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太原古城范文

太原古城精选(九篇)

第1篇:太原古城范文

一、青龙古镇概况

青龙古镇现名青龙镇,是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南距太原城区18公里,北距阳曲县城4公里,现有居民500余户,人口近3000人。根据现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考古判断,青龙镇早在西汉时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时期,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时期,青龙镇是山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商业荟萃之地,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而为一般村庄。青龙古镇是旅游开发后景区之名称。青龙古镇最早以其军事位置建镇,至今保存有汉代烽火台、千年古堡、古代军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历史军事设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峡谷要冲,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东西两边高山丘陵,中间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龙古镇的战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务的前哨阵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据点。近代以来,不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青龙古镇都是军事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险要的战略位置,众多的军事遗存,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民间传述的战争故事,显示出青龙古镇的历史军事旅游资源特色。明清以来,晋商崛起,青龙古镇是晋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店铺栉比,商户林立,商品麇集,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有商业发达的背景,占风水宝地的灵气,古镇出现了以“百万绳中”出名的王家为代表的晋商大家族。于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古镇在和平时期又转变为一座著名的商贸集镇。青龙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受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影响,种植养殖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古镇生活的主旋律。这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节庆、传统制作、民间工艺、无不沉淀了北方农耕民俗民情。这种珍贵的民俗文化特色,为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加大了开发价值。千年古镇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战略位置、古代战场,烽火台、古堡碉堡,战争故事凝聚成为军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观,彩塑壁画、民间信仰为后世传递着宗教文化信息;传统民居院落、私家园林及其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构成建筑文化;宽广的商街店铺,著名的富商大贾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晋商富豪王绳中、民国将军王嗣昌以及诸多的进士、举人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和生活。青龙古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

二、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据初步调查统计:青龙镇现有自然景观资源4处;历史人文资源50余处。其中既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显在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有关分类法,青龙镇旅游资源可分为8主类、24亚类、63基本类[1]。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视。太原市提出“旅游强市”的新理念后,市、县、乡各级政府对古镇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青龙古镇被确定为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2006年9月10日,青龙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开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千佛阁———真武阁———大水沟1750米主街,风子坡、长梁坡600米辅助街道两侧的127座院、8座堂、九窑十八洞、8座花园、3座阁、4座牌楼、环镇城墙、明代古堡、古代军事设施,2处停车场建设及街道整治、景点布展等的建设,共投资6465万元。青龙古镇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已经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近年来为地区或企业发展和管理提供的一种行之有效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青龙古镇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开发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与困惑,为下一步景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优势分析

1.政治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不仅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也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治优势。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到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09年底国务院通过并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古村古镇作了详细规定。新近制定和通过的《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农村和农业发展进行了规划,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区域产业集聚。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扶农,重视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上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制定和出台,在宏观上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优势和机遇。

2.经济优势旅游业属于复合型经济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该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产业的发达程度。太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47亿元,增长5.5%;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03.44亿元,增长16.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77.96亿元,增长12.9%[2];太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太原市开发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提供了先决条件。

3.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对于青龙古镇旅游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行政区划来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与阳曲县之间,紧邻太原,同时又是太原市北部县域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青龙古镇位于省会太原与阳曲县城之间,属于城郊型农村,由于受城市大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如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便利,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村庄。受城市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观等更容易和城市接近,青龙古镇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其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从自然地理形态区域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盆地与黄寨盆地交接地带,东有板寺山连接巍巍太行,西有棋子山为吕梁余脉,杨兴河一湾清流绕镇而过,境内盆地、台地、山峰、丘陵、河流、水域、河滩各种自然地理形态多样,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开发。从旅游区域位置看:青龙古镇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与晋北宗教古建旅游区的结合地带,是太原市北上大同、五台山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北方旅游大区的划分看,更是中原文化旅游区通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区的交通要道上,区位优势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为青龙古镇这样的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青龙镇旅游开发可以借助与太原大都市毗连这样的区位优势,利用山西省建立“一核一圈三群”城市格局,即太原城市核心区、太原城市都市圈和晋北(大同、朔州)、晋南(运城、临汾、侯马)、晋东南(长治、晋城)三大城市群的极好机遇,与太原的商务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产品,共同提升太原市,乃至山西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跻身于山西旅游品牌景点景区之列。

