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乙类传染病管理精选(九篇)

乙类传染病管理

第1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方法]对近6年来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01―2006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14 270例,年发病率在163.33/10万~213.67/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稳中有降;与上海市比较,传染病发病顺位有所不同;外来人员发病(年均发病率276.4/10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年均发病率155.12/10万)(χ2=1063.09,P<0.01) ;肠道传染病发病显著下降;肺结核疫情居高不下;性传播疾病成为甲乙类传染病的主要构成部分。

[结论]传染病虽然得到了明显控制,但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需加强外来流动人口防治力度,加大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

关键词: 甲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特征中图分类号: R 181.8+2文献标识码:A

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7种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大类,而其中甲类和乙类传染病因其具有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和危害严重的特点,是最主要的传染病。宝山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全市最早建立的城乡一体的郊区,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本区传染病发病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改变。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区2001―2006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1―2006年全区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宝山区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登记和网络直报,人口数据来源于宝山区公安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1―2006年全市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疾控中心。2001―2006年全区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0.38%。

1.2统计分析

传染病报告卡使用全市统一的FOXPRO软件输入,数据分析采用EPIINFO6.0和SPSS 10.0软件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

2001―2006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14 270例,年发病率为163.33/10万~213.67/10万,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其中2003年、2005年和2006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2001年、2002年和2004年每年报告1例甲类传染病(霍乱);报告病种最多为2005年的14种,最少为2003年的10种;6年中发病率最低的为2006年,最高的为2004年(表1)。

注:HIV不计入疫情统计

2.2主要流行特征

2.2.1发病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稳中有降,发病率低于全市水平,疫情以散发为主。2001―2006年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 1/10万)分别为205.01、193.75、187.26、213.67、201.69和163.33,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而同期本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281.05、277.08 248.80、260.14、255.36和219.26,年均发病率为256.68/10万,本区甲乙类传染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市水平(χ2=582.51,P<0.01)。6年中,前5年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基本控制在200/10万左右,2006年仅为163.33/10万,2006年发病数较2005年下降20.24%,较2001年下降23.69%,创历史新低。疫情以散发为主,6年中发生2起较大规模的学校食源性菌痢爆发及10起一点2例及以上的麻疹小爆发。

2.2.2疾病谱与本市疫情比较,疾病谱构成基本一致,传染病发病顺位有所不同。疾病谱主要以急性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和梅毒为主,这5种病种合计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90%以上;发病率由高到低顺位有所不同,本市前2位传染病主要是淋病、肺结核,而本区则为急性病毒肝炎和痢疾。

2.2.3流动人口发病率外来人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2001―2006年本区居民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178.87、154.29、187.26、213.67、168.68和133.79,年均发病率为155.12/10万;而同期外来人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258.56、276.64、308.69、305.12、270.13和 230.52,年均发病率为276.4/10万,外来人员发病显著高于本区居民 (χ2=1063.09,P<0.01) 。

2.2.4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较20世纪90年代显著下降,但在甲乙类传染病的构成中仍占据主导。2001―2006年我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74.8810万~112.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 102.93/10万,在甲乙类传染病中的构成比在45%~53%之间,仍占据主导。其中本区居民2001―2006年肠道传染病发病较1990―2000年下降61.19%。

2.2.5性病性传播疾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1/4以上,成为我区甲乙类传染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淋病发病率总体高于梅毒、艾滋病感染率,且发病呈上升态势。2001―2006年性传播疾病累计报告3 790例,占甲乙类传染病的26.56%。其中淋病报告发病2006例、梅毒报告发病1 775例、艾滋病报告发病9例。HIV感染和发病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0.33/10万一路跃升至2006年的16.69/10万。

2.2.6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发病居高不下,发病率6年波动在36/10万~47/10万之间,其在甲乙类传染病中的所占的比例约为20%;麻疹2002―2004年发病率都在2/10万以下,2005年本市发生流行,发病率达13.63/10万;猩红热发病率在0.32/10万~1.52/10万之间,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流行性脑脊膜炎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以外来人员为主,外来人员占70.59%。

2.2.7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这2类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主要以传入性为主。2001―2006年,全区每年报告乙型病毒性脑炎病例为1~3例,疫情高度散发,90%为外来人员; 2001―2005年疟疾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2006年报告疟疾16例、发病率为1.38/10万,经流行病学调查,均为外源性感染;狂犬病、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2004年、2005年在外来人员中各发生1例,其中经流行病学调查,出血热病例为外源性感染。

2.2.8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保持在较低水平。6年中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都无病例发生;新生儿破伤风2003年、2004年均无病例,2001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在外来人员中共发生5例。

3讨论

宝山区的传染病发病和流行特征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病下降幅度明显、传染病发病谱和顺位发生转变。

