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引探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引探教学法论文

第1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作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势必会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该课程真正发挥引导大学生正确做人、健康成才的功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指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此意见的要求,我们对《概论》课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为什么要把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概论》课

长期以来,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进程十分缓慢,加之其纯理论内容多、观点立场性强等特点,使得该门课程成为两课教学改革中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此外,大学生对《概论》课学习和需要的主动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表现为课堂上萎靡不振、生活中消极懈怠、情感上狭隘冷漠。以往《概论》课堂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走神族”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直接反映。近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新的手机使用和拥有者群体,新的“拇指族”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大学课堂上“三族鼎力”的局面。这些现象不但污染了学习环境,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习惯性认知,使得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大包大揽,学生被动接收。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中成了“说教课”、“必睡课”。面对《概论》课在教师和学生认识上遭遇的尴尬,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把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潜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

二、什么是《概论》课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所谓《概论》课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该课程教学的主旨和要求,以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发挥教师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提供探究案例,安排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和可能的参与、体会场所,设计表达、探索、分析、交流的环节,经由自主研究与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最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自利,发掘学生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与合作意识。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全程,这种主导不是理论思想的植入,更不是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引领、激励、促进、监督、掌控和评价上。学生自的实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种自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为所欲为,应当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探索、分析、合作,否则探究活动就失去了方向。

三、怎么样在《概论》课中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

本人在《概论》课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设计主题导向、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评价拓展四大环节。以下就《概论》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展开具体说明。

第一环节,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题,经由教师设定导出。教师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导入教学主题即文化。立体直观的视、听导入有利于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主动抓住教学的主题。第二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其他教具,设定足够的观看、赏析、品读材料时间和可能的参与、体会空间,提供其必要的教具。文字资料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上我们遗失了什么、大众文化“太平盛世”下的危机、文化产品呼唤中国制造、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费孝通文集节选。视听资料包括:中国明星海外红毯着装图片集锦、二人转与海派青口、电影《2012》节选。学生通过文字资料进入探究领域,通过视听资料感受探究问题。第三环节,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教师并不设定具体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独立的感知、领会,由教师启发下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从各自的视角总结了关于文化不同的问题。根据探究材料学生发现的问题都围绕着文化展开,如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大众文化的现状、文化的地位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多样性等。学生将问题同其他小组成进行探讨,通过共同的参与探究,总结探究问题并得出探究结论,获得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要点,同时,将不能科学把握的探究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这个环节教师全程掌控,观察学生的表现。第四环节,教师评价拓展。教师参照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的有效行为、指出学生的失误和不足、诊断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同时,教师对遗留的探究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拓展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态度和对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

课题项目编号:JG2012020784

项目名称:《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徐学福.《探究学习教学策略》[M].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3]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

选择》[D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2002-1-24.

[4]袁建勤,刘玮. 《探究式案例教学法在

第2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探究教学法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三项特征

第一,互动探究教学法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认识成果填到学生脑子里,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能动者,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这种方法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第二,历史知识具有综合多样性的特征,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历史发展的千变万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前人以各种方式遗留下来的史料,如历史遗址、遗迹和文字材料等。这些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的史料,更为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独特的优势条件。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的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第三,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敢于质疑和提问,有探索精神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互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即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创设探究体验反思”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具体应用过程由创设情景——合作探究——引领点拨——反思交流四个环节构成。

1.创设情景

创设虚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虚拟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已是在这一时期中的历史人物,例如可以是科技工作者、商人、艺术家等等,要求是要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实际。具体做法为,先让学生看教科书,然后分别扮演角色,开展辩论和表演,教师只是穿插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学习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搭建表演舞台,创设探究体验空间,引领探究方向,提供探究素材,留足探究时间。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参考资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未知,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诱发疑问,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中进一步增强其探究心理和尝试探究行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疑惑、有争议、认识模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扮演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在合作阶段,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3.引领点拨

