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死亡病例讨论精选(九篇)

死亡病例讨论

第1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癌症;死亡教育;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71-02

死亡教育就是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由单向的对死亡焦虑、恐惧,深入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1]。我院于2008年10~200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晚期癌症患者,通过在临终关怀中施行死亡教育使患者感受到生命得到了尊重,心理得到了安慰,同时也使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维护,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36例中男95例,女41例,年龄25~75岁。肿瘤类别:肝癌32例,胃癌16例,乳腺癌9例,肺癌25例,鼻咽癌8例,淋巴瘤9例,结肠癌5例,直肠癌3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3例,其他癌23例,均为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晚期病例。

1.2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法,即实施死亡教育前与死亡教育后,对病人恐惧、焦虑、接受现实、拒绝治疗、绝食、自杀倾向,进行比较。

2 结果

死亡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实践中一般在临终关怀中进行,本组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的作用见附表。

3 讨论与体会

3.1 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3.1.1 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找出压抑在心底里的恐惧,减轻对死亡的焦虑,从容地面对死亡;死亡教育能使病人意识到时间宝贵,重视生命的价值、意义,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死而无憾;死亡教育有益于增强与完善病人的权力意识,病人有权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医患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各种护理与治疗;死亡教育可以维护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3.1.2 病人家属通过死亡教育,能够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精神支持,伴送病人走到人生旅途的终点;死亡教育能缓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比较顺利度过居丧期。

3.1.3 死亡教育能提高医护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心理关怀,而不是将死亡看成是要被征服的疾病采取过度积极的治疗,给临终患者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2]。

3.2 死亡教育的内容:

3.2.1 死亡教育就是要让患者改变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态度主要涵盖死亡恐惧、死亡焦虑、死亡逃避等负向态度及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正向接受。临终不是毫无价值地等待死亡,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要提高临终阶段生活质量和追求死亡过程的健康状态。

3.2.2 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实行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宗旨是要提高临终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积极面对死亡,追求安祥死亡[3],帮助病人提高求生的能力也要帮助病人坦然面对死亡的能力。

3.2.3 善待死亡,使病人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和心理压力才是痛苦的,只有面对死亡的现实才能客观地对待它,才能有效地进行应对,摆脱对死亡恐惧的阴影。

3.3 死亡教育的方法:

3.3.1 提供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癌症晚期临终病人治疗上已无特殊的方法,那么他们对自身感受的舒适就显得尤其重要,护士要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态度和蔼,动作轻柔,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受到了尊重。

3.3.2 帮助患者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护士坐在病人床旁,用温暖的手抚摸病人的前额或手部,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病人情绪稳定时与患者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如谈论对他人死亡的看法,对自己患病及死亡的看法,宗教在死亡中的地位等,使其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坦然接受。

3.3.3 帮助患者建立希望:晚期癌症患者因为总是在经历身体衰弱,自身形象衰退,对许多事情力不从心,而对生活绝望,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积极的计划,如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日常生活的安排,未完成心愿的满足,立遗嘱,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等,通过这些方法使他们觉得生活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没有遗憾地安详死亡。

由于死亡教育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以致许多癌症患者在无知、无奈、绝望、恐惧中度过余生,我们的实践可以证明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死亡,做到尊严地活,从容地死。

参考文献

[1] 朱海玲 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

[2] 叶礼清.对临终癌症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实践与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7(12):316

第2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死亡因素;危险因素; 死亡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该透析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内内环境稳定,排除毒性代谢产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大多数研究认为死亡原因与患者基础疾病及透析相关并发症有关。但各个研究报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愿意,针对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早期干预,有望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预后。因此,本研究对对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 2010年12月收治的 9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讨患者的死亡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2一般资料 对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 2010年12月收治的 91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性患者 57 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 19-86岁,平均年龄为(54.2±15.1) 岁,血液透析龄为(41.3508±21.89)个月,在 91例 患者中,原发病:有 27例患者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患者患有糖尿病肾病,20例患者患有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3例患者患有梗阻性肾病,3例患者患有多囊肾,5例患者患有慢性间质性肾炎.所有患者在透析前均达到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诊断标准,在 91例患者中,有 46例患者死亡,其中男性死亡患者3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7-86岁,平均年龄为(58.4±12.67) 岁,血液透析龄为(35.5±23.10)个月,,患者死亡原因: 9例死于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死于糖尿病肾病,11例死于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2例死于多囊肾,2例死于梗阻性肾病,3例死于慢性间质性肾炎。

