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

第1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中韩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选题原因:

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失地采取应对之策。

研究意义: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额逐年增长,然而我国对韩贸易存在巨大的逆差,这令人不得不担忧。从完善我国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研究中韩贸易,分析产生逆差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对于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现状:

对于中韩贸易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譬如:曾珠(2008)阐述了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和趋势,然后对中韩贸易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各国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潘权富(2010)从商品结构角度分析,双方商品需求结构不平衡及韩国对我国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并对为减少这种逆差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张文虎(2011)在中韩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就中韩贸易摩擦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提高韩企在华采购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等方面。王雅婷(2011)对中韩贸易逆差的现状、原因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了缩减中韩贸易逆差的对策。刘宇(2012)在加强改善中韩贸易逆差中对中韩贸易逆差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贸易逆差的一些方法。

从总体来看,专家学者对中韩贸易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模式。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中韩贸易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改善方案,希望可以为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带来帮助

研究内容:

本论文就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以及金融危机对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且分别回顾了中韩贸易发展史,从中提出了改善方案,希望可以为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带来帮助

研究框架:

引言

正文

1回顾中韩贸易发展

1.1发展背景

1.2发展形式及成果

2、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解析如何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

3.1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3.2大力发展中韩两国间的技术贸易

3.3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3.4加快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滑坡

4两国之间的共同努力,展望中韩贸易未来

研究方法:

1.翻阅报纸,书籍资料

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背景

3.通过资料整理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

4.加强研究和探讨,促使建议得以采纳

参考文献:

[1]李志群.中韩贸易与投资实务指南[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1.

[2]马小辉.北方经贸[J].2009-13.

[3]孙宇挺.中国经济周刊[J].2009-01.

[4]禹哲熙.韩中中韩经济贸易辞典[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张庭延.中韩关系的现在和未来[N].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1-05.

[6]2008年韩中加工贸易动向及启示[R].韩国贸易协会,2009-4-27.

[7]中韩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知识经济2011.13

[8]刘宇.加强合作改善中韩贸易逆差[J].特区经济,2012-07

[9]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载于《东北亚论坛》,2007年1月。

开题报告参考范文: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综述

2007年11月24日,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黄州,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东坡赤壁之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首轮第一届年会及课题开题报告会隆重开幕。会议由国家一级作家、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得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教授主持,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明史主讲、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先生,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金明教授,著名文学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著名文学教育家、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樊星教授,黄冈市政协副主席、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徐又良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会上,熊召政先生作了题为《文学的教育作用》的报告,樊星教授作了题为《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的报告。听取了他们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与会代表均感受益匪浅,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第2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近三千公里的边境接壤。但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我们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基本上中断了贸易活动。中苏边境一度成为,内地居民前往边境地区甚至要持有“边防证”。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深入,中苏关系开始松动,沉寂已久的边境贸易又恢复起来。但囿于中苏政治上的分歧,好多同志对两国边境贸易心存顾忌。1984年8月,总书记来我省视察工作,讲道,“我们同苏联政治上有分歧,在经济上总要有交往。这是相互利益的需要。”“要发展边境贸易,互相取长补短,这样黑龙江的对外贸易也就搞活了。”他在黑河市更进一步指出,“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五年不行八年,把黑河建设好,有可能和深圳比美。”并为黑河市题词:“南深北黑,比翼齐飞。”这对全省人民是个极大的鼓舞。

