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古埃及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古埃及艺术论文

第1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一、古埃及艺术与长度单位

古埃及人在把关系人体比例的理论予以发展后,首次用于表现人体不同部位比例的艺术规范中。这一理论是经长期的观察,并较好地确立了人的生理实际情况后而得出的,其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度量衡学,即是说,如不考虑个人在身高和体态等方面的差异,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比例是恒定的。早在前王朝或早王朝时期,古埃及人就已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并确立了正确的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标准,他们使用的“腕尺”长度单位即可证明这一点。

古埃及使用的长度是由与身体各部位相一致的单位组成,即一些相互之间保持着自然比例关系的度量衡单位,他们常用的基本单位――腕尺是指从肘到拇指尖的长度,即古埃及人所说的“前臂”。与自然比例相一致的是它可分为6“掌”(批背跨越指节的距离),而每“掌”等于4指宽。拇指等于1普通手指宽,这也是现代英寸的由来。“全掌”或4指加拇指等于5指或1普通掌的宽,从肘至腕的长度相当于4掌或腕尺。古埃及的这种长度单位后来普及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在内,被称为“英尺”。4腕尺又构成1“英寻”(最初认为是从右手的拇指沿伸开的双臂经胸部到左手的拇指的长度),但希罗多德根据古埃及度量衡清楚地说明1“英寻”相当于一个站立的人高。而所谓的“皇家腕尺”则相当于从肘到中指尖的长度,比普通腕尺要长4指或1掌,即7掌。

作为人体各部位自然比例的准则,这些比率在埃及艺术传统发端时代之初就已建立起来,但如何用这一艺术来表现人体不同部位的比例,埃及人选择了自然解决法,即用人体测量学的长度描绘作为艺术比例的规范。从实用观点看,这种办法有很大优势,即单个图像遵循比例理论,就是让其组成部分保持数字联系与长度的一致性。如不考虑个体大小的多样性,它们总是反映了人体的自然比例。

二、古埃及艺术中的方格法

为了保证实际运用中个体的正确比例,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方格法,即用方格系统代表一种规范的几何投影。构造方格的技术问题和它们与比例系统的理论联系常成为争论的主题,但和后来的公制长度起源相比,它却找到了一种简单而自然的解决办法。人体和方格之间是沿肖像的前轴线建立联系的,即先确定一条沿两眼之间、经鼻梁过肚脐到两脚间的那一点,把人体一分为二的轴线。还有的二维图画,如浮雕和绘画的轴线是从头顶开始,经耳、颈、胸,直到两脚之间,从前面看,身体也被一分为二。而发际到脚的规范高度与长度单位一英寻相等,它通常被分成18个方格,一个方格的边长等于英寻。由此可见,英寻等于4指加拇指的全掌宽度(1英寻=24掌,英寻=1掌,1掌=5指=4普通指+1英寸或拇指)。标准方格的边长实际上等于全掌的宽。从脚到发际的18个方格的高度相当于24掌宽或长度单位1英寻(18×1=24)。4方格的从肘到拇指的长为6掌的宽或1腕尺(4×1=6),保持了与英寻的4∶1的计量关系[18(24)∶4(6)=4]。从肘至腕(3个方格)的长是(4×1=3),其准确的长度相当于4掌宽的尺度(3×1=4)或的身高。值得注意的是脚的长度并不相等,有时相当于3或3方格,比规范的3格略长,通常作为国王和高贵等级的标志,一般的规范长度为3格(4掌),与肘到腕的长(尺度)一致。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依其自然位置放在边长为1掌的方格内,有时也有小部分突出,一般为、或。

总体而言,规范的人体图像代表了对人体测量学的描绘,这主要依赖解剖单位和建立的长度比率。

在埃及艺术史中,站立着的男人像为规范的典型,但这种方法也用于其他方面,如一幅典型规范坐像的周围就保存着原始方格图。如把按规范绘制的坐像用站像的基础轴线来规范划分,即从脚跟到膝、沿大腿到轴线,再沿躯干过胸到脸和耳,把身体的各个部位放在正确的解剖和规范位置,和站像从头到脚的划分方格完全―样。如整个图像沿基础轴线站直,他的脚正好在方格的底线,其发际正好位于第18方格的上线,这就自动转化为立像的准确代表,比例仍保持自然,各方面都符合规范。

第2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精神活动;艺术表现;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03-01