1.3治疗方法 本组91例患者均采取碳酸氢盐透析,透析器面积为1.0-1.6cm2,每周2-3/ 次,每次行4-4.5h;,血流保持在 200-250ml/min,在此治疗上加以基础治疗,包括给予患者优质蛋白饮食,改善患者贫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控制患者的高血压、血糖,纠正患者的心力衰竭,严格控制干体重,1.4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随访 1a,观察并记录患

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死亡原因。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透析患者基线资料:91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死亡和健存两组,在年龄和透析龄有统计学差异(P

表1.死亡组与健存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比较

2.2同期患者的原发病及病死率 不同原发病患者死亡率见表2,在随访1-5年内总死亡率为50.5%。

表2. 不同原发病患者死亡率

2.3患者死亡原因:在本组46例死亡患者中,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猝死(表3)。

表3. 患者死亡原因及构成比

2.4死亡因素的多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 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透析月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表4)。

表4. 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3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死因; 非正常死亡

大兴区约有人口67万,精神病人3259例,总患病率4.86‰,精神分裂症1730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2.58‰。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124例,平均年死亡率14.00‰。为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影响因素,寻找预防措施,本文对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兴区1998~2003年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登记。

1.2 方法 (1)数据计算由SPSS11.5统计软件包完成。(2)死亡原因分为心脑血管疾病、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不详等。意外指车祸、溺水、服药过量等,非正常死亡为意外、自杀。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见表1。

表1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1998~2003年死亡率 (略)

除2003年的死亡率与普通人群死亡率(约6‰)基本一致外,1998~2002年的各年度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将6年的死亡率作算术平均计算得出平均死亡率为14.00‰,是普通人群死亡率的2.33倍。表1还显示,6年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2.2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及顺位 见表2。

表2 12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死因顺位(略)

表2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居第一位(51.61%),非正常死亡占第二位(27.42%)。

2.3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分布 见表3。

表3 124例精神分裂症不同死因在各年度的死亡率 (略)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3年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下降较为明显,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不明显。

3 讨论

本资料调查的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亡率(14.00‰)远高于近年来本地区普通人群的死亡率(约6‰)。将表3作算术平均计算,精神分裂症自杀死亡率为1.45‰,意外死亡率2.41‰,分别为本地区同期普通人群(自杀死亡率0.07‰,意外死亡率0.45‰)的20.7倍与5.4倍。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非正常死亡远高于普通人群;二是躯体疾病往往被精神症状掩盖,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率居高。

转贴于

从表1看到,精神分裂症的死亡率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表3死因分析后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他躯体疾病、意外、自杀等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死亡率下降并无明显影响。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比从前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非正常死亡仍然是威胁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危险杀手,家属与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关爱、帮助还远远不够。

与普通人群死因顺位(前三位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相比较,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首位死因和普通人群一样,而第二位死因则为非正常死亡,有关报道也表明精神病人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6倍[1]。为什么非正常死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威胁如此大?分析如下:(1)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比其他人更易发生意外。(2)精神分裂症大多迁延,病程数十年甚至终生,使病人在经济和精神上背负沉重包袱,导致自杀增多。(3)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致使病人丧失生活信心。

据报道[2~4],住院精神病人死因以自杀最多(占37.6%),躯体疾病次之(占30.9%),并发症第三。与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死因顺序不同的原因,主要为院内病人能够获得较好的医治,降低了躯体疾病的死亡率,使自杀死亡更为突出,而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不懂医学知识,不能及时发现病人所患躯体疾病,使躯体疾病成为主要致死原因。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0.

