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风险管理规程精选(九篇)

风险管理规程

第1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近年来,企业通过开展标准成本建设、优化资金投向,对于目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在借鉴了前期工程经验的同时,加强了对工程的各项管理与建设,但在现实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中工程财务风险依然存在,本文将从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及如何规避风险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

风险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关键在于如何发现潜在风险,并抓住风险控制关键点,针对工作中管理风险点,我们将从实际工作中对存在的潜在风险问题进行论述:

(一)工程前期费存在的风险

前期协议中存有潜在的合同风险,主要表现在协议不严谨。在与农户签订的占地及青苗补偿等协议,由于签订协议的人员对合同知识的缺乏,有可能导致签订的协议不严谨、不规范,虽然协议不同于合同,但由于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同于其他合同,再加上国家物权法颁布后,居民物权意识的增强,协议的不严谨对以后的合同执行或公司资产管理埋下隐患。

(二)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风险

集团公司按合同性质分类统一下发的合同模版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规避了合同风险,在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两个细节点需要关注:

1、签订合同的必填项如合同的履约时间、地点、方式等,却经常在所签的合同中没有填写,或填写不完整,这很可能造成工程合同无法履行、错误履行、延误履行等风险。

2、合同约定不清晰,在计算费用时应多注意理解、吃透文件内容,规避出现风险。

(三)工程资金管理风险

工程形象进度为工程款支付比例的重要依据,工程资金应严格按照工程形象进度支付,如果工程项目进度款支付缺乏付款支持依据,且工程款支付审批表中对工程进度没有描述,就造成财务在支付工程进度款上缺乏有力的依据,也使得在工程资金管理上存在工程进度与所付资金不匹配的资金支付风险。

(四)工程结算及财务决算存在的风险

工程竣工结算报告及决算报告是反映工程建设情况的综合性文件,是基建单位向生产单位办理资产和债务移交的书面资产,它决定了固定资产价值的正确及精确性,是工程建设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上级公司加大工程竣工决算完成率的考核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工程财务结算决算进度,随着资产寿命全周期资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固定资产主要为在建工程建设完工转资后形成,工程完工后工程结算报告及财务决算报告对形成资产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电网企业的资产设备大部分分布在野外,存放地点分散、使用维护地域广泛、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资产技术和价值信息传递缓慢,现实工作中从财务决算层面上形成的资产卡片无法再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实物管理部门也应参与到实际的工程财务决算中来,实现由实物再到价值的资产管理模式,这样才是我们资产寿命全周期资产管理理念的形成模式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资产和设备对应的基本方式。

二、针对于工程风险关键点问题进行以下规避控制的探讨:

1、工程前期费方面,对于工程征地等前期费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要适当考虑规划到以后电网的发展规模,随着居民物权意识增强,企业征用地方面政府会管理的越来越严格,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支持中,要利用良好的国家政策及当地政府的资源将以后的预留用地考虑在内,尽可能的避免二次征地手续的繁琐及高价的征地成本,减少以后企业的投资成本。

2、工程资金方面,工程资金应做到资金来源清晰、专项资金支付明晰。对于资金的收支,财务与项目管理部门在信息的流通中为单方向流通,资金申请部门与资金支付部门在信息流通上没有直接的联系,若施工、供货等单位未将资金申请表及时的提供给财务部门,可能造成资金申请部门和资金支付部门信息不匹配,如果财务信息化套装软件成熟应用,可以考虑在系统中通过供应商清帐来激活工程款支付并通知基建部门。对目前套装软件能完全应用的情况下财务部可每月将上月工程到位资金及资金支付、累计资金到位情况以报表的形式报送工程管理部门,以便工程管理部门对到位资金做到心中有数、支付资金透明,做到了资金支出有相关部门监督。

第2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规避;风险;成本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对于规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中,工程建设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依靠合同来实现双方的约束,因此合同是企业进行工程建设的首要前提。因此企业要想规避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就必须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利用合同来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利益。

一、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是一种经济法律化的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的重要性,重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同管理可以使企业贴近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合同可以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拥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合同管理对于工程款的结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同是工程款结算的重要依据。

因此,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所有工作都应当围绕合同管理而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合同管理工作也由简单的合同归档转变为参与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项目工作,例如:掌握工程建设中招投标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合同谈判、签订、整理、存档以及条款履行、变更等等一系列的工作[1]。

二、合同管理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的现状

(1)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意识不到位

工程建设企业在具体合同执行过程中,鉴于与业主的某些相依存关系,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管理工作,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另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损失[2]。

(2)关于合同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全

合同的风险评估主要分三个步骤:风险的识别、评审和应对。但是当前的工程建设企业并没有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评审也只是“走形式”,系统地应对措施也没有提前制定。因此在出现风险的时候,企业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企业造成一些不必要损失。

(3)在执行合同的时候,风险控制管理不足

执行合同阶段,工程企业单位或者项目部不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工作,而企业对于业主的主观臆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出现不按合同办事的情况,带来合同风险。另外,一些企业不重视合同的完备性和合法性,甚至约定一些非法霸王条款,导致一些风险隐患存在。

三、运用合同管理规避工程建设中的风险

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周期长、项目种类杂、投资大、变动因素多等特征的企业活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风险,而合同管理能够实现工程建设企业与业主、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约束关系,也是企业进行工程建设的首要前提,所以,要想有效地规避工程建设中的风险,就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工作[3]。

(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合同风险意识

对于工程建设企业的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做好合同风险部署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合同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要不定期的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之熟悉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强化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另外还要不定期进行一些关于合同风险的具体实例宣传,增加每一个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前车之师,后车之鉴,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4]。

(2)建立健全合同风险评估机制

在工程建设初期,企业要依照合同内容,安排专业人员分析合同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逐条整理,同时调查了解合同另一方当事人详细情况。同时,以企业领导为首并与合同有关的部门、法律事务部门一起成立评审组,建立向下依次实现分部门、分公司领导的层层审查机制,最终汇集意见,全面识别、综合评价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依照评审意见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建立全面的合同风险评估体制。

(3)防范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企业要把合同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一一列出,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合同管理人员要详细了解合同的每一个细节,避免在执行和审查时出现一些隐藏的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预测范围外的风险问题,要由相关管理部门按照企业相关流程进行处理。例如,可以签订补充合同等。

