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业信息化范文

行业信息化精选(九篇)

行业信息化

第1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第2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汽车行业管理软件创新产品奖

用友eWorkshop是新一代数字化经销商专家助理系统,支撑经销商业务运作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经销商提供专家助理,快速提升主动服务能力,帮助服务顾问迅速成为服务专家。

用友汽车研发的数字化精益车间管理系统——eWorkshop是专为汽车行业4S店量身定做的一套高科技应用软件,该软件可以协助汽车销售企业快速、高效地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全面建设。它所承载的是先进的销售、服务管理理念,由优化的业务流程所贯穿,由具备高度扩展能力的软硬件及系统架构所支撑,是真正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体系。

eWorkshop是新一代数字化经销商专家助理系统,支撑经销商业务运作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经销商提供专家助理,快速提升主动服务能力,帮助服务顾问迅速成为服务专家。

eWorkshop为业务服务的同时,可以为主机厂商带来以下价值:帮助主机厂商巩固DMS的先进性,保持对竞争品牌的领先优势;保持主机厂商售后服务品质,增强品牌美誉度,扩大企业影响力;实现主机厂商售后维修业务IT系统全覆盖,建立售后维修业务数据科学收集、汇总平台。

eWorkshop为经销商带来以下价值:通过可视化、移动化管理,帮助经销商实现售后服务精益化;为经销商增加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使管理层科学决策;实现维修过程透明化,增加与客户的业务接触点;增加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提升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增加服务利润。

此外,eWorkshop还可以使车主享受到更快捷、便利的服务,提升车主尊荣体验。

作为高科技软件产品,eWorkshop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在技术创新方面,该系统具备如下特点:使用和集成RFID、视频图像识别、短信、视频监控、LED等技术;基于J2EE三层技术架构;产品功能涵盖整个售后服务流程;产品业务匹配能力高于经销商要求,具备引导客户的作用。

eWorkshop具有以下特点:利用看板原理,可视化管理售后维修业务;利用专有高科技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传递;利用Web、移动设备增加客户与业务接触点。eWorkshop的产品理念是:消除浪费,增加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提升效率来达到对车间的优势管理;标准化维修业务;

第3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2007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变革: 从产品形态看,向整机和成套装备发展; 从部件专业生产方面来看,向高精的高端产品发展; 从组织形态上看,向集团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这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直接要求制造业信息化向支撑这些需求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些新的需求,系统开发和技术服务则是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让致力于制造业信息化的人士强烈感受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信息化从企业内部向外部转移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兴起,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日益从内部信息化诸环节向外部管理信息化转移,与产业链、与消费者、与社会信息联系日益紧密,对信息网络和应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从全球来看,世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内向外”的道路。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从功能自动化(CAD、CAM、CAPP、MRP)起步,经历了信息系统集成(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生产过程优化(如CE、BPR)等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国际制造业出现了以虚拟制造、总装制造、转移制造、全球协作制造为标志,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心开始向外部信息网络化全面转移的重大变局。

在“全球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促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企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主体企业在初步完成内部信息化后,由于产品设计、企业管理、企业协作等方面创新的需要,对外部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十五”期间已经呈现明显的由内而外的“外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方面的信息化受到企业的重视。

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出现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产业电子商务(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针对消费者个体的综合消费电子商务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化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外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外部信息化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对制造业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升整体水平

在过去“九五”、“十五”的基础上,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在经历了萌芽、成长阶段后,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现阶段要求在过去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亟待提升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1.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围绕着产品的生产来展开,主要包括全新产品和定制产品。现阶段,制造业信息化开始向整机制造时代的方向发展。同时,制造业信息化也面向专业化零部件加工及其基地建设方面发展。整个零部件要求具有非常高的鲁棒性,以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2.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向着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公司都在围绕企业的协同合作进行工作,以增加集团化的管理能力。通过构建集群化的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制造平台,带动ERP向集团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3.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高资源消耗的国家。节能、减排、降耗是一个生产系统是否合理的重点衡量指标。因此要求建立很好的执行管理系统,面向投入产出评价的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支持系统,以带动MES向该方向发展。

4.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来看,要求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具有对市场快速的响应能力,具有面向客户需求管理的销售管理的协同服务能力。

