,在Edwin逝去之时,她已体会到生命永存,当Edwin的子女打来电话询问Edith是否会参加其父的葬礼时,Edith说到“I donnot want to think of him as dead.For me he lives――for ever.”Jared的出现使Edith纠结,迷茫,犹豫,但最终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the time of mourning for Arnold,even for Edwin,was over.Another spring had come,another love,a new life was about to begin.It was still within her power to decide.”(Pearl,133)Edith因为选择而承担责任,也因为责任而做出选择,她爱Jared,不是因为她需要一段爱情填补自己的寂寞,而是因为“she must resume that responsibility――it was now to make love a source of comfort and inspiration to Jared.”她认为自己承担着这样一份责任“the torch of love must be handed on from one heart to another hear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at was her duty and delight,to pour her love into Jared’s life and see him grow.”(Pearl,162) Edith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她也尊重他人的选择:当女儿选择举家搬迁到另一个的城市,无法和她一起度过新年,她没有抱怨,尊重女儿自己对生活的把控,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当深爱Jared 的June找她聊天谈话直到后来她决定为爱放开时,她也表现出对June和Jared最终选择的尊重。她没有埋怨,没有感到孤单“she knew her duty to love him as only she could do.”(Pearl,169)

要寻求真正的存在,人们必须要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人类对自己的存在是负有责任的。Edith正是在选择与责任中,她成为了容忍的女神,不断增强智慧,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最终,她的虚无成为了一种现实“the very idea of immortality made reality.Now the idea of the house,of herself,of Jared,were realities.”(Pearl,172)

结论

我们没有看到Edith的一生,但是我们在她不断的找寻中,不断地选择中看到了她因“存在”而不停的寻找“本质”,因自己的“选择”承担着“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慢慢的蜕变,“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这一永恒的问题犹如永恒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萦绕的不止是Edith,同样还有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因为人的未来并非已经命定,而取决于人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一个个自由的自我不断进行着“自我选择”的努力,在存在的旅程中寻找着自我的本质,直到生命的尽头,思想的停止。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必定处于孤独,烦恼,绝望的存在状态,但是,这些不因成为我们前行的阻力,相反,这是一些积极的状态,因为它们引发了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可以因选择而焦虑,但请不要因为焦虑而不敢选择;我们可以因为选择而迷茫,但请不要因为迷茫而推卸责任。(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