(4)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合同管理的网络体系

在工程建设中提高合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时候,也要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细心、认真地处理合同管理中每一项工作。另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合同管理网络体系,使得合同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清晰、明白,包括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

(5)采用示范合同文本

利用示范合同文本,可以规范和约束起草合同,避免合同起草人员由于法律知识或者语言文字的缺陷而使得合同出现漏洞,明确合同的权利、义务。另外,利用示范合同文本作为依照还可以避免出现合同争议。

(6)清晰合同的管理流程,规范合同管理方法

工程建设中的合同管理也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合同管理方法。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一些工程、经济和法律知识。此外,合同管理人员要清晰工作思路、明白工程流程,使得合同管理工作规范,明确。

第3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流程银行;合规风险管理;GRC;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51-03

引言

在2010年的监管工作会议中,监管当局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2012年实行《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定:修订框架》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运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来管理银行风险,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最基础的层面就是落实合规风险的管理,而合规风险的管理又落脚于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每一个流程环节、每一个风险点、每一个员工的岗则的管理,因此合规风险的管理与目前正在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中展开的流程银行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如何将合规风险的管控与流程有效结合,如何在管控与经营发展两者间寻找平衡点,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术落实合规风险的管控,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研究和对策。本文通过对流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和合规风险管理建设为例,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流程银行的建设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和全面风险管控。

一、合规性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及流程银行内在逻辑关联

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指导原则颁布以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响应。合规已成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更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从监管需要和银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都显得十分必要,其重要性都不容忽视。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多次强调指出的那样,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应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现代银行监管的发展,如何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及监管经验做法,加强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合规建设,建立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成为函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总体上来说,合规风向管理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次革新。

1.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首先,合规风险管理涵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五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要素。其次,合规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随着国际银行业对合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到位,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已与银行其他风险一道被纳入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中。最后,合规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全面风险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合规风险是商业银行其他风险产生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导致银行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生成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诱因,所以,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协作。

2.合规风险管理是流程银行建设的需要。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流程银行的建立从根本上将合规风险的管理通过流程这条主线联结起来。将原来分散化、弱关联的合规风险评估、识别、量化、缓释和监控通过流程集中起来,使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反应及时、动态敏捷的立体网络由于合规风险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某项流程活动,因此,流程作为商业银行的微观基础活动,其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对流程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并对流程逻辑进行优化集成,就形成了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路。

同时流程银行的建设过程,也是重新审视流程是否科学、规范、合规的过程,利用对流程的合规评估来达到规避合规风险、精简企业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的目的。商业银行只有树立起流程管理的理念,才能从整体上落实执行力、提高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的质量,这是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基础。正因为流程银行是合规风险管理的载体,而且流程银行正是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改革的重点,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借流程再造这个契机在流程再造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推进,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二、江苏农信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

合规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已得到了国内银行界的普遍认同,江苏农信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其落地。随着江苏农信基层法人农商行的改制进程快速推进,全面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合规风险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江苏农信系统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在理念上,江苏农信提出,合规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由原来的事前、事后管理风险逐步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风险管理,并将合规风险管理建立在以流程为中心、持续测试和持续验证的基础上。因此,江苏农信自2009年以来通过流程银行建设培训、2010年全省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并在2011年逐步推广等系列工作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

作为江苏省流程银行建设两家试点单位,泗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泗阳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的特色——打造以农户、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核心的“阳光品牌”,建设有泗阳农商行特色的流程银行。泗阳农商行业务具有“额小、分散、户数多”的特点,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战略澄清、组织优化和流程优化,改善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有效性,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一)泗阳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

在流程银行建设的过程中,泗阳流程银行与外部咨询方一起利用访谈、调研、讨论、分析等方式对全行风险管控能力进行诊断,对每个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提高银行风险管控能力。

1.打造“1+1”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客户分类分层营销工程。泗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大量的农户、个体工商业户及中小企业。对此,将客户按照六类三级(六类:个体工商客户,种、养、加客户,股东客户、企业客户、股东发展客户、外出务工客户。三级:普通级,优质级,核心级)的标准,对城区和农村客户实行市场细分,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套餐,实行差异化营销模式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和客户资源,对优质客户群体提供高附加值、定制化的服务满足。推出有针对性的“凤还巢”、“安居宝”、“金钥匙”、“中小企业联保通”等信贷业务新产品,目前,该行已形成五大类近30种的产品组合,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可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切实提升了产品服务的竞争力。

2.零售业务批量化处理。通过引入“信贷工厂”和德国IPC公司基于现金流的放贷技术,实现零售业务批量化处理。在打造“信贷工厂”中,该行为农户、具有小微企业性质的个体工商户、大额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研制推出标准化的产品,设计统一的流程化作业模式,对业务环节逐一细分,并根据不同客户类别设计标准化的信用评分指标和体系,进一步扩大信贷覆盖面,丰富业务产品种类,提高贷款发放的效率,降低运作成本。

3.再造核心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该行按照“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的基本思想针对竞争环境和客户需要的变化,从核心流程出发,对银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目前,已经形成“一书一图两表”(即一个岗责说明书、一个标准作业流程图、一张风险点明细表、一张内外规映射表),共有包括信贷、负债、电子银行、风险管控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在内的298个流程图和1 980个风险点库,为下一步流程定型和风险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4.重塑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组织架构。构建 “前中后台相分离,一二三道防线界定清晰”的流程银行组织架构,按照业务、管理流程以及部门职责设定岗位,明确和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要求等, 并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递反馈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快速传递与落实。

(二)建立基于流程银行的GRC综合集成风险管控平台

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目的是主动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合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灵敏有效的合规风险分析评价机制,开发合规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的全流程风险监测信息系统。

在优化流程的同时,该行挖掘流程各个环节存在的关键风险点,利用专家经验法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并对每个风险点标注相应的内部与外部法律、法规及准则,使流程的每个环节对应到银行各部门的各岗位,借助Visio工具把用信流程和涉及部门岗位描绘出来,然后按照上述思路梳理各个关键环节风险点和应对措施,已经对应关联的内外规。清晰的流程图亦可同时展示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其定位。

