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精选(九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第1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

“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而且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不值得阅读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由此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初中生确实太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些年,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借助课文,以点带面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走向大语文课堂,走向较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境界。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讲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随即一转,问道,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个讲故事的长妈妈的故事?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在讲完看社戏这个情节时,我又适时地问学生,在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除了去看戏,还有没有其他的好玩的事情了呢?大家去《朝花夕拾》中找答案,看看谁了解得最多!课后,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热潮。

2.结合节选,抛砖引玉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在7~9

年级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册书均有一部名著入选,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中仅节选其中的一两个篇章,不可能全部放入教材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这些相关的名著。

比如讲到书中《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孙悟空两调芭蕉扇时,我课前给学生几个问题:①铁扇公主为什么那么恨孙悟空?

②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③孙悟空最后怎么借到芭蕉扇的,是靠他自己吗?这些问题节选部分或有(但不详细)或没有,需要学生去名著中找答案。课堂上让找到答案的同学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看他讲得对不对,并进行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自觉地去阅读《西游记》。其他的名著阅读也可以这样安排。

二、以营造班级阅读为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受熏陶,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在自己的班级,一般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美的图书柜

在我们教室的后面,有一个由我们学校统一订制的精美的图书柜,图书柜的上面两层排满了文学、地理、科技以及历史等各类图书,下面挂着一排报纸或摆着一些杂志。《环球时报》《苏州日报》《扬子晚报》《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等读物。这里是一个小型的班级图书馆。由大家统一负责整理、更新,课间饭后,图书柜的读者很多,大家边读边交流。原来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渐渐地成了图书柜的常客。

2.办公室读物角

如果教室里的图书不够用,还可以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选。在我的办公桌后面,还有一张桌子,专供摆放一些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还有一些是我家里的藏书。我把这些书都编了号供大家借阅,并制订了阅读细则,比如爱护书籍、及时归还等就是其中内容。

3.阅览室阅读课

我们学校每周有课外阅读课,我经常带着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这里整洁明亮,图书种类繁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爱读的书籍。在这里,大家安静地享受着这里的资源和环境,是个不错的阅读之地。

三、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辅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读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课前演讲

每次上课前5分钟,我们都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播报一则新闻,可以评说见到的一种现象,还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讲明理由。其他同学从姿态、语速和内容等方面为其打分,差不多一个月一轮(我们的班级大都二十几个人),分数前面的十个人会得到一个小惊喜(小礼物)。当然,有些人有扭捏之态,不愿张口,我们平时就多鼓励他们,还为其设了个进步奖。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让班级同学做评委来打分。这种竞赛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摘抄评比

积累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要做的摘抄,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抄一些优美的有哲理性的语句,还可以在所摘语句的下面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从修辞的角度加以鉴赏,这也是对自己阅读的整理巩固。我会不定期检查摘抄,评出一些优秀摘抄,并把它们复印下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里,以供大家品味、欣赏。如此一来,学生们为了自己的摘抄能上墙,更加积极阅读、摘抄。摘抄评比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第2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传统篇目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编入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概括的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然而,细读作品,我颇感疑惑,讲起来也感到吃力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概括是有点偏颇、欠缺的。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1926年写成,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只有散文十篇。当时,作者境况很差,辗转流徙,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从记忆中抄出来”,“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有较强战斗精神,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文中叙事议论并重,针砭现实,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初入书屋时的新奇,读书时的乐事、乐趣,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然而,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要知道,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第3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课程;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学海拾贝的新阶段。从初中开始,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认字上了,他们开始品读名家大作,开始接受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熏陶。作文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中考作文几乎占到了语文总分的一半。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所有语文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在初中写作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1.生活化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学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鼓励学生用笔尖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创作欲望,使得学生愿意写、乐意写。

很多学生抱怨: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灵感,写起来太痛苦了。“看到作文皱眉头,下笔行文狂抓头”,这是当前初中习作课的生动写照。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排除写作畏难情绪。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以自己的生活感悟为题材进行写作。教师要针对学生身边的热点话题,做几次专题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中的人和事,拉近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写作的芥蒂。例如以《我的家》为题,组织学生就家庭里面的人、事、物展开写作,写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家庭趣事,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只有消除学生写作难的心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习作要及时进行点评,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要为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肯定中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慢慢对作文产生好感,最后喜欢上写作。