虽然传染病得到了明显控制,但传染病仍然是当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目前传染病不仅威胁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且也威胁着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旦丧失警惕或预防措施不力,一些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甚至出现爆发或流行[2],如性病、肺结核等。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如O139霍乱、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军团病、埃博拉出血热、人类疯牛病等也对人们构成严重威胁。此外,由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也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如人口流动频繁;增加了人群接触的机会;、多性伴促进了性病的传播;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一些食源性疾病的发生[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使得本区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大幅下降[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发病得到控制。然而肠道传染病发病控制到一定水平后,要进一步下降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目前控制肠道传染病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等非特异性措施,稍有放松,疫情即可回升,甚至发生局部爆发。因此,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防止病原优势菌株变异可能造成的爆发;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尤其是饮食、饮水行业和幼托、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近6年本区和本市传染病疫情的对比显示,性传播疾病发病本区和全市的排列顺位有所不同,与黄浦区等中心城区也存在差异[5,6]。本市淋病发病已跃居各种传染病之首,而本区排列第1位的还是病毒性肝炎。由于目前性病疫情主要按照就诊医院所在的区县归口统计,因此本区性病疫情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从全市层面分析,性传播疾病已占到各种传染病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艾滋病感染和发病呈快速上升态势,防制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应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积极落实艾滋病防制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危人群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为全球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2位,结核病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7]。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过50余年卓有成效的防治,本市肺结核疫情由解放初期的全国最高降为全国最低。但是,在全球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的大背景下,自1995年起,本市菌阳肺结核报告人数出现上升势头,死亡率位居传染病死亡率的首位。近年来本区结核病疫情有几个特征:一是外来人员的结核病例增加明显,远高于本市居民的上升速度,到2006年已占本区结核病新登记病例数的50.34%,管理难度极大;二是老年结核病比例较高,且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三是多耐药结核病的增加使结核病治愈变得更加复杂;四是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的潜在威胁需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结核病防治力度,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卫生部门管理,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肺结核病人早发现和定点治疗工作,落实病人的督导管理和健康教育;加强结核病防治的宣传培训,提高市民健康知识知晓度和主动就诊的意识;实行肺结核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控制传染源,全面有效地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本区是城乡结合的郊区,外来人员已占到全区总人口的1/3。外来流动人口为本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但流动人口由于其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较差、文化程度较低、个人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卫生防病意识淡薄以及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决定了外来流动人口卫生防病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流动人口传染病防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区公共卫生的一项重点工作。笔者认为,流动人口防病工作要落实居住地管理,政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健全管理组织、网络,加强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外来儿童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增强外来流动人员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新发现传染病近40种[8],尤其是2003年我国SARS流行和2004年人禽流感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警惕,加强监测、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

4参考文献

[1]郭存三,魏文杰.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的新挑战.2000年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15-19.[2]曾光.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106-107.

[3]杨占清,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2,29(2):158.

[4]蔺心海,孙家明,李明珠,等.应用甲肝疫苗前后肝炎流行特征的变化[J].上海预防医学, 2001,12(9):412-413.

[5]李燕婷.上海市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2007年上海公共卫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59-60.

[6]沈福杰,舒明,吴维寿,等.上海市黄浦区1990~2006年传染病流行态势分析.2007年上海公共卫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315-317.

[7]王隆德.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及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8):505-506.

第2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乙肝;两对半;携带者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9-02

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甲肝流行率在70%左右,乙肝表抗阳性携带率大于10%)。故我国被称为肝炎大国。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数60%是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所致。有些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流行广,可跨地区流行,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传染病的检测、防治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①将病毒性肝炎列为“乙类”传染病之首,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1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重要性:

1.1据有关资料报告:乙肝患者(唾液中病毒阳性率为11.9%,尿液中病毒阳性率16.9%,粪便中病毒阳性率为5.10%),且乙肝病毒在体内不易清除,“大三阳”携带者病毒复制快,癌发率极高。

1.2症状轻:多数无症状,隐蔽性强,易被门诊医生忽视,漏诊。人员流动性大,播散广,不易控制。一旦发现,病情多为晚期,不易治疗,愈后差,死亡率高。

1.3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尽管为血液和性传播。笔者认为不排除密切接触及饮食传播。追溯乙肝传染史,多为家族和密切接触者,哺乳,共用茶、餐具(如:毛巾、口杯、碗、筷、牙刷等)。

1.4 2004-2008年我们对南京市浦口区的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调查发现:从2004-2008年南京市浦口区餐饮服务人员乙肝hbsAg检测阳性人员占体检总数的15.9%,结果 见(表一)。

2.1我国目前属肝炎大国,乙肝炎病毒携带者人群很大,如果乙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招工 招生 参军方面受到限制,将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加上行政领导对肝炎病毒传染性及潜在威胁不够了解,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也无长效管理机制。