在优化和规范化后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利用嵌入工作流的IT化GRC综合集成管控系统对银行业务的各流程环节进行实时控制,提高业务效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事中风险管控。该系统平台内嵌了如下功能:我的岗位模块(包括每个员工相应的岗位职责、每天的代办事项等)、流程体系模块(全行所有业务的流程和风险点及对应的内外规)、内外规管理模块(对内外规的识别、管理和分析)等相关内容。通过建立“风险事件管理”的“后评价机制”,对银行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监督、控制,提高事后风险管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RC综合管控系统不断积累数据,按照巴塞尔协议Ⅱ和Ⅲ的要求,推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三、江苏农信试点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通过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流程银行与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实践,江苏农信也在同时深化对流程银行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的理解。通过建立流程银行体系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二者在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将进一步总结加以推广。

1.流程再造与落地,实现公司治理机制流程化落地。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基础和根源。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在银行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关形成一种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股东或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人员组成、作用、责任及应承担的义务决定着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效果。通过流程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流程化落地,一方面将决策流程落脚到IT化的流水线作业上,另一方面将对风险的治理,通过管控系统进行风险和相应的管控人员的匹配。

2.重塑组织架构,打造前中后台三道防线。首先实现前中后台相分离,明确一二三道防线。以泗阳农商行为例,在流程银行建设中,形成的组织架构如下:以前台(业务营销总部,包括公司部、个金部、电子银行部、分支机构)、(授信管理部、信贷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后台以及支持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科技部、监察保卫部、工会)为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和主要风险责任主体;以合规部和风险部为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为第一道防线提供风险管理指导、支持和检查;以稽核监审为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从而构建有效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整个前中后台的相关职能部门构成银行的一道防线,是风险责任的主体,由风险部、合规部组成银行的二道防线负责全行各类风险的识别、监测、计量、转移和规避。

3.整合作业系统,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合规性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类风险,发生频率高,监控难。以泗阳为例的“基于流程银行的GRC综合集成管控平台”中的合规风险控制模块包含了合规支持系统与合规管控系统两大子系统,合规支持系统用以支持日常合规工作,力求降低银行的日常操作风险,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合规管控系统用以动态管控银行的全面风险情况,以增强银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四、基于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1.合规理念内化与反嵌。合规风险理念或者说合规文化是整个合规管理体系的思想灵魂,应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占据首要位置。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使员工深切理解监管要求和规定本身。合规理念应当深入人心,从领导层到高官层再到业务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形成合规思维,使合规理念内化为员工心中的应然意识,在全行上下营造合规文化氛围,人人遵从合规、主动适应合规、合规创造价值,这也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中对合规文化的追求。

2.构建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一是要创建覆盖商业银行各个机构、各个业务条线的合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以集中化的运行模式在各个分支机构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以确保合规风险管理覆盖所有的业务条线,所有的分支机构,所有的产品领域以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组织,使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合规管理流程,不断识别合规风险,并通过不间断的评价保证业务流程的风险可控及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建设,通过合规风险管理系统的流程管理功能、监测功能、支持功能,能够有效整合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的资源,提高管理水平。

3.综合集成风险管控平台的改进方向。泗阳农商行“基于流程银行的综合集成管控系统”采用三层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开发,是当前信息系统开发的主流模式,具有比较好的可扩展性。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采用WWW方式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具有图形化界面、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操作方便等优点;特别对于银行业,其安全性好、保密性高的优点,非常适合银行业的生产环境。该系统目前尚处于小范围、小规模的试运行,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发现各类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平台系统还存在功能有待完善、系统数据库与核心系统数据库接口尚未实现对接等提高方向。随着一定数量的数据积累和运行实践,系统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信息化、智能化优势。

参考文献:

[1] Nicolas Racz. Governance,Risk & Compliance (GRC) Status Quo and Software Use - Results from a Survey among Large Enterprises [C],21st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0.

[2] Nicolas Racz,Edgar Weippl,Andreas Seufert.A process model for integrated IT governance, risk, and compliance management.

[3] GMI Article for Oprisk & Compliance-short[J].GRC,2008.

[4] Marc Dupuis, Barbara Endicott-Popovsky.Top-Down Mandates and the Need for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in China-A Discussion.

[5] 徐振东.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易颜.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中国银行监管转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 陈杰.对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3):22.

[8] 刘满佳.国有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第4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47-2

良好的风险管理对任何行业的经营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更是如此。所有的银行业机构都应当努力改善其风险管理,至于采用何种方法改进风险管理,则取决于银行规模的大小和经营的复杂程度。但毋庸置疑的是,良好的风险管理势必增加银行的价值,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由于银行业面临多种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等。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合规风险的同时,将合规风险与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的关联性一并考虑进去,从而保持风险管理的一致性。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界定

合规风险管理由来已久,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近来的事情。自从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来,标志着合规风险进去正式实施阶段。该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下面根据指引精神对合规风险做出界定。

所谓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所谓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不仅包括由于没有合规带来的直接损失风险,同时也包括了间接损失风险。

合规风险管理指的是董事会下设的合规管理部门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建立相应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合规风险管理的实施和日常监督。具体来讲,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合规政策、合规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合规培训和教育制度。

二、合规风险管理的实施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业务流程、金融工具、经营规模和范围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同时也意味着金融业蕴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并且对监管机构的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挑战。一个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应对这种挑战,风险管理流程会为商业银行管理者提供一个框架,以使其明确地考虑风险敞口的变化,从而判断该机构愿意承受的风险量,并确保有到位的风险缓释措施,将风险限定在可控水平。

为了建立适当的合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首先应该了解其整体的合规风险。银行管理层至少每年在其职权范围对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一份全面的合规管理计划应该是动态的和主动的。合规管理计划应当不断评估因机构增加新的业务条线或业务活动、变更现有经营活动或流程、或者监管规定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评估的流程应包括一份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报告,用以评估这些变化如何对企业的风险敞口的性质和水平产生影响,以及风险缓释、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地将风险敞口限定在既定的水平之内。合规风险管理不是静态的,如果将合规管理是一次性的,则金融机构将面临着合规管理措施跟不上监督变化以及服务和客户变化带来的风险。

银行除了应制定合理的合规管理计划外,还必须加强合规文化的建设。合规文化建设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董事会应确保该机构具有自上而下的合规文化,并且高级管理层要很好地将合规文化传达下去,使每一位员工都知道自身的合规职责,并逐渐将合规意识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在合规文化建设基础上的合规管理计划更容易得到执行。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清晰地沟通渠道,确定明晰的授权路线,这样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利益冲突,使得合规管理路线更为畅通。

