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史记的故事范文

史记的故事精选(九篇)

史记的故事

第1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摘要:有关赵氏孤儿故事雏形,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o赵世家》对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故事。

关键词:赵氏孤儿故事,《左传》,《史记o赵世家》,改造,形成

两千多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演绎成戏剧和电影活跃在舞台和银屏上,究其根源,一般都认为来自于《左传》和《史记》,其中《左传》更为可信但没孤儿,而司马迁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使赵氏孤儿故事得以形成,但作为史传文学,难免会出现艺术虚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其文学价值。

一、《左传》中有关的赵氏孤儿故事

据《左传》记载: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文公六年)。但赵盾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反对,因为按惯例,先君去世,有太子在,都应立太子为新国君,赵盾也觉得太子虽小但并未过错没有理由废掉,只好答应让太子夷皋继位,既晋灵公。灵公长大后,骄奢横溢、残暴无道,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熊蹯不熟,杀之,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造成国力严重下降,赵盾身为正卿,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百姓疾苦,他多次劝谏,灵公表面答应改正,却在心里记恨赵盾,先后派行刺,设宴陷害,放神獒扑之都未成,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所救得以逃脱。后赵穿弑君,赵盾未出境而还朝,立公子黑臀为成公。成公四年,赵婴通与赵庄姬,被赵氏族人发现,放逐到齐地,庄姬进献谗言,制造了赵家灭门之灾。赵庄姬带子避难于宫中。赵家的田地给了祁奚。后来韩厥向国君提出,不要做得太绝,赵家三代忠烈,为国家里下了汗马功劳,应该给赵家留后。景公接受了韩厥的意见,给赵家,赵武成了赵家的继承人,分出去的田地也归还给了他。

另外,《国语》卷十一晋语五襄公,《吕览》卷十五“报更”,《说苑》卷六“复恩”、卷十四“至公”等书对赵氏孤儿的故事都有记载,但与《左传》上所记载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地方稍微有点变动。《左传》故事中没出现奸臣屠岸贾,赵氏灭族是由于赵氏家族内部私通而引起互相攻杀,实质是赵氏家族内杠,而赵武也只能说是随母亲赵庄姬在宫中避难的遗腹子,但赵氏孤儿的故事已经初见雏形,而且比较曲折的故事情节,为后世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加工和改造工作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

二、司马迁笔下的赵氏孤儿故事

先秦时期只是赵氏孤儿故事的萌芽阶段,而真正把赵氏孤儿的故事详细揭示出来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根据《史记o赵世家》的记载: 晋景公年间,司寇屠岸贾为报私仇,将弑晋灵公之事归罪于赵氏,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于是,不请君命,带兵满门杀绝赵氏一族,唯一逃脱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也是晋侯的姐姐赵庄姬。赵妻在宫中产下一子,屠岸贾派人去搜查,被庄姬藏于裙带之中,逃过一劫。怕屠岸贾一次索孤不得,还会再来,于是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好友程婴商议救孤,找个和赵氏孤儿大小差不多的孩子顶替孤儿,然后把假孤儿藏在公孙家里,真赵氏孤儿则藏在山中,再让去程婴告发。当屠岸贾追赶而来,程婴佯装以千金出卖赵孤的藏身之地,带屠岸贾找到公孙杵臼和婴儿,并杀死了他们。程婴顶着骂名抚养隐匿山中的赵武。

当赵氏孤儿十五岁时,晋景公病了,便找人占卜被告知是有为晋国建功立业的不遂的人在做崇,致使他生病。晋景公害怕了,便问韩厥是何人,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就告诉晋景公,赵氏三代忠烈,战功显赫,一直在帮晋国治理国家,反受灭门之灾,全国老百姓都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平,可能是赵家鬼魂来伸冤来了。景公越听越害怕,便问韩厥找家可否还有后人在,韩厥说出赵氏孤儿的实情,于是景公和韩厥商量召见赵氏孤儿并复立之,在朝中重用。他们秘密把孤儿带到宫中,借诸大臣去探望晋景公病的时候,让韩厥带大臣拜见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此时取名为赵武,大臣们迫于现在形势都纷纷说,当时屠岸贾杀赵氏时,他们被屠迷惑,不知道是屠岸贾假传君命,他们也是被逼无奈呀,现在皇上重新重用赵氏后代,正和他们的心意,皇上真是英明。后来,诸位大臣和和将士帮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并灭了其族,报了赵家的血海深仇。,赵武重新得到了赵家原来的一切权势。

当赵武20岁生日时,已经是成人了,程婴拜别诸位大臣后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之时,赵氏所有的门客都死了,只有自己没有死,并不是他不能死,而是想把赵氏的后代抚养成人,为死去的赵家报仇,为此,公孙杵臼已经赴义,现在既然赵氏后人已经长大报了家仇,并且恢复了赵家原有的地位,他应该去地下告诉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对程婴磕头痛哭,让他留下来以报答20年的养育之恩,程婴说自己必须要走了,当年公孙杵臼以为自己能完成养育赵家后人的重任就选择先死了,现在他要不去地下告知,公孙还以为自己没完成任务呢,他怎么能对得起底下的英灵,说完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并且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三、司马迁对《左传》中赵氏孤儿故事的继承和改造

