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

第1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摘要】护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采取正确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健康的一门集医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在医疗卫生、预防保键、康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于对患者整体护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也是一种医学干预,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1]。健康教育作为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手段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医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

1 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现阶段护理人员缺编现象十分普遍,90%以上医院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床护比1:0.4的标准[2],因工作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难以保障充足的时间实施健康教育;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个性化教育,大多数护理人员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过来,以临床工作为指导思想,使健康教育工作仍停留在疾病知识的宣传上;基层医院受学历偏低,知识面窄,实践中采用的方式简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影响,造成护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基层医院,农村病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状况差,健康意识淡薄,多数农民防病意识差,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低,不仅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3];领导重视不够,相互支持不够,资金匮乏, 护理人员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 法律意识的欠缺等,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

2 对策

2.1 通过学校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人文关怀素养[4]。

2.2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逐渐从“宣传疾病、卫生知识”转变到“建立健康行”。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使护理人员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履行健康教育职责,使其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上来。

2.3 加强培训, 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向患者传播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 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与护理技能, 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以及良好的公关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这方面, 我们重点是抓医学、护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实行分类培养、整体帮促的做法: 副主任护师是护理学科带头人, 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广泛涉及护理专业前沿科学, 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主管护师是护理工作和进行健康教育的骨干, 对她们主要是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育, 提高组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能力; 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 技术水平相对低,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的其它相关理论, 我们主要是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班, 全面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4 争取领导的重视及相关科室的配合 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 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专业人员的相互配合, 确保人、财、物的投入, 才能加快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 尊重关心病人,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 把健康教育输入每一个护理过程

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最多,如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床头交接班等等。所以要不失时机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时注意以下几点[5]:

3.1 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谈起: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需先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谈起,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所患的病何时能康复,以后如何,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等。因此,护士要有充分的耐心,爱心及同情心,除此之外还要向患者讲述与此疾病相关的知识,让患者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年龄、体重、不良生活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语言通俗易懂:语言是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症状、体征及转归、让患者从中知道如何去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就医等。

3.3 根据教育对象因人施教: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文化程度的高低、对自我的关心程度、从事的职业及经济状况都决定了患者的求知欲望及接受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如一些求知欲望强,接受能力强的人,除了说教外可以采取图片、幻灯片及借助一些有关的书籍进行教育,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让患者掌握有关的知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人,要以说教为主,尽可能少讲,突出其重点。

4 总结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迅速增加,护理健康教育对易患人群的健康起到不可预计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护理健康教育, 完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综上所述,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只有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健康知识的目的 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廷忠,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2] 李金娥. 护理健康教育滞后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6, 20( 5) : 1230- 1231.

[3] 陈红宇, 王虹, 胡君娥. 临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2):144-145.

[4] 仝惠娟, 李小寒. 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 24( 1 ) : 66- 67 .

第2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32-01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般狭义理解为生理方面的健康,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水平、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健康标准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认识从单一的生理方面发展到心理方面,认为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即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健康的范畴。作为学前卫生学教师,对学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公德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如何把学前卫生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渗透,我通过多年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教材渗透健康理念

利用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相关的因素,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还可利用课后的“小资料”设计开放性课题,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完成课题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如学习《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这节课,介绍细菌、病毒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开展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在幼教教学过程中如何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设计方案,拓展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健康不应仅仅存在于抽象概念和课本中,最终要存在于意识和行为上。

二、结合季节特点、区域特点、社会热点渗透健康理念

结合季节特点,针对疫情发展渗透健康教育。2017年冬季,流感爆发,我校每班都有近20%的学生得病。我们通过讲座、宣传板报向学生宣传流感的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保健知识,并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每年春季,我校都会组织二年级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我利用学生见习的机会,让学生向各个幼儿园了解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辨识及预防的常用知识。

三、结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特点渗透健康理念

幼师生在校阶段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一些显著改变。我在课堂上针对幼师生实际出现的问题,在学习《生殖系统》一节时进行健康知识宣讲,从而提高幼师生青春期健康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的正常性和必然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积极倡导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抵制网瘾,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采取赏识与激励的方式,强化成功体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另外,教师应熟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生蹦一蹦可以够得到的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教师还可以利用较难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耐挫力训练,教师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当学生面临失败而又无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再来一次”,直到成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生平,讲解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常此下去,可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

第4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第5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门诊孕妇,健康教育需求,生活质量,关注问题,知识获得方式。

 