三、合规风险管理中的障碍因素

1.合规风险识别与部门协调障碍

要进行合规风险管理,首先应识别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商业银行的合规政策应明确所有员工和业务条线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以及识别和管理合规风险的主要程序。但合规风险识别并不容易,典型的比如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界限模糊,合规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往往交织在一起。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分离相对容易,比较容易界定,但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界定需要理论的支持和一致性框架,这样业务部门才有章可循,更容易去识别合规风险并明确界定清楚合规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其他部门的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2.独立

必须保证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各项措施,这种独立性主要包括确保合规负责人和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职责与其承担的任何其他职责之间不发生利益冲突等。比如合规管理人员不应同时从事业务活动,合规管理应和业务活动分开,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确保合规政策的顺利执行。

3.激励不相容障碍

对于监管者来讲,期望每一家金融机构,无论其经营规模的大小差异,复杂程度的不同,都拥有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框架。但对于管理层来讲,将合规风险融入到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去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因为合规风险通常反映了法律和监管规定的强制性命令,而机构通常认为这些命令不是其经营成功的关键,或认为遵守这些命令的成本代价太大,这便会产生广泛存在于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比如说,银行家们通常会认为管理风险和利率风险对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都会通过此项管理活动控制损失并增加收益。然而为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利益而制定的监管规定通常会加大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报告负担,这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美国制定的《爱国者法案》要求银行将重大交易事项向政府报告,这加重了银行的报告负担。为了解决这种激励不相容状况,监管者应尽量使监管规定靠近市场实际的做法。

4.合规文化建设障碍

银行如果希望其经营业绩发生重大而持久的变化,就必须对其文化建设进行与时俱进的可持续的变革,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银行就必须确定出在新的经营业绩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相关的关键文化因素,这是合规文化建设时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整体相对落后,合规文化建设作为银行文化建设的新领域必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银行在追求利润动机下往往有内在的违规动机,这一点从银行在实际运营中的违规现象以及打“球”便可以看出。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因为监管者或银行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实际做法和市场需求往往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银行的管理者往往会因为业绩增长而受到嘉奖,而不会因为其控制风险能力得到报偿。再者,银行合规文化建设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合规意识的增强,而这正是我国当前社会缺乏的。因而,合规文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

四、几点思考

1.激励不相容问题的解决

针对合规风险管理中的激励不相容问题,我们从立足点及解决方案做以下探讨。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的立足点基于其个别成本和个别收益的对比关系。对于监管者来讲,其立足点往往是基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对比关系的。这种立足点差异必然会导致激励不相容,为了使激励变得相容,也就是说增强银行自觉进行合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监管者应尽力使得法律法规、准则与银行业实际做法相一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参照《巴塞尔协议》制定时所采用的方法,加强政策制定与市场的互动。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违规的惩处力度,使得银行不愿也不敢违规。

2.合规风险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规避的

这一点不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只要银行去放贷就必然面临信用风险,只要银行持有投资组合就必然面临资产价格变动或利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合规风险只要银行对所适用的“规”能明确确认清楚便可避免,但实践中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对法规的认识偏差,有的业务面临无规可循的状态等等。最小化合规风险的具体做法是银行应加强同政策制定者的沟通,以便自身明确理解和把握法律法规,在新的业务出现但相应法规还没有出现时与相关专家讨论其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3.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一家银行如果不注重合规风险管理则注定会在长期内经营不成功,这一点可从巴林银行的倒闭中作为佐证。但即便一家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完善,也不能保证其经营一定成功。这一点可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以及近期美国一系列基金倒闭案中得到启示,这些机构都是在完全合规的情形下破产倒闭的。既然如此,银行业就必须加强合规风险管理,这虽然不能保证银行不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减低发生的概率。

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合规风险

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我国当前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方兴未艾,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新的立法需要出台,如何制定好此种业务的“规”对监管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工具是基于原生性资产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最初的用途是为了对冲风险,但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反而会加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加强对此种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这样对源于衍生工具的合规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操作风险的最广义的定义认为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都是操作风险。一般认为这个定义的范围过大。最狭义的定义认为操作风险就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后勤部门问题,交易过程和系统的失灵,交易过程和系统中技术的故障及技术崩溃。但这个定义仅限于操作过程中,只能体现操作风险的一部分,没有包括内部欺诈、模型风险等其他一些重要风险。因此范围显得过小。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介于中间,正在逐渐为金融业接受,其将操作风险界定为由内部流程的不完善或失败、人力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该定义也包括了在交易具有法律不可执行性时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和信誉风险。结合前面对合规风险的定义,显而易见,合规风险是操作风险的子集。但从实践角度讲,对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则须做出没有重叠和包含关系的界定,这样可防止多头管理以及职权界定模糊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以及明确界定合规风险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业主方 工程建设项目 风险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涉及专业多,及易受外部因素(如政策、经济环境、天气等)的影响等特点,因此,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多、风险影响大。特别是作为项目投资方的业主单位,不仅要对项目建设过程负责,还要考虑前期决策和后期运营的影响。对于业主方而言,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项目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

1.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特点

1.1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事件或状况,一旦发生,会对至少一个项目目标,如时间、费用、范围或质量目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项目风险一般可用损失量C和发生概率P的函数来表示:R=∫(P,C)。

1.2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从认识、识别、分析、评价、处理、监控以及所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风险管理的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上,采取主动行动,合理地使用自留、规避、减轻、分散或转移等方法和技术对活动或事件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合理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预定的项目目标。

1.3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工程建设项目作为集成了多项因素的大型活动,具有涉及专业广、干系人多、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内容复杂、对管理水平要求高等本质。基于工程建设项目的这些特点,可以归纳出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以下特点:

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项目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项目风险若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损失可能十分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1.4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特点

(1)风险管理是与工程管理其他管理职能有机整合。项目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现有工程管理的各项职能,在风险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对现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能的强化,与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HSE管理等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与现有的工程管理体系、制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提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整合其他职能,使风险管理活动落实到项目各项管理活动中。

(2)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须考虑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特性、独特性特性明显。工程建设项目全面风险管理要依据特定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规模、技术专业、工艺程度、工程建设项目类型、项目管理模式以及项目所处地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是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运行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且需要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不断地进行之中,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由于项目具有的一次性、阶段性特点,项目立项决策和设计阶段对项目能否成功有根本性的影响,所以这两个阶段的风险管理是难点和重点。