与《左传》相比,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一,出现了奸臣屠岸贾,他仗着晋景公对他的宠信,擢升为司寇,于是便兴风作浪,不请君命,灭了赵氏一族,连唯一的孤儿都不放过,杀死公孙杵臼,在晋国一手遮天,故事中的正反人物为救孤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忠奸斗争”。二,赵朔的妻子赵庄姬,在《左传》中,除了母爱以外,则是一个对丈夫不忠、对夫家不义的且毒辣的女人,她与叔父私通被发现,后因情人的被放逐,就进献谗言,成了葬送赵家的罪魁祸首。而《史记》中的赵庄姬则被塑造成贞洁女子,下宫之难时,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躲过一劫,她一心为赵家,这从屠岸贾搜孤时,庄姬的言行 “夫人置儿纨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即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可以看出。也改变了赵氏灭门的直接原因。三,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两位人物形象,花大量笔墨去写搜孤、救孤情节,从而把忠臣和奸臣的斗争上升为正义和邪恶的斗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中国乃至全人类至古以来所信奉的真理,也是赵氏孤儿故事更具有故事性。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还以史家独特的叙事手法,“把人物言行、细节场面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突出了历史叙事的文学性特点;同时他还采用奇异传说和当朝传闻轶事,增强了历史叙事的形象性,也增强了历史事实的文学色彩。这已不是纯'实录'性的历史叙事,而是渗入了许多文学方面的虚饰成分的历史叙事,既体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又增加了历史真实的感染力,增强了史书的可读性。” 所以,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和一些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有意虚构,也可能是来自民间传闻,以虚构和传闻为史实的写法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却是很好的创作,并且从根本精神上来说,《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四、结语

《史记》的增添和改造很快得到了世人的认同,据史料记载,汉刘向的《新序节士》有关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来源于《史记o赵世家》,因此我们可以说,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中已经基本定型了。“它已基本具备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君臣矛盾、大臣之间的矛盾),丰富曲折的情节内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善恶正邪的意义蕴含,为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提供了难得的艺术素材,其中包孕的戏剧性情节,更是艺术家们改编故事的契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2)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 , 中华书局 , 1981年版

[2] 梁玉绳《史记志疑》[M]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第2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

历史课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一定的中国历史知识,从而记住中国历史的好与坏,在未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历史本身其实相对来说是很有趣的,但在初中生的眼中,历史的刻板式教学有时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有趣的故事化教学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初中历史属于比较简单易懂的阶段,将历史结合在故事里面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有益的选择。

一、故事化教学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实际上是很容易让人专注注意力的一门学科,它陪伴一个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所以,历史能不能够学好,不仅需要初中生自身的努力,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当重要的。好的历史故事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投入。教师可以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故事化,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所讲的故事中,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历史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孩子从小就看着安徒生童话以及格林童话长大,而此类童话故事大多数是围绕欧美的历史而写,这就奠基了现在的初中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侃侃而谈无聊的历史,更不喜欢只围绕时代和时间而谈的纯粹历史。历史,即由人和各种事件而组成,这就定义了历史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着故事化。初中生的好奇心大多数是极强的,这也正是一个培养好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历史上,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上的学习兴趣。

三、故事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第3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故事化 渗透

历史教学故事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单纯知识性的传授和讲解外,还包括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习惯的束缚,变通授课内容的顺序,将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作为授课的指导和线索,按照故事化教学的要求重新安排授课体系,将灌输式授课方式改为启发式授课方式。

一、用故事情节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比较死板,只是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缺少宏观的视角,关联性弱,因此学生往往会不知从何记起,听完课之后容易忘记。此时强调必要的故事情节,并且进行故事的推演,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其记忆,由点到面,对整个历史事件脉络的掌握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唐朝与吐蕃进行和亲的时候,要通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两次和亲背后的目的――增进友好关系、“合为一家”进行必要的了解。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还需要针对这两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发生的变化进行推演,通过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来分析,这个是唐朝进行和亲的必然性,加大联系背后的故事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更为具体、全面。

二、根据历史故事的情节巧设疑问

学生学习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如果能激发其兴趣将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授课时特别应该注意使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效应”。作为教师要避免不顾学生感受、一味不停地讲,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致使学生听过也记不住,或者根本就不想听,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成为故事化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学会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老师适时进行互动,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才是故事化教学的目标所在。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的讲授,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如:“大家知道什么是合纵连横么?”“合纵指的是哪几个国家?连横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六合会失败呢?”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在听课的过程中会集中注意力获取有利于回答这些问题的信息。这种听课的方式较之平常有效果、更明显。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自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自觉做笔记,而且还能把知识点联系到教材上去寻找相关的论述,相互印证。因为个人兴趣、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从故事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内容来分析,加以补充,或者可以引用史料,采取“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对问题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会使他们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故事化渗透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

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梳理,从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中汲取有效的知识点丰富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或进行历史情景剧的表演,既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自觉、有效地去掌握课本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故事化教学并非一味地追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之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故事化渗透,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因此,授课中,故事的使用要有选择性。