1987年8月,时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的邢泽民同志到黑河地区调研,了解到当地企业与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一家公司,用208吨西瓜换回360吨尿素等易货贸易的情况,异常兴奋。在这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期间,邢泽民同志将黑龙江省对苏边境贸易的情况和想法向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同志作了汇报。杜老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当即表示,可以将此作为一个课题,交由黑龙江省深入研究。他还特别交代,力争在翌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之前搞出研究成果,以便提交国务院讨论。随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向我省下达了“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研究课题。”1987年12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农工部、省社科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省政府对外经贸厅和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几十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由常务副省长陈云林同志牵头,副省长杜显忠同志任组长,立即开展了专题研究。1988年3月,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问题研究报告形成。报告共分总论和5个子报告。总报告由邢泽民和刘文翔同志执笔。包括背景描述、贸易环境、战略选择、影响边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等基本内容。5个子报告的题目分别为:黑龙江省对苏边境贸易的历史、现状及作用,中苏贸易与亚太经济,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市场容量和特点、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若干因素的可行性分析,扩大对苏贸易的可行性、制约因素、分期目标及政策建议。报告形成后,邢泽民同志代表课题组,于1988年3月13日专程赴京,向杜润生等领导同志做了汇报。3月17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以《黑龙江省扩大对苏边境贸易大有可为》为题,编发了2000多字的特急《送阅件》,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国务院有关部门。3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主持专题会议,听取了杜显忠同志代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所做的汇报。会议对我省的调研报告及所提出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会后,时任对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李岚清同志风趣地说,“这个重大问题,让农口先解决了,真是惭愧啊。”

1988年4月19日,国务院专门下发函件,作出关于黑龙江对苏联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的批复,给予我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和哈尔滨市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1988年5月,在龙江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思想。我省对苏边境贸易随之迅速勃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在原有绥芬河、同江、黑河3个口岸的基础上,又陆续开通了密山、虎林、饶河、萝北、漠河、嘉荫、东宁、逊克等边境口岸以及哈尔滨、佳木斯、富锦内河口岸和哈尔滨航空口岸等22个国家一类口岸。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批准了183家企业开展对苏边境贸易,由过去的外贸独家经营,扩展到商业、石化等二十多个部门。1988年,全省对苏边境贸易实现过货总额1.96亿瑞士法郎,比历史最高的1987年增长4.7倍,相当于1957年以来的边境贸易总和。1989年的边贸过货额又跃升到5.9亿瑞士法郎,是上一年的3倍!出口商品的品种也由过去的50多种骤增到3000余种。至此,黑龙江省对苏联的边境贸易、旅游以及易货项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开展起来。1990年6月,黑龙江省首次在哈尔滨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对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

我省对苏边境贸易大规模开展起来之后,杜润生同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借助边贸通道,将农民企业家组织起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他的亲自倡导下,1988年8月,由广东省珠海白藤湖度假村董事长钟华生、辽宁省大连甘井子农工商公司董事长陈连庆、山东省荣成邱家渔业公司总经理唐厚运、河北省蠡县辛兴村党支部书记闫建章等4位国内知名农民企业家发起,在哈尔滨组建了股份制的北方农企对外贸易公司。公司陆续吸收全国各地的27家农民企业参与,开展对苏边境易货贸易。杜老对这家公司非常关心,先后委托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堪同志和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副主任吴象同志前来实地考察指导。1992年10月,应杜老之约,我和北方公司总经理徐先玉到北京,在“九号院”的办公室向他做了汇报。杜老详细了解了边境贸易的开展情况、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和各类商品的比较价格。当他得知北方公司用乡镇企业生产的服装、家电等产品,从俄罗斯换回化肥、钢材和稀有金属时,非常高兴。他说,开展对俄边境贸易的好处是,可使我国发扬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增加产品出口量,进口稀缺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经济,节约成本,提高收益。他还特别强调,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农民组织程度,逐步改善农民的经济地位。杜老的这些真知灼见,为日后的发展实践所充分证明。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哈洽会”如今已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并提升为部级的“中国――俄罗斯博览会”。2014年,我省的对俄贸易总额达到232.8亿美元,占全国的24.4%。中俄双方的经贸活动,也由一般的易货贸易,扩展到贸易、工程、劳务、投资、科技、金融以及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诸多领域,两国的友好关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5年10月9日,杜润生同志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2岁。谨以此文,深切怀念这位令人敬重的中国改革先贤。

主要参考资料:

①《思想年谱》.