(5)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全方位风险管理。要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每个目标的风险管理(如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环保等);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每一部位的风险管理(如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制造等);针对建设过程的每个工作环节、针对项目的每个决策的风险管理。

(6)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全员风险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主体、参与主体的所有部门、各部门的所有人员等均须具备风险意识,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基本的风险应对能力、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基本数据信息。

2.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本部分从项目环境风险、项目本身风险、项目参与主体行为风险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2.1项目环境风险

(1)政治环境风险。如政策体系是否完整、连贯、具有一致性、是否透明、政策是否会有变化,政府办事效率高低,地方保护主义是否严重;是否存在腐败现象等。

(2)经济环境风险。如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变动、税种税率的变动、国家宏观规划调整、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物资设备材料供应水平等因素。

(3)法律环境风险。主要考虑相关法律是否健全,条块之间是否有冲突,政策法规是否有变化等等。

(4)社会环境风险。主要考虑项目所处地区是否存在社会治安、社会风气不良,是否存在罢工、群殴、破坏、偷盗等现象,是否了解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

(5)自然环境风险。主要考虑当地的工程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等恶劣气候等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

2.2项目本身风险

(1) 项目决策风险。主要考虑项目立项是否存在不可行因素,项目产品市场是否可能发生变化,项目现金流计算是否失误,实施项目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是否能够满足等。

(2) 项目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资料不正确,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缺陷,使用了不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存在重大技术难题等造成的风险。

(3) 项目合同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条款不完整,合同责任与风险分担约定不明确、不公平,合同条款语义模糊,合同有效期规定不合理等造成的风险。

(4) 项目实施和管理风险。

包括项目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能力不足等风险;原始勘察依据不全,设计方案缺陷、项目变更过多;设备、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人工、材料、设备、施工、安装等费用超出预算或失控;设计不能按计划完成,施工不能按时进场,材料设备不能按时到位,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等;发生保安、偷盗事故等;施工现场发生职业病、传染病等健康事件。

(5)项目试运行与验收风险。试运行方案未审批,试运行所需外部条件不具备,试运行程序与职责不清,验收标准不明确等。

2.3项目参与主体行为风险。

投资者或业主支付能力差、改变投资方向、不履行合同责任等而产生的风险;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技术或管理能力不够,缺乏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不履行合同责任等而产生的风险。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及建议

3.1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分为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管理、应对风险规划和监控风险六个过程。

(1)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指决定如何开始、规划和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规划过程应在项目规划过程的早期完成。

(2)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是指要确定哪些风险会影响项目,并以书面形式记录其特点,并将其特性记载成文。

(3)定性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指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进行评估。

(4)定量风险分析

定量风险分析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概率和损失影响幅度进行评估和汇总的基础上。对定性风险分析过程中作为对项目存在潜在重大影响而排序在先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5)风险应对规划

规划风险应对指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风险;还要通过适当的风险转移安排来减轻风险事件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影响。

(6)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指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和实施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3.2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风险回避: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时,认真分析风险,对于风险发生频率高、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项目不予批准,或采用其他的替代方案。

(2)风险降低:如通过修改原设计方案,或是增加合作者和入股人来降低和分散风险。

(3)风险转移:对于不易控制的风险,业主方一般可 采用两种转移方法:A、通过签订协议书或合同将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或承包商。B、保险。即对可能遇见的风险去投保,这是防范风险的最主要的方式。

(4)风险自留:即使对风险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但总是有一部分风险是不可预见的,因而业主方对这种自留风险只有采用在预算价中自留风险费的方法,以应付不测事件。

3.3业主方风险管理建议

(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业主方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相应管理责任,并设置必要的专门岗位,负责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制、风险管理责任划分,组织和监督风险管理列表的建立、更新和落实,编制风险管理状况的报告。

(2)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

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多、风险因素不稳定、风险的变数大,而且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等,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规范地建立、更新和运用风险列表进行风险管理是进行项目风险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

工程项目组织过程结束后,及时总结项目风险管理成果,为以后同类项目提供基础数据和经验。

(3)借助风险管理机构力量

建设项目业主借助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工程的风险控制,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造成的损失程度。

(4)投保建设工程保险

建设项目业主可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实施中通过工程保险等途径消除或转嫁风险。

4.结论

第6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一、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一)风险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制度与危机管理制度的区别,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危机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施工事故进行预测与预防;而危险管理制度则是在危险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处理,防止事故对建筑项目再次造成破坏。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从项目施工前的计划阶段开始,持续到项目建筑完工后的安全性检验,对于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施工初期是管理成本付出最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进行风险预测,减少风险管理的费用支出,降低工程造价。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功能性设施已经建成,此时的风险管理需要付出相对较高。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多个风险承担责任人,在进行风险承担时要进行风险平衡与制约,防止因为暗箱操作或不公平分配造成付出小而承担高风险的现象。

(二)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虽然还处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引进了较为前卫的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念。将工程项目分成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相应的规定了主要的风险承担责任人,对于每个阶段又配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在使用阶段业主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责任人,通过质量风险保险制度进行相应的规范。由于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在法律和观念上仍旧存在不足。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决策阶段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我国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对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规范,但由于形式化的研究与执行,导致了风险预测等措施不能够客观的反映问题,对于存在的项目风险因素不能够系统地进行预防措施研究。

(二)设计、招投标阶段

项目工程所涉及的资金巨大,在进行设计时,多种因素会造成失误设计或者错误设计导致最终建筑的巨大风险;同时,风险的主体承担责任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承担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项目风险。

(三)建设、使用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风险承担责任方没能在这一过程中突出自身的监督主体地位,导致施工过程中部分设计出现偷工减料、设计不合理等现象,造成项目风险。由于使用阶段风险承担方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周期性维护,导致建筑出现老化和损坏,出现项目风险。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决策阶段项目研究

决策阶段是整个项目建筑过程中,风险承担成本最小的阶段,将该阶段的风险预测工作做好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率,同时保证接下来的项目施工能够有序进行。对于项目的研究,要集中于不可行性研究上。项目建设公司要与风险责任承担方组成风险研究小组,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部分功能进行科学分析与技术论证。例如:在进行决策时,对于提出的功能要求,基于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建筑工艺,要进行不可行性探究,保证建筑过程中该功能能够实现,同时在建筑完工使用时,该功能的建筑工艺能够支撑该功能的运行。决策时可以利用3D建模等技术进行功能模拟,通过在三维模型中多方位观察结构进行技术论证与分析,寻找施工策略,保证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研究小组要充分搜集行业内有关建筑功能的借鉴项目,分析共同点与不用点从多个角度进行风险因素的搜集,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风险指数排序,优先解决风险较大的因素,从而降低工程造价与风险承担成本。