2 陈进.50年精神科住院病人死亡原因的变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68.

第4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对药物控制不良的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降低病死率的最有效办法[1],从术前用药、术中操作到术后监护,每个环节都很到位才会降低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28例患者中,死亡的5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6~82岁;术后当天死亡2例,术后2d死亡2例,术后3d死亡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吸氧,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阿托伐他汀40mg,建立静脉通路,休克时先加压快速输注0.9%氯化钠或羟乙基淀粉氯化钠500ml桡动脉或股动脉常规消毒铺单插入动脉鞘,注射肝素5000u。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闭塞血管更换成功,指引导管送到病变血管开口,推注替罗非班10~15ml,硝酸甘油200mg,指引导丝通过病变到达远端,球囊通过狭窄扩张成功且造影血流通过可植入支架,出现大量血栓时仅作动脉内溶栓后送回重症监护病房。

1.3 临床病例 丁某,男,78岁,反复胸痛7年,复发加重,呼吸困难伴大汗3h入院,有高血压病15年。体检:体温35.6℃,脉搏116次/分,呼吸24次/min,血压110/50mmHg,两肺散在哮鸣音,心电图V1-V4ST段压低3~4mm,T波倒置,II、III、aVF导联抬高1~2mm,立即吸氧,取吗啡5mg皮下注射,口服氯吡格雷600mg、阿托伐他汀40mg、阿司匹林300mg、丹参滴丸10粒,以及肝素5000u静脉推注后,替罗非班8ml/h微量泵持续注射。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高度钙化,有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狭窄,近端最重狭窄98%,用JL4指引导管到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反复试插无法进入闭塞血管。家属要求放弃治疗,30min后死亡。

按:本病例系高龄、高危险因素、高危病变,按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及时明确病变血管,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选择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试探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的左冠状动脉,其实造影已提供了左侧血管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电图和造影结果明确提示是右冠状动脉急性病变,应立即疏通右冠状动脉,无疑此时解决难度大,风险高,但这是挽救生命的唯一出路,放弃治疗,就失去了急诊介入治疗的意义。

2 结 果

2.1 死亡病例临床特点 男性4例,女性1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82岁;就诊时间1~9h;合并2型糖尿病2例,股骨颈坏死待手术1例。4例男性全部有吸烟史,1例女性为脑梗死住院治疗肢体已恢复功能。

2.2 死亡时间 术后当天死亡2例,术后2d死亡2例,术后3d死亡1例。

2.3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左主干闭塞1例,右冠状动脉近端急性闭塞并左冠状动脉慢性闭塞1例,前降支近端和中段闭塞各1例,前降支次全闭塞并回旋支弥漫性狭窄70%右冠状动脉边缘不规则1例,回旋支闭塞1例。

2.4 死亡原因 心源性休克3例,肺炎合并心衰1例,便秘用力大便及术后不慎滑倒死亡各1例,氯吡格雷剂量不够1例,球囊扩张操作将栓子带入非栓塞血管1例。

3 讨 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无论是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随着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的积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不断的发展中[2-3]。

本文讨论的死亡的患者,有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高龄、糖尿病、肺炎等并发症,属于高危病变和人群。术前应提高认识,充分准备各种抢救药品和物品,救治人员协同配合,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才能降低死亡率,同时也应当与患者委托人充分沟通后积极开通左右冠状动脉闭塞的血管。

心源性休克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与文献报道一致[1],就诊时间延长,病变严重。及时血运重建有效的血流再灌注,及早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是改善心源性休克预后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基础治疗和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同样重要,术前氯吡格雷剂量不够,术中操作将栓子带入非栓塞血管,大便干结用力排便,跌倒,也是死亡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宋雷,杨跃进,吕树铮,等.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554-558.