四、注重故事的真实性

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中还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在历史资料的取舍上,要尽量使用第一手史料,既然是故事,就难免会带有一定成分的情节性和叙事性,这些情节性或叙事性的内容往往被不同的人加工、改造。面对各种各样的故事版本,教师作何选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必须对故事的真实性就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最为可靠的作为授课内容,而不能随便选择。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向学生呈现真实可靠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搜寻故事素材时要尽量从第一手资料中筛选。

此外,要善于使用地方史料和口述史料。地方史在历史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能将地方史志和课本上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讲授,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因此,在故事化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地方史志中的素材,把地方的历史故事和书本上的历史故事相互印证和解读,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古迹进行现场式教学,这样就大大增强历史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外,口述史料也是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积极地去寻访那些曾经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生活者和经历者,他们都有过真实的经历和在那种特定背景和环境下的独特视角。通过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来讲解和分析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更具体。

总之,历史与历史故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学科教学的故事化渗透是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性。历史的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历史故事,历史本身也是通过这些故事流传下来的。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历史与历史故事之间的特殊联系,历史故事在教师授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脱离历史故事而开展历史教学,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所有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都是在故事的承载下流传至今。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思维水平,也决定了在这个学习阶段采用故事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吴亚强 历史故事与课堂教学的联系[J].新教育,2011,(05)。

第4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这一期《百年潮》出刊,正是岁月更替、生肖交接的时节;昨天,灵蛇衔珠,已经进入历史记忆;今天,龙马精神,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潮》孜孜以求的,就是认真做好历史记述,让刊物的内容,联系并贴近更多读者,引领读者在党史国史的阅读中,益智、导思、增趣。

回眸百年的中国与世界,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波澜壮阔。一朵浪花,观照社会潮流,一掬流水,感知变革温度。《百年潮》面向大众读者,从中共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光辉历程,关注为民族复兴顽强拼搏的志士仁人,关注为国家强盛顽强努力的精彩故事,努力搜寻历史记述,让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在我们的刊物里闪耀悦目的光泽。这样,我们或可践行“揭示历史真相,展现世纪风云”的宗旨,能够做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尝试。

无疑,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怀抱这样的愿望,我们勤奋学习、勤勉工作,努力使《百年潮》所记述的史实,贴近当今读者,激发精神共鸣。“讲一个人物,说一段故事,留下一点历史记忆。”是我们正在摸索着的一种叙述方式。“讲一个人物”,展示这个人物所经历的历史过程。梁启超曾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此话谬也。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面深刻阐明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历史舞台,人皆角色,无分昆仲,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总和的一部分,表现着历史的重要细节。所以,我们重视每一个人物的历史经历,着力搜集整理讲述好每一个人物故事。“说一段故事”,生动记载历史故事。生动的意义是,让我们记述的故事,鲜活、丰富、精彩,引领读者在历史故事中,有所感触,有所思悟。“留下一点历史记忆”,感触或者思悟,都会留存心中。那么,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些感悟,就成为一点历史记忆,沉淀在思想深处了。关于国家荣辱,关于民族兴衰,关于人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点历史记忆,总会在特殊的时候,引领思考的深入,生发无尽的联想,个体、家园、家国、世界……一个人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就会生动而真切地勾连在一起了!

人物,故事,历史记忆,一种阅读经验,一个体验空间。再观照当下的中国与世界,科学态度,文明精神,发展意识,进取思维,《百年潮》或许与读者一道,从百年历史的反思出发,面向发展的中国与世界,走向新的进步。

在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刻,为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从历史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业绩和历史景观的重要内容。

第5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关键字: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教学 初中

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无法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知识点零散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是一项非常可行的策略。如果能够将这一策略落实到底,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1、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多中学校还不能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单纯的历史知识点罗列,过于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大多数初中历史教材语言严谨,但是过于生硬难懂,学生很难理解;三,教学方法传统老旧,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氛围低沉。例如,内蒙古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课程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述,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依次战胜韩、赵、魏、楚燕、齐。经过多年的战争,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没有更多的故事导入,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重要性

2.1适和初中生的心理成长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走出充满童话故事的儿童阶段,依旧对故事充满兴趣,而历史故事将重要人物、重要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等巧妙的结合起来,可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初中生刚走出小学的“清闲时光”,面对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信息量巨大的初中课程,必然有些吃不消,甚至会出现上课走神,学习积极性降低。如果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放松,还能在欣赏故事之余,加深对历史的领悟。

2.2符合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阶段教育改革要求教育事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和思考,如果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故事的讨论,不仅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3、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相关方法

3.1讲述历史故事引出新课程

以往的历史课程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后直奔主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迅速进入正题,不仅不能节约多少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使思维自觉进入“历史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之后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秦始皇攻打燕国时,可以在开课之前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学生感叹荆轲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会对秦国和燕国产生基本的印象,对于之后课程内容的讲解无疑有辅助作用。

3.2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把握疑难点

初中的历史教材大多是依照历史资料编写的,语言相对严谨,简练,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被迫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如果能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用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加强对疑难处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3组织编排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真谛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课上大多数老师都是站在前面从头讲到尾,和学生的互动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如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表演,如让学生在荆轲刺秦,鸿门宴等经典事件中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激发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希望各个中学校能够切实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进而达到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