一、原始时期人类的混沌思维与艺术表现

在遥远的史前艺术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思维逻辑还处于原始思维,认为万物皆有灵,既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体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畏惧大自然的心理。旧石器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为洞穴壁画、母种雕刻,绘画的主题多为大型猎物如野牛、熊、野猪等题材。从他们作品的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早期人类的艺术创作多与人类意识思维的反映、原始巫术、早期宗教密不可分。而此时代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多依靠于自然,这种依靠慢慢变成了一种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到晚期时期,这种崇拜由原始巫术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巫术观念。

二、古埃及浓厚的宗教制度、专制体系与艺术发展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由石器时代逐步过渡到了农业文明,而当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首先改变的便是生存方式。而人类拥有了耕种、驯养动物等生存技能,人类的生活也由随遇而安变成了定居乐业,城市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当城市发展成为城邦,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的国家也随之形成。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为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生存方式服务的。因此,从这个逻辑中,我们不难看出,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宗教、艺术都可谓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反映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王权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

比如古埃及的绘画,不如说它是一种特定的符号更为贴切。虽然古埃及绘画的风格是抽象的,但它本是熟悉和亲切的。如果用绘画这个现代词来衡量,古埃及绘画几乎没有什么构图科学,无透视可言,其绘画表现手法具有的几个特点。

1、正身侧面率:这也是古埃及极具鲜明的一个特点。为了使任务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同样也是古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2、横带状排列结构:通过用水平线划分画面,并根据人物尊卑安排人物的大小和构图位置。突出法老至高无上王权。

3、填充法:使画面尽量充实饱满,不留空白。

然而在长达3000年的法老王朝统治下,其艺术形式突出表现了服务于统治者需求的功能。在古埃及的世界里,绘画的最高标准不是准求艺术上的完美,而是完全服从并反映统治者的思想和意志,而是追求美化陵墓的环境,为死者描绘出一幅胜似生前豪华奢侈的地下宫殿。

三、古典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之维与艺术表现的变化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标志着古希腊、罗马艺术衰落,以及宗教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透视、解剖、色彩的固有色体系严格再现,画面内容高度理想化、唯美化、理性化处理,所描绘内容往往与我们的真实生活有一定差距。

当时的欧洲社会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绘画艺术则作为了和神学的表达,强调了所谓的精神世界。

而之后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产生是对古典艺术的挑战,但却任然没有完全挣脱束缚。浪漫主义追求个性的自由,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作品表达中感情、重色彩、笔法热情奔放,反对理性,反对古典艺术对艺术表现、内容的束缚。