2.2门诊医生凭感觉,对隐形感染,无临床表现,无症状者,不易发现。

2.3检验人员查出乙肝炎病毒阳性,无上报义务(或上级无要求)。造成监督、控制机构无法掌握一手资料,不能及时发现新传染源。

2.4部分行政及医务人员观点,认为乙肝几乎无症状,可能乙肝发病率低。甲肝比乙肝症状明显,病情凶险易爆发而被重视,并被列为检测项目。我认为:只是假象,并不科学。

3.改进建议

3.1建议恢复“食品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项目”检测,以便及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易感人群。

3.2堵截“乙肝大三阳”携带者直接从事食品加工制售,减少传播机会。

3.3加强乙肝疫苗注射,以保护易感人群。

3.4加强《传染病防治法》①学习,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及业务水平。

3.5检验人员应有义务进行乙肝卡报,以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治疗,以降低传播机率。

3.6提高门诊医生诊、治能力。严格按《传染病防治法》中乙肝诊治操作规范实施。若凭感觉,主观判断,易漏诊,造成许多乙肝携带者不被重视,且病情加重为大、小三阳。甚至发展为肝癌。

第3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章第四十三条规定,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并在疫区内采取法律规定的紧急措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宣布传染病疫区以及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对于防治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合法权利之间的张力如何缓解?该法律没有作任何规定。因此,我认为要解决该弊端,应当在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有效行使的前提下,引入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法治精神,设置公民参与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将行政紧急权力对公民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位。

2预防、治疗传染病中的财产和人力的征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章第四十五条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等紧急措施,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调集各级各类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参加疫情控制工作。

从实践看,这两种紧急措施对于预防、治疗传染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被征用的财产所有人和征调的医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的补偿问题,传染病防治法没有作出规定。虽然在抗击“非典”中政府给征调的人员进行高额补贴,对被征用的财产给了一定的补偿。但终究是_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没有具体的,长期的标准,那么法律在这方面将仍然存在弊端。因此,我认为解决该弊端,必须通过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对因预防、治疗传染病需要而征用财产和征调人员的补偿标准、方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以保护被征用(调)者的合法权益。

3传染病病种的确定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这一规定将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的权力赋予给国务院,将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传染病病种的权力赋予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从“非典”的流行情况看,如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也可享有传染病病种的确定权,那么对于地方政府依法及时、有效地控制“非典”在广东进而在全国的蔓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直到2003年4月8日卫生部才下发了《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也就是说,直到此时传染病防治法才适用于防治“非典”,显然是滞后了。因此,我认为,解决该弊端,至少应将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种确定权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

4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第三十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届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组织报告的主体在发现传染病等疫情之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疫情通报和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虽然法律用“应当”、“及时”、“立即”等词表达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高度重视,但是该法并没有设置具体的程序制度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我认为应以现代行政公开理念构建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公布的程序制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

第4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在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穿刺标本时,发现一种新的抗原,它不同于甲型和乙型肝炎抗原,也不同于非甲非乙型(当时称为丙型)肝炎抗原,因此,称其为丁型肝炎抗原。后来,对该抗原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是一种新的肝炎病毒,遂正式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

二、国内外丁型肝炎发病情况如何?

丁型肝炎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但在某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例如意大利南部、地中海地区以及一些非洲国家,本病感染率较高,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丁型肝炎感染率可高达73%。1979年初至1981年中,在委内瑞拉西部的印第安人中,曾发生一次丁型肝炎爆发,共发生150例,死亡30余例。

欧洲和北美洲丁型肝炎主要局限于毒瘾者和同性恋者中,一般人群中较为少见。

亚洲地区丁型肝炎感染率较低,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丁型肝炎感染率台湾为4.5%,日本为1%。我国曾调查了17个省、市、自治区,仅发现9个地区有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率较低,平均仅为2.3%。

三、丁型肝炎是怎样传播的?

丁型肝炎的传播类似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或血制品传播。例如意大利、德国、美国对648名多次输血的慢性血液病患者调查结果表明,血友病人丁型肝炎感染率高达50%,但在上述国家非多次输血的患者感染率低于7%。此外,在多次输血者中,输血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输血制品种类与本病感染率也有明显关系。例如输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只输单份全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

静脉内滥用是丁型肝炎的另一重要传播途径。例如1981年爱尔兰都柏林,在静脉内滥用者中曾发生一次丁型肝炎爆发。

本病还可通过性生活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美国报告,在性生活混乱的男同性恋者中,丁型肝炎感染率较高。在委内瑞拉的一次丁型肝炎爆发中发现,在卫生条件较差的村庄,本病传播迅速,但在卫生条件较好的村庄则传播缓慢。