[3]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第6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摘 要] “赵氏孤儿”的故事源远流长,经历了历史叙述、文学叙述、舞台叙述和电影叙述等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此过程中,故事被不断重新演绎、重新建构、重新解说,主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的渗入而呈现出差异性和流变性。本文主要是探究“赵氏孤儿”故事在《左传》《史记》、元杂剧《赵氏孤儿》和电影《赵氏孤儿》等不同文本和形态中的主题流变,尤其是在当代语境下电影主题表达的解构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电影《赵氏孤儿》改编之得失。

 

[关键词] 《赵氏孤儿》;《左传》;《史记》;元杂剧;电影;主题流变

“赵氏孤儿”的故事源远流长,故事原型始自《左传》,再经司马迁之手将其传奇化,并渗入了忠义仁勇的精神标举,之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各种文学形式吸收,比如纪君祥的杂剧创作,赵氏孤儿的故事和主题又出现了一些变化,2010年,陈凯歌执导了电影《赵氏孤儿》,他对传统表达开始解构,又重新架构新的叙说方式,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当代语境下又经历一次主题的变化。可以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在历史叙述、文学叙述、电影叙述等不同的叙述方式中实现了被演绎、被重构、被解说,主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的渗入而呈现出差异性和流变性。本文即主要探究“赵氏孤儿”故事的主题流变,尤其是在当代语境下电影主题表达的解构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电影《赵氏孤儿》改编之得失。

 

《赵氏孤儿》的主题流变

“赵氏孤儿”的故事源远流长,在先秦时已出现故事雏形,后经司马迁之手将其传奇化、文学化而渐趋盛行,之后在历史、文学和影视的书写中不断被重新演绎,重新构建,重新解说,呈现出不同的主题表达,这是时代所致,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之必然。

 

(一)《左传》《史记》、元杂剧中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初源自《左传》“晋灵公不君”的记载,但《左传》中并没有对赵氏孤儿的故事有所铺衍。《左传》只是记载了晋灵公的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朝政黑暗,并大肆残害劝谏之臣,最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所杀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有所铺衍是到《史记》时才有记载。

 

《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根据传说将故事传奇化、文学化,故事情节更加明晰,也有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史记》中记载屠岸贾为报私仇,借弑杀灵公一事,擅自攻袭赵家,杀死了赵朔、赵同、赵婴齐,并灭了赵氏家族。当时赵朔之妻适值怀有身孕,逃到景公宫中避难,在宫中产下一子,屠岸贾派人搜查,被赵朔妻藏于裙带间逃了出来。为避免屠岸贾再次搜查,更为了保住赵家惟一的血脉,赵朔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秘密商定,由程婴假装向屠岸贾告密,说公孙杵臼藏匿了赵氏孤儿,于是屠岸贾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孩子。但实际上赵氏孤儿已被调换,被藏在了深山里,后来程婴顶着一世骂名将其抚养成人。故事最后,景公听从韩厥之言,诛杀屠岸贾,立赵氏后,程婴则自杀以报公孙杵臼。在司马迁的笔下,“赵氏孤儿”的故事表达的是一种忠义仁勇的主题,尤其高扬了信诺之义,忍辱之勇。而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公孙杵臼和程婴的行为来表现的,公孙杵臼为保赵氏孤儿,赴死无惧,程婴为保赵氏血脉,忍受一世背主卖主的骂名。这样的忠义之举成为司马迁高扬的精神范本,也是他根据民间传闻重构故事,甚至增加了许多文学虚构的思想脉络之所在。

 

到元代,纪君祥创作了杂剧《赵氏孤儿》,而故事则主要取材于《史记》,但在司马迁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增益或改变,杂剧更加强化了赵氏一族和奸权屠岸贾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作为赵氏门客的程婴则变成了民间医生,并以牺牲自己的儿子保全了赵氏血脉,他带着赵武投至屠岸贾门下,赵武被屠收为义子,待赵武长大成人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告之其真相,最终合力杀死了屠岸贾,报了一门被杀的血海深仇。在纪君祥的笔下,搜孤救孤的行为被升华了,直接被抬高到了忠奸斗争的高度,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成为忠义正直的代表,其忠臣之士的形象也被定位,而屠岸贾则成为奸权阴狠的代表,其奸佞之臣的形象也被定位。杂剧中,作者更强调忠与奸的较量,强调忠战胜奸的积极意义,故事高扬了为正义而舍生、舍己的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奸邪之人的凶险狠毒,而二者相对比,更突出了忠义的色彩。

 