第3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一、埃及人的灵异观及其对贾科梅蒂的影响

19世纪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古埃及的雕像和画像都和埃及人的灵魂观有关。主管法国埃及古物部门的学者加斯顿•马斯佩罗(GastonMaspero)在他的《埃及考古手册》中认为,埃及人把人看作不同部分的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和生命。依附于身体之上的“ka”(古埃及人对魂灵的称呼)是生命的对应物,是比较稀薄的实体,有可见的形状和颜色,只是缥缈若影。埃及壁画由于灵依附在人身上,通过将尸体进行干燥处理使之不朽,就可以延长他(她)的存在,通过祈祷和献祭,就可以使灵魂得以拯救。在他看来,埃及的艺术家,尤其是雕塑家,必须遵守埃及的。既然“灵像”被看作死后支撑“灵魂”的载体,用石头或其他材料复制一个身体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这个复制的身体主要是为了给灵魂提供一个新的支撑体,使之能停附在上面。因此,“肖像的头部往往是忠实于原型,而身体则要选取最佳的状态刻画,这样可在众神的陪伴下充分享有自身的力量。男人选取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女人则选用她少女时期苗条的比例”。[1]169另一位研究埃及艺术的权威海因里希•舍费尔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舍费尔是柏林的埃及博物馆的主任,来自阿玛纳的一半考古发现都在这个馆里,其中包括奈菲尔提提(Nefertiti)胸像。舍费尔在他著名的《埃及艺术原理》一书中阐述了埃及艺术的两个方面内容:第一,艺术家是永生的媒介,他们通过绘画和雕像留住生命。第二,埃及人有一整套表现体系用以概括人物肖像的基本特征和精神主旨。他在书中写道:“艺术中对众生的表现,其代表的涵义对于古埃及的艺术家来说,是和今天的艺术家不一样的……对于他们来说,图绘不仅要有美的品质,而且就是那些有声有色的生命本身。我们只有认真看待这种代表性,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图绘在埃及人那里那么受崇敬……每一张图都潜藏着神秘的力量。为什么埃及祖先会留下这么多不可思议的雕像以及画像作为替身?是因为他们相信图和像蕴藏着个体的生命!”[1]168贾科梅蒂:室内人物素描作为艺术家的贾科梅蒂不仅认同马斯佩罗和舍费尔的观点,而且能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体悟埃及人的作画原则。贾科梅蒂经常强调埃及人创作的雕塑和画像似乎灌注了生命。在一次与乔治•夏尔波尼(GeorgesCharbonnier)的交谈中,贾科梅蒂说他常会把看到的埃及雕塑当作“另一个自我的化身”或“一个让人惧怕和崇拜的神”。[2]150其在写生和创作中也是努力追求“存在的真实”,他曾经尝试创作能引起运动幻觉的雕塑,以求在作品中创造出生命和灵魂的实在,尽管他知道这只能是徒劳,但还是孜孜以求。他的朋友兼模特詹姆斯•洛德在回忆贾科梅蒂作画时说:“头像作为头像已经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甚至作为绘画也不能说明什么。唯一具有其自身生命意义的,是贾科梅蒂通过绘画行为和视觉语言,为表现瞬间与我头部相吻合的一种对现实的直觉而进行的不懈斗争。”[2]156贾科梅蒂在致马蒂斯的信中把这种“现实的直觉”解释为“触动自己”的“有生命的”东西,而不是“摹拟实在”。[2]154贾科梅蒂早年所作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可以让人感觉到这种对生与死的关注,比如他在1934年创作的献给其父亲的一个铜质雕塑《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一个女子手捧象征死者灵魂的“ka”,其脚下平台的裂缝象征冥界的入口,一只小鸟在其右方,似乎在以一种可见的方式,隐喻着不可见的“ka”。贾科梅蒂的传记作者劳瑞•威尔逊认为,是不经意的幻想和对灵异的信仰促使贾科梅蒂去关注生与死的主题,所以,他也常常幻想在雕塑和绘画上塑造出生命。1946年,贾科梅蒂画了一些魅影一样的人物素描,显示出他受灵异经验的影响;1947年以后,他的雕塑人物作品逐渐发展出游魂似的细长形象;50年代贾科梅蒂为他的弟弟和母亲所作的多幅素描和雕像都显示出他要捕捉住生命的真实的创作追求。威尔森认为,贾科梅蒂这样做的一个深层的秘密是,他是要像图特摩斯时代的埃及人那样,力图让画像能达到像真人一样,从而把逝者的生命留下来。因为贾科梅蒂曾经说过,古埃及人是“带着一种必需的虔诚制作灵像”,“使灵像接近生命体本身”,他虽然还不能达到这个高度,但“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埃及人的真实观及其对贾科梅蒂的影响

第4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体主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

一、立体主义的造型特色

“立体主义(cubisme)”是西方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它只辉煌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艺术风格张扬鲜明,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代表人物以毕加索、布拉克最为著名,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被视作立体主义的先河之作。

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流派,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作革新的动力来自他们当时所处的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对这群艺术家而言,传统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再充分传达这种变革下人们的情感、心灵所生产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就是立体派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立体派的发展经历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种风格,本文所要涉及的是其流行于1908-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它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指导。“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示于单一的平面上”。①在立体派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规矩的定点透视框架下的构图构型,没有真实描摹下的明暗、形体和光线再现,画面上的形象是被分割、延展、重组过的,而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几何化处理。WWw.133229.CoM不同视角下的多个形态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本应是三度空间内才能展示的内容以二维的方式被奇妙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用形象的相似而非确定的的多意性来吸引关注和刺激探求的好奇心。“它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②这种造型方式依靠的显然不是人对世界客观的视觉经验及感性认识,它是一种因倾述、表达的需要而进行观念化思维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创作法则,在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已被确立并普遍运用在当时艺术活动中了,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风格。

二、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

古埃及艺术特定的风格模式约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开始逐渐形成,并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便是其中之一。

“正面律”在古埃及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在以帝王贵族及神明为主题的圆雕人物中,它的法则是无论坐姿、立姿,雕像的头、颈、肩及躯干均与地面保持绝对的垂直关系,没有丝毫的倾斜意味,人物面部保持绝对水平,直面前方,双眼目光水平地前视,直直正正、庄严完满是它最显著的风格特点。

第二种便是平面浅浮雕及壁画中出现的“正面律”(见图一)。和前面的“正面律”一样,此一律则也是用于身份高贵的人物描绘。其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多用勾勒精确的轮廓线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刻画,而面部“安装”的那只眼睛却并未因侧面作相应透视变化,呈完全正面表现,肩膀胸廓部分与眼睛一样,为完全正面的对称表现,腰部臀部及双腿双脚则又转了90度与面部朝方保持一致,呈正侧面形象。