     伴随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上升,因此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就不断的增加[1]。为了能顺利生产出健康聪明的宝宝,越来越多的孕产妇及家属重视在孕期的保健护理,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为统计分析门诊孕妇所需要了解的重点,健康教育知识问题的类别及应采取的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选取我院2010年-2011年620例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011年620例门诊就诊孕妇,其文化水平同经济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年龄在20岁~30岁孕妇547名,比例为88.22%,31岁~35岁49名,比例为7.90%,35岁以上孕妇24名,比例为3.87%。489例为初产妇,比例为78.87%,131例为经产妇,比例为21.12%。96例孕妇为大学本科学历,比例为15.40%,115例孕妇为大专学历,比例为18.54%,324例孕妇为高中学历,比例为52.25%,63例孕妇学历为初中,比例为10.16%,22例为初中以下,比例为3.54%。181例孕妇职业为干部,比例为29.19%,228例孕妇职业为工人,比例为36.77%,199例职业为农民,比例为32.09%,12例孕妇为自由者,比例为1.93%。

1.2方法

   对620例门诊就诊的产妇,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门诊孕妇所关心、了解重点知识问题的类别,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

2结果

2.1重点关注问题

    门诊孕妇主要关心和需求的问题有:孕期较常的疾病、种类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孕期的饮食调理、孕期胎动的自测方法、对孕产妇的护理、产后母乳的喂养相关知识及产褥期的卫生等,详见表1。

2.2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

     采取主要的宣传及讲授的方法为: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提供专科电话及网络咨询、对孕产妇进行区域划分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及讨论,提供孕妇健康知识相关的手册及影音资料等,详见表2。

     表1:孕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情况(n=620)

     

     表2:对孕妇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n=620)

3讨论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对健康保健知识提高了重视的程度。面对即将成为母亲的转变,不但身体承受的巨大的改变,心情也伴随着变化,获得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孕妇愿望,面对妊娠的各个时期不同的生理变化和保健,就成为每个孕妇迫切需要进行学习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孕妇知识匮乏的问题,要依据孕妇关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2, 3]。

     上述统计资料显示,620例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大部分的孕妇的年龄偏低,年龄在20岁~30岁孕妇547名,比例为88.22%,所占的比例较大, 131例为经产妇,比例为21.12%,324例孕妇为高中学历,比例为52.25%,181例孕妇职业为干部,比例为29.19%。由此可见,620例孕妇的特点为年龄相对较小、经产妇所占的比例小,大多数为高中学历,仅有29.19%的患者为干部家庭,体现大部分孕妇的一般状态为,年纪轻、文化相对较低,大部分为初产妇没有经验,对孕期的健康保健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导致门诊的孕妇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增加[4, 5]。

     表1统计显示,门诊孕妇主要关心和需求的问题有:①孕期较常的疾病、种类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对于孕妇这一特殊的群体,不但要求自身的健康,还要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在妊娠的过程中难免,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及身体各个系统都呈现分泌失衡的状态,容易引起原发性疾病和激发性疾病的发生和感染,导致许多常见的疾病,不能进行常规的治疗,以免造成胎儿的畸形甚至死亡,所以如何预防一些常见疾病,就成为门诊孕妇的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②孕期的饮食调理:由于孕期的妇女对饮食和营养的要求比较高,需求量也比较大,孕期的妇女需要更好的进行营养的调理,保证自身和胎儿的营养供给,才能孕育出健康的宝宝及保证在分娩后产妇的健康生活。③孕期胎动的自测方法:面对腹中的胎儿一天天的成长发育,每个妊娠期妇女都希望宝宝能健康的生长,然而能最简单直接的与胎儿沟通的方法就是胎动的感知,所以进行自我检测胎动的频率,就是每个孕妇想了解和掌握的知识。④对孕产妇的护理:由于孕妇的身体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不同时期的孕妇如何进行日常护理,也是每个孕产妇及家属需要了解和指导的问题之一。⑤产后母乳的喂养相关知识及产褥期的卫生:母乳是孩子最健康、最有营养的食物,由于大部分准妈妈年龄相对偏低,还是初次做母亲,对如何更好的母乳喂养的知识相对缺乏,所以急切需要了解。同样需要了解产褥期的卫生知识,以提高产后的生活质量。

     表2 统计显示,门诊孕妇希望知识获得,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为:①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大部分孕妇希望开展定期的专业知识讲座,希望通过授课的形式来学习和了解,孕期的保健知识;②提供专科电话及网络咨询:72.41%的孕妇希望开通专科热线电话及网络咨询,由于孕妇在出行时行动,有所局限,对于特殊体质的孕妇,出行也会为其带来危险因素,进行电话或是网络咨询,这样足不出户的学习和解决孕期的健康保健问题;③对孕产妇进行区域划分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及讨论,依据居住地的方便条件,对其进行区域的划分,定时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助于缓解孕妇妊娠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能更加增加知识的丰富性,能使孕妇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④提供孕妇健康知识相关的手册及影音资料等,57.41%的孕妇希望能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 健康教育宣传,可以更加直接和简单的,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 。

     孕妇对妊娠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很迫切,为孕妇提供丰富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讲授,能满足于孕产妇对妊娠期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妊娠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玉忠,代炳梅,隗伏冰,等. 孕妇学校式健康教育对降低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评价[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5).