(二)电影《赵氏孤儿》

2010年,陈凯歌将赵氏孤儿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当今的时代语境下开始被重新解读、重新定义。电影《赵氏孤儿》主要取材于元杂剧,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的构建上与元杂剧相差不大,但在主题取向上却是对历史上赵氏孤儿故事的一次全新解构和重新架构。电影中,《史记》以来的忠义观被弱化,纪君祥笔下强烈的复仇意识也被淡化,不畏生死、舍生取义的忠义勇士的形象也被重新解剖,取而代之的是电影中表达的更为人性的主题。程婴,电影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深深地挖掘出来,所以电影中的献子救孤被描述成了一次阴差阳错,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动献子。面对这样的不得已,程婴充满了内心的斗争和痛苦,电影将这种基于人性的内心冲突和灵与肉的折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程婴在历史述说中的英雄形象被解构得体无完肤,他就是一个被命运捉弄,卷入了政治斗争而不能脱身,在家破人亡后而想要报仇的小人物。再如屠岸贾也不再是奸邪的代表,电影充实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体现了他的恶与善的两面性。电影中赵氏家族权倾朝野,无视君王,连屠岸贾的丧子之痛也不放过。屠岸贾受尽了赵氏父子的排挤,在屈辱中他渴望着无限的权力。但面对赵武的时候,他却流露出了慈父的一面,带着赵武在草丛中玩闹,赵武身陷敌阵,他动了恻隐之心,掉头斩杀敌军,多次有杀赵武的机会,却始终下不去手,这些矛盾心理的展示,正是人性最真实的表达。还有赵氏孤儿赵武,他认屠岸贾为干爹,且深受屠岸贾的喜爱,当从程婴那里得知真相,面对养育之恩和血海深仇,赵氏孤儿痛苦难决,表现出了两难的抉择。但他依然追随义夫出征,归来后,他以命相逼,让程婴拿出救命药救屠岸贾。这些都是人性最真实的表达和流露,人性,不是硬邦邦冷冰冰,是充满了体温的情感。电影试图在善与恶的大框架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元素,使人物更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也强化了体现人性冲突的这一现代主题。电影中,情感与理智、父子情深与灭族深仇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渗透于每一个人人性的表达之中。

历史是发展的,故事的阐述往往追随历史而有变化有发展,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忠义精神的高扬到忠奸斗争的叙述,再到人性冲突的解剖,主题的流变中有着时代思潮的影子,有着历史发展的痕迹。尤其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正是在高扬人性、回归人性的时代语境之下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诠释,对历史人物的重新探究。所以,电影更多地将矛盾冲突放置在了人物的心理斗争上,而非情节的冲突之上。

第7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字 媒介 历史

近年来,很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活跃于荧屏,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历史的影视媒介,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本身的影像记录功能,也为历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那么,既然影视媒介信息可以作为史料来用,那它必然与传统的史料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而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图像学视域下的“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

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和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作为保存历史信息的史料,自然与传播媒介密不可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文献,包括档案、报刊、图书等文字记录的史料,档案、报刊、图书都是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此外,中国古代还将甲骨、竹简、绢帛等当作书写媒介;二是口述历史所基于的口碑材料,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才有了录音方式,这就是广播媒介的功用了;三是反映历史进程的遗迹、文物、战场、壁画等视觉史料,虽然遗迹、文物等无法一下归人具体的哪一种传播媒介,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史料,影视媒介,即电影或电视完全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决定着历史记录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史书文献为主的“文本图像”和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本”。www.133229.cOM

二、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史书对于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证

同属于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各自对应于历史信息记录载体中的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记录与再现历史事件上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分析纪录片《故宫》和历史著述《史记》来探讨这一问题。

历史之首要在于真实,当代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真实性也是其要求之一,这一点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故宫》影片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文物的展现,《故宫书画》、《故宫藏玉》、《故宫藏瓷》基本都是展现文物。《故宫》在宣传中,就将众多文物的第一次亮相作为一大“卖点”,这么多文物的拍摄,除了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美之外,还要牵涉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物作为史料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影片所说的历史确有“出处”。

史料的三大形式在《故宫》中都有体现,文献引用在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在镜头前,讲述李自成是否放火烧紫禁城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原书原文一段“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这一行字在片中用技术特别加亮,以显示出处。可以作为影片文献引用形式的一个代表。

口述史料在影片中也被多次使用,比如在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有关19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的情形,就让93岁的北京居民刘曾富和启功先生讲述当时自己的见闻。为了能让人物口述和历史相互印证,影片在讲述的同时还穿插历史图片和文物。

历史遗迹、绘画、照片等视觉材料在影片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如第一集中的南京明故宫遗址、《燕京八景图》等,以及第十集中拍摄于溥仪退位前后的那段时期的紫禁城老照片;此外,还有影像资料,这是作为视觉史料出现的,如克林顿-西蒙斯在1903年拍下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

如果说影视媒介通过呈现具体实物使得历史真实可信,传统的文字记录则主要通过材料甄别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主要从两方面来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其一是文字史料。其二是实地考证。对于文字史料,司马迁选择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考订、筛选出他认为的可信的资料。作者在《伯夷列传》一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考证之后认为,六艺是可信的文字资料。其二,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很多见闻也是一大资料来源,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和《屈原世家》等章节的时候,就曾亲往孔子和屈原的家乡去探访古迹,采集民间传说。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对于遗迹的考察,在文字记录的传统中依然可以看见基本的史料形式。