5.制造业企业开始注重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机制,使企业对运营的评价产生了对运营效率的注重。商务智能系统对企业各数据给出分析和评判,带动了新型商务智能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向效益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6.服务化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应用对象为中小企业。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提供制造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和业务集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应用和实施模式。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广泛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也在逐渐由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转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以支持企业间业务过程协作和企业内核心业务为服务内容,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7.协同化使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环境中,实现制造业产业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使企业能够优化配置全球制造资源。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广泛应用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信息化集成应用、协同工作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面向成套产品创新开发能力、集团化协同管理能力、企业综合治理能力提高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是2007年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工作重点,并将影响到未来。2008年,制造业信息化也将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

第4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烟草行业企业;内涵;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0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Tobacco Industry

Cai Chaoyi

(Fujian Tobacco Company,Quanzhou Company,Quanzhou36200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on tobacco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processes to bring integrated,digital,intelligent,electronic and network-based,the traditional form of the tobacco industry,the management has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the tobacco industry,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 the tobacco industry,companies ne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finally,proposed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tobacco industry enterprise.

Keywords: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Tobacco industry enterprises;Content;Necessity;Strategy

目前,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已经进入集成的数字化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集成,即纵向的行业决策、管理、生产经营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集成,横向的农、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二是数字化,即对业务、管理用数字加以量化,通过数字量化,实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一、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管理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其经营目标、以适量投入获取最佳效益、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而有效利用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过程2.信息化管理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3.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渐高的。这一动态过程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烟草行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应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是烟草行业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的管理手段,它更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应用。对烟草行业企业提升竞争力,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一)是企业战略规划的牵引。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烟草行业企业战略执行力、推进战略升级、有效解决战略落地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烟草行业企业培育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在整合自身资源过程中,明晰战略规划执行中的运营组织架构,将纵向运营管控思路与横向一体化的运营流程融为一体,带动公司管理从战略、组织、流程到绩效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打造核心能力,把握住新的发展饥遇,参与行业整合,实现企业战略升级,进而形成适应企业业务发展要求的现代运营管理体系。

(二)是企业内部管控的需要。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内部管理控制中强大的管理工具。将先进与合理的管理思想与经营理念清晰体现在业务流程与岗位职责中,在管理要求和运营流程的执行中,实现有效分权与管控的合理平衡,体现对过程的有效监控与纠偏改进,保证运营思路与管控要求被正确执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是保证数据真实准确的可靠工具。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烟草行业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信息化管理,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生产线上的关键数据可以由计算机自动采集上网,数据传递工作可以交给铁面无私的计算机来做,高层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穿透中间层查询底层数据,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信息网络在第一时间传递到授权掌握信息的人手中,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及时性。

三、烟草行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就是要使得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的成本达到最小,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强的竞争力。依据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当前影响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提高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做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烟草行业企业领导人要增强信息化意识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重大事项亲自决策,重要工作亲自办,人力、财力要保障,坚定信心,建立“一把手力行、责成重点组织实施的保证体系。第二,制定和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的内部标准和有关规章制度,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第三,建立企业内部单一的可拓展的网络平台,确保各管理系统的相互对接及兼容,采用先进高效的互联网连接技术,进行网联。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过滤网等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二)充分分析和规划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选择信息化平台之前,烟草行业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虽然很多烟草行业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但还处过渡阶段,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烟草行业企业在构建信息化平台之前,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诊断和冷静的思考。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涉及的范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有一支高素质、过得硬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正确运行,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烟草行业企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信息系统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同时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把员工培训成优秀的管理人员、合格的网络维护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使他们成为既懂业务,又懂得软件使用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四)进行组织结构的转变。扁平化管理上的信息化,缩减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信息化使人事、财务、项目实施等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环节更加透明,这必然要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经济利益;信息化为烟草行业企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中层干部面临位子不保、利益受损;另外,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他们自身素质不足更充分显现出来,结果就对信息化进行百般抵制;有些职工可能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操作方式不适应而遭到淘汰,因而对信息化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实施管理信息化之前,必须进行组织上的准备。把原来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便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

(五)实行开放式的企业信流。首先,烟草行业企业要广泛宣传可以公告的企业信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信誉,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一个企业信息化实施后不为社会和市场所熟知,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因此通过广泛宣传,让外界都能熟知其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所带来的成果,能使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迅速得到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和认同感也会油然而生,更加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通过开放式的企业信息化经营,促进和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对外开放要同外部环境相协调合作发展,充分利用国家为企业信息化搭建的各种平台,与外部环境多沟通、多交流。通过开放,使烟草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互动机制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及管理更加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培养顾客的信息化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会计数据 业务数据 一致性核对 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业核对与电信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业核对,“会”即财务账面数据,“业”即业务系统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账面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进行一致性的核对工作。会业核对是电信行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期核对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与财务账面数据,建立对应收用户电信服务费、用户预存服务费、各种卡类预存款和用户押金等数据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与业务系统核对一致的逻辑检查程序,并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及确定处理、对相关系统数据进行调整的过程。