4.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青龙古镇在交通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太原盆地北缘通过一个狭长的杨兴河谷地与黄寨盆地连接,青龙古镇位扼河谷瓶颈处,是太原北上忻州、朔州、大同乃至连接内蒙古、北京等地的交通要地,就是晋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继建设,青龙古镇成为太原通往北部地区的交通要冲之地。北京经太原通往昆明的108国道和集宁经太原通往长治的208国道由此经过;对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大运高速公路穿越古镇;正在规划建设的太原到石家庄的又一条高速公路以离此不远的阳曲县城为起点。铁路北同蒲线、京原线、即将建成的大(同)西(安)高速铁路都从青龙古镇经过;太原到忻州的城际列车也将开通;规划中的太原轨道交通城域7号线,经青龙古镇,到达阳曲县城。密集的交通线路,通过青龙古镇,连接四面八方,大大地加强了该旅游区的可进入性。

5.客源优势区域位置优越,交通快捷便利的条件,决定了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客源优势。青龙古镇紧邻省会太原,这座拥有42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是青龙古镇的第一客源地。数据显示,太原市非农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这为太原市城郊型农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提供了巨大的客源。根据对太原市民的调查,约67%的人对乡村旅游有兴趣,约41%的人表示愿意在适当季节去农村做短期的停留,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偏好,加之青龙古镇的北方农耕民俗民情旅游特色,其客源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弱势分析

(1)知名度较低。青龙古镇由于开发时间相对晚,景区处于初创阶段,宣传力度不大,还未形成产品。(2)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青龙古镇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住宿、餐饮、洗浴、厕所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加大其古镇特色。(3)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现有一大批在建和拟建项目,而这些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资金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瓶颈。(4)体制尚未理顺。在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多头管理、多方参与的复杂局面,管理体制成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大障碍。

(三)机会分析

(1)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城乡游”主题的提出为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合理利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部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国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鼓励,对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机遇。(2)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青龙古镇开发与建设的又一机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获得,是太原市第一个由国务院授予的称号。国务院批复指出:太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山西省及太原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太原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青龙古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独特,是太原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与建设青龙古镇旅游区,完全符合国务院《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3)山西百镇建设工程是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机遇。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将每年选择20个镇,作为百镇建设工程的示范,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为小城镇建设树立标杆和样板。“十二五”期间要把100个省级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青龙古镇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准备资料,取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申报百镇建设工程。这样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将会赢得更大的历史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同类型旅游景点景区对青龙古镇旅游存在挑战。近几年来,随着山西省交通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升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展各种现代化农业观光、采摘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旅游带来较大的冲击,给青龙古镇旅游开发以挑战。此外省内的晋商民俗旅游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品牌,尤其是像《乔家大院》等影视文化引起的晋中晋商大院旅游的井喷现象使青龙古镇旅游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2)环境污染问题也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虽然古镇原来为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之地,但过度的开发及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成为破坏青龙古镇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而,青龙古镇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创造优美的环境,使古镇恢复原来山清水秀的古朴田园风光。

四、旅游开发策略

(一)目标: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凭借青龙古镇旅游资源禀赋,将青龙古镇建成省内乃至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目前山西的旅游品牌线路有:宗教古建、晋商民俗、寻根祭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红色经典等六条,这些线路特色明显,设施完善,较为成熟。“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推出边塞风情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品牌。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既有晋商文化内容,也有边塞军事性质,更具乡村旅游特色。这样容易形成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定位:影视城基地