三、文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史书的文本叙事

媒介在传播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因为历史是由零散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只有通过叙事技巧,才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其间涉及的其实是传播技巧,而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在这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宫》影像叙事依靠的是蒙太奇手法,这本身也是影视媒介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中配合永乐皇帝诏书解说的镜头,就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升起,这是带有隐喻性的蒙太奇。象征故宫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故宫》在结构编排上也是别有匠心的,各集虽然各有主题,独立成篇。但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讲述故宫营造始末的《肇建紫禁城》这一集开始,先后讲述故宫建筑(《盛世的屋脊》)、宫廷政治(《家国之间》)、宫廷礼仪(《礼仪天下》)、宫廷藏品(书画、藏玉、藏瓷、西洋物品)及博物院建立始末(《从皇宫到博物院》),最后谈及了文物流迁历史(《国宝大流迁》)和故宫大修(《永远的故宫》),从时序性上来说,基本上是顺着故宫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的。

再者。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元素是解说词,保留了文字叙述的传统,在纪录片中配合画面进行画外解说。由于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需要保证学术性,但受到电视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广大受众群的制约,又不能过于学术,因而各集在叙述过程中,很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

相对于影像,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便十分悠久了,而且也有自己的形式与方法。梁启超在《史学导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传统历史的写作有详尽的叙述。他认为历史写作是有体裁的,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于历史“还原”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历史体裁大体包括传记、编年、记传本末体等。纪传体是将历史的核心归结到人,编年主要是利用时间跨度全面记述。西方历史记述在体裁上没有中国如此清晰,大都注重就某个历史时期、地区等进行研究,发展到现在才扩展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管是东方或西方,文字叙述历史都是为了再现历史,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不过同为“再现”,书写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便认为:“历史记述据称是历史过程的确定片断的言辞模式或者标记。但是。只所以需要这些模式。是因为文献纪录片并没有就它们所涉及事件的结构,描绘出一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结构成历史。这种结构后来又被史学家自己“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表现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记述历史存在“再现”,因为有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

说到文献纪录片对于历史的“再现”问题,海登·怀特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就是通过视觉材料与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媒介凭借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图像化直观展现历史的形式,使之与原先文字书写的方式大为不同,由于图像化带来的历史真实性质疑,使得新兴的影像“重现”方式饱受争议。影像方式能呈现历史,源于影像方式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复制”,历史是可以被真实地“复制”出来的,这也就是历史影片创作的一大卖点。这些年的一些电影,诸如《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片中竭力去“再现”古代的历史事件,其服装、建筑、武器、战船等等都尽可能地和历史上的“同期”样式接近,不过影视史学中的文本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进线。

由此可见,影视媒介叙述历史是通过直观呈现、大跨度的蒙太奇叙事,兼有视听娱乐的功能,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地历史“再现”;而文字记述则必须通过严谨地体例记载、材料甄别,来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凭借一定的想象符合历史的因果。从目前的大众传播手段看,影视媒介是主流,因而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西不同史学传统下的文献纪录片叙事比较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也会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结构。而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而西方史家则长于评析,这是由长期的书写记录传统形成的。中国史家往往把个人对于历史的见解融于史实叙述中,要么在后面的论赞中发挥,与叙事分开;西方史家则侧重与分析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海登·怀特在《历史的诗学》中,说西方史学界有这样的叙事传统:将编年史中挑选出的事件编成故事产生了各种问题,史学家在建构其叙事的过程中必须预料到并加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种类有:“这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终会是怎样?”这说明西方史家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式的,与中国传统单纯书写事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故宫》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这一问题。

bbc制作的文献片《辉煌的古代文明》,体现了典型的西方评析性的历史思维。从结构上说,它是按照文明地区来分集的,诸如:《埃及一不熄的生命》、《罗马一终极帝国》、《中国一力量的王朝》等。而在每一集的叙事中,突出的又是评析文明现象,笔者在这里选取一集《希腊一黄金时代》加以分析说明。由于是失落的古代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用一场发生于1687年的战争,来宣告这种文明的毁坏,其中有大量的古迹被毁。接着选取了希腊文明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简单叙述完一个方面的背景资料后,再由专家进行分析。这成为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述方式,画外解说只是一种辅助。

从叙事学上分析,这样的评析是符合因果性的。《故宫》虽然也有建筑、礼仪、政治等分集,但基本都是由文物或者历史事件去牵出背后的历史故事,专门的评析不是很多,基本集中在明代的政治制度、马戛尔尼访华和明清两代宫廷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比如在《礼仪天下》这一集中。谈及英使马戛尔尼来访,并以他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议论中国近代的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为广大民众熟知,显得很新颖。不过,这样的议论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多,往往在一集的最后,作为画龙点睛式地总结性陈述。全片基本上是以画外音叙述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而《故宫》中的专家叙述,基本上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叙述者出现的,成为主体叙述的一种穿插、融合,与西方做法不同。相比bbc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故宫》专家论述部分显得很少。

第8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读《史记》让人感动的还有司马迁的精神,他为了完成《史记》,在监狱中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写下了五十二万字的辉煌巨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宝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欢迎阅读!