围产期传播是丁型肝炎的又一传播途径。如母亲携带丁型肝炎病毒,则在生产过程中可将本病传染给其婴儿。意大利报告,一名携惜丁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其婴儿于出生后3个月发生丁型肝炎。

值得注意的是,丁型肝炎还可以从国外输入并在人群中传播。例如瑞典19 73年以前,在毒瘾者中未发现有丁型肝炎感染,但在1973年以后,该人群中70%感染丁型肝炎,说明发生输入性传播。

目前我国丁型肝炎感染率较低,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较高,估计全国有一亿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他们极易感染丁型肝炎。此外,目前我国国际交往频繁,开放搞活所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可能会促进丁型肝炎在我国传播,构成对人群的潜在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四、丁型肝炎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诊断?

人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有两种形式:一是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称为联合感染;另一种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称为重叠感染。前者一般呈良性经过,类似单纯急性乙型肝炎,很少发展成慢性,但有时可表现为重症或暴发型肝炎,主要见于毒瘾者。重叠感染易发展成慢性,且症状较重,病死率较高。有人报告,80%重症肝炎病人为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

丁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一是检测血清中丁型肝炎lgM抗体(抗-HDlgM),急性丁型肝炎病人一般该抗体均为阳性;二是检测血清中丁型肝炎总抗体(抗-HD),慢性丁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该抗体水平较高,且持续存在。

五、丁型肝炎怎样治疗和预防?

目前对丁型肝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疗法。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预防丁型肝炎主要有以下几疗面:

1 加强监测 目前我国丁型肝炎感染情况尚不明,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本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预防工作。

2 加强对献血员的管理 在一些长期固定的采血点应专设献血员管理办公室,加强对献血员的管理,做到一人一证。献血员在每次献血前应作体格检查,并用灵敏方法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或肝功能异常者不得献血。应采用一次性取血用具,实行一人一套。禁止乱用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

3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消毒和防护措施。各种医疗和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应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应严格执行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对血透析病房应加强管理。

第5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18-02

肠道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因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严重威胁人群健康,迄今依然是我国急性传染病中发病数最多,流行面最广,影响群众生活最普遍的一组疾病[1]。为了解新浦区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本文对新浦区2007~2011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疫情资料来源于新浦区2007~2011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数据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7~2011年共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5种10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81/10万,年报告发病率在(34.41 ~68.69)/10万(χ2=113.97,P = 0.00),全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城区年均发病率为36.38/10万,郊区年均发病率为12.33/10万,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P = 0.000)

2.2 各种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

各病种以痢疾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4.78%(759/1015),其次分别为肝炎(未分型),占3.15%(32/1015),甲肝占2.17%(22/1015),伤寒+副伤寒占0.89%(9/1015),见表1。

2.3 人群分布

1015例中男680例,女335例,性别比为2.03: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32.70/10万,女性16.11/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 = 0.000)。其中细菌性痢疾男性64.30%(488/759),甲肝男性占63.64%(14/22),戊肝男性占78.24%(151/193),未分型肝炎男性占62.50%(20/32),伤寒男性占77.78%(7/9);在两个年龄段形成发病高峰:①5岁以下婴幼儿,占42.56%(432/1015),主要病种是痢疾;②40~60岁中老年人,占18.23%(185/1015),主要病种是戊肝和未分型肝炎。各种职业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六位依次是: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离退人员、工人、农民,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32.51%(330/1015)、14.58%(148/1015)、9.46%(96/1015),7.09%(72/1015)、6.60%(67/1015)、6.01%(61/1015)。

2.4 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报告病例的51.33%(521/1015)。其中季节性最明显的是菌痢,6~9月份发病425例,占全年菌痢发病数的55.99%(425/759)。各种肠道传染病分月发病情况见表2。

3 讨论

2007~2011年新浦区肠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48.81/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和新浦区广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关;另外甲肝疫苗推广应用和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也大大降低了甲肝的发病率[2]。

肠道传染病作为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夏季气温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比较容易腐败变质。另外夏季人们食欲降低,流汗较多,喜欢吃生冷食物,尤其是路边流动摊贩凉拌菜,这些均增加了肠道传染病发病概率[3,4]。

发病在人群中形成两个高峰,一是5岁以下婴幼儿,占总发病数的42.56%。儿童发病主要为痢疾,可能与儿童缺乏卫生意识和免疫水平有关[5],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家庭及幼儿园环境的卫生管理,合理膳食提高儿童的免疫力。二是40~60岁中老年人,占总发病数的18.23%,主要病种是戊肝和未分型肝炎,且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与男性外出就餐较多,不注意饮食卫生造成[6-7]。年均发病率城区远远高于农村,主要原因是城区大型医疗机构多,诊断水平高,医生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意识强,患者患病后能够主动就诊有关。但同时市区的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较多,这些因素也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因此,要多方面采取防控措施,重点做好城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从2007~201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尽管新浦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新浦区作为主城区,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较多,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差,卫生意识淡薄,尤其是夏季,路边海鲜排挡等不合规范,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8]。因此疾控部门要切实做好肠道传染病的疾病监测工作,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9],同时加强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的甲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增强公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医疗机构要加强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加强腹泻病人登记及重点人群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防治肠道传染病的扩散流行[10]。卫生监督和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尤其是路边流动摊贩、夜排档等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因食品污染而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魏承毓,李溪莹. 我国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状况与防制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26-128.