②《执政中国・黑龙江卷》.

③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④邢泽民著《无愧无悔的人生》.

第3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中欧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研究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和成功因素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利用外资效果评价和实证比较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TCL 跨国并购的问题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外商投资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 垄断、安全威胁与反垄断控制--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以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 江浙沪 FDI 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中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在华并购绩效分析 FDI 对我国通讯产业的垄断分析 浙江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对策分析 外资在华并购后的整合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外资并购中反垄断问题的经济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农产品贸易视角 欧盟 RoHS 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宁波服装出口的品牌战略:合创品牌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选择研究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战略思考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进口配额的效果及政策取向 绿色贸易壁垒对佛山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 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政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开题报告举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 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 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 · 二、 1、 2、 3、 ·· ··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 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第4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外贸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进行创新建设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管理水平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也能有效地推动企业规模实力迅猛增长。外贸企业要壮大实力应对挑战,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的信用认证,信用交易将成为主要手段,现今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诚信尚未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的时候,信用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地域、经济状况、语言文化以及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企业难以对异国的分销商或交易对象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权的授予和赊销政策的制定又往往会关系到企业销售业绩和产品的推广。在无法对异国的分销商或交易对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就必须付出较高的人力与资金成本才能实现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在信息上的需求,更能够使这种需求的满足建立在快捷、专业和低成本的基础之上。信用报告会针对委托方指定的分销商和交易对象,提供其基本注册信息,运作能力及业务现状等方面信息,以便企业更好的对分销商进行管理和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

本国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为保障出口在实现自身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在寻求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信用认证。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国际信用评级可以实现销售业绩的提高,国外交易方更注重国内企业是否具备信用等级和报告,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对于进口方而言具备信用风险等级认证,可以使进口方得到出口方更为优惠的赊销政策。外贸企业担保与否以及保费的制定,主要参考依据即是由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

专业化的团队和权威性的数据信息为国内的外贸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在其提供的众多产品和服务当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当属信网国际信用报告。信网国际信用报告是依托于信网基础信息数据库,并根据委托的需要,通过对目标企业多渠道的调查,为客户所出具的不同深度的报告。信网国际报告综合来说共对十大项四十小项内容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它涵盖了目标企业的注册信息、发展状况、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历史信誉、履约能力、国际业务情况及其行业前景等。这一方面确保外贸企业能够真正获得详实的商业情报与资讯,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了解目标企业基本情况,判断合作机会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它在降低交易、谈判、合作、付款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方面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第5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工作目标:按照“抓龙头、铸链条”的要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梳理形成拓展延伸产业链路线图。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延伸需求和对接央企、民企、外企的潜在业主单位,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指导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维项目对接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和完善我市现代工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在充分利用“十二五”产业专项规划和已有产业梳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1、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分析我市的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产业链、布局、园区发展和国内外行业发展态势等。其中重点对我市已形成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的产业链以及已有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等进行分析。

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从产业链发展条件和需求出发,在原有产业链梳理成果和相关产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方向和重点,明确链条和各个环节,策划生成产业链项目。

3、提出对接合作建议。针对产业链的环节,重点在央企、省属企业、民企500强、世界500强和省内外知名企业中提出潜在的投资方和市内合作方,策划提出对接合作项目及项目的布点建议。

二、工作要求

产业梳理成果建议以《市重点产业梳理报告》形式体现,包括一个总报告和11个分报告,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撰写,分报告由市直有关部门牵头研究撰写。各级各部门要在产业梳理后进一步深化项目策划和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合作工作,主要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延伸的重大项目寻找对接合作重点对象,加强联系和跟踪推进,及时反映对接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提请解决的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一)坚持三个突出

1、突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抓大项目、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发展上下游企业。

2、突出发展定位、优化布局。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与产业基础,统筹产业空间布局,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3、突出转变方式、保护生态。切实把好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珍惜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总报告:《市重点产业梳理总报告》,具体内容为在深入研究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的具体方案,包括项目策划、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和统筹推进(包括优势互补、飞地管理)等的举措。

