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俄语;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经过对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逐渐明确依托理工学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资源,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模块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从经济与文化发展角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俄语人才。

第2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培养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团队

一、《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要点

2015年3月,《商英国标解读》基于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观,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指导全国高校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国标提出商务英语人才规格强调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五种素质,掌握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五类知识,培养五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五种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四个知识群,并且有明确比例: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60%,商务知识课程约占25%-35%,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5%-10%,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10%。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设计的指导思想

1.培养方案的调整应基于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使之能够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对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了解到商务英语用人企业需要上手快、后劲足、专业技能操作熟练的人才,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认为商英学生还应熟悉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具备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能独立完成进出口业务运作,能从事国际营销,外贸管理和对外交流工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又一要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设计时,要以利用企业(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和深化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为契点,努力优化专业建设环境,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2.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设计要及时吸收地方乃至全国商贸工作实践的新经验,及时研究外经贸的新举措,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应充分利用传统的英语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强势学科资源,本着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英语为基础,商务为内容,人文为底蕴,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学训结合,课证融合”与“导师制培养”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强化语言技能训练的产出性、商务知识传授的专业性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文性三重特征,教学中注重学科交叉、知识整合、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文化互为促进,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要体现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英语和商务的有机结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并重。课程安排要满足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再认识,践行做中学,学中做,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语言类、商务类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学训结合,课证融合的专业特色。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特点

(1)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现完整性和复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我校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五部分,实践课程包括商务英语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商务英语专业课外培养计划课程总学分185学分。商务知识类课程可用汉语或英汉双语授课。(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打下基础。(3)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经管法基础课程。二年的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采用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料和灵活的授课方法为学生第五学期进入商务英语的学习打下伏笔。(4)专业必修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和跨文化商务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同时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商务专业课程。(5)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实务方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块、知识延伸三个模块。国际贸易实务方向是商务课程体系的深化和拓宽, 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科学的经济方法,又了解中国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模块结合国家大背景,辽宁区域经济和十三五规划而设。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熟悉经贸行业的规则和业务、能在经贸领域将经营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知识延伸模块旨在通过英美文学选读、中国文化、语言学、欧美文化概论等课程内化学生的内在品质和人文精神。(6)通识教育课程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行选择。(7)实践环节涵盖实训、实践和实习,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商务英语、国际导游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营销、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堂活动(如:商业创意、商务谈判、商务技能等类比赛)和涉外商务活动(如:经贸洽谈、招商引资、商品会展等)等课外环境中完成。专业实习在已签约或定点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实施或自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色表现在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无论是语言、商务,还是实训均瞄准就业岗位群,进行有的放矢地实践。

参考文献:

第3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签署“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旨在培养在生物基础科学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鲜明专业特色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双方在教学、科研、实践等领域均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探索。

一、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是一个流动的班级,班级成员来自基地班的前十名,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菁英”,每年对菁英班学生进行考核,不在自己本班前十名的学生只能退出班级,而进入前十名的学生就可以进入菁英班,这样流动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更好地在菁英班中进行学习。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必须培养出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合格人才,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必须掌握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等的基本技能,熟悉实验室操作的要求和规范程度,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的具体实施

按照菁英班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菁英班学生本科阶段需要完成124学分的必修课和36学分的选修课。菁英班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在我校完成,期间,对方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导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和专题课程。

其次,每学期菁英班学生都有自己的交流会,总结和阐述自己的收获,班级里面有30位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深深表达了钱老对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和创新的担忧。然而事实上我们并非不能培养人才,只是培养的不是创新型人才,而是服务型人才,即脑力劳动者。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担任着劳动力输出者的角色,过去是体力劳动者,现在是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有一些共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不会质疑。中国学生乖巧听话,似乎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选择应试化的基础教育也确是迫不得已。一个教师每天要应付几百个学生,遍布各个班、各个年级,他能够完成这些任务都实属不易,更别提一对一的小班化教学了。在“僧多粥少”的客观条件下,机械大生产的应试教育成了最方便且有效的方法,学、统一考试、统一答案。即使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的也只是怎么解题而已。严格的基础教育给了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和优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却扼制了学生创新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单向思维方式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得以修正,形成批判性思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构建起导师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关系。导师只是指引方向,更或者只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才算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知识可以接受,但不能连着思维架构一起照搬。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自然需要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是立体的、相互的,而不是独立的、片段式的存在。这就需要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漏补缺。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弄得明白?答案是自己找的。填鸭式的教学之所以不能长久,就是因为自始至终它都是别人强塞的东西,这些知识都分门别类地归整好,互不相通。而一个学生应该做的,就是把它们串通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