(二)设计阶段风险管理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根据项目图纸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制度进行,对于这一过程中风险承担方不能够承担的风险,可以根据法律所规范的途径,向全社会进行征集风险承担人,通过共同承担风险的方式在进行风险成本有效规避。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建筑图纸进行严格、缜密的风险评估。例如:设计阶段中针对设计图纸,工程师要将项目进行功能划分,对于每个功能分区进行项目功能进行梳理,对于其中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罗列,依据3D建模技术将项目工程呈现在三维立体的模型中,风险承担方要与技术负责人、项目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进行充分的项目研究,将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标注,同时结合决策阶段所发现的风险因素再次进行论证与分析,总结出两个阶段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矛盾点,针对敏感点进行再设计。风险承担方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风险承担,同时设计方要承担相应的设计责任,保证设计阶段的风险对等、利益对等。

(三)施工阶段风险管理

施工阶段施工方与风险承担方要共同组建风险规避小组,对于项目的分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高度的监视。例如:在施工阶段前的准备阶段要设计规范而严格的施工手册,严格规范施工过程中行为,防止因为行为不规范而造成项目分区的质量不达标,或者存在建筑材料浪费的现象。对于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尤其是对于项目分区中重要的功能性项目,保证其能够支撑项目在完工后投入使用。风险管理小组要对各个分区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巡查,针对风险层级分配不同程度的巡查力度。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突出保险公司的主体地位,保证进行风险管理时能够实现规范管理,强化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管理。

(四)使用阶段风险管理

使用阶段,要根据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的管理与维护。例如:在项目建设完工后,风险承担方要与施工方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的安全检测,对于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测试,保证功能性项目能够正常运行,并设置周期性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相应风险管理资金。在使用阶段可以委托相应的风险管理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并向业主提供相应的风险介绍。在建筑项目的保障期内,承包商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制度中的要求进行维护,强化风险意识,对于出现的故障要设置紧急预案,和备用设备,保证业主方的利益。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目前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改进,防止任何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四、结语

建筑公司和项目风险承担方的风险认识不足、建筑施工技术不强等问题造成了项目风险的出现。通过对于设计、实施、招投标等阶段进行严格、规范的控制,保证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实施,规范建筑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希望通过本文的措施介绍能够引起业内的关注,强化风险管理,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内的整体建设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飞,戚安邦.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10(2).

第7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投标风险

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做好应对措施,规避潜在的风险。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应该加强风险的管理力度,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好工程经济中的风险。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预测工作,应用在工程经济管理内,以免影响工程经济管理的效果,促使工程经济管理能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一、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

工程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风险有4类。(1)投标风险。投标是工程中的决策部分,投标中信息缺失、提价失误等,都有可能引起经济管理风险。一旦投标出现风险,就会扩大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类型,后期无法获取高价索赔,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发生率。(2)合同风险。合同中内容不明确、条款不完善,就会出现风险漏洞,或者埋下风险隐患,很容易引起经济风险。(3)成本风险。工程中的成本超过预算标准时,就会引起风险,导致投资过度增加,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4)质量风险。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材料等因素,都是引起质量风险的因素,再加上工程经济管理上原有的缺陷,就会引起质量风险,不利于工程经济管理的落实,诱发质量问题。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原则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中,构建预防机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督工程中的经济风险,一旦发现经济管理风险,及时启动预防机制,避免管理风险扩大。(2)工程根据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制定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方案,针对管理中的紧急风险,实行预防控制,降低工程的经济管理损失。(3)工程经济管理中,针对风险构建成套的风险预防流程,同时将工程经济成本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预防方面,应严格遵循原则,按照原则中的规定,落实风险预防,处理好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表现出多样化、潜在性的特征,结合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和预防原则,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1.准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

首先,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明确工期和效益的关联性。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过分注重工程进度,忽视了效益。所以,在市场环境中,工程经济管理要准确认识到风险,注重工程的效益建设,才能减轻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压力。其次,在风险认知过程中,要明确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在经济管理风险应对方面,落实风险应对技术,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实行比较,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如果发现工程经济管理中有风险,就要立即作出反应,解决好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最后,在工程经济管理的认知方面,考虑风险应对处理,促使全员树立风险意识。在工程经济管理中,合理组合其质量、进度、成本等因素,保障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实行社会和企业的效益统一。风险意识在工程经济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落实风险意识的作用,以便提高风险应对的水平。

2.完善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体系

第一,根据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构建组织体系。为了保证工程经济管理招投标的合理性,要在组织体系中,成立设计部、营销部,便于加强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控制力度,要求工程经济部直接负责成本的预测,实时监控工程经济中的管理风险,不仅要求工程中的分公司、子公司都要遵循组织体系的要求,还要对风险管理的机构配置专业的人员,以此来体现组织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二,站在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应对的角度上,区分工程中的管理层、作业层,完善工程经济中的管理承接,杜绝发生管理风险。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对应方面,要求各个部门参与到管理中,合理安排材料采购、机械采购、资金运转等,规避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还要评估工程中潜在的风险,落实好风险管理的工作。第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处理时,引入内部控制与竞争机制,用于监督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漏洞,预防风险的发生。例如:我国部分工程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专门的内部监督体系,配合竞争机制,可以在工程项目内部实行竞标,将外部单位的投标引入到工程企业中。在此基础上,明确工程经济的盈亏,防止经济管理上发生风险。第四,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体系中,强化内部的物机体系,科学发挥规模采购的优势,辅助增加工程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促使工程企业内部形成自有的配送网。在经济风险管理方面,首先,降低材料的成本;其次,降低采购的风险。物机体系在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中,可以较好的利用工程中的内部资源,构建材料周转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内部的市场,进而强化管理与服务,降低工程企业对外部的依赖程度,减轻管理风险的压力。