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汇总编制。

(三)分报告:由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矿产资源加工、生物、旅游养生、商贸流通、创意等11个重点产业梳理分报告组成。各分报告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需求和潜在的合作双方,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填补产业链的空白。

1、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市农办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3、林产加工业,由市林业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4、纺织服装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5、冶金建材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6、精细化工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7、矿产资源加工业,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8、生物产业。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9、旅游养生业。市旅游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0、商贸流通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1、创意产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四)报告格式:报告格式要求统一,内容包括:产业现状和趋势、产业链分析、产业发展重点、对接合作建议等四个部分(具体可参考省上产业梳理分报告)。此外,为了配合完成总报告,要求各分报告撰写单位从分报告中提炼一份摘要,字数控制在3000-5000字,提供给主报告撰写单位。

三、任务分工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好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协作,落实责任。

(一)市发展改革委:产业梳理工作牵头单位,与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产业梳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内容的总体把握,做好与“十二五”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具体负责总报告和生物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

(二)市经贸委(商贸办):具体负责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冶金建材和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负责全国民企500强和部分省内外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三)市农办:具体负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四)市旅游局:具体负责旅游养生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旅游养生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五)市林业局:具体负责林产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林产工业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同时积极配合做好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六)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矿产资源加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矿产资源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七)市外经贸局: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世界500强境外企战略布局、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八)市国资委: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119家央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九)市科技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提出相应的技术发展路线、“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工程。

(十)市农业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一)市药监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二)市粮食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三)市统计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的指标统计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要加快辖区内优势特色产业梳理和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明确目标任务,认真梳理产业集群(基地)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策划生成一批项目,向重点产业梳理牵头部门报送。

四、时间进度

(一)9月下旬完成梳理初步报告;

第6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本文旨在对FTA框架下中韩货物贸易结构与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探求双方的共同发展方向和利益结合点,以期为推进两国FTA谈判的顺利进行和实现互利共赢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中韩FTA的发展进程

(一)中韩FTA民间研究阶段

2004年2月,在中韩两国召开的“中韩经济通商合作第一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开展建立中韩FTA可行性研究的提议;同年11月,中韩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中韩FTA民间研究。2005年3月,中韩两国就“启动中韩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民间共同研究”达成协议。两国将围绕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现状,以及中韩FTA的宏观效果及其对投资的影响展开共同研究;关于中韩FTA对两国各自产业的影响及政策提案则由两国分别进行研究。此后,中国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对中韩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报告。中方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韩FTA对中韩两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和5%;韩方的研究报告显示,韩中FTA对韩国GDP的贡献率为3%,虽然低于韩美FTA,但却高于韩欧FTA和韩日FTA的贡献率。尽管两国的研究报告结果不尽相同,但却都能表明建立中韩FTA对两国是互利共赢的。

(二)中韩FTA官产学研究阶段

2006年11月,中韩两国举行通商会谈,会上双方同意于2007年初启动中韩FTA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中韩FTA官产学可行性联合性是继前一阶段中韩FTA民间研究的继续,也是两国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的过程。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建立中韩FTA的宏观经济影响和协定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从2007年3月至2008年6,中韩两国共举行了5次中韩FTA官产学联合研究会议,期间双方就双边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投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中韩FTA联合研究报告认为,建立中韩FTA可以给两国带来净经济和贸易收益,增强两国的经济协同效应,提升两国在WTO、APEC等多边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地位,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2010年5月,中韩两国宣布结束中韩FTA官产学联合研究,两国经贸部长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中韩FTA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推进中韩FTA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中韩FTA谈判阶段