第5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资料统计;死亡原因分析;防治手段

笔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全科医学服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预防在全科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要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要了解辖区内的主要健康问题,笔者另外一直从事着开死亡证明的工作,有这个便利,便统计了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的死亡者相关信息,并作了相关分析,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以引导工作的方向,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卫生需求。

1 相关资料

荆林片区总人口接近3万,这三年总死亡数为645人,其中男性340人,女性305人,死亡病种有55种,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70.4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为73.7岁,男性中有三例儿童意外死亡,分别为上吊自杀(15岁),溺水(10岁),烧伤(2岁)。死亡原因单病种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脑梗死(15.0%,男49例,女48例)、胃癌(11.9%,男49例,女28例)、慢支(10.7%,男37例,女32例)、冠心病(10.5%,男27例,女41例)、食道癌(8.5%,男24例,女31例)、肺癌(6.2%,男32例,女8例)、脑溢血(5.9%,男22例,女16例)、肝癌(5.4%,男25例,女10例)、心肌梗死(2.6%,男8例,女9例)、老年痴呆(2.6%,男8例,女9例)。男性的病种顺序依次为脑梗死(76.79岁)、胃癌(70.7岁)、慢支(79.5岁)、肺癌(67.2岁)、冠心病(80.2岁)、肝癌(61.2岁)、食道癌(66.3岁)、脑溢血(62.8岁)、心肌梗死(73.8岁)、老年痴呆(79岁)。女性的病种顺序依次为脑梗死(77.3岁)、冠心病(83.1岁)、慢支(83.6岁)、食道癌(73.1岁)、胃癌(65.7岁)、脑溢血(73.4岁)、肝癌(69.5岁)、心肌梗死(74.9岁)、老年痴呆(83.7岁)。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比32.4%(209例),恶性肿瘤死亡占比39.4%(254例)。除意外伤害外较少见的死亡原因有胸膜间皮瘤、口腔癌、牙龈癌、阑尾癌、肾癌、腹股沟疝嵌顿(83岁)、抑郁症自杀。猝死两例,一男,46岁,一女,23岁。女性子宫癌平均死亡年龄为59.7岁,乳腺癌平均死亡年龄为57.7岁,卵巢癌47岁。

2 回顾性分析

男性平均死亡年龄小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不健康行为有关,比如吸烟,酗酒,熬夜等,也可能与男性相对生活工作压力大有关,应重视男性健康;男童活泼好动,容易出意外,应加强关于安全方面的社区健康教育;本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占比最高,要注意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持续改进,要把卫生资源多用于防治脑梗死、胃癌、慢支、冠心病、食道癌、肺癌、脑溢血、肝癌、心肌梗死、老年痴呆等上面[2];男性慢支(79.5岁)、食道癌(66.3岁)、脑溢血(62.8岁)平均死亡年龄明显小于女性,胃癌、肝癌死亡数明显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男性中应加强这方面的防治与健康教育[3];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口腔癌、牙龈癌的出现,提醒我们要重视口腔保健;反复阑尾炎小发作应引起重视,必要时手术防止癌变;老年人痛觉不敏感,有时疝嵌顿不自知,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死亡,故老年人就诊时需特别仔细查体;要关注抑郁症病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配合,尽量减少人间悲剧的发生;平素自感年轻、无病疾的人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猝死;女性50岁以前应重视定期妇科体检,积极参加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妇科病检查。

3 讨论

通过上面的资料,了解到随着生物医学防治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公共卫生的普及,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症在疾病和死亡谱上的顺位逐渐下降,并为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所取代[4-5]。了解了我们社区不同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如果重视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的作用,可能会以较低的费用、较少的卫生资源获得较理想的健康效果,希望笔者的统计分析对决策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芬,何毅.我院2002―2011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777,780.

[2]邓筱,庹远忠.766例住院死亡病人病因统计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71-72.

[3]孙仁峰,冯雪,胡英杰,等.2007―2012年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6):473-475.