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1中国文学家鲁迅以前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近期荣幸拜读,期待将读后的体会与大伙儿共享。

史记勾勒了从黄帝时期至汉武帝年里的历史与本人的所有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去勾勒一个个新鲜的人物品牌形象。其对远古时代传说故事的记述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绘,是古往今来史籍的独一无二的记述,因此其历史调查价值是无穷无尽。但老百姓为什么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以伦比的文学类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出色经典作品,史记能与它一概而论,是一种荣幸,从这当中能够看得出史记的文学类价值是无以伦比的,这也是史记深受古往今来社会各界人物青睐的缘故所属。

吕不韦为了更好地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同意:要是他游说取得成功,便与他共享资源秦国。因此吕不韦拿五百金赠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我觉得子楚十分贤能,是个候选人。因此,华阳夫人与皇太子安国君决策将子楚做为继承者。吕不韦调了好多个婢女与他同居生活,子楚要他们,吕不韦给了他,但瞒报了在其中有一个早已孕期的实情,之后,这一女人生下了嬴政。这时候,安国君继位,没多久,子楚继位,之后,嬴政继位,吕不韦获重赏。

总而言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心态发生了更改:一开始我觉得历史是一种可望不可及而不能侵害的自尊,是史学家才会科学研究的东西,史记离大家凡人很漫长;读过它以后,我认为历史与大家的间距近在眼前,而并并不是那麼漫长,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千家万户家了。例如从项羽的的身上,大家就能看得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性,正是如此他才击败了秦王朝;还可以看得出他不尊重属下,急于求成的特性,这也使他最后迈向衰落。

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全是那样,有优势也是有缺陷,他遭受器重到衰落都是有他自己的缘故,从这当中能够看得出人生道路昌盛之道,这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采。总而言之,以史为镜,能够知盛衰,综合性到现在是:以史为镜,能够知方位。

因此,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一部造型艺术佳品!

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2在看完《史记》中弥子瑕与卫君的故事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悲切之感。人生在事,都脱离不了“捧与弃”这两种形态。可如何使自身不迷失在他人的影响中,清醒地活出自我呢?我认为,当本分行事,对赞与恶都做好自己的本分,便可处之泰然。

君王本分,应理大于情,公正严明。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向我们充分彰显了公平公正对治国的重要。卫君,不应以己情爱,对弥子瑕徇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灭国、商纣王宠爱妲己被灭国。对于君王而言,身上承担的,是国家、是子民。卫君未遵守自己本分,此乃其错。

臣子本分,应严守规矩,切忌逢迎。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对誉非的良好态度。弥子瑕不该倚仗君王宠爱,不顾尊卑秩序飘飘然。“伴君如伴虎”,臣子的本分是协理君王治理天下,而非阿谀奉承谋取利益。弥子瑕未守其职,此乃其错。

君臣和谐相处,更加为君为臣之本分。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魏征是流传千古的君臣典例。魏征辞世,唐太宗言:“征逝,吾失臂膀。”弥子瑕,在卫君过分宠爱他时,并未劝谏卫君,反而失了本分;卫君,在容貌优异的臣子面前未树立出君王威严。君不君,臣不臣,此乃国之弊也。为二人之错。

万事纷纷扰扰,荣辱循环不定。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荆棘满地的。事物前进是发展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使道路坎坷,也要相信,未来光芒四射,希望充盈于生活。因此,一定不要在别人给予的快乐中迷失掉自我,只有坚守住自己,明白自身本分,才可以万事处之泰然。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现今社会,多的是“卫君”和"弥子瑕”。无数因反腐落马的"人民官"、偷息逃税的企业家、还有吸毒害人害己的“大明星”。他们迷失在欲望深渊中,被心性控制住了自己。由此可见,本分行事,才是平安度过生命的最好方法。

人生路漫漫。希望每个人都能恪守本分,对生活中的福祸,泰然处之。

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3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4小时候,爸爸就叫我读《史记》,说这是一本经典著作,我不知道何为经典,只是喜欢书中精彩的故事。如今当我捧起白话版的《史记》,重温书中的故事,细细品味,才真正感受到这本书为何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而在《史记》共130篇中,就讲述了上起三黄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前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等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这本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胸怀大志的的刘邦,勇武过人的项羽,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足智多谋的张良……他们为史记的精彩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胸怀大志的刘邦了,他虽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但却能推翻暴秦,建立了大汉帝国。这是因为刘邦为人厚道,喜欢施予,胸襟宽广。有一次,他押解人去做苦工,因他善心大发,所以将苦工全放了。大家对他感激不尽,与他上山一起躲避。

可见只要你有善心,一定会有人在危急时刻帮助你的。这篇篇精彩的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让你在小故事中,了解大文化,知晓大历史。作者司马迁自幼刻苦好学,积累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在父亲去世之后,他更是立志写作,但当时正处在打仗的时代,李陵因寡不众敌,战败,被俘虏了。汉武帝大怒,要灭李陵九族,大臣们都随声附和,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但他仍然鼓励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就这样司马迁坚持了终于完成了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著作《史记》。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知。“是啊,读《史记》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用心灵去感受,就能悟出其中的快乐,让孩子去畅游书的海洋,去享受那份快乐!