立体的、相互的知识体系是成就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也需要建立在前人的经验之上,以广博的理论为依据,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然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就是营造出一个需要创新能力的氛围,不让这种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无用武之地。

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紧跟科技前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要注重的。一方面,大学鼓励参与科研的导师、教授等进入教学工作。这群身处科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会给学生带来书本外的收获,有些书本上还写着未知之谜的东西兴许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便是外请研究员进行讲座。这也是菁英班带来的最大收获。

菁英班两次上海之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有机化学课上听到的质谱分析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生物化学课上听到的流式细胞仪,都能在这里看见。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想法是一大要素,同时尖端仪器也功不可没。熟练操作仪器,得出准确而有效的结果,对实验绝对是很大的帮助。但作为本科生来说,暂时还接触不到这些仪器,但仍旧可以学习到其他基础而有用的实验操作和设备。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创新精神。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有广博而新鲜的知识储备和视野。没有地基,何来高阁,本科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有教有学、有问有答的互动教学中,既给学生以丰沛的知识,又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自我思考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却又不被书本框死,才能给创新精神留有余地。

教育不会让每个人都成为天才,但至少可以创造一块培养天才的土壤。开放、民主、自由的教育模式固然会耗费精力,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创新者应该给予认可。从社会舆论上、国人道德教育上,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再加以个人努力和资源支持,本土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颜进.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强化班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5(03):34-36.

[2]刘秋员.关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南京农业大学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PT2015044)。

第4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启动他们的语言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哑巴”英语的状况,因此,在高中教学阶段,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思考错误出现的原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掌握正确思维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应该注重交际,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是一门语言,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时,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适度地加入一些英语语言交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1]在学习Unit 1 Great Scientists一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进行分角色的表演,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为学生发散创新思维创设一定的条件。

[案例2]在学习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一文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等学生看完相关资料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英国的people,population,geography等,这样,能够使学生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够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情况下,高中英语教材会以对话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呈现方式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是相对静态的,不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案例3]在学习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教材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应该适度地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对原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等学生改编工作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将改编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师应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具体来说,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既要教给学生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言而总之,英语教师如果可以灵活的运用各项教学内容,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学生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本文中从四个层面介绍了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合理建议,希望高中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盐城纺院 商务英语 人才需求 培养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工作适应状况、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我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我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希望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我系以后毕业的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组”于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10月份对04~08届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了跟踪调查。

二、调查情况综述

1.对毕业生的调查情况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组”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个人跟踪调查,主要是要求填写《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表》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从调查的情况看,做到98%的反馈,学生对调查和内容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充分的肯定。从学生就业和毕业实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很快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对工作均表现出比较大的满意度,对学校也十分感激。

2.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

我们采用走访、电话访问等形式,与部分用人单位就毕业生情况进行了沟通交流。这些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非常满意,特别是对我系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我系毕业生专业知识较全面,素质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对企业的调查情况

同时,我们还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企业对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意见,各位专家和一线的技术人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很中肯地给出了建议。因此,本专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授课模块、课程的内容及有些课程在每学期上课的顺序,校企合作展开了新篇章。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1)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2)希望学校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应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只要学生掌握知识即可。

2.企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1)在校内。学校所授课程,应少些单纯的理论,多些实践,应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空洞喊叫、应付上面的检查,应付诸于实践中,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在就业初的束手无策、彷徨无助期。