之所以要进行会业核对工作,是由电信行业的特点决定的。电信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由于其自身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内部IT系统的建设迅速,基于生产管理的业务系统相对较多,信息化程度较高。庞大的信息化系统极大的促进了电信行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同时繁杂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1、围绕电信企业财务ERP核心系统的业务子系统较多,非常分散,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提取维度不同,共享困难。 2、各个网络承载的平台相对分离,系统之间功能界定不够清晰,造成数据传送过程中的缺失或重复。3、部分业务系统的数据可以直接导入到财务ERP系统中生成会计分录,但是系统之间接口尚未实现自动化,需要人为干预和调整。4、大部分业务数据导入到财务账面以总额显示,没有明细信息,更加清楚的债权债务关系只能在业务系统中进行查询。5、各个业务系统费用计算规则不同,出账时间点不一致,尚未实现系统间无缝链接,存在时间性差异。6、市场销售部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政策,业务系统不能支撑予以支撑,只能在系统外手工操作,信息缺乏有效监控。

鉴于以上信息系统的缺陷和漏洞,电信行业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会业核对工作。通过对财务账面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核对,发现、分析、追踪并解决差异,既可以促进业务与财务的融合,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规避重大的系统风险和经营风险;又能够准确核算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收入等会计科目,从源头上核查会计科目列支的规范性,夯实电信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状况,确保财务报表如实反映企业营运水平,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促使其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电信行业会业核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日益显著。会业核对作为电信行业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方式,受到了各个电信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成为电信企业内控评审、风险测评、审计检查的重点,也已经成为国资委、监事会、审计署、外部审计师监督审计的重点。

会业核对工作涉及到电信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市场营销政策、营业处理、系统支撑、库存管理、财务核算等五个工作领域,涉及到财务、市场销售、信息化、产品创新、运行维护、网络管理等多个部门。目前纳入会业核对范围的主要是用户欠费、用户预存款、用户押金等三部分内容。通过努力,电信企业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核对方法,着重解决核对差异,基本实现了会业核对的相符。同时在核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用术语多,取数口径不统一

要进行会业核对,就必须先将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对接和翻译;但是业务系统专用术语较多,财务侧核对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其蕴含的财务意义;而业务侧的人员由于不了解财务核算规则,也无法及时反馈相关建议。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双方取数口径不统一,核对人员仍在单线工作,尚未真正形成合力。

(二)重视余额的核对,忽视过程的跟踪

电信企业在进行会业核对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重视对账面期末累计余额的核对,忽视了对当期增加和减少中各个明细项目数据的核对;这就形成了“事后控制结果”的局面。不对增减变动进行详细核查与分析,就无法得知在信息系统和经营业务的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无法对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改造,无法切实防范重大的经营风险。

(三)核对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电信行业的会业核对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发起,借助反向追踪的差异分析处理手段,使财务和业务同步发展,该项工作的牵头和协调职责一般都在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相对比较积极主动,业务系统测人员参与核对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够,而且个别核对人员对信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和系统固有缺陷也缺乏详尽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很多系统侧差异的原因无法进一步探究,影响了核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会业差异的处理过于草率,前清后乱

由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及外部加强审计的要求,电信行业日趋重视会业核对工作,纷纷采用加大考核力度等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对差异的处理不够谨慎,过于随意:在没有彻底核查清楚导致差异的原因之前就将差异进行了调整,这极易掩盖由于制度、流程设计不合理,执行不到位或者执行差错产生的差异,掩盖企业运转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无法实质性解决导致差异产生的业务与系统管理问题,也造成了差异的前清后乱,持续延伸。

第6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有线电视行业;信息化管理;策略

1有线电视行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加速,有线电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格局。有线电视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线电视行业运营商充分借助信息化管理技术,挖掘电视行业的优势,加快转变经营观念,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与发展[2]。有线电视行业逐渐实现了资金、规模、产品和营销层面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在有线电视行业管理中得到有效发展,促进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所以,有线电视行业在社会大环境发展趋势下,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有线电视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2有线电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

当前,很多有线电视企业在自身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尚未结合自身运营的特点进行战略布局和管理规划,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在实践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前馈运营管理上存在不足,信息化管理对于行业后期的运营上存在管理不足,直接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区域性的人力、财力等都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投入。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运营管理,运营商无法自主地掌握自身的管理方向与模式。

