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生存教育论文全文(5篇)

生存教育论文

第1篇: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生存意识即保存生命的一种意念。很多聋生由于父母亲友呵护太甚,大多生活无忧,如何保存生命的意识非常淡薄,因此,生存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挖掘生存教育因素。

1.宣传生存楷模,引导聋生关注生存话题。比如《司马光》中,七岁的司马光情急之中举石砸缸救人;《爱迪生救妈妈》中,在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时,因灯光昏暗无法手术,聪明的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救了妈妈的命;《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生活二十六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种粮食、养野羊、做土罐……克服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最终得救。这一个个“救命”楷模的行为,让聋生体会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和不屈不挠的求生精神,从而受到强大鼓舞和震动。

2.要让聋生认识自然环境是保存生命的第一场所。《只有一个地球》通过联系实际,`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特别的作业》教育聋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聋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山中访友》的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多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人要学会与环境友好相处,破坏自然环境,人将无处生存。还要让聋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保存生命的重要平台。《伯牙绝弦》让聋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我不能这样失信》让聋生明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个守信用的孩子,为宋庆龄成长为伟人奠定了基础。《用心灵去倾听》讲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她的善良品质得到了赞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人明白,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自己”是生存在“别人”之中的,要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生活才会更有滋味。

二、要渗透生存技能的教育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如何成为“适者”?需要知识和技能。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能力的强弱,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语文教材中,就隐含有这方面的学问。

1.学习生存知识

如《智慧之花》,文中讲了维吾尔族小姑娘妈丽亚用自己穿的尼龙裙救五位触电小伙伴,就告诉学生:橡胶、木头、尼龙等物体是绝缘体,可以避免触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告诉人们坚定的信念也是重要的求生手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讲述了旅游安全常识。《一次成功的实验》关于最科学、最有效也是最温暖的逃生技能。《小壁虎结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死关头如何处理“舍”与“得”。

2.开展体验活动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学会生存”就要求从学语文的角度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所遇到,听到或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事情,还要求聋生交流“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等生存技巧。学习《学会看病》后就可以让聋生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开展写作实践活动,对学习生存技能的故事进行描叙,写写感悟;或者借助写作文开展生存实践活动。

三、要渗透生存质量的提升

第2篇: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一般的高中教育都以升学为目的,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强调各学科的学习和成绩,方法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自觉和主动,而对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高中教育不应该只把学生培养成应付高考的“机器”,而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融于社会、改造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人类的劳动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及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及各类人员的帮助。社会交往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工作的杠杆之一。所以,工作者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创造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及时增进感情、缩短距离的“桥梁”,又是减少摩擦、消除对立的“纽带”。社会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学生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往合作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判断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大量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这些提高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使我们在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时能帮助学生做到: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敬互让,互相帮助。让学生更清楚明白今后走向社会后,则应做到对待上级要自觉维护上级的威信,服从而不盲从,摆正自己的位置,出力而不越位;与同级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积极配合,权利不争,责任不推;对待下级要了解下级的特点,发挥下级的特长,尊重下级的职权,支持下级的工作。让学生从高中起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建立起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今后才能心情舒畅、卓有成效地开展学习、工作及各种社会活动。

二、后续能力给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加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迅速,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和责任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高中学生清楚明白考大学读大学不是终点。要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终生教育理念。每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想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必须使学生具备后续能力,后续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继续发展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和继续工作能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曾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是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人格健全有智慧,全面发展有特长。”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尽管对以塑造人性为核心还是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教育目标的争论尚难分难解,但是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学生评价标准已日渐成为共识。然而,让人尴尬的是从实践看来,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仍走传统路线的案例不在少数。分数、升学率还在继续束缚老师、学生的身心。对此,我们学校认识到现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内涵,教育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不是只追求三年短期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人专长的发挥等,应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标准。我校除了狠抓高考成绩这一大众普遍关注的业绩之外,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依托学校现有通用技术教室,学生基本能使用金工、木工、电工工具,制作简单技术作品。如:简单相框的设计制作、常见桥梁模型的制作、简单建筑物模型制作、航模制作、简单机器人的拼装等作品。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如淡水鱼,生态鱼,冷水鱼养殖;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的开设初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学习范围,使学生在以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从高中毕业后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选择,还有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没有较厚的知识基础,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就难以完成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后续能力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奠定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以引导其“学会生存和发展”。所以,后续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创业能力是能使学生得以发展的关键