3.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处理措施

第一,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应对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投标报价的整体水平,比较各类招投标方案的经济效益,需要根据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工期、合同等因素,测算出工程经济管理的成本,结合招投标公司提供的报价,专门成立经济评审小组,进而为招投标提供有效的依据,既可以预防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又可以处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第二,工程在经济管理风险中,建设企业定额,结合责任成本管理,成立定额测定机构,促使企业的定额能列入到工程日常的管理内。强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重点在工人、材料和机械方面,推行限额控制,落实动态管理,加强管理控制的过程,降低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第三,工程经济管理中,为了降低风险,可以专门培养外协劳务队,严格按照技术、资金、业绩上的指标,分级注册外协劳务队。要求外协劳务队熟悉工程中的工作内容,遵循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完善工程经济管理的过程,利用外协劳务队,减少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第四,经济管理风险中,要严格管理好合同与建设的过程,利用合同的方式,明确好工程参与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通过合同约束工程中的经济管理风险,规范工程合同的应用。工程建设过程的风险控制,强化索赔意识,防止建设过程中有索赔风险。

四、结语

我国工程建设比较复杂,在工程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大量的风险,如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等,均具有不确定性,明确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根据预防原则,规划好风险的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消除工程经济中潜在的风险。工程经济管理中,落实风险应对措施,把控工程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规范好工程建设,加强经济管理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彭惠芸.浅谈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3(26):99-100.

[2]张群伟.浅谈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四川建材,2011(4):284-285.

[3]杜娟.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J].时代金融,2012(27):70-72.

第8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从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化流程、保险担保制度、行业咨询服务等四方面概括了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从政策体系构建、试点示范推动、行业交流平台搭建、保险担保市场培育等四方面总结了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点;在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经国内外实践证明的有效市场运作模式。EPC模式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入了市场机制,同时也为其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合理实施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实践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领域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EPC模式的特殊性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特征的差异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因此,探索符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自身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必然。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结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分析,探索适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模式,以期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效率,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

1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

伴随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大规模战后重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经过60多年的探索,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化流程、保险与担保制度、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1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序开展设立政策法规来保障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是英、日、美等国家的共同特征。英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层次分明,分别设有法律层、行政法规层、规范标准层和操作指南层4个层级,利用逐层细化、各有侧重的条款规定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提供法治保障[1]。日本注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其在1999年颁布的《住宅质量保证法》中对住宅项目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实施流程、责任划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在风险管理责任划分方面,该法案不仅指出了项目风险管理参与主体及各主体应当承担的风险责任,而且还精细到各主体所承担风险责任的具体时间,避免了因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导致的其他问题。美国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强调联邦与各州政府的协调配合,联邦政府负责制定风险管理实施标准。而50个州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体的实施要求,联邦与地方政府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1.2规范的标准化流程指导风险管理具体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得益于有效的运作流程,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规范中对其操作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规定,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导。英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在其1996年制定的《风险管理第三部分:技术系统风险分析指南》中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进行了标准界定,将风险管理过程按顺序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督4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各阶段整合于风险管理框架当中,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动态循环。德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范关注对风险管理流程的精细化界定,具体体现在对项目风险划分的不断细化,风险管理流程的逻辑化及风险评价机制的严谨化等方面。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合作制定的《风险管理标准》将风险管理流程划分为风险管理目标与环境的定义、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4个阶段,强调风险管理流程的全面性,并要求覆盖于项目管理全过程[2]。

1.3完善的保险担保制度强化主体风险管理意识工程保险与担保是实现项目风险转移的有效途径。国外利用完善的工程保险担保制度强制要求各类工程参与保险与担保,强化了主体风险管理意识。美、英、日等国的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具有多重强制的特征。例如美国在推行工程保险与担保方面实行政府、银行、市场的“三重强制”保障制度,即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承包商购买保险和信用担保,银行通过设置贷款门槛要求承包商参保,而在招投标过程中,没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承包商将会在竟标过程中被淘汰。英国和日本分别设立了信托基金担保及同业担保等工程担保制度,通过立法、行业限制等多重途径强制要求承发包双方参与信用担保[3]。此外,美、日、英等国在工程保险与担保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如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权和监管机构。而日本实行由大藏省银行局控制的集中单一式监管体系等,政府合理的监管体制是强制性保险与担保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1.4高效的行业咨询服务推动风险管理健康发展第一,发达国家分类齐全、层次分明的行业协会为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层次分明,设有信息服务协会、专业服务协会、教育培训协会三类二级协会,每一类二级协会下面又设立了更专业的服务委员会,不同层级协会通过相互配合共同为风险管理提供经验交流、技术开发与人员培训等服务。为了推动风险管理的健康发展,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设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木工程风险管理协会。全国性风险管理协会提供人员培训、标准设立等服务。地方性风险管理协会承担技术咨询、市场调研等任务。全国性与地区性协会分工明确,并定期举办风险管理学术与业务交流活动,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发挥了有效的助推作用。第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的风险评估、保险咨询等技术支持,借助于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有利于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英国拥有庞大的保险中介市场,现有3200多家独立的保险经纪公司,其数量是英国所有保险公司的4倍,主要提供保险事务的咨询与销售、风险管理与安排、风险价值评估等业务。美国的保险中介市场形成了以保险人为主体,包括保险经纪人、公估人和保险直销等四种模式的多层次、多类别的保险中介服务体系,负责解决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并为工程项目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与监控服务。

2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现状

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借鉴国外经验,在政策体系构建、试点示范推动、行业交流平台搭建、保险与担保市场培育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2.1构建多层次政策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实施随着我国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实施。(1)横向视角。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拟定了不同类别项目的风险管理操作规范。例如,2000年原建设部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翻译国外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起草了《关于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报告》。原铁道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印发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路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方法》,对各地方铁路部门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分别对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工作流程、风险因素及控制原则等做出了详细规定。(2)纵向视角。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政策与操作指南,如四川省建设厅2009年印发《规范建设工程造价风险分担行为的规定》强制要求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等模糊性语句。上海市2013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提出“主动控制、主动管理”的风险管理思想[4]。多层次的政策规范体系不仅体现了我国各级政府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更为各地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

2.2推行试点示范工程,探索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我国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分别通过设立风险管理试点城市与示范工程来推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大连、兰州等不同区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或省份列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试点地区,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在以上这些城市中逐渐涌现出了如“上海模式”“福建模式”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等大型工程项目中的成功实践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其中由天津大学主持的“三峡工程风险研究”课题系统地分析了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策略,是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成功典范[5]。事实证明,风险管理试点示范工程的设立,不仅是有效吸收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成功经验的重要手段,更是催生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