2.2信息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

有线电视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技术层面上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信息化管理软件相对来讲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在实践操作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3]。出现操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营企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指导,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上存在盲点。尤其是对于有线电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理解、技术运用等信息化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3信息化管理队伍素质较低

有线电视信息化管理主要需要大数据人才实现数据整合与分析,从而实现科学导向与科学分析的目的。当前有线电视运营商的信息化管理主要立足事务性的管理,管理数据与结果缺乏相应地保障队伍落实,严重影响到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强化人力保障是有线电视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3加强有线电视行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3.1强化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有线电视运营商应该不断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新时期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认识。借助信息化管理可以推进有线电视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运营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重视全面提升企业运营信息化管理,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在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发展中,必须充分保障自身管理的先进性。从战略发展层面实现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强化运营特点与市场需求特点,实现管理创新与自主管理的格局。因此,重视有线电视运营商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是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2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

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一样处于不断变化与更新状态中,在有线电视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快企业战略更新。在信息化管理进程中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经营发展方向,制定出与现代化企业发展同步的信息化管理方针。在信息化管理实施进程中,应该不断整合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打造适应有线电视行业发展与运行的电视网络模块,实现版块运行。同时,强化版块管理统一运行,重视信息化管理垂直运行格局,实现有线电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因此,在有线电视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以前瞻性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新时期有线电视行业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反作用于信息化建设,共同保障有线电视行业转型升级。

第7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 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 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 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 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 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 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 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 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 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第8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汽车产品关税的逐步下调,汽车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提高整个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及产品生产、销售成本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希望通过探讨如何提高汽车行业和汽车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达到提高汽车行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现状:基础薄弱 起步较晚

相对于国外同行来说,我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还相当低,尤其是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企业集团内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之间的数据确认等等。除了极少数企业应用了EDI系统,更多的则还是以传真加电话的方式进行联系和沟通,数据交换、商业合同等多以书面或其他介质为主,同时辅以Email进行。企业之间设计信息的传送更多地仍以最原始的图纸传送方式为主,配备CAD系统的企业则以数据磁带的方式进行传递,只有少量的信息借助互联网进行传送。

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升整个汽车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总结国外汽车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少走弯路,在提升整个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充分采用跨跃式发展的思路。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整个汽车工业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主页,少部分已经建成了非常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同时,还有相当多的企业主页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企业的领导们也已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对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意义,这就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成果来推动汽车工业健康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整个行业形成了一大批公用信息网站,为汽车行业企业、最终用户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资源。

1. 企业内部信息化

汽车行业大型(集团)企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营造了很好的信息化环境。企业对建设电子商务系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有的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公司,负责集团或公司的信息化工作。

目前一些大型的汽车整车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例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汽车和江铃集团等,其整体信息化水平都已相对较高。它们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同时,他们均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和内部信息网络系统,有的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其设备和功能。

但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尤其是产品销售不畅、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的企业很多,有的企业甚至至今还没有计算机系统和内部网络系统。到目前为止,国内整个汽车行业也只有2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主页。

2. 电子商务

进入90年代以来,汽车市场国际化越来越迅速,传统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汽车厂家又不愿为突出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而冒高成本的风险。而今,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终于出现了,即“平台战略”和“电子商务”。

如果说平台战略还只是生产环节上的措施,那么电子商务就可以彻底解决从产品世界到商品世界的沟通问题了。通过电子商务,汽车生产商与顾客的联系大大方便了,而零部件通过网上采购可以真正实现全球化采购,既可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又能选择到性能优良的零部件。

正因为如此,世界汽车制造商纷纷拓展电子商务,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追赶世界汽车业的步伐,并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始了积极探索。汽车上市公司因拥有资金、机制等诸多优势,在开拓电子商务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信心。目前,汽车上市公司有宇通客车、东风电仪、三爱海陵、一汽四环、上海汽车等宣布挺进电子商务领域。宇通客车计划与美国专业电子商务顾问Abcov公司及江苏世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建立一个在全国汽车行业有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东风电仪通过收购上海宏源卡网络有限公司控股权方式开拓电子商务活动,利用已有的“汽车人卡网络”拓展公司网上交易业务,并将全面致力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商务的开拓与发展;三爱海陵拟投资1200万元控股60%组建中汽汽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重点建设具有汽配网站、电子交易系统等组成的中国汽配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网上汽配商务交易;一汽四环拟投资3567万元参股40%与上汽集团共同组建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建立汽车及汽车配件等相关产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依托上汽集团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和维修服务网点,利用上海市发达的汽车及配件交易市场和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高起点、全方位地建立汽车、配件、原材料在线交易市场和汽车网上在线服务中心。