现在,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清清楚楚的明白:没有谁能给自己分配现成职业,工作应该由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谋取。这需要学生从高中起就树立全新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因此,我校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种事业、商业、企业活动的能力。对高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或大学期间(毕业后)自我谋职能力,这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中淡水鱼,冷水鱼,精品鱼养殖,富硒大米种植,酿酒和竹编教学,汽车维修等板块的开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的创业信息,让学生高中毕业后在自主创业意识上领先别的学校学生。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及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创业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重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避免了学生考不起大学后无事可做、人生迷茫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第3篇: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

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焙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

培养学生抗挫折、抗磨难面对窘境有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的毅力赴学生认识生活的艰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如何待人接物与他人诚信相处、沟通的道理赴学生认识要立足社会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与活泼开朗性格的道理。

4.士音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不组织或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各类集体活动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取高分数竭尽所能,以满足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受半点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存教育的意义大胆让学生动手、动脑渗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切实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

“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如同死人一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并且人生目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视的学生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过早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那他们将来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可见,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焙养他们的目标意识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领

人的一生就是一门经营学必须凭借自己的本领不仅要经营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金钱、劳动、情感与人际关系。所以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生存拥有生活本领尤为重要启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础。

二、开展生存教育填补德育教育空白换发德育的生机

1.学校应确立“生存教育”机制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学校的名誉而搞教学成绩的“专线”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机制制定目标与措施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学与德育并驾齐驱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

2.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抉不搞教育形式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青少年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进行自救互救培训在欧美、日韩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日本是亚洲急救逃生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通过课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规范的授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学生牢固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由于灾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往往只会教学生不能这样严禁那样从不教学生在发生灾难前后该如何避险、应急、急救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而这些知识才是对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要设立如像语文、数学那样考核的评价制度捉进生存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学生“生存忧患”的习惯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肥当前的功课学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为将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首先是“忧患”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养成“忧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焙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掌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加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要善始善终。这些从生活中学到的能力、形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意义会更加巨大。

4心理教育应成为常规课程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脆弱沽人云厂自古雄才多磨难纹垮子弟少伟男”。因此肥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的常规课程加同语文、数学科一样有教材开设课时聘任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捉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设演习与实践课程

第4篇: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人类是为了生存而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存。人不仅是自然的生物存在,更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存在,是超越性的存在。超越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弊端主要源于人类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只有通过教育,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将其转变成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不断地追求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理想,人类社会才有希望。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生存教育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性视阈下的生存教育是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

1.生存的前提是肯定生命与价值的创造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内容。生存是人类社会文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论题。生存的本质追问生命的意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离不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个人的生存,不仅仅是遗传使命和自然生命的延续,在生存过程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生存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的、生理的生命存在,人必须学习获得维持生存的技能;作为社会的存在,人必须接受社会的生活,实现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生存的。人在生命中生存,在生存中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生命与生存的价值。如果人的生存不能满足,也就失去了生命和生活的桥梁。

2.生存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

生存是生命与生活的要求。现代人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马克思超越各种纷争,努力揭开现代性之谜,找出人能够超越现代性困境的道路。他强调实践,认为人的对象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是对象人化的活动,也是人对象化的活动;人的对象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是人生意义的源泉,也是人合理地对待人生的智慧之源。人生命的社会属性,改变了人类自然的生存方式,使人类生存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由于人的生命具有生物属性,因此,保持生存就成为其首要的需要。然而,现代性社会成果与喜悦、困境及危机交织。社会主体性责任意识缺失,其生存智慧被侵蚀,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命是自然、本真的存在,是人在世生存的基础和追问生存意义的根本前提。