这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富特色的造型形象。这一标准化的形象表达有其语用标准,这种艺术形象多出自古埃及法老、贵族墓中,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服务。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河两岸植被的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规律,并从中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生存方式的变换,是一种灵魂永生的方式。于是与死亡相关的墓葬就成为实践这种宗教观念的最佳载体,艺术则成了为之服务的最佳表现手段。它要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满的一面。“正面律”从人物形体结构上而言显然是很扭曲、极不自然的。但它却是人体各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神态的重组,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勾划出英俊明朗的形象,正面表现的眼部线条体现出法老良好教养,宽阔端正的肩胸、挺拔的体态可以体现法老贵族们的力量、威武与强健,这是最高统治者应有的最理想的形象及状态,这种重组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完成这一表达。

三、综述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的手未能,但由于社会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貌迥异的艺术形象。

立体派艺术诞生于人们的心灵、思想、社会传统文化受到工业革命巨浪冲击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在表达语汇大为丰富的现代,创造出了个性张扬、充分表达自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③

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非常自由地运用形的组合,它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体结构,而是根据表现的需要,将不同视角下的形象大胆变化组合在一起。不仅仅在法老、贵族的形象中,这种造型手法还出现在当时壁画艺术的其他造物形中,如图二人物头顶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高耸的兽角表现,完全没有顾及它现实中理应具有的透视走向,而是做正面对称表现,以期表达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在埃及壁画中有一种神鸟的造型,主体呈正侧面视角刻画,但展开的双翼却是从正面视角所得,两种视角下的对象奇妙地组合在同一平面中。古埃及壁画艺术是为法老的宗教仪式服务的,艺术语汇的运用须受宗教制约,而法老为了自己形象的完满及永生愿望的实现,对壁画上自己的形象的刻画有着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规定,“正而律”的程式化成了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只要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刻画形象的艺术美感是否强烈、姿态是否优美自然、构图及比例是否得当、对象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是不予过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邵大箴《现代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版第6页

第5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敬它,乃因它是传说中的古文明;是尼罗河孕育出的金色国度――但凡长远大河流经之处,生命与人文必随之而兴。我崇敬埃及的历史,对我来说,这个始终像是包覆在一层金色薄翼下的境域,总是隐约闪现着一种辉煌的神秘!

没错,就是“辉煌的神秘”!未踏入埃及之前,无论是金字塔、人面狮身斯芬克斯、法老王、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壁画……所有关于埃及的一切,都有“辉煌”作为注解。你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连没落都让人不容小觑的国度。

而它的炎热令我生畏。无边无际的沙漠,烈日因此更加灼身。白日里,动辄飙破40余摄氏度的高温,让我的防晒乳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我不停地补擦,外加帽子、丝巾、太阳镜、长袖外套,就怕自己也镀了一层“埃及的辉煌”回来。

我们投宿在米纳酒店,就是当年《开罗宣言》签署的地点。为了不枉千里来此,我们还特地塞了一些“小费”给服务生,请他们开了当时的房间,让我们进去参观。陈设半点不见豪华,甚至十分简朴,但格局宽敞舒适。岁月如猫足,悄声蹑过,再辉煌的过往,也就这么渐渐地、淡淡地融进了历史的墙柱里。

入夜后,有以金字塔为背景的镭射灯光秀。我们早早便买好了票,就为了体验临场的震撼感。

甫开场,低沉的男声配合着炫目的镭射,娓娓诉说着金字塔的历史。我一听,浑身都蹿起了感动的鸡皮疙瘩。

半个多钟头的表演,现代的多彩镭射光与古典的沉静建筑结合,着实美不胜收。

这让我想到作家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里书写的,当他在金字塔前,观赏了歌剧《阿依达》后,他的感想是:“金字塔和沙漠都有自己广大的生命,现代人的艺术创造只有应顺它们、伺候它们,才能在它们面前摆弄一阵。”

金字塔是真的大、真的神奇。它们右傍尼罗河与开罗城,左临撒哈拉大沙漠,在白天烈日的光芒照耀下,尤其有慑人气势,我听了早一步进去参观的朋友规劝,没有踏入。朋友说:“里面空气非常差,除了石壁还是石壁,你走不了15米就会昏倒了!”于是我只在外面拍拍照。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更能明白它的伟大与不可思议吧!或许便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乘坐热气球。想来,自高空俯视古文明,又该会是怎样一番了不得的千秋气象啊!