在合作交流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上课时,应努力将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建议,由于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讨论、争辩,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适时点拔,把握好“导”的尺度。让学生互相讨论,决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因时而导。对思想上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反思交流

反思交流阶段是前三个阶段的升华。教师要在课程内容完成之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进行适当的反思。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可分为课内反思和课外反思两个方面。课内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再现、再思考,并能提出有价值、创新的问题以及独到的见解。课外反思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从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真正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杜威认为:“课程(教育的内容)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的所有经验。”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己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1世纪社会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调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和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个迫切任务,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自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3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此博文包含音乐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

所在单位 :

通讯地址 :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x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 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 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色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 课题研究内容

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 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 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x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 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xx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 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2. 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 在20x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x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平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 实验教学

在20xx.9-20xx.11 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这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通过开展市级研究课以及校际交流课形式,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过程

(一)引导实验班探究式学习

1、宣传发动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课题组成员更应该钻研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使探究式教学达到本实验的研究目标,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探究式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在学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探究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课堂内经过探究就能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在课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或有关信息,来解决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探究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把新知内化,巩固运用。经过课题组成员课堂实践研究,确定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如图所示: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不断朝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就教学内容而言,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许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应该或都适合本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内容。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根据学校的设施能否开展,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前提。我认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到:一要钻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二要根据教材局部章节的知识点、知识块选定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项目、形式。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去设计探究计划。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使学习通过亲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施瓦布指出: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促进、指导、帮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保证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在实验班的探究式教学中具体作法是:

① 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

② 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

④ 组织探究小组,指导合作探究

(5)组织交流得出结论,反思内化形成新知

(6)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例:

理论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为例见附件一,来介绍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事实性知识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卤代烃的性质”研究课为例见附件二,来介绍“事实性知识”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实验效果与分析

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实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情况:

1.1 在20xx.9-20xx.11 月对照班和实验班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对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1):〔原始成绩见附件三〕

表1 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实验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试成绩的对照结果如下(表2):

表2 对比教学考试成绩结果

班级

人数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对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实验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过表1 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都运用传统的接受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及格率虽有差异,但经方差(Z 测验)分析,Z 值>-1.96,(P=0.05,Z=-1.96),或Z值1.96,(P=0.05,Z=1.96),差异显著。虽然说及格率有所下降,但这与试卷的难度有关。实验表明实验班通过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无论是期中、期末成绩都比对照班和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能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见附件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内容,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0 张、52 张,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别是51 张、52 张,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

Z值

Z值

表3问卷调查结果

样本

项目

对照班

实验班

前测平

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测平均分

后测平

均分

S值

Z值

学习态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学习兴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学习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问题意识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1.82

第4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探究式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明确目标,自学探究

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边读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全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来安排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第八课《伟人细胞》时,学生第一遍自读,提出: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提出: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提出: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就必须认真研究书上的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而通过独立自学探究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如在教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课时,可采用如下合作探究方法,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做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的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对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会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在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学生了解了我国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后,根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实践,我们上了一节以“守护我们共有家园”为主题的活动课,其小组活动如下:

一组:对母亲河长江进行调查,该组学生对流经我县境内的长江段进行了调查,拍来了正在排放污水和大量生活垃圾堆放在江岸以及漂浮在江面的照片,并用中、英文书写了小论文。由两名学生用流利的英文宣读论文,并用屏幕打出中文字幕,其用英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而且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

二组:利用自制课件展示校园环境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已经做出的各项环保宣传和同学们的环保行动。组织并收集同学们自制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海报,对全班学生进行环保宣传。

三组:学生采访了环保局局长,并进行了录像。通过局长的讲话把八步区环境状况以及采取的环保举措介绍给同学。

四组:通过网络探究,搜索出中国环保网址大全。并向同学们推荐中国环保网,了解国内外最新环保动态;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通过网络超越时空的功能,带领同学们参观爱立信环保展览;通过网络的交互,在网上论坛中留言等。

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

对于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价。针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自由地谈感受,谈新问题,或者对前边组的问题展开辩论,把问题深入。教师和学生要对各组打分,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总的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探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教师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知识面亟待扩展,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只是在探究教学实施中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才能逐步地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旭彤.换一种方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梁达雄.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4).