[2] 李肖红,武涛,张德兰,等. 郑州市1990-2004年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160-164.

[3] 郑能雄,林云钦,郑高,等. 福州市主要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4):343-346.

[4] 陈朴,邱东光,邱斌书,等. 细菌性痢疾季节性高峰与气温关系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8(3):270-271.

[5] 徐朝阳,刘波,杨希存,等. 2007-2008年秦皇岛市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30-1131.

[6] 陈雷,温之花,刘静芳. 2006-2010年邳州市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2,23(1):23-24.

[7] 成红旗,徐淑慧,于秋燕. 2001-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肠道传染病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2009,24(8):582-584.

[8] 徐东升,曹纳新. 2005-2007年嘉善县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3):287-288.

[9] 李立明. 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121.

第6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动态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214

为研究基层地区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流行特征,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 分析佛冈县传染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 掌握其周期变化趋势, 对佛冈县在2005~2014年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 为行政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专业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传染病数据资料来源于2005~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内“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年统计表信息;人口资料由佛冈县统计局提供(佛冈县历年统计年鉴)。

1. 2 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结合Excel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分析佛冈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 提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和策略, 为政府行政部门制定防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

2. 1 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 佛冈县2005~2014年总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9个病种, 计15458例, 平均年报告发病率为477.97/10万, 发病率区间在231.54/10万~681.61/10万波动, 总趋势是上升的, 无甲类传染病发生。10年间流行趋势见图1。2005~2014年累计死亡31例, 其中艾滋病死亡14例, 狂犬病死亡7例, 肺结核死亡5例, 手足口死亡2例, 戊肝、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新生儿破伤风各死亡1例。2005~2014年(10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见表1。

图1 佛冈县2005~2014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1/10万)

2. 2 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 2005~2014年佛冈县法定传染病(乙类)共发病8821例, 其中以性、血源传播途径传染病为主, 合计报告6171例, 占发病总数的69.96%;第二位为呼吸道传播途径传染病, 合计报告2337例, 占发病总数的26.49%;第三位为肠道传播途径传染病, 合计报告282例, 占发病总数的3.20%;第四位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播途径传染病, 合计报告27例, 占发病总数的0.31%;还有4例新生儿破伤风。2005~2014年佛冈县通过不同传播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2。

2. 3 法定传染病(乙类)的发病顺位 从发病率来看, 乙类传染病报告顺位, 2006~2009年排第一位的是乙肝, 2007~2014年排第一位的是梅毒。2006~2013年排第二位的是肺结核, 这3个病种基本占据了发病的前3位。从发病顺位可看出性传播传染病梅毒的发病趋势日趋上升。佛冈县2005~2014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前5位统计见表3。

3 讨论

通过对佛冈县10年间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显示佛冈县10年间法定传染病年发病总体是上升的。其中病毒性乙型肝炎一直是法定传染病发病的前3位, 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最有经济效益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 乙型肝炎的防治将迎来可喜的局面, 发病率将会逐年下降。从上面的统计也可看到这种趋势, 乙肝从2006~2009年发病首位逐渐下降至第三、四、五位。

肺结核疫情在佛冈县仍然相当活跃, 始终占据乙类传染病发病的前2位, 这与肺结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复燃有关[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 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为100万, 年递降幅度为3%。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 我国仅次于印度排在第二位。结核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中国是人口大国, 社会也逐步趋于老龄化。老年人抵抗力弱, 免疫力低下, 就更容易患上结核病等疾病。艾滋病和结核病息息相关, 艾滋病是一种人体免疫机能缺陷的疾病, 这也就意味着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非常低下, 因此艾滋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30倍[2]。

血源及性传播途经传染病发病有上升趋势, 一方面由于佛冈县处于交通中心, 人口流动频繁、经商活动活跃、娱乐场所的快速增加为性接触传染病、血源传播途经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同程度增加性病防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性、血源传播途经传染病的特殊性, 患者的隐私性导致这类传染病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报, 瞒报或不报情况, 可见潜在的危害有可能被低估[3], 加大了性、血源传播途经传染病对身体的威胁, 因此加大疫情监测力度, 深化对医疗单位性病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规范管理, 开展性传播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此类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立兴.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8):645-646.