伴随着影视文化的快速发展,拍摄影视剧需要一些特殊场景,譬如古代的宫殿、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巷。这样专为拍摄需求而兴建的影视城基地应运而生。据统计国内著名的影视基地有十处:1.江苏无锡影视基地;2.浙江金华横店影视基地;3.上海车墩影视基地;4.河北涿州影视基地;5.江苏吴江市同里影视基地;6.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7.河南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城;8.北京北普陀影视基地;9.浙江宁波象山影视基地;10.广东中山影视基地;十大影视基地的经营理念一般以影视拍摄为牵引机,旅游观光为载重机,文化展示为核动力,“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形成影视和旅游各自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及影视与旅游交融互动的经营特色。但是,上述影视城基地有着许多先天不足的缺憾:一是人为雕琢的痕迹明显;二是规模和占地面积有限;三是没能和周边的自然山水协调一致。将青龙古镇开发为影视城基地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山水兼趣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使远景近影融为一体,遥相呼应;二是人文景观完整全面,有佛寺道观、亭台楼阁,又有古街雅巷、商铺垆店,有民居院落,又有古典园林,一幅全景式北方商镇图景;三是民俗民风古朴纯真,青龙古镇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生活习惯上保留了淳朴的风俗民情,为建立理想的影视拍摄基地创造了天然的条件。2011年初,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在青龙古镇外景地进行拍摄。该剧编导及演员阵容强大,众星云集。许多村民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该剧的拍摄,拍摄一举获得成功。剧组张绍林导演以及各位制片纷纷表示青龙古镇是个好地方,只憾没有早点发现。大家也充分肯定了景区建设和景区管理的水平,充分肯定了太原市青龙古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对景区开发管理的成绩。《红军东征》与景区的合作有力地宣传了青龙古镇,将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青龙古镇、了解青龙古镇,对景区的开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该剧的拍摄也有力地促进了太原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太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一次典型性实践。

第2篇:太原古城范文

关键词:古城晋阳;山西区域文明;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名城

Abstract:Shanxi Province is in the grassland and farming culture confluence. The ancient city of Jinyang gave birth to the broad and profound of Jinyang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Shanxi regional civilization. The Jinyang city located between Han and minority joint strip, its cultural diversity, with a variety of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already ha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versality, but also has the particularity of Shanxi regional civilization. It is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Shanxi.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Key words:the old city jin is positive;Shanxi region civilization;national fusion;historical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38(5)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简称并,古有唐、大夏、龙城、唐明等别称,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宏伟的建筑规模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晋阳城声名显赫,成为历史名城之一。 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初现于晋水之阳。战国初期,曾为赵国都城。秦统一后,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汉武帝时,又称“并州”。晋阳是北魏与北齐的霸府、别都。隋朝时,文帝杨坚为防御北边突厥的侵扰,封其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兴于晋阳,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出兵夺取隋朝天下,定国号为“唐”。唐朝皇帝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作用,把晋阳扩建为东、西、中三城,后又称晋阳为北京、北都。五代、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都肇基于晋阳。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广义平北汉,火烧、水灌晋阳城,遂成废墟。晋阳古城遗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晋阳城从公元前497年,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代。古城晋阳见证了山西区域文明发展一千多年的历史。

1 古城晋阳的兴衰历史

古城晋阳孕育的博大精深的晋阳古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晋阳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记载是《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春秋末年的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497年前,权臣赵鞅派家臣董安于修筑晋阳城,并凭借晋阳城有利的战略地位消灭了范氏、中行氏,扩大了实力。此后晋阳城由赵氏的另一家臣尹铎接管,他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从而奠定了晋阳城最初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建立赵国,都晋阳。

晋阳城的历史可以分为晋南晋阳和晋中晋阳两个阶段。最早的“晋阳”城,是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于公元前497年以前,在今山西永济蒲州城遗址东南方的古蒲坂建立的城防。太行、太岳、吕梁三山环绕晋南的大原蒲坂地区,位于太行山西南端的黄河北岸和东岸,背靠巍巍中条山,面俯滔滔黄河水,控遏雄关,山川会要,锁钥关中,自古为军事重地,所以在河东蒲坂建晋阳城防十分重要。因建筑在山南水北之阳,故城名曰“晋阳”。晋阳之战,赵氏灭智氏后,魏分得晋南,韩分得晋东南,赵分得赵城以北。晋阳成为赵氏政权的发祥地。赵襄子挺进晋中,是继承父志,实现以晋中为中心,向东、北、西发展,暂避强秦侵扰,以最终独霸一方,称雄中原的战略。赵襄子离开尧舜禹和晋国的发祥地,因晋中盆地与晋南盆地一样有三山环绕成簸箕形,汾水中流有地貌相似之处,所以把晋南的“太原”之名和“晋阳”城,亦移植搬迁到晋中,建筑了新晋阳,秦人称“新城”。这就是晋中“太原”、“晋阳”之来历。晋中晋阳城虽无确切可考的建设年代,但由于它是由晋南晋阳北移的,晋阳文明的历史一脉相承,所以晋阳的建城史,一般也由公元前497年前算起。①

