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精选(九篇)

第1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欢迎进入我的古董世界。”听见声响,正趴在白墙上“刺绣”的露易丝·萨克斯顿(Louise Saxton)转过身来,甩了甩快要僵硬的手臂露出满脸笑容,在她身后,一只全身通红的火烈鸟已具雏形,阳光在白墙上为它留下动人的阴影。在墙壁上“刺绣”?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露易丝作品的独到之处。

缝在墙上的艺术

再生纺织艺术——露易丝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原材料全部取自废弃的布料、绣片、蕾丝和大头钉。远看,露易丝好似以墙为画布,实则,墙面上有一层被固定的薄纱,它才是作品的载体,所有的图案都依托在薄纱之上。“这是尼龙纱,就是新娘戴的面纱。”这层半透明的薄纱质轻、柔软,却十分坚韧。

露易丝伸手从工作台挑出几颗图钉,将薄纱的边角固定在白墙上,向我们演示她的创作过程。宽大的台面堆满了色彩形态各异的绣品,红色系、绿色系、蓝色系……分门别类的盒子随意堆砌着,简单的色彩竟然也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拣几块绣片在薄纱上比划后,露易丝大刀阔斧地剪掉多余的薄纱,只剩下所需的一小块。“成千上万的绣片会堆积在这层薄纱之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性。”露易丝开始用蕾丝花边勾勒形态,工具并非传统的绣花针,而是不锈钢大头钉,“古董绣片已经十分纤弱,经不起过多的折磨,加上修剪过的布料容易卷曲,用大头钉能让它们整齐有序。”为了使作品达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露易丝会尽可能减少大头钉的数量,这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设计和尝试,她却很享受这种缓慢而细致的缝纫过程。

一件方寸大小的再生刺绣艺术品,露易丝常常会花上8—21天的时间,而从事再生刺绣5年来,露易丝总共只有25件作品面世。“听过太多关于古代裁缝的故事,他们为国王服务多年,最终视力退化变成盲人,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但我丢弃不了对他们的热爱。”

在露易丝看来,古董绣片和营丝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绣花线的颜色充满活力,独特不俗,完全不同于颜料、纸或是黏土的颜色。“这些作品就像我亲手创造的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活体,述说着太多关于澳大利亚人过去的故事。”

让老绣片发声

在墨尔本居住的27年来,这个多元化的城市给了露易丝太多灵感。“不工作时,我就会带上狗去附近的公园和河边溜达,看看自然界的树和鸟。”但决定创作再生刺绣艺术品,则源于5年前的一次东南亚旅行。

高大的桫椤树、盛开的鲜花、满地乱跑的小鸡……马来西亚的一切映在露易丝眼里都如此迷人。她住在一片居民区,清早过后,忙过家务的妇女们便搬出小凳靠在门框上绣生活用品。纺织品大多采用最常见的布料、绣线等材质,充满浓浓的家的味道,“但在西方,很少有家庭还在做纺织品了,这是一种逐渐消失的家庭文化。”旅游后回到澳大利亚,露易丝开始大量收集这些带有不同文化符号的原材料,希望通过她的艺术把家庭文化的理念传承下去,“我想让这些老旧的、被人抛弃的布料发出声音,让它们有一种新态度。”

大树、昆虫、鸟类就是这些纺织品的新态度,也是露易丝的艺术符号。

一只鸢奋力张开双翅,双眼紧盯着爪里的小蛇,但它却拥有燕子那优雅的剪刀尾;色彩缤纷的大树枝繁叶茂,远看好似一片云彩,上面密密麻麻地绣着老绣片,仔细留意才会发现,树叶中留白的地方是小鸟、小兔和小狗……远看露易丝的作品,纺织画竞也充满油画的质感,但更多的是你从这些动植物中读出非现实的味道。因为她的所有作品原型都来自古代画家的画作,在当今社会,这些动植物或许早已不复存在。

第2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关键词:花腰彝;婚恋习俗

一、初识花腰彝

花腰彝,彝语称“尼苏”,“尼”是黑色的意思,与古时彝族的族称“夷”音相同,留有古夷人黑色崇拜的痕迹。花腰彝属于笃慕六子中“武”和“乍”两个部落的后裔,全国仅石屏县特有。花腰彝的服饰与其他彝族支系有很大不同,男子穿绒褂,在衣服四周饰银扣24颗或16颗,下着青布宽口过膝裤,青布裹头,腰配银壳匕首或牛角制烟盒。女子蓄发,盘聚头顶,以绣花折叠头巾为帽,上穿长衣,领褂,绣有几何图案,花朵,坠有银饰。下穿绣花阔口裤,耳戴大银环,手配银镯。大花腰带系腰,因此被汉族称为“花腰”。

二、独特择偶习俗

花腰彝择偶有父母操持,但不同与其他包办婚姻,花腰彝族男女的婚姻需经的当事人同意,且花腰彝人观念中男女平等,女子的地位甚至高于男子,所以大多都是自由恋爱,赶集之日,姑娘小伙到镇上“看人”。男方往往主动邀约:“美丽的姑娘们,可愿意在牛粪上插朵花啊?”,如果姑娘们不愿意,就说:“阿哥啊,这次不得闲,下次下雨也会打伞去!”当然,如果姑娘们中意,便会道:“喝水要喝龙潭水,阿哥不嫌弃,我们就愿意插了!”之后便结伴去村中的一个“玩场”,晚上大家烧起篝火,开始“跳乐”,这是一种自弹自唱的舞蹈,按固定音律,根据不同场景来现编歌词。男子奏“三弦”,女子唱跳,歌舞半夜,便将篝火移至公房,分坐火旁,对唱五言长短诗:阿哩调。