[2]王钊, 吴明江.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26.

第7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传染病;预防接种;管理

传染源是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感染者、病原携带者、传染病患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有免疫力。

1预防原则

1.1管理好传染病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2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染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

1.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

2对肝炎的预防接种

2.1预防

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餐具消毒。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筛查,做好血源监测。凡接受输血、大手术及应用血制品的病人,定期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物,以便早期发现由血液和血制品所致的各型肝炎。推广一次性注射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具应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2接种疫苗

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母亲HBsAg阳性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滴度抗-HBV-IgG及乙肝疫苗。HBIG对意外暴露于HBV的易感者也适用,医务人员、保育员以及与HBsAg阳性密切接触者,应考虑给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后1~3月,如-HBs>10IU/L,显示已有保护作用。

3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接种:应使群众意识到灭鼠和防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野外作业、疫区工作时应加强个人防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鼠类或鼠的排泄物。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重点人群可行沙鼠肾细胞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疫苗注射,每次1ml,共注射3次,保护率达88%~94%。一年后应加强注射1针。

4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为其主要传播媒介,流行于夏秋季。乙脑预防接种:加强对家畜管理,尤其幼猪,搞好牲畜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可在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能有效控制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流行季节使用驱蚊剂、蚊帐等防止蚊虫叮咬。对10岁以下儿童和初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疫苗接种。

5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预防接种:严格犬的管理,捕杀野犬、野猫及其他狂兽,并应立即焚毁或深埋。对家犬应进行登记与预防接种。进口动物必须检疫。高危人群如接触狂犬病的工作人员、兽医、山洞探险者、动物管理人员,应作暴露前的疫苗接种,每次2ml肌注,共3次,于第0、7、21天进行;2~3年加强注射1次。若被犬、猫(尤其野犬、野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应进行全程预防接种。接种期间应戒酒,不喝浓茶,多休息。

6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预防措施:①向疫区群众及旅游者介绍血吸虫病的有关知识。②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对病人、病畜进行普查普治,如每年冬季对重点人群用吡喹酮40/一剂疗法,每年春秋对耕牛各治1次,剂量30mg/kg,1次灌服。③切断传播途径:以查灭钉螺为重点,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提倡使用自来水。加强灭螺,可用氯硝柳胺乙醇盐50%可湿性粉剂等。④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综合性防护措施,增强防病知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涂擦防护剂,或穿长统胶鞋、防护裤、戴手套。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

7流行性感冒

7.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预防: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流感季节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减少公众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尤其是室内活动,以防疫情扩散。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清洁。

7.2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应在每年流感流行前的秋季进行,应用与现行流行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老人、儿童、免疫受抑制的病人,以及所有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每年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补充或更换疫苗的抗原组成,以获得稳定的保护效果。流感疫苗有一定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和处理。发热或急性感染期最好推迟接种。对疫苗中的成分或鸡蛋过敏者、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严重过敏体质者禁忌症。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传染病的管理

8.1对病人的管理

对病人应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开展传染病卫生宣教教育,提高人群对传染病识别能力,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8.2对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者是指曾经和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有可能是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称为检疫。检疫期限由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可对接触者分别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8.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应做到早期发现。凡是传染病接触者,有传染病史者,流行区居民和服务性行业、托幼机构、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定期普查,检出病原携带者。对其做好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并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离工作岗位、隔离治疗等。

8.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应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

9讨论

虽然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3],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发生新的传染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为此,加强健康教育、探索新的控制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在当今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守丽,李红业,刘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浅析,中国保健,2009,17(17):753.

第8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乙型肝炎;奶牛传染病;检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购于上海某生物有限公司;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补体结合反应抗原、标准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溶血素补体由某生物制品厂提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原、IBR弱毒株、阳性血清购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阴性血清取自检查牛;奶牛血清来源于某省市的奶牛场和奶牛专业户。

2.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奶牛类人乙型肝炎

①每孔加入待检样品50μL,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孔50μL,并设空白对照1孔。②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洗涤液注满每孔静置5s,甩干、重复5次。③每孔加入酶结合物50μL(空白对照除外),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30min。④重复操作②。⑤每孔加显色剂A液、B液各50μL,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15min。⑥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⑦用酶标仪读数,取波长在450nm,先用空白孔校零,然后读取每孔D值。