第6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预测因素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危害性疾病,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对患者的生命也会造成危害[1]。目前,当肾功能衰竭进入到终末期后,在临床上主要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其进行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肾衰竭疾病的方法[2]。虽然,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于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也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现阶段,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死亡率影响的报道少之又少,对使用两种治疗方法死亡的患者的死亡原因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探讨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使用这两种治疗方法死亡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对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和通过腹膜透析的6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旨在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在进行这两种方法治疗时,影响其死亡的相关因素都有哪些,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和通过腹膜透析的64例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21-85岁之间,平均年龄49.5岁;在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22-83岁之间,平均年龄46.9岁。12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将128例患者无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记录12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并记录患者开始透析初期(透析3个月时)的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钙磷乘积(Ca×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尿量、尿肌酐(CCr)、红细胞比容(Hct)、尿素清除指数(KT/V)及残肾的KT/V。对患者中死亡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并分析每一例死亡病例的发生原因。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量(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调查,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

2.结果:

2.1两种透析方式死亡原因构成情况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128例患者中,总共有4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3.6%。在43例死亡病例中,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18例,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为25例。通过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种透析方式的死亡原因差异不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透析方式死亡原因调查分析情况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43例死亡患者中,各项化验指标与死亡原因的关系。(见表2)通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组透析开始时的年龄、BUN、Scr、Ca×P、KT/V,有可能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组的死亡因素。而腹膜透析组透析开始时的Alb、CHO、BUN、尿量、残肾KT/V有可能为该组的死亡因素。(见表3)

3. 讨论

很多学者认为,在透析治疗中,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4]。通过本研究的数据不难看出,在死亡患者中,心力衰竭疾病占有绝大多数[5]。并且,脑血管意外也是时有发生[6]。但是,在患者进行维持性血透或者腹膜透析治疗时,为什么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还是未知的。现在一种说法指出,造成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可能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基础病变呈上升增加的趋势。

从我们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腹膜透析组中,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数量要多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然而,两组的死亡原因数目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也说明腹膜透析在治疗方面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并且,通过对64例腹膜透析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发现,在透析前,合并有高血压、心脏肥大、心衰、冠心病和高龄者占据了64例患者的半数以上,然而,在透析治疗后,心血管并发症率明显降低。另外经腹膜透析治疗后血钾水平、血压控制较好,并能维持一定的尿量。同时,虽然感染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通过比较研究后发现,两种透析方法因感染死亡的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在维持残存肾功能方面腹膜透析效果更佳。说明腹膜透析循环动态稳定、血压控制良好、生化指标稳定、心血管并发症少,能维持一定残余肾功能,比较适合高龄患者。同时也说明透析方式的选择能直接影响患者血压的控制和心脏并发症率。

我们通过对64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和64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ox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死亡与年龄、BUN、Scr、Ca×P、KT/V呈现正相关,提示以上这些因素很有可能是死亡的预测因素。并且,通过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在腹膜透析患者中,死亡与Alb、CHO、BUN、尿量、残肾KT/V关系也较为密切,暗示了这些因素可能是死亡的预测因素。而这些结果也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相类似。

当今,关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死亡原因因子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郭东花等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和回归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还是有存在差异,且心血管事件占据了主要原因。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本研究结果与其结果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也证明了心血管事件在引起患者死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证明了年龄,血压、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及钙磷代谢等因素是造成维持性血透患者出现生命安全问题的预测因素。同时,腹膜透析对于高龄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为有利,且其能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对于尿毒症患者更适用。因此,做好维持性血透和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死亡的相关因素的分析,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透析治疗方法对于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永成,廖履坦,丁小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507-510.

[2] 胡宇枫,余镇远,岑俊,顾谊诤. 34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01,8:419-420.

[3] 左力,王梅1血液透析治疗的急性并发症及处理[J]1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109.

[4] BarretoDV, Barreto FC, Carvalho AB, et a.l 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hemodialysis pati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and uremia related risk factors.Kidney Int, 2005, 67: 1576-1582.