初次话别,若双方在玩唱过程中互生情感,便各自约好相会地点和暗号,时间一定要选农历双数,都是在晚上。双方点着火把至约会地。如果姑娘先到了,姑娘们会深藏山林故意不出来约会,因为女方忌讳“公鸡不叫母鸡叫”,哪怕熬到深夜,男方不发出信号,女方绝对不会先吭声的。各种暗号也十分有内涵,以树枝为例,一堆树枝指向,枝堆小,意思说这次失约也没有关系。如果枝堆大,有石头压着,便是骂失约者不得好死,责问是否把甜言蜜语忘了,同时含有对男方家有成山金银也不稀罕的怨恨。用甜树枝叶,表明心里希望再度早日相见,如果是刺棵,摆放者还会下咒在上,要用火烧掉,才能除恶,充分说明花腰女子对爱情的重视。

三、独特婚姻习俗

花腰彝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的人也不例外。族规规定,同宗同性不婚,表兄妹不婚。姨表兄弟姊妹之间通婚,恋爱,性关系,都会严惩,甚至处死,如果不违反规则,小伙子就可以向姑娘讨要花腰带做定情物,就可以让父母请媒人去提亲了。花腰带做工复杂,绣一条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一根花腰带是一个人心血所在,投入的不仅是劳动和时间,更是姑娘们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花腰彝中有“腰带到手,姻亲八九”这样的说法。

而花腰姑娘要花很久提前绣嫁衣“花口锁塔”,结婚时穿了就收起来,死后做装老衣服。花腰姑娘出嫁时要撑伞,一说明新娘身子如水般清白,二是怕新娘模样太美被天神看中,招上天去,三表示新娘将身子与灵魂完整献给新郎。姑娘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里面用丝线连起来,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线蹬断,则预示婚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长时间穿不上,就被视为“憨笨”,这条裤子也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做襁褓。

四、独特的归家习俗

随着婚礼结束,就要行花腰彝特有的“归家”了,花腰彝有两次特有的归家习俗,第一次叫回门,只是一个仪式,不算真正的归家。第二次是婚礼后真正的归家。回门是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下午新娘回娘家的时候,新郎家人准备一碗由切成片的猪舌和米饭混合而成饭,伴郎在路上拦截新娘,让新娘归家,新娘会意随便吃点,然后和伴郎回家。花腰彝姑娘婚礼结束后,在夫家打扫一次卫生,喂一次牲口,吃一餐公婆准备的丰盛晚餐,象征自己已是这家人,之后便回娘家居住,婚后三年才能归家。这是第二次女方名义上已为人妻,但没有过过夫妻生活。这三年里,男方只能在农忙时叫女方来帮忙。新娘第一次带十二个人,以后每去一次少带两个,三年后自己独自去,一个人来公婆家干活,这就是第二次归家,正式开始夫妻生活,生儿育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的花腰彝归家时间逐渐缩短。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无论时间长短,都必需有这段“不落夫家”的时间,因为在漫长的归家时间里,可以考验双方感情,更多的是加深了这种感情。遥寄相思情,经过离别,更懂珍惜,这种“异地恋”让他们更懂得彼此的珍贵。所以花腰彝婚后很少有感情不和,十分恩爱,花腰男女认准对方后都是一心一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世隔绝的花腰人渐渐被汉化,很多生活中保留的习俗已渐渐简化。但是他们仍然执着的保留着那些似乎很形式化的东西,哪怕再简化,过场总要走个的。这种原生态习俗的保留,让花腰彝在石屏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第3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一、布依族刺绣基本概况与刺绣文化的艺术特征探析

1、基本概况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1]现在,望谟县布依族女儿准备出嫁,由父母或者女孩准备的婚礼服饰上一般都绣上了精美的龙凤图案。在调研过程中,笔者采访了布依族刺绣传承人韦树章,她说:“布依族姑娘结婚的衣服图案都会有龙凤,龙凤代表着‘吉祥’的美好寓意,世世代代的传承。”此外,刺绣还用在背带、床单、服饰、糠包、鞋子,鞋垫、围腰、门帘等各种生活用品上。

“刺绣在望谟县也称‘刺花’”, [2]方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缠绣、挑绣、剪贴绣、素绣等。也有人将其分为属针绣、堆针绣、双针绣、双面绣、剪贴绣(也称剪布绣或剪纸绣)、素绣、扎绣等不同种类。

剪贴绣主要体现在背带上。先用魔芋浆粘两层布,形成布壳,再贴上彩色面料,后把纸画好后剪出图案或者是把布剪成图案,用剪好的纸或布用线固定在布块上。背带是由背心和背系组成。背心是背带中心部分,中间是一个正方形图案,四周是四块不同或者相同的图案围绕,形成正方形。背带的两边是背系,紧接着中心部分。把剪纸或剪布固定后就开始绣。背带的延边要镶边,用金色或黄色的纸剪成条形,沿着花边一针一线地接着缝。

“素绣法也称挑绣,是布依族最古老的刺绣工艺”,[3]主要用于床单。先在白色土布上绘图,用蓝靛染的黑线来绣,根据图案的特点,有的采用“党花”,有的采用“提沙”等技巧。线的粗细分布不均匀,时细时粗,根据图的布局而定。

扎染法体现床单和服饰上。先是在布或者服饰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用线把所画图案的路线捆住,后把捆好的物品放进蓝靛染缸里或木桶里浸泡,浸泡好之后晒干再拆线,未浸染到的白色部分就是图案。与其他绣法相比更为简单、图案美观大方。

彩绣法是多种颜色的搭配,也是针绣、双面绣、堆针绣、双针绣等的总称,主要用在糠包、衣襟、袖口、围腰、裤脚、裙子脚、门帘等生活用品上,用布依族土布或绸缎制作。

布依族女性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纺纱、蜡染、织布、刺绣、制作衣物等,主要是由母亲教授,从小就开始学习,等到二十二岁左右不仅熟练,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布依族地区,女红是女性的代表,女红所展现的物品是对一位青年女性的评价,受到他人的议论并影响自己的婚姻大事。