2012年5月,中韩两国经贸部长在中国北京举行中韩经贸部长会议,双方就中韩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交换了意见。两国部长认为,建设中韩自由贸易区,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两国经贸合作,也有利于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上两国共同并发表了《部长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启动中韩FTA谈判。中韩FTA谈判分为模式和出要价两个阶段。在模式谈判阶段,两国主要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谈判模式进行磋商。从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两国共举行7轮谈判,期间两国就谈判模式等问题积极磋商,谈判不断深入,并与第七轮完成模式谈判阶段,最终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协定范围及各领域谈判的原则、框架及内容要素等达成共识。同时,两国约定于2013年年内进行第八轮谈判,开始出要价阶段的谈判,也意味着中韩FTA进入关键时期。

二、中韩货物贸易结构分析

(一)双边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根据中方统计显示,1992年中韩货物贸易额仅为50.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24.1亿美元,从韩国进口额为26.2亿美元。此后中韩双边货物贸易额迅速扩大,到2012年中韩货物贸易额达到2563.3亿美元,是1992年的50倍,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额为876.8亿美元,从韩国进口额为1686.5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36倍和64倍。从图1中可以看到,20年间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连年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5%,只有1998年和200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现过负增长,双边贸易已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12年两国对外贸易情况计算,中韩双边货物贸易规模相当于中国-东盟FTA的4/5,相当于同样正在谈判的中国-澳大利亚FTA的2.6倍,相当于韩国-美国FTA的2.5倍,相当于韩国-欧盟FTA的2.6倍,可以预见中韩FTA建成后将对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双边货物贸易以制成品为主

在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的二十余年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构成一直以制成品为主,而中国对韩国的出口构成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初级产品是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产品,而到了21世纪初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制成品比重已达到70%,并仍在不断上升。在2012年的中韩双边贸易中,两国的出口中制成品比重都达到90%以上,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前三位的商品大类分别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65.7%;而韩国对中国出口前三位的商品大类分别是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化工产品,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9.0%(详见表1)。由此可见,两国的双边货物贸易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从韩国出口制成品、中国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两国都以制成品的出口为主,表明中韩两国的双边货物贸易从由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了由产品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产业内贸易。因此,中韩FTA建成后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

(三)双边货物贸易存在结构失衡

伴随着中韩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贸易在结构上的不平衡性也在进一步扩大,且中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1992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只有2.1亿美元,到2012年则增长到809.7亿美元,20年间扩大了近400倍,(如图1所示)。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光学、钟表、医疗设备、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运输设备等类商品,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顺差则主要来自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陶瓷、玻璃、家具、玩具、杂项制品、活动物、动物产品、食品、饮料、烟草、皮革制品、箱包等类商品,(如表2所示)。可见,中韩两国贸易严重失衡的原因在于,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制成品主要以原料型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而从韩国进口的制成品则主要以各类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最终产品为主,说明两国进出口结构存在着垂直差异,两国的贸易不平衡体现为结构性失衡。因此,中韩FTA的建立将使得两国货物贸易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两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进而有利于解决中韩货物贸易失衡问题。

三、中韩FTA建成后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有助于两国宏观经济的增长

从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可以看出,两国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表明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中韩FTA一旦建成,必然会带动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从而使两国在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方面大幅增长,推动两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根据中韩FTA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在静态模式下,中韩FTA对中韩两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395%和2.443%;在资本积累模式下,中韩FTA将对中韩两国的GDP分别带来0.584%和3.313%的贡献率。此外,从国家福利上看,中韩FTA会给两国带来资源分配效率和贸易条件的改善,从而使两国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据韩国三星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韩FTA建成后,随着两国关税水平的逐步下降,两国的国民将会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实现对更加丰富、充足商品的消费活动,经计算得出中国国民的福利水平将被提高0.03%~0.23%,而韩国国民的福利水平将被提高0.64%~1.98%。