第7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死亡 终末期肝病模型 评分

对象与方法

病例资料 :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26 416例, 其中死于重型肝炎者192例,病死率为0.73%(平均年龄50.77岁,男139例,女53例,男∶女为2.6∶1)。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64例,对143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进行MELD评分情况分析。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方法:①统计指标: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天数、肝功能、凝血项、肾功能、甲胎蛋白等共计37项统计指标。由专人核对数据,并建立病例数据库。②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应用OLYM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方法测定,质量控制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③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SSS for windows 11.5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 X±S表示,t检验。

结 果

MELD评分系统由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病因学定值4项因素组成,MELD评分计算公式为:分值=3.8×Log胆红素mg/dl+11.2×LogINR+9.6Log 肌酐mg/dl+64×病因学(胆汁性或酒精性为0,其他为[1])。

本组结果显示,143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20~29分者13例(9.09%),30~39分者54例(37.76%),≥40分者58例(40.5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128例(89.51%),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20~29分者9例(7.56%),30~39分者43例(36.13%),≥40分者52例(43.69%)。慢性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20分者者104例(87.39%),并且MELD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

讨 论

目前对于终末期肝病进行肝移植的最佳时机仍很难确定,对患者进行短期预后判断可有助于肝移植时机的选择[2],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3]。临床终末期肝病死亡患者重型肝炎比例较高,有文献报道高达72.9%[4],本组资料得出重型肝炎病死率为0.73%,与既往文献基本一致。因此及时准确判断患者预后及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血生化指标中血清胆红素、凝血项、肾功能指标对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十分重要,尤其对慢性重型肝炎更具有价值。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Kamath等[1]在2001年提出的新的评价预测系统。MELD评价系统采用了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肝病原发病因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危险性越大,短期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

Kamath等[1]使用MELD评分系统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的资料显示,Meld评分≤9者为4%,10~19分者为27%,20~29分者为76%,30~39分者为83%,≥40分者为100%。但是实际死亡患者的MELD评分情况还未见报道。本组资料显示,MELD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MELD评分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终末期肝病存活的指标,以便外科医生迅速做出是否行肝移植术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Kamath S,wiesner RH,Malinchoc M,etal.Amodel to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ease Hepatology,2001,33920:437-475

2 崇雨田.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思路及策略.广东医学,2005,26(8):1024-1025

第8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ACST;MODS;诊断;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030-02

Clinical analysis of 122 cases of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LI Li

(Departmen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Surgery, NanchongMunicipal Fifth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637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 (ACST) about its early diagnosis index, rule of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and choice of operation time. Methods: Analyz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122 cases of ACST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27 patients died in the whole group of 122 cases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22.13%(27/122). 22 patients died among 116 patients who had got operation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18.97%(22/116). 5 patients died among 6 cases getting non-operative therapy. Among those beyond 60 years old the fatality rate was 31.58%. 16 patients died among those 24 case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66.67%(16/24).The fatality rate of those withcourse less than 72 h was 15.29% and those beyond 72 h was 37.84%. So we thought the age, choice of operation time and MODS combination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rtality of ACST patients. Conclusion: Recognizing the risk factors of ACST thoroughly, choosing proper operation time, decompressing and draining biliary tract early by operati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patients according to ACST grading may be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ACST.

[Key words] ACST; MODS; Diagnosis; Operation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最严重的一种胆道感染疾病,有发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 ACST的主要死因。本文收集 1995 年2 月~2008 年10月122 例 ACST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7 例,女 65例; 年龄 25~84岁,平均49.5岁。青年组(25~35岁)15例,中年组(36~59岁)69例,老年组(60岁以上) 38例。所有患者均有胆道病史,其中1个月以下者1例,2个月~ 5年者57例,6~10年41例,11~20年19例,20年以上 4例。此次发作病程最短 4 h,最长 96 h,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 36 h。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有典型 Charcot三联征者 90例,有精神症状者 33例,收缩压120 次/min者 76例,T>39℃者 65例,上腹部腹膜炎体征 92例。白细胞>20×109/L者72例,B 超或CT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胆囊肿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道梗阻。本组同时合并内科疾病者42例,其中主要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其次为糖尿病、肺气肿、肝硬化及脑溢血后遗症等,其中有2种以上并存病者15例。合并MODS 24例。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实验室、B 超、放射、CT等检查方法进行确诊,全部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83 年全国胆道疾病专题讨论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参照钟大昌等[2]ACST分级诊断标准,各级例数及依据如下:Ⅰ级(单纯 ACST ) 58 例,Ⅱ级(ACST伴感染性休克) 33 例,Ⅲ级( ACST伴肝脓肿) 7例,Ⅳ级(ACST伴多器官功能不全)24例。