布依族父母会为出嫁的女儿准备衣服、鞋子、床单、被套,女儿结婚后要为未来的外孙准备穿戴物品。有背带、帽子、鞋子等,背带有软硬之分,娘家都会准备软背带与硬背带;帽子样式较多,帽子边上会挂着银饰,银饰的图案多种多样;鞋子形状是虎,或者是孩子的属相,形象生动、逼真。主要祈求孩子健康成长、一帆风顺。

2、布依族刺绣文化的艺术特征探析

布依族刺绣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将生活的锦绣凝聚指间,一针一线,绣出精美绣品。体现出了布依族人民一种质朴而纯粹的审美特征,形成了本民族的特有的特色。在选材、内容、绣法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图案讲究精巧、工整、对称、立体感和寓意。每一件绣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图案主要是鸟、燕子、鸳鸯、龙凤、鱼、桃花、梨花、草、藤蔓等动植物。此类花草树木、飞鸟走兽,栩栩如生,宛如生灵附体一般,体现了布依族与大自然和谐共体。

(1)象征美好的寓意。布依族刺绣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以谐音,有的则以象征等表现手法所展现出来,体现出了当地醇厚朴素的布依文化。不论是服饰、背带还是床单、鞋垫图案花纹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鱼是刺绣中常有的图案,寓意年年有余,有的绣品绣着鱼的图案也绣出“年年有余”四个字样。鸳鸯是美好爱情的象征;鸟则是自由的象征,希翼如鸟一般自由翱翔。对于布依族人来说有燕子在自家屋檐下筑巢,象征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也常常成为刺绣的题材。在素绣法中的床单里都会有鸟、鱼、枝叶、鲜花、鸳鸯等图案,这样的床单主要是新婚夫妇所用,寓意着他们在婚后多子多福、幸福美满。而在花与花之间,运用蔓藤来相连接,表现出 “生生不息”“连续不断”“家族兴旺发达”的寓意;在鞋垫和背带中的“万”字格,形状四通八达,寓意着“好事连连”,同时也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这些图案承载着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的憧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慰籍。

(2)宗教信仰的展现。布依族的刺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表现,通过绣品的展现出来的是“布依女性文化的物化表现”。 [4]在服饰中,什么样的年龄段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主要是从服饰的颜色、款式、刺绣图案进行区别。而刺绣纹样与图案的内容的区别,反映出布依族原始崇拜,同时也反映出布依族的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展现了布依族先民的社会风貌及文化特征。

布依族人民认为大自然中的山、树、洞、水井具有神性与灵性,并在节日里都会去祭祀,希望在它们的庇佑下,布依族人民平平安安、一帆风顺、无灾无难。 如小男孩的鞋子上的图案是虎,一方面保佑孩子吉祥平安,另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像虎一样活泼、威武。在远古时代,人们无法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现象,认为这种奇异现象是上天赋予他们,并且保护他们的表现,便把它作为一种崇拜,把奇异现象的图案绘到服饰上、陶器等物体上,借助它们的神力保佑人们生活平平安安,风调雨顺。而这些刺绣图案与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联,这些绣品的纹样是民族宗教信仰的转化,以绣品作为载体反映出本民族的精神、宗教信仰。

二、布依族刺绣传承现状分析

1、传承方式单一,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刺绣

刺绣工艺传承方式是世世代代的手口相传,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近几年来,掌握刺绣工艺的绣娘逐渐老龄化,而大多数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刺绣。多数人认为从事刺绣行业很难生存,刺绣既不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又费时劳工。大多绣品都是自给自足或者是自产自销,生产量较小,不能形成一定规模。所以,布依族刺绣逐渐淡出民众的视野。

在望谟县布依族人的心目中,桑郎镇以背带闻名于世。其造型精美、纹饰华丽、针法繁序,一床背带可以卖至两千左右,可谓售价不菲。制作过程颇为费时费力,大概一个人一到两个月才能够完成,以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而言,如果成为一个“专业绣娘”,基本生活是无法维持的。在调研中,采访了一位20岁的布依族姑娘,她说:“我不会刺绣,也不想学习刺绣,刺绣过程繁杂也太枯燥,没有什么意思,而且刺绣也挣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做点其他的。”笔者作为一个望谟人,从小受到母亲、堂姐的影响,小时候经常会学着她们绣花、绣鞋垫。而现在,基本上是不绣的,需要鞋垫时,都是去市场上买,3到5元就可以买一双鞋垫,价格便宜。要绣一双鞋垫制作成本高,时间长,材料图案复杂。现在的人们对传统刺绣工艺缺乏兴趣,接班人越来越少,传统的刺绣工艺的传承面临着消亡的状况。

2、民族性刺绣物品被现代化物品所代替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各式各样的款式且物美价廉的服饰、鞋子、背带。现代的背带简便,方便携带,夏天的时候背着凉爽,且价格低。而传统的刺绣背带做工时间长,价格高。在新娘的嫁妆和小孩的满月酒(在望谟县布依族地区娘家给小孩送背带、衣服、帽子、鞋子等),被现代的电脑、电视、电冰箱、洗衣机、背带、衣服、帽子、鞋子等所取代。同时,市场上出现大批量的机器刺绣,机器降低了刺绣的成本。而随着机器刺绣的大批量生产,各式各样的机器绣品代替了手工产品,传统刺绣工艺传承和发展成为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布依族刺绣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望谟刺绣工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布依族所特有的特色。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布依族刺绣工艺,应当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还改变目前布依族刺绣所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意见与建议:

1、政府进行扶持

望谟县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进布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桑郎镇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形成以生产、销售、展示、传承的文化机构。其次,2017年9月10派布依族刺绣传承人韦树章到英国伦敦参加“庆祝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庆”的刺绣大赛。再次,在传统节日中开展了“布依情”中华布依糠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锦绣布依”服饰设计大赛、“原汁原味”特色商品展销会等,布依族刺绣以展览、互动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布依族绣品在当代社会中所体现出的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不仅提升布依族刺绣的文化魅力,也能促进布依族刺绣融入当今社会生活。最后是加大对布依族刺绣的投入,引进机器刺绣,使小作坊形成大规模布依族刺绣工厂,打造布依族刺绣工艺品牌,从而使大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到自己家乡发展本民族产业,带动望谟县的经济发展。以此,提升望谟县布依族刺绣的影响力,拓展了刺绣工艺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布依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布依族绣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2、制作影像资料进行记录和传播

影像资料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载体之一,对布依族刺绣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对布依族刺绣过程进行影像记录。从材料的选择开始到绣品的完成;从单一绣品的拍摄到不同种类绣品的展现;从布依族刺绣文化意蕴到刺绣传承人的世俗生活的记录。形成微电影、纪录片、小视频,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布依族刺绣。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布依族刺绣文化,丰富了布依族刺绣的内涵,提高了人们对布依族刺绣文化的认识,激发人们对布依族刺绣文化的兴趣,从而广而告之地践行发展布依族刺绣文化。

3、布依族刺绣工艺进校园

学校是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之地。将布依族刺绣的传承纳入到学校课堂中,使学生了解布依族刺绣及布依族刺绣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布依族人应当肩负传承布依族刺绣工艺的历史使命。首先,学校聘请布依族刺绣传承人或者优秀的布依族绣娘到学校进行授课,授课课程主要涉及画图剪纸剪布刺绣成品等内容;其次,学校亦可根据刺绣工艺开发“校本”,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绘本、通识读本及教材;再次,打造文化长廊,组织板报、手抄报、汇报、演讲等活动,营造刺绣文化的氛围。让学校真正成为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地。

4、布依族传统刺绣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

布依族刺绣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布依族刺绣重新充满活力。以布依族刺绣元素为基础与现代化技术、工具、材料相结合,[5]将布依族图案、纹饰运用到现代化物品上,如服饰、鞋子、背带、双背包、单肩包、钱包、抱枕、电脑包等,形成布依族特色的绣品。在原有的刺绣图案基础上大胆创新与现代化相结合,使布依族刺绣工艺变得更加时尚、活泼,增强布依族绣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同时邀请具有实力的设计师或设计工作室,以布依族刺绣元素为主题,设计一系列布依族刺绣产品,以提升布依族传统刺绣在绣品上的时尚与知名度。同时,打造布依族刺绣品牌,以品牌带动产品的销售。

5、开拓刺绣市场

第4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1、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4、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第5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凯瑟琳・卡尔是清政府东海关税务司柯尔乐的姐姐,也是康格夫人的朋友,与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是故交。若论艺术造诣,这位女画家资质平平,但论及她的身份和性别,进宫为太后画像再合适不过。1903年8月5日这天,凯瑟琳・卡尔天不亮就早早起床,因为从美国公使馆到颐和园,坐车要整整3个小时。

在卡尔后来的回忆中,这一天慈禧盛装打扮:她穿了件明黄色的朝服,上面绣有颜色宛若实物的紫藤,密密地用珍珠装点着,满身珠宝,披着寿字嵌珠花披巾,头戴玉蝴蝶和鲜花,手腕戴玉钏,双手指甲戴着长长的护套。

慈禧的愿望是要大的肖像,她不能理解画师先画一幅小画的做法,卡尔只好直接在画布上开始勾勒,但时间不久,就传下懿旨,太后累了需要休息。此后的绘画工作并不顺利,几乎是一点一点完成的,慈禧每天只稍坐一下就会累了或是开始忙别的事,有时一天只有几分钟时间。

未完成的画像被蒙上黄罩子,平时存放在小房间,房间上锁,只有管事太监有钥匙。在脸部轮廓大致完成之后,慈禧就让德龄穿上自己的衣服坐在那儿,“自己就可以看着画像一点一点成形了”。对于这幅画慈禧有固执的个人意见,画师本人“不能挑选一件家具,不能按照构图法安排一条横纹。不能有阴影。每件东西的颜色都必须涂到均匀得失去凹凸感和生动的效果”。这一度让卡尔很头疼。

第一幅肖像画好,慈禧提出要写上她长达16字的徽号,还要加盖两枚印章,这在西洋油画里是没有的,所以卡尔并没有为这些留出空白,这让她很难办,加上自己也不会写中文,最后的处理办法是:把画完全交出去几天,让宫里的中国画师们琢磨去吧。

画第二幅肖像时,慈禧改穿绣花蓝色常服,头上插了茉莉花球数枚,旁缀珠蝴蝶。在卡尔的请求下,慈禧同意将她的两只宠物哈巴狗也画了进去。这幅带犬的油画被慈禧放在自己寝宫,不让他人传观。这张画如今已经丢失。

第6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南投,在台湾岛屿的正中间,是唯一不靠海的县市。这里有台湾最高峰玉山和最长河流浊水溪的源头,以及颇富盛名的日月潭。去一趟南投朋友家,乌龙茶、腌梅、香蕉、龙眼、葡萄、菠萝、百香果等新鲜果物,都是有机会在餐桌上吃到,这是物产丰美的南投。