(2)在校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校外实训的时间,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熟悉行业,提高认识。

四、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从整个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各企业,对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还是肯定的,专业的长期建设还是寄予了厚望。我院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加强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观念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索,更有赖于学校的大环境。学校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体活动,融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各类活动也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全体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信心,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2.适当调整课程的设置

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专业调整既要着眼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要按照“三人”的教学体系来设置,即从“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即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强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打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加强,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用于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主题的高尚精神境界。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知道,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4.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的宣传工作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首先要有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意识,然后,根据个人自身的学习状况,主动考取相关的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证多(技)能”,是我们今后的育人方向。

5.要不断开拓就业市场

我们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不断开拓就业市场,主动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质量。

五、结束语

第6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职业技能大赛精神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

虽然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力比较差,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持久,但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较强。职业技能大赛目的之一正好是通过比赛,检验参赛选手酒店服务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性。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必须在平时反复实操、反复演练,切实是在做中学,通过做使学生专业技能熟练,去体会服务的内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也很有兴趣,学校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技能大赛深化校企合作

大赛的初衷也是想通过竞赛,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推进在行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酒店工作服务过程对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大赛的组织安排、命题工作、裁判工作等都有企业专业人士积极参与以及大力支持,每次大赛就是一个校企就人才培养互相沟通交流的好机会。

(三)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技能大赛选拔的是那些酒店服务操作技能的规范和熟练、酒店服务意识、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卫生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高的选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也是在竭尽全力地为之努力,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从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参加大赛的选手来看,他们在参加完比赛后跟赛前相比,无论是对专业的认可度还是职业素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四)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大赛的比赛规程每年都能根据行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掌握行业最新的发展与要求,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去企业集训,因为在国内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与助力,让我们教师零距离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进行学习,这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进而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方面无疑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才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本院历届都有代表湖北省参赛的选手,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备赛过程不科学。

(一)职业技能大赛过于“功利化”

在职业大赛中获得奖项,为学校也为指导教师本人争得荣誉,学校往往会对各二级学院尤其是指导教师有一定的金钱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在职称晋升中优秀指导教师有优先权。一个学校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奖项越多,越能体现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地位,对于学校的美誉度也是有贡献的。所以,不只是学校,教师都是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为了能在大赛中获奖,不计成本,只看结果。这种功利性的追逐往往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诉求。同时,备赛的急功近利还表现在备赛课程不科学。每次有赛事,学校即指派相关教师开始着手准备,先前是没有相关准备的。指导教师选人有着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选手一旦确定,便进入集训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每天强化训练,整个过程显得非常仓促,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都压力很大,故历年比赛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二)职业技能大赛过于“精英化”

一般院校大赛的培养方式往往都不会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只能有幸被选中参加大赛的极少数“精英”才可以,选手一旦选中,几个老师围着他,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就大赛所要求的操作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等进行“多对一”的强化训练。这样的大赛只是少数人的大赛,而使得更多的教师与学生错失了一个学习的良机。参赛的选手既为之自豪,也担负着不小的压力,没有选上的大多数学生心理也有负面情绪。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

(一)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酒店行业可以说是“不了解”“不清楚”“不认可”。对服务行业“不想了解”“不会认可”的也是大有人在。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这个行业增强了解的机会。所以,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急需融入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当中,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中渗透、体现职业大赛精神与要求。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把行业的发展与人才质量的要求等信息传达给其他的学生,增强学生对酒店行业的正确认识,并为在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积极准备。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相结合

以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为例,其比赛内容以西餐宴会服务为主,调酒服务为辅,涵盖西餐宴会摆台、台面创意设计、餐巾折花、调酒、西餐服务、西餐服务英语运用以及西餐服务知识问答等内容。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酒店服务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性、酒店服务意识、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卫生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大赛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对于台面餐具摆放之间的距离已不再进行具体测量,这样对参赛选手其实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侧重于选手综合素质的考量。那么,要想比赛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克服以前过于“功利化”“精英化”的做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大赛要求与精神,就等于把职业技能大赛常态化、规范化,在赛事的准备过程中不管是选手的遴选还是集训都可以坦然应对,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仓促应对,反而“欲速则不达”。