第3篇:太原古城范文

太古仓码头建造历史

现存太古仓码头及仓库是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设经营,是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的一个历史见证。据考证,太古仓码头区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04年,太古仓码头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开始建设,建成后,由太古洋行的黑烟囱轮船公司经营远东、中南亚以及来往于广州至香港、上海、海防(越南)等航线,船只达30艘,在当时南河道两岸各码头仓库中,无论是航线、船舶到港数量还是货运量,均以太古仓码头为最高。1953年,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奉命征用太古仓所属码头及仓库,移交交通部广州港务管理局接管,后由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港务局)经营。1955—1960年间,太古仓码头每年操作量均达100万t以上,是当时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大、吞吐量最高的一个码头。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港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太古仓码头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装卸实行内外贸并举,外贸航线通达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国内航线通达全国沿海各港口。改革开放之后,太古仓由于拥有东南亚、香港、海南和北方沿海的航线,成为当时广州港的枢纽码头,粮食、糖、水泥等大批的杂货从各地先集散到广州再发到其他地方,太古仓发展进入最鼎盛时期。随着现代运输方式的转变,海上运输船舶越来越大型化,对于码头的水深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广州港的货物运输以新沙、南沙港区等的建设为标志,逐步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港的跨越。广州港的货物运输逐渐东移,太古仓的货物吞吐量也日渐衰落,太古仓不得不面临转型。

太古仓工业建筑基地特征

太古仓码头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段,珠江后航道西段的东岸,洲头嘴以南,鹤洞大桥以北,遥望白鹅潭,与芳村酒吧街,信义会馆隔江遥相呼应,是广州市珠江沿线重要的滨水地区和景观节点之一。太古仓码头所在地东面革新路为中国船舶工业物资华南公司,南为天鹅湾住宅小区,西面临珠江,北面为金碧湾住宅小区。太古仓码头规划区陆地面积5.25hm2,水域面积1.87hm2,总面积7.12hm2。码头岸线长312m,水深5.4m,基地内现有沿江的7座英式建筑仓库和3个丁字形码头栈桥,另有保税仓1座,堆场约1.14hm2,码头后有4座办公楼。其中7座英式仓库外立面比较陈旧,受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墙面有明显的剥落,暴露出立面的砖墙泥沙,建筑铁门、水管、窗口大部分生锈。内部光线不足,比较昏暗,大型的梁柱结构保存较好。3个丁字形混凝土码头栈桥保存较好,只有部分边缘有些损坏,码头的结构也保存较好。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是英国曼彻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至今质量仍然良好。现在的太古仓周围为一些新规划的住宅小区,小区内公共空间较小,并且大多只对内部开放,而北边主要是城中村,建筑密度很大,公共空间小,整体空间环境质量差。新老建筑鱼龙混杂,各自的联系较弱,建筑周边环境品质较差,因此,太古仓周边区域对良好的公共环境需求非常大。

太古仓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首先,太古仓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观,旧建筑再生利用是对生态学概念里的5R(再评价、可更新、可再用、可循环、减少能耗和污染)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可持续发展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美国家的统计,通过再生利用的建筑可比新建的节约1/3~1/4的费用,因此,太古仓的改造再生符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次,太古仓再生利用具有环保价值。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据统计,全世界的固体垃圾有35%来自于建设工程。同时,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SO、NO、甲醛等有害气体及噪声、灰尘等。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再生,能减少建设工程量,因而具有环保价值。

旧工业建筑是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产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以及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太古仓码头作为清末民初时期外资进驻广州的历史见证,作为近代广州海上对外贸易文化的传承,历经了战争年代的洗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变迁,更为广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太古仓码头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12]。太古仓作为20世纪广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尺度、建筑风格、材料色彩、构造技术等方面记载了我国近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历史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我国被动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寻求外来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的情况,是广州“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也是后人认识广州在近代港口运输及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线索。