(二)有助于两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韩两国自然禀赋的巨大差异使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特别是在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互补性较为明显。中国相对于韩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消费市场巨大等,这些为韩国提供了一个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出口市场;而韩国相对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则较为明显,是中国资本引进、技术引进的重要来源地。同时,虽然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却有着巨大差异,在整个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韩国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中端,而中国整体上看仍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底端。两国都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需求,随着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一些相对过剩的产业和被淘汰的产业需要向外转移,韩国可以集中力量在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上发展,而中国可以承接韩国转移的产业,发挥自身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在利用韩国的资本和技术的同时,借鉴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总之,中韩FTA的建立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两国优势产品的出口,推动两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两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两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三)有助于增进两国的投资合作

近些年来,中韩两国的相互投资总额一直呈逐渐增长之势,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两国的相互投资结构和要素禀赋差异可以看到,在中韩的相互投资中,中国对韩国的投资主要是市场指向型投资,而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则是劳动力指向型投资和资本指向型投资。中韩FTA建成后,随着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两国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将有助于增进两国的投资合作。一方面,随着两国贸易、投资壁垒的消除,两国的相互投资会得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两国市场的统一,会给两国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资源获取的机会。中国企业会更多地对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进行投资,以满足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求,而韩国企业则会更多的对中国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进行投资,以实现其对扩大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求。

(四)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主要是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所开展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安排的推动。目前,经济合作框架主要包括“10+3”机制、中日韩FTA和三个“10+1”机制,除了三个“10+1”发展较为顺利外,“10+3”与中日韩FTA的发展进程都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韩三国之间不能有效地达成一致,自2002年首次提出中日韩FTA的设想到2012年11月中日韩FTA谈判的正式启动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中日韩FTA之所以进展如此缓慢,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上缺乏相互信任,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的影响,三国相互间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致使政治关系不够稳定,难以为中日韩FTA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经济上存在诉求差异,中日韩三国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各具比较优势和劣势,中国会更看重市场经济地位被认可,韩国会更注重工业制成品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则更关心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益诉求的巨大分歧影响了中日韩FTA的进展。2013年3月中日韩三国完成了中日韩FTA的第一轮谈判,三国对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均表示将共同努力,为谈判创造有利的环境,推动中日韩FTA谈判早日取得成果。目前,在中日韩FTA出现进展的情况下,中韩FTA会成为推进中日韩FTA乃至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口,因为中韩FTA一旦建成,就会使日本加快推进日韩FTA和中日FTA的进程。从技术层面来看,双边FTA谈判要比三边FTA谈判更容易达成一致,而这些双边FTA的谈判成果为中日韩FTA谈判提供了框架基础,从而会推动中日韩FTA的早日实现,进而推进“10+3”机制的顺利开展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总而言之,中韩FTA是当前两国研究的热点问题,中韩FTA能够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已得到双方的充分认可。同时,从已经结束的模式谈判阶段可以看出,两国政府对推动中韩FTA的建设都持积极态度,可以预见中韩FTA的建成必将给两国经济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匡达.中韩贸易结构与趋势特征及其对FTA谈判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3(6).

[2]徐长文.中韩经贸发展现状与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展望[J].国际贸易,2008(4).

[3]朴繁淳.中韩FTA的意义和主要争端[R].三星经济研究所,2011.

第7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经济学博士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

美国贸易代表署一年一度的《国别贸易壁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于4月2日了。作为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地,中国继续“享受”特殊待遇:《报告》全文650页,总共指责了63个贸易伙伴的“不公正贸易行为”,其中关于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区和台湾省)的分报告就占了69页,远远超过欧、日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篇幅。在这篇分报告中,美方虽然承认了中国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等方面的长足进步,但重心仍然放在指责中国的“不公正贸易行为”上,洋洋洒洒列举了中国在进口政策、国内政策等上10个领域的数十项“贸易壁垒”。荒唐的是,这次的《报告》竟然将中国的“两税合一”也列为“贸易壁垒”。其实,这恰恰暴露了美国自身的严重缺陷。