[2] 陈伟. 孕期妇女免疫规划知识水平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D].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3] 黄凤霞,冯雪兰. 对社区孕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6).

[4] 史先红,刘梅芳,赵楠. 浅谈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J]. 中外妇儿健康, 2010(12): 103-104.

第6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ENG M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mmon goal of both is conforming to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dvanc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better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ntern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环节。大学肩负着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

1.1 学生为本位的共性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均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关注人格的发展,注重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为本位将更多地注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来说具有统一性,以学生为本位,则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注重个人的心理成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促进其成才。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高等心理健康工作的出发点,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所在。

1.2 可持续学习的共性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的学习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学习的一座桥梁。《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在校四年完全能够养成和具备的。高等教育更多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从人际关系、学习交友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进而在变化中得到发展。

1.3 两者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供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等矛盾,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支持和保证。①

人的创造性是其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改造世界、改变环境,这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本质。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新性活动的驱力。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系统的课堂讲解、具体实践指导、组织一系列活动与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认识现实,克服自卑感,培养个体对创新活动的正确认知,激发个体对事物的兴趣与欲望,树立造福人类的价值观,稳定创新目标,激活创新需要,激发创新欲望,树立创新信念。③

同时,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同样需要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问题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激励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真正使书本学习和投身实践相统一,进而培养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均是从学生和现实出发,解决旧有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创新创造能力低下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④这些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2.1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构架基本成型,面对基础教育和社会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体扮演着过渡的角色,通过将心理健康课程、讲座、论坛和咨询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对旧有错误观念的正确引导;具备面对和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2 突出心理健康实践特性,强化高校人才培养

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多位思想境界、价值追求等精神追求层面的内容,将其化为可行的实践目标,同时给予指导,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⑤这些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后进、弱势”学生成才,完善高校人才培养

原有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多以“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等作为拔尖人才选拔重点并加以培养,对于学习较差、能力不足的“后进、弱势”学生关注较少。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就是“后进、弱势”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大多存在学习、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点。只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专项强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对此类群体的学生人格进行完善、挖掘其潜力,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①③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81.

② Sternberg R J. 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6.

第7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探索 实践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疾病谱的要求,人们对就医的观念和要求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要求诊断治疗好疾病,更关心相关知识的指导,理解和掌握。怎样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完善、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要求、针对这一变化现象,本文对有这一特殊要求的患者及家属采用抽样对比的健康教育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讨论分析如下。

思 想

健康教育是通过对抽样实践对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了对抽样对象实践达到这一目标,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提高住院患者护理质量,针对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班的结构,安排计划健康教育对象,抽出护理服务优、理论及操作技能全面的护理骨干负责抽样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教育方案,护士长定时检查、指导、督促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针对我科住院患者疾病的特点,组织护士参加学习,举办护理查房,制定专科疾病的健康材料,做到随时对教育对象实施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健康教育的形式

住院患者入住后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工作,同时归类健康教育抽样调查对象并由指定的健康教育护士提供所患疾病的这一类健康教育宣传,增加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自身及心理对待疾病的了解、认识和信心,提高自我的调护知识等。这一类抽样调查实践对象所采取的方法,特别实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患者,积累医学知识,对健康教育的期望值比较高,能与医患、医护主动配合,从而达到比较完整的诊治与护理,收到与它类同比较好的治疗、护理结果。

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专讲和个别特殊对待的指导方法

利用护理大查房及患者家属相对集中时,对所采取健康教育的抽样对象说明疾病发病原因、发展、治疗、转归、愈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现实况及配合治疗的内容。根据抽样对象的不同知识、层次,掌握能力及信息程度不同,对特殊患者实施一对一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及要求。对渴望健康教育但又缺乏一定文化的文盲、老年人、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给予基本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应反复宣教和正确指导,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扁欢迎。针对就医患者为多民族的特点,努力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分别实施交流宣教,增加、增强、加深不同民族的护患关系,拉近护患距离。

健康教育专栏

利用现有场地及条件,利用两种文字语言,具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和入院患者同时期的同症百分比进行宣传,强化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住院诊治前教育患者办住院手续后,除非抢救患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其他均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对待疾病的了解、心理要求、认真回答护士的各种问题、热情迎接患者、介绍院科的环境、住院须知及提供就医方向及服务信息,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介绍主治医师、科室的基本发展方向、专科特点,使患者有选择的就医;发放护理质量反馈信息卡,采用分发统收、整理,使患者入院后增加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护理治疗的能力,缩短护理疗程,提高护理疗效,使患者除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识外,消除顾虑及烦躁的心理,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医护治疗及护理全过程。