太古仓在空间上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空间宽敞高大,建筑平面形式规则、简单、整齐,立面为现代风格,造型简洁平整,可塑性强,为建筑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缩短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避免了如重建主体结构、拆迁建筑、清理建筑垃圾等开支,节约了成本。太古仓所在的白鹅潭板块乃是广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城市客厅”,地处珠江后航道西段的东岸,地价的飙升使其所在地段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而其占地大,室外场地宽,建筑层数少的特点,使其空间具有较好的再开发潜力,空间功能结构改善容易,可投资开发的回报率高。另外,通过对太古仓的改造再生,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起到社区复兴的作用。

太古仓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分析

太古仓是广州工业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发展是太古仓乃至整个广州工业遗产要思考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广州应该保留作为港口城市百年发展历史的工业建筑,以创意产业引导的运营方式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域层面,太古仓产业园应与周边区域形成互补发展的关系,带动地区整体发展;从社区发展考虑,太古仓周边小区内公共空间较小,整体空间环境质量差,太古仓的改造再利用能够满足社区居民休闲文化活动需求;从太古仓来看,其建筑的再利用利于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研究广州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太古仓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太古仓码头转型改造整治规划》的主要的策略是:在保留原有码头区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设计和建设码头区域环境,修缮维护、改造利用太古仓的仓库建筑,保留其独特的近代工业建筑符号和历史内涵,注入新的历史内涵,注入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内容,运用现代运营方式打造出一个既能承载广州近代码头工业文明,又能体现时尚风情的滨水空间和商业文化景区。#p#分页标题#e#

太古仓功能改造与复兴

太古仓码头的改造,首先要尊重历史,遵循真实性原则,即对这些工业遗产,应尽量保护和保留原有建筑的外形、立面材料、驳岸和码头栈桥的形式及结构等,使得历史的信息得以尽量真实、完整地保存和延续。而对于需要改造满足新功能的部分,可用拆除老建筑的旧材料,组装后重新利用,使改造的部分依然保持与原建筑的和谐。太古仓码头内作为历史工业建筑保留的3个丁字形码头、7座英式仓库以及外环境,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仓库进行外观修缮、内部结构加固和内部功能置换。其中,1、2号仓改造为葡萄酒展览及贸易中心,经营原装进口红酒;3号仓成为特色展览展示中心,不仅可以进行品牌、产品展示及文化演出等活动,还特别将1300m2的丁字形栈桥码头改造为水上T台;4、5号仓将改造为创意时尚园,为创意企业提供设计、展示和洽谈的平台;6、7号仓改为创意服装创意设计园和怀旧电影院,目前,6、7号仓已经改造为国内首家水岸电影城并已开始运营。通过在太古仓的改造转型中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对太古仓赋予新的生命,曾作为广州对外贸易见证的旧仓库,通过被一些艺术设计师所利用,使得这些旧建筑获得了新生,成为新的亮丽的都市风景。这样既保护了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又创造了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更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改造前的太古仓码头已停产,亏损达345万元,改造后年营业额保守估计达1.5亿元。

第4篇:太原古城范文

l广府永年湿地现状概况

1.1区位介绍

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广府镇,距县城临沼关东偏南25km,西南距邯郸20km(图1)。古城临近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青红高速公路、309国道、邯临公路,区域交通十分便捷。古城与永年县城和邯郸市联系密切,其为永年洼,四周有防洪大堤环绕,洼地北侧有洛李公路穿过,通过出城的大堤可达县城,洼地南侧有省级公路邯临公路与邯郸市相通。

1.2资源特色

1.2.1自然资源充足广府湿地又叫做永年洼,以广府古城为中心向辐射,总面积近30km2,依靠滏阳河供给及雨水积存。这里地势较低,长年积水,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也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系统,它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广府古城周围水资源丰富,由大片的水洼地组成,每当骄阳西坠时,渔舟唱晚,碧波荡漾,鱼鳞跳纵,鸳鸯交颈,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称(图2)。水生植物:主要以芦苇和荷花为主,并有天然形成的万亩芦苇荡,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金鱼藻、蒲草、水烛、芦苇、芦草、菖蒲、车前子等。植被:广府镇内的林木种类较多,主要的乡土绿化树种有旱柳、榆树、国槐、刺槐、泡桐、毛白杨、青杨等;主要的经济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有石榴、枣树、山楂、香椿、海棠、柿子、梨、桃、杏、苹果、苦楝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枸杞、荆条、紫穗槐、白腊等。水生动物:主要有各种鲤科、鳅科、鲇科鱼类以及鸬鹚、黑鹳、苍鹭、野鸭等水鸟。

