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第1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诗歌Show――自信心的培养

一、选好主题,定好课题

一个好的课程主题不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能吸引学生,引发深思。在如何选题的问题上,肖观仁进行过统计分析,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选题单一、辅导主题范围太大、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选好主题,定好课题呢?笔者认为,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为依据,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纵横交互进行选题。也就是说,每个年级可以有几个固定的、相同的辅导主题,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要由浅入深,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切忌选题过于单一、片面。

另外,主题选好后,如何定好课题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课题的制定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型,二是间接型。以本节课为例,本节课属于自信心理辅导课,直接型的课题可以制定为“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伴我行”“我自信,我能行”等,这样的题目具体明确,避免歧义;而间接型的课题则可以根据一些教学特色或者活动来命名,如本节课是以诗歌活动为主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因此命名为“诗歌Show”。这样的题目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会让人费解,所以在选用间接型课题时,可以加一个副标题,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表明主题。

二、轻松导入,引情激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活动情境、轻松自然的导入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所以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导入尤为重要。田丽认为,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导入的方式有三种,即预热法、澄清法和介绍法。而笔者认为,在预热法中,可以具体用到以下方式:故事、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实物、模型、图片欣赏、音乐律动、热身游戏、角色扮演等。以本节课为例,先让学生观看奥巴马以及羊城小市长自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自信,引入话题;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一个“我说你做”的小活动,即让学生展示一种自信的目光、一个自信的站姿、一种自信的声音、一个自信的手势,借助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自信状态,并把信心延伸到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当中,一举两得。

三、教学活动,层次分明

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好的活动设计,而好的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所谓系统性,指的是各个教学活动不是零散拼凑,而是相互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主线明晰,容量合适;所谓层次性,指的是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历程,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由浅入深地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以“诗歌Show”为例,以主题活动“诗歌表演比赛”贯穿整节课,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其服务,“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将自信的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准备、排练、表演、评价以及最后的分享,既让学生体验了自信的力量,又从中知道了有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自信,一节课下来,活动紧凑,滴水不漏,给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在课堂的一开始,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自信的外在表现,接着让学生相互练习自信的一些肢体动作,然后创设一个“诗歌Show”比赛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信的力量,最后分享得出增强自信的内在因素,提升自信。这种由外而内、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得以充分体验和感悟,又拓展了本节课的宽度,提升了其深度,使得这样的课堂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体验,激发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索、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体验活动的设计必不可少。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既要为辅导目标服务,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辩论赛、模拟现场、情景再现等。在本节课上,我们采用了现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自信地解决难题、自信地上台展示、自信地给予并接纳评价,“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尽情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体验完这个活动后,自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自信的力量,这比教师不断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怎样才能做个自信的人更加有效。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如吸管插土豆、穿越白纸、巴格达飞毯等。如果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而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或许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同样,分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察觉问题所在,共同解决;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透过分享,学生能发现盲点,洞悉自我;通过分享,学生能了解彼此的收获,引发共鸣,激发智慧的碰撞,收获快乐。分享一般有以下形式:个别发言或表演,全班同学听看分享;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所有同学写,然后选一些分享。本节课采用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全部学生参与完活动后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更为清晰,利于在全班作交流分享,节省学生在众人压力下的思考时间。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课堂的感受和收获。

五、过程评价,尊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课堂上,辅导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特别是涉及学生隐私问题的时候更要如此。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参与度、自身能力的发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等方面;同时,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定势来否定学生某些“孩子气”想法和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此外,弱化竞争结果,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第2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观;高师生;调查

Investigation abou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Zhe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iew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318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author. Results ①Most students have right conception about significance meaning,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out 30% students are not clear or have wrong ideas about the main objectives, subjects and main way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②Mo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very well the empha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many students have the wrong conception on what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③About 80% students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bove one half of students have wrong or unclear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with more efforts to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 见表2。

3.4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 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 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 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 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 讨 论

4.1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3]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3):34-36

第3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定位

一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治疗性的、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也必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扩展到具体目标为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3)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体系:三维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有其自身的目标三维体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学校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联系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三维目标和一般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并且三维目标的每一部分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既体现着对基础心理知识的认知又体现着对心理调节方法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参与者对认知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区别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认知和能力被区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认知是能力的基础,但认知的地位与能力养成相比又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能力的养成过程本身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作为认知和能力养成的中介是认知的基础又在强化和加深着学生的认知;从三者的地位来看,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1)认知目标。认知即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形成或澄清对某一问题或生活事件的正确认识。认知目标就是指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所要形成的或经过打乱、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目标,这一目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有助于个体积极、健康体验形成的,也是符合个体成长和发展规律的,能够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或得以澄清,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得以确立和强化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感目标。情感即个体在活动参与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由于活动或事件的发生而在个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变化。情感目标即通过一定活动要实现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方式引起的,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从而引起个体在面对某一问题或行为时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或者消极、抵制行为的目标。

(3)能力目标。能力即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时能够完成一定任务或目标的力量。能力目标既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或处理此类事件或问题的能力标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开展的重要指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新趋向:关注生命全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探讨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关怀学生生命全程。

其一,心理辅导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人的身体、心理与精神境界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虽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充满生命活力、生活幸福。

第4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

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第5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由情境认知理论的启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1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 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 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 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 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 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 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2]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英)泰勒.原始文化[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情境认知理论[ol].百度百科.