(三)职业技能大赛与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不管是部级的还是省级的大赛,从大赛的准备到大赛的结束,承办单位都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大赛更是体现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领会赛事精神与要求,本院每年都要借此机会指派相关教师与学生去企业学习,这给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

四、职业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对接要领

(一)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定,需适用于一届学生,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运营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能胜任酒店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我们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赛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推进在行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酒店工作服务过程对接,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不谋而合的,这就完全有必要把职业技能大赛内容体现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这样既保证了职业大赛的精神的实现,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植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在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有与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相对应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含通识课程)板块中,要求写出课程名称、课程目标、主要内容、特色以及课程标准里,更是要求说明每门课程的定位、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考核评价。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这些环节里,都需要写入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以湖北省西式宴会服务大赛为例,其具体赛项有:(1)仪容仪表展示:主要考察选手是否符合国际酒店行业从业基本素质。(2)西式宴会摆台:包括西式台布铺放、餐巾折花、餐具选择与摆设等。主要考察选手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台面布置的美观性、实用性。(3)西式宴会零点服务(英文):主要考察选手对西餐零点服务内容的掌握程度。其中包括咨客服务、点单服务、酒水服务。主要考察选手对西餐餐酒搭配原则、西餐服务流程、西餐饮食文化理解以及英语沟通表达能力。(4)自创鸡尾酒调酒: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调制一款自创鸡尾酒,并在规定时间内用英文完成对自创鸡尾酒的创意说明,主要考察选手对鸡尾酒调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操作的基本规范、鸡尾酒的创新能力以及英语口头表达运用能力。其中前两项可植入到《餐饮服务与管理》《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中,第三项西式宴会零点服务(英文)可植入到《饭店职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第四项自创鸡尾酒调酒可植入到《酒水与调酒》课程教学中,这样及早着手,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易于发现优秀的参赛选手,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一个指导教师团队,远比每年就是一个老师承担这个重任要科学得多。

(三)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写入教师培养计划

教师培养是一个学院必要的工作规划,对教师一项考核指标。同时,也是每一个教师为了与时俱进,及时了解酒店发展的前沿动态的必修课。由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使得教师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企业往往也更愿意就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7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转型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 校企合作项目“东软班”的建设背景

2015年11月,沈阳大学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首批试点高校。学校提出要瞄准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前沿,按照转型发展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服务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学校、学生、地方、企业共赢的办学局面。这一精神对英语专业转型发展,大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个非常难得的契机,不仅能够解决专业发展方向问题,还能促进学生的就业。

二、 校企合作项目“东软班”建设情况

2015年7月,沈阳大学涉外服务外包学院正式成立。涉外服务外包学院的成立是校企合作、合作共赢的典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东软班”的建立。“东软班”是外国语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旨在针对国内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培养“外语+软件”人才的“校企合作班”。“东软班”的“订单式”培养方式符合国家、学校在新的时期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符合社会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东软班”的建设目标就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东软集团与英语专业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以专业的“共建、共管、共赢”的机制进行合作。东软集团提业需 求、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实训平台、实践项目资源。借助东软的资源,英语专业充分发挥其教学实施与管理的优势,对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双方分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等工作。“东软班”采用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IT企业,学生就业前景好。

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提高外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环境,学生体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教师资源共享,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解决高校双师资源问题。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技术与工具支持、成果共同申报等。

三、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英语+软件高层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东软班”整体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一个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东软班”质量和长期运作的关键。通过校内外专家审核、教师研讨、校企协商,最终制定出了新的英语专业(东软班)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地融合了外语课程和软件课程,明确了“东软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英语(东软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经贸、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旅游和教育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根据这一目标,英语(东软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高层次应用型”的“外语+软件”人才。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性质,即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特点,将全部课程纳入集中实践环节,一共增加了14个学分、540学时的软件工程课程。