1.2.2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广府有很多历史遗存,如清晖书院、文庙大殿(遗址)、杨禄禅故居、武禹襄故居、黑龙潭、武氏故居、状元楼、太和堂等(图3)。太极文化:广府古城作为太极传承的重要圣地,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太极拳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大太极流派均与广府和广府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府在太极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图4)。诗歌文化:古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至今古城的普通民居春节对联和商铺对联及照壁对联还表现出了较为浑厚的文化底蕴。如“锦上添花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十分春色千头爆竹呜盛世,万里春风过富门”等,特别是那首“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至今仍脍炙人口,其将整个古城、水城、太极城的风貌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民俗风情:风物民俗主要包括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如转城墙、放河灯、放风筝、吹柳笛、荡秋千等民间游艺地方,这些风物民俗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广府古城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全面理解广府古城历史文化特点不可缺少的内容。

1.3存在问题

一是湿地生态功能不完整,景观主体不突出;现状居民社会问题复杂,对湿地公园建设影响较大。二是水域面积分散、不连通,缺少系统的治理;可欣赏的景观元素过于单调,不够丰富;同时现状的古城周边房屋形式杂乱,景色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景观界面。三是湿地内功能单一,服务设施少。2设计构思与原则

2.1设计构思

通过对湿地景观的现状分析,提出广府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为“生•物•恋”(图5),其景观规划构思为“三步一景、五步一观、七步一城”。其空间结构分为绿色空间:植物、绿化空间;蓝色空间: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生境;灰色空间:道路与交通,室外人类活动空间;红色空间:生态建筑物。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尊重湿地生态过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物种适应等),模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恢复与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的湿地生态系统。

2.2.2活化原则在保护湿地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再利用,为它们注入新生命,使其以更好的面貌展示。

2.2.3多样性原则功能多样性:景区内功能较单一,因此需要开发多种功能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生物多样性:湿地内动植物、水生植物、植被类型等的多样化是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景观多样性:针对景区内的景观元素单调需发展丰富的旅游景观以提高吸引力。

3设计对策

3.1湿地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广府古城内资源特色的评价,人们对其各个环节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进行规划,基本在水域的原有位置把大面积的水进行打通和扩展,使其贯通到整个的湿地内,且水域面积有大小之分,形成不小于5013"1的水上观光通道,让游人在航行中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其次,湿地内动植物种类很丰富,设计时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的种植,设置鸟类保护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等。再次,由于其人文资源特别丰富,在规划时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址。

3.1.1杨露禅故居广府古城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地,因此设计时保留其故居,并在此宣传其太极文化,使太极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3.1.2毛遂墓是指地处古城东南的战国名士毛遂的坟墓,规划时将其封土加高,立古朴石碑,周围全部为水面,形成安静的区域,在其西部为生态保护区,限制游人进入,除为湿地保护及科研所必须的设施外,禁止其它人工设施建设,以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和最小的人工干扰。

3.1.3点将台以点将台为中心,根据其历史典故扩展为水上娱乐中心,其位于广府古城湿地公园的西北部,设计有较大的湖面(点将湖),主要供游客在湖面上进行各类活动(龙舟比赛、水上漂流等)。区内还有娘娘坟与白玉庵等历史古迹遗址,方案结合古城河周围现有的古迹和民居,改造并设计了民俗博物馆、生态冒险岛和休闲沙滩,使得古城的文化更好的与湿地文化相结合,也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有更多的休闲去处,增加了对湿地文化和广府文化的认识。

3.2生态修复与再生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和功能意向,使古城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对湿地内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的有:甘露寺、村委会、广生寺、赵斌太极园、傅仲文纪念祠等;在原址上需要进行再生的有:清晖书院、娘娘坟、白玉庵等。

3.2.1清晖书院位于古城东北角的护城河东岸,按传统风貌恢复其原有的特色,且与码头相结合,增加了其观赏性。

3.2.2太极文化广场在原有保留基础上进行修复以加强其功能,且增加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在宣传太极文化的同时又促进了人与人的沟通。