[5](美)j.莱夫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第6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防范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第7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国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很容易失衡,因此加强小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或学校用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对社会成员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所包含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一系列的价值思想体系。针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除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以外,还应把重点放在生态价值观、责任意识观等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或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具有的能够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完善的人格特征,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对自身的情绪心理良好的调控能力,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身心潜能的和谐融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都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健康成长。因此,将两者教育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可以从教育方法着手。

(一)用疏导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曾经三年级一班有个同学小明,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居然花1元钱要求同桌帮他抄作业。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班主任如果只严重批评加严厉惩罚,小孩子的内心可能会产生阴影。因此,对于此事的处理,我们建议采用疏导法。疏导法是先打开孩子的认识思路,探寻孩子内心的认知观念,教师根据孩子的述说,找到孩子认知的错误点和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用真实的结果帮助孩子分析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怎样认识金钱。疏导法不建议用惩罚来对付孩子的这种因为思想认识的错误而做出的错误行为,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观念的正确与错误,挖掘到根源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二)小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采取个别交流法

个别交流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和出现的不同情况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个别交流法对处理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方面有了问题,通常不愿意公之于众,有的人选择和信赖的人述说,有的人干脆闷着。个别交流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沟通,让孩子们(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信赖,他们便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往往一个问题孩子的出现,不仅仅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还伴随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个别交流法教育中,会有很好地效果。

(三)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融入实践教育环节

真正有效地教育,不是等学生们出现了问题才去一一纠正孩子们的认识,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知识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们的意识里,让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小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活动内容,把我国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进去,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认识与外部世界也两相呼应,和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

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教育方法有共同之处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相互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价值观教育中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两者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与自我价值判断相互渗透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小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认清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学会扬长避短,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小学生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外界态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这样很容易产生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精神病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不仅如此,小学生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其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关系的认定成为小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小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对自我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才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影响和制约着其“自我意识”,没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就不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价值”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价值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小学生由于自身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在学中难免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地解决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而这些问题要得到根本的决,就要靠以正确知识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引导措施,使小学生对学习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第8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2]张丽.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时代,2014(14):223.

第9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大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特征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随着“健康第一”体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大学生对体育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及健康观念的“知行合一”逐渐成为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试图厘清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建立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内江师范学院880名2010级和2011级在校大学生,其中2010级440名,2011级400名,男生500名,女生380名。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100道有关体育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选择题,制成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880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98.9%。

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查阅了相关健康和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健康观念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有差异,有88%的学生已经认识到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念要稍好一些。超过80%的学生对身体的生理健康概念认识不足,认为能吃能睡就是健康。38%的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动机不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要好于女生。

2.1.2体育观念的认知。对体育的认知观念较为陈旧,60%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男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好于女生,对体育的附带功能认识也要好于女生。32%的女生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偶尔锻炼一下就行,15%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会长肌肉,有可能变胖而影响形体美。

2.1.3体育意识的认知。超过70的学生没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参见体育活动仅仅是一时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种或多种活动的技能,一些常见的诸如篮球、足球、太极等项目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50%的学生对体育的社会意义和附带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体育。

2.1.4锻炼行为的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的趋向: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符合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适合发挥优势的锻炼项目。

其中,第一种情况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选择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体育器材昂贵和场地使用费高等因素制约。选择第二种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因素所决定的,诸如健美操等,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而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到总数的45%,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还有一部分学生锻炼行为的选择是处于随机或者附众心理。总体上看,大学生对锻炼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反映了一定的锻炼价值观。

2.2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锻炼观念和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行为的选择的调查,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对体育观念和健康认知入手,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厘清观念与行为的联系,指导大学生科学选择体育锻炼行为和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体育观念的认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比较缺乏的领域。只是近百年来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体育融入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内容,才使传统的中国体育有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是生命之本。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时代的一种精神,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予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完美状态。新的健康目标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念转换。追求一种更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大学生正是接受教育形成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黄金时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和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忠实执行者。

3对策

引导学生学习并探索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丰富体育锻炼的专业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效地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形成完整的健康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识的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