英语专业(东软班)学生在第1学期学习英语专业课程;在第2~6学期系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同时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涉外服务外包与测试方向课程;利用第7学期专业课程较少的特点,在完成专业课程之余,学生赴企业参加实践;第8学期学生全程参加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第8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同时介绍了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包括从“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选拔、组建以及后期管理;后期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过程以及实习过程等。这种新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可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最先在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最近十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社会对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是迅速膨胀,汽营人才一度成为紧缺型的人才。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汽车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公办院校,2015年开始,学院率先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新模式,与广东有道汽车集团创办“有道学徒制精英班”,这种模式是通过通过师徒关系的建立,采用了学校加企业的“双导师”的教学方式,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共同实践和探索,并卓有成效。

 

项目组全体教师在与行业专家和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中,吸取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技能知识,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以及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极好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双导师”引导等方式,建立定岗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职业素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操作经验。

 

二、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系部发展的必要性。现代学徒制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这种新模式可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能够提升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服务汽车产业后市场的能力,能很好地解决系部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普遍问题。而“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从招生招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敲定、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的选配、教学的开展及对学生的评价等诸多方面,企业全过程参与,确保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并得到企业的认可,是本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2.本项目建设对于教师、学生发展的必要性。项目组全体教师在与行业专家和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中,吸取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技能知识,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以及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极好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双导师”引导等方式,建立定岗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职业素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操作经验。

 

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1.“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广东有道汽车集团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集团人才需求,进行定岗培养,主要针对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两个岗位进行培养,培养具有汽车销售顾问、服务顾问岗位必须具备的汽车性能评价与整车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以及具备销售主管、服务主管岗位所需的相应拓展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与协作沟通等良好职业道德,成为“懂技术、精服务、善营销、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选拔、组建以及后期管理。新生入学后,由企业制定入班选拔标准,企业到校进行面试选拔,企业与学生需要签订“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情况告知兼入班协议书”,对达成协议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班,有道集团为学员指定“师傅”,企业实习期间,安排企业精英担任师傅进行“手把手”指导,负责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学员在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素养养成由学校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承担。班级学生具备双重的身份,学生在校学完专业理论知识之后,需要到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在学校既要接受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也要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

 

3.“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课程体系的开发。“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课程体系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有道集团人才培养规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特点,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充分发挥了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学资源优势以及双导师的教学优势在“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确保本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突出了行业、企业特点,体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双线交织。

 

4.“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教学过程以及实习过程。“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在组班之后,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有道集团要求主要针对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两个岗位进行培养。同时根据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特点,科学安排教学进程。实施“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企业工期与学校学期错位”灵活教学进程。

 

2015年8月15日,2014级“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24名学生按计划分赴株洲佳旺、长沙有道、长沙鼎道3个4S店开展为期3个月的实习。2015年11月15日2014级“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24名学生的首轮实习结束。实习期间同学们进行了充实的真枪实弹的学习,既有理论学习,还在各自岗位上由师傅带着参与了实践练习。同时学生实习完毕可以申请企业助学金,部分学生获得了企业奖学金。实习结束后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实习门店很多经理多次直接要求某些学员以后留在企业工作。

 

四、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的目标

 

本项目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出症结之处,结合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应对措施,研究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又符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育规律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架等。构建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科学、合理的汽车营销与服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有利于汽营专业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提升,也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和市场对汽营人才的职业性要求。

 

五、结论

 

我国“现代学徒制”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都没有相应的成熟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职业人培养模式。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广东有道汽车集团创办“有道学徒制精英班”,创新构建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探索该模式实践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道汽车学徒制精英班”从招生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敲定、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的选配、教学的开展及对学生的评价等诸多方面,企业全过程参与。这种新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可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第9篇: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培养方案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 差异性比较

2.1 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 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 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 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 英语听说、 英语语音、 阅读指导、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 传意学导(英)、 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 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 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 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 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 、 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 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部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 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 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 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 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 教师复合化

在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双精通”型教师。针对对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