开罗的博物馆非常值得推荐,古埃及文物保存得完善不说,真的让人连连惊叹的,是其工艺的精致与巧思。即便只是一张座椅,那种线条、雕金、造型,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就连参观过米兰家具展的我,都不得不佩服古埃及人的工艺,委实胜过现代。又或者,只是一件雕像,也要让人惊艳于它明亮且光耀的双眼,所谓艺术“眼光”,几乎已臻精湛。

在埃及,饮食必须小心。他们没有什么热食,多是薄饼包卷生菜一类的主食。加上气候炎热,食物保鲜不易,同行的两个朋友就拉了肚子。此外,当地盛产石榴,艳红的石榴汁十分美丽,也很可口,不妨一试。

埃及是个靠祖先吃饭的国家,多的是不事生产劳动的大男人,终日坐卧在安全岛上,懒散到你不敢相信的程度。走在埃及街头,你感受不到什么生气,这样的国家会穷困落后,实在一点都不奇怪。我们的旅途中,朋友缺一把牙刷,寻来寻去就是找不着半间杂货铺,更遑论便利超市之类的设施。

第6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体主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

一、立体主义的造型特色

“立体主义(Cubisme)”是西方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它只辉煌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艺术风格张扬鲜明,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代表人物以毕加索、布拉克最为著名,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被视作立体主义的先河之作。

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流派,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作革新的动力来自他们当时所处的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对这群艺术家而言,传统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再充分传达这种变革下人们的情感、心灵所生产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就是立体派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这种创作法则,在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已被确立并普遍运用在当时艺术活动中了,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风格。

二、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

古埃及艺术特定的风格模式约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开始逐渐形成,并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便是其中之一。

“正面律”在古埃及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在以帝王贵族及神明为主题的圆雕人物中,它的法则是无论坐姿、立姿,雕像的头、颈、肩及躯干均与地面保持绝对的垂直关系,没有丝毫的倾斜意味,人物面部保持绝对水平,直面前方,双眼目光水平地前视,直直正正、庄严完满是它最显著的风格特点。

第二种便是平面浅浮雕及壁画中出现的“正面律”(见图一)。和前面的“正面律”一样,此一律则也是用于身份高贵的人物描绘。其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多用勾勒精确的轮廓线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刻画,而面部“安装”的那只眼睛却并未因侧面作相应透视变化,呈完全正面表现,肩膀胸廓部分与眼睛一样,为完全正面的对称表现,腰部臀部及双腿双脚则又转了90度与面部朝方保持一致,呈正侧面形象。

这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富特色的造型形象。这一标准化的形象表达有其语用标准,这种艺术形象多出自古埃及法老、贵族墓中,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服务。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河两岸植被的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规律,并从中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生存方式的变换,是一种灵魂永生的方式。于是与死亡相关的墓葬就成为实践这种宗教观念的最佳载体,艺术则成了为之服务的最佳表现手段。它要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满的一面。“正面律”从人物形体结构上而言显然是很扭曲、极不自然的。但它却是人体各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神态的重组,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勾划出英俊明朗的形象,正面表现的眼部线条体现出法老良好教养,宽阔端正的肩胸、挺拔的体态可以体现法老贵族们的力量、威武与强健,这是最高统治者应有的最理想的形象及状态,这种重组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完成这一表达。

三、综述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的手未能,但由于社会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貌迥异的艺术形象。

立体派艺术诞生于人们的心灵、思想、社会传统文化受到工业革命巨浪冲击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在表达语汇大为丰富的现代,创造出了个性张扬、充分表达自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③

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非常自由地运用形的组合,它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体结构,而是根据表现的需要,将不同视角下的形象大胆变化组合在一起。不仅仅在法老、贵族的形象中,这种造型手法还出现在当时壁画艺术的其他造物形中,如图二人物头顶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高耸的兽角表现,完全没有顾及它现实中理应具有的透视走向,而是做正面对称表现,以期表达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在埃及壁画中有一种神鸟的造型,主体呈正侧面视角刻画,但展开的双翼却是从正面视角所得,两种视角下的对象奇妙地组合在同一平面中。古埃及壁画艺术是为法老的宗教仪式服务的,艺术语汇的运用须受宗教制约,而法老为了自己形象的完满及永生愿望的实现,对壁画上自己的形象的刻画有着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规定,“正而律”的程式化成了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只要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刻画形象的艺术美感是否强烈、姿态是否优美自然、构图及比例是否得当、对象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是不予过多关注的。

[1] 邵大箴 《现代艺术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版 第6页

第7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色彩表现;色彩认识;象征性;再现性;纯粹性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84-01