(2)类人乙型肝炎病理形态学观察

用肝脏穿刺法观察类人乙型肝炎病理形态学。用长12~15cm,内径3mm的长注射针头对20头奶牛11~12肋间进行穿刺,取肝脏组织活体样本,将其保存于10%福尔马林中。同时解剖HBsAg、HBeAg双阳性奶牛,做病理切片观察。用HE、VanGieson-氏、过碘酸一苯肼Schiff(PAS)希夫氏染色法分别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同时用透视电镜做超微结构观察。另将一部分肝脏组织活体样本放在灭菌的平皿中,剪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吸取上清液1.5mL,置Eppendorf管中,经差数离心和饱和硫酸铵沉淀,初提物再经150、300、500g/L蔗糖梯度离心,PEG浓缩后,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

(3)补体结合反应检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血清(包括被检血清(样品血清)、阳性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标准血清)、阴性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标准血清)、致敏红细胞(对照)、抗原(对照)孔分别加入抗原(补体结合试验抗原),阴性血清对照孔、致敏红细胞对照孔不加抗原;然后分别加入补体,致敏红细胞对照孔不加补体;再加入灭菌巴比妥缓冲液,振荡混匀后置37℃水浴30min;再加入6%致敏红细胞(绵羊红细胞与15个单位的溶血素混合液),振荡均匀后置37℃30min,2000r/min离心5min,观察结果。

二、试验结果

1.奶牛乙型肝炎

(1)奶牛肝功能检测

对HBsAg、HBeAg双阳性的奶牛进行肝功能检测,在10头双阳性中有8头的谷氨酸丙酮转氨酶(GPT)≥谷氨酸草酰酸转氨酶(GOT),GPT在400~600U/L之间,表现为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AHB)。2头奶牛血清GPT缓慢上升,缓慢下降,GPT在200—300U/L之间,表现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B)。

(2)奶牛乙型肝炎病毒形态学观察

将HB-sAg、HBeAg双阳性奶牛肝脏组织做电镜观察,发现肝脏组织中有密集的HBV颗粒,包括大球形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球形颗粒3种。这些颗粒与人HBV的颗粒相似(图1)。

(3)奶牛乙型肝炎病理组织学观察

病牛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气球样变(水肿变性)、脂肪变性、嗜酸性变、毛玻璃样变,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实质细胞增生和间质组织增生(图2、3)。

(4)奶牛乙型肝炎超微结构观察

肝细胞胞浆内线粒体变性、坏死、溶解、消失。核膜的双层膜不清晰或破裂,核孔增大。胶质纤维变性、严重肿胀、变性、坏死(图4、5)。

2.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滴度测定结果

对29份阳性反应奶牛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血清两倍递增稀释,从1:1~1:32,结果均为阳性反应(中和指数在50%以上为阳性)(表1)。

三、治疗

目前奶牛乙型肝炎、传染性鼻气管炎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对症治疗。为防止细菌的继续感染,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高热时可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mL。同时,也可强心、补液、解毒治疗,如林格氏液1000~3000mL/次,安钠加2~5g/次、VC2~4g/次,每日2次。如关节痛可注射水杨酸钠溶液。

四、综合防制措施

从科学养殖人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1.预防注射

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一定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奶牛类人乙型肝炎、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免疫。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苗免疫奶牛,经过半年的观察,临床症状好转;对疫区和受威胁区6月龄以上的牛,必须每年接种1次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苗。当暴发本病时,应立即隔离,同时对所有牛进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疫苗接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疫苗目前有3种:鼻内注射苗、匈牙利热稳定苗和灭活疫苗(即为甲醛灭活的氢氧化铝胶浓苗),可根据疫苗说明书选用。不从疫区引进牛,发病地区建议在首次免疫后或紧急免疫后21~28d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建议规模化奶牛场加强牛群免疫抗体的监测,抗体水平低下时应及时补免。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奶牛,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购进后一定要隔离饲养14d以上,无异常情况再混群饲养。

3.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冬天既要注意牛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风。在高热季节,做好奶牛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牛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奶牛群抗病能力。

4.对饲养环境执行严格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奶牛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复合醛类等消毒剂对饲养场、奶牛舍内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农村散养奶牛专业户的牛圈舍可使用新鲜的生石灰进行消毒。

参考文献

[1]朱其太.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研究概述[J].畜牧与兽医,1999,5:40~42

第9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目的 分析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麻疹,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10.92%和4.73%,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2%。结论 应加强对肺结核、乙肝、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分析

analysis of reporting of infections of legal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zhou fen, yang yong-hong, huang jian-feng, et al.