第5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微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52-02

1 微博的教学优势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主要就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在当前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并迅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较强,为了引导他们正确地辨别各种网络信息,应该对他们强化品德教育工作。可以对他们进行主题探究式教学,即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可以基于微博来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微博有着独特的优势。微博拥有开放性、参与性以及交互性等鲜明的特征,它的内容简洁且适用范围广,可以让大众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阅读。因此,微博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主题探究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采取远程教育与移动教育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此外,微博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传统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属于一种偏文科的综合型课程,它包含了很多历史人文等多学科知识,还较为重视社会现实与时代热点问题的探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样的教学内容要求。微博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与作用,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与人生体验,让学生通过微博来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最终促使知识的顺利转化与自我知识的形成。这也就是说,微博可以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其真正成为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

2 微博教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动机理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力量,并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功能。根据现代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种。其中,内部动机主要就是指学习者本人对于知识的内在需要,外部动机则来自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等。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素养,进而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学习。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应该通过微博来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我改进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

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经验进行连接,并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重新调整、完善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与指导者。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者必须要考虑好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创设性问题,让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新知识结构。

活动理论 这种理论并不是方法论,而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人类与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关系。我国的活动理论是由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来的,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个理论中,活动是基本单位。活动的主体就是学习者,客体就是学习目的,共同体则是学习群体。而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劳动分工、规则以及工具等又是三个重要方面,应该让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出积极主动性,激发出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由内而外的转变。

3 基于微博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

应该做好学习活动的前期设计工作,即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对后来的整个学习活动开展进行总体性的宏观预测。当然,还应该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原则;面向群体、关注个体差异原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探索性、游戏性原则;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采取模拟体验式学习活动、组织交往式学习活动、游戏娱乐式学习活动、公益活动式学习活动等设计形式,并让其具备自身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微博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增加这种网络化虚拟学习的归属感。

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策略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内容与原有知识内容发生冲突时唤起自己的潜在问题解决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不断激发出探索欲与求知欲。教师可以采取唯美渲染法、兴趣激励法、头脑风暴法、争议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并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深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去,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当然,这其中,微博将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并为学生的问题情境创设提供有效工具。

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探究策略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微博来采取多元化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式探究,即常说的头脑风暴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来采取个案研究、调查论证、质疑问难、换位思考等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微博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与帮助等互动式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教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集体观:制定小组共同目标;组间平衡、组内差异;树立榜样向导以及坚持机会均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诱导探究法、知识同化法、学习竞赛法和多向互动法等多种引导性的探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欲望。

可以采取探究反馈评价策略 在基于微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当然离不开评价反馈这个环节,它是学习活动系统中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教师就应该采取目的明确、内容全面、主题多样、方式多元的教学策略,对主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与实施质量进行全面的诊断、调节、激励等,更好地发挥出其教学导向的作用,最终在认真筛选了学习活动资源的前提条件下,确定好具体的教学主题,准备好实际的教学活动,划分好角色安排,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活动应用的指导与及时的评价。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还有利于学生真正增强学习效果,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道敏.小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活动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4(2).

第6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学习 基本方法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把握好组织探究的时机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感知、感悟,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难点由学生突破。课堂上不能以尖子生阅读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活动起来。

课堂上,教师要掌握时机,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或全班集体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启发,各抒己见。如果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未被激发,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就会出现少数优秀学生当“讲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的现象。这种象征性的讨论虽然很热闹,但并没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也才会收到实效。