2.课外阅读,积累写作技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将作文写好,学生一定要肚子里有货。为了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积累课外素材,扩大阅读量,加深学生的文字功底。学生要多读教师推荐的文学名著,并将书中的优秀段落、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经常背一背、看一看,增加文学积淀。

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挑选课外读物,根据初中生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推荐阅读书目。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能太多,《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比较费时间,应安排暑假、寒假进行阅读。在春、秋学期,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鲁滨逊漂流记》《红岩》等篇幅较短的书籍。课外阅读应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都要适当阅读,尤其是古典文学,《论语》《唐诗》《宋词》都要有所了解。教师也可用班级的名义订阅杂志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萌芽》等,这些杂志内容比较正面,文章类型丰富,构思精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文学风采,增加人生阅历。

不论教师教授多少技巧,如果学生胸无点墨,写作水平仍然不会提高。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读书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课程,安排好每学年的阅读书目。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调整习作教学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书中所学到的技巧,在写作中学以致用。

3.丰富上课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的初中生一代,是在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喜欢追逐时髦新颖的事物,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个性和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想象。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提高写作课堂教学效率。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走入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进行教学,能大大降低作文课堂的教学难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态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写作需要的材料。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更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作文,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降低作文教学难度,让学生乐在

其中。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全国,初中作文课堂也应剔除应试教育所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引导学生与文学亲近,在文学的海洋中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用更好的词句与世界交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阅读体验;过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近日,重读了《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十二三岁年纪时读鲁迅散文时的心境与快乐。“相信许多孩子都和那时的我一样,踏着鲁迅童年回忆的节奏步伐,寻找童年生活的乐趣与韵律。 当时身处其中,没有很多的体会,有朝一日不经意地走出那片童年的圈地,才发觉它带给我们的希望与欣喜。”①这应该是我们那时读鲁迅的切身体会吧。

诚然,描写童趣的课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少年闰土》。但是,鲁迅很多文章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过很大的痛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句子深奥,看不懂。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我们也不知所云。至今我还记得讲《故乡》的时候,老师讲过“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云云,直到上高中之后才明白什么是辛亥革命,而要理解“不彻底性”,那又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那个年纪读的鲁迅作品,留下印象的是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而不是鲁迅的思想。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个十二三岁还会脱稚气的孩子,他是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

后来走上讲台发现,鲁迅作品一直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材的导向性

让我们先来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3小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有三种说法可供参考。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②

应该说这道题目出发点是好的,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能够对文本有个整体把握,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但第一种说法套上“封建腐朽”的字眼,还是落了阶级分析的窠臼。导致非常温情、充满童年趣味的文章变了味。

有些教案也是完全把两部分对立起来解读的。比如,有的教案从百草园的动植物推出百草园是动态的,多彩的,生机勃勃的,从百草园的活动中推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而从“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有鹿和古树的画,狭窄的小园”推出三味书屋的静态、单调、沉郁窒息③,这个推断让人觉得有点牵强。“从一扇黑油的朱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副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伏在古树下”,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的造型。黑白两色是江南房子的典型特征,朴素而淡雅,与房主人的心态相吻合。说其单调,沉郁窒息,缺乏说服力。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④,对于家乡的东西,“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⑤,回忆里总是有一股温情。且来看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除了问怪哉虫这件事让迅哥儿很不理解之外,“溜到后院玩耍、师生读书场景,描绣像”在作者笔下是如此的情趣盎然。很难看出作者在这篇温情的文章里提出了对封建腐朽的私塾的批判。温情的基调在文章前后两部分是一致的,即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也是一个乐园,两者在作者的笔下,结合的如此自然,散发出浓浓的温情味,让人爱不释手。

二、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忽视

教到鲁迅的文章,教师就会下意识地想:这是鲁迅的文章,不讲点麻木、封建腐朽之类,就不是在教鲁迅的作品了。所以,老师们都一厢情愿地讲了很多学生都不懂的话。

之所以会出现过度解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未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试图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风筝》这篇文章有点难度,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而几个句子和词语非常难懂的,特别是虐杀这次词。

2011年12月曾去宁波听 “同课异构”课,开课教师上的是鲁迅的《风筝》,上课对象竟然是六年级的孩子(也许是学校出于展示风采的需要)。教师讲到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句话,尽管这句话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但对于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其实不探讨并不影响理解文章主题啊!要讲,则容易讲不清楚。果然,老师绕来绕去还是讲不清楚,只得借助多媒体打出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这样的“‘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不自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所以作者悲哀,而这种悲哀是无法把握的。教师用书上面大致也是这样说的。⑥

教参为了方便教学,写深刻一些无可厚非,但教师在选择时,不知道取舍,向十三四岁的小孩子灌输“精神虐杀而不自知、麻木不仁”,他们肯定是一脸茫然。

精神虐杀,这个词实在是太沉重了!