阅读史记读后感六百字左右5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史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读《史记》,我了解到王侯将相的命运浮沉,如《吕不韦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也让我十分印象深刻,它为我们展现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独到的吕不韦的命运浮沉变化;读《史记》,我知道一些经典掌故的由来,如酒池肉林、指鹿为马等;读《史记》,我初窥到古代天文之门径,如《史记》有章“天官书”是专门记载星象的异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读《史记》,我还明白到孝悌之义,如《五帝本纪第一》中,舜这个孝顺、亲近百姓的贤明君主的故事让我惊讶……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从而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具有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学习历史仿佛离我们这些小学生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近在咫尺,与我们息息相关。《史记》也早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家喻户晓。

我闭上眼睛,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写《史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史记》已家喻户晓,十分出名。睁开眼睛看看现在,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还不分时间地玩手机,生活与猪没什么区别。

第9篇:史记的故事范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激情导人。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然后提问同学们,由这首朝代歌,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又想到了哪些历史故事?教师再小结:是啊,我们祖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仁人志士,又发生了多少荡气州肠的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根据祖围的历史写了一本书,他就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了解这本书。(板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学期,孩子们学到了中同历史朝代歌,对中历史上朝代的前后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每个朝代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设计此环节,旨在唤醒孩子们对中历史的一记忆,初步激发孩子们对《林汉达中闰历史故事集》的兴趣。)

2.达标

(1)指导读《序》。读一本作品,千万别忘记读《序》,它能告诉我们关于一小书的许多东两。清你翻至第一页,认真读一读《序》,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如果是自己的书,你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做做批注。(生读《序》)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作者照片)学生交流后教师再总结出示作者简介: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儿童读物作家。出生在贫苦家庭,靠半工半读念完了大学,后又去美国留学,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当了教授。抗战时期,林先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汉字改革,一边编写历史故事,著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等。本书是一部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两大特点,语言上富有口语化,内容上真实性。(板书:口语化、真实性)

(2)欣赏目录。目录部分一共有7页,快速浏览一下,说说你的发现。每个故事的题目都是四字词语,大部分是成语,看上去很舒服,有一种整齐的美。因此这本书又多了一个特色。(出示课件: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板书),每个时间段中间用一幅图隔开。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小结:方便我们查找需要的故事,也方便我们分朝代记忆。)(设计意图:一般孩子看书,总是忽略了《序》和《目录》这两部分,直接进入书的正文部分。其实,阅读这两部分能让我们了解到整本书的许多信息,如作者的情况、该书的创作背景等。设计此环节就是告诉孩子们一种读书的方法:阅读整本书,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序》和《目录》,掌握与该书有关的一些信息,这对尽快进入本整书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是大有好处的。)

(3)欣赏正文部分。(正文部分请同桌一起翻阅讨论)插图—又一大特点:(板书)图文并茂。具体分析:①再看看这些插图还有不同呢!彩色的:重大历史事件;黑白的:故事中的精彩场面。哇,林老先生可真是同学们的知音呐,就怕我们看书累,还匠心独运地安排了那么多丰富有趣的插图,这样的书谁不爱看呢?②还有两幅地图:P153春秋地图、P335战国地图。③你知道为什么这两个时代的作者要安排这两幅地图吗?(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代,情况比较复杂,当时在中国大地上,并列着多个诸侯小国。这些小国各自为王,又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不断挑起与邻国的战争,因此局势不断发生变化。对照这两幅地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故事,了解当时的情形。孩子们看,林老先生是多么细心,为我们想得可真周到!)关注括号:看看括号里都是什么内容?(生字有注音;难理解的有注解,这样读起来就更方便了。)

(4)欣赏故事《卧薪尝胆》。书中有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故事《卧薪尝胆》(出示课件)①先讲讲你熟悉的故事。②读书中描述的这个故事。(P147--P152)。③比较,与你之前熟悉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新的收获?(更真实、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大故事中还有许多小故事)(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设计此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孩子们在自主的合作阅读基础上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本书的编排特点。与以前学过的故事作比较。则更能让孩子们了解这本书语言与内容上的可读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

(5)熟读《编后记》。《编后记》往往是对一本书的内容或写作过程的补充说明,阅读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书。请把书打开到P801页,仔细阅读《编后记》,看看你能不能有新的发现。(重点:“很可惜‘一个朝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师:多遗憾呀!如果林老先生还在,也许我们还可以看到宋朝故事、清朝故事、明朝故事原来这本书可以说是林老先生生命之绝唱(板书)呀,这更显得这本书弥足珍贵。同学们,此时,我们捧着的岂止是林老先生编的一本书,它是林老先生一颗炽热的心!(没计意图:此环节是刈‘孩子们测读这本书的情感的进一步激发)

3.补标

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本书吗?想如何读这本书?怎样才能读好这本书?(达标②)(按顺序;按兴趣;定计划)师:但老师建议这本书要按顺序看,因为《编后记》上有这么一段衍:(出示)“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既然是历史故事,耶就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按顺序看,就能在大脑中尽量形成对整个历史的完整连续性。看书时还得讲究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可精读,也可做一些摘记,或写写读后感,这样,你的收益会更大。(设计意图:孩子们看书往往会凭自己的『剜读兴趣,并不会考虑适合阅读方式。此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明白,读不同的书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