缺陷一: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意识。毋庸讳言,中国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了解不多、面临严重外汇缺口的年代,赋予外资“超国民待遇”而对内资“逆向歧视”的二元企业所得税制度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根本变化,这种二元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负面作用日益突出,不公正地削弱内资企业竞争力、扭曲企业和政府行为、助长“寻租”……,其弊端早已远远超过益处,而且形成了“真实税负偏高――增加税收优惠项目――通过税收优惠项目偷漏税收猛增――税率进一步提高――增加税收优惠项目”的恶性循环。终结对内资的“逆向歧视”,推行“两税合一”,将为中国带来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场秩序。美国贸易代表署无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而指责中国“两税合一”,充分暴露了该国在国际经贸问题上的霸权主义行为。别国给予美资企业、美国商品超国民待遇,这是“公平”;在自己国内给予本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相同的税收待遇,这就是“不公平”,如此逻辑,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举“公平贸易”大旗的实质。

第8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模块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外需的萎缩和国内经济增长的自主减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科学定位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模式,优化其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上海、广州、深圳、合肥、杭州、金华、西安等城市的外贸公司走访调研、学校走访调研或网络调研、我校毕业生走访调研。经过充分的调研,初步形成了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模块。

一、调研结论

(一)对我校毕业生的调研。为了及时了解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掌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做详尽分析,包括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今后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出思路。通过调研了解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中,60%的学生并没有进入到国际贸易领域工作,而是进入到销售、文员、会计等领域就业。这其中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达不到工作要求,所以自己已经放弃了去该领域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自己就业渠道,并没有把国际贸易作为就业的选择。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基础,进行适当课程调整与改革,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改革。

(二)对其他院校进行调研。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在定位时主要有两种倾向,要么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要么过分强调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的“岗位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两种倾向对于不同的学校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在我们这样的本科类院校,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150多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他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时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的,我们要确定要教给学生那些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知识迅猛增加,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每一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应该教人学会求知、做事、沟通、生存,是学生应获得边工作、边学习、边创业,或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

(三)对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外贸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国际经贸人才市场的需要。我们走访调研了20家进出口企业,了解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希望学生能够熟悉外贸政策法规及外贸操作流程,并能够独立完成。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方面,有88%的外贸企业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外贸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复合知识、关联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

(四)借鉴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在2011年为西安欧亚学院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调查结果。在该报告中,本校2008-2010届各专业毕业生重要度最高的能力及满足度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认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商务谈判能力,这位我们人才培养能力模块的确定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能力模块的确定

通过对不同院校、企业、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了市场的需求及我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经验,我们课题组决定从2012年开始,在原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之上开设创新班。创新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市场开发能力及外贸合同履约能力,能从事经济与贸易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商贸应用型人才。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商务谈判与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市场开发能力、外贸履约能力确定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大能力。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商务谈判与英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市场开发能力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鲜明特色。商务谈判与英语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商务谈判和英语沟通能力,要求能够精通外贸英语听说、商务函电阅读和撰写并浏览各种外贸网络平台等工作,并能够进行英语谈判和沟通。国际市场开发能力,要求能够进行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国际市场开发、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等工作。通过这两个能力,是学生的能力扩大到外贸市场的开发和沟通。外贸合同履约能力,要求能熟练缮制各种单据、能够有效协调供货、货物出运、进出口报检报关、货款结算及退税核销等工作。

第9篇:外贸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这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UIS)所做的题为《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至2013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的报告分析指出,中国成为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其次是美国――2013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比美国的27.9亿美元高出一倍多。

中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

吴其山注意到报告这样的提法,艺术和工艺品正在上升进入贸易额最大的10大文化产品之列,“这主要是受到黄金饰品的影响和得益于它的畅销。”2013年,全球黄金饰品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美国作为黄金饰品的最大出口国,出口额分别为320亿美元和107亿美元。