(jieya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eyang 522031, guangdong, p.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lent statu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urban area of jieyang city in 2006.  methods  data concerning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  no cases of categories a infectious disease was reported in 2006. but 834 cases of 9 diseases of ca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including 5 deaths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119.8217/100,000.  there 540 cses of 3 diseases of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reported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77.5824/100,000. thre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ctegories b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tuberculosis, viral hepatitis and measles accounted for 40.83%, 10.92% and 4.7 respectively.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was most prevalent in categories c infectious disease occupied 37.12% of the tot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 hepatitis b , measles and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analysis

    对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居民健康的目的。为了解揭阳市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现对2006年揭阳市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自揭阳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揭阳市区200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情况

 

2006年揭阳市区共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死亡率为0.7184/10万,病死率为0.5995%;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在9种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561例)、肝炎(150例)、麻疹(65例)、梅毒(18例)、痢疾(1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36%;丙类以其他感染性腹泻(510例)、流行性腮腺炎(29例)为主,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81%。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肠道传染病(甲乙类) 

共报告发病8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97%。其中未分型肝炎和细菌性痢疾发病较多,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52.44%和20.73%,无死亡病例。

2.2.2  呼吸道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626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45.56%,其中麻疹65例,肺结核561例。死亡4例,均为肺结核,占死亡总数的80%。

2.2.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无报告病例。

2.2.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122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8%,其中乙肝90例,梅毒18例,丙肝7例,淋病6例,艾滋病1例,。死亡1例,为艾滋病,占死亡总数的20%。

2.2.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4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29%。无死亡病例。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肺结核 

全年共报告5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发病率为80.5995/10万,死亡率0.5747/10万,病死率0.713%,居各类传染病的首位。病例分布广泛,各街道(镇)都有病例发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占68.09%;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占76.29%;男女性别比为2.72:1。

2.3.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报告15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0.92%,发病率为21.5507/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79.33%;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和干部职工为主,占66.67%;男女性别比为2:1。其中乙型肝炎90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60%,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占84.44%;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为主,占62.22%;男女性别比为2.3:1。甲型肝炎4例,占2.67%。丙型肝炎7例,占4.67%。戊型肝炎6例,占4.00%。肝炎未分型43例,占28.66%。

2.3.3  麻疹 

全年共报告6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3%,发病率为9.3386/10万,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年龄组有<1岁(20例)、2~3岁(10例)、30~34岁(7例),10岁以内发病数为50例,占报告总数的76.92%;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男女性别比为1.71:1。

2.3.4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全年共报告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12%,发病率为73.2723/10万,为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0~3岁发病数为343例,占报告总数的67.2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民工为主,占80.98%;男女性别比为1.82:1。

2.4  流行特征

2.4.1  人群分布 

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 374例,死亡5例,其中男性报告数为941例,占68.49%,女性报告数为433例,占31.51%;男女性别比为2.17:1;死亡人数中,3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病例分布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数居前五位是:<1岁组(220例)、1~2岁组(111例)、30~34岁组(99例)、25~29岁组(89例)及50~54岁组(84例),小计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3.87%。按报告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369例(占26.86%)、农民267例(占19.43%)、工人139例(占10.12%),共占总报告数的56.40%。

2.4.2  时间分布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2月份开始呈逐月上升趋势,在6月份出现最高峰,主要以肺结核发病上升较明显;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7月份起呈逐步上升趋势,在8月份形成一次小高峰,10月份形成次高峰,12月份至次年1月达到最高峰,主要是受到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影响。

2.4.3  地区分布 

揭阳市区2006年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表1  2006年揭阳市区各类传染病地区分布情况地区乙类发病数率(略)

3 讨论

   

从总发病情况看,2006年揭阳市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与2005年(108.1272/10万)相比发病率增加10.8155%,低于2006年全国报告发病率(266.83/10万)[1],但是从2006年揭阳市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来看,2006年漏报率(17.92%)比2005年(14.68%)略有增加,这提示应增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提高网络直报质量。 

与2005年相比,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幅度较大的疾病分别为:乙肝(增加119.51%)、麻疹(增加91.18%)、新生儿破伤风(增加300%)、其他感染性腹泻(增加71.14%)。病毒性肝炎、麻疹均是广东省的主要传染病,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型肝炎[2]。目前乙型肝炎和麻疹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常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同时应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有效措施[3]。麻疹发病率的上升提示应继续提高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4]。4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均为外来流动人口,为未经培训人员非法接生所致,故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提倡住院分娩,提高高危人群的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率。

   

肺结核病例数与2005年相比持平,仍占乙类传染病的首位,应给予足够重视,严格执行依法转诊、归口管理、规范治疗 。由于农民中部分人因经济困难以及对肺结核防治认识不足、民工流动性大等因素,难以完成规范治疗。农村肺结核疫情的控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秋冬季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发期。除了正常发病报告外,该病的报告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各医疗机构报病情况不一,诊断和报告标准有待标准化,应加强培训,提高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揭阳市区发病率最高为东山区。有大量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故其发病率比其他区较高。

   

今后,揭阳市区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加大肺结核、乙型肝炎、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力度,确保居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 2007,02~13.

[2]黄平.广东地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与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2):105~10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