3.3多功能的置人与创新

为了增加景区的旅游活力,在满足原有基址功能的要求下,在洼地内设置了多功能的旅游项目,并且进行创新和扩展以吸引游人的目光,如:水上娱乐区、乡村野趣区、工业观光园区、水上观光区、荷花观光区以及设立湿地研究中心以及湿地公园展览馆。总平面规划图见图6。

3.3.1生态教育科研区该区位于古城的西南偏西处,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湿地植物,是集科普科研、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重点区域和精品区域。规划区内还设有儿童活动场地、水生花卉园和休闲广场等。

3.3.2乡村野趣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北偏北处,区内设置了水生植物岛、植物园、观景塔、许愿岛、生态岛、八卦田、野营探险园、野营俱乐部、石趣攀岩、生态迷宫、越野道等,在此游人可进行极限运动与野外探险活动,丰富游客的兴趣爱好。

3.3.3水上观光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南偏东处,其中包括钓鱼中心、水上森林和农业观光;钓鱼中心设置了室内与室外钓鱼和水上人家来丰富钓鱼乐趣。水上森林结合周围原有的湿地植被、地形,规划出水上森林游览的路线,让游客划船游乐,寻求一种曲径探幽的神秘感和刺激感。农业观光园内设置了游客可以亲自体验的活动,如草花园果树采摘园、茶叶采摘园,让游客真正体会到自得其乐的目的。

3.3.4荷花观光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南偏南处,规划时在保留原有的荷花塘与芦苇荡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特色购物休闲街,在此街集中了广府古城特有的民俗产物如特色小吃、民俗风情展示等,且此街仿苏式风情,把河流引入街内,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第5篇:太原古城范文

关于叔虞封唐,《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当中还有个“削桐叶为圭以c叔虞”的小插曲呢。叔虞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因封为唐侯故称唐叔虞。司马迁又写道:“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这就是说,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改唐为晋,自己也就成为晋侯了。

那么,叔虞封唐的唐国,亦即其子燮父改唐为晋的晋国究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太原说,一是平阳(今临汾)说。笔者是赞同平阳说的。其理由如下:

其一,史料记载。《史记・晋世家》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是黄河,汾是汾河,这两河之东的地理位置,正如《正义》引《括地志》注曰:“然封于河、汾二水之东,方百里,正合在晋州平阳县。”又云:“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燮父立,始改为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是其总名。”南宋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云:帝尧,“年十三佐帝挚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于浮山南为国,十有六以侯伯践帝位,都平阳,号陶唐氏。”上述史料均指出,叔虞所封之唐亦即帝尧所封之地,其地望在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地区,即今临汾市所辖之翼城、曲沃一带。

其二,权威考证。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先生为了反清复明从江南辗转来到北方,长期居住于曲沃著书讲学,他在这里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著《日知录》。他在这部著作中对古唐国进行了考证辨伪:“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今平阳翼城县也……所谓成王灭唐而封大叔者也。”针对“太原说”,他反驳道:“北距晋阳七百里,即后世迁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皆戎狄之地,自悼公之后始开县邑,而此前不见于传。”要知道,这可是顾炎武先生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和潜心研究才得出的结论。

其三,考古证实。先说陶寺考古。经过了近40年的考古发掘,中国社科院于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就是史载“尧都”所在地,尧舜禹时期走出传说成为信史。帝尧号陶唐氏,亦称唐尧,他先在古唐国封唐侯,后又到地望相近的陶寺“践帝位”。反过来说,既然尧都在陶寺,那么尧的原封地古唐国就应该在陶寺近侧才合乎情理。再说枣园考古。1991年5月,山西省考古队在翼城县隆化镇发现了枣园文化遗址,证实其活动年限为公元前4400年,早于陶寺遗址2000年。这便说明,在陶寺文化之前,翼城就生息、繁衍着人类的先祖,正好为尧“十有五封唐为候,合翼与浮山南为国”提供了考古支持。三说晋侯墓遗址考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曲沃和翼城的曲村、天马发现了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考古学家李伯谦、邹衡先生均指出:从遗址的文化内涵分析,有可能是晋国的一处都邑,而且更有可能是晋国始封的唐国所在地。