从产业门类上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主要包括新闻出版类(实物产品、数字产品、版权输出等)、广播影视类(影、视等)、文化艺术类(杂技、戏曲、歌舞、武术等演艺项目)、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乐器和综合服务类,后者包括网络文化、文化相关会展、广告宣传等服务内容,是文化产业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也是目前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也显示,尽管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且大批电影和音乐消费者转向网络相关服务,但2004至2013年间文化产品的贸易额还是翻了一番。报告说,音乐、电影和报纸等产品正在逐渐成为文化服务的一部分,但受到数字化制作程序的巨大冲击,这些产品的销售通常以网络订阅的形式为主。音乐和电影的录制品贸易在10年中分别下降27%和88%。尽管包括报纸在内的印刷制品贸易也出现下降,但书籍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一些地区同期增长了20%。

吴其山曾因黄金与饰品而与图书出版界打过交道,2016年2月他到西班牙出差,恰逢首届“中国图书展”在马德里举行。“《金瓶梅》等西班牙文版本的中国文学著作吸引了很多当地读者。还有新版本的《易经》。”吴其山了解到,此次书展售出了不少中国的古典、现代小说。他查阅资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份报告所截止的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2013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出版物出口已突破1亿美元,版权输出品种比例继续提升。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国的吴其山明显感到,“走出去”的中国文化项目正日益增多,“国内资本‘走出去’的现象时有发生。”喜爱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的他发现,在影视、体育均有涉猎的中国万达集团,将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股份纳入囊中,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投资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

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来有为研究员、张晓路助理研究员的文章,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510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31085万美元,增幅达到61倍。“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走出去’不仅可以改善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对于提升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来研究员表示。

国家扶持

文化贸易曾是中国海外贸易的短板。大量的国际文化交流是以友好活动而非商业行为而存在的。有关方面甚至长期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民族性,却忽视其商品性。到了2003年,国家文化部设立专职机构,以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通过商业途径“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2006年,文化部、商务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之后还通过中央财政向出口业绩优秀的文化单位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文化部正式成立了对外文化贸易处

这些年,文化体制改革渐趋深化。2013年,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广电传输和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重塑了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一大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现了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与此同时,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也走上了“快车道”。相关部委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对文化出口企业给予了支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或“试验田”,完善对外文化贸易体系。

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被认为“标志着对外文化贸易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今年3月17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贸易正式进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一章中,这个《纲要》明确提出“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开辟新节点,提供新动能。

文化对话

虽说“做生意”,但很多行业人士更愿意把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目的目标看作是文明共享与文化对话。

“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实现对话。”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只有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到国际亮相,才会产生对话。“我们要有这个自信,通过创造中国独有的文化作品,到世界上进行展示,最终实现文化的对话。”

文化产品的出口并不像一般货物出口那样“物美价廉”即可。不少人很想让自己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却往往“走不进去”,如很多电影,“出去”后往往仅被猎奇几天,也就“出海几日游”,虽然其中有国内票房“过亿”的,却常常在国外“失意”。

“‘走出去’并非机械移植的行为,而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展开的前提是价值观之中存有的共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表示,应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寻求共识,建立起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经济日报》金晶则认为,尊重市场和观众的选择,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条“铁律”,“把脉市场的关键,在于观众对内容和故事了解与认同的程度。”

一个例子被津津乐道:知名的上海芭蕾舞团在美国巡演时,推出欧洲古典芭蕾《仙女》和中国民族芭蕾《梁祝》这两部戏,原以为古典芭蕾更容易被当地市场所接受,结果,没想到在最终售出的32场演出中,《梁祝》占到28场。

《梁祝》讲述的故事类似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体现的又是人类共同美好的情感、爱情,尽管土生土长在中国,但“芭蕾化”后能够让国外观众理解与接受。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铺路架桥的“国家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张宇认为,这样“叫好又叫座”、负载着中国人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正是当下文化贸易和市场所需要的。

“把国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这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也会坚持做下去。但现在更难的是,如何把我们优秀的文化推出去,让全世界的人认可它,接受它,进而热爱它,这是我自觉身负的重任和使命。”张宇说。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眼里,文化“走出去”涉及到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交流,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资本走出去可以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出去探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