2.3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促进行业交流是推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国各类建筑业协会积极与国外相关组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为风险管理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2009年经由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会。该研究会主要负责开展各类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学术科研咨询活动,加强与国外相关科学技术团队的联系与协作,推广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相关技术,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等工作。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该委员会定期与美、日、英、法等国家的专业学术组织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与业务交流活动,通过归纳、总结、借鉴国外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的经验,为我国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等重要组织在其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及与国外其他行业协会开展的项目管理学术交流活动中也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重要议题,为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2.4培育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推动风险管理市场化发展利用工程保险与担保措施转移项目风险是国际通用做法,我国各级政府重视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培育工作,为项目风险管理引入了市场机制[6]。1999年原建设部颁发的《关于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以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之后在2004年原建设部颁发的《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原建设部与保监会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均为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国家大力推动保险与担保市场发展的背景下,各省、自治区分别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发展的政策。例如广东省建设厅明确提出自2005年起,所有新开工房地产项目必须实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上海市建委提出“共投体-共担体”的工程保险新模式等。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建筑市场工程保险保费从21.24亿增长至82.74亿元,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积极发展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总结,分别对国内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

3.1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具有其各自的独特差异。共性体现在二者均具有项目的共同属性,具有相似的项目组织结构,类似的项目管理流程。而差异性则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传统新建建筑不同,其目的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节能改造技术对该建筑进行改造,以期在保证原有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居住舒适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这一特殊属性明显区别于一般工程项目,但复杂的施工技术同时也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以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更难以识别管理。第二,由于建筑节能改造的正外部性特征,传统的节能改造均以政府为主导,而EPC模式的引入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向市场化发展过渡,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既有建筑节能节能改造的实施效率,可以说EPC模式的引入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高效的内部驱动。然而,EPC模式的内涵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需要为业主提供包括设计、施工、融资、节能量检测等一系列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在与业主的合作中承担了项目绝大多数风险[7],而一味地将项目中的大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中一方的做法却严重影响着项目整体绩效[8]。因此,合理的风险共担对EPC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整体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存在以下三点困境:第一,节能改造项目施工程序复杂,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均是项目风险的源头,众多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给项目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为组织间风险的合理分配设置了诸多障碍,如何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保证风险与利益的对等是提高项目整体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第三,对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主层次上的主体———节能服务公司与业主来说,由于双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对称,业主通常占据主动地位,业主在节能改造过程中的信息隐藏以及用能行为的不规范为节能服务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主体行为风险,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综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项目风险管理的诸多实施困境,在考虑项目特性与风险管理实施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更具有重要意义。

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关键

借鉴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可得到如下启示:

4.1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为风险管理奠定实施基础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复杂、风险配置不均衡,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了大量风险,这种风险分配方式必然会影响项目管理效率与整体效益的提升。故利用强制性、更加精细化的法律法规及合同文本明确界定主体风险承担责任,是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

4.2推行保险与担保制度,为风险管理引入市场手段利用市场化的保险或担保措施转移项目风险是当前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种类更为复杂,仅靠项目各参与方有限的风险管理措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故推行保险担保制度可以为既改项目的风险转移提供有效路径。

4.3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层次复杂、风险因素众多,设计一套囊括所有主体与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流程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与驱动力,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总结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可以发现,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市场手段为驱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措施均为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借鉴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功经验,结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分析,分别从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推行保险与担保制度、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达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卫.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49-52.

[2]刘笑霞,李明辉.英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企业风险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140-143.

[3]阎长俊,张新卓,金洁.英国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对我国建筑业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5(6):91-94.

[4]江勇.基于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韩江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展望[J].中外建筑,2012(5):131-132.

[6]李飒.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布局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6):102-104.

[7]续振艳,郭汉丁,任邵明.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12):100-103.

第9篇:风险管理规程范文

(1)电力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大都实行"建管合一"的方式,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项目,即由投资方自己组建公司,项目的筹划、融资、建设、运行、经营等负有全部责任,项目管理的层次一般为"投资人--项目法人--承包商"。这种"建管合一"开发方式项目使电力企业既要要履行项目法人的职责,还要代行建设管理单位的职责。导致了"建、管、用"难以区分,难以产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管理才能,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同时,我国目前电力行业项目管理基本上采用的三方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业主分别与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和供应商签订承包合同,同时聘请监理单位承担工程咨询任务的工程监理制与三方管理模式,实践中,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工程监理主要在施工阶段,而且重在施工质量控制,而对于其他施工监管较松,这就导致不能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管理,往往忽视对投资和进度的管理,造成了最终项目实施和目标脱节。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电力行业是一种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不像其它行业那样竞争激烈。电力建设项目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单位多,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来说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更大。而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电力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意识不强,把风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不确定性"或"偶然性"上,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种淡薄风险管理意识不能有效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也不能对电力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更不能保证工程的科学合理性,增加了施工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

(3)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不高,险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严重缺乏,在电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一些风险事故不断出现,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从外部制度环境上进行约束,在工程项目全周期都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来保障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的管理过程,用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唤醒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发展。

(4)缺少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工程中得到的各类风险管理信息,并对这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记录归档等工作,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集成化、动态化,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高效率和实用性,使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但由于因为中国电力行业的国有性和垄断性,电力行业长期是一种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管理结构,工程项目建设业务也是利用电力企业内部特性或行政手段来处理,管理者对风险管理重视的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电力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缓慢,缺少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难以对风险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使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

2解决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创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减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进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必须适合电力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管理方法应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管理体制下手,借鉴国内外先进项目管理经验,构建电力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明确管控目标,规范国家及电力行业管理标准。

(2)增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虽然只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却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策略、措施的成效,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电力项目建设风险的认识、了解和宣传,对电力项目建设风险本身尤其是风险特征要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电力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必须消除侥幸心理,对项目建设风险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灌输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机制和内容,把风险意识应融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3)建立有效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是工程项目业主(投资商)、承包商、咨询(监理)商,还是设计商等,都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风险,建立有效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利用制度、法规对各方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形成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通过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都的资格准入制度来规范电力建筑市场,利用建立与风险管理相配套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财务成本控制等制度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同时,对某些风险较大的或投资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以法律、法规形式实行强制保险,以规避风险。

(4)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以风险管理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持,可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辩识、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流程的再造,就可建构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动化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分析、传递相关的电力项目风险信息,使电力企业管理层及时做出决策,从而有效地管理和避免项目建设风险。所以,加强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构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重中之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