住在隔壁市(台中)的我,经常造访南投。除了是被茶吸引之外,南投也藏尽了各色的民间手艺人士,有木艺、陶艺、竹艺、染织等工艺,而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正落在此地,促进了很多产学合作与小区工坊,出现许多工艺与产业、工艺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对话。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央在南投县集集镇内,严重地影响了南投人的生活。因为这场大地震,有些在外地工作的南投年轻人回到家乡,在小区重建生活;有些产业也在艰巨的考验中,必须重新找出新路。因为这场天灾,我们看见人是如何在困境里维持生命、找出生计,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也因此,在这里遇见的人事物,都能感受到一些豁达。在分享南投的时候,我想从生活工艺的角度,介绍这些在我眼里是职人的角色,然后,很单纯地说点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事。

木头的温度

木器,随着日复一日的使用,木纹肌理透出自然的色泽,是温润的。这是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但使用木头制作、应用于生活各面向的工作者,是如何思考、看待木头与生活,总是叫人好奇。

某日得知友人要到南投竹山镇,拜访一位木职人朋友,李文雄,他是“无名树”的幕后推手。“无名树”,是一个以木建筑、生活器物为轴线发展的设计品牌。因为经常听闻“无名树”,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便跟着友人前往竹山。

提到“无名树”,不能不先提李有德先生于1945年在竹山工业区所创立,初期经营国产原木买卖与台湾人工林抚育的“德丰木业”。“德丰木业”后来由文雄的父亲,李成宗先生继承,扩厂并投入木材加工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文雄形容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热爱研发的经营者,很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做未知的事,简单说,就是观念走在产业环境的前头。从小在木材堆里长大的文雄,对他而言,木头的气味、触感都是熟悉亲密的。即便大学念的是交通管理,毕业之后,仍是选择回到竹山,从开堆高机,做木头防腐、干燥、刨光等基础工作开始,文雄笑说:“就像工厂作业员”。

随后经历了“9.21大地震”,房子震倒了。文雄和朋友开始自己动手盖木造屋,也开始反思木业与永续生活产业的连结,并规划居住环境与传统生活工艺的结合。更着手研习古木建筑的榫卯工艺技术,与当代建筑材料结合,设计符合适才适用原则的当代建筑结构,以此作为转型创新的主要思考方向。接着,便开始承接建筑师所需的木构工程,陆续完成了好几个工程案。

“想要表现出由森林从木到人的连结关系,这是我的初衷。”把推广木材当成此生追求的文雄,2006至2009年参与了地方特色工艺辅导之小区工艺家扶植计划,主要是结合小区学校延平国小的推广教学,一切从基础教育开始,更利用工艺和美劳课,让学生实际体验竹木材质与美感经验。

在木之路的学习上,文雄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木工艺术大师黄俊杰老师,才有机会再重新检视、矫正过去错误的观念。2010年,他决定向创造新的生活产业品牌发展,“无名树”作为品牌名称,意在跳脱商业与学术对木材的惯用区分,希望以永续资源应用的角度,用心面对所有的天然资源。

平常喜欢拿边材或小材来刻木汤匙、木盘的文雄,后来相继被朋友邀约到工作室或小店开手作课,这些都是无心插柳的经过。“有次捡了一堆料,拿到锅炉旁边准备要烧柴,才发现是桧木,这么好的木料是不能这样被对待的。那要做什么呢?材料大小刚好拿来作汤匙,木作课程就是这样开始的。”

课程上,文雄习惯先从一块木材开始教大家认识,如何顺合纹理,慢慢形成器物。接下来再认识工具、如何安全操作。至于汤匙刻得好不好,只有一个原则:“熟能生巧”。也因为手作课程大受欢迎,导致有许多朋友将“无名树”与“木汤匙”画上等号,这完全是个美丽的错误。“无名树”从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以适才适用的角度省思这块土地上的天然资源,旨在让对的事物发生在对的位置上。“木头是生命。即便我有自己的诠释,但不见得要拥有。”文雄分享着木头对他的意义。

染织的细活

在台北中山捷运站附近的“台湾好,店”工作的朋友,曾经跟我分享店内的在地好物时,特别指着植物染的围巾,说“这是绣莲的围巾,林怀民老师也很喜欢。”质朴的围巾,共有好几款颜色,每种颜色背后应该都是不同的植物,这是我对绣莲的染织的第一印象。

得知绣莲的染织工坊在南投中寮,便趁此约了拜访。联系时,绣莲在回我的信息里,写着“我看到是拜访绣莲,欢迎!没有采访吧!我很怕采访,总觉得这里还很空!”看见这句话,已经感受到绣莲是个很谦逊的人。

绣莲的工坊,是由一间农庄的食堂改造而成。工坊的空间很大,除了平日固定的染织工作外,还能接待十人以上的预约制团体体验。这天,绣莲跟我分享植物染、蓝染的原料和过程。先说说植物染,植物如果没有和热水一起煮沸,其实是不知道会产出什么颜色。煮的时候,需要一定量的热水,待热水滚开,小火焖40至50分钟,过程就像熬汤一样。植物染是靠单宁(单宁是一种天然的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种子、树皮、木头、树叶和水果皮中)在上色,单宁越高,越容易上色。桑椹、火龙果颜色看起来虽然很浓,但并不容易上色。

蓝染,就比较费工了。绣莲在工坊旁边种植马蓝,染液的制造过程要先将马蓝生叶泡水,浸泡的时间和季节的温度变化有关,泡好之后,再捞掉叶子,并加入石灰水,快速搅拌。拌的过程会起泡沫,水色会从黄、绿、墨绿变成深灰蓝色,这都跟氧化有关。泡沫(称为蓝华),也会从白色变成蓝色,搅拌的动作称之“打蓝”,打蓝后再加压、沥干,取得蓝靛。

染料做完之后,无法马上染色,必须静置过一段时间,染料放在桶内,好好地储存,用上好几年都没有问题。染料要变成染液,基本条件是水要碱性的,PH值要到11或12。天然的碱水就是木灰冲热水,随后加麦芽糖(蜂蜜或糖蜜)及蓝靛,进行发酵,这个动作称为“建蓝”。