1.3 方法

手术治疗116例,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 81例;胆总管探查 T管引流 33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肠吻合(胆总管与空肠吻合) 2例。非手术治疗6例。

1.4 统计学处理

用简明统计学处理器poly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全组122 例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2.13% (27/122)。手术治疗116 例中死亡 22例,病死率为18.97% (22/116)。非手术治疗 6例中死亡5例,其中,2例因伴有 MODS在准备手术过程中死亡,另有3例因高龄合并多器官疾病及家属不同意而未能手术而死亡。发生MODS 24例中死亡16例,病死率为 66.67%(16/24),占总死亡率为59.26%(16/27),其中合并2个器官功能不全者死亡6例(6/12),3个者死亡5例(5/7),4个及以上者死亡5例(5/5)。分别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时间、是否合并MODS进行单因素分组统计比较病死率,见表1。

表1 各危险因素组内病死率比较

3讨论

3.1关于老年患者及诊断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主要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除上述体征外,还有血压下降、精神症状即 Reynold五联征,但有时因发病时间、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及肝脏损害的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病理生理的改变亦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主要脏器的机能储备及应急代偿能力下降,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表现更具特殊性:①多数无典型的 Charcot三联征,腹痛多不剧烈,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全身中毒症状重,甚至出现精神症状,此时才确诊和处理为时已晚;②感染重,但寒战、高热较少见,因而寒战、高热不应作为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主要诊断依据,而体温低于36℃ 更应引起重视;③动态监测白细胞及分类,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细胞计数超过 20×109/L或少于3.5×109/L提示病情严重;④病情发展迅速,较早出现毒血症和胆血症,易导致中毒性休克和脏器功能衰竭;⑤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多数文献报道本病病死率在17%~25%,而老年人病死率高达26%~30%[3],本组为31.58%。超高龄患者的特点是并存病多,各器官功能退化储备机能下降,应急代偿能力不足等,这些都给手术和术后恢复带来了不利因素[4]。因此,对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诊断,应时刻注意其特殊性,否则用传统的诊断标准来诊断很容易发生漏诊而延误治疗。

3.2 关于手术时机

从本组资料看,发病时间>72 h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发病时间≤72 h者。因此,掌握手术治疗的时机与降低手术病死率有很大关系。由于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大,如保守治疗时间过长,会丧失手术时机。有研究表明,入院4 h内经抗休克治疗好转,8 h内立即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最佳手术时机[5-6]。根据钟氏分级诊断治疗法,笔者认为术前的动态观察多设定时限为小于24 h,边预防和(或)纠正休克边观察,出现下述情况应及时手术:①保守治疗24 h后,患者仍有持续的高热和腹痛,Charcot三联征序贯出现或伴有血压下降或意识改变。②右上腹疼痛剧烈,或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或胆汁性腹腔积液。③B超或CT等影像学资料显示有胆总管结石嵌顿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白细胞计数大于15×109/L或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体温超过39℃或小于36℃。④对于已出现休克的患者,适宜先行抗休克、抗感染治疗,一旦病情稳定或好转,血压回升,即是手术的有利时机,但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血压未见回升,此时,应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实施急诊手术,以免错失抢救的良好时机。⑤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例,例如有多次胆道手术史或老年人合并有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短时间内重点的术前准备很有必要,不应追求全面的术前准备,以免病情恶化而错过手术时机。⑥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

3.3关于MODS

ACST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败血症、内毒素血症、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迷走神经反射等多种机制,导致肝、心、肺、肾等多器官损伤,发生MODS[7-9]。本组MODS的发病率达19.67%(24/122),是ACST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达59.26%(16/27)。在临床上,笔者常可见部分病例虽经胆管减压,休克逐渐纠正,但却死于MODS。因此重要器官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大量补液的同时,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短期内使用大剂量激素、纠酸、给氧、利尿,可有较好疗效。

目前,ACST疗效仍不太理想,尤其是老年患者及合并MODS 时死亡率高,按钟大昌等[2]的分级法进行分级,积极调控机体炎症反应,掌握手术时机,适时减压引流胆道,并拟定出各有侧重的分级治疗方法,可能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肝胆管结石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83,21(5):372-373.