而诸如“精神虐杀而不自知”之类跟学生的隔阂就深了,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这篇课文从几个维度――手足情、作者的忏悔等去解读,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学生这个体验是有的,他们能找到与鲁迅的心灵沟通的纽带。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也是这样写的:“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⑦

“鲁迅作品教学,应该删繁就简,要有所讲,有所不讲。”⑧钱理群教授这句话时很有道理的,对于《风筝》中一些句子的理解,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膜了。

“根据我的经验,教鲁迅的作品关键就是找到鲁迅和孩子生命之间内在的一个沟通点,把这个点找到了,整个教学就活了。找不到这个点,始终是隔膜……但是孩子第一次读鲁迅的时候,一定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和老师的感受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我们老师常常是只把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而没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精华,所以他是应该读一辈子,常读常新。中学生读鲁迅,往往是第一次读,他长大后,还可能再读。中学语文老师讲鲁迅的作品的任务是播下一粒种子。⑨这段话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鲁迅作品中与学生体验的内在结合点,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

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期望学生一下子理解鲁迅。

当学生初次读到鲁迅的作品时,“有一些朦胧的感觉,或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这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鲁迅的世界,让孩子们从他们能够理解的角度来获得他们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孩童时代与他们是相通的,从而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亲近鲁迅先生,为他们今后能够正在理解鲁迅先生、热爱鲁迅先生奠定基础。”⑩这也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殷切期望吧。

注解

①梁新龙:《长大孩童眼中的鲁迅》,《羊城晚报》,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②七年级语文教材 下册,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志鸿优化系列丛书・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页,南方出版社

④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朝花夕拾》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⑦七年级语文教材 上册,10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⑧李杰:《鲁迅作品怎么教――钱理群教授访谈》,《语文建设》9-14页

第5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课外阅读内容是自然景物和社会事件的能动反映,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后,从根据作者的角度、方位感受观察事件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能掌握字词、表达方式、文体特征等内容,在不断认识和重现中,将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学生是文本的解读者与创造者,语言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形象生动的具体形象。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操。一部好的作品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不朽的精神力量,其中的人物形象是时代精神的化身,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楷模,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经典名著,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真、善、美的情趣。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积极因素。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具有课外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内容广泛,有文学艺术类、科技军事类、历史地理类等,也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读者》、《意林》等时文报刊,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时事热点。

2.存在问题。(1)目的不明确。受中考指挥棒的左右,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以至他们的阅读范围狭窄、数量偏少,造成了许多知识的盲区。(2)时间偏少。学生在课余更热衷于上网聊天、看电视节目、参加体育活动,而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偏少,据调查表明,我校平均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有0.5小时的仅占12%。(3)随意性大。部分学生片面追过娱乐性,冷落了经典文学名著。学生追过感官享受的阅读,缺少文本的品味、感悟,导致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三、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宋朝理学家程颐认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对阅读内容感兴趣,会把阅读视作享受。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漫画、武侠、言情小说入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不能一味追过材料的文学性,要留有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他们阅读并快乐着。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意识后,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阅读对话。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阅读任务,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一起分享阅读收获,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如在阅读《水浒传》教学中,教者通过展示水浒人物图片,让学生说出水浒人物的绰号,通过阅读景阳岗打虎、三打郑屠等经典片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科学推荐书目。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汲取精神营养,充盈人文精神。《盐城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要求》指出,初中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260万字的目标,必读书目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童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水浒》、《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选读书名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杂文、童话、科普、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以及优秀作文等内容。选择作品要注重经典性和前沿性,一方面,经典作品能使学生拓展视野、启迪智慧、提高修养,与大师对话,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选择时文作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人物积极上进的力量。