二、给学生充足的探究自,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当然,探究时,应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会导致探究浅层化和庸俗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少关注学生如何把自己的发现、感悟、批判带进阅读中去,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而现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则允许学生给教材“挑刺”,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让探究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生命风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三、重视探究后的点拨和评价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对问题探究的宽度、深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教师要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如问题范围太大,应缩小视角;问题缺乏创意,应转换视角;问题空泛浮夸,应果断删除。教师还应解决有关探究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发现问题,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给予恰当的评价,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如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若能换一个思路就更好了”,“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请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惑都超出了教师的事前设定,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有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二,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的同伴,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

要想组织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经验,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实现角色的转变。

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质疑精神,它是创造的起点。课堂上,学生因自己的经历、学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疑问最能够刺激人的求知欲望,调动人的求知动机。这种积极性带动他们主动地探索,收获的知识比单纯由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要多许多。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提问,或提问较肤浅,或不着边际,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持之以恒,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的火炬。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语言文字,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把文本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的做法与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背道而驰。只用文本引出话题,师生活动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或者是为了说明文本中的一个词或一段话,引用了大量的与文本内容相去甚远的知识,甚至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听歌、看录像,也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

初中语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不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探究潜能就会被抑制。

参考文献:

[1]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现代教学.2009/Z1

第7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元教学;教学形式;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格特征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教学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从而使得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而且,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形式陈旧

虽然教学改革后,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模式,但受长期教学习惯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这种模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教学的效果不佳。同时,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失掉了语言学科的鲜活性。

(二)教学方式粗放

授课教师为应付考试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语文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风格,仅一味地粗放式教学,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无法真正领悟语文素养和涵养,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够弥补自身薄弱知识点,更不能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缺少有效交流互动

对于课堂的交流互动,语文相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想等的综合能力,因此“说”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语文课堂上多采用问答式交流,这对于上述综合能力的培养见效甚微,甚至使学生对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心生畏惧。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学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教学方式的方法和选择

(一)多元教学方式的基本方法

语文多元教学可以理解为思维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其无论对于教师传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都大有益处,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元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依靠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多元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多元教学实践上,可通过下述三个方面促进多元教学发展:一是课堂形式的多元化,即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作用;二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即找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引导教学,促进教学整体效果并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三是课堂与实践相互渗透,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多元教学方式包含内容很多,不能一一详举,故本文仅对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进行论述。

(二)课堂教学形式选择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获取信息的感觉通道,例如,听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讲一遍就可以记住要点;视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观察来理解材料的要素;动觉型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才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应地,语文教学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探究、游戏(角色扮演)、独立学习、多媒体教学、讲座、演讲论辩、练习与背诵、实地学习(考察、参观)等多种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形式的选择,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感知风格设置教学方案。

崔峰对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对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存在显著差异。概括来说,视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课堂讨论等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形式;听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动觉型学生喜欢游戏、小组探究、演讲辩论;混合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多媒体教学、游戏、实地学习等教学形式。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依次为小组探究、游戏、多媒体教学、实地学习,说明学生对于体验型教学形式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最不喜欢的是独立学习的教学形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在常规讲授教学方式上,安排或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多元教学中的主要误区与对策

初中语文多元教学固然益处颇多,但并不能为了多元教学而多元教学。在多元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随大流”“赶时髦”。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两种教学形式,因此笔者结合经验,重点分析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多元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也可称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其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创新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但在具体操作时,会出现影响小组探究效果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组合在一起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不是教师“一声令下”后相邻同学的匆匆讨论,也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地去选择不值得合作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结果只能将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并引导学生有效查阅资料。

其次,引导不力。个别教师认为小组讨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教师插手,表现为:一方面,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对小组讨论过程、方向等不予引导,对讨论中的疑问不管不问,使学生失去讨论目的进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时,教师缺乏引导,对离题回答不能及时引导纠正,导致讨论的结果与目标相违。教师应在小组探究讨论过程中充当重要引导角色,融入讨论并解答学生疑惑,才能促进讨论的良好进行。