中寮的特产之一,刚好是龙眼。绣莲使用龙眼灰制作碱水,她说这可能是中寮地区的优势,因为有些地方,甚至很难取到木灰,必须用买的。适地发展的生活工艺,或许跟材料容易取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个早上,绣莲还教我如何扎染,用龙眼的种子、石头、橡皮筋、棉绳等,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摸索,随后,在染液的流动下,变成一条记录当天在中寮拜访绣莲的最好纪念。

山头的滋味

来到竹山,总是会想找“游山茶访”的朋友Andy喝茶。Andy不到30岁,从小就跟着父亲陈重嘉先生一起喝茶,因为早已习惯终日与茶为伍的生活,听他说到台北念大学时,也是带着茶叶、茶具一起北上,同学喝饮料店的泡沫乌龙茶,他已经在宿舍泡茶了。

Andy的老家在鹿谷乡凤凰山上,由于昼夜温差极大,终日云雾缭绕,很适合茶的生长。老祖宗种茶的岁月已传承好几代,到了父亲陈重嘉先生接手后,便开始思考如何让茶品牌化,让更多人认识台湾茶的美好。秉持游遍名山访茗茶的精神,“游山茶访”于是诞生。

以全台唯一不靠海的南投为例,就有十三个乡镇几乎都产茶,因各乡镇地理环境与海拔气候的不同,所生产的茶叶各具特色。鹿谷的冻顶、竹山的杉林溪高山茶、仁爱庐山茶、名间松柏长青等,茶可谓是天地人的共作之品,在热水冲开的一瞬间,山头气缈缈窜出,是台湾乌龙茶的滋味传奇。

在“游山茶访”的展馆里,除了能认识到南投产区的茶以外,也有其他乡镇地区的好茶介绍。还能知道早期茶农是如何采茶,或透过老照片读出早期台茶风华的一段故事,甚而现场还有制茶体验,可以感受炒青、揉捻等初制阶段。

因为父亲陈重嘉先生深受一代茶道宗师──林易山先生融合“茶汤、茶花、茶挂、香赏、乐曲”五项生活艺术,创制演绎十项茶礼的启发。展场精选有“四序茶会”“东方美人颂”“儒家茶礼”等三项茶礼,透过绘画与阶段性的陈列展示,重现行茶礼时的氛围与精神。其中尤以“东方美人颂”的隐喻着实深刻。独特的熟果蜜香是东方美人的风华韵味,茶汤滋味藉由三巡茶的层次体验,分别由二十、四十、六十岁的东方女子冲泡表演。香气滋味随着时间,由清甜、甘醇至浓郁,汤色鹅黄、金黄至橘红,如晚霞夕阳般,回味东方美人的果酸味,整个茶席体现出东方女子温柔、醇厚、强韧的质感。

喝茶本身很有意思,因为一入喉即是一山头的故事,而找朋友喝茶聊天更是。“来呷茶,透清凉”聚集在庙埕前的阿公如此招呼着;“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作家”台湾作词人方文山这么写着;从早期流传至今的“奉茶”传统,让路过的人能一解口渴,是互善,更是人情味。“茶”已在台湾常民生活里,是重要,也是必要的情感媒介。

小镇的活力

来到竹山小镇,除了吃番薯包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到镇上商圈最热闹的街市晃晃,有可能就会遇到小区妈妈们正在手编竹篮、聊当地正在发生的事,这时候请不要害羞,大方地跟她们攀谈,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旅行情报回馈。

提到旅行,很容易联想到民宿。在竹山,有间连外国朋友都知道的民宿──“天空的院子”。在 《台湾人物志:七种民宿的旅行》一书里,有介绍“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何培钧与表哥古孟伟为了修复老宅,不畏艰辛付出心血的生命经历。当民宿营运顺利后,培钧开始参与小区在地发展,在竹山镇上成立了“小镇文创”,希望能够改变台湾城乡差距问题。

在竹山,何培钧与古孟伟也着手承租在地闲置建物空间,推广台湾各地青年到竹山,以专长免费换宿,至今已有超过七百多名青年到竹山运用不同的专长来协助在地发展,也有不少海外朋友来交流。这些青年们创意无穷,例如在竹山镇上发展出竹编二维码、举办庙口马拉松夜跑等。

家宏,就是庙口夜跑的发起人,经营“竹马之友慢跑步”社团,他喜欢用跑步的速度看自己家乡。曾经在台南开服饰店,自创T恤潮牌的家宏,四年前因父亲身体微恙,家里经营的竹艺社遇到出货,便回来帮忙。在某次参加培钧办的青年论坛上,认识了培钧,虽说是“青年”论坛,但全场只有家宏和培钧是年轻人,其他都是老人家,很有违和感。

身边的朋友都觉得竹山没有热闹的活动,有过活动经验的家宏便提议“那就办路跑吧”。一句话便展开企划,家宏开始拜访在地企业,协寻赞助。竹山路跑,属于夜间场,每周三、六在竹山克明宫前起跑。有趣的是,家宏还会邀请有氧老师来带暖身操,开跑之前,有简短的主持与分享活动想法,用时间将小区居民凝聚在一起。

“现在路跑的人变多了,竹山也开始有正规的马拉松活动。在乡下跑步是很舒服的,平常我都会一边拿单眼相机一边跑步,记录竹山好看的风景。”运动咖的家宏说得很起劲,黝黑肌肤配上热血男孩的无惧精神,继续说着想办竹蜻蜓大赛的构想,看来再过不久,竹山又有新鲜事儿,准备发生。