3.生存教育是实现教育生命价值回归的一种责任

生存教育是解释生存困境、引导人走出生存迷惘的重要路径。任何物种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都有历史限度,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生存不能只是对“自然生命存在”的苟同,而是生命本身的超越。强者不可以扼杀弱势群体的生存需要,抢占弱势群体生存的需要与生存利益。人类不可以戕害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侵犯自然界其他生物体的生存利益。生存教育可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发挥和释放生命强力,使人智慧地化解生存困境,超越平庸,保护自然及其他物种,把握生存规律,走出生存危机,实现生命价值。善是生存合理化的彰显,教育要“以人为本”,首要是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命价值。

二、强化理性生存与责任教育

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是超越性的存在。现代人生命价值的失落与生存境遇和命运的问题,引发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考。对现代性及其生存困境的反思,解决现代性背景下人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建有利于人的生存环境,应当落到人们最日常生活及教育之践履和担当中。揭示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困境,关注人的现实与未来成就,认清和反思人的生存境遇,唤醒对生命与生存价值的珍重和敬畏,构建和谐生存环境,成为现代教育的必须和责任。

1.强化主体性教育交流与探讨

人是摆脱危机的主体力量和希望所在。教育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个体的生命活动。教育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的活动,成为人生活和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以及实现人的社会生命和意义的基本途径,对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主体性教育是主张人本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性生存教育的本质是理性,注重对人的塑造,使之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注重现代人格培养,对自己和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活、实践于现实、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利用社会历史形成来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价值视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将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和完善人的主体性。教育要实现人对生存本身境遇的超越,实现这种超越,必须要解释和克服生存的困境。生存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命题和责任。教育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和完善人的生存的教育目标。生存教育应强化人的主体意识,突显主体生存的美德与善良、公平与正义,节制人的欲望,规避人的恶性,提升人的理性,将德性与法治以及破解人类生存危机与人主体性地位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善的生存意识,使主体的行为更加合乎社会整体利益;引导人们走出生存异化,寻找对生存的本质回归,实现生命价值。加强主体性教育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育之责任。生存教育应当教育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使人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有生存能力和生存价值的社会人。现代性教育能引发人的理性精神,提高人的主体性意识,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确证人的主体地位。社会可以在人的理性支配下进行塑造,展示人为的建构性。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核。确立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人不可以失去生存和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基底。生存责任的教育应当基于善的生存论诠释,实现教育生命价值回归。

2.正确处理价值观教育与现代性社会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教育与现代性社会的关系息息相关。现代性社会问题与危机引发了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危机。同时,价值观教育的危机会加速现代性引发的社会生存危机而产生的生存困境。教育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当今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改变世界的外显性价值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意识、价值意义和价值精神的养育。从人与社会的维度考量,普遍存在着人为物所役的社会现象。现代性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后果引发了人对生存的焦虑与担忧。人作为精神存在,要求其超越自然存在,明确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存要实现“生命的存在”,更要实现精神和价值的存在。人作为自然存在,要满足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人是社会危机的承担者,社会危机会以一定方式内化于人的生命个体的生活中。现代性社会有义务建构健康的价值观教育与发展的平台。在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上,通过社会化、大众化的先进性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走出现代化社会的迷茫和浮躁,从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以主人翁的地位姿态,负责任地学会生存。价值观教育应当服务于现代性社会的前进性发展,以“真善美”和“仁、信、爱”等价值观教育来摆脱人类的中心主义和贪婪的欲望;要密切关注现代性社会现实和发展的趋势,培养人具有适应与超越现代性社会生活的价值技能与价值知识,提升人的生存能力、生存智慧,开拓生存空间,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崇高的信仰和品德,实现人类生命发展、文明发展的最终追求。

3.拓展理性而智慧的生存路径

第5篇:生存教育论文范文

1.1观察终点

主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院外心脏病发作、合理自救、再次冠状动脉事件入院、死亡;次要终点为自我管理能力,依据为最后一次随访时发放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情况。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随访情况

观察组共失访3例,最终完成研究者112例,对照组失访7例,最终完成研究者108例。两组失访的原因包括失去联络、拒绝进一步随访、移居等。对照组失访者较观察组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比2.6%,P>.05)。

2.2随访结果

失访患者作为无事件患者统计,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1例在随访至8个月时因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外心绞痛发生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的自救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再次冠状动脉事件入院的例数也少于对照组。同时,生存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治疗依从性和参与推荐的锻炼方面,P<0.01。

3讨论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