再次,学生参与不均。教师不可认为将学生如何分组均可,这样易造成学生参与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成绩优秀学生之间组队,或者成绩优秀学生经常担任小组长并有很大的话语权,又或者总是优秀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使得小组探究成为成绩优秀学生的表现平台,边缘化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最终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甚至在组内讨论开始后直接跳过讨论环节而由成绩好的学生做总结发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讨论的话题,合理进行小组分组,并多人阐述观点。若课堂条件不允许互换位子或课堂时间不充裕,也需要适当更换小组长和发言代表。

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一般情况下,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便无评价或简单评价了之,表现为仅简单以主观意愿为团队打分或表扬个人。这种态度和方式难免会使学生的讨论兴致变低,久而久之便不重视评价结果,使得小组探究缺少了动力来源。而且,评价体系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工具。但评价体系并不容易建立,需逐步完善。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出团队荣誉,又能体现出个人贡献;既要体现出教师的鼓励,又能体现出他人的认可。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且多媒体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等特点。若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但如果出现课堂被课件占领、课件设计不合理、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纯读课件而学生仅看课件等现象发生,则多媒体教学效果则适得其反。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产物,不应拒绝但同时也不应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非使用越多效果越好,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生动的图像,还需要知识的切实传授。这种知识的切实传授并非多媒体课件所能代替的,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而不是点击鼠标翻阅课件,需要教师精彩的板书而不是一闪而过的幻灯片。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成为新型的知识灌输工具,则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

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素材,适度运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探究、体验当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的互动,提高教习质量。

四、结语

初中语文不再只限于读和写两种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扩充、情感熏陶、能力培养、思维锻炼以及深度理解等一系列的知识体系。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仍存在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式粗放、缺少有效交流互动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多元教学形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语文教师不能忘记教学初衷,避免走入小组探究中的流于形式、引导不力、学生参与不均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及多媒体教学过度使用等误区之中。

参考文献:

第8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情境探究;讨论合作

何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使课堂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当前普通高中的课堂现状最具有参考价值。

一、研究数据分析和教学方式概论

以金华市的高中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本调研将主要着力点放在金华一中、金华二中、汤溪中学、艾青中学等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式上,金华市其它中学作为辅助调研。

调研一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向金华市104位政治教师了解其政治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教学方式有“问题――解决”式、“情境――探究”式以及“讨论――合作”式三种教学方式,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所采用教学方式人数比重图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分类探究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当前高中政治课主要存在“问题――解决”式、“情境――探究”式以及“讨论――合作”式三种教学方式。

2.1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解决”教学方式

2.1.1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内涵。“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知识同时,提出与教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焦点是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教师秉承以分析为主,从知识局部到整体引导学生落实教学知识。

2.1.2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特征。第一,连贯性。在“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教学整体化,教师为引发学生思考而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第二,安全性。教师是课堂在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把握学生思维,有助于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第三,高效性。在40-45分钟的课堂,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一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分析下重新整合相关知识,教师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整体而丰富的教学知识。

2.1.3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操作程序。鉴于对课堂整体化教学的把握,多数经验教师把“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运用在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阶段(授课的主体)上,具体采用的教法如下:第一,“问――答――析”的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其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读――疑――析”的方法。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三,“举例――分析”的方法。教师举例,提出设问,为学生分析该案例知识,再由师总结;也可是学生举例,教师分析其困惑,再进行总结。

2.2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探究”教学方式

2.2.1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探究”教学方式的含义。高中政治课“情境――探究”式生成教学是指教师遵循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功能的要求,合理设置情境,学生开展探究,促进形成智慧火花式的新思维、新知识和新观点,促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过程。[2]

2.2.2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探究”教学方式的特征。第一,真实性。在生活情境体验探究中,学生面对或真实的、或复杂的、或自己熟悉的或正在熟悉的社会环境,有真实的直观体验。第二,丰富性。通过现代媒体,师生可以快捷、简便地获得极为丰富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因此,媒体情境的体验探究具有丰富性。第三,角色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一定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鲜明的角色分工,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2.3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探究”教学方式操作程序。大多数教师都把创设情境都放在课堂教学的导入,带领同学体验情境后并进入“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而在“情境――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主的课堂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境――探究”的教学方式:

第一,“生活情境――体验探究”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分析教材――寻找生活与教材的契合点――预设问题――安排体验――共同探究――生成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二,“媒体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选择媒体――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理解新知识:第三,“模拟情境――参与探究”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

确定学习主题――情境模拟――角色分工――明确任务――参与探究一一理解新知

2.3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合作”教学方式

2.3.1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合作”教学方式的含义。讨论法指学生对课文知识或者背景材料进行探讨、争论、交流、研究,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解决困惑、提高觉悟、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

笔者认为,“讨论――合作”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以事先拟定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实现对新知识的辩证认知的教学活动过程。

2.3.2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合作”教学方式的特征。第一,动机性。教师抛出的讨论主题需要慎重选择,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动力,保证“讨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第二,针对性。所讨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针对某个或某些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盲目地进行,要有针对性。第三,合作性。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享互动。

2.3.3高中思想政治课“讨论――合作”教学方式操作程序。拟定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小组讨论――任务分工――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总评――突破新知

“讨论――合作”式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平时成绩不优秀的学生。相对于成绩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成绩不够优秀的同学的发言有可能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讨论――合作”教学方式实施时,要注意角色分工的轮换和个人责任的明确,对学习小组要进行适当的监控和指导。(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梅:《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

第9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效; 议论; 探索;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18-001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的自学和探究为前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议论探索式”教学法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体验探索的快乐,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得出的基本过程和验证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及明显的优势,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能够让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议论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体,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议论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整个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应给整个过程指明前进的方向,不让学生的探究偏离正确的方向。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思多想,提高课堂准备的高效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往往限于备课程内容。而议论探索式教学的备课区别于传统备课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够迅速转换自己在课堂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主体地位,将这一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教师只以一个指引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功能首先是要把握课堂内容的大方向,确保探究的大方向不脱离正轨。然后,在课程的重难点部分提出一些可引导学生理解并自主研究问题的讨论内容,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教导学的主要功能。

2.精彩高效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效

一节课是否高效,引入非常重要,引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实验引入,故事引入,问题引入,复习引入等都是我们经常用的方法。但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悬疑引入的效果是最好的。其原因是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悬疑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若能在悬疑的状态下引入新课,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逐步升温,达到高效。

例如,笔者在“光的反射”一节这样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大胆聪明的同学,大家看到讲台上有礼物吗?

生:(学生疑惑,并试图找礼物)。

师:老师把它藏在讲台的后面了,谁能利用讲台上的仪器让班上的同学都看到礼物,这个礼物就送给他。

生:(兴趣更高,并想办法完成。学生选择平面镜,来完成任务。)

全班同学集体鼓掌,兴致很高。

师: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

生:总结出平面镜能反射光。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反射光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

这样一个简单并富有思考的引入达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效果,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使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涨,掌握知识的效果相比传统的教法好了很多,为实现知识落实探究及学生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准确有效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现高效

议论探索式教学是将“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线索,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呈现一定的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最终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课本知识深层次的内涵。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紧扣主题,并且问题要让学生能够听懂问的是什么。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要一针见血。问题的提出不能总绕在知识的边缘,导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不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该回答什么或者是老师要问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的议论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不但无法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会使学生感觉没学到什么,而且感觉老师上课是西一榔头东一棒槌,毫无章法,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问题的设置要顾及到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只有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从而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力求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的引导逐步进行猜想假设,并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获取的过程,体验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为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在讲“平面镜成像”一节中这样设置问题,当引入了平面镜成像之后,学生也已经有了很浓厚的探索兴趣,此时我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师:镜中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通过照镜子,提出关于像与物关系的猜想。

师:①要验证你的猜想需要什么器材?②具体方法?以“测量像与物的大小”为例展开讨论。

生:制定初步方案。①定器材:镜子、刻度尺、物体;②用刻度尺对物和像进行测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