其四,遗存和传说。临汾古称平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遗留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和民间传闻。在翼城县到处可以看到跟古唐国和晋国有关的遗址,如旧县城钟楼上门额的题词即为“剪桐封国”;南梁镇古城村就有晋国时期的城墙,城楼上的题刻就是“桐城”。这里有许多村名都带有“唐”字,有唐城、云唐,还有南唐、北唐、东唐等。民间传说更比比皆是,尧王巡访、尧王神泉、尧王制陶等等,无不和唐尧有着密切联系。

第6篇:太原古城范文

那么,古都北京是按什么原理规划和设计的呢?那些设计格局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其含意是什么,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么?笔者经过对古都北京进行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高传统文化――《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的一大奇书,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之渊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学著作和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 古都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二 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1.按《周易》“天地人三才”设计都城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材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那里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按 《周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图设计都城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

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的“中”“正”思想与皇城皇宫的“居中得正”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

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4.从皇宫三大殿三大宫的名称看《周易》在古都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

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5.北京城建筑形象特点符合《周易》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要永远“居中得正”。

6.《周易》与皇宫建筑颜色装饰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

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第7篇:太原古城范文

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并州,也称龙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8篇:太原古城范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麻池古城遗址。包头有着悠久、厚重、辉煌的历史。麻池古城是目前包头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城遗迹。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据专家考证,麻池古城遗址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九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也就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开发建设的军事重镇。秦汉时期行政设置为县,分别为秦九原郡和汉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县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麻池古城内,如今人们称为“大圪旦”、“二圪旦”、“三圪旦”的三个大土台,大约即当年秦直道终点祭台,与起点林光宫遗址的设置相似。 古城遗址已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请大家下车走入这座古城,也许您也会发现一些秦汉甚至是战国时期的陶片呢!各位朋友,围绕麻池古城,涌现出许多历史英雄人物,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几位吧。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退位后称“主父”4年。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赵国国势较弱,除屡败于秦、魏等大国之外,还常受中山国和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武灵王以超凡的才略,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一改中原正统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变革军制,废弃战车而演习骑射,以骑兵对抗骑兵。这场改革大大增强了赵国的综合实力,武灵王因此被后人誉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率领着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大军,驰骋疆场,疆域不断拓展,先后把林胡、楼烦逐至阴山以北。 为了防备阴山以北游牧民族南下袭扰,守住黄河,武灵王修筑了今包头地区最早的赵长城。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这段长城是历史最久的长城”。 武灵王在修筑赵长城的同时,选择了包头地区这片黄河较为稳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这个军事据点。在城中屯有重兵,并迁徙大量内地官吏、大户的部属,充实边境,屯垦农田,使之逐步成为赵国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有效地保障了赵国西北部地区的平安。武灵王还以九原为基地,一心想“直南袭秦”,完成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他乔装改扮为赵国的使臣,到秦国都城咸阳面见秦王,探听虚实。这件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赵武灵王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位着名改革家,是包头历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坚定不移地大胆改革,移风易俗,推动赵国发展壮大的做法,值得今人学习借鉴。秦始皇 秦始皇与包头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县升置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包头的麻池古城)。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秦长城的修建,把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界,由赵国时的阴山以南推到了阴山以北。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因病在沙丘(今河北邯郸广崇县)去世。此时,秦直道的城障和烽火台还没有完全修完。秦始皇的遗体在密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一代霸主由包头经秦直道运回咸阳,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途。秦大将蒙恬 是与包头地区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其祖孙三代均为秦朝名将,战功赫赫、家庭显贵。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北驱逐匈奴,渡黄河取高阙、陶(阳)山。同年,蒙恬率部占领整个河南地(今乌加河以南的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以后,又控制阴山以南地区。秦在包头及其附近地区设34座县城,归属九原郡。 秦长城和秦直道的修筑都是由蒙恬主持的。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前212年,蒙恬又受命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那时,蒙恬已声名大振,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兵士不敢弯弓抱怨。蒙恬镇守九原(前214-前210年),边疆安宁了数年。秦始皇死后,严守边关的蒙恬与其弟蒙毅被害。随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诸侯各国的势力亦趁机起兵反秦,匈奴于是趁机南下,包括九原在内的整个漠南地区被冒顿单于控制。五原郡太守崔寔 五原大面积种麻源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崔寔。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崔寔出身于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着书写作,杂定《五经》。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

第9篇:太原古城范文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北武当山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观音堂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广胜寺导游词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