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抽样实践调查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及治疗,护士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检查内容,执行护理活动进行宣教、宣传采标的意义及对诊治的帮助,说明药品的作用及利弊关系,正确宣教可能发生的后果,宣教配合治 疗的意义及重要性,建立一定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接受和完成诊疗过程。

术前及术后患者的教育:对必须采职手术方法治疗的抽样对象,此类患者多在术前有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及心理变化,护士应正确引导、指导、解释手术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及配合内容,宣传术前准备的充分条件,必要性,介绍主刀医师及麻醉师的资力及技术水平,建立患者的正确心理认识,做好优良的术前准备;对术后患者正确引导护理要求、注意事项及病情变化的反馈及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术后的不适情绪、心理、感觉,从而建立从患者-护士-医生-护士-患者的良好心理信息链,有利于患者全面康复。

离院教育:对经治疗离院的患者,重新宣教,总结患者的全面资料,加深、加强、巩固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及离院后的注意事项,解释好休息、饮食和功能锻炼的关系,使患者带着已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离院,有利于远期疾病的预防及发病。为及时就诊,减少发病和病症加重的可能性而创造条件;对转院患者应耐心解释病情特点,转院的条件、理由和途中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具有正确理解疾病的态度,不放弃就治希望,从而创造良好的就诊、就治条件。

实践效果

建立了共同参与护患关系,护士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由于护士对住院患者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和交流,护士不仅了解患者的心理,有针对的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断的扩大了学习范围、实践范围、教育范围,激励了护士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有利的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患者反馈信息分析

通过抽样实践教育,结合患者反馈信息分析,抽样健康教育非常受欢迎,分析资料表明:抽样健康教育调查对象,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护理、保健知识达到85%,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了100%(抽样调查内容)。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我院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口号,我科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特点,利用现有条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身心、整体、需求,做出抽样健康教育实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提高了院、科的信任感和声誉,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患者为中心”是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发展契机,个别护士理论知识缺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护士理解和沟通能力欠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另外,外科病种范围广、病症特殊,实施健康教育尚不能在病群中广泛开展,应在今后的护管及继续教育中加强和进一步完善。

期 望

住院患者抽样实施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缺乏门诊健康教育知识,为实现系统、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系统,更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及满足患者的需求。建议门诊建立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健康教育。

第8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一、加强健康教育组织建设,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各村(社区)、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本地、本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本单位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确保组织、人员、经费、措施四落实。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工作开展有记录,年终有总结。通过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保证我镇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我镇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扎实开展健康教育,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健康保健知识。

目前全镇面貌已焕然一新,各村(社区)、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针对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卫生防病、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利用黑板报、专栏、广播、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内容以心理健康、卫生防疫、重点传染病预防、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内容为重点。同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认真完成指令性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宣传专栏每季更换一次,保持内容新颖,及时分发各种宣传资料,让群众及时掌握卫生防病知识,并做好资料保存。

三、深入农村内部,广泛开展群众健康教育。

全镇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有针对性的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人员密集、通风不畅,容易造成疾病发生和流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宣传教育,防止出现疾病的暴发流行。群众经常出入的地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利用宣传专栏、有线广播等进行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开展如健康知识讲座、入户宣传讲解、就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并组织群众参与各种爱国卫生运动。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健康教育的步伐。

镇卫生院要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多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对农村村卫生站的指导,年内应不少于六次。充分利用镇村广播、宣传专栏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做到每月有广播内容播出,年内出专栏不少于六期,并备有专栏小样留档和开展活动记录作为备查。确保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70%以上。

五、加强医院健康教育,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应结合就诊群众的特点,积极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展就诊过程中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向就诊群众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床旁健康教育,提高住院病人相关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针对不同群众的心理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指导地震伤残病人的康复保健,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各医疗卫生单位宣传专栏至少每两月更换一次,年内不少于六期,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

六、卫生、教育紧密配合,共同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保健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开展重点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碘缺乏病,血吸虫病、肠道传染病和禁烟等预防知识的宣传,可以举办卫生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做到每月有健康教育课,任课教师要有健康教育课教材、教案,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定时更换卫生防病、健康保健知识内容。年内将结合世界洗日,在学校开展大型洗手日活动,广泛宣传洗手预防疾病知识,并作好各类资料收集存档。确保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0%以上。

七、大力开展辖区内厂矿企业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镇卫生院要加强与镇安监、企管部门的配合,认真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健康教育,要深入各企业了解、掌握企业职业卫生健康教育需求,配合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厂矿企业要将预防职业病、职业中毒等作为本企业的健康教育重点,积极改善本企业内部生产、作业环境,切实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确保企业各类职工人员健康知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

第9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