私房南投・好地方推荐

德丰木业、无名树,说木头的故事

在德丰木业的网站上,有一句话是如此写着:“有用之木为材,无用之木为柴,良木难得,该仔细丈量,细加思考。”如何永续资源再利用,一直是德丰思考木头的重要精神。

连结到“无名树”,我们看见从木造建筑到生活器物,无论大至建筑,或小是节气磁铁、名片盒或杯垫等,都以适才适用的角度省思这块土地上的天然资源,这才是永续产业该做的事。想认识台湾木头或木材相关应用的朋友,欢迎到这里走走。

绣莲染织工坊,看见植物的回馈

坚持传统泥染的绣莲,制作出的蓝靛染料是石灰和水分的泥状蓝色染料,工法繁复。由蓝靛所染制的衣服,因为有特殊的植物气味,能够保护皮肤,避免蚊虫咬伤。尤其是蓝染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显色在织品上,带着一份静谧山中的安定感。

长期和植物接触的绣莲,也自己种植马蓝(又称山蓝)。在植物染上花了很多时间观察与实验,希望可以发挥中寮在地的植物染特色,让自然的色彩,陪伴于日常的生活里。

游山茶访,阅读台湾山头的好茶

在“游山茶访”里,不仅品得到台湾各产区的好茶,还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台湾乌龙茶的制成过程与品牌发展历史。展馆内有在鹿谷乡凤凰村的老三合院里,寻得的老印章、香蕉股票和早期比赛茶的历史照片,老对象领我们穿针引线,穿出台茶发展的历史脉络。

早期茶农人家,没有发达的五金工具足以辅佐采茶、制茶,农家便习惯自主动手制作采茶小道具。展场还有茶末小扫帚、炒茶板、炭夹、剪茶工具……都能感受到制茶每一环节所需的手感温度。

新好命农庄,每次都是微笑回家

在南投名间乡的农庄里,吃了土菠萝,那酸甜有劲的菠萝滋味,果然是难以忘记。在台北的248农学市集喝到农庄朋友现泡的四季春,互相交换彼此的生活近况,一期一会交流。

这些都是新好命农庄带给很多朋友的感受,为什么“好命”,这些改变的转折点也从“921”大地震开始,农庄里的好命人阿靓给了我们很棒的观念,从生活里去学习自己,对自己好,对自然好。因为地震后,阿靓回到故乡灾区从事心灵赈灾,把老家几亩曾遭化肥农药残留的菠萝园改成自然农法。

小镇文创,串连更多在地故事

藏身在竹山镇顶横街底的“小镇文创”,是大家口耳相传的旅游信息中心。来这里,几乎就不太需要害怕踩到地雷,分享的都是第一线的竹山信息,甚至有很多隐藏版。

“小镇文创”发起创办人何培钧,同是“天空的院子”民宿主人,之前在山上,现在下山来,以一间民宿引发小区营造,带动竹山镇上整体共荣发展的愿景。并以工换宿激发年轻人,活化手艺和文创的作法,集结、串连全台乡镇许多动人的故事,并且引进更多资源协助建立一个永续的文化创意发展经营模式。

天空的院子,在竹林里的民宿

第7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依京城的地理位置,猗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 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历代天子。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苑。围绕朝代的兴亡更替,华清池的盛衰变迁,文人墨客寻古觅幽,感叹咏怀,创作了>等无数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这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动的足迹,他们是骊山温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华清池所在地修建“骊宫”;“千古一帝”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汤基础上进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饰,为美化环境而“列松柏数千株”,以点缀温汤风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汤泉宫”,竣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兵名石匠乐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及经扩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宫落成,易名“华清宫”。“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宫城倚山面渭,依骊山山势而筑,以朝元阁所在的西绣岭第三峰和温泉总源为轴线,以总源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展开,既合理地利用了温泉,又体现了皇宫严谨的布局。宫周筑罗城,修登山辇道和通往长安的复道,内置白官衙署和宫清腹地、卿府第。“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至此,华清池达到了它的历史鼎盛时期。华清池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罗曼史而着称的。“帝辇恒从十月来,羽骑云游应山绿”,据记载,从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亲信大臣来华清宫“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其间处理朝政、商议国事、接见外使都要在这里进行,华清宫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渔阳辇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弃京师急携杨贵妃姐妹西逃,至此,华清宫由盛转衰。五代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华清池失去了他的特殊地位。

华清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此,华清池内至今仍完的保留着当年蒋介石行辕旧址枣五间厅。建国以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古老的华清池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虽不及唐时规模宏大,但也不亚昔日之富丽典雅。1959年,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此参观时就欣然提笔写下了“华清池水色清苍,此日规模越盛唐。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庶民尽天王”。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第8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华侨城中学高三 郑溢美 指导教师:孙琳

她,是那简牍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与忧愁。

她,是青铜器上镌刻的记忆,带给人难以志怀的沉稳与大气。

她,宛如华盖上镌刻的星辰,宛如皇冠上烘托的金乌,宛如一袭青纱下的曼妙歌舞。

她,便是长安。

长安,有着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的诗意。杜甫的水边多丽人,王维的柳色春山映,岑参的雪后似春归,杜牧的回望绣成堆……在那个裘马轻狂的时代,该有多少胸藏万壑的少年,不经意地叩开长安城门,却失意地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们想要的“青云梯”。原来,魅力四射的长安,对才子的要求竟如此苛刻,不属于你体制下塑造的人才不得入内。长安,你的底气源于文人生命的呐喊。

男子立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然而雄风消歇的史马迁,只能在长安的体制中悲愤呐喊,“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是啊,你宁可跪着生,不肯站着死,肩头承载历史使命,你怎可独死?于是,一部《史记》和着血泪而来。长安,你的厚重源于大贤的铮铮硬骨。

“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之载,丹青所画,何以过于卿?”这是李陵对苏武的盛赞。是什么支撑苏武十九年?是什么支撑他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是长安。长安,你的闪光源于爱国志士的忠诚爱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对长安,他是爱恨交加。让高力士脱靴,令杨国忠捧砚,请杨贵妃研墨,“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得罪禁苑深处的重量级人物,诋毁的力度可想而知。结果龙颜不悦,一句“此人固穷相”,就被赐金放还。长安,是文人展示才情的舞台,也是文人的伤心地。