绘画色彩的几个大的转向,都与科学技术上的变革密切相关。人类对绘画色彩的认识和研究必然与所处时代的科学密切相关,正如贡布里希说:“在西方的传统里,绘画的确作为一种科学来从事,我们在那些伟大的艺术收藏中看到的这一传统的全部作品,无不应用了得之于不断实验的种种发展。”文艺复兴透视法则的完美运用,使绘画这种单眼视觉观测方式给了明暗以绝对的优越性,色彩长期以来受到压制,直到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才改变人们对光和色的看法,同时也引起了画家对自然外观的关注和兴趣,这才逐渐使色彩表现得以突显。

一、色彩的象征性表现

象征性色彩的形式特征,是使用颜色单纯,色彩对比明晰并具有明显的自我精神启示性。比如古埃及绘画的用色,具有鲜明的图示风格:色彩单纯,呈现符号化、图案化的装饰效果。事实上,那些艺术作品不是用来供人观赏或装点生活的,而是用来留给死者灵魂享用的东西,是“来世艺术”。古埃及的陵墓壁画中描绘各种尘世说的图景和来世的乐园,是因他们相信通过这些绘画和雕刻,可以使死者继续享受在世间所有的一切,直到永远。古埃及人认为绿色象征了生命的轮回和再生,黑色象征着冥府,白色是神圣的太阳神的色彩象征。

埃及壁画的色彩具有率真神秘的理性化,符号化特质,而这些色彩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如男子肤色用红赭色,女子肤色用淡黄色,衣服用白色,头发用蓝黑色,眼圈用黑色,树木用绿色,草用浅绿色,谷物用黄色,水用蓝色,以蓝色,绿色来装饰布衣素装等等。用这样简单的几种颜色组合,以平涂勾线的方式想成若干色块,构成十分明朗单纯,和谐的装饰性色调关系。埃及壁画展示的色彩世界是古埃及人生存的“纪实”,反映出他们对色彩给予的象征。

二、绘画色彩的再现性表现

“模仿说”是艺术起源学说的一种,人类对色彩的认识起初也有模仿的因素。画家为了更为真实的再现自然和生活,必然在色彩上投入更多的经历和探索,再现性绘画色彩表现体系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色彩理论,他总结了古希腊哲人的各种观点,奠定了视觉的色彩理论。他关于色彩问题提出三个要素:光、传达光的物质、反映光的附近物体的色彩,他说:“单一色是源于四元素,即:光、空气、水、土所形成的颜色、空气和水在其性质上的白色,火和太阳的颜色;土,其本身也是白色,但由于各种不同的着色方法,才使它产生多色变化。”达芬奇已经确定物体本身具有一种本质的色彩,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固有色”,而他对物体光源色、环境色、反光色的发现认为不是本真的色彩面貌,而是一种视觉欺骗,他所认为的“真色彩”是排除一切色彩之间相互作用,不破坏柔美阴影的明暗色彩,可见古典大师并不是没有对光色视而不见,关键是他觉得丰富的色彩可能有损画面稳定的造型理想。歌德的《色彩理论》、牛顿的《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1672年)、谢夫勒尔《色彩的协调和对比的规律》(1839年)等这些科学的色彩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人类对色彩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类起源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印象派才真正的解放了色彩。

三、绘画色彩的纯粹性表现

印象派的色彩革命使色彩完全解放了,却把绘画中的造型结构和形体忽略了。修拉借助了古典艺术的稳固永恒的结构,试图在色和形中达到完美,但色彩仍没有从再现的使命中解脱出来。自塞尚的“立体说”以后,色彩才即不追随自然光色的和谐,也不加以主观意向的确定性强化。色彩的表现有自身的结构,而不需再现自然,用纯粹的色彩来达到平衡和还原。塞尚的形体和色彩更有纯粹性,他拒绝一切倾向于“文学性的东西”,反对虚幻的造型,他认为只有纯粹的色彩才是真实的,并且他的色彩完全承担了素描的作用,色彩完全独立了。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具有音乐性。他在其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说:“一般说色彩是可以用来直接对精神发生作用的手段。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画家是手,一位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示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这样说来,色彩的和谐是能建立在相应地震颤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就是再清楚不过了。这个基础应称之为内在必须的原则。”他认为色彩的音乐性特质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灵。他把色彩与音乐对位,而独自发出“音响”,寻求一种绝对的精神存在。色与色之间,色与形之间结合的音响获致一个永远增长着的趋向,既有着无穷的可能性又有普遍性的象征意义。