问题:缺少标准 亟待规范

1. 缺乏相应标准、规范和咨询体系的有效支持

根据有关资料和与相关企业人员交流中了解到,目前汽车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方面非常盲目,希望国家相关管理机关或者行业组织机构能够组织行业专家,共同研究适用于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参考模型。希望能够建设一个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更好地适用于传统汽车工业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并对推进模式、管理模式、具体思路及方法等共性技术和相关环节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劳动,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企业以及行业高效、实用、便捷和可靠的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系统。

由于汽车产品是一种大件耐用消费品,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在我国制造的汽车尤其是轿车很多零部件是通过全球采购进口的,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将会有更多的零部件产品通过全球采购进行,同时我国汽车企业也将为国外汽车工业企业提供零部件,参与国际分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工作将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国际同行在数据接口及数据标准规范、协议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保证信息全球沟通和数据的正确有效转换,这也是我国汽车工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2. 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从企业零部件配套体系情况这个侧面来看,我国目前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还不是非常健全,而且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下的配套体系,更多是基于地区利益或集团利益形成的配套系统。绝大多数是零部件厂家通过各种关系及渠道去给主机厂配套,也有主机厂找零部件厂的,那是一些在国产化过程中技术难度非常大、一般企业无法制造的产品。正是由于这种机制,造成整个汽车行业的零部件采购方面的电子化水平普遍很低。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造成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3. 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充分改造

传统的汽车生产企业组织机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问题,造成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反应迟缓;此外,存在业务流程相对比较混乱,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落后等弊端。如何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针对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很棘手的问题之一。

目前,有很多企业虽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进行网站和内部网络系统建设,但最终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不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设的系统没有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解决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政策开路 管理为先

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决定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和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国家相关管理机关和行业相关组织机构应该积极争取为企业创造一个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总体环境,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可能真正的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切实有效的推动力,才可能使整个行业服务从信息化中受益,从而促进整个汽车工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笔者对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软环境

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针对具体的行业和传统工业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具体作用,使其无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好的管理模式做支撑,好的管理模式会针对行业的具体特点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在行业中的应用和实施。应根据汽车工业本身的特点,对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运行、维护和监测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为企业提供包括信息系统的运营特点和构筑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政策支持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是一个新兴事物,要使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系统真正在行业中应用和推广,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与之相应的应用环境支持。一方面通过示范企业的应用进行推广,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使企业尽快应用国家通过科技攻关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关标准制定与设计

为了研究适用于我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尽快着手规划、研究制定汽车行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涉及的各种技术规范、标准、测试和监测方法,保证信息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真正的为行业服务。

2. 提高行业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正在被新兴产业所替代,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通过企业信息化把企业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激励企业员工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知识,为企业赢得信誉和竞争优势,改善企业形象,强化企业外部联系和形成沟通渠道,走向国内外市场,这就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只有通过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有限资源及设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只有当企业的领导及员工真正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通过人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使信息化促进传统工业跨跃式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要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档次,就必须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做保证,同时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企业领导决策合理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传统管理方式的简单模拟,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传统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是保证企业信息化实施及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3. 促进行业共性信息资源的建设,提高行业信息服务的水平

我们知道一辆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涉及的面很广,相关行业也很多,而且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这些行业高技术的结晶。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促使新产品不断涌现,使人眼花缭乱。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中,不及时跟踪和了解世界汽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没有高速的信息传输网络,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国内现有的市场份额也难以维持。如果国内的每一个企业都去跟踪和研究这些高新技术,不管是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行业必须共同促进这些共性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并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整个汽车行业服务。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已经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但现有的信息资源还很不够,还需要行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建设。

4. 促进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由于信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促进汽车工业企业更加贴近市场。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行业电子商务的建设。

我国上市的汽车工业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基本都有很大的动作,这些上市公司率先迈出了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将对其他汽车上市公司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开拓网上交易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但是,汽车电子商务网络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寻求规模效益,且应避免过去汽车企业重复建设“一窝蜂”的弊端。

目前汽车上市公司大多是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业务量相对较小,应提倡像上海汽车、一汽四环介入电子商务的方式,即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一道共同拓展集团公司电子商务网络的开发,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建造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网络。

第9篇:行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