铭记长安,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忘记长安,却更是一种豁达与宽容。我们要忘记的不是那些璀璨夺目的历史,不是那些“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的文人的呐喊,而是那些时时刻刻潜藏于辉煌背后的虚荣感,是那些因战乱与纷争而杯盘失措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与虚荣感是民族的两大软肋,铭记长安者,在于激起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而忘记长安,则是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诗人兰波说:“生活正别处。”可在真实的空间中,能容你栖身之处又在何处?现实不是长安,人们常常在一地鸡毛的琐屑繁杂中丧失自我,无地自容,忘却了达人志士们铮铮铁骨的傲然。现实不是长安,中日之争愈演愈烈,人们砸日货店砸日系车,在非理智中忘却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之忠告。

第9篇: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医生会诊后认为,朱锦绣的病是粪便引起的梗阻,于是分别从胃管和处给她灌入药液。十多天后,朱锦绣的梗阻依旧未解除,肚子却因大量的药液注入和类便堆积而膨胀起来。到第十一天,朱锦绣腹胀如鼓,肚皮锃亮,仿佛要炸开一般,她的呼吸也越来越困难。

此刻,疾病吞噬的不只是朱锦绣的身体,更是她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自尊。

信心,生死相托的考验

看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朱锦绣的丈夫盛子潮心如刀割,他强烈要求医院重新为妻子制定治疗方案。最后,医院请来了从事外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胸腹部肿瘤手术的叶圣雅教授给朱锦绣会诊。

叶教授仔细检查朱锦绣的各项体征、体检报告后,认为此病为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进一步的肠镜检查也证实了他的推断。叶教授建议立即做手术,他对朱锦绣说:“你们好好考虑一下,如果你们需要,我可以随时过来动手术。”

叶教授向她们一家详细解释了这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由于朱锦绣肠梗阻时间过长,导致梗阻上方肠管极度扩张变薄,故此切除后一次性吻合风险很大,原则上应该分两次手术。第一次切除肿瘤,把近端肠子拉到腹壁上做造口,让大便从腹部排出。然后等3~6个月,肠子恢复原状以后,再做第二次手术,把肠子放回腹腔重新缝合。”

对朱锦绣而言,疾病造成的肉体疼痛还是其次,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丧失尊严的乏力感。如果要把自己的肠子挂于体外,每天看着大便从腹壁排出……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她希望叶教授能够帮她做一次性的缝合。

然而,一次性缝合的难度何其大——朱锦绣已经13天没排便,肿瘤上方肿胀的肠子仿佛久置于污水中的破布一样,而下方的肠子又是完好的,这好比裁缝要把一块撑开的破布和一块缩水的新布缝合起来,还要做到天衣无缝。

朱锦绣诚恳地对叶教授说:“作为病人,我没有更多的选择,我信任您。你开刀吧,出了什么事情我们也不会为难您和医院。”

手术,指尖上的生命艺术

朱锦绣被推进了手术室。室外是一个个心情忐忑的亲友。

而在手术室内,在叶教授的亲自掌控和指挥下,麻醉师、助手、护士等犹如一个配合无间的乐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成熟的外科医生,要懂掌控。整个手术当中,每个步骤之间都要在空间与时间的衔接上做到恰当好处,进而营造出紧凑、流畅、和谐的气氛。哪里要当机立断,哪里要飞针走线,哪里要心细如丝,哪里要从容不迫……整个手术如同一首抑扬顿挫的进行曲,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

切除肿瘤之后,叶教授决定为朱锦绣实施一次性缝合。这是一次巨大而严肃的挑战。把两段完全不一样的肠子缝合在一起,每个缝合阵的角度和深浅,每次手指或器械剥离组织的力度,剪切组织的深浅范围,需要保护组织的保护都要恰如其分。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精雕细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叶教授的额头上冒着细密的汗珠,但他颀长的手指娴熟地打着外科结,如同在做一件精美的苏绣作品一样仔细地缝合着。他知道,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想象。

凌晨零点40分,手术成功结束。叶教授将朱锦绣安顿好之后,骑上自行车消失在寒风中。

6天以后,朱锦绣成功地排出了大便。经过之后的化疗和中药配合治疗,朱锦绣的身体很快就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后来,她将自己的肠道X片拿给一些当外科医生的朋友看,他们都惊叹叶教授高超的医术——一次性缝合在上端肠子收缩的情况下,仍然天衣无缝。

朱锦绣感慨的却不仅仅是叶教授的医术:“其实,叶教授完全可以不开这个刀,更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风险最小的治疗方案。然而他用爱心和责任心,选择了对我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案。这才是仁者医心。”

书吧,将爱传递

随着身体的康复,一个小小的梦想在朱锦绣心中萌动。

她想开一个书吧,通过它来传递一种爱,一种互相取暖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永恒的期冀。

2000年9月,书吧开业了。朱锦绣给它取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纯真年代”。劫后余生的朱锦绣,凭着“用爱去经营书吧,用爱引起大家共鸣”的理念,打理着这个寄托了她梦想的小书吧。十年来,这里举办过无数次文学沙龙、诗歌沙龙、英语沙龙,莫言、余华、张抗抗、实、阿来、王旭烽、唐浩明、麦家、刘醒龙、北岛、舒婷等知名作家纷纷来访,真可谓“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如今,杭州西湖边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已成为杭州文化圈的一道亮丽风景,被纳入杭派文化创新旅游线路,成为杭州创意生活节最佳体验点。而朱锦绣,这位曾身患癌症又奇迹般康复的女主人,也成为杭州文化圈中的一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