第8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在北京崇文区搜秀商场四层,有一家埃及饰品店,店主蔡先生因为喜欢埃及文化而开起了埃及饰品店。2004年年底开业后,小店当月就实现了盈利,还曾经创下单天营业额5万元的纪录。从爱好到开店,蔡先生说自己目前是“越做越有意思”。

异域文化美好祝福

无论是摆在店中央的金字塔沙盘,还是一面墙上贴着的“十二星座与埃及守护神”以及金色壁纸的装饰,经过埃及饰品店时,一股浓郁的异域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个开放式店面里,店中靠近路边的透明玻璃柜台里,摆满了古埃及风格的银饰品,包括吊坠、戒指、手链、手镯、项链、耳钉等。店中央摆放的是一个大的金字塔沙盘,金字塔塔身被巧妙地分割成一个个方形、半圆形等不同形状的格子,放置着各类装饰品。其他几面的橱柜里则以埃及风格的家居饰品为主。

据店主蔡先生介绍,店里主要的两大类商品就是埃及风格的纯银饰品和家居饰品。

现在,无论商场还是路边店铺里,卖纯银饰品的为数不少,而这里的纯银饰品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每件饰品上面都有图案或者头像,而且每个图案或者头像都有特殊意义,有一个历史背景,与古老埃及的文化密不可分。

像一款名为“圣域战马”的护身符,据店主介绍:雪白战马对武士来说是吉祥的护身符。古埃及有一匹名叫“底比斯的胜利”的白色战马曾在战场上带给国王拉美西斯神话般风驰电掣的力量,帮他数次反败为胜,扭转乾坤。再比如一款名为“盘丝普达”的护身符。据介绍,普达是古埃及的智慧之神,他以精神创造世界,通过由心产生的思维创造万物。他是古埃及人崇拜的灵魂创始之神,他创造了众神、城市、宫殿、词语、艺术与科学。相传带上普达智慧之神护身符可以带来幸运、智慧与灵感。

据蔡先生介绍,这些饰品都是一种护身符,在古埃及的文化里,其寓意是祝福生命健康、捍卫家庭幸福,给人带来好运。

不过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些有着埃及文化元素和背景的饰品并不是直接来自埃及,而是在国内制造的。“埃及本土的饰品比较硕大,而且相对工艺比较粗糙,我们请教过国内工匠,他们说能做得更好:于是我们请来埃及顾问,稍作改进后在国内监督制造这些饰品。”蔡先生解释说,由于跟埃及文化、风俗相关,有些饰品的特定款式、文字样式是不能变的,所以他们需要埃及专家把关。

“遇到一些特别拿不准的问题,比如一些拓下来的古埃及碑文雕刻,是否可以做护身符,我们会专门去请教埃及大使馆专家。”

店里另一类的埃及风格家居饰品则主要来自埃及,兼具工艺品价值和实用价值。据介绍,这些家居饰品比如笔筒、镜子、烛台、烟灰缸、首饰盒等的材质是冷凝磁,用40%的树脂加60%的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艺,制作的东西既有质感又有光泽。

这类家饰品也充分体现着埃及文化背景,比如像店里有一款黑猫。据介绍,埃及人非常喜欢猫,尤其是黑颜色的猫,非常受人尊重,通常用来镇宅避邪。“国庆节,一名外地游客,说是做生意的,一口气买了三只猫要送给朋友。”

对于这些以埃及文化为卖点的饰品,蔡先生把它的消费群定位在“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以白领为主。

“不过,后来消费人群不断扩大,一名小学生来买过一支笔,还说要跟我学习埃及的文化知识;一位大爷,觉着年纪大了,护身符戴着不合适,他开车,干脆买了做车钥匙链。”

做喜欢的事情

说起为何想到开一家埃及饰品店,蔡先生的回答很简单:纯粹是因为喜欢埃及文化。“2001年有段时间在家休养,看了许多关于埃及的书,越看越觉着喜欢这个国家和它古老悠久的文化。”

后来,蔡先生索性去了一趟埃及,“特别受吸引”,买了许多埃及工艺品回来。看着这些喜欢的工艺品,蔡先生觉着自己也可以开个店。“当时恰巧有几个当外交官的朋友,帮着我联系埃及大使馆。”货进来了,店也就开起来了。店里开始是卖进口饰品,后来逐渐改为自己建立工作室生产。

选址崇文商圈

对于埃及饰品店的选址,蔡先生认为,大学、写字楼周边,或者繁华的商业区,都是不错的目标地址。

至于自己为何选择了搜秀商场,一方面,有朋友在这,把店开在里面算是对朋友工作的支持。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对这里的了解,知道崇文门地区以新世界商场为中心,已经形成一个大商圈,人气很旺的。