[2]钟大昌,冉瑞图.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分级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85,23(9):513.

[3]王伟林,胡义辉,姚敏亚.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与药敏分析和抗生素的选择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1):50-51.

[4]胡泽民,李江涛,周载平,等.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和死亡原因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63-564.

[5]许利剑,高蓓,汪宝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时机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05,15(5):252-253.

[6]黄荣柏,黄效廷,胡锡琮,等.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5,27(2):182-184.

[7]陈坚,黄小妹.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20-21.

[8]耿铁山,赵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9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50.

第9篇:死亡病例讨论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院 住院患者 死亡

资料和方法

本院于1989年10月~2006年10月间共收住院精神病人3327例,死亡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男女比约为7.33∶[KG-*2]1;年龄:20~44岁 6例,45~75岁19例,前者与后者比约为0.32∶[KG-*2]1;住院3次以下4例,3次以上21例;住院时间在10天~14年;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

对25例死亡病例逐一填写自制死亡病例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自杀死亡2例(占死亡8%),其中1例为精神分裂症,另1例为抑郁症。2例在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兆,自杀前情绪低沉伴消极言语,1例自杀死亡前已有自杀行为。2例中1例为病情缓解,对疾病产生严重悲观失望而自杀。自杀场所为病室、厕所,方式为自缢,时间均在凌晨、午夜人少夜静时发生。

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疾病11例(占死亡44%),在住院期间患脑梗死3例,肺梗塞1例,心梗2例,感染2例,严重贫血1例,糖尿病低血糖1例,急性肠炎低血容量休克1例。

猝死11例(占死亡44%),猝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中2例虽有高血压病史,住院后一直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有3例哽噎致死。

误诊1例(占死亡4%),入院诊断为单纯精神障碍,实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予以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治疗。

讨 论

精神疾病死亡率高低不一,国外3.20%,国内10.1%,精神病人死亡原因主要有躯体疾病、自杀、意外三大类型,一般以自杀、衰竭、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多见。本文以躯体疾病、猝死为主,基本与文献报道相似。

本资料显示:精神病人患躯体疾病时,精神症状往往掩盖躯体症状,使躯体疾病症状不典型,且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表述,很少向医护人员反映躯体情况,如果医护人员观察不细,医生不进行仔细体格检查和忽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尤其是在未能完全除外器质性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对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的治疗一定要慎之再慎。因而,作为精神科医生要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内外科诊断水平,同时应重视病人体检,一旦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时就能正确诊断,有利于尽早治疗,减少精神病人的死亡。

本文猝死11例,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之有关。有学者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及肺部疾病或呼吸肌功能失调引起。亦有人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猝死有关。因此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对年龄偏大、躯体状况差、病程长,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应重视,合理选药,尽量单一用药,药物剂量不宜过大,且要及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有条件者应定期查血药浓度,还应加强巡视,若有问题及时发现积极抢救。

自杀是精神病人中最常见原因。本文自杀死亡2例,自杀前大多表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等不同程度先兆,常发生于夜深人静较偏僻处。自杀原因大多两种:一种为疾病发作期,以抑郁症病人多见,此类病人想方设法自杀,有的曾在床头用衣服吊死,提示对抑郁症病人在治疗方面尽快提高情绪的同时,在护理方面更应加强责任心。另一种为疾病缓解期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亲人的关心、社会支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而自杀。因而提示对恢复期病人要加强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定期巡视,做好安全检查,对即将出院的患者除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关心及社会提供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社会交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帆,王定省,宋立升.精神科住院病人10年猝死情况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