第6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评价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开阔视野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时间读、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如何读等,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等,无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导致小学生阅读漫无目的,课外阅读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指导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古今中外因读书而成功的名人及名言,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知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特别是要呈现作品的故事梗概、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的文学成就等要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学作品,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走进阅读,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语文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及时进行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去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选材于名篇名著的一个章节,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我能积极地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我会向学生推荐读课外读一读《史记》。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教师能积极发掘,用心去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自信心,相信学生会喜欢上课外阅读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感觉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认识到没有阅读的人生是平庸的、不健全的人生,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进行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切记不能单调,要让学生读大量的书,读多种多样的书。要指导学生首先做到阅读面要“广”,要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增大阅读“量”,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书总是多多益善。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保障,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必然不牢。

三、明确阅读目标和任务

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任务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好阅读书籍后,要带着一定的任务去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消遣这一“语表层面”,要根据不同体裁的作品特点,去达成自己的阅读目标。如,读完一本书,要让学生读后能用简洁的言语去概括作品的的主要内容,能向同伴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情境等做简单的评判,以此内化作品语言。这样,每读完一本书就达成一个目标或完成一项预定的阅读任务,如能长期坚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

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比阅读更多的书籍更重要。

1.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书

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鼓励学生去“精读”,即反复地读,做到熟读精思;但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当然精读和略读也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有时它们也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然而受学生阅读水平的限制,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在课外阅读时间,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去展示作品,采取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作品。由于教师能较好地引领,加之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渐渐喜欢上四大名著的阅读。

2.指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主要指导他们养成以下做记录的方法。

(1)做摘抄

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精致的摘抄本,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摘抄设计。同时,我还在班级定期举行摘抄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批注

加批注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形式之一,有助于良好阅读品质的形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常常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定期和同学交流分享。

(3)画记号

在读书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画,隔一段时间让他们再重读一遍画记号的地方,以此巩固记忆。

五、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后,教师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以此促进学生阅读。交流反馈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谈谈书名、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也可以让学生谈篇章结构、人物性格特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读书所明白的道理等。在交流反馈阶段,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体现多元化,力求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获得成就感。

总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易于学生掌握和操作的办法都是好办法。

第7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情景设置;合作探究;设置悬念;扩展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必须立足文本的观点。基于此,笔者认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很少能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

实践证明,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做读书笔记,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学生,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下节课告诉教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地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著,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学了鲁迅的《风筝》,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采用情境设置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笔者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学生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

三、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以阅读为纽带,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个星期的阅读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本好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让学生从仿写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手下的妙笔自能生花。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广杰.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深度阅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01).

第8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引导 山区中学生 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wwW.133229.cOm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9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写作

G633.3

虽说是刚刚参加工作,但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之严重。学生阅读的内容多限于应考的教辅读物,课外资料非常之少。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内所提的一些问题因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导致学生很多方面的潜能得不到挖掘。我在本校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89%的学生没读过四大名著,59%的学生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学生为零,63%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

第二,非常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仅占38%,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愿意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

第三,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到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从以上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不买课外书籍,更不用说网络阅读了,学生面对的往往仅仅是教科书,有时就是想读也无书可读。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任务依然繁重。在他们看来,阅读小说、杂志等课外书籍,就是在白白浪费研究数理化难题的时间,学习中“唯书本而书本”,“唯成绩而定论”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了考一所好的高中,更多学生宁愿花更多时间在数理化这些短效科目上,将课外阅读放在最后。

第三,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对于学校而言,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图书馆藏书量少,种类不多。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同时,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上级检查时作为备查项目,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了“空白”,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学生自身原因。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课外读物始终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数学习时间学习理科题目而忽略阅读。还有许多学生虽然也喜欢读书,可他们在课外阅读上重故事性,轻理论性;重随意性,轻摘记吸收。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看写武侠小说、故事会、民间传奇这些倾向娱乐性、故事性的书籍。

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新课标一直宣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农村教育教学,要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树立观念。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

第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三,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也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简短的美文,可打印张贴,让学生抄录,还可由学生轮流互相推荐,可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开展朗读、品味、交流等活动,放大阅读效应,展示阅读成果!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事半功倍。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x读其中部分章节、片断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最后,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例如,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美文赏析能力训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