搜秀商场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场对面,周边有多个四星五星级宾馆及写字楼,人流量很大。而且这里交通非常便利,有多条公交线路,刚刚开通的地铁5号线也在这里与2号线交会。

2004年年底开业,蔡先生说搜秀店当月就实现了盈利。“开始一个星期不开张,谁知人们买东西爱扎堆,到周末,你买我也买的,一天就有2000多元的营业额。”蔡先生说,他的店还曾经创下单天营业额5万元的纪录。

异域文化是卖点

记者到店里时,正赶上一个男孩在挑选吊坠护身符。蔡先生对店里每件东西了如指掌,耐心地给男孩一个一个介绍他感兴趣的饰品,讲图像背后的神话传说,讲护身符寓意。历时40分钟,男孩终于挑选到一款满意的吊坠离去。

蔡先生说,对每位新来的客人,他都准备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把每个饰品都介绍透了,“通过我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凭什么这个符号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即使顾客不买也没什么,他感兴趣了,没准以后会来。我这里多是回头客。”

第9篇: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古埃及美术 导入 反思

伴着上课的预备铃声,我匆匆走进教室,收到英语老师歉意的微笑:“拖堂了。”

看着伸懒腰、起身、收拾课本……讨论英语思考题的学生,我在门前停下脚步,陷入沉思之中。

如何导入这节课呢?

据教材内容: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而且认为,只要保存好死者的肉体,人的鬼魂就可以返回死者的躯体,并且得以永生这一观念密切相关。古埃及人为了追求“永生”之需要而建金字塔、造石雕人像,同时为供墓主“永生”享用,墓中放置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因此,古埃及美术是一种“追求永生的艺术”。

“铃铃铃”,“Come in please.”上课铃声和一句发音不标准的英语口语同时打断了我的思考。在随后的哄笑中,我走到讲桌前,目光和那位说英语的学生相遇,看见他夸张地伸长了舌头,睁圆了眼睛,活像传说中的“吊死鬼”,随后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

突然间,那个学生的“鬼脸”给了我一个启示:传说的“鬼打墙”的故事和古埃及人信仰的灵魂不灭、灵魂永生不正是同一类现象吗?同学们对鬼神现象并不陌生,又有英语课的“余温”,我何不用:“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即汉语“鬼打墙”)的故事来导入本课呢?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随后指着那个“吊死鬼”说:“站起来。”那位同学站了起来,低着头,只等挨训。

“谢谢你,”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英文,听着我说的话,一个个都张着嘴睁大了眼睛。“请把‘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译成汉语”,“无意识地走圈圈”,“对,不过,这是它的字面意思,它可以译成传说的鬼神故事‘鬼打墙’――一个人被鬼魂牵着在原地转圈”。我接着说:“鬼魂这一迷信现象不仅我国存在,古埃及人更将它上升为一种信仰和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重新回到保存完好的死者躯体上,并且得以永生。古埃及的劳动人民为此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智慧,使古埃及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古埃及美术。”

我随手写下课题:古埃及美术。至此,本课的导入任务已完成。

课后,几个同学问我为什么表扬那位制造混乱的学生,并且告诉我同学们感觉那堂课过得很快,印象很深刻,想多上那样的课。同学们的感受,使我意识到那节课的成功,导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我对于导入的几点反思。

1.导入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因此,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关注和参与及关注和参与的程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有创意的艺术的导入。

2.导入的必要性

正如马加斯・范梅南所言:“在正式开始做事之前,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把大家联系起来。”①我们在开始上课时,需要以一个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这个导入肩负着让学生和老师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的任务。因此,导入是必要的,具有必要性。

3.导入的本身要求

(1)“即景生情”。导入的“即景生情”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敏捷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本课的导入,对拖堂的英语课、学生的鬼脸等资源的发现、捕捉和利用就是实例。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导入既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如:本课一开始避开古埃及美术不谈,却让学生翻译英文;面对干扰课堂的学生不是批评,反而表扬。),才能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其关注和参与、激活其学习兴趣,又要在情理之中。所谓在情理之中,即指导入本身不仅要和教学内容有联系,而且要与学生的感知发生共鸣,如:本课的“鬼打墙”就符合这一要求。

4.导入要求教师“一专多能”

教师在保证本专业相当“专业”的情况下,对相关学科要“略知一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处处留心、利用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好地驾驭课堂,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释:

①马加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